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地地区 教案

合集下载

初一地理极地地区教案范文

初一地理极地地区教案范文

初一地理极地地区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及生态环境。

2.培养学生运用地图、图表分析地理现象的能力。

3.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及生态环境。

2.教学难点:极地地区的气候特点及生态环境。

三、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2.地图、图表3.教学视频四、教学过程(一)导入1.向学生展示极地地区的图片,让学生初步了解极地地区的风貌。

2.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极地地区的了解。

(二)新课讲解1.地理位置介绍(1)展示极地地区的地图,让学生找出极地地区的位置。

(2)讲解极地地区的范围,包括南极地区和北极地区。

2.气候特点(1)播放极地地区的气候视频,让学生直观感受极地气候的严酷。

(2)分析极地地区的气候特点,如:温度低、降水少、风力大等。

(3)讲解极地地区气候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3.生态环境(1)展示极地地区的生态环境图片,让学生了解极地地区的生物多样性。

(2)讲解极地地区生态环境的特点,如:生物种类单一、生态平衡脆弱等。

(3)讨论极地地区生态环境的保护措施。

4.极地地区的资源(1)介绍极地地区的自然资源,如:石油、天然气、矿产等。

(2)讲解极地地区资源的开发利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三)案例分析1.分析极地地区气候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如:极地探险、科学研究等。

2.讨论如何保护极地地区的生态环境。

(四)课堂小结2.强调保护极地地区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五)作业布置1.请学生绘制极地地区的地图,标注出地理位置、气候特点及生态环境。

2.写一篇关于极地地区生态环境保护的短文。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展示、讨论等方式,让学生了解了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及生态环境。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培养他们的观察、分析、表达能力。

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让他们认识到保护极地地区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在作业布置方面,要注意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初中地理极地地区地图教案

初中地理极地地区地图教案

教案:极地地区课程目标:1. 了解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和范围;2. 掌握极地地区的自然环境特征;3. 了解极地地区的资源和经济活动;4. 培养学生的地图阅读和分析能力。

教学重点:1. 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和范围;2. 极地地区的自然环境特征;3. 极地地区的资源和经济活动。

教学难点:1. 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和范围的理解;2. 极地地区的自然环境特征的描述;3. 极地地区的资源和经济活动的分析。

教学准备:1. 地图册;2. 地球仪;3.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仪,发现极地地区的位置;2. 提问:极地地区在哪里?极地地区的范围是什么?二、自主学习(10分钟)1. 让学生阅读地图册,了解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和范围;2. 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教师点评并总结。

三、课堂讲解(15分钟)1. 讲解极地地区的自然环境特征,如寒冷、干燥、风大等;2. 讲解极地地区的资源,如石油、天然气、鱼类等;3. 讲解极地地区的经济活动,如捕鱼、旅游业等。

四、案例分析(10分钟)1. 展示极地地区的案例图片,如冰川融化、海洋污染等;2. 让学生分析案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3. 学生分享分析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五、地图阅读训练(10分钟)1. 让学生阅读极地地区的地图,了解各地理事物的分布;2. 学生分享阅读心得,教师点评并总结。

六、课堂小结(5分钟)1. 让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2. 教师点评并补充。

七、作业布置(5分钟)1. 让学生绘制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和范围图;2. 让学生撰写一篇关于极地地区资源和经济活动的短文。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地图阅读和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了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范围、自然环境特征、资源和经济活动。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运用地图册和地球仪,提高学生的地图阅读和分析能力。

同时,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确保教学效果。

七年级下册地理极地地区教案汇总7篇

七年级下册地理极地地区教案汇总7篇

七年级下册地理极地地区教案汇总7篇七年级下册地理极地地区教案汇总7篇作为一名教职工,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各个教学步骤教学环节的时间分配等等,都要经过周密考虑,精心设计而确定下来,编写教案有利于教师弄通教材内容,下面是小编为您分享的教案模板参考,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七年级下册地理极地地区教案(篇1)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认识两极地区的位置范围、气候条件、自然环境、自然资源等。

2、会用地图、景观图片和相关资料,总结归纳出两极地区的环境特点。

3、学会在以两极为中心的地图上辨别方向。

4、培养从图片中提取地理信息的能力。

(二)能力目标1、掌握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说明某一地区位置特点的方法。

2、掌握使用两极地形图和景观图片,总结归纳两极地区气候特点的方法。

3、使用两极地区气温图表区分两极气候的特点。

4、掌握利用经纬网在以两极地区为中心的地图上判断方向的方法。

(三)情感目标通过学习,让学生感受到科学家热爱科学、不畏艰险、勇于探索的精神,并增强他们保护两极地区环境的意识和热爱祖国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一)教学重点两极地区的位置、气候、自然环境、自然资源等。

(二)教学难点1、判断两极地区的方向,辨别周围环境。

2、读图理解、区分两极地区的自然环境的差异。

3、读图分析能力与技巧的培养。

三、教学突破1、分别用南极地区和北极地区的地图,说明两极地区的位置。

2、在以两极为中心的地图上,用经纬网辨别方向和周围的环境3、利用两极地区气温图,区分两极地区自然环境的差异。

4.利用图片等相关资料,总结、归纳两极地区的自然环境特点。

四、教学准备北极地区图、南极地区图、两极地区气温比较图、有关阅读资料、图片、课件等。

师生活动教学提示与建议(一)冰雪覆盖的地区1、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请大家看一段录像,猜一猜片中展现的是哪儿的景象(播放极地区的景象录像)总结:这就是神秘的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今天我们进入到这两个特殊地区,去解开它们神秘的面纱。

《极地地区》教案

《极地地区》教案

《极地地区》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特点及气候条件;(2)掌握极地地区的自然资源及生态环境;(3)了解人类在极地地区的活动及对环境的影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查阅资料、图片等,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2)开展小组讨论,提高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3)运用地图和遥感图像,培养学生读图析图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极地地区的热爱和保护意识;(2)增强学生对气候变化和环境保护的关注;(3)培养学生尊重科学、勇于创新的精神。

