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桃花源记》复习资料整理大全
完整word版桃花源记复习资料整理大全2推荐文档
《桃花源记》复习整理一、【文学常识】1、作家作品本文选自《陶渊明集》,作者陶渊明,东晋(时期)伟大诗人,字元亮,名潜,别号五柳先生,世称靖节先生。
少时虽颇有“大济苍生”的壮志,但社会动乱不安,有志难酬。
他曾做过小官,因“ 斗米折不为五腰”,弃官回乡从此过起了田园式的隐居生活。
他的诗歌总的概括来分成三类:饮酒诗、咏怀诗和田园诗。
田园生活是陶诗的重要题材,因此后来人们将他称作“ 田园诗人”,他开创了田园诗体,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田园诗人,代表作有《归去来兮辞》《五柳先生传》《饮酒》等。
他的诗文,多描写农村生活情趣,表现优美的田园风光,抒发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感情,但也包含了消极遁世的因素。
2、记“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多用来记载事物,有的作者还会在记载事物的同时发一些议论或感慨。
这篇“记”实际上就是《桃花源诗》的序,或者说引子。
二、【写作背景】东晋王朝极端腐败,统治集团生活荒淫,内部互相倾轧,军阀连年混战,赋税徭役繁重,加深了对人民的剥削和压榨。
三、【重点字词】1、字音字形(1)易错读音俨y也然阡陌qi m m o垂髫ti GD间ji on隔此中人语y u云诣y i问津j n(2)易错字形武陵人缘溪行缘溪行豁然开朗平旷俨然阡陌垂髫怡然具答之咸来问讯邑人焉遂与外人间隔及郡下诣太守太守即遣人问津2、重点字词解释(1)缘溪行,忘路之远近:沿着。
⑵落英缤纷:繁多的样子。
⑶仿佛若有光:隐隐约约,形・・・・・容看得不真切的样子。
⑷屋舍俨然:整齐的样子。
⑸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类。
⑹ 阡陌交通:田间小路。
/交错相通。
(7)悉如外人:都。
(8)黄发垂髫:指老人和小孩。
(9)具答之: 详尽,详细地。
(10)问今是何世:朝代。
(11)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详细地说出。
(12)皆叹惋:・・・・・感叹、惋惜。
(13)便扶向路:沿、顺着/从前的、旧的。
(14)处处志之:做标记。
(15)及郡下, 诣太守:到了/到,特指到尊长那里去。
《桃花源记》文言知识点整理
《桃花源记》文言知识点整理《桃花源记》文言知识点整理在我们的学习时代,大家最熟悉的就是知识点吧?知识点是传递信息的基本单位,知识点对提高学习导航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信很多人都在为知识点发愁,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桃花源记》文言知识点整理,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桃花源记》文言知识点整理篇11、通假字:(1)便要还家要通邀(2)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具通俱2、古今异义:(1)芳草鲜美古义:鲜艳美丽。
今义:食物的味道鲜美。
(2)阡陌交通古义:交错相通。
今义:交通运输。
(3)率妻子邑人古义:妻子儿女。
今义:男子的配偶,老婆。
(4)来此绝境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
今义:没有出路的地方。
(5)说如此古义:像这样。
今义:这样。
(6)缘溪行古义:沿。
今义:缘故;缘分。
(7)余人各赴延至其家古义:请。
今义:延长,延伸。
(8)后遂无问津者古义:渡口。
今义:口液。
(9)便得一山古义:此处为看到。
今义:用为助词。
(10)不足为外人道也古义:不值得。
今义:不满,不充分。
(11)屋舍俨然古义:整齐的样子。
今义:形容很想。
(12)无论魏晋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
今义:不管(连词)。
(13)仿佛若有光古义:隐隐约约。
今义:似乎,好像。
(14)豁然开朗古义:地方开阔,光线充足。
今义:乐观,畅快。
3、一词多义:1)为A武陵人捕鱼为业。
(作为)B此人一一为俱言所闻。
(给,替)C不足为外人道也。
(对,向)2)舍A便舍船(离开)B屋舍俨然(房屋)3)志A处处志之(动词,做标记)B寻向所志(名词,标记)4)寻A寻病终(不久)B寻向所志(寻找)5)中A中无杂树(中间)B晋太元中(年间)C其中往来种作(里面)4、词类活用:渔人甚异之:意动用法,对……感到惊异。
复前行:名词作状语,往前,上前。
欲穷前林:形容词作动词,穷尽,走到头。
未果:名词作动词,实现。
5、成语:世外桃源豁然开朗怡然自乐阡陌交通鸡犬相闻黄发垂髫落英缤纷与世隔绝无人问津不足为外人道6、翻译句子:(1)描写自然环境的:A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桃花源记知识点归纳 完整版
桃花源记知识点归纳完整版《桃花源记》知识点归纳《桃花源记》是中国古代文学名著之一,全文描绘了一个幻想中的理想社会。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对《桃花源记》的主要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希望能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部作品。
一、《桃花源记》的作者及写作背景《桃花源记》的作者是东晋时期的道士陶渊明。
陶渊明是一位文学家、政治家和道家学者,他在写作这篇文章时,正处于政治挫折和生活困顿的阶段。
因此,他通过这篇文章表达了自己对理想社会的向往和追求。
二、《桃花源记》的故事情节故事发生在一个偶然发现的桃花源中。
一位渔夫无意中发现了一个隐藏在山林中的小溪,顺着溪水一路向上,最终发现了一个宛如仙境般的桃花源。
这个桃花源中住着一群世外高人,他们过着平和自由的生活,与外界毫无联系。
三、《桃花源记》的主题思想主题思想主要包括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理想社会的设想、追求心灵的净土等。
通过描述桃花源中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社会结构,陶渊明传达了人们对理想社会的向往,并倡导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
四、《桃花源记》的文学价值《桃花源记》被认为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篇优秀作品,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它以简洁清新的语言描绘了一个理想中的桃花源,展现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向往和追求,深刻表达了人们的心灵诉求。
