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帝王的权谋之术
古代帝王治理国家的措施
古代帝王治理国家的措施1.贤能用人:古代帝王常常通过选拔贤能之人来管理国家事务。
这些贤能之人通常是有才干和智慧的官员,能够为国家做出贡献。
他们被委任为重要的职位,负责制定政策和管理各项事务。
通过贤能用人,能够保证国家运转的有序和高效。
2.实行法律制度:古代帝王为了维护社会秩序和公正,常常制定和实施法律制度。
这些法律规定了人民的权利和义务,限制了权力的滥用。
帝王自身也要适时地制定法律,以约束自己的行为。
通过实行法律制度,能够保证国家的稳定和公平。
3.建设基础设施:为了提升国家的发展水平和经济实力,古代帝王常常致力于建设基础设施。
他们修筑城墙、修建宫殿和寺庙,挖掘渠道和修建道路,以改善农田灌溉和交通运输条件。
通过建设基础设施,能够促进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5.实行节约政策:古代帝王常常实行节约政策,以保障国家的财政收入和经济稳定。
他们减少奢侈消费,厉行节俭,降低赋税和徭役的负担。
帝王自己也要做出榜样,勤俭节约。
通过实行节约政策,能够保证国家经济的健康发展和人民生活的富裕。
6.重视教育普及:古代帝王往往重视教育的普及和提升人民素质。
他们设立学校和书院,聘请贤达之士来讲学和教导子民。
同时,他们还注重培养人才,选拔优秀的学生来担任官职,为国家的发展提供有才干的人才。
通过重视教育普及,能够提升国家的文化水平和人民的综合素质。
7.维护社会稳定:古代帝王往往通过维护社会稳定来巩固自己的统治。
他们采取措施来平息民乱,减少税负和徭役,改善人民生活条件。
同时,他们还充分利用军队和警察等维持社会秩序的力量,确保社会安定和人民安宁。
总体而言,古代帝王治理国家的措施多样,旨在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促进经济发展和人民福祉。
这些措施体现了古代帝王的智慧和统治能力,对于国家的长治久安和繁荣昌盛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中国历史上的九大权谋术
中国历史上的九大权谋术“在我们的历史里横躺着我们未来的秘密。
”对历史的梳理和解读不是为了消遣和娱乐,而是为了烛照我们的今天和明天。
我们总结中国历史的九大权谋术,旨在以古为鉴,警示今朝,昭示未来。
阴阳之术在权谋领域,阴阳之道讲的就是表和里的关系。
从狭义上讲,权谋领域的阴阳之术就是“以表盖里”之术,以阳饰阴,用表面的阳隐藏本质的阴,用表面的现象迷惑对方、保护自己。
《三国演义》里谈到的刘备阴以谋曹操而阳以结之的故事,足以给我们解释什么叫阴阳之术。
曹操和刘备诛杀吕布之后,回到许昌见汉献帝,汉献帝认刘备当了皇叔。
曹操下属劝曹操篡位以行“王霸”之事,曹操为了试探人心是否归附自己,于是设计进行围猎,想在围猎过程中观看动静。
在围猎中,曹操借天子的箭射死了猎物,人们误以为是天子所射,于是向帝高呼“万岁”。
曹操纵马而出,挡在汉献帝面前接受人们的欢呼,关羽大怒,要上前斩曹操。
刘备急忙示意不可。
刘备欠身向曹操称贺道:“丞相神射,世所罕及。
”回来之后,关羽问刘备,曹操如此猖狂其君罔上,怎么不让我杀了他?刘备说,怕一旦杀不成曹操,反而伤了天子,并且害了我们自己,“且宜秘之,不可轻言。
”他告诫关羽,要秘密图之,不能轻易对别人说。
汉献帝写了个血诏藏在衣带里给了国舅董承,让他想办法除掉曹操。
董承把刘备请来,让他入伙。
刘备便在义状上签字画押,共同反曹,并说:“切宜缓缓施行,不可轻泄。
”刘备暗中和董承相约反曹,表面上却装出胸无大志的样子,学老百姓在园子里种菜。
关羽和张飞也被刘备的阴阳之术迷惑了,责备他说:“兄不留心天下大事,而学小人之事,何也?”曹操看到刘备种菜为乐,对他比较放心;但是,又深知刘备素来长于以柔克刚,就借青梅煮酒之际敲打刘备。
刘备随机应变,没有露出马脚。
之后,刘备恐怕事情泄露,就以截击袁术为由带着兵马逃了出去。
刘备之所以能够“撞开铁笼逃虎豹,顿开金锁走蛟龙”,靠的正是他的阴阳之术。
从“阴”来说,刘备签署了“衣带诏”,心中想的是杀曹操为民除害;从“阳”来看,刘备还与曹操青梅煮酒纵论英雄,将真实意图瞒了个结实。
《掌权谋略之康熙、雍正、乾隆》
⒉善用人、善谋事
⒊做人需任劳任怨
⒋有包揽天下之雄心
⒌做人不可以气量狭小
⒍万不可偏执和孤直
⒎贪功贪利最无耻
⒏不要急于求成
⒐做事要以点代面
⒈反对投机取巧
⒉力戒欺人之举
⒊遇事犹豫,必会错失良机
⒋提前预防出现问题
⒌做人不可有虚而无实
⒍遇事不可大意
⒎时有防患于未然之心
行权必须到位,否则就会人浮于事,毫无效果。{
三位帝王的具体方法:
⒈把贪权之人制住
⒉拿出防患于未然的招数
⒊敢于控制天下
⒋切不能优柔寡断
⒌做事就要有胆量
⒍靠制度约束人
⒎坚持事必躬亲
⒏居安思危从长计议
⒈不蒙混过关
⒉不能只做表面文章
⒊树立自己的权威感
⒋按照“公平”的法则办事
⒏张弛有度,不可一昧苛责
⒐查找人心之害的原因
《掌权谋略之康熙、雍正、乾隆》--组织领导之学
三皇用政之道有所异同:
一、谋权之道——稳定天下有大气概
康熙所用的是“胆量谋权法”
雍正所用的是“威猛谋权法”
乾隆所用的是“责任谋权法”
二、控权之道——把好每一个关口
康熙为“强力固权法”
雍正为“恩威并施法”
乾隆为“智威用权法”
三、行权之道——落实到位
⒎一竿子插到底
⒏以变应变,以致胜为旨
⒐遇事要从长远角度来看
⒑看的准才能动手准
⒒动脑筋思考局况
⒓用“自固”手法加强安定
⒈在挫折面前绝不回头
⒉强化自己的绝招
⒊因人而异用准人
中国历史上最厉害的九大权谋术
中国历史上最厉害的九大权谋术天易集团智慧文化 2019-04-17 16:30:11经过近两年的沉淀,《权利的游戏》第八季终于开播,再次刷屏了各个社交媒体。
史诗般的背景下,权力与欲望的角逐,正义与阴谋的较量不断上演。
