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你如何与孩子用语言好好沟通精编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你如何与孩子用语言好好沟通
如何和孩子用语言好好沟通?特别懂得跟孩子说话的人,诚恳是最重要的关键有些成人很懂得跟孩子沟通,有些人对孩子说话则很僵硬。如果仔细分析特别懂得跟孩子说话的人,都不难察觉诚恳是最重要的关键。只有真正想要听懂与说动的时候,我们才会设身处地、主动去推想对方是否正确接收到我们所传递的讯息。天下的父母都希望孩子能“听话”,我认为父母天生有爱,绝没有要欺负自己孩子的意思,只是因为不懂得好好传达,就把希望「你听懂我话中道理」的本意,逼成了“我说了算”的口气。再加上操弄教育的人以此大做文章,硬把经验传承与施加威权紧紧相连,把肯听从长辈指导的孩子说成屈从于命令、没有主见,这种种影响使得更多父母师长不只不敢希望孩子好好听他们说话,连最根本的纪律与做人道理都不敢开口教导了。我心目中有个很会对孩子说话的父亲,他是一百多年前的梁启超先生。我曾在一篇推荐序中分析他给孩子写的家书有三种打动我的角度,在这里节录其中关于“语言”的角度:我很喜欢梁启超先生对孩子说话的语言与口气,有亲昵有严厉,有大方向有小细节。我认为他之所以能在教育孩子上如此自如,是因为把教育放在一致的价值观上思考细节,因此,期待与“不舍”不自相矛盾。什么时候鼓励孩子为坚持信念而吃苦,什么时候又不舍
得他们白吃苦,他都可以在或重或轻的说话中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思考。我只能说,父母表达自己如果能达到梁启超先生的境界,“爱”对于我们的滋润就真正宽广了。父母对孩子说话,不需要担心自己口才好不好。我们跟孩子之间有误会,并不是因为话说得不够好,而是因为眼睛看得不够仔细:心不够体贴所造成的错误。要与孩子顺利沟通,不要对方法有迷思,只要用心了解孩子有限的经验与他所身处的状况,也要想办法让他了解我们的要求与期待。我们在问题中使用的语言,孩子真的了解吗?有位年轻朋友跟我说,她四岁的侄女很偏食,课后的点心只吃菠萝面包和盐酥鸡,我听了之后问了她一些细节,比如说,妈妈去接她下课时,是以哪一种方式得知孩子想吃的点心。果然,孩子的答案确实是从母亲所给的选项中择一而出。起先母亲并没有注意到自己答案的局限性,多次之后,发现即使不给孩子选项,这两样东西也成了她最常回复的答案。与孩子问答的时候,我通常关注两件事:首先,我在问题中使用的语言,孩子真的了解吗?如果在第一次提问后发现他们面露疑惑的表情,我就绝不再重说同样的话,而是改由另一种说法。在转换用语时,我也随即会确认语句中是否有任何信息,是对我来说理所当然,但对孩子来说可能陌生难懂的。记得三十年前,我的姐姐和我坐在家中陪伴她一岁多的女儿玩。孩子当时很爱走路,但还不会说话,我们姐妹俩一边聊天、一边陪她玩游戏,差遣她
去屋里的一个角落拿个东西给我们,再去另一个房间找她的玩具出来。孩子很聪明,都一一拿对了!后来,姐姐对孩子说:“时时,去冰箱拿橘子给妈妈和阿姨吃”。我看到小外甥女听完话之后,快步地跑到冰箱旁,举高手、搭着扶手拉开冰箱看了看,接着却关上冰箱无功而返。我们以为她没听懂,又交代一次,孩子听完又兴奋地咚咚咚走去开冰箱,再往里面看了看,关门又走了回来。大姐疑惑了一下,喃喃自语说:难道我没有把橘子放进冰箱吗?当姐姐确认东西是在冰箱