五、《桃花源记》的现实意义在当今社会,人们对于心灵净土和理想社会的向往依然存在。
《桃花源记》提供了一种理想社会的设想,为人们思考现实社会的问题提供了一种启示。
通过对这部作品的深入解读,我们或许能够找到实现社会和谐稳定的路径。
以上就是对《桃花源记》的知识点归纳总结,希望有助于读者对这部作品有更深入的了解。
《桃花源记》虽然是一部古代文学作品,但它所体现的人文关怀和社会理想主义精神却具有永恒的价值,值得我们去深入思考和探讨。
愿我们在追求理想社会的道路上,能够从中获得一些启示和帮助。
桃花源记知识点归纳完整版
桃花源记知识点归纳完整版《桃花源记》是中国古代文学名著之一,是东晋时期文学家陶渊明创作的一篇短篇散文。
本文将对《桃花源记》中的知识点进行归纳,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篇杰作。
一、作品背景《桃花源记》写作于东晋时期,是陶渊明在当时政治动荡的局势下,表达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对理想世界的追求的产物。
通过描绘一个隐秘而宁静的理想乡村,作者传递了他对自然、人性和社会的思考和态度。
二、故事梗概《桃花源记》故事发生在一个偶然的时机。
陶渊明偶然间迷入一个隐藏世外桃源,那里的居民与外界完全隔绝,过着和谐、快乐的生活。
他们不知世间的纷扰和恶劣环境,年复一年,代代相传,形成了自给自足的社区。
陶渊明在这里度过了数月的时光,感受到了久违的宁静与自由。
最终,他决定告别桃花源,回到现实社会。
三、主要人物1. 陶渊明:本文的作者,文学家,也是故事中的主要角色。
他代表了普通人对现实社会困苦生活的厌倦,对理想世界的渴望。
2. 桃花源居民:他们生活在一个与外界隔绝的世外桃源。
他们勤劳守望,与自然和谐共生,过着幸福快乐的生活。
四、主题思想1. 恢复原始生活:《桃花源记》表达了对原始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在现实生活困顿的情况下,人们渴望回归自然,恢复纯真和宁静。
2. 乡村幸福:文中描绘了桃花源居民和谐、快乐的生活状态,强调了农村生活的优点与价值。
3. 对现实社会的批判:《桃花源记》通过隐喻的手法,批判了当时的政治腐败和社会不公,体现了作者对社会现实的无奈和反抗。
五、艺术手法1. 自然描写:《桃花源记》以丰富细腻的自然描写为主线,通过描绘桃花的盛开、山水的美丽、鸟语花香的景象,展示了自然的神秘而美好。
《桃花源记》知识点整理(最新)-桃花源记知识点归纳总结
《桃花源记》知识点整理一、文学常识:《桃花源记》的作者陶渊明,又名潜,字元亮,东晋(朝代)著名诗人。
二、给加点的字注音:俨.yǎn然阡陌..qiān mò垂髫.tiáo 诣.yì间.jiàn隔问津.jīn此中人语.yù云三、给下列句子划分朗读节奏:1.武陵人 /捕鱼为业。
2.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3.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4.阡陌/交通,鸡犬/ 相闻。
5.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6.自云/先世避秦时乱。
7.率/妻子邑人/ 来此绝境。
8.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四、重点字词解释:1.缘.溪行,忘路之远近缘:沿着。
2.落英..缤纷落英:落花。
3.仿佛..若有光仿佛:隐隐约约,形容看得不真切的样子。
4.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属:类。
5.悉.如外人悉:都。
6.具.答之具:详尽,详细。
7.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具言:详细地说出。
8.便扶向..路扶:沿、顺着。
向:先前的,原来的。
9.及.郡下,诣.太守及:到。
诣:拜见。
10.处处志.之志:动词,做标记。
11.寻向所志..所志:所做的标记。
(所+动词=名词)志:做标记。
12.欣然规.往规:计划。
13.未果..,寻病终未果:没有实现。
寻:随即,不久。
14.后遂无问津.者津:渡口。
15.豁然开朗....豁然:开阔敞亮的样子;开朗:开阔而明亮。
形容由狭窄幽暗一变而为开阔明亮。
16.屋舍俨然..俨然:整齐的样子。
17.阡陌交通....阡陌:田间小路,南北走向的叫阡,东西走向的叫陌。
交通:交错相通。
18.黄发垂髫....黄发:旧指长寿的特征,这指老人。
垂髫:垂下来的头发,这里指小孩子。
(借代修辞)五、重点字词归纳:(一)一词多义1.寻:①寻.向所志(动词,寻找)②寻.病终(副词,不久)2.舍:①便舍.船(舍(shě),动词,舍弃,离开)②屋舍.俨然(舍(shè),名词,房屋)3.中:①中.无杂树(中间)②晋太元中.(年间)③其中.往来种作(里面)4.志:①处处志.之(动词,做记号)②寻向所志.(志,独字译为“做标记”。
《桃花源记》知识点归纳资料
1、成语:(1)世外桃源:原指与世隔绝,没有战乱,人人安居乐业的理想社会。
后也指环境幽静生活安逸的地方。
后用此成语指虚构的超脱现实的安乐美好的地方。
(2)豁然开朗:豁然,开阔明亮的样子。
形容有狭窄阴暗突然变为开阔敞亮。
也比喻心理突然悟出道理而感觉明朗。
(3)无人问津;津:渡口。
没有人来问渡口。
后用此成语比喻没有人过问受到冷遇。
(4)落英缤纷;落英:落花。
缤纷:繁多凌乱的样子。
鲜花纷纷飘落,形容春天美好的景色。
也指花儿凋谢的暮春天气。
(5)怡然自乐:形奈和悦而自得其乐。
2、桃花源中的人们为什么叮嘱渔人“不足为外人道”?谈谈你的理解。
示例:(1)不希望外人破坏桃花源的宁静祥和。
(2)设下悬念,使故事更加离奇。
(3)桃源中人心存戒心,想保住这个“绝境”,避免战乱,不愿让外人知道。
(4)也为下文再寻找桃花源而不得埋下伏笔。
3、“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渔人说了些什么?为什么皆叹惋?渔人说的是秦末以来的历史。
桃源中人叹惋的是:为桃源外的世界如此动乱、黑暗而叹惋,为桃花源外的人一直过着痛苦生活而叹惋。
(外界变化大;战乱频繁;社会黑暗;人民生活痛苦;与世隔绝时间长;听见渔人所说的话。
)(联系上下文,我们可以知道渔人说的是桃花源人并不知道的世事变迁,即秦末以来汉、魏、晋的历史,以及世人在历史的改朝换代的战争中遭受的磨难。
)4、本文的语言简洁而含蕴丰富,试举一例进行说明。
如在叙述渔人与村人相互问话时的语言就是一个证明,作者不正面叙述,而用“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来概括。
但简洁中还有丰富,一切问话的内容尽在其中,又见其丰富。
5、作者陶渊明在本文中寄托了怎样的一种社会理想?这种社会理想在当时的条件下能否得以实现?试作评价。
没有阶级,没有剥削,没有战乱,自给自足,和平恬静的社会。
作者这一社会理想,在客观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要求,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在阶级社会中也只能是一种幻想,是不可能实现的。
