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地理学》 城市化原理

合集下载

城市地理学

城市地理学
“精明增长”现在已成为美国现代城市规划的法 则。
逆城市化
逆城市化(Counter-Urbanization) --
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发达国家人口和产业从 大都市区向中小城镇和农村地区的扩散过程。结 果使整个大都市区出现了人口负增长.出现了大 都市区人口绝对量下降现象称为逆城市化
动力:产业结构的重大变化、现代化交通运输和 通讯技术的高度发达、国家经济和人口政策、人 们价值标准的变化。
近10年,美国规划学者提出了“精明增长 (Smart growth)”的理论。
该理论是针对美国城市化高速发展所带来的都 市蔓延,导致经济成本、社会成本、环境成本非 常高昂,城市景观非常单调而提出的
认为城市规划建设应该相对地集中,就是密 集型的组团,组团与组团之间应该有较开阔的绿 地相隔离,一个组团里生活和就业单元应该适当 地混合,混合的过程中应该注意到生态平衡和生 活的舒适度。
一个国家的城市化水平受多因素的影响,这些因 素有国土大小、人口多寡、历史基础、自然资源、 经济结构和划分城乡人口标准等,但所有因素中, 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最为密切。
从经济学角度看,人口和经济之所以向城市集中 是集聚经济和规模经济作用的结果。经济增长必 然带来城市化水平的提高,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 无疑又加速经济增长。二者之间究竞是什么样的 相关模型?这里探讨经济增长与城市化之间的一 般关系。
34
(2)生活性服务业与城市化
城市居民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消费性 服务业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要求有物 质消费,也要求有文化消费、精神消费。 这些要求,刺激城市迅速发展各种各样的 服务性行业,如零售饮食、社会保险、文 化娱乐、体育卫生、文化教育、房地产等。
44
二、经济增长与城市化

《城市地理学》第四章 城市化原理

《城市地理学》第四章 城市化原理

第二十五页,共97页。
• 2、刘易斯—费—拉尼斯模式
– 不发达经济由两个部门组成
• 传统的、人口过剩的仅能维持生存的农业部门 • 高劳动生产率的现代城市工业部门(主导部门)
– 解释发达国家工业革命时期的城市化更有说 服力
第二十六页,共97页。
• 3、托达罗的模型
– 人口流动是人们对城乡预期收入差异而不是 实际收入差异作出的反映。
– 1、正统的城市化类型:
• (1)人口和非农业活动的地域集中; • (2)城市型景观的地域推进; • (3)城市文化的地域扩散。
– 2、假城市化(过度城市化): • 只有人口和非农业活动的地域集中,城市型 景观的地域推进;而没有或很少有城市文化 的地域扩散 。
– 3、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 或乡村城镇化:
• 学习重点 – 城市化机制、城市化的近域推进。
• 学习难点
– 城市化机制。
第三页,共97页。
第四章 城市化原理
第一节 城市化定义
• 一、城市化的含义和标志
– 1、定义:几种不同的解释
●人口学: 农业人口
城镇人口
●人类学: 乡村生活方式 ●经济学: 农业活动
城市生活方式 非农业活动
●地理学:城市化是一个地域空间过程,包括区域范 围内城
– 单位土地产出和收益增加;而单位土地面积 上所需求的劳动力减少。
– 使第一前提和第二前提更加充分。
第十八页,共97页。
第四章 城市化原理
– (4)人口和工业生产要素向城市集中
• 工业化确立了比较利益的概念
(区位、产业、生产模式——专业化与社会化生产与 “小而全、大而全”生产)
• 工业化确立了集聚经济的概念 • 工业化确立了规模经济的概念

城市地理学

城市地理学

积极型城市化和消极型城市化
• 与经济发展同步的城市化为积极型城市 化 • 先于经济发展水平的城市化,为消极型 城市化,也称假城市化或过度城市化
• 自上而下型城市化:是指由国家投资于 城市经济部门,随着经济发展产生的劳 动力需求而引起的城市化,具体地表现 为原有城市发展和新兴工矿业城市产生 两个方面 • 自下而上型城市化:是指农村地区通过 自筹资金发展以乡镇企业为主体的非农 业生产活动,首先实现农村人口职业转 化,进而通过发展小城市(集)镇,实 现人口居住地的空间转化
结论
• 发达国家,城市发展对工业发展的依赖 减轻; • 世界范围看,工业化仍然是城市化的基 本动力; • 发展中国家,工业化导致城市化的过程 正处在上升阶段。
2.第三产业与城市化
• (1)企业对城市的生产性服务不断提出 新要求; • (2)城市中居民对消费性服务业也提出 了更高的要求;
发展中国家 有大量而廉 价的劳动力 发达国家 有大量资 本
跨国公司的 资本向发展 中国家输出
形成新的 国际劳动 分工
制造业的 国际扩散
新国际劳动分工的 特点:管理部门与 生产过程的分离。 管理部门在发达国 家,生产部门在发 展中国家
服务业的 国际扩散
全球性金融 网络的出现
进一步刺激 城市中第三 产业的发展
3.经济增长与城市化
(1)兰帕德:城市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呈现显 著的正相关 (2)贝利:城市化水平的主要影响因素是经济、 技术、人口和教育等因子; (3美国人口咨询局:人均GNP与加权城市化水 平之间存在相关关系; (4)周一星、许学强:人均GNP与城市化水平 存在对数曲线相关
更为复杂的生 产网络的出现 企业间横向 联系加强
向中心企 业集聚
生产集聚

