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专题二第1课进学解
高一语文同步精品课堂 专题02 诗两首(讲)(基础版)(必修1) Word版含解析

【学习要点】1.探究诗歌的意象。
2.探究诗歌的艺术手法。
☆温故知新☆【自主学习】1.给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
彷.()徨寂寥.()惆怅.()凄婉.()颓圮.()青荇.()浮藻.()长篙.()漫溯.()斑斓.()笙.()箫2.解释下列词语。
沉淀积淀彷徨倘佯3.关于作者戴望舒(1905——1950),浙江杭县人,中国现代著名诗人。
1925年入上海震旦大学学习法文,开始受到法国象征派的影响。
诗集有《我底记忆》、《望舒草》、《望舒诗稿》和《灾难的岁月》。
早期诗歌多写个人的孤寂心境,感伤气息较重,因受西方象征派的影响,意象朦胧、含蓄。
后期诗歌表现了热爱祖国、憎恨侵略者的强烈感情和对美好未来的热烈向往,诗风显的明朗、沉挚。
徐志摩(1896-1931),笔名云中鹤、南湖,浙江海宁人。
诗人、学者。
新月社的主要发起人和主要成员之一。
诗集有《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等,名篇有《再别康桥》《沙扬娜拉》《在病中》等。
【反馈矫正】☆课堂探讨☆要点一:探究诗歌的意象。
【探究活动】怎样理解和欣赏《雨巷》中的两个主要意象?【教师释疑】《雨巷》中有两个意象非常美。
一是雨巷。
梅雨季节,江南的小巷阴沉潮湿,两边是寂寞的人家,间或有人匆匆走过。
这一形象具有很强的视觉效果,给人丰富的想像空间。
我们可以把它“虚化”为一条“追求之路”,怀着渺茫希望的“我”在雨巷里徘徊不前,让人不禁发问,“我”期待着什么?二是丁香。
丁香是古典诗词里常见的意象。
丁香花常见白色、紫色两种,外形单薄细弱,往往用来代表孤高、美丽和忧愁。
诗人将这种美赋予姑娘,“丁香一样的姑娘”,姑娘即丁香,丁香即姑娘。
丁香可以象征诗人心中的理想,这种理想是高洁、美丽的。
但这种理想即如丁香或姑娘一样,稍纵即逝,不可把握,给人暂时的安慰,留下的却是永久的怀恋和无限的惆怅。
【讨论明确】一是雨巷。
这一形象具有很强的视觉效果,给人丰富的想像空间。
我们可以把它“虚化”为一条“追求之路”。
2020年《进学解》(实用课件)

被任用 爬梳搜罗剔除选择(选拨人才)
善者率以录,名一艺者无不庸;爬罗剔抉,
培养造就人才
大概 侥幸
才行优秀者 提拔举用
刮垢磨光。盖有幸而获选,孰云多而不扬!诸生
担心
主管部门的官吏 明察
成就
业患不能精,无患有司之不明;行患不能成,无患
公平
有司之不公。”
(二)第二段
终了
在
言未既,有笑于列者曰:“先生欺余哉!
遭遇
怎么样
域,其遇于世何如也?
(四)第四段
“由”,顺应
求 要义
“今先生学虽勤而不繇其统,言虽多而不要其中,文虽
帮助
修习 显现
每月
浪费 粮仓
奇而不济于用,行虽修而不显于众,犹且月费俸钱,岁靡 廪
使跟从
跟随 平常的道路
粟;子不知耕,妇不知织,乘马从徒,安坐而食,踵 常途
劳苦
陈旧 书籍 抄袭剽窃
惩罚
之促促,窥陈 编以盗窃;然而圣主不加诛,宰臣不见斥,兹
四、艺术特点
表现手法——“反话正说”。 1.称赞“方今圣贤相逢,治具毕张” 实际是指责当时社会黑暗腐朽。 2.“拔去凶邪,登崇俊良”,“占小善者率以录,名一艺者无不庸” 实际是奸邪当道,好人受气。饱学之士、怀抱利器,而无从施展才华。 3.说自己无德无才,安坐而食,“圣主不加诛,宰臣不加斥”是幸运 实际要表达的意思是,自己才华很高,却屡次被贬,穷困潦倒。 反话正说,在表达上显得委婉、曲折、含蓄,使文章平添了辛辣讽刺意 味,韵味深长。同时又回避了直接指责朝廷和自负自傲、自我夸耀的嫌 疑。
完美
在官场 被
之于为人,可谓成矣。然而公不见信于人,私不见助于友。
踩 绊倒 动不动 指责 刚
竟 贬谪
进学解 高中二年级语文课件

