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部门现状理论与制度环境
非营利组织管理相关知识点
四.X 理论和 Y 理论 ——道格拉斯·麦格雷戈 X 理论:典型的员工生来不喜欢工作,而且会尽可能逃避工作。懒惰是人的天性。 Y 理论:多数人并不逃避工作,相反,工作是生活中自然的、令人向往的一部分。
五. 双因素理论——弗雷德里克·赫茨伯格
保健因素:指能保持人的积极性和维持工作现状的因素。与其工作环境和条件相
二,第三部门的结构 1.从分工和专业化角度,可以将非营利组织划分为三种类型: 行动类非营利组织、专业支持类非营利组织、资金支持类非营利组织 2.从发展的视角:典范型组织、基础型、创新型、跟随型组织和垃圾型组织;
三.营利组织的功能 提供社会服务 参与公共治理 构筑社会资本 确立价值观、合法性和文化领导权 制约政府权力 遏制市场暴政
资助方的意见;也不
能盲目自信,拒不接
受任何意见。在这方
面,妄自菲薄和蛮横
自负都。 五.筹集项目所需资源:人员、资金、专业知识和技能、外部关系、合作方。
第四章.人力资源管理
一,非营利组织人力资源的构成 正式职员、志愿者、理事和高级顾问
厂区环境卫生管理制度(五篇)
厂区环境卫生管理制度1.7厂内的绿化带及草坪要定期修剪,保证其干净。
1.8厂区内的各种物品要放到指定的位置,不得随意摆放、堆积。
1.9厂区内的厂房、厂房的固定物及其他设施应保持良好的卫生状况,并定期进行维护,防止产生垃圾。
1.10厂区内的排水沟应随时保持通畅,不得有淤泥、杂物蓄积,清扫人员应每天清理一次,将杂物妥善处理。
1.11各种废弃物应根据垃圾桶上的标识分类放到各垃圾桶内,负责清扫的人员应每天早晚各清扫一次,防止异味及桶满现象的产生。
2.0厂房卫生管理2.1厂房的内外墙壁应保持清洁及其本色,禁止乱涂乱画。
2.2厂房内的灯具、灯罩、配管等外表应保持清洁,并定期进行清洁。
2.3厂房的地面应随时保持干净,达到无烟头、无油污、无纸屑、无杂物的程度。
遇有脏乱时,区域的负责人应及时进行清理。
2.4厂房内的排水沟应保持清洁,不得有杂物或废油沉积。
2.5在下料车间应注意水的使用,防止地面积水。
2.6厂房内的废弃物应在每天下班后清理出去,放入指定的垃圾桶中。
2.7各区域责任人应仔细检查所负责区域内的各个角落,清理各个角落的垃圾,防止产生异味。
2.8厂房内的设备应保持清洁,每日上下班前应清理设备,保证设备无污垢。
3.0食堂卫生管理3.1工厂食堂的工作人员必须穿戴整洁的工作服及发网,防止头发、头屑及其他杂物落入食品中,必要时应戴口罩。
3.2工厂食堂的工作人员应保持手部的清洁,工作前用清洁剂清洗,凡与食物接触的工作人员不得留长指甲、涂抹指甲油、佩戴手上饰物。
3.3在工厂食堂工作中不得抽烟、嚼口香糖,防止污染食物。
3.4食堂工作人员若患有可能造成食品污染的疾病,不得与食品接触。
3.5食堂的设施设备及地面等应定期消毒,碗筷盘等应每餐后进行消毒。
4.0宿舍卫生管理4.1员工宿舍由在宿舍中居住的或使用宿舍的人员负责清扫。
4.2员工宿舍应每天进行打扫,地面应保持干净,宿舍的墙壁不允许乱涂乱画。
4.3员工宿舍应整体保持清洁,保持宿舍中床单、被单、桌布等用品的整洁,员工宿舍中不允许发出异味。
第三方生态环境技术(环保管家)服务规范-2023最新
第三方生态环境技术(环保管家)服务规范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第三方生态环境技术(环保管家)服务单位的基本要求、工作程序、服务质量管控、服务评价等内容。
本标准适用于第三方生态环境技术(环保管家)服务过程和服务成果的评价。
2 规范性引用文件本文件没有规范性引用文件。
3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3.1第三方生态环境技术(环保管家)服务技术服务单位本着客观独立、科学公正的原则,为政府和政府职能部门、园区、企事业单位等服务对象提供一站式、全方位、综合性的生态环境技术服务。
3.2服务对象包括但不限于政府和政府职能部门、园区、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自然人等。
4 技术服务单位要求4.1 基本要求4.1.1 具备独立的法人资格。
4.1.2具有固定的办公场所和开展服务必要的资源支撑条件。
4.1.3 具有良好的社会信用评价,近三年内未被列入国家或地方公共信用信息服务平台或相关部门公布的违法或失信企业名单。
4.1.4 严格贯彻执行国家及地方法律法规、标准规范,坚持公正公开、诚信自律、客观独立,对所出具的数据、结果、结论的真实性、准确性负责,不得弄虚作假。
4.1.5遵守保密约定,保护客户信息,恪守商业机密。
4.2 能力要求4.2.1配备与服务内容相适应的软、硬件配套设施。
4.2.2具备长期、稳定的专业技术团队,并配备与服务内容相适应的专业技术人员和行政办公人员。
4.2.3配备的专业技术人员应熟悉国家和地方环保相关的法律法规、标准规范、具备与服务内容相匹配的扎实的专业基础。
鼓励专业技术人员定期参加培训,保持获取新知识的能力,不断提高专业技术水平。
4.2.4服务内容中有特定资质要求的,应先取得相应资质。
4.2.5技术服务单位应具备开展相应服务内容的能力,超出能力范围外的服务内容,应在征得服务对象同意后,联合具备相应资质能力的单位共同开展,或将相关服务内容委托给具备相应资质能力的合作单位,并对整个服务过程进行管控。
5、工作程序宜按图1服务流程实施。
中国第三部门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分析
中国第三部门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分析一、第三部门的定义"第三部门"这个概念是由美国学者Levitt最先使用的。
以前人们往往把社会组织一分为二,非私即公,非公即私。
Levitt认为这种划分太粗陋,忽略了一大批处于政府与私人企业之间的社会组织。
它们所从事的是政府组织和私营企业"不愿做、做不好、或不常做"的事。
他将这类组织统称为"第三部门"(the third sector)。
第三部门的内涵和外延在世界范围内也不尽相同。
本人认为,定义中国第三部门需要满足的基本条件是:不以营利为目的且具有正式的组织形式、属于非政府体系的社会组织,它们具有一定的自治性、志愿性、公益性或互益性,但并非面面俱到,需要客观而动态地加以观察和理解。
在当前这样一个处于转型时期的历史条件下,较宽泛的界定标准将有利于更好地推动相关社会组织的发展。
当然,进行科学的分析、研究和管理,应当细致分类,以便针对各种类型的第三部门按其特性区别对待。
真正较严格地满足上述组织性、非政府性、非营利性、自治性、志愿性的组织,可理解为狭义的或典型的第三部门。
二、中国第三部门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分析尽管总的来看,第三部门已经并正在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一支重要力量,但就其能够和应当发挥的作用而言,中国第三部门的发展是远远不够的。
特别是和国外第三部门的发展相比,和正在兴起并日趋完善的市场经济的发展相比,和改革开放中社会巨大变迁带来的需求相比,我国的第三部门显得明显的先天弱质、后天困难。