城市地理学》思考题 推荐 (2013.11.2)

城市地理学》思考题 推荐 (2013.11.2)

《城市地理学》课程(第1~13章)思考题第1章绪论1.谈谈你对城市地理学研究对象的理解。

城市不但具有区域性和综合性的特点,而且是一个历史范畴。

一方面,城市是人类文明的代表,另一方面,城市也集中了整个社会生活、整个时代所具有的各种矛盾。

所以,城市是一个复杂的大系统。

城市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就是城市这个复杂的动态大系统。

城市地理学主要研究在不同地理环境下城市形成、发展、组合分布和空间结构变化规律。

它既是人文地理学的重要分支,也是又是城市科学群的重要组成部分。

2.结合我国实际,你认为城市地理学的主要任务是什么一般来说,城市地理学主要任务是揭示和预测世界各国各地区的发展变化规律。

对于我国,因处于新旧体制转型时期,城市地理学需要从我国国情出发,解决城市发展和城市化过程中不断出现的矛盾问题,为科学决策提供参考。

3.如何理解城市地理学的学科性质及其与其他学科相邻学科的关系。

第2章城乡划分和城市地域1.你认为如何应该如何定义城镇及城镇人口的标准城镇2.如何理解和评价各种城市功能地域的概念①都市区它是一个大的人口核心以及与这个核心具有高度的社会经济一体化的邻接社区组合,具有基本单元。

它主要反映的是非农业人口占绝对优势的中心县和外围县间劳动力联系规模的密切程度。

第3章城市的产生与发展1.评述地理位置对城市产生与发展的影响,并以实例说明。

2.试举例分析不同类型的城市产生与发展的动力是什么3.以你家乡所在的城市(或者是你所了解的城市)为例,简述其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动力及未来发展趋势。

第4章城市化原理1.如何完整地理解城市化的概念2.如何用资本三次循环来解释城市化的过程3.试评价我国现行的城市化指标及测度方法。

4.举例分析城市近域推进的主要动力及其演化模型。

第5章城市化的历史进程1.试对比分析中西方城市郊区化的特点、过程、动力等。

第6章城市职能分类1.试用经济活动的基本与非基本理论来解释城市发展的机制。

2.城市职能与城市性质的区别与联系。

城市地理学重点总结

城市地理学重点总结

3、规模经济:某一生产企业,达到一定的生产规模后,才可能生产收入大于生产成本,逐步达到经济合理的原则,但当生产规模超过某一最高限度后,生产成本又可能上升,以致超过生产收入,达到无利润可得,并要亏本的地步。

4、积聚经济:各种产业和经济活动在空间上集中后产生的经济效果和向心力促使城市发展,当集中程度超过某一限度后,再集聚会带来不经济,产生离心力,需抑制或减小城市规模。

5. 城市化:是人口向城市集聚和乡村地域转化为城市地域的过程。

即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具体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和城市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

郊区城市化:是城市化进程中,人口由中心城区向城市外围边缘地区迁移的过程。

逆城市化:整个大都市区出现了人口负增长,人们迁向离城市更远的农村和小城镇。

再城市化:在逆城市化发展到某一程度后,由于城市更新等措施,城市中心再次吸引大量人口迁入,中央区域人口数量回升。

6城市职能,某城市在国家或区域中所起的作用,或承担的分工。

7、城市性质:指一个城市在全国或地区中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代表了城市的个性、特点和发展方向。

8、首位度:一国最大城市与第二位城市人口的比例。

首位城市:在规模上与第二大城市保持巨大差距,吸引全国人口的大部分,且在全国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活中占据明显优势的城市。

9、位序-规模法:从城市的规模和城市规模位序的关系来考察的一个城市体系的规模分布。

城市金字塔:把全国或者区域内的城市按照城市规模进行等级划分,则会发现城市规模和城市数量呈负相关关系,即城市等级越高,城市规模越大,城市数量越少,反之,越多。

把这种关系用图表表示出来,就形成了城市金字塔。

10、生长极理论:经济发展并非均衡地发生在地理空间上,而是以不同地强度在空间上呈点状分布,并按各种传播途径,对整个区以经济发展产生不同的影响,这点就是具有成长及空间聚集意义的生长极。

法国地理学家布德维尔把增长极同极化空间,城镇联系起来,使得增长极有了具体的地理位置,增长极的极一般位于城镇或其附近的中心区域。

城市地理学 城市化原理

城市地理学 城市化原理

全世界的城市化过程曲线
运用曲线的数学模式,对全世界和部分 国家在1800--1982年的180多年来城市化发 展的历史数据,进行时间序列的回归,得 到的曲线方程是:
各 国 S 曲 线 方 程
各国S曲线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产业结构变动”说 “城市文明普及率加速定律”说
“产业结构变动”说



