半夏泻心汤解析
张仲景调理脾胃第一方——半夏泻心汤,七味中药胃胀胃酸全不见
张仲景调理脾胃第一方——半夏泻心汤,七味中药胃胀胃酸全不见治愈慢性胃炎,缓解胃胀反酸,今天给大家介绍的方子算得上是经典中的经典。
经过多年的中医临床实践,我发现,只要根据患者的症状正确辩证,在它基础上加减过后,一多半的胃病都可以得到有效的治疗。
这就是被称为胃肠病第一方的【半夏泻心汤】。
我们先来看方剂的配伍半夏,黄芩,党参,干姜,炙甘草,黄连,大枣听说过小柴胡汤的应该可以看出来,这两个经方组成非常的像,不过半夏泻心汤将柴胡换成了黄连,生姜换成了干姜。
这是因为,临床上病位在两胁或两边侧的多用柴胡,病位见心下痞,也就是肠胃会多用黄连。
生姜可以起到活血驱寒、增进食欲的作用,主要用于身体出现的风寒感冒。
干姜则可以温肺化饮、回阳通脉,对于身体出现的寒饮喘咳、肢冷脉微、恶心呕吐、腹部疼痛、拉肚子以及脘腹冷痛等疾病,能够起到治疗和改善的效果。
观察经方七味药,发现性质有寒有热,那么它对症的胃病有哪些典型的表现呢?原文是这么写的:“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主之”。
从这句话里,我们可以提炼出来三个关键词,那就是呕、肠鸣、心下痞。
通过这些关键词,我们又可以整理延伸出来以下这三类症状表现第一类:呃逆、恶心、呕吐、反胃、烧心、第二类:胃胀、返食,口苦、口酸、胀痛、早饱第三组:肠鸣、溃疡、便血、黑便、腹泻、怕冷因此,如果有以上一项或者多项症状出现,都可以采用【半夏泻心汤】来辨证治疗。
那它又是如何发挥作用的呢?方子以半夏为君药,干姜为臣药。
半夏性辛温,可以散结除痞,干姜性辛热,可以温中散寒。
当我们吃了不好消化的食物,堆积在体内引起腹胀、恶心等症状,就需要选择温胃和中、降逆止呕的药,这也就是方中半夏与干姜的作用。
黄芩、黄连苦能降泄,燥湿清热。
中医常说“子病及母”,脾胃失调自然也会影响其他的身体器官。
这也是为什么有些人会出现失眠、溃疡、心烦等症状的原因,这个时候黄芩、黄连的意义就显现出来了。
用人参、大枣、甘草为佐药,可以健脾益气、补虚和中。
半夏泻心汤.
半夏泻心汤.半夏泻心汤.(方组、临证参考用量)半夏工2—15g 黄芩9g 干姜3g人参9g 黄连3g 大枣6枚炙甘草3g上7味,以水1000ml,煮取600m[,去滓,再煮取300ml,温服lOOml,每Et 3次。
(功效)辛开苦降,和胃降逆,开结除痞。
(主治)主证:恶心呕吐,心下痞满,肠鸣下利,口苦,苔白黄腻,舌质淡红,脉濡或弦。
副证:纳喜温热,大便不实或干结。
(临证加减}1。
本方加味治疗上消化道出血:本方用半夏、人参、炙甘草各6g,大黄12g,黄芩lOg,黄连、三七粉(冲)各5g,白芨15g,干姜炭L 5g。
气虚人参加量,加黄芪;腹痛加元胡、九香虫.每日1剂水煎,取液300ml,凉后频服。
[安徽中医学院学报,1995,c3,:26]2.本方加减治疗贲门痉挛:以半夏泻心汤加旋覆花、代赭石为基本方治疗。
胸痛加延胡索、桃仁;呕吐加竹茹、茯苓;精神抑郁加柴胡、香附;阴亏去干姜、党参加南沙参、麦冬;便秘加大黄。
[浙江中医杂志,1987,(2):61]3.本方治疗胃神经官能症:以半夏泻心汤为基本方。
若泛酸者加吴茱萸、瓦楞子;口淡唾涎沫,苔腻者加佩兰、滑石;矢气多者加厚朴、砂仁壳;夹食滞者加枳实,脾虚者加白术、山药;腹痛者加木香、白芍;呕多者加生姜或生姜汁;虚寒者干姜易炮姜。
临床疗效满意。
[天津医药,1978,c1,:6]4.本方治疗食管癌吞咽梗阻:本方用半夏、党参各10g,黄芩12g,干姜6g,黄连8g,甘草5g,大枣3枚。
便秘,体壮加生大黄,.件虚加栝蒌、火麻仁(P2大便工一2日1次为宜);津伤较甚去党参、干姜,加沙参、生地、麦冬、石斛;嗳气呕吐甚加旋覆花、代赭石。
每日l剂,水煎服。
[陕西中医,1996,tll,;48835.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十二指肠壅积症:基本方为苏梗30g,槟榔、石菖蒲各15g,半夏12g,黄芩、干姜、人参、黄连、炙甘草各9g。
每日工剂,水煎500ml。
分早、中、晚3次空腹服,服药后禁食鸡、鱼、茶、辣椒及绿豆等食品.气滞重加柴胡、青皮;、脾胃气虚重加黄芪、当归、升麻;呕重加旋覆花、竹茹、白蔻仁等。
半夏泻心汤证医案
半夏泻心汤证医案半夏泻心汤是一副具有广泛应用价值的中药方剂,其组方精妙,药力独特。
本文将通过介绍几个临床案例来展示半夏泻心汤的疗效,并探讨其指导意义。
第一个病例是王先生,他一直感到胸闷、心悸,并伴有口苦、咽干等症状。
经过中医辨证论治,王先生被诊断为心火亢盛、痰热内盛。
根据中医理论,半夏泻心汤可以清除心中之火,解除胸闷症状。
于是,王先生开始服用半夏泻心汤。
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他的症状得到了明显缓解,心情也变得平静稳定。
这个案例告诉我们,半夏泻心汤在治疗心火亢盛的病症中有很好的疗效。
第二个病例是李女士,她患有慢性胃炎多年,经常出现胃脘不适、恶心呕吐等症状。
经过中医辨证,李女士被诊断为胃热伤阴,需要清热降火。
