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治疗面肌痉挛临床研究进展
针灸加按摩治疗面肌痉挛的60例疗效观察
显效 1 7例 , 药 4天内 , 用 喘憋症 状消
8 10 3 80新疆 兵 团农 六 师奇 台 医 院
失或明显减轻 , 呼吸平 稳 , 部 哮鸣音 消 肺 失或明显减轻 ; 效 1 , 4天 后 , 有 5例 用 喘
将雾化 吸人 器 与氧气 装 置用胶 管 连
雾化吸入器 与氧气 装置 连接 胶管 长 度为 14 使 两距 离之 间有 一定 的缓 冲 . m,
力。对于易哭闹的患儿 , 由于 Q W — 面 Y I 罩型药物雾化吸入器使用时 的可活动性 , 家长可怀抱婴幼儿做走动式雾化 吸入 , 患 儿能很快适应 。 稍大年龄 的孩子可 自己拿着 吸 , 这种 疗法无痛苦 , 雾气 较温和 , 孩子乐意接受 , 无需 配合呼吸技巧 , 时间的吸人治疗就 短 会很 快缓解症状 。 氧气驱动雾 化 : 一方 面湿 化 呼吸道 ,
气管痉挛 , 改善通 气功能。在氧的驱动下 加入 药液与吸氧 同步进行 , 由于氧流量较
增加气体交换量 。① 吸入 时间的选择 : 一
般 2次/日。选 择在 哺 乳前 或饭 前进 行 , 以免在吸人后排痰引起恶 心 、 呕吐 。每次 吸入 l 0分 钟。② 吸人 时 的护理 : 5~2 观 察雾气 是否 充 分 , 规定 时 间 内持 续 吸 在 人, 以保证疗 效。对 于吸入过程 中出现 面 色青紫 、 呼吸 困难 加剧 者 , 应暂 停 吸入 治 疗 , 分析 出现 上述症 状 的原 因, 取对 并 采 症处理 , 如调节雾 气量 或缩 短 吸人 时 间。 ③吸入后的护理 : 吸入治疗后轻拍患儿 背
无效 4例 , 药 4天 后 , 用 喘憋 症状 和肺 部 哮鸣音轻微改善或无改善 。
中药配合针刺治疗面肌痉挛的临床研究
个部 位散 刺 2~5针 , 也 可 酌 情 多刺 。隔 日 1次 , 5
次为 1 疗 程 。②体针 : 局 部 取穴 : 阿是 穴 ( 痉挛 抽 搐 发
作 的引 发部位 ) , 眼部痉 挛 为 主取 四 白、 鱼腰 、 丝竹空; 面颊部 痉挛为 主者取 颧髂 、 四白 、 巨髂 、 迎香 ; 口角 痉挛 为主者 取地仓 、 大迎 、 夹 承浆 、 口禾髂 。远端 取穴 : 中脘 及 双侧 太 冲 、 阴都 、 合 谷 。操 作方 法 : 阿是 穴用 1 寸 毫 针斜浅 刺人 3分 , 面部腧穴 用 1寸毫针浅 刺 5分 , 均不
0 . 0 5 ) , 具 有 可 比性 。
1 . 2 治 疗 方 法
患侧 阿是 穴 相 对 应 的 部 位 ) 。 中脘 、 阴都 、 合谷、 太 冲
均直刺 浅刺 约 5分 , 刺用 平补平 泻法 , 针刺得 气后 留针 3 0 a r i n , 其 间行 针 1次 。每天 1次 , l 0天为 1 疗 程 。火 针与体 针 同步 进 行 , 均 为 疗 程 间 隔 3天 , 共 治 疗 3个
侧取穴 , 患侧 与 健 侧 每 天 交 替 轮 取 ( 健 侧 阿是 穴 即与
其 中男 2 0例 , 女2 5例 ; 年龄 2 3~6 4岁 , 平均 ( 4 6 . 9
±1 0 . 2 ) 岁; 病程 3天 ~7年 , 平均 ( 6± 4 . 6 2 ) 月 。对 照组 4 2例 , 其 中男 1 8例 , 女 2 4例 ; 年龄 2 2~ 6 2岁 , 平均 年 龄 ( 4 6 . 6±1 1 . 2) 岁; 病 程 2天 ~8年 , 平 均 ( 5 . 5± 4 . 7 3 ) 月 。2组 性 别 、 年龄 、 病程 、 病 情 等 一 般 资料 经 统 计 学 处 理 , 差异 均无显著性 意义 ( P>
针刺结合埋针治疗原发性面肌痉挛29例临床观察
2 对照组 . 2
单 纯采 用 针 刺 治 疗 , 选 用 穴 位 、 作 方 法 、 其 操 疗
囝 !璺 堂 ! . 药 ! 竺 竺! 竺 塑 f , 医
费 摹
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热敏腧穴分布的临床研究
次 , 次 1rn 治 疗 1 d后发 作 程 度 减 轻 , 作 次 数 减少 。 每 0 i。 a 0 发 治 疗 4 d后 不 再 发 作 。 临 床 治 愈 , 访 1年 未见 复 发 。 0 获 随
5 体 会
中 医 学认 为 , 肌 痉 挛 是 由于 肝 肾 阴 虚 , 阳上 亢 , 火 面 肝 化
21 治 疗组 .