韩国 南非 俄罗斯 巴西 波兰 印度 中国
8.8%; 8.9%; 10.0%; 15.6%; 20.7%; 58.7%。 65.5%;
工业化与城市化
美国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关系
第三产业与城市化
一二三次产业划分 三次产业内部划分

流通服务业 生产性服务业 生活性服务业 公共服务业

2、产业结构与城市化
3、经济类型与城市化

工业的轻重结构 经济的内外向度

4、科技进步与城市化

先进的农业技术 便捷的运输技术 发达的通讯技术


城市化类型

离心型与向心型城市化 外延型与飞地型城市化
景观型与职能型城市化
积极型与消极型城市化

自上而下型与自下而上型城市化
城市化的测度

在上述五条城市化的本质中, 由于第五条和第三条都 可以看作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结果, 因而, 在度量城市 化水平时, 可以遵循这样的思路来建立城市化水平测 度的指标体系, 即:


有多少人住在城市?
城里的人生活得怎么样? 城乡二元结构在多大程度上得到了改善? 城市化在何种程度上推进了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
G —城市成长力;A —期末数值;B —期 初数值;S —全国平均值;I —分指标 分别计算出各城市一定时段内10个分指 标的增减值,以全国平均值为100,进行 换算后的算术平均值。

城市地理学知识点二

城市地理学知识点二

城市地理学知识点二第三章:城市的产生与发展1.城市产生与发展的主要区域基础是什么?答:①区域自然地理条件:如地质、地貌、气候、水文、土壤、植被首先作为生存环境,通过影响人口分布而影响城市的形成发展。

②区域经济地理条件:矿产资源、淡水资源、水热资源、动植物资源的丰饶度及其组合,基础设施的状况,区域劳动力的数量和质量,经济发展的历史传统,现状经济的发展水平和结构特征,未来的开发潜力等。

2.评述地理位置对城市产生与发展的影响,并以实例说明。

答:城市的地理位置是城市及其外部的自然、经济、政治等客观事物在空间上的结合。

有利的结合即有利的地理位置则会促进城市的发展,城市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决定了城市职能性质和规模的特殊性。

城市地理位置主要有以下三类:①大中小位置(不同空间尺度)大位置—是城市对较大范围的事物的相对关系。

小位置—是城市对其所在城址及附近事物的相对关系。

有时可以从大小位置之间区分出一种中位置。

如上海:大位置的特点是其位于我国南北海岸线的中点以及长江的出口处。

中位置的特点是其位于长江三角洲的东南端和太湖流域的下游。

小位置是黄浦江和苏州河相汇处。

②中心、重心位置和邻接、门户位置(城市及其腹地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A、中心位置——城市处在区域的中心。

便于与区域发生联系,通达性好,总交通流最小。

如:我国四川省的省会成都位于四川省地域内的中心。

B、重心位置——城市偏于区域的一方。

在重心位置形成的城市也具有总联系距离最短的效果。

如西安、杭州、南昌、乌鲁木齐等省会城市均不在各省的中心位置,却都接近于省域的重心位置。

C、邻接位置——城市区位追求邻接于决定其发展的区域,偏于在吸引范围的某一侧。

如渔港接近渔场;矿业城市邻接矿区;耗能工业接近廉价电源地等。

攀枝花市就是在矿业发展中上形成起来的。

D、门户位置或出入口位置——当一个地理区的对外联系集中在某一方向上时,这个区域的中心城市明显偏于主要联系方向一端。

河口港是最典型的门户位置。

城市地理学讲义第三章

城市地理学讲义第三章

城市地理学讲义第三章《中国城市统计年鉴》市辖区人口——地级及其以上市的“市辖区人口”指“区”的总人口,不包括所辖县和县级市。

县级市的市辖区总人口指的是县级市的城关镇人口。

全市人口——地级及其以上市包括所辖县和县级市的市城总人口。

按照人口类型户籍人口(农业人口加非农业人口)户籍非农业人口常住人口——户籍总人口减去外出半年以上的本地户籍人口加上离开户籍所在地半年以上的外来人口。

第三章城市化掌握城市化基本原理掌握城市化的类型了解当代世界和中国城市化特征掌握城镇化水平预测的方法重点城市化概念的理解城市化的动力机制城市化的类型城市化的三个阶段城市化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现阶段我国城镇化的特征中国城镇化面临的基本问题及对策城镇化水平对策第一节城市化的概念一城市化定义1城镇化、城市化和都市化1867年西班牙工程师A.Serda在他的著作《城镇化基本理论》一书中首先使用了urbanization 的概念城镇化——urbanization城市化——citification都市化——metropolitanization2城市化涵义城市化一词有四个涵义:1)是城市对农村影响的传播过程2)是全社会人口接受城市文化的过程3)是人口集中的过程,包括集中点的增加和每个集中点的扩大4)是城市人口占全社会人口比例提高的过程城镇化的实质涵义是人类进入工业社会时代,社会经济的发展开始。

