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枢·大惑论..._《黄帝内经》_原文_内容

合集下载

基于《黄帝内经》论“嗜欲”过度对今人健康的影响

基于《黄帝内经》论“嗜欲”过度对今人健康的影响

基于《黄帝内经》论“嗜欲”过度对今人健康的影响朱叶;王小平【摘要】“嗜欲”作为一种潜在的致病因素,其概念及理论源自《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嗜欲”过度已成为当代常见病因,对今人的健康产生较大影响,其不仅促使疾病的发生,产生扰动心神、耗散阳气、暗伤阴精、变生邪气、损伤五脏等病机变化,还会阻碍疾病恢复,产生加重病情、妨碍治疗、影响预后的后果.因此,针对今人的精神状态,引入适度“嗜欲”的健康理念在延长寿命、提高生命质量、预防疾病、提高临床疗效、缓解医患关系等方面均有积极作用.【期刊名称】《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年(卷),期】2019(025)001【总页数】3页(P16-17,20)【关键词】病因;嗜欲;健康;《黄帝内经》【作者】朱叶;王小平【作者单位】山东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济南 250355;山东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济南 25035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22.15“嗜欲”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影响下,通过生活和临床实践总结出来的一种与疾病关系密切、以人的情感活动为主要内容的潜在致病因素[1]。

表现为:人为维持生存、满足自身需要,自发地对物质、情感、精神等优先地、过多地、趋向性地追求。

中医关于“嗜欲”的记载,最早出自《内经》。

嗜欲即欲望、嗜好,是人正常的心理活动及行为动力,属于人人皆有的情绪体验,适当则不会致病。

由于“嗜欲”具有“务快其心”(《素问·上古天真论》)的特点,极易使人沉溺其中而致病,所以《内经》中多次论及“嗜欲”过度对发病的影响。

当今社会,人们过度追求物质以及情感上的满足,当这种失度的情感体验超越了人生理、心理的适应和调节能力,会影响人体的功能状态并引发疾病[2-3],成为导致脏腑精气紊乱的病因。

“嗜欲”过度作为当下的常见病因,在疾病的发生发展中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现分析如下。

1 促使疾病的发生“嗜欲”的发生,一般受外环境刺激的引导,当“心”的认知水平不足,即“心”不能满足,易形成“嗜欲”过度。

中医关于“眩晕”的古医书论述摘抄

中医关于“眩晕”的古医书论述摘抄

中医关于“眩晕”的古医书论述摘抄一、眩晕眩晕是以头晕、目眩为主症的疾病。

头晕是指感觉自身或外界景物旋转,目眩是指眼花或眼前发黑,二者常同时并见,故统称为眩晕。

轻者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车船,旋转不定,不能站立,或伴有恶心、呕吐、汗出,甚则仆倒等症状。

西医学中的良性位置性眩晕、脑缺血、梅尼埃病等可归属本病范畴,高血压病等以眩晕为主要表现者,可参照本节辨证论治。

二、关于“眩晕”的古医书论述摘抄1.《黄帝内经》称眩晕为“眩冒”“眩”,对其病因病机有较多的论述。

《素问·至真要大论》曰:“诸风掉眩,皆属于肝。

”认为眩晕属肝之所主,与髓海不足、血虚、邪中等多种因素有关。

《灵枢·卫气》认为:“上虚则眩。

”《灵枢·口问》曰:“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苦鸣,头为之苦倾,目为之眩。

”《灵枢·海论》云:“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冒。

”《灵枢·大惑论》云:“故邪中于项,因逢其身之虚…入于脑则脑转,脑转则引目系急,目系急则目眩以转矣。

”《素问·六元正纪大论》云:“木郁之发…甚则耳鸣眩转。

2.东汉·张仲景《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云:“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泽泻汤主之。

”认为痰饮是眩晕重要的致病因素之一,为后世医家“无痰不作眩”的观点提供了理论基础3.宋金元时期,对眩晕的病因病机认识进一步深化。

宋·严用和《济生方·眩晕门》曰:“所谓眩晕者,眼花屋转,起则眩倒是也。

由此观之,六淫外感,七情内伤,皆能所致。

”提出六淫、七情可致眩晕。

杨士瀛《仁斋直指方论·眩运》曰:“淤滞不行,皆能眩运。

”金·刘完素《素问玄机原病式·五运主病》言:“风火皆属阳,多为兼化,阳主乎动,两动相搏,则为之旋转。

”主张眩晕应从风火立论。

元·朱丹溪《丹溪心法·头眩》强调“无痰则不作眩”,有兼气虚、痰湿、痰火之别,又与感邪、七情及宿病诱发有关4.明清时期,对于眩晕的发病又有了新的认识。

中基原文背诵大全

中基原文背诵大全

中基原文背诵大全《素问·脉要精微论》:“春日浮,如鱼之游在波;夏日在肤,泛泛乎万物有余;秋日下肤,蛰虫将去;冬日在骨,蛰虫周密。

”《黄帝内经·素问金匮真言论》:故春善病鼽衄,仲夏善病胸胁,长夏善病洞泄寒中,秋善病风疟,冬善病痹厥。

《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夫百病者,多以旦慧、昼安、夕加、夜甚朝则人气始生,病气衰,故旦慧;日中人气长,长则胜邪,故安;夕则人气始衰,邪气始生,故加;夜半人气入藏,邪气独居于身,故甚也。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阴阳者,血气之男女也;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阴阳者,万物之能始也“昼为阳,夜为阴;上午为阳中之阳,下午为阳中之阴;前半夜为阴中之阴,后半夜为阴中之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筋生心,肝主目……在体为筋,在藏为肝,在色为苍,在音为角,在声为呼,在变动为握,在窍为目,在味为酸,在志为怒.怒伤肝,悲胜怒……南方生热,热生火,火生苦,苦生心,心生血,血生脾,心主舌……·在体为脉,在藏为心,在色为赤,在音为徵,在声为笑,在变动为忧,在窍为舌,在味为苦,在志为喜.喜伤心,恐胜喜……中央生湿,湿生土,土生甘,甘生脾,脾生肉,肉生肺,脾主口。