二、教学内容1. 第一课时:极地地区的概述(1)极地地区的定义及地理位置;(2)极地地区的气候特点;(3)极地地区的重要性和研究价值。

2. 第二课时:极地地区的自然资源(1)生物资源:鱼类、鲸类、海豹等;(2)矿产资源:石油、天然气、金属矿产等;(3)其他资源:冰雪资源、旅游资源等。

3. 第三课时:极地地区的生态环境(1)极地生态系统的特点;(2)典型动物:企鹅、北极熊等;(3)生态环境面临的威胁及保护措施。

4. 第四课时:人类在极地地区的活动(1)探险和科学研究:历史及现状;(2)极地考察站的建设及作用;(3)极地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5. 第五课时:极地地区的国际合作(1)国际组织:南极条约组织、北极理事会等;(2)国际合作的重要性;(3)我国在极地事务中的地位和作用。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极地地区相关问题;2. 运用案例分析法,以典型实例讲解极地地区的特点和价值;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合作交流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 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极地地区的图片、视频等资料,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四、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极地地区基本知识的掌握;2.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合作交流中的表现及问题解决能力;3.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研究性学习任务,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五、教学资源1. 教材:《极地地区》专题教材;2. 图片资料:极地地区风光、动物、考察站等图片;3. 视频资料:极地地区的纪录片、科考实况等;4. 网络资源:相关科普文章、新闻报道等。

初中地理极地地区教案

初中地理极地地区教案

初中地理极地地区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特点和气候条件;(2)掌握极地地区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3)了解人类在极地地区的活动及其对环境的影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地图和图片,观察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2)利用资料和数据,分析极地地区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3)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探讨人类在极地地区的活动及其对环境的影响。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极地地区的兴趣和好奇心;(2)增强学生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3)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学习态度。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2)极地地区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3)人类在极地地区的活动及其对环境的影响。

2. 教学难点:(1)极地地区的气候特点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2)人类在极地地区的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及应对措施。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极地地区的相关资料和图片;(2)极地地区的地图和数据;(3)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任务单。

2. 学生准备:(1)预习极地地区的相关知识;(2)准备笔记本和文具。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图片和资料,引导学生了解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2)提问学生对极地地区的认识和了解。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极地地区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2)教师提问,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

3. 课堂讨论:(1)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探讨人类在极地地区的活动及其对环境的影响;(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案例分析:(1)教师展示极地地区的案例资料,引导学生分析案例中的人类活动及其对环境的影响;(2)学生发表观点,教师点评并总结。

5. 课堂小结:(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知识点;(2)学生整理学习笔记。

五、课后作业1. 完成教材上的练习题;2. 结合所学知识,思考极地地区的保护措施;3. 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

极地地区初中教案

极地地区初中教案

极地地区初中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和自然环境特点。

2. 学会在以两极为中心的地图上辨别方向。

3. 掌握两极地区的气温特点和资源分布。

4. 培养对极地环境保护的意识,理解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1. 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和范围。

2. 极地气候的特点和影响。

3. 极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教学难点:1. 极地地区的方向判断。

2. 极地气候和环境的差异分析。

教学准备:1. 地图和图片资料。

2. 气温图表和相关数据。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入话题:展示极地地区的美丽图片,引起学生对极地地区的兴趣。

2. 提问:你们对极地地区有什么了解?极地地区有什么特殊之处?二、探索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和范围(10分钟)1. 展示极地地区的地图,引导学生了解极地地区的位置和范围。

2. 讲解极地地区的地理特点,如极昼极夜现象等。

三、研究极地气候的特点和影响(10分钟)1. 展示极地气温图表,引导学生分析极地气候的特点。

2. 讲解极地气候对生态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四、探讨极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10分钟)1. 展示极地资源的图片和数据,引导学生了解极地资源的丰富性。

2. 讨论极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五、总结和反思(5分钟)1. 学生总结所学内容,分享自己的感受和体会。

2. 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强调极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教学延伸:1. 组织学生进行极地环境保护的实践活动,如制作宣传海报、撰写倡议书等。

2. 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或环保组织代表进行讲座,增加学生对极地环境保护的了解。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展示图片和地图,引导学生了解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和范围,通过分析气温图表和数据,让学生掌握极地气候的特点和影响,通过探讨资源的开发与保护,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讨论和思考,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同时,结合实践活动和专家讲座,增加学生对极地环境保护的实践经验和深入理解。

地理《极地地区》教案范文

地理《极地地区》教案范文

一、教案基本信息1. 课题名称:极地地区2. 教学年级:八年级3. 学科:地理4. 课时安排:2课时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特点及气候条件;掌握极地地区的自然资源及人类活动;学会阅读和分析极地地区的地图和图表。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图片、地图和图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信息获取能力;通过小组讨论、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运用多媒体技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信息素养。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极地地区的环境保护意识;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关注全球发展的价值观。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特点及气候条件;极地地区的自然资源及人类活动;极地地区的环境保护。

2. 教学难点:极地地区的气候条件对生物和人类活动的影响;极地地区的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矛盾。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极地地区的各种问题;2. 运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3. 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极地地区的景观和实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4. 采用案例分析法,使学生了解极地地区的人类活动和环境保护措施。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利用多媒体展示极地地区的美丽风光,引导学生关注极地地区;提出问题:“你们对极地地区有哪些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特点及气候条件;3. 课堂讲解:讲解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特点及气候条件;介绍极地地区的自然资源及人类活动;分析极地地区的环境保护措施。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极地地区的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矛盾;5. 案例分析:展示极地地区的实例,让学生分析实例中的人类活动和环境保护措施;6. 课堂小结:强调极地地区的环境保护重要性。