半夏泻心汤中的半夏和黄连具有清热降火的作用,对于治疗李女士的病症非常适用。
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李女士的胃病得到了明显缓解,精神状态也变得更好。
这个案例告诉我们,半夏泻心汤在治疗胃热伤阴引起的病症中有很好的疗效。
第三个病例是张先生,他长期面色苍白,虚弱无力,容易疲劳。
经过中医辨证,张先生被诊断为心脾两虚,需要益气健脾。
半夏泻心汤中的半夏和黄芩具有健脾益气的作用,对于治疗张先生的病症非常适用。
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张先生感到精力恢复,面色红润,体力也有了明显提升。
这个案例告诉我们,半夏泻心汤在治疗心脾两虚的病症中有很好的疗效。
通过以上几个案例的介绍,我们可以发现半夏泻心汤在不同的病症中都有很好的疗效。
半夏泻心汤的组方中选择了适合不同病症的草药,使其具备了清火、清热、益气、健脾的功效。
因此,半夏泻心汤不仅在临床中应用广泛,而且具有很好的治疗效果。
总之,半夏泻心汤是一副非常重要的中药方剂,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通过上述临床病例的介绍,我们可以看到其在不同病症中的疗效。
因此,我们在日常临床实践中可以根据患者的病情,合理选用半夏泻心汤进行治疗,以取得更好的疗效。
同时,也需要加强对半夏泻心汤的研究,进一步挖掘其作用机制,为中医药的临床应用提供更多的科学依据。
赵厚睿老师讲稿~半夏泻心汤
赵厚睿老师讲稿~半夏泻心汤展开全文半夏泻心汤由7个药组成,半夏12克,黄芩10克,干姜10克,炙甘草10克,人参10克,黄连3克,大枣4个,水煎服,是汤药。
要注意是散剂、汤药还是丸药,经方里面,方的制作方法不同,是根据人体吸收情况而定的。
像猪苓散,一定要用粉末才有效,五苓散,用粉末才有效,但猪苓汤是煮汤的,这个是要注意的,所以半夏泻心汤这里我们刻意提了一下不同的剂型。
半夏,干姜,是散饮、驱饮、止呕,因为半夏干姜是辛药,都是辛(味)的,是辣的药,往外面发痞饮的。
黄芩、黄连解痞止利,治热痞的,热痞是心窝下面,胃这个地方有热邪的,有堵塞感,黄芩,黄连可以清热,消除堵塞感,黄芩黄连还能够治热性的,大便臭秽的痢疾,因为它们都是解痞止痢,是治热痞的,因为它们都是苦寒燥湿的。
饮留邪聚均由于胃气的不振,所以用人参和之以草枣。
这段话应该这么去理解,饮邪聚集在哪里呢,在心窝下面,闭塞的这个地方。
因为有半夏泻心汤(证)的人,有里面的正气虚,也有外面的邪热进到里面去,所以既要清进到里面去的邪热,用黄芩黄连,也要补里面胃气的虚寒,用人参甘草大枣。
这三味药,它们都是甘温药,甘温益气。
另外就是要消心下痞的堵塞感的药物,既要黄芩黄连,还有人参,这个是要注意的。
所以这个方子是呕而肠鸣,心下痞硬的主治方。
呕而肠鸣,前面干姜、半夏是止呕的,人参、黄芩、黄连是消痞的,虚实夹杂都会有痞。
肠鸣是有水的声音,哗啦哗啦的水声。
这个肠鸣音有好几种,有水的肠鸣、有气的肠鸣,水的肠鸣多数就是水,气的肠鸣,跟肝气不舒有关系,肝气堵塞或者在肚子里面乱窜有关系,这个人会不停打屁,这种打屁的肠鸣音不适用于半夏泻心汤,我们这里明确地说,都是水饮,半夏、干姜驱水饮。
所以如果是有气的肠鸣音,应该是用流气饮子,或四逆散,或半夏厚朴汤这些,不是用我们这个半夏泻心汤,这里面明确说是有水饮。
那么舌苔上面有点腻苔,这方证里面没说,我们到后面再看。
这个原文大家要研究一下,《伤寒论》第149条,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虽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
浅谈半夏泻心汤
浅谈半夏泻心汤半夏泻心汤首见于《伤寒杂病论》,具体条文如下,《伤寒论》第149条:“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
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若心下满而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也,宜半夏泻心汤。
”《金匮要略》“呕吐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中第10条“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主之。
”半夏泻心汤在临床中广泛应用于胃肠道系统的疾病,胡希恕在讲解伤寒论时说“半夏泻心汤汤证,证见较多,如下利,肠鸣等……临床常用治胃肠功能紊乱。
”余本科实习时曾随石家庄市名中医赵振兴老师学习,老师运用半夏泻心汤善灵活变通,余不才,常摸不清头脑,为了更好的学习应用我有意识注意了一下其他医家对此方的运用经验,此从半夏泻心汤的配伍特点,应用指征,以及灵活应用等几个方面加以阐述,希冀自己能明其机理,而获验于临床。
半夏泻心汤的方药配伍特点。