采 用 针 刺结 合埋 针 治 疗 。
211 针 刺[ 选 穴 : 白 , 髂 , 关 , 车 , 池 , 谷 , . . 2 1 四 颧 下 颊 风 合 太 冲 。 作 方 法 : 次 选 取 4 6穴 , 白选 用 1 操 每 ~ 四 . 毫 针 . 眶下 5寸 在
等无 显 著性差 异 ( 00 )具有 可 比性 。 P> . , 5
1 . 病例 退 出( 落 ) 准 ( ) 完 成 方 案 规 定 5 脱 标 1未
1 诊 断标 准 参 照 2 0 . 2 0 6年 国际 功 能性 胃肠 道疾 观察 周 期 而主 动或 被 动 中途退 出者 ;2 ( )出现 严 重
范某 , ,4岁 。初 诊 1期 :0 7年 3月 2 t 女 5 3 20 1E。
右侧 面部 肌 肉阵 发性 不 自主 抽 动 3年余 。患 者 3年前 开 始出现右上睑跳动 , 以后 逐 渐 加 重 , 散 到整 个 右 侧 面部 , 扩 且
针灸治疗面肌痉挛的临床经验分析
针灸治疗面肌痉挛的临床经验分析摘要:目的观察治疗面肌痉挛的有效方法。
方法将68例患者经中医辨证用针灸配合中药口服治疗2个疗程后评定疗效。
结果临床上用针药结合治疗面肌痉挛总有效率为86.8%。
结论针药结合治疗面肌痉挛具有较佳的疗效。
关键词:针灸疗法;电针;面肌痉挛;中药疗效面肌痉挛属祖国医学的“筋惕肉瞤”,“颜面抽搐”范畴,临床上主要以面部肌肉阵发性抽动为主要表现的一种顽固性疾病,治疗方法众多。
笔者以2010—2014多年来用针灸配合中药口服治疗面肌痉挛68例,取得较满意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本组68例患者均为门诊患者,其中男17例,女51例;年龄最小20岁,最大69岁,平均44.5岁;病程最短7天,最长3年;由紧张生气引起者17例,失眠引起者16例,遇风引起者12例,面瘫后遗症引起者11例,外伤史者5例,原因不明者7例;其中原发性面肌痉挛52例,继发性16例。
2 治疗方法2.1 针灸治疗2.1.1 取穴主穴:下关,颧髎,阳陵泉,合谷。
配穴:眼周抽搐者加攒竹,四白,瞳子髎;口角抽搐者加地仓,水沟,承浆;紧张生气者加太冲,三阴交;失眠者加神门,太溪;遇风者加外关,翳风;中气不足者加百会,针足三里,血海。
2.1.2 操作方法患者取仰卧位,用碘伏消毒液棉签常规消毒穴位皮肤后,用0.25mm×40mm的毫针针患侧,面部进针的深度宜浅,手法宜轻,四肢部经辨证取穴施补泻手法,每次留针30min,接G6805-Ⅱ型治疗仪,用连续波,电量以患者能忍受为度,每日针1次,10次为1个疗程,2个疗程后评定疗效。
2.2 中药治疗2.2.1 治则补气养血,祛风通络,镇静止痉。
2.2.2 方药炙黄芪24g,柏子仁12g,当归10g,川芎6g,远志10g,石菖蒲9g,酸枣仁15g,半夏9g,胆南星6g,细辛3g,鸡血藤15g,甘草5g。
2.2.3 用法每日1剂,每次煎取200ml(分早晚2次口服,连续服用1个月后评定疗效)。
针灸治疗面肌痉挛
针灸治疗面肌痉挛摘要】本文以总结针灸治疗面肌痉挛的研究现状为目的,通过列举当前存在的多种针灸疗法,得出传统针法已被综合使用多种针法与其他方法结合的疗法所取代的结论。
【关键词】针灸治疗面肌痉挛面肌痉挛是指面部肌肉阵发性不自主的抽搐。
通常发生在一侧的某个表情肌或某组肌纤维束,无神经系统其他阳性体征。
本病病因尚不明了,病程较长,易反复发作。
老年人的发病率较高。
本病呈缓慢进性,一般不会自然好转。
面肌痉挛又称面肌抽搐。
以半侧面部不自主抽搐为特征,抽搐呈阵发性且不规则,程度也不等,起病多从眼轮匝肌开始,然后涉及整个面部。
以中年女性较为多见。
本病可归于“筋惕肉润”症,针灸治疗最早见于唐代的《备急千金要方》。
现代有关报道,约在60年代中期。
但直至80年代才获得重视。
目前,各种刺灸法治疗本病的有效率在80%左右,但痊愈率仍比较低。
诊断要点(一)临床表现1.多发于一侧面肌,起病常从眼轮匝肌的轻微颤动开始,逐渐向下半部面肌扩展,尤以口角抽搐为多。
2.发病间期如常人,可因精神紧张、过度疲劳或面部自主运动而发,睡眠时可消失。
3.神经系统检查无其他阳性体征。
4.本病须与继发性面肌痉挛、局限性癫痫、癔病性眼睑痉挛等相鉴别。
(二)辅助检查肌电图可见肌束震颤波。
治疗治疗方法与面神经炎相似。
(一)体针疗法1.处方:取穴分为三组,第一组取眼附近及额部的穴位,如阳白、鱼腰、攒竹、四白等;第二组取下颌部的穴位,如下关、承浆、颊车等;第三组取特殊穴位合谷、后溪、内关。
三组穴位同时取用。
患侧取穴为主,可辅以健侧少量取穴。
2.操作方法:常规消毒后,选用28~30号毫针,向下平刺阳白0.7±0.1寸,横向平刺鱼腰0.7±0.1寸,向外上平刺攒竹0.7±0.1寸,向下平刺四白0.7±0.寸。
直刺下关0.8±0.2寸,向患侧平刺承浆0.7±0.1寸,向前下斜刺颊车1.0±0.2寸。
针灸治疗面肌痉挛的研究进展
37 麻黄使用禁忌 古人对麻黄使用禁忌述说甚多, . 诸说
纷云,究之中医用药。总以理、法、方、药、对证精确、 用药不误为原则,岂可因喳废食。所以对古人的这些禁忌 可作参考,但不能尽为旨 说才是。 38 麻黄的质I问题 由于产地及采收时间不同关系疗效 . 甚大。药以外青黄中空微赤者为佳,采集季节, 别录》有 《 “ 立秋采茎阴干”的记载, 一般均以在立秋后采集为佳。 ( 收端4 20 一 1 1) 期 02 1 一 9