其实,在中国历史长河中,王朝更迭、权谋纵横的故事不胜枚举,比《权利的游戏》更精彩。
阴阳之术权谋领域的阴阳之术讲的是“表”和“里”的关系。
狭义上的阴阳之术就是“以表盖里、以阳饰阴”,以此达到迷惑对方保护自己的目的。
《三国演义》中刘备阴以谋曹操、阳以结献帝的故事,准确的向我们诠释了阴阳之术。
刘备在吕布被诛杀后暗中与董承相约反曹,但表面上却装出一副胸无大志的样子,甚至连关、张二人也被其迷惑。
曹操见刘备以种菜为乐,便稍稍放下了戒心,但他生性多疑,担心刘皇叔两面三刀,又借青梅煮酒之际敲打刘备。
刘备随机应变,后以截击袁术为由带着兵马逃了出去。
青梅煮酒论英雄刘备之所以能够“撞开铁笼逃虎豹,顿开金锁走蛟龙”,靠的正是他的阴阳之术。
意欲斩杀曹操,匡扶汉室是刘备的“阴”;青梅煮酒纵论英雄是“阳”,将自己的真实意图瞒的密不透风。
虚实之术虚为无、实为有,虚实之术其实就是有无之道。
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深谙虚实之术之人。
他早年以军功起家,组建湘军,经过多年鏖战攻灭太平天国,成为清政府十分倚重的力量。
就在其手握重兵之时,他主动上疏裁撤军队,自减羽翼,赢得了慈禧对他的信任和赏识。
自古伴君如伴虎,能从官场上全身而退的人没有几人。
可以说,只有像曾国藩这样参透有无,熟练运用虚实之术的人,才得以成为清朝以文人而封武侯第一人,安然度过下半生。
太平天国运动迂直之术迂直之术,简单的说就是要学会化直为迂,以迂为直。
西汉时期军事家周亚夫汉景帝时,吴、楚两国举兵反叛。
吴王刘濞率军北上攻打睢阳,并派人潜伏在淆、渑一带侦察,阻扰汉军的行动。
汉军统帅周亚夫采用了手下谋士赵涉的迂直之术,向右绕道进军,避开了叛军的袭击,走蓝田、出武关,迅速到达了雒阳,平定了战乱。
中国智谋:权术、权谋大全
中国智谋:权术、权谋大全中国智谋:权术、权谋大全文/网络编辑制作/荷花小女子中国智谋:权术、权谋大全目录1、揽辔澄清,汉宣帝励精图治2、秉要执本,丙吉问牛不问人3、逆取顺守,陆贾鞍下论治国4、宽猛相济,诸葛亮明智治蜀5、恩威并施,王旦节制育适度6、双管齐下,唐太宗仁洁秉施7、兼容并包,李斯止奏王逐客8、信赏必罚,齐威王从严治国9、赏一安百,汉高祖封侯雍齿10、水清无鱼,丙丞相不究细行11、千金市骨,郭隗详说求贤策12、任人唯贤,齐桓公不计私仇13、知人下士,韩信屈尊问左车14、弃瑕取用,刘邦宽容重陈平15、搜扬侧陋,武帝重用霍云病16、拨犀擢象,萧何月下追韩信17、知人则哲,管仲临终谏桓公18、用具所长,鸡鸣狗盗派用场19、爱鹤失众,董贤得宠犯众怒20、及锋而试,■王用才挽狂澜21、强于弱枝,朱元璋加强集权22、从旁掣肘,雍正暗控手下臣23、调虎离山,武三思清除异己24、过桥抽板,赵匡胤礼守兵权25、过河拆桥,成济冤成刀下鬼26、上屋抽梯,李渊被迫反隋朝27、假手于人,刘邦觅才建西汉28、挟主行令,齐桓公借名争霸29、以一持万,粱冀专权挟天子30、瞒天过海,赵高假诏立二世31、投石问路,宦官指鹿为马32、二桃杀士,晏子用计不用刀33、欲擒故纵,郑庄公克段于鄢34、欲取姑予,颜师伯以钱钓官35、以毒攻毒,西门豹治邺除邪36、发奸■伏,赵广汉吏治精明37、发踪指示,萧何幕后逞英豪38、借尸还魂,立怀王顶氏称霸39、借风使船,司马喜巧立阴后40、借刀杀人,熙凤计除尤二姐41、委恶于敌,武则天扼死亲女42、移花接木,献妹妹李园夯权43、左右开弓,司马伦篡守皇位44、美人诱惑,献貂蝉王允除奸前言人类的智慧有多种表现形式,它们使我们不能不由衷地赞叹人类自身的高贵卓越。
中国人传统的智谋,产生于以血缘关系为强大纽带的农业社会,代代相传,不断充实,浸盈在整个民族的血液中。
我们的传统文化,牢牢地烙印着智谋的印记;我们的行为准则,无时无刻不受它的规范;我们的整个社会生活,全部笼罩在智谋的氛围之中。
古代帝王家,权谋者的十二个手段(上篇)
古代帝王家,权谋者的十二个手段(上篇)今天写点狠的,全文一千八百字,看完终有所悟公平是讲给底层人的童话,权谋是帝王巩固权力的必要工具。
(本文只适合创业者,管理者,还有欲变强的人)我们学习权谋不是为了弄耍权术,而是为了更好地让自己在社会上立足。
内容太露骨,不知道能存在多久,且看一、讲愿景没错,就是愿景,比如刘备逢人就说:我乃中山靖王之后,我要匡扶汉室,拯救天下苍生。
一开始别人听了都笑掉大牙,觉得你个编草鞋的也太能吹了,可后来他说多了就人相信了,关羽、张飞还跟他拜了把兄弟。
记住,有能力的人永远跟随有梦想的人说梦想和实现梦想的,并不是同你把愿景讲到多少人相信,就有多少人帮你把这个愿景实现。
普通人天天卖产品,而高手都是天天卖梦想的。
比如,乔布斯用“一起改变世界”的梦想,搞定了百事可乐的总裁;马云用“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的梦想,搞定蔡崇信。
二、分钱吹牛是有保鲜期的,你要通过分钱来兑现你吹出去的牛。
在分钱上必须要大气否则你再吹就没人信了。
当然分钱不是分你口袋里的钱,而是分市场上赚来的钱。
分钱分错了,反而会养出白眼狼。
另外不是人人都有份,人人都有就等于人人都没有!所以,要让强者吃肉,让弱者连汤都没得喝,拉大贫富差距。
人是因为落差而产生行动力。
三、制衡术强者肉吃多了,就会膨胀,这时候就需要打压和制衡,做老板心要善,但手段一定要狠。
你创业初期的老臣,会成为你后期发展的障碍。
因为老臣资历老,收入高,跟老大太熟,太了解你过去的样子,就会越来越放肆。
想要老臣持续有动力,就拿刺头开刀,杀一儆百。
成大事者必须打破情关,一切以结果为导向!皇帝杀老臣,不是皇帝绝情,而是皇帝要对天下苍生讲情,凡是被小情小爱困住的男人,都会变成女人眼里的无用之才。
你要讲大情,舍小情。
任何时候,都要跟你底下的人讲明白,我不是一个讲感情的人,咱们之间就是价值关系。
谁不成长,谁就是背叛,谁不贡献价值,谁就是绝情,有这股狠劲,你的事业自然能干大。
想做老大,就要有搞定人的手段,而搞定人的核心是搞定刺头。
