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家族习惯法
土家族婚姻家庭习惯法变迁研究
土家族婚姻家庭习惯法变迁研究土家族的传统婚姻家庭习惯较为保守,重视家族传承和维护家族道德。
在土家族中,男方向女方提亲,女方父母则会进行“劝夫”仪式,以寻求祖先神灵的保佑和祝福。
如果女方答应了男方的求婚,双方家族就会进行一系列的仪式,如缴纳聘礼、定期赠礼、选定婚期等,以示双方家族的承认和尊重。
婚礼一般采取“入洞房,认堂哥”的方式,即新娘进入新家后,要认识新家族的堂兄弟们,以示将来对他们的尊敬和礼仪。
在家庭方面,传统土家族非常重视家族传承和维护。
父辈有权威,儿孙应该听从。
子女应该将父母的意愿、要求、意见放在第一位,并尽可能维护家族和谐,保持家族的统一和团结。
土家族相信“孝顺是美德,被动听是爱”,因此强调对父母的孝敬,子女有义务照顾父母。
同时,父亲对家庭的财富拥有绝对的控制权,目的是想保持家族内部的稳定,确保家庭的顺利运转和子孙后代的繁荣。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文明的发展,土家族的婚姻家庭习惯也在不断地变迁。
首先,现代婚礼越来越讲究新颖和个性化。
新娘和新郎不仅会选择更加特殊的婚礼场地,如海边或雪山,而且也会选择更加个性化的仪式和表演,如彩虹婚礼、自我作词的婚歌、情侣专属的婚舞等,这种趋势也受到了土家族婚礼的影响。
其次,女性地位的提高也改变了土家族婚姻家庭习惯。
如今的土家族女性学历越来越高,经济独立程度也越来越高,因此她们对婚姻家庭的态度也逐渐发生了变化。
许多女性可以意识到她们的权利和责任,并开始反对传统的别嫁人、不回娘家等传统文化,有些女性甚至会拒绝不公平的婚姻家庭习俗。
此外,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发展,土家族传统家庭模式得到了改变。
越来越多的土家族人离开农村,迁移到城市,开始接受现代化婚姻家庭的概念和模式,家庭成员也逐渐变得独立。
三、结论土家族婚姻家庭习惯法发生了变迁,这种变革体现了土家族对现代文明的融入和西方文化的开放。
然而,这种变化不可避免地导致了一些婚姻家庭问题,如离婚率的上升,家庭暴力的增加等。
因此,需要继续深入探讨土家族婚姻家庭习惯法的变迁,尤其是如何保持传统婚姻家庭习俗的核心和价值,同时接受更加开放的现代文化。
湘西土家族传统结婚礼仪习俗大全
湘西土家族传统结婚礼仪习俗大全中国56个民族,可为泱泱大国,不同民族间有不同的礼仪风俗习惯,而且不同地域结婚礼仪习俗各具特色,以下是为你精心整理的湘西土家族传统结婚礼仪习俗大全,希望你喜欢。
土家族简介土家族作为中国人口数最多的少数民族之一,现主要分布在湘、鄂、黔、渝毗连的武陵山区,主要聚集地有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中的龙山、保靖、永顺、桑植、古丈、泸溪、吉首及张家界市,湖北省的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五峰土家族自治县、长阳土家族自治县,重庆市的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秀山苗族土家族自治县、石柱土家族自治县、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贵州省的铜仁市。
土家族自称为“比兹卡”、“比基卡”,其民族文化受巴文化、楚文化、汉文化等文化的影响较为深远,有着悠久的民族传统和民族文化,拥有自己独立的民族语言、传统的节日、古朴的歌舞、精美的艺术,其婚嫁习俗更是颇具民族特色,体现了土家族的生活习性和民族风情,展现了土家族传统文化的魅力。
湘西土家族传统结婚礼仪习俗与汉族相比较而言,虽然土家族也重视”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但总体而言婚姻还是自由的。
土家族未婚青年男女在摆手节、女儿会等大型节日和生产活动中相识、相恋,以对山歌、吹木叶表达爱情,在征得双方父母同意后便可结婚。
清代《乾隆永顺府志》记载了土家先民以山歌传情意的习俗:“凡耕作出入,男女通行,无拘亲疏。
道途相遇,不分男女,以歌声为奸淫之媒”。
土家族的婚姻习俗是是所有土家民俗中仪式最为复杂、程序最为完整、细节最为精致的民俗之一,其程序可分为五大部分:求肯(即求亲)、定亲、结婚、送亲、回门。
其中每一大部分又由许多小环节构成,程序极为完整,内涵颇为丰富。
一、求肯男女双方有意之后,男方会选着一位能说会道的媒人(通常为女性),带上一些男方准备的糖酒、腊肉等,去女方家求亲。
此时,媒人会极力撮合,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完成男方的托付。
若女方家长收下了礼物就表示默许了这桩姻缘,随后就是“通族”即女方家长向父老乡亲宣布自己女儿的婚讯。
土家族婚姻家庭习惯法变迁研究
土家族婚姻家庭习惯法变迁研究土家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他们有着自己独特的文化和传统习惯。
土家族婚姻家庭习惯法在长期的发展中也经历了不少变迁,这对于了解土家族传统文化以及民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就土家族婚姻家庭习惯法的变迁进行深入研究。
土家族是中国的第八大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重庆、湖南、湖北、四川等地。
土家族的婚姻家庭习惯法在长期社会生活中形成并不断发展,经历了起初的原始文化阶段、古代社会制度阶段、封建社会制度阶段以及现代社会制度阶段的变迁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土家族的婚姻家庭习惯法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影响了土家族社会的发展和变革。
土家族的婚姻家庭习惯法在原始社会阶段主要以部落公社制度为基础,婚姻家庭关系主要表现为一夫多妻、家族集体结构和血统制度。
原始社会阶段的土家族,男女平等,婚姻家庭关系比较自由,婚姻多以亲属联姻为主,婚姻家庭关系相对比较和谐。
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化,土家族的婚姻家庭习惯法也经历了很大的变迁。
在古代社会制度阶段,土家族的婚姻家庭习惯法开始受到宗族和家长的控制,形成一夫一妻制。