以远端穴为主 结合巨刺方法对面肌痉挛进行治疗,10 0例 患者总有效率9% 8
2 穴位注射
1 理针 将针刺人皮内,固定留置一定时间, . 4 给皮部以 弱而长时间的刺激,能调整经络脏腑功能, 使之恢复正常。
潘氏i采用 e 皮内 l 埋针法治疗面肌痉孪5 例。 0 用梅花针轻 叩患侧面部, 寻找 “ 触发点, 将欲针一支埋入该点, ; ’ 胶布
1 透刘 将同经穴位连接起来集峡谷穴治疗作用于一 . 2 穴;相邻两经穴位经透刺可集两经之治疗作用于一穴,加 强疗效; 沟通相表里相对应两经的经气,疏通局部气血. 激发全身经气, 使全身营卫气血得以疏导,神经功能得以
恢复。 1 据病候和 高氏8 1 根 病变部 证治疗, 位辨 选用2 至 8
3 号毫针, 0 透刺顺序为额修透承浆、承浆透地仓、 地仓透 迎香、 颧修或太阳透下关、四白或攒竹透睛明,治疗 6 8
1 针刺治疗
治 6 有 率Leabharlann 6 0 [ 用 端取穴 , 愈3例, 效 达9% 梅氏6 1 亦采 远 为主
局部不针或少针的方法,主穴为百会、内庭、 血海,辅穴 为风池、璐风、足三里、阳陵泉、三阴交、太冲、内庭,
治 7例 总 效 3 % 郑氏7 温 督 祛 疗1 , 有 率9. 。 [以 通 脉、 邪 6 8 l
针灸治疗面肌痉挛研究近况
4,3 穴 位注射 疗法 目前 ,关于 穴位注射 的临床 报道较 多。注 射用药 多选用安 定、利
多卡 因 、氯 硝西泮 等 。周氏 用穴 位注射 法 ,取患 侧翳风 、四白及面肌 跳动 最 明显处 ,取得一 定 疗效 ;刘 氏191取患 侧 四白 、下关 、颊车 、迎
于氏 认 为,火针适用于面肌痉挛气寒证及外风证,临床表现为面 部紧皱 ,面 肌萎缩 .僵硬 ,怕 冷等症 状 。江 氏【7】也观 察到 ,火针 是治疗 面肌痉挛 的有效 方法 ,且疗效优 于毫针 刺 ,值 得推广 。
级以 上 ;无效 :痉 挛分级没 有下降 ,或反而 上升 。陈 氏 ’自拟 疗效评 定标 准为 :治愈 :面部不 自主抽搐 消失 ,无沉紧感 ,1年内随访 无复发 ;显效 : 面部 不 自主 抽搐及 牵拉麻木 感基本 消失 ,仅在 疲劳或精 神紧张时 偶有 发 作 ;有效 :面部抽 搐程度及 次数 明显减少 ,间隔时 间延长 ;无 效 :治疗
口轮 匝肌 ,通 常 只限 于一 倜 面部 。 面肌 痉 挛 属 于 中 医 学 的 “筋 惕 肉明 ”、“胞 轮 振 跳 ”、“痉 证 ”,“筋 急 ”.“风证 ” 等 范 畴 。
本 病是 针灸 临床 常见病之一 ,针灸 疗法对此 病有较 好的 疗效 。
【关 键词 l 面肌 痉 挛 针灸
【中 图分 类号 l R 6 2 2
现 代医学 目前 尚无 特殊有 效 的治疗 方法 ,多 是给 于安定 、利眠 宁
肌 ,通 常只限 于一 侧 面部 …。面 肌痉 挛 属于 中医 学 的 “筋惕 肉 嗣 ”、 或苯妥英钠以 及大剂量的维生素 ,对重症患者进 行酒精或者药物封 闭、
“胞 轮振 跳”、“痉 证”、“筋 急 ”、“风证 ”等 范畴 。本病 是 针灸临 床常 见 面神经减 压术等 ,但往往 使患侧 面部表情 肌呆板 、肌 肉瘫痪 进而萎缩 ,
面肌痉挛针灸治疗近况
维普资讯
4 综合治疗 4.1 针 药 配 合 :陈 红 路 l1 针 药 配 合 治疗 本 病 16例 ,取 穴 瞳子 髑 、上关 、丝 竹 空 、颧 髂 、百 会 、 风 池 、肝 俞 、肾俞 、阳陵 泉 、三 阴交 、太 溪 、太 冲 、 合 答 每 次 选 8~ 10个 穴 ,每 日配 合 中 药 白 芍 、 当归 、木 瓜 、鸡 血 藤 、牡 蛎 、枸 杞 子 、天 麻 、僵 蚕 、 全 蝎 、甘 草 ,总 有 效 率 93.75%。 李 威 、张 志 学 、 孙 光 颖 等 L1 用 针 刺 局 部 穴 位 配 台 口服 养 血 祛 风 药 (熟 地 、黄 芪 、当 归 、鸡 血 藤 、白芍 、川I芎 、红 花 、甘 草 、螟 蚣 )治 疗 面 肌 痉 挛 ,取 得 了 较 好 疗 效 。 4 2 针 刺 配 合 激 光 治 疗 :王 存 周 L1 观 察 两 组 面 肌 痉 挛 患 者 ,对 照 组 患 者 口服 苯 妥 英 钠 或 卡 马西 平 ,VitBI、VitB ̄、VitB12;治 疗 组 用 针 刺 、激 光治 疗 ,选 下 关 、颊 车 、翳 风 、地 仓 、四 白 、太 阳 、 合 谷 、阿 是 穴 临 证 加 减 ,行 针 后 使 用 立 式 GEGH一2型 He~ Ne激 光 理 疗 机 ,输 出 功 率 730row ,波 长 632.8nm,对 准 穴 位 距 离 10~ 20era,每 穴 5mln。 治 疗 组 30例 ,治 愈 50%,显 效 40%,无 效 10%,总 有 效 率 90% ;而 对 照 组 30倒 ,治愈 30% ,显 效 33.3% ,无 效 36.7%,总 有 效 率 仅 有 63.3% 。 4.3 针 刺 与 艾 灸 配 合 :董 丽 _】 】采 用 温 针 法 以 祛风 通 络 止 痉 为 原 则 ,选 颧 髂 、下 关 为 主 穴 ,针 上加 灸 2~ 3壮 (对 照 组 不 加 灸 )。 治 疗 组 32 例 ,显 效 18例 ,好 转 10例 ,总 有 效 率 87 5% ; 对 照 组 12例 ,显 效 2例 ,好 转 4例 ,总有 效 率 仅 有 50% 。