之后,突然想起这是今年第一次买橘子,对女儿来说,也是指事认物后第一次看到和听说橘子!但因为橘子对我们来说是如此熟悉,所以我们都没有在第一时间想到,孩子空手而回其实是最正常的反应。我举的例子虽是发生在年龄很小的孩子身上,但无论哪一个阶段,跟孩子相处总有类似的问题存在,“你怎么会连这种事都不知道”成了大人经常动怒的原因。我想听听洪兰老师的意见,您认为父母该如何调整这种因为经验不同而产生的误会?您是否也觉得人有责任先就
听话对象的经验来确认他们理解事物的能力,这样才能慢慢增进亲子之间沟通的质量?问而不答,是没有能力回答还是不肯反应?以上说的是“问”的部分,另外,我也会注意:孩子有没有能力回答?通常,一个孩子如果在回答问题时有困难,会出现几种态度:一、尴尬地顾左右而书他或胡言乱语。
二、当作没听到、不回答。不过,这些情况都还可以确定他
们有听到,所以我希望自己能主动帮助完成沟通,让孩子学习更正确地提问、更精准地回答。最头痛的是,现在有很多孩子习惯问而不答,甚至无法从表情上判断他们的感受。据我了解,虽然亲师两方对此都深有同感,却没有作为。在教学上,问而不答已经造成很大的资源浪费,本来可以一次解决的问题,却因为受教者不回应而停在原点,得花时间几次确认后才能再往前;其次,互动不良的情况也会影响教学气氛和学习的热忱。因为感觉到这种状况太严重,我开始更仔细地观察社会上亲子与师生的相处,其实有很多父母或师长,自己并没有做到在第一时间好好答复的榜样。所以,我能不能以此推论,孩子的问而不答是一种身教的影响?洪兰老师是如何看待这个问题?一个人为什么会对外界没有了反应?他的大脑到底出了什么问题?亲师又应该如何注意这方面
的教导?指导、拒绝或禁止,都要用更具体的解释来传达所有孩子都不喜欢被责难或受训诲,但多数人却在听训中长大。成人因为有照料与管教的责任,所以日常生活中,总需要拒绝、纠正或指导孩子,到底该怎么说话才能让孩子轻易听懂,应该是许多父母老师的愿望与功课。我曾看过一部以蒙古为背景的电影,觉得故事中大人对孩子说话的方式真好,说服与解释原来可以这么进行,很值得参考。电影中的小女孩替母亲去放羊时,捡到了一只走失的小黄狗,她好喜欢,很想养,但她知道父亲绝不允许,所以偷偷把小狗藏在羊群中,
等父亲出门才带出来。小女孩的母亲看见孩子的心思,也知道逐水草而居的生活条件不允许他们养只狗,有一天,她趁着与孩子一起做奶酪时,跟孩子谈起小狗的事,要女儿把狗送回洞中。孩子抱怨说,小狗这么可爱,你们却不要它,好坏!妈妈说,不是可不可爱的问题,她放下正与孩子一起切割的奶酪块,对女儿挽:“放下东西,把你的手往后,用嘴巴咬,看妳能不能咬到手掌心?”孩子咬了好几次,总是咬不到,她笑了起来,妈妈鼓励她说:“再试试!”几次之后,孩子知道真的咬不到,母亲这才转入自己想教导的正题,她说:“你看,连近在眼前的东西你都有得不到的时候,所以,我们不能看得到的东西都想要。”之后,女孩还是每天带着狗去放羊,但她在水边独自一人的时候,会弯起手掌试着咬,一边想着母亲的话。这故事让我想起类似的一件事。我曾在超市看到一个孩子要母亲买样东西,只听到妈妈怒声对孩子喝斥:“你以为我们是有钱人吗?你以为我们买得起吗?”在旁边听到这些话时,我觉得很难受,要孩子放弃一个想望并不残忍,但这样的说法就很粗暴。在结果无可商量的局限下,父母仍然可以选择较好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坚持。执行照料与管教之责,必须心平气和但直话直说电影中还有一段对话也很好。小女孩走失了,被另一个蒙古包的老奶奶收留,老奶奶讲了一个小狗的故事给孩子听,孩子听得津津有味之后,问了一个很深奥的问题:“下一辈子要转世当人很难吗?”一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