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江古城空间组织分析
世界文化遗产丽江古城介绍
世界文化遗产丽江古城介绍世界遗产是全人类公认的具有突出意义和普遍价值的文物古迹及自然景观。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世界文化遗产丽江古城介绍,希望大家喜欢!世界文化遗产丽江古城介绍我国有两大古城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它们分列一南一北,各具特色,北方是山西的平遥古城,南方是云南的丽江古城。
丽江古城由大研、白沙、束河三个相对独立的城建单元组成,大研古城是它们的集中代表,所以人们也常常把大研古城叫做丽江古城。
从地域来讲,丽江大研古城是一座驰名中外的少数民族高原古城。
大研古城的位置大研古城位于丽江盆地的中心。
请看盆地西南角耸立着酷似书天巨笔的文笔峰,丽江盆地则像一方碧玉做成的大砚台,古时“研”和“砚”相通,所以古城就叫大研,难怪人们说丽江文化昌盛是因为丽江钟灵毓秀、地灵人杰。
古城形成于宋末元初,明清以来一直是滇西北商贸中心和连接滇川藏的茶马古道重镇,至今已有800多年历史了。
古城面积3.8平方公里,海拔2400米左右,居住着6200余户人家,常住人口约有2.5万多人,其中纳西族人口约占67%。
丽江古城在1986年12月8日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1997年12月4日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古城选址丽江古城除了同苏州古城一样具有“小桥流水人家”的特色外,还在古城选址、街道布局、纳西民居等方面别具一格。
古城北靠金虹山,西倚狮子山,东南向着千顷沃野,地势北高南低。
这样的位置,冬阻西北寒流,夏送东南暖风,使古城冬暖夏凉,气候舒适宜人,我们身边的玉河水则为古城提供了洁净而充足的水源。
可以说,古城的选址是十分科学的。
水车——照壁——水龙柱我们面前的水车,有人说它是子母水车,也有人说它是情人水车。
过去古城里就有水车,今天在一些偏远地方也还在使用。
它可以用来舂米磨面,如果人住在高处或要灌溉的田地在高处,但水在低处流,还可以用它来提水。
水车旁是写有江泽民主席题词的照壁,古城里有三房一照壁的民居,那照壁就像这个样子。
古城考察报告-宽窄巷、锦里
成都篇——宽窄巷
Background
Sell Out
Go Out
功能定位及业态分析
街道 宽巷子 窄巷子 井巷子
功能定位
“闲生活”区以旅游休闲为主题
“慢生活”区以品牌商业为 “新生活”区以时尚年轻为主题 主题
业态业种
以精品酒店、四方餐饮、特色民俗餐饮、 特色休闲茶馆、特色客栈、特色酒馆、特 色企业会所、SPA为主题的情景消费游憩 区
窄巷子——慢生活
井巷子——新生活 总体定位:最具典范性成都历史文化商业步行街区 中国首个院落式情景消费体验区 成都城市怀旧和深度旅游的人文游憩中心
成都篇——宽窄巷
整体介绍
概况: 1、核心保护区占地面积108亩(66000㎡), 容积率0.9,总建筑面 积44000,地上建筑 面积35000㎡,地下停车场11000㎡。 2、整个宽窄巷由45各清末明初风格的四合 院落、兼具艺术与文化底蕴的花园洋楼、新 建的宅院式精品酒店组成,院落以一层为主, 局部二层,均带天井,院落面积173—1100 ㎡不等,主要集中在400—800㎡。 整体布局: 宽窄巷由三条步行街组成,且中间用通道连 通,实现了人气、商气的互动,也显得非常 人性化。另外,在宽巷子两端分别设置了东 广场和西广场,起到聚集人气、提供促销场 地等作用。步行街长约400米,宽巷子宽度 以6——7米居多,窄巷子宽度为4米,街巷 距离适宜集聚人气。
3)
4)
5)
5)
5)
6)
7)
成都篇——宽窄巷
图片展示
黛堡嘉菜(小酒吧会馆) 小洋楼是窄巷子和井巷子之间一个漂亮的中西 合璧的建筑,它有中国式的屋顶,西式的罗马 圆柱撑起了二楼的露天扬天,长拱形的窗户上 六角星的窗棂让整个建筑很有灵气,黛堡嘉菜 是中国大陆地区第五家直营店,也是第一家法 式沙龙概念店。
古建活化利用案例
古建活化利用案例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古建活化利用是指在保留古建筑原有风貌和历史文化价值的基础上,利用现代技术和理念对古建筑进行改造和利用,使其成为现代社会生活的一部分。
古建筑作为重要的文化遗产,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活化利用古建筑不仅可以保护古建筑本身的价值,还可以促进当地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推动经济的繁荣。
下面我将介绍一些成功的古建活化利用案例。
一、丽江古城丽江古城位于云南省丽江市,是中国保存最完整的古城之一,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丽江古城建于元代,至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
近年来,丽江古城通过改造和活化利用,成功将古城保护和发展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古城内的传统建筑得到保护,同时吸引了大量游客,成为当地旅游业的重要支柱。
二、北京胡同文化主题街北京胡同是北京城内独有的传统街巷形态,具有独特的文化韵味。
为了保护和传承胡同文化,北京政府在一些胡同区域建立了胡同文化主题街,将传统建筑与现代商业相结合,成为胡同文化传承的新平台。
这些胡同文化主题街通过模拟传统胡同风貌和生活方式,吸引了很多游客,同时也为当地居民提供了就业和创业的机会。
三、上海老洋房改造上海作为中国最具现代化的城市之一,也有很多老洋房等古建筑。
