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经济学》课程标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州工业园区服务外包职业学院
《劳动经济学》
课程标准
适用专业:商务管理
编制单位:商务管理系
编制日期:2012年8月18日
苏州工业园区服务外包职业学院
教务处制
《劳动经济学》课程标准
适用专业:商务管理制定时间:2012年8月18日
课程代码:0800012 所属系部:商务管理系
学分: 3 学时:32
制定人:陈春干审核人:任晓芳
审定人:任晓芳批准人:李瑞丽
先修课程:无后续课程:《形势与政策》
课程类型:专业基础课考核方式:考查
一、课程定位与课程设计
1. 课程定位
劳动经济学是商务管理专业行政实务方向的专业基础课程。
《劳动经济学》是经济学科体系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分支。它是以市场经济为前提,以人的劳动和人力资源为起点,研究劳动力资源优化配置的经济理论与制度的一门学科。
2. 课程设计理念
本课程根据教学内容的内在逻辑关系,将教学内容分为农村经济理论与政策、劳动经济学、人口经济学以及中国经济改革、经济增长、收入分配和贫困等板块,通过教学内容项目的设计,突出教课主题,集中教学资源,使学生真正能在学中有所感悟。
本课程通过专门设计的一系列的教学活动的课堂教学,整个课堂教学围绕学生劳动经济学知识的增强、分析能力的增强展开,形成相对系统的教学体系。
二、课程目标
《劳动经济学》通过学习本课程,目的在于使学生能以经济学方法来认识和研究劳动力市场的运行规律,深刻理解劳动力供给和劳动力需求的影响因素,初步了解工资、就业、失业等决策的形成机制。同时,培养学生紧密联系实际,学会分析案例,解决实际问题,把学科理论的学习融入到对企业及社会面临的实际劳动经济问题的认识和实践研究之中,切实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知识目标
了解相关的名词概念和知识的含义,并能正确认识和表述,劳动经济中的人口因素、人力资本理论、劳动力供给、劳动力需求、失业、工资和收入分配、劳动力迁移、劳动力市场歧视、劳动力市场制度与规制、劳动力市场发育等模块。
2、能力目标
在识记的基础上,能较好地理解和把握基本概念、基本方法和分析方法,能掌握相关概念、事实和方法的区别与联系,并能针对实际案例结合书本知识进行分析应用,并在学习过程中锻炼和培养正确的学习方法。
3、素质目标
(1)能够在学习书本知识的基础上,了解和相关经济生活和职场相关知识和惯例,初步培养学习生涯和职业生涯的规划设计能力。
(2)能够在、结合实际分析的基础上,培养合理生存和职业岗位的适应能力。
(3)能够将道德的相关理论内化为自觉的意识、自身的习惯、自主的要求,提升职业实践中德行规范的意识和能力。
通过课程教学,逐步提高学生走向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思想、文化、身心、法律、职业等方面的综合素质,重点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意识、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职业态度、职业价值观和职业纪律,更好地促进高职学生成长成材和终身发展。
三、课程内容及教学要求
表
表2 课程具体内容及教学要求
四、课程实施建议
1.教学方法建议
牢固树立“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强调教为学服务。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遵循“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学相长”的原则。突破以往“填鸭式”教学、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传统模式,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重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强调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独立思考能力。
课程运用讲授法、案例讨论法、视频资料观摩法等方法。比较特色的方法有项目教学法和体验式教学法。
2.教材编写或选用建议
《劳动经济学:理论与中国现实》蔡昉 (作者), 都阳 (作者), 高文书 (作者),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1
《劳动经济学》,孔微巍科学出版社2011. 2;
3.教学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
(1)期刊
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所;华南师范大学劳动经济研究所:《中国劳动经济学》(半年刊)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人口与经济》(双月刊)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研究会:《中国人力资源开发》(月刊)
(2)影视资料
《穷人的经济学》
《你身边的经济学》
4.教学条件建议
设备、场地:多媒体课室。
5.师资条件建议
专兼结合、中青结合。本课程的教学团队要求经常交流教学经验,探讨教学改革的有效方法。在教学团队建设中,要强化培训,尤其要加强对教师的职业教育教学能力培训。采取集中培训和个人钻研相结合,提高教师素质。不断完善教师科研和教学相促进的激励机制,形成有利于教师队伍良性发展的长效机制。
五、教学评价、考核要求
1.考核原则
(1)评、考结合,以评为主原则。
(2)伴随教学过程的动态考评原则。
(3)“五结合”原则,即课程学习与自主实践相结合;学生自评、学生互评与教师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期末考试与平时学习考核相结合;闭卷笔试、开卷笔试与口
试相结合。
2.评价和考核体系构建
(1)学生学习评价体系兼顾学生的学习态度、日常表现、知识掌握情况、以及能力培养四个方面,四者所占的比例分别是10%,20%,30%、40%,形成了全程化的学生学习评价体系。充分反应了重视学生学习态度和日常表现,强化能力培养的思想。
(2)本考核方案采用定性和定量标准,并尽可能将定性指标定量化。具体见下表
六、其他说明
1、本课程根据教学目标要求对教材作了适当的取舍处理和主题分类。教师可以根据学期教学时数和研究特长,在设定主题中有所侧重。
2、本课程在教学过程中要求组织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活动、观察、调查、分析,并对观察结果利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或者布置主题组织学生课后进行讨论分析并记录。每堂课前组织一至二个小组进行课堂发言,准备课前讨论发言的小组要求把讨论内容写成书面稿,在课前的讨论派代表上台发言。分组一般由教师在第一次课时划分,每一个活动或者课题要求小组不同成员轮流担任课题负责人,并进行分工,各司其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