农业活动的比重逐渐下降、非农业活动的比重逐步上升的过程。

与这种经济结构的变动相适应,出现了乡村人口的比重逐渐降低,城镇人口的比重稳步上升,居民点的物质面貌和人们的生活方式逐渐向城镇性状转化或强化的过程。

人口学——人口结构的转型社会学——生活方式的转型经济学——经济结构的转型地理学——地域空间的转型3城市化的定义在《城市规划术语标准》中城市化定义为: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以及城市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

美国学者弗里德曼将城市化过程区分为城市化Ⅰ和城市化Ⅱ。

城市地理学 第四章 城市化原理

城市地理学  第四章 城市化原理
第四章 城市化原理
32
第二节 城市化的机制
(二)城乡人口迁移的一般模式
农村控制性次系统
–主要通过农村各种组织机构、家庭和家族等来实现。 –农村地方政府及有关组织如果能发挥其组织功能,促进 农村经济发展,提供大量就业机会,逐步提高生活水平, 就有可能打消不少潜在移民的移居念头。 –教育水平的提高往往使农村青年憧憬城市生活而移民。 –家庭和家族不会允许未成年的潜在移民单身移居。成年 人的婚姻状况、奉养父母的需要也是潜在移民的牵制性 因素。 –财产继承权的制度,是多子平分还是由长子继承也往往 对移民数量有所影响。
第二、经济增长与城市化 • 3.经济增长与城市化
• 人口和经济之所以向城市集中是集聚经济和规模经 济作用的结果。经济增长必然带来城市化水平的提 高,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无疑又加速经济增长。
第四章 城市化原理
29
第二节 城市化的机制
•3.经济增长与城市化
•对低收入国家来说,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绝对差异不大,但 是所对应的城市化水平差异很大。 • 对中等收入国家来说 (人 均国民生产总值从1000到 5000美元左右),由于处 于经济起飞阶段,人均国 民生产总值与城市化水平 之间的相关性最高 • 对发达国家来说,当前已 进入郊区城市化、逆城市 化阶段,因此用城市人口 比例表示的城市化水平与 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之间 不存在着显著相关
二、城市化地域空间过程的类型
正统的城市化 假城市化或过度城市化 郊区城市化 逆城市化 乡村城镇化
第四章 城市化原理
15
第一节 城市化定义
二、城市化地域空间过程的类型
(一)正统的城市化
• 既有人口和非农业活动的地域集中,城市 型景观的地域推进,又有城市文化的地域 扩散,它们之间协调发展。

第二章:城市化(原理、规律

第二章:城市化(原理、规律

2、工业扩展与城市化
a、前工业社会时期: 城市土地的经济职能主要是商业和手工业。 b、工业社会时期: ①密集规模效应:工业区 (城市规模扩大) ②利润:扩大再生产 ③生产城市观念:工业主导 c、现代: ① 由于地价因素,大型工厂和重型企业外迁的 倾向更为强烈。 ② 工厂的外迁常以某些特殊工厂为先导。 ③ 现代工业的专业化生产协作,形成许多规模 宏大的联合企业。多采取飞地型城市化在远郊区 选址兴建。
城市主要职能部门与城市化
1、对外交通设施的伸展与城市化 ●交通工具的产生与变革是近现代城市发展的基本动 力。 a、步行、马车时代:出行能力有限,活动半径很小; 形成高度密集而面积狭小紧凑的城市。 b、铁路时代:远距离运原料,给城市以经济增长的 动力,且可摆脱原料地布局;铁路、地铁是外延型 城市化的先锋,城市呈触须式发展。 c、电车、公交车:支线交通;触须状城市变成大致 圆形的城市;城市规模增加。 d、高速干道、小汽车:郊区城市化、卫星城镇。
(二)城市化现象(表现) 其内在动因是生产方式的转变,它实际上 是由于生产力发展所导致的一系列社会经济 现象的组合。 (三)城市化的涵义 城市化是社会生产力的变革所引起的人类 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居住方式改变的过程。
二、城市化的起源
城市化起源于工业化,而非城乡分离。 工业化前,乡村在经济上统治城市,在城 乡关系的矛盾运动中,农村居主导地位。 工业化后,情况则相反。
第二节:城市化的动力机制与相关因素
一、城市化的动力机制 (一)农业:初始动力 (二)工业:根本动力 (三)第三产业:后续动力 二、城市化的相关因素: (一)经济因素分析: 1、经济增长 2、经济类型 3、产业结构 4、科技进步 (二)人口迁移分析——城乡人口迁移的系统分析 模式

