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案例分析
典型刑法法律案例分析(3篇)

第1篇一、案件背景张某,男,28岁,无业。
2019年10月,张某因生活所需,产生了盗窃的念头。
他经过观察,发现某小区居民赵某家门窗较为简陋,且平时居住人较少,于是决定伺机作案。
2019年11月某日晚,张某趁赵某外出,撬开了赵某家的门锁,盗走了现金人民币5000元、笔记本电脑一台、平板电脑一台及金银首饰若干。
案发后,赵某及时报警,公安机关迅速展开侦查。
经过调查取证,张某于2019年12月被抓获归案。
二、案件审理本案由某市中级人民法院审理。
在审理过程中,张某对自己的犯罪事实供认不讳,并表示悔过。
以下是法院审理过程中的关键证据:1. 赵某的陈述:赵某证实自己在案发当晚外出,回家后发现家中被盗,被盗财物价值约8000元。
2. 现场勘查笔录:勘查人员对张某作案现场进行了勘查,并提取了指纹、脚印等痕迹。
3. 物证:被盗的现金、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及金银首饰。
4. 证人证言:张某的朋友证实,案发前张某曾向其借过撬锁工具。
5. 张某的供述:张某对自己的犯罪事实供认不讳,并表示悔过。
三、法院判决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四条之规定,张某的行为构成盗窃罪。
综合考虑张某的犯罪事实、情节、认罪态度等因素,法院依法作出如下判决:1. 判处张某有期徒刑三年,并处罚金人民币五千元。
2. 追缴张某盗窃所得的现金、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及金银首饰,发还赵某。
四、案例分析本案是一起典型的盗窃案件,以下是本案的法律分析:1. 犯罪构成:张某的行为符合盗窃罪的犯罪构成。
首先,张某具有盗窃的故意,即明知自己的行为会侵犯他人财产权,而故意为之。
其次,张某实施了盗窃行为,即非法占有他人财物。
最后,张某的盗窃行为侵犯了赵某的财产权,造成了赵某的经济损失。
2. 刑事责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四条之规定,盗窃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或者多次盗窃、入户盗窃、携带凶器盗窃、扒窃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刑事法律案例分析范文(3篇)

第1篇案例背景:某市A区发生一起抢劫案,犯罪嫌疑人张某在凌晨时分潜入某便利店,持刀抢劫,抢走现金5000元。
案发后,张某逃离现场,但不久后被公安机关抓获。
经调查,张某曾因盗窃罪被判处有期徒刑三年,于两年前刑满释放。
案件事实:1. 案发时间:2023年3月15日凌晨2点。
2. 案发现场:某市A区某便利店。
3. 犯罪嫌疑人:张某,男,28岁,A区人。
4. 作案工具:一把尖刀。
5. 作案手段:张某潜入便利店,用尖刀威胁店主,抢走现金5000元。
6. 案发后:张某逃离现场,但不久后被公安机关抓获。
法律依据:1.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三条: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采用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方法抢劫公私财物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一)抢劫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的;(二)抢劫财物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三)多次抢劫或者抢劫多次的;(四)抢劫致人重伤、死亡的;(五)冒充军警人员抢劫的;(六)持枪抢劫的;(七)抢劫军用物资或者抢险、救灾、救济物资的。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六十五条:被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的犯罪分子,刑罚执行完毕或者赦免以后,在五年以内再犯应当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之罪的,是累犯,应当从重处罚,但是过失犯罪和不满十八周岁的人犯罪的除外。
案例分析:1. 犯罪构成:张某的行为符合抢劫罪的构成要件。
首先,张某具有非法占有他人财物的目的;其次,张某采用了暴力手段,即持刀威胁店主;最后,张某成功抢走了现金5000元。
2. 犯罪形态:张某的抢劫行为属于既遂形态。
由于张某成功抢走了现金,其抢劫行为已经达到既遂状态。
3. 从重处罚情节:张某曾因盗窃罪被判处有期徒刑三年,属于累犯。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六十五条的规定,对于累犯,应当从重处罚。
4. 刑罚适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三条的规定,对于抢劫罪的刑罚,应当根据抢劫财物的数额、情节等因素进行确定。
法律案例分析_刑法(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2019年3月,某市发生一起故意伤害案件。
被害人李某(男,28岁)与嫌疑人张某(男,27岁)因邻里纠纷产生矛盾。
一日,张某在李某家门口偶遇李某,遂上前理论。
双方言语不和,张某一时冲动,拿起身边的铁棍朝李某头部猛击。
李某倒地后,张某又连续击打李某,致其重伤。
李某的家人发现后,立即报警。
张某被警方当场抓获。
二、案件争议本案中,张某的行为是否构成故意伤害罪?还是属于防卫过当?三、案例分析(一)故意伤害罪1. 故意伤害罪的定义:故意伤害罪是指故意非法损害他人身体健康的行为。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三十四条的规定,故意伤害他人身体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2. 张某的行为是否构成故意伤害罪?(1)张某的行为具有故意性。
在本案中,张某在与李某发生纠纷后,故意拿起铁棍击打李某头部,造成李某重伤。
张某的行为明显具有故意伤害他人的主观恶意。
(2)张某的行为具有非法性。
张某在未获得任何法律授权的情况下,非法使用铁棍击打李某,损害了李某的身体健康。
(3)张某的行为具有危害性。
张某的行为造成了李某重伤,给李某的身体和精神带来了严重损害,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
综上所述,张某的行为符合故意伤害罪的构成要件,应认定其构成故意伤害罪。
(二)防卫过当1. 防卫过当的定义:防卫过当是指为了制止不法侵害,采取的行为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不应有的损害的行为。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十条第三款的规定,防卫过当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2. 张某的行为是否属于防卫过当?(1)张某的行为不属于正当防卫。
正当防卫是指为了制止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对不法侵害人采取的防卫行为。
在本案中,张某的行为并非为了制止李某的不法侵害,而是出于个人冲动,故意伤害李某。
(2)张某的行为未超过必要限度。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十条的规定,防卫行为应当以制止不法侵害、保护国家、公共利益或者他人合法权益为目的。
法律案例分析刑法(3篇)

