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官渡之战曹军胜利的6个关键人物(绝对原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评官渡之战曹军胜利的6个关键人物
第一个:荀彧荀彧是官渡之战的一个重点,是在官渡的曹操的一个重要的精神寄托的人物,它虽是一个军师,却能让曹操把许昌交给他,而他也不负众望。在曹操最想放弃,快失败的时候。是他的一封信,给了曹操无限的希望自信和决战的勇气,所以在官渡之战中,它起了不可抹灭的作用
第二个:关羽关羽是一代重情重义的猛将,在官渡之战中杀了颜良斩了文丑,让袁绍军失去了最有威信的两位猛将,给了袁绍当头一棒。使曹操军军心大振。
第三和四个:袁绍与曹操袁绍按曹操的话说,他是一个志大才疏,胆略不足,刻薄寡恩,刚愎自用,兵多而指挥不明,将骄而政令不一的人,或许,这些每一点都是一个袁绍失败的重大原因,而曹操呢,评论起来,或许跟袁绍恰好相反。所以,君主的智慧、胆略、自信、勇气、慧眼才是决定一个势力成功与否的关键
第五个:田丰据说田丰也是一个智慧超群的人,他没有许攸那样的贪小便宜,而他最大的缺点,就是选择袁绍这样小肚鸡肠的人来做君主,袁绍的谋士,个个都是奉承多于计策,田丰却是个刚直的人,由于他也清楚袁绍打曹操必败,全力阻止袁绍,却捞得了个牢中被斩的下场,其实,如果田丰一心帮助袁绍打曹操,也不是没有可能胜利,但是,就因为他的执著,杀了自己,或许,在袁绍把田丰关起来的那一刻,胜败已经注定了
第六个:许攸官渡之战乃是汉末乃至中国史上有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也是曹操与袁绍争夺北方霸权的转折点,官渡一战之后,曹操终于一反之前对袁绍的劣势,为自己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从官渡之战看人才战略:重才而兴轻才而亡(1)
前言:同样一群兵士,由不同的人指挥会有不同的生死命运;同样一台设备,由不同的人操作会有不同质量的产品;同样的市场,由不同的人开拓会有不同的结果。为何?无他,惟人才尔。
公元200年发生的官渡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经典决战之一。当时曹操的实力不足袁绍,但最后曹操以一万兵力击败袁绍十万大军,并进而统一北方,虽然战役的成败原因有很多,但归根结底还是曹袁二人不同的人才观、不同的用人原则起了关键作用。
一、重“物”还是重“人”?
早在公元190年,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之时(袁绍是十八路诸侯盟主),当时,袁绍问曹操:“若事不辑,方面何所可据?”曹操反问袁绍:“足下意欲若何?”袁绍答道:“吾南据河,北阻燕代,兼沙漠之众,南向以争天下,庶可以济乎?”曹操答道“吾任天下之智力,以道御之,无所不可。”从这方对话中,我们可以看出,曹、袁二人对事业成功的关键因素有不同的看法:袁绍认为,如果讨伐董卓不成功,自己就占据黄河以北地区,兼并北方的少数民族,进而以此为根本争夺天下;而曹操认为,广纳天下的人才和英雄,以正义之道驾驭他们,应该会无往不胜。袁绍以物为本,重实力,曹操以人为本,重人才,这是二者的本质区别,这种本质区别也决定了日后二者战略决战的胜败。
思考:古往今来,成大事者必先用人。对于企业来说,“才=财”,企业的竞争归根结底还是人才的竞争。我们现在很多人都在谈核心竞争力,其实核心竞争力很简单,就是人,人决定了企业的利益,决定了企业的发展,决定了企业的规模。同样的设备、同样的原材料、同样的工艺,为什么会有不同质量的产品?因为人的不同,同样的渠道、同样的促销、同样的激励,为什么会有不同的市场占有率?因为人的不同。现在对人才的呼声喊的很高,但实际上,真正重视的很少,对人才口头重视的很多,实际行动的很少,要不然,我们怎么会听到有这么多企业发生人才流失、精英团队频繁跳槽?我觉得企业领导者要经常反思的一个问题是,有没有把人真正作为公司的第一资源要素,有没有真正从内心深处认识到财富是谁创造的?
当然也有人要说话了,光重视人才就可以保证公司事业蒸蒸日上吗?答:非也,重视只是第一步,只是一个前提,如何选才、识才、用才同样重要。
二、取“名”还是取“实”?