……在体为肉,在藏为脾,在色为黄,在音为宫,在声为歌,在变动为哕,在窍为口,在味为甘,在志为思.思伤脾,怒胜思……西方生燥,燥生金,金生辛,辛生肺,肺生皮毛,皮毛生肾,肺主鼻.……在体为皮毛,在藏为肺,在色为白,在音为商,在声为哭,在变动为咳,在窍为鼻,在味为辛,在志为忧。

忧伤肺,喜胜忧……北方生寒,寒生水,水生咸,咸生肾,肾生骨髓,髓生肝,肾主耳……在体为骨,在藏为肾,在色为黑,在音为羽,在声为呻,在变动为栗,在窍为耳,在味为咸,在志为恐。

恐伤肾,思胜恐……《素问·宣明五气篇》:“五藏所藏: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是谓五藏所藏.五藏所主:心主脉,肺主皮,肝主筋,脾主肉,肾主骨,是谓五主。

黄帝内经(原文完整版)

黄帝内经(原文完整版)

黄帝内经《黄帝内经》分《灵枢》、《素问》两部分,起源于轩辕黄帝,后又经医家、医学理论家联合增补发展创作,一般认为集结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

在以黄帝、岐伯、雷公对话、问答的形式阐述病机病理的同时,主张不治已病,而治未病,同时主张养生、摄生、益寿、延年。

是中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是我国医学宝库中现存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

是研究人的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治疗原则和药物学的医学巨著。

在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等。

素问·上古天真论昔在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登天。

乃问于天师曰: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岐伯对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

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

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

是以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故合于道。

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

帝曰:人年老而无子者,材力尽邪?将天数然也?岐伯曰: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

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

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

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

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

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

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

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

黄帝内经·大惑论原文

黄帝内经·大惑论原文

黄帝内经·大惑论原文【题解】惑,迷乱眩晕的意思;大,形容其严重。

文中主要论述了登高时发生精神迷惑、头目眩晕的道理,故篇名为大惑论。

【原文】黄帝问于岐伯日余尝上于清冷之台,中阶而顾,匍匐而前则惑。

余私异之,窃内怪之,独瞑独视,安心定气,久而不解。

独博[1]独眩,披发长跪,俯而视之,后久之不已也。

卒然自上,何气使然?岐伯对日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

精之窠为眼,骨之精为瞳子,筋之精为黑眼,血之精为络,其窠气之精为白眼,肌肉之精为约束,裹撷[2]筋骨血气之精而与脉并为系,上属于脑,后出于项中。

故邪中于项,因逢其身之虚,其入深,则随眼系以入于脑,入于脑则脑转,脑转则引目系急,目系急则目眩以转矣。

邪其精[3],其精所中不相比也则精散,精散则视歧,视歧见两物。

目者,五脏六腑之精也,营卫魂魄之所常营也,神气之乒厅生也。

故神劳则魂魄散,志意乱。

是故瞳子黑眼法于阴,白眼赤脉法于阳也,故阴阳合传[4]而精明也。

目者,心使也,心者,神之舍也,故神精乱而不转,卒然见非常处,精神魂魄,散不相得,故日惑也。

黄帝日余疑其然。

余每之东苑[5],未曾不惑,去之则复,余唯独为东苑劳神乎?何其异也?岐伯日不然也。

心有所喜,神有所恶,卒然相惑[6],则精气乱,视误故惑,神移乃复。

是故间者为迷,甚者为惑。

【提要】本段论述了人的眼睛是由五脏之精气所充养,眼睛的各部分分属于五脏,眼睛由目系连属于脑的理论。

【注释】[1]博当作转,即头晕的意思。

[2]撷包裹的意思。

[3]邪其精邪后当有中字。

[4]传通搏,搏聚的意思。

[5]东苑养禽兽,植林木之处叫苑。

东苑,指清冷之台在东苑。

[6]惑作感为是。

【白话解】黄帝说我曾经攀登那高高的清冷之台,上到台阶中层时,向四处观望,然后伏身前行,就感到头眩眼,精神迷乱。

这种异常的感觉,我暗自感到奇怪,尽管自己闭目宁神或睁眼再看,平心静气,力图使精神镇定下来,但是这种感觉长久不能消除,仍然感到头晕目眩。

黄帝内经全文完整版

黄帝内经全文完整版

黄帝内经全文完整版黄帝内经是中国古代医学的经典著作,分为《素问》和《灵枢》两部分,共包含81篇。

以下是《素问》的完整版:1. 调经论2. 睡眠论3. 右胜论4. 阴阳病机论5. 下经论6. 阴阳离合论7. 穴位论8. 扁鹊解厥论9. 秦问论10. 属要论11. 六气别论12. 阴阳应象大论13. 鳖甲论14. 本神论15. 四时五脏病传论16. 四气调神大论17. 五常政大论18. 八正神明论19. 阴阳阳明阴阳名论20. 脏气法时论21. 逆顺肥瘦论22. 平人气象论23. 瘦人气象论24. 肥人气象论25. 季气无偏论26. 阳明病传论27. 神志藏精论28. 顺气通天论29. 发梦理论述30. 天年论31. 天年三气应象论32. 寿度伤治论33. 真藏病论34. 气交变大论35. 淫邪发正论36. 温病淫邪著形论37. 病能论38. 疵论39. 太阳病文论40. 阴阳应决论41. 小腹阴阳病脉证并治42. 金精论43. 平人法象论44. 诊病法方论45. 风论46. 阴阳相表里论47. 问肢体痛泻48. 疮疡论49. 哀病死生急救论50. 顺气调神论以下是《灵枢》的完整版:1. 本篇2. 寿命大论3. 经脉原远并至分别论4. 五藏使节原形论5. 所行论6. 平人百病解7. 邪气脏腑脉动象论8. 最邪生会论9. 终始论10. 五十营令精微论11. 九针论12. 血痹论13. 四时刺逆论14. 经络论15.分度论16.五十营别论17.汤液醪醴论18.河滑论19.卫气安营论20.内外论21.水穀不食论22.真邪论23.百病生处论24.疾病形气审五年论25.邪气病位论26.邪气病脏论27.脏腑不能形脓论28.呼吸法式论29.奇病论30.问诊篇这是黄帝内经的完整版本,其中《素问》和《灵枢》涵盖了丰富的医学理论和治疗方法,对中国传统医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黄帝内经灵枢篇第大惑论