半夏泻心汤汤由七味药组成:半夏,黄连,黄芩,干姜,人参,大枣,炙甘草。
历代医家多认为此方为治疗寒热错杂痞之主方,方中黄连黄芩苦寒以清除邪热,半夏干姜辛温降逆温中以祛寒,此二对药相配辛开苦降,上下调达而痞气易除;人参,大枣,炙甘草三药则顾护已伤之中焦,培补中气。
黄煌在分析此方时认为,黄连,半夏乃小陷胸汤中重要组成,干姜与黄连黄芩配伍则寓附子泻心汤意,而干姜人参,甘草大枣又寓理中汤之意,一方集数方之功。
而黄芩,黄连,干姜,人参为此方之核心。
半夏泻心汤的临床应用指征。
黄煌在《经方一百首中》将其概括为:上呕中痞下利。
在临床上我们可以见到患者心下痞满,恶心呕吐,或者伴有肠鸣,便溏或者下利等一系列胃肠道的症状,“并兼见心烦,失眠等精神症状”(《经方一百首》黄煌),兼见症状可能是“胃不和则卧不安”的表现。
此外半夏泻心汤的舌象也有一定的辨证意义,一般表现为舌质淡红或边尖红,苔腻,黄白相间或者黄白交替出现。
谈谈心下痞的问题。
解读半夏泻心汤
解读半夏泻⼼汤解读半夏泻⼼汤刘卫红河北省⽯家庄市和平医学门诊部 半夏泻⼼汤是治疗胃病的千古名⽅,紧紧扣住了慢性胃病的主要环节,临床疗效显著。
笔者⾸先简述⼀病例如下。
赵某,⼥,50岁。
患慢性浅表性胃炎⼗余年,间断发作,间断治疗,近⽇发作频繁,症状加重,遂前来就诊。
刻诊:上腹部、胸⾻后烧灼,返流频繁,胃脘疼痛,压之更甚,喜暖;⼤便微溏。
⾆尖红,⾆苔⽩微厚,右关尺沉弱。
辨证:胆腑郁热,胃脘寒滞,脾肾阳虚。
处⽅:黄连3克,黄芩10克,⾹附10克,川芎10克,法半夏15克,陈⽪15克,茯苓15克,⽢草4克,⽵茹12克,炒枳实12克,⼲姜(捣)6克,党参12克,⼤枣4枚(撕开)。
5剂。
患者服药⾃觉烧灼感⼤减,胃痛显减,偶尔还会有轻微胃痛、烧灼,原⽅继服7剂⽽愈。
在此,笔者想浅析该⽅结构,以助对胃病病机的深层认识。
半夏泻⼼汤实际上由三组药组成:⼀是黄连、黄芩清胆泄热;⼆是法半夏、⼲姜和胃⽓,散寒滞,⾟开导滞⽌痛;三是党参、⼤枣、炙⽢草健脾益⽓。
可以说是紧扣“胆、胃、脾”三个环节,靶向⽤药,⽬标明确。
对于慢性胃病病⼈,绝⼤多数都是寒热并见,虚实夹杂,很少有纯寒纯热的情况。
往往既有⼝⼲⼝苦、咽部充⾎,胃脘烧灼,⾆红,胃黏膜充⾎、糜烂、⽔肿等热象;⼜有胃脘怕凉、喜按、疼痛等寒象。
笔者认为,“热在胆腑,寒在胃腑,虚在脾脏”,集中反映了本病的基本规律。
浅表性胃炎病⼈多见⾆苔厚浊,笔者常把“法半夏”扩充为温胆汤,增强和胃化浊之⼒;把“⼲姜”丰富成⼲姜、⾹附、川芎,增强⾟开、化瘀、⽌痛之⼒。
教科书中说本⽅的特点是“⾟开、苦降、⽢调”,但笔者⼀直觉得这句话太空泛,不好理解,落不到实处。
后来感觉豁然开朗了,这不正是“⾟开胃滞(法半夏、⼲姜)、苦降胆⽕(黄连、黄芩)、⽢调脾虚(⼈参、⼤枣、炙⽢草)”吗?理解到这个份上,再到临床⼼⾥就有了⼀种踏实感,使⽤本⽅便有了把握。
在临床中还有⼀点需要注意,“胆热、胃滞”仅仅是本病的“标象”,当这些问题解决了之后,最后⼀环是健脾、补肾、扶正⽓,只有⾛到这个环节,把机体的“本”培植好了,才能有远期的疗效保证。
半夏泻心汤解析
补中健脾的治疗目的又有所区别,半夏泻心汤,通 过补中健脾,以运化湿浊,畅达气机,即通过扶正以泻 心消痞;黄连汤,通过补中健脾,以升降气机,交通上下, 即通过扶正以消除寒格;旋覆代赭汤,通过补中健脾, 以运化痰湿,条畅气机,即通过扶正以和胃降逆;小柴 胡汤,通过补中健脾,以畅达枢机,和解表里,即通过扶 正以祛邪。
其四,临床还有一种情况比较常见,既无热象,又 无寒象,更无寒热错杂之象,属非寒非热,但以胃脘痞 硬为主,仍当治以半夏泻心汤原方。若执凿寒热之治, 偏热者,干姜何用,偏寒者,黄芩、黄连何用,而此 种非寒非热证型之治,干姜与黄芩、黄连就更谈不上 什么寒而治热、热而治寒了
舍性取用配伍
中药既有寒热温凉四气(性),又有辛甘酸苦咸五味(用)。
关于舍性取用法,古代医家亦有论及。丹波元坚就指出方 药有“性”与“用”之别,云:“凡药物寒热温凉谓之性,补泻汗 吐谓之用。但用凉泻,或用温补,即为性用兼取。又攻补同用, 而治虚实相错;寒湿并行,而治冷热不调,亦为性用兼取。有病 但冷但热,而用药寒温并补者,一取其性,一取其用。”并解释 大黄附子汤云:“大黄得附子、细辛,但有荡涤之用,籍以逐寒实, 是以附子细辛取性,而大黄取用之意。”半夏泻心汤治痞之胃 热脾寒,则属丹波氏的“性用兼取”。治痞之偏热、偏寒,则 属丹波氏的“一取其性,一取其用”。而治痞之非寒非热,则 纯属舍性取用。
本条以误治为起因,以结胸为对比,论述半夏泻心汤方证,
所以原文只扼要谈及“痞”的临床特征,即“但满而不痛”。 结合《金匮要略》“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主之”,及 第157条生姜泻心汤证、第158条甘草泻心汤证,半夏泻心汤 证除心下痞硬外,尚有呕吐、下利、肠鸣、嗳气诸症。仲景论 痞之形成,皆为误治所致,尤其误下,易损伤脾胃。由此致脾胃 呆滞,运化失职,湿浊内生,阻滞气机,故心下痞硬;升降失常,气 机逆乱,则肠鸣;清气不升,则下利;浊阴不降,则呕吐;湿浊中阻, 则舌苔必腻。综上所述,半夏泻心汤证之病机,应为脾胃呆滞, 湿浊中阻,升降失常.