第1篇一、案件背景某市某中学发生了一起校园暴力事件。
被告人李某,男,17岁,系该校初二学生。
被害人张某,男,16岁,系该校初二学生。
两人因琐事发生争执,李某持刀将张某刺伤,导致张某重伤。
此案经公安机关侦查,检察机关起诉,法院审理,最终作出判决。
二、案件事实1. 争执起因:李某与张某因在教室里争抢一本书而发生争执。
2. 犯罪过程:争执过程中,李某持刀将张某刺伤。
3. 犯罪后果:张某被送往医院救治,经鉴定为重伤。
三、法律问题本案涉及的法律问题是故意伤害罪的认定与处罚。
四、法律分析1. 故意伤害罪的构成要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三十四条,故意伤害罪是指故意伤害他人身体,致人重伤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重伤造成严重残疾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
故意伤害罪的构成要件包括:(1)主体:李某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符合犯罪主体要件。
(2)主观方面:李某明知自己的行为会造成他人身体伤害,仍然故意实施,具有故意伤害的犯罪故意。
(3)客观方面:李某持刀将张某刺伤,侵犯了张某的人身权利。
(4)客体:本案侵犯的是张某的人身权利。
2. 故意伤害罪的处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三十四条的规定,李某的行为构成故意伤害罪,且致人重伤,应当依法从重处罚。
(1)量刑: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三十四条的规定,李某应当被判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2)附加刑: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六十七条的规定,对于犯罪情节较轻的,可以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
本案中,李某具有自首情节,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五、判决结果法院审理后认为,李某的行为构成故意伤害罪,且致人重伤,依法应当从重处罚。
鉴于李某具有自首情节,可以减轻处罚。
最终,法院判决李某犯故意伤害罪,判处有期徒刑四年。
六、案例分析1. 本案中,李某的行为符合故意伤害罪的构成要件,应当被追究刑事责任。
2. 在处罚过程中,法院充分考虑了李某的自首情节,依法从轻处罚,体现了我国刑法的人道主义精神。
法律专业刑法案例分析(3篇)

第1篇一、案情简介张某,男,28岁,某市某区居民。
因与邻居李某因邻里纠纷产生矛盾,于2021年5月20日傍晚,在张某家中将李某打成重伤,李某经抢救无效于次日死亡。
经鉴定,李某的死亡原因为颅脑损伤。
张某的行为涉嫌故意伤害罪,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三十四条的规定,故意伤害他人身体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犯前款罪,致人重伤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重伤造成严重残疾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
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
二、案例分析(一)犯罪主体根据案情,张某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规定的犯罪主体资格,即达到刑事责任年龄、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
张某28岁,属于完全刑事责任能力人,符合犯罪主体资格。
(二)犯罪客体张某的行为侵犯了李某的生命权。
生命权是公民最基本的人身权利,是其他一切权利的基础。
张某故意伤害李某,导致李某死亡,严重侵犯了李某的生命权。
(三)犯罪主观方面张某的行为表现为故意。
故意是指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
在本案中,张某与李某因邻里纠纷产生矛盾,在争执过程中,张某持械将李某打成重伤,并导致李某死亡。
张某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造成李某受伤甚至死亡,但仍然故意实施,其主观心态为故意。
(四)犯罪客观方面1. 行为方式:张某持械将李某打成重伤,并导致李某死亡。
2. 行为对象:李某,某市某区居民。
3. 行为结果:李某死亡。
4. 行为与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张某的行为与李某的死亡之间存在直接的因果关系。
张某持械将李某打成重伤,是导致李某死亡的直接原因。
三、定性分析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三十四条的规定,张某的行为符合故意伤害罪的构成要件。
具体分析如下:1. 故意伤害罪的主观方面为故意,张某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造成李某受伤甚至死亡,但仍然故意实施,其主观心态为故意。
2. 故意伤害罪的客观方面表现为故意伤害他人身体的行为。
法律案例分析刑法(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甲与乙系邻居,两人因邻里纠纷产生矛盾。
一日,甲与乙在村口相遇,双方情绪激动,甲对乙进行辱骂,乙忍无可忍,遂拿起路边的一根木棍击打甲的头部。
甲倒地后,乙见状慌忙逃离现场。
甲被路人发现后送往医院,经诊断,甲头部受到严重伤害,构成重伤二级。
乙因涉嫌故意伤害罪被公安机关逮捕。
二、案件争议焦点1. 乙的行为是否构成故意伤害罪?2. 如果乙的行为构成故意伤害罪,其应受到怎样的刑罚?三、案例分析(一)乙的行为是否构成故意伤害罪?1. 犯罪构成要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三十四条的规定,故意伤害罪是指故意伤害他人身体,致人重伤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重伤造成严重残疾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
犯罪构成要件包括:犯罪主体、犯罪主观方面、犯罪客体和犯罪客观方面。
(1)犯罪主体:乙具备刑事责任能力,符合犯罪主体要件。
(2)犯罪主观方面:乙在实施伤害行为时,具有伤害甲的故意,符合犯罪主观方面要件。
(3)犯罪客体:乙的行为侵犯了甲的生命权、健康权,符合犯罪客体要件。
(4)犯罪客观方面:乙实施了用木棍击打甲头部的行为,致使甲头部受到严重伤害,符合犯罪客观方面要件。
综上所述,乙的行为符合故意伤害罪的构成要件,其行为构成故意伤害罪。
(二)乙应受到怎样的刑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三十四条的规定,故意伤害罪的刑罚为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考虑到乙在实施伤害行为时,具有伤害甲的故意,但并非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重伤造成严重残疾,且乙在案发后能够主动投案,认罪态度较好,可以从轻处罚。
综上所述,对于乙的故意伤害罪,建议判处三年至五年有期徒刑。
四、案例分析总结本案中,乙因邻里纠纷与甲发生争执,在情绪激动的情况下,用木棍击打甲头部,导致甲头部受到严重伤害。
乙的行为构成故意伤害罪,应受到相应的刑罚。
本案提醒我们在生活中,应学会控制情绪,避免因一时冲动而触犯法律。
法律犯罪的案例分析(3篇)