第4章 城市化原理PPT课件

第4章 城市化原理PPT课件
城市化Ⅱ:城市文化、城市生活方式和价值
观在农村的地域扩散过程,是抽象的、精神 上的过程。
第一节 城市化定义
二、城市化地域空间过程
正统城市化类型 既有人口和非农业活动的
地域集中,城市型景观的地域推进,又有城市 文化的地域扩散,它们之间协调发展。
假城市化和过度城市化 只有人口和非农业
活动的地域集中,城市型景观的地域推进,而 没有或很少有城市文化的地域扩散。
自然灾害
农村推力
农村资源减少 农业生产成本增加 剩余劳动力增加,就业机会减少
城市拉力
收入和生活水平较高 就业机会 服务水平
生活贫困,收入增长缓慢
受教育机会
社会保障缺乏
社会保障制度
第二节 城市化的机制
四、城市化的政治经济学解释
代表人物:英国的哈维(D.Harvey)、 美国的卡斯特尔斯(M.Castells)
郊区城市化或逆城市化 只有城市文化的地
域扩散,而没有或很少有人口和非农业活动的 地域集中。
第一节 城市化定义
乡村城镇化——我国的另一种情况
在经济较发达的农村,由于职业变 化和经济来源改变,农业剩余劳动力 就地转向非农业活动,生活方式逐步 向城市型转化,并享受城市型公共设 施(交通、供水、供电、排水等)和 社会文化娱乐设施的变化过程。
②城市化水平随经济增长呈拉平的“S” 型曲线提高。
③城市化水平达到50%,基本实现了城 市化;75%,人口城市化已完成。
④一个国家的工业化水平往往与这个国 家最大城市的规模和实力相对应。
⑤工业与城市布局存在空间匹配关系。
工业布局与城市布局的匹配关系
工业布局形态 工业点 工业区 工业枢纽 工业地区 工业地带
第四章 城市化原理

城市地理学:第三章 城市化

城市地理学:第三章 城市化

(二)复合指标法
1、城市成长力系数(为复合指标):
总人口;地方财政年度指出额;制造业从业人数;商 业从业人数;工业产品生产额;批发业销售额;零售业销 售额;住宅建筑面积;储蓄额;电话普及率
2、城市度(复合指标)
(1)城市地域规模指标:面积,人口总数 (2)城市位置指标:对大城市(如东京)中心的 时间距离
(3)城市经济活动指标:年度财政收入、 工业产品率、商店销售率、耕地面积率、电 话普及率
(4)城市静态人口结构指标:三类产业人 口、管理人口率、雇佣人口率
(5)城市动态人口结构指标:人口增长率、 通勤率、从业率
3、城市质量测度(余晖) (1)经济发展质量:包括经济规模、经济活跃度、 经济效率、产业结构水平等。 (2)城市功能发展质量:包括城市人口、城市发 展、城市基础设施、服务发展水平。 (3)社会和谐发展质量:包括公共福利、生活质 量、生态环境、社会治安等公共服务数量或质量等 指标。
❖ 5、樊纲定义
❖ 城市化的本义是农村变为城市或者农 民变成市民,其本质是农村人口转移到 城市,在城市定居和工作。城市化过程 是农民进城的过程。城市扩大、市容更 新、基础设施建设的过程不是城市化, 这种过程叫做城市发展。
城市化过程包括了人口和非农业活动在 规模不同的城市的地域集中过程,非城市型 景观逐渐转化为城市型景观的地域推进过程, 以及城市文化、城市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向 农村)的向新城市移民普及传播与地域扩散 过程。
二、城市化测度
(一) 主要指标法
1、城市人口比重指标
2011年末我国的城市化率达到了51.27%,城镇人口 达到6.91亿,标志着我国已经结束以乡村型社会为主体的 乡村时代开始进入到城市型社会为主体的城市时代。
我国城市化率区域差异明显,上海、北京、天津城市 化率已超过80%,进入高级城市型社会;广东、辽宁已进 入中级城市型社会,有10个省份刚刚迈入初级城市型社会。

城市地理学:第三章 城市化

城市地理学:第三章 城市化
(一)制度变迁的推动作用
1、制度变迁对经济发展推动作用的经济学原理 (1)制度变迁可以有效地降低交易费用 (2)制度变迁可以为各类市场主体提供激励机制 (3)是制度变迁可以为有效的合作创造条件,提供保 证
2、制度变迁对城市化的推动作用
(1)通过有效率的推进农业发展的制度安排,可以促 进农业生产效率和农业产出水平的提高,使得农业在维持 产业内部发展需要的同时产生农业产品剩余和要素剩余, 为非农产业和城市化的发展提供推力;
(5)通过有效率的住房、就业、医疗、社保、教育等的 制度安排,促进农村人口向城市人口的真正转变,并为城 市化和现代化的持续推进提供保证; (6)通过有效率的的制度安排促进与鼓励技术创新,增 加出口创汇能力,同时拉动内需增长、消化产能过剩。 (7)通过有效率的制度安排,促使要素和经济活动在聚 集达到一定程度后从城市向其腹地区域辐射扩散,以及从 中心城市向非中心城市辐射扩散,实现城乡一体化和协调 发展,从而推进整个区域的城市化发展。
(二)比较利益的推动作用
由于比较利益的驱动,农业内部的资本、劳动力等生 产要素,必然要在非农部门外在拉力和农业部门内在推力 的双重作用下,流向非农部门。
托达罗(M.P.Todaro)公式 :
Mt=h(pWu-Wr)
p=Eu∕(Eu+Uu)
式中:Mt—收入差距;h—农村潜在迁移者对城市可能就业信 息的了解程度;p—可能找到工作的机会 p≤1;Eu—就业人数; Uu—城市失业人数;Wu—城市工资水平; Wr—农村工资水平
(二)复合指标法
1、城市成长力系数(为复合指标):
总人口;地方财政年度指出额;制造业从业人数;商 业从业人数;工业产品生产额;批发业销售额;零售业销 售额;住宅建筑面积;储蓄额;电话普及率