袁绍虽然以物为本,重实力,但是袁绍并非就不知道人才的重要性,他自己也知道要成就一番事业,必须要用人。袁绍年轻的时候,倚仗其“四世三公”的显赫家族背景,在当时的京城洛阳广交天下豪杰。但是,袁绍当时结交的对象只限定在名人范围,其实还是为了提高自己的声誉。而曹操就比较务实,不盲目相信名人,而看重实际能力,曹操讲过一句话:不得务虚名而处实祸,所以说,曹操用人,是非常务实的。这种人才思维方式在讨伐董卓之时就有体现。当时董卓大将华雄引兵汜水关,连斩盟军几员大将,各诸侯一筹莫展。袁绍长叹:可惜我的上将颜良、文丑不在现场,若是二人有一人在场,何惧华雄?话音未落,关羽请战,但袁绍见关羽只是刘备手下一名马弓手,遂不屑一顾,并说:让一马弓手出战,岂不让人笑话?然而曹操却见关羽仪表不俗,威风凛凛,于是极力保荐关羽出战,果然关羽温酒斩华雄,从此一举成名。
思考:选拔人才,首先要区分名人和能人,有些人很有名,但能力不一定很强,有些人很有能力,可能默默无闻。特别在一些存在论资排辈、按部就班的行业中,有些名人也只是时间积累的结果。现代社会是一个崇尚名人的社会,这是一种不好的倾向,这使得每个
人都千方百计想为自己头顶上增添一些关环,所以很多人挖空心思去弄一些虚名,甚至花钱弄虚名,所以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些人的名片上,写着很多协会、理事会的秘书长、理事长等。企业在选拔人才的时候,更应该看重人的实际能力,而不仅仅看重这个人的名声有多大。企业招聘人才的时候,不要眼睛只是盯着那些名校推荐来的三好学生,而要更加注重他能为企业带来什么?能做什么?有什么特长?有什么优势?这才是关键。
三、“知人善任”还是“任人唯亲”?
官渡之战前夕,曹操的谋士郭嘉分析曹操十胜、袁绍十败曾指出:“绍外宽内忌,所任唯亲戚,公外简内明,用人唯才,此度胜也。”也就是说,曹操知人善任,唯才是举,所用之人往往是依据的特色,发挥其长处;而袁绍用人,表面上看起来很宽容、很信任,实际内心深处还是防着别人的,所用之人往往凭着自己的喜好。其实袁绍集团也招揽了大批人才,比如说:田丰、许攸、沮授、审配等都是智谋之士,颜良、文丑勇冠三军、张郃、高览都是世之名将,可谓也是人才济济,为什么会失败呢,其实还是袁绍不知道知人善任。比如说田丰、沮授,都是大忠之士,在战前、站中都给袁绍提过很多正确意见,袁绍就是不听,他听郭图的,为什么呢?因为田丰、沮授都是大忠之士,他们出的意见往往是在分析当前形势的基础上、通过自己深思熟虑提出来的,却不一定适合袁绍的胃口,但为了袁绍的基业,他们还是勇敢的提出来,可以说这两个人经常是直言犯上,袁绍这个人外宽内忌,久而久之,袁绍就不喜欢这两个谋士了。而郭图呢,总是顺着袁绍的心思说话,所以袁绍就更愿意听郭图的。
三、“知人善任”还是“任人唯亲”?