6、作者在二千多年前就为我们规划出一个美好的世外桃源,并成为后人羡慕、追求的目标,由此,你能够看出作者追求怎样的人生理想?答:追求一种和平宁静,没有剥削,没有压廹,没有战乱从平等的理想世界,因为作者所处时代战争频繁,作者有志不得施展,只有寄托在作品中。
2024年初中语文文言文复习专题:《桃花源记》必考知识点全是精华
2024年初中语文文言文复习专题:《桃花源记》必考知识点全是精华这两天很多同学在后台私信老师,问我要《桃花源记》的学习资料,很多同学都知道,虽然《桃花源记》是八年级的知识点,但在中考时常常出现,所以为了不让同学们丢冤枉分,老师特意整理了一份《桃花源记》的必考知识汇总,同学们可要好好收藏哦。
一:写作背景于南朝宋永初二年(421),陶渊明时年57岁。
当时正处于东晋末期,战乱纷呈,生灵涂炭,陶渊明不满黑暗的政治现实,隐居农村已十余年,对农村的现实有更深的了解,对人民的愿望更有切身体会,于是虚构出一个与污浊的黑暗社会相对立的美好世界,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与美好情趣。
二:作者简介1名: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因宅边曾有五棵柳树,又自号“五柳先生”。
2时:东晋(约365—427)3地:浔阳柴桑(现在江西九江)人。
4评:长于诗文辞赋,其诗多描写自然景象及农村生活。
语言质朴自然,被称为“田园诗人”。
5作:作品有《归园田居》《桃花源记》《饮酒》《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等。
三:字音字形遂(suì)邑人(yì)间隔(jiàn ɡé)语云(yù)俨然(yǎn)阡陌(qiān mò)垂髫(tiáo)刘子骥(jì)诣太守(yì)舍船(shě)屋舍(shè)怡然(yí)豁然开朗(huò)便要还家(yāo)四:文章节奏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jiā)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shè)俨(yǎn)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qiān)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zhuó),悉/如外人,黄发/垂髫(tiáo),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yāo)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yì)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suì)/与外人/间(jiàn)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wéi)具言/所闻,皆/叹惋(wǎn).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yù)云:“不足/为(wèi)外人道也.”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jùn)下,诣/(yì)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jì),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五:文章翻译东晋太元年间,武陵郡有个人以打渔为生。
(完整word版)《桃花源记》复习资料整理大全
《桃花源记》复习整理一、【文学知识】1、作家作品本文选自《陶渊明集》,作者陶渊明,东晋(期间)伟大诗人,字元亮,名潜,别名五柳先生,世称靖节先生。
少时虽很有“大济苍生”的壮志,但社会混乱不安,有志难酬。
他曾做过小官,因“不为五斗米折腰”,弃官回乡此后过起了田园式的隐居生活。
他的诗歌总的归纳来分红三类:喝酒诗、咏怀诗和田园诗。
田园生活是陶诗的重要题材,因今此后人们将他称作“ 田园诗人”,他创始了田园诗体,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田园诗人,代表作有《回去来兮辞》《五柳先生传》《喝酒》等。
他的诗文,多描绘乡村生活情味,表现优美的田园风光,抒发不肯与统治者狼狈为奸的崇高感情,但也包含了悲观遁世的要素。
2、记“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多用来记录事物,有的作者还会在记录事物的同时发一些谈论或感触。
这篇“记”实质上就是《桃花源诗》的序,或许说引子。
二、【写作背景】东晋王朝极端腐败,统治公司生活荒淫,内部相互倾轧,军阀连年混战,赋税徭役沉重,加深了对人民的盘剥和压迫。
三、【要点字词】1、字音字形(1)易错读音俨.y ǎn 然阡陌..qiān mò垂髫.tiáo间.jiàn隔局内人语.yù云诣.yì问津.jīn(2)易错字形武陵人.缘.溪行缘溪行.豁然.爽朗.平旷.俨.然阡陌..垂髫.怡然.具.答之咸来.问讯.邑人.焉遂与外人间隔及郡下诣太守太守即遣人问津.......2、要点字词解说(1)缘溪行,忘路之远近:沿着。
(2)落英绚丽:众多的样子。
(3)忧如如有光:朦朦胧胧,形.....容看得不真实的样子。
(4) 屋舍俨然:齐整的样子。
(5)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类。
(6) 阡陌交......通:田间小道。
/ 交织相通。
(7) 悉如外人:都。
(8) 黄发垂髫:指老人和儿童。
(9) 具答之:.......详细,详细地。
(10) 问今是何世:朝代。
这人一一为具言所闻:详细地说出。
(完整版)桃花源记知识点归纳
桃花源记知识点归纳【文章结构】课文以渔人进出桃源的行踪为线索,以时间为顺序,把发现桃源的经过,在桃源的所见所闻所历,离开桃源后再寻桃源的情形,都贯串起来了。
【文章主题】它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第一段:写渔人发现桃花林的经过。
这是故事的开端。
第二段:写渔人进入桃花源以及看到的桃花源的自然环境和社会风尚。
这是故事的发展。
第三段:写渔人访问桃花源,在桃花源做客及辞去的经过。
这是故事的进一步发展。
第四、五段:写渔人离开桃花源后,太守等人先后探访桃花源未果的情形。
这是故事的结局和尾声。
3、阅读第一段,回答问题:①第一自然带有神秘色彩的景物描写有什么用?答:这段景物描写带有神秘色彩,暗示将会出现奇境,为渔人进入桃源渲染了气氛,也为桃源美好作了铺垫。
②第一段中“渔人甚或异之”的原因有哪些?请用自己的话作答:答:以前未见过桃花源;桃花林面积之广;桃花林没有其他树种;景色优美。
4、阅读第二段,回答问题:①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对桃花源中的人们进行描写的?从哪两方面来表现世个桃源的?答:、一是活动(往来种作),二是穿戴(男女衣着,悉如外人),三是精神状态(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从桃源的生活环境和社会风尚两方面来表现世外桃源的美好.②作者笔下的桃花源具有怎样的特点?答:②环境优美,和平宁静,人民热情好客,生活富足安康,安定快乐。