它们在获取和运用资源、协调关系、发挥作用等方面都不存在明显的优势。
大多数第三部门在政府规制和市场挤压下艰难寻求生存和发展之路,难以展现像我们在国外第三部门身上看到的勃勃生机。
调查显示,41.4%的第三部门认为资金缺乏是他们面临的首要问题,其他相关的重要问题依次是:缺乏活动场所和办公设施(11.7%),缺乏人才(9.9%),政府支持力度不够(8.5%),组织内部管理问题(7.5%)等。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现状与优化策略探究
ACCOUNTING LEARNING167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现状与优化策略探究叶文瑜 杭州市高层次人才发展服务中心摘要:经济体制的革新发展以及相关政策方针的持续深入与实施,在为各级单位带来多元化建设机遇以及资源的同时,还对其提出了更高标准的发展要求,而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建设与落实便可助力各级单位切实解决相关难题。
现阶段,尽管多数行政事业单位都对内控控制制度的建设给予了一定关注,也在根据时代发展趋势积极打造创新性的内控管理体系,但是其呈现的效果却不显著,普遍都存在一些内控意识薄弱、监督体系不完善以及风险防范意识不强等问题,进而严重阻碍着行政事业单位的内控建设脚步。
因此,本文针对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展开研究,深入分析现阶段内控制度建设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几点有效的优化策略,予以详细阐述,以期为相关工作人员提供价值参考。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引言行政事业单位具备一定的特殊性,其重点承担行政管理等职责,在维护社会稳定发展建设以及管控社会性事物层面均体现着极强价值,同时还兼备服务性、管理性、政府性以及非营利性等特征,属于我国政府部门领导的组织机构。
内部控制制度身为一种科学高效的管理手段,不仅可以规范工作人员的工作行为,确保每一项工作都落到实处,强化工作效果,还能显著提升各类资源的利用率,帮助各级单位规避经营发展风险,降低风险触发概率,是现代社会企业单位综合管理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响应新经济时代发展需求的核心制度。
基于此,为有效保证行政事业单位的可持续发展,就务必高度重视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采取科学先进的技术手段以及管理理念,健全完善内控体系,充分发挥其具备的价值作用,以此有效提高行政事业单位的管理水平,实现内控目标。
一、现阶段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存在的问题(一)内部控制意识较为薄弱因行政事业单位具备较强特殊性以及服务性,属于国家领导的组织机构,所以其主要且比较稳定的收入来源便是我国政府,同时,行政事业单位的工作职责也重点围绕政府行政计划和指令予以展开,不以营利为目的。
环境保护与水土保持管理制度范本(4篇)
环境保护与水土保持管理制度范本环境保护与水土保持是当今社会关注的重点问题,为了有效管理和保护生态环境,制定相关的管理制度是非常必要的。
下面是一个环境保护与水土保持管理制度的范本: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落实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政策,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规范环境保护与水土保持管理行为,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本单位及其所属部门、人员在环境保护与水土保持管理方面的活动。
第三条本制度的宗旨是维护生态平衡,保护资源,促进可持续发展。
第二章环境保护管理第四条本单位及其所属部门、人员应当严格遵守国家和地方相关环境保护法规和政策,切实履行自身的环保责任。
第五条本单位应当建立完善的环境管理制度,明确环境管理职责,健全环境保护组织机构。
第六条本单位及其所属部门、人员应当按照国家规定的环境保护标准进行生产、经营活动,严禁超标排污。
第七条本单位应当定期开展环境检测,对环境质量进行监测和评估,并及时采取相应的环保措施。
第八条本单位应当建立环境事件报告与应急处置机制,及时报告和处理环境事故,保护人员和环境安全。
第三章水土保持管理第九条本单位及其所属部门、人员应当切实履行水土保持管理责任,保护水源、土壤、植被等自然资源。
第十条本单位应当建立水土保持管理制度,明确水土保持工作职责和分工,加强水土保持宣传教育。
第十一条本单位应当积极开展水土保持项目建设,采取合理的水土保持措施,防止水源污染和水土流失。
第十二条本单位应当加强对水土保持项目的监测和评估,发现问题及时整改,确保项目的持续稳定运行。
第四章监督与处罚第十三条本单位应当加强对环境保护与水土保持管理工作的监督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进行整改。
第十四条本单位对于违反环境保护与水土保持管理制度的行为,应当依法给予相应的处罚,包括但不限于罚款、责令停产停业等措施。
第五章完善机制第十五条本单位应当加强环境保护与水土保持管理制度的宣传,提高全员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行政单位内部控制现状与挑战
行政单位内部控制现状与挑战单位内部控制是指单位为了实现单位运行目标,对内部机构业务流程进行风险评估、控制、监督和纠正的动态过程。
内部控制是保证单位经济活动正常运行、提高管理效率、保护资产安全、促进廉政建设的重要手段。
当前,我国行政单位内部控制建设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同时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本文将对行政单位内部控制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
一、行政单位内部控制现状1.制度建设逐步完善。
近年来,我国行政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果。
各单位纷纷制定和完善内部控制制度,明确内部控制的目标、范围、程序和责任。
同时,内部控制制度也逐渐涵盖了预算管理、收支管理、资产管理、建设项目管理等多个方面,为行政单位内部控制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
2.风险防控意识不断提高。
随着行政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各单位对内部控制的认识逐渐深入,风险防控意识也得到了提高。