刘 岚 等 【1 用 巨 刺 加 艾 灸 法 治 疗 本 病 ,也 有 明 显 效 果 。 4 4 电针配 合 梅 花针 叩刺 :扬荣 昌[1 用 电针 加 梅 花 针 叩 刺 治 疗 面肌 痉 挛 18例 ,治 愈 8例 , 有 效 9例 ,总有 效 率 94 4%。 4 5 针 刺 配 合 牵 引 :赵 传 风 等 [ 治 疗 1例 因 颈 椎 病 引 起 面 肌 痉 挛 的 患 者 ,采 用 针 刺 配 合 牵 引的 方 法 ,经 2个 疗 程 的 治疗 得 以痊 愈 。 4 6 多 种 治 法 配 合 :王 家 田L1 ]把 本 病 分 为 6 型 。风 寒 稽 留型 刺 风 池 、腕 骨 ;气 血 两 亏 型 刺 关 元 、足 三 里 ;肝 肾 阴 虚 型 刺 太 溪 、太 j中;脾 虚 湿 重 型 刺 地 机 、章 门 ;肾 阳 不 振 型 刺 命 门 、肾 俞 ;痰 火 内 盛 型 刺 丰 隆 、外 关 配 合 面 部 穴 位 。 同时结合 电针 、穴位 注 射 (VitB】2),5次 为 1个 疗 程 。 治疗 患 者 78例 ,经 2~4疗 程 治疗 ,治 愈
面肌痉挛研究进展
面肌痉挛研究进展面肌痉挛,又称为口腔颌面肌痉挛,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特点是面部肌肉的非自愿性痉挛。
这一疾病给患者的生活质量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因此,在近年来,对面肌痉挛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进展。
首先,近年来的研究着重于面肌痉挛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病因包括遗传因素、环境因素、神经化学物质异常等,但具体机制尚未完全明确。
研究发现,面肌痉挛患者面部肌肉的运动调节系统存在异常,如皮质-基底神经核-运动神经元回路功能障碍等。
另外,神经可塑性也被认为在面肌痉挛的发生和进展中起到一定作用,相关研究有助于揭示面肌痉挛的病因和病理生理机制。
其次,针对面肌痉挛的治疗手段也有了新的突破。
传统的药物治疗主要包括使用抗胆碱药物和肌肉松弛剂,但效果有限且会引起一系列不良反应。
最近,利用肉毒杆菌治疗面肌痉挛已经成为了一种常用的方法,其通过抑制神经肌肉传递,缓解了面肌痉挛症状。
虽然肉毒杆菌治疗的主要问题是疗效持久度不高,但进一步研究正在进行,以寻求更好的治疗方案。
此外,针对面肌痉挛的手术治疗也有了新的进展。
除了传统的颈丛神经切除术和颌皮神经切断术,最近逐渐应用的一项技术是面神经应提肌腱切除术。
这种手术通过切除面神经最终分支上的面部表情肌肉的插入腱部,达到矫正面部肌肉痉挛的效果。
研究表明,该手术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面肌痉挛症状,并且相对安全可靠。
此外,面肌痉挛的非药物治疗也得到了广泛研究。
物理疗法包括冷敷、按摩、电刺激等,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症状;心理治疗如行为疗法和认知行为疗法也可以帮助患者应对面肌痉挛引发的焦虑和抑郁等精神问题。
此外,患者还可以通过针灸、植皮和植入神经刺激器等方法,缓解面肌痉挛症状。
总的来说,面肌痉挛的研究进展主要集中在病因发病机制、治疗手段和患者康复等方面。
虽然许多问题仍待解答,但现有研究已经为面肌痉挛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希望未来的研究能够进一步深入,为从事面肌痉挛的临床医生和患者提供更好的支持。
针灸治疗面肌痉挛的临床研究进展
[ ]韩 巧 菊 , 凯 磊 . 针 治 疗 系 统 性 硬 皮 病 的 临 床 观 察 . 国 养 蜂 , 3 郑 蜂 中
1 9 4 ( ): 9. 9 8, 9 4 1
[ ] 畅 , 1 谭 7 赵威 . 璃 酸 钠 关 节 内注 射 配合 蜂 针 疗 法 治 疗 膝 关 节 骨 性 关 节 玻 炎 3 例 疗 效 观 察 . 南 中 医 中 药 杂 志 ,0 6 2 ( ) 1-4 2 云 2 0 ,7 3 :31.
医 ,0 6, 8( ): 738 20 3 7 3 .
[ 3郑 开运 . 针 疗 法 治 疗 鼻 炎 鼻 窦 炎 的 临 床 应 用 . 国 养 蜂 ,0 2 5 2] 蜂 中 20 , 3
( ) 1. 3 : 7源自[ o 黄 有 才 , 玉 仙 . 针 加 三 棱针 放 血 治 疗 面 神 经麻 痹 5 . 国 民 间 i] 赵 蜂 8例 中
[ ] 林兵 , 6程 黄婧 , 丽 金 , . 疗 配合 皮 肤 针 综 合 治 疗 类 风 湿 性 关 节 炎 徐 等 蜂
3 5例. 医研 究 , 0 7 2 ( 0 : 16 . 中 2 0 ,0 1 ) 6-3
E ] 永 明 , 自征 , 慧 芳 , . 针配 中药 治 疗 , L 敏 性 咳 嗽 3 7成 温 廖 等 蜂 ' 过 bJ 0例 临
E ]l 锋 , 宏 , 顺 益 , 蜂 针 治 疗 过 敏 性 鼻 炎 5 4x金  ̄ 张 杨 等. 0例 . 中 医 ,0 0 新 20 ,
( ): 4 5 2 .