解密古代帝王的权谋智慧 了解历史传奇
解密古代帝王的权谋智慧了解历史传奇古代帝王,身负重任,掌握巨大权力,运筹帷幄之间,一步错,满盘皆输。
他们需要具备卓越的智慧和权谋,才能在权力的漩涡中生存并实现自己的目标。
今天,我们将解密古代帝王的权谋智慧,以了解历史传奇。
一、危机处理的智慧古代帝王面临的危机常常极其复杂,如何应对成为衡量他们才智的重要标准。
首先,古代帝王珍视情报的价值,并懂得运用情报来化解危机。
他们派遣密探以及设置间谍网,收集情报并掌握国内外的动向。
充分了解敌人的虚实,并灵活应对,往往能够使其危机化解于无形。
其次,古代帝王懂得善用智囊,以集思广益。
他们与博学多才的文武大臣保持密切的关系,聆听他们的意见,并在重要决策上采纳各方建议。
这样能够避免个人的主观臆断,取长补短,增强对危机的应对能力。
二、政治手段的巧妙运用古代帝王的政治手段常常令人叹为观止,他们善于运用权谋策略来巩固自己的权力,并维护国家的稳定。
首先,古代帝王懂得斗智斗勇,运用兵法和政治手段。
他们善于选择适宜的时机,利用军事力量来展现威严和实力。
同时,通过宽容和对敌方的示弱来安抚内外势力,实现长期稳定的统治。
其次,古代帝王注重外交手腕,以巩固国家地位。
他们搭建外交网络,与周边国家建立互利互惠的关系。
通过婚姻联姻、贸易往来以及军事同盟等方式,使国家获得更多的支持与资源,以应对外部威胁。
三、治国理政的智慧古代帝王不仅需要运筹帷幄,还需要善于治理国家,维护百姓福祉。
首先,古代帝王注重选拔人才。
他们知道,权谋智慧需要在对国家的治理中得以体现,所以他们高度重视人才的选拔与培养。
他们设立科举制度,选拔人才进入政府机构,并通过委任重臣、提升其地位来激发才能,使其为国家作出最大的贡献。
其次,古代帝王努力构建和谐的社会秩序。
他们注重官民关系的和谐,设立善政,减轻百姓负担。
同时,积极推行法治,制定公正合理的法律制度,加强社会管理,维护社会的稳定与安宁。
四、权谋智慧在历史上的光辉传世权谋智慧源远流长,古代帝王所运用的手段和智慧至今仍然令人称道,并广泛应用于各个层面。
秦始皇统一六国权谋与征服
秦始皇统一六国权谋与征服秦始皇,历史上一个具有重要地位的人物。
他以强大的权谋和出色的征服能力,成功地统一了六个国家,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真正统一国家的君主。
本文将探讨秦始皇在统一六国过程中所采取的权谋策略和征服手段。
一、权谋策略1. 同流合污在秦始皇统一六国之际,七雄争霸,各国势力分裂,各怀鬼胎。
秦始皇充分利用了七雄内部的纷争和威胁,采取了同流合污的策略。
他通过以权谋取胜的手段,与一些国家达成联盟关系,以实现自己统一天下的目标。
这种策略有效地削弱了七雄的实力,使秦国成为了最强大的势力。
2. 结交四夷为了巩固统治,秦始皇并没有止步于国内的统一,而是继续外展,采取结交四夷的策略。
他利用外交手段,在征服六国的过程中与一些边境民族建立友好关系,以免遭到反抗。
同时,秦始皇积极吸收四夷的先进文化和军事技术,提升自身的实力,为统一六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征服手段1. 统一思想秦始皇在征服六国的过程中,非常重视统一思想的重要性。
他实施了一系列的政治制度改革,统一了文字、度量衡等基本规范,使各地人民在思想和行为上趋同。
这种统一思想的力量,有效地加强了秦国对六国的统治,提高了统一六国的成功率。
2. 铁腕统治秦始皇统一六国的征服方式并不温和。
他采取了铁腕统治的手段,对叛乱分子实施严厉的打压和处罚。
通过残酷的手段,秦始皇打破了各国的抵抗和反抗,巩固了自己的统治地位。
这种强硬手段虽受到了争议,但在秦始皇统一六国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3. 师出有名秦始皇善于利用威勢來征服六国。
他和他的将领师出有名,使得敌对势力不敢轻举妄动。
通过示威的方式,秦始皇成功地震慑了六国的势力,促使他们纷纷归附。
这种征服手段展示了秦始皇的权威和统治能力,有效地推动了统一六国的进程。
结语秦始皇统一六国的过程是一段宏大而辉煌的历史。
他通过精心策划的权谋策略和出色的征服手段,成功实现了统一六国的目标。
虽然在此过程中使用了一些残酷的手段,但无可否认的是,秦始皇为中国历史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对后世的统一和国家建设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中国古代五花八门的君权神授伎俩
中国古代五花八门的君权神授伎俩古人有“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成语,这个得道肯定不是修了佛学或道学的精髓,而是拥有了较高的权力。
当了高官都可以鸡犬升天,那要是当了皇上,是不是连他家地窖里的老鼠都会辉煌腾达?这个答案是肯定的。
但当皇上有皇上的难处,别的辛苦劳累都抛开不说,单就如何确保皇位永固就是一门学问,于是,夺得天下的那些幸运儿,一方面以各种行政措施保护皇权,另一方面,千方百计给自己套上神的外衣至少是神的马甲,让老百姓心服口服,为我服务,说得高级一点,就是君权神授说,中国古代借君权神授保护自己的手法,不外乎如下几个方面。
一、天子。
在远古时期,天是最可怕的主,刮风下雨、闪电雷鸣都是天的作品,让人不寒而栗。
于是从夏朝开始,最高统治者自称“天子”,意思是我是天的儿子,老天爷很忙,派我代表它来统治你们,你要反对我或是不服从我的号令,那就是与天作对,你就看着办吧!从此以后一直到清朝,皇帝们从来没有放弃天子的称号。
为了表达对天的诚意,每逢山崩地震之类的灾日,皇帝们都要沐浴净身进行祈祷,其实都是骗人的把戏而已。
二、陈胜的鬼狐说。
陈胜吴广在发动起义起义前,为了让众人信服,偷偷在河道埋了写有“大楚兴、陈胜王”的石碑,又安排亲信在夜间学狐狸鸣叫类似语言,一众民夫不知就里,认为陈胜是上天派来的使者,就稀里糊涂跟着陈胜造反了。
