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城市化原理
合集下载
城市地理学
“精明增长”现在已成为美国现代城市规划的法 则。
逆城市化
逆城市化(Counter-Urbanization) --
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发达国家人口和产业从 大都市区向中小城镇和农村地区的扩散过程。结 果使整个大都市区出现了人口负增长.出现了大 都市区人口绝对量下降现象称为逆城市化
动力:产业结构的重大变化、现代化交通运输和 通讯技术的高度发达、国家经济和人口政策、人 们价值标准的变化。
近10年,美国规划学者提出了“精明增长 (Smart growth)”的理论。
该理论是针对美国城市化高速发展所带来的都 市蔓延,导致经济成本、社会成本、环境成本非 常高昂,城市景观非常单调而提出的
认为城市规划建设应该相对地集中,就是密 集型的组团,组团与组团之间应该有较开阔的绿 地相隔离,一个组团里生活和就业单元应该适当 地混合,混合的过程中应该注意到生态平衡和生 活的舒适度。
一个国家的城市化水平受多因素的影响,这些因 素有国土大小、人口多寡、历史基础、自然资源、 经济结构和划分城乡人口标准等,但所有因素中, 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最为密切。
从经济学角度看,人口和经济之所以向城市集中 是集聚经济和规模经济作用的结果。经济增长必 然带来城市化水平的提高,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 无疑又加速经济增长。二者之间究竞是什么样的 相关模型?这里探讨经济增长与城市化之间的一 般关系。
34
(2)生活性服务业与城市化
城市居民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消费性 服务业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要求有物 质消费,也要求有文化消费、精神消费。 这些要求,刺激城市迅速发展各种各样的 服务性行业,如零售饮食、社会保险、文 化娱乐、体育卫生、文化教育、房地产等。
44
二、经济增长与城市化
逆城市化
逆城市化(Counter-Urbanization) --
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发达国家人口和产业从 大都市区向中小城镇和农村地区的扩散过程。结 果使整个大都市区出现了人口负增长.出现了大 都市区人口绝对量下降现象称为逆城市化
动力:产业结构的重大变化、现代化交通运输和 通讯技术的高度发达、国家经济和人口政策、人 们价值标准的变化。
近10年,美国规划学者提出了“精明增长 (Smart growth)”的理论。
该理论是针对美国城市化高速发展所带来的都 市蔓延,导致经济成本、社会成本、环境成本非 常高昂,城市景观非常单调而提出的
认为城市规划建设应该相对地集中,就是密 集型的组团,组团与组团之间应该有较开阔的绿 地相隔离,一个组团里生活和就业单元应该适当 地混合,混合的过程中应该注意到生态平衡和生 活的舒适度。
一个国家的城市化水平受多因素的影响,这些因 素有国土大小、人口多寡、历史基础、自然资源、 经济结构和划分城乡人口标准等,但所有因素中, 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最为密切。
从经济学角度看,人口和经济之所以向城市集中 是集聚经济和规模经济作用的结果。经济增长必 然带来城市化水平的提高,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 无疑又加速经济增长。二者之间究竞是什么样的 相关模型?这里探讨经济增长与城市化之间的一 般关系。
34
(2)生活性服务业与城市化
城市居民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消费性 服务业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要求有物 质消费,也要求有文化消费、精神消费。 这些要求,刺激城市迅速发展各种各样的 服务性行业,如零售饮食、社会保险、文 化娱乐、体育卫生、文化教育、房地产等。
44
二、经济增长与城市化
《城市地理学》第四章 城市化原理
第三节 城市化的类型和型及测度
(一)向心型与离心型——以大城市为中心
向心型 城市化
离心型 城市化
城市中的商业服务设 施以及政府部门、企 事业公司的总部、银 行、报社等脑力劳动 机关,都有不断向城 市中心集聚的特性, 也称集中型城市化。
城市设施和部门自城 市中心向外缘移动扩 散的过程,也称扩散 型城市化。
第三节 城市化的类型和型及测度
(五)自上而下型和自下而上型
自上而下型城市化 指国家投资于城市经济部门, 随着经济发展产生的劳动力需求而引起的城市化, 具体表现为原有城市发展和新兴工矿业城市产生两 个方面
自下而上型城市化 指农村地区通过自筹资金发
展以乡镇企业C为ont主ents体的非农业生产活动,首先实 现农村人口职业转化,进而通过发展小城市(集) 镇,实现人口居住地的空间转化。
图2、中国工业化与城市化相关关系分析
70
60
50
工业占DGP比重
40
城镇人口比重
30
20
非农业人口比重
10
0 1952 1957 1965 1970 1975 1978 1980 1981 1982 1983 1984 1985 1986 1987 1988 1989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图3、甘肃省工业化、城市化、非农化相关关系图
第四章 城市化原理
– (2)工业革命
• 制造业革命:大机器生产代替手工 劳动,表现为工厂的扩大与工业部 门的分化,进而改变了劳动地域分 工格局和城市的经济性状况。
–传统农业社会分工:广域农业、 林业、牧业地域分工。
–工业社会分工:生产地、消费地、 原料地、燃料地之间的分工。
城市地理学 第四章 城市化原理
第四章 城市化原理
32
第二节 城市化的机制
(二)城乡人口迁移的一般模式
农村控制性次系统
–主要通过农村各种组织机构、家庭和家族等来实现。 –农村地方政府及有关组织如果能发挥其组织功能,促进 农村经济发展,提供大量就业机会,逐步提高生活水平, 就有可能打消不少潜在移民的移居念头。 –教育水平的提高往往使农村青年憧憬城市生活而移民。 –家庭和家族不会允许未成年的潜在移民单身移居。成年 人的婚姻状况、奉养父母的需要也是潜在移民的牵制性 因素。 –财产继承权的制度,是多子平分还是由长子继承也往往 对移民数量有所影响。
第二、经济增长与城市化 • 3.经济增长与城市化
