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梁漱溟“文化三路向”说看近代中国文化转型中的中西文化冲突
梁漱溟早期“文化三路向”说

梁漱溟早期“文化三路向”说梁漱溟“文化三路向”说提出了人类所面临的三种问题以及西方文化、中国文化、印度文化为解决这三种问题发展出的三种文化路向。
西方文化是意欲向前,中国文化是意欲自为、调和、持中,印度文化是意欲转身向后。
而理智、直觉与现量分别是西方文化、中国文化及印度文化解决问题的办法。
标签:梁漱溟;文化三路向;意欲梁漱溟认为文化应该分为三个方面:一是精神生活方面,包含宗教、哲学、科学、艺术等,其中宗教与文艺属于感性,哲学、科学属于理性;二是社会生活方面,家族、朋友、社会、国家、世界间所包含所有的生活方法都是生活的内容;三是物质生活方面,人们的衣食住行,也就是使人们维持基本生存的方法。
正是基于这种认识,梁漱溟从“人生态度”出发提出了人生的三种问题:一是人与自然的问题,二是人与社会的问题,三是人与自己的问题。
文化的不同纯乎是抽象样法的,进一步说就是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方法不同。
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样法有着三种:第一种是本来的路向,遇到问题对于前面去下手,这种下手的结果就是改造局面,使其可以满足我们的要求;第二种是遇到问题不求解决,改造局面,就在这种境地上求得自我满足;第三种是根本取消问题。
这三种路径样法也可称为是“意欲向前”、“意欲调和”和“意欲转身向后”。
西方文化、中国文化及印度文化分别代表了这三种样法。
梁漱溟认为这三种文化方向都是合理的,人类只有在三种问题都完全解决之后才能享受到完整的幸福。
然后梁漱溟坚持主张在解决这些问题时存在一种合适的秩序和正常的进程。
人类应该以第一种文化方向解决第一种人类面临的问题作为开始,在发展第二种文化方向,待第二类问题解决之后,继续发展第三种文化方向。
人类不应该在第一种问题没有完全解决之前就关注第二种问题和第三种问题。
西方人近代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是他们在物质问题没有解决之前一直走的是第一路向。
而中国和印度文化过于早熟的转向了第二种和第三种文化路向。
“西洋文化的胜利,只在其适应人类目前的问题,而中国文化印度文化在今天的失败,也并非其本身有什么好坏可言,不过就在不合时宜。
梁漱溟的“文化三路向说”对中国文化发展的启示

梁漱溟的“文化三路向说”对中国文化发展的启示作者:张乐慧来源:《北方文学》2019年第23期摘要:梁漱溟以意欲的不同走向为标准,区分了文化的三种路向,分别对应着西方文化、中国文化和印度文化。
本文将从“文化三路向说”的产生背景、哲学渊源、具体内容及其对中国文化发展的启示作用进行探析。
关键词:梁漱溟;“文化三路向”;启示一、“文化三路向说”提出的背景“文化三路向说”的提出不仅与梁漱溟的个人经历相关,同时也与当时独特的时代背景息息相关。
其产生于新文化运动时期,那时的中国思想界正处于各种思想相互碰撞的繁荣时期,中国文化的发展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
如何使中国文化在世界文化中谋得一席之地,是梁漱溟“文化三路向说”提出的关键。
(一)个人经历梁漱溟出身书香门第,其父亲梁济是光绪间举人,从小受父亲的影响,梁漱溟对诗词仁义等传统思想有着比较深刻的理解。
在其青年时代,康有为与梁启超发起的改良运动,对梁漱溟影响颇大,在他心中种下了爱国主义情愫。
因而辛亥革命爆发时,梁漱溟义无反顾地加入了同盟会,在京津支部主办的《民国报》任编辑和外勤记者。
但是社会的动荡、官场的腐败以及辛亥革命的最终失败,使其心情抑郁、精神苦闷,便决定潜心修佛、净化自身。
但是之后其父因觉“国性不存,国将不国。
必自我一人殉之,而后让国人共知国性乃立国之必要……我之死,非仅眷恋旧也,并将唤起新也。
”而投湖自尽,此举唤醒了沉迷于虚幻佛境中的梁漱溟,使其觉悟父亲的良苦用心以及自己身上肩负的复兴民族的重责,因而放弃了对佛学文化的研究转而开始了儒家文化的研究,处事态度由“出世”转为“入世”,并立志为华夏民族的发展贡献其微小的力量。
梁漱溟的一生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从十四岁开始至十九岁,这一时期他的父亲对他的思想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第二个阶段是自1912年至1921年,大概从二十岁至二十八九岁,他潜心佛教文化研究并一度想要出家;第三个阶段便是从他二十九岁直至他去世,他一直研究并捍卫着儒家文化,也正是在这一时期,梁漱溟在他的《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中提出了“文化三路向说”。
浅析梁漱溟的“文化三路向”

192浅析梁漱溟的“文化三路向”■郭星瑶/河北大学摘 要:梁漱溟作为“中国最后一位儒家”,他的文化哲学思想,值得我们去深入的研究与探讨。
他从哲学的角度进行了世界文化比较的研究,提出了许多具有突破性的理论观点。
他的文化哲学思想是在中西文化碰撞对比的社会背景下产生的,深切地关注以后中国文化的发展方向,“文化三路向”更是开创了中西文化比较的先河,他将中国、西方、印度三者的文化解释为三种完全不同的文化路向,更深刻地体现出了世界文化的多元化,,也进一步加深了我们对本民族的文化的认识和反思,可以让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在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中国文化将“何去何从”。
关键词:意欲 生活 文化 民族一、“意欲”和“文化”梁漱溟文化哲学的思想深受陆王心学、唯识学以及伯格森的生命哲学的影响,唯识学的八识,以“阿赖耶识”作为根本识,它能引发各种意识的产生,这个“阿赖耶识”是从未间断过的永恒存在。
伯格森的生命哲学也是建立在心里绵阳说的基础上的。
伯格森继承了叔本华、尼采的思想,认为人类可以通过直觉来考察和认识生命,他们认为“生命的原始冲动无时无刻不在创造自身和创造新的东西”,“这种生命冲动是世界上一切事物生生不息、推陈出新的最深刻的根源”。
[1]梁漱溟认为,人们的意识是出于一种本能,或是情感上的冲动,人们所出现的各种“下意识”、“潜意识”等种种情况都是人们的意欲所主导的。
由于我们受到自身“意欲”的趋使,使用我们的“眼、耳、口、鼻、舌、意”不断去进行探索,便造成了“事的相续”。
由此可见,文化的本质就是无尽的意欲,人类的生活就是一个被满足又不断去追求不满足的过程。
他说,你且看文化是什么东西呢?不过是那一民族生活的样法罢了,生活又是什么呢?生活就是没尽的意欲—此所谓“意欲”与叔本华所谓“意欲”略相近—那就是不断的满足不满足罢了。
通是个民族通是个生活,何以他那表现出来的生活样法成了两异的采色?不过是他那样为生活样法最初本因的意欲分出两异的方向,所以发挥出来的便两样罢了,然则你要去求一家文化的根本或源泉,你只要去看文化的根源的意欲,这家的方向如何与他家的不同。
中国近代以后的中西文化冲突与融合

中国近代以后的中西文化冲突与融合摘要:从洋务运动”中的“体”“用”之争到随后的科玄论战分析,中国近代文化论争背后深层次“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的文化冲突。
在百年前西方的理性与科学强行入侵中国到如今理与道的科学发展,无不真切的向我们展示了中西文化融合的艰难与辉煌。
本文对文化冲突从内涵、历史由来和现实依托三个方面进行考察,反思了文化融合中的人的因素。
关键词:文化冲突文化融合中西文化中国的现代化运动是在西方现代文明的挑战下引发的。
和西欧、北美自然演进的“内发型”现代化相异,中国的现代化属于后起的“外发型”现代化,或称之为“被现代化”。
马克思指出:“半野蛮人维护道德原则,而文明人却以发财的原则来对抗。
一个人口几乎占人类三分之一的幅员广大的帝国,不顾时势,仍然安于现状,由于被强力排斥于世界联系的体系之外而孤立无依,因此竭力以天朝尽善尽美的幻想来欺骗自己,这样一个帝国终于要在这样一场殊死的决斗中死去,在这场决斗中,陈腐世界的代表是基于道义原则,而最现代的社会的代表却是为了获得贱买贵卖的特权——这的确是一种悲剧,甚至诗人的幻想也永远不敢创造出这种离奇的悲剧题材。
”①中国现代化的一个基本问题,就是“传统”与“现代化”的关系问题,或说是“道德”与“现代技术”、“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的关系问题。
由于中国现代化起源的“外发型”,所有以上问题就转换成“中西文化”关系问题,文化冲突与融合几乎成了近代以来,中国文化界及文化哲学界的主要议题。
一、对文化冲突与融合的界定(一) 文化冲突文化冲突”是一个歧义颇多的概念。
但总体上理解文化冲突是指不同文化的性质、特征、功能和力量释放过程中由于差异而引起的互相冲撞和对抗的状态。
大体有以下几种:区域性文化冲突、集团性文化冲突、阶级性文化冲突、民族性文化冲突和时代性文化冲突。
从表面看,人类文明的历史不仅是文化创造的历史,同时也是文化冲突时隐时现的历史。
美国当代政治发展理论的权威塞缪尔·亨廷顿,是文化冲突论的代表人物。
近代中西文化冲突中传统文化的转换