三、刘邦的蟒蛇附身论。
西汉的建立者刘邦为了抬高自己的身价,派人宣传自己的母亲王氏在一个大湖边睡着了,天空开始电闪雷鸣,刘邦父亲担心妻子,急忙赶到湖边时,看到一条蛟龙正盘在自己老婆身上,回家后没过多久,刘邦母亲怀了身孕,所以这个腹中孩子是龙的儿子,也就是天子,这不鬼扯吗?要真是这样,刘邦岂不是个X种?四、刘秀的汉室正统论。
西汉末年,外戚王莽夺取政权,改国号为“新”,然尔王莽的诸多政策不得人心,最终爆发农民起义。
王莽天凤年间,赤眉、绿林、铜马等数十股大小农民军纷纷揭竿而起,大批豪强地主也乘势开始倒莽,顿时,海内分崩、天下大乱。
古代帝王术口诀
古代帝王术口诀
第一句:矛盾之术打天下
打天下,有两种思路。
一种是矛盾之术的思路。
这种是统一天下的,这个策略要求针对矛盾下手。
通过构建矛盾,让自己处于矛盾的这一方面。
对手处在矛盾的另一方面,以此消灭对手。
比如以强击弱、以多击少、以持久对不持久等。
这个策略以矛盾的出现为时机,以矛盾和可能性为依据,故依时、没有瓶颈。
这个策略既有先发,也有后发,然统一天下,必以这个策略。
一种是占位的思路﹣﹣这种是割据的、称霸的。
这个策略要求冒险、先发、占住位置,有了位置就有人、有马、有财、有权、有实力;但有瓶颈,往往能称霸、但不能统一全国。
第二句:三方博弈守天下
当统一天下者,得到了全国的最高位之后,就开始守天下,这里往往通过变直接博弈为三方博弈的方式。
(1)在某些时候,最高者既是运动员、又是裁判。
(2)在某些时候,采取让鹬蚌相争、自己渔翁得利的方式。
(3)在某些时候,采取囚徒困境。
博弈、自己是警方的方式。
在三方博弈中、讲究制衡,或者说是平衡术,往往在朝党上树起两派,当某一派势力太大的时候,就打击这一派,使得两派处于动态平衡之中。
第三句:走向反面治天下
通过执行从矛盾的一面走向另一面。
即:事物总是要走向反面的。
通过事物的走向反面,就使天下得到了治理。
这应该就是世界上表现出周期性的根源吧。
所以,走向反面治天下。
古代帝王与官员的政治手腕
古代帝王与官员的政治手腕古代中国是一个封建社会,政治和社会都十分复杂。
在这样的环境下,帝王和官员的政治手腕尤为重要。
他们不仅要处理国家大事,还需要应对宫廷斗争、权力争斗以及各种外交纷争。
本文将介绍古代帝王和官员的政治手腕,包括君主的治国策略和官员们的权术之道。
一、君主治国策略在古代封建社会中,君主是国家的核心,他们的治国理念和策略至关重要。
一位成功的君主要有几个方面的特点。
首先是智慧和谋略。
古代君主需要有过人的智慧和独到的谋略,在处理各种国家大事和内部斗争时要能够冷静分析,察觉利弊得失,并采取合适的行动。
其次是富有权力感。
君主必须以自己的权力为中心,坚决维护自己的统治地位,同时要在宫廷内建立亲信和联盟,以控制权力。
选用得力的大臣,督促他们尽职尽责,让他们效忠自己,并且遵循自己的旨意。
另外,君主还要有宽容的胸怀。
在处理各种政治事件时必须有宽厚的胸怀,既要保持自己的尊严也要保持大局。
在政治斗争中需要快速做出决策,同时要留有余地,努力避免冲突的扩大和激化。
通过文化、劳动和人际交往,能够容忍那些与自己持不同政见的人。
二、官员的权术之道在古代封建社会中,官员们必须具备一定的政治手腕和能力,才能生存和发展。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权术之道:1. 勾心斗角。
在权力争斗中,勾心斗角是官员的常用策略。
他们需要通过暗中破坏对手的盟友关系,或者通过拉拢敌手的盟友来获取更多的权力。
还可以通过调动人心、利用朋友资源来换取支持自己的机会和实现目的。
2. 秘密结盟。
在官场上,结盟是很普遍的做法。
这种方式可以让官员通过外交手段和私人联盟来实现自己的利益,还能与他人形成合作关系,共同应对君主的制约。
3. 建立个人影响力。
在官场中,个人影响力是非常重要的。
官员们通过建设个人形象、语言表达和社交技巧,扩大自己的影响力。
这样,他们能够更好地获得最优的事业和财富,增加自己在政治中的地位和权力。
4. 善于移情达意。
在权力争斗中,官员们需要了解君主的心思,摸清其性格。
管仲对人性的洞察:古代帝王这五种权谋之术,字字珠玑,发人深省
管仲对人性的洞察:古代帝王这五种权谋之术,字字珠玑,发人深省那具体怎么做呢?哪些是禁止的呢?管仲说:圣明的君主不建造华丽的宫殿,并不是因为他喜欢简陋的房屋;不听钟鼓之音,也不是因为他讨厌音乐。
而是因为这样做会伤害农业生产,妨碍教化推行。
所以,君主首先严格要求自己,然后再要求别人;官吏也应先严格要求自己,然后再治理他人;百姓也要专心于农业生产而放弃不正当的工商业。
君主在宫中也要一切从简,节省车驾,以此来充实国家储备,这样,国家必富,威望必高;能够俭省衣服、抛弃玩好之物来加强农业生产,这样,他的财用必足,地位必然巩固。
能够摆脱无益的活动、无效的开支,来进行通币行礼的外交活动,那么盟国必多而关系必然亲睦。
管仲告诫说,很多君主,多追求物质享受,并为此费力操心,国家会为此弄得困顿不堪而国用不足,严重的可致亡国,较轻的也危害自身。
对于内在修养,管仲说,圣明的君主应该:“立身于中,养有节”,也就是行为保持适中,生活享受要节制。
好逸恶劳的人的天性,管仲说“凡人之情,得所欲则乐,逢所恶则忧,此贵贱之所同有也。
”,满足了就高兴,没有满足就忧愁,这是人之常情,但君主不能这么做。
不做无补之功,不做无益之事,这样就意气安定而思想感情不受迷惑。
思想感情不受迷惑则耳目聪明、衣食丰足;耳聪目明、衣食丰足,就不会彼此争夺,不会互相怨怒,上下可以相亲,就不会动用武力了。
所以,克制自身,遵行仪法,再加上节约谨慎,即使不会得福,也不至于灾祸临头;骄傲奢侈,背离法度,违反常理,即使没有祸害,幸福也不会来临。
管仲说:“誉不虚出,而患不独生,福不择家,祸不索人,此之谓也。
能以所闻瞻察,则事必明矣。
”意思是说,荣誉不凭空出现,忧患不会无故发生,幸福不主动选择人家,灾祸不自动找到人的头上,君主要能时刻注意反省自己的言行举止。