• 人口和经济之所以向城市集中是集聚经济和规模经 济作用的结果。经济增长必然带来城市化水平的提 高,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无疑又加速经济增长。
第四章 城市化原理
29
第二节 城市化的机制
•3.经济增长与城市化
•对低收入国家来说,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绝对差异不大,但 是所对应的城市化水平差异很大。 • 对中等收入国家来说 (人 均国民生产总值从1000到 5000美元左右),由于处 于经济起飞阶段,人均国 民生产总值与城市化水平 之间的相关性最高 • 对发达国家来说,当前已 进入郊区城市化、逆城市 化阶段,因此用城市人口 比例表示的城市化水平与 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之间 不存在着显著相关
二、城市化地域空间过程的类型
正统的城市化 假城市化或过度城市化 郊区城市化 逆城市化 乡村城镇化
第四章 城市化原理
15
第一节 城市化定义
二、城市化地域空间过程的类型
(一)正统的城市化
• 既有人口和非农业活动的地域集中,城市 型景观的地域推进,又有城市文化的地域 扩散,它们之间协调发展。
32
第二节 城市化的机制
(二)城乡人口迁移的一般模式
农村控制性次系统
–主要通过农村各种组织机构、家庭和家族等来实现。 –农村地方政府及有关组织如果能发挥其组织功能,促进 农村经济发展,提供大量就业机会,逐步提高生活水平, 就有可能打消不少潜在移民的移居念头。 –教育水平的提高往往使农村青年憧憬城市生活而移民。 –家庭和家族不会允许未成年的潜在移民单身移居。成年 人的婚姻状况、奉养父母的需要也是潜在移民的牵制性 因素。 –财产继承权的制度,是多子平分还是由长子继承也往往 对移民数量有所影响。
第二、经济增长与城市化 • 3.经济增长与城市化
• 人口和经济之所以向城市集中是集聚经济和规模经 济作用的结果。经济增长必然带来城市化水平的提 高,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无疑又加速经济增长。
第四章 城市化原理
29
第二节 城市化的机制
•3.经济增长与城市化
•对低收入国家来说,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绝对差异不大,但 是所对应的城市化水平差异很大。 • 对中等收入国家来说 (人 均国民生产总值从1000到 5000美元左右),由于处 于经济起飞阶段,人均国 民生产总值与城市化水平 之间的相关性最高 • 对发达国家来说,当前已 进入郊区城市化、逆城市 化阶段,因此用城市人口 比例表示的城市化水平与 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之间 不存在着显著相关
二、城市化地域空间过程的类型
正统的城市化 假城市化或过度城市化 郊区城市化 逆城市化 乡村城镇化
第四章 城市化原理
15
第一节 城市化定义
二、城市化地域空间过程的类型
(一)正统的城市化
• 既有人口和非农业活动的地域集中,城市 型景观的地域推进,又有城市文化的地域 扩散,它们之间协调发展。
第四章 城市化原理(第四节 城市化的近域推进))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3)住宅的扩散与城市化 )
居住作为城市的主要功能之一。在城市向外围的扩展中, 居住作为城市的主要功能之一。在城市向外围的扩展中,住 宅扩散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宅扩散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城市人口的增加和改善居住条件的欲望导致城市住宅大量地、 城市人口的增加和改善居住条件的欲望导致城市住宅大量地、 导致城市住宅大量地 经久不断地兴建,这是住宅不断向城市外围扩散的原因所在。 经久不断地兴建,这是住宅不断向城市外围扩散的原因所在。 住宅扩散有两种形式:自由扩散和附属扩散。自由扩散指居 住宅扩散有两种形式:自由扩散和附属扩散。自由扩散指居 住区不随其它设施一起扩散;附属扩散指居住区随其它设施一起 住区不随其它设施一起扩散;附属扩散指居住区随其它设施一起 扩散出去,如商业服务、中小学校、医疗保健、 扩散出去,如商业服务、中小学校、医疗保健、文体娱乐设施等 等。在它们的参与下,街区才会慢慢繁华起来,城市的气氛才会 在它们的参与下,街区才会慢慢繁华起来, 慢慢浓起来。 慢慢浓起来。
20世纪初出现了电气火车。更重要的是, 20世纪初出现了电气火车。更重要的是,新兴的公共汽车可以 世纪初出现了电气火车 使人们沿现有的道路通达任何方向。于是,铁路线之间的空地得到 使人们沿现有的道路通达任何方向。于是, 开发,原先触须状的城市转变为大致圆形的城市, 开发,原先触须状的城市转变为大致圆形的城市,城市的占地面积 大为增加。 大为增加。 近几十年来,随着高速公路的出现和小汽车的普及, 近几十年来,随着高速公路的出现和小汽车的普及,城市向郊 外扩散的速度更快,距离也越远。 外扩散的速度更快,距离也越远。为了防止城市无限制地向四周蔓 延,人们采取了不少措施,如兴建绿带、卫星城镇等。但若干发达 人们采取了不少措施, 兴建绿带、卫星城镇等 国家中,大城市向郊外扩展的势头依然很猛, 国家中,大城市向郊外扩展的势头依然很猛,从而出现所谓郊区城 市化、逆城市化的现象。 市化、逆城市化的现象。
(3)住宅的扩散与城市化 )
居住作为城市的主要功能之一。在城市向外围的扩展中, 居住作为城市的主要功能之一。在城市向外围的扩展中,住 宅扩散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宅扩散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城市人口的增加和改善居住条件的欲望导致城市住宅大量地、 城市人口的增加和改善居住条件的欲望导致城市住宅大量地、 导致城市住宅大量地 经久不断地兴建,这是住宅不断向城市外围扩散的原因所在。 经久不断地兴建,这是住宅不断向城市外围扩散的原因所在。 住宅扩散有两种形式:自由扩散和附属扩散。自由扩散指居 住宅扩散有两种形式:自由扩散和附属扩散。自由扩散指居 住区不随其它设施一起扩散;附属扩散指居住区随其它设施一起 住区不随其它设施一起扩散;附属扩散指居住区随其它设施一起 扩散出去,如商业服务、中小学校、医疗保健、 扩散出去,如商业服务、中小学校、医疗保健、文体娱乐设施等 等。在它们的参与下,街区才会慢慢繁华起来,城市的气氛才会 在它们的参与下,街区才会慢慢繁华起来, 慢慢浓起来。 慢慢浓起来。
