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控制理论教学课件》四频率分析法

合集下载

自动控制原理课件1

自动控制原理课件1

一、开环控制系统、闭环控制系统和复合控制 系统
(一)开环控制系统 例
概念: 如果控制系统的输出量对系统没有 控制作用,这种系统称为开环控制系统.
输入 控制器
被控对象
输出
一、开环控制系统和闭环控制系统 举例:炉温控制系统
uc
特点:
本系统的输入量是自耦变压器的输出电压uc,输 出量是电阻炉的输出温度T; u唯一对应T;
§1-1 控制理论的发展历程
3、本课程与相关课程的关系 现制 代理 控论
过制 程系 控统
后续课程
各业 其 类课 它 专程
自动控制原理 先修课程 大 学 物 理 微 积 分 积 分 变 换 复 变 函 数 电 子 技 术 电 路 理 论 电 机 拖 动
§1-1 控制理论的发展历程
4、课程的理论体系
给定 环节 比较 环节 校正 环节 放大 环节 执行 机构
§1-2 控制系统的基本概念 (三)关于传递方框图的几点说明
执行机构 直接作用于控制对象(调节机构、传 动装置、电机)
给定 环节 比较 环节 校正 环节 放大 环节 执行 机构 被控 对象
§1-2 控制系统的基本概念 (三)关于传递方框图的几点说明
§1-2 控制系统的基本概念 举例: 液位自动控制系统
手臂,手
+
大 脑
M

目标液位
放大器
§1-2 控制系统的基本概念 一、基本术语 自动控制:在没有人的直接干预下,利用物理
装置对生产设备和工艺过程进行合理的控制,使 被控制的物理量保持恒定或按一定的规律变化。
如液位,炉温,轧辊辊速,带钢张力等控制。
古代
在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由于军事上 的需要,雷达和火力控制系统有了 较大的发展,N.Winner在总结前 人成果的基础上发表了《控制论》 一书,标志着控制理论学科的诞生。

教学课件 自动控制原理(第二版)(千博)

教学课件 自动控制原理(第二版)(千博)
第一章 绪 论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开环控制系统和闭环控制系统 第三节 自动控制系统的构成 第四节 自动控制系统分类 第五节 对自动控制系统的基本要求
单输入-单输出(SISO)系统如 图1-1所示。
• 图 1-1 单输入-单输出(SISO)系统
电子技术、计算技术、航天技术 等学科的高
度发展和工程实践的需要, 现代 控制理论近年来得到迅速发展, 它为自动控制理论和自动控制技 术发展提供了美好的前景。多输 入-多输出(MIMO)系统如图1-2所
• 图 1-4 开环控制系统方框图
控制系统的输出量对控制作 用有影响的系统, 称为闭环控制 系统, 也称为负反馈控制系统。
• 图 1-5 直流电动机转速闭环控制系统
• 图 1-6 闭环控制系统方框图
因素,对其余扰动均不起补偿作 用。因此,比较合理的一种控制 方式是把按偏差控制与按扰动控 制结合起来,对于主要扰动采用 适当的补偿装置实现按扰动控制, 同时,再组成反馈控制系统实现 按偏差控制,以消除其余扰动产
所谓离散控制系统, 是指在 控制系统的一处或多处的信号为
脉冲序列或数码传递系统。
从系统外部变量的描述来分类的, 不考虑系统内部的通路与结构。 也就是说,如果给定的输入是单一 的, 那么响应也是单一的。但系 统内部的结构回路可以是多回路 的,内部变量显然也是多种形式 的。内部变量可称为中间变量, 输入与输出变量称为外部变量。
生的偏差。
• 图 1-7 电动机速度复合控制系统
控制对象和控制器组成的,其中 控制器又是由一些基本的功能性 部件或元件构成的。在典型情况 下,由以下这些基本部件或元件 构成控制器,统称为控制装置,
共同完成控制任务。
3. 比较元件 4. 放大元件 5. 执行元件 6. 校正元件 7. 能源元件