5、阅读第三段,回答问题:①文段第三段主要写哪两方面的内容:一是:花源中的社会风尚;二是:村人自叙来此避难的经过。
②“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这句话中没有交代渔人的答语,试说说渔人是怎样回答的。
答:人问“今是何世” ,渔人当答以“今是晋” ;村人会接着问“秦之后即晋乎” ,渔人再答曰:“否,秦之后尚有汉魏,魏之后方为晋。
”③渔人临走时,桃源人叮嘱说“不足为外人道也”,其用意是什么?答桃源的人不想让外人进来干扰和破坏他们目前的和平、宁静的生活,不想把外面的人世纷争带进桃源。
桃花源记知识点(汇总)
《桃花源记》知识点一、全文翻译:东晋太元年间,武陵郡有个人以打鱼为生。
一天他顺着溪水划船,忘记了路程的远近。
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生长在溪的两岸,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芳草遍地,鲜嫩而美丽,落花纷纷。
渔人对此非常诧异,继续往前走,想走到那片林子的尽头。
桃林的尽头正是溪水的发源地,便出现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隐隐约约似乎有点光亮。
渔人于是下了船,从泂口进去。
起初,洞口很狭窄,只容一个人通过。
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敞亮了。
呈现在他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宽广的土地,一排排整齐的房舍,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沼、桑树、竹林之类。
田间小路纵横交错,四通八达,村落间鸡鸣狗叫之声都处处可以听到。
人们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穿戴,都跟桃花源外面的人样。
老人和小孩都安闲快乐。
那里的人看见了渔人,感到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儿来的。
渔人详细地做了回答。
有人就邀请他到自己家里去,摆酒杀鸡做饭来款待他。
村里的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都来打听消息。
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们来到这个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于是就跟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
他们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就更不必说魏晋了。
渔人把自己听到的事一一详细地告诉了他们,他们都很感叹惋惜。
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请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饭来款待他。
渔人逗留了几天后,向村里人告辞离开。
村里人嘱咐他说:“这里的事不值得对外边的人说啊!”渔人出来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顺着来时的路划回去,处处都做了记号。
到了郡城,去拜见太守,报告了这番经历。
太守立即派人跟着他去,寻找先前所做的记号,竟然迷失了方向,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
南阳人刘子骥是个志向高洁的隐士,听说这件事后,高高兴兴地打算前往,但未能实现,不久就因病去世了。
此后就再也没有人探寻桃花源了。
二、内容赏析:1、桃花源人生活的美好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①自然环境优美②社会安定平和③百姓生活和乐。
桃花源记复习资料
《桃花源记》复习资料一.文学常识本文作者渊明,字元亮,名潜,世称靖节先生,自号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人。
东晋(时期)伟大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
他开创了田园诗体,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_田园诗人,代表作有《归园田居》《五柳先生传》《饮酒》等。
本文选自《渊明集》。
二.古今异义词无论(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今义:多为连词,表示条件不同而结果不变)妻子(古义:(两个人)妻子和儿女;今义:(一个人)对男子的配偶的称呼,指妻子)绝境(古义: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今义:没有出路的境地)鲜美(古义:鲜艳而美丽;今义:食物味道好)交通(古义:交错相通;今义:各种交通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不足(古义:不值得;今义:不满,不充分)仿佛(古义:隐隐约约,形容看得不真切的样子;今义:似乎,好像)缘(古义:沿着;今义:缘故)三.一词多义(1)寻:①寻.向所志(动词,寻找)②寻.病终(副词“不久”)(2)舍:①便舍.船[舍(shě),动词,“下船”丢弃。
舍弃)②屋舍.俨然[舍(shè),名词,“房屋”)(3)志:①处处志.之(动词,“作记号”)②寻向所志.(做的记号')(4)为:①武陵人捕鱼为.业(读wéi,动词,作为)②不足为.外人道也(读wèi,介词,对,向)(5)遂:①遂.迷,不复得路(“最终”)②遂.与外人间隔(“于是”)(6)乃:①乃.大惊(于是)②乃.不知所措(竟然)四、一义多词(1)缘、扶=沿着 (2)要、延=邀请 (3)悉、咸、具、皆=都五、通假字便要.还家(要,通“邀”,邀请)六、词类活用渔人甚异.之(形容词意动用法对-----感到惊异)欲穷.其林(形容词意动用法尽、走完)复前.行(方位名词作状语向前)处处志.之(名词作动词作记号)未果.(名词作动词实现)七、重点实词缘.溪行缘:沿着落英..缤纷落英:落花缤纷繁多的样子豁然..开朗豁然:敞亮的样子屋舍俨然..俨然:整齐的样子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属:类阡陌交通....阡陌:田间小路交通:交错通达黄发垂髫....黄发:老人垂髫:儿童下垂的头发,指小孩怡然..自乐怡然:快乐的样子具.答之具:完全咸.来问讯..咸:都问讯:探问消息绝境:与外界隔绝的地方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具言:详细地说出具:通“俱”详尽,详细。
《桃花源记》复习资料
