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概念教学方案计划的过程与方法
如何进行小学数学概念教学(优秀4篇)
如何进行小学数学概念教学(优秀4篇)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方法篇一1.具体直观地引入概念数学概念较抽象,而小学生,其思维处在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阶段。
因此,教师在数学概念教学的过程中,尽量从学生日常生活中所熟悉的事物开始引入。
这样,学生学起来就有兴趣,思考的积极性就会高。
2.通过实践活动认识本质、形成概念实践出真知,手是脑的老师。
学生通过演示学具,可以理解一些难以讲解的概念。
3.由具体到抽象,揭示概念的本质在教学中要注意培养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
在概念教学中,要善于为学生创造条件,引导他们通过观察、思考、探求概念的含义,沿着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认知过程去掌握概念。
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4、以旧知引出新概念数学中的有些概念,往往难以直观表述。
我就运用旧知识来引出新概念。
在备课时要分析这个新概念有哪些旧知识与它有内在的联系。
利用学生已掌握的旧知识讲授新概念,学生是容易接受的。
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方法篇二一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中一项重要任务思维具有很广泛的内容。
根据心理学的研究,有各种各样的思维。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该培养什么样的思维能力呢?《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中明确规定,要“使学生具有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这一条规定是很正确的。
下面试从两方面进行一些分析。
首先从数学的特点看。
数学本身是由许多判断组成的确定的体系,这些判断是用数学术语和逻辑术语以及相应的符号所表示的数学语句来表达的。
并且借助逻辑推理由一些判断形成一些新的判断。
而这些判断的总和就组成了数学这门科学。
小学数学虽然内容简单,没有严格的推理论证,但却离不开判断推理,这就为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
再从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来看。
他们正处在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
这里所说的抽象逻辑思维,主要是指形式逻辑思维。
因此可以说,在小学特别是中、高年级,正是发展学生抽象逻辑思维的有利时期。
由此可以看出,《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中把培养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作为一项数学教学目的,既符合数学的学科特点,又符合小学生的思维特点。
小学数学概念教学流程
小学数学概念教学流程小学数学概念教学呀,那可是超级有趣又很重要的事儿呢。
一、概念引入。
1. 生活实例导入。
咱就说啊,从生活里找例子来引出概念,那小朋友们可容易接受啦。
比如说讲“角”这个概念的时候,可以拿着一个三角板,或者指着教室的墙角问小朋友们,“看,这个尖尖的东西就是角哦。
”就像我们平常看到的剪刀,它开合的时候就有角在变化呢。
再比如说讲“圆”,就拿个圆圆的盘子或者车轮子展示给小朋友看,“宝贝们,这个盘子的边边是圆圆的,这种形状就叫圆。
”这样从他们熟悉的东西入手,就像给他们打开了一扇通往数学概念世界的小窗。
2. 故事导入。
小朋友们都爱听故事呀。
要是讲乘法概念的时候,可以说:“从前有个小兔子,它每天种3颗萝卜种子,种了5天,那一共种了多少颗种子呢?这就用到乘法啦。
”用这种故事的方式,能把小朋友的小脑袋瓜一下子吸引过来,让他们好奇这个乘法到底是个啥玩意儿,能解决这么有趣的故事里的问题。
二、概念形成。
1. 观察与比较。
等把例子啥的给小朋友们看了之后呢,就要让他们好好观察啦。
比如说刚刚提到的角,把不同大小、不同形状的角的东西都摆出来,像三角板的角、打开的书本的角之类的。
然后让小朋友们比较这些角有啥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小朋友们就会叽叽喳喳地说起来啦,这个角尖尖的,那个角大一点,这个时候他们就在慢慢地形成角的概念了。
对于圆呢,也可以把圆的东西和其他形状的东西放一起,让他们看圆的边是弯弯的,没有像三角形那样的角。
2. 抽象概括。
在小朋友们观察比较得差不多的时候,咱就得引导他们把这些东西抽象概括出来啦。
就拿角来说,可以告诉小朋友们,“角啊,就是有一个尖尖的点,还有两条直直的边组成的哦。
”这个时候就像是把他们看到的那些角的实例里面最精华的部分提炼出来了。
对于圆,就说“圆是一种周围的边到中间一个点的距离都一样长的图形。
”这一步很关键呢,就像是把小朋友们散落在地上的关于概念的小珠子串起来啦。
三、概念巩固。
1. 做游戏巩固。
小学数学概念形成的教学过程与方法
小学数学概念形成的教学过程与方法一、课前导入(一)有效应用教具、课件。
比如我在教授"倍的认识"时,设计一幅色彩艳丽(但实际不会伤害到学生的),学生感兴趣并乐意去摆的七只小动物赛跑的场景,小熊是倍数跑,小兔是小数点后一位数跑,小狗是整数跑。
小动物们边跑边喊,学生们的兴趣一下子被吸引过来,注意力也集中起来。
(二)复习导入。
在导入新课时,可以从复习旧知识的基础上自然引出新知识,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
例如:在教学“面积单位”时,可以这样设计:先出示两个等宽不等长的长方形,让学生比较两个长方形的面积谁大?学生答后,教师演示两个长方形面积相等。
接着出示两个不等宽但等长的长方形,再让学生比较面积的大小。
这时教师演示不相等的长方形中画上宽度相等的一条线段,把两个长方形转化成两个正方形,并分别求出面积。
再让学生比较两个正方形的面积谁大?从而引出面积单位。
二、课中探究(一)注重概念的形成过程。
数学概念是客观现实中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本质属性在人脑中的反映。
对数学概念的掌握,不能采用“填鸭式”的方法强加硬塞,而必须通过引入、形成、巩固、深化的过程,逐步培养学生自觉形成和发展数学概念的能力。
如教学“乘法结合律”时,教师先出示题目:3×(5+2),7×(2+1),再让学生观察两道题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怎样算简便?这样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交流,自己得出乘法结合律的概念。
(二)注重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
数学中许多概念之间存在着内在的联系,如整数与偶数、奇数与偶数等,对这些概念要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分析,找出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使学生全面理解与掌握概念。
如除法、分数的基本性质与商不变规律既有相同点又有不同点,只有通过比较分析才能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
三、课后巩固练习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巩固新知识的重要手段。
在新课结束后,教师应设计有层次的练习,有目的地发展学生思维。
首先可以进行专项性的训练,帮助学生掌握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小学一年级数学概念教学方案设计
