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亢与胰岛细胞功能及变化的关系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甲亢与胰岛细胞功能及变化的关系

【摘要】目的:探讨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的患者胰岛细胞的功能变化,并分析两者关系。方法:将我院108例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的患者进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分析患者的血糖值与胰岛素值,根据结果分为血糖正常,血糖高组,并将50名健康人作为健康组,计算三组患者的胰岛B细胞的功能指数,包括TI、PI、IRI。对比三组患者以上指数是否有明显差异。并对差异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三组患者中,血糖高组患者IRI、TI、PI值明显高于血糖正常组和健康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血糖正常组三项指标的值明显高于健康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甲亢患者多存在糖代谢的异常情况,胰岛细胞功能降低和胰岛细胞受损情况。

【关键词】甲状腺功能亢进胰岛细胞胰岛细胞功能

甲亢是临床较为常见的一种内分泌代谢紊乱疾病,在临床治疗的过程中,医生经常发现,甲亢患者往往会伴有不同程度的糖代谢紊乱[1],而甲亢患者产生此情况的病因却尚不清楚。为了更好地研究甲亢与胰岛细胞功能的相关性,我院进行了本次试验,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09年1月~2010年1月收治的108位甲亢患者作为本次试验的研究对象,患者均经明确诊断,确诊为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其中,男67例,女41例,患者年龄在27~53岁之间,平均(32.67±4.44)岁。所有患者均无糖尿病病史,无家族史。排除:妊娠、哺乳期、急性疾病、高血压、肝脏疾病、肾脏疾病和冠心病,1个月内服用糖皮质激素等药物。

将甲亢患者进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根据检查结果将患者分为血糖正常组和高血糖组。选取同期在我院进行体检的50例健康人作为健康组。三组研究对象年龄、性别、其他疾病情况等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所有研究对象在试验前禁食12小时,取清晨空腹肘静脉血,将血浆分离保存。使用放射免疫分析法对血浆内胰岛素进行测定。主要观察指标包括:胰岛素原(PI)、胰岛素抵抗指数(IRI),真胰岛素(TI)。

1.3数据处理

将所得数据录入SPSS11.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X±s),组间对比采用t检验,当p<0.05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三组患者中,血糖高组患者IRI、TI、PI值明显高于血糖正常组和健康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血糖正常组三项指标的值明显高于健康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3讨论

已经有很多学者在研究中表明,甲亢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糖代谢障碍,可能引起此现象的机制主要归结为:甲状腺功能亢进后,患者甲状腺激素等水平升高,对胰岛素产生拮抗,进而对胰岛素功能损害。

在本次试验中,PI为胰岛素原是胰岛素的前体,在转化为胰岛素和C肽的同时,其胰岛素原也随之分泌。一般在胰岛素功能正常的人群中,PI占总免疫性胰岛素的15%左右。如果胰岛B细胞受损,PI值则会出现不同程度增加【2】。此外,胰岛素抵抗指数上升,也可很好地说明甲亢患者存在明显的糖代谢紊乱和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而真胰岛素(TI)是判断胰岛B细胞的生理功能的重要指标,临床常用于早期诊断胰岛素抵抗。

在试验中,我们发现,甲亢患者中,血糖高的患者,其TI、IRI、PI值明显高于甲亢血糖正常的患者;甲亢血糖值正常的患者,其各项检查指标也高于健康组。也就是说,对于甲亢患者,均已出现不同程度的胰岛细胞的功能障碍。

经研究,其损害机制可能与以下几点有关:首先,甲亢引起的内分泌失调,会使得机体的胰高血糖素和生长激素等胰岛素拮抗激素增加[3]。其次,甲亢产生的高水平三碘甲状腺原氨酸能影响胰岛素的作用,使得游离的脂肪酸浓度上升,刺激胰岛素分泌,抑制周围组织对葡萄糖的利用。再者,甲亢能降低胰岛素的敏感性,通过减少胰岛素样生长因子,使血糖升高。

总之,对于甲亢患者来说,其胰岛功能受损已经是普遍公认的话题,但是其受损的原因,尚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吕维名,许荣,肖丽霞等.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患者的胰岛素抵抗及胰岛B 细胞功能状态——附28例分析[J]. 新医学,2007,38 (7):21-22.

[2]刘俊英,朱保忠. 甲状腺机能亢进病人早期胰岛B细胞功能受损时相关指标的变化[J]. 全科护理,2010,08 (33) .:1674-1675.

[3]黄东瑾,谢培文,陈维婵等. 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胰岛素抵抗和胰岛素分

泌功能的变化[J]. 广东医学,2008,29 (9):12-13.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