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教师个性与学生发展

论教师个性与学生发展
论教师个性与学生发展

论教师个性与学生发展

摘要: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更多地体现在新青年的发展与进步,而他们的健康成长更多的在学校教育,这也就理所应当的落在了教师的身上,教师个性的发展与进步对学生、对社会文化发展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在分析教师个性,及教师个性对学生的影响的基础上,更进一步提出了教师个性的培养方式,促进学生进步,更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

关键词:教师个性学生发展重塑形象制度支持

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任务更加艰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要求更加紧迫。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中国共产党于2011年10月18日在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而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根本在新青年,在学生,他们的进步与发展在教师,因此推动教师的个性化发展对学生进步、对文化的繁荣与发展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个性与教师个性

(一)、个性诠释

个性一词最初来源于拉丁语Personal,开始是指演员所戴的面具,后来指演员——一个具有特殊性格的人。一般来说,个性不仅指一个人的外在表现,而且指一个人的真实的自我。在哲学上,个性的谈论是与共性共存在的,“共性”即普遍性,“个性”即特殊性,两者密切联系,不可分割,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一方面,共性寓于个性之中,并通过个性表现出来,没有个性就没有共性;另一方面,个性也离不开共性。世界上的事物无论如何特殊,它总是和同类事物中的其他事物有共同之处,总要服从于这类事物的一般规律,不包含普遍性的特殊性是没有的,即特殊性也离不开普遍性。共性既从整体上谈论的一切事物或者说是某一范畴中的全部事物中包含着不同差异性的共同的规定性,与共性相对立的个性则是指单个事物在不同

层次上将共性中的规定性进行重新组合体现着不同层次共性的独特规定性。

在心理学中,“个性”是指一个人的整个心理面貌,即具有一定倾向性的相对稳定的各种心理特征的总和。个性主要包括“个性倾向”和“个性心理特征”。在我国《心理学大词典》中认为个性的结构是多层次的、多侧面的、有复杂的心理特征的独特结构构成的整体。具体说来,这些层次包括:(1)完成某些活动的潜在可能性特征,既能力;(2)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既气质;(3)完成活动任务的态度和行为方式方面的特征,即性格;(4)活动倾向方面的特征,如动机、兴趣、理想、信念等。

影响一个人的个性的因素有很多,诸如性别、民族、出生环境、童年及青年生活环境、成年生活环境、社会规则、朋友、经历、父母等。据科学抽样研究表明,影响一个人的个性的最有影响力时期是青年时期,自古英雄出少年是有一定的道理的,而这个时期主要是在学校中度过的,因此教师的教育对学生个性的养成、对学生个性的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研究教师个性与学生发展之间的关系也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教师个性诠释

不同的学者关于教师个性有不同的阐述,有学者认为教师个性是指:“教师角色与教师本人个性相结合并在教育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和行为的倾向性。他是教师职业共性(如敬业奉献、自尊自强、情感丰富、富有创造等)和教师自身个性(性格、动机、兴趣、理想、信念等)的统一。”简而言之,教师个性就是自身个性与教师这一职业的共性的统一,是教师为人、为师的共性。

具体说来,教师的个性化首先在于敢于接受新事物,敢于接受新挑战。只有敢于接受新事物才能打破传统的束缚,才能与时俱进。半个世纪前,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创办晓庄师范时,敢于打破传统师塾教育的陋习,大声疾呼培养学生,“敢探索未发明的真理,敢入未开化的边疆的精神”,提出“六大解放”,积极倡导生活、教育民主化的创造性教育,开启了新式教育的先河。

其次,教师的个性化还在于学习他人的过程中更要保留自己的特色。作为教师,尤其是年轻老师经常会听老教师的公开课,在吸取他人长处的时候更要保留自己的特点,既要谦虚的学习他人之长,更要发扬自身特点,这样才能保留自身个性,取得更大进步。

第三,教师的个性化还在于发扬自身个性的时候更要鼓励学生个性的发扬,鼓励学生发扬自身特点,鼓励学生做一些“出格”的事情。在教学中,应该积极鼓励学生发扬自身个性,最大限度的发扬学生的个性思维,做到因材施教。当然,学生正处于成长时期,判断是非的能力还不是很强,这就需要教师的引导,因此,在日常教学中对学生的宽容与鼓励并不是无条件的退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既要发扬学生个性,还要适当引导学生发展,防止其误入歧途。

二、教师个性对学生发展的影响

我国著名教育家胡克英说过:“教育的最大价值在于发展个性。教育最伟大的力量也在于发展个性。”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只有个性方能影响个性的发展和定型,只有性格才能养成性格。”教师的个性对学生心灵的影响所形成的力量,是教科书、道德说教和规章制度无法取代的。具体说来,教师个性对学生发展的影响有:

(一)教师个性对学生心灵发展的影响

江泽民同志在北京师范大学百年校庆大会上讲话明确提出:“教师的道德、品质和人格,对学生具有重要的影响。”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学校是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学习为人处世道理的地方,而“师者,传到授业解惑也”,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榜样,教师对于学生身心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并且,伴随现在寄宿制学校的发展,教师也就更成为学生所能接触到的最多的人,教师对学生心灵的影响也就更

加突出。因此,教师要以自己的正直去构筑学生的正直,以自己的纯洁去塑造学生的纯洁,以自己人性的美好去描绘学生人性的美好,以自己高尚的品德去培养学生高尚的品德,以自己胜不骄败不馁的形象去感召学生追求卓越。在平凡而伟大的岗位上,在平淡而辛勤的耕耘中,教师要以自己的生命之光影响着学生的生命之旅。

(二)教师个性对学生人格成长的影响

现行教育体系追寻学生的全面发展,学生的全面发展在深层次上应该理解为身心、学业、人格的和谐发展。实施素质教育,既不能脱离学生的学业任务,片面地强调学生身心发展和人格完善,也不能不顾学生身心健康和人格完善而一味地追求分数至上。现行教育中,学生的发展目标是,既要更快更好地完成其学业任务,又要拥有健康的身心和完善的人格。实施素质教育,归根到底,是为了让学生获得全面发展和持续发展,这再次把学生身心、学业、人格之间的关系凸显出来。正所谓“为人师表”,学生的人格成长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教师的影响,教师的个性对于学生人格的塑造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有学者在一项研究中发现:在性情冷酷、刻板、专横的老师管辖的班集体中,学生的欺骗行为增多;在友好、民主的教室气氛中,学生的欺骗减少。教师个性对学生人格成长的影响也就不言而喻。

(三)教师个性对学生学习的影响

1968年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森塔尔进行了一项著名的实验:他和助手来到一所小学,声称要进行一个“未来发展趋势测验”,并煞有介事地以赞赏的口吻,将一份“最有发展前途者”的名单交给了校长和相关教师,叮嘱他们务必要保密,以免影响实验的正确性。其实他撒了一个“权威性谎言”,因为名单上的学生根本就是随机挑选出来的。8个月后,奇迹出现了,凡是上了名单的学生,个个成绩都有了较大的进步,且各方面都很优秀。显然,罗森塔尔的“权威性谎言”发生了作用,因为

