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疮(湿疹)中医诊疗方案1-
中医治疗湿疹处方
中医治疗湿疹处方中医治疗湿疹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治疗方法,它依据中医理论,通过辨证施治来达到治疗湿疹的目的。
以下是中医治疗湿疹的一些常见处方:1. 清热解毒方:适用于湿疹初期,表现为皮肤红肿、瘙痒、有水疱等症状。
常用药物有金银花、连翘、地肤子等。
2. 祛湿止痒方:适用于湿疹伴有湿邪内蕴,皮肤瘙痒、渗液、糜烂等症状。
常用药物有苍术、黄柏、苦参等。
3. 养血润燥方:适用于湿疹后期,皮肤干燥、脱屑、瘙痒等症状。
常用药物有当归、白芍、熟地黄等。
4. 活血化瘀方:适用于慢性湿疹,皮肤肥厚、色素沉着、瘙痒等症状。
常用药物有红花、桃仁、川芎等。
5. 健脾益气方:适用于湿疹伴有脾胃虚弱,表现为消化不良、乏力等症状。
常用药物有党参、白术、茯苓等。
6. 滋阴降火方:适用于湿疹伴有阴虚火旺,表现为口干、五心烦热等症状。
常用药物有知母、地骨皮、玄参等。
7. 外用敷药:除了内服药物外,中医还常用一些外用药物来直接作用于患处,如黄连膏、三黄洗剂等。
8. 饮食调理:中医强调饮食与治疗相结合,建议湿疹患者应避免辛辣、油腻、海鲜等食物,多吃清淡、富含维生素的食物。
9. 生活调理: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过度劳累和情绪波动,保持皮肤清洁干燥,避免接触过敏源。
10. 情志调摄:中医认为情绪波动可影响湿疹的发作,因此保持心情舒畅,避免过度焦虑和压力,对治疗湿疹有积极作用。
以上处方应在中医师的指导下使用,以确保安全有效。
同时,患者应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并在治疗过程中保持耐心和信心。
湿疮(湿疹)中医诊疗方案
湿疮(湿疹)中医诊疗方案湿疮相当于现代医学中得湿疹,就是由多种内、外因素引起得表皮与真皮浅层炎症得皮肤病。
本病病因复杂,可能与免疫、遗传、神经调节、环境等多种因素相关。
其临床表现具有对称性、渗出性、瘙痒性、多形性与复发性等特点。
根据临床表现与发病过程分为急性、亚急性与慢性湿疹。
1 诊断本病种参照《中华人民共与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皮肤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进行诊断。
1、1 诊断依据1、1、1 急性湿疮1、1、1、1 皮损呈多形性,如潮红、丘疹、水疱、糜烂、渗出、痂皮、脱屑,常数种形态同时存在。
1、1、1、2 起病急,自觉灼热,剧烈瘙痒。
1、1、1、3 皮损常对称分布,以头、面、四肢远端、阴囊等处多见。
可泛发全身。
1、1、1、4 可发展成亚急性或慢性湿疮,时轻时重,反复不愈。
1、1、2 亚急性湿疮:皮损渗出较少,以丘疹、丘疱疹、结痂、鳞屑为主。
有轻度糜烂面,颜色较暗红。
亦可见轻度浸润,剧烈瘙痒。
1、1、3 慢性湿疮:多限局于某一部位,境界清楚,有明显得肥厚浸润,表面粗糙,或呈苔癣样变,颜色褐红或褐色,常伴有丘疱疹、痂皮、抓痕。
倾向湿润变化,常反复发作,时轻时重,有阵发性瘙痒。
1、2 证候分类1、2、1 湿热浸淫:发病急,皮损潮红灼热,瘙痒无休,渗液流汁。
伴身热、心烦口渴,大便干,尿短赤。
舌质红,苔薄白或黄,脉滑或数。
1、2、2 脾虚湿蕴:发病较缓,皮损潮红,瘙痒,抓后糜烂渗出,可见鳞屑。
伴有纳少,神疲,腹胀便溏。
舌质淡胖,苔白或腻,脉弦缓。
1、2、3 血虚风燥:病久,皮损色暗或色素沉着,剧痒,或皮损粗糙肥厚。
伴口干不欲饮,纳差腹胀。
舌淡,苔自,脉细弦。
1、3 疗效评定1、3、1 治愈:皮损消退。
1、3、2 好转:皮损消退30%以上。
1、3、3 未愈:皮损消退不足30%。
2 中医治疗2、1 内治法2、1、1 湿热浸淫证:常见于急性湿疹。
治法:清热解毒,利湿止痒。
方药:龙胆泻肝汤加减。
龙胆草10g,连翘20g,梔子10g,黄芩15g,柴胡10g,生地黄30g,车前子10g,泽泻10g,生甘草10g,牡丹皮10g,钩藤30g。
湿疹中医诊治方案
病程久,皮损色暗或色素沉着,剧痒,或皮损粗糙肥厚;伴口干不欲饮,纳差、腹胀;舌质淡,苔白,脉弦细。
当归饮子
当归15g白芍15g
川芎15g生地黄15g
白蒺藜(炒)15g荆芥6g防风6g何首乌15g
黄芪15g甘草(炙)10g
皮肤烘热者,加黄芩、牡丹皮;
瘙痒甚者,加乌梢蛇、净蝉衣、炙僵蚕;
伴感染化脓者,加金银花、连翘、栀子;
萆薢30g薏苡仁30g赤茯苓15g黄柏15g丹皮15g泽泻15g滑石30克,通草6克,苍术(炒)9g牛膝6g
急性湿疹
初期仅有潮红、丘疹,或少量水疱无渗液时:
10%黄柏溶液、炉甘石洗剂外搽。
苦参、黄柏、地肤子、荆芥煎汤温洗。