2、辞采丰富,音节铿锵,对偶工切。本文“业精于勤荒于嬉,行 成于思毁于随”等语,是凝聚着作者治学、修德的经验结晶;从 “沉浸醲郁”到“同工异曲”一段,生动表现出他对前人文学艺术 特点兼收并蓄的态度。韩愈作为散文家,也很推重汉代扬雄的辞赋。 本文的写作即有所借鉴于扬雄的《解嘲》《解难》等篇,辞采丰富, 音节铿锵,对偶工切,虽属赋体,然而气势奔放,语言流畅,摆脱 了汉赋、骈文中常有的艰涩呆板,堆砌辞藻等缺点。林纾所谓“浓 淡疏密相问,错而成文,骨力仍是散文”,故应说是韩愈特创的散 文赋,为杜牧的《阿房宫赋》、苏轼的《赤壁赋》的前驱。文中有 许多创造性的语句,如“纂言者必钩其玄“‘焚膏油以继晷…‘回狂 澜于既倒”“年丰而妻啼饥”等到后代压缩为成语,“贪多务得-一‘细大不捐…‘含英咀华”“佶屈聱牙”“同工异曲”“跋前踬 后”“动辄得咎”等直接引用为成语。“惟陈言之务去”,吸取古 语,熔铸新词,于本篇尤显。
进学解
韩愈
作家及作品
韩愈(768-824),字退之,南阳(今河南省 孟县)人。是唐代著名的散文家和重要诗人。唐宪宗 时,曾随同裴度平定淮西藩镇之乱。在刑部侍郎任上, 他上疏谏迎佛骨,触怒了宪宗,柳宗元政见不 和,但并未影响他们共同携手倡导古文运动。他们反 对过分追求形式的骈文,提倡散文,强调文章内容的 重要性。
表面上是为古人抱不平,似在为有司开脱, 实际上是以孟、荀自况,以儒家的卫道者自 居,宣扬自己远继儒家道统的功绩,并抒发 自己不见信于有司的愤郁不平之情。但因为 表面上是在述说古人之事,兼及与自己的对 比,所以既表达了自己的心意,又取得了委 婉含蓄的效果。这与屈原所言“与前世而皆 然兮,吾又何怨乎今之人?”异曲同工,只不 过一直接抒怀,一托事寄慨而已。
3、分析课文 作者先提出一个观点:“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 于思毁于随。”对学子提出“业精”“行成”的 “进学”标准。这是韩愈对于“学”的问题长期 体察、思考所形成的真知灼见,以此勉励弟子进 学,希望世人进学。接着称颂政治清明,“方今 圣贤相逢,治具毕张”;有司选拔任用公正,选 取贤能而去不肖,“拔去凶邪,登崇俊良。占小 善者率以录,名一艺者无不庸”;对英才的教化 得法,“爬罗剔抉,刮垢磨光”。指出人才可以 尽展其能的客观条件已经具备,所以.只怕自己 不成才,而不怕有司不明、不公,勉励诸生 “进
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精品教学案:专题二第1课进学解

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精品教学案
专题二第1课进学解
[专题概说]
本专题共有三篇文章。
《进学解》是作者的感叹怀才不遇、自抒愤懑之作。
《名二子说》表达对爱子的劝诫与勉励。
《日喻》阐述了作者的内心感悟和思想感受。
《进学解》假托向学生训话,勉励他们在学业、德行方面取得进步,学生提出质问,先生解释,借以抒发自己怀才不遇、仕途坎坷的牢骚,字里行间饱含抑郁,也反映了对社会的批判。
文中不少成语、名句值得细细品味。
《名二子说》这篇文章苏洵通过对为二子命名的解说,说明了苏轼、苏辙两兄弟不同的性格特征,对他们的一生做了十分准确的预言,表现了对儿子的担心和希望。
《日喻》运用两个内容相近但又有连续性、发展性的寓言故事构成富有变化的结构,使寓言的主旨更趋深入,丝丝入扣,环环相接,体现了苏轼在散文创作方面的创新精神。
第1课进学解
1.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进学解》2.记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贪多务得,细大不捐;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
——《进学解》3.升堂坐阶新雨足,芭蕉叶大栀子肥。
——《山石》。
苏教版高二《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第二板块《进学解》课件

自主预学
• 3.说出下列古今异义词的古义和今义。
• (1)记事者必提其要
自主预学
诵读指点
• 听录音范读
• 声情并茂地朗读全篇
自主预学
• 1、正音 • (1)爬罗剔抉( )(2)纂言者( ) • (3)焚膏继晷( )(4)补苴罅漏( )( ) • (5)佶屈聱牙( )(6)跋前踬后( ) ( ) • (7)动辄得咎( )(8)竟死何裨( ) • (9)纡余为妍( )( )(10)岁靡廪粟( ) • (11)訾医师( )
点津导学
• 3.文章第1段、第3段与第2段在句式方面比较,有怎样的特点和效 果?
• 答案:第1段“先生训示”、第3段“先生答问”这两段,多为挥洒自 如的散句,语调不疾不徐,舒缓轻快,先生的情绪都显得比较平和 而内敛。第2段是“生徒驳诘”,多为骈偶句,语调短促,节奏紧 急,情绪强烈。
写法指点
• 这篇文章,从进学谈起,而重点则在于论述朝廷用人。它的写作 技能非常高明。第一,我们看这篇文章的题目叫“进学解”,这 样题目的文字过去往往属于辞赋体,采取抑客取主的写法,即假 设主客两人问难,先由客方提出论点,对主人问难,是文章的陪 衬,然后主人驳倒客人的意见,申明自己的正面观点;韩愈这篇 文章就不同,是在客言之先,自己先站出来讲话,然后把客的话 引出来,最后自己再进行反驳,用的是借客伸主的写法。
• (1)(tī) (2)(zuǎn) (3)(ɡuǐ)(4)(jūxià) • (5)(jíáo) (6)(bázhì) (7)(jiù)(8)(bì) • (9)(yūyán)(10)(lǐn) (11)(zī)
高中语文2.1进学解课件苏教版选修《唐宋八大散文选读