续期中,而且 自 自足.就如每一种植物 ,各有 给 其独特的花蕊和果实,各有其独特生长和凋零的
方式一样” 这段表述 ,可以认为是施宾 格勒 。J
文化变革和以洋释儒学风
鸦片战争的爆发,使我们国家的综合国力 日 益衰败 ,同时也对我们的传统文化造成 了巨大的 冲击 ,越来越多的文人学者开始摆脱惯性强大的 传统观念的牵 引。打开 了封闭千年的精神世界 , 开始 “ 睁开 了眼睛看世界” 。在从鸦片战争失利 到抗 日战争爆发的近百年间,面对着越来越 明显 的文化颓势 , “ 向西看”的呼声也 日趋强烈。这
为我们正在进行的有 中国特 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关键词 :中西文化 ;冲突;传统文化 中图分类号 :G 4 0 文献标识码 :A
中华传统文化的现代转换必须在 中外文化 的 同样的阶段 。也就是说 ,先进民族所走过的文化 交汇和碰撞 中实现 ,这既符合文化发展 的规律 , 之路 ,落后民族也必须得走 ,即使现在没有走过
从而体现出阶段性。尽管各个 民族的文化发展速
收稿 日期 :2 0 — 9 1 0 6 0 —1
作者简介:部长虎 (92 。 ( ,江苏扬州人。黎明职业大学马列德育室讲师。 16 一) 男 汉) 项士,主要从事传统文化与现代化方面的
研究 。
维普资讯
反。它不承认文化的共性 ,也不承认具有普遍意
义上的人类文化。认为文化只有民族的个性而无
综合创造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正如有的学 者所指 出的 :“ 在众多的传统文化中,以中国传
人类的共性 ,文化在其发展过程中虽然呈现出阶
统为轴心的东方文化与以英性上 ,与 的互补交融 ,将对世界统一文化形成具有特殊重 其他民族 的文化无 关。它既无需 同外 界发 生联 要的意义”… 。 系 ,同时也难为外界所了解 ,是 自给 自足、自生 自 灭的。而且它同别的民族的文化在时间上是相
近代中西文化交流与冲突

近代中西文化交流与冲突中西文化的大规模交流与冲突始于鸦片战争,迄今已有一百六十余年的历史。
两种异质文化的相遇,交流与冲突是在所难免的。
陈独秀和梁启超是对中国近代中西文化交流与冲突最早进行分析和总结的人。
陈独秀1916在《吾人最后之觉悟》中、梁启超1922年在《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中,都从器物(即物质文化)、制度(即制度文化)、观念(即精神文化)三个层面分析了近代中西文化交流与冲突的过程,堪称精辟。
近代,在两次鸦片战争中,清王朝都在西方列强坚船利炮的攻击下节节败退,这使中国的有识之土痛感中国在技术装备上的落后。
于是林则徐、魏源等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这种思想的结果,导致了以学习西方科学技术与物质文化为目标的“中体西用”的洋务运动。
这是中西文化交流与冲突的物质层面。
但是中法战争和甲午战争的惨败,使中国人认识到,中国落后于西方的地方不仅仅是在物质技术方面,更有管理制度方面的原因,于是,中西文化的交流与冲突进入制度层面。
由于中国封建制度已延续了数千年之久,因此,在制度文化这一层面的中西文化冲突则显得更加尖锐和复杂。
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从政治上讲,有革命和改良的分别,而从文化的角度讲,要解决的却都是制度的问题。
辛亥革命后,中国建立了一个“西式”的共和国,但是,袁世凯的篡权使这个西式的共和国有名无实。
“吾人于共和体之下,备受专制政治之痛苦”,“外迫于强敌,内逼于独夫”。
残酷的现实迫使中国人从心理层面对传统文化进行反思和批判,同时也加深了对西方文化的接触和了解,进而发动了具有启蒙意义的“五四”新文化运动。
这个时期出现的中西文化大论战体现了最深层面上的中西文化在精神领域的冲突,要解决的是文化深层即“国民性”的问题。
对于封建主义的中国来说,资本主义的西方文化具有双重作用:西方国家拥有先进技术和资产阶级民主政治,但其先进,一定程度是建立在对落后国家的掠夺上;中国在遭受西方列强的入侵后,由独立国家变成了半殖民地,但是其社会形态也由封建时代步入近代社会。
梁漱溟文化三路向说解析

梁漱溟文化三路向说解析【英文标题】On the Theory of Three Cultures Developed by Liang Shuming【作者简介】胡军(1951-),男,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哲学博士,博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哲学知识论研究,北京100087 【内容提要】梁漱溟的文化三路向说旨在分析什么是文化以及中西印的文化走向。
他认为文化是民族生活的样法,而生活是没尽的意欲,所以文化之不同是由于意欲走向的不同。
他指出人类满足意欲的方式可分为意欲向前、意欲自为和意欲反身向后,此三种路向分属于中西印三种独立的文化体系。
他还认为西方文化的根本观念是“向前要求”,由此根本精神而产生民主与科学;中国文化则因其理性早熟而走上第二路,中国文化自身的成就在于形而上学的调和主义和儒家的直觉主义精神。
梁漱溟先生从文化主体的内在心灵世界来理解文化视角独特,但仅仅从意欲出发有失偏颇,他对西方文化的解读忽视了民主科学的历史性及其产生的必然条件,另外其三路向直线式的演进也蕴含着矛盾。
Liang Shuming wanted to answer the question: what is culture and the reason for the formation and direction of the Western and Oriental cultures. He thought that culture is a kind of national life and life is a limitless will; so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cultures lie in the different wills. Facing different wills, Liang believed that human beings will go forward, harmonize or get rid of the wills, so we have three kinds of cultures: Western, Chinese and Indian cultures. What's more, Liang held the idea, "going forward chasing" is the core spirit of Western culture; so they have the science and democracy. At the same time, Chinese chose another direction and formed the unique philosophy and spirit for their reason pre-maturity. Strictly speaking, Liang's idea on culture is meaningful but that he regarded the will as life isout of the way. Besides, Liang did not find the necessary situation of science and democracy and ignored the real history when he researched the Western culture. At last, we have to say that there is a contradiction in his view of culture.【关键词】文化三路向/意欲/“向前要求”/“理性早熟”three kinds of cultures/will/go forward chasing/reason pre-maturity 一梁漱溟的文化三路向说,就其核心内容而言,包括着两项内容。
独辟蹊径的文化三路向说梁漱溟论中西文化

学、 西方生命哲学及中国传统濡家思想结合在一起, 提出了自己的系统的文化观。
他以意欲来解释生活, 复以生活来定义文化, 出“ 指 文化是民族生活的样法” 。在此 墓础上, 他进一步系统地论证 了他的文化三路向说, 反对普适性的文化价值理论,
强调民 族文化的特殊性, 强调中国文化的独特性, 指出中国传统文化走着一条既不
等人带些中国文化到欧洲去,位, 究竟什么是文化, 又什么是中国文化和西方 文化呢? 确实, 大家特别是学人们都愿意谈文化问题, 但究竟什么是文化, 尤其是什 么是西方文化和中国文化, 却也不是人人搞得清楚的问题。 结果是满屋子的人当时
竟没有一个能够回 答梁漱溟的问 会后, 题。 胡适拍着梁漱溟的肩说, 屋子里热, 大家不好
化关系的学问也就成了当时的显学。 新文化运动时期, 中西文化的关系问题更可以说是一个社会热点。关心中国文
作者简介:胡军, 北京大学哲学系副主任, 博士、 教授、 博士生导师。
胡军 独辟蹊径的文化三路向说 1 9
化出路的学人似乎都对这一热点问题 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但是, 对于究竟什 么是文化, 什么又是中国文化和西方文 化, 却很少有学者对之做系统的深人的 研究。 新文化运动时期北京大学校长蔡 元培和几位教授要到欧洲去, 教职员们
解, 应该说中国文化是最优秀的文化, 世界文化将来必定都要走上中国文化的路
浅论梁漱溟文化三路向说