水疱糜烂、渗出明显时:Biblioteka 黄柏、生地、马齿笕、野菊花煎汤外洗;
10%黄柏溶液、三黄洗剂外洗湿敷。
伴有渗出者,加炒苍术、黄柏、生薏苡仁。
脾虚湿蕴
发病缓慢,皮损潮红,瘙痒,抓后糜烂渗出,可见鳞屑,伴有纳少,腹胀便溏,舌淡胖,苔白或腻,脉弦缓。
除湿胃苓汤
苍术(炒)9g厚朴(姜炒)9g陈皮9g、猪苓9g泽泻9g赤茯苓9g白术(土炒)9g滑石9g防风9g山栀子(生研)9g木通9g肉桂3g甘草(生)3g
痒感明显者,加白鲜皮;
若湿滞、食滞重者,加焦槟榔或伏龙肝。
辨证论治
内服法
外治法
针法
开单
中药湿敷:30元/次
中药熏药治疗:27元/次
先熏药,后湿敷,每日一次;
5-7天,一疗程
放血疗法:27元/次,隔日一次,2-3次一疗程
湿热浸淫
发病急,皮损潮红灼热,瘙痒无休,抓破渗液流脂水,伴身热,心烦,口渴,大便干,尿短赤;舌质红,苔黄或黄腻,脉滑或数。
湿疹的中药治疗方案
湿疹的中药治疗方案引言湿疹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病,其主要症状包括皮肤红肿、瘙痒、糜烂和渗液等。
传统中医认为湿疹的发生与体内湿气过盛、脾胃功能不佳以及痰湿阻滞有关。
相比于西药治疗,中药治疗湿疹在改善症状和预防复发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用的中药治疗湿疹的方案。
方案一:脾胃化湿方方剂组成1.白术(15克)2.茯苓(15克)3.泽泻(15克)4.炮附子(10克)5.干姜(3克)6.人参(10克)7.炙甘草(6克)用药原理该方剂主要通过调理脾胃,帮助体内湿气排出,从而缓解湿疹症状。
用药方法1.将上述药材放入锅中,加入适量清水煎煮30分钟。
2.过滤药渣,取药液服用。
一日三次,每次一小碗。
方案二:清热解毒方方剂组成1.金银花(30克)2.银翘片(10克)3.黄芩(10克)4.黄连(10克)5.连翘(10克)6.炙甘草(6克)该方剂主要通过清热解毒,消除体内湿热,改善湿疹症状。
用药方法1.将上述药材放入锅中,加入适量清水煎煮30分钟。
2.过滤药渣,取药液服用。
一日三次,每次一小碗。
方案三:疏风祛湿方方剂组成1.白芷(10克)2.防风(10克)3.羌活(10克)4.苍术(10克)5.炙甘草(6克)6.川芎(6克)用药原理该方剂主要通过疏风祛湿,改善湿疹症状,并且减轻瘙痒感。
用药方法1.将上述药材放入锅中,加入适量清水煎煮30分钟。
2.过滤药渣,取药液服用。
一日三次,每次一小碗。
方案四:活血化瘀方方剂组成1.丹参(10克)2.三七(10克)3.川芎(10克)4.红花(10克)5.皂角(10克)6.蒲公英(10克)7.炙甘草(6克)用药原理该方剂主要通过活血化瘀,促进湿疹部位的血液循环,减轻疼痛和痒感。
1.将上述药材放入锅中,加入适量清水煎煮30分钟。
2.过滤药渣,取药液外用于患处。
每日2-3次。
结论中药在治疗湿疹方面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显著的疗效。
无论是脾胃化湿、清热解毒、疏风祛湿还是活血化瘀,中药方案都可以根据个体情况进行选择。
湿疹中医治疗方法
湿疹中医治疗方法
首先,中医治疗湿疹的方法包括中药内服和外用。
内服中药主要是通过调理身体内部的阴阳平衡,清热解毒,祛湿排毒,以达到治疗湿疹的目的。
常用的中药有黄连、黄芩、地黄、白术等,这些药物能够清热燥湿,凉血解毒,对于湿热型湿疹有很好的疗效。
外用中药则是通过药物直接作用于患处皮肤,起到清热解毒,祛湿止痒的作用。
常用的外用中药有玉米须、地榆、黄柏等,这些药物能够有效缓解湿疹患处的瘙痒、红肿等症状。
其次,中医治疗湿疹还包括针灸疗法。
针灸疗法作为中医的重要治疗手段,对于湿疹的治疗同样有着显著的疗效。
通过针灸可以调理人体的气血运行,改善局部皮肤的血液循环,促进患处的新陈代谢,加速湿疹的康复。
同时,针灸还可以调节人体的免疫功能,提高机体对湿疹的抵抗力,减少湿疹的复发率。
最后,中医治疗湿疹还包括艾灸疗法。
艾灸是一种传统的中医疗法,通过燃烧艾草对患处进行温热刺激,达到祛湿散寒,活血化瘀的作用。
艾灸对于湿疹的治疗同样有着独特的疗效,可以缓解患处的瘙痒、疼痛,促进湿疹的愈合。
总的来说,中医治疗湿疹的方法多样,包括中药内服、外用、针灸、艾灸等,这些方法在临床上都有着显著的疗效。
但是,在进行中医治疗湿疹之前,患者应该根据自身的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并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以达到更好的疗效。
希望本文对您了解湿疹中医治疗方法有所帮助。
【悟道了玄医道传承:湿疮(湿疹)】
【悟道了玄医道传承:湿疮(湿疹)】湿疮一、概念湿疮是一种由多种内外因素引起的过敏性炎症性皮肤病。
本病以多形性皮损,对称分布,易于渗出,自觉瘙痒,反复发作和易演变成慢性为临床特征,男女老幼皆可罹患。
