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唐期间长安附近的水路交通_汉唐长安交通地理研究之三_辛德勇

合集下载

隋唐时期长安附近的水道及灌溉网的形成

隋唐时期长安附近的水道及灌溉网的形成

隋唐时期长安附近的水道及灌溉网的形成隋唐两代皆以长安为都城。

都城建在长安,自有其关于对内对外的策略处,而地理的因素实居于主要的地位。

如何利用当地的河流水道,使其有助于都城形势和促进都城的繁荣,实为当时不可或缺的要务。

这里仅就长安周围的水道略事论述。

长安城内外诸引水渠道长安城外的八水远在汉代即已有名于当世。

这是指泾,渭,潏,涝,丰,鄗,灞,浐而言的。

泾水发源于六盘山(今宁夏南部)东麓,东南流至长安城东北入于渭水。

渭水发源于鸟鼠山(今甘肃渭源)下,东流经长安城北,合泾水东流,入于黄河。

其余六水皆出于秦岭。

涝水和丰水皆流经长安城西,北入渭水。

潏、鄗两水皆流经长安城南,再折而经长安城西,入于渭水。

灞、浐两水皆流经长安城东,浐水流入灞水,灞水再流入渭水。

隋唐时期,鄗水下流虽已堵塞,其上源却以交水相称,注入丰水,不复独流入渭。

这八条河流分别流经长安城四周,形成“八水绕长安”的形势。

这样的形势为隋唐时期前后各皇朝的都城所未曾有过。

隋唐时期正是善于利用这样特有的自然环境,使长安城更为繁荣和壮丽。

隋皇朝始建基业,首先就考虑到都城的问题,废弃了已有将近八百年建城历史的汉长安城,迁都于旧城东南的龙首原下,其中一个原因乃是汉代故城中的水已经咸卤,不适于饮用。

新都建成后,城内用水主要就是引用八水中的交水、潏水和浐水。

引水的渠道分别是永安渠、清明渠和龙首渠。

永安渠亦称交渠,所引用的就是交水。

清明渠引用的为潏水,清明渠入城的地方在外郭城南面西侧的安化门西,永安渠更在其西,两渠之间只隔一个坊,永安渠直向北流,流到城外,入于渭水。

清明渠则由外郭城,流经皇城,再入宫城,潴为西海、南海和北海。

龙首渠引用的是城东的浐水,因此也称浐水渠。

这条渠道由外郭城东面北侧的通化门南流入城中,再经皇城流入宫城,潴为东海。

另有一支,绕外郭城东北角外,流入禁苑。

这里应该提到的是隋文帝引用渭水所开凿的广通渠。

广通渠的开凿并非为了供应城内的用水,而是作为运输关东的粮食的渠道,一直向东通到潼关和渭水相汇合。

隋唐时期陕西航运之地理研究_辛德勇

隋唐时期陕西航运之地理研究_辛德勇

2008年11月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Nov.,2008第37卷第6期Journal of Shaanxi Normal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 ocial Sciences Edition)Vol.37No.6■历史地理学研究隋唐时期陕西航运之地理研究辛德勇(北京大学历史系,北京100871)摘 要:隋唐两朝是我国历史上继秦汉之后的又一个强盛时期,两朝都以今关中腹心地带的长安为都城,在此两朝强盛帝国的影响下,今陕西境内的航运事业又进入了一个新的鼎盛时期。

这一时期各项航运管理制度已相当完备,克服了渭河航运上的重重困难,维持了最大可能的航运量,尤其是在特别时期能够迅速组织汉江上的大规模航运,基本保证了都城长安的粮用所需,这对长安作为国都从经济供给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隋唐时期;陕西航运;漕渠中图分类号:K24;K9281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283(2008)06-0077-12收稿日期:2008-05-16作者简介:辛德勇(1959—),男,黑龙江哈尔滨市人,历史学博士,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隋文帝统一了东汉以后长期四分五裂的中国,建立起隋朝。

隋朝的统治虽然和秦始皇一样,仅及二世就遭倾覆,但继之而起的唐朝却持续统治了将近300年。

隋唐两朝是我国历史上在秦汉之后的又一个强盛时期,两朝又都以关中腹心地带上的长安为都城,在这两个强盛帝国都城的影响下,今陕西省境内的航运事业又进入了一个极为兴盛的时期。