[ 8 李 万 瑶. 1] 蜂针 治 疗 的 皮 试 方 法 探 讨 . 国 自然 医学 杂 志 ,0 3 5 4 : 中 2 0 , ( )
针灸治疗面肌痉挛研究现状分析
针灸治疗面肌痉挛研究现状分析摘要:本文以总结针灸治疗面肌痉挛的研究现状为目的,通过列举当前存在的多种针灸疗法,得出传统针法已被综合使用多种针法与其他方法结合的疗法所取代的结论。
关键词:面肌痉挛针灸传统疗法多种针法综合疗法单针疗法单针疗法指单纯使用一种针法而不配合其他针法来治疗面肌痉挛。
电针:电针疗法遵循平肝熄风止痉的原则,主穴取翳风、风池二穴,配穴取健侧合谷。
眼睑抽搐加太阳、四白;面颊抽搐加颧髂、迎香;口角抽搐加地仓、颊车。
所加各穴均取患侧,交替使用。
取1~1.5寸毫针进针后接g6805治疗仪,采用断续波、小强度电流、高频率,通电30分钟左右,1次/日,6次为1个疗程,疗程间休息2天。
武国华使用此疗法治疗87例,总有效率95.9%。
使用此针法时,电针的波形、电流强度的大小及频率快慢,是提高疗效的关键。
火针:火针既有针刺作用,又有温热效应,适用于面肌痉挛寒证及外风证。
江晓霁用此法,主穴取太阳、攒竹、颧髂、地仓;配穴辨证加减:风寒阻络型加风池、外关,肝风内动型加太溪、太冲,气血两虚型加足三里、三阴交。
主穴均用火针针刺。
用0.30mm×40mm 毫针,左手执点燃的酒精棉球,右手执针,在针尖烧红后迅速刺入,深度约5mm,针人即出,不留针。
配穴用0.30mm×(40~60)mm毫针针刺,风池、外关、太冲针用泻法,太溪、足三里、三阴交针用补法,得气后留针30分钟。
治疗隔日1次,5次为1个疗程。
疗程结束后,间隔2天开始下一疗程治疗。
临床对照发现,火针治疗该病与普通针刺有效率相当,但治愈率明显高于普通针刺,并且能够缩短疗程,比普通针刺方法有优势。
悬针:悬针又称挂针,此疗法具有祛风散寒、温经通络、活血作用。
主穴取面肌痉挛最初病发部位(原始病灶);配穴取百会。
取1.5寸28号毫针,右手持针从下至上沿着病灶方向刺入局部皮内2~3分,使剩余针身及针柄悬吊于病灶之下,视病灶大小排列3~5针,两针间隔0.5寸,不可深刺。
针灸治疗面肌痉挛22例临床观察
(王 维 治 主 编 ,人 民 卫 生 出 版 社 出 版 )关 于 面 肌 痉 挛 的 3.2 治疗结 果 :治 疗 组 临 床 治 愈 、总有 效 率 均 优 于对
诊 断标准 :中年 以后 发 病 ,女 性 多 见 ;抽 搐 初 起 多 始 于 照 组 (P< 0.05)。详 见 表 1。 经 6个 月 随 访 ,治 疗 组 复
面肌痉 挛 系为一 侧部 分 或 全部 面 肌 呈 阵发 性不 自
主 抽 搐 的 疾 病 ,属 祖 国 医 学 风 痉 、筋 急 等 范 畴 ,针 刺 取 穴 以多 气 多 血 之 阳 明 经 穴 为 主 ,配 以 肝 经 、脾 经 穴 位 ,
共 奏疏通 经 络 、调 理 气 血 之 功 。电 针 对 痉 挛 状 态 的 面
面肌 痉 挛 多见 于 中年 或 老 年 妇 女 ,笔 者 采 用 针 灸 周 ,共 治 疗 3个 疗 程 。
治疗 本病 22例 ,获效 满意 ,现报 告如 下 。
2.2 对 照组 :卡马西 平 每 次 200mg,每 日 3次 ;甲钴胺
1 临 床 资 料
胶 囊 每次 500mg,每 日 3次 ;维 生 素 B 每 次 10mg,每
侧 病变 l1例 。两组 一 般 资 料 比较无 显 著 性 差 异 (P> 症状 无改 变或 加重 。复 发 :对 有 效 患 者 随访 6个 月 ,若
0.05),具 有 可 比性 。
再 次 出现 面 部 肌 肉 痉 挛 或 患 者 面 部 肌 肉痉 挛 次 数 增
1.2 诊 断 标 准 :参 照 西 医全 国 统 编 教 材 《神 经 病 学 》 加 ,都 视 为 复 发 。
女 10例 ;年 龄 30~78岁 ,平 均 年龄 41.5岁 ;病程 最 短 发 作 ,有诱 因存 在 时 ,面部 肌 肉轻 微 跳 动 ,但 次 数 明 显
运用针刺疗法治疗面肌痉挛临床分析
土旦匡苎擅壶2Q Q§生§旦釜§鲞星!§塑鱼女i韭Q££bi n§丛£出£i坠£,△!gM§12Q Q!,№§,丛Q:!§运用针刺疗法治疗面肌痉挛临床分析白连江中图分类号:R245.3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194(2008)15-0300.03面肌痉挛为临床常见病,多为一侧面部肌肉阵发性不自主抽搐,开始为眼眶周围的眼轮匝肌间歇性不规则轻微抽搐,之后以较慢的速度逐渐扩展到口轮匝肌、口角提肌、颊肌等半侧面肌,引起闭眼、嚣齿、口角及颊部抽搐等一些习惯性动作。
本病病因不明,可因过度疲劳,精神紧张,情绪激动等凼素而加重发作,睡眠后停止发作。
笔者运用针刺疗法治疗面肌痉挛58例,现报告如F。
l资料与方法1.1诊断标准临床特点为阵发性,一侧性面肌抽掐而无其他神经系统阳性体征;肌电图上显示肌纤维震颤和肌束震颤波,脑电图检查显示正常Ⅲ。
痉挛程度强度分级采用C ohen、A Lbr et分级标准“:0级,无痉挛:l级,外部刺激至瞬目增多;2级,轻度。
无外部刺激时眼睑、面肌有略微颤动,无功能障碍;3级,中度痉挛明显,伴轻微功能障碍;4级,重度严霞痉挛或功能障碍,并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
1.2一般资料本组58例均为我院门诊患者,男25例,女33例;年龄30~60岁;病程最短3个月,最长12年;左侧3l例,右侧27例;原发性50例,继发于面瘫8例;分级:2级9例,3级30例,4级19例:中医辨证分型”。
:肝肾阴虚型29例,气虚血少型17例,痰热动风型12例。
1.3治疗方法主穴:阿足穴(面部痉挛之起始点)。
辨证配穴:①肝肾阴虚型取肾俞、肝俞、太溪、台谷、神门、太冲,用补法;②气虚血少型取脾俞、膈俞、气海、足三里、三阴交、合谷、神门、太冲,用补法;③痰热动风型取内关、合谷、神门、阴陵泉、丰隆,太冲,用泻法。