这些老洋房虽然历史悠久,但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面临拆迁和改造的命运。
为了保护上海老洋房的历史价值,一些老洋房被改造成为精品酒店、文化艺术中心等,活化利用老洋房,使其重新焕发生机。
四、西安城墙文创产业园西安城墙是中国境内保存最完整的古城墙之一,建于明代,长约14公里,现仍保留完整。
西安市政府通过城墙文创产业园项目,将城墙周边的历史建筑和文化资源进行整合和改造,打造成为一个集文化创意、旅游观光、商业娱乐为一体的新型国际文化旅游综合区。
这一项目成功地活化了西安城墙的历史文化价值,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五、苏州园林改造苏州园林是中国传统园林的代表之一,拥有独特的设计和美学价值。
基于自组织理论的中国传统城市空间结构拓扑关系研究
Topological Research on the Spatial Structure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ities Based on Self-organizing
Theory
作者: 孙彤宇[1,2];李彬[1];张蕾[3];陈思雨[4];季诗洋[3]
作者机构: [1]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2]同济大学高密度人居环境生态与节能教育部重点实验室;[3]上海筑都建筑规划设计有限公司;[4]奇创旅游
出版物刊名: 城市规划学刊
页码: 33-39页
年卷期: 2019年 第1期
主题词: 自组织;空间结构;中国传统城市;拓扑分析
摘要:城市是一个开放的复杂系统,其各类要素及各项子系统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促成
了城市的发展和不断完善,体现出自组织特性,这种特性最终在城市的物质空间形态上体现并固化,从城市空间结构上看,呈现出一种具有特定结构方式的拓扑关系。
对具有中国传统特色城市的资料进行全面梳理,筛选出6座保存完好的古城——平遥、大理、慈城、洪江、丽江、凤凰,通过空间拓扑分析,将其按路径结构特点分为格网型城市、支流型城市和混合型城市,分别从城市空间结构、街道形态以及节点空间等方面对古城空间进行量化研究,以揭示传统城市自组织发展的空间特征。
这些特征对于实现城市区域步行化以及弹性设计模式在未来城市规划设计、古城复建与
修复等领域的应用,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丽江古城建筑特点
丽江古城建筑特点两拐房——在经济条件暂不许可时,先盖两坊,此两坊屋不能对面建盖,必须成曲尺形布置,故形成二坊拐角的平面型式,其他两面由照壁及围墙合成庭院。
四合头——它与“四合五天井”一样,由正房、左右厢房四坊房屋组成一个封闭的四合院,所不同者有三:是前者相邻两坊屋面错落相叠、正房高于厢房。
既有空间层次,又避免了斜沟,建造上有“十斜九漏”的说法;而“四合头”相邻两坊房屋屋面等高,相交处产生了斜沟,也就是合头之处。
二是“四合头”楼面厦子四坊相联,即成为“跑马转角楼”。
三是前者列三种平面的木构架可任意选用各种形式;而后者只局限于采用无腰檐的“冲天蛮楼”构架。
前后院——“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四合头”、“两拐房”四种平面,都是以它的特点是用花厅联系两个院,前院作花园,两个院的轴线均在房的轴线上。
前院房屋一后由分别两个庭院的入口,各院又有上述四种基本平面型式,由花厅、过厅相联系,组成多进套院。
多进多套院——是由上述四种基本平面型式的多院综合,有纵向发展的,有横向发展的,也有纵横向同时发展的,“一进两院”式及“多进多套院”,一般属于富家大户住宅,皆属大型民居。
纳西民居大多为土木结构,比较常见的形式有以下几种: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前后院、一进两院等几种形式。
其中,坊一照壁是丽江纳西民居中最基本、最常见的民居形式。
在结构上,一般正房一坊较高,方向朝南,面对照壁。
主要供老人居住;东西厢略低,由下辈居住;天井供生活之用,多用砖石铺成,常以花草美化。
如有临街的房屋,居民将它作为铺面。
丽江大研古城内,自古就为纳西族传统聚居地,纳西民居普遍是土木结构瓦屋楼房。
建筑平面形富裕人家也有“四合五天井”的布局。
纳西族的“三房一如有临街的房屋,多被辟为铺面,主人自己经营,或转租他人经营。
农村的三坊一照壁民居在功能上与城镇略有不同。
一般来说三坊皆两层,朝东的正房一坊及朝南的厢房一坊楼下住人,楼上作仓库,朝北的一坊楼下当畜厩,上贮藏草料。
山地城市空间结构形式
山地城市空间结构的生态学思考山地城市空间结构的生态学思考ﻫ针对中国多山和多山地城市的国情,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历史时期,运用生态学的基本方法,探索中国密集人口和文化背景下的山地城市空间结构发展模式.在作者四十多年规划设计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有机分散与紧凑集中相结合的原则,就地平衡、多中心组团结构原则,绿地楔入原则,生物多样性和景观多样性原则,个性特色原则等6条基本原则和发展理念,以指导山地城市的规划与建设,并结合多座山地城市规划实践,总结出多中心组团型、新旧城市分离型、绿心环形型、夹层型、指掌型、环湖组团型、星座型、藤蔓型等多种空间结构类型。
逐一讨论了它们的可实施性和在山地城镇发展中的作用。