岁靡廪 粟(lǐn) 乘马从 徒(zònɡ) . . 以杙 为楹 ( yìyí nɡ) 豨 苓(xī) . . . 2.通假字 (1)登崇畯良(“畯”同“俊”,优秀人才) (2)冗不见治(“见”同“现”,表现) (3)校短量长(“校”同“较”,比较) (4)今先生学虽勤而不繇其统(“繇”同“由”,遵循) (5)计班资之崇庳(“庳”同“卑”,低下)Fra bibliotek目标导航
文本助读
基础导练
预习导读
5.词类活用 (1)国子先生晨 入太学(名词作状语,在早晨) . (2)贪多务得,细大 不捐(形容词活用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 (3)补苴 罅漏,张皇幽眇(名词用作动词,填补) . (4)登明选公,杂进巧 拙(形容词用作名词,聪敏的人) . (5)踵 常途之促促(名词用作动词,走,跟随) . (6)乘马从 徒,安坐而食(使动用法,使……跟从) . (7)犹且月 费俸钱,岁 靡廪粟(名词作状语,每月;每年) . . (8)投闲 置散,乃分之宜(形容词用作名词,闲散的位置) .
目标导航
文本助读
基础导练
预习导读
文章幽默中见深刻 , 含蓄中显丰赡 , 讽刺和批判是这篇文章的基调。 本文用问答对话的形式写别人嘲讽自己失意,自己就进行解释,借以发 泄牢骚。这些针锋相对的解释 , 表面心平气和, 字里行间却充满了辛酸、 愤懑的感情,也反映了对社会的批评。作者“投闲置散,乃分之宜”的引咎 自责,不过是反话正说。《古文观止》评曰:“以怨怼无聊之词托之人,自 咎自责之词托之己,言之者无罪,闻之者知愧。巧于避忌,最为得体。”
目标导航
文本助读
基础导练
预习导读
第二段中,“诸生”是从哪几个方面对“国子先生”给予评价的?这样 写有什么用意? 提示:①治学之勤恳;②儒学的功绩;③文章的境界;④为人的成功。 诸生从四个方面对先生进行了高度评价。就是这样的一位先生,却 在公务上得不到别人的信任,私交上得不到朋友的帮助。仕途坎坷,进 退无由,甚至落得对家庭都不能保证妻儿无饥无寒的悲惨境地。这种局 面显然不是先生和许多无幸获选者学业不精、德行不成而造成的。作 者虽未直斥有司之不明、不公,但已隐含此意。这也是作者的用意。
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 第1课春江花月夜精品导学案(详解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第1课春江花月夜“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这是怎样一个美好的夜呢?这是怎样的张若虚呢?面对这样的夜,这样的月,他徘徊,他迷茫,他失落……但他终在江畔的斜月下,在汀上的白沙上,在空中的流霜中偷得了欢愉,在“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中告诉我们:春美江美,花很美,月很美,情很美……张若虚(生卒年不详),唐代诗人。
扬州(今属江苏)人。
曾任兖州兵曹。
中宗神龙(705—707)年间,与贺知章、贺朝、万齐融、邢巨、包融等俱以文词俊秀驰名于京都,与贺知章、张旭、包融号称“吴中四士”。
其诗多已散佚,《全唐诗》中仅存两首:一为《代答闺梦还》,这首诗写闺情,诗风近齐梁体,无甚特色;一为《春江花月夜》,这首诗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名作,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12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1.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译文:脚下的春江溢满了潮水,把江面拓宽,与大海连平;月亮从地平线升起,在水边望去,就好像从浪潮中涌出一样。
点评:诗人首先从春江月夜的美景写起,月色中,烟波浩渺而透明纯净的春江远景展现出大自然的美妙神奇。
在感受无限美景的同时,诗人睹物思情,又情不自禁地引出对宇宙人生的思索。
2.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译文:人生一代代地无穷无尽,只有江上的月亮一年年地总是相像。
点评:诗人面对美丽奇绝的景色神思飞跃,探索着人生的哲理与宇宙的奥秘。
这种探索,古人也已有之,但多半是感慨宇宙永恒,人生短暂。
而张若虚在此处别开生面,翻出了新意:个人的生命是短暂即逝的,而人类的存在则是绵延久长的,因之“代代无穷已”的人生就和“年年望相似”的明月得以共存。
这是诗人从自然美景中感受到的一种欣慰。
诗人虽有对人生短暂的伤感,但并不陷于颓废与绝望,这是缘于对美好人生的追求与热爱。
3.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译文:月光在思妇楼上徘徊,照在主人多时不用的梳妆台上。
韩愈《进学解》教案

韩愈《进学解》教案教案:韩愈《进学解》一、教学目标:1. 了解《进学解》的背景和作者韩愈;2. 理解《进学解》的主要内容和思想;3. 分析《进学解》的语言特点和修辞手法;4.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思维。
二、教学内容:1. 《进学解》的背景和作者韩愈;2. 《进学解》的主要内容和思想;3. 《进学解》的语言特点和修辞手法。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进学解》的背景和作者韩愈,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2. 学习阅读(15分钟)学生阅读《进学解》的全文,并标注重点内容和难点。
3. 分组讨论(10分钟)学生分成小组,讨论以下问题:- 《进学解》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韩愈在《进学解》中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和观点?- 你认为《进学解》的观点对当今社会还有启示吗?4. 总结讲解(15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总结讨论结果,并对《进学解》的主要内容和思想进行讲解和解读。
5. 分析语言特点和修辞手法(1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进学解》的语言特点和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反问等,并解释其作用和效果。
6. 文学鉴赏和批判思维培养(15分钟)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文学鉴赏活动,让学生从不同角度评价《进学解》的价值和意义,并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
7. 总结反思(5分钟)教师与学生一起总结本节课的收获和体会,并提出问题供学生思考。
四、教学资源:1. 《进学解》的文本;2. 相关的历史资料和研究成果。
五、教学评估:1. 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2. 学生对《进学解》的理解和评价;3. 学生在小组讨论和文学鉴赏中的表现。
六、拓展延伸:1. 邀请专家学者进行讲座或座谈,深入探讨《进学解》的意义和影响;2. 组织学生进行相关的写作活动,如写读后感、写议论文等;3. 配备相关的多媒体教学资源,提供更多的背景知识和文献资料。
高中语文(进学解)教案 苏教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教案 教案

