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辩证法:第四讲 科技方法论之二

合集下载

自然辩证法-科学技术方法论(北大)

自然辩证法-科学技术方法论(北大)

4
思想模型和思想试验(参见后面)
*
7.实验规划和设计的要点
确定控制变量,尽量减少不确定性变量的干扰。 确定变量的测定方法。尽量相对测量,较容易。 选择适当试样,在各种实验中都十分重要。 尽可能进行对比实验。 注意消除实验者的心理定势的影响。 特别是要考虑实验应该具有可重复性。
实验规划:
拟定实验的方案步骤, 选择实验仪器、设备和材料, 然后进入实验实施阶段和结果处理阶段。
客体:进入主体认识和实践范围的客观事物。客观存在,认识受客体制约。现实认识系统关系中,作为主体的认识对象而存在,
03
中介:物质性中介——科研中所用仪器和工具等;精神性中介——包括科研的一般程序,推理规则、语言和符号的运用等。
04
*
3.科学方法及方法的层次 科学方法: 科学认识主体把握客体的精神性工具和主观手段,通过科学认识主体的实践活动而表现出来的。 方法的层次: 具体科学、技术学科的特殊研究方法:光谱分析法,条件反射法,同位素示踪法等 (本课程的重点)各门科学、技术的一般研究方法:观察实验、假说方法、技术预测和评估方法、系统方法、数学方法等 哲学层次上的方法,具有普遍适用性:如归纳方法、演绎方法、矛盾分析方法等
*
属于认识论范畴,体现客观实践在科学认识主体中的记述和判断。内容客观,形式主观。 经验事实存在着可错性。①同一客观事实,受测量条件的制约;②同一客观事实的描述,受理论系统的制约。 科学事实①应是个别存在陈述;②应具可重复性;③应具精确系统性。 在科学认识过程中的作用 是形成新概念、新理论的基础。 是对科学假说和科学理论进行评价的基本手段和基本依据。
*
5.科学问题的分类
常规问题(检验理论:理论应用:理论系统化和表达); 反常问题(对已有理论质疑)。 如果说常规问题的解决是原有的理论获得新的发展,那么反常问题的解决就是新理论的发现。

自然辩证法-科学技术方法论(北大)

自然辩证法-科学技术方法论(北大)
科学技术方法论的案例分析
牛顿力学的创立与发展
总结词
牛顿力学是物理学史上的里程碑,它通过数学语言描述了自然界的运动规律,为科学研 究和技术发展奠定了基础。
详细描述
牛顿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中提出了三大运动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构建了完整的 经典力学体系。这一理论不仅解释了当时已知的所有力学现象,还为后来的物理学、工 程学和天文学等领域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牛顿力学在微观和
人工智能与机器学习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将在未来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带来更 多的便利和效益。
生物科技与医学
生物科技和医学的进步将有助于解决许多人类面临的健康问题,提高人类的生存质量。同时,生物科技的发展也 将对农业、环保等领域产生积极影响。
05
CHAPTER
自然辩证法-科学技术方法论( 北大)
目录
CONTENTS
• 科学技术方法论概述 • 科学技术方法论的核心概念 • 科学技术方法论的实践应用 • 科学技术方法论的哲学思考 • 科学技术方法论的案例分析 • 科学技术方法论的挑战与展望
01
CHAPTER
科学技术方法论概述
科学技术方法论的定义与特点
科学技术方法论的定义
科学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
人工智能与大数据
01
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将进一步发展,为科学研究提供更强大
的数据处理和分析能力。
生物技术的突破
02
随着基因编辑、合成生物学等技术的进步,生物领域将迎来更
多突破性成果。
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
03
面对全球环境问题,科学技术将更加注重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
护,推动绿色科技的发展。

自然辩证法(科技哲学)教案(2012版提纲)

自然辩证法(科技哲学)教案(2012版提纲)

自然辩证法(科技哲学)教案(2012版提纲)绪论第一篇自然观第二篇科学技术方法论第三篇科学技术正文+外章+深度阅读参考文献1.陈喜乐主编:《自然辩证法教程》,厦门大学出版社,2009。