小学一年级数学概念教学方案设计【小学一年级数学概念教学方案设计】(一)教学目标本次数学概念教学旨在帮助小学一年级的学生掌握基本数学概念,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并提高他们的数学学习兴趣和自信心。
具体目标如下:1.掌握数字1-10的读音和书写形式;2.理解数的大小关系和加法概念;3.掌握简单的减法概念;4.能够进行简单的数学比较和计算。
(二)教学内容1.数字认知与书写:- 数字1-10的认知和书写;- 数字的音序排序训练。
2.数的大小关系和加法:- 数的大小关系的认识与训练;- 加法概念的引入和训练。
3.简单减法概念:- 减法概念的引入和训练。
4.数学比较和计算:- 数的比较与排序;- 简单的加减法计算。
(三)教学方法1.示范法:教师通过示范正确的数字写法和读音,引导学生正确书写和读数。
2.互动探究法:通过游戏、问题探究等方式,让学生主动参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数学思维能力。
3.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合作形式,学生互帮互助,共同解决数学问题,培养团队合作能力。
(四)教学步骤1.数字认知与书写(2课时)a) 数字1-10的认知:教师可以通过展示数字卡片或者使用数字磁贴,引导学生认知数字1-10。
b) 数字书写:教师示范正确的数字书写方式,让学生模仿书写。
2.数的大小关系和加法(3课时)a) 数之间的大小关系:教师用具体的例子,引导学生比较数字的大小关系。
b) 加法概念的引入:教师通过示范,引导学生理解加法的概念和运算规律。
c) 加法练习:通过游戏形式,让学生进行简单的加法练习,巩固概念。
3.简单减法概念(2课时)a) 减法概念的引入:教师通过示范和实例,引导学生理解减法的概念和运算规律。
b) 减法练习:通过游戏形式,让学生进行简单的减法练习,巩固概念。
4.数学比较和计算(3课时)a) 数的比较与排序:教师通过示范和练习,帮助学生掌握数的比较和排序方法。
b) 加减法计算:教师通过实例和练习,让学生进行简单的加减法计算。
小学数学教学策划书3篇
小学数学教学策划书3篇篇一小学数学教学策划书一、教学目标1.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热情。
2. 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4. 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 重点:掌握基本的数学概念和运算方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2.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将数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通过讲解数学概念和运算方法,帮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
2. 演示法:通过实际操作和演示,让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数学知识。
3. 练习法:通过大量的练习,让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和技能。
4. 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和全班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3 分钟)通过一些有趣的数学问题或游戏,引起学生的兴趣,导入新课。
2. 讲解(15 分钟)讲解数学概念和运算方法,通过实例进行演示和解释。
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点。
3. 练习(15 分钟)布置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进行练习,巩固所学的知识和技能。
巡视学生的练习情况,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
4. 讨论(10 分钟)给出一个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用数学知识解决。
每个小组选派一名代表,上台展示讨论结果,其他小组进行补充和提问。
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和鼓励。
6. 作业(2 分钟)布置适量的作业,让学生在课后进行复习和巩固。
五、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包括参与度、注意力、合作精神等方面。
2. 作业评估:检查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应用能力。
3. 考试评估:定期进行考试,评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应用能力。
六、教学资源1. 教材:使用适合小学生的数学教材,如《小学数学》等。
2. 教具:准备一些数学教具,如计算器、图形模型、数学游戏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
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有效方法
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有效方法下面是一些关于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有效方法:1.提前引入数学概念:在正式教学之前,可以预先引入数学概念,让学生了解这个概念与他们日常生活的关系,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例如,教学“面积”的概念时,可以带学生去校园内寻找不同形状的面积,并让学生感受到不同形状的面积可以装下不同数量的物品。
2.画图与实物演示结合:对于一些抽象的数学概念,可以通过画图或使用实物进行演示,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
例如,在教学“正方形”的概念时,可以让学生画出不同大小的正方形,并观察它们的特征和属性。
3.游戏化教学:将数学概念教学与游戏结合起来,可以增加学生的参与度与兴趣,并通过游戏的竞争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例如,在教学“加减法”时,可以设计一些数学游戏,让学生通过游戏的方式进行计算,如比赛谁最快解答问题,谁解答正确率最高等。
4.概念的循环强化:在掌握了基本概念之后,需要对这些概念进行循环强化,以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可以通过一些练习题、考试等方式进行概念的巩固训练,同时要给予学生及时的反馈,帮助他们纠正错误,并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6.个别辅导与群体合作互助:针对学生的个别差异,进行个别辅导,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数学概念。
同时,也可以进行群体合作互助,通过小组合作,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学习。
7.营造积极的学习氛围:在教学过程中,要营造积极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提问、探索与思考,让学生敢于发言,并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动力。
总之,小学数学概念教学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和理解能力。
通过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教学方法,并结合实际生活例子和游戏化教学,可以提高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和学习兴趣,从而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