城市地理学 第4章 (2)

城市地理学 第4章 (2)

4)电气火车时代(20世纪初):公共汽车替代马
车,支线交通得以发展,触须状的城市转变为大致圆形
的城市 5)近几十年来:高速公路的出现和小汽车普及,城市
化近域推进的速度空前加快。
*
31
*
32
2、工业的扩张 1)工业驱动城市化机制:企业追求经济效益
形成工
业园区(集聚经济) 扩大再生产 兴建厂房和附属设施
第一种:正统城市化:既有人口和非农业活动的地域
集中以及城市景观的地域推进,又有城市文化的地域扩
散,两者协调发展。
第二种:假城市化:只有人口和非农活动的地域集中
以及城市景观的地域推进,没有或很少有城市文化的地
域扩散,也就是说可能在城市中居住着大批没有城市化
的人。
第三种:逆城市化:只有城市文化的地域扩散,而没
观点:人口迁移是原住地的推力与迁入地的拉
力两种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
拉力:就业机会、较高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
更好的文化和教育机会等;
推力:农业生产率提高、人口增长、人均耕地
减少、环境恶化、受教育机会和发展前途受限等,
2、刘易斯-费-拉尼斯模式(两部门模型、二元经济)
观点:不发达经济由传统农业部门(人口过剩、
2)人口比例指标: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3)优点:能较好地说明城市化的丰富内涵;资料获取相
对容易。
*
26
4)局限性: a.城镇定义的不同影响测算结果; b.城市人口的定义不同亦影响测算结果; c.只反映人口特征,不反映城市化的其它性质; d.只反映相对规模,不反映总体规模。
*
27
e.土地利用状况指标:从土地性质和地域范围上来说明城
2、外延型城市化与飞地型城市化 外延型城市化:城市的离心扩展,一直保持与建成

城市地理学-城市化I

城市地理学-城市化I

城市空间成为传承和展示传统文化的载体。
03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
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包括民间艺术、传统手工艺、民俗活动等,
通过政策扶持、社会参与等方式,促进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城市化进
程中的传承和发展。
城市化进程中的文化创新
文化创意产业发展
鼓励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推动文化与科技、旅游等产业的融合,打造具有城市特色的文 化创意产品和服务。
04 城市化进程中的社会问题 与治理
城市化进程中的社会问题
1 2 3
城市规划不合理
部分城市在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存在规划不合理 、无序扩张等问题,导致城市交通拥堵、环境污 染等“城市病”日益严重。
公共服务不足
随着城市人口的快速增长,教育、医疗、养老等 公共服务供给不足,难以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需 求。
文化影响
城市化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推动了文化的创新与发 展,同时也对传统文化造成了一定的冲击和影响。
社会影响
城市化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社会结构,推动了社会进 步和文明发展,同时也带来了一些社会问题,如城市交通 拥堵、环境污染等。
政治影响
城市化改变了政治格局和治理方式,推动了政治民主化和 法制化进程,同时也对城市管理和社会治理提出了更高的 要求。
环境污染
随着城市人口和经济的快速增长, 工业污染、交通污染、生活污染 等环境问题日益严重,影响居民 的生活质量和健康。
生态系统破坏
城市化进程中,大量的自然生态 系统被人工生态系统替代,导致 生物多样性减少、生态功能退化 等问题。
城市化进程中的生态环境保护策略
规划先行
制定科学合理的城市规划,合理布局城市功能区和绿地系统,保 护自然生态空间。

第四章__城市化原理 hx

第四章__城市化原理 hx
修德砺能 博学致远
第四章 城市化原理 第二节 城市化的机制
(一)工业化与城市化
▪ 近代城市化始于工业革命。 ▪ 城市化是由工业化所产生的劳动力分工在空间
上的反应。 ▪ 工业为什么会向城市集中呢? 劳动过程+竖向分离、横向联系=集聚景观 规模经济+劳动力共享+知识溢出=城市化经济 工业化是城市形成、发展的核心动力;
仍在进行。这种理论即为农村城市连续论。
修德砺能 博学致远
第四章 城市化原理 第一节 城市化定义
关于城市化含义的争论问题
城市内部从一般地域向更繁华地域的转化,算不算城市化? 我国很多城市是从前工业化社会演变而来的,由于经济 发展水平低,至今大多数城市的基础设施还不足,特别是 在旧市区、小城镇,缺乏铺装道路、下水道、煤气等等, 城市现代化程度很低。因此,加强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实现城市现代化,也属于城市化这一总进程。
(三)经济增长与城市化
对低收入国家来说,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绝对差异不大,但是 所对应的城市化水平差异很大。
对中等收入国家来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从1000到5000美元左 右),由于处于经济起飞阶段,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与城市化 水平之间的相关性最高;
对发达国家来说,当前已进入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阶段,因 此用城市人口比例表示的城市化水平与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 之间不存在着显著相关;
修德砺能 博学致远
第四章 城市化原理 第一节 城市化定义
关于城市化含义的争论问题
城市内部从一般地域向更繁华地域的转化,算不算城市化? ②如美国的哈里斯(C.D. Harris)等认为,城市内部的 地域级差变化完全是城市化中的一种现象,它从属于从农 村地域向城市地域转化的总过程。他们认为,城市性地域 与农村性地域,在时间与空间上都是衔接的、渐变的、连 续的。即使进入城市性状态,“质”与“量”上的转化也