桃花源记▲反复朗读课文,最好能背诵,然后独立完成学案内容。
一、基础字词。
1、成语皆言简意赅,许多成语都语出有典,如成语世外桃源,就是浓缩《桃花源记》一文的故事而来,意思是比喻理想中环境幽静、不受外界影响、生活安逸的地方。
也用来比喻一种虚幻的超脱社会现实的安乐美好的境界。
2、《桃花源记》作者陶渊明,他名潜,字元亮,浔阳柴桑人,东晋(朝代)著名诗人,《饮酒》是他的著名诗作之一。
3、解释加点的重点实词。
①芳草鲜美..鲜艳美丽②渔人甚异.之对……感到惊异③屋舍俨然....阡陌:田间小路交通:交错相通..整齐的样子④阡陌交通⑤悉.如外人:全,都⑥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从……地方来。
⑦便要.还家通“邀”,邀请⑧率妻子.....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邑人来此绝境,妻子..妻子和孩子绝境:与外界隔绝的地方间隔:隔断,隔绝⑨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不要说,更不必说⑩不足..为外人道也不值得。
这个意思仍保留在现代汉语的成语中,如“不足挂齿”(不值得一提)、“不足为奇”(不值得奇怪)等。
⑾便扶.向路沿、顺着⑿寻.病终随即,不久4、课内“一词多义”归纳:①便舍.船丢下屋舍.俨然房屋②忘路.之远近路程便扶向路.路③捕鱼为.业动词,作为。
不足为.外人道也介词,对,向。
④乃.大惊竟然乃.不知有汉竟然⑤往来种作.劳作设酒杀鸡作.食制作(食物)⑥阡陌交通.“交通”一起解释为“交错相通”才通.人通过⑦寻.向所志动词,寻找。
寻.病终副词,“不久”。
⑧忘路之.远近助词,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可译为“的”。
闻之.代词,“这件事”⑨屋舍俨然.......的样子欣然.规往......的样子⑩既出.出去皆出.酒食拿出⑾随其.往代词,指渔人延至其.家代词,指桃花源中的人⑿遂.与外人间隔就遂.迷终于(课本上有)6、从古今词义的区别上进行辨析:课文中古今词义区别大的:①阡陌阡陌,田间小路,南北走向的叫阡,东西走向的叫陌。
现在已经不用这个词了。
桃花源记复习资料(最新整理)
《桃花源记》复习提纲一、基础知识1、文学常识本文选自《陶渊明集》。
陶渊明,又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
东晋著名田园诗人。
不满当时现实,弃官归隐。
《桃花源记》、《归去来兮辞》都是传世名篇。
我们还学过他的《归园田居》。
2、文言词语【一词多义】[中] ①年间。
(晋太元中)②中间。
(中无杂树)[志] ①标记。
(寻向所志)②做标记。
(处处志之)[为] ①(wéi)作为(武陵人捕鱼为业)②(wèi)对,向。
(不足为外人道也)[寻]①寻找。
(寻向所志)②随即,不久。
(寻病终)[闻]①听说。
(村中闻有此人)②听到的事情。
(具言所闻)[舍]①(shě)舍弃,放下。
(便舍船)②(shè)房舍。
(屋舍俨然)[作] ①劳作。
(其中往来种作)②做。
(设酒杀鸡作食)【古今异义】[鲜美]古:鲜艳美丽。
今:食物味道好。
[开朗]古:地方开阔,光线充足。
今:乐观,畅快。
[交通]古:交错相通。
今:各种运输邮电事业的总称。
[妻子]古:妻子儿女。
今:男子的配偶。
[绝境]古:与世隔绝的地方。
今:没有出路的境地。
[无论]古:不要说,(更)不必说。
今:连词,表示条件关系的关联词。
[如此]古:像这样。
今:这样。
[不足]古:不值得。
今:不充足;缺点。
【词类活用】 [异]感到诧异。
【通假字】 [要]通“邀”,邀请。
【成语】[豁然开朗]形容由狭窄幽暗变得开阔明亮的样子。
也比喻对某个道理长期思索不解而后突然明白。
豁然,开阔敞亮的样子。
[无人问津]比喻无人探问价格或情况。
津,渡口。
[怡然自乐]形容高兴而满足的样子。
[世外桃源]指不受外界干扰的地方或幻想中的理想世界。
[与世隔绝]形容隐居或人迹不到的极偏僻地方。
二、理解探究(一)用原文语句回答:1.描写桃花林美丽景色的语句是: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表现桃花源中自然环境美好的句子: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3.表现桃源宁静安乐的社会环境的句子: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桃花源记知识点归纳 完整版
桃花源记知识点归纳完整版《桃花源记》是东晋文学家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这篇文章以武陵渔人的行踪为线索,描绘了一个与世隔绝、宁静祥和的桃花源。
以下是对这篇文章的知识点进行的全面归纳。
一、文学常识1、作者简介陶渊明(约 365 年—427 年),字元亮,又名潜,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
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
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
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
2、作品简介《桃花源记》是《桃花源诗》的序言,选自《陶渊明集》。
二、重点字词1、通假字便要还家(“要”通“邀”,邀请)2、古今异义(1)鲜美古义:鲜艳美丽今义:(菜肴、瓜果等)滋味好(2)交通古义:交错相通今义:各种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3)妻子古义:妻子儿女今义:男子的配偶(4)绝境古义: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今义:没有出路的境地(5)无论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今义:表条件关系的关联词3、一词多义(1)舍便舍船(舍弃)屋舍俨然(房屋)(2)寻寻向所志(寻找)寻病终(不久)(3)志处处志之(做标记)寻向所志(标记)(4)为武陵人捕鱼为业(作为)不足为外人道也(对,向)4、词类活用(1)渔人甚异之(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对……感到诧异)(2)复前行(方位名词作状语,向前)(3)欲穷其林(形容词作动词,走到……的尽头)三、重点句子翻译1、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他)沿着小溪划船,忘记了路程的远近。
2、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花草鲜嫩美丽,落花纷纷。
3、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渔人对此感到非常诧异,继续往前走,想要走到那片林子的尽头。
4、林尽水源,便得一山。
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到头了,于是便出现一座山。