半夏泻心汤
半夏泻心汤半夏泻心汤同名方剂约有两首,其中《伤寒论》记载者为常用方,其组成为半夏12g、黄芩9g、干姜9g、人参9g、黄连3g、炙甘草9g、大枣4枚,具有平调寒热,散结除痞之功效。
主治少阳证误下损伤中阳,外邪乘虚内入,以致寒热互结中焦所致痞证,现代常用于治疗急慢性胃肠炎、胃肠功能紊乱、胃溃疡、小儿消化不良等属寒热错杂,脾胃虚弱者。
《伤寒论》方之半夏泻心汤该方剂是治疗胃肠道及肝胆系统疾病的方剂,主要治疗寒热互结症见痞、呕、下利者。
但该方剂不仅仅是对症治疗,而且有明显的抗病原微生物作用,特别是对肝炎病毒、幽门螺旋杆菌的高度抑制作用,十分有利于肝炎、胃炎、胃溃疡的治疗[1]。
同时发现该方剂不仅有保肝作用,而且还有抗肝硬化作用,不仅能促进胃肠功能,调节胃肠运动,而且还有抗溃疡作用,同时有抗炎、抗氧化损伤、促进调节免疫功能的作用,改善心功能及血液流变学功能,这十分有利于上述适应证的治疗[1]。
更重要的是对神经、内分泌系统的保护、促进、调节作用,对神经性胃炎以及某些免疫性疾病的治疗十分重要[]。
组成:半夏12g、黄芩9g、干姜9g、人参9g、黄连3g、炙甘草9g、大枣4枚半夏半升(洗),黄芩、干姜、人参、甘草(炙)各三两,黄连一两,大枣十二枚(擘)。
功用主治《伤寒论》方之半夏泻心汤具有和胃降逆,平调寒热,散结除痞之功效。
主治寒热互结之痞证[2]。
症见寒热中阻,胃气不和,心下痞满而不痛,或干呕,或呕吐,肠鸣下利,苔腻微黄,脉弦滑。
用法用量:上七味,以水1升,煮取600毫升,去滓,再煎取300毫升,分二次温服。
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一日三次。
方解本方配伍特点:温清并用,辛开苦降,补泻兼施。
此方所治之痞,原系小柴胡汤证误下,损伤中阳,外邪乘虚内入,以致寒热互结,而成心下痞。
痞者,痞满不通,上下不能交泰之谓]。
心下即是胃脘,属脾胃病变。
脾胃居中焦,为阴阳升降之枢纽,今中气虚弱,寒热互结,遂成痞证。
胡希恕老先生白话解读—《伤寒论》第149条(半夏泻心汤证)
胡希恕老先生白话解读—《伤寒论》第149条(半夏泻心汤证)华医世界图左*著名中医学家胡希恕老先生《伤寒论》是一本融理、法、方、药为一体的,具有很高的科学水平和实用价值的一部中医经典,长期以来一直有效地指导着历代医家的临床实践,并对中医药学术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读懂《伤寒论》,是我们许多临床中医师的必修课。
上周末小师妹为大家分享了胡希恕老先生对《伤寒论》第40条小青龙汤证的解读。
今天,小师妹分享的是著名经方家胡希恕老先生对《伤寒论》第149条,半夏泻心汤证的解读,供大家一同学习。
原文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
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
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
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
半夏泻心汤方半夏半升(洗)黄芩干姜人参甘草(炙)各三两黄连一两大枣十二枚(擘)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须大陷汤者,方用前第二法。
“伤寒五六日”,这都是去表内传的时候,起码要传少阳的时候多了。
“呕而发热者”,柴胡汤的适应证这方面都得多看。
前边讲的“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这是柴胡四症,四个主要的症候。
后来又说了,“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
我们上面看的“口不欲食”也是一证。
这个(条文的)“呕”也是一证,发热不是柴胡汤的(特质),柴胡汤证是往来寒热,可是(本条为)“呕而发热”,柴胡汤是个解热剂,那是柴胡汤证毫无问题。
所以“一证便是”也得看全面的问题。
我们对于柴胡汤的应用,在这些段落非得熟不可。
假如我们在临床上(所见)只是呕,那不是柴胡证。
只是呕,小半夏汤证,内里有停饮,可以用小半夏,就是半夏、生姜。
如果呕而头痛,这类是吴茱萸(汤)证。
“呕而发热”是少阳病,少阳病是阳性热病,那是小柴胡汤证,这个地方非搞清楚不可,这个(条文所述情况)与小柴胡汤就对了。
半夏泻心汤
半夏泻心汤2023-01-05《伤寒论》第149条:“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
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
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
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
”这个条文的主要意义是说,误下没生变证,仍有胸胁满等症俱之柴胡证,就还用小柴胡汤战栗汗出而解;误下邪热内陷,水热瘀结实于上焦,出现满而硬痛的结胸证,这就是大陷胸汤证,得用大陷胸汤而解;误下邪热内陷,素有太阴寒饮,水热互结于中焦出现但满而不痛的痞证,就用半夏泻心汤。