城市地理学-城市化I

城市地理学-城市化I

本镇镇区 他镇镇区 本县县城 他县县城 市区驻马店以外Total
现居 市区 Count
4
住地
% within 现1居 0.住 8%地
1 2.7%
26
6
37
70.3% 16.2% 100.0%
县城 Count
4
1
59
1
13
8
86
% within 现居 4.住 7%地 1.2% 68.6% 1.2% 15.1% 9.3% 100.0%
2
58
25
369
% within 现2居 0.住 3%地 1.9% 54.7%
.5% 15.7% 6.8% 100.0%
41
人数
图1 连江县居民迁居意向
120 100
80 60 40 20
0
福州市区
县城
镇区
其他镇
迁居目的地
其他村
42
八 城市化研究的内容
1. 城市化的过程 2. 城市化的推进改革力 3. 城市内部变化 4. 城市化对周边地域的影响
5.
43
个人观点供参考,欢迎讨论!
6
4
2
0
-2
-4 20- 30- 40- 50- 55- 60- 65- 70- 75- 80- 85- 9030 40 50 55 60 65 70 75 80 85 90 95
四 城镇人口的界定
1 我国 建成区内及与之相连的农村居民点
内的常住人口。常住人口:一年以 上居住人口,包括农业人口及暂住 人口。 城镇:一般指建制镇以上行政地域。
5
对城市化的理解
理解1(狭义):农村地域向城市 地域的转变
农村-城市二元论