5、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这里)土地平坦开阔,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和桑树竹子之类。
6、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鸡鸣狗叫的声音可以互相听到。
7、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桃花源记》知识点整理
《桃花源记》知识点整理《桃花源记》是东晋时期隐士陶渊明所著的一篇散文,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全文传达了陶渊明对理想社会的向往和对社会现实的失望,表现出了他强烈的隐逸情怀和对世俗生活的厌倦。
以下是《桃花源记》的一些重要知识点整理:1.陶渊明(352年-427年),字元亮,南朝宋云阳(今湖北宜昌)人,是东晋末期著名的文学家、诗人和政治家。
2.陶渊明早年曾在官场任职,但在政治斗争中遭受挫折,后辞官隐居,致力于文学创作和农业生产,并成为中国文学史上“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
二、作品背景:三、主要内容:1.故事背景:一个渔夫偶然发现了一个隐藏在深山密林中的桃花源,那里生活着一群不被外界干扰的桃花源居民,他们过着安宁自在的生活。
2.描写桃花源:桃花源处处皆桃花,水湄清澈见底,渔樵耕读皆自给自足,无忧无劳,没有礼法律仪之辨,形同野人。
3.民风淳朴:桃花源居民待人真诚,相互之间和睦友善,没有欺诈和尔虞我诈,形成了一种纯粹、质朴的社会风气。
4.无忧无虑的生活:桃花源居民安居乐业,没有欲望的困扰,一生无忧无虑,享受着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生活。
5.后人随之而至:渔夫告诉了外界的人桃花源的位置,但后来的寻找者无法再找到这个隐秘的桃源,人们失去了这个理想之乡。
四、主题意义:1.隐逸理想:《桃花源记》展现了中国古代士人隐逸理想的特点,表现了对社会现实的绝望和对自然和谐的向往。
3.自然与人类:作品通过描绘桃花源的自然景观和人类生活,表现了自然与人类和谐共生的理想,强调了人类应该尊重自然、与其和谐相处。
五、影响与价值:1.文学价值:《桃花源记》作为中国古代散文的经典之作,体现了陶渊明独特的隐逸情怀和优美的叙事技巧,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的巅峰之作。
3.社会价值:《桃花源记》传达了一种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和对理想社会的探讨,对于当代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的精神追求具有积极的启示作用。
桃花源记复习资料整理
桃花源记陶渊明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译文:东晋孝武帝太元年间,有个武陵人靠捕鱼为生。
(一次,渔人划着船)沿着小溪往前行,忘记了路程的远近。
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溪水岸几百步以内,中间没有别的树木,芳香的青草,鲜嫩美丽,地上的落花繁多。
渔人对此感到非常惊异。
又往前走,想走到那林子的尽头。
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没有了,便看到一座山,山边有一个小洞,洞里隐隐约约好像有光亮。
渔人就离船上岸,从洞口进去。
洞口起初很狭窄,仅能容一人通过。
渔人又向前走了几十步,一下子由狭隘幽暗而变为开阔明亮。
只见那土地平坦宽阔,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以及桑树竹林之类。
田间的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相互听见鸡鸣狗叫的声音。
村里面来来往往的行人和耕种劳作的人,男男女女的衣着装束,完全像桃花源外的世人。
老人小孩,都愉悦快乐。
(桃花源中的人)一见渔人,竟然大为惊奇,问他是从哪里来的。
渔人一一作了回答。
人们就把渔人邀请到自己家里,摆酒杀鸡做饭,殷勤款待。
村里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客人,都赶来打听消息。
《桃花源记》重点知识汇总
《桃花源记》重点知识《桃花源记》重点知识汇总《桃花源记》是东晋文学家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是《桃花源诗》的序言,选自《陶渊明集》。
这文章以武陵渔人进出桃源的行踪为线索,写了武陵渔人发现桃花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桃花源记》重点知识,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桃花源记》重点知识 1一、文学常识1、《桃花源记》的作者是东晋的陶渊明,原是《桃花源诗并序》中的序。
2、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东晋文学家,诗人,自号五柳先生,后人称为靖节先生,山水田园诗派的创始人,著有《归园田居》、《饮酒》、《读山海经》、《五柳先生传》等。
二、重点词语1、缘溪行,忘路之远近(沿着,顺着)2、渔人甚异之(意动用法,对……感到诧异)3、欲穷其林(尽)4、初极狭,才通人(只,仅仅)5、豁然开朗(开阔敞亮的样子)6、屋舍俨然(整齐的样子)7、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类)8、阡陌(田间小路)交通(交错相通)9、男女衣着,悉如外人(全,都)10、黄发(指老人)垂髫(指小孩),并怡然自乐(愉快的样子)11、见渔人,乃大惊(竟)12、便要还家(同“邀”,邀请)13、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全,都)14、问今是何世,乃(竟)不知有汉,无论(更不必说)魏晋15、此人一一为(给)具(同“俱”,详细地)言所闻16、余人各复延至其家(邀请)17、此中人语云:“不足(值得)为(对,向)外人道也。
”18、既(已经)出,得其船,便扶(沿着)向(原来的)路,处处志(做标记)之19、及(到了)郡下,诣(晋谒,拜见)太守20、寻向所志(标志),遂(竟,终于)迷21、闻之,欣然(高兴的样子)规(打算)往,未果,寻(不久)病终22、后遂无问津(探访,访求;津,渡口)者三、通假字1、具答之(同“俱”,详细地),2、便要还家(同“邀”,邀请)四、古今异义1、芳草鲜美(古义:指色彩鲜艳美丽;今义:食物味道好)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妻子,古义:妻子和儿女;今义:专指男子的配偶)(绝境,古义: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今义:山穷水尽的地步,没有出路的境地)3、无论魏晋(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今义:表条件关系的关联词)4、阡陌交通(古义:交错相通;今义:交通运输)五、重点句子1、渔人甚异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习-----好资料《桃花源记》复习整理一、【文学常识】1、作家作品本文选自《陶渊明集》,作者陶渊明,东晋(时期)伟大诗人,字元亮,名潜,别号五柳先生,世称靖节先生。