男女之间的婚姻关系开始受到更多的社会规范和约束,家族血统制度逐渐演变为家长媒人牵线,一夫一妻制逐渐成为土家族婚姻家庭的基本特征。
土家族开始出现家族私有制,土家族的婚姻家庭关系也开始受到家产和家族地位的制约,婚姻自由度大大受到限制。
在现代社会制度阶段,土家族的婚姻家庭习惯法经历了更多的变迁。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化,土家族的文化和传统习惯也受到了更多的冲击和影响。
尤其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后,土家族的婚姻家庭习惯法受到了更多的政策和法律的干预,一夫一妻制逐渐成为土家族婚姻家庭的主导形式,土家族的婚姻家庭关系也开始呈现出更多的现代特征。
在社会主义道德和法律的约束下,土家族的婚姻家庭习惯法也逐渐朝着更加平等和和谐的方向发展。
土家族的礼仪习俗有什么
土家族的礼仪习俗有什么土家族的礼仪习俗有什么土家族是一个讲究礼仪之风的民族,在社交活动与家庭生活中,特别重情尚义,讲究礼尚往来和文明礼行。
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到的土家族的礼仪习俗,欢迎阅读。
土家族的礼仪1.诞生礼诞生礼,是人生的开端礼。
土家人相当注重为婴儿举行诞生礼,它既含有为新生命祝福,祈祷长命富贵之意,也有为产妇驱邪避祸之意,在礼仪中带有一定的神秘色彩。
虽然土家人最看重的是诞生礼中的“打三朝”(即婴儿生下3天后要进行全身沐浴)和“满月酒”,但实际上,土家人的诞生礼包含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妇女怀孕后,俗称“有喜”,要请土老司行法事“安胎”、驱邪,祈求祖先保佑,并在堂屋门上挂上筛子、艾蒿草,称“金钟神罩”,护住孕妇之屋。
分娩,一般要请“接生婆”,接生婆进产房后,要敬祭土家族的生育女神巴山婆婆。
婴儿下地,接生婆用白线结扎脐带,若是男孩,就用父亲的衣服包裹;若是女孩,则用母亲的衣裙包裹。
给婴儿洗澡的水严禁任意外泼,以免污秽神灵。
婴儿降生后,父亲要怀抱“报喜鸡”去岳母家报喜,男孩用公鸡报喜,女孩则用母鸡报喜。
岳母家则按婴儿性别置办“三朝礼”和“满月酒”。
三天后,岳母家以及亲友们挑着礼品前来贺喜,即“打三朝”。
酒宴上,产妇家要请婴儿的外公或舅父取名,俗称“命名礼”。
满月那天,岳母家要来给婴儿“放脚”(因为婴儿出生的第一个月脚手都是包裹着的,满月之后才解开包裹,正式穿上衣裤,俗称“放脚”),并送来放脚需要的一切衣物,这一天俗称“满月酒”或“祝米酒”。
婴儿诞生后,第一个来产妇家的人,俗称“踩生”,“女踩男,福寿全”,“男踩女,要中举”,产妇家要格外热情地招待踩生人,使之多说些吉利话。
在当代,土家族诞生礼中最重要的是“打三朝”,实际上很多地方的'土家族都是把“打三朝”与“满月酒”(祝米酒)合二为一的,统称“打三朝”。
随着医疗条件的改善和科学知识的普及,诞生礼中很多带迷信色彩的陋习都被土家人自觉地抛弃了。
土家族的礼仪2.婚礼和成年簪冠礼在漫长的封建时代,土家族逐渐形成了婚姻制度中的多层次礼仪,这些礼仪是十分复杂和隆重的,它是一个完整的礼仪过程,但在整个礼仪过程中,最重要的是婚期这一天举行的男、女冠礼和一系列其它礼仪活动。
土家族婚姻家庭习惯法变迁研究
土家族婚姻家庭习惯法变迁研究土家族是中国主要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四川、湖南、湖北等地。
土家族以祖姓氏为姓,采取母系氏族制度,婚姻家庭习惯法一直是土家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现代化进程,土家族婚姻家庭习惯法也发生了一些变迁。
本文将对土家族婚姻家庭习惯法的变迁进行研究。
土家族传统的婚姻家庭习惯法主要包括拜堂礼、过门礼、定亲、聘礼等环节。
拜堂礼是指男方家庭将新娘接到家中,举行简单的仪式,宣布正式结婚。
过门礼是指女方将新娘送到男方家中,男方家庭要准备一些礼品来回赠给女方家庭。
定亲是指男方家族和女方家族确定婚姻关系的过程,通常由长辈们商议决定。
聘礼是指男方家族给女方家族送礼物,表示对女方家庭的尊重和感谢。
随着社会的变迁和现代化的进程,土家族婚姻家庭习惯法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现在的土家族婚姻多以自由恋爱为基础,而不再是由长辈们商议决定。
年轻一代更注重个人选择的自由度,不再盲从传统的包办婚姻。
现在的土家族婚礼也变得更加简化和现代化。
很多土家族婚礼不再进行传统的拜堂礼和过门礼,而是举办简单的婚礼仪式,例如举行婚礼庆典、宴请亲朋好友等。
现在的土家族婚礼中也开始融入了一些现代元素,例如新人合唱、婚礼MV等,使整个婚礼更加富有时代感和创意性。
土家族婚姻家庭习惯法的变迁离不开社会经济的变化和文化观念的影响。
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现代化进程导致了土家族传统的婚姻家庭习惯法的变迁。
现代社会注重个人选择的自由和平等,土家族年轻人也受到这些价值观的影响,开始追求自主选择的婚姻方式。
土家族文化观念的变化也促使了婚姻家庭习惯法的变迁。
土家族年轻人受到现代婚姻观念的影响,开始注重婚姻的幸福和个人感受,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礼节和形式。
尽管土家族婚姻家庭习惯法发生了一些变迁,但传统文化仍然在土家族婚姻家庭中保留着重要的地位。
很多土家族婚礼仍然包含着传统的仪式和习俗,例如祖先的祭祀、宴请亲朋好友等。
传统文化的保留不仅是对土家族历史和文化传统的尊重,也是维系家庭、家族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
土家族婚姻家庭习惯法变迁研究
土家族婚姻家庭习惯法变迁研究土家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其婚姻家庭习惯法在历史上经历了多次变迁。
本文将对土家族婚姻家庭习惯法的变迁进行研究,并探讨其原因和影响。
土家族古老的婚姻家庭习惯法可以追溯到上千年前。
在古代,土家族的婚姻家庭习惯法主要体现在夫妻关系、家族继承、家庭组织等方面。
在这个时期,土家族的婚姻家庭习惯法较为封闭,传统习俗和礼仪占据主导地位,禁忌和规矩严格,男尊女卑的观念较为普遍。
近代以来,土家族的婚姻家庭习惯法经历了剧烈的变迁。
随着社会的发展,尤其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改革开放,土家族的婚姻家庭习惯法也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
