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邓稼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划分层次
本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每个 部分都包含哪些自然段?分别 讲了什么内容?
第一部分(1—9)
在一百多年来的中国历史乃至世界历史 的背景下推出邓稼先。
第二部分(10—18)
↑主体部分
第三部分(19—29)
↑主体部分
简要介绍邓稼先的生平经历及贡献,肯 定了他“‘两弹’元勋”的地位,赞扬 了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一生。
1.邓稼先
第1课时
统编版 · 语文 · 七年级(下)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作品,积累重点字词。 2.学习作者精选生活片段刻画人物形象的写法。(重点) 3.学习课文在语言表达方面的特色,体会其表达效果。 (难点)
新知导入
伟大的时代造就伟大的人物,“两弹元勋”邓稼先 就是这样一位高尚的、伟大的人物。邓稼先,我国研制 和发展核武器的重要技术领导人,为我国成功研制原子 弹、氢弹和新型核武器做出了重大贡献。今天,就让我 们走进课文去了解邓稼先的品行与功绩吧!
三、阅读下面文段,回答问题。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正好准确地描述了他的一生。 邓稼先是中华民族核武器事业的奠基人和开拓者。张爱 萍将军称他为“‘两弹’元勋”,他是当之无愧的。
1. “奠基人”“开拓者”两词在文中的意义是什么?这两段话 起到了什么作用?
“奠基人”“开拓者”,肯定了邓稼先在我国核武器事业中的重 要地位,高度赞扬了他在我国核武器基础建设和发展方面做出的 巨大贡献。这两段话概括了邓稼先的光辉一生,指明他为中国核 武器事业奋斗终生的事实,高度赞扬了他的卓著功勋,赞扬了他 坚持不懈、无私奉献的高尚品格,歌颂了他为祖国的科研事业奉 献毕生精力的崇高精神。
品味第二部分
第10段:了解作者笔下的邓稼先。
邓稼先1924年出生在安徽省怀宁县。在北平上了小学和中学, 于1945年自昆明西南联大毕业。1948年到1950年赴美国普渡大 学读理论物理,获得博士学位后立即乘船回国。1950年10月到 中国科学院工作。1958年8月奉命带领几十个大学毕业生开始研 究原子弹制造的理论。
第六部分(40—44)
总结全文。引述作者给邓稼先夫人的电 报与书信中的几段话,总体评价了邓稼
先,饱含作者对挚友的深情。
整体探究
课文写了关于邓稼先的哪些事例?
事例 ①在美国获博士学位后立即回国 ②1958年受命研究原子弹制造的理论,在这只有的28年间,成功设计了 “两弹” ③1985年重病期间写了一份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核武器发展的建议书 ④文革初期,说服两派群众组织继续工作,于1967年6月成功地制成了氢弹
学情回顾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大致了解了邓 稼先其人其事;这节课我们就跟随作者 杨振宁先生看看他主要运用了哪些手法 来描写人物,更完整地了解真实的邓稼 先。
回顾练习
结合上下文语境解释下列加彩词语的含义。
(1)一百年以前,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时代,
恐怕是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上最黑暗最悲惨的
时代,只举1898年为例:
⑦ 1982年,邓稼先做核武器试验遇到危 险时表示“我不能走”
无私无畏
精读课文
理清文章的结构
1 历史背景
3 名人对比
2 不凡经历
4 面对谣言
5 中国男儿
6 赤子情怀
品味第一部分
德国强占山东胶州湾,“租借”99年。 俄国强占辽宁旅顺大连,“租借”25年。
排比
法国强占广东广州湾,“租借”99年。
英国强占山东威海卫与香港新界,前者“租借”25年,后者
把美国“原子弹之父”奥本海默与邓稼 先进行对比,突出了邓稼先的高尚品格。
第四部分(30—33)
写作者为中国人能自主制造出原子弹、 为好友邓稼先能成就伟大事业而激动、 自豪。
第五部分(34—39)
从工作环境、难度、态度等方面表现了 邓稼先坚强的意志、超凡的才能、坚定 的信念和甘为祖国献身的崇高精神。
介绍邓稼先开始研究原子弹之前的求学生涯和工作经历。
第11段:“这以后的28年间,邓稼先始终站在中国原子武器 设计制造和研究的第一线。” 标红的词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表现了邓稼先坚持不懈、不怕吃苦的精神,概述了邓稼先 在中国原子武器设计制造和研究方面的巨大贡献。
分析讨论
1964年10月16日中国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 1967年6月17日中国爆炸了第一颗氢弹。
简要分析上面这段话的人物描写方法及其作用。
语言描写 动作描写
奥本海默随意打断别人报告
作用:突出奥本海默的“锋芒毕露”,与下文邓稼先的“从 不骄人”形成鲜明对比。
邓稼先与奥本海默的比较:
国籍(异) 职务(同) 功劳(同) 学术水平(同) 文化背景(异)
性格为人(异)
奥本海默 美国
邓稼先 中国
原子弹设计领导人 本国原子弹工程成功的功臣
为什么说邓稼先是“中华民族核武器事业的奠基人和开拓者”?
1 肯定了邓稼先在我国核武器事业中的重要地位。 高度赞扬了他在我国核武器基础建设和发展方面做
2 出的巨大贡献。
邓稼先的主要成就有哪些?
邓稼先始终站在中国原子武器设计制造和研究的第一线,领 导许多学者和技术人员,成功地设计了中国的原子弹和氢弹, 把中国国防自卫武器引导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
曛(xūn ) 铤(t#ng ) 鲜为人知(xiǎn)