浅论梁漱溟文化三路向说作者:张钰钗来源:《青年文学家》2017年第21期摘要:《东西文化及其哲学》是五四时期中国思想界关于东西文化问题论战中的第一部系统的、自成一家之言的论著。
书中提出了人类文化的三种路向,梁漱溟先生用西方文化和东方文化中的中国文化、印度文化为代表,对三种文化路向作出进一步的比较说明。
关键词:文化;梁漱溟;文化路向;《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中图分类号]:G12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7)-21--01梁漱溟出身于诗书礼教相传的仕宦家庭,却正适逢中国各界探求救亡图存的大时代,各种文化碰撞交融的背景,让他受到多种思想的影响。
青年时代的他十分崇信维新派的改良主义思想,广泛研读西方著作。
二十岁起,他潜心于佛学研究,几次尝试自杀。
后来经过几年的沉潜反思,他又逐步转向了儒学,可以说他是一位融通中西印度文化的大师,也被称为“中国最后一位儒家”。
(一)梁氏对文化的定位与定义这本书诞生于中国社会当时内外交困的现实,社会各界都在探讨救亡图存的方法,梁漱溟从文化角度入手,认为当前中国的西方化政治改革失败,原因在于中西方的文化差异,中国国民在西方化政治制度之下仍旧保持在东方化政治制度下所抱的态度。
因此,“不解决文化问题,中国民族不会打出一条活路来”。
把文化定位成改变社会状况的基石。
同時,他也给出了关于文化的具体定义——“所谓文化不过是一个民族生活的种种方面”,概括起来主要是三个方面:第一,精神生活方面,如宗教、哲学、科学、艺术等。
宗教、文艺偏于感情的,科学、哲学偏于理智的。
第二,社会生活方面,人们对于周围的人如家族、朋友、社会、国家、世界之间的生活方法都属于社会生活方面。
第三,物质生活方面,如饮食、起居等享用。
也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层面。
从这三个角度出发,梁漱溟认为西方文化的优点在于科学精神、“人”的观念、个性的伸展、和社会化的发达。
梁漱溟先生的这一分类可以与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维度理论,这一理论分为五个部分去解释大范围内文化行为差异的因素——权力距离、对不确定因素的避免、个人主义/集体主义、男性化/女性化、长期取向与短期取向。
梁漱溟哲学文化观及其对当代文化建设的启示.docx

梁漱溟哲学文化观及其对当代文化建设的启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经济建设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与之相适应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相对落后,未能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应有的支持。
当代中国文化建设在理论和实践方面都存在着一些不足,完全借鉴西方理论无法真正成为建设中国特色文化理论的依据,而固守中国传统文化又不能胜任为经济发展提供动力和支持的任务。
梁漱溟先生的哲学文化观,在当代多位文化观同时到场的复杂文化背景下,为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供了一种对待文化的模式。
一、当代文化建设面临的主要困境当代文化建设中主要面临三个问题:理论上,当代文化建设中缺乏本体论支持;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问题;西方文化的位置尴尬问题。
(一)文化哲学本体不确定对文化哲学本体问题探寻的活动其实质在于以文化哲学的方式去把握世界文化现象存在的基本依据。
当前转型期的中国文化建设面临多位文化观同时到场状况,主要有西方文化哲学本体论支撑的文化观和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文化观,二者单独作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依据都是不合理的,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文化观仍然没有形成。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问题1.中国传统文化的界定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界定众说纷纭,但是本文倾向于此种界定,即“所谓中国传统文化,是指1949年之前中华民族所创造的与中华民族生存方式相适应的并历史积累起来的一切文化成果,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习惯、哲学、生活方式、生产方式、思维方式,以及社会各种规范制度等等,这是广义而言;狭义的中国传统文化,主要是指精神形态,或说理论形态,或说观念形态的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既应该包含古代优秀文化遗产,还要包含近代学者的贡献以及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等包含文化建设的内容。
2.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困难中国传统文化时间跨度大,内容非常广泛,在继承中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儒释道之间的关系,毛泽东思想对马列主义中国化所作的贡献等,对传统文化的界定和评价不一而足。
梁漱溟对中国文化第三条道路的探索及当代启示