专题一论说进学解韩愈班级某某学号一、学习目标:1.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与句子。
2.理解文章“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的观点及其对我们修业进德的现实意义。
3.学习本文反话正说,巧于避忌,机智得体的表达技巧。
4.理解文义,并积累出自文中的成语。
二、资料连接(一)作者介绍韩愈(768~824)、。
字退之。
河阳(今孟县)人,祖籍某某昌黎,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
因官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
谥号“文”,又称韩文公。
在文学成就上,同齐名,称为""。
他是唐代的倡导者,世盛称其“文起八代之衰”。
是之首。
其散文作品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①论说文,如最有代表性的《师说》、《马说》。
②杂文,如《进学解》通过设问设答的方式,反话正说,全文多用辞赋铺陈的手法排比对偶,行文轻松活泼。
③序文(即赠序),大都言简意赅,别出心裁,表现对现实社会的各种感慨,如《X 中丞传后叙》、《送李愿归盘谷序》、《送孟东野序》等。
韩愈的思想渊源于,但亦有离经叛道之言。
他以儒家正统自居,反对的清净寂灭、神权迷信,但又相信天命鬼神;他盛赞辟排杨朱、,认为杨、墨偏废正道,却又主X孔墨相用;他提倡宗孔氏,贵王道,贱霸道;而又推崇、的事功。
他抨击二王集团的改革,但在反对藩镇割据、宦官专权等主要问题上,与二王的主X并无二致。
这些复杂矛盾的现象,在其作品中都有反映。
(二)韩愈传世名言(1)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崖苦作舟。
(2)亲之割之不断,疏者属之不坚。
(3)少年乐相知,衰暮思故友。
(4)事业无穷年。
(5)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者也。
(6)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7)人非生而知之,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8)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9)圣人无常师。
(10)怠者不能修,而忌者畏人修。
(11)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12)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13)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
(14)不塞不流,不止不行。
高中语文 第二专题 教案 苏教版必修1

师说教学目标:1、学生通过探讨认识从师的重要意义。
2、领会课文正反对比、破立结合的论证方法。
3、掌握重要字词及文言现象,背诵全文。
学习重点:1、理解文中的多义词,解释它们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和用法。
2、掌握文中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能解释具体语境中意动词的含义。
4、区分课文中的古今异义词,理解它们的古今义。
学习过程:第一课时一、导语我们刚学习过荀子《劝学》,明确了学习的重要意义。
通过学习,人们的修养与学问可以得到提高,人们的素质可以得到改变。
那么,学习的最佳途径是什么呢?是自学,或是从师学习?二、作者及背景简介:(写作背景)魏晋以来,社会上风行非学无师,重视“家传”,。
在韩愈所处的中唐时代,虽然推行科举制度,但耻于从师的风气却很盛行,上层“士大夫之族”无论学业如何,都有官可做,所以他们不愿从师学习,而且他们也反对别人从师学习。
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由魏晋世以下,不益不事师。
进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唯有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抗颜而为师”,并著《师备注(教师二次备课栏及学生笔记栏)说》千古佳文。
在这著名的《师说》,作者借为文送学生李蟠来抨击那些上层“士大夫之族”,大力宣扬从师的必要性和正确途径,《师说》即说说从师的道理。
(作者)说起韩愈,我们应该不陌生,请哪一位同学来介绍他的有关资料。
韩愈,字退之,世称韩文公,昌黎先生。
韩愈是与古文运动联系在一起的,他和柳宗元一起大力提倡古文运动,主张文章应该象先秦散文一样言之有物,阐发孔孟之道,反对六朝以来只求形式而内容贫乏的骈俪文;语言要新颖,“言贵创新,词必己出”。
二人不论在理论上或是在在创作实践上,都有力地促进了古文运动的兴起、发展,并身体力行,终于把文体从六朝以来的浮艳的骈体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散文的基础。
因此二人影响巨大,韩愈被推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齐读,思考:韩愈对从师持什么态度?当时人是什么态度?找出文中词句。
高中语文苏教版选修《进学解》课件

韩愈
学习目标
• 1.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与句子。 • 2.理解文章“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
思毁于随”的观点及其对我们修业进德 的现实意义。 • 3.学习本文反话正说,巧于避忌,机智 得体的表达技能。
教学重点:
• 1.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与句子。 • 2.理解文章“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
朗读课文,注意断句
名句成语
韩愈不但是唐代的大诗人和散文家,同时还是一位语 言大师。他一方面响亮地提出了唯陈言之务去、词必 己出和文从字顺等口号,一方面又以“善造语”著称 于世,提炼和创造了大量的文学语言,尤其是为我们 留下了数以百计的成语。就连只有千字的短文《进学 解》,光成语就有二十余个。
第一类是被后人直接用作成语的,如:
略微有点儿优点的人都会被录用,能治一种经书的人都不会 被任用。梳理搜罗选拔人才、改变他们的缺点,发扬他们的 优点。只有才行不高的侥幸被选拔上来的人,哪里会有学行 优长却没有被推举的人呢?只怕你们的学业不够精通,不要担
心选拔人才的人不能明察;只怕你们的德行无所成绩,不要担心 他们做不到公平!
• ⑴找出表达作者关于“进学”的主要观点,并谈谈 你对这一观点的理解。
• ⑶对照诵读1、2节,体会“国子先生”和“诸生” 对话时的不同情绪,说说你对作者内心思想感情的 理解。
• 明确:第一节多为挥洒自如的散句,语调不疾不徐, 舒缓轻快,先生的情绪都显得比较平和而内敛。而 第二节则多为骈偶句,语调短促,节奏紧急,情绪 强烈。透过这样的对话,我们可以感受得到作者对 自己不受重用、反遭贬谪的不满,对当权者不以才 德取人、用人不公的愤慨。
玉札、丹砂、赤箭、青芝,牛溲、马勃、败鼓之皮,俱 收并蓄,待用无遗(缺漏)者,医师之良也;登(选拔) 明选公,杂进巧拙,纡余(屈曲,委婉)为妍(美好), 卓荦为杰,校(较)短量长,惟器(才能)是适(合理 使用)者,宰相之方也。
高中语文 第01课 荷塘月色(第02课时)(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