20世纪初出现了电气火车。更重要的是, 20世纪初出现了电气火车。更重要的是,新兴的公共汽车可以 世纪初出现了电气火车 使人们沿现有的道路通达任何方向。于是,铁路线之间的空地得到 使人们沿现有的道路通达任何方向。于是, 开发,原先触须状的城市转变为大致圆形的城市, 开发,原先触须状的城市转变为大致圆形的城市,城市的占地面积 大为增加。 大为增加。 近几十年来,随着高速公路的出现和小汽车的普及, 近几十年来,随着高速公路的出现和小汽车的普及,城市向郊 外扩散的速度更快,距离也越远。 外扩散的速度更快,距离也越远。为了防止城市无限制地向四周蔓 延,人们采取了不少措施,如兴建绿带、卫星城镇等。但若干发达 人们采取了不少措施, 兴建绿带、卫星城镇等 国家中,大城市向郊外扩展的势头依然很猛, 国家中,大城市向郊外扩展的势头依然很猛,从而出现所谓郊区城 市化、逆城市化的现象。 市化、逆城市化的现象。
第4章 城市化原理PPT课件
城市化Ⅱ:城市文化、城市生活方式和价值
观在农村的地域扩散过程,是抽象的、精神 上的过程。
第一节 城市化定义
二、城市化地域空间过程
正统城市化类型 既有人口和非农业活动的
地域集中,城市型景观的地域推进,又有城市 文化的地域扩散,它们之间协调发展。
假城市化和过度城市化 只有人口和非农业
活动的地域集中,城市型景观的地域推进,而 没有或很少有城市文化的地域扩散。
自然灾害
农村推力
农村资源减少 农业生产成本增加 剩余劳动力增加,就业机会减少
城市拉力
收入和生活水平较高 就业机会 服务水平
生活贫困,收入增长缓慢
受教育机会
社会保障缺乏
社会保障制度
第二节 城市化的机制
四、城市化的政治经济学解释
代表人物:英国的哈维(D.Harvey)、 美国的卡斯特尔斯(M.Castells)
郊区城市化或逆城市化 只有城市文化的地
域扩散,而没有或很少有人口和非农业活动的 地域集中。
第一节 城市化定义
乡村城镇化——我国的另一种情况
在经济较发达的农村,由于职业变 化和经济来源改变,农业剩余劳动力 就地转向非农业活动,生活方式逐步 向城市型转化,并享受城市型公共设 施(交通、供水、供电、排水等)和 社会文化娱乐设施的变化过程。
②城市化水平随经济增长呈拉平的“S” 型曲线提高。
③城市化水平达到50%,基本实现了城 市化;75%,人口城市化已完成。
④一个国家的工业化水平往往与这个国 家最大城市的规模和实力相对应。
⑤工业与城市布局存在空间匹配关系。
工业布局与城市布局的匹配关系
工业布局形态 工业点 工业区 工业枢纽 工业地区 工业地带
第四章 城市化原理
观在农村的地域扩散过程,是抽象的、精神 上的过程。
第一节 城市化定义
二、城市化地域空间过程
正统城市化类型 既有人口和非农业活动的
地域集中,城市型景观的地域推进,又有城市 文化的地域扩散,它们之间协调发展。
假城市化和过度城市化 只有人口和非农业
活动的地域集中,城市型景观的地域推进,而 没有或很少有城市文化的地域扩散。
自然灾害
农村推力
农村资源减少 农业生产成本增加 剩余劳动力增加,就业机会减少
城市拉力
收入和生活水平较高 就业机会 服务水平
生活贫困,收入增长缓慢
受教育机会
社会保障缺乏
社会保障制度
第二节 城市化的机制
四、城市化的政治经济学解释
代表人物:英国的哈维(D.Harvey)、 美国的卡斯特尔斯(M.Castells)
郊区城市化或逆城市化 只有城市文化的地
域扩散,而没有或很少有人口和非农业活动的 地域集中。
第一节 城市化定义
乡村城镇化——我国的另一种情况
在经济较发达的农村,由于职业变 化和经济来源改变,农业剩余劳动力 就地转向非农业活动,生活方式逐步 向城市型转化,并享受城市型公共设 施(交通、供水、供电、排水等)和 社会文化娱乐设施的变化过程。
②城市化水平随经济增长呈拉平的“S” 型曲线提高。
③城市化水平达到50%,基本实现了城 市化;75%,人口城市化已完成。
④一个国家的工业化水平往往与这个国 家最大城市的规模和实力相对应。
⑤工业与城市布局存在空间匹配关系。
工业布局与城市布局的匹配关系
工业布局形态 工业点 工业区 工业枢纽 工业地区 工业地带
第四章 城市化原理
城市地理讲课
城市化近域推进与郊区化
基本原理
规模效益和集聚经济能产生巨大的向心力,使生产 向城市集中已获得成本节约。
企业和城市集聚到一定程度会产生集聚不经济。产 生城市发展的离心力,推动人口和经济要素向城市 周边区域的扩散。这种现象叫城市化的近域推进。 若在城市化的近域推进过程中伴随着中心城区人口 的绝对下降和郊区人口的增长,则称为郊区化。
BACK
三、再城市化
20世纪80年代之后,有些大都市区的人口开始恢复 增长。这种现象称为再城市化。 原因: ◆这些城市中的国际移民增长迅速; ◆这些城市为挽回发展的颓势,采取大规模都市更 新,使城市的中心部分地区恢复了昔日的活力。 与再城市化有关的一个概念:绅士化。
三、再城市化
绅士化
定 义
肯尼迪将gentrification定义为在一个街区中,较 高收入的家庭取代较低收入居民的过程,在这个过程 中,整个街区的本质特征和文化品位也发生改变。
工业的扩展带动城市的扩展,是城市化的传统推进方式。 现代技术进步使产业的区位选择越来越少地受到传统区位因 子约束,城市工业在扩展方式上出现新的特点:
⑴
大型工厂和重 型企业外迁的 倾向强烈 。 (需要大量土 地)
⑵
工厂外迁以某 些特殊工厂为 先导。 (煤气厂、自 来水厂、化工 厂等)
⑶
现代化工业的 专业化生产协 作,形成许多 规模宏大的联 合企业。 (多采用飞地 型城市化在远 郊选址)
公司总部 商业 银行
市中心
酒店
体育中心 政府机关
向心型
1.向心型城市化与离心型城市化
监狱
工业企业
火葬场
市中心
自来水厂
垃圾处理场
离心型
精神病院
BACK
第四章 城市化原理
对发达国家来说,当前已进入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阶段,因此用
城市人口比例表示的城市化水平与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之间不存在 着显著相关。
26
以1981年不同经济类型国家的国民生产总值 与城市化水平为例,它们之间确实存在着较大 的相关性:
国家类型
低收入国家
国家数
33
加权人均GNP (美元/人)
260
加权平均城市化水平 (%)
8
第四章 城市化原理
第一节 城市化定义
二、城市化地域空间过程的类型
2、假城市化、过度城市化:
只有人口和非农业活动的地域集中,城市型景观的地域 推进,而没有或很少有城市文化的地域扩散。也就是说, 可能在城市中居住着大批没有城市化的人,这种情况被 称之为假城市化,如非洲一些国家。 另外有些发展中国家,如拉丁美洲的一些国家,人口地 域集中和城市型景观地域推进的速度很快,超过经济发 展速度,却缺少城市文化的地域扩散,叫做过度城市化。
11
第四章 城市化原理
第一节 城市化定义
三、城市化含义的三个争论问题
2、城市内部从一般地域向更繁华地域的转化,算 不算城市化?