ʏ㊀文㊀史㊀哲二ʻ二ʻ年第四期㊀总第八十七期梁漱溟对中国文化第三条道路的探索及当代启示Ѳ刘利民㊀田一颖[内容提要]梁漱溟在五四新文化时期的文化思想具有鲜明的保守主义特征ꎬ但与复古主义不同ꎮ他清楚地意识到当时中国文化所暴露的不足ꎬ指出这些缺陷是由文化的本质引起的ꎮ他以独特的视角理解中西方社会及其文化的差异ꎬ并提出中国文化在重建中的第三条道路ꎬ这种重构既不是完全接收外来文化ꎬ也不是原封不动的保留传统文化ꎬ而是去粗取精ꎬ吸收有利于中国文化长远发展的优点ꎬ整合成一种新的世界文化ꎮ[关键词]梁漱溟ꎻ第三条文化路ꎻ五四新文化时期ꎻ文化保守主义[中图分类号]G122㊀㊀㊀㊀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㊀㊀㊀㊀[文章编号]1008-8091(2020)04-0100-04ʌ收稿日期ɔ2020-03-25ʌ基金项目ɔ本文为河北省高校科学研究计划人文社科研究项目(项目编号:GH182015)阶段成果ʌ作者单位ɔ防灾科技学院ꎬ河北三阿ꎬ065201ʌ作者简介ɔ刘利民(1979-㊀)ꎬ山东德州人ꎬ防灾科技学院副教授㊁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ꎬ研究方向:中共党史ꎻ田一颖(1981-㊀)ꎬ湖北枣阳人ꎬ防灾科技学院副教授ꎬ研究方向:中国现代史ꎮ上世纪90年代ꎬ文化保守主义在中国大陆消失了几十年之后又卷土重来ꎮ近年来ꎬ它已成为一种重要的社会思潮ꎮ文化保守主义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ꎬ 国学 少儿读经 等形式和内容ꎬ在社会上产生了很大的反响ꎮ但在这种喧嚣之下ꎬ也暗流涌动㊁泥沙俱下ꎬ一些文化保守主义者理性并深刻的分析和回答了现代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ꎬ但有的还进一步提出以儒学革新政治ꎬ这些人荒谬的主张中国在政治文化等方面只有 儒化 才能解决发展中出现的各种问题ꎬ公然挑战或质疑马克思主义的主流意识形态地位ꎮ这种极其错误的思想给思想界也给普通民众带来不利的影响ꎮ基于此ꎬ我们必须认真分析这种思潮的历史流变㊁核心观点及代表人物ꎬ去劣留优ꎬ引导其健康发展 [1]这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责无旁贷的任务ꎮ多年来ꎬ学术界一直以 文化保守主义 这一概念来界定现代新儒家学派的思想倾向ꎮ所谓 文化保守主义 是说某一思想或是某一思潮在文化的层面上持保守主义的观点和态度ꎬ但在政治层面上却不一定是这样ꎬ这种观点努力将政治与文化剥离开来ꎬ现代新儒学派是其典型代表ꎮ他们所进行的理论活动就是试图将两者分离的一种尝试ꎮ一些学者在研究梁溟的思想时ꎬ也将梁氏的思想归为文化保守主义的行列ꎬ以这种文化和政治两分的模式来对其思想进行分析ꎮ[2]但实际上这种分析模式ꎬ是套用西方现代思想史的方法来对中国思想进行分析ꎬ在具体001ʏ㊀文㊀史㊀哲山东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运用中有许多无法解决的困难ꎮ因此将其作为一种大概的㊁总体倾向性的说明尚可ꎬ如果用它来套在一切具体人物的思想分析中ꎬ你便可能发现ꎬ它几乎说明不了什么ꎮ在对梁漱溟的思想进行分析时ꎬ这一点就表现得比较突出ꎮ梁漱溟先生是中国现代著名的学者ꎬ一生建树颇多ꎬ尤其在哲学方面ꎮ理解分析梁的思想对于我们理解和引导当代文化保守主义思潮有着积极借鉴意义ꎮ他在 五四 新文化时期的保守主义倾向是学术界所熟知的ꎮ然而ꎬ在仔细研究的情况下ꎬ尽管他在五四时期的文化思想显然是保守主义ꎬ但他与复古风格完全不同ꎮ他试图通过分析中国文化的缺点来重建中国文化的第三条道路ꎮ一㊁新旧交锋中的基本立场在新文化运动刚刚开始的阶段ꎬ梁漱溟的思想进入到 古代印第安人诞生的思想 ꎬ即他思想的第二个时期ꎮ此时ꎬ他专注于佛教研究ꎬ并对汹涌的新文化趋势表现出一定程度的疏离ꎬ或者也可以说是有保留的支持ꎬ直到1917年ꎬ蔡元培被聘请到北京大学任教ꎮ进入北京大学后ꎬ陈独秀ꎬ李大钊ꎬ胡适ꎬ鲁迅等领导的新文化运动因国家学术文化潮流中心而迅速展开ꎮ主流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各种政治思想传入我国ꎬ对中国的思想界产生了相当大的触动ꎮ在泛动的各种思潮激荡下ꎬ梁的思想也受到了猛烈的震撼ꎮ他 不免起了好名好胜之心 ꎬ并 触发了放弃要出家的决心 [3]ꎬ最终由出世思想转轨到儒学的立场上ꎮ当时ꎬ以 新青年 为代表的激进分子和以 东方杂志 为代表的保守派人士就东西方文化的异同和优缺点进行了重大辩论ꎮ在这种文化和学术氛围中ꎬ梁漱溟参加了关于事物和文化的这场重大辩论ꎮ«东西文化及其哲学»这本著作是梁漱溟在这一时期的关于中西方文化观点的集中体现ꎮ在这一著作中ꎬ他明确地放弃了对家庭的思考ꎬ严谨的分析了儒学的文化和人生哲学ꎬ详细的论述了如何回归传统ꎬ利用传统的儒家思想理论来解决近代中国的文化危机ꎬ勾勒出一副美好未来社会的方案ꎮ因此ꎬ相当一部分学者认为梁漱溟在对待东西方文化这一问题上ꎬ是代表着最为保守的一派的观点ꎬ他坚决反对新文化运动ꎬ顽固坚持保守主义ꎬ所有关于这一问题的观点都是极端错误的ꎮ但如果我们仔细的分析就会发现ꎬ梁并非是极其典型且 顽固 的保守主义者ꎬ他在对待新文化的观点上也并非完全的 保守 ꎬ恰恰相反ꎬ他本人极力否认自己在这问题上的保守立场ꎮ他在自己的著作中肯定了新派的一些积极的做法ꎬ认为新派至少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西方文化的精神ꎬ将 国故 派强烈讽刺为 旧古董 死板烂货 ꎬ认为他们不配和新文化派 对垒 [4]由此视之ꎬ梁在这场新旧交锋中明显反对顽固守旧派ꎬ对他们的 沉疴滥调 的抨击甚至比西化派还要强烈ꎮ二㊁东西方文化观梁漱溟认为过去的曾李洋务派㊁康梁维新派ꎬ及当下章刘国粹派甚至陈胡的新文化派ꎬ对于西方文化的认识都过于浅浮ꎬ而未及 根里 ꎮ他们没有发现东西方文化的根本区别ꎮ他强调ꎬ自己在东西方文化的观点不同于洋务派㊁和解派的观点也不同于那些极端保守的守旧派的观点ꎬ并和他们在本质上有着根本性的差别ꎮ这是因为他对东西方文化的优势及缺点都有非常深入分析和研究ꎮ当梁漱溟总结西方文化的优势时ꎬ他指出: 我观察西方文化有两样特长 一个是科学方法ꎬ另一个是个人人格延伸和社会发展ꎮ前者是西方学者的特殊精神ꎬ后者是西方社会的特殊精神ꎮ [4]那么ꎬ何为西方文化?他明确的指出﹕ 西方文化的基础是追求其基本精神的愿望 ꎬ即 前进的愿望精神ꎬ产生塞恩斯和德拉西的两种灿烂文化ꎮ [4]ꎬ其内容就是科学与民主ꎮ梁漱溟认为:东方文明是艺术的成果而西方文明是科学的基础ꎬ这是两种文明本质性的不同ꎮ[4]东方文化中知识具有感性的特点ꎬ依靠经验和直观的感受来获取ꎻ相比之下ꎬ西方文化知识的具有理性的特点ꎬ通过严谨的实验分析来获取更具有科学性ꎮ在梁看来ꎬ无论中国人怎么说ꎬ他们总是喜欢用阴阳来消除生命的五个要素ꎬ并说有必要谈论必要的教义ꎮ西方人必须坚持他们的教导ꎬ他们不愿意做任何事情ꎮ故此ꎬ他认为ꎬ 如果你用形而上学的方法说出来ꎬ就不能以同样的方式去做ꎮ 科学方法101ʏ㊀文㊀史㊀哲二ʻ二ʻ年第四期㊀总第八十七期是知识ꎬ形而上学方法不能自然地获取知识ꎬ至多是他的主观意见ꎮ[4]如果科学与艺术的区别ꎬ我们可以很容易地看到:梁在他平静的叙事语言中对中国文化有一种多愁善感的厌恶ꎮ他认为要使使中国文化真正走上科学的道路就必须放弃形而上学的非理性艺术方法ꎬ从这个角度来看ꎬ梁被视为东方文化学派的保守人物的观点显然是不言而喻和不公平的ꎮ在民主方面ꎬ梁漱溟坦言ꎬ中国根本没有民主ꎮ如果中国已经走过的道路继续下去ꎬ 其结果是大家不平等ꎬ同时在个人也不得自由 [4]在梁的观点中ꎬ个人的性格是否延伸ꎬ主要是通过社会生活最重要方面的 民族 ꎮ在这方面ꎬ东西方存在着明显的不同:中国人从不把自己视为 人 的概念ꎬ更不用说人格的延伸ꎻ在西方ꎬ 人 首先被视为人ꎬ人得到充分的尊重ꎬ人的社会性和人的个性都会有比较充分绝和自由的舒张ꎮ两者相比较而言ꎬ西方人更注重公共道德ꎮꎬ而中国人由于只重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ꎬ即私德ꎮ从以上的论述可以看出ꎬ梁对于西方的民主㊁自由等都有较为深刻的分析和认识ꎬ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反思也并不比陈㊁胡等新文化代表人物逊色ꎬ甚至很多观点具有内在的一致性ꎮ因此ꎬ梁漱溟经常承认陈和胡并欣赏他们的思想ꎮ他说在的众多思潮主义的主张者中ꎬ只有陈独秀㊁胡适鲁迅等只有«新青年»一派的思想家才算研究分析西方文化 到家 ꎮ[4]这些主张即是指自由㊁民主和科学的思想ꎮ同时ꎬ梁还承认西方文化在社会生活ꎬ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方面比东方文化更强大ꎮ他强烈反对极端守旧派认为虽然东方文化在政治制度㊁社会习俗和物质享受方面不如西方文化但在精神上比西方文化更有优势的观点ꎬ并进行了猛烈的抨击[4]ꎮ在他看来ꎬ他们比曾李等洋务派和康梁维新派等更好的原因是他们能够唯物主义西化的视野转向文化思想的基础-即精神差异ꎮ因此ꎬ梁指出文化在物质㊁身体和精神方面始终是一致的ꎬ在灵性方面尤其重要ꎮ在这一点上来说ꎬ东方文化必须进行根本性的改革ꎬ因为这一问题是根本性的没有可以调和修补的可能ꎮ[4]此外ꎬ在现代东西方文化的冲突中ꎬ梁认为西方文化是成功和胜利的文化ꎬ而中国传统文化则相反ꎮ失败的原因是中国文化中有很多先天性疾病ꎮ换而言之ꎬ梁漱溟认为东方文化相比较与西方文化与时代不相符的早熟是其的致病的根源ꎮ西方文化始于身体ꎬ慢慢发展成为经验ꎮ中国有一些直接的内心情绪ꎬ影响了大局ꎮ前者是循序渐进ꎬ后者便是早熟ꎮ[5]在梁看来ꎬ人与自然的关系也要讲循序渐进ꎬ人类要在自然中获取生存发展的物资ꎬ因此人类必须利用改造自然以满足人类的生存ꎬ其次才应该是保护自然与自然友好和谐相处ꎬ两者是有先后顺序的ꎮ然而ꎬ中国的早熟文化已经明显打破了常规ꎮ三、中国文化的出路既然中国文化是一种失败的文化ꎬ那么西方文化强大影响力的出路是什么?在这个问题上ꎬ梁漱溟又是如何选择呢?首先ꎬ梁对于强烈反对国粹派极端保守的文化观ꎮ他重点指出与东方文化相比西方文化有两点突出的长处ꎬ一是人格和社会发展的延伸一是科学方法ꎮ人格是西方文化下 人 的特殊精神ꎬ注重理性崇尚科学是西方社会的特殊精神 ꎮ[5]传统的东方文化中这两个方面十分缺乏ꎬ而这两点对于当今世界和当今中国尤为重要ꎮ基于此ꎬ中国的传统文化在这个世界上再也无法生存ꎮ也正是基于此ꎬ梁比较认同陈独秀㊁胡适等在新文化运动中所提出的民主㊁科学的口号ꎬ认为这是东方文化走向世界的重要举措ꎮ这两种精神是完全正确的ꎬ只能无条件地被认可 ꎬ梁甚至提出在此问题上要 全盘接受 ꎬ否则ꎬ我们说永远不会谈论人格ꎬ我们永远不会永远谈论学术 ꎮ与此相相反ꎬ梁讽刺国粹派的理论缺乏实质性ꎬ只会寻章摘句玩弄文字ꎬ是空洞 的 古老的古董 ꎮ[5]其次ꎬ梁不同意洋务派认为传统文化被完全否定而整个文化被复制的说法ꎮ梁认为ꎬ中国传统文化有两个层面:其一ꎬ历史上传承下来的 传统习惯 ꎻ其二是中国传统文化凝练出来的 较高之精神 ꎬ两者都与西方文化冲撞因此受其 政治制度或政治习惯的阻碍ꎮ [6]当然ꎬ如果不批评旧文化ꎬ中国传统文化就会失去活力ꎬ跟不上时代的步伐ꎻ然而ꎬ毫无疑问ꎬ完全放弃传统文化和抄袭西方文化是不可能的ꎮ为了振兴传统文化ꎬ适应历史发展趋势ꎬ梁认为ꎬ在文化选择的最终答案中ꎬ必须要达到以下三点:要拒绝印度的态度ꎬ就不可能允许它ꎻ 二是201ʏ㊀文㊀史㊀哲山东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要使西方文化得到充分承担ꎬ并从根本上改变ꎬ就要改变态度ꎻ 三是 批评的把中国原来态度重新拿出来 ꎮ[6]通过以上分析ꎬ不难得出以下认识:第一ꎬ梁严厉批评国粹派和洋务派的文化选择后ꎬ无意识地踏上了第三条道路ꎬ试图塑造一种新的文化形态ꎮ这种新型的文化不同并优于国粹派的腐朽没落的极端保守文化ꎬ也不是简单复制西方文化ꎮ其次ꎬ在中国文化重建中选择的第三条道路表明ꎬ梁不仅渴望西方文明的一切成就ꎬ也不想放弃中国传统的人文与和谐态度ꎮ他想克服农村社会ꎬ贫穷和无知的弊病ꎬ他不希望中国开始在西方进行野蛮的竞争ꎮ在疏远的资本主义道路上ꎬ他只能进入自己设计的道路ꎬ迎合自己的矛盾心理ꎮ梁生活在近代以来东西文化交汇社会转型的特殊时期ꎬ促使其思想具有十分强的矛盾性及内在张力ꎮ一方面是批判和反思ꎮ他对西方文化进行深层次的剖析ꎬ特别注意西方文化的优点ꎬ并尝试吸收利用这种优点为我所用ꎮ另一方面ꎬ他也不能完全放弃自我ꎮ他运用中国传统文化精神ꎬ对物质生态和人类生态的工业化㊁商品化所造成的破坏进行了考察和思考ꎮ[7]这种深刻的内在张力和矛盾使梁不同于那些顽固地支持中国传统文化ꎬ拒绝外国文化的学者ꎮ相反ꎬ他从东方文化的根本属性来深入分析东方文化的缺陷ꎬ使其更具哲学家的深度和理性ꎬ尤其是比那些激情的思想家更能冷静分析ꎬ在一定程上而言ꎬ他是陈㊁胡的盟友ꎮ更为可贵的是ꎬ在 全盘西化 迷信西方文化时ꎬ梁可以对中西社会及其文化的差异有独特的见解ꎮ并提出了中国文化应该选择的道路和应采取的措施ꎮ虽然他努力比较东西方文化的异同ꎬ但梁漱溟不同于国粹派甚至不同于其他文化保守主义者ꎬ那就是他没有陷入关于中西文化孰优孰劣的狭隘争论中ꎮ 他巧妙地避免了东方文化对西方文化的狭隘复古视角ꎬ没有严格的中西机械组合或老瓶新酒ꎮ不能不说ꎬ这是一个让他人信服的地方ꎮ[8]四㊁启示文化保守主义作为一种社会思潮有其发生发展的内在逻辑性和复杂性ꎬ这种逻辑性和复杂性决定了我们在对待文化保守主义时不能简单视之ꎮ通过对梁漱溟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中国文化第三条道路探索的分析就可以验证这一观点ꎮ新中国成立过后ꎬ现代新儒家发生分流ꎬ一部分完全接受了马克思主义ꎬ一部分完全排斥马克思主主义ꎬ而梁漱溟采取了相对折中的办法ꎬ部分认同和接受马克思主义但也未放弃自己的基本观点ꎮ[9]当代文化保守主义对近代以来包括梁漱溟在内的文化保守主义者的思想有所承继ꎬ在文化建设上上秉持民族立场和中国文化本位ꎬ也带动了国学研究和传播热潮ꎬ这对于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文明强国建设有一定的助益ꎮ但另外一方面ꎬ当代文化保守主义中出现的迷信封建等糟粕ꎬ特别是反对甚至妄图取代马克思主义的主流意识形态地位的极其错误的观点和言论ꎬ需要引起高度的警惕ꎮ[10]因此ꎬ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要开展进一步的研究ꎬ探索引导文化保守主义思潮健康发展的理论逻辑与现实路径ꎬ以期助力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文明强国建设ꎮ参考文献:[1]霍晓玲.正确认识当代中国文化保守主义思潮[J].探索ꎬ2012(5).[2]曹跃明著ꎬ梁漱溟思想研究[M].天津人民出版社ꎬ1995:345.[3]梁漱溟﹒梁漱溟全集(第二卷) 我的自学小传[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ꎬ1990:698.[4]梁漱溟﹒梁漱溟全集(第一卷) 东西文化及其哲学[M].济南:山东人民出社ꎬ1989:532ꎬ349ꎬ353ꎬ355ꎬ358ꎬ364ꎬ368ꎬ370ꎬ340-341.[5]梁漱溟﹒梁漱溟全集(第三卷) 中国文化要义[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ꎬ1989:258ꎬ349ꎬ531-532.[6]梁漱溟﹒梁漱溟全集(第二卷) 自述[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ꎬ1990:22ꎬ528.[7]郭齐勇等.梁漱溟哲学思想研究[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ꎬ1996:11.[8]贺麟著ꎬ五十年来的中国哲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ꎬ2012:24-25.[9]郑大华:1949年后留在大陆的现代新儒学家与马克思主义之关系初探[J].当代中国史研究ꎬ2008(6).[10]朱汉国等:当代中国社会思潮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ꎬ2012:199-200.301。
近代中西文化冲突与出路