黄帝内经灵枢篇第大惑论

黄帝内经灵枢篇第80篇大惑论《大惑论》文中主要论述了登高时发生精神迷惑、头目眩晕的道理,故篇名为"大惑论"。

【题解】惑,迷乱眩晕的意思;大,形容其严重。

【原文】黄帝问于岐伯日余尝上于清冷之台,中阶而顾,匍匐而前则惑。

余私异之,窃内怪之,独瞑独视,安心定气,久而不解。

独博[1]独眩,披发长跪,俯而视之,后久之不已也。

卒然自上,何气使然?岐伯对日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

精之窠为眼,骨之精为瞳子,筋之精为黑眼,血之精为络,其窠气之精为白眼,肌肉之精为约束,裹撷[2]筋骨血气之精而与脉并为系,上属于脑,后出于项中。

故邪中于项,因逢其身之虚,其入深,则随眼系以入于脑,入于脑则脑转,脑转则引目系急,目系急则目眩以转矣。

邪其精[3],其精所中不相比也则精散,精散则视歧,视歧见两物。

目者,五脏六腑之精也,营卫魂魄之所常营也,神气之乒厅生也。

故神劳则魂魄散,志意乱。

是故瞳子黑眼法于阴,白眼赤脉法于阳也,故阴阳合传[4]而精明也。

目者,心使也,心者,神之舍也,故神精乱而不转,卒然见非常处,精神魂魄,散不相得,故日惑也。

黄帝日余疑其然。

余每之东苑[5],未曾不惑,去之则复,余唯独为东苑劳神乎?何其异也?岐伯日不然也。

心有所喜,神有所恶,卒然相惑[6],则精气乱,视误故惑,神移乃复。

是故间者为迷,甚者为惑。

【提要】本段论述了人的眼睛是由五脏之精气所充养,眼睛的各部分分属于五脏,眼睛由目系连属于脑的理论。

【注释】[1]博当作"转",即头晕的意思。

[2]撷包裹的意思。

[3]邪其精"邪"后当有"中"字。

[4]传通搏,搏聚的意思。

[5]东苑养禽兽,植林木之处叫"苑"。

东苑,指清冷之台在东苑。

[6]惑作"感"为是。

【白话解】黄帝说我曾经攀登那高高的清冷之台,上到台阶中层时,向四处观望,然后伏身前行,就感到头眩眼花,精神迷乱。

《黄帝内经》灵枢 ● 大惑论篇第八十

《黄帝内经》灵枢 ● 大惑论篇第八十

《黄帝内经》灵枢●大惑论篇第八十*导读:【题解】惑,迷乱眩晕的意思;大,形容其严重。

文中主要论述了登高时发生精神迷惑、头目眩晕的道理,故篇名为"大惑论"。

【原文……【题解】惑,迷乱眩晕的意思;大,形容其严重。

文中主要论述了登高时发生精神迷惑、头目眩晕的道理,故篇名为"大惑论"。

【原文】黄帝问于岐伯日余尝上于清冷之台,中阶而顾,匍匐而前则惑。

余私异之,窃内怪之,独瞑独视,安心定气,久而不解。

独博[1]独眩,披发长跪,俯而视之,后久之不已也。

卒然自上,何气使然?岐伯对日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

精之窠为眼,骨之精为瞳子,筋之精为黑眼,血之精为络,其窠气之精为白眼,肌肉之精为约束,裹撷[2]筋骨血气之精而与脉并为系,上属于脑,后出于项中。

故邪中于项,因逢其身之虚,其入深,则随眼系以入于脑,入于脑则脑转,脑转则引目系急,目系急则目眩以转矣。

邪其精[3],其精所中不相比也则精散,精散则视歧,视歧见两物。

目者,五脏六腑之精也,营卫魂魄之所常营也,神气之乒厅生也。

故神劳则魂魄散,志意乱。

是故瞳子黑眼法于阴,白眼赤脉法于阳也,故阴阳合传[4]而精明也。

目者,心使也,心者,神之舍也,故神精乱而不转,卒然见非常处,精神魂魄,散不相得,故日惑也。

黄帝日余疑其然。

余每之东苑[5],未曾不惑,去之则复,余唯独为东苑劳神乎?何其异也?岐伯日不然也。

心有所喜,神有所恶,卒然相惑[6],则精气乱,视误故惑,神移乃复。

是故间者为迷,甚者为惑。

【提要】本段论述了人的眼睛是由五脏之精气所充养,眼睛的各部分分属于五脏,眼睛由目系连属于脑的理论。

【注释】[1]博当作"转",即头晕的意思。

[2]撷包裹的意思。

[3]邪其精"邪"后当有"中"字。

[4]传通搏,搏聚的意思。

[5]东苑养禽兽,植林木之处叫"苑"。

东苑,指清冷之台在东苑。

完整版黄帝内经原文及译文

完整版黄帝内经原文及译文

完整版黄帝内经原文及译文黄帝内经是中医经典,也是中医的根基之一,其原文包括《素问》、《灵枢》两部分。

下面是完整版黄帝内经的原文及译文:一、素问1.《五运行大论》“天之所以为天者,其高以显,地之所以为地者,其厚以载,四时之运行,日月之明见,五运六气,不可不通。

”“有五脏与其应五时,有五味与其应五脏,有五色与其应五脏,有五音与其应五脏,有五位与其应五方。

”2. 《四气调神大论》“病有三因,一曰天,二曰地,三曰人。

”“天者,阴阳、寒暑、四时之应也;地者,高下、大小、远近、坚弱之应也。

”3. 《阴阳应象大论》“阴阳者,天地之道也。

天地者,阴阳之体也。

”“动静之数,日月之明,风雨之节,不可不察也。

”4. 《至真要大论》“至真者,道也。

道者,自然之纲纪也。

”“治未病,防已病,此之谓真。

”5. 《调经论》“盖人有五脏六腑,皆藏精神,五脏之气通于上,五腑之气通于下。

”“是故,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

”6. 《平人气象论》“人有五官五户,皆通于志。

志者,精神之主也。

”“夏为火,火者盛也,故夏气渐炎,水涸土裂,气交于中,故始于心。

”7. 《玉机真脏论》“天食精气,地食精华,精气上升,精华下降。

”“故曰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行伤筋,久立伤骨,此四者不可不察也。

”8. 《八正神明论》“阴阳不和,邪正相摩,则上下相困,脉为病象。

”“太阳为天,少阳为日,阳明为宅,厥阴为门,少阴为炉,太阴为宫。

”二、灵枢1.《本神论》“盖人有五脏、五腑、六腑、七窍、八风、九竅、十二经脉,此为本体。

”“五官五声,声则心使之,神则脾养之,磨则肝助之,味则脾化之,色则肺主之。

”2.《逆顺肥瘦大论》“阴阳不和,邪气乘之,则疾至而不可治。

”“以真气治身者,食饮为本,运动为用。

”3.《经络》“五输:太阳为热,阳明为燥,少阴为寒,太阴为湿,少阳为风。

《灵枢经》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

《灵枢经》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

《灵枢经》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灵枢经》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导语】:又名《黄帝内经灵枢经》、《灵枢》,古又称之为《针经》、《九卷》等。

《黄帝内经》在线阅读

《黄帝内经》在线阅读

《黄帝内经》在线阅读 《黄帝内经》分《灵枢》、《素问》两部分,是现存最早中医理论著作,传统医学四⼤经典著作之⼀(其余三者为《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