作者高度肯定了生态化发展在山地城镇规划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和广泛前景,并试图建立适应中国山地地域环境的高密集、立体文化特点的山地城市空间结构发展模式,实现城市持续协调发展,作者预言,未来最精彩的生态城市将会出现在某些山水交融的山地区域.ﻫ关键词山地城市空间结构高密集立体文化生态学思考ﻫ1、山区和山地城市—一个值得重视的研究领域1.1全球重要的生态环境系统山区——是复杂和相互依存的生态环境中的一个重要生态系统,对维护全球生态系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全球环境变化的加剧,山区和山地问题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关注。
197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计划》(MAB)中把“人类活动对山地生态系统的影响”列为该计划中的一项重大课题.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的《21世纪议程》对“全球脆弱生态系统的管理:山区的可持续发展”作了专门论述,指出:“地球上绝大部分山区正面临环境恶化,需要立即采取行动,适当管理山区资源,促进人民的社会经济发展”。
而在大会通过的其他四个重要文件(《里约宣言》、《保护生物多样性公约》、《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关于森林问题的政策声明》)中都与山区问题密切相关。
联合国经济与社会委员会的1997∕45号决议中指出,地球至少1∕5的陆地表面为山峦覆盖,大约10%的世界人口居住在包括高地在内的多山区域,而比例远远大于10%的世界人口的生活完全依赖山区资源.山区为全人类提供一半以上的淡水,山区还为全球提供分额巨大的木材、矿物和牧场.山区容纳着数量巨大的多民族群体,保留着多种多样的文化传统、环境知识和与山区环境相适应的人居方式;山区又有世界上最复杂的土壤文化基因库,还有传统的管理经验,山区提供着丰富的自然与人文景观,并使旅游业具有极大的发展潜力。
基于空间句法的旅游村落空间形态变化研究——以丽江束河古镇为例
空 间句 法 作 为一 种 量化 的空 间结 构研 究 方法 ,在 旅 游村 落 的空 间 形态 研 究 中具 有一 定 的优 势 。 空 间句 法 通 过 对 人 居 空 间 结 构 的量化 分析 ,研 究 空间 组织 与人 行 为 之 间 的 联 系 ,在 此基 础 上研 究 社会 与 经济 因素是 如 何 逐步 影 响 并形 成 空 间 的。 因此 ,本 文运 用 空 间句 法 的 分析 方 法对 旅游 开 发较 为 成功 的
K Or ourtvl eyW ds T i iages S s l , pat onf r i i c i al guat on, pace s n ax Con er at d dev opm en S y t , s v i an on el t
近 年来 传 统村 落以 其独 特 的地 域 文 化、 田 园风 光和 空 间形 态 吸 引了 大量 的游 客 ,村 落旅 游在 我 国兴 起 并发 展迅 速 。传 统 的 村落
vl iage o m ak hem ai ai us ai l st et m nt n s t ned dev opm enthas becom e an i po t t i ue i he pr el m ran s s n t oces ou im s oft r s dev opm ent T e ari l el . h tc e
该 文基 于空 间 句法 的轴线 分析 方 法 ,对 开发 比较 成 功 的丽 江束 河 古镇 空 间形 态特征 进行 分 析 。总 结束 河在 开发 过 程 中通过 运 用整 合度 核心 区外移 、调 整 空间 布
局 和旅 游 功 能合理 分 区等 手段 ,在 传 统 村落之 外形成 新 的整 合度 核 ,将 大量 的人 流 活动 引 向新 区 ,从 而缓 解老 区压 力 的具体 开发 模 式 ,为传 统村 落旅 游开发
图底关系
云南丽江四方街图底关系反转图
图底关系的适用性
三、大型、复杂的城市公共建筑综合体
首先布局原则由于格式塔心理学的 分析:每个心里活动领域都趋向于一种 最简单,最平衡和最规则的组织形态,形 成结构稳固的好图形。
■
其次,在感受的事物中均存在着图形 背景的主次关系,在规划中,应引导人们 对所建立的环境的主次关系加以确立, 对比和取舍。
图底关系理论理论运用11理论来源12理论含义13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及应用21古今对比22中外对比总结31适用范围32解决方法实例分析41磁器口古镇实例分析格式塔心理学图底关系理论图形学影响产生建筑设计工业设计城市设计单体设计平面设计产品设计诗歌艺术作品艺术设计城市空间结构建筑外部建筑内部20世纪以来现代美学的研究方法已经发生了更本性的转变摆脱了传统美学的纯概念之争走向以解释与分析创作的实际问题为特征明确的表示脱离事实脱离对艺术品的直接感受的理论毫无意义只有当理论的探索于实践到达步时这种美的哲学才愧这个时图底关系理论的来源
图底关系的适用性
六、指导建筑外围公共空间的设计
公共空间设计的 三级图底关系: 建筑的外围公共活动 空间首先主要是由建筑本 身的造型和体量限定出来 的,或是由建筑或周围建 筑相配合限定出来的,建 筑的造型和外围空间形成 第一级图底关系。
在外围公共活动空间布置的花坛,水池,凉棚,座椅 等小品和各种形式的绿化,这些和供人活动的空间相比, 属于实体部分,二者近一步构成第二级图底关系。
■
局限—延伸
■
图底理论本身的局限性:只能得到静态和二度空间的概念。
■
新环境下图底关系理论的新问题:由于垂直建筑物的地面层遮蔽率低,拔
地而起的建筑物只是景观中的孤立物体,无法赋予环境任何空间结构意象。
国内旅游线路模式的空间格局与特征分析_史春云
1920
经济地理
第 31 卷