论近代中西文化冲突与出路【摘要】中西文明交流始于东汉时期,可谓源远流长。
随着历史的发展,至近代新航路的开辟,中西文明交流呈现日益频繁的趋势。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西文明交流步入一个新时代。
西方文化东来的方式开始呈现多样化,中国对西方文化的态度也由盲目排斥开始主动接触,并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层层深入。
然而,在西方资本主义武力的冲击下,中西之间的文明冲突也日渐激烈。
又由于由于中国在对外战争中的节节溃败,中西文明的冲突伴随着武力扩张而渐渐加深。
一部分士大夫和知识分子开始对儒家文明失去信心,儒家文明陷入了危机。
【关键词】近代;中西文化;冲突;出路一、中西文化交流方式的嬗变在近代以前,中华文明基本上是土生土长的自行发展的,这一方面是由于中国人的独立精神,另一方面也是由于中国孤立于其他一些重大的文明之外。
【1】因而,1840是划时代的一年,因为他打开了中国传统的闭关局面,开启了中西方的直接接触。
虽然是在武力的驱动下,清政府的国门是被迫打开的。
在此之前,中西文化交流进展缓慢,中国处于被动地位。
西方文明东来主要通过传统方式:传教。
早在唐朝时期,代表西方文明的基督教一支就已经传入中国境内称为景教。
而在儒道释统治中国思想界的形势下,基督教影响甚微。
传教士是西方文明东来的先行者。
在明代末年,耶稣会传教士采取“中国化”的传教方法,力图使天主教“儒学化”,以适应中国的特点,虽然这种温和的传教方式取得一定的成效,但由于中西文明根深蒂固的差异,这种影响还是微弱的。
而且,在清朝康熙年间,因清廷与罗马教廷的礼仪之争,最终导致清廷实施了禁教政策。
由此,西方文明东来的主要方式传教几乎处于中断状态。
清朝统治者虽然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但留广州十三行以对外贸易,西方商人藉此与中国进行商品交流的同时,传入西方的新兴技术和观念,但由于各方的限制,此种方式的影响也是微弱的。
在鸦片战争以前,广州十三行对西方人的管束是非常苛刻的,形成了一系列的约束性规定。
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 重点要点整理