各单位开始重视内部控制,积极开展风险评估,制定相应的防控措施,确保单位经济活动的合规性、安全性和有效性。
3.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初见成效。
行政单位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初见成效,形成了以单位负责人为第一责任人,财务、审计、监察等相关部门共同参与的内控体系。
各单位在内部控制体系建设中,明确了内控机构的职责,建立了内控协调机制,确保内部控制的有效实施。
4.信息化水平逐步提升。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行政单位内部控制信息化水平逐步提升。
各单位积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搭建内部控制信息化平台,实现内部控制信息的集中管理和共享,提高内部控制工作效率。
二、行政单位内部控制面临的挑战1.内控意识薄弱。
尽管近年来行政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果,但部分单位对内部控制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内控意识仍然薄弱。
这导致内部控制制度不能得到有效执行,内控体系难以发挥实际作用。
2.内控制度不健全。
部分行政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建设滞后,内控制度不健全。
有的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缺乏针对性、操作性,难以应对实际工作中的风险;有的单位内部控制制度更新不及时,无法适应单位发展需要。
如何发展我国第三产业
221百家论坛如何发展我国第三产业乌日汗内蒙古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摘要:第三产业的迅猛发展是当今世界大多数国家经济增长的重要形式和主要推动力,也是衡量一国产业结构是否合理和经济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
发展第三产业能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加快改革的步伐,随着第三产业的总体规模扩大,占GDP 的比重也越来越高,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很大。
但是因为一些原因我国第三产业的发展还十分缓慢,落后于世界发达国家第三产业的平均水平,因此发展第三产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当务之急”,在充分认识我国第三产业的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尽快采取有效措施最关键。
关键词:第三产业;现状;问题;对策 一、我国第三产业发展滞后的主要原因(一)政府对于第三产业重视度不够在过去30多年的改革实践中,中国形成了一套政府主导型经济增长方式,即:在政府尤其是地方政府层面,以做大GDP 总量为导向,以地方财政收入增长和干部考核为约束激励机制,以行政干预和行政推动为主要手段的经济增长方式。
在这种经济增长方式下,政府发展理念形成了重工业、轻服务业的重要特征。
在GDP 政绩考核体系下,地方政府对辖区内的工业和服务业表现出不同的偏好,主要的原因是:第三产业发展所需要的市场环境更为复杂,在拉动GDP 增长上见效比较慢,在本届政府任期内的效果没有工业产生的效果明显,很有可能是为后任者做嫁衣裳。
(二)服务业领域存在垄断服务供给不适应服务需求的根源在于行政垄断与管制。
社会资本进入服务业领域,不仅面临着国有垄断行业的排挤,还需要到各级行政部门办理繁琐的行政审批事项。
尽管国家一再强调社会资本可以进入法律未禁止的服务业领域,但由于行政垄断的存在,社会资本事实上很难进入服务业部门。
这就使得服务业领域难以通过公平竞争来提高供给能力、供给质量和供给效率。
服务业行政垄断与管制导致服务业要素价格的扭曲,政府对基本公共服务进行价格管制具有合理性,但相当多的服务业领域需要利用价格机制和竞争机制促进发展。
第三部门
内容提要:学术界普遍用“政府失灵”及“市场失灵”对“第三部门”的起源进行了经济解释。
本文认为中国“第三部门”起源于社会与经济体制的变革。
因此,本文拟结合中国“第三部门”产生的特殊的制度环境,应用制度变迁理论对其起源进行经济分析。
关键字:第三部门;制度创新;成本效应一、文献回顾(一)“第三部门”的定义“第三部门”这一概念首先由列维特等人于1973年提出,目前学术界关于“第三部门”的定义并没有完全达成共识,大多认同“第三部门”是除政府部门和企业以外的不以营利为目的的一切志愿团体、社会组织或民间协会等向社会提供服务的组织。
塞拉蒙认为,“第三部门”有6个基本特征:“正规性”、“民间性”、“非营利性”、“自治性”、“志愿性”和“公益性”。
在中国,完全符合西方标准的“第三部门”几乎不存在,但又确实存在一些从形式和运作机制上不同于政府和企业的社会组织,因而中国学者大多倾向于从推动和促进非营利组织发展的角度出发,不将定义限制得过于严格。
例如康晓光就认为只要是依法注册的正式组织,从事非营利性活动,满足志愿性和公益性(或互益性)要求,具有不同程度的独立性和自治性,即可称为中国的“第三部门”。
(二)“第三部门”起源的一般解释“第三部门”起源的经济分析主要包括经济背景分析和经济原因分析。
经济背景分析是对“第三部门”兴起的经济大环境的研究,经济原因分析是借用经济学工具对其兴起的本质原因进行论述。
西方关于“第三部门”起源问题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于以下三方面:由美国经济学家韦斯布罗德(1974)提出的政府失灵理论,该理论通过论证政府和市场在提供公共物品上的局限性,从功能上证明“第三部门”存在的必要性。
不过该理论更多的是说明了政府与“第三部门”之间的互补关系,并没有揭示是什么因素使得某些产品或服务只能由“第三部门”提供。
在此基础上,美国法律经济学家汉斯曼(1980)提出了合约失灵理论,通过分析市场的局限性(信息不对称)及“第三部门”的特征(受“不得分配盈利”约束),解释了在市场机制与第三部门之间选择后者的原因。
公司环保组织机构情况及管理制度范文(五篇)
公司环保组织机构情况及管理制度范文前言“无以规矩,不成方圆”。
为确保本公司各项工作能有条不紊地顺利进行,使各部门职能清楚,每位员工职责明确,且有章可循,有据可依,以维护公司正常的工作秩序,规范员工的言行,调动员工工作的积极性,促进公司的进一步发展,故根据我公司实际特设定其管理机构及制定出公司管理制度。
第一章机构设置及岗位设定第一节机构设置依据公司的现状和规模并考虑持续发展的情况制定。
机构设置示意图第二节岗职设定根据公司目前实际暂设____个岗位及职务,今后随着公司的发展变化再作相应调整。
1、董事长一人。
2、总经理一人,总经理助理一人,秘书一人,共三人。
3、副总经理二人。
4、客户部。
客户经理一人,业务联络二人,业务洽谈一人,共四人。