第1篇一、案情简介张某某,男,35岁,某市居民。
2019年6月,张某某利用互联网平台,非法经营“网络彩票”,涉及全国多个省份,涉案金额巨大。
同年9月,张某某被公安机关抓获,案件移交至检察机关审查起诉。
二、案件分析(一)犯罪主体分析张某某作为本案的犯罪主体,具备完全刑事责任能力。
他在互联网平台上非法经营“网络彩票”,触犯了我国《刑法》第二百二十五条规定的非法经营罪。
(二)犯罪客体分析本案的犯罪客体为国家对彩票市场的管理秩序。
张某某非法经营“网络彩票”,破坏了国家对彩票市场的管理秩序,侵犯了国家利益。
(三)犯罪主观方面分析张某某非法经营“网络彩票”的主观故意明显。
他在明知自己经营行为属于非法的情况下,仍然故意为之,追求非法利益。
(四)犯罪客观方面分析1. 违法性:张某某未经国家批准,擅自经营“网络彩票”,违反了国家有关彩票管理的规定。
2. 严重社会危害性:张某某的非法经营行为,严重扰乱了彩票市场的正常秩序,给国家和社会造成了严重危害。
3. 侵犯法益:张某某的非法经营行为,侵犯了国家利益,损害了彩票市场的公平竞争环境。
三、法律适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二十五条的规定,非法经营罪是指违反国家规定,非法经营,扰乱市场秩序,情节严重的行为。
张某某的行为符合非法经营罪的构成要件,应当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四、判决结果经过审理,法院认为张某某的行为构成非法经营罪,依法判处其有期徒刑五年,并处罚金人民币三十万元。
五、案例分析本案中,张某某非法经营“网络彩票”的行为,具有以下特点:1. 涉案金额巨大:张某某非法经营“网络彩票”的时间长达三个月,涉及全国多个省份,涉案金额高达数百万元。
2. 犯罪手段隐蔽:张某某利用互联网平台,通过虚构彩票开奖结果等方式,吸引大量网民参与投注,其犯罪手段隐蔽,不易被发现。
3. 犯罪影响广泛:张某某的非法经营行为,严重扰乱了彩票市场的正常秩序,损害了国家利益和彩票市场的公平竞争环境。
刑法的案例分析

案例二:关于共同犯罪的认定
案例分析
共同犯罪的定义
案例二:关于共同犯罪的认定
案例二:关于共同犯罪的认定
共同犯罪的定义:共同犯罪是指二人以上共同故意 犯罪 在本案中的应用:在本案中,张某和王某共同实施 了抢劫行为,且事先有明确的商议和分工。他们的 行为属于共同犯罪
案例二:关于共同犯罪的认定
主犯与从犯的区分
感谢观看
THANK YOU FOR WATCHING
XXXX
XXXXX
主犯与从犯的区分:在共同 犯罪中,起主要作用的为" 主犯",起次要作用的为"从 犯"
在本案中的应用:在本案中 ,张某和王某都起到了主要 作用,因此他们都是主犯。 应根据他们在共同犯罪中所 起的作用进行量刑
案例二:关于共同犯罪的认定
结论
根据案情,张某和王某的行为属于共同犯罪,且都是主犯。他们应承担相应的刑事责任, 但考虑到他们在共同犯罪中所起的作用不同,应分别量刑
过失犯罪
案例一:关于故意犯罪与过失犯罪的区分
过失犯罪的定义:过失犯罪是指行为人应当预见自 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 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但轻信能够避免的犯罪
在本案中的应用:在本案中,李某应当注意到红灯 并减速,但他疏忽了,导致事故发生。因此,他的 行为可以被视为过失犯罪
案例一:关于故意犯罪与过失犯罪的区分
在本案中的应用:在本案中,孙某已 经着手实施盗窃行为,但由于被保安 人员及时发现并制止,未能完成犯罪 。因此,他的行为属于犯罪未遂
案例四:关于犯罪未遂与犯罪既遂的区分
犯罪既遂 犯罪既遂的定义:犯罪既遂是指犯罪人的行为完整地实现了刑法分则条文所规定的全 部犯罪构成的事实
刑事法律的案例分析(3篇)

第1篇某年,甲因与乙发生债务纠纷,甲遂产生报复心理,决定绑架乙的女儿丙。
甲通过丙的好友丁得知丙的行踪,遂将丙骗至一废弃的厂房内,并给丙注射了迷药,使其失去意识。
甲将丙捆绑在椅子上,并拨打乙的电话勒索赎金。
乙为了救女儿,按照甲的要求向指定账户汇款50万元。
甲拿到赎金后,并未释放丙,而是将丙卖给了外地的一个犯罪团伙。
丙被解救后,公安机关根据丙的陈述和线索,将甲抓获。
二、案件定性本案涉及绑架罪、敲诈勒索罪和拐卖儿童罪。
1. 绑架罪: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三十九条的规定,绑架罪是指以勒索财物为目的绑架他人,或者绑架他人作为人质的行为。
甲以勒索财物为目的绑架丙,符合绑架罪的构成要件。
2. 敲诈勒索罪: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七十四条的规定,敲诈勒索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对他人实施威胁、恐吓,迫使他人交出财物的行为。
甲在绑架丙后,以勒索财物为目的,拨打乙的电话,迫使乙交出赎金,符合敲诈勒索罪的构成要件。
3. 拐卖儿童罪: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四十条的规定,拐卖儿童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拐骗、绑架、收买、贩卖、接送、中转儿童的行为。
甲在绑架丙后,将丙卖给了外地的一个犯罪团伙,符合拐卖儿童罪的构成要件。
三、案例分析1. 甲的行为符合绑架罪的构成要件。
甲以勒索财物为目的,绑架丙,给丙的人身自由造成严重限制,并给丙的身心健康带来严重伤害。
根据刑法规定,甲的行为构成绑架罪。
2. 甲的行为符合敲诈勒索罪的构成要件。
甲在绑架丙后,以勒索财物为目的,拨打乙的电话,迫使乙交出赎金。
甲的行为侵犯了乙的财产权,符合敲诈勒索罪的构成要件。
3. 甲的行为符合拐卖儿童罪的构成要件。
甲在绑架丙后,将丙卖给了外地的一个犯罪团伙,侵犯了丙的人身权利。
根据刑法规定,甲的行为构成拐卖儿童罪。
4. 甲的行为数罪并罚。
甲的行为同时符合绑架罪、敲诈勒索罪和拐卖儿童罪的构成要件,应当数罪并罚。
四、判决结果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对于绑架罪、敲诈勒索罪和拐卖儿童罪,应当数罪并罚。
法律案例分析刑法(3篇)