这个谎言对教师产生了暗示,左右了教师对名单上学生的能力的评价;而教师又将自已的这一心理活动通过情绪、语言和行为传染给了学生,使他们强烈地感受到来自教师的热爱和期望,变得更加自尊、自信和自强,从而使各方面得到了异乎寻常的进步。这个著名的实验被后人称为“皮革马利翁效应”。

在这里,教师对这部分学生的期待是真诚的、发自内心的,因为他们受到了权威者的影响,坚信这部分学生就是最有发展潜力的。也正因如此,教师的一言一行都难以隐藏对这些学生的信任与期待,而这种“真诚的期待”是学生能够感受到的。从上面的实验不难看出,教师对学生的热爱态度、期待学生进步的心理等个性特征对学生的学习起到了重要的影响。

(四)教师个性对课堂教学效率的影响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良好的个性品质有助于活跃课堂气氛,从而最大限度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课堂教学不仅仅只是教师单方讲授的过程,更是学生吸收、师生互动的过程,教师个性品质的优劣直接影响课堂气氛,课堂气氛的轻松与紧张、和谐与混乱都会直接关系到学生听课的效率。教师只有具备优良的个性才能引导课堂气氛,才能带动学生学习的兴趣与激情,促进学生的进步。

总之,教师个性对学生的身心发育、人格成长、课堂效率及学习成绩的影响是广泛而深远的,所以教师应该注重自身良好个性的培养,并能从生活、学习的点滴处发现学生的个性,加以引导、规范,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教师个性的培养途径

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分析问题时要从内外两个方面进行,同样,分析教师个性的培养途径也要从内外两个方面着手。

(一)内因——教师自身方面

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内部矛盾(即内因)是事物自身运动的源泉和动力,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外部矛盾(即外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第二位的原因。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因此,教师个性的培养也要从自身做起。首先,应该摒弃传统腐朽思想。我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教育也经历了几千年的演变,传统的私塾教育及应试教育已经深入人心,教师的固定形象也早就深入到每个人的心中,作为教师,应该从自己内心深处

抛弃教师高高在上的传统思想,应该根据自身特点重塑教师形象,即,在吸取优良传

统的前提下,依据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并根据每位教师自身特点培养适合自己的

个性模式。

其次,教师更要最大限度的发挥自身特点。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教师要做的就是要发扬自身的优点,坚定自身信念,更要坚定对学生的信念,教师的任何对学生的想法都会从教师的一言一行中表现出来,所以教师更要坚定自身信念。

(二)外因——社会与学校方面

我国长期形成的应试教育模式已经在社会中形成了很深的影响,素质教育的改革与其说是教育制度的改革,到不如说是人的改革。传统的应试教育中,社会与学校给了教育者过多的束缚,教育者的个性受到了很强的压制,教师个性的培养需要社会与学校的辅助。

首先,提供教师培训,拓宽教师视野。现在的社会信息量大,事物更新速度快,教师视野的广度直接影响着其知识的获得,也影响着教师个性的变化,这最终会影响到学生的发展。所以给教师提供更多的培训,在拓宽视野的同时更有助于学生的发展。

其次,给予教师更多的自由时间。学生的思维是很活跃的,教师在从事日常教学中会分出很多精力用于学生管理,教师的教学、创新及个性的培养时间会明显的减少,给予教师足够的时间更能保证他们时间的合理安排,提高效率,促进学生发展。

最后,给予教师更为宽松的制度环境。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但长期的严格的制度束缚不仅仅束缚了教师的手脚,更是束缚了教育的进步。教育需要解放,教师个性更是需要解放,在大力推动素质教育的今天,宽松的教育制度显得更为重要。制度束缚的不仅是教师的手脚,更是束缚了教师的思想,教师的个性更是无从谈起,教师给学生的印象就是千篇一律的——严厉、要求严格,给予教师更为宽松的制度环境,有助于打破这种传统观念的束缚,实现教师队伍的个性化发展。

总之,教师个性对学生的身心发展、人格发展、学习成绩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传统的封建教学思想及应试教育思想严重阻碍了教师队伍的个性进步,在新时期大力推动素质教育、推动学生全面发展的今天,解放教师,发扬教师个性对学生进步与发展,对教育事业的进步,乃至对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闫瑞.教师个性的养成——基于教师个体、为了教师个体[J].陕西师范大学.2007

[2]朱智贤主编.心理学大辞典[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

[3]刘文霞.个性教育的实质[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2):63-64

[4]蔡海根等.论教师个性心理品质与学生发展[J].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人文纵横),2010(3):124-125

[5]胡伟平.教师个性及教学[J].青海师专学报,1998(6)

[6]沈红平.中小学教师个性因素对学生学习兴趣及师生关系的影响[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7(12)

[7]黄晓芸陈丽江等.中小学教师个性特征与心理健康相关性研究[J].当代医学,2009(8) [8]邓广南王德荣等.教师个性魅力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分析[J].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2010(5)

教师的自我素养对学生所产生的影响

教师的自我素养对学生所产生的影响教师的工作对象是学生,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能力直接影响学生的发展。教师的学识渊博与教师的现实表现,教学实践中展现出来的设计、组织、协调等自我调控能力,都是学生学习的优秀资源,尤其,教师自我发展的信念、自我调控的科学实践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执着与严谨的品行,将影响学生的终生。 教师的职业一直被人们颂扬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在学生的眼中,教师具有无可怀疑的威信,教师是一切美好的代身和可资效仿的榜样。教师的一言一行,对每一个现象的态度,都通过这样那样的方式,对学生的各个方面产生影响。在学生的心目中,教师的地位是“神圣”的,教师的话是不容打折扣的,他们相信教师的言行远在父母之上,可以说,教师的德行是一面旗帜,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今后一生的成长道路。教师师德师风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下一代的道德品质和综合素质。因此,教师不仅要教好书,更要育好人,在各个方面都要为人师表。在全社会都在倡导加强师德建设的大潮中,我们教师自身更应注意自己人格,品德的修养,让学生从自己高尚的人格魅力中汲取有益的营养。要真正做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关键是在对学生的表率作用上。 教师的基本素养包括:一是热爱教育事业,作为教师必需热爱自己的教育事业,这是做好教育工作和履行其他教师道德规范的思想前提。教师要安心于自己的本职工作,不能有作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消