5、后勤部。
后勤经理一人,小车班二人,后勤保障一人,共四人。
6、行政部。
行政部经理一人,人事及劳资管理一人,档案及资源管理一人,共三人。
7、财务部。
财务部经理一人,会计一人,出纳一人,共三人。
8、工程部。
工程部经理一人,工程管理二人,共三人。
9、设计部。
设计部经理一人,工程设计师六人,预算师二人,共九人。
第二章部门职能及岗位职责第一节部门职能一、行政部属总经理室管辖并向总经理负责的公司行政管理部门,主要负责公司的人力资源、文书档案、员工考核和办公室管理工作,并负责各部门的协调与统筹以及公司内部规章制度的制定和监督执行等。
二、工程部属副总经理室管辖并向总经理负责的工程施工管理部门,主要负责公司的工程项目的预决算工作、工程施工人员及材料的调配和施工现场的管理。
三、设计部属副总经理室管辖并向总经理负责的工程施工图设计及施工技术交底以及投标标书制作,主要负责公司的各项工程的施工图纸设计和现场验证工作。
较强的计划、协调、团队领导力和执行力,较强的成本控制意识,较好的人际沟通能力,工作细致严谨、责任心强。
熟练掌握建筑装饰行业的最新技术,熟悉装饰项目开发流程,熟悉装饰概、预、结(决)算整体流程和相关法律法规,了解行业动态,熟悉国家定额。
中国福利性第三部门形成与发展的理论基础及制度环境分析
活动 , 有不受外部控 制的内部管理程序。五是志愿 性。在 N O的活动和管理 中均 有显 著的志愿参与 P 成分 , 特别是形成有志愿者组织的董事会 和广泛使 用志 愿工作 人员 。六 是公 益性 。即服 务 于某 些 公共 目的和为公众奉献。N O的第二和第五个特征使之 P 区别于政府组织 , 而第三和第六个特征使之 区别于
S r lNo 4 . e i . 5 No 3 a
总第 4 期 第 3 5 期
・
经济探 求展 的 理 论 基 础 及 制 度 环 境  ̄- /析
李 恒 光
( 岛市崂 山区人 民政府 ,山东 青岛 26 6 ) 青 60 1
收 稿 日期 :06 3 r 2o —0 一c 7
作者简 介 : 李恒光(94 )女 , 1 一 , 吉林敦 化人 , 岛市崂 6 青
山区人 民政府经济办公室主任 , 教授。
Wo 曾对 N O给出了一个描述性的定义: l f P 具有 公众服务的使命 ; 必须在政府立案 , 并接受相关法令 规章的管辖 ; 必须为一个非营利或慈善 的机构 ; 经营 结构必须排除私人利益或财务 之获得 ; 其经营享有 免除政府税收的优待 ; 享有法律上的特别地位 , 捐助 或赞助者的捐款得列入免 ( ) 减 税的范围。H l则认 a l 为 N O应具 备三项 目标 : P 执行 政府委 托之公 共事 务; 执行政府或营利组织所不愿或无法完成之事务 ; 影响国家营利部门或其他 N O之政策方向。 P 关于第三部门的定义, 学者们众说纷纭 , 归纳起 来可分以下几种 :1把第三部 门看做是除政府机构 () 和营利机构 以外的社会组织。如根据联合 国宪章第 7 条的定义 , 1 第三部门是指在 国际范围内从事非营 利性活动的政府 以外 的所有组织 , 中包括各种慈 其 善机构 、 助组织 、 援 青少年 团体 、 宗教团体、 工会 、 合 作协会 、 经营者协会等。美国学者赫斯顿认为, 从更 本质的意义上讲 , 第三部 门通常是 与国家和营利性 组织活动相对立 的, 的合法性来 源于对 国家部 门 它 和私有部门的批评 , 它的任务和实践活动非常激进 , 与国家和私有部 门极 为不 同。( ) 2 把第三部门界定 为服务 于公众 目的 的 私 人 组 织 , 主要 从 事 社 会 公 即
环境保护工作责任制度模版(4篇)
环境保护工作责任制度模版第一章总则第1条为了加强对环境保护工作的组织、管理和监督,依法保护、修复和改善环境质量,提高全民环境保护意识,确保生态环境安全和可持续发展,制定本制度。
第二章责任的界定和认定第2条所有单位和个人都应当承担环境保护的责任,按照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规定,履行相应的环境保护义务。
第3条政府部门应当负责制定和实施环境保护的规划、政策和措施,组织和协调环境保护工作,对环境破坏行为进行处罚和惩戒。
第4条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建立健全环境保护制度,执行污染物排放的限制和控制,推行清洁生产,降低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
第5条个人应当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正确处理和排放废弃物,积极参与环境保护活动,提升环境保护意识。
第三章环境责任的追究第6条对环境污染和破坏行为,应当及时依法追究责任人的法律责任,并给予相应的处罚和经济赔偿。
第7条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不仅要追究个人和单位的责任,还要追究相关政府部门的责任,对失职、渎职行为进行严肃处理。
第8条政府部门应当建立环境监管体系,加强对环境违法违规行为的监测和检查,并及时公开相关情况和处理结果。
第四章环境保护意识教育和宣传第9条政府部门应当加强环境保护意识教育,提高公众对环境保护的认识和重视程度,倡导绿色、低碳、可持续的生活方式。
第10条媒体、学校、企事业单位等应当积极开展环境保护宣传活动,通过新闻报道、课程教育和公益广告等方式,倡导环保理念。
第五章环境保护奖惩措施第11条对在环境保护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个人和单位,应当予以表彰和奖励,鼓励更多人参与到环境保护中来。
第12条对环境破坏行为严重的个人和单位,应当予以惩戒和处罚,给予相应的行政和经济制裁,确保环境保护工作的顺利进行。
第六章监督和检查第13条政府部门应当建立环境保护工作的监督和检查制度,加强对环境保护责任人的监管和考核,定期向社会公布相关信息。
第14条社会各界应当积极参与环境保护工作的监督和检查,发现环境问题,及时报告和投诉,维护公众环境权益。
政策执行研究“第三阶段”的核心议题与理论逻辑进路
政策执行研究“第三阶段”的核心议题与理论逻辑进路1. 引言1.1 研究背景政策执行研究作为政治学领域的一个重要分支,近年来备受学术关注。
政策执行是政府实施政策的过程,直接关系到政策效果的实现和社会问题的解决。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政策执行研究经历了从简单的政策执行过程描述到政策执行绩效评价再到政策执行理论构建的发展阶段。
目前,我们正处于政策执行研究的第三阶段。
随着社会变革的不断深化和政府管理的日益复杂化,政策执行研究已经迈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政策执行研究的目的在于深入探讨政策执行的本质、机制和效果,为政府管理决策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依据。
本文旨在分析第三阶段的政策执行研究的核心议题和理论逻辑进路,探讨其中存在的问题与挑战,并展望未来研究的方向。