第1篇一、案件背景张某,男,35岁,某市某区居民。
2019年5月,张某因与邻居李某因邻里纠纷发生争执,双方互殴。
在扭打过程中,张某用拳头猛击李某头部,导致李某头部受伤,经医院诊断为颅脑损伤。
李某报警后,张某被公安机关刑事拘留。
二、案件争议焦点1. 张某的行为是否构成故意伤害罪?2. 如果构成故意伤害罪,张某应受到怎样的刑罚?三、案例分析(一)故意伤害罪的构成要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三十四条的规定,故意伤害罪是指故意伤害他人身体,致人轻伤以上的行为。
故意伤害罪的构成要件包括:1. 客观要件:行为人实施了故意伤害他人的行为,并造成他人轻伤以上的后果。
2. 客观要件:行为人主观上具有故意,即明知自己的行为会造成他人身体伤害,仍然实施该行为。
3. 主观要件:行为人与受害人之间存在一定的因果关系。
(二)张某的行为是否构成故意伤害罪1. 客观要件:张某在扭打过程中,用拳头猛击李某头部,导致李某头部受伤,经医院诊断为颅脑损伤。
张某的行为符合故意伤害罪的客观要件。
2. 客观要件:张某在与李某发生争执的过程中,明知自己的行为会造成李某身体伤害,仍然实施该行为。
张某的行为符合故意伤害罪的主观要件。
3. 主观要件:张某的行为与李某的头部受伤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李某的头部受伤是张某的行为直接导致的。
综上所述,张某的行为符合故意伤害罪的构成要件,构成故意伤害罪。
(三)张某应受到的刑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三十四条的规定,故意伤害罪的刑罚如下:1. 轻伤以上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2. 重伤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3. 死亡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
在本案中,李某头部受伤,经医院诊断为颅脑损伤,属于轻伤以上的情形。
因此,张某应当受到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的刑罚。
四、判决结果经审理,法院认为张某的行为构成故意伤害罪,依法判处张某有期徒刑一年六个月。
五、案例分析总结1. 本案中,张某的行为符合故意伤害罪的构成要件,构成故意伤害罪。
法律案例刑法分析(3篇)

第1篇一、案件背景2018年6月,张某与邻居李某因琐事发生争执。
在争执过程中,张某持刀将李某刺伤,致李某重伤。
案发后,张某潜逃至外地。
2019年2月,张某被公安机关抓获归案。
经鉴定,李某伤情为重伤二级。
张某对犯罪事实供认不讳。
二、案件定性本案中,张某故意伤害李某,致李某重伤,其行为已触犯《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三十四条,构成故意伤害罪。
三、案件分析1.故意伤害罪的定义及构成要件故意伤害罪是指故意伤害他人身体,情节严重的行为。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三十四条的规定,故意伤害罪的构成要件如下:(1)主体:年满十四周岁的人。
(2)主观方面:故意,即明知自己的行为会造成他人伤害,而希望或放任这种结果发生。
(3)客观方面:实施了伤害他人的行为,包括故意伤害他人身体健康的行为。
2.张某的行为是否构成故意伤害罪(1)张某具有刑事责任能力。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十七条的规定,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犯故意伤害致人重伤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本案中,张某已满十四周岁,具有刑事责任能力。
(2)张某具有故意伤害的故意。
在争执过程中,张某持刀将李某刺伤,致李某重伤。
张某的行为表明其明知自己的行为会造成他人伤害,而希望或放任这种结果发生,具有故意伤害的故意。
(3)张某实施了伤害他人的行为。
张某持刀将李某刺伤,致李某重伤,其行为符合故意伤害罪的客观要件。
综上所述,张某的行为符合故意伤害罪的构成要件,构成故意伤害罪。
四、量刑分析1.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三十四条的规定,故意伤害他人身体,致人重伤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2.结合本案,张某故意伤害李某,致李某重伤,情节严重,应当依法从重处罚。
3.考虑到张某认罪态度较好,且案发后积极赔偿李某损失,可酌情从轻处罚。
五、判决建议根据以上分析,建议对张某判处有期徒刑八年,并赔偿李某经济损失。
六、总结本案中,张某故意伤害李某,致李某重伤,其行为已构成故意伤害罪。
法律刑事案例分析范文(3篇)

第1篇一、案件背景(一)案件简介2018年4月,某市发生一起故意杀人案。
被害人李某,男,35岁,某公司员工。
犯罪嫌疑人赵某,男,28岁,李某的同事。
案发当天,赵某因工作琐事与李某发生争执,随后持刀将李某刺死。
案发后,赵某逃离现场,后被公安机关抓获。
(二)案件性质本案是一起因工作纠纷引发的故意杀人案,涉及故意杀人罪。
二、案件分析(一)犯罪构成要件1. 犯罪主体:犯罪嫌疑人赵某,符合故意杀人罪的主体资格。
2. 犯罪主观方面:赵某持刀将李某刺死,具有非法剥夺他人生命的故意,属于故意杀人罪的直接故意。
3. 犯罪客观方面:赵某实施了持刀刺杀李某的行为,造成李某死亡的结果,符合故意杀人罪的客观要件。
4. 犯罪客体:李某的生命权受到侵犯,赵某的行为侵犯了李某的生命权,符合故意杀人罪的客体要件。
(二)案件原因分析1. 工作压力:赵某和李某均为公司员工,工作压力大,导致双方在处理工作事务时产生矛盾。
2. 人际关系:赵某与李某在工作中存在矛盾,导致双方关系紧张。
3. 心理素质:赵某在遇到矛盾时,未能妥善处理,导致情绪失控,最终发生悲剧。
(三)案件处理1. 立案侦查:公安机关接到报案后,迅速展开侦查,抓获犯罪嫌疑人赵某。
2. 审查起诉:检察机关对赵某进行审查起诉,认为其行为构成故意杀人罪,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公诉。
3. 判决:人民法院审理后,认为赵某的行为构成故意杀人罪,依法判处其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
三、案例分析(一)故意杀人罪的构成要件1. 犯罪主体:故意杀人罪的主体为一般主体,凡达到刑事责任年龄、具备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均可以成为本罪的主体。
2. 犯罪主观方面:故意杀人罪的主观方面表现为故意,即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
3. 犯罪客观方面:故意杀人罪的客观方面表现为非法剥夺他人生命的行为。
4. 犯罪客体:故意杀人罪的客体为他人的生命权。
(二)案件处理的法律依据1.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三十二条:故意杀人的,处死刑、无期徒刑或者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情节较轻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真实法律案例分析刑法(3篇)

