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直接动力

合集下载

山东版思想品德九年级改革——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优秀教学设计与反思

山东版思想品德九年级改革——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优秀教学设计与反思

山东版《思想品德》九年级《改革——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优秀教学设计与反思教材分析课标要求:四 4.2知道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改革的必要性知识体系:改革是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做改革的拥护者、参与者和推动者地位:本课时的内容是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一个核心内容,前承“一个中心”,后接“开放是现代化建设的必要条件”,是学生理解基本路线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核心内容的功能和价值: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的巨大变化学生有真切的感受,通过理解改革的必要性,让学生明白改革对当代中国前进的巨大推动作用,从而体现实行改革是党的英明决断,拥护改革,拥护中国共产党。

学情分析学生基本上能理解基本路线的内容,但仅仅是停留于理论上理性的认识,缺少感性的感悟,对基本路线的认识缺少深度的理解。

学生的知识储备也能满足本节课的需求,在分析能力上较好,能借助于教师的指导,通过合作来完成预设的任务。

本节课设计上以材料为载体,通过学生研读材料找出预设问题的答案,在理性认知的基础上增强感性认识,感受改革前后截然不同的变化,真切感受当代中国要发展必须要进行改革,从而明白改革的必要性,达到教学目的。

学生在分析问题上可能考虑的高度还不够,理论知识的深度也不足,容易形成“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情况,故而还需要学生之间的合作来解决这个问题。

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拥护改革、拥护中国共产党的感情。

2、热爱改革开放的事业,做改革的拥护者和推动者。

知识:1、知道中国改革开放的必要性2、理解改革的深度和广度3、知道改革的实质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能力:培养变革自己的学习方式和方法提升自身素质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改革的必要性教学难点:改革的必要性教材分析课标要求:四 4.2知道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改革的必要性知识体系:改革是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做改革的拥护者、参与者和推动者地位:本课时的内容是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一个核心内容,前承“一个中心”,后接“开放是现代化建设的必要条件”,是学生理解基本路线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试析社会主义改革开放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试析社会主义改革开放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改革开放是社会主义中国的强国之路,是决定中国命运和前途的历史性决策。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制定的一系列方针政策,概括起来就是改革开放;新时期最鲜明的特征,概括起来就是改革开放。

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实行对外开放是符合当今时代特征和世界经济技术规律发展要求的,是加速我国社会主现代化的必然选择,是我国必须长期坚持的一项基本国策。

“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具体包含三层含义:①这里的“社会主义制度”是指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而不是指作为其实现形式和运行手段的体制和机制。

所谓改革,就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前提下,对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某些方面和某些环节进行调整、变革。

②对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要通过改革使其完全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符合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

③对社会主义体制,特别是经济体制要进行革命性的变革。

这种革命性变革,对于整个社会主义制度来说,也是一种完善。

因为通过体制改革,可以建立起符合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要求的具体制度及各种机制,使社会主义更加富有生机与活力。

另外,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稳定是前提。

只有坚定不移地推进发展,才能不断增强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更好地解决前进中的矛盾和问题。

只有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才能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只有坚定不移地维护稳定,才能不断为改革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

必须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在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和发展,通过改革和发展促进社会稳定。

要及时研究和解决改革进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把增强加快改革的紧迫感同科学求实的精神很好地结合起来,充分考虑各方面的有利条件和可能出现的困难,在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既锲而不舍又积极稳妥地把改革向前推进。

“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是由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和特点决定的。

往年真题2

往年真题2

2、为什么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答:(1)改革是实现社会主义本质的重要手段和根本途径(3分)a.改革,就是通过和平的、渐进的方式变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以适应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b、改革对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直接推动作用,主要表现在改革是解决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根本途径。

c、改革是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积极性的必要途径(2)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4分)a、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发展动力的精辟概括b、改革为什么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首先,这是由改革的实质决定的。

判断一次社会变革是不是一次革命,最根本的是坚持生产力标准,看其是否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

改革就是要清除那些束缚生产力发展的障碍和弊端。

其次,这是由改革的深刻性和全面性决定的。

再其次,这是由改革任务的艰巨性和时间的紧迫性决定的。

(3)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3分)改革的对象、方式和目的决定了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a、改革的对象是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旧体制。

b、社会主义改革是在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下的渐进式的改革。

c、社会主义改革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如何提高文化软实力?2.①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在加大公共文化事业投入和扶持力度的同时,积极推进文化产业的发展,做到公益性文化和经营性文化产业协调发展。