这个“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宜半夏泻心汤”是与条文中“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对比鉴别而说的,不是说半夏泻心汤不能治腹痛。
如果认为半夏泻心汤只能治疗腹胀满不能止腹痛,那是没有弄懂张仲景《伤寒论》关于半夏泻心汤条文的意境和内涵。
半夏泻心汤是泻心汤的祖方,甘草泻心汤和生姜泻心汤都是在半夏泻心汤的基础上变化而来的。
半夏泻心汤证为厥阴病,也就是太阴阳明合病属厥阴,主治寒热错杂,寒多热少的证。
病机为胃虚,寒热水火互结于心下,中焦气机升降逆乱,上呕而下利。
方药机制为辛开苦降,燮理中焦,调和湿热,源于理中汤,是以胃中不和为主。
半夏泻心汤既能治疗腹满腹胀,也能治疗腹痛,因为半夏泻心汤里有多个经方单元:如半个大黄黄连泻心汤,功能清热燥湿,主治病机为上焦热陷,入中、上焦清阳明无形邪热,燥内蕴之湿热;大半个理中丸,功能温里化饮补津(制下);甘草干姜汤,功能温中散寒、化饮补津(制下),主治病机为中焦胃虚寒饮不化津液;大半个生姜甘草汤,功能为和胃滋津(制下),主治证病机为胃中不和,热伤津液,清热养胃滋津;半夏干姜散能温胃止呕,散寒化饮降逆,主治证病机为胃虚寒饮上逆,而降逆止呕散寒化饮;干姜人参半夏丸,功能为温中养津,化饮降逆,主治证病机为中焦虚寒,寒饮上逆,津血不足。
有这么多的方子和在里面,温中辛开苦降,调畅气机,怎么不能止痛?延胡索的功能〔学生B〕老师,加延胡索是为了治胃痛吗?〔老师〕这个病主要是胃痛,加上延胡索可以加快止痛速度,增强疗效。
浅谈半夏泻心汤
浅谈半夏泻心汤半夏泻心汤首见于《伤寒杂病论》,具体条文如下,《伤寒论》第149条:“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
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若心下满而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也,宜半夏泻心汤。
”《金匮要略》“呕吐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中第10条“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主之。
”半夏泻心汤在临床中广泛应用于胃肠道系统的疾病,胡希恕在讲解伤寒论时说“半夏泻心汤汤证,证见较多,如下利,肠鸣等……临床常用治胃肠功能紊乱.”余本科实习时曾随石家庄市名中医赵振兴老师学习,老师运用半夏泻心汤善灵活变通,余不才,常摸不清头脑,为了更好的学习应用我有意识注意了一下其他医家对此方的运用经验,此从半夏泻心汤的配伍特点,应用指征,以及灵活应用等几个方面加以阐述,希冀自己能明其机理,而获验于临床。
半夏泻心汤的方药配伍特点。
半夏泻心汤汤由七味药组成:半夏,黄连,黄芩,干姜,人参,大枣,炙甘草.历代医家多认为此方为治疗寒热错杂痞之主方,方中黄连黄芩苦寒以清除邪热,半夏干姜辛温降逆温中以祛寒,此二对药相配辛开苦降,上下调达而痞气易除;人参,大枣,炙甘草三药则顾护已伤之中焦,培补中气。
黄煌在分析此方时认为,黄连,半夏乃小陷胸汤中重要组成,干姜与黄连黄芩配伍则寓附子泻心汤意,而干姜人参,甘草大枣又寓理中汤之意,一方集数方之功。
而黄芩,黄连,干姜,人参为此方之核心。
半夏泻心汤的临床应用指征.黄煌在《经方一百首中》将其概括为:上呕中痞下利.在临床上我们可以见到患者心下痞满,恶心呕吐,或者伴有肠鸣,便溏或者下利等一系列胃肠道的症状,“并兼见心烦,失眠等精神症状”(《经方一百首》黄煌),兼见症状可能是“胃不和则卧不安”的表现。
此外半夏泻心汤的舌象也有一定的辨证意义,一般表现为舌质淡红或边尖红,苔腻,黄白相间或者黄白交替出现.谈谈心下痞的问题。
逆转萎缩性胃炎的钥匙——半夏泻心汤
逆转萎缩性胃炎的钥匙——半夏泻心汤这篇文章谈一下我平时治疗萎缩性胃炎最常用的一首经方——半夏泻心汤。
并不是说所有的萎缩性胃炎,我都会用半夏泻心汤来治疗,而是大部分萎缩性胃炎的症状都符合半夏泻心汤的适用范围。
迄今为止用这张方子治疗的萎缩性胃炎患者已经逆转了很多。
那么半夏泻心汤是一张什么样的方子呢?他是医圣张仲景记录在《伤寒杂病论》里面的一张经方。
之所以称为经方,就是他的适用范围是非常明确的,而且组成非常精当。
半夏泻心汤在伤寒论原文里面治疗的主要症状就是——心下痞。
所谓的心下痞就是指胃脘部有一种胀满不舒服的感觉,或者有一些疼痛感。
有的患者可能还会出现下痢,腹泻,便秘,有的可能还会出现恶心,呕吐,嗳气,打嗝等症状,或者几方面的症状同时出现。
您看到这里就可以和自己的症状做一个对比了,是不是您的肠胃也会出现这些症状呢?出现了这些症状,是否就能直接用半夏泻心汤了呢?也不是。
下面我们还要看患者的舌苔。
如果患者的舌质是红的,或者舌苔是黄腻的,黄燥的,只要满足一个条件,这个时候我们就可以用半夏泻心汤了。
以上说明了什么问题呢?用半夏泻心汤,胃炎一定要有热象出现。
实际上半夏泻心汤是一张治疗肠胃寒热错杂的方剂。
以上仅仅是判断出来了患者有热像,为什么就可以直接用了呢?可以说99.9%的胃病患者都会有寒。
这个是个经验。
纯热无寒的慢性胃炎患者,我在临床上还没有见到过。
可能有的急性胃炎患者是一个热症,但是这种慢性的萎缩性胃炎患者。
不可能没有寒像。