(完整版)城市地理学第四章城市化原理

(完整版)城市地理学第四章城市化原理
相同点 由于城市问题的产生而出现 是与城市化过程相伴的现象
不同点
郊区化
逆城市化
中心城区
城市郊区
乡村或 小城镇
Hale Waihona Puke 郊第二节 城市化的机制
1. 城市化的动力:社会经济的发展
社会 经济 发展
农业发展 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 剩余劳动力 城
工业发展
市 安排大量劳动力就业 化
服务业发展
2. 三大产业的发展对城市化的影响
4. 城市化地域空间过程
▪ 正统的城市化: P56 ▪ 假城市化 ▪ 过度城市化 ▪ 郊区城市化 ▪ 逆城市化 ▪ 再城市化:
相对于逆城市化而言,当城市出现逆城市化时,城 市人口、工商业向农村分散,而城市中心区发展缓 慢,甚至开始衰落。在此背景下,国家与城市政府 积极采取措施,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高科技产 业和第三产业,积极开发市中心衰落区,在市域内 实现人口增长,这就是所谓的再城市化。
第四章 城市化原理
▪ 城市化定义 ▪ 城市化机制 ▪ 城市化的类型测度 ▪ 城市化近域推进和郊区化
第一节 城市化定义
▪ 城市化的概念 ▪ 城市化的标志 ▪ 城市化的意义 ▪ 城市化地域空间过程
城市化
农村人口向城市人口集中的过程 农村地域向城市地域转化的过程
城市文明向广大农村地区扩散的过程
返 回
1.城市化的概念
工业化加速了非农产业向城市的集中@
1949年用地
1990年用地
上海人口的增加
54万
1911年人口
538万
1949年人口
1324万
1990年人口
1. 对照上述两幅图,你发现有哪些明显的变化? 2. 什么是城市化?其主要标志是什么? 3. 城市化对促进经济发展有何重要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城市化 I是可见的物化了的或实体性的过程。
• 城市化Ⅱ
– 包括城市文化、城市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在农村的地 域扩散过程。
– 城市化Ⅱ则是抽象的、精神上的过程。
06.03.2020
7
第四章 城市化原理
• 3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主要标志
– 城市人口和城市数目逐步增加; – 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 – 城市用地规模扩大。 • 衡量城市化水平的最重要的指标是: – 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比。
06.03.2020
8
第四章 城市化原理
• 二、城市化地域空间过程的类型
– 1、正统的城市化类型: • (1)人口和非农业活动的地域集中; • (2)城市型景观的地域推进; • (3)城市文化的地域扩散。
– 2、假城市化(过度城市化): • 只有人口和非农业活动的地域集中,城市 型景观的地域推进;而没有或很少有城市 文化的地域扩散 。
图3、甘肃省工业化、城市化、非农化相关关系图
第四章 城市化原理
– (2)工业革命
• 制造业革命:大机器生产代替手工 劳动,表现为工厂的扩大与工业部 门的分化,进而改变了劳动地域分 工格局和城市的经济性状况。
–传统农业社会分工:广域农业、 林业、牧业地域分工。
–工业社会分工:生产地、消费地、 原料地、燃料地之间的分工。
●人口学:农业人口
城镇人口
●人类学:乡村生活方式 ●经济学:农业活动
城市生活方式 非农业活动
●地理学:城市化是一个地域空间过程,包括区域范
围内城市数量的增加和每一个城市地域的扩大两个方面。
城市化——又称城镇化(urbanization),通常是指人
口向城市地区集中(农业人口转变为非农业人口)、农村 地域转变为城市地域、农业活动转变为非农业活动的过程。
– 城市化是农业活动向非农业活动转变的 过程;
– 城市化是地域景观发生转变的过程; – 城市化是城市文化意识向农村地区扩散
的过程。
06.03.2020
6
第四章 城市化原理
• 城市化Ⅰ和城市化Ⅱ
• 城市化Ⅰ
– 包括人口和非农业活动在规模不同的城市环境中的 地域集中过程、非城市型景观转化为城市型景观的 地域推进过程;
• 学习目标
– 熟练掌握城市化发展的动力机制; 掌握城市化的含义与标志、城市化 的近域推进过程;了解城市化的类 型与测度。
• 学习重点
– 城市化机制、城市化的近域推进。
• 学习难点
– 城市化机制。
06.03.2020
3
第四章 城市化原理
第一节 城市化定义
• 一、城市化的含义和标志 – 1、定义:几种不同的解释
面积上所需求的劳动力减少。 – 使第一前提和第二前提更加充分。
06.03.2020
18
第四章 城市化原理
– (4)人口和工业生产要素向城市集中
• 工业化确立了比较利益的概念 (区位、产业、生产模式——专业化与社会化 生产与“小而全、大而全”生产)
• 工业化确立了集聚经济的概念 • 工业化确立了规模经济的概念
图2、中国工业化与城市化相关关系分析
70
60
50
工业占DGP比重
40
城镇人口比重
30
20
非农业人口比重
10
0 1952 1957 1965 1970 1975 1978 1980 1981 1982 1983 1984 1985 1986 1987 1988 1989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06.03.2020
16
第四章 城市化原理
– 交通运输革命:运输动力和运输工具 的变革,强化了空间通达度,缩短了 空间经济距离,克服空间摩擦的能力 提高。
06.03.2020
17
第四章 城市化原理
• (2)农业革命
优良品种的培育和农业投入(农药、化肥、 播种技术、收获技术、灌溉技术、加工技 术等)的增加。 – 单位土地产出和收益增加;而单位土地
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
制造业占GDP比重
300 400 500 800 1000 >1000 人均GDP(美元)
图1、发展中国家工业化与城市化的相关关系图
(%)60
50
工业部门占国民收入比重
40
30
20
10
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
0
1949 1952 1955 1958 1961 1964 1967 1970 1973 1976 1979 1982 1985 1988 1991
• 城市地域从一般地域向更繁华地域的转化,算不 算城市化。
– 3、关于城市化的起源问题;
– 4、关于过量城市化、假性城市化、逆城市 化、隐性城市化问题。
06.03.2020
10
第四章 城市化原理
第二节 城市化的动力机制
• 一、经济增长与城市化
– 1、区域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是城市化的 原生动力
• 区域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是城市兴起和成长 的前提;
• 区域剩余劳动力和剩余的农产品是城市形 成生存的前提的两个方面。
06.03.2020
11
第四章 城市化原理
– 2、工业化是城市化直接动力
• 工业化是工业生产在城市地域形成 集聚的过程。 – (1)工业化与城市化相关关系 检验(图1、图2、图3)
06.03.2020
12
70 (%)60
50 40 30 20 10 0 <100 200
06.03.2020
4
第四章 城市化原理
• 综合以上各个学科的观点,城市化一词 至少包含了乡村-城市之间的四种转型:
– (1)人口结构的转型; – (2)经济结构的转型; – (3)地域空间的转型; – (4)生活方式的转型。
06.03.2020
5
第四章 城市化原理
• 2、含 义
– 城市化是乡村人口转变为城镇人口的过 程;
– 3、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 或乡村城镇化:
• 只有城市文化的地域扩散;而没有或很少 有人口和非农业活动的地域集中。
06.03.2020
9
第四章 城市化原理
• 三、关于城市化含义的争议
– 1、关于城市化过程与状态问题;
• 城市化究竟表示一种结果?还是一种过程?还是 两者兼而有之。
– 2、关于城市化内、外问题;
城市地理学
院(系): 城市建设系 授课专业: 地理科学 授课年级: 2014级
第四章 城市化原理
• 学习目标、教学重点与难点 • 第一节 城市化的定义 • 第二节 城市化的机制 • 第三节 城市化的类型和测度 • 第四节 城市化的近域推进和郊区化 • 复习思考题
06.03.2020
2
第四章 城市化原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