第1篇2018年5月,某市发生一起抢劫杀人案。
被害人王某,男,35岁,某市某区某公司员工。
案发当晚,王某下班回家途中,遭遇犯罪嫌疑人李某(男,28岁,无业)抢劫。
在反抗过程中,李某持刀将王某刺伤,后因抢救无效死亡。
经调查,李某曾因盗窃罪被判刑,此次作案后逃逸。
二、案件分析1. 犯罪嫌疑人李某的行为构成抢劫罪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三条规定:“以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方法抢劫公私财物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一)抢劫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的;(二)抢劫财物价值较大的;(三)抢劫致人重伤、死亡的;(四)多次抢劫或者抢劫多人;(五)抢劫手段特别残忍的。
”在本案中,犯罪嫌疑人李某以暴力手段抢劫被害人王某的财物,并致王某死亡,符合抢劫罪的构成要件。
李某的行为属于抢劫致人死亡的情形,依法应当从重处罚。
2. 犯罪嫌疑人李某的行为构成故意杀人罪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三十二条规定:“故意杀人的,处死刑、无期徒刑或者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情节较轻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在本案中,犯罪嫌疑人李某在抢劫过程中,持刀将被害人王某刺伤,并导致王某死亡。
李某的行为属于故意杀人,且造成了严重后果,依法应当以故意杀人罪追究其刑事责任。
3. 犯罪嫌疑人李某的刑事责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六十五条规定:“被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的犯罪分子,刑罚执行完毕或者赦免以后,在五年以内再犯应当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之罪的,是累犯,应当从重处罚,但是过失犯罪和不满十八周岁的人犯罪的除外。
”在本案中,犯罪嫌疑人李某曾因盗窃罪被判刑,属于累犯。
根据法律规定,应当从重处罚。
4. 犯罪嫌疑人李某的量刑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三条、第二百三十二条及第六十五条规定,结合本案的具体情节,对犯罪嫌疑人李某的量刑如下:(1)以抢劫罪判处李某有期徒刑十年,并处罚金;(2)以故意杀人罪判处李某无期徒刑,并剥夺政治权利终身;(3)数罪并罚,决定执行无期徒刑,并剥夺政治权利终身。
法律_刑法案例分析报告(3篇)

第1篇一、案件背景某年某月某日,被告人张某(男,35岁,某市人)因涉嫌故意伤害罪被公安机关刑事拘留。
经审理,法院认为张某的行为构成故意伤害罪,依法判处其有期徒刑三年,缓刑四年。
二、案件事实1. 被告人张某与被害人李某系邻居关系。
一日,张某因琐事与李某发生争执,双方言语冲突升级,张某持刀将李某刺伤。
2. 刺伤李某后,张某逃离现场。
李某被及时送往医院救治,经诊断为重伤二级。
3. 公安机关接到报案后,迅速开展侦查工作。
经过调查取证,张某被抓获归案。
三、争议焦点1. 张某的行为是否构成故意伤害罪?2. 张某是否具有自首情节?四、案例分析(一)张某的行为构成故意伤害罪1. 根据我国《刑法》第二百三十四条的规定,故意伤害他人身体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故意伤害他人身体,致人重伤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2. 本案中,张某持刀将李某刺伤,导致李某重伤二级。
张某的行为符合故意伤害罪的构成要件,应认定为故意伤害罪。
(二)张某不具有自首情节1. 我国《刑法》第六十七条规定,犯罪以后自动投案,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的,是自首。
对于自首的犯罪分子,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2. 本案中,张某在刺伤李某后逃离现场,并未主动投案。
公安机关接到报案后,经过侦查工作将其抓获。
因此,张某不具有自首情节。
五、判决结果根据以上分析,法院认为张某的行为构成故意伤害罪,依法判处其有期徒刑三年,缓刑四年。
六、案例分析总结1. 本案提醒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要妥善处理邻里关系,避免因琐事引发纠纷。
一旦发生纠纷,应保持冷静,通过合法途径解决。
2. 在犯罪行为发生后,应主动投案自首,争取宽大处理。
逃避法律制裁只会加重自己的罪责。
3. 法院在审理案件时,应严格依法判决,确保罪责刑相适应。
4. 本案对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具有积极意义,有助于提高人民群众的法律意识。
第2篇一、案件背景本案涉及的基本案情如下:被告人王某,男,30岁,某市居民。
2022年3月,王某因涉嫌盗窃罪被公安机关逮捕。
63个刑法经典案例分析