那么热是什么?寒又是什么呢?热是胃热,寒是脾寒。
也就是说这个患者是胃热脾寒症或者叫胃热脾虚症。
半夏泻心汤就是针对这种寒热错杂的,胃热脾寒症,胃热脾虚症而设的一个经典方剂。
下面我们分析一下半夏泻心汤这张方子。
半夏泻心汤由半夏,黄芩,黄连,干姜,人参,炙甘草,大枣组成。
方中黄芩黄连是清热的,针对的是胃热证,他们也有消炎的作用。
干姜是温脾的,针对的是脾寒证。
人参炙干草大枣是补脾的。
半夏是降逆的,针对的是恶心呕吐等上逆的症状。
金匮名方:半夏泻心汤
金匮名方:半夏泻心汤1.半夏泻心汤,主在半夏。
半夏一物,至夏之一半而生,有转枢火土气之功。
病证之由,乃中元不足,火占土位,故泻心为正途。
泻心之法甚多,此予芩,泻心之母,连,泻心之本。
病之生主因中元不足,故予参、草、姜、枣补土之元阳,元阳充足,不致为火邪所侵。
再言人参乃土中之精,甘味之首,土气最雄,以此守中,元阳不愁。
甘草为土中之木,土中泻木。
要……火土合德,长养有道,如若不然,火土合德,长养无期。
……若不得其要,则遗误他人。
若仅见症之消除,鲜有不害人矣。
泻心之理,仍应顺四时之天道。
余皆仿此。
……2.半夏之用,甚众,详而言之,不可尽。
土中有湿,有痰饮之征可用。
如晨有清饮,咽有炙脔之类。
心悸舌木,情感诡谲,多疑易虑,亦在此列。
肢腹之胖,舌脉之胖……。
临证重在合道,切用。
附:从半夏泻心汤说起1、半夏泻心汤证:心下痞,但满而不痛,或呕吐,肠鸣下利,舌苔腻而微黄痞证:痞者,否也;否卦上乾下坤,水火不得交泰。
痞证者,为机体水火不得上下交通之滞塞也!病机责之中焦脾胃;脾胃为斡旋转枢之机。
今小柴胡汤证误下,中阳受伤,则少阳阳明并病(二阳并病有所特指;而少阳阳明两实并病,当为大柴胡汤证),一实一虚,升降之道障碍。
水滞于下则肠鸣下利;火就于上则苔微黄(口干渴?),饮食难下则呕吐苔腻。
因病属于气分,故满而不痛。
心下者,中焦胃脘也。
此证非湿热中阻,乃无形之邪,上下水火不畅,法当辛开苦降。
1.1、二阳并病:指太阳证未解而阳明证已见。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二阳并病,太阳初得病时,发其汗,汗先出不彻,因转属阳明,续自微汗出,不恶寒。
若太阳病证不罢者,不可下,下之为逆,如此可小发汗。
”又《辨阳明病脉证并治篇》:“二阳并病,太阳证罢,但发潮热,手足(执水)(执水)汗出,大便难而谵语者,下之则愈,宜大承气汤。
”所谓二阳,指太阳阳明。
二阳并病,谓太阳证未解,而邪又传入阳明,两经俱病。
以其邪入阳明,故证见续自微汗出,不恶寒。
半夏泻心汤证医案
半夏泻心汤证医案(原创实用版)目录1.半夏泻心汤的简介2.半夏泻心汤的主要成分和功效3.半夏泻心汤在临床应用中的医案举例4.半夏泻心汤的使用注意事项正文【半夏泻心汤的简介】半夏泻心汤,又称半夏泻心汤剂,是一种常见的中药方剂,主要由半夏、黄芩、干姜、人参、甘草等药材组成。
据《伤寒论》记载,半夏泻心汤主要用于治疗寒热互结之痞证,具有和解寒热、消痞止痛的功效。
【半夏泻心汤的主要成分和功效】半夏泻心汤的主要成分包括半夏、黄芩、干姜、人参和甘草。
其中,半夏具有辛温散结、化痰止咳的作用;黄芩具有清热燥湿、解毒止痛的作用;干姜具有温中散寒、止痛止呕的作用;人参具有补气养阴、健脾益肺的作用;甘草具有清热解毒、调和诸药的作用。
诸药合用,可达到和解寒热、消痞止痛的功效。
【半夏泻心汤在临床应用中的医案举例】在临床应用中,半夏泻心汤常用于治疗消化系统疾病,如胃炎、胃溃疡等。
以下是一个半夏泻心汤治疗胃炎的医案举例:患者,男,35 岁,因反复上腹部疼痛、嘈杂、口苦、口干等症状就诊。
查体:上腹部压痛,无反跳痛。
胃镜检查:胃炎。
诊断:胃炎。
治疗:予以半夏泻心汤加减。
处方:半夏 15g,黄芩 10g,干姜 10g,党参 15g,甘草 6g,瓦楞子 15g,海螵蛸 10g。
每日一剂,水煎分两次服。
服药 7 剂后,患者症状明显减轻,上方加减调理一个月后,症状消失,复查胃镜示炎症明显好转。
【半夏泻心汤的使用注意事项】1.半夏泻心汤孕妇慎用,孕妇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2.半夏泻心汤含有辛温之品,虚寒证患者适用,实热证患者不宜使用。
3.半夏泻心汤中甘草含有一定的糖分,糖尿病患者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4.在服用半夏泻心汤期间,患者应忌食辛辣、油腻、生冷等刺激性食物,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
综上所述,半夏泻心汤是一种具有和解寒热、消痞止痛功效的中药方剂,在临床应用中,可通过医案举例加以运用。
16、寒热错杂痞满证基础方:半夏泻心汤)
16、寒热错杂痞满证基础方:半夏泻心汤寒热错杂痞满证基础方:半夏泻心汤寒热错杂痞满证是一种常见的中医病症,它的特点是体内寒热相争,引起胸腹部疼痛、脘腹胀满等症状。
而半夏泻心汤作为一种经典的方剂,对于治疗这一病症有着显著的疗效。
本文将围绕半夏泻心汤方剂药物配伍及组成,阐述其中的君臣佐使药,并从药性归经药味、方剂功能作用、主治病症以及八纲辩证、六经辩证医理等方面详细阐述中药方剂中药物君臣佐使的重要性。
半夏泻心汤方剂由半夏、甘草、生姜和大枣四味药物组成。
其中,半夏为君药,具有泻心降逆的作用;甘草为臣药,具有调和君药与佐药之间关系的作用;生姜为佐药,具有温阳祛寒的作用;大枣为使药,具有调和各药之间关系的作用。