极思想。要做到热爱教育、热爱学校、尽职尽责、教书育人,不敷衍塞责,不传播有害于学生身心健康的思想。二是要热爱自己的学生,如果说教师的人格力量是一种无穷的榜样力量,那么教师的爱心就是成功教师的原动力。教师要用爱心去关怀每一个学生,要了解他们的爱好和才能,了解他们的个性特点,了解他们的精神世界。只有了解了每个学生才能引导他们成为有个性、有志向、有智慧的完整的人。教育是人类学,是对人类灵魂的引导和塑造。苏霍姆休斯基说得好,不了解孩子,不了解他的智力发展,他的思维、兴趣、爱好、才能、禀赋、倾向,就谈不上教育。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要公平对待所有学生,尊重他们的人格和创造精神。在学生眼中,“公正客观”被视为理想教师最重要的品质之一,他们最希望老师对学生一视同仁,不厚此薄彼。三是教师还要不断学习,完善自身素质。教师言行对学生思想、行为和品德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它是一种重要的教育力量。教师要模范遵守社会公德,衣着整洁得体,语言规范健康,举止文明礼貌,严于律己,作风正派,以身作则,注意自省、自察、自纠。我们作为教师一定要“正”,这样才能担负起未成年人心灵成长的“引路人”。师德建设不仅是国家对教师个体的要求和群体的规约,也是教师自我成长的内在需要。时代变迁,学生的视野开阔了,思维活跃了,主体意识也增强了,我们教师要适应这种变化,不断加强自身修养,使自身的象征意义更加丰富深厚,以此来点燃学生心中奋发向上的火种。 我们有时会见到这样一种现象,学生在校园里遇到老师时,便会行礼问好,可老师却往往视而不见,回敬还礼的更是寥寥无几,可如

怎样处理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怎样处理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有资料表明:一个人的学生时代,与老师相处的时间超过与父母相处时间的两倍;而老师的人际交往,则有80%是与学生的交往。这种朝夕相伴的生活,如果没有和谐的师生关系,没有师生之间的相互理解和相互信任,班主任工作便更难以收效。那么,怎样才能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呢?第一、建立良好的第一印象。第一印象是中学生对老师的第一次最深刻、最清晰的直观感觉,它将长时间地镌刻在学生的心目中。每一个学生,无论是优秀生还是后进生,对一个新的集体、新的老师都会产生某种渴望,渴望得到老师的关注和理解,渴望自己在新的集体中能占有满意的“角色”。因此,班主任给中学生的第一印象如何,能否点燃他们心灵深处的希望之火,将对中学生的成长产生重要的影响。当然,由于班主任的个人素质不同,教育风格各异,建立良好的第一印象的方法也不尽相同。可以知识渊博见长,可以风趣幽默取胜,也可以亲切和蔼感人。第二、逐步加深师生感情。中学生对班主任的第一印象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着师生交往的不断加深继续保持和发展,也会逐渐淡化以至转化,关键在于班主任的思想、心理品质和工作水平。班主任要得到学生的信任,就要悉心深入地了解学生,尽可能与他们打成一片,年轻教师更可以充分利用与学生年龄差距小的优势,与他们交心,做他们的“知心朋友”。第三、尊重和信任中学生。每一位中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有自己的思想,虽然有些思想并不成熟,而老师的职责就是要走入他们的内心深处,把他们的某些不成熟的思想转变与班级发展相协调的和谐因素,同时尊重他们的人格和各种想法,给他们一个可以陈述自己想法的空间。因此,尊重和信任中学生是班主任与全体中学生建立相互信任、相互尊重的亲密关系的基础,这对创造融洽的心理气氛起着关键性作用。只有你首先尊重学生,学生才会尊重你,从而建立起和谐的师生关系。人的情感,具有调节行为的功能。并且,人的情感从来就不是单向交流的,它具有信息反馈的功能。在中学班集体形成的过程中,班主任的态度和情感会引起中学生的情感反应,而中学生相应的态度和行为又反过来影响班主任。双方的相互影响伴随着师生关系的始终。这就表明,班主任的良好行为表现,满足了中学生的求知欲、受尊重等社会性的需要,必然会引起中学生肯定性的情感体验,从而有利于中学生的个人成长和班集体建设。第四、学会期待。班主任对学生期待的力度影响着全体学生的情感、认识和思维。因此,班主任有责任检查自己对每位同学的期待是否良好可行。良好可行的期待具有以下四个特点。其一,可行性要强,要符合实际情况,如校情、班情和中学生的身心特点等;其二,针对性要强,即针对不同类型的中学生和不同的事件选择行之有效的期待方式;其三,尽可能与中学生家长的期待联系一致起来,避免中学生产生无所适从的心理压力;其四,对班集体而言,注意提出对整体的期待,并力图将个体期待与群体期待联系起来。这样,处于这个班集体的同学就比较珍视班级融洽的心理气氛,从而有利于形成优良的班风和学风。 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不仅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给学生一个舒

浅谈教师对学生发展的影响

浅谈教师对学生发展的影响 【内容摘要】:在新的课改下,教师作为知识的引导者,首先要具有高尚的人格魅力,这样在教学生的过程中,就可以对学生的身心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我认为教师的人格魅力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渊博的知识 2、语言 3、德行 4、掌握现代的教学技术 【关键词】:教师的人格魅力;知识;语言;德行;现代教学技术一、渊博的知识对学生的影响。 教师的知识必须是积极的、向上的,而且教师在传统知识时要有判断、有批判,在这样的基础上,教师要广览群书,积百家知识于一身,才可以对学生的认识过程中的行为出现的问题加以解释,才会对学生产生一定的积极的影响。 我作为学生时,很注意教师的知识素养。由于当时我是资智比较好的学生,所以我会有心地去问一些刁钻的问题,有的教师对我问题看似不屑一顾,但从他的眼神中得出的结论是: 这个问题他不会。 所以就认为这个教师的水平低,在上他的课时无形中就会有一种抵触情绪,这样在我的文化层面上就出现了裂痕。相反,也有很多教师对我的问题给予仔细的解释,同时鼓励我学习上的标新立异,但不能偏离正轨,对这样的教师我有很深的敬意,所以在上他的课的时候,无形中就会加大自己的注意力,对我的知识结构起着重要的作用。

我作为教师已经九年了,在这九年中,深受学生的喜欢,我觉得这与我的知识结构有关。我读的书虽然不是很多,但很注意知识的积累,并能融入一定自己的层面的一些问题。这样学生就很容易从我这儿得到他们想得到的东西,同时,对学生本身的人格也有很重要的影响。我曾经教过这样的一名学生,他从我上他的第一节课时就昏昏欲睡。出于对他的关心,我想我应该适时地帮他一把,但我想我不能伤他的自尊,于是我在一节课的课间对他说:你能问我一个问题吗?我的这个问题很可能大大出乎他的意料,但他没有浪费这次机会,反问我: 人睡觉能学习吗? 他的这个问题又大大出乎我的意料,但我想我的回答是很恰到好处的: 睡觉可以有一定的发明和创造,但必须在有足够的知识和思考的能动力,比如凯库勒,就是在经过深思之后得不到的结构的时候,就是在睡梦中梦到了苯的结构,从而得到了苯的结构型,如果没有足够的知识作为前导,即你睡一年或许只能做一些诞的梦,可以说是一个十足的痴呆。我的这个学生听后,没有任何语言,但从那起,他就象换了一个人,上课再也没有睡觉,成绩相当不错,最后考入了一所名牌大学。后来我想,如果没有读那么多的有关科学家的故事书,我就不会象上面那样回答我的学生的问题,那么,我想这个学生的结果不会有现在的样子,那我也是一个失败的教师。 另外,教师有了广博的知识,在课堂上就会游刃有余,对于课堂知识的把握也会有一个新的高度,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会有意外的收获,这样,无形之中把学生引入了更高的知识境界,学生也会更加地加入到学习中来。曾经有学生这样说: 老师,您的知识让我们佩