2.恩格斯著、于光远等译著:《自然辩证法》,人民出版社,1984。

3.汪子嵩等:《希腊哲学史(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7。

4.(美)詹姆斯·格莱克:《混沌:开创新科学》,上海译文出版社,1990。

5.吴国盛:《科学的历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绪论第一节自然辩证法学科第二节学习自然辩证法的意义第三节学习自然辩证法的方法重点:什么是哲学第一节自然辩证法学科一、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对象二、自然辩证法的研究方法三、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内容第二节学习自然辩证法的意义一、提高理论思维能力二、寻求自然界的统一解释三、探究科技发展的动因与意义四、消除科学与人文的冲突第三节学习自然辩证法的方法一、哲学思辨与科技实证相结合的方法二、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相结合的方法三、历史和逻辑相结合的方法四、借鉴与探索相结合的方法附注:索卡尔事件深度阅读:关于哲学的思考(一)是否哲学的例解例1.玻尔的互补原理(哲学否)2.盗版的经济分析(否哲学)3.芝诺的运动悖论(是哲学)(二)哲学思维的特点1.以反思为前提与基础2.以逻辑思辨为核心3.以难以验证为特征4.以整体认识为追求(三)关于哲学的二个说法1.哲学即哲学史2.哲学即个人智慧附注之一:芝诺关于运动的四个悖论附注之二:黑格尔关于芝诺运动悖论的解法第一篇自然观第一章自然观的历史演化第二章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第三章自然观的发展外一章自然图景的再思考重点:古希腊自然观,哲学物质,自然图景第一章自然观的历史演化第一节西方古代的自然观一、古希腊早期的自然观二、古希腊经典时期的自然观三、希腊化时期和中世纪的自然观四、西方他地的自然观第二节中国自然观的产生与发展一、中国自然观的产生二、中国自然观的发展三、中国自然观的特点第三节近代自然观的主要特征一、以牛顿力学为主的科学基础二、以分析、归纳为主的研究方法三、以静态自然为主的认识对象深度阅读:古希腊自然观介评(一)米利都学派的本原1.泰勒斯的水2.阿那克西曼德的阿派朗3.阿那克西米尼的气(二)毕泰戈拉学派的数1.数是万物的本原2.和谐的天体—“科斯摩斯”3.数本原说的深远意义(三)赫拉克利特的火与辩证法1.火本原说的进步2.辩证法思想3.晦涩的哲学家(四)爱利亚学派的存在1.塞诺芬尼的“一神”2.巴门尼德的存在3.芝诺悖论(五)德谟克利特的原子1.恩培多克勒的四根与爱和争2.阿那克萨戈拉的种子与努斯3.德谟克利特的原子与虚空(六)柏拉图的相1.人类的导师2.柏拉图的对话3.柏拉图哲学的基本框架4.“相”客观存在的洞穴比喻5.人治到法治(七)亚里士多德的本体1.希腊哲学集大成者2.论本体3.本体论小结:古希腊自然观发展阶梯另:值得思考的三个普遍性问题附注之一:泰勒斯的几何定律附注之二:毕泰戈拉学派的音乐数附注之三:和谐的天体——“科斯摩斯”附注之四:赫拉克利特的“永恒的活火”附注之五:巴门尼德“存在”范畴的属性附注之六:柏拉图《美诺篇》关于美德的探讨附注之七:柏拉图哲学的基本框架附注之八:“相”客观存在的洞穴比喻附注之九:三个第一本体及其思想转变(唯物论—→唯心论)第二章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第一节马恩自然观的产生一、马恩自然观产生的背景二、马恩自然观产生的前期工作三、马恩自然观产生的标志——《自然辩证法》第二节马恩自然观的主要内容一、自然界的物质性二、物质的运动性三、运动的规律性四、规律的可认识性第三节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发展一、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在苏联的发展二、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在中国的发展三、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在世界他地的发展深度阅读:关于物质的思考(一)恩格斯的物质:作为物质的物质是纯粹的思想创造物和纯粹的抽象(二)列宁的物质: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三)笔者的物质图解:具体苹果—→苹果—→水果—→植物—→生物—→物质—→(阿派朗、存在)(四)哲学思辨与科学建构例:宇宙的有限与无限附注之一:黑格尔的“物质”附注之二:《公孙龙子·指物论》附注之三:大爆炸宇宙图景第三章自然观的发展第一节自然观的新探索一、西方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二、生态自然观三、科学家的自然观四、其它重要自然观第二节自然观的反思一、西方反自然观思潮二、非实在论的主要观点三、实在论与非实在论之争的意义第三节自然观探讨的基本问题一、自然界的统一性二、自然界的存在方式及其结构三、自然界的演化形式及其规律四、人与自然的关系附注之一:自然界统一性之科学解——化学元素周期律附注之二:自然界统一性之科学解——超统一理论附注之三:自然界统一性之科学解——宇宙蛋附注之四:自然界演化之科学解——恒星归宿的三种形式附注之五:自然界存在方式之科学解——太阳系及其成员外一章自然图景的再思考一、自然图景的理论基础——黑格尔哲学体系问题:黑格尔哲学体系为什么“头脚倒置”?(一)欧洲近代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之争1.经验派的主要代表人物2.理性派的主要代表人物3.经验派与理性派论战的三个阶段(二)康德的先天综合判断1.感性:数学知识何以可能2.知性:自然科学知识何以可能3.理性:形而上学究竟是可能的吗(三)黑格尔的逻辑学二、自然图景案例剖析——自觉辩证法与自发辩证法之辨(一)逻辑斯蒂差分方程中的混沌:决定论与概率论的辨证统一例(二)科克曲线的启示:简单系统产生出复杂行为(三)观念需要更新: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眼睛乱动模型的误解1.病症的物理表现2.休伯曼的模型3.模型运行结果4.与会者对模型过于简单的烦恼5.传统信念三、当代自然科学自然图景的多元格局及重建维度(一)自然图景的多元格局:时间性、熵、预测性(二)自然图景重建维度1.时间性的发现2.整体论的出现附注之一:康德的教学生涯附注之二:黑格尔——古典哲学的宙斯附注之三:分形几何学应用例:海岸线第二篇科学技术方法论第四章科学认识与科技方法第五章科学发现方法第六章科学抽象方法(上)第七章科学抽象方法(下)第八章理论建构方法第九章技术方法外二章现代西方科学哲学介评重点:科学问题,科学事实,科学抽象(创造性思维),科学假说第四章科学认识与科技方法第一节科学认识的内涵、结构与功能一、科学认识的内涵二、科学认识的结构三、科学认识的功能第二节科技方法的认识论负载一、牛顿的假说与爱因斯坦的想象二、拉卡托斯的科学研究方法论三、费耶拉本德的“什么都行”第三节科技方法的体系结构一、科学发现方法二、科学抽象方法三、理论建构方法四、理论实践方法深度阅读:关于第四章设置的思考(一)问题的提出:方法论,抑或论方法(二)方法论与论方法的结合(三)准(科学)方法论的组合程序另:技术方法第五章科学发现方法第一节科学发现的逻辑结构一、提出科学问题二、发现科学事实三、整理科学事实第二节科学问题一、科学问题的概念与特征二、科学问题的结构与分类(一)科学问题的结构:疑问项+解答域(二)科学问题的分类1.劳丹的分类2.典型分类(1)错误问题改造例:千年平行公理的证明(2)常规问题:希尔伯特提出23个数学问题(3)非常规问题:20世纪初物理学天空中的“两朵乌云”三、科学问题的来源与科研选题(一)科学实践与科学理论的矛盾(二)科学理论内部的矛盾(三)不同学派理论之间的矛盾(四)科研选题的步骤与原则第三节科学事实一、科学事实的概念二、科学事实的特点三、科学事实的作用第四节获取科学事实的方法一、科学观察二、科学实验三、观察与实验中的机遇深度阅读:关于科学事实与客观事实的思考(一)科学事实1.事实Ⅰ2.事实Ⅱ(二)问题的提出:科学事实是科学研究中的客观事实(三)事例:氢原子的事实认知1.无法直接感知的氢原子2.测不准原理的提示3.一个怪圈:不测量就不能认识客观事实,通过测量认识的事实就不是客观事实(四)结论1.客观事实是科学事实的逻辑前提2.验证了贝克莱的哲学命题:存在就在于被感知3.客观事实假定对科学认识而言是无用的4.科学事实是可错的,客观事实无所谓对错另:法律事实亦类似附注之一:最具争议的25个科学问题附注之二:科学事实确定例:新试验证明中微子不比光速快附注之三:科学事实发现例:大亚湾发现新中微子振荡附注之四:《科学》刊出华南虎争议照片的启示附注之五:汉森的“理论负荷论”(亦称“观察渗透理论”)第六章科学抽象方法(上)第一节科学抽象及其进程一、科学抽象的概念事例:伽利略论单摆(1)传说(2)现实摆运动的影响因素(3)伽利略单摆的影响因素(4)结论:单摆等时性规律的发现二、从科学事实上升到抽象规定三、从抽象规定上升到科学假说四、科学抽象案例:万有引力发现权之争(一)争议的缘起(二)牛顿的思考(三)背景介绍(四)牛顿的独特贡献1.如何测量r值2.用数学证明了“万有引力”的逆命题3.开创科学理性时代(五)笔者的观点1.思想层次:胡克与牛顿对万有引力都有独立的贡献2.科学层次:牛顿是万有引力定律的唯一发明人第二节科学抽象的逻辑方法一、归纳与演绎二、分析与综合三、类比事例:德布罗意的物质波类比(1)光波(2)电子(3)物质波附注:德布罗意的物质波实验四、理想化方法第三节科学抽象的非逻辑方法一、想象二、直觉三、灵感第七章科学抽象方法(下)第四节科学抽象的量化方法一、数学方法二、系统科学方法(一)系统科学的体系结构1.系统哲学或系统观2.系统理论(1)控制论及其分支(2)信息论及其分支(3)运筹学及其分支(4)以各传统学科为背景的系统理论3.