7.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习题,巩固所学知识;鼓励学生进行课外拓展,了解我国在极地地区的科研活动。

六、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包括:1. 学生对极地地区的基本概念、原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2. 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和合作能力;3. 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的适用性及改进措施;4. 学生的提问和反馈,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困惑;七、评价与反馈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和回答问题的表现,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效果;2. 作业评价:通过学生完成的作业,了解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3. 学生自我评价:鼓励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和评价,发现问题并改进;4. 家长反馈:与家长保持沟通,了解学生在家庭环境下的学习情况,共同关注学生的成长。

七年级地理极地地区教案

七年级地理极地地区教案

一、教案主题:七年级地理极地地区教案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特点和生态环境。

2. 让学生掌握极地地区的自然资源和人类活动。

3. 培养学生对极地地区的保护意识。

三、教学内容:1. 极地地区的概念及地理位置2. 极地地区的气候特点3. 极地地区的生态环境4. 极地地区的自然资源5. 极地地区的人类活动四、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特点、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和人类活动。

难点:极地地区的气候特点和生态环境。

五、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教学,展示极地地区的图片和视频,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2. 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了解极地地区的实际问题和人类活动。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

第一课时:极地地区的概念及地理位置一、导入新课1. 提问:同学们,你们听说过极地地区吗?能描述一下它的位置吗?2. 总结:极地地区位于地球的两极,包括南极和北极。

二、自主学习1. 让学生通过地图和教材,了解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

2. 分析极地地区的经纬度范围。

三、课堂讲解1. 讲解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及其特点。

2. 介绍极地地区的周边国家和地区。

四、课堂练习1. 让学生在地图上标出极地地区的位置。

2. 完成课后练习题。

第二课时:极地地区的气候特点一、导入新课1.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极地地区有什么特殊的气候特点吗?2. 总结:极地地区气候特点是寒冷、干燥、风大。

二、自主学习1. 让学生通过教材,了解极地地区的气候特点。

2. 分析极地地区的气候形成原因。

三、课堂讲解1. 讲解极地地区的气候特点及其形成原因。

2. 介绍极地地区气候对生态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四、课堂练习1. 让学生完成课后练习题。

2. 讨论极地地区气候对生态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第三课时:极地地区的生态环境一、导入新课1.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极地地区有哪些特殊的生态环境吗?2. 总结:极地地区生态环境独特,包括冰川、海洋、陆地生物等。

《极地地区》教案(通用3篇)

《极地地区》教案(通用3篇)

《极地地区》教案(通用3篇)《极地地区》篇1极地地区教学目标1.了解两极地区特殊的自然环境。

2.理解在两极地区开展科学考察活动和环境保护的原因,培养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教学要求1.了解两极地区的地理位置及范围,并且能够说出由此而造成的特殊的自然环境特征;理解在两极地区开展科学考察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2.学会在以两极为中心的地图上辨别方向;能够根据两极的气温比较图比较两地自然环境的差异。

3.感受科学家勇攀科学高峰的精神,增强保护两极地区环境的意识,认识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结构分析本章内容共一节,分为“冰雪覆盖的地区”、“科学考察的宝地”和“极地的保护与和平利用”三个标题。

三个标题会使学生对极地地区的了解逐渐深入。

首先了解极地地区的自然环境,集中体现在寒冷。

正是由于特殊的自然环境,造成了当地有特色的资源,如冰川、动物。

同时也使得那里人迹罕至,留下了丰富的矿产资源以及原始的自然环境,这个天然的实验室吸引了世界各地的科学家。

但科学家和开发者的到来必然会打破这里的寂静,“极地地区应该如何开发、利用?科学家在考察时应该注意什么问题?人们应该怎样对待这片洁净的土地?”这是人们正在面临的严峻问题。

三个问题一步步地深入,会使学生从知识到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对极地地区有全面的了解。

内容点析1.关于极地地区特殊的位置。

教材将读图的过程和对极地地区位置的理解渗透到了活动当中,首先通过这两幅图可以了解两地区的地理位置和大致范围,这是理解极地地区自然环境的基础;第二,让学生明确环绕南极大陆的各大洋和北极地区中心的大洋,南极能够同时被三个大洋环绕,这是由其特殊位置决定的,同时海洋与陆地分布的不同,也是造成南极地区和北极地区较大差异的主要原因。

极地地区尤其是极点,有着特殊的地理位置,因而会出现较为特殊的现象,问题3的安排即是让学生对此有一定的体会。

由于是经线的交汇处,在极地地区还会出现时间等一系列的问题,教师可以通过这些问题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极地地区的特殊位置,而这些恰恰是前面学习“地球和地图”时容易被学生忽略的问题。

《极地地区》教案

《极地地区》教案

《极地地区》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特点和生态环境;掌握极地地区的自然资源和人类活动;了解我国在极地地区的研究和考察工作。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图片、地图等资料,分析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和特点;通过案例分析,了解极地地区的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通过调查访问,了解我国在极地地区的研究和考察工作。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极地地区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学生关爱生态环境、珍惜自然资源的意识;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关注国家科研事业的感情。

二、教学内容1. 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和特点地球的两极:南极和北极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极地地区的气候特点极地地区的自然环境2. 极地地区的自然资源生物资源:鱼类、海洋哺乳动物、鸟类等矿产资源:煤炭、石油、天然气等淡水资源:冰川和冰盖3. 极地地区的人类活动探险和考察活动科学研究:地质、生物、气候等领域资源开发:渔业、矿产、淡水等4. 我国在极地地区的研究和考察工作我国极地考察的历史和现状我国极地考察的成果和贡献我国极地考察的挑战和展望5. 极地地区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极地地区的生态环境问题:全球变暖、生物多样性减少等国际合作与法律法规:南极条约、北极理事会等我国的极地保护政策与实践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和特点;极地地区的自然资源和人类活动;我国在极地地区的研究和考察工作;极地地区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2. 教学难点:极地地区的气候和生态环境;极地地区的资源开发与保护;我国极地考察的历程和成果。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1.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特点、资源和人类活动;案例分析法:分析极地地区的生态环境和资源开发案例;调查访问法:了解我国在极地地区的研究和考察工作;小组讨论法:探讨极地地区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2. 教学手段:图片:展示极地地区的自然风光和生态环境;地图:展示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和人类活动;视频:播放极地考察纪录片,了解极地地区的实际情况;网络资源: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极地地区的最新研究动态。