关于如何治理老百姓?管仲提出了:“善者圉之以害,牵之以利”,善于治理国家的君主,要用“害”来约束老百姓,用“利”来引导人们你,君主能掌握“利害”之术,就可以增加财富而减少过错。
古代帝王常用的权谋秘术:“阳斥阴纳”
古代帝王常用的权谋秘术:“阳斥阴纳”——谈古论今话管理之三十中国古代谋略文化比较发达,而作为谋略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帝王权谋更是发展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帝王权谋是古代历史学家、政治家和学术思想家们研究的重要课题,也是帝王们自己很注意探索的统治主题。
比如,唐代史书《贞观政要》,就记载了中国古代杰出的帝王唐太宗李世民开明的治国谋略,陈述了李世民与他身边的谋士、武将的是如何商议治理国家的策略和方法的,表现了唐太宗与他的大臣、武将们沟通无间、坦诚相待的亲密协和关系。
李世民身边的谋士们对他几乎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这种坦诚相待、真诚交流的君臣关系在古代历史上是少有的。
与唐太宗李世民相比,清代的著名皇帝雍正,却是完全不同的,雍正对于他的谋士们一方面是要求他们出谋划策,表示要听取他们的建议,但是,在另一方面,他却保持着很深的城府,对臣下的策略、计谋,从不轻易表露出赞许,更不会当面表示接受,反而经常对谋士们进行训斥、指责,让谋士们感到他是一位高高在上的帝王,是有很大权威的,他的训斥是对“奴才”们的严厉要求,而他的指责是表现帝王比谋士们更明智,更有头脑,但是,暗地里雍正皇帝却又经常采纳谋士们的策略和建议。
如果说,在擅长于权谋的帝王面前,权臣、谋士们常常是阳奉阴违的话,那么,在大臣面前,雍正帝用的却是帝王的权谋秘招——“阳斥阴纳”。
在清王朝康熙年间,康熙的诸皇子中,雍亲王胤禛就比别的皇子更有城府,有可能在智谋方面,雍亲王与皇八子胤禩相比,占不到什么优势,但是,与其他皇子相比,他权谋智术要厉害得多。
胤禛在内心里早就有继承皇位的想法,但是,在公开的场合,他却处处表现出对于皇位她一点也不在乎,表现出没有继位的想法。
胤禛巧妙的伪装给很多王公大臣留下了很好的印象,也让其他皇子对他没有提防,而他却有计划有目的地筹划和行动着,盯紧了皇帝宝座,一步步在实现他的目标。
雍正皇帝后来,胤禛果然成功地继承了皇位,成了雍正皇帝,而登上地位之后,他明里一套暗里一套的权谋术越发老到了。
中国古代帝王的权谋之术
中国古代帝王的权谋之术.txt你出生的时候,你哭着,周围的人笑着;你逝去的时候,你笑着,而周围的人在哭!喜欢某些人需要一小时,爱上某些人只需要一天,而忘记一个人得用一生中国古代帝王的权谋之术2006-03-21 11:46:06 来源: 千龙网网友评论 4 条共2页第1页第2页 1.重要的是政才帝王夺取天下好比摘人参果,你想吃,他想吃,大家都想吃,于是大家都想方设法捷足先登,争取优先权。
得了天下,做了皇上,就好比人参果到口。
可是这果子不仅可口、长寿,而且今生今世吃也吃不完,它可供子嗣世代享受,以至无穷。
如此说来,人生易老而人参果不老,打天下的帝王君主不可能长命不衰,那么这使帝王享用不尽的王位就得传给后代儿孙。
可古代帝王妻妾成群,儿孙也就多,而王位只有一个,到底传给谁,这一点不同帝王各有标准,但最要紧的,一是要传给自己最喜欢的、自己认为最可靠的人,二是要传给有能力保住这位子的人。
为此,帝王们为这传位问题同样需要运筹算计。
人世间有各色人等,而各色人等又各有各的才干。
才能分为多种,或有文韬,或有武略,然而作为政治家,特别是作为皇位继承人,那选择的标准恐怕主要是政才。
比如魏武帝曹操,起初最爱小儿子曹冲。
这曹冲也确实聪颖早慧,他7岁用船称象,语惊四座。
9岁时巧用计谋,救了御马官一条性命,也史上留名。
可惜神童早逝,这使父亲曹操大伤其心。
曹冲死后,魏武帝曾一度把立嗣之心转移到文才颇盛的曹植身上。
可这曹植终因缺乏“深自砥砺”的工夫和“矫情自饰”的韬略,眼瞅着这太子宝座被哥哥曹丕不费吹灰之力给抢走了。
想来以曹操的聪明和机诈,不会识不破曹丕在自己面前玩弄的小小把戏,但曹操心里十分清楚,曹植虽然文才过人,可他的桀骜不驯和潇洒倜傥绝对守不住那众人觊觎的王位。
曹操从自己一生的政治经验中得出一个结论,要想稳坐天下,必不可少的就是乔装打扮自己,要比别人做事更隐蔽,更多几个心眼,这是曹操对儿子的政才要求。
而曹丕就具备这样的条件。
说说中国古代主要的几种“帝王权术”(下)
说说中国古代主要的几种“帝王权术”(下)——谈古论今话管理之七十九第三,法、术、势相统一的帝王权术在论述“帝王权术”,中国古代的儒、道、法三家很不一样,儒家是以比较正统、比较有道德意味的方式来阐述其统治策略的;而道家则是以比较柔和、比较隐晦的方式来阐述君王权谋的,历来讲“儒道互补”,在帝王的统治权谋上也是一样的,儒家注重在伦理与政治统一的理论基础上阐述“德政”统治术,主张积极进取,刚健、自强不息;道家重视政治策略的顺其自然和“无为而治”特征,主张以退为进,以柔弱胜刚强。
一刚一柔,一进以退,儒道大不一样。
其实,中国古代的“帝王学”的主要的理论不仅包括作为“互补”的儒、道权谋,而且还应该包括法家的统治策略。
与儒家、道家相比,法家更明确更坦然地直接阐述帝王权谋。
如果说儒家是站在正统立场上以道德化的方式来讲“权术”,道家是以“无为”“柔弱”的隐晦方式来讲“权谋”的话,那么,法家却是以赤裸裸的方式公然讲帝王的统治权谋。
在先秦各学术派别中,法家讲“帝王权术”是最直接的,最不加掩饰的。
法家是最具典型意义的“帝王权谋”学说。
《汉书·艺文志》之《诸子》在解释“法家”时,明确地指出了法家的基本特点:“法家者流,盖出于理官,信赏必罚,以辅礼制。
易曰:'先王以明罚饬法’,此其所长也。
及刻者为之,则无教化,去仁爱,专任刑法而欲以致治,至于残害至亲,伤恩薄厚。
”这说得很明确,法家专门以刑法来治国理政的,“无教化,去仁爱”,不顾及任何亲情,坚持赏罚原则。
