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脏胆道系统解剖

合集下载

肝脏胆道系统解剖

肝脏胆道系统解剖
肿瘤标志物检测
检测甲胎蛋白、癌胚抗原等肿瘤标志物,有助于肝癌和其他肝脏肿瘤的早期发现和诊断。
胆道疾病的诊断
胆囊超声检查
超声检查是诊断胆囊结石、 胆囊炎等胆道疾病的常用方 法,能够观察胆囊的大小、 形态以及结石的位置和数量

胆管造影
通过口服或静脉注射造影剂 ,观察胆管系统的形态和通 畅情况,有助于胆管结石、
胆管炎等疾病的诊断。
ERCP检查
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 是一种有创检查方法,能够直 接观察胆管内部情况,对胆管 结石和肿瘤的诊断具有较高价 值。
肝脏和胆道手术的解剖基础
肝段划分
肝脏根据其血管和胆管的分布划分为不同的肝段,了解肝段的划 分有助于手术中对肝脏的切除和重建。
胆道系统解剖
熟悉胆道系统的解剖结构,包括肝内胆管、胆囊和胆总管,对于胆 道手术中的分离、结扎等操作具有指导意义。
肝脏胆道系统解剖
目录
CONTENTS
• 肝脏解剖 • 胆道系统解剖 • 肝脏和胆道系统的关系 • 临床应用
01 肝脏解剖
肝脏的位置和形态
位置
肝脏位于右上腹,横膈之下,右肾之 前,胃的上方。
形态
肝脏呈不规则的楔形,分为左右两叶 ,右叶较厚,左叶较薄。
肝脏的分叶和分段
分叶
肝脏分为左叶、右叶、方叶和尾叶。
胆汁中的胆盐和卵磷脂能降低脂 肪表面的张力,使脂肪裂解成更 小的滴状,增加脂肪与消化酶的 接触面积,促进脂肪的消化。
促进脂溶性维生素
吸收
胆汁能促进脂溶性维生素如维生 素A、D、E、K的吸收。
肝脏和胆道系统的相互影响
肝脏对胆道系统的影响
肝脏产生胆汁,通过胆道系统输送到胆 囊,对胆道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产生影响 。

肝脏胆道系统解剖培训课件

肝脏胆道系统解剖培训课件
• 它们在肝内, 按半肝、肝叶 和肝段而分支, 故以它作为肝 内分叶分段的 基础。
G1isson系统
肝脏胆道系统解剖
10
肝脏分叶及分段
右半肝 肝脏(正中裂)
肝叶(五叶)
左叶(左叶间裂)
左内叶S4
左外叶(左段间裂)
尾状叶S1
肝段(六段)
上段S2 下段S3
尾状叶左段 尾状叶右段
左半肝
右叶(右叶间裂)
右前叶 右后叶(右段间裂)
(1983年中国超声诊断会议通过)
肝静脉左支 肝静脉中支 肝静脉右支 门静脉肝门部 肝外胆管 胆囊大小
均值 8.7 9.7 10.67 11.5 4
肝脏胆道系统解剖
95%范围 6.7-10.7mm 8.8-10.6mm 8.7-10.5mm 9.0-14.0mm 3-6mm <4×9cm
42
肝脏
胆囊
肝脏胆道系统解剖
26
胆囊管的变异
• 胆囊管经肝总管前 或后与肝总管呈锐 角汇合(61%),
• 胆囊管与肝总管平 行至十二指肠上部 之后汇合(36%),
• 胆囊管与肝右管汇 合(3%),
• 胆囊管很短或缺如。
肝脏胆道系统解剖
பைடு நூலகம்27
肝内胆管:肝管 肝外胆管:肝总管、胆总管
• 左右肝管汇合成肝总管,肝总管在胆囊管汇入点 下方呈但 胆总管。根据胆总管行程,可将其分为以下4段:
腹腔干celiac trunk是腹主动脉发出的第一个无
对(奇数)支,在膈肌稍下方,约平第十二胸椎处起
于腹主动脉的前壁。长约2-3厘米,发出胃左动脉、肝
总动脉和脾动脉等三支。
肝脏胆道系统解剖
35
肝脏胆道系统解剖