这四味药物相互配伍,共同发挥治疗寒热错杂痞满证的功效。
半夏泻心汤方剂中的君臣佐使药在中药方剂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君药负责主导方剂的功效,起到根本治疗病症的作用;臣药则辅助君药,调和君药与佐药之间的关系,提高方剂的疗效;佐药则进一步增强方剂的功效,加强对病症的治疗作用;使药则起到调和各药之间关系的作用,使方剂更加协调统一。
半夏泻心汤方剂中的药物君臣佐使的配伍关系,正是基于中医药理论的药性归经药味。
半夏具有辛温的性味,归属入肺、胃经;甘草具有甘平的性味,归属入脾、心、肺经;生姜具有辛热的性味,归属入胃、肺经;大枣具有甘温的性味,归属入脾、心、肺经。
这些药物在配伍中相互协调,达到治疗寒热错杂痞满证的目的。
半夏泻心汤方剂的功能作用主要体现在泻心降逆、温阳祛寒、调和气机等方面。
它能够通过泻心降逆的作用,缓解胸腹部疼痛、脘腹胀满等症状;通过温阳祛寒的作用,调节体内寒热的平衡;通过调和气机的作用,促进气血的运行,恢复身体的正常功能。
在治疗寒热错杂痞满证时,中医八纲辩证和六经辩证是非常重要的医理。
八纲辩证主要是根据病症的表现来判断病情的寒热程度,以及阴阳盛衰的情况;六经辩证则是根据病症的分布部位来判断病情的所在经络。
半夏泻心汤:姜半夏15克、黄芩15克、干姜15克、党参15克、炙
半夏泻心汤:姜半夏15克、黄芩15克、干姜15克、党参15
克、炙
半夏泻心汤:
姜半夏15克、黄芩15克、干姜15克、党参15克、炙甘草10克、黄连3-5克、大枣10克。
这个方子,治疗胃肠病,脾胃病,尤为重要且管用。
对慢性胃炎,胃溃疡,肠上皮花生,异型增生啥的,都可以作为一个基础方。
下面简单说下具体适应症:
气上逆,表现口舌干燥,容易生气发怒。
当然伴随的问题就是肝气不舒,叹息嗳气啥的
那么,对应二便就是,不规律,不成形
大家还记得痛泻药方吗,就是这个意思,肝的梳泄会导致大便问题,无论形状还是排便次数
腹诊:腹部形状隆起,有胀痛,没有固定位置。
容易打嗝嗳气。
《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主之”。
半夏泻心汤经典医案、方论
半夏泻心汤经典医案、方论[方剂组成]半夏洗,半升(12克),黄芩三两(9克),人参三两(9克),千姜三两(9克),甘草炙,三两(9克),黄连一两(3克),大枣擘,十二枚[服用方法]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治则方解]病机:脾胃湿热壅遏,气机失常。
治则:辛开苦降,和胃降逆,散结除痞。
方义:本方由小柴胡汤去柴胡、生姜,加黄连、干姜而成。
为辛开、苦降、甘调的代表方。
方中以半夏、干姜辛散脾胃寒湿,开结消,黄连、黄芩苦寒,苦以燥湿,寒以清热,苦寒易于伤中气,因此,配以姜、枣、草甘温以补脾之虚,而助湿之运化,甘草调和诸药。
[辨证要点]半夏泻心汤证以脾胃湿热壅遏,气机升降失常为主,临床以胃脘部胀闷或者疼痛为主症。
多伴有脾虚湿盛的相关症状,如舌苔白腻或黄腻,脉弱或微,泄泻、便秘、呕吐等症状也常常可以见到。
本方攻补兼备,具有升清降浊,寒温并调之功,其所治之虚,以中焦脾胃气虚为主,临床上呕吐、泄泻、胃脘痛等病,症见胸脘痞满、纳呆、呕吐、腹泻、神疲乏力、胃痛、舌淡红或舌红、苔黄白腻、脉细弦等,皆可使用本方治疗。
[仲景方论]《伤寒论》第149条: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
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
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
[注家方论]1.成无己《注解伤寒论》:凡陷胸汤攻结也,泻心汤攻痞也。
气结而不散,壅而不通为结胸,陷胸汤为直达之剂。
塞而不通,否而不分为痞,泻心汤为分结之剂。
所以谓之泻心者,谓泻心下之邪也。
痞与结胸,有高下焉。
结胸者,邪结在胸中,故治结胸日陷胸汤;痞者,邪留在心下,故治痞曰泻心汤。
黄连味苦寒,黄芩味苦寒。
《内经》日:苦先人心,以苦泄之。
泻心者,必以苦为主,是以黄连为君,黄芩为臣,以降阳而升阴也。
半夏味辛温,干姜味辛热。
《内经》曰:辛走气,辛以散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授课内容
❖ 1 原文旨义分析 ❖ 2 寒热错杂(互结)问题 ❖ 3 舍性取用配伍 ❖ 4 人参、大枣、甘草补益的意义 ❖ 5 半夏泻心汤之临床应用
半夏泻心汤解析
原文旨义分析
半夏泻心汤解析
《伤寒论》第149条论半夏泻心汤证云:“伤寒五六日,呕而 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 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若心下满 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 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
半夏泻心汤解析