63个刑法经典案例分析一、外国人在中国领域内犯罪[案情]被告人:某甲,男,33岁,前苏联人,副驾驶员。
1985年12月19日,被告人某甲与机长某乙等机组人员,在原苏联境内驾驶47845号安一24型民航客机,执行某市民航局101/435航班任务。
当飞机飞到东经118。
09’00",北纬52。
40’00”上空时,被告人趁领航员上厕所之机,以机舱出机械故障为由,将机械师骗出驾驶舱,随即锁上驾驶舱门,扭动自动驾驶仪,持刀威逼驾驶飞机的机长某乙向中国方向飞行,机长被迫改变航向,19日14时30分许,该机降落在我国黑龙江省某县某乡农田里。
[问题]某甲在我国领域内犯罪是否适用我国刑法?[判决]法院判决认为,被告人某甲以暴力手段劫持飞行中的民用航空器,飞入我国境内,其行为危害了公共安全,构成了犯罪,应依照中国刑法论处。
[法理分析]本案涉及我国刑法的空间效力问题,被告人某甲虽是外国人,但我国司法机关有权对其犯罪行为行使司法管辖权。
因为:第一,某甲劫持航空器,已违反我国参加的《东京公约》、《海牙公约》和《蒙特利尔公约》的通知规定,“如发生外国飞机被劫持在我国降落等有关涉外事件,应按我国法律,并结合上述三个公约的有关规定处理”,同时符合我国《刑法》第九条所规定的中国应承担条约义务的范围内,“对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缔结或者参加的国际条约所规定的罪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在所承担条约义务的范围内行使刑事管辖权的,适用本法。
”第二,我国《刑法》第6条第13款规定:“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犯罪的、除法律有特别规定的以外,都适用本法。
”“犯罪的行为或者结果有一项发生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的,就认为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犯罪。
”某甲不是享有外交特权和豁免权的外国人,有关刑事责任问题,不需要通过《刑法》第11条之规定解决,“享有外交特权和豁免权的外国人的刑事责任问题,通过外交途径解决”,即不属于“法律有特别规定的”,情况,某甲的犯罪行为虽始于我国领域之外,但其犯罪结果却发生在我国领域以内,依照我国的有关规定,属于我国领域内犯罪,所以,应适用我国刑法,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刑法法律案例分析范文(3篇)

第1篇一、案件背景某市某区人民法院审理了被告人李某故意伤害一案。
被告人李某,男,30岁,某市某区居民。
被害人王某,男,25岁,某市某区居民。
两人因邻里纠纷发生争执,李某持刀将王某刺伤,致王某重伤二级。
案发后,李某主动投案,并如实供述了自己的犯罪事实。
二、案件事实2019年5月,李某与王某因邻里纠纷发生争执。
双方在争吵过程中,李某情绪激动,持刀将王某刺伤。
案发后,李某主动投案,并如实供述了自己的犯罪事实。
三、法律问题1. 李某的行为是否构成故意伤害罪?2. 如果构成故意伤害罪,李某应承担何种刑事责任?四、法律分析1. 李某的行为是否构成故意伤害罪?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三十四条规定:“故意伤害他人身体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犯前款罪,致人重伤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重伤造成严重残疾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
”本案中,李某持刀将王某刺伤,致王某重伤二级,其行为符合故意伤害罪的构成要件。
2. 如果构成故意伤害罪,李某应承担何种刑事责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三十四条的规定,李某的行为已构成故意伤害罪,且致人重伤,依法应承担相应的刑事责任。
具体而言,李某的行为属于故意伤害罪,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三十四条的规定,李某应承担以下刑事责任:(1)根据李某的犯罪情节,考虑其主动投案、如实供述犯罪事实等情节,可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2)根据李某的犯罪情节,考虑其犯罪手段、犯罪后果等因素,应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五、判决结果某市某区人民法院经审理认为,被告人李某的行为已构成故意伤害罪,且致人重伤,依法应承担相应的刑事责任。
鉴于李某主动投案、如实供述犯罪事实等情节,可从轻处罚。
据此,判决如下:被告人李某犯故意伤害罪,判处有期徒刑八年。
六、案例分析本案中,李某因邻里纠纷持刀将王某刺伤,致王某重伤二级,其行为已构成故意伤害罪。
法律_刑事案例分析范文(3篇)

第1篇一、案件背景某盗窃案,被告人甲,男,30岁,无业。
2019年10月,甲因生活所迫,萌生了盗窃他人财物的念头。
10月20日,甲携带工具,窜至本市某小区,撬开居民乙家的防盗门,盗走乙家现金人民币5万元、笔记本电脑一台、金银首饰若干。
甲得手后,迅速逃离现场。
11月5日,甲被公安机关抓获归案。
二、案件分析(一)犯罪构成1.犯罪主体:甲具备刑事责任能力,系完全刑事责任能力人。
2.犯罪客体:甲的行为侵犯了乙的财产所有权。
3.犯罪主观方面:甲有盗窃的故意,且明知盗窃行为会侵犯他人的财产所有权,仍实施了盗窃行为。
4.犯罪客观方面:甲实施了非法侵入他人住宅,秘密窃取他人财物的行为。
(二)犯罪情节1.盗窃金额:甲盗窃的金额为人民币5万元,属于数额较大。
2.盗窃手段:甲采用撬锁的方式进入乙家,属于秘密窃取。
3.盗窃后果:甲的盗窃行为给乙造成了财产损失,但未造成严重后果。
(三)相关法律规定1.《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四条规定:“盗窃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或者多次盗窃、入户盗窃、携带凶器盗窃、扒窃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2.《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七十二条规定:“非法侵入他人住宅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三、案例分析(一)甲的行为构成盗窃罪1.甲实施了非法侵入他人住宅的行为,侵犯了乙的住宅安全权。
2.甲实施了秘密窃取他人财物的行为,侵犯了乙的财产所有权。
3.甲的盗窃行为符合盗窃罪的构成要件,应当以盗窃罪追究其刑事责任。
(二)关于盗窃罪的刑罚1.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四条规定,甲的盗窃行为属于数额较大,应当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
2.考虑到甲的盗窃手段、盗窃后果等因素,建议对甲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刑法学案例分析45题【范本模板】