肝脏及胆道系统解剖

肝脏及胆道系统解剖

上段 下段 上部 下部 下段 上段 下段 上段
左外叶 左内叶
尾状叶 左叶
右前叶 右后叶
右叶
学习园地
前面观
下面观
学习园地
学习园地
学习园地
学习园地
肝脏八段分法的影像学 解剖示意图
第二肝门下方层面CT横断面
左右半肝分界线(肝中静脉与腔静脉 左缘连线),在该层面为4、8段分界
右肝静脉 与腔静脉 连线为7、 8段分界 线。
门静脉右支前分 支为6、7段分界, 该层以上层面为 7段,该层以下 层面为6段
胆囊窝层面CT横断面解剖
肝中静脉与腔静脉连线(或胆囊 窝中点与腔静脉连线)为左右半 肝分界,在该层面为4、5段分界
左纵裂为4段与3段的分界, 在该层面左外叶以3段为主。
肝右静脉 与腔静脉 连线为5、 6段分界
学习园地
4a
2
8
1
7
4b
3
5/8
1
6/7
学习园地
4a/b 2/3
8
1
7
4b 3
5
1
6
学习园地
胆囊及肝外胆道
学习园地
学习园地
胆囊管的变异
学习园地
学习园地
副(异常的)肝管
学习园地
胆总管与十二指肠的连接
学习园地
学习园地
学习园地
胆总管和胰管汇合的变异
谢谢各位的聆听
学习园地
➢ 5、右段间裂:肝 门静脉右支或肝门 右切迹作为右段间 裂的标志,即平面 以上为右半肝的后 上段和前上段;以 下为后下段和前下 段。
学习园地
➢ 6、背裂:上部为肝中静脉 近侧段的后缘,中部相当于 从下腔静脉右前缘至静脉韧 带裂右端的弧形线,下部为 肝门横沟或肝门静脉的后缘。 分隔尾状叶与前方的左内叶、 右前叶以及右侧的右后叶。

肝胆系统解剖PPT课件

肝胆系统解剖PPT课件

(四)肝静脉
1.肝V包括肝左、中、右V,肝右后V和尾状叶V,分别 由第二、三肝门出肝。
2.肝V特点:
(1)无V瓣,壁薄,管壁 被肝实质固定,故损伤时 出血量大,且易出现空气 栓塞; (2)变异多。肝V变异是 肝非规则性切除的解剖学 基础。
11
右后上缘V 肝右V 肝中V
肝右后下V
左后上缘V 肝左V 左叶间V 尾状叶V
包绕门静脉、肝动脉和肝管形成,三者在肝内分支与分布基
本一致。
15
在门静脉系统中,肝 门静脉的分支较粗大且恒 定,故以肝门静脉的分支 为依据将肝分段:
Couinaud(1954年)
尾状叶
左、右半肝 五叶 右后叶
右段间裂
八段
右前叶
左外叶
左内叶
左段间裂
左叶间裂
右叶间裂
正中裂
16
Couinaud肝段(1954年)
冠状位T2W
横断位T1W压脂
肝静脉、门静脉和胆道在T1WI 上多表现为低信号影,在T2WI 上多表现为高信号影。
34
动脉期
肝脏动态增强MR表现
静脉期
35
36
37
2019/11/14
.
38
左半肝
尾状叶 (段Ⅰ) 左外上段(段Ⅱ)
左外叶 左外下段右前下段(段Ⅴ) 右前叶 右前上段(段Ⅷ)
右半肝
右后下段(段Ⅵ) 右后叶
右后上段(段Ⅶ) 17
经颈V肝内门腔V内支架分流
18
门静脉造影
19
正常腹腔动脉造影 肝总动脉及脾动脉起 源于腹腔干动脉。 肝总动脉又分出肝固 有动脉及胃十二指肠 动脉。 肝固有动脉分出肝右、 肝左动脉。 肝动脉分支走行正常, 管腔大小、形态正常。

胆道解剖

胆道解剖

胆道解剖与生理一、胆道系统的应用解剖胆道系统包括肝内胆道和肝外胆道两部分,起自肝内的毛细胆管,其终末端与胰管汇合后开口于十二指肠乳头。

肝内胆道:包括肝段胆管、肝叶胆管和肝内左、右肝管;肝外胆道:包括肝外左、右肝管、肝总管、胆囊、胆囊管和胆总管(图46-1)。

1、肝内胆道解剖肝内胆管起自肝内的毛细胆管,继而汇集成小叶间胆管、肝段胆管、肝叶胆管和肝内左、右肝管。

肝内胆道肝内左、右肝管肝内胆管的行径与肝内门静脉和肝动脉及其各级分支走行大体一致,三者均为一结缔组织鞘(Glisson鞘)所包绕(图)。

肝脏Glisson鞘肝内胆管、肝内门静脉、肝动脉三者结缔组织鞘——Glisson鞘肝内胆管可按肝的分叶、分段来命名,左、右肝管为一级支,左内叶、左外叶、右前叶、右后叶胆管为二级支,各肝段胆管为三级支。