五代各国加在一起,前后也只有50多年,其间战乱频仍,航运大多停废,少有兴作,现一并附在隋唐这一时期之内来论述①。

一、自然航道状况与人工运渠的开凿(一)长安附近渭河河道的北移在隋唐时期,长安城以北一段渭河河道向北发生了大幅度的摆动。

唐代和西汉一样,在长安城附近的渭河上架设了三座桥梁,沟通两岸的交通。

这三座桥也分别按照其各自所处的方位,由东向西,依次被称为东渭桥、中渭桥和西渭桥。

论西渭桥的位置与新近发现的沙河古桥

论西渭桥的位置与新近发现的沙河古桥

历史地理第十一辑论西渭桥的位置与新近发现的沙河古桥辛德勇西渭桥又称便桥、便门桥,是汉唐期间长安城去往西北方向的交通咽喉要地。

弄清其位置所在,对于复原汉唐期间长安城附近的交通路线具有重要作用。

因此屡有学者进行探讨。

1986年元月,在今咸阳市南侧约9公里的沙河枯河床内,当地农民挖沙时发现了一些排列有序的古代木桩,其后不久在紧临其东300米处又发现了一处类似遗迹。

经考古工作者进一步发掘,并约请有关专家协同论证,目前已基本确定这是两处大型古桥遗址①,并按发现先后次序分别命名为1号桥址(西侧)•和2号桥址(东侧九这两处遗址发掘工作的主持者依据地层分析和史料记载及测定等,最近撰文,初步推断冇号桥应是汉魏时的西渭桥,2号桥是隋唐时的西渭桥”②。

这一看法,得到了考古学界比较广泛的认同③。

然而核诸历史文献记载,我认为这一看法还需要进一步商讨,有关地层沉积相的分析,也有必要再多做一些具体参校对比,才能作为论证的依据。

.从目前所做工作情况来看,我认为沙河古桥的归属还不能最后确定。

考虑到这两座古桥的发现在海内外都有很大影响,对于研究我国古代桥梁史和长安城附近地区的交通地理问题都具有重大价值,而西渭桥的问题尤为人们所关注,有关方面并且有建立遗址博物馆的动议,这样,各方面研究人员从不同角度发表自己的看法,或许将有助于早日得出最后一致的认识。

基于这样的想法,下面我就谈一点自己的看法;以供有关方面参考。

失宜之处,敬祈各界专家诲正。

一、汉代和唐代的桥址不在同一地点考古发掘工作者把沙河1号桥址视为汉西渭桥、2号桥址视为隋唐西渭桥,这两座桥址之间相距尚不足300米,可视为同在一个地点。

然而在历史文献记载中,汉代的西渭桥和唐代的西渭桥却相距很远,不可能这样①关于这两处遗址的性质,仍有一些学者持审慎态度,认为要考虑到汉唐期间在这一带有引水工程设施,也可能留下相应的遗迹。

我认为这种看法是应当给予充分重视的,而且应当作为讨论沙河古代木桩问题的首要前提。

古人“闯关东”要走三条道,看完你就明白北京为何能成北京了

古人“闯关东”要走三条道,看完你就明白北京为何能成北京了

古⼈“闯关东”要⾛三条道,看完你就明⽩北京为何能成北京了⽂/赫拉克列奥波⾥喜乌特诺姆诺马尔赫梯弗⽐打开现在的中国地形图,可以在上⾯清楚地看到巍峨的燕⼭⼭脉横亘于中原东北之间,形成了⼀道险峻的地理阻隔。