数学概念课的五个步骤
数学概念课的五个步骤数学概念课是数学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对于教师来说,教授数学概念课需要遵循一定的步骤,以确保学生能够全面理解和掌握所学内容。
以下是数学概念课的五个步骤:1.确定教学目标在进行数学概念课之前,教师首先要明确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指教师希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达到的具体目标和要求。
教学目标应该清晰明确,能够指导学生的学习行为和教师的教学行为。
在确定教学目标时,教师可以参考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学习特点,明确所要达到的认知和技能层次,从而确定适合学生的教学目标。
例如,在教授“解一元一次方程”这一数学概念时,教师可以确定的教学目标包括学生能够了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定义、掌握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基本方法和技巧等。
2.导入课题确定了教学目标之后,教师可以通过导入课题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导入课题是指在课堂开始时,通过生动、具体的实例或问题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思考,达到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
在数学概念课的导入环节中,教师可以通过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或者课本中的例题引入,让学生思考并找出问题的关键点,并引导学生初步认识到这一数学概念的重要性和实用价值。
例如,教师可以通过“小明有一百个苹果,分给小红和小华,每人分得苹果数的一半,最后还剩10个苹果”这个问题引出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
3.提出问题在导入课题之后,教师可以通过提出问题的方式来引导学生对数学概念进行探究。
提出问题是指教师向学生提出具体问题,让学生尝试通过思考和讨论来解决问题,从而引导学生主动进行学习,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提出问题环节中,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情境问题、信息不足问题、建模问题等,让学生能够通过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来解决实际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创造力。
例如,在教授解一元一次方程的课堂上,教师可以提出“小华和小明两人年龄总和是30岁,小华的年龄是小明的三分之一,求小华和小明各自的年龄是多少?”这个问题,引导学生通过列方程来解决。
数学概念课的五个步骤
数学概念课的五个步骤数学概念课是学习数学中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其主要目的是通过引入新的数学概念来帮助学生建立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数学概念课中,通常需要经历以下五个步骤:1.引入新概念在数学概念课的第一步,教师需要引入一个新的数学概念。
这可以通过展示实际生活中的例子、问题或者展示具体的数学模型来完成。
这一步的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兴趣,让他们对新的数学概念产生好奇心。
例如,在学习平面几何中的概念时,教师可以通过展示一幅有趣的地图来引入平行线的概念。
学生可以观察地图上的道路和铁路线,看到它们永不相交,从而引出平行线的概念。
2.探索与实践在引入新概念后,教师需要让学生通过实践和探索来深入理解概念。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实践性的数学活动或问题,让学生亲自动手解决。
这一步的目的是让学生主动建立对新概念的认知,并发现其中的规律和特点。
继续上面的例子,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在纸上画出不相交的平行线,并尝试找到它们的共同特点。
学生可能会逐渐发现平行线之间的距离始终相等,从而进一步理解了平行线的概念。
3.归纳总结在学生通过实践和探索之后,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归纳总结。
这一步的目的是通过学生自己的思考和发现,帮助他们构建起对概念的全面理解和逻辑关系。
在平行线的例子中,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总结出平行线之间的共同特点,如不相交、距离相等等,并与前面引入的概念进行对比和回顾。
4.理论解释在归纳总结之后,教师需要给出正式的数学解释和定义。
这一步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将他们自己的理解和发现与正式的数学概念联系起来,并确保他们对概念的理解是准确的。
在平行线的例子中,教师可以讲解平行线的定义和性质,如平行线的定义是两条线在同一平面上,永不相交。
并且平行线之间的距离始终相等。
5.应用拓展最后一个步骤是帮助学生将所学的概念应用到更广泛的问题和情境中。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拓展性问题,让学生运用新概念去解决实际问题。
继续以上面的平行线的例子,教师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在地图上找到更多平行线的例子,并探究平行线在城市规划、建筑设计等实际领域中的应用。
小学数学概念教学“四部曲”解析
小学数学概念教学“四部曲”解析数学是一门抽象而又具有普遍性的学科,它在小学阶段是学生学习和掌握的重要内容之一。
而对于数学概念的教学,更是需要教师们精心设计教学方法和过程,引导学生逐步理解和掌握数学概念。
本文将为大家解析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四部曲”,希望能够为教师们提供一些指导和借鉴。
一、导入引导教学的第一步是导入引导。
在教学数学概念时,教师可以通过一些生动有趣的故事、图画或者实际的物品引导学生进入到新的数学概念中去。
在教学“长方形”的概念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到校园或者教室中观察各种长方形的物体,引导学生发现长方形的特点和规律。
通过引入引导,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为后续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概念讲解导入引导之后,教师可以对数学概念进行详细的讲解。
在概念讲解环节,教师需要简洁明了地说明数学概念的定义和特点,引导学生通过比较、观察和总结来理解数学概念。
教师还可以通过生动的语言、图示和实例来解释数学概念,让学生能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理解和掌握概念。
在讲解“平行线”的概念时,教师可以通过画图或者使用实际的物品来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和理解平行线的性质和特点。
概念讲解是引导学生建立概念的基础,必须要做到言简意赅、形象生动,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轻松理解和掌握数学概念。
三、示范演练在概念讲解之后,教师可以通过示范演练来帮助学生巩固和运用所学的数学概念。
示范演练可以是教师自己进行示范,也可以是学生们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演练。
在教学“整数加法”概念时,教师可以利用小黑板或者数学教具对学生进行加法计算的示范,引导学生掌握加法计算的方法和规律。