主穴每次必取,用毛刺法。
取30号0.5寸毫针,10枚左右,浅刺入阿足穴,采取密集排针法,或散刺,其间隔为O.5cm左右,应使针尖的皮肤突起,形成一个小丘,并使针体恳吊而不下落,再针刺辨证配穴。
针灸治疗面瘫后面肌痉挛35例
总 有 效 率 9 .4% 。 71
最 短 3个 月 , 最长 2a 。所 有患 者发 病前 均有 面神 经炎 ( e ’ Bl s l 麻 痹) 病史 , 除了其他疾病所导致 的面肌痉挛 。 排
针尖 向上斜刺 0 2寸 ~ . , 阳直刺 0 3寸 一 . . 0 3寸 太 . 0 5寸 , 风池 直刺 0 8寸 ~ . 1寸 , 合谷 、 太冲直刺 0 5寸 一 . , 关 向上斜 . 0 8寸 外
者 面瘫 恢复后 留有面肌抽搐 , 在情绪激动或精神紧张时更 明显 , 有的可呈持 续性 H 。中医学 认 为 , ] 本病 属 于 “ 惕 肉咽 ” “ 筋 、 痉 症” 范畴 。皆 由面瘫治 疗不 及时 或治疗 不 当所 引起 。《 证 治 类
刺 的同时 , 用艾条温和灸 患侧 阳 白、 仓 、 地 颧髂 、 足三 里 , 每穴灸
2 i。针灸 治疗 每天 1次 , 0m n 疗程 之间休 息 2d5次 为 1 程。 , 疗
治疗 2个疗程后 , 左侧 面肌 抽动 明显减 轻 , 4个疗 程后 , 侧面 左 肌抽动 消失 , 临床痊愈 。3个月后随访无复发 。
阵 发 性 、 规 律 的 抽 动 , 累 时加 重 , 眠 时 消 失 , 不 劳 睡 口服 卡 马 西 平
律的面肌抽动 , 限于一侧 , 侧受 累较少 ; 多 两 ③起 病从 眼轮 匝肌
的轻微 抽动开始 , 逐渐 向 口角 、 整个 面肌扩 展 , 重者 眼轮 匝肌 抽
动致睁眼 困难 , 每次抽动数秒 至数分钟 ; 精神 紧张 、 ④ 疲劳 和 自
主运动时加重 , 睡眠时消失 , 不伴有 疼痛 , 晚期 少数 患者可有 面
219486556_面肌痉挛的发病机制及临床治疗方法研究进展
DOI:10.19368/ki.2096-1782.2023.04.194面肌痉挛的发病机制及临床治疗方法研究进展黄俊萍1,兰雪婷2,赵冠焱1,农青华2,谢昌纪1,林振礼3,蓝欢1,周志宇11.广西民族医院神经外科,广西南宁530000;2.广西民族医院神经内科,广西南宁530000;3.广西民族医院放射科,广西南宁530000[摘要]对于面肌痉挛患者来说,以往多以卡马西平和苯妥英钠等药物治疗,虽然可改善患者症状,但是治疗效果并不佳,多数患者在停药后很容易复发。
肉毒素注射治疗的效果可以得到肯定,但是有面瘫的风险。
外科多以手术治疗,其中以显微血管减压术为主,可减少神经纤维冲动,降低危险性。
但是手术多存在局限性,部分患者延迟治疗,也会有不能得到及时治疗的风险。
中医治疗的效果也有较为明显的效果。
基于此,本文就对面肌痉挛的病因和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如下综述,深入研究可提高疗效,改善预后的有效治疗方案。
[关键词]面肌痉挛;药物治疗;注射肉毒素;手术治疗;中医治疗[中图分类号]R7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1782(2023)02(b)-0194-05Research Progress on the Pathogenesis and Clinical Treatment of Hemifa⁃cial SpasmHUANG Junping1, LAN Xueting2, ZHAO Guanyan1, NONG Qinghua2, XIE Changji1, LIN Zhenli3, LAN Huan1, ZHOU Zhiyu11.Department of Neurosurgery, Guangxi Ethnic Hospital, Nanning, Guangxi Zhuang Autonomous Region, 530000 China;2.Department of Neurology, Guangxi Ethnic Hospital, Nanning, Guangxi Zhuang Autonomous Region, 530000 China;3.Department of Radiology, Guangxi Ethnic Hospital, Nanning, Guangxi Zhuang Autonomous Region, 530000 China[Abstract] For patients with hemifacial spasm, they were mostly treated with drugs such as carbamazepine and phe⁃nytoin sodium, which can improve the patient's symptoms, but the treatment effect is not good, and most patients are prone to relapse after stopping the drugs. The effect of botulinum toxin injection treatment can be affirmed, but there is a risk of facial paralysis. Surgical treatment is mostly surgical, in which microvascular decompression is the main treatment, which can reduce the nerve fiber impulse and decrease the risk. However, surgery