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城市化原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3
亚 特 兰 大 城 市 形 态 发 展 示 意 图
34

城市蔓延的后果
①破坏自然生态环境。城市蔓延以高速公路为依
托,不断蚕食农田牧场森林,使空气水质下降
②降低公用服务水平。中心城原有市政服务设施
空置而未能充分利用,而大量社会资源又流向新
区,重复建设公路、水管网等市政设施
③加剧市中心区衰败
(一)郊区化的概念
特征三城市网络化
城市网络化:指由各种交通、通讯、管道和绿 地等为网络组成的,具有高度人流、物流、信 息流和能量交换的城乡系统。
2.城市的郊区化
城市化过程中的一个发展阶段
指城市由集聚式发展转变为扩散式发展 表现为人口、工业、商业、服务业、办公业等先后从 城市中心区向郊区迁移 我国城市郊区化目前主要是大城市人口与工业,以 及部分商业的郊区化;服务业、办公业及金融保险 等第三产业仍在向城市中心区集中
即通过迅速升高的地租或物业税,让那些宁愿留在原居住地 居民无力负担生活开支而被迫离开

第二,提升

不仅街区的住宅质量得到提升,而且其人群社会经济特征也 发生了改变
47
2.中产阶级化特征
第三,改变 街区文化特征的改变。新来者会按他们自己文化、生
活方式、消费品位改变街区原有社会文化特性
–如在旧金山,一些独特的老街区成为雅皮士追求的居住场所
特征一:土地利用集约化 特征二:产业结构高度化
特征三:城市网络化
(一)郊区化的概念
特征一:土地利用集约化
杜能农业土地利用模式的“自由农业带”
山鹿诚次将郊区土地利用划分为三个阶段:
作物的商品化
劳动的商品化
土地的商品化
(一)郊区化的概念
特征二:产业结构高度化
配第—克拉克定律 郊区是受城市影响最深的地域,城市经济转换和向 外扩散最先影响到郊区

4
铁路出现给城市的发展与扩张带来了生机

铁路可将工业原料运到城市,工厂不必紧邻原料地布局

铁路可用作城市公共客运工具,人们出行距离大大增加,为城市向外扩张提 供必要条件
5

火车和地铁:1863,伦敦兴建第一条地铁。地铁、有轨电车、 郊区铁路,通勤半径增长至15英里。只能在轨道行驶,城市呈 触须式发展
(二)我国大城市郊区化的影响因素
城市土地使用制度改革是推动郊区化的促发因素
住房制度改革,推动了人口居住郊区化
城市交通通讯条件改善
大城市中心区产业结构调整是工业郊区化主要原 因 生活水平提高和居住观念转变促进了郊区化
(三)郊区化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有利
•疏散过密人口,人口分布趋于合理
•改善人居环境
•优化城市土地利用结构和利用效率。城市中心区工业、 仓库及住宅用地被收益率更高第三产业所取代 •带动郊区开发
42
五、再城市化


(一)再城市化原因
霍尔模型1984,英美一些大都市区逆城市化较长 时间 80年代后,有些大都市区人口开始恢复增长,即 再城市化 主要原因: 这些城市国际移民增长较为迅速;
这些城市为挽回发展颓势,采取大规模都市更


新政策,使城市中心部分地区恢复昔日活力
43
(二)城市更新

都市区分为:

首位城市体系和其它一般
城市体系

都市区:

由中心市和郊区组成
(6)流失中的分散

非都市区

-传统的农村地区
(1)流失中的集中

城市化水平提高主要依赖大城市体系发展 一般城市体系吸引人口能力较弱 中心市吸引郊区和农村迁出人口外 一般城市人口流往大城市
17
(2)绝对集中

18860129,首辆汽油动力三轮汽车

汽车:20世纪初,汽车公交车应用,通达任何方向。触须状转 变为圆形。近几十年,高速公路兴建和汽车普及,扩散速度更快
6
对外交通设施的伸展与城市化
高速公路出现 小汽车普及 汽车 公共汽车 蒸汽火车 20世纪 初 近几十 年
马车 步行 r<3英里
19 世纪 中前
19 世纪 60年代
阶段,郊区化前兆