亲爱的同学:这份试卷将再次记录你的自信、沉着、智慧和收获,我们一直投给你信任的目光……学习资料专题第01课荷塘月色(第02课时)1.文体知识散文包括抒情散文、叙事散文、写景散文、哲理散文。
她就像一壶清茶,在炎热的夏季带给我们清凉的慰藉;在深秋的寒气中送来舒心的温暖。
散文重在抒情,但情有独钟,情有所系。
《文心雕龙》说:“人禀七情,应物而动。
物色三动,心亦摇焉。
”眼前的物象唤醒记忆中的表象,情感体验也一同苏醒,于是心物感应,情景相生,触景生情,缘情造景。
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
2.解释下列词语。
幽僻:蓊蓊郁郁:弥望:袅娜:脉脉:风致:一例:斑驳:丰姿:幽僻:幽深、僻静。
蓊蓊郁郁:草木茂盛的样子。
弥望:满眼。
弥,满。
袅娜:柔美的样子。
脉脉:这里形容水没有声音,好像深含感情。
风致:美的姿态。
一例:一律。
斑驳:原指一种颜色中杂有别的颜色,这里有深浅不一的意思。
丰姿:风度仪态,一般指美好的姿态。
也写作“风姿”。
1.课文第7段至结尾主要写故乡江南的古人采莲的活动,你觉得这些内容与作者“颇不宁静”的心情有关系吗?为什么?有关系。
人心情不好的时候往往想家,想起以往的快乐。
作者“颇不宁静”的心情在游荷塘时得到了一定的释放,而由荷塘、荷花忆起故乡古代的采莲盛况,则表达了作者对古代采莲盛况的向往和对家乡的怀念,而这些内容也可以进一步缓解现实造成的苦闷彷徨的心情。
2.作者为什么引《采莲赋》和《西洲曲》?《采莲赋》是写采莲女的爱情生活,是十分美好的,文中的“嬉游和“有趣”就说明作者的态度——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西洲曲》写采莲女则为的是思恋自己的情人的痛苦的,因而,放在这里,与前面的情景形成对比,借此引出“我到底惦着江南了”一句,自然将思绪拉回到现实。
总之,末两节写夜游荷塘引起的联想,想到古代诗词中对采莲的描绘从而对江南美好生活的怀念,表现了作者对眼前的寂寞,毫无生气的环境的不满之情,进一步表现了作者内心的不平和对光明美好生活的憧憬和向往,在思乡的哀愁中结束全文。
高中语文选修《进学解》优秀课件

(都) 占(具备)小善者率 以录,名一艺者无不 (选择) (梳理、整治) (搜罗) 庸(被任用) 。爬 罗 剔抉 , 刮(改变)垢(缺点)磨光。盖有幸而获选,孰 (提拔举用)。诸生业患(担心)不能 云多而不扬 (明察) 精,无患有司(选拔人才的官员) 之不明 ;
(公平) 。” 行患不能成,无患有司之不公 略微有点儿优点的人都会被录用,能治一种经书的人都不 会被抛弃。梳,哪里会有学行优长却没 有被推举的人呢?各位学生,只怕你们的学业不能精湛,不要 担心选拔人才的人眼睛不亮;只怕你们的德行无所成就,不要 担心他们做不到公平!”
(学说) (阐明),辙 昔者孟轲好辩,孔道 以明 (车辙) 环天下,卒老 (终老) 于行;荀卿守正,大论是弘 (弘扬) ,逃谗于楚,废 (丢官)死兰陵:是(这)二儒者,吐 辞为经,举足为法,绝 伦 ,优 (超越) 类离 (超越) (同类) 入圣域,其遇于世何如也?”
抵制排除那些异端邪说,驱除排斥佛家和道家的 学说,补充完善儒学理论上的缺陷与不足,阐发光大 其深奥隐微的意义;钻研那些久已失传的古代儒家学 说,还要特别广泛地发掘和继承它们,(阻止异端邪 说,)像拦截洪水一样,向东海排去,把将被狂澜压倒 的正气重新挽救回来:先生对于儒家学说,可以说是立 了功劳的吧。
• C.当今的许多青年娇弱得毫无刚心韧 性,想起当年为催生新中国而冲锋陷阵 的一代人,不禁让人产生今非昔比的感 觉。 • D.今年这一地区遭受了旱灾,部分农 牧民生产、生活困难,当地政府必须重 视减负工作,让他们得到休养生息。
下列各项中,加线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 A.不到三个月,这款液晶电视的价格从上市时的 6000多元迅速降到4000元,降价幅度之大,令人汗 颜。 • B.辛弃疾的词大多以激昂跌宕、翻云覆雨的气势 来抒情言志,风格豪放雄浑,在南宋词坛中占有重 要地位。 • C.当今的许多青年娇弱得毫无刚心韧性,想起当 年为催生新中国而冲锋陷阵的一代人,不禁让人产 生今非昔比的感觉。 • D.今年这一地区遭受了旱灾,部分农牧民生产、 生活困难,当地政府必须重视减负工作,让他们得 到休养生息。
高中语文 文言文 韩愈《进学解》原文、译文

韩愈《进学解》原文、译文韩愈《进学解》原文、译文韩愈名列唐宋八大家之首,其《师说》和《进学解》堪称教师、学人必读之经典。
《师说》已入中学语文教材,大家比较熟悉。
《进学解》除了“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以外,知之者甚少。
其实《进学解》一文非常耐读。
一、《进学解》原文国子先生晨入太学,招诸生立馆下,诲之曰:“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方今圣贤相逢,治具毕张。
拔去凶邪,登崇畯良。
占小善者率以录,名一艺者无不庸。
爬罗剔抉,刮垢磨光。
盖有幸而获选,孰云多而扬?诸生业患不能精,无患有司之不明;行患不能成,无患有司之不公。
”言未既,有笑于列者曰:“先生欺余哉!弟子事先生,于兹有年矣。
先生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
纪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
贪多务得,细大不捐。
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
先生之业,可谓勤矣。
抵排异端,攘斥佛老。
补苴罅漏,张皇幽眇。
寻坠绪之茫茫,独旁搜而远绍。
障百川而东之,回狂澜于既倒。
先生之于儒,可谓有劳矣。
沈浸郁,含英咀华,作为文章,其书满家。
上规姚、姒,浑浑无涯;周诰、殷《盘》,佶屈聱牙;《春秋》谨严,《左氏》浮夸;《易》奇而法,《诗》正而葩;下逮《庄》、骚》,太史所录;子云,相如,同工异曲。
先生之于文,可谓闳其中而肆其外矣。
少始知学,勇于敢为;长通于方,左右具宜。
先生之于为人,可谓成矣。
然而公不见信于人,私不见助于友。
跋前踬后,动辄得咎。
暂为御史,遂窜南夷。
三年博士,冗不见治。
命与仇谋,取败几时。
冬暖而儿号寒,年丰而妻啼饥。
头童齿豁,竟死何裨。
不知虑此,而反教人为?”先生曰:“吁,子来前!夫大木为杗,细木为桷,欂栌、侏儒,椳、闑、扂、楔,各得其宜,施以成室者,匠氏之工也。
玉札、丹砂,赤箭、青芝,牛溲、马勃,败鼓之皮,俱收并蓄,待用无遗者,医师之良也。
登明选公,杂进巧拙,纡馀为妍,卓荦为杰,校短量长,惟器是适者,宰相之方也。
昔者孟轲好辩,孔道以明,辙环天下,卒老于行。
高中语文文言文韩愈《进学解》原文、译文