例如,建筑密度较为稀疏的地域,随着商业服务网点的 增多、交通线路的开辟,人流将逐渐稠密,建筑密度升 高。再如,随着城市发展,城市内部一些设施较为落后 的地段逐渐实现基础设施现代化。像这些城市内部地域 级差的变化,是否属于城市化概念的范畴?
19
第二节 城市化的机制
一、城市兴起和成长的一般前提
2.第二前提:农村剩余劳动力
农业只提供粮食,不提供劳动人口,非农业部门就 不能兴起;非农业部门不能形成,城市也就不能产 生。 随农业生产力提高而造成的农业剩余劳动力是城市 兴起和成长的第二前提。
第四章_城市化原理
2.农村为城市化进程提供劳动力来源 第二前提 农村为城市化进程提供劳动力来源(第二前提 农村为城市化进程提供劳动力来源 第二前提)
农村是城市规模扩大、数量增加的劳动力来源地, 农村是城市规模扩大、数量增加的劳动力来源地, 城市化本身就包含着农村人口转化为城市人口的过程。 城市化本身就包含着农村人口转化为城市人口的过程。 只有当农业生产发展到能将部分劳动力从土地中解放出 来,流入城市Ⅱ、Ⅲ产业的行列中来,城市化才能发展。 流入城市Ⅱ 产业的行列中来,城市化才能发展。
3.分散型城市化 城市化Ⅱ) 分散型城市化(城市化Ⅱ 分散型城市化 城市化
只有城市文化的地域扩散, 只有城市文化的地域扩散,没有或很少有人口和非 农活动的地域集中。 农活动的地域集中。
郊区城市化、 人口、 ⑴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人口、工业和商
业实务等活动纷纷迁往郊区, 业实务等活动纷纷迁往郊区,伴随出现城市型景观的 推进,如发达国家。 推进,如发达国家。 人们先接受新的生活方式, ⑵乡村城市化:人们先接受新的生活方式,如 人们先接受新的生活方式 发展中国家(如我国经济发达的农村, 发展中国家 如我国经济发达的农村,大批农业剩余劳 如我国经济发达的农村 动力转向非农产业,并逐步接受了城市文化, 动力转向非农产业,并逐步接受了城市文化,生活方 式开始向城市型转变,人口或“离土不离乡” 式开始向城市型转变,人口或“离土不离乡”,或向 集镇、小城镇集聚 。 集镇、小城镇集聚)。
第四章
城市化原理
学习目标:了解城市化的相关知识。 学习目标:了解城市化的相关知识。掌握 城市化的动力和机制, 城市化的动力和机制,城市化的类型和衡量 指标,以及城市化的近域推进过程。 指标,以及城市化的近域推进过程。 学习重点:城市化的动力和机制和城市化 学习重点: 的近域推进 学习难点:城市化的动力和机制; 学习难点:城市化的动力和机制;城市化 的近域推进过程
城市地理学第四、五章
城市化Ⅰ--人口和非农业活动在规模不 同的城市环境中的地域集中过程、非城市 型景观转化为城市型景观的地域推进过程; 城市化Ⅱ--城市文化、城市生活方式和 价值观在农村的地域扩散过程。 因此,城市化Ⅰ是可见的物化了的或实体 性的过程,而城市化Ⅱ则是抽象的、精神 上的过程。
三、城市化含义的三个争论问题
但美国的,法国的认为,包括。城市性地域与农 村性地域,在时间与空间上都是衔接的、渐变的、 连续的。即使进入城市性状态,“质”与“量”上的 转化也仍在进行。这种理论即为农村城市连续论。 我国学者倾向于赞同第二种观点。这是因为,我 国很多城市是从前工业化社会演变而来的,由于 经济发展水平低,至今大多数城市的基础设施还 不足,城市现代化程度很低。因此,加强我国城 市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城市现代化,也属于城市 化这一总进程。
二、城市化地域空间过程
我们可以从上两种空间过程相互配合的情况出发, 将当今世界各国的城市化划分为三种类型。
1、正统的城市化类型(典型的城市化) 既有人口和非农业活动的地域集中,城 市型景观的地域推进,又有城市文化的 地域扩散,它们之间协调发展。
14
2、非典型的城市化 (假城市化、过量城市化)
第一个争论的问题是,城市化究竟表示一种结果? 还是一种过程?还是两者兼而有之? 第二个争论的问题是,城市内部从一般地域向更 繁华地域的转化,算不算城市化? 第三个争论的问题是,城市化究竟始于何时? (工业革命?产生之日?)