系统工程(二)系统科学方法是现代科学数量化的前提和途径事例:申农信息论有关信息量的数学化(1)公式(2)数学工具(3)信息量(I)(4)申农有关信息量化的选择另:托姆的突变论有关“质变”的量化(三)常用的系统科学方法三、复杂性研究方法事例:牛顿法的复杂边界(1)牛顿迭代法(切线法)(2)迭代计算从“聪明的猜测”开始(3)实例:f(x)=x4-1=0(4)复杂边界图解(5)结论:复杂性是由研究方法缺陷造成的四、科技方法的多重认识论意义(一)数学:以抽象量研究为核心(二)系统:以质量转化研究为核心(三)复杂性:以普适性研究为核心第五节科学抽象的假说方法一、科学假说的概念与特征(一)科学假说的概念(二)科学假说的特征1.科学性2.猜测性3.多样性或易变性二、构造假说的方法论原则(一)解释性原则(二)对应原则(三)可检验性原则三、科学假说的检验(一)逻辑分析及其作用1.逻辑的完备性2.解释力与预见力3.简单性4.检验全称假说本身(二)实践检验及其复杂性1.实践检验的含义(以广义相对论为例)2.实践检验的复杂性(1)证实不实(2)证伪不伪(3)判决性实验不判决事例:光的微粒说与波动说的历史检验(1)惠更斯的波动说(2)牛顿的微粒说(3)傅科的判决性实验(4)爱因斯坦的光电效应第六节科学抽象与创造性思维一、创造性思维的概念与特点二、创造性思维过程说的方法论意义(一)创造性思维的过程1.问题激发2.孕育构思3.潜伏顿悟4.验证完善(二)阿基米德“顿悟”机制的新研究1.研究过程2.机制解释3.成果评价(三)创造性思维的构成1.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2.收敛式思维与发散式思维3.意识与潜(下)意识三、创造性思维的本质是科学抽象(一)人脑是创造性思维的生理基础(二)科学家直播大脑解剖全过程——珍贵大脑被切成2401片深度阅读:有关创造性思维环境的思考——从柏拉图“灵魂回忆说”谈起第八章理论建构方法第一节科学理论及其结构一、科学理论的概念二、科学理论的特征(一)客观真理性(二)普遍性(三)逻辑性附注:假说与理论的差别三、科学理论的结构(一)基本概念(二)基本原理(三)科学推论第二节科学理论体系化方法一、公理化方法二、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三、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第三节科学理论的评价方法一、逻辑实证方法二、可证伪性方法三、解释与预见性方法第四节科学理论的解释方法一、解释是理论的再建构二、科学解释的类型三、理论解释的D-N模式四、溯逆推理法与因果解释法第九章技术方法第一节技术方法的内涵一、技术方法的概念二、技术方法的本质三、技术方法的特征第二节技术方法的体系结构一、二、三、第三节主要技术方法概述一、技术预测方法二、发明构思方法三、工程设计方法三、技术评估方法外二章现代西方科学哲学介评一、逻辑实证主义的盛衰二、批判理性主义哲学的崛起(一)破:率先批判逻辑实证主义(二)立:把“证伪”提高到认识论高度(三)问题:不断革命论三、历史学派的三个发展阶段(一)汉森的“理论负荷论”(二)库恩的“科学革命论”1.十五年构思2.两大看点3.范式困境(三)拉卡托斯的“科学研究纲领方法论”1.科学研究纲领的结构2.强调科学预见力的决定作用3.提出案例研究方法和科学史的理性重建四、各家争鸣时代(一)费耶拉本德的“无政府主义认识论”(二)劳丹的“科学进步观”(三)以“科学发现的逻辑”为中心议题五、科学发现案例研究例:板块镶嵌理论与多元假说方法(一)前期研究1.大陆漂移说2.海底扩张说3.三个工作假说:地球收缩假说—地球膨胀假说—地球内部对流假说(二)威尔逊的研究1.比较收缩说与对流说,提出收缩说具体模式(1)对流说不能解释的地质现象(2)冷却收缩说的合理性(3)根据收缩说提出的地面形成模式2.海底山脉的发现与收缩说的修改3.三个相互竞争假说比较研究(1)1960年认真分析引力衰减假说的可能性(2)用事实比较三个相互竞争假说4.1962年秋认真研究对流说5.提出“变形断层”假说和板块镶嵌理论(1)大陆运动问题的思考(2)预见“变形断层”模式的存在(3)板块镶嵌理论的主要内容(三)多元假说方法第三篇科学技术观第十章科学技术系统第十一章科学技术的发展第十二章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第十三章当代科学技术重大问题探讨外三章科技生产力的发现与发明重点:科技的体系结构,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第十章科学技术系统第一节科学技术的概念一、科学二、技术三、科学与技术的区别和联系第二节科学技术的体系结构一、构建科学技术体系结构的原则二、科学技术的门类结构三、科学技术的学科结构:教育部2008年《学科分类与代码》(一)一级学科:39(二)二级学科:447(三)三级学科:约447×5=2235第三节科学技术的建制一、科学技术活动职业化:科学家与工程师二、科学共同体(一)科学共同体的概念(二)无形建制:科学的精神特质1.普遍主义2.公有主义3.非谋利性4.有组织的怀疑主义附注:违反科学精神的最新案例——2009年的气候门事件(三)科研不端行为的分类1.伪造与篡改2.剽窃与不当署名3.不当获取与使用科研资源4.科研管理失责三、科学技术奖励制度(一)科学发现权(二)技术发明权(三)科技奖励的负面效应深度阅读:英美科技奖励系统实证研究(一)期刊文章评议模式1.样本选择:1948—1956年的《物理学评论》档案2.结果及其解释(1)撰稿人地位与稿件采用率:地位差异与质量差异(2)评议的分配模式:评议人地位通常高于作者(3)两个辅助研究3.最终结论:评议人对论文所运用的评议标准大致是相同的(二)美国国家科学基金评审制度1.研究背景:NSF同行评议系统受到科学共同体和国会两方面的批评2.研究过程3.研究结果(1)不存在一个所谓的“老生俱乐部”(2)申请者的个人属性不影响同行评议的等级(3)项目管理主任的最终决定高度依赖同行专家的评议(4)“积累优势”效应在NSF资助中发生微弱作用4.最终结论:NSF同行评议系统总的来说是公平的(三)英美科学界奖励系统1.英美奖励系统基本上遵循普遍主义规范(1)研究方法(2)统计分析(3)结论:变量之间高度正相关支持普遍主义假设2.两个未得到证实的推测(1)学科成熟度(2)研究集中度3.最终结论:相当程度上证明英美科学界奖励系统按普遍主义规范运行第十一章科学技术的发展第一节科学技术发展的内在机制一、科学发展的内在动力二、技术发展的矛盾运动三、科学与技术的相互作用第二节科学技术发展的外在条件一、经济基础二、文化氛围三、政策导向四、法律环境第三节科学技术发展的模式和规律一、科学技术发展的基本模式二、科学发展的基本形式三、科学发展的宏观描述规律(一)带头学科的更替(二)科学发展的指数规律(三)科学中心的转移四、技术发展的基本形式深度阅读:关于自主创新内涵和测度的思考(一)创新意识的觉醒1.熊彼特2.历史演变3.笔者的理解(二)自主创新内涵的界定1.自主创新的主体性2.自主创新的地域性3.自主创新的过程性(三)自主创新测度的构建1.测度指标体系的结构2.研发与服务指标(1)学术论文(2)发明专利(3)技术转移和技术服务3.产业化指标(1)新产品(2)新技术(3)新服务(4)技术扩散4.环境影响指标(1)教育(2)基础设施(3)公众意识第十二章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第一节经济支撑功能一、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一)马克思(二)邓小平(三)生产力要素说(四)科技第一生产力表达式:(五)质疑(六)笔者的观点(七)不良倾向二、科学技术变革生产关系三、科学技术是知识经济的支柱深度阅读:有关知识经济的思考(一)物质经济与知识经济1.物质经济及其特征(1)理论(2)特征2.知识经济及其未来(1)知识经济的提出(2)典型例证(3)知识经济的未来(二)高技术“高”在哪里?1.高技术的概念2.高技术的特征3.高技术高在垄断(1)人类经济发展四大要素(2)要素的历史稀缺性(3)超额利润来源于对稀缺资源垄断第二节民生保障功能一、提升生活品质二、强化医疗保健三、优化服务质量第三节精神文明功能一、环境美化陶冶情操二、网络信息营造学习型社会三、科技革命扩展人类视野深度阅读:台湾工研院的崛起及其启示(一)政府如何扶持公共科研机构1.改革管理模式,建立官研合作新机制2.加强体制建设,推动产学研结合3.完善政策措施,优化发展环境4.对大陆的启示(二)非营利科研机构如何维持自身发展1.调整发展战略,拓展发展空间2.加强组织管理,提高研发效能3.增强服务意识,完善服务体系4.对大陆的启示(三)独立科研机构如何在科技成果转化中发挥作用1.实施实验工厂计划,建立新兴产业发展基础2.组建产业研发联盟,实现科技成果“零距离”转移3.鼓励人才流动,加快科技产业化步伐4.对大陆的启示第十三章当代科学技术重大问题探讨第一节科学技术与价值一、科学技术是否价值中立二、科学技术与全球性问题(一)全球性问题的概念(二)全球性问题的内涵(三)全球性问题的视角三、科学家与工程师的社会责任(一)不负责任论(二)一般责任论(三)完全责任论四、社会公众对科技价值的判断第二节科教兴国与国兴科教一、科学技术与政治的结合二、政府对科学技术的投入三、科学与民主相互支撑第三节技术创新的社会伦理一、生殖克隆与生命伦理(一)克隆的概念(二)多莉羊事件(法律和道德影响)(三)多莉羊的克隆过程(四)多莉羊引发的生命伦理讨论附注:世界首个“人造生命”诞生,是福是祸?二、基因识别与缺陷歧视(一)人类基因组工程(二)三、代孕母亲与家庭伦理第四节西方:科学技术与社会(STS)一、西方哲学对科学技术社会功能的反思二、STS的研究对象与方法三、STS成为西方显学的启示外三章科技生产力的发现与发明一、一个实证研究:发明从问世到应用的周期(一)问题的提出(二)几个需规范的概念和时间1.实际应用的含义:样品样机,抑或商业化应用2.如何确定发明问世的时间:以有线电报为例3.如何确定首次商业化的时间:批量生产的第一批产品,抑或稳定连续生产4.哪一年作为“现代社会”的起点:1919年(三)新旧时期的对比1.旧时期:计18项,平均11.2年附注:啤酒瓶盖胶垫是近40年最重要发明2.新时期:计31项,平均19年3.结论:与旧时期相比,新时期技术创新项目从“新的技术思想(发明)问世到首次商业化应用”所经历时间并没有缩短。