mostly has limitations, and some patients delay treatment and also have the risk of not getting timely treatment. The effec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reatment also has more obvious effect. Based on this, this paper presents the following review of the re⁃search progress on the etiology and pathogenesis of hemifacial spasm, and in-depth study of effective treatment op⁃tions that can improve the efficacy and prognosis.[Key words] Hemifacial spasm; Drug treatment; Botulinum toxin injection; Surgical treatment;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reatment面肌痉挛属于脑神经疾病中的一种,具有无痛性、间歇性和不自主性特点,对于该病症的发病机[基金项目]广西壮族自治区自筹课题(Z-F20221759)。
熄风止痉针刺法治疗原发性面肌痉挛30例临床观察
2 对 照 组 取 穴 : 挛 中心 , 侧 太 阳 、 关 、 . 2 痉 患 下 四 肝 ” 本 病 常 因肝 肾阴 虚 , 木 侮 土 , 失 濡养 . 致 , 肝 筋 导 白、 地仓 、 车 、 髂 、 谷 。行 针手 法 : 颊 颧 合 直刺 进 针 , 施 “ 惕 肉惘 ” 筋 :抑 或外 感 风 邪 .外 风 引 动 内风 而致 本
以平补 平 泻手法
病 。故治 疗宜 “ 风止 痉 ” 熄 。取 百会 、 四神 聪 、 风池 、 完 以上 2组 各穴 得 气后 行 针 3 5 n ~ mi .间 隔 1mi 5 n 骨 、翳 风 既可 以祛 风 又可 改 善椎 动 脉血 供 以营养 脑
行针 1次 , 留针 3 r n 1 0 i ,0次 为 1疗 程 . 程 间休 息 干 和小 脑 ; 谷 、 冲 以熄 风 舒 筋 : a 疗 合 太 申脉 属 阳跷 脉 终
5 , 长 为 3个 疗 程 . 访 半 年 d最 随
止 于外 眼 角 .而本 病 也多 由眼角 开始 .而 波及 半 面 脸 ; 溪穴 属八 脉 交会 穴 中通 督脉 的穴位 . 后 可通 督 止 31 疗效判 定标 准 痊 愈 : . 面部 肌 肉抽搐 完全 解 除 . 痉 ; 巨髂 是 左病 取 右 . 病 取 左 的 巨 刺法 : 顶 颞 前 右 取 随访半 年未 见 复发 : 效 : 显 面部 肌 肉抽搐 每天 发作 次 斜 线 下 25是 为 了疏 通 整 个 疾 病 的神 经 传 导 通 路 /
疗者。
到跨越 它的微 血管压迫 .椎 基底动脉 系统解剖发 育异 继 发性 面肌抽 搐 . 癔症 性 眼 睑痉挛 . 常或退行性变所 形成 的迂 曲 .异位动脉 与面神经 出脑 或 符合 H S诊 断标 准 但 加服 药 物 或 改用 他 法 者 、 F 间 区接触 或压 迫为 HF S的主要 病 因圈 此外 N esn 认 i e[ l  ̄ 1 . 排 除标 准 4
针刺治疗面肌痉挛研究进展
4 8例 [ ] 中 国针灸 ,0 8 2 ( ) [O 丁义 德. 瘘术 后 “ J. 20 ,8 3 : 3] 痔 长强 穴” 针止 埋
2 7 —2 8. 3 3
医 ,0 6 2 (0 :24—17 . 2 0 ,7 1 ) 1 7 2 5
痛 12例疗效观察 [ ] 医药 资料汇 0 J.
闭及 手术 治 疗 等 , 无 确 切 疗 效 … 。 本病中医历代论述较少 ,黄帝 内经》 均 《 中 会 、 谷 ( 强 透 后 溪 , 弱 加 刺 后 合 体 体 近年来用 的“ 肉毒 杆菌毒素 ” 局部 封闭 提到“ 诸风掉眩 , 皆属于肝” 。宋 ・ 赵估 溪) 血海 , 、 配穴 风池 、 翳风 、 三里 、 足 阴
手 段。兹将近年来 针刺 治疗 面肌痉 挛 肉晌动偏 喁之病也 ” 。此处提 出卫 气 承浆 、 仓 透颊 车 ( 捻转 牵 拉 出针 , j 地 强 进 展综 述如下。
1 对 病 因病 机 的认 识
不通者 , 为经 络之气 不通 , 应 阳气 内鼓 不留针 ) 均 长 针 直 刺 ( 斜 刺 ) 留 , 或 ,
注射法 , 时有 效 , 远期 疗 效差 , 暂 但 所 《 圣济总录》 出“ 肉晌动 , 日微风 , 陵泉 、 阴穴 、 冲 、 指 肌 命 三 太 内庭 , 用 1—3 酌
以针刺治疗仍不失 为一 种有效 的治 疗 盖邪搏分 肉, 卫气不通 , 阳气 内鼓 , 故肌 个穴 位 , 久 于疗 程末 配 印堂 、 沟 、 病 水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作者简 介 : 杜静 华 ( 9 3 ) 女 , 17 一 , 副主 任 护 2 传统 针刺方法的运用 师, 学士 。从事 中医护理工作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3 远端 取穴 刘 红 观察 120例 面肌 痉挛 患 者 ,远 端选 取百 会 、风池 、中脘 、关元 、足三里 、合 谷穴 ,实 施轻 柔手 法 。结果 治愈 46例 ,显 效 35例 ,好转 27例 ,无效 12例 。 1.4 毛刺 《灵 枢 ·官针 》:“毛刺 者 ,刺 浮 痹皮 肤 也 。” 毛 刺是用 浮 浅 的刺 法 来 治 疗 疾 病 的 方 法 。 