第一个争论的问题是,城市化究竟表示一种结果? 还是一种过程?还是两者兼而有之?
过度城市化( Over-Urbanization )
过度城市化-人口地域集中和 城市型景观地域推进的速度很快, 超过经济发展速度,却缺少城市 文化的地域扩散,叫做过度城市 化。如拉丁美洲的一些国家
三、城市化含义的三个争论问题
但美国的,法国的认为,包括。城市性地域与农 村性地域,在时间与空间上都是衔接的、渐变的、 连续的。即使进入城市性状态,“质”与“量”上的 转化也仍在进行。这种理论即为农村城市连续论。 我国学者倾向于赞同第二种观点。这是因为,我 国很多城市是从前工业化社会演变而来的,由于 经济发展水平低,至今大多数城市的基础设施还 不足,城市现代化程度很低。因此,加强我国城 市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城市现代化,也属于城市 化这一总进程。
二、城市化地域空间过程
我们可以从上两种空间过程相互配合的情况出发, 将当今世界各国的城市化划分为三种类型。
1、正统的城市化类型(典型的城市化) 既有人口和非农业活动的地域集中,城 市型景观的地域推进,又有城市文化的 地域扩散,它们之间协调发展。
14
2、非典型的城市化 (假城市化、过量城市化)
第一个争论的问题是,城市化究竟表示一种结果? 还是一种过程?还是两者兼而有之? 第二个争论的问题是,城市内部从一般地域向更 繁华地域的转化,算不算城市化? 第三个争论的问题是,城市化究竟始于何时? (工业革命?产生之日?)
第一个争论的问题是,城市化究竟表示一种结果? 还是一种过程?还是两者兼而有之?
过度城市化( Over-Urbanization )
过度城市化-人口地域集中和 城市型景观地域推进的速度很快, 超过经济发展速度,却缺少城市 文化的地域扩散,叫做过度城市 化。如拉丁美洲的一些国家
(完整版)城市地理学第四章城市化原理
相同点 由于城市问题的产生而出现 是与城市化过程相伴的现象
不同点
郊区化
逆城市化
中心城区
城市郊区
乡村或 小城镇
Hale Waihona Puke 郊第二节 城市化的机制
1. 城市化的动力:社会经济的发展
社会 经济 发展
农业发展 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 剩余劳动力 城
工业发展
市 安排大量劳动力就业 化
服务业发展
2. 三大产业的发展对城市化的影响
4. 城市化地域空间过程
▪ 正统的城市化: P56 ▪ 假城市化 ▪ 过度城市化 ▪ 郊区城市化 ▪ 逆城市化 ▪ 再城市化:
相对于逆城市化而言,当城市出现逆城市化时,城 市人口、工商业向农村分散,而城市中心区发展缓 慢,甚至开始衰落。在此背景下,国家与城市政府 积极采取措施,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高科技产 业和第三产业,积极开发市中心衰落区,在市域内 实现人口增长,这就是所谓的再城市化。
第四章 城市化原理
▪ 城市化定义 ▪ 城市化机制 ▪ 城市化的类型测度 ▪ 城市化近域推进和郊区化
第一节 城市化定义
▪ 城市化的概念 ▪ 城市化的标志 ▪ 城市化的意义 ▪ 城市化地域空间过程
城市化
农村人口向城市人口集中的过程 农村地域向城市地域转化的过程
城市文明向广大农村地区扩散的过程
返 回
1.城市化的概念
工业化加速了非农产业向城市的集中@
1949年用地
1990年用地
上海人口的增加
54万
1911年人口
538万
1949年人口
1324万
1990年人口
1. 对照上述两幅图,你发现有哪些明显的变化? 2. 什么是城市化?其主要标志是什么? 3. 城市化对促进经济发展有何重要作用?
不同点
郊区化
逆城市化
中心城区
城市郊区
乡村或 小城镇
Hale Waihona Puke 郊第二节 城市化的机制
1. 城市化的动力:社会经济的发展
社会 经济 发展
农业发展 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 剩余劳动力 城
工业发展
市 安排大量劳动力就业 化
服务业发展
2. 三大产业的发展对城市化的影响
4. 城市化地域空间过程
▪ 正统的城市化: P56 ▪ 假城市化 ▪ 过度城市化 ▪ 郊区城市化 ▪ 逆城市化 ▪ 再城市化:
相对于逆城市化而言,当城市出现逆城市化时,城 市人口、工商业向农村分散,而城市中心区发展缓 慢,甚至开始衰落。在此背景下,国家与城市政府 积极采取措施,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高科技产 业和第三产业,积极开发市中心衰落区,在市域内 实现人口增长,这就是所谓的再城市化。
第四章 城市化原理
▪ 城市化定义 ▪ 城市化机制 ▪ 城市化的类型测度 ▪ 城市化近域推进和郊区化
第一节 城市化定义
▪ 城市化的概念 ▪ 城市化的标志 ▪ 城市化的意义 ▪ 城市化地域空间过程
城市化
农村人口向城市人口集中的过程 农村地域向城市地域转化的过程
城市文明向广大农村地区扩散的过程
返 回
1.城市化的概念
工业化加速了非农产业向城市的集中@
1949年用地
1990年用地
上海人口的增加
54万
1911年人口
538万
1949年人口
1324万
1990年人口
1. 对照上述两幅图,你发现有哪些明显的变化? 2. 什么是城市化?其主要标志是什么? 3. 城市化对促进经济发展有何重要作用?