第四讲 科学技术方法论

第四讲 科学技术方法论

S2 ------ p
------
S ------- p
演绎是从一般原理走向个别结论的思维方法, 是由一般性原则推导出个别结论的推理形式。它 由前提、逻辑规则和结论三部分构成。
这两种方法不可分割,二者互为前提、 互相补充,综合应用。
小前提
S ------- p M ------ S M -------- p
(4)创造性思维的发挥是逻辑思 维与非逻辑思维的综合应用
• 一个足以完成科学创造过程的创造性思 维方法,必定是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 的辩证统一和综合应用。 • 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是创造性思维得 以发挥的两个翅膀、相互补充、相互协 同。
三、数学方法与系统思维方法
• 1、数学方法
• 数学模型是指用形式化的数学语言 对研究对象的本质特征或基本过程 进行数量方面的描述的一种数学结 构。如数学方程(组)、图、表格 等。 • 数学模型方法是通过建立和研究对 象的数学模型来揭示对象的本质特 征和变化规律的方法。
(3)创造性思维的发挥是发散思维与收敛 思维的优化综合
• 发散思维是指从同一个探索对象出发,思维向 不同的方向发散,从不同的方向去探寻各种不 同的解决途径和答案的思维方法,它具有流畅 性、灵活性、独特性等特征,又称“求异思 维”。 • 收敛思维是指从同一个探索对象出发,尽可能 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集中一个方向,探求 一个正确答案的思维方法,它具有单向性,又 称“求同思维”。 • 两者相辅相成、相互配合。发散性思维要以收 敛性思维为基础,而收敛性思维要以发散性思 维为导向。
3、抽象和具体
抽象是指在思维中把客体的某些本质 属性抽取出来深入研究,而暂时舍去其他 属性的一种思维方法。 具体是客体的多样性的统一体,有感 性具体和思维具体(理性具体)两种形态。 抽象和具体是对立统一的。正确运用 这一方法,得严格遵守它的内在逻辑。

自然辩证法第四章科学的本质

自然辩证法第四章科学的本质

03
科技创新引领新兴产 业发展
科技创新能够孕育和催生新兴产业, 如人工智能、大数据、生物技术等, 为经济增长注入新的动力。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现状及趋势分析
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
01
高新技术产业作为科技创新的重要载体,近年来呈现出快速发
展的态势,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高新技术产业对经济增长贡献显著

科学发展历程及影响
古代科学
古代科学以自然哲学为主,通过观察和思辨 探讨自然现象的本质。
近代科学
近代科学以实验为基础,通过严格的实证方 法揭示自然规律。
现代科学
现代科学在高度专业化的基础上,强调多学 科交叉融合,解决复杂问题。
科学对社会的影响
科学的发展推动了技术进步、社会变革和文 化创新,对人类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自然辩证法第四章科 学的本质
https://
REPORTING
目录
• 科学本质概述 • 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关系 • 科学知识生产过程与机制 • 科学研究伦理道德问题探讨 • 科技进步对社会经济发展推动作用 • 总结:深入理解科学本质,推动人类文明进

PART 01
科学本质概述
科技在解决资源短缺 问题中应用
通过发展循环经济、推广资源节 约技术、加强资源综合利用等科 技创新,科技有助于缓解资源短 缺问题。
科技在维护全球公共 卫生安全中应用
通过加强传染病监测预警、推动 疫苗研发和生产、提高医疗卫生 服务能力等科技创新,科技在维 护全球公共卫生安全中发挥着重 要作用。
PART 06
加强教育培训
加强对科研人员的诚信教育和职业道德培训,提高科研人员的 诚信意识和道德水平,从源头上防范科研不端行为的发生。