《自动控制理论教学课件》第4章 线性定常系统的线性变换

《自动控制理论教学课件》第4章 线性定常系统的线性变换
第4章 线性定常系统的线性变换
第四章 线性定常系统的线性变换
4.1 单输入-单输系统的可控规范型 和可观规范型
4.2 线性定常系统的结构分解 4.3 最小实现(补充)
1
第4章 线性定常系统的线性变换
4.1 单输入-单输出系统的可控规范形 和可观规范形
一 可控规范形
对单输入-单输出线性定常系统,如果其状态空间
式中:x为n维状态向量;u为p维输入向量;y为q维
输出向量;A,B,C为具有相应维数的矩阵。若系
统可控性矩阵的秩为
rankS rank B AB
An1B r n
则可构造n×n非奇异变换矩阵P-1:
P1 s1 s2
sr sr1
sn
16
第4章 线性定常系统的线性变换
8
第4章 线性定常系统的线性变换
三 可观测规范形
对单输入-单输出线性定常系统,如果其状
态空间描述具有如下形式
xˆ Aoxˆ bou, y coxˆ
0 0
Ao

1

0
1

,
cc

0

0
1

1


n -1

则称此状态空间描述为可观测规范形。 9
Cc
Cc

sI



Ac 0
A12 Ac


1

Bc 0

Cc
Cc


sI
r

0
Ac
sI
A12 nr
Ac

1

《自动控制原理》专科课程标准

《自动控制原理》专科课程标准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标准一、课程概述(一)课程性质地位自动控制原理是空间工程类、机械控制类、信息系统类等相关专业学历教育合训学员的大类技术基础课程。

由于自动控制原理在信息化武器装备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因此,将本课程设置为大类技术基础课,对培养懂技术的指挥人才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本课程所覆盖的知识面较宽,既有较深入的理论基础知识,也有较广泛的专业背景知识,因而,它在学员知识结构方面将起到加强理论深度和拓展知识广度的积极作用。

(二)课程基本理念为了贯彻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思想,本课程将在注重自动控制原理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分析与设计方法的基础上,适当引入自动控制发展中的、学员能够理解的新概念和新方法;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科学取舍各种主要理论、方法的比例,正确处理好理论与案例的关系,以适应为部队培养应用复合型人才的需要;适当引入和利用Matlab工具来辅助自动控制原理中的复杂计算与作图、验证分析与设计的结果;本课程应该既使学员掌握必要的基础理论知识,并了解它们对实际问题的指导作用,又要促进学员养成积极思考、长于分析、善于推导的能力和习惯。

(三)课程设计思路本课程主要介绍自动控制原理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的分析与设计方法。

课程采用“一纵三横”的设计思路,具体来说,“一纵”就是在课程讲授中要求贯彻自动控制系统的建模、分析及设计方法这条主线;“三横”就是在方法讲授中要求强调自动控制系统的稳定性、快速性和准确性,稳准快三个字是分析的核心,也是设计的归宿。

在课程讲授中,贯彻少而精的原则,即对重点、难点讲深讲透;注意理论联系专业实际,例子贴近生活,注重揭示抽象概念的物理意义;注意传统教法与现代教法的有机结合,充分运用各种教学手段,特别注重发挥课程教学网站的作用。

在课程学习中,注重阅读教材、完成作业、课程实验及讨论问题等四个环节,深刻理解课程内容中的重点和难点,重点掌握自动控制原理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分析与设计方法。

二、课程目标(一)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员掌握自动控制原理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的分析与设计方法,重点培养学生利用自动控制的基本理论分析与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思维方式和初步能力,并为学习后续相关专业课程,以及进一步学习和应用自动控制方面的新知识、新技术打下必要基础。

自动控制理论第五章频率分析法1

自动控制理论第五章频率分析法1

5.从低频段第一个转折频率开始做斜直线,该直线
的斜率等于过A点直线的斜率加这个环节的斜率(惯
性环节加-20,振荡环节加-40,一阶微分环节加+20 的斜率),这样过每一个转折频率都要进行斜率的 加减。 6.高频段最后的斜线的斜率应等于-20(n-m) dB/ 十倍频程。 7.若系统中有振荡环节,当<0.4时,需对L()进 行修正。