一般可分为急性、亚急性、慢性三类。
本病相当于西医的湿疹。
二、诊断要点(一)诊断依据根据病程和皮损特点,一般分为急性、亚急性、慢性三类。
1.急性湿疮起病较快,皮疹常较广泛,边缘弥漫不清,可有红斑、丘疹、丘疱疹、水疱、肿胀等多形性表现,继而可有糜烂、渗出,皮损常对称出现,通常以颜面、四肢部位多见,病程一般为2〜3周。
2.亚急性湿疮多由急性湿疮迁延而来,急性期的红肿、水疱减轻,流滋减少,但仍有红斑、丘疹、脱屑,自觉瘙痒,或轻或重,一般无全身不适。
3.慢性湿疮多由急性、亚急性湿疮反复发作而来,也可起病即为慢性湿疮。
其表现为患部皮肤增厚,表面粗糙,皮纹显著或有苔藓样变,触之较硬,暗红或紫褐色,常伴有少量抓痕、血痂、鳞屑及色素沉着,且边缘较清。
(二)鉴别诊断1.接触性皮炎接触性皮炎有致敏物接触史,多见于暴露部位或接触部位,皮损边界清楚,局限于接触部位,局部炎症反应强烈,可有红斑、水疱、大疱等损害,病程大多1周左右,除去病因后易疫恐。
2.神经性皮炎神经性皮炎的皮损好发于颈、肘、尾骶部,皮疹为扁平多角形丘疹,融合成片,有典型的苔藓样变,无多形性皮损,亦无渗出倾向。
三、辨证论治(一)治疗原则以清热利湿止痒为主要治法。
急性者以清热利湿为主;慢性者以养血润肤为主。
外治宜用温和的药物,以免加重病情。
(二)分证论治1.湿热浸淫证证候:发病急,皮损潮红灼热,瘙痒无休,渗液流滋,伴身热,心烦,口渴,大便硬,尿短赤,舌红,苔薄白或黄,脉滑或数。
治法:清热利湿。
代表方:龙胆泻肝汤合萆藓渗湿汤。
基本处方:龙胆草15g,黄芩15g,桅子15g,柴胡10g,生地黄15g,车前子20g,泽泻10g,当归15g,甘草6g,萆蘚10g。
2.脾虚湿蕴证证候:发病较缓,皮损潮红、瘙痒,抓后糜烂流滋,可见鳞屑,伴纳少,神疲,腹胀便溏,舌淡胖,苔白或腻,脉弦缓。
中医治疗湿疮医案
中医治疗湿疮医案
患者,男,年龄37岁,患有湿疮已有半年之久,表现为皮肤潮湿发痒,瘙痒难忍,患处疼痛严重,皮肤红肿,有时还会出现渗液,疮口难以愈合。
经过多次西医治疗无效后,来到中医门诊就诊。
中医诊断:患者为湿热痰浊蕴结所致的湿疮。
治疗方案:中药治疗
方剂:清热解毒汤
组成:黄柏、黄连、连翘、板蓝根、生地黄、滑石、茯苓、泽泻、甘草
用法:水煎服,每日三次。
辅助治疗:局部用药
方剂:白鲜皮膏
组成:白鲜皮、黄柏、地榆、苍术、生地黄、甘草
用法:将药材煎煮后取汁涂抹在患处,每日三次。
治疗过程:患者遵医嘱饮用中药清热解毒汤,并在每天晚上睡前涂抹白鲜皮膏。
经过一个月的治疗,患者的湿疮症状明显好转,皮肤干燥,瘙痒减轻,疮口也开始逐渐愈合。
在两个月的治疗后,患者的湿疮已经完全愈合,皮肤恢复正常。
结论:中药治疗湿疮具有良好的效果,可以有效地缓解症状、促进愈合。
在治疗湿疮时,应根据患者的体质和病情,进行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 1 -。
中医肛周湿疹的治疗方案
一、概述肛周湿疹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病,中医学称之为“肛门湿疮”。
其特点是肛门周围皮肤瘙痒、红肿、糜烂、渗液等症状。
中医认为,肛周湿疹的发生与脾胃湿热、肝肾阴虚、气血瘀滞等因素有关。
治疗肛周湿疹,中医主张辨证论治,以调和脾胃、滋阴降火、活血化瘀为主要原则。
二、中医诊断1. 望诊:肛门周围皮肤潮红、肿胀,有丘疹、水疱、糜烂、渗液等。
2. 闻诊:患者常有瘙痒难忍,夜间加剧。
3. 问诊:患者多伴有消化不良、便秘、腹泻、失眠等症状。
4. 舌诊:舌质红,苔黄腻或薄黄。
5. 脉诊:脉滑数或弦数。
三、中医治疗方案1. 内治法(1)脾胃湿热型治法:健脾利湿,清热解毒。
方药:参苓白术散合五味消毒饮加减。
药物组成:党参、白术、茯苓、甘草、山药、薏苡仁、扁豆、莲子、苍术、黄柏、黄芩、连翘、金银花、蒲公英、紫花地丁。
(2)肝肾阴虚型治法:滋阴降火,清热解毒。
方药:知柏地黄丸合二至丸加减。
药物组成:熟地黄、山药、山茱萸、泽泻、牡丹皮、茯苓、黄柏、知母、女贞子、旱莲草。
(3)气血瘀滞型治法:活血化瘀,清热解毒。
方药:桃红四物汤合五味消毒饮加减。
药物组成:桃仁、红花、当归、川芎、赤芍、白芍、熟地黄、金银花、连翘、蒲公英、紫花地丁。
2. 外治法(1)中药熏洗取中药煎剂,以1:1的比例加入温水,煎煮20分钟,待药液温度适宜时,熏洗肛门周围皮肤,每次20-30分钟,每日2-3次。
(2)中药膏敷将中药煎剂过滤,取药膏涂抹于患处,每日2-3次。
(3)中药坐浴取中药煎剂,煎煮30分钟,待药液温度适宜时,坐浴肛门周围,每次20-30分钟,每日2-3次。
3. 饮食调理(1)脾胃湿热型:饮食宜清淡,多食蔬菜水果,避免辛辣、油腻、生冷食物。
(2)肝肾阴虚型:饮食宜滋阴养血,多食黑芝麻、核桃、枸杞等食物。
(3)气血瘀滞型:饮食宜活血化瘀,多食丹参、桃仁、红花等食物。
4. 生活方式调整(1)保持肛门周围皮肤清洁、干燥,避免搔抓。
(2)避免长时间久坐、久站,注意休息。
治疗湿疮验方