家庭结构逐渐从大家庭转变为核心家庭,男女平等意识逐渐增强,夫妻关系的平等和民主化程度有了明显的提高。
土家族的婚姻自由和离婚自由也逐渐得到保障和尊重,这些变化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土家族妇女的地位和生活状况。
土家族婚姻家庭习惯法的变迁是多方面因素的综合结果。
社会经济的发展使得土家族群众的观念逐渐发生变化。
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土家族地区的经济条件得到了明显的改善,人们对于婚姻家庭的选择也更加理性和开放,婚恋自由的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法律法规的完善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土家族婚姻家庭习惯法的变迁。
新中国成立以来,土家族地区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保障土家族婚姻家庭的合法权益,加强家庭法制建设和宣传教育,推动了土家族婚姻家庭习惯法的现代化进程。
文化传统的变迁也是土家族婚姻家庭习惯法变迁的重要原因。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文化的多元化,土家族的传统文化逐渐被现代文明所冲击,传统的封建礼俗和观念逐渐淡化,新的婚姻家庭观念不断涌现。
土家族婚姻家庭习惯法的变迁对土家族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对于土家族的家庭关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过去,土家族的家庭关系比较封闭和保守,夫妻关系的平等度较低,家庭组织的权力分配不够合理,致使家庭成员之间的矛盾和磨擦较为严重。
而随着婚姻家庭习惯法的变迁,土家族的家庭关系逐渐变得更加平等和民主,家庭成员之间的沟通和共识得到提升,关系更加和谐。
土家族习惯法
土家族习惯法土家族是远古巴人的后裔,1957年1月被确认为一个单一的民族,主要聚居于湘、鄂、渝、黔、交界的武陵山区,有802万余人,位于湖北省的西南端的恩施州于1983年由国务院批准成立为鄂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1993年正式更名为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成为中国最年轻的自治州。
据2000年11月1日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其中土家族近170万人,占全州总人口44.99%。
恩施土家族和其他民族一样,经过长期的发展及历史传承,形成了独特的民族风俗习惯及习惯法,并在土家族内部成员中普遍存在和共同遵守,自我约束。
一、土家族习惯法所谓民族风俗习惯,是一个民族在一定的生存环境下,受本民族普遍流行的价值观念的支配,为满足生产生活需要,在各种实践活动中长期传承下来的心理积淀和行为方式。
它主要包括衣、食、住、行、婚姻、丧葬、节庆、娱乐、礼仪等习惯性活动。
在人类社会未产生成文法之前,习惯就是法律,因此有“习惯法”之称。
其由该组织或群体的成员出于维护生产和生活需要而约定俗成,适用一定区域的带有强制性的行为规范通过对恩施州的土家族民俗习惯调查,其习惯法规范是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形成的,具有相当约束力,有的是由群众共同制定的条例,有的是祖辈流传下来的,也有不言而喻、自然形成的。
其具有广泛流传的群众性,在土家族内部成员中普遍存在和共同遵守;自我约束性,土家族往往依一定风俗习惯进行自我教育、自觉遵守、检验等等。
土家族人民,在古代山地资源的使用规矩是谁先来占有就归谁,后来者则另觅场地,这是民间一般使用的先来后到的原则,先来者优先,后来者不能抢占先来者的所得。
这是土家族人民习惯遵守的,这就是占有、使用山地的习惯法,谁也无法例外。
由于土家族人民习惯地遵守着,就成了一种习惯法。
正如恩格斯所说的:“在社会发展某个很早的阶段,产生了这样一种需要,把每天重复着的生产,分配和交换产品的行为用一个共同规则概括起来,设法使个人服从生产和交换的一般条件。
土家族的传统风俗习惯
土家族的传统风俗习惯土家族的传统风俗习惯土家族节日民俗较多。
从节日内容看,有祭祀节日、纪念节日、庆贺节日、社交娱乐及生产性节日五类。
其宗教信仰有对自然崇拜和信仰,如土地、岩石、山、河、水等皆为崇拜对象。
动植物崇拜:牛、羊、狗等,图腾崇拜,如鹰、白虎图腾,特别是以白虎为祖先神,各地都有白虎庙,立有白虎神位,经常祭祀。
还有对祖先、鬼神等崇拜。
牛毛大王节土家人以四月七或十七,四月八或十八为中毛王节。
这天一定要杀猪,做大坨肉祭祖,摆筵席招待亲友及出嫁姑娘,当地流行讲"牛毛大王的.故事",传说古时农民刀耕火种,所获无几,饿尸遍地,牛王据实禀告玉皇大帝,据传牛王下凡时间是四月七或十七,有的则过四月八或十八,作为牛毛大王的生日。
每到这天,牛不耕田,用最好的饲料喂养。
赶年节是土家族传统节日,以“赶年”最为隆重。
土家人过大年时间比汉族提前一天,小月为腊月二十八,大月为二十九。
为什么要提前,有几种传说:为了抗倭寇打仗而提前。
在明嘉靖年间,其先民随胡宗宪征倭。
于十二月二十九犒劳将士,除夕倭寇不备,遂大捷,后人沿之,遂成家风。
关于抗倭立功符合历史事实,《明史》有载。
还有关于为了打仗而提前。
过赶年节要作糯米粑,杀猪祭祖、煮酒。
除夕之夜还要“守年”、“抢年”,即吃过团圆饭后,手执吹火筒在房前屋后转一圈,名曰“出征”,有的手持猎器上山走一趟曰“模营”,以纪念先人。
虽提前一天“赶年”,大年三十晚上还照样过除夕。
有的地方是“初一拜家神,初二拜丈人,初三初四拜友邻”。
还有各种文娱活动,“玩龙灯”、“荡秋千”、“踩高跷”、“唱难戏”等等。
土家族的风俗习惯
土家族的风俗习惯
土家族的风俗习惯
土家族的风俗习惯(一):
饮食习惯
土家族日常主食除米饭外,以包谷饭最为常见,包谷饭
是以包谷面为主,适量地掺一些大米用鼎罐煮,或用木甑蒸而成。
有时也吃豆饭,即将绿豆、豌豆等与大米合煮成饭食用,粑粑和
团馓也是土家族季节性的主食。
茶也是土家族人生活必需品,喜喝熬茶。
茶用大瓦罐置
火坑间熬煮,常年不离,是土家人火炕中的“不倒翁”。
熬茶多用
藤藤茶、老茶叶或茶果等,俗称长寿藤、神茶,学名茅岩莓。
宗教信仰
土家族处于原始宗教崇拜阶段。
有祖先崇拜、自然崇拜、英雄崇拜、图腾崇拜等多种形式。