G(j)曲线与负实轴交点坐标,是一个关键点,
2 d g d g ,不难求得 , 0 d 2 d 2
2
r 处 g 具有最小值,亦即
G j

刻具有最大值。将 1 2 2 代入幅频特性 G j r中, r n
得谐振峰为
Mr
M r G j r 1 2 1 2
(1) 可以将幅值的乘除转化为加减。 (2) 可以采用简便方法绘制近似的对数幅频曲线。 (3) 扩大了研究问题的视野。在一张图上,既画 出频率特性的中、高频段特性,又能画出其低频 特性,而低频特性对分析、设计控制系统来说是 极其重要的。
§5.2 典型环节的频率特性
1. 比例环节
传函 频率特性 幅频 相频
友情提醒:φ (ωn)= - 90o
振荡环节的幅频特性为
其中
1 T 2 T : g 1 T 2 T
2 2 2
G( j )
1
2

1 g
2
2
2
2
当出现揩振峰值时, G( j )
有最大值,即 g 有最
例:已知系统开环传函为
试绘制其极坐标图 解:
K大
K小
系统开环幅相特性的特点

《自动控制原理教学课件》第1章绪论

《自动控制原理教学课件》第1章绪论
通信技术研究所
:19
常用术语: (1)系统输出:被控变量 (2)给定值(参考输入):系统的给定输入,由 控制者决定被控变量的期望值。 (3)扰动:系统不需要而又难于避免的输入,它 使得被控量偏离给定值。扰动即可来自系统内部又 可来自外部 (4)偏差:给定值-测量值
通信技术研究所
:20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前向通路:信号从输入端沿箭头方向到达输出端的 传输通路。 主反馈通路:系统输出量经测量装置反馈到输入端 的传输通路。
通信技术研究所
:33
练习
一、名词解释 1.自动控制 2.闭环控制 3.自动控制系统 二.填空 1.典型的自动控制系统由 、 、 、 、 组成。 2.对控制系统系统性能评价从三个方面进行,即 三个基本要求_______、_______ 、________ 。 3.系统中需要加以控制的目标装置,称__________ 。 4.__ __是系统能否正常工作的前提条件;_ _反映 系统在动态过程中系统跟踪控制信号或抑制扰动的能力; 稳态误差越小的系统,说明系统的_______ _越好。
通信技术研究所
:24
按描述系统的数学模型分类 (1)线性系统 (2)非线性 按控制系统传递信号性质 (1)连续系统 (2)离散系统 按系统参数是否随时间变化 (1)定常系统
d nc d n1c dc d mr d m1r dr an n an1 n1 a1 a0c bm m bm1 m1 b1 b0 r dt dt dt dt dt dt
通信技术研究所
:23
1.2.2 其他分类 按输入信号特征分类 (1)恒值系统(自稳定系统) c(t ) r (t ) , r (t ) 常数 控制任务: 分析设计重点:研究干扰对被控对象的影响, 克服扰动 (2)随动系统 控制任务: c(t ) r (t ) r (t ) 随机变化 分析设计重点:系统跟踪的快速性、准确性 (3)程序控制系统 控制任务: 预先规定时间函数变化

自动控制理论最新版精品课件第5章 频率法

自动控制理论最新版精品课件第5章 频率法

5-1 频率特性的概念
一、频率特性的基本概念
➢频率响应:系统对正弦输入的稳态响应。
u1 U1 sint
在稳态情况下,输出电压 u2 U2 sinωt
1

U2

U1
jC
R 1
jC
1
1 j RC
1
1 jT
➢频率特性的定义:
该电路的频率特性
零初始条件的线性系统或环节,在正弦信号作用下, 稳态输出与输入的复数比。
➢与传递函数的关系:
G(j) G(s) s j

A() G(j)
U2

G( j )
A( )e j ( )
U1
1
1 (T )2
() G(j)