完全环游式旅行模式主要分布在大中尺度的 跨区域城市旅游目的地之间,如东北三省省会城市 间、大连—山东半岛主要城市间、华东 5 市、福建武 夷山—福州—厦门、中原西安—郑州以及西北等地 的省会或重要城市间(图 2),有些线路之长、所跨区 域之大可以归结为旅行链模式,如连接西北的新甘 青 3 省,西南川藏、川滇、桂黔、黔渝、湘黔以及东北 3 省之间,但由于旅行链模式在空间上难以定义,很 难与完全环游截然分开,而且国内该类型线路数量 较少,本文暂不单独分类研究。 2.2 目的地节点类型与空间分布 2.2.1 单目的地。单目的地通常级别高、在很大范围
从我国旅游线路空间模式分布来看 (图 2),长 三角是我国旅游目的地分布最密集的区域,云南、 海南、四川、广西、北京等地是旅游线路中出现频率 最多的目的地区域,其中丽江、昆明、三亚、桂林、张
家界、杭州、海口、北京等是我国最热门的旅游目的 地(表 2),西北、青藏、内蒙古、东北、湖北、珠三角、 淮海区是中远程旅游线路中目的地分布密度小、出 现频率低的区域,整体呈现出我国中远程旅游线路 中目的地区域空间分布的不平衡性,存在旅游热点 区域与相对较冷、甚至空白区域,即人们出行距离 越远,越倾向于选择知名度大的旅游目的地。
第 11 期
史春云,张宏磊,朱 明:国内旅游线路模式的空间格局与特征分析
1919
信息,同时也是散客出行的重要参考,据此以旅行 社网站公布的旅游线路报价单为数据来源,选择出 游潜力较强的国内客源地———北京、上海、广州和 成都[19],选取全国前 50 强的著名旅行社在 2009 年 1—2 月期间的旅游线路报价单作为统计分析数据。 由于城市居民在其惯常环境之内或其周边区域的 休闲活动要比前往胜地型目的地的活动来得频繁, 通常一日游圈层主要分布在距城市 140km 的腹地 内,二日游的出游半径约为 300km[20]。为避开周末休 闲旅游方式,排除短程旅行的干扰,更好地总结我 国旅游线路模式的空间格局与特征,选择出游天 数≥3,出游半径>300km 的旅游线路,共计 971 份 线路报价单 (北京 262 份、上海 345 份、广州 204 份、成都 160 份)。
古徽州传统聚落价值认知
古徽州传统聚落价值认知王亚诺【摘要】传统聚落的形成不仅受到了思想、伦理、宗教、习俗的影响,也受到了自然、经济、政治的影响.聚落保留下了历史文化和历史风貌特征,包括聚落布局、传统工艺、民居结构等.传统聚落在不同的山水、地形、气候这些条件的影响下,都表现出不同的特征,是每个地方的社会文化发展的历史见证,在人与自然、人文地理等方面都有不同的表现,并且一直延续到现在,这些都是传统聚落的价值体现,部分传统聚落在现代社会依然发挥着作用,其价值在现代社会也有着新的体现.通过传统聚落究其价值梳理,探寻古徽州传统村落价值,可以更好的延续传统聚落的发展,更好的发挥传统聚落的功能,促进对其的保护.【期刊名称】《安徽建筑》【年(卷),期】2017(024)006【总页数】4页(P63-66)【关键词】古徽州;传统聚落;价值认知【作者】王亚诺【作者单位】安徽建筑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安徽合肥23002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U-86在剧烈的城镇化冲击下,大量的传统聚落面临“人走屋塌”的困境,过度的商业化也破坏了原有风貌,传统聚落的原始性、文化性在逐渐消失,传统聚落遭受着巨大的冲击。
国内学者意识到传统聚落是无法再生的宝贵财富,对传统聚落的价值展开了研究,学者的研究得出传统聚落有着历史价值、学术价值、景观价值、和保护价值等。
徽州传统聚落作为传统聚落的一部分,其独特的价值也值得研究,通过对比其他传统聚落具有的价值和对古徽州传统聚落研究,可以得出古徽州传统聚落有哪些价值。
传统聚落是指历史上形成仍然保存至今并相对完好的古镇、古城、古村落,其形成不仅受到了思想、伦理、宗教、习俗的影响,也受到了自然、经济、政治的影响,聚落保留下了历史文化和历史风貌特征,包括聚落布局、传统工艺、民居结构等。
传统聚落在不同的山水、地形、气候这些条件的影响下,都表现出不同的特征,是每个地方的社会文化发展的历史见证,在人与自然、人文地理等方面都有不同的表现,并且一直延续到现在,这些都是传统聚落的价值体现,部分传统聚落在现代社会依然发挥着作用,其价值在现代社会也有着新的体现。
丽江市城市总体规划分析
丽江市城市总体规划评价摘要:本文以丽江市城市规划为例,分析评价了丽江市城市总体规划中所使用的规划设计,对其中有特点的规划设计进行了分析讨论,并提出了相应的改善意见。
关键词:丽江市、总体规划、城市规划一、引言丽江市总体规划从分析丽江城市发展和建设的机遇及现状存在的问题入手,贯彻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优化丽江城市性质定位,科学合理确定城市规模,突出古城保护和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内容,调整优化现有城市用地与空间布局,强化对城市交通问题的研究与现代交通系统的构建,重视城市风貌与历史文化特色的保护和展现,强调重大基础设施的支撑与社会公共服务设施的有效配置,确保城市的和谐发展,促进经济、社会、人与自然的协调、全面发展,立足丽江、着眼云南、面向全国,不断开创丽江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新局面。
二、文献综述丽江古城坐落在北半球雪山群中距赤道最近的雪山玉龙雪山脚下,东北靠象山、金虹山,西北卧于狮子山的怀抱,东南与开阔的坪坝自然相连,既避开了西北寒风,又朝向东南光源。
从城市布局看,丽江古城有别于中国任何一座古城,与其他古城讲究中轴对称不同,丽江古城的街道没有中轴,不规则,更不对称,且无城墙。
它以四方街为中心,在这个露天集市周围,道路向四面八方放射出去,构成了古老的街巷网络。
街道大多依山傍水修建,铺的大多都是红色角砾岩,雨季不会泥泞、旱季也不会飞灰,石上花纹图案自然雅致,与整个古城环境相得益彰[11]。