[由整理]。
土家族民俗习惯
土家族民俗习惯土家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四川、湖南、湖北等地。
土家族有着丰富多彩的民俗习惯,下面将为您介绍土家族的一些传统习俗和日常生活。
婚俗习惯在土家族的传统婚礼中,有着独特的仪式和习俗。
新娘嫁入新郎家之前,会有一组由女性家长组成的“嫁妆队”前往新郎家中,将婚礼所需的嫁妆物品带到新郎家。
而新娘在嫁妆队的陪同下,身穿鲜艳的传统民族服饰,参加盛大的迎亲仪式。
除了嫁妆队之外,还有一支“鸳鸯队”的队伍,其中男女各半,手拉手排列,象征着夫妻恩爱。
在仪式之中,还有舞龙、燃放鞭炮等传统庆祝活动。
这些独特而庄重的婚俗习惯,彰显了土家族对婚姻的重视和祝福。
节日习惯土家族有丰富的传统节日,其中最重要的是“吃新节”。
每年农历正月初二,土家族的人们会准备一批新米,与亲朋好友齐聚一堂,享受美食,共度欢乐时光。
这个节日也被视为家庭团聚的象征,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
另外,土家族还有许多其他节日,如“踏青节”、“花山节”等。
踏青节是土家族的春季节日,在这一天,人们会组织登山活动,欣赏春天的美景。
花山节则是夏季节日,土家族人们会在山间举行丰富多彩的庆祝活动,如舞狮、划龙舟等,让人们感受到丰收的喜悦。
饮食习惯土家族的饮食文化独具特色。
他们以米饭为主食,常常将米饭做成各种美味的传统菜肴,如土家酸肉、土家小炒肉等。
同时,土家族也有自己独特的酿酒技艺,以米酒和腊八酒最为有名。
在土家族的传统节日和喜庆活动中,酒桌上酒菜丰盛,象征着对客人的热情好客。
服饰习惯土家族的传统服饰具有独特的风格和魅力。
男性常穿藏蓝色或白色的长衫,领子上有红色或黄色的装饰,搭配黑色长裤和白色长筒靴,形象威严。
女性则爱穿色彩鲜艳的上装和裙子,头戴花环或发饰,展现了女性的柔美与婉约。
传统节日和庆典活动中,土家族的服饰更是充满了独特华丽的民族特色。
例如,土家族的花嫁服饰非常美丽,通常由红色和彩色丝绸制成,配以银饰和刺绣,呈现出瑰丽绚烂的效果。
住房习惯土家族的传统住房也有其独特之处。
土家族禁忌习惯法
土家族禁忌习惯法土家族禁忌习惯法禁忌“是关于社会行为、信仰活动的某种约束来限制观念和做法的总称。
”禁忌在其产生乊时,就扮演着法的角色,具有法的权威性和约束力,逐渐成了该民族的习惯法,其内容一部分成了阶级社会产生后制定成文法的来源,另一部分成了人们的社会习惯。
在禁忌与法起源这一问题上,一方面民族习惯法在収展过程中,受到了民族禁忌的深刻影响,它直接影响着民族习惯法的内容、形式;另一方面,民族习惯法对禁忌也有影响,民族习惯法也不仅仅只是被动地受禁忌的影响,而是通过确认某些禁忌,使禁忌具有了法的效力,从而能动地保障禁忌,要求全体社会成员遵守这些习惯法化了的禁忌,远反者要给予各种处罚,从而强化了社会成员关于禁忌的法意识。
因而,禁忌是人类社会最古老的不成文法。
1. 土家族禁忌习惯法的内容。
土家族禁忌习惯法觃定的内容很多,如:(1)图腾禁忌。
白虎图腾是土家族人民比较普遍的图腾信仰。
土家族人以白虎为图腾崇拜,尤以“坐堂白虎”为甚。
昔日,户户设坛祭虎神,或在神龛上供坐堂白虎,或挂中堂白虎,现今土家族人的习俗中,对白虎有敬、畏乊分,其大体分野是鄂西为敬、湘西为畏。
鄂西较普遍地信奉“白虎当堂坐,无灾也无祸”,“当堂坐的是家神”,民家堂屋里多设有白虎神坐堂。
而在湘西,则多信奉“白虎当堂过,无灾也有祸”,以忌虎为特征,永顺、保靖、龙山县一带,不少人认为自己的祖先是“打虎匠”,视白虎为凶神,幵忌讳虎字,多以“猫”代乊。
(2)两性禁忌。
土家族人禁生人当着父母面同闺女开玩笑,禁生人在火坑边坐媳妇的座凳;客人歇宿,听从主人安排,忌男客乱窜媳妇闺女房;结婚时,抬花轿者,切忌已婚男子,非得要未婚青年(当地人称黄花郎)不可;男子外出行猎、经商,忌出门就碰见女人。
(3)食物禁忌。
在食物方面,土家族人的禁忌有禁小孩吃猪蹄子、吃猪尾巴,除夕吃年饭忌泡菜汤等。
在土家族历史上,对习惯法最具意义的还是在土家族地区广为流传的女孩禁吃鱼卵的禁忌。
土家族人吃鱼时,禁止女孩子吃鱼卵。
土家族的风俗习惯
土家族的风俗习惯土家族的风俗习惯推荐土家族主要从事农业。
织绣艺术是土家族妇女的传统工艺。
土家族的传统工艺还有雕刻、绘画、剪纸、蜡染等。
以下是店铺为你推荐土家族的风俗习惯推荐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
土家族的风俗习惯▏饮食习惯土家族日常主食除米饭外,以包谷饭最为常见,包谷饭是以包谷面为主,适量地掺一些大米用鼎罐煮,或用木甑蒸而成。
有时也吃豆饭,即将绿豆、豌豆等与大米合煮成饭食用,粑粑和团馓也是土家族季节性的土家族的风俗习惯▏节庆食俗土家族民间十分注重传统节日,尤其以过年最为隆重。
届时家家户户都要杀年猪,染成红、绿色,晾干而成,做绿豆粉、煮米酒或咂酒等。
猪肉合菜是土家族民间过年、过节必不可少的大菜。
每年农历二月二日称为社日,届时要吃社饭。
端阳节吃粽子。
糯米粑粑是土家族民间最受欢迎的食品之一。
重阳节打粑粑,女儿“坐月”送粑粑,修房上梁抛粑粑。
节日里馈赠亲友,一般也都是互送粑粑。
除糯米粑粑外,还有高梁粑粑、小米粑粑、包谷粑粑等。
腊肉是土家族的上等大菜。
冬至一过,将大块的猪肉用土家族的风俗习惯▏祭祀食俗土家族过去迷信鬼神,崇拜祖先,每逢年节都要大敬祖先,初一、十五也要进行小敬。
祭祖的食品有猪头、团馓、粑粑、鸡鸭和五谷种等。
有的在每餐饭前,先用筷子夹少量的菜插在饭上敬默一会儿,表示请已故先人先吃,然后自己才开始食用,农历六月六日为祭土王,每个村寨都要设摆手堂,将猪头、果品等祭品放摆手堂前。
十月朔日祭冬,宰鸡鸭设筵宴客。
此外,土家族还敬灶神、土地神、五谷神、豕官神,在修房造屋时祭鲁班,祭品除酒肉外,还要一只大公鸡。
土家族的风俗习惯▏典型食品土家族人最吃粑粑(糍粑)腊肉、油茶、白辣椒等食品,此外还有:合菜,土家族逢年过节最常吃的菜,时常同包谷烧酒一起上桌;团馓,土家族风味小吃,用糯米饭加工后炸制而成,常用来泡水当茶为客人洗尘;绿豆粉(米粉),用大米绿豆等原料制成;油炸粑,又名油香或“灯盏窝”,是以大米、黄豆为主要原料炸制而成。
土家族婚姻家庭习惯法变迁研究
土家族婚姻家庭习惯法变迁研究土家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湖北、湖南、重庆等地。
他们有着独特的婚姻家庭习惯和法规,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迁,这些习惯和法规也在不断演变。
本文将对土家族婚姻家庭习惯法变迁进行研究,以了解其历史发展和现状。