关于舍性取用法,古代医家亦有论及。丹波元坚就指出方 药有“性”与“用”之别,云:“凡药物寒热温凉谓之性,补泻汗吐谓 之用。但用凉泻,或用温补,即为性用兼取。又攻补同用,而治 虚实相错;寒湿并行,而治冷热不调,亦为性用兼取。有病但冷 但热,而用药寒温并补者,一取其性,一取其用。”并解释大黄附 子汤云:“大黄得附子、细辛,但有荡涤之用,籍以逐寒实,是以附 子细辛取性,而大黄取用之意。”半夏泻心汤治痞之胃热脾寒, 则属丹波氏的“性用兼取”。治痞之偏热、偏寒,则属丹波氏的 “一取其性,一取其用”。而治痞之非寒非热,则纯属舍性取用。
半夏泻心汤解析
半夏泻心汤的临床运用更能说明问题。根据临床验证,半 夏泻心汤证有四种情况。其一,偏于湿热。以苔黄、口苦、嘈 杂、吞酸为主要临床特征,此型最为常见,治用半夏泻心汤原 方原量即可。因为半夏泻心汤原方用黄芩、黄连两味苦寒药, 且药量亦较干姜多一两,所以原方原量适宜于脾胃湿热。 明·戴元礼提出泻心法治湿热最为妥当。清·叶天士亦以泻心 法治中焦湿热,并指出:“苦寒能驱热除湿,辛通能开气宣浊。” 叶氏的“驱”、“除”、“开”、“宣”阐明了“泻心”之旨。
半夏泻心汤解析
半夏泻心汤解析
人参、大枣、甘草补益的意义
半夏泻心汤解析
除半夏泻心汤外,尚有其他方剂可为佐证。如治 阴黄的茵陈术附汤,阴黄本属寒湿发黄,茵陈又为寒凉 之药,显然此方用茵陈,决非用其寒凉之性,而是用其 归经肝胆、苦降渗利、善于利湿退黄的药用功能。 又如治寒结的大黄附子汤,寒结本属寒性便结,大黄为 大寒之药,显然此方用大黄,决非用其寒凉之性,而是 用其苦味泻下、通便破结的药用功能。再如治喘证 的麻杏甘石汤,此喘属肺热壅盛,麻黄为温性之药,显 然此方用麻黄,决非用其温热之性,而是用其味辛轻清、 宣肺平喘的药用功能。
半夏泻心汤解析
本条以误治为起因,以结胸为对比,论述半夏泻心汤方证, 所以原文只扼要谈及“痞”的临床特征,即“但满而不痛”。结合 《金匮要略》“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主之”,及第157 条生姜泻心汤证、第158条甘草泻心汤证,半夏泻心汤证除心 下痞硬外,尚有呕吐、下利、肠鸣、嗳气诸症。仲景论痞之形 成,皆为误治所致,尤其误下,易损伤脾胃。由此致脾胃呆滞,运 化失职,湿浊内生,阻滞气机,故心下痞硬;升降失常,气机逆乱, 则肠鸣;清气不升,则下利;浊阴不降,则呕吐;湿浊中阻,则舌苔 必腻。综上所述,半夏泻心汤证之病机,应为脾胃呆滞,湿浊中 阻,升降失常.
半夏泻心汤解析
寒热错杂(互结)问题
半夏泻心汤解析
以方推测病证和病机,是学习《伤寒论》的方 法之一。因此,后世医家以半夏泻心汤干姜(之热)与 黄连、黄芩(之寒)同用,推测其病机当为“寒热错杂”, 更以“痞”乃邪结之病,又进而推测其病机为寒热互结。 若认为凡中医组方配伍,用寒药就必定治热,用热药就 必定治寒,则陷于线性思维的框框里,所以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半夏泻心 汤的认识,应当从变法思维的角度推理
半夏泻心汤解析
其二,偏于寒湿。以苔白、怕凉、腹痛、下 利为主要临床特征,此型较为少见。治用半夏 泻心汤需酌减黄芩、黄连用量,或黄芩、黄连 只用一味或加重干姜用量即可。
半夏泻心汤解析
其三,胃热脾寒。临床既有苔黄、口苦、吞酸的 胃热证,又有腹痛、下利、畏寒的脾寒证。此型虽然 少见,但确属寒热错杂。这种复杂病机,现代医学检查, 往往非属单纯性胃病,而常见于胃炎伴十二指肠溃疡 或胃炎伴肠炎的复杂情况。此型可根据胃热与脾寒 的偏轻偏重,灵活加减运用半夏泻心汤中的寒热之药
半夏泻心汤解析
综上所述,对半夏泻心汤寒热药用的认识,应当 全面理解。痞证既然有偏热、偏寒与胃热脾寒、非寒 非热者,那么,方中干姜与黄芩、黄连就不可避免涵 有寒以治热、热以治寒之旨。本文持有异议的是:一 是见寒药就治热、见热药就治寒的常规思维;二是囿 于寒热药进而推论强调病机为寒热错杂或寒热互结 的线性思维
半夏泻心汤解析
若从病脉证治理法方药一线相贯的角度看待半夏泻心汤 证:病证——痞硬;治法——消痞;方剂——泻心;药物—— 半夏、干姜之辛开,黄芩、黄连之苦降,就会发现仲景之本义, 是通过辛开苦降以泻心,通过泻心以消痞,可知对此方之治的 认识应着眼于“泻”心下之邪,“消”心下之痞,而不应着眼于黄芩 黄连的寒以治热、干姜的热以治寒。因寒热互结而成痞的推 论,本身就存在思维问题,试问:寒与热如同水火,水火不能相 容,何以互结,何况第158条仲景明言“此非结热,但以胃中虚, 客气上逆,故使硬也”。
半夏泻心汤解析
中药既有寒热温凉四气(性),又有辛甘酸苦咸五味(用)。 所以,中医组方关于寒热药的运用旨义,除寒以治热、热以治 寒的基本的、常规的运用外,尚有一种特殊的配伍意义,即舍 性(气)取用(味)法。而半夏泻心汤既然以泻心消痞为主治,那 么,方中黄芩、黄连与干姜寒热药的运用之旨,就应着眼于此。 干姜辛以开之,兼以祛痰;黄芩、黄连苦以降之,兼以燥湿。如 此辛开苦降,以泻心消痞。提示:治疗中焦痞满之证,在理气消 痞的常规治法之外,还有另一种舍性取用的变法用药思路。
半夏泻心汤解析
其四,临床还有一种情况比较常见,既无热象,又 无寒象,更无寒热错杂之象,属非寒非热,但以胃脘痞 硬为主,仍当治以半夏泻心汤原方。若执凿寒热之治, 偏热者,干姜何用,偏寒者,黄芩、黄连何用,而此种 非寒非热证型之治,干姜与黄芩、黄连就更谈不上什 么寒而治热、热而治寒了
半夏泻心汤解析
舍性取用配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