2、肝外胆道解剖肝外胆道系统包括左肝管、右肝管、肝总管、胆囊、胆囊管和胆总管。

(1)左、右肝管和肝总管肝总管由左、右肝胆管在肝门横沟的深处汇合而成。

右肝管位于肝门横沟的右侧,位置较深,深入肝的后上方,较为粗短,长约2~3cm,由右前叶和右后叶胆管汇合而成,并接受来自尾状叶右段及尾叶突的小胆管,其与肝总管之间的夹角约为150o。

左肝管位于肝门横沟左侧,多由左外叶胆管和左内叶胆管汇合而成,还接受来自尾状叶左段小胆管的胆汁,左肝管较为细长,部位较浅,长约2.5~4cm,其与肝总管之间形成约90o的夹角。

肝管的变异较多,有时还可见到副肝管,尤其是右侧副肝管较为多见,由肝门右侧出肝,可汇入肝管、胆囊管或胆总管。

肝外胆道图(总示意图)左右肝管肝总管胆囊胆总管在肝门部,肝管、门静脉和肝动脉三者之间的关系较为密切,一般前方是左、右肝管,中间是肝左、右动脉,后方是门静脉左、右分支;肝固有动脉分为肝左动脉和肝右动脉,其分叉点最低,门静脉分为肝左、右支的分叉点略高,而左、右肝管汇合点的位置最高。

肝总管全长约2~4cm,直径约0.4~0.6cm,位于肝十二指肠韧带内的右前方,其下方与胆囊管汇合而成胆总管(上图)。

肝脏胆道系统解剖 PPT课件

肝脏胆道系统解剖 PPT课件

• 3、門靜脈左支→附臍靜脈→臍周靜脈網→ 腹壁淺靜脈→ 腹壁下靜脈→ →下腔靜脈
胸腹壁靜脈→ 腹壁上靜脈→
→上腔靜脈
• 4、門靜脈→ Retzius靜脈→ 低位肋間後靜脈 腰靜脈 膈下靜脈 腎靜脈 睾丸靜脈(卵巢靜脈)
→下腔靜脈
腹腔幹celiac trunk是腹主動脈發出的第一個無 對(奇數)支,在膈肌稍下方,約平第十二胸椎處起 於腹主動脈的前壁。長約2-3釐米,發出胃左動脈、肝 總動脈和脾動脈等三支。
Ⅰ段為尾狀葉(S1),Ⅱ段為左外葉上段(S2), Ⅲ段為左外葉下段(S3),Ⅳ段為左內葉(S4), Ⅴ段為右前葉下段(S5),Ⅵ段為 右後葉下段(S6), Ⅶ段為右後葉上段(S7),Ⅷ段為右前葉上段(S8)。
臨床大夫操作手法
1. 體位 常用2個 少用2個 2. 探頭部位及聲束掃查切面 劍突下
縱切+橫切 右肋緣下斜切+縱切 肋間斜切 3. 注意:系統性、交叉性、連續性及 注意聲路"死角"、易漏區、複雜區
肝內管道系統解剖
肝內管道結構包括Glisson系統和肝靜脈系統。 前者由互相伴行的門靜脈、肝動脈、肝管的各級分支 被結締組織所包繞而構成。
肝動脈和門靜脈:
肝動脈:是肝的營養血管,肝血供的1/4來自肝動脈,主 要供給氧氣。 門靜脈:肝血管肝血供的3/4來自於門靜脈,門靜脈進入 肝臟後分為各級分支到小葉間靜脈, 把來自消化道含有 營養的血液送至肝臟“加工”。 門脈分為左、右兩支。 左支較細長,分佈於左半肝,主幹沿橫溝左行叫橫部, 至左縱溝彎向前上方,稱矢狀段。橫部的分支有尾狀葉, 1-3支,分佈於尾狀葉左側半。矢狀段的分支有外側支 和內側支,外側支多為二支,分別至左外側葉上段和下 段;內側支也多為二支,分別至左內側葉的上部和下部。