土家族的婚姻家庭习惯法有着丰富的内容,涉及到婚姻、婚礼、夫妻关系、家庭责任等方面。
土家族传统婚姻制度中,一夫多妻是被允许的。
男性可以娶多个妻子,尤其是在贵族家庭中更为常见。
随着现代社会的进步和法律的规范,一夫多妻制度逐渐被取代,一夫一妻制成为土家族的婚姻制度。
这一变化使得土家族的婚姻家庭习俗经历了重大的改变。
土家族的婚姻习俗中还有一项重要的内容是婚礼。
传统的土家族婚礼通常是在村庄的集体活动中进行的。
婚礼持续时间较长,一般为三天三夜,期间有丰盛的酒席、舞蹈、歌曲表演等节目。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土家族的婚礼方式也发生了变化。
现代土家族的婚礼通常在宴会厅或酒店等场所举行,形式更加简洁而庄重。
但无论是传统婚礼还是现代婚礼,土家族的婚礼仍然是一个重要的社交活动,它不仅是新人的庆祝,也是整个村庄的欢庆。
在土家族的夫妻关系中,男性起着主导的作用,拥有家庭重要决策的权力。
而女性则主要负责家务劳动和照顾子女。
随着女性地位的提升和社会观念的变化,土家族的夫妻关系也在不断调整和平衡。
现代土家族的夫妻关系更加平等,男女双方在家庭事务和决策上享有平等的权利。
土家族的家庭责任也是婚姻家庭习俗法的一部分。
传统的土家族家庭责任主要是指男性对家庭的负责任调,包括经济支持、照顾子女、照顾老人等。
在现代社会中,土家族的家庭责任发生了一些变化。
现代土家族的家庭责任不仅由男性承担,女性也要承担一定的责任。
土家族的家庭责任也包括对家庭成员的关爱和尊重,家庭和睦相处,共同支持和帮助。
土家族的婚姻家庭习俗法在历史发展和社会变迁中不断演变。
一夫多妻制被取代,一夫一妻制成为土家族的婚姻制度。
婚礼方式也从传统的村庄集体活动变为现代的宴会厅举行。
土家族传统民俗与习俗研究
土家族传统民俗与习俗研究土家族是中国的一个民族,主要分布在湖南、湖北、四川等地。
土家族自古以来就有丰富的传统民俗与习俗,这些民俗无论是在结婚、葬礼还是在节日庆典中都有着重要的地位。
本文将对土家族传统民俗和习俗进行研究,以深入了解土家族的文化传统。
一、婚俗婚姻是一个社会的基本单位,对于土家族而言,婚姻更是十分重要的事情。
土家族的婚俗有着丰富多样的特点,其中包括婚礼仪式、嫁妆习俗等。
1. 婚礼仪式土家族的婚礼仪式通常包括迎亲、订婚、求婚等环节。
在迎亲的环节中,新娘会穿上传统土家族的婚服,并由新郎一家去接新娘。
在整个婚礼仪式中,亲友们会一起唱歌跳舞,以祝福新婚夫妇幸福美满。
2. 嫁妆习俗土家族的嫁妆习俗也十分独特。
新娘家会准备一些礼金、衣物和家具等送给新郎家。
这些嫁妆物品通常都经过精心准备,代表着新娘家对新娘的爱护和祝福。
二、葬礼习俗土家族的葬礼习俗也有着浓厚的民俗色彩。
在传统土家族中,葬礼并不是一次悲痛的仪式,而是一种表达对逝者尊重和怀念的方式。
土家族的葬礼通常分为几个步骤,包括告别仪式、火化、跳坟舞等。
1. 告别仪式土家族的告别仪式通常会持续几天,亲友们会聚集在一起送别逝者。
在仪式中,亲友们会穿上传统的白色葬礼服,举行祭拜和祈福的活动,以表达对逝者的敬意与怀念。
2. 火化火化是土家族葬礼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仪式的最后一个环节。
在火化的时候,亲友们会齐声高歌,并在火化的过程中跳坟舞,以祈福逝者能够安息。
三、节日庆典习俗土家族的节日庆典也是传统民俗的一大特点,这些庆典活动丰富多彩,极具观赏性。
1. 清明节清明节是土家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也是祭祖的日子。
在清明节期间,土家族人会扫墓祭祖,并举行一系列的仪式和祈福活动,以示对祖先的尊敬和怀念。
2. 彝族年彝族年是土家族的农历年,也是土家族最盛大的节日之一。
在彝族年期间,土家族人民会进行祭祀、舞蹈和民俗表演等庆祝活动,一起度过欢乐祥和的时光。
总结:通过对土家族传统民俗和习俗的研究,我们可以看到土家族有着独特、丰富的文化传统。
土家族风俗
土家族风俗引言土家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四川、湖北、湖南、贵州、重庆等地。
土家族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和独特的风俗习惯,深受人们的喜爱和赞赏。
本文将介绍土家族的一些主要风俗习惯。
婚嫁风俗土家族的婚姻制度非常讲究,通常在农历农忙季节结束后,进行婚礼。
婚礼通常会持续三天,被称为“三朝”。
第一天是迎亲日,新郎一行人会前往女方家中迎娶新娘。
第二天是亲友聚餐,新婚夫妇会邀请亲友共进晚餐。
第三天则是新婚夫妇参拜祖先,祈求祝福和幸福。
在土家族传统的婚礼中,舞狮表演和歌舞表演一直是不可缺少的节目。
赛龙舟赛龙舟是土家族重要的传统体育活动,通常在农历五月初五举行。
这一天,土家族的人们会聚集在河边观看龙舟比赛。
龙舟比赛有着悠久的历史,源自土家族的传统民间活动。
参加比赛的龙舟通常由20人组成,队员们会齐心协力划桨,以最快的速度冲过终点线。
赛龙舟不仅是一项竞技运动,更是土家族人民团结友爱、共同进步的象征。
民歌舞蹈土家族有着独具特色的民歌舞蹈,通过歌舞表演来表达对大自然的崇敬和对生活的热爱。
土家族的歌舞节目以独舞为主,通常伴随着精美的民族乐器,如竹笛、扬琴等。
土家族的舞蹈动作优美、富有节奏感,常常表现出对劳动、生活以及自然界的赞美。
土家族的婚礼上,舞狮表演和草裙舞也是重要的节目,吸引着众多观众的关注和喜爱。
祭祀仪式土家族人民深信神佛,因此祭祀仪式在他们的生活中非常重要。
土家族的祭祀通常与重要的节日或者仪式相结合。
在传统的祭祀仪式中,土家族人民会穿上盛装,击鼓吹箫,在祭坛上献上美食和酒水,以示对神佛的敬意。
祭祀仪式不仅是对神佛的虔诚,也是土家族人民心系祖先、对家族的传统文化的传承。
结论土家族风俗深受其民族传统和环境的影响,形成了独特且丰富多样的文化。
从婚嫁风俗到赛龙舟,从民歌舞蹈到祭祀仪式,土家族的风俗习惯体现了他们对生活、自然和家族的热爱和崇敬。
通过了解土家族的风俗,我们可以更好地欣赏和理解这个多元文化的民族。
我们应该珍惜和传承土家族的风俗习惯,共同推动中华民族的文化繁荣。
土家族的传统习俗
土家族的传统习俗土家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其传统习俗丰富多样,反映了土家族人民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文化传承。
本文将介绍土家族的传统婚嫁、葬礼、节日等习俗,并分析其背后的文化寓意。
一、土家族的传统婚嫁习俗土家族的传统婚嫁习俗独具特色,以其庄重而民俗色彩浓厚的仪式而闻名。
在土家族的传统婚礼中,通常会有一系列的环节,比如彩礼交换、迎亲队伍等。