极地地区的教案

极地地区的教案

极地地区的教案【篇一:极地地区教学设计】1345【篇二:极地地区教学设计】极地地区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说出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范围和特殊的自然环境特征,理解在极地地区开展科学考察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2、通过活动,学会在以两极点为中心的地图上辨别方向,并能根据资料比较两极自然环境的差异,培养学生的比较分析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1、利用访谈的形式汇报、整合问题。

并运用多媒体课件对调查结果进行展示、交流。

2、反馈(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通过教与学活动,使学生在考察、汇报、问题解决、反思的过程中感悟到科学家热爱科学,不畏艰险,勇于探索的精神,并增强他们保护两极地区环境的意识和热爱祖国的情感。

2、通过调查、汇报考察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学会倾听和欣赏别人,培养学生参与意识和合作态度及对地理知识的探究精神。

教学重难点及处理重点: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的特殊性;在两极地区开展科学考察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难点:两极自然环境的特殊性。

重难点突破:通过课前考察、汇报、合作、直观的资料感悟体验。

教学方法访谈教学方法课前准备将全班分成两个小组,准备:1、将两极地区分为“自然概况”、“自然资源”、“科学考察”、“环境保护”四个专题。

2、两个小组(男、女)分别对南极地区和北极地区进行相关资料的查阅、整理,并选出两名学生代表,做为主持人,各小组做好汇报顺序和形式的安排。

教学分析:1、教学内容分析:本节教学内容分为“冰雪覆盖的地区”、“科学考察的宝地”和“极地的保护与和平利用”三个标题。

三个标题会使学生对极地地区的了解逐渐深入。

首先了解极地地区的自然环境,集中体现在寒冷。

正是由于特殊的自然环境,造成了当地有特色的资源。

同时也使得那里人迹罕至,留下了丰富的矿产资源以及原始的自然环境,这个天然的实验室吸引了世界各地的科学家。

但科学家和开发者的到来必然会打破这里的寂静,“极地地区应该如何开发、利用?科学家在考察时应该注意什么问题?人们应该怎样对待这片洁净的土地?”这是人们正在面临的严峻问题。

初中地理极地地区教案

初中地理极地地区教案

初中地理极地地区教案第一章:极地地区的概述1.1 极地地区的定义与地理位置1.2 极地地区的气候特点1.3 极地地区的重要性和保护意义第二章:北极地区2.1 北极地区的地理特征2.2 北极地区的自然资源2.3 北极地区的生态环境第三章:南极地区3.1 南极地区的地理特征3.2 南极地区的自然资源3.3 南极地区的生态环境第四章:极地地区的探索与研究4.1 极地地区的探险历史4.2 现代极地科学研究的重要性4.3 极地科学考察站的建立与管理第五章:极地地区的保护与利用5.1 极地地区的保护意义与现状5.2 极地地区的资源利用与可持续发展5.3 国际合作与冲突解决第六章:极地地区的生态环境6.1 极地地区的生物多样性6.2 极地生态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6.3 气候变化对极地生态环境的影响第七章:人类活动对极地地区的影响7.1 极地地区的自然资源开发7.2 极地地区的科学研究与探索7.3 人类活动对极地生态环境的潜在影响第八章:极地地区的保护措施8.1 国际法律与条约对极地保护的作用8.2 各国政府与非政府组织在极地保护中的角色8.3 极地保护的挑战与机遇第九章:极地地区的科学研究9.1 极地科学研究的重要性和领域9.2 极地科学考察的方法和技术9.3 极地科学研究对人类和自然的贡献第十章:极地地区的未来展望10.1 气候变化对极地地区的影响10.2 极地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战略10.3 极地地区未来的挑战与机遇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一:极地地区的定义与地理位置解析:理解极地地区的定义和它们在地球上的具体位置是学习极地地区的基本出发点。

这需要学生掌握地理知识,了解极圈以内的地区是如何定义的,以及极地地区如何与南极和北极相对应。

重点二:极地地区的气候特点解析:极地地区的气候特点是学习极地生态环境的基础,学生需要理解极地地区的极端气候条件,包括长时间的极夜和极昼、低温和极端温度变化等。

重点三:极地地区的重要性和保护意义解析:学生需要认识到极地地区对全球气候平衡的重要性,以及它们在全球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地理极地地区教案

地理极地地区教案

地理极地地区教案篇1:极地地区地理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了解两极地区的地理位置和范围2、了解两极地区特殊的自然环境3、理解两极地区开展科学考察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二)能力目标:1、学会在以两极地区为中心的地图上辨别方向2、能根据两极的气温比较图比较两地自然环境的差异(三)情感目标:感受科学家勇攀科学高峰的精神,增强保护两极地区环境的意识,认识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重点、难点两极地区特殊的自然环境在以极点为中心的地图上辨别方向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思路根据教材内容,本章分三部分,第一部分介绍基础知识:两极地区的纬度位置和包括的范围,以及两极地区的自然环境;第二部分介绍两极地区主要的自然资源;第三部分由于人类的到来必然对两极地区造成破坏,因此要保护极地地区。

教学过程展示“南极考察图片”,提问:“谁能告诉老师这是什么地方?你们想不想去?”情境创设假如你是一位将要赴两极地区进行考察的科学家,你需要了解有关极地地区的哪些问题呢?学生分组讨论回答将全班每四个人分成一组,讨论派代表回答,回答最好的一组给予鼓励。