肝脏胆道系统解剖PPT

肝脏胆道系统解剖PPT


肝内胆管发生阻塞时,可能导致胆汁淤积和结石形成。
03
胆囊
胆囊是一个梨形的囊状器官, 位于肝脏下方的胆囊窝内。
胆囊的主要功能是储存和浓缩 胆汁,并在需要时将其排入肠 道。
胆囊结石是胆囊内形成的结石 ,可能导致胆囊炎和胆绞痛。
肝外胆管
肝外胆管阻塞可能导致黄 疸和消化系统症状。
肝外胆管的主要功能是输 送胆汁至十二指肠。
肝动脉为肝脏提供氧气,门静脉输送营养物质, 肝静脉负责血液回流。
胆管包括肝内胆管和肝外胆管,肝内胆管负责输 送胆汁,肝外胆管则连接胆囊和十二指肠。
02
胆道系统解剖
肝内胆管
01
肝内胆管由左、右肝管和各级分支组成,负责输送胆汁至胆囊 和胆管。
02
肝内胆管具有分泌胆汁的功能,胆汁有助于消化食物中的脂肪
胆囊炎
胆囊炎是胆囊的炎症,可能由胆结石 、细菌感染等因素引起。胆囊炎的症 状包括右上腹疼痛、发热、恶心等。
其他肝脏胆道系统疾病
肝囊肿
肝囊肿是肝脏内充满液体的囊状结构,通常为良性。肝囊肿的症状取决于囊肿 的大小和位置,可能无症状或出现右上腹不适。
胆管结石
胆管结石是在胆管内形成的坚硬物质,可能引起胆管炎。胆管结石的症状包括 右上腹疼痛、黄疸、发热等。
分泌功能
肝脏能分泌胆汁,促进脂肪 的消化和吸收,同时也能分 泌多种生物活性物质,如白 蛋白、凝血因子等。
储藏功能
肝脏具有储存维生素、铁、 铜等物质的功能,以备不时 之需。
免疫功能
肝脏是人体重要的免疫器官 ,能产生免疫细胞和免疫分 子,对抵御感染和疾病具有 重要作用。
胆道的生理功能
储存胆汁
胆道系统负责储存由肝 脏分泌的胆汁,胆汁有 助于消化食物中的脂肪

肝胆系统解剖和组织结构

肝胆系统解剖和组织结构

肝小叶周边有窦状隙和胆小管 ,是血液和胆汁流动的通道。
肝小叶间结缔组织构成小叶间 胆管和小叶间动脉。
门静脉和胆小管系统
门静脉是肝脏的输入血管,收 集消化道的血液,携带营养物 质和代谢产物进入肝脏。
胆小管是肝脏的输出管道之一, 将胆汁从肝细胞输送到胆囊或 直接排入肠道。
门静脉和胆小管在肝脏内部形 成复杂的血管网络,为肝细胞 提供充足的营养和排泄废物。
要点一
结缔组织的形态
要点二
结缔组织的功能
胆囊和胆管周围的结缔组织呈纤维状,排列紧密,具有固 定和保护作用。
维持胆囊和胆管的形态和位置,同时具有调节胆囊和胆管 运动的作用。
06
肝胆系统的生理功能
肝的代谢功能
蛋白质代谢
脂肪代谢
肝脏是蛋白质代谢的主要场所,合成血浆 蛋白、纤维蛋白原和凝血酶等,维持血液 的正常凝固。
肝脏参与脂肪代谢,合成甘油三酯、磷脂 和胆固醇等,同时将脂肪酸氧化成二氧化 碳和水,释放能量。
糖代谢
维生素代谢
肝脏维持血糖水平的稳定,通过糖原合成 和分解以及糖异生作用,将葡萄糖转化为 肝糖原储存或释放入血。
肝脏在维生素的吸收、储存和代谢中发挥 重要作用,如维生素A、维生素D、维生素 K等。
胆汁的生成和分泌
04
胆囊和胆管的解剖
胆囊的位置和形态
总结词
胆囊位于肝脏下方,呈梨形,分为底、体、颈三部分。
详细描述
胆囊底通常位于肝脏的右前下缘,体部位于肝脏的胆囊床内,颈部则与胆囊管相连。
胆管的分类和结构
总结词
胆管分为肝内胆管和肝外胆管两部分,肝内胆管由小到大逐级分支,肝外胆管包括胆囊管和胆总管。
详细描述
肝内胆管从毛细胆管到左右肝管逐级分支,最终汇集成左右肝管。肝外胆管包括胆囊管、肝总管和胆 总管。