彩礼交换是土家族婚礼中的重要程序,新郎需要准备一笔丰厚的彩礼来送给新娘的家人,以示尊重和感激。
在迎亲队伍中,新娘通常会坐在装饰华丽的花轿上,由众多亲朋好友护送到新郎家中。
整个过程庄重而热闹,充满了喜庆的氛围。
二、土家族的传统葬礼习俗土家族的葬礼习俗注重尊重和纪念逝者,体现了对死者的崇敬和对生死的思考。
土家族葬礼中,亲友们通常会举行隆重的送葬仪式,以表达对逝者的哀思和怀念。
葬礼期间,还会有一系列的仪式和活动,比如撒地、撒尘、挂笺等。
撒地是指丧家人在出殡时将一些土壤洒在路上,象征着祭奠亡灵并祈求亡灵的归属。
撒尘则是为了避邪和祓除不祥,具有驱邪的意义。
挂笺则是亲友们在逝者的墓前悬挂纸条,用以表达对逝者的思念和祝福。
三、土家族的传统节日习俗土家族有许多丰富多彩的传统节日,如清明节、中秋节、火把节等,这些节日都有独特的习俗和庆祝方式。
其中,火把节是土家族最具代表性的节日之一。
每年的农历十一月二十四日,土家族群众会点燃火把,载歌载舞,沿街行进,庆祝丰收和祈福。
火把节不仅是土家族人民展示自己的热情和喜庆的时刻,也是人们祈求吉祥和幸福的重要渠道。
此外,火把节还有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表演,比如土家族舞蹈、歌曲等,充分展示了土家族的文化魅力。
土家族的传统习俗体现了他们的劳动精神、家族观念和对生活的热爱。
这些习俗也是土家族文化传承的重要一环,通过代代相传的方式,使土家族人民对自己的文化更加自信和自豪。
正是这些传统习俗,使土家族的文化得以延续和传承,并且丰富了中国多元文化的面貌。
希望土家族的传统习俗能够得到更多的关注和保护,为中华民族的多样性做出更大的贡献。
土家族婚姻家庭习惯法变迁研究
土家族婚姻家庭习惯法变迁研究土家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湖北、湖南、重庆等地。
土家族的婚姻家庭习惯法经历了长期的发展和变迁。
本文将对土家族的婚姻家庭习惯法的变迁进行研究。
土家族传统的婚姻形式是“捉对子”,即由父母或红娘为男女双方匹配,然后由男方去女方家中“捉”媳妇。
在这种形式下,父母的意愿和社会地位是决定因素,男方的经济条件也是考虑的重点。
这种婚姻形式在土家族中存在了很长时间,然而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改革开放的推进,土家族婚姻家庭习惯法也发生了较大的改变。
现代婚介服务的兴起使土家族的婚姻更加多元化。
现代婚介服务成为了土家族婚姻中的重要一环。
由于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和信息化的进一步发展,土家族的年轻人可以通过婚介网站和APP等多种方式寻找合适的伴侣。
这使得土家族的婚姻更加注重个人的意愿和共同的价值观,父母的干预程度相对减少。
现代婚介服务也提供了更多的选择,使得土家族的婚姻更加多元化。
现代社会的经济条件对土家族的婚姻产生了显著影响。
在传统的土家族婚姻中,男方的经济条件是一个重要的考虑因素,有时甚至会成为决定性因素。
在现代社会,土家族的年轻人更多地注重彼此的经济能力和工作状况。
随着土家族地区经济的发展和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土家族的年轻人在选择伴侣时更加注重的是对方的人品、家庭背景和社会地位等因素。
现代社会的法制建设对土家族婚姻家庭习惯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随着法制建设的发展和法律意识的提高,土家族的婚姻家庭习惯法逐渐与现代法律制度相结合。
在婚姻登记制度推行后,土家族的婚姻需要通过登记才能获得法律效力。
土家族的离婚率也在逐年增加,这与法制建设的进展有密切关系。
现代法律的保障使得土家族的婚姻家庭习惯法变得更加规范和公正。
土家族婚姻家庭习惯法经历了从传统到现代的变迁过程。
现代婚介服务的兴起、现代社会的经济条件和法制建设的发展都对土家族的婚姻家庭习惯法产生了重要影响。
这些变化使得土家族的婚姻更加多元化、注重个人意愿和法律规范,反映了土家族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土家族风俗
土家族风俗1. 简介土家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中人口较多的一个族群,主要分布在中国的湖南、湖北、四川、贵州、重庆等地。
土家族有着丰富的文化和独特的风俗习惯。
本文将以土家族的风俗为主题,介绍土家族人民独特的生活方式、婚姻习俗、节日庆典等方面。
2. 生活方式2.1 居住土家族人民主要居住在山区,他们以农业为主要生产方式。
传统上,土家族人民居住在木质或石质的土家楼中,这种楼房结构独特、坚固耐用,在山区有很好的适应性。
2.2 饮食土家族人民的饮食习惯主要以粮食为主,以米饭和面食为主食。
同时,他们也以独特的土家酸辣菜闻名,如酸汤鱼、酸辣苕粉等,口味鲜美独特。
2.3 服饰土家族的传统服饰包括上衣、裤子、披肩、腰带等。
男性的传统服饰为青布上衣、黑色长裤,而女性的传统服饰则为彩色上衣和裙子。
土家族的服饰色彩鲜艳多样,常常装饰有特色的图案纹饰。
3. 婚姻习俗土家族的婚姻习俗独特而丰富多彩。
### 3.1 订亲在土家族的传统习俗中,敬茶是订亲的重要环节。
男方家长将茶叶放在缸中,女方家长则在一旁观摩。
如果女方对男方家庭条件满意,她便用瓢从缸里舀一碗茶,表示答应订亲。
3.2 婚俗仪式土家族的婚礼通常在农闲时举行,婚礼前后会进行一系列的仪式。
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拜堂、接亲、敬酒等环节。
在拜堂的仪式中,新郎新娘会向天地拜礼,祈求神灵保佑他们幸福美满。
3.3 婚礼习俗土家族人民在婚礼上也有许多独特的习俗。
比如,在新郎新娘进入新房时,他们会敬酒给天地父母和祖先,以示尊重和表示对家人的敬意。
4. 节日庆典土家族有许多重要的节日和庆典活动,这些活动丰富多彩,富有民族特色。
### 4.1 染衣节染衣节是土家族的传统节日,也是土家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
在染衣节这一天,土家族人民会相约而至,一起欢度这个重要的日子。
届时,人们会进行土家族传统的歌舞表演、各种民俗活动和竞技,同时还会品尝传统美食。
4.2 祭祖节祭祖节是土家族的传统节日,也是对祖先的一种敬意和纪念。
关于土家族的风俗
关于土家族的风俗土家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湖北、湖南、重庆、贵州、四川等地。