教师讲述首先需要对两极地区的纬度位置及自然环境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展示图片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去掉极点)学生活动学生试着自己判断哪一幅是南(北)极地区;并且讨论归纳其不同特点:北极地区主要是海洋,周围被大陆所包围;南极地区主要是大陆,周围被海洋所包围。

学生活动在老师带领下,在北极地区图上找出北极地区的纬度位置和北极地区所包括的范围(注意: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地图跟平时所看到的不一样,这幅地图是从极点上空来看的,它有弧线和射线,弧线代表纬线,射线代表经线)板书 1、北极地区的纬度位置及范围教师小结位于地球最北端的北极地区,是指北纬66.5度以北的广大区域,包括北冰洋的大部分,以及沿岸的亚、欧、北美三洲的陆地和岛屿。

教师提问在图上,北极地区有一个特殊的地方北极点,它的时间如何?在这一点上每个方向都指向哪里?学生分组讨论这两个问题板书 2、北极点教师提示在同一经线上地方时相等,那么在经线相交的地方,时间该如何来计算呢?学生思考略情感教育在这种情况下,在极地工作的各国考察队员保留各自国家的地方时间,遇到外国人时一般不问:“现在几点了?”一位美国考察队员曾这样描述他们在极点举行垒球比赛的情形:“那只小小的垒球一会儿从今天飞到了昨天,一会儿又从昨天飞回今天。

《极地地区》教案

《极地地区》教案

《极地地区》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和生态环境;(2)掌握极地地区的自然资源和人类活动;(3)了解我国在极地地区的研究和考察成果。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地图和图片,观察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2)利用资料和数据,分析极地地区的气候特点和生态环境;(3)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探讨极地地区的自然资源和人类活动。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关爱和保护意识;(2)培养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和探索精神;(3)增强学生的国家荣誉感和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内容1. 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南极和北极的位置、特点及分布;2. 极地地区的气候特点:极端寒冷的气温、降水稀少、风速大;3. 极地地区的生态环境:冰川、海洋、陆地生态系统及动植物种类;4. 极地地区的自然资源:矿产资源、生物资源、可再生能源等;5. 极地地区的人类活动:科学考察、资源开发、旅游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特点;(2)极地地区的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3)极地地区的人类活动及其对环境的影响。

2. 教学难点:(1)极地地区的气候特点对生态环境的影响;(2)极地地区的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及可持续发展策略。

四、教学准备1. 教具:地图、图片、资料、数据、视频等;2. 学具:笔记本、笔、小组合作讨论记录表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1)展示极地地区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2)提问:“你们对极地地区有哪些了解?”激发学生兴趣。

2. 教学新课:(1)讲解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特点;(2)介绍极地地区的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3)阐述极地地区的人类活动及其对环境的影响。

3. 课堂互动:(1)学生分享课前调查成果,了解极地地区的特点;(2)小组合作讨论极地地区的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及可持续发展策略。

4. 案例分析:(1)介绍我国在极地地区的研究和考察成果;(2)分析极地地区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初中地理极地地区教案

初中地理极地地区教案

初中地理极地地区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特点及气候;(2)掌握极地地区的自然资源及人类活动;(3)了解极地地区的保护意义及我国在极地地区的科学考察工作。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地图和图片,观察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2)利用资料和数据,分析极地地区的气候特点;(3)采用案例分析法,了解极地地区的自然资源及人类活动;(4)开展小组讨论,探讨极地地区的保护意义及我国在极地地区的科学考察工作。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极地地区的兴趣和好奇心;(2)增强学生对环境保护的意识;(3)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勇于探索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特点;(2)极地地区的自然资源及人类活动;(3)极地地区的保护意义及我国在极地地区的科学考察工作。

2. 教学难点:(1)极地地区的气候特点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2)极地地区的自然资源的开发与保护;(3)我国在极地地区的科学考察工作的意义及成果。

三、教学准备1. 教具准备:(1)极地地区相关地图和图片;(2)极地地区气候特点和自然资源的资料和数据;(3)极地地区保护意义及我国在极地地区的科学考察工作的案例;(4)小组讨论记录表。

2. 教学环境:(1)教室环境布置,突出极地地区主题;(2)多媒体设备准备,用于展示极地地区相关内容。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极地地区的美景图片,引发学生兴趣;(2)提问:你们对极地地区有什么了解?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极地地区的知识。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特点;(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教师点评并总结。

3. 课堂讲解:(1)讲解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特点;(2)讲解极地地区的自然资源及人类活动;(3)讲解极地地区的保护意义及我国在极地地区的科学考察工作。

4. 案例分析:(1)教师展示极地地区保护意义及我国在极地地区的科学考察工作的案例;(2)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案例中的问题和解决方法;(3)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极地地区》 教学设计

《极地地区》 教学设计

《极地地区》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说出极地地区的位置、范围和特殊的自然环境特征。

了解极地地区的科学考察价值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地图、图片、视频等资料的分析,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和信息提取能力。

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和思维创新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极地地区的探索兴趣和对科学精神的追求。

增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极地地区的位置、范围和自然环境特征。

极地地区的科学考察价值。

2、教学难点极地地区的气候特点及其形成原因。

理解极地地区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极地地区的基本知识和概念,使学生对极地地区有初步的了解。

2、直观演示法运用地图、图片、视频等直观教具,展示极地地区的位置、地貌、气候等特征,帮助学生形成直观印象。

3、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极地地区的科学考察价值和环境保护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和思维能力。

4、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的极地考察案例,加深学生对极地科学考察的理解。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展示极地地区的美丽风光图片或视频,如极光、冰山、企鹅、北极熊等,引起学生的兴趣,提问学生对极地地区的了解程度,从而导入新课。