教师还可以设计一些趣味性的小游戏或者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巩固所学的数学概念。
通过示范演练,学生可以通过模仿和实践来逐步理解和掌握数学概念,提高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实际运用能力。
四、巩固反馳。
小学数学教学策划书3篇
小学数学教学策划书3篇篇一《小学数学教学策划书》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基本的数学概念和运算方法。
2.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和自信心。
二、教学内容1. 数的认识:整数、小数、分数的概念和读写法。
2. 数的运算:四则运算的意义和法则,整数、小数、分数的加减法和乘除法。
3. 图形与几何:常见图形的认识和特征,周长、面积、体积的计算。
4. 数据与统计: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简单的统计图和统计表的制作。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数学概念和运算方法,使学生掌握基本知识。
2. 练习法:通过练习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
3.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数学问题,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游戏法:通过数学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或数学故事引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授:讲解数学概念和运算方法,使学生掌握基本知识。
3. 练习:通过练习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
4. 讨论:组织学生讨论数学问题,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 游戏:通过数学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7. 作业:布置适量的作业,让学生在课后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资源1. 教材:选用适合小学生的数学教材。
2. 教具:使用实物、图片、模型等教具辅助教学。
3. 多媒体:利用多媒体课件、视频等资源丰富教学内容。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的课堂表现,包括参与度、专注度、积极性等。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包括正确率、书写规范等。
3. 考试成绩:定期进行考试,检测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七、教学反思2. 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进度和教学内容,确保教学效果。
3.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建议,共同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篇二《小学数学教学策划书》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掌握基本的数学概念、运算方法和解决问题的策略,提高数学思维能力和应用能力。
数学概念课的五个步骤
数学概念课的五个步骤数学概念课的五个步骤包括:引入概念、解释概念、示例应用、练习实践和总结反思。
首先,引入概念是课堂教学的第一步。
引入概念需要教师通过各种方式激发学生对新概念的兴趣和好奇心,引导学生对新概念进行思考。
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展示实例、引述有趣的故事或者进行小组讨论等方式,引入新的数学概念。
在引入概念的过程中,教师需要提前了解学生的学习背景和了解他们对概念的理解情况,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引入方式。
其次,解释概念是引入后的第二步。
解释概念需要教师通过简单、直观、易懂的语言和方式,向学生详细解释新概念的定义、特点、性质及其在数学领域中的应用等相关内容。
在解释概念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接受程度,积极引导和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帮助学生逐渐形成对新概念的准确理解。
第三,示例应用是学习新概念的第三步。
示例应用需要教师为学生提供相关的实例,通过实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新概念,并将其应用到数学问题中。
教师可以通过课堂演示、分组讨论、板书解析等形式,引导学生通过实例分析和推理,掌握新概念的应用技巧和解题方法。
在示例应用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分鼓励学生参与讨论和交流,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探究,培养其独立思考和问题解决的能力。
第四,练习实践是学习新概念的第四步。
练习实践需要教师为学生提供一定数量和难度的练习题,要求学生通过练习巩固和加深对新概念的掌握程度。
教师可以结合课堂教学和课外作业,设计不同类型的练习题,包括选择题、填空题、解答题等,以及拓展性、综合性的练习题,让学生在实践中不断巩固和提高对新概念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在练习实践的过程中,教师要及时对学生的练习情况进行评价和反馈,及时解决学生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帮助学生克服障碍,提高学习效果。
最后,总结反思是学习新概念的最后一步。
总结反思需要教师和学生一起回顾学习过程,总结学习经验和教训,梳理学习收获和成效。
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小结讲解、课后作业等方式,引导学生对学习新概念的过程进行总结和反思,帮助学生加深对新概念的理解,并检验自己对新概念的掌握程度。
概念类小学数学教案
概念类小学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
1. 能够认识数字1-10的符号和数量。
2. 能够正确书写数字1-10。
3. 能够用手指,计数棒等物品表示数字1-10。
4. 能够在给定的数字1-10中找出指定的数字。
教学重难点:
1. 认识数字1-10。
2. 正确书写数字1-10。
教学准备:
1. 数字卡片1-10,计数棒,手指等物品。
2. 书写数字1-10的练习纸。
教学过程:
一、导入活动
1. 利用计数棒,手指等物品让学生练习数数,并引导学生说出所数的数字。
2. 出示数字卡片1-10,让学生看出数字,并说出对应的数量。
二、展示学习
1. 让学生观看数字卡片1-10,并跟着老师读出每个数字。
2. 让学生用手指在纸上写出数字1-10。
三、练习巩固
1. 让学生用计数棒表示出指定的数字。
2. 让学生在给定的1-10中找出指定的数字。
四、拓展应用
1. 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找出自己周围的数字1-10。
2. 让学生用数字卡片组合出各种数字。
五、作业布置
完成书写数字1-10的练习纸。
教学反思:
通过这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认识数字1-10,并能够正确书写这些数字。
同时,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加深了对数字的理解和记忆。