对后世中医学理论的奠定有深远的影响。

此书相传是黄帝与岐伯、雷公、伯⾼、俞跗、少师、⿁臾区、少俞等多位⼤⾂讨论医学的记述,在四库全书中为⼦部医家类。

《黄帝内经》分为《素问》和《灵枢》两部分。

《素问》重点论述了脏腑、经络、病因、病机、病证、诊法、治疗原则以及针灸等内容。

《灵枢》是《素问》不可分割的姊妹篇,内容与之⼤体相同。

除了论述脏腑功能、病因、病机之外,还重点阐述了经络腧⽳,针具、刺法及治疗原则等。

《黄帝内经·素问》1. 上古天真论 【译⽂】2. 四⽓调神⼤论 【译⽂】3. ⽣⽓通天论 【译⽂】4. ⾦匮真⾔论 【译⽂】5. 阴阳应象⼤论 【译⽂】6. 阴阳离合论 【译⽂】7. 阴阳别论 【译⽂】8. 灵兰秘典论 【译⽂】9. 六节藏象论 【译⽂】10. 五藏⽣成 【译⽂】11. 五藏别论 【译⽂】12. 异法⽅宜论 【译⽂】13. 移精变⽓论 【译⽂】16. 诊要经终论 【译⽂】17. 脉要精微论 【译⽂】18. 平⼈⽓象论 【译⽂】19. ⽟机真藏论 【译⽂】20. 三部九候论 【译⽂】21. 经脉别论 【译⽂】22. 藏⽓法时论 【译⽂】23. 宣明五⽓ 【译⽂】24. 宝命全形论 【译⽂】25. ⼋正神明论 【译⽂】26. 离合真邪论 【译⽂】27. 通评虚实论 【译⽂】28. 太阴阳明论 【译⽂】29. 阳明脉解 【译⽂】30. 热论 【译⽂】31. 刺热 【译⽂】32. 评热病论 【译⽂】33. 逆调论 【译⽂】34. 疟论 【译⽂】35. 刺疟 【译⽂】36. ⽓厥论 【译⽂】37. 咳论 【译⽂】38. 举痛论 【译⽂】39. 腹中论 【译⽂】40. 刺腰痛 【译⽂】41. 刺腰痛 【译⽂】42. 风论 【译⽂】43. 痹论 【译⽂】44. 痿论 【译⽂】45. 厥论 【译⽂】46. 病能论 【译⽂】49. 脉解 【译⽂】50. 刺要论 【译⽂】51. 刺齐论 【译⽂】52. 刺禁论 【译⽂】53. 刺志论 【译⽂】54. 针解 【译⽂】55. 长刺节论 【译⽂】56. ⽪部论 【译⽂】57. 经络论 【译⽂】58. ⽓⽳论 【译⽂】59. ⽓府论 【译⽂】60. ⾻空论 【译⽂】61. ⽔热⽳论 【译⽂】62. 调经论 【译⽂】63. 缪刺论 【译⽂】64. 四时刺逆从论 【译⽂】65. 标本病传论 【译⽂】66. 天元纪⼤论 【译⽂】67. 五运⾏⼤论 【译⽂】68. 六微旨⼤论 【译⽂】69. ⽓交变⼤论 【译⽂】70. 五常政⼤论 【译⽂】71. 六元正纪⼤论 【译⽂】72. 刺法论 【译⽂】73. 本病论 【译⽂】74. ⾄真要⼤论 【译⽂】75. 著⾄教论 【译⽂】76. ⽰从容论 【译⽂】77. 疏五过论 【译⽂】78. 徵四失论 【译⽂】79. 阴阳类论 【译⽂】《黄帝内经·灵枢》1. 九针⼗⼆原 【译⽂】2. 本输 【译⽂】3. 针解 【译⽂】4. 邪⽓藏府病形 【译⽂】5. 根结 【译⽂】6. 寿天刚柔 【译⽂】7. 官针 【译⽂】8. 本神 【译⽂】9. 终始 【译⽂】10. 经脉 【译⽂】11. 经别 【译⽂】12. 经⽔ 【译⽂】13. 经筋 【译⽂】14. ⾻度 【译⽂】15. 五⼗营 【译⽂】16. 营⽓ 【译⽂】17. 脉度 【译⽂】18. 营卫⽣会 【译⽂】19. 四时⽓ 【译⽂】20. 五邪 【译⽂】21. 寒热病 【译⽂】22. 病狂 【译⽂】23. 热病 【译⽂】24. 厥病 【译⽂】25. 病本 【译⽂】26. 杂病 【译⽂】27. 周痹 【译⽂】28. ⼝问 【译⽂】29. 师传 【译⽂】30. 决⽓ 【译⽂】33. 海论 【译⽂】34. 五乱 【译⽂】35. 胀论 【译⽂】36. 五癃津液别 【译⽂】37. 五阅五使 【译⽂】38. 逆顺肥瘦 【译⽂】39. ⾎结论 【译⽂】40. 阴阳清浊 【译⽂】41. 阴阳系⽇⽉ 【译⽂】42. 病传 【译⽂】43. 