2、讲授新课(1)极地地区的位置和范围结合世界地图,指出南极地区和北极地区的位置和范围,强调南极地区主要是南极洲及其周边海域,北极地区主要是北冰洋及其周边陆地。

让学生在地图上找出南极点、北极点、南极圈、北极圈,加深对极地地区位置的认识。

(2)极地地区的自然环境特征①气候讲解极地地区的气候特点,如寒冷、干燥、大风等。

分析极地气候寒冷的原因,如高纬度、太阳辐射少、冰层反射阳光等。

②地形展示极地地区的地形图片,介绍南极地区以高原为主,被称为“冰雪高原”;北极地区以海洋为主,有众多的岛屿和浮冰。

③资源介绍极地地区丰富的资源,如矿产资源(煤、铁等)、生物资源(企鹅、北极熊、海豹等)、淡水资源(大量的冰川)等。

2024-2025学年七年级地理下册第七章第五节极地地区教案(新版)商务星球版

2024-2025学年七年级地理下册第七章第五节极地地区教案(新版)商务星球版
f.极地地区的旅游:探讨极地地区的旅游活动和旅游资源,如邮轮旅游、探险旅游等。
2.拓展建议:
a.学生可以自主查阅相关书籍和学术文章,深入研究极地地区的各个方面。
b.鼓励学生参与讨论和研究报告,分享自己对极地地区的理解和研究成果。
c.学生可以尝试寻找极地地区的实际案例,了解极地地区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d.学生可以参与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如参加环保活动、参观极地博物馆等。
突出重点,强调难点,通过对比、归纳等方法帮助学生加深记忆。
互动探究:
设计小组讨论环节,让学生围绕极地地区的问题展开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疑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拓展思维。
技能训练:
设计实践活动或实验,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极地地区知识的应用,提高实践能力。
在新课呈现结束后,对极地地区的知识点进行梳理和总结。
3.重点:极地地区的自然资源和人类活动。
解决办法:通过阅读地图和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极地地区的自然资源分布和人类活动的特点。同时,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活动,培养他们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4.难点:极地地区的自然资源的开采和保护。
解决办法:通过讨论和实践活动,让学生了解极地地区自然资源的开采和保护的挑战。同时,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提出解决方案,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解决办法:通过展示地图、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直观地了解和掌握极地地区的特点。同时,通过案例分析和实践活动,让学生深入理解和运用所学知识。
2.难点:极地地区的气候特点和生态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解决办法:通过具体的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极地地区的气候和生态环境对人类活动的限制和挑战。同时,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和分析实际问题,提高他们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地理《极地地区》教案范文

地理《极地地区》教案范文

地理《极地地区》教案范文第一章:极地地区的概念与地理位置1.1 引入:通过展示南极和北极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极地地区的特点和重要性。

1.2 教学内容:极地地区的定义和范围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和地形特点极地地区的气候特征1.3 教学活动: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极地地区的定义和范围教师展示地图,引导学生理解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和地形特点1.4 作业:学生绘制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图,并简要描述其地形特点。

第二章:极地地区的生态系统2.1 引入:通过展示极地地区的动物和植物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极地地区的生态系统。

2.2 教学内容:极地地区的植被和动物种类极地地区的食物链和生态平衡极地地区的保护意义2.3 教学活动:学生观察图片,了解极地地区的植被和动物种类教师讲解食物链和生态平衡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极地地区的生态特点学生小组讨论,探讨极地地区的保护意义第三章:极地地区的资源与利用3.1 引入:通过展示极地地区的矿产资源和渔业资源,引导学生思考极地地区的资源利用问题。

3.2 教学内容:极地地区的矿产资源和渔业资源极地地区的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极地地区的国际合作3.3 教学活动: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极地地区的矿产资源和渔业资源教师展示相关资料,引导学生探讨极地地区的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问题3.4 作业:学生制作一份报告,介绍极地地区的资源利用及环境保护状况。

第四章:极地地区的科学研究4.1 引入:通过展示极地地区的科学考察站,引导学生关注极地地区的科学研究。

4.2 教学内容:极地地区的科学研究领域和成果极地地区的科学考察站和科研设施极地地区的科学研究对人类的意义4.3 教学活动: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极地地区的科学研究领域和成果教师展示图片,引导学生了解极地地区的科学考察站和科研设施学生小组讨论,探讨极地地区的科学研究对人类的意义第五章:极地地区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5.1 引入:通过展示极地地区的环境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极地地区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地理《极地地区》教案范文

地理《极地地区》教案范文

地理《极地地区》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特点和生态环境。

2. 使学生掌握极地地区的自然资源和人类活动。

3. 培养学生关爱极地环境,保护极地生态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1. 极地地区的概念:南极和北极。

2. 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地球的最南端和最北端。

3. 极地地区的特点:极端寒冷、干燥、风大。

4. 极地地区的生态环境:冰川、海洋、陆地生态系统。

5. 极地地区的自然资源:矿产资源、生物资源。

6. 极地地区的人类活动:科学考察、资源开发、旅游。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特点、生态环境和人类活动。

难点:极地地区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保护。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导入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极地地区的图片和视频资料。

3. 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了解极地地区的实际问题。

4. 组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5. 采用情景模拟法,让学生体验极地环境的恶劣条件。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提问学生对极地地区的了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讲解极地地区的概念和地理位置,展示相关图片和地图。

3. 分析极地地区的特点,让学生了解极端气候对生物和人类的影响。

4. 介绍极地地区的生态环境,展示冰川、海洋和陆地生态系统的图片。

5. 讲解极地地区的自然资源,让学生了解矿产资源和生物资源的开采与利用。

6. 分析极地地区的人类活动,讨论科学考察、资源开发和旅游对环境的影响。

7. 讲解极地地区的环境保护,让学生了解国际公约和我国的政策措施。

8. 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提出保护极地环境的建议。

9.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10. 课后反思: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评价和总结,为下一步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对极地地区地理位置、特点、生态环境和人类活动的掌握程度。