第一章绪论一、此所云中国文化1、文化是什么:文化,就是吾人生活所依靠之一切国家政治,法律制度,宗教信仰,道德习惯,法庭警察军队等,都是文化2、狭义的文化:文字、思想、学术、教育、出版等3、文化的本义:应在经济、政治、乃至一切无所不包4、中国文化:是说我们自己的文化,以别于外来的文化而言;这亦就是特指吾中国人素昔生活所依靠之一切(特就其社会人生来讨论)二、中国文化个性殊强1、中国文化独自创发,慢慢形成,非从他受2、中国文化自具特征(如文字构造之特殊),自成体系,与其他文化差异较大3、历史上与中国文化若后若先之文化(四大文明古国),或已夭折,或已转易,或失其独立自主之民族生命。
惟中国能以其自创之文化绵永其独立之民族生命,至于今日岿然独存4、从中国以往历史征之,其文化上同化他人之力最为伟大,对于外来文化,亦能包容吸收,而初不为其动摇变更5、由其伟大的同化力,故能吸收若干邻邦外族,而融成后来之广大中华民族。
此谓中国文化非惟时间绵延最久,亦空间上之拓大亦不可及6、中国文化在其绵长之寿命中,后二千余年殆不复有任何改变与进步,似显示其自身内部具有高度之妥当性、调和性,已臻于文化成熟之境者7、中国文化放射于四周之影响,既远且大中国文化之相形见绌,因外来文化之影响而变化,以致根本动摇,皆只是最近一百余年之事而已三、试寻求其特征1、为寻求中国文化之精神所在而做的工作①将中国文化在外面容易看出的、常被人指说的那些特异处,一一寻找而罗列起来②拈取其中某一特点为研究入手,设法解释它的来由。
前后左右推阐印证,愈引愈深,更进而解释及于其他特点。
许多特征贯串起来,原都本于惟一之总特征,便是寻到了家2、团体愈大,则团体中每一分子的责任感觉愈轻微;团体太大了,浸至于无感觉。
若分析之,又可指出两面:一面是感觉力迟钝,一面是活动力减低3、中国文化的三大特征①广土众民(第一特征)有一种伟大力量蕴寓其中,但不知②偌大民族之同化融合(第二特征)为何(第四特征)③历史长久,并世中莫与之比(第三特征)4、中国文化的两大古怪点①历久不变的社会,停滞不进的文化后两千年的中国,竟然不见进步之可怪(第五特征)从社会史上讲,竟难判断它是什么社会之可怪②几乎没有宗教的人生(罗素:“以孔子伦理为准则而无宗教”)(第六特征)5、严几道译《社会通诠》,根据其说来看中国的感受:①长期停滞之可怪②难于判断中国究竟在社会史上哪一阶段③中国的家族制度在其全部文化中所处地位之重要,及其根深蒂固,亦是世界闻名的老话有“国之本在家”及“积家而成国”。
从《东西文化及其哲学》看梁漱溟的中西文化观

从《东西文化及其哲学》看梁漱溟的中西文化观摘要:梁漱溟以“意欲”作为文化论述的切入点,由对待“意欲”方式的选择而形成不同的生活路向、生成不同的文化形态,建构了其独特的文化理论体系。
他秉持多元文化主义的立场,提出“世界文化三大路向说”和“世界文化三期重现说”,从宏观的理论视野比较了中国、西方、印度三大文化体系,于西潮涌动之际探寻了中国文化的民族文化个性以及未来发展方向。
反思其说,不仅有利于理解传统文化在近代中国曲折展开的历程,而且有助于预判中国文化的未来及其价值。
关键词:梁漱溟意欲中西文化自鸦片战争以来,西方现代性的入侵使中西之间在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的冲突日益加剧。
尤其是辛亥革命后,中国不断失败的命运促逼着国人对于中西文明的讨论与反思由器物和制度层面,进一步深入到文化层面。
中国传统文化因国家民族的危机而成为众矢之的,在现代化的进程中步履维艰,日益陷入困境.怎样使中国文化的发展摆脱困境,适应时代潮流,便成为中国思想界主要的问题意识。
“五四”时期因新文化运动的冲击,中西文化之争(实质是中国文化的出路问题)已然成为近现代中国思想界激烈争论的核心。
当时,中西文化的论争主要存在着三种派别:一是主张全盘西化的“西化派”;二是主张回归传统的“国故派”;三是介于两者之间的“折中派”。
“西化派”与“国故派”在中西文化的争论上主要是就孰优孰劣的层面展开,两派各持一端,都有一定程度的片面性和极端性。
作为新儒家代表人物之一的梁漱溟,秉持文化守成主义的立场,一方面拒斥西化派的极端主张,认为文化是一综合的整体,通盘的西化不仅要采用西方的政治制度,而且要输入西方的伦理思想,这无论是在理论层面还是实践层面都是难以实现的。
另一方面他也否定了“国故派”的顽固立场,认为其只是“陈旧古董”,无法也无能与西方文化相互拮抗[1]22。
同时,针对当时的调和折衷派的主张,他认为那“只能算是迷离含混的希望,而非明白确切的论断”[1]21。
他主张另辟蹊径,由对“意欲”的态度作为根本切入点,提出了“三大文化路向说”等体系性的文化理论,并力图从这一理论体系出发,来观照中西文化,探讨中国文化的出路。
简论梁漱溟的中国文化现代化模式(一)

简论梁漱溟的中国文化现代化模式(一)【论文关键词】文化;中国文化;西洋文化;现代化;梁漱溟【论文摘要】梁漱溟认为中国文化在近代没有跟上现代化的步伐,原因在于传统文化的自身特质中缺乏现代化的质料。
传统文化缺乏民主与科学,西人之长吾人之短基于此。
于是他提出了走上现代化的理论模式和实践模式,但最后都落空了。
中国文化现代化模式的抉择只能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批判继承历史传统又充分体现时代精神的、立足本国而又面向世界的”高度发达的社会主义新文化。
中国文化的现代化是梁漱溟所终生关注的问题,用他自己的说法就是“要用心思替民族人类开出一个前途,创造一个新的文化”。
他认为这是他的责任和使命,“觉得我有一个最大的责任,即为替中国儒家做一个说明,开出一个与现代学术接头的机会”。
的确,中国的前途只能是现代化,而且中国文化必须走向现代化。
但是,中国文化的现代化究竟是依靠中国人民新的创造精神和创造活动去创造一个社会主义的新文化,还是以所谓“全盘西化”将整体西方文化移植到中国来,抑或以所谓儒家精神为主导,从传统中引发出现代化呢?站在时代的岔路口,梁漱溟选择了最后这条路。
他力图通过儒家文化的复兴,让中国乃至世界都走“中国的路,孔家的路”。
当然,他所设计的中国文化现代化的模式失败了,但他却给我们提供了不少经验和教训,也提出了很多供我们思考的问题。
一、中国文化自身所缺乏的现代化因素在分析这个问题之前,首先要明确梁漱溟的“文化”、“中国文化”、“西方文化”之所指,否则我们将无法理解和把握梁漱溟的思想脉络。
梁漱溟所说的“文化”是广义的,他认为“文化就是吾人生活所依靠的一切”。
所谓一家文化不过是一个民族生活的样法。
总括起来,不外三方面:精神生活、社会生活和物质生活。
他所研究的“中国文化”主要指“周孔教化以来”至鸦片战争以前的中国文化,而且主要指儒家文化。
他所指的“西方文化”主要是文艺复兴以来欧洲近代资产阶级文化。
但是,应该看到,梁漱溟的“文化”定义不够确切,“吾人生活所依靠之一切”中有非文化成分。
中西文化的深层撞击与整合