U 2 U1 arctan(T)
A(ω) 称幅频特性,φ(ω)称相频特性,G(jω) 称为幅相频率 特性。
二、频率特性的求取
➢已知系统的运动方程,输入正弦函数求其稳态解,取输出稳
特征点1: n 时
A,
An 1 2
n
2
特征点2: 令
dA d 0
1 0
0.3
0.5 0.707
r
n
谐振频率 r n 1 2 2 0.707
1
2
谐振峰值 Ar 2 1 2
0.5 0.3
0 0.707,出现谐振
0.707 阶跃响应既快又稳,比较理想(也称为“二阶最佳”)
G( j )
1
1
n
2 n2
2
2
2
n
2
j 1
2 n2
2 n
2 2
n
2

自动控制原理第五章频率法

自动控制原理第五章频率法

频率响应的分析方法
频域分析法
通过求解系统的传递函数,得到系统的频率响应曲线,进而分析 系统的动态性能。
时域分析法
通过求解系统的微分方程,得到系统的时域响应,进而分析系统 的动态性能。
根轨迹法
通过绘制系统的极点轨迹图,分析系统的稳定性,并得到系统的 频率响应特性。
03
频率响应的特性
稳定性分析
判断系统稳定性的依据
频率响应是指控制系统对不 同频率输入信号的输出响应 特性。
频率响应的测量方法
通过测量控制系统在不同频 率下的输出信号,可以得到 系统的频率响应特性。
频率响应的分析
通过对频率响应的分析,可 以了解系统的动态特性和稳 定性。
控制系统中的稳定性分析
稳定性定义
如果一个系统受到扰动 后能够回到原来的平衡 状态,则称该系统是稳 定的。
频率特性的表示方法
极坐标图
01
通过极坐标图表示频率特性的幅度和相位角。
Bode图
02
通过Bode图表示频率特性的对数幅度和相位角随频率的变化关
系。
Nyquist图
03
通过Nyquist图表示频率特性的极点和零点随频率的变化关系。
02
频率响应分析
频率响应的定义
01
频率响应是指在稳态下,线性定常系统对不同频率的正弦输 入的稳态输出。
频率响应的极点和零点位置。
稳定裕度
衡量系统稳定性的指标,包括相位裕度和幅值 裕度。
稳定判据
基于频率响应的极点和零点位置,判断系统是否稳定的准则。
动态特性分析
动态响应过程
系统受到正弦波输入信号后,频率响应随时 间变化的过程。
动态性能指标
衡量系统动态响应性能的指标,如超调和调 节时间、峰值时间等。

自动控制系统第八版课件

自动控制系统第八版课件
24
成都信息工程学院控制工程系
第一章 控制系统导论
例1.12.恒温箱自动控制系统(续)机
减速器
调压器
恒温箱
恒温箱 温度
热电偶
恒温箱自动控制系统方块图
25
成都信息工程学院控制工程系
第一章 控制系统导论
控制系统的工作过程: 检测输出量(被控制量)的实际值; 将输出量的实际值与给定值(输入量 )进行比较得出偏差; 用偏差值产生控制调节作用去消除偏 差,使得输出量维持期望的输出。
2
成都信息工程学院控制工程系
自动控制原理
本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
考核方式: 闭卷考试 成绩评定方法:
考试占70%,其它占30%(课堂纪律及作业等)
成都信息工程学院控制工程系
3
自动控制原理
课程的主要内容及学时分配
• • • • • • •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控制系统导论 6 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 8 线性系统的时域分析法 10 线性系统的根轨迹分析法 6 线性系统的频域分析法 10 反馈控制系统的设计 8 数字控制系统的分析与设计 8
自动控制原理
主要教学参考书:
• 胡寿松主编的《自动控制原理》(第五版) • 李友善主编 《自动控制原理》机械工业出版社
• 黄忠霖编著 《控制系统MATLAB计算及仿真》 国防工业出版社 • 胡寿松主编 《自动控制原理习题集》(第2版) 科学出版社 • 刘坤主编 《MATLAB自动控制原理习题精解》 国防工业出版社
矿井掘井、核电站检查消防、救火、无人侦察机、 导弹(无人) 完成人无法完成的工作 管道机器人、水下6000米机器人
16
成都信息工程学院控制工程系
第一章 控制系统导论