政策执行研究的发展对政府管理效能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也为学者提供了广阔的研究空间和挑战。
【研究背景】1.2 研究目的政策执行研究的目的在于深入探讨第三阶段政策执行的特点和规律,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与挑战,为政策执行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通过对政策执行中的关键议题进行细致研究,揭示其内在逻辑和影响机制,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提高政策执行效率和效果。
通过对政策执行绩效的评价和政策执行进程中的问题与挑战进行探讨,可以为政府部门提供改进政策执行方式和机制的建议,促进政策执行的规范化和科学化。
本研究旨在全面理解第三阶段政策执行的特点和趋势,分析其中的核心议题和理论逻辑,为政策执行研究领域的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1.3 研究意义政策执行研究在政治学领域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其研究意义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分析和探讨。
政策执行研究的发展有助于全面了解和评估政府在政策实施过程中所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为政府制定更加科学有效的政策提供理论支持。
通过对政策执行的深入研究,可以揭示政策层面和实施层面的联系和矛盾,帮助政府更好地理解政策执行的复杂性和特殊性,提高政策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组织理论与设计复习提纲习题答案
组织理论与设计复习提纲习题答案组织理论与设计复习提纲一概念1、组织:所谓组织,是指这样的一个社会实体,它具有明确的目标导向和精心设计的结构与有意识协调的活动系统,同时又同外部环境保持密切的联系。
2、分析层次:分系统理论告诉我们,每个系统都由子系统构成,而子系统之中又有次一级的子系统。
因此,需要选择某个分析层次。
典型的组织通常有四个分析层次:分析层次子系统外部环境跨组织(各种组织的集合体或社区) 组织B,C D … 组织分析层次组织(群体或部门集合而成)组织设计组织A 群体分析层次群体(完成群体任务而一起工作的个体的集合)部门设计部门A,B,C …. 个体分析层次个体(生物体的细胞)角色设计(工作设计)3、结构变量:结构变量提供了描述组织内部特征的标尺,从而为测量和比较组织奠定了基础。
正规化、专业化、集权化、职业化、职权层级、人员比率。
4、目标评价法:目标评价法:效果的目标评价法包括识别组织的产出目标以及测评组织在何种程度上实现这些目标。
衡量指标:操作性目标是这种效果评价法所考虑的主要衡量指标,实践证明,运用操作性目标来评价效果比运用正式目标更有成效。
正式目标一般是抽象的、不易测量的,操作性目标则可反映组织实际执行的活动。
5、组织结构:包含三方面的关键要素:组织结构决定了组织中的正式报告关系,包括职权层级的数目和主管人员的管理幅度;组织结构确定了将个体组合成部门、部门再组合成整个组织的方式;组织结构包含了确保跨部门沟通、协作与力量整合的制度设计。
前两个因素规定组织的结构框架,就是纵向的层级。
第三个要素则是关于组织成员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6、横向型结构:是一种最新的组织方式。
他是按照核心流程来组织员工的。
流程是指一系列将输入转化为输出、为顾客创造价值的相关任务与活动的组合。
横向型结构改变了管理者对工作应如何完成的想法:与以往将工作划分为不同职能部门中狭窄的职务不同,他们强调的是横向贯穿整个组织的核心流程,将员工按团队组织起来、共同工作、服务顾客。
工作现状分析及改进措施计划7篇
工作现状分析及改进措施计划7篇工作现状分析及改进措施计划篇1一、自身现状分析(一)优势分析1、精力充足,细心,做事积极主动。
2、处理事情逻辑能力强,处理事情井井有条。
3、技术上能独挡一面,能领导别人做事情,并能够注重下级的个人能力培养。
(二)不足剖析1、组织管理能力较弱,沟通水平不高。
2、英语水平一般。
3、对人与人之间的冲突的解决能力不足。
二、个人发展目标(一)终极目标:希望能通过自身的努力,最终能成为一名软件开发行业的高级项目经理,高级项目经理能同时领导2~3个项目经理,即2~3个项目。
(二)一年目标:(~)提高英语水平,到达听说读写都流利的状态;提高沟通能力,能组织管理好下级,做一个下属员工的好领导;控制自己的情绪;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提高生活品质。
(三)三年目标:解决各种冲突问题;能让技术能力比自己强的人甘心为我所管理。
能和其它国家的客户或合作者自由沟通,并能驾驭他们。
三、具体方案实施1、平时努力做好常规工作:认真工作、了解下属的想法、抽出时间来学习英语、争取用英语交流的机会,多看新闻,多说话,提高沟通水平。
2、业余时间广泛阅读各类有益书籍,汲取各领域知识,丰富自身知识结构。
将工作与思考相结合,尽可能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3、努力改进上班环境,提高下属的工作情绪,转被动为主动。
工作现状分析及改进措施计划篇2作为一名幼儿园教师,我深深的感到,应以创新精神为出发点,努力完善自身的综合文化素养,尽快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以适应时代的需求、幼儿的需求,成为一名合格的好老师。
一年之计在于春,新学期又已来到,新事物不断在长出,为了让自己在新一年里收获更多,我也对自己在新学期里的工作做一个计划,并在计划实施中不断修正自己、完善自己,不断提高作为一名教师应具有的素质。
一、个人基本情况介绍:我已经在幼师岗位已两年了,这两年来在园领导的带领下,在各位教师的指导、帮助下,不断努力,逐步创新,在思想上和工作中得到了一定的进步。
环境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制度(3篇)
环境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制度第一章总则1.1为贯彻____环境保____“环境保护坚持保护优先、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公众参与、损害担责”的原则,落实环保各项规章制度,减少突发性事件造成环境污染,防范各类环境事件的发生,结合本公司实际情况,制定本制度;1.2通过环境风险、隐患集中排查,全面、正确掌握风险隐患存在情况,推进风险隐患登记和现状评估,制订整改措施并落实,逐步建立风险隐患排查监管长效机制,清除各种环境安全隐患,保障环境安全,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突发环境事件的发生;1.3全面排查治理安全隐患和薄弱环节,认真解决存在的突出问题,建立重大危险源监控机制和重大隐患排查治理机制及分级管理制度,有效防范和遏制重特大安全的发生,促进公司环境保护技术和管理水平明显提高,环境安全状况明显好转;1.4环境风险是指人们在建设、生产和生活过程中,所遭遇的突发性事件(包括自然灾害和不测事件)对环境(或健康乃至经济)的危害程度。
