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石壕吏》知识点总结
八年级石壕吏知识点
八年级石壕吏知识点《石壕吏》是唐代诗人杜甫著名的“三吏三别”之一,这首诗以其深刻的社会洞察和生动的叙事风格,成为了中学语文八年级学习的重要篇目。
以下是关于八年级《石壕吏》的一些重要知识点。
一、背景知识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时期,即安史之乱期间。
这场战乱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破坏,百姓生活困苦,流离失所。
《石壕吏》正是杜甫在这个动荡时期的所见所闻,通过描写石壕村差役抓丁的场景,反映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沉重灾难。
二、诗歌内容1、情节诗歌讲述了一天晚上,差役到石壕村捉人当兵,老翁翻墙逃走,老妇出门应对。
老妇向差役诉说了家庭的不幸:三个儿子都被征去打仗,其中两个已经战死。
家里只剩下儿媳和还在吃奶的孙子,儿媳出入连完整的衣服都没有。
但差役仍不肯罢休,最后老妇无奈,只得自己跟随差役去军中服役。
2、人物诗中主要出现了差役、老妇和老翁这几个人物形象。
差役冷酷无情,强行抓人;老妇可怜悲惨,但为了保护家人又不得不坚强应对;老翁则在关键时刻翻墙逃走。
三、诗歌主题1、批判战争诗歌通过对石壕村抓丁这一事件的描写,深刻地批判了战争的残酷和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痛苦。
2、同情百姓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展现了他忧国忧民的情怀。
四、诗歌艺术特色1、以小见大通过描写石壕村一个普通家庭的遭遇,反映了整个社会的动荡和人民的苦难,以局部展现全局。
2、生动的细节描写如“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等,通过动作和神态的描写,生动地展现了人物的心理和处境。
3、沉郁顿挫的风格整首诗情感深沉凝重,语言质朴,节奏顿挫,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五、重点词句解析1、“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暮”和“夜”点明了时间,烘托出紧张的气氛。
2、“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一何”加强了感情色彩,突出了差役的愤怒和老妇的悲苦。
3、“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表现了老妇对死去儿子的悲痛和对生者艰难生活的无奈。
六、诗歌背诵与默写对于八年级的学生来说,熟练背诵和默写《石壕吏》是基本要求。
第24课《唐诗三首——石壕吏》知识点梳理 2020—2021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石壕吏》知识点整理一.作者简介杜甫(712-770 ),唐代诗人,字子美。
籍贯:巩县(今属河南)。
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由于他能忧国忧民,被尊为“诗圣”;由于其诗真实反应所处的时代,后世称为“诗史”。
代表作:《春望》《望岳》《兵车行》以及“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等。
杜甫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他热爱生活,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他疾恶如仇,对朝廷的腐败、社会生活中的黑暗现象都给予批评和揭露;他同情人民,甚至幻想着为解救人民的苦难甘愿做自我牺牲。
所以,他的诗歌创作,始终贯串着忧国忧民这条主线。
他的诗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强烈的时代色彩和鲜明的政治倾向,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一个历史时期政治时事和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因而被称为一代“诗史”。
二.翻译傍晚时我投宿在石壕村,有差役在夜晚抓人。
老翁翻墙逃跑,老妇出门察看。
差役吼叫得多么凶狠!老妇啼哭得多么悲苦!(我)听到老妇走上前对差役说:“我三个儿子都在邺城防守. 一个儿子捎信回来,说另外两个儿子最近战死了。
活着的人暂时苟且活着,死去的人生命永远结束了。
家里再也没有其他男人,只有一个还在吃奶的孙子。
有孙子在,所以他的母亲还没有离去,但她连一件完整的衣服都没有,无法出来见人。