丽江市城市设计以强化和保留地域特征为首要目标,构建能突显古城文化的空间结构,并进一步对道路系统、水景绿化等进行改造和规划,以适应现代城市的发展要求,保留丽江城市的地域特征,李晖等基于地域特征对城市设计方法进行了深入探索[2] 。
中国传统的“ 天人合一”思想所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意思是天、地、人三者互相感应,融为一体。
周俭等认为反映这一思想的古代“风水”理论,讲究“取势、纳气”,是对自然界的山、川、路、岗等和建筑、村落、城市的关系的考察,以及对其所包含的潜在能量的利用这同现代的城市理论强调城市建设要与自然环境的协调与融合不谋而合。
浅析丽江古城的规划结构与建筑布局
浅析丽江古城的规划结构与建筑布局浅析丽江古城的规划结构与建筑布局1丽江古城概况雪⼭脚下的丽江古城是遐迩闻名的⼈⽂旅游景点,整个城市的建筑规划设计和浓郁民族特⾊的建筑风格让世界叹为观⽌,曾被世⼈誉为“东⽅的瑞⼠”、“⼭国⼩苏州”、“⼈间花园”。
1997年12⽉,丽江古城与⼭西的平遥古城、湖南的凤凰古城⼀并被联合国教科⽂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评选为世界⽂化遗产(如图1-1)。
1.1丽江古城的⾃然地理环境丽江纳西族⾃治县位于我国云南省西北部,其地理坐标为北纬26°34’⾄27°26’,东经99°23’⾄100°32’之间,⾯积7648平⽅公⾥,⼈⼝32.9万⼈。
这⾥居住着纳西、栗栗、普⽶、汉、⽩、彝、藏等⼗多个民族。
其中、纳西族18.4万⼈,占总⼈⼝的57%。
丽江的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呈阶梯状递降。
海拔最⾼点在⽟龙⼭主峰扇⼦陡为3396⽶,最低海拔在⾦沙江河⾕,为1219⽶,⾼差达4337⽶。
丽江古城坐落在⽟龙⼭下⼀块海拔2400⽶的⾼原台地上,全城⾯积达3.8平⽅公⾥。
1.2丽江古城的历史⽂化渊源丽江古城的形成,是⼀个漫长的过程。
根据考古发现,早在秦汉以前,丽江就有古⼈类活动的⾜迹。
丽江地区历史悠久,然⽽,丽江古城的雏形究竟形成于何时,⽬前仍是⼀个存在争议的问题。
有两种观点:⼀是宋末元初说,按此说,丽江古城的历史有七⼋百年;⼆是唐初说,古城的历史当再上溯五百年。
古城地处滇、川、藏交通要冲,⾃古以来是汉、藏、⽩、纳西等民族⽂化、经济交往的枢纽,是南⽅丝绸之路和“茶马古道”的重镇及军事战略要地,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发挥着重要的作⽤。
到了明清两代,古城成为丽江府府城。
明朝洪武年间,⽊⽒⼟司仿北京紫禁城之制对古城进⾏了⼤规模的建设和扩张,但在清咸丰、同治年间,古城在杜⽂秀回民起义中⼜遭到很⼤破坏。
经清末、民国及建国后的修复和建设,古城的布局和形制仍保留着明清的格局。
2丽江古城的规划原则及营造⼿法丽江古城的规划原则及营造⼿法,既存在对北京紫禁城⼀些建制形式的效仿和吸取,⼜考虑到了⽤地的实际情况和居民的⼼理⾏为特征,既融合了汉、⽩、彝、藏各民族精华,⼜有纳西族的独特风采。
非遗旅游街区文化空间的生产机理研究基于空间正义视角的反思
非遗旅游街区文化空间的生产机理研究基于空间正义视角的反思一、概述随着全球化和现代化的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的保护与传承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非遗旅游街区作为非遗文化的重要载体,其文化空间的生产机理不仅关系到非遗的传承与发展,更直接影响了游客的文化体验和地方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以往对于非遗旅游街区文化空间的研究多侧重于其经济价值和商业模式,而忽视了空间正义的视角。
本文试图从空间正义的视角出发,对非遗旅游街区文化空间的生产机理进行深入研究,以期揭示其内在的运行逻辑和存在的问题,为非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提供新的理论视角和实践参考。
空间正义作为一种空间理念,强调空间的公平、公正和共享,对于非遗旅游街区文化空间的生产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通过空间正义的视角,我们可以更加全面地理解非遗旅游街区文化空间的生产过程,包括其空间布局、功能定位、文化展示等方面,以及这些方面如何受到经济、社会、文化等多重因素的影响。
同时,我们也可以借此反思非遗旅游街区文化空间生产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如文化失真、商业化过度、空间资源分配不均等,进而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和建议。
本文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文献研究、实地调查和深度访谈等。
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梳理和分析,我们可以了解非遗旅游街区文化空间的生产机理和现状通过实地调查和深度访谈,我们可以深入了解非遗旅游街区文化空间的实际运作情况和游客的文化体验感受。
通过这些研究方法的综合运用,我们期望能够揭示非遗旅游街区文化空间生产的深层逻辑和机制,为非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建议。
1. 非遗旅游街区的兴起及其意义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旅游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而文化旅游更是成为其中的重要分支。