淫邪发梦 【译⽂】44. 顺⽓⼀⽇分为四时 【译⽂】45. 外揣 【译⽂】46. 五变 【译⽂】47. 本藏 【译⽂】48. 禁服 【译⽂】49. 五⾊ 【译⽂】50. 论勇 【译⽂】51. 背俞 【译⽂】52. 卫⽓ 【译⽂】53. 论痛 【译⽂】54. 天年 【译⽂】55. 逆顺 【译⽂】56. 五味 【译⽂】57. ⽔胀 【译⽂】58. 贼风 【译⽂】59. 卫⽓失常 【译⽂】60. ⽟版 【译⽂】61. 五禁 【译⽂】62. 动输 【译⽂】63. 五味论 【译⽂】64. 阴阳⼆⼗五⼈ 【译⽂】66. 百病始⽣ 【译⽂】67. ⾏针 【译⽂】68. 上隔 【译⽂】69. 忧患⽆⾔ 【译⽂】70. 寒热 【译⽂】71. 邪客 【译⽂】72. 通天 【译⽂】73. 官能 【译⽂】74. 论疾诊尺 【译⽂】75. 刺书真邪 【译⽂】76. 卫⽓⾏ 【译⽂】77. 九宫⼋风 【译⽂】78. 九针论 【译⽂】79. 岁露论 【译⽂】80. ⼤惑论 【译⽂】81. 痈疽 【译⽂】 《黄帝内经》是⼀本综合性的医书,在黄⽼道家理论上建⽴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学说”“病机学说”、“病症”、“诊法”、“论治”及“养⽣学”、“运⽓学”等学说,从整体观上来论述医学,呈现了⾃然、⽣物、⼼理、社会“整体医学模式”(另据现代学者考证,认为今本中的黄⽼道家痕迹是隋唐时期的道⼠王冰窜⼊)。

《灵枢·大惑论》原文译文解读

《灵枢·大惑论》原文译文解读

《灵枢·大惑论》原文|译文|解读《灵枢·大惑论》出自《黄帝内经·灵枢篇》,其作者不详。

并且文中主要论述了登高时发生精神迷惑、头目眩晕的道理,故篇名为“大惑论”。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灵枢·大惑论》原文作者:佚名黄帝问于歧伯曰:余尝上于清冷之台,中阶而顾,匍匐而前,则惑。

余私异之,窃内怪之,独瞑独视,安心定气,久而不解。

独博独眩,披发长跪,俛而视之,后久之不已也。

卒然自上,何气使然?歧伯对曰: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

精之窠为眼,骨之精为瞳子,筋之精为黑眼,血之精为络,其窠气之精为白眼,肌肉之精为约束,裹撷筋骨血气之精,而与脉并为系。

上属于脑,后出于项中。

故邪中于项,因逢其身之虚,其入深,则随眼系以入于脑。

入于脑则脑转,脑转则引目系急。

目系急则目眩以转矣。

邪其精,其精所中不相比也,则精散。

精散则视歧,视歧见两物。

目者,五脏六腑之精也,营卫魂魄之所常营也,神气之所生也。

故神劳则魂魄散,志意乱。

是故瞳子黑眼法于阴,白眼赤脉法于阳也。

故阴阳合传而棈明也。

目者,心使也。

心者,神之舍也,故神精乱而不转。

卒然见非常处,精神魂魄,散不相得,故曰惑也。

黄帝曰:余疑其然。

余每之东苑,未曾不惑,去之则复,余唯独为东苑劳神乎?何其异也?歧伯曰:不然也。

心有所喜,神有所恶,卒然相惑,则精气乱,视误,故惑,神移乃复。

是故间者为迷,甚者为惑。

黄帝曰:人之善忘者,何气使然?歧伯曰:上气不足,下气有余,肠胃实而心肺虚。

虚则营卫留于下,久之不以时上,故善忘也。

黄帝曰:人之善饥而嗜食者,何气使然?歧伯曰:精气并于脾,热气留于胃,胃热则消榖,榖消则善饥。

胃气逆上,则胃脘寒,故不嗜食也。

黄帝曰:病而得卧者,何气使然?歧伯曰:卫气不得入于阴,常留于阳。

留于阳则阳气满,阳气满则阳跷盛,不得入于阴则阴气虚,故目不瞑矣。

黄帝曰:病目而不得视者,何气使然?歧伯曰:卫气留于阴,不得行于阳,留于阴则阴气盛,阴气盛则阴跷满,不得入于阳则黄帝曰:人之多卧者,何气使然?歧伯曰:此人肠胃大而皮肤湿,而分肉不解焉。