鞠躬尽瘁(jū g5ng ) 妇孺皆知( r^ )
••

学习字词
宰割(zǎi ) 奠基(diàn) 挚友( zhì )



孕育(yùn ) 谣言(yáo ) 昼夜( zhòu )



罗布泊( pō ) 选聘( pìn ) 无垠( yín )
上面两段在文章中有何作用?
1
突出了这两个日子的不平凡,表明了“两弹”爆炸的 重要意义。
2 强调了邓稼先在国防自卫武器方面做出的杰出贡献。
语出诸葛亮《后出师表》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正好准确地描述了他的一生。
上面这句话,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引用
高度概括了邓稼先的光辉一生,指明他为中国核武器事业奋斗 了终生的事实,赞扬了他坚持不懈、无私奉献的高尚品格。
【解析】A.必——毕;B.如——茹;D.己——已、篷——蓬
二、下列句子中红色字体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D ) A.张爱萍将军称他为“‘两弹’元勋”,他是当之无愧的。 B.奥本海默是一个拔尖的人物,锋芒毕露。 C.我认识奥本海默时他已四十多岁了,已经是妇孺皆知的 人物了。 D.他在班里拾金不昧的事迹,如此感人,确实有影响力, 是可歌可泣的。
表明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
突出了中华民族遭受的 屈辱程度之深。
(2)这些日子是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上的重要日子, 是中华民族完全摆脱任人宰割危机的新生日子!
指出了“两弹”爆炸的重大历史意义,突出了 邓稼先在“两弹”设计制造及研究领域所做出 的重大贡献,表达了作者的激动自豪之情。
精读课文
品味第三部分
玻恩在他晚年所写的自传中说,研究生奥本海默常常在别人 做学术报告时(包括玻恩做学术报告时)打断报告,走上讲台 拿起粉笔说:“这可以用底下的办法做得更好……”
义无反顾 报效祖国
坚持不懈 无私奉献
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
这些事例表现了邓稼先怎样的精神品质?
④“文革”初期,说服两派群众组织继 续工作,于1967年6月成功地制成了氢弹
高尚人格
⑤1971年被“四人帮”批判围攻,竟能 说服工宣队、军宣队的队员
⑥邓稼先写信向作者澄清谣言
人格魅力 卓越才能
强烈的民族 自尊心
粹(cu$ )纯粹
r^
猝( c* )猝不及防
孺 妇孺皆知 儒 儒雅
蠕 蠕动 濡 耳濡目染
理解词义
宰割:比喻侵略、压迫、剥削。 可歌可泣:值得歌颂,使人感动得流泪,指悲壮的事 迹使人非常感动。 鲜为人知:很少有人知道。鲜,少。 元勋:立大功的人(多指开创性事业中的)。
奠基:奠定建筑物的基础,比喻创建某种事业。 家喻户晓:每家每户都知道。 极端:事物顺着某个发展方向达到的顶点。



燕然(yān ) 至死不懈(xiè ) 邓稼先( jià )