教师与学生谈话记录

教师与学生谈话记录 (2011-05-15 20:05:04) 转载 分类:转载文章 标签: 杂谈 案例背景: 小泉(真实姓名隐去),男,17岁,某高中二年级学生,性格非常叛逆,在上课中总是特立独行,漠视老师的话,对其很难掌控,语言过于严厉,根本不予理睬,好言相劝也只是起到一时效果。起初我以为这位同学是希望别人关注,吸引老师目光来突显自己。每次上课集合也总是在操场打篮球,让老师千呼万唤走过来。后听说在学农期间有位学生辱骂老师,行为过激。等我一了解,原来正是这位小泉。当我听到这个消息后,有了想帮助他的想法。虽然没有底气,但是我决定试试。 对学生的基本了解: 在有了想帮助小泉的想法后,在课后我找到班主任了解他的情况,得知此同学身处离异家庭,父母离异不久,跟随母亲。学习成绩年级倒数之列,上课很随意,老师稍管教就会出于伤人。了解到基本情况后我又找了其他任课老师,大都表现出比较失望的表情,说批评过多次都不见效,直接就给小泉定位很难教。在私下我通过同班同学处了解,小泉是离异家庭,父亲不怎么管,母亲对他也不太关心,缺少家庭的温暖,但是人很聪明。 初步分析: 对于这个时期的男生容易偏执、敌对、适应不良、心理不平衡,“长大未成人”是对他们发展特点的综合评价。经过多方了解小泉情况后,其问题的主要原因还是心理上得,既然能考上这么好得高中,证明其实力还是有得,只是在成长过程中遇到了自己不能解决或不愿意面对得问题。主要原因也是小泉身处离异家庭,父母都不大关注。老师可能对其采取的方式过于严厉。在现代社会中,随着离婚率的上升,离异家庭对子女心理的负面影响也凸现出来,并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近些年,我国的离婚率呈逐渐上升趋势,约占结婚数的10%。父母离异对子女心身健康有不容忽视的负面影响。一项有关的研究报告表明:54%离异家庭的孩子在情绪和情感方面存在问题,表现为抑郁寡欢、心事重重,容易激怒,与同龄孩子关系紧张,甚至自暴自弃,产生心理和行为的偏差。作为体育老师,和其他学科教师有着很大的不同,过多的谈论学习上的东西没多大的效果,我决定采取谈话的方式,采用引导、鼓励的方法。 谈话记录一: 时间:体育课课后地点:校园操场司令台旁(无人) (在谈话中我始终没有谈到他的家庭,因为这是他的“软肋”,为了维护他的自尊心,我特意不提。) 我:老师让你留下来是想找你聊聊,你认为自己平时的表现怎样 孙:(手里拿着篮球,一直在拍,有点不上心。)

关于教师素质发展思考

关于教师素质发展的思考 教师素质是教育现代化的关键问题。中学音乐教学是融音乐课堂教学和音乐课外活动为一体的,既包含艺术创造,又包含艺术实践的音乐活动,在开发学生潜能,提高学生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以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方面,都有相当重要的作用。 作为新世纪的中学音乐教师,要有掌握运用教育学、心理学的知识,把握教育时机,转化教育矛盾和冲突的指导教学工作的能力;要有根据实际环境选择和决策,调节自己教育行为的魄力;要有使学生积极投入教学活动、热爱学习和创造,并愿意与之进行心灵对话的智力;要有语言风趣幽默,构思逻辑严密,表达叙述准确,例证妥当贴切、科学规范系统地传授音乐知识要领和声乐、器乐等技能的“引力”。使学生在感受音乐、鉴赏音乐和表现音乐的实践中,积极主动、兴味盎然地提高自身的艺术品位和审美情趣。 我认为新时期音乐教师素质应该在以下几个方面着力提高: 一、热爱本职岗位,提升对职业价值的信念认同感 新时期音乐教学对教师素质的要求是综合的,没有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和思维方式,就不能正确把握中学音乐教学的方向;没有精湛的专业技能和教学艺术就不能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音乐教学活动;没有一种“人文精神”“人文关怀”在中学音乐教学中的体现,就不能真正实现国家教委音乐教学大纲所规定的“促进个性的和谐发展,培养合作意识、集体主义精神和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等目的,三个方面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指出,“教育者和教师必须在他自身和自己的使命中找到真正的教育的最强烈的刺激”。这就是说,教师要对自己的职业价值在信念上产生强烈的认同感。正是在此种认同感的催化作用下,教师才能不断地更新自我,超越自我,一步步地走向辉煌的巅峰,充分体现其人生价值。 二、与时俱进,树立更新教学观念的紧迫感 教学改革,首先要转变教学观念,将教学的重心转移到教学生“学会学习”。 1、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关注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音乐课程目标的设置以音乐课程价值的实现为依据,包括和涵盖了三个具体目标,即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在教学内容方面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学习,贴近学生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重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交流、合作等能力的培养。 传统的音乐教学主要以传授知识、训练技能为主,教师与学生是

浅谈中小学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浅谈中小学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说:“人性最深刻的原则就是希望别人对自己加以赏识。”每位学生都希望自己的成绩与优点得到教师的认可与尊重。尤其是民族 学生,更注重教师的夸奖,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优点和闪光点,并即时表示欣赏之意。作为教师,不要吝啬赞美的语言,它会给学生带来极大鼓舞。 长期以来,评价一堂课的质量高低,通常用语是“讲得如何”,而不是“学生学得怎么样”,这种评价方式很容易让教学过程中走入误区。高中新课程要求教师在教学 中要充分构建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新型课堂教学模式。首先是要以现代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作指导,以先进的教学思想、科学的教学原则、准确的教学方法为前提;其次是要遵循学生认知规律,适合学生身心发展需要;再次是要依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恰当地创设情景,科学地组织教学活动,有效评价反馈教学效果;另外在构建新型教学模式过程中要大力增强对教学设计原理的研究,努力实现由传统备课型向课堂教学设计型的转变。 同时构建新型教学模式时也应注意:在注重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同时, 要以培养学生水平为教学目标,改变以往旧的教学模式,为现代教学课堂的发展寻找一条培养创造型人才的新途径。 班级是一个小社会,在这个体系中,教师与学生的相互作用是一种互动的关系, 对班集体建设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而班主任与中学生之间的关系对班集体的影响更为直接,影响力更强。有资料表明:一个人的学生时代,与老师相处的时间超过与父母相处时间的两倍;而老师的人际交往,则有80%是与学生的交往。这种朝夕相伴的生活,如果没有和谐的师生关系,没有师生之间的相互理解和相互信任,班主任工作便更难以收效。那么,怎样才能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呢?第一建立良好的第一印象。第一印象是中学生对老师的第一次最深刻、最清晰的直观感觉,它将长时间地镌刻在学生的心目中。每一个学生,无论是优秀生还是后进生,对一个新的集体、新的老师都会产生某种渴望,渴望得到老师的注重和理解,渴望自己在新的集体中能占有满意的“角色”。所以,班主任给中学生的第一印象如何,能否点燃他们心灵深处的希望之火,将对中学生的成长产生重要的影响。当然,因为班主任的