环境的隐患,包括自然环境、生产环境、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环境管理上的缺陷等;第二章管理机构2.1为加强环境管理工作,从源头有效防范环境风险,确保环境风险隐患排查、治理到位,公司成立环境隐患排查领导小组。
2.2环境隐患排查领导小组人员由生产中心总监、环境安全管理部门负责人、专、兼职安全员、技术员等组成。
第三章排查范围、内容、形式、方式3.1排查范围:公司厂区及车间;3.2排查内容:主要内容是查思想、查制度、查管理、查隐患、查环保设施;3.3排查检查形式3.4排查方式。
采取季(月)现场排查检查与不定期的巡回排查检查相结合的方式,对公司厂区、各车间进行全面的环境安全排查检查。
第四章环境风险排查检查及隐患整改管理4.1建立、完善环保监督检查、环境风险排查、环境安全大检查,保证车间、部室环保检查、环境风险排查常态化、机制化,做到班前、班中、班后自检自查;4.2在重大节假日、国家重要活动前夕,由公司领导带队____进行环保大检查、环境风险排查;4.3对排查检查出的环境风险隐患由设备部下发隐患整改通知书,并按“三定、三不推”(即:定时间、定措施、定负责人员,个人不推给工段(或班组)、工段(或班组)不推给车间、车间不推给公司)的原则积极进行整改。
什么是理论视角从理论视角看当今环境治理(朱留财)
什么是理论视角从理论视角看当今环境治理(朱留财)要点导读:《决定》是现代环境治理的纲领性文件,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环境元治理,环境善治是政府部门、企业部门和公民社会部门根据一定的治理原则和机制进行更好的环境决策,公平和持续地满足生态系统和人类的目标要求。
因此,认真学习《决定》,以落实科学发展观为契机树立现代环境治理观念,从而科学、有效地开展好各项环保工作。
2005年,国务院发布了《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
从现代环境治理与善治理论视角分析,中国环境治理开始从传统模式向现代模式的历史性跨越的里程碑,也是发展模式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粗放型的经济增长向经济持续、环境友好、资源节约、生态安全的和谐社会跨越的里程碑。
现代环境治理结构历经了市场经营者的一元治理,政府和市场的二元治理,到政府、市场和公民社会的三元治理的变迁路径环境治理就是在对自然资源和环境的持续利用中,环境福祉的利益相关者们谁来进行环境决策以及如何去制定环境决策,行使权力并承担相应的责任而达到一定的环境绩效、经济绩效和社会绩效,并力求绩效的最大化和可持续性。
环境善治则指政府部门、企业部门和公民社会部门根据一定的治理原则和机制进行更好的环境决策,公平和持续地满足生态系统和人类的目标要求。
这三大部门是环境利益的所有相关者的集合构成,即指环境治理结构。
20世纪90年代以来,伴随着市场治理的市场失灵、政府治理的政府失灵,日益增长的环境福祉的需求和环境权益的追求激发了公民社会的兴起,并成为环境治理的第三力量。
特别是这种环境知情权、环境参与权和环境决策权等环境权益追求获得了国际环境法的保障。
这样,现代环境治理结构变迁历经了从市场经营者的一元治理,政府和市场的二元治理,再到政府、市场和公民社会的三元治理的变迁路径。
从经济学发展的视角来看,环境治理变迁的背后有其深刻社会科学发展的历史渊源。
古典经济学代表人物之一亚当·斯密主张用“看不见的手”的自由市场机制,但是导致经济发展中严重的外部不经济性,即严重的环境污染、资源枯竭、生态破坏等,此乃环境治理的市场失灵。
中国公民社会_概念、分类与制度环境
中国公民社会_观点、分类与制度环境一、引言公民社会作为一个社会科学理论和观点,在中国的进步历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它是现代国家进步的必定产物,是社会进步和民主进步的重要标志。
本文旨在探讨中国公民社会的观点、分类以及制度环境,并分析其在中国社会进步中的作用和挑战。
二、公民社会的观点公民社会是指在国家和市场之外,由自愿加入的公民组成的社会组织网络。
它是在法制框架内,独立于国家和市场的第三部门。
公民社会具有自治性、公共性、多元性和持续性的特点。
在公民社会中,公民可以通过参与公共事务,发表个人意见,维护权益,实现自我进步和自我实现。
三、公民社会的分类依据公民社会组织的性质和功能,可以将公民社会分为多个不同的类别。
一种常见的分类方法是按照组织目标来划分,如慈善组织、专业组织、文化艺术组织等。
另一种分类方法是按照组织形式来划分,如非政府组织(NGO)、社会团体、基金会等。
这些分类方法体现了公民社会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四、中国公民社会的现状中国的公民社会进步经历了从无到有、由弱到强的过程。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逐渐建立了一批具有代表性的公民社会组织,并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和影响力的公民社会。
尤其是在经济转型和社会变革的过程中,公民社会发挥了重要作用,推动了社会进步和民主进步。
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公民社会依旧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五、中国公民社会的挑战中国公民社会的进步受到了多种因素的制约和影响。
政府监管的限制、大众参与意识的不足、社会信任度低、法律环境不完善等问题都制约了公民社会的进步。
此外,薄弱的组织能力、融资困难、人员培训等问题也是公民社会进步的挑战。
六、中国公民社会的将来进步方向中国公民社会的进步需要政府的支持和社会的参与。
政府应该加强公民社会组织的法律保障和政策支持,为公民社会的进步提供有利的制度环境。
同时,大众也应乐观参与公民社会的建设,增强公民意识,提高社会参与的能力和质量。
此外,公民社会组织也应不息提升自身的组织能力,加强自我管理和自我进步。
论第三部门产生与发展的理论基础
论第三部门产生与发展的理论基础
晋入勤;唐雯
【期刊名称】《行政与法》
【年(卷),期】2006(000)006
【摘要】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第三部门在现代社会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取得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这种现象不是偶然的,而是有着深刻的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法学、人性、志愿失灵的理论基础.