法家正好可以作为从周公“制礼作乐”到孔子讲“仁义”的礼制学说和传统的重要补充,或者成为其相互相成的治国策略。
(一)与儒家“仁政”统治理论相比,法家至少有四个基本特点:首先,法家以“德治”为政治管理的理论核心,而法家则以法治为统治核心;儒家以维护礼制,维护伦理纲常为己任;而法家则以富国强兵为其奋斗目标。
在战国时代,法家的目的可以说是最直接的,他们不像儒家的代表人物那样,讲“修养”,讲“德性”,重视“仁义礼智信”等,他们直接阐述其政治目的,就是要为君王提供统治谋略,辅佐君王富国强兵,吞并弱国。
说说中国古代主要的几种“帝王权术”(上)
说说中国古代主要的几种“帝王权术”(上)——谈古论今话管理之七十八导言:什么是“帝王权术”呢?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延续的时间长,其帝王专制制度也随之发展得很成熟,而帝王治国理政的谋略和手段也很发达。
所谓的“帝王权术”便是古代帝王治国理政的管理谋略的一部分,是帝王的揽权驭臣的计谋和手段。
“帝王权术”称呼不少,比如简称为“帝王术”,或称为“君人南面之术”,或称“帝王权谋”,或称“君王驭臣之术”等等。
“帝王权术”有两个基本特点,其一是自上而下的管理方式,即利用皇权至上的专制管理机制,掌控至上权力,对朝中大臣和封疆大吏进行驾驭和掌控,驱使他们去为皇权专制体制服务;其二是在管理过程中,巧妙用“术”,这“术”主要是指一种政治权力的运用方法和技巧,而且常是“内暗外明”的,表面上用的是“阳谋”,而背地里耍的却是“阴谋”,即明用“仁道”,暗用“心术”。
具体说,一方面,帝王冠冕堂皇地以道义、仁政、德治等实施其政治管理;而另一方面,帝王却用种种见不得光的阴谋和毒辣的手段来掌控朝局,驾驭群臣,掌控文武官员。
所以,人们常说:“君心难测”。
秦始皇画像历史文献中,有不少关于“帝王权术”的论述,比如,在《管子》中有《心术篇》;在《吕氏春秋》中有《恃君览》;在《淮南子》中有《主术训》等,讲的都是“帝王权术”。
李世民亲自撰写了《帝范》,将“帝王权术”传授给他的子女们;张居正为万历小皇帝专门编写了关于“帝王权术”的通俗教科书——《帝鉴图说》,等等,这都是很典型的事例。
战国秦汉之间,有一种学说,称为“黄老之术”,就是将道家的学说演化为“君人南面之术”,这就是一种“帝王权术”。
司马谈在《太史公论六家要旨》里总结说:“因阴阳之大顺,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所指的就是“君人南面之术”的特点。
它是一种兼收儒、墨、名、法等各家之所长,而以道家和阴阳家的学说为基础所建立的一种统治术。
后来,“君人南面之术”又演化为“黄老之术”,其实,这是道家被演绎为“帝王权术”的重要表现。
秦始皇统一六国权谋与统一之道
秦始皇统一六国权谋与统一之道秦始皇嬴政是中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统治者,他通过一系列的权谋和统一之道,成功统一了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帝国。
本文将从秦始皇的权谋策略和统一之道两个方面来探讨他的统一六国之路。
一、权谋策略1. 分化瓦解策略秦始皇在统一六国过程中,采取了分化瓦解的策略。
他利用六国之间的矛盾和争斗,逐个击破,削弱他们的力量和影响。
例如,他先后派遣李斯和王翦等将领,胁迫其他国家与秦国划界。
他还积极利用六国内部的纷争,挑拨离间,加速了各国的分裂。
2. 战争征服策略除了分化瓦解策略,秦始皇也采取了武力征服的方式统一六国。
他开始先后攻破齐、燕、赵等国,最终将六国纳入统一的秦朝。
他聚集了大量的兵力,发动了一系列战争,使得六国难以抵挡,最终向秦国屈服。
3. 政治合纵策略秦始皇在统一六国的过程中,还采取了政治合纵的策略。
他利用外交手段,与一些个别国家建立联盟关系,以牵制其他国家对秦国的攻击。
他还通过授予特权、提携重臣等方式,吸引一些贵族和权贵,使他们站在秦国一边,加强了国内统治的稳定。
二、统一之道1. 中央集权秦始皇通过一系列的政治改革,建立了中央集权的体制。
他废除了分封制度,设立了郡县制,直接掌控全国各地的行政权力。
他还实行了便于统治的法律制度,统一了度量衡和文字,加强了国家统一和管理的能力。
2. 统一文字为了统一国家文字和思想,秦始皇进行了一系列的文字整理和标准化工作。
他下令在全国范围内使用小篆作为标准文字,并对书籍进行了归纳整理,形成了集成统一的法律、历史、文化等各方面的典籍,为国家的统一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支持。
3. 修筑连接工程秦始皇在统一六国后,积极修筑各地的道路和运河,使得交通更加便利。
他还开始修筑了著名的万里长城,加强了北方边境的防御,并且使得各地之间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促进了统一帝国的巩固。
综上所述,秦始皇通过一系列的权谋策略和统一之道,成功地统一了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帝国。
帝王权谋术
帝王权谋术大揭秘帝王掌管天下需要各方面力量的支持。
在这诸多力量中,中央执行机关里的行政长官,特别是那些资深且有能力者,更常常成为帝王要优先考虑的对象。
既要调动他们的忠诚心和积极性,又予以适当限制和合理控制,这是再理想不过的。
因为没有这些人的工作,帝王将一事无成。
如果使用不当、控制不严,帝王也会大权旁落。
究竟如何驭臣,这其中不仅多有花样,而且也颇具难度。
1.自树威信做了皇帝的人并不一定是最有威信的人,而一旦身为国主,树立威信又是绝对必要的。
比如秦始皇在统一天下、位至至尊以后曾经多次到全国各地巡游,每到一地,他都要刻石立碑,碑文写的无非是他身为皇帝的功劳和辛苦。