肝脏胆道系统解剖

肝脏胆道系统解剖

胸腹壁静脉→ 腹壁上静脉→

→上腔静脉
4、门静脉→ Retzius静脉→ 低位肋间后静脉 腰静脉 膈下静脉 肾静脉 睾丸静脉(卵巢静脉) →下腔静脉
腹腔干celiac trunk是腹主动脉发出的第一个无 对(奇数)支,在膈肌稍下方,约平第十二胸椎处起 于腹主动脉的前壁。长约2-3厘米,发出胃左动脉、肝 总动脉和脾动脉等三支。
肝 脏 脏 面 观
第一肝门
肝脏失状切面
肝脏分叶与分段
膈面观 分为左叶、右叶 • 脏面观 分为左叶、右叶、方叶和尾 状叶 • Glisson系统之间存在有明显的裂隙 划分肝叶和肝段。
G1isson系统
• G1isson系统是 肝固有动脉、 肝门静脉和肝 管的各级分支 在肝内被结缔 组织鞘包裹在 一起组成。 • 它们在肝内, 按半肝、肝叶 和肝段而分支, 故以它作为肝 内分叶分段的 基础。
膈下间隙
• 膈下间隙被肝分为肝上及肝下间隙。 • 肝上间隙又被镰状韧带分为左、右肝上间 隙。 • 肝下间隙:被肝圆韧带和镰状韧带分为左 肝下间隙和右肝下间隙(又名肝肾隐窝)。 • 左肝下间隙:又以小网膜为界分为左肝下 前间隙(小网膜之前)和左肝下后间隙(即网 膜囊)。
肝裸区:右侧的前、后两层腹膜之间相距较远,故肝膈面有 一部分借纤维结缔组织与膈相接,无腹膜覆盖,称肝裸区。 膈下腹膜外间隙:是肝裸区与膈之间的间隙,不属于腹膜腔, 肝脓肿常经此间隙穿通膈流入胸腔。
肝内管道系统解剖
肝内管道结构包括Glisson系统和肝静脉系统。
前者由互相伴行的门静脉、肝动脉、肝管的各级分支 被结缔组织所包绕而构成。
肝动脉和门静脉:
肝动脉:是肝的营养血管,肝血供的1/4来自肝动脉,主 要供给氧气。 门静脉:肝血管肝血供的3/4来自于门静脉,门静脉进入 肝脏后分为各级分支到小叶间静脉, 把来自消化道含有 营养的血液送至肝脏“加工”。 门脉分为左、右两支。 左支较细长,分布于左半肝,主干沿横沟左行叫横部, 至左纵沟弯向前上方,称矢状段。横部的分支有尾状叶, 1-3支,分布于尾状叶左侧半。矢状段的分支有外侧支 和内侧支,外侧支多为二支,分别至左外侧叶上段和下 段;内侧支也多为二支,分别至左内侧叶的上部和下部。