陈 静 利 用 毛刺法 治疗 本病 ,研究 结 果 显 示 治 疗 组 有 效 率 明 显 优 于对 照组 (P<0.05)。 1.5 排针 陈恒娟 的 排针 疗 法 配 合 按 摩 治 疗 面 肌 痉 挛 ,总有效 率 为 92.3% ,且无 明显不 良作 用 。 1.6 浮 针 李 之霞 ¨ 采用 浮针浅 刺 法将 针 快速 浅 刺 后使 针柄 悬 吊,针 尖将 穴位 处 皮肤挑 起 ,使疼 痛刺 激 温 和 而持 久 ,可有效 抑 制 面神 经 的 异 位 兴奋 。针 柄 的 自 然 下垂 ,造 成牵 引之 势 ,也 有 利 于 抑 制 抽 搐 的发 生 ,加 速 面肌 痉挛 的康 复 。 1.7 眼针 唐 智 斌 等 ¨ 将 眼针 、体 针 联 合 治 疗 面 肌 痉 挛 50例 ,痊 愈 36例 ,显 效 7例 ,有 效 5例 ,无 效 2 例 ,总有 效 率 96.0% 。 1.8 腕 踝 针 张新 成 等 ¨ 按 中医经 络 理论 与 腕踝 进 针 点分 区理 论相 结 合 的方 法 ,在腕 踝 关 节 内侧 各 选 择 3点 皮下 针刺 。结 果 24例 患 者 痊 愈 5例 ,显 效 4例 , 有 效 7例 ,无效 8例 ,总有 效率 为 67.0% 。 1.9 腹针 朱 文罡 等 观 察 39例 本 病 患者 ,腹 针 组 疗 效 明显 高 于体针组 ,两组疗 效对 比经统 计学 处理 ,差 异 有 显著性 意 义 (尸<0.05)。 1.10 撮 针 撮 刺 法 是 用 5枚 1寸 毫 针 ,右 手拇 食 指 捏 在 一起 等齐 刺入 同一 穴位来 治 疗疾 病 的方法 。闫支 花等 首次 应用 撮 刺 法 治 疗 37例 面 肌痉 挛 ,疗 效 满 意 ,治愈 34例 ,占 91.9% ;好 转 3例 ,占 8.1% ;总 有 效 率 100% 。 1.11 指针 指 针是 以手 指代 替 针刺按 压 或爪 切 某些 穴位 ,以治疗 疾病 的一 种 方 法 。指 针 的基 本 手 法 可 分
关键词:面肌痉挛;针灸疗法;综述
doi:10.3969/j.issn.1003.8914.2016.24.070 文 章 编 号 :1003.8914(2016) 24.3694-03
面肌 痉 挛 (hemi ̄cial spasm,HFS)又 称 面肌 抽 搐 , 一 般 指特 发性 或原 发 性 者 ,一 侧 的 面 神 经所 支 配 的肌 群 不 自主 的 、阵 发 性 的 、无 痛 性 抽 搐 为 特 征 的 慢 性 疾 病 。多从 眼 轮 匝肌开 始 ,逐 渐 向下 扩 大 至 面部 表 情 肌 及 口轮 匝肌 ,精神 紧 张 、情 绪 波 动 、过 度 疲 劳及 讲 话 等 原 因容 易诱 发 。无其 他 神 经 系 统 阳 性 体 征 ,同 时 脑 电 图正常 ,肌 电 图上 显 示 肌 纤 维 震 颤 和 肌 束 震 颤 波 。 属 于 中医学 的 “筋 惕 肉 喟”“目瞩 ”“面风 ”等 范 畴 。 面 肌 痉挛 是临 床常 见 的一 种 良性 功 能 性 疾 病 ,虽然 进 展 缓 慢 ,而且最 终 也不会 对 人 的生命 构成威 胁 ,但是 面 部 肌 肉反 复 不 自主 抽 动 会 引起 患 者 心 理 和 社 交 活 动 障 碍 ,严 重影 响 患 者 的 生 活 质 量 ,危 害 很 大 。本 病 多 发 生 于一侧 ,双 侧者 少 见 ,以往 认 为 女 性 多 于男 性 ,近 几 年统 计表 明 ,发病 与 性 别 无关 ,且 多 在 中年 发 病 , 国 内发 病率 为 11/100万 。 1 单 纯 针 刺 治 疗 1.1 缪 刺 《素问 ·缪 刺 论 》日 :“夫 邪 客大 络 者 ,左 注 右 ,右 注左 ,上 下左 右 与 经相 干 而 布 于 四末 ,其 气 无 常 驻 处 ,不入 于 经俞 ,命 日缪刺 。”缪 刺 法 即左 病 刺 右 ,右 病 刺 左 的针刺 方法 。林 红 采 用 此 法 ,治疗 组 的治 愈 率和 总有 效率 均 高 于 对 照 组 (P<0.05),表 明 缪 刺 法 治疗 面肌 痉挛 疗效 优 于局部 针刺 。 1.2 丛 刺配 合缪 刺 李 文 丽 等 应 用丛 刺 配 合 缪 刺 的方 法 ,完全 体 现 了 中医 的整 体 观 念 ,充 分 发 挥 了络 脉一 经 脉一 脏 腑这 一 系 统 的协 调 作 用 。将 57例 面 肌 痉挛 患者 随机 分 为 两组 ,治疗 组 30例 ,采用 丛 刺 阿是 穴配 合缪 刺法 治疗 ,对 照 组 27例 ,采 用 常规 针 刺 法 治 疗 。治 疗 组 的 总 有 效 率 93.3% ,对 照 组 的 总 有 效 率 85.2% 。
· 3694 ·
光 明 中 医 2016年 l2月 第 31卷 第 24期 CJGMCM December 2016.Vol 31.24
的 I临床研 究 [J].北 京 中医 药 ,2012,3l(5):363-366. [3O] 刘 长 征 ,雷 波 ,郑 剑 峰 .围 刺 结 合 刺 络 拔 罐 治 疗 聚 合 性 痤 疮 研 究 ,2008,33(6):406408. (本 文 校 对 :范 斌 收 稿 日期 :2016—04—25)
针 灸 治 疗 面肌 痉 挛 临床 研 究 进 展
吴 霞 王 寅。
摘要 :面肌痉挛是指一侧面部肌 肉间断性 不 自主痉挛性抽搐或无 痛性 强直 。本 病不仅 影响 美观 ,还严 重影 响患者 的生活质 量 和社交活动。近年来关于面肌痉挛针刺治疗的文献报道有很多,方法多变,从单纯的针刺治疗发展到针灸综合治疗,疗效也是参差 不齐,但总体疗效满意,且较西医口服药、手术对本病治疗有不良作用小、无创伤性的优势,值得临床推广应用,现就近年来的临床 研 究作 一综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