这样一而再、再而三,不厌其烦地自我标榜,其目的无非是要建立自己的威信,在百官和百姓中确立自己不同于他之外任何人的特殊地位,秦始皇的这一举动,在其驾驭臣下方面确实起到了预期的作用。
灭秦建汉的汉高祖刘邦也深知自树威信的重要性,有两件事很能说明他对这一问题的敏感和自觉。
其一,刘邦在平定天下以后,有一次在洛阳南宫摆酒设宴,问群臣项羽之所以失天下、自己之所以得天下的原因,群臣各有所答,但都不中肯綮。
刘邦自己总结说:“在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方面,我比不上张良;在管理国家行政事务、安抚百姓、给前方战士提供足够给养方面,我比不上萧何;而在率领百万大军,战必胜、攻必取方面,我更比不上韩信。
张良、萧何、韩信三人,都是杰出的人,我能任用他们,这是我获得天下的重要原因。
”刘邦这番话既直言不讳,又入情入理。
你与其说他是在讨论汉得天下的原因,不如说是为了自树个人威信。
特别是他巧妙地运用欲扬先抑法,先谦虚地称赞张、何、韩三人,然后话锋一转,那意思是说,他们三个“人杰”都愿意为我所用,那么我的高人一筹不是不言自明的吗另一件事是,刘邦在得了天下以后,大臣们整天大吃大喝,这些人大多缺乏文化教养,完全不懂礼仪,喝醉酒就吵吵嚷嚷,甚至舞刀动枪,这使刘邦很不开心。
这时有个精明的儒生名叫叔孙通的看出了刘邦的心事,就建议刘邦制定礼仪。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左右为难之际,有人向吕后建议,说:“张良很有谋略,皇上又很信任他,不如求他想想办法。”张良是很了解刘邦的人,他知道此事已在刘邦心中酝酿了很久,仅靠口舌争辩是不可能使刘邦改变主意的,因此他就建议吕后去请“商山四皓”。因为此时天下已经平定,于安邦治国有用的人才大都被刘邦起用,只有东园公、角里先生、绮里季和夏黄公由于刘邦对人轻慢无礼,一气之下逃入商山,发誓终身不做汉臣。此时如果能请他们四位出山,明确站在太子刘盈一边,那么刘邦就一定会取消改立太子的念头。吕后听了张良的话,就派人厚礼卑辞去请四皓。
李世绩这时派人到关中去见李密,将这一大片土地连同土地上的人口记录一同带去,请李密献给李渊以示归附。李渊听说这原来是李世绩“不利主之败,自为己功,以邀富贵”,盛赞李世绩“感恩推功,实属忠臣”。这是李世绩进身李氏父子后的第一次见面礼。
第二次是李密因反伏诛后,李世绩依然奏请收葬,并且“与旧僚吏将士葬密于黎山之南,坟高七仞,释服而散”。李世绩在归唐之后敢于斗胆表示对背叛新主的旧主致哀悼思怀之情,却赢得朝野一片赞誉和李氏父子的称许,这是李世绩事前希望得到的。果然,李氏父子对他不但不疑,反赐姓李,倍加重用。
李世民更多次表示对李世绩的宠信。一次,李世绩生病,为给李世绩治病,太宗李世民竟剪去自己蓄留多年的大胡子以作药引子。由此显示出来的君臣之恩,真应该说是无以复加了。李世民厚待李世绩,当然也有他自己的算计。他知道太子李治于李世绩无任何恩义,况且李治生性怯懦,没有铁鞭驭马的气派和胆识。而历史上旧主谢世权臣谋反的先例有的是,像蜀魏延反刘禅,东魏高欢死而侯景投梁。唐太宗李世民也生怕自己归天后,软弱的李治驾驭不了功高望重的李世绩。
这一问题处理中出现的偏差和失误,常常使后人不禁扼腕叹息。试设想,如果当初刘邦当机立断改立赵王如意,疏远外戚吕氏,那后来吕后的肆意专权和吕氏的篡权作乱还会发生吗?可是历史没办法假设,事情就是这样发生了。这中间吕太后听从张良的主意请来“商山四皓”,为阻止刘邦改立太子起了最后的决定性作用。故事颇有意思,一并叙述于此。吕后对刘邦改立太子的想法既清楚又担心,但却不知怎么办才好。
唐太宗立嗣标准的改变,颇能说明前面“品行第一”中讨论的问题,选才和选德可以并行不悖,但事实上,选才易出背叛者,选德又导致无能者执政,这真是帝王择嗣的二难。
以太宗的为人,他所喜欢的应是“英果类我”者,而李治的懦弱在立嗣之后不久就被太宗发现了。但经李治的舅父、老臣长孙无忌的劝说,李治最终还是做稳了太子。太宗不再易储,又要稳保帝业,所以他就不能不在辅佐大臣身上下工夫。想来想去,觉得宠臣李世工于心计又忠于朝廷,是再合适不过的人选。这李世绩原来并非唐室旧部,他原本也不姓李。《隋唐演义》里的徐茂公,就是后来的李世绩。
一次独孤皇后趁杨坚不在时派人杀掉了这位薄命女。文帝事后得知,他悲不自胜,单骑驰出宫门,径向荒郊野外跑去。后经尾随而来的大臣高干、杨素等人苦苦相劝,杨坚才在“我贵为天子,而不得自由”的喟叹声中重返皇宫。物极必反,有为有志者常能做出一生中最不愿做的事情,日后杨坚的轻恋情、重社稷就是这样一个情结。经过这次情感磨炼,杨坚在日后统一天下的很长时间里,始终保持着克己俭朴的个人生活准则。
汉十二年,刘邦打败英布回到京城,病情一天天加重,而改立太子的念头也越发坚定。一次宴会上,太子刘盈陪侍刘邦,四皓也随太子进了皇宫。4个人年龄都在80岁以上,个个须发尽白,衣冠严整。刘邦看到这四个陌生面孔问道:“你们四个人是干什么的?”四皓一一上前报上姓名。刘邦听后大吃一惊,说:“我寻找你们多年,你们弃我而去,现在为何要和我儿子在一起?”四皓说:“陛下轻慢士子,随便骂人,我们不愿受辱,所以就隐居了。现在听说太子为人仁爱孝敬,恭谨知礼,天下人没有不愿意为太子效力的,所以我们也就辅佐太子来了。”
立嗣问题上,古代帝王们常常把品行放在第一位,这在我们这个道德冠天下的国度里实在是不争的事实。此种事实完全应该当做一般现象对待,所以例子便不用多举了。
4.排除宗室之外的威胁
皇帝选立太子,对入选对象有种种要求,因为这关系到千秋万代的基业问题。但立嗣也往往受各种条件制约,有心计的老皇帝不仅注意太子本人的自身条件,而且对太子身边的顾命大臣也要选配得当。一个好汉三个帮,将来太子要掌管天下,身边的忠臣良将智多星虽不能少,但对有可能对幼主造成威胁的也必预先除之而后快。
3.品行第一