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其保护与传承受到了广泛关注。
在这样的背景下,非遗旅游街区的兴起应运而生,成为了连接传统文化与现代旅游的桥梁,对于非遗的保护、传承与发展,以及地方经济的增长都具有重要意义。
丽江古城的保护与开发论文(1)
聊城大学东昌学院院系:经法系年级:12级会计4班姓名:张媛媛学号:科目:旅游地理浅论丽江古城的开发与保护摘要:丽江古城位于云南省丽江县,又名大严古镇,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少有的没有城墙的古城,被誉为传统民族建筑的精华和典范,同时是世界文化遗产之一,本文将从丽江古城发展的现状来着重探讨旅游文化保护问题。
关键词:丽江古城开发问题保护方法一丽江古城的概况丽江古城,又名“大研古镇”,位于中国西南部云南省的丽江市,坐落在丽江坝中部,玉龙雪山下,与同为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四川阆中、山西平遥、安徽歙县并称为“保存最为完好的四大古城”它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唯一两个没有城墙的古城之一。
丽江古城始建于宋末元初(公元13世纪后期)。
古城地处云贵高原,海拔2400余米,全城面积达3.8平方公里,自古就是远近闻名的集市和重镇。
古城现有居民6200多户,25000余人。
其中,纳西族占总人口70%以上,有30%的居民仍在从事以铜银器制作、皮毛皮革、纺织、酿造业为主的传统手工业和商业活动。
自丽江古城成功申遗之后。
古城内的旅游业和商业得到了迅猛的发展.主要包括旅游、餐饮、住宿、商业、休闲娱乐、文化等各种业态。
成为“中国最令人向往的10个小城市”和“地球上最值得去的十个城市”之一。
二丽江旅游开发面临的问题(1)民族传统文化大量流失发展旅游业的过程中民族传统文化大量流失,饮食文化土著名优,手工艺,民风民俗等在商品经济的充斥下正在消失,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传统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受到极大的限制,外来人口的流动、转化、冲击,给当地的本土文化带来很大的冲击,现在的纳西儿童都不学母语,开始学四川话和昆明话,他们认为纳西语是对智力的一种障碍。
外来文化的糟粕对纳西社会文化特别是旅游业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其冲击力不可估量。
(2)旅游开发与环境破坏的问题自1997年丽江古城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以来,丽江旅游游客的接待量和旅游综合收入呈现出不断增长的势头。
丽江古城建筑原理
建 筑 与 水
龙潭出水
建 筑 与 水
主街傍河
小巷临渠
泉水在古城中不仅穿街流镇,而且有时还穿墙过屋
建 筑 与 水
房后水巷
门前即渠
建 筑 与 水
跨河筑楼
引水入院
水 的 利 用
高处第一眼供挑水饮用 中处第二眼供淘米洗菜 低处第三眼供洗涤衣物
三眼井
节 点
剖透视
节 点
临街断面
古城不苟工整的规划布局,街道直线段一班较短,没有多远即有 转弯,尤其在上下坡街道上,因而在街道中常可看到对景,增添了街 道空间景观的丰富性
计建 原筑 理设
开放空间
开 放 空 间
开放空间的位置
开 放 空 间
古城口 嵌雪楼
开 放 空 间
古城口 嵌雪楼
开 放 空 间
开 放 空 间
丽江建筑群围合广场—四方街
开 放 空 间
开 放 空 间
开 放 空 间
开 放 空 间
开 放 空 间
开 放 空 间
丽江领域占有广场—三塘水广场
开 放 空 间
选 址
丽江古城河流及街道示意图
象山山麓澄碧如玉的玉泉 水通过玉河从古城的西北端悠 悠流至镇头遇龙桥下,由此分 成西河、中河、东河三股支流, 再分成无数股支渠流淌在古城 中。 古城利用这种有利的自然 条件,街道不拘于网格的工整 而自由布局,形成了一种极有 特色的总体格局,这样为古城 丰富而具有特色的空间塑造奠 定了良好的基础,创造了极好 的条件
单 体 空 间
1、三坊一照壁 2、四合五天井 3、前后院 4、一进两院
单 体 空 间
每家都有庭院。成 为古城的组织细胞。是 一种分散于整个古城的 小型室外空间,庭院四 周的每坊房间都有“厦 子” 向庭院敞开。 丽江人一般都喜欢 在厦子上歇息、吃饭、 饮茶,在全开敞的庭院 中活动。
丽江古城保护面临新的问题和挑战
丽江古城保护面临新的问题和挑战作者:唐湖来源:《商情》2013年第04期【摘要】世界遗产这类高度稀缺性的资源,消费者在消费过程中习惯以效用最大化原则为指导,达到其物质和精神层面上的最大满足。
这种消费方式导致当地居民与丽江古城,原有的和谐关系被打破,消费者在享受权益的同时,却逃避所应承担的对丽江古城保护的责任。
将环境污染、景观破坏等问题,转嫁给丽江古城的其他利益相关者。
【关键词】丽江古城;世界遗产;保护;问题;挑战2006年2月3日,丽江发生里氏7级地震,一夜之间使这个深藏于滇西北高原的小镇家喻户晓,同时也引起了海内外的关注。
1997年12月4日,这个有800多年历史的少数民族古镇与山西的平遥古镇一起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20世纪90年代之前对丽江古城的保护除了少部分的政府公房管理机构参与外,大多数是古城原住户之间一些约定俗成的自我保护措施。
再者由于当时古城的大部分院落和民居都是当地居民的栖身之所,且当地居民的收入普遍不高,无法大兴土木,修建新房,所以古城的真实性和统一性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保护。