在未来的教学中,可以通过更多的互动游戏和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场景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数字。
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过程和方法
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过程与方法根据数学概念学习的心理过程与特征,数学概念的教学一般也分为三个阶段:①引入概念,使学生感知概念,形成表象;②通过分析、抽象和概括,使学生理解和明确概念;③通过例题、习题使学生巩固和应用概念。
(一)数学概念的引入数学概念的引入,是数学概念教学的第一个环节,也是十分重要的环节。
概念引入得当,就可以紧紧地围绕课题,充分地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和学习动机,为学生顺利地掌握概念起到奠基作用。
引出新概念的过程,是揭示概念的发生和形成过程,而各个数学概念的发生形成过程又不尽相同,有的是现实模型的直接反映;有的是在已有概念的基础上经过一次或多次抽象后得到的;有的是从数学理论发展的需要中产生的;有的是为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而产生的;有的是将思维对象理想化,经过推理而得;有的则是从理论上的存在性或从数学对象的结构中构造产生的。
因此,教学中必须根据各种概念的产生背景,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适当地选取不同的方式去引入概念。
一般来说,数学概念的引入可以采用如下几种方法。
1、以感性材料为基础引入新概念。
用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所接触到的事物或教材中的实际问题以与模型、图形、图表等作为感性材料,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比较、归纳和概括去获取概念。
例如,要学习“平行线”的概念,可以让学生辨认一些熟悉的实例,像铁轨、门框的上下两条边、黑板的上下边缘等,然后分化出各例的属性,从中找出共同的本质属性。
铁轨有属性:是铁制的、可以看成是两条直线、在同一个平面、两条边可以无限延长、永不相交等。
同样可分析出门框和黑板上下边的属性。
通过比较可以发现,它们的共同属性是:可以抽象地看成两条直线;两条直线在同一平面;彼此间距离处处相等;两条直线没有公共点等,最后抽象出本质属性,得到平行线的定义。
以感性材料为基础引入新概念,是用概念形成的方式去进行教学的,因此教学中应选择那些能充分显示被引入概念的特征性质的事例,正确引导学生去进行观察和分析,这样才能使学生从事例中归纳和概括出共同的本质属性,形成概念。
小学数学概念教学教案
小学数学概念教学教案一、引言本教案旨在为小学生提供一个系统和全面的数学概念教学指导。
通过精心设计的课程计划,旨在帮助学生掌握和理解基础数学概念,并应用于实际问题中。
二、教学目标在完成本节课程后,学生应该能够: 1. 了解和定义各种基础数学概念; 2. 能够运用这些概念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 3. 提高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三、教学内容及步骤1. 数字与数的认知•教师引导讲解数字与数之间的关系,并通过游戏活动帮助孩子进行数字认知;•教师出示不同数字卡片,要求学生逐个辨别并说出对应数量。
2. 加法与减法概念介绍•讲解加法与减法的定义和符号表示;•使用具体实物或图片进行加法与减法操作演示;•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活动,完成给定题目的加减计算。
3. 形状与空间认知•引导讲解常见的二维和三维形状,并进行示例展示;•学生进行观察和描述不同形状的特点与属性;•室内或室外活动中,让学生找到并记录所见环境中的各种形状。
4. 时间与日期概念掌握•介绍钟表上的时针和分针,与实际时间的对应关系;•帮助学生理解日历中日期的排列方式和计数方法;•组织学生参与时间与日期相关问题的讨论和解答。
5. 数据分析与统计•教师引导讲解数据收集、整理和呈现的基本方法;•学生通过抽取一定样本进行统计,理解频率、平均值等概念;•学生利用已经收集到的数据制作简单图表。
四、教学资源1.数字卡片或具体实物。
2.图片或实物示例。
3.钟表模型。
4.日历。
5.数据收集工具(如纸笔、电子设备)。
五、评估方法•直接观察学生在课堂上对于数学概念的理解程度;•学生完成课后习题并与教师讨论结果。
六、拓展活动•组织数学游戏或竞赛,深入加强学生对概念的掌握;•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数学概念,增强实际应用能力。
通过本教案的实施,学生将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基础数学概念,为进一步深入探索数学领域奠定坚实基础。
同时,通过互动教学方式,也能提高学生的兴趣和自觉性。
小学数学基本概念教学计划
小学数学基本概念教学计划导语:数学是一门基础学科,也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学科,对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小学数学的教学是建立学生的数学基础和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的关键时期。
本文将就小学数学基本概念教学计划从教学主题、活动安排、教材使用等方面进行展开详细论述。
一、教学主题小学一至六年级数学基本概念教学主题包括数的认知、数的比较与排序、数的运算、几何图形的认识与作图、分数与小数的认识等。
通过这些主题的教学,可以使学生逐步建立起数学思维的框架,为以后更进一步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活动安排1. 数的认知教师可以使用各种教具和图片,通过实物展示的方式向学生展示不同数量的物体,让学生观察、比较、感受数量的变化。
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数字的认知,例如让学生将实物与数字进行对应。
2. 数的比较与排序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游戏活动,让学生通过比较大小、排序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
比如,教师可以准备一些数字卡片,让学生将这些数字从小到大进行排序,并解释他们的排序规则。
3. 数的运算教师可以通过口算练习、游戏等方式教授学生基本的数学运算,例如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等。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趣味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进行运算练习,激发他们对数学运算的兴趣。
4. 几何图形的认识与作图教师可以通过展示几何图形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和辨认各种几何图形。
接着,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用纸和尺子等工具进行几何图形的绘制,培养他们的几何图形认识与作图能力。
5. 分数与小数的认识教师可以通过实物、图片等形式,让学生观察和理解分数和小数的概念,并通过实例演示和练习,引导学生进行分数和小数的转化和运算。
三、教材使用在小学数学基本概念教学中,教材的选择和使用对于学生的学习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习水平选择相应的教材,例如《小学数学语文教材》、《小学数学思维培养教材》等。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的内容进行课前预习和教学设计,注重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操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