老妇我力气虽然衰弱,请允许我跟从您连夜归营。
赶快到河阳去服役,还能给军队准备明天的早饭。
夜深了,说话的声音消失了,隐隐约约听到低微断续的哭声。
天亮后我登程赶路,只能与(返回家中的)老汉一人告别。
三.主旨这首五言古诗通过作者亲眼所见的石壕的差役乘夜捉人的事,揭露封建统治者的残暴,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乱”引起的战争给广大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四.内容理解(一)作品简介《石壕吏》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的诗作,是一首杰出的现实主义叙事诗。
这首五言古诗通过作者亲眼所见的石壕的差役乘夜捉人的事,揭露封建统治者的残暴,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乱”引起的战争给广大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杜甫《石壕吏》译文注释及考点分析
石壕吏杜甫〔唐代〕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译文日暮时投宿石壕村,夜里有差役到村子里抓人。
老翁越墙逃走,老妇出门查看。
官吏大声呼喝得多么凶恶,妇人大声啼哭得多么悲苦。
我听到老妇上前说:我的三个儿子戍边在邺城。
其中一个儿子捎信回来,说另外两个儿子刚刚战死。
活着的人苟且偷生,死去的人就永远不会回来了!家里再也没有别的男人了,只有正在吃奶的小孙子。
因为有孙子在,他母亲还没有离去,但进进出出都没有一件完整的衣服。
虽然老妇我年老力衰,但请允许我跟从你连夜赶回营去。
立刻就去投向河阳的战役,还来得及为部队准备早餐。
夜深了,说话的声音逐渐消失,隐隐约约听到低微断续的哭泣声。
天亮后我继续赶路,只能与老翁一个人告别。
注释暮:在傍晚。
投:投宿。
吏:官吏,低级官员,这里指抓壮丁的差役。
夜:时间名词作状语,在夜里。
逾:越过;翻过。
走:跑,这里指逃跑。
呼:诉说,叫喊。
一何:何其、多么。
怒:恼怒,凶猛,粗暴,这里指凶狠。
啼:哭啼。
苦:凄苦。
前:上前,向前。
致:对……说。
前致词:指老妇走上前去(对差役)说话。
邺城:即相州,在今河南安阳。
戍:防守,这里指服役。
附书至:捎信回来。
书,书信。
至,回来。
新:最近,刚刚。
存:活着,生存着。
且偷生:姑且活一天算一天。
且:姑且,暂且。
偷生:苟且活着。
长已矣:永远完了。
已:停止,这里引申为完结。
室中:家中。
更无人:再没有别的(男)人了。
更:再。
惟:只,仅。
乳下孙:正在吃奶的孙子。
未:还没有。
去:离开,这里指改嫁。
完裙:完整的衣服。
老妪:老妇人。
衰:弱。
请从吏夜归:请让我和你晚上一起回去。
请:请求。
从:跟从,跟随。
应:响应。
犹得:还能够。
(完整版)《石壕吏》知识点总结
(完整版)《石壕吏》知识点总结《石壕吏》知识点总结一、《石壕吏》选自《杜诗详注》,作者是唐朝诗人杜甫。
他是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他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
其人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奉为“诗圣”。
其代表作有“三吏”指的是:《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二、重点字词:暮:晚上投:投宿吏:差役逾:越过一何:多么前致词:走上前(对差役)说话戍:防守附书至:捎信回来新:最近偷生:苟且活着已:停止,这里引申为完结。
更无人:再没有别的男人了乳下孙:还在吃奶的孙子裙:这里泛指衣服老妪:老妇请:请让我应:应征犹得:还能够三、译文:晚上我投宿石壕村,有官吏夜里来捉人。
老翁越过墙跑了,老妇出门去查看。
小吏的喊声多么愤怒,老妇的哭声多么悲苦。
听我老妇走上前说话:三个儿子都在邺城防守。
一个儿子捎信来,两个儿子最近战死。
活人苟且活着,死者永远完结。
家里再没有别的男人了,只有吃奶的孙子。
因为有孙子,所以他的母亲还没离开,出门却没有完整的衣服。
老妇力气虽然衰弱,请让我今晚跟你一起回营去,赶到河阳去服役,还能够准备早晨的饭。
到了深夜,说话的声音没有了,似乎听到有人低声地哭泣。
天亮登程赶路的时候,只同那个老头儿告别了。
四、整体把握:1、前四句,老妇人“致词”的由来,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
2、主体部分:老妇人“致词”。
分三层:第一层(前六句):老妇人诉说三个儿子全部征战,已有两个战死沙场。
第二层(中间四句):写老妇人家境贫寒,衣不蔽体食不果腹。
第三层(最后两句):老妇人自请应役。
3、最后四句是这件事的尾声,暗示老妇已被差吏抓走。