胆道系统的解剖

胆道系统的解剖

胆道系统的解剖1. 胆道系统的概述胆道系统是人体中一个重要的消化系统组成部分,主要包括胆囊、肝内、肝外胆管及胆总管。

它的功能是将肝脏分泌的胆汁输送到小肠,帮助消化和吸收脂肪。

2. 肝内胆道系统肝内胆道系统包括肝单位和肝小叶间胆管。

肝单位是肝脏的结构单位,由肝细胞和胆小管组成。

肝脏中的胆小管收集肝细胞分泌的胆汁,并将其汇集成更大的胆管。

肝小叶间胆管是由邻近肝窦的胆小管汇合形成的,它们在肝实质内部缠绕并汇集,最终形成大的肝总管。

3. 肝外胆道系统肝外胆道系统包括肝总管、胆囊和胆总管。

肝总管是肝外胆道系统的起点,它由肝内胆管的汇合形成,位于肝门部分。

肝总管贯穿整个肝脏,将胆汁从肝脏引流到胆囊或直接进入胆总管。

胆囊位于肝脏的下表面,是一个储存胆汁的囊状器官。

胆囊的主要功能是浓缩和储存胆汁,在食物进入消化系统时,胆囊会收缩将胆汁释放至胆总管。

胆总管是肝外胆道系统中最大的胆管,它由肝总管与胰腺的胆管汇合而成。

胆总管贯穿胰腺后部并进入小肠,将胆汁输送至小肠,协助脂肪的消化和吸收。

4. 胆道系统的血供和神经供应胆道系统的血供主要来自肝动脉和门静脉。

肝动脉分为左、右和中肝动脉,分别供应肝内胆管和肝外胆道系统的血液。

门静脉主要通过肝窦和肝单位为肝脏提供血液。

胆道系统的神经供应主要来自迷走神经和腹腔神经丛。

迷走神经对胆囊和胆总管有精神运动的调节作用,参与了胆汁的排放。

腹腔神经丛则负责胆道系统的感觉传入。

5. 胆道系统的功能胆道系统的功能主要包括胆汁的合成、运输和储存。

胆汁由肝细胞合成,其中包含胆固醇、胆盐、溶解脂肪的酶和溶解脂肪的物质。

胆汁经过胆管系统流向胆囊,胆囊将其浓缩。

在食物摄入后,胆囊收缩将胆汁释放到小肠,协助消化和吸收脂肪。

此外,胆汁还具有排泄废物、排除过多的铜、代谢药物和胆红素的功能。

6. 胆道系统的疾病和临床意义胆道系统的疾病包括胆囊炎、胆道炎、胆石症、胆道癌等。

这些疾病常常导致胆囊疼痛、黄疸、消化不良等临床症状,并可能需要通过手术治疗。

肝胆胰解剖结构护理课件

肝胆胰解剖结构护理课件

胰疾病的预防与保健
01
注意观察腹部疼痛等症状,如有 疑虑及时就医。
02
对于慢性胰腺炎患者,保持清淡 饮食,避免过度饮酒和暴饮暴食。
05 肝胆胰Biblioteka 病患者的心理护 理心理护理的重要性
帮助患者建立积极心态
心理护理能够帮助患者建立积极的心态,提高治疗依从性和康复 信心。
缓解焦虑和抑郁情绪
肝胆胰疾病患者常常面临较大的心理压力,心理护理有助于缓解患 者的焦虑和抑郁情绪,减轻心理负担。
肝胆胰解剖结构护理 课件
目录
CONTENTS
01 肝胆胰解剖概述
肝的解剖位置与形 态
总结词
肝脏是人体内最大的实质性器官,位于右上腹,分为左右两叶,呈不规则的扁 窄形和半月形。
详细描述
肝脏的位置在腹部的右上部,被肋骨包围。肝脏的左叶位于中腹,而右叶向右 伸展至右侧。肝脏通过冠状韧带和左三角韧带与膈肌和左叶相连,通过右三角 韧带和冠状韧带与右叶相连。
家庭和社会支持
鼓励患者家属和社会支持 系统参与心理护理,提供 情感支持和实际帮助,减 轻患者的心理压力。
心理护理的实践与应用
个体化护理计划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 的心理护理计划,包括护理目标、
护理措施和评价标准。
团队协作与培训
加强护理人员之间的团队协作, 提高护理人员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水平,确保心理护理的质量和效
胆囊炎
胆囊炎是胆囊的炎症,通常由胆结石引起。护理时应注重饮食调整,避免高脂、高糖、高 胆固醇的食物,同时保持心情舒畅和充足休息。
胆结石
胆结石是胆囊内形成的结石,可能导致胆囊炎和其他并发症。护理时应遵循医生的治疗建 议,注意饮食卫生和规律,避免过度劳累和精神压力。