小学一年级基础数学概念教学方案设计
小学一年级基础数学概念教学方案设计一、教学目标本教学方案旨在帮助小学一年级学生建立起基础数学概念的认知,包括数字、数数量、形状和空间概念等。
具体教学目标如下:1. 认识并正确书写数字0-9,并能正确排列数字序列。
2. 理解数数量的含义,能用数字表示实际数量。
3. 认识并描述常见的二维形状,如圆、方、三角形等。
4. 培养对空间的观察能力,包括位置、方位和相对关系等。
二、教学内容1. 数字认知与书写:a) 认识数字0-9的形状和大小,并通过观察物体数量来理解数的含义。
b) 利用教具和游戏等方式,帮助学生正确书写数字,并加以运用。
2. 数数量的表示与运用:a) 利用具体的物体或图片,让学生理解数字所代表的实际数量。
b) 运用绘画和排列游戏等,鼓励学生用数字表示数量。
3. 形状的认知与描述:a)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比较,认识常见的二维形状,如圆、方、三角形等。
b) 组织学生进行绘制和分类活动,提高对形状的敏感度和描述能力。
4. 空间概念的发展:a)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实践,建立起对位置、方位和相对关系的概念。
b) 利用拼图和搭建等活动,培养学生对空间的观察能力和操作能力。
三、教学方法为了达到教学目标,我们将采用以下多种教学方法:1. 游戏教学法:利用数字游戏、形状拼图和空间搭建等游戏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2. 观察教学法:通过观察具体的物体和图片,培养学生对数字、数数量、形状和空间的观察能力。
3. 练习演示法:通过大量的练习和示范,帮助学生逐步掌握数字书写、数数量表示、形状描述和空间概念等技能。
4. 合作学习法:鼓励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活动,促进互助学习和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四、教学步骤1. 数字认知与书写:a) 利用数字卡片和数字拼图等教具,向学生展示数字的形状和大小。
b) 引导学生观察物体数量,并结合数字卡片进行数的表示和书写练习。
2. 数数量的表示与运用:a) 利用实物和图片,让学生进行数的排列和数量表示的练习。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设计与规划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设计与规划小学数学是学生数学基础知识的重要阶段,是建立数学思维和逻辑思维的关键时期。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发挥自身的专业优势,有计划、有目的、有方法地进行教学,旨在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下面是一份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设计与规划。
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让学生掌握整数、分数、小数四则运算中的加减乘除部分知识,能够灵活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具有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掌握逆向思维、逻辑思维等思维方法。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兴趣和热爱,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创造力。
二、教学模式本节课探究式教学模式。
三、教学内容1.整数的加减乘除四、教学步骤1.激发兴趣(1)通过百家讲坛、视频等介绍数学的重要性和应用领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请一名学生上来演示一个生活场景,让其他同学快速求解答案,从而切入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2.探究掌握(1)学生提出问题:为什么整数加减乘除后的结果可能是负数?(2)教师解答:让学生通过手动演算,理解负数的概念,掌握整数的加减乘除。
(6)教师解答:用幻灯片和多媒体工具展示小数的标准运算方法和常用解题方法,让学生掌握小数的加减乘除。
3.拓展延伸(1)设计拓展问题,让学生能深入思考。
(2)推荐数学故事、奇闻、趣事,让学生了解数学的幽默和趣味。
1.数学教学用书2.数学教学观摩视频3.数学教学幻灯片4.多媒体工具五、教学评估1.自我评估:让学生利用本节课的知识,完成一些实际的数学计算,自我评估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2.学生评估:让学生互相交流,自己发现问题,分享解决问题的方法。
3.教师评估:根据教学过程的表现和学生的作业情况,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全面评估。
六、教学反思1.教学方法灵活,注重启发学生对数学的热爱和兴趣。
2.针对学生的不足,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3.注重多媒体教学,使学生获得更生动和直观的数学学习体验。
新小学数学概念计划
1.调研分析:深入了解现有小学数学教育的问题和不足,为计划实施依据。
2.制定方案:根据计划目标,制定具体的实施步骤和措施。
3.试运行:在部分学校进行试点,评估实施效果,不断完善计划。
4.全面推广:在取得良好效果的基础上,全面推广新小学数学概念计划。
5.监督与评价:设立监督机制,定期对计划实施情况进行评估,确保计划的有效实施。
2.思维训练:引入一系列有趣的数学问题和游戏,帮助学生锻炼逻辑思维,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3.探究式学习:鼓励学生主动探索、发现和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4.数学文化活动:举办各类数学竞赛和活动,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激发他们对数学的热爱。
5.师资培训: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数学素养和教育教学水平。
2.增加数学思维训练环节,通过有趣的数学问题和游戏,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引力。
4.加强数学文化建设,举办各类数学竞赛和活动,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5.加强师资培训,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和数学素养。
四、实施步骤
1.调研和分析:了解现有小学数学教育的问题和不足,为计划实施依据。
新小学数学概念计划以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为核心,关注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兴趣需求。通过改革和创新小学数学教育,我们期望让更多的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收获快乐和成长。
《篇三》
一、计划目标
我们的目标是让小学生在一个充满乐趣和挑战的环境中学习数学,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计划规划
1.课程创新:我们将结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重新设计课程内容,使之更加贴近实际,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感受数学的魅力。
2.制定详细实施方案:根据计划目标和要求,制定具体的实施步骤和措施。
小学一至六年级数学教案学习掌握数学基本概念和运算方法
小学一至六年级数学教案学习掌握数学基本概念和运算方法小学一至六年级数学教案——学习掌握数学基本概念和运算方法教学目标:1. 掌握数字0-100的认读和写法。