自然辩证法:第四讲 科技方法论

自然辩证法:第四讲 科技方法论

科学归纳法(穆勒五法)
求同法 求异法 求同求异共用法 共变法 剩余法
第一、求同法
如果在被研究现象出现的若干个场合中, 只有一个情况是共同的,那么,这个唯一的共
同情况就与被研究现象之间有因果联系。图式
如下:
场合 ⑴ ⑵ ⑶
相关情况 ABC ADE AFG
被研究对象 a
a
a
… 所以,A与a之间有因果联系。
前提真,结论必真;结论假,前提必假。但结论 真,前提不一定为真。
第五、剩余法
如果已知某一复合现象是另一复合现象的 原因,同时又已知前一现象中的某一部分是后 一现象中的某一部分的原因,那么,前一现象 的其余部分就与后一现象的其余部分有因果联 系。其图式如下:
复合情况A、B、C、D与被研究的复合现象 a、b、c、d有因果联系
B与b有因果联系
C与c有因果联系
D与d有因果联系
减少错误的原则: [1]对所考察对象的陈述和判断必须准确无误; [2]所考察的对象个数应当足够多; [3]考察应在不同条件下重复; [4]在考察过程中应注意搜集可能的反例。
⑶统计归纳法 与简单枚举法既相似又不同,它们都是通过对一类事物中的一部分个
别对象的考察,从而做出关于整类对象的结论。但明显不同的是,简 单枚举法的结论是普遍性的,统计归纳法的结论则是概率性的,并在 枚举过程中允许出现反例。
局限性:⑴它的结论不是充分可靠的;
⑵归纳是以直观经验为基础的,它不能揭示事物 产生的原因和本质,而只能不同程度上描述现象和过程 。(黑天鹅、鸭嘴兽)
演绎
演绎是从对事物概括的一般性前提推论出个别性 结论的认识方法。
演绎推理的结论是必然性的。只要其前提正确, 推理过程正确,其结论就必然正确。在科学研究 中,演绎常常用在科学理论的建立和完善上。

自然辩证法2科学观与科学方法论

自然辩证法2科学观与科学方法论

实证思想
现代科学观坚持实证原则,认为科学理论必须建立在可 重复验证的实验基础上。
ABCD
演化思想
现代科学观认为自然界是不断演化的,强调对自然界动 态过程的研究。
创新思想
现代科学观鼓励创新思维和方法,推动科学技术的不断 发展和进步。
PART 02
科学方法论
REPORTING
WENKU DESIGN
科学方法论的定义与作用
科学方法论体现自然辩证法的精神实质
科学方法论所倡导的观察、实验、推理、验证等方法,体现了自然辩证法中实事求是、追求真理 的精神实质。
科学方法论的发展推动自然辩证法的进步
随着科学方法论的不断发展和完善,自然辩证法也在不断吸收新的思想和方法,推动自身的发展 和进步。
自然辩证法与科学方法论的互动关系
01
科学观的定义与特点
定义
科学观是关于科学本质、科学方法、科学价 值等方面的基本观点和看法。
客观性
科学观强调以客观事实为基础,通过实证和 逻辑推理来揭示自然规律。
发展性
科学观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人类认识水平 的提高而不断发展。
实践性
科学观不仅是理论层面的探讨,更是指导科 学实践的行动指南。
科学观的历史发展
加强科学伦理和科研 诚信建设,营造良好 的科研氛围,为科学 研究提供健康、有序 的发展环境。
THANKS
感谢观看
REPORTING
https://
通过本次课程的学习, 我们深刻认识到自然辩 证法对于指导科学研究 的重要性,同时也掌握 了一些基本的科学方法 论工具,如观察、实验、 假说演绎、模型构建等。
对未来研究的展望与建议
深入研究自然辩证法 的基本原理,进一步 揭示自然界和科学技 术发展的内在规律, 为未来的科学研究提 供更为全面和深入的 理论指导。

自然辩证法课件

自然辩证法课件
3
2
1
古希腊的自然哲学与自然科学
*
古希腊时代,由于自然科学还处在萌芽之中,自然界很多现象得不到合理的解释。出于探究世界奥秘的冲动,学者们企图不依赖科学试验材料,而单凭抽象的理论思维和逻辑推理,来建立一种凌驾于自然科学之上、包括并代替自然科学的关于自然界的思想理论体系。这就是人们常说的自然哲学。这种哲学实际上也就是当时的自然科学。它所讨论的一个核心问题,就是宇宙是由什么构成的。围绕着这个问题,古希腊的自然哲学学派林立。最早出现的是泰勒斯所创立的米利都学派。泰勒斯作为古希腊第一个哲学家留下了一句名言:“万物源于水”。
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由于科学技术的限制,古代思想家对世界的认识是笼统的和模糊的,达不到分析和解剖的精确程度,因而他们的自然观难免具有朴素性、直观性、猜测性和思辨性等特点。
直观、思辨和猜测的性质



什么叫思辨?——以芝诺悖论为例
*
思辨就是运用逻辑推导进行理论上的思考。 “运动是不可能的” 芝诺的证明:移动位置的物体在到达目的地之前,必须先到达路程的一半的地方,但要走完这一半的路程,又必须先经过这一半的一半,如此递推下去,物体最终只能停在原地不动,所以运动是不可能的。
03
哥白尼革命——近代自然科学的开端
*
在这部著作中,哥白尼明确指出地球在本身自转的同时,还和其他行星一样围绕太阳公转,太阳是宇宙的中心,地球只不过是太阳系的一颗普通行星。这就是著名的“日心说”。
“日心说”的提出,给宗教神学自然观以致命的打击,推翻了长期占统治地位的被教会奉为金科玉律的托勒密天文学体系,是向宗教神学发出的挑战书,在哲学上起了思想解放的作用,在科学上宣告了近代自然科学的诞生。这个划时代的事件后来被康德称为“哥白尼革命”。 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在经过30多年的天文观测之后,写成了《天体运行论》一书,并于1543年临终之际出版。这部划时代的著作揭开了近代自然科学的序幕,引发了自然观的革命性变革。

自然辩证法:第四讲 科技方法论之二

自然辩证法:第四讲 科技方法论之二

2.控制与控制方法
控制是指对事物起因、发展及结果的全 过程的一种把握,是能预测和了解并决定事 物的结果。
控制方法有多种具体形态。控制方法的 核心是一种在系统视野中如何处理好控制主 体与控制客体的辩证关系。运用控制方法对 复杂对象进行研究时,是对其控制流程加以 综合性的考察,是以事物的系统要素、结构 和功能关系的立场观察事物。
例:系统工程的典范——都江堰水利工程
都江堰水利工程由创建时的鱼嘴分水堤、飞沙堰溢洪道、宝瓶口引水口三 大主体工程和百丈堤、人字堤等附属工程构成。科学地解决了江水自动分 流、自动排沙、控制进水量等问题,消除了水患,使川西平原成为“水旱 从人”的“天府之国”。两千多年来,一直发挥着防洪灌溉作用。截至 1998年,都江堰灌溉范围已达40余县,灌溉面积达到66.87万公顷。
中篇 科学技术方法论
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
第一节 科学技术研究的辩证思维方法
分析和综合—— 归纳和演绎—— 从抽象到具体—性与收敛性——直觉与顿悟思维——思维的逻辑性与非逻辑性
第三节 科学技术研究的数学与系统思维方法
数学方法及其作用——系统方法及其作用—— 复杂性思维及其方法
(一)科学观察
科学观察人们有目的、 有计划地感知和描述处于 自然状态下的客观事物、 获取感性材料的基本手段。
科学观察最主要的特点: 感知性,目的性,无干预 性。
科学观察分类:定性观 察和定量观察,直接观察 和间接观察,等等。
(二)科学实验
科学实验方法是
科学研究者依据一定 的科研目的,用一定 的物质手段(科学仪 器和设备),在人为 控制或变革客观事物 的条件下获得科学事 实的基本方法。
例:做饭 淘米(3’) 洗菜和切菜(8’) 烧饭(20’) 炒菜(12’)