一、空间置换、利益取代导致文化主体变化自丽江古城成为世界文化遗产、成为旅游热点后,每年有几十万乃至上百万游人涌入古城,据丽江市旅游局2012年12月11日提供的数据,2012年1月至11月,丽江市共接待海内外游客1507.81万人次。
消费者习惯以效用最大化原则为指导,达到其物质和精神层面上的最大满足。
这种消费方式,常常给丽江古城环境方面的压力。
当前,对丽江古城的利用开发,使当地居民与消费者之间出现了“空间置换”,即大量的当地居民迫于种种原因,离开原来的生活环境,而大量外地商家和消费者涌进丽江古城。
“利益取代”,即外地消费者的利益高于当地居民的利益。
结果,当地居民与丽江古城原有的和谐关系被打破,而现代消费者在享受权益的同时,却逃避所应承担的对丽江古城保护的责任。
将环境污染、景观破坏等问题,转嫁给丽江古城的其他利益相关者(主要是当地政府和居民)。
世界文化遗产丽江古城的价值[终稿]
世界文化遗产丽江古城的价值丽江古城是一座具有较高综合价值和整体价值的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是一座历史积淀深厚的少数民族城市,从城市总体布局到民居建筑、院落装饰都融合了汉、白、彝、藏各民族精华,又有纳西族的独特风采,古城多元文化相互融合的文化价值是研究中国城市建设史、建筑史、文化史不可多得的重要遗产,体现了特定历史条件下的城镇建筑中所特有的人类创造精神和进步意义。
不论是古城的街道、广场、水系、桥梁还是民居装饰、庭院小品、楹联匾额、碑刻条石,无不渗透纳西人的文化修养和审美情趣,充分体现地方民族宗教、美学、文学等多方面的文化内涵、意境和神韵。
丽江古城的建筑文化、历史文化、社会形态等遗产在一段时期内对纳西族的文化、建筑、技术、古迹艺术、城镇规划或景观设计等产生过重大影响,且至今依然发挥着其价值功能,其中部分遗产价值为人类己消逝的文明或文化传统提供着独特的历史见证。
丽江古城是自然与人工的完美结合,艺术与生活的有机统一。
丽江古城的建城理念打破营造自己的小环境、小庭院的布局,完美的将建筑与自然环境融合在一起,构成一幅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画卷,为传统人类居住地、土地使用提供了杰出范例,为人类社会文明进程中处理人类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提供了研究参考。
丽江古城世界文化遗产是伴随着纳西族文明与进步发展起来的,与纳西族特殊的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并代表着纳西族民族个性、民族审美习惯的“活”的显现。
它依托于纳西族语言、口头传诵和表述、社会风俗、礼仪、节庆、传统的手工艺技能等而存在,并以身口相传作为文化链而得以延续。
由人类以口头或动作方式相传的丽江古城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具有民族历史积淀和广泛、突出代表性的民间文化遗产,它是历史文化的“活化石”,是“活”的文化及其传统中最脆弱的部分。
世界文化遗产丽江古城全面反映了纳西族和其它世居在丽江的少数民族多元的文化艺术形式,以及被世界认可的程度,它是中华民族历史成就的标志。
它在宗教冲突、文化冲突的现状下,却为人与自然的和谐、多民族文化的和谐做出了典范,纳西族独特的文化特性,和文化创造力在不同文化相互宽容、协调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是形成丽江古城多元文化价值的重要原因。
丽江古城园林植物应用现状及问题分析
竹、 j竹、
饕、 敢海霉 雏菊、垒 盏菊 、 太翦花、 m叶菊,报 春
赜 报 春 矮 牵 牛 一 卓 杠香 花 蕾蓣 粉 红番 木 月 季
蹄莲 虎头 盒 攮 耗 、碴 霄 硬 骨凌 ■ 炮 仕花
紫 臻 , 锦 常春 蘼
2. 文化 功 能 2 植物 不 仅 影 响传 统 文化 的 产生 和 } 成 ,同 时 也是 传 统文 化 的载 ; l 。
其姜掌 巍。古城沿河垂柳枝条细长.柔软下垂,随风飘舞 , 特别是春、
爱季,柳条拂面 , 别有一番诗情画意 :吉树枝干遒劲,枝繁叶茂 .颇为壮 观:粉红香水月季、滇楸、山玉兰及由盆花布置的花坛,扮甄了吉域,为
市 民相 游善 带 来 了美 的 享受 和愉 悦 的心 情
粉 n 月¥ 一溃 一 _ ¨ 4 一花 坛 目 s f I城 五 r _‘ = l_
倒 挂盘 钟 光 叶 花 、叶 芯 海 桐 . 蒂 梅 、童 特 艳 、 一 红 , 绣 球
玷 梗海棠、棣 棠 月季
t* 春 托 凤
叶日楠、蜡梅 檀木 黄 杨
椅骨
大 叶黄柄 马 皋花 杜鹩、 西鹃
钟范, 迎春,花 叶
缺 线藤
肾蘸、 采甘 、 觜罗
!色 堇
关 键 词 :闲林 植物 ;植物 配机 :J用 现状 :丽i 地 苴 文章犏 号 :10- 642 1 0— 】 I咐 00 66 ( 2 00 2一 0 ) 巾图分 类 吁:s 8 8 6 收柑 日期 :2 I 0— I 0 I 80 ; 一 空献标 _码 :A 点 悖 I期 :2 I-3 l I 02 0一 2
兰, 兰 山 广 紫 叶章 i蔫 樱
南 蕞、 麓棒
榇榈
} 花 梅花、桃花、 #桃、i骨 桃 槐 滇杨 垂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丽江古城空间组织分析
摘要:空间的营造是每一个建筑师、规划师、景观设计师都要仔细研究的问题,空间
组织的优劣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一个设计的成败,无论是功能还是形式上都需要满足
人类的需求。
丽江古城空间组织对我们今天的设计者来说有着很好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丽江古城;空间;水脉