肝胆系统解剖ppt课件

肝胆系统解剖ppt课件

肝脏的被膜
肝的表面,有两层被膜
内层为纤维膜
外层为腹膜
在腹膜与肝实质之间,为一层
结缔组织膜,称为肝纤维膜
( Glisson膜 )。此膜在第一肝门
处包绕肝门静脉、肝动脉和肝管向
肝内延伸构成管道周围纤维囊,又
称Glisson囊。上述三种结构在肝
内共同分支分布,组成Glisson系
统。
肝胆系统解剖
• Glisson系统:肝门静脉 肝固有动脉 肝 管及其分支
右后叶上支 尾状叶右支
右前叶支
右后叶下支
肝胆系统解剖
左外叶上支 尾状叶左支 左外叶下支
左内叶支
第二肝门
在膈面腔静脉沟 的上部,肝左、 中、右静脉出肝 处称第二肝门, 被冠状韧带的上 层所遮盖。
其体外标志是沿镰状 韧带向后上方的延长 线,此线正对着肝左 静脉或肝左、中静脉 合干后注入下腔静脉。
肝胆系统解剖
肝胆系统解剖
肝脏的被膜
肝的表面,有两层被膜 内层为纤维膜 外层为腹膜
肝除膈面后的裸区、脏面的胆 囊窝、腔静脉沟及肝门等处之外, 均被有腹膜。
肝的腹膜与附近器官之间,形 成韧带,以固定肝的位置。
肝胆系统解剖
肝脏周围韧带的组成
• 膈面
镰状韧带 肝圆韧带 左右冠状韧带 左右三角韧带
• 脏面
肝胃韧带 肝十二指肠韧带
肝动脉 门静脉 肝静脉 胆道系统
肝胆系统解剖
腹膜、腹腔与腹膜腔的概念 • 腹膜的概念:覆盖于腹、盆腔壁内
和腹、盆腔脏器表面的一层薄而 光滑的浆膜。分为:
壁腹膜 脏腹膜
• 腹腔:由膈、盆腔、腹前壁以及 腹后壁共同围成的腔,借小骨盆 上口分为上方的固有腹腔(通常所 指的腹腔)和下方的盆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肝动脉和门静脉:
肝动脉:是肝的营养血管,肝血供的1/4来自肝动脉,主 要供给氧气。 门静脉:肝血管肝血供的3/4来自于门静脉,门静脉进入 肝脏后分为各级分支到小叶间静脉, 把来自消化道含有 营养的血液送至肝脏“加工”。 门脉分为左、右两支。 左支较细长,分布于左半肝,主干沿横沟左行叫横部, 至左纵沟弯向前上方,称矢状段。横部的分支有尾状叶, 1-3支,分布于尾状叶左侧半。矢状段的分支有外侧支 和内侧支,外侧支多为二支,分别至左外侧叶上段和下 段;内侧支也多为二支,分别至左内侧叶的上部和下部。
• 胆囊管与肝右管汇 合(3%),
• 胆囊管很短或缺如。
肝内胆管:肝管 肝外胆管:肝总管、胆总管
• 左右肝管汇合成肝总管,肝总管在胆囊管汇入点 下方呈但 胆总管。根据胆总管行程,可将其分为以下4段:
• 1)十二指肠上段 2)十二指肠后段3)胰腺段4)十二指肠壁段
肝管、肝总管及胆总管
十二指肠壁段:在此处 常与胰管汇合扩大成 为肝胰壶腹。肝胰壶 腹经十二指肠大乳头, 开口于十二指肠腔。
左内叶段支
门脉失状段
左外下段支
右后上段支
左外上段支
肝脏
门脉左右主支
左内叶段支
左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下段支
肝脏
左外上段支 门脉失状段
胆囊和肝外胆管
胆囊呈梨形的囊 状器官, < 9×4 cm,容量为4060ml,可储存和 浓缩胆汁。
底、体、颈三部。
胆囊颈上部有囊状 膨出,称Hartmann (哈氏)囊,结石 易嵌墩于此。
门脉右支短而粗,分布于右半肝,沿途发出的 分支有:尾状叶支,1-2支,分布于尾状叶右 半;前支,自右支前上缘发出,分为二支,分 布于右前叶上部和下部;后支为右叶的缘支, 分为上、下二支,分别至右后叶上段和下段。
肝动脉和肝管的分支与门静脉分支相伴行,正 常情况下肝外周分支无法显示。
右前支 右后下段支
肝叶(五叶)
左叶(左叶间裂)
左内叶S4
左外叶(左段间裂)
尾状叶S1
肝段(六段)
上段S2 下段S3
尾状叶左段 尾状叶右段
左半肝
右叶(右叶间裂)
右前叶 右后叶(右段间裂)
上段S8、下段S5 上段S7 下段S6
右后叶上段 右前叶
右后叶下段
左内叶
左外叶上段 左外叶下段
右前叶 右后叶下段
左内叶
左外叶下段
右后叶上段 尾状叶右段