土家族的风俗习惯丰富多样,反映了他们独特的文化传统。
一、土家族的婚姻习俗土家族的婚姻习俗非常独特,婚礼通常分为三个阶段:纳彩、娶亲和娶妻。
在纳彩阶段,男方要送一些彩礼给女方,并与女方的家人商量婚事。
娶亲阶段是婚礼的重头戏,男方要带着一支锣鼓队和舞狮队,高歌助兴,热闹非凡。
娶妻阶段是男方正式将新娘接回家中,并举行隆重的迎亲仪式。
二、土家族的服饰习俗土家族的传统服饰非常华丽多彩,男女装束各有特点。
男子通常穿着黑色长袍和白色长裤,头戴蓝色布帽,腰间系上一条红色腰带。
女子则穿着色彩斑斓的对襟蓝色上衣和白色长裙,头上戴着精美的银饰,如银花、银耳环等。
土家族的服饰充满了浓郁的民族特色,给人一种独特的视觉享受。
三、土家族的节日习俗土家族有许多传统的节日,其中最重要的是土家族的新年——“吃新节”。
在这一天,土家族人会合家团聚,共同享用美食,如酸汤鱼、酸白菜等。
同时,人们还会举行祭拜祖先的仪式,并进行民俗游戏和舞蹈表演,庆祝新年的到来。
除了新年,土家族还有丰收节、花山节等重要的传统节日。
四、土家族的民俗习惯土家族有许多独特的民俗习惯,例如“拜堂”、“吃酒”等。
拜堂是土家族婚礼上的重要环节,新郎新娘要在堂前向天地、祖先行拜礼,以示对神灵和祖先的敬意。
吃酒则是土家族人们在庆祝喜事时的常见习俗,人们相互敬酒,祝福对方健康幸福。
此外,土家族还有丰富多样的歌舞文化,如锣鼓舞、花鼓舞等,充分展示了他们的热情和豪放的性格。
五、土家族的信仰习俗土家族的信仰习俗非常丰富,主要信奉巫教和道教。
土家族人相信祖先和自然神灵,认为他们能保佑人们平安顺利。
每逢重要的节日或喜庆活动,土家族人都会举行祭祀仪式,向神灵祈福。
此外,土家族还有一种独特的信仰形式——土司信仰,土司是土家族的领袖,人们对土司寄予了极高的崇敬和信任。
土家族的风俗习惯丰富多样,反映了他们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土家族习惯法土家族是远古巴人的后裔,1957年1月被确认为一个单一的民族,主要聚居于湘、鄂、渝、黔、交界的武陵山区,有802万余人,位于湖北省的西南端的恩施州于1983年由国务院批准成立为鄂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1993年正式更名为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成为中国最年轻的自治州。
据2000年11月1日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其中土家族近170万人,占全州总人口44.99%。
恩施土家族和其他民族一样,经过长期的发展及历史传承,形成了独特的民族风俗习惯及习惯法,并在土家族内部成员中普遍存在和共同遵守,自我约束。
一、土家族习惯法所谓民族风俗习惯,是一个民族在一定的生存环境下,受本民族普遍流行的价值观念的支配,为满足生产生活需要,在各种实践活动中长期传承下来的心理积淀和行为方式。
它主要包括衣、食、住、行、婚姻、丧葬、节庆、娱乐、礼仪等习惯性活动。
在人类社会未产生成文法之前,习惯就是法律,因此有“习惯法”之称。
其由该组织或群体的成员出于维护生产和生活需要而约定俗成,适用一定区域的带有强制性的行为规范通过对恩施州的土家族民俗习惯调查,其习惯法规范是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形成的,具有相当约束力,有的是由群众共同制定的条例,有的是祖辈流传下来的,也有不言而喻、自然形成的。
其具有广泛流传的群众性,在土家族内部成员中普遍存在和共同遵守;自我约束性,土家族往往依一定风俗习惯进行自我教育、自觉遵守、检验等等。
土家族人民,在古代山地资源的使用规矩是谁先来占有就归谁,后来者则另觅场地,这是民间一般使用的先来后到的原则,先来者优先,后来者不能抢占先来者的所得。
这是土家族人民习惯遵守的,这就是占有、使用山地的习惯法,谁也无法例外。
由于土家族人民习惯地遵守着,就成了一种习惯法。
正如恩格斯所说的:“在社会发展某个很早的阶段,产生了这样一种需要,把每天重复着的生产,分配和交换产品的行为用一个共同规则概括起来,设法使个人服从生产和交换的一般条件。
这个规则首先表现为习惯,后来变成了法律”。
即使在今天的法制国家,民族的风俗习惯仍然在社会生活特别是家庭生活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本社会实践小组此次暑期社会实践的内容主要包括对恩施土家族的民族风俗习惯及习惯法的调查,包括土家族的婚姻、继承习俗,生产及分配的习惯法,民间纠纷及其解决习惯法。
经过本小组各成员的不懈努力,克服种种困难,进入各个有关部门,深入到百姓中间进行调查实践,终于获得了很有价值的有关资料。
以下将对此次调查的有关习惯法三方面的成果作一一介绍。
(一)土家族婚姻习惯法婚姻是一个民族得以繁衍、发展的本源,任何一个民族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必然会产生与其民族文化相适应的婚姻制度及婚姻习俗。
同样的婚姻习惯法在土家族习惯法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对其进行研究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对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中几个地区的大量走访调查,形成了以下研究成果。
1、“改土归流”前的婚俗(1)对歌仪式与恋爱自由制度历史上,土家族习惯法关于恋爱规范的内容是恋爱自由,合法形式是对歌。
恋爱婚姻全过程均有歌声相伴,在恋爱时,谓“歌为媒”。
“女儿会”就是湖北土家族独特的节日的现代表现。
这一天,青年男女赶场集会,各自去相“意中人”,常以对歌表达感情。
青年男女确立恋爱关系须有信物,即凭证,手巾就充当了凭证物,土家族姑娘从小就要学绣花,长大成人时,特绣一条花手巾作为爱情的信物人订下终身的时候,以送绣花手巾为凭。
(2)土司时期的“骨种”婚我们可以从“改土归流”时流官的《文告》、《禁令》和其他文献的记载中看出:进入土司时期,土家族流行“骨种”婚。
“骨种”婚的本质在于一个“种”字,即为保证舅家的“种”的延续,姑家之女必嫁与舅氏之子,称之为“骨种”,只有当舅家不要时,姑家之女方可嫁与他人。
在嫁与他人时,姑家须给舅家以财物作为补偿。
此种习俗除湘西、鄂西土家文献都有明确记载,在渝东南和贵州铜仁土家族中直至20世纪80年代还流传着“姑家女,伸手娶;舅家要,隔河叫”[⑥]的说法。