②避免文化产业化过程中文化政绩化的现象,加强创新机制,提高文化产业的竞争力。

③改变中国文化产业规模小、相对分散、总体实力弱的现状,走出中国文化产业的碎片时代,对现有文化产业进行整合,发挥规模效益。

④积极吸取韩国等发达国家的做法,坚持文化“外推”和“内引”相结合的方针,让世界充分了解中国文化。

⑤政府加大文化立法的力度,增强文化保护意识。

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资源挑战对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提出了何种要求?(一)1.经济增长方式分为粗放型和集约型两种。

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是指主要依靠生产要素的数量扩张而实现经济增长的方式,其表现是高投入、高消耗、低产出、低效率。

读《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有感

读《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有感

读《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有感摘要:在世情、国情、党情发生新变化的今天,中国共产党人将再次出发,把不断丰富和发展的马克思主义贯彻到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将引领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航船开始新的征程。

关键词:“改革” 十八大“改革”是十八大报告中最重要的关键词之一,全文出现86次。

所以,今天我们有必要重读《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这篇文章,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理解这篇文章中关于改革的深刻含义。

一、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之原因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直接动力。

改革之所以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主要原因有:第一,社会主义改革不是那种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的政治大革命,但也不是个别方面和环节上的细枝末节上的修补,而是对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的根本性变革;第二,改革必然会涉及和引起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技等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的深刻变化,必然会引起人们的精神面貌,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的重大变化,必然会触及到每个人的实际利益,引起社会各方面的调整。

从改革引起的社会变革和深度来说,他实际上是一场新的革命;第三,改革的目标同过去革命的目标一样,都是为了扫除生产力发展的障碍,使中国摆脱贫穷落后的状态。

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正是在解放生产力的意义上,强调“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

二、改革开放以来的成就及其重要经验文章中有一句话,说:“改革能否成功,再过几年就能看清了。

”那么,我们今天看来,改革是成功的吗?很明显是的。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实力大大提高;人民的生活明显得到改善,实现了从贫穷到温饱、从温饱到小康的跨越;另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际地位日益攀升,科学技术更是日新月异等等。

我们取得这些成就的原因中最根本的一点就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深化改革,扩大开放。

归根结底,就是“一条道路”“一个体系”“一种制度”,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改革是社会发展的什么动力

改革是社会发展的什么动力

改革是社会发展的( )A.间接动力B.最终决定力量C.直接动力D.根本动力正确答案C答案解析[考查要点]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对改革在社会主义发展中的作用的认识。

[答案解析] 本题实质上是考查考生对社会发展间接动力、最终决定力量、直接动力、根本动力的区别。

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间接动力是科学技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是生产力;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是改革和阶级斗争;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社会基本矛盾。

考生对此要熟练掌握。

改革这个中文词现在经常指的是改变旧制度和旧事物。

为了对旧的生产和上层建筑关系进行部分或根本的调整,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改革通常包括政治,社会,文化和经济的改善和创新。

与革命相比,它以极端的方式推翻了原始政权,以达到改变现状的目的。

改革是指在现有政治体制内实施改革。

通常,改革能否成功将影响一个国家的命运。

如果成功,则可能导致稳定性。

如果失败,则可能导致内乱或冲突。

改革开放是中国在1978年12月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开始实行的改革开放和对外开放的政策。

1978年11月,安徽省凤阳县小港村实行“农地分户,损益尽责”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大合同),拉开了中国国内改革的帷幕。

在城市中,国有企业的自我管理权得到了明显改善。

1979年7月15日,中央政府正式批准广东和福建两省在对外经济活动中实行特殊政策和采取灵活措施,这是改革开放的历史性一步。

对外开放已成为中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中国的强国之路是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

改革开放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根据1992年的南方谈话,中国的改革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由于改革开放,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1992年10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宣布,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中国的改革进入了一个新的改革时期。

2013年,中国进入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新时期。

深化改革开放,要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1-2]改革开放是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的两个基本点之一。