韩愈《进学解》原文、译文韩愈《进学解》原文、译文韩愈名列唐宋八大家之首,其《师说》和《进学解》堪称教师、学人必读之经典.《师说》已入中学语文教材,大家比较熟悉.《进学解》除了“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以外,知之者甚少.其实《进学解》一文非常耐读.一、《进学解》原文国子先生晨入太学,招诸生立馆下,诲之曰:“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方今圣贤相逢,治具毕张。
拔去凶邪,登崇畯良。
占小善者率以录,名一艺者无不庸。
爬罗剔抉,刮垢磨光。
盖有幸而获选,孰云多而扬?诸生业患不能精,无患有司之不明;行患不能成,无患有司之不公。
”言未既,有笑于列者曰:“先生欺余哉!弟子事先生,于兹有年矣。
先生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
纪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贪多务得,细大不捐.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
先生之业,可谓勤矣。
抵排异端,攘斥佛老。
补苴罅漏,张皇幽眇。
寻坠绪之茫茫,独旁搜而远绍.障百川而东之,回狂澜于既倒。
先生之于儒,可谓有劳矣。
沈浸郁,含英咀华,作为文章,其书满家。
上规姚、姒,浑浑无涯;周诰、殷《盘》,佶屈聱牙;《春秋》谨严,《左氏》浮夸;《易》奇而法,《诗》正而葩;下逮《庄》、骚》,太史所录;子云,相如,同工异曲。
先生之于文,可谓闳其中而肆其外矣。
少始知学,勇于敢为;长通于方,左右具宜。
先生之于为人,可谓成矣。
然而公不见信于人,私不见助于友。
跋前踬后,动辄得咎.暂为御史,遂窜南夷。
三年博士,冗不见治。
命与仇谋,取败几时.冬暖而儿号寒,年丰而妻啼饥.头童齿豁,竟死何裨。
不知虑此,而反教人为?”先生曰:“吁,子来前!夫大木为杗,细木为桷,欂栌、侏儒,椳、闑、扂、楔,各得其宜,施以成室者,匠氏之工也。
玉札、丹砂,赤箭、青芝,牛溲、马勃,败鼓之皮,俱收并蓄,待用无遗者,医师之良也。
登明选公,杂进巧拙,纡馀为妍,卓荦为杰,校短量长,惟器是适者,宰相之方也。
昔者孟轲好辩,孔道以明,辙环天下,卒老于行。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二精品导学案详解版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第1课长恨歌