2. 学习数字大小的比较。
3. 学习加法和减法的基本概念和运算方法。
4. 通过练习题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教学内容一:数字认读和写法【教学步骤】1. 教师出示卡片,上面有不同的数字,要求学生快速认读。
2. 学生跟读数字。
3. 学生分组进行卡片游戏,每组一名学生快速拿起对应的数字卡片说出数字。
4. 教师巩固数字写法,组织学生书写练习。
教学内容二:数字大小的比较【教学步骤】1. 教师出示两个数字,要求学生用“大于”、“小于”、“等于”来比较大小。
2. 学生分组进行数字大小比较的游戏,每组两名学生站在黑板前,教师口头给出一个数字,两名学生使用手中的卡片表示大小关系。
3. 教师出示一组数字,让学生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
4. 教师与学生们共同总结比较大小的方法。
教学内容三:加法的基本概念和运算方法【教学步骤】1. 教师出示两个数字,要求学生快速说出这两个数的和。
2. 学生分组进行小组比赛,看哪个小组回答的更快更准确。
3. 教师出示一组加法算式,让学生按顺序计算并回答。
4. 教师与学生一起总结加法运算规则。
教学内容四:减法的基本概念和运算方法【教学步骤】1. 教师出示两个数字,要求学生快速说出这两个数的差。
2. 学生分组进行小组比赛,看哪个小组回答的更快更准确。
3. 教师出示一组减法算式,让学生按顺序计算并回答。
4. 教师与学生一起总结减法运算规则。
教学内容五:练习题训练【教学步骤】1. 教师分发练习题,提供足够时间让学生独立完成。
2. 学生在完成后交换答案,进行互相批改。
3. 教师与学生一起展示答案,并讲解正确的解题方法。
教学反思:本次数学教学以小学一至六年级学生的数学基本概念和运算方法为主题,通过数字认读、数字大小比较、加法和减法的基本概念及运算方法的讲解和练习,帮助学生全面掌握和巩固数学基础知识。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设计与规划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设计与规划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掌握小学数学相关概念和知识,包括数的认识与应用、加减乘除运算和简单的数学问题解决方法等。
2. 思维目标: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如观察、分析、推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方法目标: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和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能力。
二、教学内容:根据小学数学教学大纲的要求,教学内容包括数与数的认识、整数的认识与运算、分数的认识与运算、几何图形的认识和面积的计算等。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引入生活中常见的数学问题或用故事情节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数学学习状态。
2. 概念讲解:逐步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关数学概念,通过示例和图示讲解,并与学生互动讨论巩固理解。
3. 练习与巩固:通过个别讲解和小组合作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数学问题,巩固基本概念和技能。
4. 深化与拓展:通过做一些复杂的数学题目,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5. 归纳与总结:引导学生总结所学知识和解题方法,让学生参与讲解和总结过程,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6. 作业布置:合理设计一些作业和练习题,提醒学生巩固和复习所学知识,同时鼓励他们主动思考和解决问题。
四、教学评价:1. 学生自评:让学生自主评估自己的学习情况和进步,培养学生的自我认知和学习动力。
2. 教师评价: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考试成绩等,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和反馈,及时发现问题并提出指导意见。
五、教学手段:1. 教学媒体:利用投影仪、电子白板等多媒体工具,展示图表、示例和动画等,增加课堂互动和视觉效果。
2. 教材与教辅:根据教材的教学内容和要求,选择合适的教辅材料和练习册,帮助学生巩固和拓展学习内容。
3. 实物或模型:使用具体的实物或模型,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数学概念和问题解决方法。
4. 游戏与活动:设计一些有趣的数学游戏或小组活动,增加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兴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过程与方法根据数学概念学习的心理过程及特征,数学概念的教学一般也分为三个阶段:①引入概念,使学生感知概念,形成表象;②通过分析、抽象和概括,使学生理解和明确概念;③通过例题、习题使学生巩固和应用概念。
(一)数学概念的引入数学概念的引入,是数学概念教学的第一个环节,也是十分重要的环节。
概念引入得当,就可以紧紧地围绕课题,充分地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和学习动机,为学生顺利地掌握概念起到奠基作用。
引出新概念的过程,是揭示概念的发生和形成过程,而各个数学概念的发生形成过程又不尽相同,有的是现实模型的直接反映;有的是在已有概念的基础上经过一次或多次抽象后得到的;有的是从数学理论发展的需要中产生的;有的是为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而产生的;有的是将思维对象理想化,经过推理而得;有的则是从理论上的存在性或从数学对象的结构中构造产生的。
因此,教学中必须根据各种概念的产生背景,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适当地选取不同的方式去引入概念。
一般来说,数学概念的引入可以采用如下几种方法。
1、以感性材料为基础引入新概念。
用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所接触到的事物或教材中的实际问题以及模型、图形、图表等作为感性材料,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比较、归纳和概括去获取概念。
例如,要学习“平行线”的概念,可以让学生辨认一些熟悉的实例,像铁轨、门框的上下两条边、黑板的上下边缘等,然后分化出各例的属性,从中找出共同的本质属性。
铁轨有属性:是铁制的、可以看成是两条直线、在同一个平面内、两条边可以无限延长、永不相交等。
同样可分析出门框和黑板上下边的属性。
通过比较可以发现,它们的共同属性是:可以抽象地看成两条直线;两条直线在同一平面内;彼此间距离处处相等;两条直线没有公共点等,最后抽象出本质属性,得到平行线的定义。
以感性材料为基础引入新概念,是用概念形成的方式去进行教学的,因此教学中应选择那些能充分显示被引入概念的特征性质的事例,正确引导学生去进行观察和分析,这样才能使学生从事例中归纳和概括出共同的本质属性,形成概念。
2、以新、旧概念之间的关系引入新概念。
如果新、旧概念之间存在某种关系,如相容关系、不相容关系等,那么新概念的引入就可以充分地利用这种关系去进行。
例如,学习“乘法意义”时,可以从“加法意义”来引入。
又如,学习“整除”概念时,可以从“除法”中的“除尽”来引入。
又如,学习“质因数”可以从“因数”和“质数”这两个概念引入。
再如,在学习质数、合数概念时,可用约数概念引入:“请同学们写出数1,2,6,7,8,12,11,15的所有约数。
它们各有几个约数?你能给出一个分类标准,把这些数进行分类吗?你能找出多种分类方法吗?你找出的所有分类方法中,哪一种分类方法是最新的分类方法?”3、以“问题”的形式引入新概念。