学校发展离不开教师与学生的发展

学校发展离不开教师和学生的发展 现代学校要成为具有时代特征的真正的优质教育资源,并在自主发展的过程中培育出一大批优秀的教师,同时将学生培养成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就要看清自己的发展目标是什么,达到发展目标的途径又是什么。实践已经证明:只有教师和学生共同发展,才能促进现代学校的发展。优秀的教师队伍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不竭资源。只有教师的发展顺应了时代要求,才能促进学生素质的逐步提高;也只有教师和学生的共同进步,共同发展,才能达到双赢,真正促进现代学校的发展。因此,我认为要达到促进学校发展、师生发展的双赢局面,就要理清学校、教师、学生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 一、教师的发展是学生和学校发展的基础 教师发展是学校发展的力量之源。学博为师,德高为范。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智慧的启迪者、人格的影响者,也是道德的实践者和示范者,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产生深远的影响。教师素质的高低、能力的大小、创造性的有无,将直接决定学校的生存状态和发展水平。因此,教师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首要资源;提高教师素质,促进教师的发展是学校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促进教师的发展必须坚持与时俱进。培养学生做什么样的人、怎样做人的课题,在当今全球化、网络化迅速发展的社会中显得越来越重要,教育工作也面临诸多困惑和挑战。学校的发展要看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的知识水平、创新能力能否逐步提高,只有教师顺应时代发展,才能促进学生素质的逐步提高。倘若教师不与时俱进,就很难应对新情况,解决新问题。 教师发展的根本途径是学而不厌。新课程改革实验、新的课程设置、新的教学理念,要求广大教师要不断发展自我,以适应这个急剧变化的时代的要求。我们要勇于向他人学习,善于向他人学习;同科组、同年级教师之间要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努力提高自身业务水平和教学能力。同时,要多挤出时间来读一些现代科学理论或其他理论著作,从而更新知识,更新观念,努力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 促进教师的发展还要扎实开展校本教研。校本教研重点是以教师为研究主体,研究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开展校本教研必须强调如下几点:第一,强调个人实践与反思。教与学是互动的,一个教师在教授时没有个人的反思是不可能真正成

核心素养背景下教师专业素养与专业发展

核心素养背景下教师专业素养与专业发展 一、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含义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合。内容为九大核心素养:社会责任、国家认同、世界理解、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审美情趣、身心健康、学会学习、实践创新。研制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根本出发点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突出强调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使之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尽管我国一直在推进素质教育、强调立德树人、力求让学生全面发展,但基础教育的现实并不尽如人意。“应试教育”与片面追求升学率问题依然严重,学生学习往往是被动学习,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以及探究能力的提升,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学效益低,严重影响学生的全面发展、个性发展、主动发展与可持续发展。此所谓“应试教育扎扎实实”、“素质教育轰轰烈烈”。二、核心背景下教师专业素养 核心素养背景下的教师专业素养包括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知识、专业能力。 1.专业理念与师德包含下面几个方面: (1)职业理解与认识方面要做到:爱岗敬业、为人师表; (2)在对学生的态度与行为方面要做到:关爱学生; (3)在教育教学的态度与行为方面要做到: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教书育人,尊重规律,因材施教,引导和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 (4)在个人修养与行为方面要做到:富有爱心、责任心、耐心和细心;乐观向上、热情开朗、有亲和力;善于自我调节情绪,保持平和心态;勤于学习,不断进取;衣着整洁得体,语言规范健康,举止文明礼貌。 2.教师的专业知识包含下面几个方面: (1)在教育知识方面:掌握中学教育的基本原理和主要方法;掌握班级、共青团、少先队建设与管理的原则与方法;掌握教育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了解中学生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与特点;了解中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过程及其教育方法;了解中学生思维能力与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发展的过程与特点;了解中学生群体文化特点与行为方式。教师不仅要知道教什么,而且更应懂得怎样教,怎样才能教得好。 (2)在学科知识方面:理解所教学科的知识体系、基本思想与方法;掌握所教学科内容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与技能;了解所教学科与其它学科的联系;了解所教学科与社会实践及共青团、少先队活动的联系。 (3)在学科教学知识方面:掌握所教学科课程标准;具有依据国家课程标准进行课程开发的知识;掌握根据学生学习具体学科内容时的特点开展有针对性教学的知识。 (4)在通识性知识方面:具有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知识;具有有关艺术方面的知识;具有信息技术知识;具有有关中国教育国情的知识。 3.教师的专业能力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能力:在教学设计方面:科学设计教学目标和教学计划;合理利用教学资源和方法设计教学过程;引导帮助中学生设计个性化的学习计划。在教学实施方面: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与氛围,激发与保护中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

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

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 东风小学柳絮 作为教师我到底教什么呢?作为学生他到底学什么呢?这是我经常思考的一个问题。我觉得现在在课堂上有老师的教,也有学生的学。但是我总觉得缺少了一些什么东西。直到我在某天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的艺术》,他在文中说:“课堂上一切困惑和失败的根子,在绝大多数场合下都在于教师忘记了:上课是教师和儿童的共同劳动,这种劳动的成功,首先是由师生间的相互关系来决定的。”是呀,在课堂上我只是作为一个知识的灌输者,而学生就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者,我只重视“经”的传授,而忽视了“人”的发展,完全置学生于被动的地位。可是学生既不是一个待灌的瓶,也不是一个低级的动物,而是一个有血有肉、有思想的、活生生的人。 课程改革要求教师以人为本,呼唤人的主体精神。因此教学的重点应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学生只有在这样的环境中才能既学习掌握知识,又得到情操的陶冶、智力的开发和潜力的挖掘,才能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新的教学理念要求:教学是对话、交流与知识建构的活动。课堂上通过对话、交流的师生互动在完成基础知识建构的同时,达成“三维”课程目标的实现。如何让学生真正的动起来呢?许多优秀教师的课堂教学实录给我们做出了很好的示范,下面结合自己的五年级语文教学实践,谈谈这方面的认识。 一、教师应该重视学生的德育教育,就是三维目标中的情感目标的教育。因为德育是智育的基础。教师对于孩子理想的形成有着不可或缺的影