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直接动力

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直接动力

通过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制度得到完善和发展,为社会注入了生机和活力,极大地调动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力,极大地解放了社会生产力,实现了迅速发展。

经济增长。

的发展。

因此,改革是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直接动力。

改革开放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国共产党基本路线的两个基本要点之一。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般原则和政策,是建设强国,党和国家发展的道路。

进步的活力来源。

改革,即内部改革,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有意识地调整和改革与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方面和联系,以促进社会主义的发展。

生产力和各种事业。

国家的全面进步将更好地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开放,即对外开放,是加快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必然选择。

它符合当今时代的特征和世界发展的总趋势,是必须长期坚持的一项基本国策。

中国的改革开放成就斐然。

通过这一重大改革和开放,已经实现了三个重大转变:
第一个重大转变是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过渡到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第二个重大转变是从封闭和半封闭的社会向完全开放的社会的转变。

第三个重大转折点是人们的生活从衣着向小康社会的转变。

没有改革开放,就不可能实现三大变化。

因此,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选择。

改革是社会发展的什么动力

改革是社会发展的什么动力

改革是社会发展()A、间接动机B、终极权力C、直接功率D、基本动机正确回答C答案分析【考点】这道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对改革在社会主义发展中作用的认识。

[答:]本题从本质上考察了考生对社会发展的间接驱动力、最终决定力、直接驱动力和根本驱动力的区别。

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间接动力是科学技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是生产力,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是改革和阶级斗争;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社会基本矛盾。

应聘者必须精通这一点。

现在的汉字改革往往是指改变旧的制度和事物。

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是从局部或根本上调整旧的生产与上层建筑的关系。

改革通常包括政治、社会、文化和经济方面的改进和创新。

与革命相比,它以极端的方式推翻了原有政权,达到了改变现状的目的。

改革是指在现有政治体制内实施改革。

通常,改革的成功与否将影响一个国家的命运。

如果成功,可能会带来稳定。

如果失败,可能会导致内乱或冲突。

改革开放是我国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实施的改革开放政策。

1978年11月,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实行了“农用地分家,盈亏负责”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大承包),拉开了我国国内改革的大幕。

城市国有企业自主经营权明显提高。

1979年7月15日,中央正式批准广东、福建两省在对外经济活动中实行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

这是改革开放的历史性一步。

对外开放已成为中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中国的强国之路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强大动力。

改革开放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根据1992年的南方谈话,中国的改革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由于改革开放,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1992年10月14日召开的改革开放新时期,是中国共产党改革开放最具特色的时期。

2013年,中国进入全面深化改革的新时代。

深化改革开放,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1-2]改革开放是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的两个基本点之一。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方针政策,是党和国家发展进步的强大之路和活力之源。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习题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习题

第六章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一)名词解释1.社会基本制度2.社会具体体制3.“三个有利于”标准(二)单项选择题1.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是()A.改革B.开放C.阶级斗争D.社会和谐2.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是()A.阶级斗争B.改革开放C.全面建设小康社会D.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3.改革中要进行革命性变革的是()A.根本制度B.指导思想C.具体体制D.经济基础4.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A.开放B.公平C.与时俱进D.改革5.对外开放是()A.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权宜之计B.我国长期实行的一项基本国策C.有时间限制的政策D.对发达国家的开放6.首先使用“对外开放”表述的,是()A.列宁B.斯大林C.毛泽东D.邓小平7.中国最大的经济特区是()A.上海B.深圳C.珠海D.海南8.1979年6月初,凤阳县县委书记陈庭元向安徽省委书记万里汇报工作时,引用了当地农民的歌谣:“大包干,真正好,干部群众都想搞,只要准搞三五年,吃陈粮,烧陈草。