以“问题”的形式引入新概念,这也是概念教学中常用的方法。
一般来说,用“问题”引入概念的途径有两条:①从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引入数学概念;②从数学问题或理论本身的发展需要引入概念。
例如,在学习“平均数”时,教师可以先向学生呈现一个“幼儿园小朋友争拿糖果”的生活情境,让学生思考,为什么有的小朋友很高兴,有的小朋友很不高兴?应该怎样做才能使大家都高兴?接下来应该怎么做?这个幼儿园的老师可能会怎么做?4、从概念的发生过程引入新概念。
数学中有些概念是用发生式定义的,在进行这类概念的教学时,可以采用演示活动的直观教具或演示画图说明的方法去揭示事物的发生过程。
例如,小数、分数等概念都可以这样引入。
这种方法生动直观,体现了运动变化的观点和思想,同时,引入的过程又自然地、无可辩驳地阐明了这一概念的客观存在性。
(二)数学概念的形成引入概念,仅是概念教学的第一步,要使学生获得概念,还必须引导学生准确地理解概念,明确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正确表述概念的本质属性。
为此,教学中可采用一些具有针对性的方法。
1、对比与类比。
对比概念,可以找出概念间的差异,类比概念,可以发现概念间的相同或相似之处。
例如,学习“整除”概念时,可以与“除法”中的“除尽”概念进行对比,去比较发现两者的不同点。
用对比或类比讲述新概念,一定要突出新、旧概念的差异,明确新概念的内涵,防止旧概念对学习新概念产生的负迁移作用的影响。
2、恰当运用反例。
概念教学中,除了从正面去揭示概念的内涵外,还应考虑运用适当的反例去突出概念的本质属性,尤其是让学生通过对比正例与反例的差异,对自己出现的错误进行反思,更利于强化学生对概念本质属性的理解。
用反例去突出概念的本质属性,实质是使学生明确概念的外延从而加深对概念内涵的理解。
凡具有概念所反映的本质属性的对象必属于该概念的外延集,而反例的构造,就是让学生找出不属于概念外延集的对象,显然,这是概念教学中的一种重要手段。
但必须注意,所选的反例应当恰当,防止过难、过偏,造成学生的注意力分散,而达不到突出概念本质属性的目的。
3、合理运用变式。
依靠感性材料理解概念,往往由于提供的感性材料具有片面性、局限性,或者感性材料的非本质属性具有较明显的突出特征,容易形成干扰的信息,而削弱学生对概念本质属性的正确理解。
因此,在教学中应注意运用变式,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去反映和刻画概念的本质属性。
一般来说,变式包括图形变式、式子变式和字母变式等。
例如,讲授“等腰三角形”概念,教师除了用常见的图形(图6-1(1))展示外,还应采用变式图形(图6-1(2)、(3)、(4))去强化这一概念,因为利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去解题时,所遇见的图形往往是后面几种情形。
图6—1(三)数学概念的巩固为了使学生牢固地掌握所学的概念,还必须有概念的巩固和应用过程。
教学中应注意如下几个方面。
1、注意及时复习概念的巩固是在对概念的理解和应用中去完成和实现的,同时还必须及时复习,巩固离不开必要的复习。
复习的方式可以是对个别概念进行复述,也可以通过解决问题去复习概念,而更多地则是在概念体系中去复习概念。
当概念教学到一定阶段时,特别是在章节末复习、期末复习和毕业总复习时,要重视对所学概念的整理和系统化,从纵向和横向找出各概念之间的关系,形成概念体系。
2、重视应用在概念教学中,既要引导学生由具体到抽象,形成概念,又要让学生由抽象到具体,运用概念,学生是否牢固地掌握了某个概念,不仅在于能否说出这个概念的名称和背诵概念的定义,而且还在于能否正确灵活地应用,通过应用可以加深理解,增强记忆,提高数学的应用意识。
概念的应用可以从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两方面进行。
(1)概念内涵的应用①复述概念的定义或根据定义填空。
②根据定义判断是非或改错。
③根据定义推理。
④根据定义计算。
例4(1)什么叫互质数?答:是互质数。
(2)判断题:27和20是互质数()34与85是互质数()有公约数1的两个数是互质数()两个合数一定不是互质数()( 3)钝角三角形的一个角是 82o,另两个角的度数是互质数,这两个角可能是多少度?(4)如果P是质数,那么比P小的自然数都与P互质。
这句话对吗?请说明理由?2.概念外延的应用(1)举例(2)辨认肯定例证或否定例证。
并说明理由。
(3)按指定的条件从概念的外延中选择事例。
(4)将概念按不同标准分类。
例5(1)列举你所见到过的圆柱形物体。
(2)下列图形中的阴影部分,哪些是扇形?(图6-2)图6—2(3)分母是9的最简真分数有_分子是9的假分数中,最小的一个是(4)将自然数2-19按不同标准分成两类(至少提出3种不同的分法)概念的应用可分为简单应用和综合应用,在初步形成某一新概念后通过简单应用可以促进对新概念的理解,综合应用一般在学习了一系列概念后,把这些概念结合起来加以应用,这种练习可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三)注意辨析随着学习的深入,学生掌握的概念不断增多,有些概念的文字表述相同,有些概念内涵相近,使得学生容易产生混淆,如质数与互质数,整除与除尽,体积与容积等等。
因此在概念的巩固阶段,要注意组织学生运用对比的方法,弄清易混淆概念的区别和联系,以促使概念的精确分化。
例6 关于面积和周长,可组织学生从下列几个方面进行对见(1)什么叫做长方形的周长?什么叫做长方形的面积?(2)周长和面积常用的计量单位分别有哪些?(3)在图6—3中,A,B两个图形的周长相等吗?面积相等吗?图6—4图6—3(4)图6—4中的每一小方格代表一平方厘米,这个图的面积是,周长是,剪一刀,然后将它拼成一个正方形,这个正方形的周长是,面积是。
数学概念是用词或词组来表达的,但有些词语受日常用语的影响,会给学生造成认识和理解上的错觉和障碍。
如几何知识中的高”、“底”、“腰”等概念,从字面上容易使学生产生“铅垂方向”与“下方”、“两侧”的错觉。
而“倒数”则强化了分子与分母颠倒位置的直观认识,弱化了“两个数的乘积等于1”的本质属性,因此在教学时,要帮助学生分清一些词的日常意义和专门的数学意义,正确地理解表示概念的词语,从而准确地掌握概念。
(二)小学数学概念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1、把握概念教学的目标,处理好概念教学的发展性与阶段性之间的矛盾。
概念本身有自己严密的逻辑体系。
在一定条件下,一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是固定不变的,这是概念的确定性。
由于客观事物的不断发展和变化,同时也由于人们认识的不断深化,因此,作为人们反映客观事物本质属性的概念,也是在不断发展和变化的。
但是,在小学阶段的概念教学,考虑到小学生的接受能力,往往是分阶段进行的。
如对“数”这个概念来说,在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要求。
开始只是认识1、2、3、……,以后逐渐认识了零,随着学生年龄的增大,又引进了分数(小数),以后又逐渐引进正、负数,有理数和无理数,把数扩充到实数、复数的范围等。
又如,对“0”的认识,开始时只知道它表示没有,然后知道又可以表示该数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还知道“0”可以表示界限等。
因此,数学概念的系统性和发展性与概念教学的阶段性成了教学中需要解决的一对矛盾。
解决这一矛盾的关键是要切实把握概念教学的阶段性目标。
为了加强概念教学,教师必须认真钻研教材,掌握小学数学概念的系统,摸清概念发展的脉络。
概念是逐步发展的,而且诸概念之间是互相联系的。
不同的概念具体要求会有所不同,即使同一概念在不同的学习阶段要求也有差别。
有许多概念的含义是逐步发展的,一般先用描述方法给出,以后再下定义。
例如,对分数意义理解的三次飞跃。
第一次是在学习小数以前,就让学生初步认识了分数,“像上面讲的、、、、、等,都是分数。
”通过大量感性直观的认识,结合具体事物描述什么样的是分数,初步理解分数是平均分得到的,理解谁是谁的几分之几。
第二次飞跃是由具体到抽象,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其中的一份或几份都可以用分数来表示。
从具体事物中抽象出来。
然后概括分数的定义,这只是描述性地给出了分数的概念。
这是感性的飞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