《黄帝内经》中气的概念和分类研究

《黄帝内经》中气的概念和分类研究

引 言《黄帝内经》(简称《内经》)是我国古代文化中最灿烂的经典著作之一,也是中华传统医药学的现存最早的一部理论经典。

《内经》的成编,确立了中医学的理论体系,为中国数千年来的医学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因此被后世尊为“医家之宗”。

其在数千年前创立的理论框架当今仍在指导着中医理论和临床。

据统计,经逐字逐句对《内经》原文加以统计分析,其所载各种气名应共为3007个,气名分类凡271个,在《内经》的162篇中,用“气”做篇名的凡19篇,而用“阴阳”为篇名的却只有七篇。

全书仅有12篇未发现一个“气”字,其它150篇中皆有多少不一的气名以阐述有关医学的生理,病理现象与机制;即使是在无一气字的12篇中,其对某些生命科学和疾病现象的解释也多是以气学说为指导思想的,只不过在字面上是通过阴阳、五行、脏象、经络、脉证、治则、天人相应等来表现罢了。

故中医的气学理论洋溢于《内经》的字里行间和每篇每节[1]。

《内经》理论是建立在“气论”的基础之上的。

气理论使博大繁杂的《内经》理论有序化、系统化,形成了一个独特的理论体系,成为中医药学的基础[2]。

医学中有关“气”的论述,历时甚古远,内容极丰富,但资料表明:将其作为一项系统的学说加以深入研究者较少,至少在古今有关《内经》的各家注释和著作没有人将其另立一篇予以全面而系统的阐述过。

即使有,也只是纳入脏象学说,稍谈“气血津液”或精气神,或归入运气学说内略谈五运六气而已。

但这些并非中医气学的全貌,且亦易使人因一叶障目而多只能认识到某些局部的,狭隘的“气”理论和作用,这将有碍于领会中医气学说的全貌及其深远的实践意义[1]。

近二十年来,据粗略统计,关于这方面的研究,各位前辈老师们发表了论文百余篇,取得了不小的成果,但是纵观这些论文大部分是关于某一种气的论述,虽精辟,但不全面。

或者有个别是论述的全面,但不免过于粗略,或者没来得及展开。

基于以上考虑,为继续深入《内经》各种气的理论,更好的理解《内经》,对《内经》中各种各样的气进行分类研究,在总结前人前辈及各位老师同学的在“气”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运用逻辑思维的方法建立《内经》中气的概念和层次结构,以期进一步明确的阐明各种气确切含义,以期我们更准确的理解《内经》“气”的含义,也即更准确的理解《内经》。

黄帝内经灵枢全文原著

黄帝内经灵枢全文原著

经筋第十三足太阳之筋,起于足小趾,上结于踝,邪上结于膝,其下循足外侧,结于踵,上循跟,结于腘;其别者,结于_外,上腘中内廉,与腘中并上结于臀,上挟脊上项;其支者,别入结于舌本;其直者,结于枕骨,上头,下颜,结于鼻;其支者,为目上网,下结于頄;其支者,从腋后外廉结于肩?;其支者,入腋下,上出缺盆,上结于完骨;其支者,出缺盆,邪上出于頄。

其病小趾支跟肿痛,腘挛,脊反折,项筋急,肩不举,腋支缺盆中纽痛,不可左右摇。

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名曰仲春痹也。

足少阳之筋,起于小指次指,上结外踝,上循胫外廉,结于膝外廉;其支者,别起外辅骨,上走髀,前者结于伏兔之上,后者,结于尻;其直者,上乘沙季胁,上走腋前廉,系于膺乳,结于缺盆;直者,上出腋,贯缺盆,出太阳之前,循耳后,上额角,交巅上,下走颔,上结于頄;支者,结于目眦为外维。

其病小指次指支转筋,引膝外转筋,膝不可屈伸,腘筋急,前引髀,后引尻,即上乘_季胁痛,上引缺盆、膺乳、颈维筋急。

从左之右,右目不开,上过右角,并蹻脉而行,左络于右,故伤左角,右足不用,命曰维筋相交。

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名曰孟春痹也。

足阳明之筋,起于中三指,结于跗上,邪外上加于辅骨,上结于膝外廉,直上结于髀枢,上循胁属脊;其直者,上循_,结于膝;其支者,结于外辅骨,合少阳;其直者,上循伏兔,上结于髀,聚于阴器,上腹而布,至缺盆而结,上颈,上挟口,合于頄,下结于鼻,上合于太阳。

太阳为目上网,阳明为目下网;其支者,从颊结于耳前。

其病足中指支胫转筋,脚跳坚,伏兔转筋,髀前踵,_疝,腹筋急,引缺盆及颊,卒口僻;急者,目不合,热则筋纵,目不开,颊筋有寒,则急,引颊移口,有热则筋弛纵,缓不胜收,故僻。