”这首歌谣赞扬的是()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B.乡镇企业异军突起C.国有企业承包责任制D.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9.有一首歌唱到“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一九九二年又是一个春天”,歌中的两个“春天”分别喻指()A.“三步走”部署和“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C.建立经济特区和邓小平南方讲话D.国有企业改革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0.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A.艰苦奋斗、奋发图强B.加快发展民族经济C.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D.实施科教兴国战略11.发展和扩大对外经济关系的基础和主要内容是()A.发展对外贸易B.发展对外技术交流,引进先进技术C.发展国际劳务合作和国际旅游D.建立经济特区,积极利用外资12..我国对外开放进入新阶段开始于()A.1980B.1984C.1990D.1992(三)多项选择题1.我国对外开放的格局是()A.全方位B.多层次C.宽领域D.高水平2.对外开放的基本形式是()A.走出去B.引进来C.请进来D.卖出去3.经济特区是个窗口,是()A.政治的窗口B.技术的窗口C.管理的窗口D.知识的窗口E.对外政策的窗口4.我国已经兴办的经济特区是()A.深圳B.珠海C.汕头D.厦门E.海南5.我国对外经济关系的内容和形式有()A.外贸B.对外技术交流C.国际资金往来D.国际劳务合作E.国际旅游业6.实行对外开放是()A.我国的长期基本国策B.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C.生产社会化、国际化的必然结果D.资本主义“和平演变”的结果E.是对自力更生的否定7.我国吸收和利用国外资金的形式主要有()A.外国公司的直接投资B.外国政府和银行的贷款C.国际金融组织贷款D.发行国际债券E.购买外国企业股票8.我国多层次的开放格局是()A.经济特区B.沿海、沿江、沿边、沿路开放地区C.内陆开放地区D.少数民族地区D.能开拓新的生产门路,扩大国内就业机会E.有利于拓宽出口渠道,增加外汇收入9.对外贸易对发展国民经济具有日益重要的作用。

2015版毛概课后习题解答

2015版毛概课后习题解答

第七章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一、为什么说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1)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2)改革不是对原有体制的细枝末节的修补,是一场深刻而全面的社会变革,它既包括经济体制又包括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体制,既涉及生产力又涉及生产关系,既涉及经济基础又涉及上层建筑,既包括体制层面又包括思想观念层面。

(3)从解放生产力、扫除发展生产力的障碍这个意义上来说,从政策的重新选择、体制的重新构建的深刻性和广泛性来说,从由此引发的社会生活和人们观念变化的深刻性和广泛性来说,改革是一场伟大的革命。

二、如何理解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意义和目标任务?重大意义:①极大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②解放社会主义基本矛盾和发展过程中的各种难题,化解来自各方面的风险和挑战,更好地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③改革开放最重要的是坚持党的领导,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加强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促进,提高改革决策科学性,广泛凝聚共识,形成改革合力。

目标任务: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全面深化改革要立足于我国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坚持发展仍是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这个重大战略判断,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的牵引作用,推动生产关系同生产力,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相适应,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要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紧紧围绕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紧紧围绕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紧紧围绕提高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

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直接动力

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直接动力

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直接动力
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是整个人类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

在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毛泽东正确地认识到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存在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这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

邓小平根据马克思和毛泽东的这些思想提出了在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我们建立起来的经济关系和上层建筑在某种历史条件下,也可能产生对生产力束缚的观点,因而改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内容,以更好地推动生产力的发展,是人类社会矛盾运动的具体表现。

因此,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直接动力。

改革是一场新的革命,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改革的性质,既是一场革命,又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

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改革具有根本性、广泛性和深刻性。

改革是为了扫除发展生产力的障碍,来解放生产力。

改革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发展生产力,从这个意义上说,改革也叫革命。

对原有体制进行根本性的变革。

改革引起了经济生活、社会生活、思想观念等一系列重大变化。

这种革命不是传统意义上的革命。

改革不是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的政治革命不是要改变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而是在党的领导下对原有的经济体制和其他体制进行根本变革。

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直接动力

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直接动力

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直接动力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


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两个基本点之一。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方针、总政策,是强国之路,是党和国家发展进步的活力源泉。

为什么说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直接动力?原因如下:
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是人类社会发展和变革最深刻的根源。

社会基本矛盾的相互作用和辩证运动是一切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推动着人类社会从低级向高级发展。

2)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是非对抗性的,可以通过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来解决。

我国原有体制中生产力的发展,已越来越不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要求。

只有通过经济体制、政治体制和教育、科技、文化体制等方面的改革,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才能解放被旧体制束缚的生产力。

所以说,改革是解决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根本途径,是推动社会主义社会向前发展的动力。

3)十多年来,经过从农村到城市的各个领域的改革和对外开放,促
进了我国生产力的巨大发展,推动了我国社会的历史性变化。

实践证明,改革也是一场革命,也是解放生产力,是中国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毛概简答题