响,所以我们的一言一行都应该慎重,有说服力。我们应该成为孩子成长道路上的引路人。 二、教师应该走进孩子,走进孩子的心灵,学会倾听孩子的心声。 五年级的孩子长大了,有着自己的个性,有着自己的想法,他们已经不是一个会对你言听计从的孩子了。那么教师要带着真诚、热情、平和,去和学生取得好的沟通,去了解、尊重、信任、理解、欣赏学生,走进他们的心灵,去倾听他们的心声。在课堂教学中,作为学生的知音的教师可以很方便地带领学生走进知识的领域,进行有效的探讨,去锻炼他们的能力,去解决一个又一个问题。因为学生们相信他们的老师,这种关系下的教学能够取得很好的效果,心灵的相通使师生们拥有了共同的语言,学生的思维就被激活,课堂的教学就能够形成生动、民主、合作的氛围,就能够顺利达到预设的目标。 三、教师应该注重和学生的平等对话。 简单地说,对话是师生基于互相尊重、信任和平等的立场,通过言谈和倾听而进行的双向沟通、共同学习的过程。对话作为一种教育精神,它强调师生人格的平等,即师生之间只有价值的平等,而没有高低、强弱之分。在对话中,教师与学生作为有生命的、具有平等地位的人相遇,相互尊重彼此的独特个性,自由而持久地交换意见,共享不同的个人经历、人生体验。在对话中,教师与学生共同学习民主和平等的观念,学习尊重差异、尊重生命。由此,教师与学生之间就形成了真正的人与人的关系,我们相信,在这样的师生关系中,学生会体验到平等、自由、民主、尊重、信任、友善、理解、宽容、亲情与关爱,同时受到激励、鞭策、鼓舞、感化、召唤、指导和建议,形成积极的、丰富的人生态度

浅谈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

浅谈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 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不断的把知识传授给学生,但是知识传授的效果好坏与师生之间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如果师生之间的关系相处十分融洽。那么对知识的传授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果相处不好,对知识的传授将起到抑制作用,很难达到较为理想的效果,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经常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随时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态。使知识的传授达到理想的效果。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常常看到一些教师很少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也就是说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存在一些障碍。这些障碍的存在,很大程度上这取决于教师,如:我们经常看到教师习惯用武断的、命令的口吻,单向地和学生说话,如果学生稍有不从不从或其表现不令教师满意时,教师就会表现出强烈的反应,弄得师生关系冷漠。其实沟通是教师和学生双方的事情,都需要学习。只有营造有效的师生沟通环境。形成和谐的氛围,才能使教师充满笑声。学生才会乐于学习及获取更多的宝贵知识。教学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教师与学生不断双向沟通与交流的过程。 交流总是双向的。如果学生害怕与教师交流。同样教师也不愿意与学生交流。这种交流障碍是由主观及客观两方面原因造成的。 一、师生交流障碍的原因 1、客观原因 一是时间不允许。教师的工作任务很重,备课、上课、改作业,班主任工作、学校事务,一个班级至少有50多位学生,与每一个学生都谈话,不太现实,故只能有选择性的与学生进行交流。二是地点不允许。通常情况下是多位教师共用一个办公室,如果总是找学生谈话,一来影响周围其他教师得工作,同时在那么老师的面前,学生很拘谨。 2、主观原因 教师在与学生谈心中获得的个人乐趣和收益有限。教师与学生谈话心更多是出于一种工作的责任,而非自身的交流需要,由于师生间存在的代际距离、心理差距及知识修养、文化层次的水平不同。师生间的交流一开始就处在一种不对等的状态。教师与学生交流中时刻需要提醒自己维持教师的身份,不断尝试对学生有更大影响的谈话内容。这样的交流很难是轻松的、自由的。 师生间的互信直接影响交流质量。要使交流真正得以圆满地实现,必须有一个前提条件,即双方坦诚相待、彼此交心。由于是师生身份间的差距,做到这一点其实很难。教师不可能向学生诉说自己的烦恼或喜悦,学生也不会无端地向教师说出自己的心里话。这样就会影响师生间交流的信任。

老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

老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 师生关系是教育过程中最基本的人际关系,它是在教育过程中,为实现教育目标,师生之间进行交往而产生的相互认知的、情感的关系,并在教育活动中不断地发展、变化。这种关系是每时每刻都在影响教育过程的一个因素,因此正确认识师生关系有助于我们搞好班主任工作,更有助于我们搞好教学工作,真正做到既教好了书,又育好了人,老师教得顺心,学生学得开心。 一、影响师生关系因素 长期以来由于受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很多人认为“师徒如父子”、“一日为师,终生为父”等等,把教师凌驾于学生头上,以教育者自居,以严格要求为借口,以训斥、羞辱、打低分数、向家长告状、甚至罚站、罚款等手段强迫学生服从教师的意志(可能大多数情况是出于好意)。在这种情形下形成的这种师生关系对当今的教育工作十分不利,它使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极容易被伤害,以致引起学生对教师的反感。这种师生关系扼杀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不喜欢学习,不勤奋学习,而且有时还会在师生之间之间形成很多矛盾和冲突。其实师生关系也是一种人际关系,只不过由于教师的职业特点、劳动特点、文化素质,决定了比其它人际关系更加复杂、更加频繁,因此正确认识和理解影响师生关系的因素是十分重要的。一方面,师生关系是整个社会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必然受到一定政治、经济、文化的制约,受社会道德风尚的影响,因此不同的社会制度产生不同

的师生关系。比如:封建社会强调等级,师生关系表现为师道尊严,而社会主义社会提倡人人平等和民主自由,师生关系就表现为尊师爱生、民主平等。另一方面,师生关系是教育过程中的基本关系,体现了教育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具体特点和要求。教师和学生不是简单的交往,而是在特定要求和环境下的交往,教师要通过这种交往把科学文化知识、思想观点、劳动技能等传递给学生,还要通过大量的语言、接触、交流等手段与学生沟通、交流思想,使学生有良好学习、生活和成长的气氛与环境。由此可见,师生关系除了受到社会的影响,更重要的还受到教师和学生这两个参加教育活动的双方的影响。实质上,我们知道,教育活动是一种特殊的劳动,参加教育活动双方都是有血有肉的各具特点具有丰富感情的人,因而教育过程中师生之间的感情必然发生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在师生感情双向的交互作用中,起主导作用的无疑是教师。所以究竟形成何种师生关系,教师有更大的责任,起更重要的作用。 二、形成的正确师生关系 在当今社会日益文明与进步、学生个性日益突出,那么怎么才能形成正确的师生关系呢?我认为在形成师生关系的过程中,在处理师生的关系过程中,务必做到以下几点: 一是诚信。与学生交流时应遵守诺言,与学生交流时应开诚布公。在班级管理过程中要说话算数,也就是说“言必行,行必果”。比如说承诺了学生进行春游或组织集体活动,就不能因为麻烦或要占用自

《核心素养背景下教师专业素养与专业发展》学习心得

《核心素养背景下教师专业素养与专业发展》学习心得 7月26日上午,国家督学、国培专家、河南师范大学李帅军教授给我们做了精彩的报告《核心素养背景下教师专业素养与专业发展》,使我受益匪浅。 一、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含义 生发展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合。内容为九大核心素养:社会责任、国家认同、世界理解、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审美情趣、身心健康、学会学习、实践创新。研制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根本出发点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突出强调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使之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尽管我国一直在推进素质教育、强调立德树人、力求让学生全面发展,但基础教育的现实并不尽如人意。“应试教育”与片面追求升学率问题依然严重,学生学习往往是被动学习,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以及探究能力的提升,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学效益低,严重影响学生的全面发展、个性发展、