第五阶段中心市人口负增长,人口向郊区迁移,典型郊
区化阶段 第六阶段则为逆城市化阶段

23
三、郊区化



(一)郊区化概念 (二)我国大城市郊区化的影响因素 (三)郊区化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四)城市蔓延与边缘城市
24
(一)郊区化的概念
1.郊区
•靠近市区的环状田园景观地带。可分为近郊和远郊区 •近郊:靠近市区的外围地带,以生产蔬菜水果花卉苗圃肉奶蛋禽等 农副产品为主,并具有一定的城市居住、商业、生产等职能 •远郊:以粮食、经济作物生产为主

城市土地资源稀缺性,服务业单位土地创造价值要超过工业。 只能作平面布局、需占用大量土地工厂只好外迁

工厂外迁具有渐次性的特点

某些特殊工厂为先导。如煤气厂、自来水厂、化工厂、钢铁 厂、重型机械厂等

飞地型扩展的特点

现代工业专业化协作,形成规模较大联合企业

工厂外迁常以园区形式出现
9
3.住宅的扩散与城市化
工业化遍及大多数城市,吸引了大批劳动力,乡村人口 大量减少,城市化水平增加迅速

各城市人口规模都在绝对增加,人口主要向中心市集中
18
(3) 相对集中
• 城市化高速发展阶段,都市区人口增长迅速 • 但中心市人口增长速度高于郊区人口增长,仍是 向心集聚的过程
19
(4)相对分散
– 城市化增长模式发生了重要变化,即都市区人口在继续
– 大城市中心市人口大量外迁,除部分被郊区吸收,另一 部分则向非都市区扩散 – 大城市人口总量下降,标志城市进入逆城市化阶段 – 一般城市和非都市区人口增长超过了大都市区人口增长
22
霍尔模型中人口集聚与扩散、城市化阶段关系

前三阶段,中心市人口高速增长,城市发展向心集聚为 主,正统城市化阶段

第四阶段中心市人口增长速度低于郊区,离心扩散初始

2.工业的扩张与城市化
工业扩展带动城市扩展,城市化传统推进方式

规模推动:企业扩大再生产,占用更多土地兴建厂房和各种附
属设施

集聚推动:为追求更高的效益,工厂之间有集聚成团倾向,形
成规模不等的工业区
企业规模经济和集聚经济下,城市急剧向外推进

8
现代城市工业扩展方式上新特点:

大型工厂和重型企业外迁倾向强烈
35

2.边缘城市


城市蔓延过程中新出现的城市空间形态
不仅是传统意义上的居住中心,而且已经演变为商业 中心、就业中心 有不同称谓,如外围城市(Outer City)、卫星城市 (Satellite City)、新城市(New City,Neocity)、 郊区城市(Suburban City)、城市边缘(Urban Fringe)、技术郊区(Technoburbs)、无边界城市 (Edgeless City)、边缘城市(EdgeCity)等

36
2.边缘城市

反映了城市由单中心向多中心结构转变的趋势,在扩散
中出现的重新集聚
37
四、逆城市化

1970年代以来,一些大都市区人口外迁出现新动向,不仅中心市
区人口继续外迁,郊区人口也向外迁,出现了人口负增长。
迁到哪呢? 中小城(镇)及条件较好的乡村地区 大城市人口数量减少,条件较好的中小城镇以及部分农村地区人
( 小 谷 围 岛 )
华南理工大学
广州大学
广东科学中心 广州美术学院 广东工业大学
大学城市二期用地 广州大学城体育馆
广州大学城体育馆
二、城市化近域推进演化模型
15
霍尔:城市演变过程

一个国家分为:


城市演变六个阶段

都市区和非都市区
(1)流失中的集中
(2)绝对集中 (3)相对集中 (4)相对分散 (5)绝对分散
城市化的近域推进
城市
范围扩大 数目增多
第四节 城市化近域推进和郊区化
一、城市化近域推进的主要动力 二、城市化近域推进的演化模型 三、郊区化 四、逆城市化 五、再城市化

一、城市化近域推进的主要动力

1.对外交通设施的伸展与城市化 2.工业的扩张与城市化
3.住宅的扩散与城市化 4.其他部门的扩散与城市化
膨胀的过程中,中心市人口仍有增长
– 但郊区人口的增长速度已经超过了中心市,中心市在整 个都市区人口中的比重开始下降
20
(5)绝对分散

都市区人口流动主要方向发生逆转
在都市区人口继续增长的过程中,中心市离心力 超过向心力,人口从中心向郊区迁移,绝对量下 降,郊区人口低速增长
21
(6)流失中的分散
第四节 城市化的近域推进
不利影响
交通压力增大。增加工薪阶层通勤距离 生态环境质量下降。城市边缘区土地被蚕食,优质 耕地不断被侵占,城市周围绿地、林地也遭破坏 增加了人口管理难度
(四)城市蔓延与边缘城市