官渡之战前夕,曹操的谋士郭嘉分析曹操十胜、袁绍十败曾指出:“绍外宽内忌,所任唯亲戚,公外简内明,用人唯才,此度胜也。”也就是说,曹操知人善任,唯才是举,所用之人往往是依据的特色,发挥其长处;而袁绍用人,表面上看起来很宽容、很信任,实际内心深处还是防着别人的,所用之人往往凭着自己的喜好。其实袁绍集团也招揽了大批人才,比如说:田丰、许攸、沮授、审配等都是智谋之士,颜良、文丑勇冠三军、张郃、高览都是世之名将,可谓也是人才济济,为什么会失败呢,其实还是袁绍不知道知人善任。比如说田丰、沮授,都是大忠之士,在战前、站中都给袁绍提过很多正确意见,袁绍就是不听,他听郭图的,为什么呢?因为田丰、沮授都是大忠之士,他们出的意见往往是在分析当前形势的基础上、通过自己深思熟虑提出来的,却不一定适合袁绍的胃口,但为了袁绍的基业,他们还是勇敢的提出来,可以说这两个人经常是直言犯上,袁绍这个人外宽内忌,久而久之,袁绍就不喜欢这两个谋士了。而郭图呢,总是顺着袁绍的心思说话,所以袁绍就更愿意听郭图的。
大战之前,这田丰和沮授就反对出兵,郭图看透了袁绍的心思,于是极力迎合袁绍,劝其出兵,不仅如此,他还经常在袁绍面前打小报告,说沮授和田丰的坏话,袁绍还真的信了,削减沮授的兵权,把田丰下了大狱。大战之前,因为袁绍不能知人善任,不用君子,反用小人,而且大军未动,先害智谋之士,犯了兵家之大忌。而到了官渡之战的关键时段,袁绍不派得力将领据守囤粮之所——乌巢,反而派一个贪杯好酒的淳于琼去守,为什么呢?因为淳于琼是袁绍的老关系。结果淳于琼贪杯误事,被曹操奇袭乌巢,一把火把袁绍的粮草烧了个精光。为解乌巢之围,袁绍采用郭图“围魏救赵”之计,派张郃带重兵去攻打曹操大本营,因为一时攻不下来,他又听信郭图的谗言,怀疑张郃谋反,使得张郃在进退两难的境况之下不得不投降曹操,这样一来,袁绍败绩已定。
思考:识才,还要善任。有句古话讲:千里马常有,伯乐不常有,这是古代中国知识分子的悲哀,之所以有这样的感叹,是因为知识分子是一根毛,必须依附在别人身上(皮),只有觉得“皮”是对的,才能附,否则就完蛋了,所以就有了“三顾茅庐”的典故。这种延续下来的心态对于中国的知识分子来说是一个桎梏,在企业里面,也有一些传统思想的员工,对于这些员工,企业领导者的态度、表现十分重要。首先就是要识才,自古以来,总是“英雄相惜”,企业领导者必须具备“慧眼识英雄”的才能,能够在日常经营当中发现人才,我觉得这是一个企业领导者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其二呢,识才还要善任,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缺点和优点,关键是看领导者怎么去用,怎么去安排合适的岗位、合适的位置发挥其长处、避免其短处,这也是一种领导哲学。
四、“宽容”还是“狭隘”?
曹操在打败袁绍之后,在袁绍军营中缴获了一些书信,很多都是在曹操与袁绍决战之时,留守在许都的官员们因为认为曹操肯定打不过袁绍,纷纷写信与袁绍暗通。于是当时有人主张:逐一点对名姓,收而杀之。曹操却说:“当绍之强,孤亦不能自保,况他人乎?”也就是说,曹操认为当时袁绍的势力如此之大,连自己也没有必胜的把握,怎么能怨恨别人呢?于是曹操命人将这些书信全部烧毁。如此处理,没有大海般的胸怀是不行的。这种做法,大大安定了人心,感动了那些一度动摇的部属,巩固了自己的阵营。
大战之前,这田丰和沮授就反对出兵,郭图看透了袁绍的心思,于是极力迎合袁绍,劝其出兵,不仅如此,他还经常在袁绍面前打小报告,说沮授和田丰的坏话,袁绍还真的信了,削减沮授的兵权,把田丰下了大狱。大战之前,因为袁绍不能知人善任,不用君子,反用小人,而且大军未动,先害智谋之士,犯了兵家之大忌。而到了官渡之战的关键时段,袁绍不派得力将领据守囤粮之所——乌巢,反而派一个贪杯好酒的淳于琼去守,为什么呢?因为淳于琼是袁绍的老关系。结果淳于琼贪杯误事,被曹操奇袭乌巢,一把火把袁绍的粮草烧了个精光。为解乌巢之围,袁绍采用郭图“围魏救赵”之计,派张郃带重兵去攻打曹操大本营,因为一时攻不下来,他又听信郭图的谗言,怀疑张郃谋反,使得张郃在进退两难的境况之下不得不投降曹操,这样一来,袁绍败绩已定。
思考:识才,还要善任。有句古话讲:千里马常有,伯乐不常有,这是古代中国知识分子的悲哀,之所以有这样的感叹,是因为知识分子是一根毛,必须依附在别人身上(皮),只有觉得“皮”是对的,才能附,否则就完蛋了,所以就有了“三顾茅庐”的典故。这种延续下来的心态对于中国的知识分子来说是一个桎梏,在企业里面,也有一些传统思想的员工,对于这些员工,企业领导者的态度、表现十分重要。首先就是要识才,自古以来,总是“英雄相惜”,企业领导者必须具备“慧眼识英雄”的才能,能够在日常经营当中发现人才,我觉得这是一个企业领导者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其二呢,识才还要善任,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缺点和优点,关键是看领导者怎么去用,怎么去安排合适的岗位、合适的位置发挥其长处、避免其短处,这也是一种领导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