即主要是城化在
地理学
研究人类活动与地域之间的关系,非常注重经济、社会、政治和文化等人文因素在 地域上的分布状况,其研究具有综合性强调城市化是一个地域空间过程。包括 第一、人口向城镇的集中也是劳动力和消费区位向城镇的集中; 第二、产业向城镇的集中就是非农业部门的经济区位向城镇的集中; 第三、区域范围内城市数量的增加和每一个城市地域的扩大两方面;
• 这段话的中心意思是漫长的古代城市的历史以土地财 产和农业为基础,在整个社会经济中不占统治地位, 本质上不过是乡村的一部分。
问题:如果城镇化只是工业革命以后的一种世界性 现象,接着就产生了这一概念的社会属性问题。
• 有人认为城镇化是资本主义社会下城乡对立的产物, 是和社会主义制度不相容的。社会主义要缩小城乡 差别,以便最后消灭城乡差别,当然不能走城镇化 的道路。
《城市地理学》讲义
第四章 城市化原理
第一节 城市化的内涵
一、不同学科对城市化的理解 二、城市化的三个争论 三、城镇化的三种不同含义 四、中国城镇化的争论
人口学
城市型生活方式的扩大是人口向城镇集中的结果 城镇化就是人口向城镇集中的过程 人口集中场所即城镇地区数量的增加;每个城镇地区人口数量的不断增加
经济学
城市是人类从事非农业生产活动的中心,人口向城镇集中是为了满足第二、第三产 业对劳动力的需要而出现的。
城市化是指不同等级地区的经济结构转换过程,即农业向非农业活动的转换
人类学
研究城市以社会规范为中心,城镇化是一个城市生活方式的发展过程 城市化意味着人类生活方式的转变过程,即由乡村生活方式转为城市生活方式
2、城市化究竟是一种结果ຫໍສະໝຸດ 还是一种过程?还是 两者兼而有之?
从结果上来定义,如何理解城市化的质量差异及意义?
第四章--城市化原理
第四章 城市化原理
第一节 城市化定义 第二节 城市化的机制 第三节 城市化的类型和测度 第四节 城市化的近域推进
1867年西班牙工程师A.serda(塞达)在他 的著作《城镇化基本理论》一书中首先 使用了城市化(Urbanization)的概念, 20世纪这一名词已风行世界。70年代后 期翻译成中文在中国流行开来。那么, 什么是城市化(Urbanizing)呢?
产业劳动力比重
80
60 51.5
40
24.273.8 31.341.345.2
20
0 25.70%
53.40%
城市化水平
62.4 34.2 3.2 78.60%
3、动力机制的变化
初期阶段:农业+工业化(基本动力) 中期阶段:工业化+第三产业 高级阶段:第三产业是后继动力
4、空间分布形态的差异
工业化与城市化
美国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关系
工业化与城市化紧密关联
工业化与城市化发展的关系特点
①工业化是城市化的主要动力,城市 化又反过来促进工业化。
②城市化水平随经济增长呈拉平的“S” 型曲线提高。
③城市化水平达到50%,基本实现了城 市化;75%,人口城市化已完成。
④一个国家的工业化水平往往与这个国 家最大城市的规模和实力相对应。
第二个争论的问题是,城市内部从一般地域向更 繁华地域的转化,算不算城市化?
但美国的,法国的认为,包括。城市性地域与 农村性地域,在时间与空间上都是衔接的、渐 变的、连续的。即使进入城市性状态,“质” 与“量”上的转化也仍在进行。这种理论即为 农村城市连续论。 我国学者倾向于赞同第二种 观点。这是因为,我国很多城市是从前工业化 社会演变而来的,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低,至今 大多数城市的基础设施还不足,城市现代化程 度很低。因此,加强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实现城市现代化,也属于城市化这一总进程。
第一节 城市化定义 第二节 城市化的机制 第三节 城市化的类型和测度 第四节 城市化的近域推进
1867年西班牙工程师A.serda(塞达)在他 的著作《城镇化基本理论》一书中首先 使用了城市化(Urbanization)的概念, 20世纪这一名词已风行世界。70年代后 期翻译成中文在中国流行开来。那么, 什么是城市化(Urbanizing)呢?
产业劳动力比重
80
60 51.5
40
24.273.8 31.341.345.2
20
0 25.70%
53.40%
城市化水平
62.4 34.2 3.2 78.60%
3、动力机制的变化
初期阶段:农业+工业化(基本动力) 中期阶段:工业化+第三产业 高级阶段:第三产业是后继动力
4、空间分布形态的差异
工业化与城市化
美国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关系
工业化与城市化紧密关联
工业化与城市化发展的关系特点
①工业化是城市化的主要动力,城市 化又反过来促进工业化。
②城市化水平随经济增长呈拉平的“S” 型曲线提高。
③城市化水平达到50%,基本实现了城 市化;75%,人口城市化已完成。
④一个国家的工业化水平往往与这个国 家最大城市的规模和实力相对应。
第二个争论的问题是,城市内部从一般地域向更 繁华地域的转化,算不算城市化?
但美国的,法国的认为,包括。城市性地域与 农村性地域,在时间与空间上都是衔接的、渐 变的、连续的。即使进入城市性状态,“质” 与“量”上的转化也仍在进行。这种理论即为 农村城市连续论。 我国学者倾向于赞同第二种 观点。这是因为,我国很多城市是从前工业化 社会演变而来的,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低,至今 大多数城市的基础设施还不足,城市现代化程 度很低。因此,加强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实现城市现代化,也属于城市化这一总进程。
第四章 城市化原理(15.09) 3
演进的过程还是结 果?) 2.城市内部从一般地域向 更繁华地域的转化, 算不算城市化?(广州 天河、珠江新城) 3.城市化究竟始于何时? (工业革命还是自有 城市就开始?)