【总页数】3页(P25-27)
【作者】晋入勤;唐雯
【作者单位】安徽财经大学,法学院,安徽,蚌埠,233030;安徽财经大学,法学院,安徽,蚌埠,23303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630.1
【相关文献】
1.中国福利性第三部门形成与发展的理论基础及制度环境分析 [J], 李恒光
2.论NPO产生与发展的理论基础 [J], 晋入勤;唐雯;;;
3.高等教育治理与第三部门组织——中国高等教育治理中第三部门组织的完善和发展 [J], 阎峻;许晓东
4.优化第三部门与政府关系促进第三部门发展——以“资源依赖”理论为视角 [J], 韦彩玲;万娅岚
5.高等教育治理与第三部门组织——中国高等教育治理中第三部门组织的完善和发展 [J], 阎峻;许晓东;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部门现状理论与制度环境摘要:通过对我国第三部门现状的分析,评述当前有关第三部门理论,认为第三部门勃兴是各种供需网团簇基于供需关系演进的结果,它是供需网团簇应对复杂性及不确定性、寻求共赢、共生、合作的自组织性和创新性的结合。
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我国第三部门现存制度环境的主要特征,以及探讨了基于这一发生理论对我国第三部门现存制度改善的意义。
关键词:第三部门;供需网;制度环境中图分类号:F270,C9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5024(2010)04-0083-03一、引言随着全球性经济危机深化及管理复杂性所带来的更多问题,人们对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局限性的认识也在不断加强。
在此背景下,科学家们对一种被称为“第三类型”的经济活动及其经济组织的兴趣得到了很大的调动,并引发了科学家们的极大兴趣。
美国的理论学家列维特(Theodore Levitt)在对这一社会经济组织形式研究的基础上,首度提出了“第三部门”的概念,用以统称这些处于政府和私营企业之间的社会组织。
这类组织大量地活跃于人类日常的生产、生活中,对社会经济的发展正日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在西方,科学家们很早就注意到这种组织的重要性,曾一度点燃了西方经济学家的热情,并就其纳入新古典经济学的核心内容而加以研究。
相对而言,我国在这方面的系统研究起步较晚,当前学术界对这一经济组织的认识并没形成完全一致的看法,一些重要概念和范畴的分歧还比较大;同时,与国外的第三部门相比,我国第三部门在运营方面也显示出了较大的差距与问题,第三部门的功效并未得到充分的发挥,当前的认识与制度环境对第三部门的发展存在着一定的副作用。
因此,对第三部门的理论梳理,科学的认识第三部门的兴起,及对我国当前第三部门发展现状与制度环境的研究、分析,有利于提升认识,改变态度,正确定位,完善相关法律、规章和政策,有助于推进我国第三部门的发展,进而促进我国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二、我国第三部门的发展现状改革开放以来,第三部门在我国无论是数量、规模、范围,还是影响力都得到蓬勃兴起,广泛存在于我国的社会经济领域之中,并且日益显现出全球化的趋势,在全球性的社会、经济和政治环境中正发挥着一定的作用。
因此,在讨论前有必要对我国第三部门的现状作一些简单的概述。
严格意义而言,我国第三部门的产生可追溯到清末民初,我国现代意义上公民社会的产生。
期间经历一段相当漫长的发展,也一曾中断。
只是到了20世纪80年代后,我国第三部门才得以健康迅速发展。
改革开放所带来的经济和政治环境的变化,使得80年代后中国的社会经济团体开始快速增长,并出现增长高峰。
到1989年,全国性社团剧增至1600个,地方性社团达到20多万个。
而到1997年,全国县级以上的社团组织即达到18万之多,其中省级社团组织2.14万个,全国性社团组织1848个。
至2002年底,全国共登记社会团体13.3万个,其中,全国及跨省域活动的社会团体1712个,省级及省内跨市域活动的社会团体2.01万个,地级及县以上活动的社会团体5.24万个,外国商会15万个,民办非企业单位11.1万个。
至2004年底,我国各类非政府组织多达28.9万个,其中社会团体15.3万个,基金会近90个;此外,我国还有大量未经正式登记的民间组织。
即便登记在册的,由于其起落较大,也很难得到准确的数据。
据最新统计,截至2005年3月31日,我国共拥有各类社会团体14.79万个,民办非企业单位13.13万个。
基金会714个。
可见。
我国第三部门发展速度之快。
得益于经济的发展,我国第三部门虽然得到了迅速的成长,然而对第三部门的研究却相对滞后,我国第三部门兴起一直缺乏相应的理论指导。
即便对其的称谓也是舶来之品,国内学者在对其研究中,往往借鉴西方的理论研究。
这一方面,有利于加速我们的理论步伐;另一方面,也往往显得“水土不服”,并不能很好地指导我国第三部门的实践。
而且,按照萨拉蒙的定义,我国实践中很难找到严格意义上的第三部门。
因此,重视第三部门理论成为一种必需。
我国改革开放30余年来第三部门的发展实践也以一种动态的形式为我们提供了最佳的捕捉问题、拷问理论、生长创意的环境;同时,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及深厚的历史文化也使我国的第三部门的发展带上了鲜明的自身特征,与西方互为借鉴,从而增强了反观理论的敏感性;最后,即便在西方,一直以来有些理论也没得到有效的实践证明。
三、第三部门理论之分殊有关第三部门的研究在一些核心概念上至今仍存在明显的分歧,当然分歧的存在是正常的,也有利于丰富对第三部门的认识,但如果分歧较大,显然既不利于讨论的深入,也不利于第三部门制度环境的建设。
因此,在展开的讨论前,有必要就一些重要理论做一些简单梳理,以表明我们的理解。
1西方有关第三部门的理论。