第1课赏析示例长恨歌爱情是甜蜜的,但正如花丛给人以芬芳艳丽,却挡住了前行的山路;湖泊给人以清澈空灵,却倒映出虚假的幻景;美酒给人以香醇清冽,却模糊了眼中的目标。
爱,在给人以安慰、鼓励和支持的同时,也悄无声息地给心灵蒙上了一层幕布。
一代明君唐明皇即位之初礼贤下士,励精图治,才有了开元盛世,后来却为了一个杨贵妃,“从此君王不早朝”,最终落得个“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的下场。
白居易的一曲《长恨歌》,道出了人间几多“长恨”?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下邽(今陕西渭南)人。
贞元十六年(800)中进士,历任左拾遗,东宫赞善大夫,江州司马,杭州、苏州刺史等职。
晚年官至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
白居易是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
他与元稹一起倡导了新乐府运动,他创作的《秦中吟》《新乐府》是讽喻诗的代表作品,这些诗作敢于针对当权者的弊政,反映人民疾苦,深刻地揭露社会黑暗。
白居易的叙事诗描写细腻,生动感人,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影响极为广泛。
在诗歌创作理论上,他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主张。
现存诗三千多首,著有《白氏长庆集》。
《长恨歌》作于唐宪宗元和元年十二月(807年1月),当时作者36岁,任盩厔尉。
关于这首诗的写作缘起,据白居易的朋友陈鸿说,他与白居易、王质夫三人于元和元年十月到仙游寺游玩。
偶然间谈到了唐明皇与杨贵妃的这段故事,大家都很感叹。
于是王质夫就请白居易写一首诗歌,请陈鸿写一篇传记,二者相辅相成,以传后世。
歌和传都以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为题材,因为是悲剧结局,故以“长恨”名篇。
当时长安歌伎多以“我诵得白学士《长恨歌》”而自夸,并因此身价倍增。
1.2.3(1)花钿委.地无人收 委:丢弃。
(2)天旋日转回.龙驭 回:回转。
(3)能以精诚致.魂魄 致:招来。
(4)其中绰约..多仙子 绰约:美好轻盈的样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概说]本专题共有三篇文章。
《进学解》是作者的感叹怀才不遇、自抒愤懑之作。
《名二子说》表达对爱子的劝诫与勉励。
《日喻》阐述了作者的内心感悟和思想感受。
《进学解》假托向学生训话,勉励他们在学业、德行方面取得进步,学生提出质问,先生解释,借以抒发自己怀才不遇、仕途坎坷的牢骚,字里行间饱含抑郁,也反映了对社会的批判。
文中不少成语、名句值得细细品味。
《名二子说》这篇文章苏洵通过对为二子命名的解说,说明了苏轼、苏辙两兄弟不同的性格特征,对他们的一生做了十分准确的预言,表现了对儿子的担心和希望。
《日喻》运用两个内容相近但又有连续性、发展性的寓言故事构成富有变化的结构,使寓言的主旨更趋深入,丝丝入扣,环环相接,体现了苏轼在散文创作方面的创新精神。
第1课进学解1.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进学解》2.记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贪多务得,细大不捐;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
——《进学解》3.升堂坐阶新雨足,芭蕉叶大栀子肥。
——《山石》4.夜深静卧百虫绝,清月出岭光入扉。
——《山石》5.纤云四卷天无河,清风吹空月舒波。
——《八月十五夜赠张功曹》一、字词积累1.字音爬罗剔.(tī)抉.(jué)纂.(zuǎn)言继晷.(ɡuǐ)补苴.(jū)罅.(xià)漏幽眇.(miǎo) ·(nónɡ)郁佶.(jí)屈聱.(áo)牙 正而葩.(pā) 闳.(hón ɡ)其中 跋.(bá)前踬.(zhì)后 何裨.(bì) 侏.(zhū)儒.(rú) 岁靡.(mí)廪.(lǐn)粟 纡.(yū)余 卓荦.(luò) 玉札.(zhá) 崇庳.(bēi) 瑕疵.(cī) 訾.(zī) 2.通假字①登崇畯.良 畯,同“俊”,优秀 ②校.短量长 校,同“较”,比较 ③冗不见.治 见,同“现”,表现 ④今先生学虽勤而不繇.其统 繇,同“由”,遵循 ⑤若夫商财贿之有亡.亡,同“无”,没有 ⑥计班资之崇庳.庳,同“卑”,低下 3.一词多义(1)具⎩⎪⎨⎪⎧①治具.毕张 名词,工具②左右具.宜 副词,都,全③故人具.鸡黍 动词,准备饭食或酒席④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动词,准备,备办 (2)行⎩⎪⎨⎪⎧①行.成于思毁于随 名词,德行②卒老于行.名词,道路 (3)披⎩⎪⎨⎪⎧①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 动词,翻阅②披.草而坐 动词,分开③披.心腹,见情素 动词,剖开,披露④予披.宫锦还家,汝从东厢扶案出 动词,披上,穿上 (4)方⎩⎪⎨⎪⎧①长通于方. 名词,礼法②宰相之方.也 名词,治国方术③有朋自远方.来 名词,地方④今齐地方.千里 名词,方圆⑤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 形容词,方正,正直⑥方.急时,不及召下兵 介词,当……时(5)竟⎩⎪⎨⎪⎧①竟.死何裨 动词,完毕,终了②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副词,竟然③何竟.日默默在此 形容词,全,整④道竟.何为邪 副词,究竟 (6)要⎩⎪⎨⎪⎧①言虽多而不要.其中 动词,求,要yāo ②记事者必提其要. 名词,纲要③要.之死日,然后是非乃定 动词,总归,总括④张良出,要.项伯 动词,同“邀”,邀请 (7)于⎩⎪⎨⎪⎧①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 介词,引出动作行为的对象,可不译②有笑于.列者曰 介词,在③私不见助于.友 介词,被动句中引出动作发出者④逃谗于.楚 动词,到 4.词类活用①国子先生晨.入太学 名词作状语,在早晨 ②犹且月.费俸钱,岁靡廪粟 名词作状语,每月 ③补苴.罅漏 名词活用作动词,填补 ④踵.常途之促促 名词活用作动词,走,跟随 ⑤细大..不捐 形容词活用作名词,小的事物;大的事物 ⑥拔去凶邪..,登崇畯良..形容词作名词,凶险邪恶的人; 优秀的人⑦乘马从.徒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跟从 ⑧障.百川而东之,回.狂澜于既倒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 ……止;使……回⑨名.一艺者无不庸 名词作动词,名一艺,指能治一种 经书5.古今异义①作为..文章 古义:写作成。
今义:当做。
②沉浸..·郁古义:深入探究。