治疗湿疮验方
1、湿疮(按语,是一种疥疮,常从两手开始)。
用燕窠土研末涂搽。
搽之前,用淡盐汤洗疮,拭干后再搽药。
2、小儿湿疮。
用地榆煎成浓汁,一天洗疮两次。
3、天泡湿疮。
用野菊花根、枣木,共煎汤洗患处。
4、再方,用龙葵苗叶捣敷。
5、再方。
用荷花贴上即可。
6、再方。
用天花粉、滑石,等分为末,水调搽涂。
7、热毒湿疮(遍身生疮,痛而不痒,四肢更我,粘着衣被,不能安睡)。
用菖蒲三斗,晒干,研为末,撒床上,令病人裸卧,遍体着药,再盖衣被,既不粘衣,又可得睡,其疮如失。
8、臀部湿疮的治疗便方。
每天坐新砖上,能去湿气。
9、一切湿疮。
用蟾蜍烧灰,调猪油涂搽。
10、下疳湿疮。
用发灰一钱、刺核七个,共烧为末,敷涂患处。
11、黄水湿疮。
用银朱、盐梅,合捣敷上。
12、阴囊湿疮。
用麻黄根、石硫磺各一两,米粉一合,共研为末,涂敷患处。
13、湿毒胫疮。
夏季采石胡荽,晒收为末,每取末五钱、汞粉五分,加桐油调成膏。
先以茶洗净患处,然后贴膏包好。
将有黄水流出。
五、六日病愈。
本验方摘录于《本草纲目》等中医典籍。
53皮肤科湿疮中医诊疗方案
53皮肤科湿疮中医诊疗方案湿疮,也叫湿疹,是一种慢性皮肤病,常见于婴幼儿和儿童,也可发生在成年人。
湿疮皮损主要为红斑、丘疹、水疱和渗出,瘙痒严重,并伴随多汗、易感染等症状。
中医认为湿疮是湿阻肌肤所致,通常分为风热湿疮和寒湿湿疮两类。
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2024年版的湿疮中医诊疗方案。
1.中医病因分析:湿疮与多种因素有关,常见的病因包括饮食不节、情志失常、湿邪侵袭等。
湿邪侵袭到肌肤,阻滞经络,导致气血运行不畅,出现湿疮皮损。
2.中医辨证分型:根据患者症状和舌脉情况,可将湿疮分为风热湿疮和寒湿湿疮两类。
3.风热湿疮的中医诊疗方案:-中药内服:常用的中药包括葛根、金银花、连翘、地黄等。
这些药物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止痒的功效,可以清除体内的湿热,改善肌肤湿疮。
-中药外用:可配制中药煎剂,用于湿疮皮损部位的湿敷或洗擦,有助于消除局部湿热,减轻瘙痒和炎症。
-饮食调理:患者应避免食用辛辣、油腻食物,多食粗纤维的蔬菜和水果,保持排便通畅,有助于排除体内的湿邪。
4.寒湿湿疮的中医诊疗方案:-中药内服:常用的中药包括陈皮、白术、炒薏米、川芎等,这些药物具有温中散寒、祛湿化痰的功效,可以改善湿疮皮损部位的寒湿状况。
-中药外用:可配制中药煎剂,用于湿疮皮损部位的湿敷或洗擦,有助于温暖湿疮皮肤,促进疮面愈合。
-穴位治疗:针刺温经络穴位,如足三里、尺泽等,可以促进气血运行,改善湿疮皮损。
5.综合治疗措施:-保持肌肤清洁:患者应勤洗澡,使用温和的清洁剂清洁湿疮皮肤,避免刺激湿疮。
-注意饮食习惯:避免食用辛辣、油腻食物,加强对蔬菜和水果的摄入,保持肠胃健康。
-心理调节:湿疮容易导致瘙痒和焦虑,患者应学会放松心情,避免过度思虑和精神紧张。
综上所述,2024年版湿疮中医诊疗方案主要包括中药内服、中药外用和饮食调理等措施,根据不同的中医辨证分型进行个体化的治疗。
同时,患者也应加强对湿疮的日常护理,保持肌肤清洁,避免刺激湿疮皮肤,调节饮食习惯和心理状态,有助于湿疮的康复。
中医治疗湿疹临床医案
中医治疗湿疹临床医案
临床上常使用中医来治疗湿疹,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中医临床医案:
1. 湿疹寒湿型:
主症状:患者皮肤湿疹出现红肿、潮湿、瘙痒,伴水肿和渗液。
舌苔白腻,脉滑。
治疗方案:祛湿散寒,疏风祛湿。
常用方剂有桂枝加附子汤、小柴胡汤等。
同时可配合草药外用,如葛根湿毒散或番泻叶煎剂等。
2. 湿疹湿热型:
主症状:患者皮肤湿疹呈红肿、发热、瘙痒,有灼热感。
舌苔黄腻,脉滑数。
治疗方案:清热解毒,疏风祛湿。
常用方剂有龙胆泻肝汤、薏苡附子散等。
同时可外用消炎药膏或红霉素软膏等。
3. 湿疹血热型:
主症状:患者皮肤湿疹呈红肿、瘙痒,皮疹表面常有糜烂、溃疡等。
舌苔黄腻,脉滑数。
治疗方案:清热凉血,活血化瘀。
常用方剂有银翘散、赤石脂合抱龙散等。
局部可使用草药煎剂或药膏外敷。
4. 湿疹气滞型:
主症状:患者皮肤湿疹呈红肿、瘙痒,可能伴有气短、乳癖等症状。
舌苔较薄,脉弦滑。
治疗方案:疏肝理气,祛风祛湿。
常用方剂有柴胡疏肝散、小
青龙汤等。
外用可选用柴胡疏肝丸研末抹于患处。
需要强调的是,中医治疗湿疹需要根据具体病情选用合适的方剂和调理方法,由于每个患者的体质和病情不同,治疗效果会有所差异。
因此,患者在接受中医治疗时应咨询专业中医医生,并遵循医生的指导进行治疗。
湿疹中医诊疗方案
湿疹中医诊疗方案湿疹,又称为湿疾,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病,主要表现为皮肤发红、瘙痒,局部可能会出现红疹、水疱、渗出、结痂等症状。