中西文化的深层撞击与整合赵卫东,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教授,主要从事儒家与道家道教研究。
中西文化的深层撞击与整合——梁漱溟先生中西文化观述评一梁漱溟先生自称:“我实在不是学问中人,我可算是'问题中人’。
如果有人问我,我现在何以有一点关于哲学、佛学、经济学、政治学等,各方面的知识?何以在社会中的有此地位?我的答复,乃是由于问题逼出的来。
”[1](P55)梁先生一生所追求不已的问题主要有两个,一是人生问题,二是社会问题,在这两个问题中,社会问题又较人生问题更为根本,因为其对人生问题的关注实源于其对社会问题的思考。
他一切的努力都是围绕着解决时代问题而起,其对中西文化问题的关注亦是被时代问题所逼,他说:“我原来并不曾想到著书立说、谈学问,只是心目中有问题,在各个问题中都有用过心思,无妨将用过的心思说给大家听;……过去所以讲东西文化及其哲学的原因是如此,现在所以讲'乡村建设理论’的原因仍复如此。
”[1](P68-69)因此,要探讨梁漱溟先生的中西文化观,必须追本溯源,找到引发其对中西文化问题感兴趣的社会原因。
鸦片战争以来,西方列强用船坚炮利打开了中国的国门,中华民族陷入了亡国灭种、瓜分豆剖的危机,面对此“数千年来未有之强敌”,为了内以富国强兵,外以抵御列强,有识之士纷纷探求救国救民之路。
首先起来救亡图存的是以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为代表的洋务派,他们站在清政府的立场上,为了改变内忧外患的残酷现实,兴起“洋务运动”,提出了著名的“中体西用”论。
主张在不改变中国传统文化之“体”的基础上,引进西方的船坚炮利之“用”,以图富国强兵。
但甲午之战,最终宣告了洋务派藉“中体西用”以救国难之理想的破灭。
“洋务运动”后,忧国忧民的中国知识分子开始认识到:中国之所以被动挨打的根本原因,并不在于船坚炮利等器物上的落后,而在于清政府的腐败。
面对“日谋高丽,而伺吉林于东;英启藏卫,而窥川滇于西;俄筑铁路于北,而迫盛京;法煽乱民于南,以取滇、粤;教民会党遍江楚河陇间,将乱于内”[2](P52)之危机四伏的局面,以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为代表的改良派,发动了震惊中外的“戊戌变法”。
试论梁漱溟与东西文化观

试论梁漱溟与东西文化观张彤早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就出现了“东西文化”这类名词,但是对其概念十分模糊,梁漱溟通过对金子马治、李大钊等人文化观见解的不同提出了自己的东西文化观。
在科学色彩、民主、人生路向等方面对东西文化进行比较,细致分析了东西文化的差异。
本文通过分析梁漱溟东西文化观的形成及其对待东西文化的态度,探析在当今对待不同文化时我们应如何理性对待。
梁漱溟先生是中国现代思想家,现代新儒家的早期代表人物之一。
梁漱溟曾将自己一生的思想发展分为三个时期:西方功利派、佛教出世主义、儒学。
所以对梁漱溟先生的研究很多都集中在这三个主要的领域,诸如对于其佛教思想的研究,东西文化哲学观点的探讨,以及中国近代的社会化运动等都有很多的研究成果,其中对于其东西文化观的研究也是以研究其思想为主要切入点,本文主要就梁漱溟的中西文化观做出具体评价,结合其“三路向说”进行初步探讨。
1 梁漱溟东西文化观的形成“东西文化”这类名词提出的时间很早,说的人也很多但却没有确切的概念,在着手研究东西文化时首先遇到了研究的三个问题。
第一个是以为这问题还远的问题,梁漱溟指出了当时世界的现状,即几乎世界上完全是西方化的世界。
就东方国家而言,能接纳西方化且运用自如的才能使自己的国家持续稳定发展,来不及接纳西方化的国家结果以武力强占。
清末以来,思想界大致是顺着器物-制度-文化来寻求中西碰壁后中国的解决之途的,梁漱溟也是这个文化根源派的代表人物,认为中国开始只留意到西洋的火炮、铁甲、声、光等的奇妙,至甲午之役后,海军全体覆没,又提倡废科举、兴学校、建铁路、办实业等。
之后又着意到政治制度上面,所以有了立宪论和革命论两派,最后提出思想改革,即文化运动。
梁漱溟认为改革的根本在于伦理思想,西方文化对于中国的逐渐渗透,是否要将本民族的文化彻底打到,这正是当时急于解决的,因为例如日本当时很早就采用了西方化,朝鲜、印度等被西方国家用武力所征服,中国却还算是自己可以自选道路的,对东西文化问题的研究可以说是十分急迫。
梁漱溟:中国文化问题