少时虽颇有“大济苍生”的壮志,但社会动乱不安,有志难酬。
他曾做过小官,因“不为五斗米折腰”,弃官回乡从此过起了田园式的隐居生活。
他的诗歌总的概括来分成三类:饮酒诗、咏怀诗和田园诗。
田园生活是陶诗的重要题材,因此后来人们将他称作“ 田园诗人”,他开创了田园诗体,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田园诗人,代表作有《归去来兮辞》《五柳先生传》《饮酒》等。
他的诗文,多描写农村生活情趣,表现优美的田园风光,抒发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感情,但也包含了消极遁世的因素。
2、记“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丄多用来记载事物,有的作者还会在记载事物的同时发一些议论或感慨。
这篇“记”实际上就是《桃花源诗》的序,或者说引子。
二、【写作背景】东晋王朝极端腐败,统治集团生活荒淫,内部互相倾轧,军阀连年混战,赋税徭役繁重,加深了对人民的剥削和压榨。
三、【重点字词】1、字音字形(1)易错读音俨y an然阡陌qi an m o垂髫ti a o间ji on隔此中人语y U云诣y i问津j n(2)易错字形武陵人缘溪行缘溪行豁然开朗平旷俨然阡陌垂髫怡然具答之咸来问讯邑人・・・・・・・・・・・・・・・焉逐与外人间隔及郡下诣太守太守即遣人问津2、重点字词解释⑴缘溪行,忘路之远近:沿着。
⑵落英缤纷:繁多的样子。
⑶仿佛若有光:隐隐约约,形容看得不真切的样子。
⑷屋舍俨然:整齐的样子。
⑸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I:类。
⑹阡陌交通:田间小路。
/交错相诵。
(7)悉如外人:都。
(8)黄发垂髫:指老人和小孩。
(9)具答之:详尽,详细地。
(10)问今是何世:朝代。
(11)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详细地说出。
(12)皆叹惋:感叹、惋惜。
(13)便扶向路:沿、顺着/从前的、旧的。
(14)处处志之:做标记。
(15)及郡下,诣太守:到了/到,特指到尊长那里去。
(16)欣然规往:计划。
(17)未果,寻病终:没有实现/ 随即,不久。
(18)后遂无问津者:渡口。
3、通假字便要还家:“要”通“邀”,邀请。
4、一词多义学习-----好资料寻:①寻向所志(寻找)②寻病终(不久)舍:①便舍船(舍Sh 0,动词,舍弃。
②屋舍俨然(舍Sh P,名词“房屋”)中:①中无杂树(中间)②晋太元中(年间)③其中往来种作/村中闻有此人/此中人语云(里面)志:①处处志之(动词,“做记号” ②寻向所志(志,独字译为做标记•与所连用,译为“所做的标记”)之:①忘路之远近(助词,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可译为“的”)②渔人甚异之(代词,代渔人所看到的景象)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代词,这,代良田美池桑竹)具答之(代词,代村民)处处志之(代词,代沿途有特征的景物)闻之,欣然规往(代词,“这件事”)③ 处处志之.(助词,起协调音节作用,无实意)为:①武陵人捕鱼为业(读W百,动词,作为)②此人为具言所闻/不足为外人道也(读w P,介词,对,向)遂:①遂迷,不复得路(终于)②逐与外人间隔/后遂无问津者(于是,就)得:①便得一山(出现)②得其船(找到)乃:①见渔人,乃大惊(就)②乃不知有汉(竟然)其:① 欲穷其林(代词,这)②其中往来种作(代词,代指桃花源)③余人各复延至其家(代词,他们的)④得其船(代词,他的[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代词,他,代渔人)5、古今异义①芳草鲜美:鲜艳美丽(古):味道新鲜可口(今)。
②阡陌交通:交错相通(古):各种运输邮电事业的总称(今)。
③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妻子和儿女(古):男子的配偶(今)。
④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与世隔绝之地(古);没有出路的境地(今)。
⑤无论魏晋:不要说,更不必说(古):表条件关系的关联词,不管(今)。
⑥不足为外人道也:不值得<不足为奇> (古);不充足,不满(今)。
6词类活用①欲穷其林:形容词用作动词,走到尽头。
②渔人甚异之:形容词意动用法,对……感到诧异。
7、出自本课的成语世外桃源:晋陶潜在《桃花源记》中描绘了一个与世隔绝的不遭战祸的安乐而美好的地方,后借指不受外界影响的地方或幻想中的美好世界。
更多精品文档学习-----好资料其他:落英缤纷豁然开朗怡然自乐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不足为外人道无人问津四、【课文翻译】东晋太元年间,武陵郡有个人以捕鱼为生。
(一天)他顺着溪水划船,忘记了路程的远近。
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生长在小溪的两岸,长达几百步,中间没别的树,花草鲜嫩美丽,落花纷纷。
渔人非常诧异,继续往前走,想走到林子的尽头。
桃林的尽头正是溪水的发源地,便出现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隐隐约约好像有点光亮。
渔人于是下了船,从洞口进去。
起初,洞口很狭窄,只容一个人通过。
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敞亮了。
(呈现在他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宽广的土地,一排排整齐的房舍,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沼、桑树、竹子之类。
田间小路纵横交错,四通八达,(村落间)鸡鸣狗叫之声处处都可以听到。
人们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的穿戴跟桃源外面的人完全一样。
老人和孩子个个都安闲快乐。
(那里的人)看到渔人,感到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里来的。
渔人详细地回答了他们。
(有人)就邀请他到自己家里去,摆酒、杀鸡、做饭(来款待他)。
村里的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就)都来打听消息。