主动发展与可持续发展。此所谓“应试教育扎扎实实”、“素质教育轰轰烈烈”。 二、核心背景下教师专业素养 核心素养背景下的教师专业素养包括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知识、专业能力。 1.专业理念与师德包含下面几个方面: (1)职业理解与认识方面要做到:爱岗敬业、为人师表; (2)在对学生的态度与行为方面要做到:关爱学生; (3)在教育教学的态度与行为方面要做到: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教书育人,尊重规律,因材施教,引导和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4)在个人修养与行为方面要做到:富有爱心、责任心、耐心和细心;乐观向上、热情开朗、有亲和力;善于自我调节情绪,保持平和心态;勤于学习,不断进取;衣着整洁得体,语言规范健康,举止文明礼貌。 2.教师的专业知识包含下面几个方面: (1)在教育知识方面:掌握中学教育的基本原理和主要方法;掌握班级、共青团、少先队建设与管理的原则与方法;掌握教育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了解中学生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与特点;了解中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过程及其教育方法;了解中学生思维能力与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发展的过程与特点;了解中学生群体文化特点与行为方式。教师不仅要知道教什么,而且更应懂得怎样教,怎样才能教得好。

学校发展与学生、教师的发展

学校发展与学生、教师的发展 学校发展与学生、教师的发展成才先做人。 针对当代中学生责任感的普遍缺失,围绕明德至善,博学大成校训的 内涵,根据各年级学生的不同特点,我们探索实施了学生精彩人生德育系 列工程, 以明德、 博学、 志远为明确目标和阶段标志, 以学生的道德面貌、 精神力量、知识技能为重点,提出了各阶段、各年级不同的德育内容,组 织编写了校本教材。 高一侧重抓好习惯养成和文明礼仪教育,引导学生尽快适应高中生活。 高二侧重纪律教育、法制教育和公民教育,培养学生高度的社会责任 感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高三侧重抓好理想信念教育,指导学生搞好人生规划,培养学生为实 现理想而奋斗的坚强意志和毅力。 要想抵达明德至善的境界,就要富有爱心和责任心。 我们把加强师德建设作为教师发展的永恒主题,把爱与责任作为师德 建设的核心内容,开展以真情塑造未来为主题的家访活动,每年寒暑假组 织干部和全体班主任深入五类特殊学生的家庭,送上书籍,送上温暖。 在学生中开展老师,我想对你说等征文活动,虚心倾听学生的心声, 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连续 5 年评选十佳师德标兵、十佳岗位奉献标兵,营造风清气正的良 好氛围。 坚持期末开展家长评教、社会评校和魅力教师等评选活动,引导广大 教师牢固树立爱岗敬业精神。 教师发展是学校发展的根本,发挥人的价值,发掘人的潜能,发展人 的个性,创设民主、和谐、宽松的教学氛围,为教师提供一个创造性发挥 教育智慧的空间,才能最终实现教学管理的目标。 才能使学校发展充满生机活力。 在社会价值观多元化的今天,引领教师健康的生活,快乐的工作,增 强他们的职业幸福感, 树立静心教书、 潜心育人、 安心从教的职业道德观, 是教师职业发展的前提。

论教师与学生关系

论教师与学生关系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教育也深入人心。无论是家庭教育、社会教育还是学校教育在家长眼中都越来越受重视。作为学校教育中的实施者——老师,也越来越受关注。也确实如此,老师在教育孩子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师生关系更是深深影响着老师对学生的影响程度,因此,师生关系也就成为了教师与学生共同关注的话题。 柏拉图有一句话:教育就是为了以后的生活所进行的训练,它能使人向善,从而高尚的生活。这就说明了教育的目的就是教育者通过教育使受教育者学会做人并获得能力在未来更好的生活。这句话很好的诠释了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和彼此的作用。让我们更好的理解了师生关系。也理解了教师不是光有知识就可以的,也要在品德方面榜样作用,也可见教师对于学生的重要作用。而作为教师与学生,教师与学生也是相互影响的,彼此都要学会换位思考,互相理解,共同进步。实现双赢。 而为什么师生关系如此重要以及备受关注呢?首先,从全国各大案例中我们可以发现由于师生之间的关系处理不当引发了许多学生作案伤害老师以致造成老师死亡的,最终害人害己;其次,也有作为老师品行不正不能以身作则伤害学生的,就比如,最近发生的中小学教师伤害并强奸学生的案例的数量是触目惊心。让学生和学生的家长是担惊受怕,恐惧这样的老师和学校,更多的则是各界人士的疑惑,老师怎么会这样呢?对于事件中涉及的老师社会是骂声一片,纷纷谴责这样的行为。这也就需要作为正在从事于教育职业的老师深刻反省,是否有资格从事于这个神圣的职业,是否有辱于这个职业,要正视自己的职责与品德。做好作为老师应有的素质对于学生是很重要的;最后,师生关系影响着学生的深远发展,良好的师生关系可以有利于学生的未来发展,更加好的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学生的心里是幼稚的、不成熟的,所以老师语言和行为会深深影响着学生,也就影响了学生对某一门学科的喜欢从而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 师生关系已经逐渐上升为社会各界人士关注的话题。而为老师,老师的行为深深影响着学生,因此以身作则是老师教学过程中需要谨记的。同时,建立一个良好的师生关系是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的。老师首先要有良好的品德可以让学生生学习,要心地善良、尊老爱幼、待人谦逊有礼,发挥德育教育的作用。从行动中做起,让学生学习。其次,正《师说》中所说: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这就说,要成为老师要有丰富渊博的知识可以教导学生,同时要有好的方法去教学生,俗话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就是让老师掌握正确的教学方法去教育学生。即使自己的某位学生在某一学科没有天资,也不能打击学生要尽努力去教育学生,激起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意识到“天生我才必有用”。最终老师应该一视同仁,尊重学生,公平对待学生。而作为学生也要尊重老师,相互尊重。而作为一名即将步入教师这个职业的我们,更加应该关注与学生的沟通、交流问题。学会沟通、聆听,并运用好的教学方法去教育指导学生,互相理解与尊重,实现共赢,为社会培养优秀的人才。