★五、用文中一句话概括全文,应该是哪句?捕吏捉人是为了补充唐朝军队的兵力,那么为什么不写征兵、点兵,而要用“捉”字呢?答:“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捉”字暗示当时的百姓不愿意去当兵,但是官吏不顾及百姓们的意愿,采取“捉”的方式,强迫别人当兵因此“捉”,刻画了官吏们的凶残和霸道,在如实描绘之中,体现了作者对官吏们残暴手段的揭露和批判。
《石壕吏》知识点总结教学文稿
《石壕吏》知识点总结《石壕吏》知识点总结一、《石壕吏》选自《杜诗详注》,作者是唐朝诗人杜甫。
他是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他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
其人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奉为“诗圣”。
其代表作有“三吏”指的是:《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二、重点字词:暮:晚上投:投宿吏:差役逾:越过一何:多么前致词:走上前(对差役)说话戍:防守附书至:捎信回来新:最近偷生:苟且活着已:停止,这里引申为完结。
更无人:再没有别的男人了乳下孙:还在吃奶的孙子裙:这里泛指衣服老妪:老妇请:请让我应:应征犹得:还能够三、译文:晚上我投宿石壕村,有官吏夜里来捉人。
老翁越过墙跑了,老妇出门去查看。
小吏的喊声多么愤怒,老妇的哭声多么悲苦。
听我老妇走上前说话:三个儿子都在邺城防守。
一个儿子捎信来,两个儿子最近战死。
活人苟且活着,死者永远完结。
家里再没有别的男人了,只有吃奶的孙子。
因为有孙子,所以他的母亲还没离开,出门却没有完整的衣服。
老妇力气虽然衰弱,请让我今晚跟你一起回营去,赶到河阳去服役,还能够准备早晨的饭。
到了深夜,说话的声音没有了,似乎听到有人低声地哭泣。
天亮登程赶路的时候,只同那个老头儿告别了。
四、整体把握:1、前四句,老妇人“致词”的由来,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
2、主体部分:老妇人“致词”。
分三层:第一层(前六句):老妇人诉说三个儿子全部征战,已有两个战死沙场。
第二层(中间四句):写老妇人家境贫寒,衣不蔽体食不果腹。
第三层(最后两句):老妇人自请应役。
3、最后四句是这件事的尾声,暗示老妇已被差吏抓走。
★五、用文中一句话概括全文,应该是哪句?捕吏捉人是为了补充唐朝军队的兵力,那么为什么不写征兵、点兵,而要用“捉”字呢?答:“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捉”字暗示当时的百姓不愿意去当兵,但是官吏不顾及百姓们的意愿,采取“捉”的方式,强迫别人当兵因此“捉”,刻画了官吏们的凶残和霸道,在如实描绘之中,体现了作者对官吏们残暴手段的揭露和批判。
《石壕吏》赏析
《石壕吏》一、文学常识:杜甫,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字子美,世称杜工部。
被称为“诗圣”,诗作被称为“诗史”。
这首古体诗,主要内容是叙事性的,但又带有比较强的抒情色彩。
二、解词:1.吏,小官,这里指差役。
2.投:投宿。
3.一何:多么。
4.戍:防守。
5..新:最近。
6.已:停止,这里指生命结束。
7.完裙:完整的衣服。
裙,这里泛指衣服。
12.老妪:老妇。
13.幽咽:形容低微、断续的哭声。
三、译文:傍晚(我)投宿在石壕村,有差役在夜间抓人。
(这家的)老汉翻墙逃走,老妇出门去查看。
差役吼得多么凶狠!老妇哭得多么悲苦!只听老妇走上前(对差役)说:(我)三个儿子在邺城驻守。
一个儿子捎信回来,说(另外)两个儿子最近战死了。
活着的人暂且苟且活着,死去的人就永远完结了!家里再没有别的(男)人了,只有还在吃奶的孙子。
(因为)有孙子在,(所以)他的母亲还没有离去,(但)出出进进根本没有完整的衣服。
老妇我力气虽然衰弱,请让我今晚跟你回营去,赶快到河阳去服役,还能(为军队)准备明天的早饭。
夜深了,说话的声音没有了,好像听到(有人)低声地哭。
天亮(我)登程赶路的时候,只同老汉(一人)告别。
四、中心思想:这首诗反映了诗人当时思想上的矛盾:他歌颂石壕老妇勇于承担苦难的精神,表明自己支持这场平叛的战争,希望取得胜利;但他又写出老妇一家的悲惨遭遇,含蓄地揭露统治阶级爪牙的残暴,表明他为战争给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而深感悲痛,表达出对他们的深切同情。
五、内容理解:这是一首叙事诗,其主体部分是老妇人的“致词”。
第一部分(“暮投……出门看”):老妇“致词”的由来,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
(“投”能暗示出这是一个兵荒马乱的年头,所以一个赶路人急于找住宿的地方。
“夜捉人”体现了官吏的狠毒,官府白天抓不到人,就趁夜间人们熟睡之际抓人。
)第二部分(“吏……晨炊”):连用两个“一何”,写出“吏”与“妇”的尖锐矛盾,加重了感情色彩,既概括又爱憎分明。