案例1:刑法对外国人的效力范围卞某,23岁,外国人,系某国在医科大学的留学生。
某年5月13日,卞某某遭到医科大学另一外国留学生安某拳打后,蓄意报复。
6月10日晚7时许,卞某得知安某在留学生l楼104会客室会客,便手持木棒,到会客室敲门.安某将门打开后,卞某用木捧击打安某.安挣脱后,会同在该校的本国留学生翁某、风某、莫某等7人,手持木棒、手杖等器械,聚集在留学生宿舍2楼走廊西端。
卞某也和某国留学生朱某、穆某、白某等5人手持木棒和尖型菜刀等,聚集在留学生宿舍2楼走廊中部208房间门前,双方形成对峙状态。
后双方发生殴斗。
在厮打中,卞某手持的木棒被打掉,随手用尖型菜刀乱刺,刺中对方留学生翁某的上腹部,创伤透入胸腔,将肝脏切成局部破损,经抢救无效,于次日下午死亡.[问题]卞某某的行为构成何种犯罪?可否适用我国刑法追究其刑事责任?案例2:刑法的效力范围李学沛,男,26岁,工人。
王义勇,男,24岁,工人。
李、王二被告均系我国公民。
某年10月,该二人受雇在美国轮船上工作.同月24日,轮船停泊于巴西某港口后,二人在轮船上饮酒闹事,不仅不听从船长及其他工作人员的劝阻,反而公然杀死制止他们的中国公民张世良。
杀人后又抢劫了一些其他船员的财物,然后逃到巴西某市藏身,并策划逃到第三国。
由于在隐藏期间二人的财物被盗,王义勇被迫回到船上,并报告了李学沛隐身之处。
其后,巴西警察将李、王二犯逮捕。
[问题]李、王的犯罪行为可否适用我国刑法?为什么?案例3:刑法的效力范围]温源和,泰国籍。
戴文,广东省广州市人。
余锡宽,广东省台山县人。
上述三人在泰国曾策划进行跨国贩毒活动。
约定戴文负责接运毒品,经我国昆明、广州至深圳市出境。
某年4月18日,戴文与余锡宽进入昆明市与从泰国到达的温源和会面后,共同约见了潜入昆明市的国外贩毒分子,商定在昆明市交接毒品的时间和地点.8月16日下午6时许,戴文和余锡宽在昆明市火车站外水果摊接收毒品时,被当场抓获,缴获海洛因22768克。
刑法法律案件案例分析题(3篇)

第1篇某市某区人民法院受理了一起盗窃案。
被告人张某,男,30岁,无业。
被害人李某,男,28岁,某公司职员。
案发当天,李某在回家途中,被张某以暴力手段抢劫,价值人民币2万元的现金被抢走。
案发后,李某立即报警,公安机关迅速展开侦查,于次日将张某抓获。
张某对抢劫的事实供认不讳,但辩称其行为属于激情犯罪,请求从轻处罚。
二、案例分析(一)案件事实1.张某以暴力手段抢劫李某人民币2万元,构成抢劫罪。
2.张某在作案过程中,对李某实施暴力行为,导致李某受伤,但未构成重伤。
(二)法律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三条:以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方法抢劫公私财物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一)抢劫金融机构的;(二)抢劫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的;(三)抢劫枪支、弹药、爆炸物的;(四)抢劫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
2.《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三十四条:故意伤害他人身体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犯前款罪,致人重伤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重伤造成严重残疾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
(三)案例分析1.张某的行为符合抢劫罪的构成要件。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三条的规定,抢劫罪是指以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方法抢劫公私财物的行为。
在本案中,张某以暴力手段抢劫李某人民币2万元,符合抢劫罪的构成要件。
2.张某的行为不构成故意伤害罪。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三十四条的规定,故意伤害罪是指故意伤害他人身体的行为。
在本案中,张某虽然对李某实施了暴力行为,但未构成重伤,因此不构成故意伤害罪。
3.张某的行为属于激情犯罪。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相关规定,激情犯罪是指在犯罪过程中,因被害人刺激或挑衅,使犯罪人情绪失控,失去理智而实施的犯罪行为。
在本案中,张某辩称其行为属于激情犯罪,请求从轻处罚。
关于刑法的法律案例分析(3篇)