梁漱溟:中国文化问题谁认识中国文化?过去的中国人,大约不易于认识。
因为他处在局中,又缺乏其他不同文化的对照。
在当初那时,围绕着中国的一些邻邦外族,原没有我们的文化高明,我们当然就有一种自大的心理。
因而中国人几千年来在被近代西洋文化严重打击前,一直是为这自大心理所蔽的。
到了近百年世界大交通以后,与近代西洋文化见面,有了比较对照,似乎可以引生自觉;但又被它严重打击,茫然无措,陷于过分自馁。
直到今日,全国有知识的人,若问他中国文化的短处何在,都能说出许许多多;若问他中国文化的长处何在,则不免口嗫嚅而心踌躇了。
他至多说中国文化过去的光荣,过去的价值,然而这有什么意义呢?凡为此自馁心理所蔽的人,一样地无法认识中国文化。
想要认识中国文化,必须对于人类过去的历史,未来的前途,能有全盘观测,而寻出中国文化在那里面的位置,庶乎于其长短得失才有个分数。
然而此岂易言呢!以我个人的阅历,似乎外国人(尤其西洋深醇的学者)倒比中国人能认得出中国文化的特异处,能领会中国文化的价值。
此其例甚多,且不枚举。
至于中国人里面,既不自大,又不自馁,心里较得其平者,非无其人,但多未必能说明其自己所见。
虽不能自明其所见,而同他讨论这个问题,是很好的--一定很通达的。
这种人的年纪,总要在四十岁以上或其左右。
因为他一面得见今日的世界;一面亦赶上看见一点老文化,赶上参加新旧剧烈变化的正好时候。
并且在人生欣戚甘苦上多有一些嗜受咀嚼与反省--这是认识文化所必需,而为年纪在三十以内的人所不容易有的。
年纪在三十岁以内的人,虽不及有许多老当见识,然而如果他寿命长的话,还有好运气在后边。
因为历史的演变,今日正好进于一新阶段。
这新阶段即自中国抗战开始,而世界第二次大战亦于此发作。
由抗战促进了中国人的自觉,并展开了新中国的前途。
而世界二次大战则加紧了人类历史的转变与文化改造,可以从侧面助成对中国文化的认识。
中国人今后一天一天将逐渐认出其固有文化的面目,不再“如堕五里雾中”,是没有疑问的;今后世界上人都将晓然于中国文化的精神和在人类文化中的意义,是没有疑问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梁漱溟“文化三路向”说看近代中国文化转型中的中西文化冲突【摘要】鸦片战争以来,伴随列强坚船利炮而来的不仅仅是主权的丧失与领土的沦落,亦是西方文化的入侵与渗透,随着民族危机的日益加剧,救亡图存成为中国社会各阶层的共识,人们纷纷开始寻求救国救民之道。
特别是五四新文化运动后,中国出现了各种社会思潮,新儒家即为当时文化保守主义思潮中的一派,以梁漱溟为开启者的新儒学主张以儒学为本位来修正西学,以复兴儒学为己任寻求现代化之路。
梁漱溟以文化多元论反对西方文化的一元论,并提出“文化三路向”说,对当时思想界产生了重要影响,对其研究可以帮助认识了解上世纪之初的中西文化冲突。
【关键词】中西文化冲突;新儒学;梁漱溟;文化三路向梁漱溟(1893—1988),原名焕鼎,字寿鼎,笔名漱溟,祖籍广西桂林,生于北京,是著名的哲学家、佛学家、教育家、爱国民主人士。
1917年应蔡元培之邀到北京大学哲学系任教,同时进行中西文化比较研究。
抗战时期,曾组织“中国民主政团同盟”等多个民主社团,积极响应抗战。
新中国成立后曾任全国政协委员、常委,中国文化书院院务委员会主席,中国孔子研究会顾问等职。
他对以儒学、佛学为代表的东方哲学和东方文化有精深的研究,美国著名汉学家艾凯称其为“最后的儒家”,其主要著作有《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中国文化要义》、《乡村建设理论》、《人心与人生》等。
梁漱溟的一生中,最值得重视的或许就是“五四”运动前后这几年。
他由出世的佛家生活回归到俗世的孔家生活,由探讨佛学义理到思考中国文化发展,不仅完成了从出世到入世的转换,而且大有成绩。
1922年《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一书的出版更是将他推到了当时中西文化论争的前沿,震撼了当时整个思想界。
一、梁漱溟“文化三路向”说产生的时代背景从鸦片战争到辛亥革命的七十年,中国发展遇到生存危机,救亡图存成为时代的中心议题,中国知识分子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时代使命感与责任感,思索中国的前途命运。
他们的艰苦探索与积极努力,推动着中国不断朝现代化的道路前行。
五四新文化运动后,以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人为代表,认为中国之所以落后挨打、几近于亡国亡种的原因在于中国的专制主义文化与国民素质的低劣。
救国必先救人,救人必先启蒙成为当时人们的共识,“启蒙”也就成了当时的首要任务。
这场新文化运动中的巨匠们,向中国几千年来的儒家伦理道德发起了猛烈的攻击,认为儒家的伦理纲常是封建专制统治的工具,造成了人民的奴性。
胡适等人不仅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猛烈的批判,还主张全盘西化,引进西方文明来改造国民、启蒙思想。
1915年陈独秀创办的《新青年》,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战场。
在新文化运动中,陈独秀、李大钊、胡适等人同时引进“德先生”和“赛先生”,作为拯救国民之良药,并强调西方文明的强大与西方国家的富强,全赖民主科学两根支柱。
但是,西方文明却一时难以在中国扎下根基,有两个基本的原因:一是中国原本历史悠久,传统深厚,具有其内在的自我发展逻辑,不是西方文明一冲即垮的。
二是西方文明的传入伴随着血与火的历史,一开始就激起国人的抵触情绪。
i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帝制后,并未将中国带入民主共和的现代化国家,由于革命果实被窃取,无数革命党人宝贵生命所换取的却是军阀混战的局面,民间疾苦有增无减。
长期动乱所带来的秩序危机使民众产生了一种不安情绪,而革命失败也造成民众的信仰危机,这使知识分子开始从文化层面来考虑国家的前途命运。
而新文化运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彻底批判与否定,也引起了思想界的激烈动荡。
在此时代背景下,传统的知识分子也开始思索中国的前途命运及中国文化的出路,所谓的守旧派对这种极端的反传统思想作出了回应。
以辜鸿铭、林琴南、杜亚泉等人为代表的守旧派对全盘西化派进行了猛烈的回击,他们维护儒家文化的地位,用崇古怀古的方式抵制西方文化的入侵;当时东南大学的教授胡先骕、梅光迪、吴宓等人组织“学衡派”,反对新文学运动,鼓吹文言优于白话,认为白话“以叙说高深之理想,最难剀切简明”,极力主张言文不能合一。
1922年梁漱溟《东西文化及其哲学》问世,引起了当时思想界的轰动,他也因之被划为文化保守主义者,虽然艾凯先生称其为“中国的文化守成主义者”。
ii历史的吊诡之处往往也是吸引人之处。
当年的全盘西化派力量之大,反对中国儒家传统之彻底,使反传统与全盘西化几乎成为当时社会的潮流。
但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及俄国十月革命的爆发,引发了人们对中国前途命运的新思考。
欧战后西方各国出现的问题充分暴露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各种弊端,使那些主张全盘西化的人们认识到科学并非万能的,以至于将救国良方从学习西方转到重新审视东方文化上来。
而十月革命的成功证明了社会主义制度从理论到实践的成功,为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探求救国救民之路提供了一个新的选择。
于是,梁启超欧游之后写出《欧游心影录》,揭露欧战后西欧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等各方面的情况,并开始重新审视中国传统文化,逐步倒向东方文化派。
陈独秀也一改其文化主张,从宣扬资本主义变为宣传社会主义。
李大钊也受到十月革命影响,先后发表《布尔什维克的胜利》与《庶民的胜利》等文,为社会主义摇旗呐喊。
于是,之前的全盘西化派发生分化,形成了主张走社会主义道路的激进派、主张恢复中国传统文化的保守派与全盘西化派三大派别对立的局面。
二、梁漱溟文化“三路向”说的内容在梁漱溟看来,所谓文化,“不过是那一民族生活的样式罢了”iii,而决定民族生活样式的便是“意欲”。
文化被人们用来解决意欲的需要与环境带来的障碍之间的矛盾,文化的不同可以归结为“意欲方向”的不同。
梁漱溟在《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中提出三种理想的文化类型,他称之为文化“三路向”。
第一种类型以西方人为代表,它以意欲向前要求为根本精神,是意欲规则的或标准的方向,反映了作为动物的人的基本问题:对食物、住所、繁衍的需要。
西方文化的所有特征与成果,如科学、民主、征服自然的力量等,都是自然地沿着意欲的这一方向发展起来的。
第二种类型是趋向于自己与环境的协调,即在意欲本身的要求和环境之间寻求一个平衡。
这种文化所涉及的问题是:追求感情上满足的生活,并由此获得极大的内在满足和生活的快乐。
由于在人与环境的关系方面主张“无对”,所以在人与自然关系方面能够达到一种和谐,这种类型以中国为代表。
第三种类型以印度为代表,意欲回到自身去寻找自我的否定,在此种文化的最后阶段,人类意识到世界不过是一种错觉,因此要寻求绝对的启示。
梁漱溟认为,中西文化这种差别,可归结为东西方人与外界环境关系的差异。
西方人是“有对”的,中国人是“无对”的,“有对”致以人与自然的对立和在社会关系里看重个体的伸展,“无对”则致以天人合一和社会关系里无个性之肯定。
至于印度人的“意欲向后”,梁漱溟解释说:“印度人既不像西方人的要求幸福,也不像中国人的安遇知足,他是努力摆脱这个生活的;既非向前,又非持中,乃是翻转向后。
” iv然而梁漱溟并未考虑各种文化融合的理论,他认为既然文化作为一个表现意欲采取基本方向的独特整体,那么特殊的文化成果就不能被分解或添加。
只有当人们把握了某种文化的基本态度之后,他们才能创造出这种文化。
v梁漱溟此时反对文化上的中西融合,主张“对于西方的文化是全盘承受而根本改过”,但“意欲路向说”又使梁漱溟对中国文化的价值持肯定态度,并不像西化派那般全盘否定。
但是,由于意欲在中国的方向不同于在西方的方向,不能因此就认为中国在发展道路上落后于西方。
相反,中国有自己的轨道,和西方完全不同。
梁漱溟将中国文化中任何机能失调都归结于外来的作用,并认为中国文化的一切毛病,都是由于中国文化早熟的逻辑结果,但相对于西方文化而言,就中国文化自身来说这既谈不上成功也算不得失败。
最后“意欲路向说”表明中国文化是西方文化的未来走向,因而代表着世界未来的文化。
世界未来文化若要修改西方文化的路向,必然要采取“中国的路子。
”三、评价问题学者启良认为:“从梁漱溟的学术生涯看,他潜心钻研过的只是印度哲学,既缺乏中国传统学问的深厚根底,对西学也没有通盘的了解,尤其对于中西双方的文化发展史的理解和解释,很多地方都出于想当然。
”vi或许正是这方面的原因,导致其文化主张方面出现了些许自相矛盾之处。
张君劢也曾有过评论:“梁先生一方说世界未来文化是中国文化,而他方又说中国应采取西方文化,此两说如何合得到一起,吾苦难索解。
”vii显然,中西文化之间既然是不同路向上的文化,那么如何能用中国文化去修改西方文化并使其由第一路向走向第二路向呢?而如何能达到中国文化在全世界之胜利这一问题,梁漱溟也没有给出答案。
艾凯也认为,“在某种程度上说,梁漱溟是用十足的相对主义、价值虚无主义来构成自己的理论”viii。
梁漱溟指出:对西方文化要“全盘接受而根本改过”,同时,“批判地把中国原来态度重新拿出来”。
虽然这个公式同时允许民族的生存和中国原来文化态度的保留,但这和他的那个由根本态度或意欲方向产生的统一体的文化观念是相矛盾的。
ix即虽然梁漱溟是反对文化调和论的,但最终自己却走进了自己所反对的这一理论之中。
但我们应该看到,梁漱溟是在一种“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历史使命感作用下,而对中国传统文化存在的危机、弊病进行反思,为中国文化的出路进行思考的。
总体来说,梁漱溟是在比较完全的意义上把中西哲学结合起来创立自己文化思想体系、诠释儒家学说的,其目的在于谋取中国文化的出路。
通过对五四以来各种文化思想的反省,梁漱溟肯定中国儒家学说的现代价值和意义,构建“文化三路向”说,并把儒家学说归于“第二”路向之中,赋予儒家学说以内在的活的生命力,第一次把中国东方文化、印度佛家文化以及西方文化加以论述,提出其解决社会问题的方案(即复兴孔子儒学文化,其在精神上高于西方文化,具有普世价值)。
这也奠定了他作为中国现代新儒家先驱者的地位,其文化思想在中国文化思想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
注释:i 启良:《新儒学批判》,上海三联书店,1996年版,第25页ii 艾凯:《最后的儒家—梁漱溟与中国现代化的两难》,江苏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5页iii 梁漱溟:《东西文化及其哲学》,商务印书馆,1987年,第79页iv 梁漱溟:《东西文化及其哲学》,第66页v 艾凯:《最后的儒家—梁漱溟与中国现代化的两难》,第84页vi启良:《新儒学批判》,第115页vii张君劢:《中西印哲学文集》,学生书局,1981年,第224页viii 艾凯:《最后的儒家—梁漱溟与中国现代化的两难》,第82页ix艾凯:《最后的儒家—梁漱溟与中国现代化的两难》,第1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