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带领妻子儿女和乡邻们来到这个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因而跟外面的人断了来往。
(他们)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用说魏和晋两朝了。
渔人把自己听到的事一一详细地告诉了他们,他们都感叹惋惜。
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请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饭(来招待他)。
渔人停留了几天,向村里人告辞离开。
村里人嘱咐他说:“(我们这个地方)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啊!”(渔人)出来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顺着来时的路,处处做上记号。
到了郡城,去拜见太守,报告了这番经历。
太守立即派人跟着他去,寻找先前所做的记号,竟然迷失了方向,再也找不到(通往桃源的)路了。
南阳人刘子骥,是个志向高洁的隐士,听到这件事后,高高兴兴地计划前往,没有实现。
不久,他就因病去世。
此后就再也没有人去探寻桃花源了。
五、【课文理解】1、按要求默写(也可以反过来考查语句理解)①渔人发现桃花林的句子: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
②描写桃花林的句子: 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③本文中描绘桃花林中草美花繁(桃花林奇异景象)的语句是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④渔人"欲穷其林"的原因: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
⑤渔人发现桃花源的句子是: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⑥本文中描写了桃花源美好的自然环境的句子: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⑦本文中描写了桃花源社会环境的安宁的句子: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髻,并怡然自乐。
学习-----好资料⑧本文中描写了彳桃花源人民安居乐业、和平幸福的境况(或:描写老人和小孩神情)的句子黄发垂髻,并怡然自乐。
⑨本文最能体现桃花源人热情好客、民风淳朴的句子有: A.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B.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⑩交代桃源人来历的句子: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2、文章的线索答:以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按时间顺序将发现桃花源——访问桃花源——离开桃花源——再寻桃花源,贯穿起来。
3^1自然段对桃花林带有神秘色彩的景物描写有什么用?答:这段景物描写带有神秘色彩,暗示将会出现“奇境”,为渔人进入桃源渲染了神秘气氛,也为桃源的美好作了铺垫。
4、阅读2、3段,说说桃花源的村民们有着怎样的特点?答:“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一一生活安闲快乐。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一—淳朴好客。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对外界充满好奇。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一一与世隔绝,与世无争。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一一对外界生活的不满。
5、“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联系上下文,想想“此人”说了些什么,村民为什么叹惋?(留白)答:(1 [①讲社会的动乱黑暗和秦以后的变迁。
②讲桃花源外人民所受的苦难。
③讲统治者对老百姓的残酷剥削和压迫。
(2)村民叹惋的是:为桃源外的世界如此动乱、黑暗而叹惋,为桃花源外的人一直过着痛苦生活而叹惋。
6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表现了桃源人怎样的心理?作用是什么?答:(1 )桃花源人害怕外界知道桃花源的存在,不希望外人进来打扰破坏他们与世隔绝的和平安宁生活。
(2)作用:设下悬念,使故事更加离奇神秘;也为下文再寻找桃花源而不得埋下伏笔。
7、文中哪句话表明桃源人听了渔人的话之后,仍然想继续在桃源生活?他们为什么不愿离开?答:(1)不足为外人道也。
(2[① 源中生活安定②桃源人能安居乐业③桃源人能和睦相处。
学习-- 好资料8、合理设想一下“诣太守,说如此”这句话中的“如此”包括哪些内容?(留白)答:渔人见太守的目的是告诉他武陵郡中有此“绝境”,希望他派人去探个究竟,因此他一定会谈①自己发现桃花源的经过②村中的生活情状③他归途中做标记的事。
9、渔人离开桃源后,还写太守与刘子骥先后探访未果的情形的作用是什么?答:表明桃花源可望而不可及,使人觉得桃花源是一个似有似无、真似幻的所在;暗示桃源是一个虚构的无法实现的理想社会,现实是不存在的;渲染了一种神秘的色彩。
10、桃花源这一理想社会的特点(桃花源的美好通过哪些具体描写表现出来)答:(1)环境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
(2)人民安居乐业,和睦相处,平等自由。
(3)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社会安定。
11、“桃花源”是作者虚构的理想世界,既然是不存在的,作者为什么还要写它呢?答:虚构的目的在于通过描绘无剥削压迫、自食其力、自给自足、和平宁静、人人自得其乐的社会,同当时的黑暗社会形成鲜明对照,表达了作者和广大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理想社会的追求。
12、《桃花源记》里寄托了怎样的社会理想?今天我们应当怎样看待这样的理想?答:(1)①环境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
②人民安居乐业,和睦相处,平等自由。
②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社会安定。
(2 [①这一理想是对当时黑暗社会的批判,客观上反映了人民摆脱压迫、剥削的愿望,具有积极意义。
②它带有一定的复古倾向,在阶级社会中只能是一种幻想,不可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