中医认为湿疹是因为人体体液运化不畅,湿邪郁滞所致。
中医诊疗湿疹的方案主要包括整体调理、药物治疗和饮食调节等方面。
以下是一个1200字以上的湿疹中医诊疗方案。
一、整体调理方案:1.保持皮肤清洁:每天用温水洗澡,最好避免使用刺激性肥皂和洗浴用品,洗后用柔软的毛巾轻轻擦干皮肤,用温和的润肤霜来保湿。
2.保持室内空气湿润:因为湿疹发病和气候、环境干燥有关,可以使用加湿器或者放一盆水在室内,帮助增加空气湿度。
3.避免激发因素:湿疹的发病与一些刺激因素如激素药物、过敏原、紧张情绪等相关。
患者要尽量避免接触这些激发因素。
4.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保持规律的生活作息,避免过度劳累,保证充足的睡眠,合理安排饮食。
二、中药治疗方案:1.草药洗剂:可以选用野菊花、金银花、地骨皮等草药煮水洗澡或外用治疗。
这些中草药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痒的作用,可有效缓解湿疹症状。
2.中药熏洗:可以使用熏洗剂,将黄芩、苦参、苦楝子、白酒等中药熏熨患部,有利于祛除湿邪,促进皮肤病愈。
3.中药口服:中药口服可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和体质,开具贝母膏、玄参、连翘、杜仲等中药。
口服中药可以调理体质、清热解毒、祛湿除湿,达到长效治疗的目的。
三、饮食调节方案:1.避免食用刺激性食物:湿疹患者应避免食用辛辣刺激的食物,如辣椒、生葱、大蒜等,以免加重湿气的侵袭。
2.清肠通便:湿疹与脾胃湿滞有关,饮食调节方面可适量食用粗粮、蔬菜水果等富含纤维的食物,帮助通便排毒,减轻湿气的负担。
3.合理补充营养:湿疹患者可以适量补充维生素A、维生素C、锌等营养物质,以增强皮肤的修复能力。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方案只是一般性的湿疹中医诊疗方案,具体的治疗应根据患者的体质、病情和个体差异来制定。
在接受中医诊疗方案时,患者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遵循医生的建议,避免自行乱用药物或者食疗。
湿疹中医诊疗方案
湿疮(湿疹)【概述】湿疮又称“浸淫疮”、“四弯风”。
主因饮食不节,脾湿内蕴,湿蕴化热,浸淫肌肤造成皮肤起疹,多形态,以对称性、渗出性、剧烈瘙痒、反复发作为特点的一种常见皮肤病。
相当于现代医学的湿疹。
【诊断】(一)诊断要点1.急性湿疮(1)基本损害皮损呈多形性,如红斑、丘疹、水疱、糜烂、渗出、痂皮、脱屑,常数种形态并存。
(2)皮损常对称分布,以头、面、四肢远端、阴囊等处多见,可泛发全身。
(3)起病急,自觉皮损灼热,剧烈瘙痒。
可发展成亚急性或慢性湿疮,时轻时重,反复不愈。
2.亚急性湿疮(1)基本损害皮损渗出减少,以丘疹、丘疱疹、结痂、鳞屑为主。
有轻度糜烂面,颜色较暗红。
可见轻度浸润。
(2)剧烈瘙痒。
(3)多因急性湿疮迁延而致。
3.慢性湿疮(1)基本损害有明显的肥厚浸润,表面粗糙,或呈苔藓化,颜色褐红或褐色,常伴有丘疱疹、痂皮、抓痕,倾向湿润化。
(2)常反复发作,时轻时重,有阵发性瘙痒。
(3)多由急性、亚急性湿疮反复发作转变而致。
皮损多局限于某一部位,境界清楚。
(二)类证鉴别1.与漆疮鉴别漆疮有明确接触史,部位局限,皮疹形态单一,去除病因,易于治愈,病程短,无反复发作的特点。
2.与牛皮癣鉴别牛皮癣多见于颈、肘、尾骶部,皮疹顽硬且坚,有典型苔藓化,无多形性皮疹,无渗出表现。
【辩证】本病多因饮食不节或过食腥发动风之品,伤及脾胃,脾失健运,致使湿热内蕴,造成脾为湿热所困,复感风、湿、热邪,内外之邪相搏,充于腠理,浸淫肌肤,发为本病。
湿性重浊粘腻,易耗伤阴血,化燥生风,故缠绵不已,反复发作。
1.湿热浸淫证发病急,皮损潮红灼热,瘙痒无休,渗液流水。
伴身热,心烦口渴,大便干,尿短赤。
舌质红苔薄白或黄,脉弦滑或数。
2.脾虚湿蕴证发病较缓,皮损潮红,瘙痒,抓后糜烂渗出,可见鳞屑。
伴纳少,神疲,腹胀便溏。
舌体胖,舌质淡苔白或腻,脉弦缓。
3.血虚风燥证病久,皮损色暗或色素沉着,剧痒,或皮损粗糙肥厚。
伴口干不欲饮,纳差腹胀。
湿疮(湿疹)中医诊疗方案
湿疮(湿疹)中医诊疗方案湿疮相当于现代医学中得湿疹,就是由多种内、外因素引起得表皮与真皮浅层炎症得皮肤病。
本病病因复杂,可能与免疫、遗传、神经调节、环境等多种因素相关。
其临床表现具有对称性、渗出性、瘙痒性、多形性与复发性等特点。
根据临床表现与发病过程分为急性、亚急性与慢性湿疹。
1诊断本病种参照《中华人民共与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皮肤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进行诊断。
1、1诊断依据1、1、1急性湿疮1、1、1、1皮损呈多形性,如潮红、丘疹、水疱、糜烂、渗出、痂皮、脱屑,常数种形态同时存在。