治之以马膏,膏其急者;以白酒和桂,以涂其缓者,以桑钩钩之,即以生桑炭置之坎中,高下以坐等。

以膏熨急颊,且饮美酒,敢美炙肉,不饮酒者,自强也,为之三拊而已。

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名曰季春痹也。

阴阳跷脉原文及译文

阴阳跷脉原文及译文

阴阳跷脉原文及译文
阴阳跷脉是中医诊断中的一种重要方法,它是通过观察脉象来判断人体阴阳之间的平衡与失调。

以下是《灵枢·大惑论》中关于阴阳跷脉的原文及译文:
原文:阴阳相错者,脉以沉滑,阴阳俱盛,其脉长细而紊。

译文:当阴阳失衡时,脉象会变得沉滑,阴阳双方都处于亢盛状态,脉象会变得长细而不规律。

原文:阳气胜者,脉大而浮,足脉实满而长,数至徐。

译文:当阳气过盛时,脉象会变得强大而浮起,足脉会变得实满而延长,脉搏会逐渐加快。

原文:阳气乘阴,脉短细数。

译文:当阳气侵犯了阴气时,脉象会变得短小、细弱且频繁。

原文:阴气胜者,脉微而迟,手脉虚而反而长;足脉长而急,乏力。

译文:当阴气过盛时,脉象会变得微弱而缓慢,手脉会变得虚弱且拉长;足脉会变得长而急促,人体会感到乏力。

原文:阴气乘阳,脉大数。

译文:当阴气侵犯了阳气时,脉象会变得强大而频繁。

这些原文及译文描述了阴阳跷脉在脉象上的表现特征,通过观察这些特征可以判断人体阴阳之间的平衡与失调情况,进而辅助中医诊断和治疗。

内经如何治失眠

内经如何治失眠

内经如何治失眠内经如何治失眠对于经常失眠的人来说,失个眠简直太简单了,一不小心就无眠到天亮。

睡眠本是人体重要的生理功能。

但如今,越来越多的小伙伴却睡不着了,有人说,现在失眠比感冒的还要常见。

失眠让人很难受,怎么办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看看《黄帝内经》中关于失眠的记载,还有那个有着“失眠第一方”美称的方剂是怎么配伍的吧。

一、病名【原文】夫邪气之客人也,或令人目不瞑不卧出者,何气使然?(《灵枢·邪客》)【译文】邪气侵犯人体,有时使人不能闭目入睡,是什么病机造成的?二、睡眠机理【原文】阳气尽阴气盛,则目暝,阴气尽而阳气盛,则寤矣。

(《灵枢·口问》)【译文】入夜之后,阳气已尽入于阴分,所以能够安静的睡眠;到黎明时阴气将尽,而阳气渐盛,就会清醒了。

【原文】壮者之气血盛,其肌肉滑,气道通,营卫之行,不失其常,故昼精[1]而夜暝。

(《灵枢·营卫生会》)【注释】[1]精:此处指神清气爽,精神饱满的意思。

【译文】壮年人的气血旺盛,肌肉滑利,气道通畅,营卫的运行都很正常,所以白天精神饱满,而晚上睡得很熟。

【按语】1.睡眠与营卫阴阳的关系睡眠与自然界、人体阴阳之气的盛衰变化密切相关。

入夜之后,阳气已尽入于阴分,所以能够安静的睡眠;到黎明时阴气将尽,而阳气渐盛,就会清醒了。

2.关于“昼精而夜暝”的'理解本段提出了卫气昼行于阳,人即醒寤,夜行于阴,人即睡眠,所谓“气至阳而起,至阴而止”,并举老人与少壮之人的精力和睡眠情况为例加以说明,认为少壮之人气血旺盛,营卫和调,昼则行于阳,阳分气盛,阳主动、主兴奋,故白昼精力充沛;夜则行于阴,阴分气盛,阴主静、主抑制,故夜晚睡眠良好。

《灵枢·口问》亦云:“卫气昼日行于阳,夜半行于阴,阴者主夜,夜者主卧。

”“阳气尽,阴气盛,则目瞑;阴气尽而阳气盛,则寤矣。

”老人气血虚衰,营卫失调,昼不行于阳,夜不行于阴,故白天精力不足,晚上睡眠不佳。

《灵枢·大惑论》亦指出“卫气不得入于阴,常留于阳。

从内经探讨失眠多梦的治疗

从内经探讨失眠多梦的治疗
陇:同隆,指盛的意思。
太阴主内,太阳主外:张景岳:“太阴,手太阴也。太阳, 足太阳也,内言营气,外言卫气。营气始于手太阴,
2021/3/10
23
而复会太阴,故太阴主内。卫气始于足太阳, 而复合于太阳,故太阳主外。”
夜半而大会:张景岳:“大会言营卫阴阳 之会也。惟于夜半子时,阴气已极,阳气将 生,营气在阴,卫气亦在阴,故万民皆瞑而 卧,命日合阴。”
2021/3/10
3
2 什么是卫气
“卫”有保卫之意,卫气产生于中焦脾胃,其气剽 疾滑利,行于脉外,有温暖全身、保卫体表,营养皮 肤毫毛,控制毛孔开合等作用。《灵枢、营卫生会》:
“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以传于肺……其清者为营,
浊者为卫,营行脉中,卫行脉外,营周不休”。《灵 枢、本脏》:“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 理,司开合者也”。《灵枢、营卫生会》:“黄帝曰: 愿闻营卫之所行,皆何而来。歧伯答曰:营出中焦, 卫出下焦”。这是讲卫气的运行,度
2021/3/10
19
卫气运行示意图
睛 明 → 足太阳膀胱经