• 二、城市化动力机制 • 分析城市化的动力结构,是探讨城市化动力机制的核心课 题,正如城市化的概念一样,各个学科有不同的看法。
劳动过程
后工业区 位论观点 后工业区 位论观点
地方化经济
竖向分离
条件
竖向结合
条件
城市化经济
寻求 单一 产品 的规 模效 益
防止 企业 管理 中的 矛盾
降低 劳动 成本
可得 到技 术经 济的 场合
出于 扩大 企业 管理 效率 的目的
打破生 产投入 产出过 程中的 瓶颈
• 结论:发达国家工业化对城市化的推动作用已不明显, 但从世界趋势看,工业化对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作 用依然显著。
第一次循环
工资实物
固定资本投资
第二次循环
消费资金
生产服务 消费过程 消费服务
科研、技术
第三次循环
各种社会消费
• 在哈维所称的资本三次循环中,以第二次循环和城市化的关系 最为密切,因为生产性建成环境和消费性建成环境共同构成城 市建成环境。 • 哈维给建成环境下的定义是,由无数不同要素:道路、运河、 港口码头、工厂、仓库、下水道、公共建筑、住宅等组成的复 杂的、混合的商品,其中每一种要素都是在不同条件下按不同 的规律进行所称的,而某些要素,如交通网络,既起生产性建 成环境的功能,又起着消费性建成环境的功能。建成环境是一 个总的一般性的概念,它具有长期存在、难以变动、空间上不 可移动、需要大量投资等属性。由于对建成环境的投资通常是 大规模的和长时间的,因此,对资本家个人来说往往难以胜任, 这就需要借助国家的力量来实现资本两次循环间的流动。
• 二、城市化动力机制 • 分析城市化的动力结构,是探讨城市化动力机制的核心课 题,正如城市化的概念一样,各个学科有不同的看法。
劳动过程
后工业区 位论观点 后工业区 位论观点
地方化经济
竖向分离
条件
竖向结合
条件
城市化经济
寻求 单一 产品 的规 模效 益
防止 企业 管理 中的 矛盾
降低 劳动 成本
可得 到技 术经 济的 场合
出于 扩大 企业 管理 效率 的目的
打破生 产投入 产出过 程中的 瓶颈
• 结论:发达国家工业化对城市化的推动作用已不明显, 但从世界趋势看,工业化对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作 用依然显著。
第一次循环
工资实物
固定资本投资
第二次循环
消费资金
生产服务 消费过程 消费服务
科研、技术
第三次循环
各种社会消费
• 在哈维所称的资本三次循环中,以第二次循环和城市化的关系 最为密切,因为生产性建成环境和消费性建成环境共同构成城 市建成环境。 • 哈维给建成环境下的定义是,由无数不同要素:道路、运河、 港口码头、工厂、仓库、下水道、公共建筑、住宅等组成的复 杂的、混合的商品,其中每一种要素都是在不同条件下按不同 的规律进行所称的,而某些要素,如交通网络,既起生产性建 成环境的功能,又起着消费性建成环境的功能。建成环境是一 个总的一般性的概念,它具有长期存在、难以变动、空间上不 可移动、需要大量投资等属性。由于对建成环境的投资通常是 大规模的和长时间的,因此,对资本家个人来说往往难以胜任, 这就需要借助国家的力量来实现资本两次循环间的流动。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口迅速增长
38
(一)逆城市化的概念
针对大城市发展开始趋缓的现象
美国地理学者布赖恩· · 贝里,1976年提出逆城市化概念
在城市发展演变过程中,由于城市中心地带生存空间日 益狭小、交通条件日益拥挤以及地价日益上涨等原因, 中心城区居民迁出城市中心,不断向城市边缘及郊区、 乡村地带迁移的趋势
39
阶段,郊区化前兆
第五阶段中心市人口负增长,人口向郊区迁移,典型郊
区化阶段 第六阶段则为逆城市化阶段
23
三、郊区化
(一)郊区化概念 (二)我国大城市郊区化的影响因素 (三)郊区化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四)城市蔓延与边缘城市
24
(一)郊区化的概念
1.郊区
•靠近市区的环状田园景观地带。可分为近郊和远郊区 •近郊:靠近市区的外围地带,以生产蔬菜水果花卉苗圃肉奶蛋禽等 农副产品为主,并具有一定的城市居住、商业、生产等职能 •远郊:以粮食、经济作物生产为主
42
五、再城市化
(一)再城市化原因
霍尔模型1984,英美一些大都市区逆城市化较长 时间 80年代后,有些大都市区人口开始恢复增长,即 再城市化 主要原因: 这些城市国际移民增长较为迅速;
这些城市为挽回发展颓势,采取大规模都市更
新政策,使城市中心部分地区恢复昔日活力
43
(二)城市更新
18860129,首辆汽油动力三轮汽车
汽车:20世纪初,汽车公交车应用,通达任何方向。触须状转 变为圆形。近几十年,高速公路兴建和汽车普及,扩散速度更快
6
对外交通设施的伸展与城市化
高速公路出现 小汽车普及 汽车 公共汽车 蒸汽火车 20世纪 初 近几十 年
马车 步行 r<3英里
19 世纪 中前
19 世纪 60年代
48
3.中产阶级化的形成原因
从对内城住房需求和追求内城多元化生活方式角度解释
( 小 谷 围 岛 )
华南理工大学
广州大学
广东科学中心 广州美术学院 广东工业大学
大学城市二期用地 广州大学城体育馆
广州大学城体育馆
二、城市化近域推进演化模型
15
霍尔:城市演变过程
一个国家分为:
城市演变六个阶段
都市区和非都市区
(1)流失中的集中
(2)绝对集中 (3)相对集中 (4)相对分散 (5)绝对分散
(一)逆城市化的概念
并不是指人口从城市中心向周围郊区的迁移
“逆”并不是指城市人口的农村化,更不是指城
市文明和生活方式的农村化
而是指人口从大城市区向较小城市(镇)的移动
不是城市化的反向运动
而是城市化发展一个新阶段,更高层次城市化
40
(二)实质
主要表现大城市衰退(人口空心化和产业空心化),人