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师生关系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态度等。学校的教育活动是师生双方共同的活动,因此,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活动取得成果的必要保证。 一师生在教育内容的教学上结成授受关系 这是有关师生在教学中关系的最简单的表述。在教育活动中,教师处于教育和教学的主导地位,从教育内容的角度说,教师是传授者,学生是接受者。作为处于主导地位的教师,能否建立正确的学生观,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决定了教育的水准和质量。 1.从教师与学生的社会角色规定意义上看,在知识上,教师是较多者,学生是较少者;在智力上,教师是较发达者,学生是较不发达者;在社会经验上,教师是较丰富者,学生是欠丰富者。教师之于学生有明显的优势。教师的任务是发挥这种优势,帮助学生迅速掌握知识、发展智力,丰富社会经验。但这一过程并不是单项传输过程,它需要有学生的积极的、富有创造性的参与,需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2.学生在教学中主体性的实现,既是教育的目的,也是教育成功的条件。我们的教育要培养生动活泼主动发展的个体。这个个体是具有主人翁精神的全面发展的人,而不是消极被动、缺乏主动性和责任心的下一代。要培养主动发展的人,就必须充分调动个体的主动性,不能想象,消极被动的教育能够培养出主动发展的人出来。另一方面,个体身心的发展并不是简单地由外在因素施加影响的结果,而是教师、家庭、社会等外在因素通过学生内在因素起作用的结果;没有个体主动积极参与,没有师生之间的互动,没有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积极内化,就没有真寒意义上的教学存在。 3.对学生的指导、引导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教师的责任是帮助学生由知之不多到知之较多,由不成熟到成熟,最终是要促成学生能够不再依赖于教师,学会学习,学会判断,学会选择,而不是永远牵着他们的手。社会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学习的标准、道德的标准、价值的取向也是在不断变化的,整个世界发展的基本特点之一就是多元化。我们不可能期望在学校里教授的东西能使学生受用终生。我们不仅要认可而且要鼓励学生,善于根据变化着的实际情况有所判断、有所选择、有所发挥。 所以,有关"授受关系"的提法是有局限性的,只是最初级的表述。 二师生关系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关系 教育工作的最大特点在于它的工作对象都是有思想、有感情的活动着的个体,师生关系是教育活动中的基本关系,反映着不同的社会发展水平,也对教育工作者提出不同的素质要求。 1.学生虽然知之甚少,尚未成熟,但作为一个独立的社会个体,在人格上与教师是平等的。封建社会三纲五常的等级制度,推演到师生关系上就是师为生纲。在封建的师生关系看来,教师之于学生,有无可辩驳的真理和权威性,学生服从教师是天经地义的。所谓"师严乃道尊"之谓也。这种不平等的师生观,今天影响仍在。不彻底消除这种影响,不充分认识到学生独立的社会地位和法律地位,就不可能建立社会主义的新型师生关系。 2.传统的师生关系是一种单通道的授受关系。在管理上则是"我讲你听"的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教师读本

第五章核心素养与学生成长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在学生核心素养框架中融入中华传统文化时,亦应具有国际视野,借鉴各国先进经验,符合时代特征。 第一节以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的文化基础 第二节以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的自主发展 第三节以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的社会参与 第一节以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的文化基础 一、中华传统文化与建构学生核心素养之间是什么关系?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浸润文化之魂,是构建学生核心素养的必然要求。首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其次,在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过程中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良好的道德素质起着重要的作用。再次,在核心素养培育中渗透优秀民族文化已成为各国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共同内容。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核心素养框架中的地位如何? 在核心素养框架中,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课题就是: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要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哪些内容?在核心素养框架的构建中,应着重注意传统文化中关于人格修养和德行培养的内容。 三、怎样把中华传统文化的优秀基因融入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培育之中? 主要体现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国家民族立场上的统一意识。 第二:为政治国理念上的民本要求。 第三:社会秩序建设上的和谐意愿。 第二节以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的自主发展 一、自主学习就能实现自主发展吗? 自主学习是为了学会学习,学会学习是为了终身学习,终身学习是为了个体的全面发展和适应社会的需要。自主发展是个体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并不是全部。培养塑造一个全面发展的人,需要兼具自主发展、文化基础和社会参

教师的成长与发展读后感

教师的成长与发展读后 感 Company Document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教师的成长与发展》心得体会 泉水镇旧州小学宋莹信息化、世界化、市场化、教育现代化已经成为21世纪社会发展的总趋势。社会竞争日趋激烈,竞争的焦点是人才的竞争,是全民素质的竞争。而人才资源主要取决于教育的水平、教师的水平。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已经成为当今教育发展的主流。社会的发展强烈地冲击着现有的教师教育体系,对广大教师的专业结构、专业技能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教师们面临着新挑战。这是我读完傅道春主编的《教师的成长与发展》一书后最大的感受。 教师职业是一种以人育人的职业。作为教师,我深深知道,自己的一言一行都可能影响人的一生,于是我时刻告诫自己要追求卓越,崇尚一流,注重自身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发展,使自己真正成长为不辱使命感、历史责任感的优秀教师。结合此书,我对于新时期下想要成为一名优秀有内涵的教师有几点见解: 一、做学习型老师 我们教育工作本身具有的前瞻性决定了我们必须不断地学习、进步。仅靠原来的教育是不可能支持个体顺利度过一生的。因此我们只有通过持续性、多元化的学习来适应社会变迁。怎样成为“学习型”教师呢我认为就是“真学、善思、会用”。真学,就是真正学习,发奋学习。业精于勤,读书与学习需要的是心态和毅力,持之以恒的读书、学习、研究,将是我们所选择的职业生涯可持续发展的理智选择。所以有人说生命是在学习中成长,是在付出中完成的。将学习当成一种精神境界、一种成长途径,你就会静下心来,抓住一切机会,通过各种形式

心得体会 教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心得体会

教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心得体会 护法律的权威,自觉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 二、人文底蕴 在国际化的世界,学生需要了解自己国家的文化,同时真正理解和接纳来自不同国家的文化,而不是盲目模仿或任意跟随一种文化,才是真正的国际化与世界观。因此,课堂上教师们强调在传授学生中国文化和传统的同时,要培养他们的全球视野。通过思品课堂上学生理解和热爱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尊重和包容其他民族的文化。既要反对故步自封、自高自大,又要反对崇洋媚外。要善于学习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为我所用,创新民族文化。学生要充分利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浪潮,把自己培养成为具有创新型的人才,才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三、学会学习 学会学习比学会知识更重要,教会学生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当前我们广大教师的艰巨任务。随着学生获取信息来源的多样化,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要用多元智能的理论调动学生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帮助学生获取鉴别利用各种信息,解决各种问题,促进学生能力的全面、充分、和谐的发展。

要想叫学生乐学善学,老师首先要做一个好学的人,自己养成好学的习惯。以身作则,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好学兴趣,产生了好学的激情,催发了学生好学的嫩芽,使学生逐渐从模仿老师到自觉需要好学的精神状态。要想叫学生勤于反思。教师要把课堂还给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学习,给学生充分的学习时间,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创设自学的气氛,让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得到充分的发挥,这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主渠道。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勇于质疑问难。当然,教师要善于灵活地向学生提出探索性问题。 四、健康生活 健康的生命是我们享受其他一切权利的基础和前提,健康的心理对一个人的成才、发展关系重大。我们要教育学生永不放弃生的希望,无论何时何地,无论遇到多大的挫折,都不应放弃生的希望。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的抗挫折能力,乐观开朗、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培养学生善于调控情绪,自尊自爱,将心比心的良好心理品质。 教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心得体会范文二 核心素养是当前教育领域最受关注的热词之一。近日在第二届北京教育论坛上,专家表示,时代变化了,要求变了,呼唤核心素养的出现。讨论中国的核心素养要结合中国社会发展阶段的特点,要适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