毛概简答题

第七章1、为什么说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20世纪70年代以后,国际形势和世界政治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要和平、求发展逐步成为世界潮流,世界大战短期内打不起来,中国争取一个长期和平发展环境是可能的,这为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提供了重要的外部条件。

改革开放使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大大加快,使中国人民走上了富裕安康的广阔道路,30多年的实践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潮流的重要法宝。

改革开放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改革的目的同过去的革命一样,是为了扫除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障碍,使中国摆脱贫穷落后的状态。

改革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伟大革命。

2、怎样理解必须坚持改革的正确方向?方向问题至关重要。

坚持什么样的改革方向,决定着改革的性质和最终成败。

中国是一个大国,不能出现颠覆性错误。

中国30多年改革之所以能够顺利推进并取得历史性成就,根本原因在于始终坚持了正确的改革方向和改革立场,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

3、如何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1) 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要正确把握对外开放面临的新形势; 2) 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要完善互利共赢、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 3) 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要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形成竞争的新优势。

第八章1、如何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决定了收入分配制度领域必然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

社会主义之所以必须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是由社会主义公有制和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的。

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所有制基础。

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体现为按劳分配是全社会占主体的分配原则,也体现为它是公有制经济内部的主体分配原则。

毛概下重点

毛概下重点

1.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党在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的拨乱反正。

2.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3.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全面深化改革的原因:1)顺应当今世界发展趋势。

2)实现党的十八大提出的战略目标和任务,必须全面深化改革。

3)抓住机遇,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必须全面深化改革。

4)适应我国发展的新要求和人民的新期待,必须全面深化改革4.正确处理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关系:处理好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关系、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的关系、全局和局部的关系、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的关系(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胆子要大和步子要稳的关系、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稳定是前提)等等。

原则:动态中相互协调,符合我国改革力度,发展速度,社会可承受度5.坚持对外开放的原因:(1)是对中国发展历史经验教训深刻总结的结果(2)是顺应经济全球化大势和科技发展机遇的客观要求(3)是为了借鉴和吸收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4)是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6.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

改革目标: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7.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内涵:(1)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不是划分社会制度的标志,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不等于资本主义。

(2)计划和市场作为经济手段,对经济活动的调节各有优势和长处,社会主义实行市场经济要把两者结合起来。

(3)要把发展市场经济与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有机结合起来。

这既可以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又可以充分利用市场经济对发展生产力的作用。

8.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9.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10.什么是公有制:全体社会成员或部分社会成员共同占有生产资料,人们在生产资料面前平等。

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和开放

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和开放

的研究。”
邓小平科学地揭示了 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 的直接动力
改革拉开序幕
二、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 动力
1、改革是一场新的革命。
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
第一次革命是从鸦片战争到生产资料社 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其实质和目标是 实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和初步建立社 会主义制度、奠定社会主义的基础;
1983年
2002年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深圳国贸大厦
国贸大厦于1984年10月兴建,1985年12月 竣工,楼高160米,共53层,是当时全国最 高建筑。建设中三天盖一层楼,创下了建 筑史上新纪录,是“深圳速度”的代名词。 1992年,邓小平同志视察深圳,在这里发 表谈话(即“南方谈话”部分内容)。这 里也曾接待过江泽民、李鹏等党和国家领 导人以及尼克松、布什、海部俊树、李光 耀、加利等外国政要。
2、邓小平对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理论 的丰富和发展
第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状况,要从实际出发, 看能否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第二,社会主义社会仍然有解放生产力的问题。
第三,基本矛盾和主要矛盾、根本任务统一起来。
第四,解决主要矛盾的途径是改革。
“ 指出这些基本矛 盾,并不就完全解
决了问题,还需要
就此作深入的具体
深圳特区建立前25年,GDP年均增长28%, 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40.2%,地方财政收入 年均增长35.2%,出口总额年均增长37.9%。 2004年全市实现GDP3423亿元,在内地大 中城市中名列第五位;人均GDP超过7100 美元,居首位;外贸出口总额778亿美元, 连续12年居全国首位。今年上半年全市累计 实现GDP 1895亿元,比增14%。从1994年 到2004年,深圳累计向中央财政贡献3663 亿元,其中2004年贡献753亿元。