手太阳小肠经

阴 瞳子髎 下 关 → 足阳明胃经
脉 地 仓 → 手阳明大肠经
照 海 经 膀胱经
涌 泉→肾→心→肺
脾← 肝
2021/3/10
20
〔评述〕
本篇论述了卫气的运行。平旦人醒之时,卫气从目出阴入阳,然 后同时沿着三阳经由上向下运行,经过阴经再返回于目,称为一周。 卫气白天在阳经及六腑运行二十五周,故白天人体六腑、消化系统 活动积极,能量充分以供给白天活动之需。入夜,卫气从目转入足 少阴肾,然后到心、肺、肝、脾,再到肾称为一周。夜间卫气在阴 经及五脏运行二下五周后再至于目。夜间卫气入于五脏,体表卫气 很少阳气不足,所以夜间要盖被子入睡。夜间五脏活动积极,贮备 能量,六腑休息,故夜间不吃东西。用卫气运行解释人体昼夜的生 理变化即符合实际,又符合医理、哲理。

黄帝内经全集原文与译文

黄帝内经全集原文与译文

黄帝内经全集原文与译文
黄帝内经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医学经典之一,被誉为中医学的
奠基之作。

它由《素问》和《灵枢》两部分组成,其中《素问》主
要讲述了医学理论和诊断治疗原则,而《灵枢》则涵盖了人体结构、生理功能、疾病分类等内容。

黄帝内经的原文是使用古代汉字书写的,下面是一个简单的示例:
《素问·至真要大论》。

黄帝问曰,余闻天地之气,岁运之行也,阴阳之应,藏精之会也,夫子以为奈何?岐伯对曰,气之和者,志意专直,不欲饮食,
不欲言笑,不欲出入,不欲卧起,当是之时,神气自守,邪不能干犯,病安从来。

黄帝内经的译文是将原文翻译成现代汉语或其他语言的版本,
以便更好地理解和学习。

以下是一个简单的示例:
《素问·至真要大论》。

黄帝问道,我听说天地之间存在着气的流动,岁运的循环,阴
阳的相互作用,以及精气的聚合。

先生对此有何看法?岐伯回答道,当气和畅的时候,人的心志专一,不贪食,不妄言笑,不频繁出入,不随意卧起。

在这个时候,神气自然守护身体,邪气无法侵袭,疾
病也就不易发生。

当然,黄帝内经的原文和译文有很多版本和不同的翻译者,每
个版本和翻译者的表达方式可能会有所差异。

因此,如果你对黄帝
内经感兴趣,建议你查阅多个版本的原文和译文,以便全面理解其
内容和含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灵枢·大惑论
【原文】
灵枢·大惑论
【内容】
黄帝问于岐伯曰:余尝上于清冷之台,中阶而顾,匍匐而前,则惑。

余私异之,窃内怪之,独瞑独视,安心定气,久而不解。

独博(别本作转)独眩,披发长跪,俛而视之,后久之不已也。

卒然自上,何气使然?
岐伯对曰: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医部全录》注:同睛。

下同)。

精(同睛)之窠为眼,骨之精为瞳子,筋之精为黑眼,血之精为络,其窠气之精为白眼,肌肉之精为约束,裹撷筋骨血气之精而与脉并为系。

上属于脑,后出于项中。

故邪中于项,因逢其身之虚,其入深,则随眼系以入于脑。

入于脑则脑转,脑转则引目系急,目系急则目眩以转矣。

邪其精(同睛),其精(同睛)所中,不相比也,则精散。

精散则视歧,视歧见两物。

目者,五脏六腑之精也,营卫魂魄之所常营也,神气之所生也。

故神劳则魂魄散,志意乱。

是故瞳子黑眼法于阴,白眼赤脉法于阳也,故阴阳合传(别本作抟)而精(同睛)明也。

目者,心(之)使也。

心者,神之舍也,故神(分)精乱而不转,卒然见非常(之)处,精神魂魄,散不相得,故曰:惑也。

黄帝曰:余疑其然。

余每之东苑,未曾不惑,去之则复,余唯独为东苑劳神乎?何其异也!
岐伯曰:不然也。

心有所喜,神有所恶,卒然相惑,则精气乱,视误,故惑,神移乃复。

是故,间者为迷,甚者为惑。

黄帝曰:人之善忘者,何气使然?
岐伯曰:上气不足,下气有余,肠胃实而心肺虚。

虚则营卫留于下,久之不以时上,故善忘也。

黄帝曰:人之善饥而不嗜食者,何气使然?
岐伯曰:精气并于脾,热气留于胃,胃热则消谷,谷消故善饥。

胃气逆上,则胃脘寒,故不嗜食也。

黄帝曰:病而不得卧者,何气使然?
岐伯曰:卫气不得入于阴,常留于阳。

留于阳则阳气满,阳气满则阳蹻盛,不得入于阴则阴气虚,故目不(得)瞑矣。

黄帝曰:病目而不得视者,何气使然?
岐伯曰:卫气留于阴,不得行于阳。

留于阴则阴气盛,阴气盛则阴蹻满,不得入于阳则阳气虚,故目闭也。

黄帝曰:人之多卧者,何气使然?
岐伯曰:此人肠胃大而皮肤湿,而分肉不解焉。

肠胃大则卫气留久;皮肤湿则分肉不解,其行迟。

夫卫气者,昼日常行于阳,夜行于阴,故阳气尽则卧,阴气尽则寤。

故肠胃大,则卫气行留久;皮肤湿,分肉不解,则行迟。

留于阴也久,其气不清,则欲瞑,故多卧矣。

其肠胃小,皮肤滑以缓,分肉解利,卫气之留于阳也久,故少瞑(别本作卧)焉。

黄帝曰:其非常经也,卒然多卧者,何气使然?
岐伯曰:邪气留于上焦,上焦闭而不通,已食若饮汤,卫气留久于阴而不行,故卒然多卧焉。

黄帝曰:善。

治此诸邪,奈何?
岐伯曰:先其脏腑,诛其小过,后调其气,盛者泻之,虚者补之,必先明知其形志之苦乐,定乃取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