1、1、1、2起病急,自觉灼热,剧烈瘙痒。
1、1、1、3皮损常对称分布,以头、面、四肢远端、阴囊等处多见。
可泛发全身。
1、1、1、4可发展成亚急性或慢性湿疮,时轻时重,反复不愈。
1、1、2亚急性湿疮:皮损渗出较少,以丘疹、丘疱疹、结痂、鳞屑为主。
有轻度糜烂面,颜色较暗红。
亦可见轻度浸润,剧烈瘙痒。
1、1、3慢性湿疮:多限局于某一部位,境界清楚,有明显得肥厚浸润,表面粗糙,或呈苔癣样变,颜色褐红或褐色,常伴有丘疱疹、痂皮、抓痕。
倾向湿润变化,常反复发作,时轻时重,有阵发性瘙痒。
1、2证候分类1、2、1湿热浸淫:发病急,皮损潮红灼热,瘙痒无休,渗液流汁。
伴身热、心烦口渴,大便干,尿短赤。
舌质红,苔薄白或黄,脉滑或数。
1、2、2脾虚湿蕴:发病较缓,皮损潮红,瘙痒,抓后糜烂渗出,可见鳞屑。
伴有纳少,神疲,腹胀便溏。
舌质淡胖,苔白或腻,脉弦缓。
1、2、3血虚风燥:病久,皮损色暗或色素沉着,剧痒,或皮损粗糙肥厚。
伴口干不欲饮,纳差腹胀。
舌淡,苔自,脉细弦。
1、3疗效评定1、3、1治愈:皮损消退。
1、3、2好转:皮损消退30%以上。
1、3、3未愈:皮损消退不足30%。
2中医治疗2、1内治法2、1、1湿热浸淫证:常见于急性湿疹。
治法:清热解毒,利湿止痒。
方药:龙胆泻肝汤加减。
龙胆草10g,连翘20g,栀子10g,黄芩15g,柴胡10g,生地黄30g,车前子10g,泽泻10g,生甘草10g,牡丹皮10g,钩藤30g。
中医治疗湿疹的方剂
中医治疗湿疹的方剂
中医治疗湿疹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方法,它依据中医理论,通过调和人
体的阴阳平衡,达到治疗湿疹的目的。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中医治疗湿
疹的方剂,以及它们的基本组成和作用原理。
1. 清热解毒方:
- 组成:金银花、连翘、野菊花、板蓝根等。
- 作用:这些药材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适用于湿疹初起,皮肤红肿、瘙痒、有热感的患者。
2. 健脾利湿方:
- 组成:白术、茯苓、泽泻、薏苡仁等。
- 作用:健脾利湿,适用于湿疹因脾胃虚弱,体内湿邪所致的情况。
3. 养血润燥方:
- 组成:当归、地黄、白芍、甘草等。
- 作用:养血润燥,适用于湿疹因血虚风燥,皮肤干燥、脱屑、瘙
痒的患者。
4. 疏风止痒方:
- 组成:荆芥、防风、薄荷、白鲜皮等。
- 作用:疏风止痒,适用于湿疹因外感风邪,皮肤瘙痒难忍的患者。
5. 活血化瘀方:
- 组成:桃仁、红花、川芎、赤芍等。
- 作用:活血化瘀,适用于湿疹因血瘀所致的局部皮肤紫暗、疼痛
的患者。
6. 滋阴降火方:
- 组成:生地黄、知母、黄柏、丹皮等。
- 作用:滋阴降火,适用于湿疹因阴虚火旺,皮肤灼热、瘙痒的患者。
7. 温阳散寒方:
- 组成:附子、干姜、肉桂、白芍等。
- 作用:温阳散寒,适用于湿疹因阳气不足,皮肤冷感、瘙痒的患者。
在使用这些方剂时,患者应根据个人体质和湿疹的具体症状,选择适合的方剂,并在中医师的指导下进行治疗。
同时,中医治疗湿疹还强调饮食调理和生活方式的改善,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湿疮中医诊疗方案临床疗效总结分析报告
湿疮中医诊疗方案临床疗效总结分析报告湿疮(湿疹)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中医中,湿疮属于湿病范畴,多由体内湿邪郁滞引起。
针对湿疮的中医诊疗方案主要包括调理脾胃、化湿排脓、清热解毒等,下面对临床疗效进行总结和分析。
一、调理脾胃中医认为脾胃为水谷转化的关键器官,湿疮多与脾胃虚弱、水湿停聚有关。
调理脾胃是治疗湿疮的基本方针之一、通过调理脾胃,可以改善体内湿气的代谢,减少湿邪停留,从而改善湿疮的症状。
临床实践中常常采用益气健脾的中药方剂如四君子汤、六君子汤等,配合饮食调理,如忌食生冷、油腻等食物,可有效改善湿疮患者的病情。
二、化湿排脓湿疮多伴有湿热症状,如红肿、疼痛、渗液等。
针对这些症状,中医常常采用一些具有利湿作用的中药方剂,如猪苓汤、龙胆泻肝汤等。
这些方剂通过利湿排脓的作用,可以减轻湿疮的红肿、疼痛等症状,并有助于湿疮的愈合。
三、清热解毒湿疮的病因往往与体内的湿热有关,湿病之湿往往带有热邪。
清热解毒是治疗湿疮的重要手段之一、中医常常采用具有清热解毒作用的中药方剂如黄连汤、五味子煎等,配合上述方剂治疗可以明显改善湿疮的症状。
其中,黄连汤有明显的清热解毒作用,可以促进湿疮的愈合。
以上是中医诊疗湿疮的主要方案,通过调理脾胃、化湿排脓、清热解毒等方法,可以有效改善湿疮的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然而,中医治疗湿疮的疗效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例如患者的体质、病情的轻重、用药的配伍等。