2. 评价学生对极地地区自然资源和环境保护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3. 评价学生合作学习、问题解决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安排
【课时安排】
教师可将本章的教学分为2课时。
【新课引入】
对于本节的内容,教师可以采用情境创设的方法来进行导入和组织教学。假设学生就是一位将要随科学家到两极地区进行科学考察的人员,那么他需要了解哪些有关问题呢?
首先需要对两极地区的纬度位置及自然环境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尤其是气候状况,以便做好着装上的准备,其次需要确定考察时间,这是由它们特殊的纬度位置决定的;第三,要考虑科学家考察的原因所在,这样就促使学生了解两极地区的各种资源(包括自然资源以及科学研究的资源),同时可以讨论一下人类考察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人类更好地进行可持续发展;最后还需要组织学生讨论:“在科考的过程中应该注意哪些问题”,这主要涉及到对极地地区的和平利用和保护问题。学生在角色扮演的过程中,会很自然地将一系列教学内容组织起来。
2、这一部分也可以这样来引入:先让学生阅读两则新闻,了解我国现有的两个南极科考站,另外还可让学生看一下前面极地投影图,了解世界各国在南极的科学考察情况。同时结合前面的活动2提问:“南极的自然环境这么恶劣,为什么还会有这么多的科学家去那里研究?是什么吸引了他们?”这样引发学生去了解其中的原因。
3、在讲授南极的大量固体淡水资源时,可以将冰川在淡水中所占的比例介绍给学生,突出南极地区的淡水资源对人类的意义。而南极的科学价值,则需要让学生结合“图示科考”和后面活动中秦大河的那段话来讨论。同时在明确其重要的科学价值之后,再让学生思考:“为什么南极会有这么重要的科学研究意义?”最终又落实到了南极的自然环境上面。
【科学考察的宝地】
1、这部分可以通过几个问题来让学生来考虑:①人们最初去南极是出于什么目的?现在的目的是什么?②为什么每年有大批科学家去南极考察?最吸引他们的是什么?③科学家是怎么进行科学研究的?④考察的过程中,科学家将会遇到什么困难?⑤北极有哪些研究和考察价值?⑥对两极地区的考察已经分别到了怎样的程度?
6、南极地区和北极地区的环境特征及资源状况可以对比来看,教师可以在这一节的学习结束之后,安排学生列表对比。
海陆状况
气候状况
资源状况
代表动物南极
中间是南极大陆,周围被太平洋、大
西洋、印度洋所包围
气温低、降水少、风力大
矿产,冰川,海洋生物,原始的自然
环境
企鹅北极
中间是北冰洋,周围是亚、欧、北美三洲的陆地和岛屿终年冰封,但不如南极冷主要为矿产资源
4、将生物资源直接放到自然环境的后面,而没有与其他资源一起介绍,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考虑:首先是为了突出极地地区寒冷的气候对当地的生物造成的影响;第二,南极的企鹅和北极的北极熊也是极地地区的一道亮丽的风景,它们本身就是极地地区自然环境的一个组成部分。
5、图10.3和图10.4使学生能够了解两极地区在景观上的差异及各自的代表性动物,并通过文字体会这些动物对极地地区特殊环境是如何适应的,进一步理解环境对生物的进化发展所起的重要作用。
4、指导学生看图10.3和10.4,结合文字体会动物对极地地区严寒气候的适应性。同时引导学生注意观察两地区从景观上有怎样的差别。
5、活动2主要是让学生对南极地区和北极地区作一下对比,活动要结合前面对两幅极地投影图的观察来进行。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将南北极的温度和人体体温以及水的冰点来对比,突出一下极地地区环境的恶劣程度。第二步再对比南极地区和北极地区,明确南极地区的环境更加恶劣。
教材分析
本章内容共一节,分为“冰雪覆盖的地区”、“科学考察的宝地”和“极地的保护与和平利用”三个标题。三个标题会使学生对极地地区的了解逐渐深入。首先了解极地地区的自然环境,集中体现在寒冷。正是由于特殊的自然环境,造成了当地有特色的资源,如冰川、动物。同时也使得那里人迹罕至,留下了丰富的矿产资源以及原始的自然环境,这个天然的实验室吸引了世界各地的科学家。但科学家和开发者的到来必然会打破这里的寂静,“极地地区应该如何开发、利用?科学家在考察时应该注意什么问题?人们应该怎样对待这片洁净的土地?”这是人们正在面临的严峻问题。三个问题一步步地深入,会使学生从知识到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对极地地区有全面的了解。
极地投影图对于初中学生来说较难理解,可采取一步步深入问题的办法引导学生思考:①图的中心点是什么地方?②图中以南极点(或北极点)为中心向外呈放射状的一系列直线表示什么线?③图中以南极点(或北极点)为中心的一个个圆圈表示什么线?④图中的方向如何确定?⑤地球自转方向在这张图中如何标注?
3、两极地区的自然环境这一部分,可先让学生来谈对南极和北极的印象,然后再读关于冰山和南极大风的两段阅读材料,另外还可以让学生观察教材中的几幅照片,最后总结概括。在此过程中,尽可能地让学生对比一下两极地区的情况,并探求原因,这样便于学生理解。学生对“白色沙漠”可能不会有体会,这时可让学生查找撒哈拉地区及其他沙漠地区的降水状况,比较的结果可以给学生留下更深刻的印象。
2、过程与方法
学会在以两极为中心的地图上辨别方向;能够根据两极的气温比较图比较两地自然环境的差异。
3、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科学家勇攀科学高峰的精神,增强保护两极地区环境的意识,认识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重难点分析
1、了解两极地区的地理位置及范围,并且能够说出由此而造成的特殊的自然环境特征;2、学会在以两极为中心的地图上辨别方向,并能够比较说明两地自然环境的差异。