城市土地资源稀缺性,服务业单位土地创造价值要超过工业。 只能作平面布局、需占用大量土地工厂只好外迁
工厂外迁具有渐次性的特点
某些特殊工厂为先导。如煤气厂、自来水厂、化工厂、钢铁 厂、重型机械厂等
飞地型扩展的特点
现代工业专业化协作,形成规模较大联合企业
工厂外迁常以园区形式出现
9
3.住宅的扩散与城市化
口负增长,中小城镇规模扩张
“逆城市化” 实质上是城市化发展到高水平的人口与
是城市文明和城市生活方式的普及和扩散
经济要素的扩散化,是国家都市区空间规模的进一步大,
41
(三)内城衰退(空心化)
主要表现 人口大量外迁,负增长
高失业率,收入水平下降,产业衰退,房屋破
败,生活质量下降 税收锐减,市政设施破败 交通拥堵 环境质量下降 犯罪率偏高
11
4.其他部门扩散与城市化
文教科研单位、特殊病院、苗圃、墓地等
50年代第一波高等学校建设:
当时城市边缘地带兴建高校及科技园区
90年代末至2000年以来的高等学校建设
大学扩招需要,城市出现规模更大高校园区即“大学 城”,典型有广州大学城、杭州下沙大学城、上海松 江大学城、西安长安大学城
特征一:土地利用集约化 特征二:产业结构高度化
特征三:城市网络化
(一)郊区化的概念
特征一:土地利用集约化
杜能农业土地利用模式的“自由农业带”
山鹿诚次将郊区土地利用划分为三个阶段:
作物的商品化
劳动的商品化
土地的商品化
(一)郊区化的概念
特征二:产业结构高度化
配第—克拉克定律 郊区是受城市影响最深的地域,城市经济转换和向 外扩散最先影响到郊区
二战后,西方国家掀起了多次城市更新改造运动
不同时期,称谓也有所不同
从最初的城市重建、城市振兴、到城市更新、城市再开 发、城市再生
44
(三)城市更新
“城市更新”运动的最初目的是为恢复战争中遭到破坏的城市,
特别是解决住宅匮乏的问题 进入2000年以来,学者们开始注重城市建设的综合性与整体性 英国《城市更新手册》:试图解决城市问题的综合性和整体性的 目标和和行为,旨在为特定地区带来经济、文化、社会和环境的
扩散动力:
城市人口增加和改善居住条件的欲望 发达国家,生活水平高,人们追求带庭院独户住宅, 住宅在外围市区扩散较为稀疏 人口密度较大国家,城市用地较紧张,新建住宅一般 采用居住区集中布局方式,住宅向外扩散距离较近
稀疏式扩散
集中式扩散
10
住宅扩散的引导效应:
带动城市其它职能部门扩散 商业、学校、医疗保健、文体娱乐设施等 较大的居住区域会形成较大的商业中心
工业化遍及大多数城市,吸引了大批劳动力,乡村人口 大量减少,城市化水平增加迅速
各城市人口规模都在绝对增加,人口主要向中心市集中
18
(3) 相对集中
• 城市化高速发展阶段,都市区人口增长迅速 • 但中心市人口增长速度高于郊区人口增长,仍是 向心集聚的过程
19
(4)相对分散
– 城市化增长模式发生了重要变化,即都市区人口在继续
即通过迅速升高的地租或物业税,让那些宁愿留在原居住地 居民无力负担生活开支而被迫离开
第二,提升
不仅街区的住宅质量得到提升,而且其人群社会经济特征也 发生了改变
47
2.中产阶级化特征
第三,改变 街区文化特征的改变。新来者会按他们自己文化、生
活方式、消费品位改变街区原有社会文化特性
–如在旧金山,一些独特的老街区成为雅皮士追求的居住场所
2.工业的扩张与城市化
工业扩展带动城市扩展,城市化传统推进方式
规模推动:企业扩大再生产,占用更多土地兴建厂房和各种附
属设施
集聚推动:为追求更高的效益,工厂之间有集聚成团倾向,形
成规模不等的工业区
企业规模经济和集聚经济下,城市急剧向外推进
8
现代城市工业扩展方式上新特点:
大型工厂和重型企业外迁倾向强烈
城市化的近域推进
城市
范围扩大 数目增多
第四节 城市化近域推进和郊区化
一、城市化近域推进的主要动力 二、城市化近域推进的演化模型 三、郊区化 四、逆城市化 五、再城市化
一、城市化近域推进的主要动力
1.对外交通设施的伸展与城市化 2.工业的扩张与城市化
3.住宅的扩散与城市化 4.其他部门的扩散与城市化
第四节 城市化的近域推进
不利影响
交通压力增大。增加工薪阶层通勤距离 生态环境质量下降。城市边缘区土地被蚕食,优质 耕地不断被侵占,城市周围绿地、林地也遭破坏 增加了人口管理难度
(四)城市蔓延与边缘城市
1.城市蔓延(Urban Sprawl)
城市远郊土地开发与利用带来了新的城市空间形态, 即城市蔓延 指城市化地区失控扩展与蔓延的现象,城市形态呈 现出分散的、低密度、区域功能单一和依赖汽车交 通的特点
36
2.边缘城市
反映了城市由单中心向多中心结构转变的趋势,在扩散
中出现的重新集聚
37
四、逆城市化
1970年代以来,一些大都市区人口外迁出现新动向,不仅中心市
区人口继续外迁,郊区人口也向外迁,出现了人口负增长。
迁到哪呢? 中小城(镇)及条件较好的乡村地区 大城市人口数量减少,条件较好的中小城镇以及部分农村地区人
4
铁路出现给城市的发展与扩张带来了生机
铁路可将工业原料运到城市,工厂不必紧邻原料地布局
铁路可用作城市公共客运工具,人们出行距离大大增加,为城市向外扩张提 供必要条件
5
火车和地铁:1863,伦敦兴建第一条地铁。地铁、有轨电车、 郊区铁路,通勤半径增长至15英里。只能在轨道行驶,城市呈 触须式发展
(二)我国大城市郊区化的影响因素
城市土地使用制度改革是推动郊区化的促发因素
住房制度改革,推动了人口居住郊区化
城市交通通讯条件改善
大城市中心区产业结构调整是工业郊区化主要原 因 生活水平提高和居住观念转变促进了郊区化
(三)郊区化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有利
•疏散过密人口,人口分布趋于合理
•改善人居环境
•优化城市土地利用结构和利用效率。城市中心区工业、 仓库及住宅用地被收益率更高第三产业所取代 •带动郊区开发
都市区分为:
首位城市体系和其它一般
城市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