1.城市蔓延(Urban Sprawl)

城市远郊土地开发与利用带来了新的城市空间形态, 即城市蔓延 指城市化地区失控扩展与蔓延的现象,城市形态呈 现出分散的、低密度、区域功能单一和依赖汽车交 通的特点

11
4.其他部门扩散与城市化

文教科研单位、特殊病院、苗圃、墓地等

50年代第一波高等学校建设:

当时城市边缘地带兴建高校及科技园区

90年代末至2000年以来的高等学校建设

大学扩招需要,城市出现规模更大高校园区即“大学 城”,典型有广州大学城、杭州下沙大学城、上海松 江大学城、西安长安大学城
口负增长,中小城镇规模扩张

“逆城市化” 实质上是城市化发展到高水平的人口与
是城市文明和城市生活方式的普及和扩散
经济要素的扩散化,是国家都市区空间规模的进一步大,
41
(三)内城衰退(空心化)

主要表现 人口大量外迁,负增长
高失业率,收入水平下降,产业衰退,房屋破
败,生活质量下降 税收锐减,市政设施破败 交通拥堵 环境质量下降 犯罪率偏高
(一)逆城市化的概念


并不是指人口从城市中心向周围郊区的迁移
“逆”并不是指城市人口的农村化,更不是指城
市文明和生活方式的农村化

而是指人口从大城市区向较小城市(镇)的移动


不是城市化的反向运动
而是城市化发展一个新阶段,更高层次城市化
40


(二)实质
主要表现大城市衰退(人口空心化和产业空心化),人
3
1.对外交通设施的伸展


wenku.baidu.com现代交通产生与变革是城市化基本动力
19世纪中前,城市交通工具-马车,人们出行-步行,活动半径很 小,形成高密集面积狭小城市 19世纪初伦敦,半径约为2英里。1800-1850,人口从100万↗200 万,半径还未增加到3英里 绝大多数居民没有交通工具,步行上班需1小时

12
建设全国一流 大学城
张 德 江
广州大学城

03年启动,19个月,04年入驻,广州速度 广州市番禺区新造镇
中山大学
广州国际生物岛
长洲岛 黄埔军校 辛亥革命纪念馆 孙中山纪念馆 革命遗址 广东外语 外贸大学 广州中医药大学
星海音乐学院 华南师范大学
广东科学馆 生态公园
体育中心
广东药学院
广 州 大 学 城


二战后,西方国家掀起了多次城市更新改造运动
不同时期,称谓也有所不同
从最初的城市重建、城市振兴、到城市更新、城市再开 发、城市再生
44
(三)城市更新

“城市更新”运动的最初目的是为恢复战争中遭到破坏的城市,
特别是解决住宅匮乏的问题 进入2000年以来,学者们开始注重城市建设的综合性与整体性 英国《城市更新手册》:试图解决城市问题的综合性和整体性的 目标和和行为,旨在为特定地区带来经济、文化、社会和环境的

长期提升
45
(三)中产阶级化(绅士化)

1.概念 英国社会学家格拉斯在1964年最先采用

肯尼迪定义:在一个街区中,较高收入的家庭取代较低
收入居民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整个街区的本质特征
和文化品位也发生了改变
46
2.中产阶级化特征

第一,置换

必须有低收入居民从他们街区中被置换,一般是非自愿的

扩散动力:

城市人口增加和改善居住条件的欲望 发达国家,生活水平高,人们追求带庭院独户住宅, 住宅在外围市区扩散较为稀疏 人口密度较大国家,城市用地较紧张,新建住宅一般 采用居住区集中布局方式,住宅向外扩散距离较近

稀疏式扩散


集中式扩散

10
住宅扩散的引导效应:
带动城市其它职能部门扩散 商业、学校、医疗保健、文体娱乐设施等 较大的居住区域会形成较大的商业中心
口迅速增长
38
(一)逆城市化的概念


针对大城市发展开始趋缓的现象
美国地理学者布赖恩· · 贝里,1976年提出逆城市化概念
在城市发展演变过程中,由于城市中心地带生存空间日 益狭小、交通条件日益拥挤以及地价日益上涨等原因, 中心城区居民迁出城市中心,不断向城市边缘及郊区、 乡村地带迁移的趋势
39
48
3.中产阶级化的形成原因

从对内城住房需求和追求内城多元化生活方式角度解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