第24课《唐诗三首——石壕吏》知识点梳理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石壕吏一、文学常识杜甫,字子美,因居少陵,自号少陵布衣、少陵野老,因其做左拾遗、检校工部员外郎,称杜拾遗、杜工部,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杜甫生活在唐王朝由盛转衰之时,其诗反映社会动乱和人民疾苦,被称为“诗史”。
诗风“沉郁顿挫”,语言精炼传神,对后世诗人影响极大,因其诗常表现他忧国忧民的情怀被誉为“诗圣”。
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
“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
“三别”:《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
杜甫共有约1500多首诗被保留下来,大多存于《杜工部集》。
《石壕吏》《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选自《杜诗详注》。
二、解题题材:叙事诗。
体裁:古体诗。
古体诗也叫古诗或古风,唐代以来指区别于近体诗(律诗、绝句)的一种诗体。
照古人诗体的分类,汉魏以后的五七言歌谣、乐府古辞、拟题乐府、歌行诗、新乐府和其他五、七言古诗,都属于古体诗。
古体诗的句数没有限制,可多可少,可奇可偶,少的只有二、三、四句,多的可达百句以上。
每句字数也无严格限制,一般是五、七言,也有四言、六言、八言、九言、杂言。
古体诗也要求押韵,但比较自由、灵活,对字词的平仄没有严格要求。
它的语言自由,可俗可雅,对对仗也没有什么要求。
三、原文石壕吏暮投/石壕(háo)/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yú)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yè)城/戍(shù)。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yù)/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yè)。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四、翻译傍晚(我)投宿在石壕村,有差役在夜里来抓人。
老头儿越墙逃走了,老妇人出门察看。
差役大声吆喝多么凶狠!老妇人哭哭啼啼多么凄苦!听见老妇人走上前去(对差役)说话:(我的)三个儿子都在邺城防守。
【初中要点】沪教版七年级上学期语文石壕吏知识点总结
张小只初中知识库
张小只爱学习沪教版初一上册语文石壕吏知识点总结
石壕吏固然通过石壕吏的乘夜捉人揭露了封建统治者的残暴,但最主要的还是在反映安史之乱引起的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
大家在学习中一定要了解诗中的思想,快来看看石壕吏知识点吧!
一、走进作者
杜甫(公元712年-公元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
汉族,祖籍襄阳,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义)人。
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
想要了解更多详细知识点请点击沪教版初一上册语文石壕吏作者简介
二、原文及翻译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想要了解更多详细知识点请点击沪教版初一上册语文石壕吏原文及译文
三、字词解释
1、暮:在傍晚。
2、投:投宿。
3、吏:官吏,低级官员,这里指抓壮丁的差役。
4、夜:时间名词作状语,在夜里。
5、逾(yú):越过;翻过。
想要了解更多详细知识点请点击沪教版初一上册语文石壕吏重点字词
四、课文赏析。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4课《石壕吏》知识点
《石壕吏》一、作者作品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
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
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三吏”“三别”分别是:《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二、创作背景唐肃宗乾元元年(758),为平定安史之乱,唐军围攻叛军所占的邺(yè)郡(今河南安阳),胜利在望。
次年(唐肃宗乾元二年,759)春,形势发生逆转,唐军全线崩溃,退守河阳(今河南孟州),并四处抽丁补充兵力。