自动控制原理教案

自动控制原理教案

自动控制原理教案经典控制部分第一章控制理论一般概念3学时 (2)第二章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9学时 (6)第三章控制系统的时域分析10学时 (15)第五章频率特性12学时 (26)第六章控制系统的校正与设计8学时 (36)第七章非线性系统8学时 (40)第八章离散控制系统8学时 (45)第一章控制理论一般概念3学时1.本章的教学要求1)使学生了解控制工程研究的主要内容、控制理论的发展、控制理论在工程中的应用及控制理论的学习方法等内容,认识本学科在国民经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从而明确学习本课程的目的。

2)使学生深入理解控制系统的基本工作原理、开环闭环和复合控制系统、闭环控制系统的基本组成等内容,学会利用所学控制原理分析控制系统。

3)使学生学会控制系统的基本分类方法,4)掌握对控制系统的基本要求。

2.本章讲授的重点本章讲授的重点是控制系统的基本概念、反馈控制原理、控制系统的的基本分类方法及对控制系统的基本要求。

3.本章的教学安排本课程讲授3个学时,复习学时3个。

演示《自动控制技术与人类进步》及《自动化的应用举例》幻灯片,加深同学对本课程研究对象和内容的了解,加深对反馈控制原理及系统参数对系统性能影响的理解。

[教案1-1]第一节概述1.教学主要内容:本讲主要介绍控制工程研究的主要内容、控制理论的发展、控制理论在工程中的应用及控制理论的学习方法等内容。

2.讲授方法及讲授重点:本讲首先介绍控制工程研究的主要内容,给出定义,并以瓦特发明的蒸汽机离心调速器为例,说明需要用控制理论解决控制系统的稳定、准确、快速等问题。

其次,在讲授控制理论的发展时,主要介绍控制理论的发展的三个主要阶段,重点说明经典控制理论、现代控制理论研究的范围、研究的手段,强调本课程重点介绍经典控制理论。

另外,在介绍控制理论在工程中的应用时,应举出控制理论在军事、数控机床、加工中心、机器人、机电一体化系统、动态测试、机械动力系统性能分析、液压系统的动态特性分析、生产过程控制等方面的应用及与后续课的关系,激发同学的学习兴趣。

《现代控制理论》课程教案

《现代控制理论》课程教案

《现代控制理论》课程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自动控制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

2. 掌握线性系统的状态空间分析、传递函数分析和频率响应分析。

3. 熟悉现代控制理论的主要内容,包括最优控制、鲁棒控制和自适应控制等。

4. 学会运用现代控制理论解决实际工程问题。

二、教学内容1. 自动控制的基本概念:开环控制与闭环控制、稳定性、稳态误差、性能指标等。

2. 线性系统的数学模型:差分方程、微分方程、状态空间方程。

3. 状态空间分析:系统的可控性、可观测性、稳定性和性能分析。

4. 传递函数分析:劳斯-赫尔维茨准则、奈奎斯特准则、频率响应分析。

5. 最优控制:线性二次调节器、庞特里亚金最小原理、动态规划。

三、教学方法1. 讲授:讲解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结合实际案例进行分析。

2. 互动:提问、回答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3. 练习:课后作业、小测验,巩固所学知识。

4. 项目:分组完成控制系统设计项目,提高实际应用能力。

四、教学资源1. 教材:《现代控制理论》,作者:宋志坚。

2. 课件:PowerPoint演示文稿。

3. 辅助软件:MATLAB,用于分析和设计控制系统。

五、教学评价1. 平时成绩:课堂表现、作业、小测验(30%)。

2. 项目成绩:分组完成的项目(30%)。

3. 期末考试成绩:闭卷考试(40%)。

六、教学安排1. 课时:总共32课时,每课时45分钟。

2. 授课方式:课堂讲授与实践相结合。

3. 授课进度安排:自动控制的基本概念(2课时)线性系统的数学模型(3课时)状态空间分析(5课时)传递函数分析(4课时)最优控制(5课时)鲁棒控制与自适应控制(5课时)控制系统应用案例分析(2课时)七、教学案例1. 案例一:温度控制系统描述:某实验室需要保持恒定的温度,当温度超过设定值时,启动空调降温;当温度低于设定值时,启动暖气升温。