今义:处于某种境界或思想活动中。
③三年博士..古义:在教育机构教学的人。
今义:学位的最高一级。
④言虽多而不要其中..古义:儒家的要义。
今义:那里面。
⑤窥陈编以盗窃..古义:抄袭剽窃。
今义:用不合法的手段秘密地取得。
⑥指前人..之瑕疵古义:职位在自己之上的人。
今义:古人,以前的人。
6.文言句式(1)判断句①惟器是适者,宰相之方也(“……者,……也”表判断)②是所谓诘匠氏之不以杙为楹,而訾医师以昌阳引年,欲进其豨苓也(“……也”表判断)(2)宾语前置句惟器是适者(宾语“器”前置)(3)状语后置句有笑于列者曰(状语“于列”后置,应为“于列笑者”)(4)被动句①占小善者率以录,名一艺者无不庸(录,被录用;庸,被任用)②盖有幸而获选,孰云多而不扬(获选,被选拔)③然而公不见信于人,私不见助于友(“见……于……”表被动)(5)省略句①招诸生立(于)馆下②废死(于)兰陵二、文学常识1.走近作者见“专题一《原毁》”2.写作背景《进学解》,作于唐宪宗元和八年(813),时韩愈四十六岁,在长安任国子学博士,教授生徒。
全文假托先生劝学、生徒质问、先生再予解答,故名《进学解》。
实际上是感叹怀才不遇、自抒愤懑之作。
《旧唐书·韩愈传》:“复为国子博士,愈自以才高,累被摈黜,作《进学解》以自喻。
”3.相关知识(1)文体知识:杂说是一种议论兼叙述的短小的古文形式,其源头可能是笔记小说。
早在先秦诸子中,就有所谓的“小说家”,先秦诸子中的寓言、战国纵横家的游说等都是杂说的先河。
杂说兼具寓言、小说和短论的特点,往往亦庄亦谐、能近取譬、言简意深、风趣警策,文学性和思想性得以完美地整合。
(2)六艺:《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种儒家经书。
还有一种意思是指“礼、乐、射、御、书、数”六种技能和学问。
(3)出自本课的成语:细大不捐、焚膏继晷、含英咀华、佶屈聱牙、异曲同工、动辄得咎、兼收并蓄。
一、结构图解进学解⎩⎪⎪⎪⎪⎨⎪⎪⎪⎪⎧第1段:是国子先生勉励生徒的话。
当今圣主贤臣,励精图治,注意选拔和造就人才。
只需在“业”和“行”两方面刻苦努力,便可被录用,无须担忧用人部门的不明不公。
第2段:是生徒对上述教诲提出的质问。
先生的“业”“行”均很有成就,却遭际坎坷,则业精行成又有何用呢?第3段至第5段:是先生回答生徒的话。
先以工匠、医师为喻,说明“宰相之方”在于用人能兼收并蓄,量才录用。
次说孟轲、荀况乃圣人之徒,况且不遇于世,则自己被投闲置散,也没有什么可抱怨的。
最后说若不知足,不自量力,岂不等于是要求宰相以小材充大用吗?通过师生问答的形式表现了自己多方面的才能,隐含了对自己怀才而不遇的愤慨。
二、内容研读1.韩愈提出的“业”和“行”指什么?[明确]“业”指学业,读书、作文都属于“业”。
“行”指为人行事,所谓“立言”即发表重要见解也属于“行”。
韩愈认为这二者是主观修养的重要方面。
2.生徒是从哪些方面质问先生的?[明确]生徒的质问大意是说先生的“业”“行”均很有成就,却遭际坎坷,则业精行成又有何用呢?先说先生为学勤勉,六经诸子无不熟读精研,叙事之文必记其要略,论说之文必究其深义,夜以继日,孜孜不倦;次说先生批判佛老,力挽狂澜,大有功于儒道;再说先生博取先秦西汉诸家文字之长,写作古文已得心应手;最后说先生敢作敢为,通晓治道,为人处事,可谓有成。
这四个方面,一、三指“业”,二、四指“行”。
韩愈在这几方面确实都相当有成绩,可是其遭遇却非常不顺。
下文生徒所说“跋前踬后,动辄得咎”云云,就是概述其坎坷困窘之状。
“冗不见治”指出他不能施展政治才能,而落得仕途失意、体力衰退的下场。
其实,生徒质问的这一大段话,正是韩愈“不平而鸣”,借以一吐胸中块垒而已。
3.先生回答生徒的话该如何看待?[明确]这段回答先以工匠、医师为喻,说明“宰相之方”在于用人能兼收并蓄,量才录用。
次说孟轲、荀况乃圣人之徒,尚且不遇于世;则自己被投闲置散,也没有什么可抱怨的。
最后说若还不知足,不自量力,岂不等于是要求宰相以小材充大用吗?这里说自己“学虽勤而不繇其统”云云,显然不是韩愈的由衷之言,实际上是反语泄愤。
“动而得谤,名亦随之”,是说自己动辄遭受诽谤,同时却名声益彰,这就更具讽刺意味了。
这里所谓“名”,主要是指写作和传授“古文”的名声。
韩愈说过,由于自己文章写得好,又好为人师(其实是宣传“古文”理论),因而招致怨恨。
至于说孟子、荀况不遇云云,看来是归之于命运,借以自慰;实际上也包含着对于古往今来此种不合理社会现象的愤慨。
他看到无论历史上还是现实生活中,贤者总是怀才不遇,甚至无以自存,不禁要发愤愤之问。
这正是封建时代比较正直的知识分子常有的感慨。
4.《进学解》阐述了人才的选用与发挥作用的问题,其中哪些见解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明确](1)论怎样学习。
《进学解》一开始,就以精练明快的语句,说出“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这句话的意思是:学业的精进在于勤奋,荒疏在于嬉戏,德行的成就在于深思,毁坏在于因循随俗。
这句话看来平常,却说出了学习成败的规律,现在已经成为大家熟悉的学习格言,不少人把它作为座右铭,激励自己前进。
所谓“勤”即:“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记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贪多务得,细大不捐;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
”这段话就是说要口勤、手勤、脑勤。
谈到“思”,他认为应该:“抵排异端,攘斥佛老,补苴罅漏,张皇幽眇;寻坠绪之茫茫,独旁搜而远绍,障百川而东之,回狂澜于既倒。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对于异端学说,佛道二教的邪说必须加以排斥和抨击,对于儒道缺漏的地方加以弥补,精微的地方加以发扬,对于儒道加以继承。
(2)指导学生学习儒家经典。
韩愈在《进学解》中用简明生动的语言,阐述《书》《春秋》《左氏》《易》《诗》等儒家主要经典,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指导学生以简明的方法来进行学习。
如他说“《周诰》《殷盘》,佶屈聱牙;《春秋》谨严,《左氏》浮夸;《易》奇而法,《诗》正而葩;下逮《庄》《骚》,太史所录;子云、相如,同工异曲”。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周诰》《殷盘》文字艰深,不易读懂,《春秋》的褒贬谨慎严正,《左传》释经,虚浮夸大,《易》的变化很奇,但是正当,都可以师法,《诗》的义理很正,词句华丽。
到了《庄子》《离骚》《史记》《汉书》所记,扬雄和司马相如的曲调虽然不同,但工力却是相等的。
如果能够掌握这些文章的特点,学习起来就比较容易了。
(3)论人才。
韩愈在《进学解》中还列举了不同木材有不同的用途,有良匠可以各尽其材。
不同的药材能治不同的疾病,良医可以用其特性治病,可以药尽其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