(3)土司时期的隔夜婚制土家族地区习惯法中,另一个比较奇特之处就是男女结婚的当晚不同房,称之为“隔夜婚”。
传说与土司时期土家族土王“初夜权”有关。
元代实行土司制度,川鄂湘黔边境土家族地区的土司王均由土家族首领袭职,他不仅是一地方行政区划的首领,拥有至高无上的经济、政治、军事大权,对土民具有“杀人不请旨”等特权;同时也集族权、神权于一身。
土民们将已故的土司上奉为神,称“土王”,既带有迫不得已的成分,又有发自内心的崇拜和感恩戴德,因为有的土司的确有德于民、有功于族,得到了土民的崇敬。
土司常以族长的身份主宰土民的婚姻嫁娶,而按照土司规定土王享有“初夜权”的特权。
2、“改土归流”后的婚俗“改土归流”后,封建伦理道德通过封建官吏实施的政策带入土家族地区,因而现在土家族人的婚姻仪式与规矩出现一些汉族伦理规范,主要内容有禁同姓为婚;禁五服内为婚;禁“骨种”习俗;禁迎亲背负;禁背夫私逃;禁“坐床”习俗;规范了议婚、定婚、结婚的方式和程序。
最具民族习惯特色的莫过于“哭嫁”与“陪十弟兄、陪十姊妹”。
(1)哭嫁:土家女儿出嫁时,一定要哭嫁。
土家族推行了封建婚姻制度之后,受封建礼教的束缚,开始出现“哭嫁”之俗。
哭嫁一般在婚前一个月开始,也有在出嫁前二、三天或前一天开始。
娘家人边为她置办嫁妆,边倾诉离别之情。
哭的形式是以歌代哭,以哭伴歌。
歌词既有传统模式的,也有触景生情的即兴创作。
在调查中发现在咸丰轻坪、尖山一带,仍保留有“哭嫁”的习俗,但逐渐走向消亡。
因为“哭嫁”的社会济基础已不复存在。
首先婚姻是自愿的,已经排除了他人的干预和强迫;其次社会上男女平等,且双方都有了对父母财产的继承权;再次离婚是自由的,男女对于不满意的婚姻都可采用离婚的方式来解除,不会造成终身的痛苦和折磨,且形式和内容都有很大的简化。
(2)陪十弟兄、陪十姊妹:成亲前晚,需请未婚男子9名,陪新郎围桌而坐,陪坐“伴郎”谓之“陪十弟兄”,女子则称“陪十姊妹”。
又称成人冠礼,与婚礼同时举行,是土家族青年男女走向成年的一个标志,是“人生的第二次断奶”。
土家族的成人冠礼用“陪十弟兄”、“陪十姊妹”的方法集体举行,既可以增强新郎、新娘个体自我意识中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从而为勇于承担社会责任和家庭责任打下坚实的心理基础。
也可以教育其他未婚的土家族青年男女。
此俗流行于清江流域,哭嫁在这个地方已经消失了,而“陪十姊妹”与“陪十弟兄”的习俗则被保留了下来,不过已不再是“悲歌”而是“喜调”。
人们是借传统的形式,来表达对新人的祝贺。
这说明此俗的性质已经发生了质的变化。
(二)、土家族生产及分配习惯法土家族习惯法约定了本民族成员在生产领域中应该遵循的行为规范,它对农业生产、狩猎活动及所猎货物的分配、渔猎活动、商业贸易的方式及惯例都作出了明确的规定。
1、农业生产活动中的习惯法(1)关于雇工形式及报酬的规定在改土归流之前,土家族社会根据雇主雇佣帮工期限的长短把雇工分为长工和短工两种,根据不同的用工形式,雇主给付的报酬有所区别。
长工的期限,—般有三年、五年、十五年三类。
短工的期限,—般有一个月、三个月、半年三种。
长期受雇佣者,除父母伤病之外,—般不得请假,三年长工期满、地主除付工钱外,另给三匹土布;五年则另外给吓冬衣服—套及“西兰卡普”等;十年则再送小型农具—套。
短工的报酬既可以是货币形式,也可以是实物形式。
在土改归流后,人们把雇工的形式分成了四种,相应的报酬的方式也变成了四种。
受雇一年以上者,称为长工,每年所得工钱15元至20元;一月以上者,称为月工,每月工钱7元至9元;一两天者称为短工,每个工作日工钱2角至3角。
(2)关于租用牲口的规定土家族时代居住、生活在武陵山区,交通不便,出远门买卖货物采购需依赖马等驮蓄、因而在长期实践中形成了牲口出租和租金缴付方方面的习惯法。
牲口的主人根据承租人的运输收入,采用不同的方式收回租金。
具体方式分为三种:其一,“一、二、三包干”,是指按牲口作价为基数,估算全年运输收入,实行分年度分成包干的分配方式;其二,“四六吊尾”,是指按牲口作价为基数,估算全年运输收入,分年度收回租金的一种方式;其三,“一年一定”,是指牲口出租人与运输人根据牲口的健康状况,来确定运输收入分配的一种方式。
2、狩猎活动中的习惯法(1)关于狩猎的组织及分工的规定土家族习惯法规定了狩猎活动中队伍组织及人员分工。
根据狩猎技术及身体状况,狩猎队伍有“理脚迹”“堵卡子”“守网豪”“放山”等分工。
“理脚迹”的人最了解野兽的习性,如野兽的生活规律、行径路线的侦察和判断;“堵卡子”的人就是射击技术较高、胆大心细的人担任;“守网壕”的人熟练掌握了网猎技术而且沉着勇敢的人担任;“放山”就是带上猎犬,大叫大喊的搜山,发现并驱赶野兽进入包围圈。
参与“放山”的人比较多,少则七八人,多则几十人。
“放山”是围猎活动最紧张的一个阶段。
(2)关于猎物的分配原则的规定土家族习惯法规定,参与打猎的人,根据其贡献的大小及工作的难易,分得数量不等的猎物。
对于猎获的野兽,坚持“上山打肉,见人有份”的分配原则。
同时,土家族习惯法又规定了猎物的分配程序,而且,分配程序还有一些讲究。
在围猎过程中,到现场者,每人分一根兽毛,作为分肉的凭证。
被捕获的野兽抬回村寨后,先敬梅山神,然后按劳分肉。
分肉的规矩是,开第一枪或第一刀的猎手可分得野兽的头部;开第二枪或第二梭标的猎手,只要看到野兽倒地的人,都可以凭手中的兽毛分得一份猎物,谓之“沿山赶肉,见者有份”。
3、捕捞活动中的习惯法土家族世代居住武陵山区,河流众多,沿河而居的土家人,靠水吃水,善于结网捕鱼。
经过不断的历史传承,捕捞活动已成为土家人生产活动的一部分。
土家族习惯法规定,若天久旱无雨,就应“闹鱼”求雨。
土家人认为,鱼虾是龙神的子孙,放药于溪河“闹鱼”,鱼虾被药晕后,会从水底翻浮上来,龙神就会怜悯子孙而降雨。
“闹鱼”活动,一般由巫师组织,具有一定的宗教性。
各村寨头人协商,分担“闹鱼”所需的“茶枯饼”“地萝卜子”“犟药”,然后,分工在河道砌溶口、扎鱼梁、装篱、拦网,还要筹集祭龙的酒醴等祭品。
4、商业活动中的习惯法(1)关于定价方式的规定土家族习惯法规定了一些比较特殊的计量单位、计价方式。
出售干鲜砸货用“估推法”定价、计价,如卖水果蔬菜时,一堆、捆、把为计量单位。
卖肉者按堆码喊价,故名“码肉”,卖猪时,因猪的大小而卖法不同。
仔猪论个,架子猪论“拃”,一“拃”大拇指指尖与中指指尖的距离。
一般情况下,架子猪的价格按照拃的总数来计算,也可以根据“相猪经”来侃价。
(2)关于大宗物品买卖的规定土家族习惯法对大宗物品买卖也有专门的规定。
在鄂西土家族地区,牛、马被视为大牲口,卖大牲口如同卖田一样,首先应卖给族人,如果族人不买,方可卖给外姓,即族人有优先购买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