第1篇一、案件背景2019年5月,某市某区居民张某因生活所需,心生盗窃之意。
张某了解到邻居王某家中存放有大量金银首饰,价值不菲。
于是,张某开始密谋盗窃王某家的财物。
经过一周的观察,张某掌握了王某家的作息规律,并确定了作案的最佳时机。
2019年6月的一个深夜,张某翻墙进入王某家,并迅速找到了存放金银首饰的保险柜。
在试图打开保险柜的过程中,张某被王某发现。
惊慌失措的张某拿起一把水果刀威胁王某,并逼迫王某交出钥匙。
王某为了保命,被迫交出了钥匙。
张某打开保险柜,将里面的金银首饰全部盗走,共计价值人民币10万元。
案发后,王某立即报警。
警方根据现场遗留的痕迹,迅速锁定了嫌疑人张某。
张某在警方的强大压力下,最终承认了犯罪事实。
二、案件分析(一)犯罪构成1. 犯罪主体:张某,男,25岁,无业人员。
根据我国《刑法》第十七条第一款规定,已满十六周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张某已满十六周岁,符合犯罪主体资格。
2. 犯罪客体:张某盗窃王某的财物,侵犯了王某的财产所有权。
根据我国《刑法》第二百六十四条规定,盗窃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或者多次盗窃、入户盗窃、携带凶器盗窃、扒窃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
3. 犯罪主观方面:张某具有盗窃的故意,且实施了盗窃行为。
根据我国《刑法》第十四条第一款规定,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因而构成犯罪的,是故意犯罪。
4. 犯罪客观方面:张某翻墙进入王某家,并成功盗窃了金银首饰,符合盗窃罪的构成要件。
(二)刑事责任根据我国《刑法》第二百六十四条规定,盗窃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
本案中,张某盗窃的财物价值人民币10万元,属于数额较大,依法应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
(三)刑罚执行根据我国《刑法》第七十二条第一款规定,对于被判处拘役、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同时符合下列条件的,可以宣告缓刑,对其中不满十八周岁的人、怀孕的妇女和已满七十五周岁的人,应当宣告缓刑:(一)犯罪情节较轻;(二)有悔罪表现;(三)没有再犯罪的危险;(四)宣告缓刑对所居住社区没有重大不良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案例1:1999年11月15日,史某伙同吕某、赵某(均另案处理),窜至朝阳区陈某家。
史某撬开防盗门,吕某、赵某撬开房门后,2人入室行窃。
赵某窃得人民币6000元。
适逢陈某外出归来,吕某持刀威胁并刺中陈某背部,赵某用撬棍将陈打晕,3人逃离现场,后将赃款瓜分。
在预审及庭审中,被告人史某称自己在盗窃时只负责撬防盗门,撬房门及切断电话线由其他同伙负责。
而且自己撬完防盗门后就下楼了,没入户也没有参与殴打事主,不构成抢劫罪。
案例分析:(陈晓彪老师)
此案争议的焦点在于:史某是否转化为抢劫罪?
1.控方可能会以三人共同构成转化型抢劫起诉,认为史某逃离并瓜分了赃款。
2.辩方则会助长史某只构成盗窃罪的从犯,而不转化为抢劫罪,转化抢劫系吕某和赵某所为,属于盗窃罪的共犯中的实行过限,对于超出共同盗窃故意之外的抢劫行为应该由吕某和赵某自负。
3.从案情来看,如无特别证据证明,史某宣称自己撬完后即下楼,应该对此后发生的转化抢劫并不知情且未参与,故史某应该仅仅为盗窃,且,其只是撬门并未进入房间盗窃财物,故在共同盗窃中处于从犯的地位和作用,可以从犯论文。
案例2:2002年4月10日下午,被告人陈新上厕所时将女儿放在外面靠篱笆站着,出来时见女儿倒地,便怀疑是站在女儿身后的杨红(4岁)推倒的,就抓住杨的左肩使劲一推一转,杨被推倒在地,头部碰到石头上.陈将女儿脸上擦干净后转身一看,见杨仍扑倒在地,就将杨抱起,发现地上,石头上都是血,并听见杨的喉咙里象打鼾一样响了起来,且脸色苍白,四肢瘫软,不哭不哼.陈怕承担责任,就将杨抱进自己的猪屋,出来清洗血迹,陈第二次进猪屋,见杨仍躺着不动,即将稻草盖在杨身上,而后出屋张望,见无人影,又第三次进猪屋,看见稻草好像动了一下,怕杨活过来,顺手拾起一块石头砸向杨的头部,并用一块石磨压在杨的身上,三天后将杨的尸体藏在河边涵洞里.经法医鉴定,被告用石块砸杨之前,杨已经死亡。
案例分析:
此案争议的焦点在于陈某行为的定性,是故意杀人罪还是过失致人死亡罪?是一罪还是数罪?
控方当以故意杀人罪诉之,而辩方则会认为陈某只构成过失致人死亡罪。
本人以为,本案中陈某的行为应该分为四个阶段:推人致伤、转移伤者、遮盖伤者、石砸死者。
在本案中,推人致伤的行为成为了转移伤者、遮盖伤者致其死亡的先行行为,该先行行为致使被害人的合法权利处于危险境地,陈某有能力救助而不救助,构成不作为的故意杀人罪;至于石砸死者的行为,陈某存在认识错误,误认为杨某未死而打算石砸杨某致其死亡,如果单纯看此行为,陈某属于事实认识错误,应属故意杀人罪(未遂——对象不能犯未遂),但鉴于其此前的不作为已经构成故意杀人罪,故全案应界定为故意杀人罪一罪,而不是数罪。
案例3:周某因抢劫罪一审判处死刑,在上诉期间向李某称:如能有立功表现可改判死缓。
李某提出与他交易,称自己另有一起在公交汽车上抢劫的事实未被公安机关发现,如果周某愿意让家人汇两万元给他家属。
后李某将这起抢劫的犯罪情况告诉周某,周某便将这些买的线索向侦查机关举报,并经查证属实。
案例分析:
此案争议的通过非法途径获取的立功线索是否构成立功?
关于本案实践中已经不存在争议了,有相关司法解释明确规定:通过非法途径获得的线索不算是立功,故此案没有太多分析的必要。
案例4:被告人童旦向王某借款2.1万元,并打了一张欠条,此后,王某多次讨要,童旦一直没有归还。
当王某再次催讨欠款时,童旦便叫来哥们何某和陈某,商量从王某手中抢回欠条就此赖账。
到约定的地点见面后,童旦提出要看看欠条,毫无戒备的王某刚拿出欠条便被陈某一把抢走,并交给童旦。
此后,何某和陈某挡住王某,童旦则随手把欠条撕碎。
后王某将撕碎的欠条一一拼贴起来,所幸除了出具欠条的时间被损,其他完好。
因此,童旦及何某、陈某被抓。
案例分析:
此案争议的欠条是否属于抢劫罪的对象?抢劫欠条意图赖账的行为是抢劫罪的既遂还是未遂?
本人以为,欠条虽非典型性的财物,但是属于财产性利益,是主张债权的凭证,故可以成为抢劫罪的对象。
因此,本案童旦等人的行为可以构成抢劫罪。
但是,鉴于欠条只是债权的证据之一,没有欠条并非一概不能主张债权,且此案中欠条通过拼贴方式予以恢复,故,此案中童旦等人的抢劫行为属于未遂。
案例5:被告人于飞,男,26岁,暂无固定职业。
2003年4月5日,被告人于飞与朋友赵某、李某在街头相遇,赵某、李某谈到因经营不当,欠他人1万元货款,急需用钱还帐。
于飞提议,离此处不远有高速公路收费站,可将收费人员赶走后,收取费用。
当日17:00于飞携带棍棒,驾车带领赵某、李某二人来到某市高速公路收费站。
于飞拿出棍棒,称刚从监狱出来,没有钱花,要“征用”收费站6小时,命令值班收费人员鲁临风、宋小雨把发票及收的款都带走,到外面的车上休息,否则,将使二人受“皮肉之苦”。
赵某、李某将鲁、宋二人带到车上,并一起在车上等候,期间,鲁、宋二人除不得入收费站外,可自行活动。
应鲁、宋二人要求,赵某、李某为其购买了夜宵。
于飞则按照高速公路记费标准对通行车辆收费,但称发票用完,不给司机开发票,共获得人民币3万元。
收费6小时后,被告人于飞等人离开。
2003年4月6日,警方接到报案后将于飞抓获。
经查,该收费站系国有事业单位。
案例分析:
此案争议的于飞、赵某、李某等人的行为定性问题,以及于飞等人的行为的罪数问题。
本人认为,于飞等人的行为涉嫌罪名为:抢劫罪、绑架罪、非法拘禁罪、招摇撞骗罪、职务侵占罪、贪污罪等等。
本人主张,于飞等人通过暴力胁迫的方式,获取了收费站的临时收费权,于飞等人的目的是为了占有收费款项,属于非法占有目的,虽然于飞等人并未直接从被害人手中占有财物或者公款,但是系其暴力胁迫而获得收费权并继而非法占有收费款项,故本案应该定性为抢劫罪而非他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