此时四十八岁的杜甫由左拾遗贬为华州司功参军,从洛阳回华州(今属陕西渭南),途经新安、石壕、潼关(“三吏”)等地,所经之处,哀鸿遍野,民不聊生,这引起诗人感情上的强烈震动。
根据目睹的现实写了一组诗,《石壕吏》是其中一首。
三、题解石壕,即石壕村,在今河南三门峡东南。
吏,小官,这里指差役。
诗中刻画了官吏的横暴,反映了安史之乱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和自己痛苦的心情。
四、体裁《石壕吏》是古体诗中的五言古诗。
古体诗:也叫古诗或古风,唐代以来指区别于近体诗(律诗、绝)的一种诗体①句数没有限制,可多可少,可奇可偶,有的只有二、三、四句,多的可达百句以上。
②每句字数也无严格限制,一般是五、七言,也有四言、六言、八言、九言、杂言。
③用韵灵活自由。
古体诗也要求押韵,但比较自由灵活。
对平仄和对仗也没有什么要求。
四、赏析《石壕吏》是一首杰出的现实主义的叙事诗。
故事发生在唐代著名的“安史之乱”(历史事件)中。
中心人物是(老妪),按时间的顺序,由暮——夜——夜久——天明,一步步深入,从投宿叙起,以告别结束,从差吏夜间捉人,到老妇随往;从老翁逾墙逃走,到事后潜归;从诗人日暮投宿,到天明登程告别,整个故事有开始、发展、高潮、结局,情节完整,并颇为紧张。
《石壕吏》知识点总结
《石壕吏》知识点总结石壕吏是中国作家丁玲所创作的一篇短篇小说,以描述抗日战争时期农村地主、富农勾结日本侵略者镇压农民的斗争为主题,通过揭示地主与农民的尖锐对立,展现出了农民的痛苦和革命斗争的必要性。
本文将从故事情节、主要人物、思想意义等方面对《石壕吏》进行知识点总结。
一、故事情节《石壕吏》的故事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的一个小村庄。
主人公张九龄是一个戴着草帽、手持石锤、担负着维护地主利益的石壕吏。
然而,他却从内心深处抱怨自己的角色,渴望脱离地主的束缚。
在一次与日本兵的冲突中,张九龄偶遇了曾经被地主压迫的农民阿四,并得知了阿四的家人被地主毒害致死的事实。
这次重逢,激起了张九龄内心深处的激情,他决定加入抗日队伍,与阿四一起为农民谋求解放而战斗。
最终,在一场与日本兵的战斗中,张九龄英勇牺牲,成为了革命的烈士。
二、主要人物1. 张九龄:本文的主人公,一个原本担任石壕吏的地主走狗,但内心深处仍然害怕、厌恶和同情地主压迫农民。
在与阿四的重逢中,他决定选择正义和革命,最终献出了自己的生命,成为革命的烈士。
2. 阿四:一个曾经被地主压迫的农民,他的家人因为地主的毒害而死。
在与张九龄的重逢中,阿四深刻体会到了石壕吏的无能和地主的残忍,最终成为了革命斗争的一员。
3. 地主:小说中的反派角色,代表着剥削阶级的地主阶级。
他们依附于日本侵略者,残酷地压迫和剥削农民,是农民们夙敌。
三、思想意义《石壕吏》通过描述张九龄这个石壕吏的转变,展示了地主与农民的阶级矛盾。
小说对地主阶级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呈现出他们不仅是农民压迫者,也是日本侵略者的帮凶。
同时,小说强调了农民的觉醒与斗争精神,描写了他们通过革命行动战胜地主的渴望和勇气。
整个故事唤起了读者对于正义与压迫的思考,激发了人们的反抗精神。
总之,《石壕吏》是一部批判农村地主、富农与日本侵略者勾结的作品,通过展示主人公张九龄与农民阿四的战斗历程,深入探讨了阶级矛盾和革命斗争的必要性。
作品思想深刻,人物形象鲜明,对于理解抗日战争时期的社会现实和反抗精神具有重要的意义。
石壕吏知识点
一、走近作者杜甫(712—770),字子美,因一度在长安城南少陵附近居住,自号少陵野老。
因官至工部员外部,世称“杜工部”。
唐朝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他的诗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面貌,因此被誉为“诗史”。
杜甫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誉为“诗圣”。
代表作有“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等。
青年时期《望岳》(25岁,现存最早的杜诗)安史之乱时期《春望》(被安史之乱叛军所俘,带回长安,长安一片混乱,官军一再败退)“三吏”(《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安史之乱平息)成都时期《蜀相》《春夜喜雨》《江畔独步寻花》《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老年时期《登高》《登岳阳楼》《江南逢李龟年》二、了解背景唐肃宗乾元元年(758),为平定安史之乱,唐军围攻叛军所占的邺郡(今河南安阳),胜利在望。
次年春,形势发生逆转,唐军全线崩溃,退回河阳(今河南孟州),并四处抽丁补充兵力。
杜甫此时从洛阳回华州(今属陕西渭南),途径新安、石壕、潼关等地,根据目睹的现实写了一组诗,《石壕吏》是其中一首。
石壕,即石壕村,在今河南三门峡东南。
吏,小官,这里指差役。