《自然辩证法》第二篇 科学技术方法论

《自然辩证法》第二篇  科学技术方法论
• 主体的认识要受认识客体的制约。
7
自然辩证法 第二篇 科学技术方法论
中介系统
工具系统:
• 物质化的工具、仪器(身体的延伸)
精神性中介
• 已有的理论规则 • 科技方法
– 包括科研的一般程序,推理规则、语言符号的运用等。
8
自然辩证法 第二篇 科学技术方法论
与境(context)。
抽象地看,有了科学认识主体、客体和对象,就可以 展开科学认识活动。实际上,科学认识过程仍然受到 许多非逻辑的、文化的、社会的环境的影响,以及科 学认识主体本身的背景制约。我们把所有这种背景性 和环境性的影响称为与境影响。与境是科学认识活动 作为系统的环境。更大场景的社会经济、政治和组织 影响通过比较直接的科学认知与境作用于科学认识系 统。科学认识活动就是在这种与境中通过科学认识主 体、客体和中介之间展开的一种认识上的矛盾运动。
第二篇 科学技术方法论
导言 & 第一章
需要把握的总体线索:
1、科学认识是一个综合运用各种研究方法的过程, 不存在唯一的、万能的研究方法。
2、科学认识是客观求实的过程。
3、科学研究是一个批判创新的创造过程,这一创造 性过程具有不同的阶段,不同阶段需要运用不同的 研究方法。
4、运用科学方法目的在于高效、可靠地获得科学知 识并增进人类知识总量,科学知识的增长机制问题 是科学方法论研究的重要问题。
数% 14.0 18.1 17.8 20.2 8.2 15.5
资料来源:梁立明.科学出版社.1995
34
自然辩证法 第二篇 科学技术方法论
我们选择<中国社会科学>,其合作比例:
年份 1981 1991
合作比例 22% 14%

自辩 第四讲科技创新的基本功

自辩 第四讲科技创新的基本功

5、到广大人民群众中去搜集和积累资料。
6、通过访问专家、学者获取科研资料。 7、通过参加学术会议获取科研资料 8、通过对历史上的文物发掘和科技考古研究获取科 研资料。
9、通过参加、参观展览会、博览会等获取科研资料。
Ⅰ. 说明书 Ⅱ. 产品 Ⅲ. 技术人员:关系
第四讲
搜集资料的技巧与创新艺术
二、搜集资料和积累知识的途径、技巧和方法
第四讲
搜集资料的技巧与创新艺术
一、搜集资料和积累知识的重要性
5、科技资料是选题的基础和完成选题的重要保证。 6 、搜集和积累单纯的科技传播媒介资料,对科技的发展和 经济建设也有深远影响和重要意义。 1982.5 美国宣布:1985年7月23日发射宇宙探测器,跟 踪1985.10.4-1986.4.6间接近地球的“哈雷彗星”。
案例一 (英)物理学家瑞利(1842~1919):发现Ar元素
从空气中测得氮气每升重1.2572g; 从氨气中测得氮气每升重1.2508g “?”差0.0068g
第四讲
搜集资料的技巧与创新艺术
一、搜集资料和积累知识的重要性
1、 科技资料是科学研究的“成炊之米”,无价之宝。 2 、通过搜集资料和积累知识,可以找到前人或他人研究的 终点以及在终点所取得的成果,从而找到自己进行研究的起 点。 3、科研资料,直接关系到科学研究的速度和有无成果的问 题。
二、搜集资料和积累知识的途径、技巧和方法
1、从文献中获取科研资料。
通过精读法获取科研资料: 韩愈:“记事者,必提其要; 篡言者,必钩其玄” “吃书”: 人的吃法 牛的吃法
第四讲
搜集资料的技巧与创新艺术
二、搜集资料和积累知识的途径、技巧和方法
1、从文献中获取科研资料。

自然辩证法:第四讲 科技方法论

自然辩证法:第四讲 科技方法论
运用分析方法,就必须把部分从总体中割裂出来, 抽取出来,进行孤立地考察和研究。分析法能帮助 我们深入了解事物的细节及其内在联系。正如恩格 斯所说:“真正的自然科学只是从15 世纪下半叶 才开始,从这时起它就获得了日益迅速的进展。把 自然界分解为各个部分,把自然界的各种过程和事 物分成一定的门类,对有机体的内部按其多种多样 的解剖形态进行研究,这是最近400 年来在认识自 然界方面获得巨大进展的基本条件。”
综合是在分析基础上把对客观对象一定部分、 单元、环节、要素的认识联结起来,形成对客观 对象统一整体认识的思维方法。综合是建立科学 体系的重要方法。 近代物理学的五次大综合:
牛顿力学体系的建立、 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的提出、 电磁学理论体系的建立、 相对论的建立、 量子理论的建立
综合方法
综合以分析为基础,探索研究对象的各个部分、方面 、因素和层次之间的相互联系的方式,即结构的机理 与功能,由此形成一种新的整体性认识。正如分析离 不开综合,综合也离不开分析。
辩证的综合不是各个要素的简单加和,它导致关于研究 对象的新的知识。因此本质上是一种在分析基础上的 创造,也导致科学上的新发现.
分析和综合是辩证地联系在一起的
恩格斯说:“以分析为主要研究形式的化学, 如果没有分析的对立的极,即综合,就什么 也不是了。”
分析与综合相互依存、相互渗透和相互转化, 是形成科学概念、构建和发展科学理论体系 的重要逻辑方法。
归纳原理及其问题
归纳方法的一般原理是:如果大量的A在各种各 样的条件下被观察到,而且如果所有这些被观察 到的A都无例外地具有性质B,那么就可以归纳出 所有的A都有性质B。 主要问题:
大量的A,什么是“大量”?其具体数值是多少? 各种各样的条件能否罗列齐全并全部实现? 在科学观察中能不能真正实现完全的无例 外?……

自然辩证法之 第四讲·科学技术方法论

自然辩证法之 第四讲·科学技术方法论

西方科技哲学思想与现代科学方法主要内容⏹西方科技哲学思想逻辑实证主义波普的证伪主义拉卡托斯的科学研究纲领库恩的历史主义⏹现代科学方法数学方法系统科学方法【本章要点】在了解目前西方关于科学发展的主要哲学流派的基础上,简要介绍数学方法和系统方法两个现代科学方法。

两者不仅适用于科学研究,而且适用于技术研究,具有通用性和综合性。

本讲探讨数学方法的基本特征、科研功能和数学模型方法,考察系统科学方法的产生,以及几种重要的系统科学方法:系统分析方法、信息方法、反馈控制方法、黑箱方法、功能模拟方法。

一、西方科学哲学思想1.逻辑实证主义当代西方科学哲学主要学派和主要代表人物的思想,表明科学哲学的一个显著发展趋势:从逻辑主义到历史主义的转变,由科学结构的逻辑模型到科学发展的历史模型的转变。