多音字
(xiǎn )鲜为人知 ( y1n )殷红
鲜 (xiān )鲜艳
殷 ( y!n )殷切
形近字
聘( p$n )选聘
瘁(cu$ )鞠躬尽瘁 悴(cu$ )憔悴
骋(ch-ng )驰骋 娉( p!ng )娉婷
萃(cu$ )出类拔萃
献的精神,表达了作者的敬仰之情。
作用:承上启下,承接上文的“巨大转变”,引出下文对 “‘两弹’元勋”邓稼先的介绍。
分析讨论 开篇写中国一百年以前的历史,有什么作用?
结构 上
引出下文的主要人物,为邓稼先的出场做 准备。
内容 上
在中华民族百年屈辱史这个历史背景下引 出邓稼先,表明他的贡献对中国来说具有 历史性意义。
邓稼先是中华民族核武器事业的奠基人和开拓者。张爱萍将 军称他为“‘两弹’元勋”,他是当之无愧的。
一、下列各组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C ) A.奠基 风餐露宿 锋芒必露 当之无愧 B.选聘 至死不懈 截然不同 含辛如苦 C.萦绕 马革裹尸 铤而走险 风尘仆仆 D.孕育 死而后己 汗马功劳 篷断草枯
思考问题
思考1:课文写了关于 邓稼先的哪些事例?
速读 课文
思考2:这些事例表 现了邓稼先怎样的精 神品质?
Fra Baidu bibliotek
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
初读课文,并在课本上做好批注。把握文意,思考 这篇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批注要求 1.划分文章层次。 2.用自己的语言说说邓稼先的故事。 3.标记出有疑问的地方,在旁边批注问题。
⑤1971年被“四人帮”批判围攻,竟能说服工宣队、军宣队的队员 ⑥邓稼先写信向作者澄清谣言 ⑦1982年,邓稼先做核武器试验遇到危险时表示“我不能走”
这些事例表现了邓稼先怎样的精神品质?
①在美国获博士学位后立即回国
②1958年受命研究原子弹制造的理论,在 这只有的28年间,成功设计了“两弹”
③1985年重病期间写了一份关于中华人民 共和国核武器发展的建议书
锋芒毕露:指锐气和才干全部表现出来。多形容人气 盛逞强。毕,全,完全。 妇孺皆知:妇女和儿童都知道,表示众所周知。
仰慕:敬仰思慕。 阔别:长时间地分别。 谣言:没有事实根据的消息。
热泪盈眶:眼中充满热泪。 马革裹尸:用马皮把尸体包裹起来,指将士战死于战场。 萦带:环绕。 层出不穷:接连不断地出现,没有穷尽。 殷红:带黑的红色。 彷徨:走来走去,犹疑不决,不知往哪个方向去。
2. 选文用的修辞方法是__引__用___,分别__引__用__名___言______和 _引___用__张__爱__萍___将__军__的__话____,高度赞扬了邓稼先在我国核武器 基础建设和发展方面做出的巨大贡献。
1.邓稼先
第2课时
统编版 · 语文 · 七年级(下)
学习目标
1.了解回忆性文学传记的一般特点,品味文中平实而感 情充沛的语言。 (重点) 2.学习通过对比及语言描写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并能 分析文章中人物描写的精妙之处。(难点) 3.学习邓稼先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崇高精神,体会作 者在文中所表现的强烈的爱国热情。
本文选自1993年8月21日《人民日报》。有改动。杨振宁 和邓稼先是多年同学,有着50年的友谊,亲如兄弟。1993 年 是邓稼先逝世七周年。杨振宁写了这篇文章作为纪念。这是 一位科学家写的另一位科学家的评传。本文不同于一般的人 物传记,而是以中华几千年文化为背景,以一百年来的民族 情结、50年的朋友情谊为基调,用饱含深情的语言介绍了一 位卓越的科学家、爱国者。
“租借”99年。 强占和“租借”形成对比,表达了作者对列强的
强盗行径的愤怒和对祖国屈辱历史的痛惜之情。
用触目惊心的历史事实,直观地表述了旧中国是怎样“任人宰 割”的,增强了气势,使文章更具感染力。
对这一转变做出了巨大贡献的,有一位长期以来
鲜为人知的科学家——邓稼先。
对比
强调了邓稼先不平凡的人生和默默奉
返回
助学资料
作者简介
杨振宁,1922年生于安徽合肥,物理 学家,在粒子物理学、统计力学、凝聚态 物理学等领域做出了里程碑性的贡献。他 与 李 政 道 共 获 1957 年 诺 贝 尔 物 理 学 奖 , 1986年获美国国家科学奖章,1993年获本 杰明·富兰克林奖章,1994年获鲍尔奖。
创作背景
文体知识 • 人物传记
人物传记是通过对典型人物的生活经历、精神品 格等进行系统描述、介绍的一种文学作品形式。人物传 记的特征有两个:真实和生动,即真实性和文学性。
预习
学习字词
元勋( xūn ) 署名( shǔ ) 萦带(y@ng )



颤抖(ch4n) 殷红(y1n) 彷徨(p2ng hu2ng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