教学目的:分析系统的稳定性、可控性和可观测性,设计合适的控制器。

2. 案例二:无人驾驶汽车控制系统描述:无人驾驶汽车需要实现路径跟踪、速度控制和避障等功能。

自动控制理论教案

自动控制理论教案

经典自动控制理论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自动控制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掌握线性系统的数学模型。

3. 学习常见的一阶和二阶线性系统的时域分析法。

4. 了解频率响应法及其在控制系统分析中的应用。

5. 掌握PID控制器的设计和应用。

二、教学内容1. 自动控制的基本概念和原理:自动控制系统的定义和分类。

闭环控制系统和开环控制系统的区别。

稳定性、线性、时不变性等基本性能指标。

2. 线性系统的数学模型:状态空间表示法。

传递函数和频率响应。

差分方程和差分传递函数。

3. 一阶和二阶线性系统的时域分析法:系统的稳态误差分析。

系统的暂态响应分析。

系统的稳态响应分析。

4. 频率响应法:频率响应的定义和性质。

伯德图和尼科尔斯图。

系统的频率响应分析。

5. PID控制器的设计和应用:PID控制器的原理和结构。

PID控制器的设计方法。

PID控制器在实际应用中的调整和优化。

三、教学方法1. 讲授:通过讲解自动控制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公式,使学生掌握理论知识。

2. 示例:通过分析实际案例,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一阶、二阶线性系统的时域分析和频率响应法。

3. 练习:布置课后习题,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四、教学资源1. 教材:经典自动控制理论教材。

2. 课件:PowerPoint课件,用于辅助讲解和展示。

3. 案例:实际案例数据和示例,用于分析和讨论。

4. 习题集:课后习题和答案解析。

五、教学评价1. 平时成绩:学生的出勤、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

2. 期中考试:考察学生对自动控制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

3. 课后习题:学生完成课后习题的情况,检验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

4. 课程报告:学生针对某一课题进行调研和分析,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六、教学内容6. 状态空间法的进一步应用:状态观测器的设计。

系统的状态反馈控制。

离散时间系统的状态空间表示法。

7. 非线性控制系统分析:非线性系统的特点。

《自动控制原理》胡寿松+习题答案(附带例题课件)

《自动控制原理》胡寿松+习题答案(附带例题课件)