在西方,受传统经济学影响深刻的学者,试图在经济学的框架内,把原有的经济学方法(如需求――供给的分析方法等)拓展到对第三部门的分析中,来解释第三部门为什么会存在和兴起,在对政府和市场在提供公共物品方面局限性的考察基础上,伯顿?韦斯布罗德(Burton A.Weisbrod)提出了政府失灵理论(governmentfailure theory)。
然而,如果政府和市场在提供公共物品上存在局限,难道第三部门就不会存在?难道第三部门就不会做出社会无效率(social inefficiency)的选择同时,第三部门提供的也都非公共物品,而且其特性究竟是怎样的,在韦斯布罗德的“需求――供给”分析范式中并没得到解答。
与韦斯布罗德相反,有着法律传统的亨利?汉斯曼(Henry Hansmann)则绕开政府和市场的局限,从营利性组织本身着手他的分析,他认为在信息不对称下,消费者和营利性组织间的契约往往不能达成最优,这时需要第三部门组织的调和,进而提出了“合约失灵理论”(contract failure theory),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第三部门的特性,并注意到了这种第三部门特性导致的在提供某些物品中的优势地位,从而论证了为什么某些特定的活动只能由第三部门组织来承担。
但他仍然是站在功能需求的角度来分析第三部门组织存在的必要性,带有浓厚的功能分析色彩,仍旧没有跳出传统经济学思维范式的束缚。
基于此,美国公共政策学家、第三部门组织研究专家塞拉蒙(Lester M.Salamon)在对美国第三部门实际运行深入考察的基础上总结认为,当前第三部门研究的理论(如市场失灵、政府失灵、合约失灵等)对美国的现实并不能作出完满的解释,都存在着某种程度的局限性。
因此,他认为重新构建更具有解释力的理论非常必要。
2我国第三部门理论实践。
我国对第三部门的认识,无论是学术界还是管理实践,均存在着较大分歧。
这表现在,无论是官方的文件还是学者的研究中,都对第三部门的称呼不一。
有非政府组织、非营利部门、民间组织、民间团体、人民团体、社会团体、群众团体等等。
这一方面反映了我国对第三部门研究的丰富与发展,但也充分反映出我国对这一问题认识的不足,势必将最终影响我国对第三部门的研究和发展。
首先,非政府组织,他虽然看到了第三部门的非官方性,表明这一经济组织不属于政府组织系统,不同于政府组织。
但这在社会实践中容易产生误导:第一,容易将第三部门排除在“政射视野”之外,进而被官方边缘化,得不到应有的保障;第二,容易让人产生错觉,即认为第三部门与政府无关,甚至是不是与政府为对立之产物。
事实上,在西方第三部门大都与政府有着一定的联系,受到政府的重视,处于政府的视野中。
其次,非营利部门,他强调着第三部门的志愿性和服务性,却忽略了第三部门自身存在和发展的必要的“有偿性”,也就是说,当缺乏必要资金资助时,对第三部门的“有偿服务”活动得不到清晰的界定,这对一些相对弱小的第三部门组织势必将影响其生存与发展。
最后,民间组织、民间团体、人民团体、社会团体和群众团体,从语义而言这些称谓包含的内容相对比较狭窄,也带有较强的政治色彩,显然也很难包含当前经济社会下第三部门的完整含义。
四、第三部门理论:基于供需网的分析供需网概念及理论最早见于管理学研究领域,有感于管理环境与技术、先进制造技术和消费者需求的变化等对传统的供应链和供应链管理思想提出的新挑战,以及复杂性下对牛顿传统认知习惯的否思和对工业革命以来剥夺人的主体性、感觉丰富性的死板僵化、机械划一的整体性、中心、同一性等管理问题的批评。
徐福缘教授首度将复杂性引入到对企业经营管理的研究中来,提出了供需网的概念及其管理模式。
之后,这一理论被进一步应用到对社会、经济、管理的研究中来,提出了企业供需网、城市供需网、交通供需网等等。
按供需网的理论,社会不再是一系列引发观察者因果性联想的关系的频率达到了被观察者认为显著的程度的事件的全体。
而是基于供需关系相互合作、相互作用而涌现出来的团簇,这些团簇的全体就是社会。
其中成员之间的心理联系蕴含在供需关系中,而团簇本身就是我们所说的一个个复杂的供需网络(如SDN)系统。
由此可见,供需网所提供的社会空间是一个被基地化了的空间模式。
从而有别于伽利略、牛顿体系下没有焦点的无限空间模型。
在供需网看来,人类社会由一个个基于供需流动自组织形成的供需团簇构成,而团簇本身又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基于供需关系相互合作、相互作用的网络结点所界定,在网络拓扑上,这种关系可以是序列的、树状的或格子状的,从而使整个人类社会空间呈现出“网络状的结构与关系”。
在这一网络化结构中,结点间联系得到加强,群体利益被显现化,基于各种供需流的利益表达和均衡的结果,促进了第三部门的兴起;同时,第三部门的出现也是各种供需团簇利益表达和利益均衡的一种有效机制。
这一认识,有利于我们更好地反观我国第三部门存在的生存环境。
五、我国第三部门的制度环境长期以来,由于受到西方有关第三部门发生机制的影响及制度惯性,我国第三部门发展往往面临着更多来自制度环境的制约。
主要表现在:(1)管理混乱、多头领导、限制过多;(2)定位不清,相关法律不健全;(3)资金缺乏、活动场所有限和活动力度不够等;(4)缺乏政府有效的支持,以及由于社会认识不够,人才相对匮乏,组织内部管理不规范,等等。
鉴于供需网的第三部门发生理论,至少从以下几个方面可以改善社会第三部门的生存环境。
其一。
基于供需流的相互作用,有利于政府从宏观、微观两个层面改善对第三部门的管理。
首先在宏观上,政府通过相应的政策措施,鼓励或限制相应的供需流,进而对第三部门组织施加影响,如政府通过改变政府职能,退出一些经济领域,放松对一些供需流的管控,各种相应供需流自组织的结果,必然会形成相应的第三部门,承接相应的政府职能。
其二,基于供需流的相互作用,通过对相应供需流的识别,可以避免当前第三部门注册登记及管理上的混乱。
政府通过识别各种供需流或供需团簇,或供需节点,或供需子网等,划分相应的主管部门及相应的民政部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