在吸取历史教训的基础上,隋文帝杨坚对立嗣问题的考虑更加周到,顾忌也更多。首先,杨坚自觉地不与宫妃们生儿育女,只是有计划地和独孤皇后生有五子。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前世天子,溺于嬖幸,嫡庶分争,遂有废立,或至亡国;朕旁无姬妾,五子同母五子虽出同母,但杨坚坚持长幼有序的规矩,先立长子杨勇为太子。后来见杨勇个人生活上不像自己那么检点,后宫多女宠,就果断改立“不近女色”、生活俭朴的次子杨广为太子。当然,隋文帝杨坚的不近女色是有他个人苦衷的。据载,杨坚称帝后曾爱上后宫中一位佳丽。杨坚召幸过几次,后来这消息传到独孤皇后耳朵里。
自然,选立太子他也坚持以此为重要尺度,废杨勇改立杨广时,他就是这么考虑的。隋炀帝杨广身后为万人唾骂,是家喻户晓的荒淫无道的坏皇帝典型,但在他被立为太子的时候,杨广不仅不近女色,厚以待人,生活节俭,而且天赋甚高,文笔极好,统兵将将无所不能。他不满20岁时就做了行军元帅,指挥由六合一方面的军队,节制其他各方面军事长官,连宿将杨素都受他管辖。人是受各方面条件制约和影响的,隋炀帝也不例外。文帝杨坚选立杨广为继承人,无疑是经过反复考虑的。隋炀帝后来断送隋王朝,并不能因此就断定隋文帝杨坚择非其人,隋文帝在立嗣问题上仍然显示出他不同于常人的心术。
2.棋看两步
稍懂弈道的人都明白,下棋时每落一子至少要看到下面的两步以上。同理,有远见的帝王为皇室的长治久安考虑,在立嗣问题上常常想得很多,他们不仅虑及子辈,而且对孙辈也常常打定算盘,晋武帝司马炎就是如此。
司马炎的儿子司马衷是个白痴,智商极低,在皇帝位子上闹出不少笑话,历史上最有名的是,臣下向他报告说某地因遭荒年百姓多被饿死,他却反问百姓“何不食肉糜”?这样的皇帝一遇政事便束手无策,那是可想而知的。但这白痴父亲却有个聪明过人的儿子,叫司马遹.一次宫中失火,晋武帝司马炎登高观望,年仅5岁的司马遹硬拉着皇帝爷爷躲入房中,说:“救火时仓猝之间,秩序混乱,皇上不可轻易暴露,要防备不测之事发生。”这话出自一个5岁小儿之口,可真是天生的皇帝坯子。
刘邦听四皓这么一讲,只好彻底打消改立太子的念头。但事实上,商山四皓这次可真是帮了个大倒忙。毫无疑问,没有刘盈的上台,也就不会发展到后来吕后及吕氏集团的为非作歹。
看来,帝王选择接班人,其标准只能是政才。没有政才,其他才能都派不上用场。中国历史上出过不少有名的才子皇帝,像南朝梁氏诸帝,唐明皇,特别是那以写诗填词而著称的南唐二主,都是因为其文才、诗才而妨害了其政绩。本来是个不错的文人、艺术家,却偏偏强人所难让他去做皇帝,这岂不既害了国家社稷,又害了他本人。如此想来,我们还是认为曹操做得对。他本人是个多面手,既是诗人,又是学者,但归根结底他是一个出色的政治家,他选择接班人的眼光和标准更显示出他超出常人的智慧。
人世间有各色人等,而各色人等又各有各的才干。才能分为多种,或有文韬,或有武略,然而作为政治家,特别是作为皇位继承人,那选择的标准恐怕主要是政才。
比如魏武帝曹操,起初最爱小儿子曹冲。这曹冲也确实聪颖早慧,他7岁用船称象,语惊四座。9岁时巧用计谋,救了御马官一条性命,也史上留名。可惜神童早逝,这使父亲曹操大伤其心。曹冲死后,魏武帝曾一度把立嗣之心转移到文才颇盛的曹植身上。可这曹植终因缺乏“深自砥砺”的工夫和“矫情自饰”的韬略,眼瞅着这太子宝座被哥哥曹丕不费吹灰之力给抢走了。
帝王夺取天下好比摘人参果,你想吃,他想吃,大家都想吃,于是大家都想方设法捷足先登,争取优先权。
得了天下,做了皇上,就好比人参果到口。可是这果子不仅可口、长寿,而且今生今世吃也吃不完,它可供子嗣世代享受,以至无穷。如此说来,人生易老而人参果不老,打天下的帝王君主不可能长命不衰,那么这使帝王享用不尽的王位就得传给后代儿孙。可古代帝王妻妾成群,儿孙也就多,而王位只有一个,到底传给谁,这一点不同帝王各有标准,但最要紧的,一是要传给自己最喜欢的、自己认为最可靠的人,二是要传给有能力保住这位子的人。为此,帝王们为这传位问题同样需要运筹算计。d
所以,李世民去世前就先自把李世绩贬斥放逐了。按照李世民的想法,这是为太子做稳江山而必须扫清的一个障碍。
5.爱屋及乌
皇帝选储立嗣时,皇后与皇帝的关系因素也十分重要。像东汉光武帝刘秀,易储前先易皇后,易皇后成为下一步易储的一个明确信号。原来,光武帝刘秀在起兵反莽的第二年,就娶了家乡有名的美女阴丽华。之后,刘秀被绿林军首领刘玄派往河北安抚收编地方武装,遭到自称是皇室后裔王莽的通缉,逃到信都(今河北冀县)。
明太祖朱元璋与晋武帝司马炎出于同样的想法,只是他把希望寄托在孙辈的想法直截了当地予以实施了。朱元璋把帝位越过包括燕王朱棣在内的众多儿辈,直接传给了孙子朱允炆,很明显这一举动不是因为一时爱憎,而是为长远打算和考虑的。尽管朱允炆仅在位4年就被燕王推翻,没能用事实证明太祖与常人立嗣方法不同的正确性,但我们仍不得不正视古代帝王为永保江山,由司马炎、朱元璋们提供的一个新思路。思路的成败由多种因素构成,而思路本身却是一个永在的事实。
像唐太宗李世民,起初把长子李承乾立为太子,谁知这李承乾继承娘舅突厥氏的粗鲁野蛮的种性,剽悍不驯,他在几乎所有场合都穿突厥服,行突厥礼,说突厥语,行为放荡不羁。后来竟发展到勾结叔叔元昌等人密谋造反,事发后被贬为庶人,徙往边地黔州。除李承乾外,唐太宗喜欢的另一个儿子是李泰。
贞观二年,唐太宗封李泰为越王,扬州大都督,十一年加封为雍州牧,左武侯大将军。之后,唐太宗又给过李泰许多荣誉。照常理发展,在李承乾被废后,李泰的立嗣当不成问题。可是半路上又杀出程咬金,李泰虽然聪明英武,但耐心差了点儿,没等到帝位到手,就犯罪被贬为东莱郡王。两次立嗣失败,对唐太宗打击颇大,于是由刚强转柔弱,这次他改立的是以宽仁著称的九子李治。
徐茂公原名徐世绩,曾是瓦岗军首领翟让的部下,翟让被杀后转隶于李密。后来李密投降大唐,而徐世绩看出大唐乃天命所归,就再次跻身做了唐室的顺臣。他之所以被唐太宗看作是辅佐李治的最佳人选,这与他本人善察时变大有关系。比如他能洞察李氏父子的为人特点,并且很好地处理自己与新旧主人的各种关系。李密降唐不久,“其旧境东至于海,南至于江,西至汝州,北至魏郡”都是李世绩的辖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