三、体裁:古体诗题材:叙事诗四、请按照“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梳理诗歌结构开端:暮投石壕村(交代诗人投宿的时间和地点),有吏夜捉人(全篇的提纲)。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发展: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极其概括,极其形象地写出了吏与妇尖锐矛盾,捕吏凶暴,老妇凄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转折1)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家遇不幸,亲子战死,揭露战争罪恶)。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口述生死,暗含凄苦无奈)!(转折2)室中更无人,唯有乳下孙(家无壮男,凄婉可怜)。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百姓生活极度贫困)。
高潮:(转折3)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老妇为保家庭,自请应役)。
2024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石壕吏》考点精讲
石壕吏【唐】杜甫一、课文助读【文题解读】选自《杜诗详注》卷七。
石壕,即石壕村,在今河南三门峡东南。
吏,小官。
这里指差役。
诗题点明了故事发生的地点,交代了故事中的人物。
《石壕吏》是“三吏”“三别”里的一首。
“三吏”指的是《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指的是《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揭示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巨大不幸和困苦。
【作者简介】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
为了与“小李杜”(李商隐与杜牧)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而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写作背景】唐肃宗乾元元年(758),为平定安史之乱,唐军围攻叛军所占的邺郡(今河南安阳),胜利在望。
次年春,形势发生逆转,唐军全线崩溃。
退守河阳(今河南孟州),并四处抽丁补充兵力。
杜甫此时从洛阳回华州(今属陕西渭南),途经新安、石壕、潼关等地,根据目睹的现实写了一组诗,《石壕吏》是其中一首。
二、课文解析三、文章结构四、知识拓展五、课后习题一、《石壕吏》为杜甫在安史之乱中的名作,表现了诗人对战争的控诉和对民生疾苦的关怀,但在写作手法上只是“客观”地叙述,并无情感、态度的直接表露。
试结合作品分析这种写法的表达效果。
【答案】①《石壕吏》直接讲述底层劳动人民的故事,诗人是“旁观者”。
②这个故事本身已令人动容,任何直接的议论和抒情都显得多余。
③诗人高度赞扬人民的牺牲精神,而牺牲的具体方式(战争所迫,差役所胁)又是他难以接受,甚至是控诉的,这种复杂的感情难以直接表达,蕴含在叙述之中更能令人回味和深思。
二、《石壕吏》构思巧妙,试结合具体诗句做简要分析。
【答案】①从诗题看,主要人物应是差役,但诗人对他用了暗写,出场用“吏呼一何怒”点出他的威势,此后就让他转入“幕后”。
②老妇则用明写,把她所说的那些话写成了一篇“抒情独白”,但老妇的话句句都是差役逼出来的。
【精选】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4课《唐诗三首》重要基础知识点总结
24 唐诗三首石壕吏①唐•杜甫写作背景安史之乱中,杜甫从洛阳回华州(今属陕西渭南),途经新安、石壕、潼关等地,在石壕村投宿时,遇到差役深夜抓人,于是根据所见所闻,写出了这篇不朽的诗作。
品诗词对照翻译及赏析重点注释①吏:小官,这里指差役。
②投:投宿。
③一何:多么。
④前致词:走上前去( 对差役) 说话。
⑤戍:防守。
⑥附书至:捎信回来。
⑦新:最近。
⑧已:停止,这里指生命结束。
⑨乳下孙:还在吃奶的孙子。
⑩完裙:完整的衣服。
裙,这里泛指衣服。
⑪老妪:老妇。
⑫幽咽:形容低微、断续的哭声。
作品主旨这首诗通过写作者在石壕村亲眼看见差役深夜抓人的故事,揭露了封建统治者的残暴,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乱”给广大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表现了诗人希望早日平定叛乱的心愿,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唐·杜甫写作背景公元760年,诗人在亲友的帮助下,在成都浣花溪畔盖起了一座茅屋。