用电技术专业方向)
先修课程: 高等数学、大学物理、积分变换、电路、数字电子技术、模拟电子技术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
本课程为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主要专业基础课程之一,目的是使学生掌握负反馈控制原理、控
制系统数学模型的建立和系统性能分析、设计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分析和设计自动控制系统性能的基本
能力并能满足其它后续专业课程对自动控制理论知识的需要。
八、教材及主要参考资料
教 材: 《自动控制理论实验指导书》,王芳、杨志超编写,2007 年 参考书:《自动控制原理》,国防工业出版社,王划一主编,2001 年
《基于 MATLAB 的系统分析与设计》-控制系统,楼顺天、于卫编著,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 版社,1999 年
《MATLAB 控制系统设计与仿真》,赵文峰编著,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2 年
4.频率法反馈校正的基本原理和方法(选讲)
(七)非线性控制系统 了解非线性系统与线性系统的区别,了解非线性特性和非线性系统的主要特征,学会非线性系统的描 述函数分析方法,了解非线性系统的相平面分析法(选讲)。
3
《自动控制原理》电子教案
1. 非线性系统的基本概念 2. 典型非线性特性、非线性系统的主要特征 3. 描述函数定义、应用条件和求取方法 4. 应用描述函数分析非线性系统的稳定性 5. 非线性系统自激振荡分析和计算 6. 介绍非线性系统相平面分析法(选讲)
其它 合计
自动控制系统的基本概念
4
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
10
2
线性系统的时域分析法
10
2
根轨迹分析法
8
线性系统的频域分析法
12
2
控制系统的校正
6
2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4/26
第四讲 控制系统频域法分析
6
频率响应:系统对正弦输入信号的稳态响应。
频率特性:稳态正弦输出量复数符号与相应的输入量复数
符号之比。
G( j) Y ( j) R( j)
可以证明:对于稳定的系统,用j代替系统传递函数中的 s,就可得到系统的频率特性,即
G( j) G(s) |s j
变为/n,相当于横坐标移过-lgn的距离。因 此当惯性环节的时间常数T变化时,对数幅频特 性及相频特性左右移动,但形状不变。
2020/4/26
第四讲 控制系统频域法分析源自22惯性环节的极坐标图 为一个半圆。
半圆的圆心坐标为 (1/2,0),半径 为1/2。
P(
)
1
1
2T
2
Q(
)
1
T 2T
2
P()
L() 20 lg 2T 2 40 lg T
当频率增大10倍时:
L() 40lg10T (40lg T 40)
2020/4/26
第四讲 控制系统频域法分析
25
T=1时: L( )=0
即低频渐近线和高频渐近 线的转角频率为=1/T。
用渐近线代替精确对数幅 频特性时会带来误差,误 差的大小和值有关, 值 很小时,误差较大。
G2 ( j) A2 ()e j2 ()
A1 ( )
1
A2 ()
L1() L2 () 1() 2 ()
只要把积分环节、惯性环节、振荡环节的对数频率特性曲 线上下倒过来,就得到微分环节的对数频率特性。
微分环节具有高通滤波器特性,对高频干扰较敏感。
2020/4/26
第四讲 控制系统频域法分析
33
微分环节的对数频率特性 (a)纯微分环节 (b)比例微分环节 (c)二阶微分环节
当值较小时,对数幅频特 性有一高峰,称谐振峰。
2020/4/26
第四讲 控制系统频域法分析 振荡环节的对数频率特2性6
谐振频率r:
A()
1
(1 2T 2 )2 (2T )2
dA()
4T 43 4T 2 (2 2 1)
d
|r 2
(1 2T 2 )2 (2T )2 3 |r 0
r
典型环节的频率特性
比例环节的频率特性 积分环节的频率特性 惯性环节的频率特性 振荡环节的频率特性 微分环节的频率特性 延迟环节的频率特性
第四讲 控制系统频域法分析
11
对数坐标图或伯德(Bode)图
对数坐标图由对数幅频特性和 对数相频特性两幅图组成。
对数幅频特性是A()的对 数值L( )=20lg A() 和频率的关系曲线。
1 2
2
Q
2
()
1 2
2
惯性环节的极坐标图
2020/4/26
第四讲 控制系统频域法分析
23
振荡环节的频率特性
传递函数:
1
G(s) 1 2Ts T 2s2
1 0
频率特性:
G(
j
)
1
2
(
1
jT )
(
jT
)
2
A()e j()
幅频特性: A()
1
(1 2T 2 )2 (2T )2
相频特性:
惯性环节
1/(Ts 1)
二阶微分环节 T 2s2 2Ts 1 振荡环节 1/(T 2s2 2Ts 1)
T 0,0 1
T 0,0 1
2020/4/26
第四讲 控制系统频域法分析
32
设两个环节的传递函数为G1(s)、G2(s):