因此,在具体的临床实践中,还需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综合选用适当的中药方剂,才能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总之,中医在治疗湿疮方面有独特的优势和疗效。
通过调理脾胃、化湿排脓、清热解毒等手段,可以改善湿疮的症状,帮助患者恢复健康。
然而,在具体的治疗过程中还需结合个体差异和具体情况进行综合判断,以获得最佳的治疗效果。
湿疮(湿疹)的中医治疗
湿疮(湿疹)的中医治疗湿疹为临床常见的过敏性炎症性皮肤病,本病具有多形损害,对称分布,自觉瘙痒,反复发作,易演变成慢性等特点,男女老幼均可发病,可泛发全身,又可局限于某些部位。
本病一般分为以下三型:急性湿疹:皮损呈多形性,如潮红、丘疹、水疱、糜烂、渗出、痂皮、脱屑,常数种形态同时存在。
起病急,自觉灼热,剧烈瘙痒。
皮损常对称分布,以头、面、四肢远端、阴囊等处多见。
可泛发全身。
可发展成亚急性或慢性湿疮,时轻时重,反复不愈。
亚急性湿疹:皮损渗出较少,以丘疹、丘疱疹、结痂、鳞屑为主。
有轻度糜烂面,颜色较暗红。
亦可见轻度浸润,剧烈瘙痒。
慢性湿疹:多限局于某一部位,境界清楚,有明显的肥厚浸润,表面粗糙,或呈苔癣样变,颜色褐红或褐色,常伴有丘疱疹、痂皮、抓痕。
倾向湿润变化,常反复发作,时轻时重,有阵发性瘙痒。
本病属中医“湿疮”范围,多为风、湿、热客于肌肤所为,当以祛风除湿,清热解毒,解肌止痒为治。
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湿疮(湿疹)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中医辩证施治,一般分为以下几型:1、风热蕴肤型:主要表现为湿疹,湿疹以红斑、丘疹为主,可见鳞屑、结痂,渗出不明显,发病迅速,自觉瘙痒剧烈。
舌红,苔薄黄,脉浮数或弦数。
当以疏风清热,化湿止痒为治,方用消风散加减,药取荆芥、防风、苦参、蝉蜕、胡麻仁、牛蒡子、地黄、牡丹皮、赤芍、丹参各10克,甘草5克,水煎服,每日1剂;药渣水煎取汁洗浴,每日2次,每次10-30分钟(中药内服外用相同)。
中成药可选用防风通圣丸,每次5克,每日3次口服;银翘解毒片,每次5片,每日3次口服;消风散,每次10克,每日3次冲饮。
2、湿热浸淫型:主要表现为湿疹,湿疹以潮红、肿胀、糜烂、渗出为主,可见丘疹、丘疱疹、水疱;自觉灼热、瘙痒。
舌红,苔黄或黄腻,脉滑数。
当以清热利湿,祛风止痒为治,方用龙胆泻肝汤加减,药取龙胆草、炙甘草、木通各5克,柴胡、黄芩、栀子、泽泻、车前子、当归、生地黄、蝉蜕、蛇蜕各10克,白癣皮、土茯苓各30克。
湿疮(湿疹)医案
湿疮(湿疹)医案
女,13岁,12月12日初诊。
双手、肘部、小腿大片丘疱疹、水疱、红斑,瘙痒7天。
患童素有湿疹病史,较轻。
两年前冬天外出受寒后,双手、面部等迎风受寒部现红色丘疱疹、水疱及红斑,瘙痒,逐渐加重,手背水疱破溃流滋,病情反复。
平素冬季怕冷,手足不温,纳食欠佳,舌质稍红,苔黄腻,脉沉弱。
诊断:泛发性湿疹。
治法:温阳益气与清热利湿同施。
处方:生黄芪20g,制附子6g,先煎半小时,桂枝10g,防风15g,苍术10g,厚朴10g,黄柏9g,益母草10g,茜草10g,白鲜皮20g,木通6g,蒲公英20g。
服药7剂,水疱己减轻,双手红肿亦减,渗液明显减少,黄腻苔稍退,药己中的,上方生黄芪增为30g,附子9g,先煎半小时,共服21剂,水疱全部消失,面部红斑,丘斑丘疹退尽,瘙痒也消失,黄腻苔尽退,愈。
体会:古代中医学文献无“湿疹”之病名,根据其临床特征,主要归属于“浸淫疮”,“湿毒”之范畴。
湿疹的中医治疗如同治理环境,不能仅盯住皮肤湿疹这一表面文章,要调体质,也就是中医的整体观,大环境整治同时,再着力解决小环境,这就标本兼治。
对于湿疹问诊应注意发作季节与发病季节这两点。
这是个人皮肤科临证感悟。
临证中但凡湿疹冬季发作,夏季减轻或自愈者,大多与阳气病变相关,治疗应该温阳与清利同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湿疮(湿疹)中医诊疗方案
湿疮相当于现代医学中的湿疹,是由多种内、外因素引起的表皮和真皮浅层炎症的皮肤病。
本病病因复杂,可能与免疫、遗传、神经调节、环境等多种因素相关。
其临床表现具有对称性、渗出性、瘙痒性、多形性和复发性等特点。
根据临床表现和发病过程分为急性、亚急性和慢性湿疹。
1 诊断
本病种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皮肤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进行诊断。
1.1 诊断依据
1.1.1急性湿疮