丽江古城空间的概念的形成有着悠久的历史,是一个不断充实不断完善的历史过程,今天所看到的空间布局形态是1996年2月3日大地震后恢复重建的面貌。
其间经历了元初、明初、清末咸丰同治年间的3次大修整。
一、丽江古城外部空间的程序组织
丽江古城是以水来组织空间的,哪里有流水,哪里就有建筑,哪里就是人活动的空间。
因流水迂回曲折,所以丽江古城的空间组织也是迂回,循环式的展开的。
以水为脉,随势自然水源从双石桥下一分三流向古城后,新华街、东大街、五一街
蜿蜒。
这三条河又分成很多支流穿堂过屋,由着人们的意愿流遍全城。
水不见来处去
不见凶猛,丽江古城的选址堪称风水胜地。
二、建筑空间与功能
在中国,无论是宫殿建筑还是居民建筑,对称的空间布局正是中国传统道德观念思
想文化意识和社会秩序的体现和延伸,这里的空间序列意味着地位高低的区别,井然
的秩序。
丽江古城的木府建筑群就是一个极具权威和地位代表。
从平面图上看,整个木府闭
合的空间形式表现出的是一种不可侵犯的、强烈的私密性,自我禁锢自我满足的心理
状态,这种体验来自我们自身文化传统的暗示。
但是,毕竟丽江是土司制度,等级观
念不是很强,从建筑空间上可以看出,在护法殿和光碧楼之间有一条过街,平民可以
行走,体现了爱民的思想。
一进两院是白族民居建筑典型庭院建筑形式之一,由一个三坊一照壁的院子和一个
四合五天井的院子组成。
共有六方房子两个大天井,所以称为六合同春。
楼上有走廊
串通全部房间,叫走马串角楼。
一进两院的中间一方房子,在北边园子的南方,在南
边房子的北一进两院方,两边都有走廊。
这样坐落的房子叫做一照两面,其结构与他
房屋大不相同。
三坊一照壁的院子与正房相对的一面对为比较讲究的照壁。
一进两院,乃至一进数院的民居建筑是白族民居建筑中规格较高的建筑。
一般是一
定身份或官职的或有钱的人家才能建盖。
几院有一定的寓意,即进士第,大夫第等。
庭院越深,等级越高,其所谓庭院深深深似海。
走马串角楼是白族民居典型建筑“一进两院”楼层建筑的特殊结构形式,它是以走廊过道串通两院楼层的全部房间而得名。
走马串角楼上下楼梯安排巧妙,走廊过道纵横交错,四角有圆形窗台,可以观看全
院景色。
建筑特色别具一格,院内还有主人布置的各种花卉和盆景。
三、空间限定
通过墙、柱、屏风、栏杆等垂直构件的围合形成空间,构件自身的特点以及围和方
式的不同产生了不同的空间效果。
①丽江、大理民居中用木隔断分割空间,它所显示的轻巧感增加了与邻室的空间联系。
②以廊柱作垂直限定,空间界限模糊,既分又和,融为一体。
③以各种不同变化的墙面材料,各种天然木材作为垂直界面具有较强的围和感,轻
松感,舒适感。
④大理白族村的建筑空间限定形式多样,有墙有柱有台阶,墙又有木墙有石墙,有
高有矮,活泼多样。
其形状和界面的处理体现了空间的性格和品质。
四、丽江木府和大理的严家大院的空间组织分析
依照什么样的方式把单一的空间组织起来成为一幢完整的建筑这是建筑的核心问题。
木府建筑中处于中轴线上的议事厅、万卷楼、护法殿、光碧楼、玉音楼功能相近,
彼此没有直接的依存关系,属于并列关系。
严家大院的上堂和厢房,大天井和厢房在
使用过程中具有先后顺序,因此采用序列式。
大理白族村的严家大院,天井与主堂、
主堂与厢房形成的空间序列为主从关系。
木府建筑综合了空间组织的各种形式,形成
了综合关系的组织空间。
五、建筑空间的处理手法
这种空间组织形式,通过房、廊、墙、门等多种元素的运用,以围为主,围中有透,形成一个气氛亲切的半私密空间。
建筑空间的组织是建筑功能的集中体现。
虽说是一
个极简的空间,但能满足客人的需求,坐在窗边品品酒聊聊天,瞭望窗外美丽的风景,听着潺潺的小桥流水,好惬意啊!
六、建筑空间的交通组织
依照什么样的方式把单一的空间组织起来成为一幢完整的建筑这是建筑的核心问题,严家大院交通空间畅通便捷,主要是围合几个天井而形成的门前路以及走廊,其形状
也是很规整的。
而木府由于其建筑面积比较大,空间组织比严家大院要曲折、复杂得多,形成的流通空间也比较多。
由两房围合的水巷空间在丽江古城是一个亮点,是藏风、聚气的地方,这种水的空
间透着一股灵气,整个丽江古城就活了。
小气候和成大环境。
许多个这样的点合成了
富有意蕴的丽江古城。
七、水文化与三眼井
丽江古城以水组织空间,水穿堂过巷。
两岸地势错落不平,打破了闷的感觉,营造
了宽阔的空间氛围。
丽江古城的水是源于黑龙潭的,玉河水流量大而稳定,且甘冽洁净,成为理想的引
用水源。
水使古城充满活力,又平添了秀色,丽江古城成为“高原古苏”也在水。
也
正是由于水的原因使得丽江古城没有一般古城的三街六市、方正严整和棋盘式的空间
布局。
她的街巷不求平直,给人一种起伏弯曲的线条的美感。
水的组织利用也很讲究,例如,四方街的街面,利用西河的落差自流冲洗,是随势
自然的佳作,所表现的是一种科学的艺术之美。
也体现了纳西族古人组织利用水的智慧。
水秀桥密是丽江古城最大的特色,丽江古城的栗木桥和石桥密度远大于苏州古城。
中央电视台“人与自然”和“中国民居杂谈”等专题中介绍过的丽江古城的三眼井,是丽江景观廊道中一个重要的生命系统。
它与古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
先民们利用小
巷的拐角开阔地带修建三级井水。
第一眼为饮用水,供居民提水挑水。
第二眼为洗菜井,洗刷炊具。
第三眼为洗衣井,供居民洗涤衣物。
我国有句俗话叫“井水不犯河水”。
每个井之间不可以相互侵犯,三眼井各司其职,各尽其能。
空间上有很强的序
列性,小巷的拐角开阔地带的空间既不会被浪费又丰富了其功能。
八、结语
目前所看到的丽江古城空间组织是历史演替和沉淀的结果。
整个古城空间、建筑空间、交通空间等都经历了800多年的历史变化。
它融合了丽江古城纳西族人们的智慧
同时也经历了古城纳西族人们实践的检验。
对待它就像对待传统文化一样,在传承过
程中适应时代不断创新。
(转自“园林学习网”/thread-27373-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