胆囊管 :长2-3cm, 直径约0.3cm。近 胆囊颈的一段有螺 旋状的粘膜皱襞, 称Heister(海氏) 瓣,胆结石常嵌顿 于此处,从而引起 胆囊炎或胆囊积液
胆囊管呈锐角与肝 总管汇合胆总管
胆囊管的变异
• 胆囊管经肝总管前 或后与肝总管呈锐 角汇合(61%),
• 胆囊管与肝总管平 行至十二指肠上部 之后汇合(36%),
静脉网(脐旁静脉丛) 4. Retzius静脉(腹腔脏器与
下腔静脉属支相吻合的小 静脉)。
• 1、门静脉→胃左静脉→食管静脉丛 →奇静脉或半奇静脉→上腔静脉。
• 2、门静脉→脾静脉→肠系膜下静脉 →直肠上静脉→直肠静脉丛→ 直肠下静脉→ → → → → 肛静脉→阴部内静脉→ →
→髂内静脉→髂总静脉→下腔静脉
左外叶上段 尾状叶右段
肝 脏 外 科 分 叶
临床大夫操作手法
1. 体位 常用2个 少用2个 2. 探头部位及声束扫查切面 剑突下
纵切+横切 右肋缘下斜切+纵切 肋间斜切 3. 注意:系统性、交叉性、连续性及 注意声路"死角"、易漏区、复杂区
肝内管道系统解剖
肝内管道结构包括Glisson系统和肝静脉系统。 前者由互相伴行的门静脉、肝动脉、肝管的各级分支 被结缔组织所包绕而构成。
肝裸区:右侧的前、后两层腹膜之间相距较远,故肝膈面有 一部分借纤维结缔组织与膈相接,无腹膜覆盖,称肝裸区。
膈下腹膜外间隙:是肝裸区与膈之间的间隙,不属于腹膜腔, 肝脓肿常经此间隙穿通膈流入胸腔。
肝 脏 脏 面 观
第一肝门
肝脏失状切面
肝脏分叶与分段
膈面观 分为左叶、右叶 • 脏面观 分为左叶、右叶、方叶和尾
状叶 • Glisson系统之间存在有明显的裂隙
划分肝叶和肝段。
• G1isson系统是 肝固有动脉、 肝门静脉和肝 管的各级分支 在肝内被结缔 组织鞘包裹在 一起组成。
• 它们在肝内, 按半肝、肝叶 和肝段而分支, 故以它作为肝 内分叶分段的 基础。
G1isson系统
肝脏分叶及分段
右半肝 肝脏(正中裂)
• 3、门静脉左支→附脐静脉→脐周静脉网→ 腹壁浅静脉→ 腹壁下静脉→ →下腔静脉
胸腹壁静脉→ 腹壁上静脉→
→上腔静脉
• 4、门静脉→ Retzius静脉→ 低位肋间后静脉 腰静脉 膈下静脉 肾静脉 睾丸静脉(卵巢静脉)
• (5)肝十二指肠韧带 hcpatoduodenal ligament
膈下间隙
• 膈下间隙被肝分为肝上及肝下间隙。 • 肝上间隙又被镰状韧带分为左、右肝上间
隙。 • 肝下间隙:被肝圆韧带和镰状韧带分为左
肝下间隙和右肝下间隙(又名肝肾隐窝)。
• 左肝下间隙:又以小网膜为界分为左肝下 前间隙(小网膜之前)和左肝下后间隙(即网 膜囊)。
肝脏胆道系统解剖
肝 脏 的 位 置
肝脏的外形:前面观
楔形 膈面、脏面 肝角、前后左右四缘
肝的韧带
• (1)镰状韧带falciform ligament of liver
• (2)冠状韧带coronar yligament
• (3)三角韧带triangular ligament
• (4)肝胃韧带hepatogastric ligament
Oddi括约肌由三部分 组成:①胆总管括约 肌②胰管括约肌③肝 胰壶腹括约肌。由环 行肌层增厚而形成,具 有控制和调节胆总管 和胰管的排放作用。
肝的血供
• 肝固有动脉供给肝需氧量的40%-60%和肝本 身需要的营养物质;供给的血量占20%-30%,
• 肝门静脉hepatic portal vein供给的血量占70% -80%,主要输送来自肠管吸收的水分和含营 养物质的静脉血进入肝,进行加工。
• 肝静脉收集肝内含营养物质的静脉血,在腔 静脉沟处直接注入下腔静脉。
肝门静脉属支
1、肠系膜上静脉 2、肠系膜下静脉 3、脾静脉 4、胃左静脉 5、胃右静脉 6、胆囊静脉 7、附脐静脉
肠系膜 上静脉
肝门静脉侧枝血管
门、腔静脉间的吻合部位 1. 食管壁内的食管静脉丛、 2. 直肠壁内的直肠静脉丛、 3. 腹前外侧壁脐周围的脐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