改革开放的认识

改革开放的认识

改革开放的认识一、改革开放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

在当代中国,要发展生产力,一方面要以科学技术为第一生产力,另一方面要进行改革,从而为生产力的发展开辟广阔的社会空间。

改革开放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坚持改革开放,我们会面临不少困难,但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我们只能是死路一条。

第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我们必须进行体制改革。

建国后,模仿苏联模式建立起来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已经严重地阻碍了我国生产力的发展,真正是到了“不改革就没有出路”的地步。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毅然作出了进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定。

现代化的今天,改革已经到了攻坚阶段,许多问题都是牵一发而动全身,解决起来难度相当大。

这就更需要我们拿出更大的勇气和决心继续深化改革。

第二,进入新时期,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取得的巨大成就表明,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没有改革开放,便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现代化历史进程中的起步和发展。

第三,改革开放每深入一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就更趋深刻、更趋完善、更趋成熟。

30年的改革开放,从破除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建立崭新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机制,我们党经历了对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不断深化、发展和创新的过程。

30年的中国社会主义与世界历史进程的融合,尤其是国门的开放,极大地促进了民族历史向世界历史进程的自觉流动,引进世界一流的先进技术和科学,引进反映新时代历史潮流和规律趋势的世界优秀精神产品和观念,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具有时代性、国际性和先进性。

二、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第一,改革开放是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革命。

改革开放作为一场新的伟大革命,其根本目的之一就是要不断打破陈旧体制机制的束缚,使社会生产力获得又好又快发展。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第七章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一、单项选择题1.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是( )。

A.阶级斗争B.改革C.发展生产力D.物质利益原则2.社会主义改革的性质是( )。

A.改变社会主义基本制度B.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C.实行自由民主制度D.建立和完善市场经济体制3.改革的实质和目的是( )。

A.否定或取消社会主义基本制度B.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C.实现现代化军事强国的战略目标D.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4.社会主义改革的目的是( )。

A.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B.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C.实现共同富裕D.建立社会主义物质技术基础5.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的改革从( )开始。

A.城市B.边远地区C.农村D.北京6.我国开始全面改革是在( )。

A.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B.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以后C.邓小平南方谈话以后D.党的十四大以后7.首次提出提出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学说的是()。

A.列宁B.斯大林C.毛泽东D.邓小平8.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特点是()。

A.完全相适应B.又相适应又相矛盾C.完全不适应D.有点适应有点矛盾9.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是()。

A.靠自己的发展B.靠国际形势的发展C.靠经济全球化的发展D.靠世界银行的贷款10.在“三个有利于”标准中处于基础地位是()。

A.生产力综合国力的增强B.综合国力的增强C.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D.整个社会的发展11.改革的重点是()。

A.经济体制改革B.政治体制改革C.科技体制改革D.文化体制改革12.邓小平在我国改革开放全面展开的历史进程中,反复强调中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战略的必要前提,中国的最高利益,中国的问题,压倒一切的是()。

A.发展B创新C.改革D.稳定13.我们应当把对外开放的基本立足点放在()。

A.发展对外经济关系上B.发展睦邻友好关系上C.增强我国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能力上D.吸收和借鉴世界一切文明成果上14.我国经济特区的“特”在于实行特殊的()。

第七章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

第七章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

第七章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第一节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一、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二、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直接动力三、改革是全面的改革四、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第二节对外开放是中国的基本国策一、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二、对外开放是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三、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教学重点1. 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2. 改革的社会主义性质和方向3. 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4. 对外开放是中国的基本国策十七大报告:我们即将迎来改革开放三十周年。

一九七八年,我们党召开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

从那时以来,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以一往无前的进取精神和波澜壮阔的创新实践,谱写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顽强奋进新的壮丽史诗,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

☐一、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由人类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推动的。

★马克思恩格斯阐明了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一般规律及其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的运动形式,但未具体分析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问题。

★列宁提出社会主义制度下,对抗消失,矛盾还会存在的观点,但对社会主义的矛盾规律未进行系统的阐述。

★斯大林认为精神和道义的一致是苏维埃社会发展的动力,晚年虽认识到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但未作为根本问题提出。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理论是改革开放的理论出发点。

★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理论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邓小平给与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理论以高度的评价,同时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这一理论。