不料到了次年八月,大风破屋,大雨又至,诗人长夜难眠,感慨万千,写下了这篇千古传诵的诗篇。
品诗词对照翻译及赏析重点注释①三重茅:多层茅草。
②挂罥:挂着,挂住。
罥,挂结。
③长:高。
④沉塘坳:沉到池塘水中。
坳,低洼的地方。
⑤忍:狠心。
⑥能:如此、这样。
⑦呼不得:喝止不住。
⑧俄顷:一会儿。
⑨漠漠:阴沉迷蒙的样子。
⑩向昏黑:渐渐黑下来。
向,接近。
⑪衾:被子。
⑫丧乱:战乱,指安史之乱。
⑬何由彻:如何挨到天亮。
何由,怎能、如何。
彻,到,这里是“彻晓”(到天亮)的意思。
⑭寒士:贫寒的士人。
⑮突兀:高耸的样子。
作品主旨这首诗先叙事,后议论抒情,叙写了秋风吹飞屋上茅草、村童抱茅而去、秋雨密集、屋破漏雨等情景,接着直抒诗人“广厦庇寒士”的人生理想,表达了诗人关心民生疾苦的博大、宽广的胸怀和忧国忧民的深沉情感。
卖炭翁唐·白居易写作背景《卖炭翁》是白居易创作的组诗《新乐府》五十首中的第三十二首。
诗人有自注云:“《卖炭翁》,苦宫市也。
”唐德宗贞元末,宫中派宦官到民间市场强行低价买物,名为“宫市”,实为掠夺。
《石壕吏》考题考点汇总-理解性默写(含答案)
《石壕吏》阅读鉴赏考题考点汇总理解性默写(含答案)石壕吏杜甫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译文】日暮时投宿石壕村,夜里有差役到村子里抓人。
老翁越墙逃走,老妇出门查看。
官吏大声呼喝得多么愤怒,妇人大声啼哭得多么悲苦。
我听到老妇上前说:我的三个儿子戍边在邺城。
其中一个儿子捎信回来,说另外两个儿子刚刚战死。
活着的人苟且偷生,死去的人就永远不会回来了!家里再也没有别的男人了,只有正在吃奶的小孙子。
因为有孙子在,他母亲还没有离去,但进进出出都没有一件完整的衣服。
虽然老妇我年老力衰,但请允许我跟从你连夜赶回营去。
立刻就去投向河阳的战役,还来得及为部队准备早餐。
夜深了,说话的声音逐渐消失,隐隐约约听到低微断续的哭泣声。
天亮后我继续赶路,只能与返回家中的那个老翁告别。
创作背景759年(唐肃宗乾元二年)春,四十八岁的杜甫由左拾遗贬为华州司功参军。
他离开洛阳,历经新安、石壕、潼关,赶往华州任所。
这时,杜甫正由新安县继续西行,投宿石壕村,遇到吏卒深夜捉人,于是实录所见所闻,写成这篇不朽的诗作。
1.内容主旨:通过写诗人亲眼所见的石壕吏趁夜捉人的故事,揭露了封建统治者的残暴,反映了安史之乱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2.这首诗从内容上看属于什么诗?最能概括中心事件的句子是?概括《石壕吏》写了一个什么故事?用诗中的词简括老妇人一家各个人的糟遇。
叙事诗有吏夜捉人官差深夜捉丁不能,拉老妇人充数的故事。
三男戍,二男死;孙方乳,媳无裙;翁逾墙,妇夜往。
3.本诗题目是“石壕吏”,但对诗起决定作用的小吏却是略写,详写的是老妇人,这是为什么?详写老妇人,用老妇人的直接控诉,更能集中揭露封建统治者的战争政策给劳动人民带来的灾难,更形象的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石壕吏》知识点总结
《石壕吏》知识点总结11 作者及作品背景作者: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作品背景:《石壕吏》创作于安史之乱时期,当时唐王朝为了补充兵力,强行抓人当兵,人民苦不堪言。
111 诗歌原文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112 重点字词解释投:投宿。
逾:越过。
一何:多么。
戍:防守。
附书至:捎信回来。
新:最近。
已:停止,这里指生命结束。
室中:家中。
惟:只。
老妪:老妇。
应:应征。
犹得:还能够。
12 诗歌内容理解这首诗通过作者亲眼所见的石壕吏乘夜捉人的故事,揭露了封建统治者的残暴,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乱”给广大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121 诗歌结构分析开头四句为第一部分,写“吏”与“妇”出场。
中间八句为第二部分,写老妇的申诉。
最后四句为第三部分,写老妇被抓走后的凄凉情景。
122 人物形象分析官吏:蛮横、凶恶。
老妇:机智、勇敢、深明大义。
13 艺术特色以小见大:通过一户人家的遭遇反映出社会的黑暗和人民的痛苦。
叙事简洁:全诗语言简练,情节紧凑。
善用对比:官吏的“怒”与老妇的“苦”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矛盾。
藏问于答:诗人未明写差吏的追问,而是通过老妇的回答展现出来。
14 主题思想总结这首诗深刻地揭露了战乱给人民带来的灾难,表达了对人民的同情,同时也反映了作者对统治者的批判和对和平的渴望。