4、教师在介绍极地地区的矿产资源时,可以引导学生思考:“煤应该在什么条件下才能够形成?”(温带地区,有大片的森林)“那么为什么在极地地区会出现煤矿或油田、气田?”当学生回答有困难,可提示学生从大陆的漂移来考虑,这是对前面知识是否灵活掌握的检验。
5、阅读完“穿越南极”这段材料之后,可以让学生进一步思考:“从科考的路线来看,队员们的前进方向是如何改变的?”这是对前面读图能力的巩固。
1、关于极地地区特殊的位置。教材将读图的过程和对极地地区位置的理解渗透到了活动当中,首先通过这两幅图可以了解两地区的地理位置和大致范围,这是理解极地地区自然环境的基础;第二,让学生明确环绕南极大陆的各大洋和北极地区中心的大洋,南极能够同时被三个大洋环绕,这是由其特殊位置决定的,同时海洋与陆地分布的不同,也是造成南极地区和北极地区较大差异的主要原因。极地地区尤其是极点,有着特殊的地理位置,因而会由于是经线的交汇处,在极地地区还会出现时间等一系列的问题,教师可以通过这些问题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极地地区的特殊位置,而这些恰恰是前面学习“地球和地图”时容易被学生忽略的问题。另外,还需要使学生明确北极和南极是两个点,而极区的范围则大致在极圈以内,这与平时的说法有出入。
3、关于南极的自然环境。南极的环境特征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即气温低、降水少、风力强。教材通过两个阅读材料使学生对此有感性的认识,同时用“冰雪高原”、“白色沙漠”和“风库”高度地概括了南极气候环境的主要特征。在这里需要给老师们明确几个问题。
①“冰雪高原”的“高”是如何造成的?南极本身陆地的海拔高度并不是特别大,但冰川的厚度非常大,所以形成了“冰雪高原”。这是长时间气温过低,降雪日积月累的结果。②南极之所以成为世界的“冷极”,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南极洲几乎全部位于南极圈以内,纬度高,地面接受太阳光热少;南极洲平均海拔较高(平均海拔2350米);南极大部分地区被冰雪覆盖着,冰雪对阳光有强反射。③“白色沙漠”说明南极降水相当少,造成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有:第一,南极位于极地高气压带,空气以下沉运动为主;第二,南极上陆地面积广阔,而海洋面积小;第三,常年受极地大陆气团的控制。④为什么南极和北极相比风力更大?这与南极的低温有较大关系。南极由于气温比北极低,因而产生非常强烈的低气压中心,会造成比北极更大的气压梯度力,所以南极会有“风库”之称。教师可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更多的例子,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如“一条锈迹斑斑的铁链,可以被南极的大风吹得光亮如新。”
8、煤本应该形成于温带地区,目前却出现在寒冷的南极,说明南极洲在煤炭形成的地质年代应该是温暖湿润的气候,能生长高大植物,这些茂密的森林被埋在地下经地质作用形成了煤田,后随大陆漂移至现在的位置。9、图10.6以其简单明了的方式帮助学生了解科学考察的基本过程,同时也便于学生理解活动的第2题中秦大河的那段话,体会极地科考的价值所在。
第十章极地地区教学设计
哈100中学
侯超辉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两极地区特殊的自然环境。
<2>、理解在两极地区开展科学考察活动和环境保护的原因,培养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3>、了解两极地区的地理位置及范围,并且能够说出由此而造成的特殊的自然环境特征;理解在两极地区开展科学考察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为了让学生体会南极地区与北极地区的差异,教师还可将学生分为两个组,让他们分别进行对上述问题的讨论和思考,最后各自来汇报,这样个别活动与集体讨论相结合,学生能够充分地思考,在比较的过程中也会理解得更深刻。
【冰雪覆盖的地区】
1、教师在引入教学内容时,除了按照上述的思路之外,还可提出一些问题,以引起学生的思考:“在地球上是不是所有的地方都只有一个经度和一个纬度?有没有几条经线同时经过的地方?”“南极地区和北极地区跨越了多大的经度范围?位于东半球还是西半球?”。
2、对图10.1和图10.2的判读。两幅图均为极投影图,这种地图在其他的章节中几乎没有出现过,因此要让学生通过对两图的判读,提高对这种图的识别、分析能力,尤其是在这种地图上辨别方向的能力。活动中的问题3起到了一定的启发学生的作用。教师还应该进行更加深入的训练(详见教学建议)。
教材将两图放在一起还有一个目的,就是便于学生对比两个地区的情况,如海陆分布的状况。而这些也为后面的活动和教学内容作了很好的铺垫,北极地区的平均气温和最低气温均比南极高,人们对南极的考察多于北极,都有这方面的原因。
6、教材通过两则新闻报道使学生了解我国在南极建设的两个考察站。同时,在活动中又提出两次建站都是在2月,时间问题的提出,便于学生结合实际体会“极昼”、“极夜”现象给极地地区带来的具体问题。
7、教材将极地地区的自然资源放到标题“科学考察的宝地”下,更突出了这些资源的科学价值。在矿产资源、淡水资源、生物资源以及未被人类破坏的自然环境当中,有的是由于其他地区日益缺乏而显得更加珍贵,但对人类意义更大的应该说是原始的自然环境,它为科研工作者提供了科学研究的天然实验室。极地地区之所以成为“科学考察的宝地”,根本原因还是由于它们的特殊位置。特殊的位置形成了寒冷的气候,寒冷的气候使得那里人迹罕至,没有人的破坏才能够使历史的遗迹得以完整保留。正是因为极地地区具有这么大的科学研究价值,所以人们应该合理地利用,并且保护好“地球上的最后一片净土”。因此,从逻辑关系上看,这一标题既是上一标题的结果,也是下一个标题的原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