1、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理论☐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

正是这两种基本矛盾的相互作用,推动着社会主义社会不断向前发展。

(1)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

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直接动力

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直接动力

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直接动力
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

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两个基本点之一。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方针、总政策,是强国之路,是党和国家发展进步的活力源泉。

改革,即对内改革,就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自觉地调整和改革生产关系同生产力、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之间不相适应的方面和环节,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和各项事业的全面进步,更好地实现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推动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基本途径。

这是中国改革开放40年历史得出的基本经验。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想兴旺发达,就必须跟上时代,必须站在时代前列,而改革创新是跟上时代、推动社会向前发展的根本动力。

改革开放是推动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的根本途径。

我国的改革开放就是中国共产党从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出发,主动自觉进行的体制变革和政策调整,这种变革和调整顺应了时代发展潮流,反映了人民群众的
迫切愿望,得到了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充分调动了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精神,从而带动了经济发展,促进了社会进步、政治稳定和国家繁荣,因而得到全体人民的真诚拥护,也赢得了全世界广泛好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也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得到进一步的完善和发展。

毛概第7章

毛概第7章

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二、对外开放是中国的基本国策
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按照中国入世承诺, 日起, 按照中国入世承诺,从2007年1月1日起,外资银 年 月 日起 行将获得与中资银行同等的国民待遇。也就是说, 行将获得与中资银行同等的国民待遇。也就是说, 还剩下不到6个月的时间 孱弱的国内银行业, 个月的时间, 还剩下不到 个月的时间,孱弱的国内银行业, 将与实力雄厚的外资银行站在同一起跑线上, 将与实力雄厚的外资银行站在同一起跑线上,进 行真刀真枪的竞争。 行真刀真枪的竞争。
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一、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1.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矛盾运 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矛盾运 动的必然需要。 动的必然需要。 2.改革是社会主义的出路和希 改革是社会主义的出路和希 望。
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一、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正确认识和解决改革面临的新问题
消除制约 经济社会 发展的体 制性问题
第一, 第一,重塑改革文化 ; 第二,抵制公共权力市场化的行为; 第二,抵制公共权力市场化的行为; 第三, 第三,制定和实施改革推进规划 。
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一、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1.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 1.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 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 2.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除弊创新、 2.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除弊创新、自我完 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除弊创新 善和发展的过程; 善和发展的过程; 3.改革是社会主义的强国之路, 3.改革是社会主义的强国之路,是促进经 改革是社会主义的强国之路 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改革,即对内改革,就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自觉地调整和改革生产关系同生产力、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之间不相适应的方面和环节,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和各项事业的全面进步,更好地实现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党校重要讲话中强调,改革开放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创新充满活力的体制机制的必然要求,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

这一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改革开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历史地位、巨大作用和伟大意义,我们要深入学习,用心领会。

改革开放,是我们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一次新的伟大革命。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中央提出的理论路线和制定的一系列方针政策,最鲜明的特征就是改革。

通过改革开放,我们实现了党的工作重点的转移,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冲破了束缚生产力发展的体制障碍,推动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形成了对外开放的全新格局,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道路。

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从封闭自守到走向世界,改革开放所带来的历史性突破,开创了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全面发展的崭新局面。

短短29年里,中国经历了举世瞩目的历史大转折和事业大发展,由一个国民经济濒临崩溃边缘、农村2.5亿人生活在温饱线下的国家,变成了有强大市场活力的世界第四大经济体,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综合国力显著提升,国际影响力和民族凝聚力大大增强,社会政治稳定,人民生活总体上实现了由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是人类社会发展和变革最深刻的根源。

社会基本矛盾的相互作用和辩证运动是一切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推动着人类社会从低级向高级发展。

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是非对抗性的,可以通过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来解决。

我国原有体制中生产力的发展,已越来越不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要求。

只有通过经济体制、政治体制和教育、科技、文化体制等方面的改革,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才能解放被旧体制束缚的生产力。

所以说,改革是解决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根本途径,是推动社会主义社会向前发展的动力。

十多年来,经过从农村到城市的各个领域的改革和对外开放,促进了我国生产力的巨大发展,推动了我国社会的历史性变化。

实践证明,改革也是一场革命,也是解放生产力,是中国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