15 名句赏析“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通过对比,鲜明地表现出“吏”与“妇”的不同态度,突出了矛盾的尖锐。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以景结情,烘托出老妇被抓走后的凄凉氛围,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
16 诗歌背诵技巧理解诗意:在背诵前,先理解诗歌的意思和脉络,有助于记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石壕吏》知识点总结
一、《石壕吏》选自《杜诗详注》,作者是唐朝诗人杜甫。
他是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他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
其人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奉为“诗圣”。
其代表作有“三吏”指的是:《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二、重点字词:
暮:晚上投:投宿吏:差役逾:越过一何:多么前致词:走上前(对差役)说话戍:防守附书至:捎信回来新:最近偷生:苟且活着已:停止,这里引申为完结。
更无人:再没有别的男人了乳下孙:还在吃奶的孙子裙:这里泛指衣服老妪:老妇
请:请让我应:应征犹得:还能够
三、译文:
晚上我投宿石壕村,有官吏夜里来捉人。
老翁越过墙跑了,老妇出门去查看。
小吏的喊声多么愤怒,老妇的哭声多么悲苦。
听我老妇走上前说话:三个儿子都在邺城防守。
一个儿子捎信来,两个儿子最近战死。
活人苟且活着,死者永远完结。
家里再没有别的男人了,只有吃奶的孙子。
因为有孙子,所以他的母亲还没离开,出门却没有完整的衣服。
老妇力气虽然衰弱,请让我今晚跟你一起回营去,赶到河阳去服役,还能够准备早晨的饭。
到了深夜,说话的声音没有了,似乎听到有人低声地哭泣。
天亮登程赶路的时候,只同那个老头儿告别了。
四、整体把握:1、前四句,老妇人“致词”的由来,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
2、主体部分:老妇人“致词”。
分三层:第一层(前六句):老妇人诉说三个儿子全部
征战,已有两个战死沙场。
第二层(中间四句):写老妇人家境贫寒,衣不蔽体食不果腹。
第三层(最后两句):老妇人自请应役。
3、最后四句是这件事的尾声,暗示老妇已被差吏抓走。
★五、用文中一句话概括全文,应该是哪句?捕吏捉人是为了补充唐朝军队的兵力,那么为什么不写征兵、点兵,而要用“捉”字呢?
答:“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捉”字暗示当时的百姓不愿意去当兵,但是官吏不顾及百姓们的意愿,采取“捉”的方式,强迫别人当兵因此“捉”,刻画了官吏们的凶残和霸道,在如实描绘之中,体现了作者对官吏们残暴手段的揭露和批判。
★六:中心: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
全诗通过诗人的见闻,详写老妇的痛苦申诉,赞扬老妇自请应役,敢于承担苦难的精神,表达了诗人对国家能平叛战争的渴望,也对统治阶级爪牙的残暴作了含蓄的揭露,对劳动人民所遭受的战争苦难表示的深切同情
★七:赏析: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如: “捉”字暗示当时的百姓不愿意去当兵,但是官吏不顾及百姓们的意愿,采取“捉”的方式,强迫别人当兵因此“捉”,刻画了官吏们的凶残和霸道,在如实描绘之中,体现了作者对官吏们残暴手段的揭露和批判
★八、理解性默写
(1)文中用对比手法写出了百姓的痛苦与无奈的一句是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2)暗示老妇人被抓走了的一句是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3)说明兵役之残酷及战争之惨烈的是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4)文中描写老妇人家中贫穷的句子是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九、文中的哪些话揭示了战争造成的灾难?哪些话道出了老妪家中的贫寒?
答:“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
十:《石壕吏》是一首叙事诗(体裁),以时间为顺序。
中心人物是老妇_,事件是_应役_。
十一、“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概括了双方的矛盾,但并没写吏的蛮横凶暴,而是从老妇的致词中暗示出来。
本诗在艺术表现手法上运用了“藏问于答”,诗人对差吏进行暗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