1.1.1.1皮损呈多形性,如潮红、丘疹、水疱、糜烂、渗出、痂皮、脱屑,常数种形态同时存在。
1.1.1.2起病急,自觉灼热,剧烈瘙痒。
1.1.1.3皮损常对称分布,以头、面、四肢远端、阴囊等处多见。
可泛发全身。
1.1.1.4可发展成亚急性或慢性湿疮,时轻时重,反复不愈。
1.1.2亚急性湿疮:皮损渗出较少,以丘疹、丘疱疹、结痂、鳞屑为主。
有轻度糜烂面,颜色较暗红。
亦可见轻度浸润,剧烈瘙痒。
1.1.3慢性湿疮:多限局于某一部位,境界清楚,有明显的肥厚浸润,表面粗糙,或呈苔癣样变,颜色褐红或褐色,常伴有丘疱疹、痂皮、抓痕。
倾向湿润变化,常反复发作,时轻时重,有阵发性瘙痒。
1.2 证候分类
1.2.1湿热浸淫:发病急,皮损潮红灼热,瘙痒无休,渗液流汁。
伴身热、心烦口渴,大便干,尿短赤。
舌质红,苔薄白或黄,脉滑或数。
1.2.2脾虚湿蕴:发病较缓,皮损潮红,瘙痒,抓后糜烂渗出,可见鳞屑。
伴有纳少,神疲,腹胀便溏。
舌质淡胖,苔白或腻,脉弦缓。
1.2.3血虚风燥:病久,皮损色暗或色素沉着,剧痒,或皮损粗糙肥厚。
伴口干不欲饮,纳差腹胀。
舌淡,苔自,脉细弦。
1.3 疗效评定
1.3.1 治愈:皮损消退。
1.3.2 好转:皮损消退30%以上。
1.3.3未愈:皮损消退不足30%。
2 中医治疗
2.1内治法
2.1.1湿热浸淫证:常见于急性湿疹。
治法:清热解毒,利湿止痒。
方药:龙胆泻肝汤加减。
龙胆草10g,连翘20g,栀子10g,黄芩15g,柴胡10g,生地黄30g,车前子10g,泽泻10g,生甘草10g,牡丹皮10g,钩藤30g。
随症加减:大便秘结者,加白鲜皮10g;口渴咽干者,加知母10g;身热者,加青蒿15g。
中成药:苦参片(国药准字Z21020222),每次3片,每日3次。
2.1.2脾虚湿蕴证:多见于亚急性湿疹。
治法:健脾利湿止痒。
方药:除湿胃苓汤加减。
苍术10g,陈皮10g,厚朴10g,白术10g,茯苓12g,泽泻10g,薏苡仁30g,白藓皮15g,地肤子20g,甘草5g。
随症加减:胸闷腹胀者,加草豆蔻10g,厚朴10g;身体困倦者,加大豆黄卷20g;慢性湿疹急性发作见上述症候者,加鸡血藤30g。
中成药:花蛇解痒胶囊(国药准字Z20025889),一次3粒,一日3次。
2.1.3 血虚风燥证:多见于慢性湿疹。
治法:养血润燥,息风止痒。
方药:当归饮子加减。
当归10g,生地黄30g,荆芥10g,防风10g,白芍10g,川芎10g,刺蒺藜15g,地龙10 g,瓦楞子10 g,制首乌30g,炙甘草10g。
随症加减:痒而睡眠差者,加炒枣仁30g,龙骨30g,或夜交藤30g,勾藤30g;瘙痒严重者,加蜈蚣2条;苔藓样变严重者,加牡蛎30g,玄参10g,浙贝母10g。
中成药:润燥止痒胶囊(国药准字Z20025030),一次4粒,一日3次。
对于反复发作的湿疹可加用雷公藤多甙片(国药准字Z35020431),每次20mg,每日3次;或昆明山海棠片(国药准字Z20043511),每次0.9g,每日3次。
而对于皮损泛发且反复发作的湿疹加用活血化瘀法,如灯盏细辛注射液(国药准字Z53021569)静脉滴注。
2.2中成药:
2.2.1肤痔清软膏(国药准字Z20025745):用于亚急性和慢性期的外阴及肛周皮损,每日1~2次直接涂擦于患处。
2.2.2冰黄肤乐软膏(国药准字Z10980140):用于亚急性和慢性期皮损,可明显改善瘙痒,每日2~3次涂搽患外。
2.2.3老鹳草软膏(国药准字Z37021586):用于急性、亚急性和慢性期皮损无明显渗液者,每日1~2次直接涂擦于患处。
2.2.4肤舒止痒膏(国药准字号Z20025619):用于慢性湿疹,尤其适于冬季干燥瘙痒的皮损。
取本品5~10克,于温毛巾上抹擦皮肤,揉摩5~10分钟,用清水冲净即可,每天一次,可替代日常洗浴。
3调摄
3.1应使患者对湿疮的发病因素、发展规律和防治方法有一定了解,以便能积极配合治疗。
避免各种可疑的致病因素。
3.2发病期间忌辛、辣、酒类食物。
对鱼、虾等易诱发本病的食物,应注意食用后及停用后的效果,但无须盲目地忌口。
3.3保持皮肤清洁,避免过度洗烫、肥皂及各种有害因子的刺激。
3.4治疗全身性疾病,发现病灶应积极清除。
4疗效评价
4.1评价标准
痊愈:皮损完全消退,症状消失。
显效:皮损大部分消退,症状明显减轻。
有效:皮损部分消退,症状有所改善。
无效:皮损消退不明显,症状未减轻或反而加重。
4.2评价方法
根据VAS评分(瘙痒程度直观模拟评分)法对患者不同部位皮损症状严重程度,所占面积的大小、瘙痒程度进行综合评分,具体计算方法如下。
自述瘙痒程度用一个直观模拟标度尺测量,尺子的左端表示无瘙痒,右端表示剧烈瘙痒、无法入睡,中间表示程度的瘙痒。
尺子的反面有与正面相应的刻度0~100.测定时让患者自己指定瘙痒程度在尺子正面的所在位置,医师则可读取、记录尺子反面的相应刻度,此刻度即为该患者的瘙痒记分。
(注:可编辑下载,若有不当之处,请指正,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