逻辑实证主义是科技哲学的一个派别,又是现代分析哲学中影响最大的一个流派。

它发源于中欧,后来逐渐扩展到英美,成为一种国际性的思潮,维也纳学派是逻辑实征主义的主体。

他们以科学为旗帜,以新逻辑为武器,以传统思辨哲学为对手,以罗素和维特根斯坦为先导,旨在力图把经验传统尤其是实证传统和逻辑传统结合起来,把哲学的任务归纳为对科学语言进行逻辑分析。

逻辑实证主义的先驱罗素最先提出逻辑是科学的本质.意思是把哲学同逻辑等同,把科学哲学逻辑化。

他认为,科学的任务在于描述、整理经验现象,把经验材料化繁为简、系统化。

科学家的任务在于对科学的陈述进行逻辑分析,目的是检查它们在化繁为简的逻辑系统化过程中是否完全符合逻辑规则,有无因违反逻辑规则而混乱,以确保科学体系的逻辑严密性及内容正确性。

维特根斯坦是罗素的学生,他前期主张逻辑原子主义,后期主张日常语言分析。

在《逻辑哲学论》一书中的基本观点和老师一致,认为全部哲学就是语言的批判。

德国哲学家鲁道夫·卡尔纳普读过罗素的一本著作,受到罗素的巨大影响。

他说:“对逻辑的研究成为哲学研究的中心课题:逻辑为哲学提供了研究的方法,正像数学为物理学提供了研究的方法一样。

自然辩证法第二篇 科学技术方法论

自然辩证法第二篇 科学技术方法论

二、科学源于常识又超越常识
• 科学源于常识又超越常识,但最后还要回 科学源于常识又超越常识, 到常识——构成人们的常识的世界图景、 构成人们的常识的世界图景、 到常识 构成人们的常识的世界图景 概念框架、方法论等。 概念框架、方法论等。 • 常识的概念:人们普遍拥有的经验性和不 常识的概念: 加反思性的指示, 加反思性的指示,属于实际知道怎么办的 操作知识。( 。(common sense) 操作知识。(common sense)
• ——丹皮尔《科学史及其与哲学和宗教的关系》 丹皮尔《科学史及其与哲学和宗教的关系》
科学在东方的流传
• 将“科学”一词最早引入东方的人是日本人福泽 科学” 谕吉。1897年 康有为在其《日本书目志》 谕吉。1897年,康有为在其《日本书目志》中首 次引进了这个词。 次引进了这个词。日本人用这个词表示西方分科 的学问与中国不分科的儒学相对应, 的学问与中国不分科的儒学相对应,这个理解被 20世纪初年的中国知识界所接受。 20世纪初年的中国知识界所接受。 世纪初年的中国知识界所接受 • 1915年,留美学生任鸿隽创办的科学刊物取名为 1915年 科学》 并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从此, 科学” 《科学》,并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从此,“科学” 一词成了science的定译。 science的定译 一词成了science的定译。 • 汉语中无法为“科学”一词找到发源地。现在所 汉语中无法为“科学”一词找到发源地。 谓的“科学” 大致相当于中国清朝时的“ 谓的“科学”,大致相当于中国清朝时的“格 据儒教典籍, 致知在格物” 致”,据儒教典籍,“致知在格物”。
科学的内在标准: 三、科学的内在标准:逻辑标准
• (1)科学理论同经验事实的一致性,即从科学 科学理论同经验事实的一致性, 理论推出的可检验的结论应该与实验检验的结果 相符合。 相符合。 • (2)科学理论内在逻辑的完备性,即科学理论 科学理论内在逻辑的完备性, 内部必须在逻辑上自洽。 内部必须在逻辑上自洽。不仅内部自我一致而且 与现有的一些公认理论的一致; 与现有的一些公认理论的一致; • (3)科学理论的简单性,即科学理论体系所包 科学理论的简单性, 含的彼此独立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定律应该尽可能 少。 • (4)科学理论的预见性,即科学理论能预言那 科学理论的预见性, 些末知的或在科学理论创立时未被解释的实验事 实和现象, 实和现象,能超越其得以产生的经验事实基础并 预言大量新的未知的经验事实。 预言大量新的未知的经验事实。

[精品]自然辩证法第二篇科学技术方法论

[精品]自然辩证法第二篇科学技术方法论

4、辩证思考原则:试试你的哲学修养
11
三、观察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
1、观察是取得原始材料的基本方法(马克 思说:科学研究必须充分地占有资料)
李时珍的《本草纲目》;
达尔文的《物种起源》。
2、观察是科学发现的重要手段(看看你是
否细心!)
丹麦天文学家第谷; 1920年丹麦物理学家奥斯特等。
12Βιβλιοθήκη 3、观察是检验科学假说和理论的重要途径
依据:科学的事实和科学理论。
需要注意的问题: 第一,毫无科学依据的神话(科学研究不排斥有 启发性的神话)。 第二,缺乏逻辑基础的幻想(幻想不是科学假说, 但在特殊条件下是有意义的)。 第三,宗教和神学的“假说”(针尖上的天使)。
第四,伪问题(永动机)。
42
⑵假定性:假说“假”在什么地方? 假说包含对事物本质和规定的猜测,这是因 为,科学的探索总是伴随着资料不足、检验条 件不完备等困难。所以,爱因斯坦把假说形象 地比喻为“猜谜”, 猜测一个设计得很巧妙的 字谜。 假定性集中突出了科学家的思维能力和想像 能力,当旧有的科学理论与新发现的科学事实 之间发生矛盾时,就是人们思想空前活跃从而 推动人们去猜测和设想之时。
按照物理性质:绝缘、磁性、透光、高强度等
按照用途:建筑、结构、耐火、电子、光学等
20
分类的作用
分 类 的 作 用
使科学材料条理化系统化 科学合理的分类系统为人 类认识提供指导
21
二、类比、归纳和演绎 1、类比 ①什么是类比(类比的概念)
类比是根据两个对象或两类对象之间在
某些方面相似或相同,而推论出它们之
选择具有发展潜力的课题
选择存在内部矛盾的课题
选择交叉学科中的课题
8

自然辩证法笔记

自然辩证法笔记

第一部分自然辨证法课堂笔记第一讲自然辨证法概论1、什么是自然辨证法?它是关于自然界和自然科学一般规律的研究,是关于科学技术一般方法论的研究。

2、自然辨证法的内容(1)自然观:自然界、时空观、系统性、规律性。

(2)科技观:科学的概念、技术的概念、科技与生产力的关系、科学发展的动力、科学发展的规律。

(3)方法论:科研选题方法、试验方法、理想化方法、逻辑方法、数学方法、系统方法。

4、当代科学与自然辨证法:数学部分(非欧几何、拓扑学、现代数学等)、物理学(相对论、量子力学、大爆炸宇宙学)、分子生物学(DNA等)、系统科学[老三论(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新三论(协同论、结构论、突变论)]。