G1(s)=1/G2(s)
频率特性:
G1( j) A1()e j1()
2020/4/26
第四讲 控制系统频域法分析
34
频率特性:
G( j) j G( j) 1 jT G( j) (1 T 22 ) j2 T
微分环节的极坐标图
()
arc
tan( 1
2T 2T
2
)
2020/4/26
第四讲 控制系统频域法分析
24
对数幅频特性:
L() 20lg A() 20lg (12T 2 )2 (2T )2
低频段( T<<1 ):低频渐近线为一条0dB的水平线。
L() 20lg1 0
高频段( T>>1 ):高频渐近线为-40dB/dec。
自动控制理论
第四讲 控制系统的频率法分析
2020/4/26
第四讲 控制系统频域法分析
1
控制系统的分析方法
时域法: 通过求解系统微分方程的时间解来 分析、研究控制系统的性能; 频域法: 通过系统的频率特性图形来分析、 研究控制系统的性能。
2020/4/26
第四讲 控制系统频域法分析
2
频域分析法的特点
1
j
1
1
j
e2
j
对数幅频特性:
L() 20lg A() 20lg
相频特性: () 2
2020/4/26
第四讲 控制系统频域法分析
积分环节的对数频率特性
17
积分环节的 极坐标图为 一与负虚轴 重合的直线。
积分环节的极坐标图
2020/4/26
第四讲 控制系统频域法分析
18
惯性环节的频率特性
第四讲 控制系统频域法分析
3
利用频率特性通频带的概念,可以设计出既满足 系统动态性能指标,又能使不希望有的噪声减小 到满意程度的系统。
频率特性也是一种数学模型,而且系统或元部件 的频率特性可以用实验的方法测定。对于难于用 机理法建立数学模型的系统或元部件非常实用。
频率法不仅适用于线性系统,还可以应用于某些 非线性系统。是广大工程技术人员熟悉并广泛使 用的有效方法。
G( j) A()e j ( )
极坐标图
2020/4/26
第四讲 控制系统频域法分析
14
对数幅相图以角频率为参数绘制,它将 对数幅频特性和相频特性组合成一张图。
纵坐标表示对数幅值(dB),横坐标表 示相应的相位()
2020/4/26
第四讲 控制系统频域法分析
15
比例环节的频率特性
比例环节的传递函数及频率特性为:
传递函数: G(s) 1 1 Ts
频率特性:G( j) 1
1 jT () arctanT
1
e j ()
1 2T 2
对数幅频特性:L() 20lg A() 20lg 1 (T )2
相频特性: () arctanT
2020/4/26
第四讲 控制系统频域法分析
19
为简化作图,分段用渐近线 近似代替对数幅频特性:
系统或环节的单位阶跃响应(频率特性和阶跃过渡函数的
关系式):
y(t)
A(0) 2
1
0
A() sin(t
)d
上式说明单位阶跃输入作用下的暂态响应,可以用稳态的 频率特性来描述。
2020/4/26
第四讲 控制系统频域法分析
10
2020/4/26
典型环节的频率特性
概述
极坐标图或奈奎斯特(Nyquist) 图 对数坐标图或伯德(Bode)图
A() A1() A2 ()...An () L() 20lg A() L1() L2 () ... Ln ()
() 1() 2 () ... n ()
2020/4/26
第四讲 控制系统频域法分析
13
极坐标图或奈奎斯特(Nyquist)图
当从0变到时,向量G(j)的端点将绘出一条曲线, 这条曲线称为G(j) 的极坐标图或乃奎斯特图。
相频特性是相位( )和频 率的关系曲线。
2020/4/26
对数幅频特性的坐标
第四讲 控制系统频域法分析
12
当系统由许多环节组成时,系统的频率特性为环节频率特 性的乘积:
G( j) G1( j)G2 ( j)...Gi ( j)...Gn ( j) Gi ( j) Ai ()e ji ()
在绘制系统的对数频率特性时,只需将各个环节的对数坐 标图进行加减即可。
20lg 1 (T )2 (20lg T ) 20lg 2 0 3.01dB
当需要绘制精确对数幅频 特性时,可按误差曲线对 近似曲线加以修正。
2020/4/26
第四讲 控制系统频域法分析
惯性环节对数幅频特性 用渐近线时的误差曲线21
惯性环节具有低通滤波器特性。
在对数幅频特性和相频特性中,是以与T的乘积 T的形式出现的。当时间常数变为nT, 变为 /n时,T保持不变,幅值和相角就不变。
1 T
1 2 2
(0 0.707)
谐振峰值Mr:Mr A()max 2
1
1 2
(0 0.707)
2020/4/26
第四讲 控制系统频域法分析
27
谐振环节 的Mr与的曲线
2020/4/26
第四讲 控制系统频域法分析
28
A()
1
1
(1 2T 2 )2 (2T )2 1 4T 4 2T 2 (4 2 2)
G(s) K
G( j) K
A() K L() 20lg K
() 0
比例环节的对数幅频特性为一水平线。K>1,在0dB线以 上; K<1,在0dB线以下。
相频特性与横坐标轴重合。
2020/4/26
第四讲 控制系统频域法分析
16
积分环节的频率特性
传递函数:
G(s) 1 s
频率特性:
G( j)
R-L串联电路 (惯性环节)
5

定义:
G( j)
I

A()e j()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