5、当代技术:原子能技术、遗传工程技术、纳米技术。

6、自然辩证法的学科位置:各门具体学科——〉自然辨证法——〉马克思主义哲学,关系是具体——〉特殊——〉一般。

7、自然辨证法与具体科学的关系:总得来说是一般与特殊的关系。

(1)一般寓于特殊之中(一般不能独立存在)(2)特殊表现一般。

第二讲自然界的系统结构1、系统的概念:由若干相互作用的要素组成的整体叫系统。

系统就是要素加关系。

2、系统的分类:按大小分:大、中、小型系统。

按系统与环境的关系分:孤立系统、封闭系统、开放系统。

按规律的性质分:确定型、随机型系统。

按组织方式:自组织、他组织系统。

按可逆与否:可逆系统(有记忆)、不可逆系统(无记忆)。

按动态分:静态系统、动态系统。

3、系统的性质:要素的关联性、动态相关性、系统整体性。

4、系统的非加和性:即系统的整体性质和功能不是各组成要素性质和功能的简单叠加,原因在于要素间发生了相互作用(主要有两种:协同作用,内耗作用)。

意义:在认识上,要从整体出发;在时间上,要追求整体最优化。

5、自然界的层次结构:自然界有多个层次,每一个层次具有特定的性质和规律,相邻层次间存在着过渡区,表现着不同层次的联系和转化。

第三讲自然界的系统演化1、演化概念:在一组环境参量的输入下,系统的要素、结构、功能发生变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系统综合:把研究、创造和发明对象看作是 系统综合整体,并对这一整体及其要素、层次、结 构、功能、联系方式、发展趋势等等进行辩证综合 地考察,以取得创造性成果的一种思维方法。
系统综合是与系统分析相反的逆向思维方法。 前者强调从系统整体出发,综合和分析同步进行, 以综合统摄分析;强调从部分与整体的相互依赖、 相互结合、相互制约的关系中揭示系统的特征和规 律。
中篇 科学技术方法论
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
第一节 科学技术研究的辩证思维方法
分析和综合—— 归纳和演绎—— 从抽象到具体——逻辑和历史的统一
第二节 科学技术研究的创新思维方法
思维的发散性与收敛性——直觉与顿悟思维——思维的逻辑性与非逻辑性
第三节 科学技术研究的数学与系统思维方法
数学方法及其作用——系统方法及其作用—— 复杂性思维及其方法
反馈原来是控制论的基本概念,指将系统 的输出返回到输入端并以某种方式改变输入, 进而影响系统功能的过程。
反馈可分为负反馈和正反馈。反馈方法是 指运用反馈概念去分析和处理问题的方法,是 一种以结果反过来影响进一步产生事物或原因 的思考方法。(比如:恶性循环,马太效应,涨 落放大、吸收噪音等,竞赛与竞争的区别)
1、为科学研究提供简洁精确的形式化语言。许多 自然科学定律都可表示为简明的数学公式。在电 动力学中,用一组偏微分方程——麦克斯韦方程, 概括地描述了经典电磁理论的全部基本定律。进 入微观物理世界,则可用泛函分析中的希尔伯特 空间和算子表达量子力学的量的关系,等等。
2、为科学研究提供数量分析和计算的方法。一门 科学从定性的描述进入到定量的分析和计算,是这 门科学达到比较成熟阶段的重要际志,而科学的这 进一步与数学方法的应用是分不开的。
(二)软系统方法论
软系统分析,主要运用于问题不够明确、 任务范围无法完全确定的情境。
软系统方法论认为,软问题是指在现实 世界中的人类活动所表现出来的有关的不 能精确定义无法精确说明的问题。软系统 方法论采取现实与模型对应的方式直到较 为满意地解决问题为止。
(三)反馈与控制方法
1.反馈与反馈方法
(四)信息方法
含义:运用信息的观点,把系统的运动 过程看作信息传递和信息转换的过程,通过 对信息流程的分析和处理,获得对某一复杂 系统运动过程的规律性认识。
信息方法的优点是不割断系统的联系, 通过流经系统结构的信息考察系统的结构和 功能,以及变化学研究提供推理工具和抽象能力。数学中 的命题、公式都要严格地从逻辑上加以以证明以后 才能够确立。数学的推理必须遵守形式逻辑的基本 法则,以保证从某一前提出发导出的结论在逻辑上 是准确无误的。所以,运用数学方法从已知的量和 关系推求未知的量和关系时,就具有逻辑上的可靠 性。在自然科学的理论研究中,数学方法是一种有 效的进行推理和逻辑证明的工具。
总之,数学方法体现为一种抽象思维的力量,日 益受到人们的重视,离开了这种抽象的认识手段, 理论研究是走不远的。恩格斯指出:“数学:辩 证的辅助工具和表现方式。”
剑桥大学的数学桥
二、系统方法及其作用
所谓系统方法,就是用系统的观点来考察研究事 物的方法,或根据事物本身的特性把对象放在系统 的形式中加以研究的方法。
2.控制与控制方法
控制是指对事物起因、发展及结果的全 过程的一种把握,是能预测和了解并决定事 物的结果。
控制方法有多种具体形态。控制方法的 核心是一种在系统视野中如何处理好控制主 体与控制客体的辩证关系。运用控制方法对 复杂对象进行研究时,是对其控制流程加以 综合性的考察,是以事物的系统要素、结构 和功能关系的立场观察事物。
•用数学方法研究 问题,就是要根据 所研究对象的质的 特点,分别地或综 合地运用各个数学 分支所提供的概念 、方法和技巧,去 进行数量方面的描 述、计算和推导, 从而对问题作出分 析、判断。
现实原型
数学抽象
数学模型
数学演算 和分析
解释与评价 数学问题的解
实际问题的解
哥尼斯堡七桥问题
在自然科学的研究中,数学方法主要有数学方程 方法、数学建模方法、数学统计方法和数学实验 方法等,作为一种不可或缺的认识手段,特别是 理论思维的一种有效形式,其重要意义可概括为 以下三个方面:
一般说来,系统方法应包括这样几个环节(即一般 程序):一是选择和确定目标;二是收集资料进行 分析;三是建立若干个数学模型;四是通过比较和 评价确定最优方案;五是选定的方案如果可行,则 付诸实施,对实施效果进行评审,再与方案进行比 较。
(一)系统分析与综合方法
1.系统分析:把系统进行分解,对其要素进行 分析,找出解决问题的可行方案的思维与思考方法。
系统方法的基本原则:
(一)整体性原则。基于要素对系统的非加和 性关系和要素与要素的相干性、协同性关系; 研究系统时,从整体出发,立足于整体进行分 析。
(二)动态性原则。系统方法把系统看成是动 态的“活系统”,随时间箭头而演化。因此, 在研究系统时应当把系统发展的各个阶段统一 加以研究,以把握其过程和未来趋势。
(三)最优化原则。即整体优化原则,是系 统方法的目的和要求。这一原则要求在研究 解决问题时,统筹兼顾,多中择优。如运用 线性规划、动态规划、决策论、博弈论、网 络图等方法都体现了整体优化的原则。
(四)模型化原则。即将真实系统模型化, 作成放大或放小的实物模型或理论模型、数 学模型、符号模型等。使模型的形式和尺度 符合人的需要和可能,适合人的选择。
第四节 科学技术活动的方法
科学实践的方法—— 技术活动的方法
第三节 科学技术研究的数学与系统思维方法
一、数学方法及其作用
客观存在的一切事物都是质和量的统一体。事物不 仅有质的规定性,而且有量的规定性,质一般要通 过一定的量来表现。数学是专门研究量的科学。它 撇开客观对象的其它一切特性而只抽取各种量,量 的变化以及量之间的关系等等,在抽象的“纯粹” 形态上进行研究,研究的成果刻划出客观世界的量 的规律性,并且不断总结出种种在量之间进行推导 和演算的具体方法。因此,数学必然成为人们从量 的方面去认识事物的有效工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