古⼈要想“闯关东”进东北,⾸先要跨过华北北部的⼴袤⼭区。

早在北宋时期,苏轼就写到“燕⼭长如蛇,千⾥限夷汉”,体现了燕⼭的崎岖陡峭,难以逾越。

历史上这⼀地区不仅是北⽅游牧渔猎民族南下和南⽅农耕的中原王朝北进的障碍,也使得东北与中原这两个⽓候差异并不⼤的两个地区出现了风格迥异的民族、⽂化区别。

(燕⼭地区地形复杂,⼭地众多)从远古时代到明清时代,⽆论是中原政权想要经略辽东地区,还是北⽅政权想要南下中原,都要经过这⼀⽚范围⼴⼤的⼭区。

清代之前燕⼭地区的主要交通道路,主要为卢龙道、古北道、傍海道三条路线。

分别对应了今天的唐⼭的喜峰⼝⽅向、北京的古北⼝⽅向、秦皇岛的⼭海关⽅向。

为什么会形成三条进⼊辽东的路线呢?1.唐代以前的主要道路:卢龙道今天河北省喜峰⼝⼀带的隘道在汉魏时被称为“卢龙塞”,卢龙道也因此⽽得名。

卢龙道的路线是出卢龙塞沿滦河左岸北⾏,再沿着滦河⽀流北上,直到翻越燕⼭⼭脉,沿着⽼哈河上游西岸折⽽向东,沿着⼤凌河前往东北地区。

(曹操征乌桓⾛卢龙道)卢龙道可谓历史悠久,在历史上曾长时间是中原前往东北地区的主要道路。

这条道路的长期兴盛也带动了⼀批城市的兴起,例如蓟城是卢龙道的必经之地,因⽽蓟城在汉唐近千年时间⾥长期不衰,⼀度成为了整个燕云地区的核⼼城市。

卢龙道的长期兴盛,也让辽西地区的⼈⼝与经济长期领先于辽东。

西汉右北平和辽西两郡的设治和统治重⼼都在卢龙道上,辽西地区的⼤凌河⾕也成为了事实上中原王朝在东北地区的统治中⼼。

2.辽代的主要道路:古北道随着奚与契丹唐代后期在燕⼭以北的西拉⽊伦流域崛起,古北道突然异军突起,摆脱了原来的崎岖险阻的状态,渐渐地取代了卢龙道的原有地位。

尤其是契丹在占据燕云⼗六州之后,如何发展燕⼭地区的交通,加强对燕云地区的控制,成为了契丹统治者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古北古北道起点在辽南京析津府,也就是今天的北京市,经过今道的发展正是起于这⼀时间段。

汉唐时期上西域南海的交通课件

汉唐时期上西域南海的交通课件

02 03
经济影响
通过上西域南海的交通,中国的丝绸、瓷器、茶叶等商品被大量运往西 域南海地区,同时,西域南海地区的各种商品也进入中国,促进了中国 与西域南海地区的经济交流和贸易发展。
文化影响
上西域南海的交通也促进了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使中国的文化和技术得 以传播到西域南海地区,同时西域南海地区的文化和宗教也传入中国, 丰富了中国的文化内涵。
来做出了重要贡献。
玄奘
唐代高僧,中国佛教史上著名的译经大师,曾历经千辛万苦前往印度取经,为中印文化交流 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玄奘在印度学习佛教经典,掌握了梵文和巴利文等多种语言,成为当时中国最杰出的佛教学 者之一。
玄奘回国后,不仅将大量佛经译成中文,还通过自己的旅行经历,记录了沿途所见所闻,留 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大唐西域记》。这部著作对于研究中亚、印度以及中国历史和文化具 有极高的价值。
文化交流的内容与影响
3. 语言文字
汉唐时期,汉语与西域语言(如突厥语、波 斯语等)的交流促进了中国语言文字的发展 和演变。同时,中国的汉字也传入了西域地 区,对当地的语言文字产生了影响。
4. 风俗习惯
汉唐时期,中国的服饰、饮食等风俗习惯逐 渐传入了西域南海地区,同时西域南海地区 的风俗习惯也对中国产生了影响,形成了独 特的文化风格。
对世界的影响
贸易影响
汉唐时期上西域南海的交通开辟了新的贸易 路线,使得丝绸之路成为连接东西方的贸易 大通道,促进了东西方贸易的发展。
文化影响
上西域南海的交通也促进了世界各地文化的 交流和传播,使中国的文化和科技得以传播 到世界各地,同时世界各地的文化和宗教也
传入中国,丰富了中国的文化内涵。
对现代的影响
班超
汉代著名军事家、外交家,曾在新疆地 区驻守多年,对西域各国的政治、经济

秦汉直道研究与直道遗迹的历史价值_辛德勇

秦汉直道研究与直道遗迹的历史价值_辛德勇

第21卷第1辑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Vo l.21,N o.1 2006年1月 Jour nal of Chinese H istor ical G eog raphy Jan.,2006秦汉直道研究与直道遗迹的历史价值辛德勇(北京大学历史系,北京,100871)[提 要]本文针对当前在秦汉直道研究方面的种种不同说法,重新分析有关秦汉直道的历史文献和考古调查结果,指出直道南端起始于甘泉,是以甘泉至咸阳间的已有道路为基础,这条道路的南端起点,实质上应是咸阳。

根据唐代以前比较可靠的文献记载,目前只能完全肯定直道乃是连通云阳(甘泉)和九原两地,但在这两地之间具体究竟怎样连接,并没有特别可靠的证据足以复原。

史念海主要依据唐代文献记载对直道路线所做的复原,亦即西线方案,反对者并没有能够提出有力的文献依据,所以,在目前看来,还是一种相对比较可信的说法。

[关键词]秦汉 交通 直道[中图分类号]K928 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 5205(2006)01 0095 13[收稿日期]2005 08 09[作者简介]辛德勇(1959-),男,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教授。

主要研究中国历史地理学、历史文献学,兼事地理学史研究。

直道是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在始皇三十五年,修筑的一条重要战略通道,用以连接都城咸阳与北部边防前沿 。

直道对于巩固和建设秦朝北方边防地区的作用,犹如灵渠对于秦朝经营岭南地区的作用一样重要。

由于史籍记载简略,对于这条道路的具体走向,学术界一直不甚清楚。

1975年,史念海发表秦始皇直道遗迹的探索!一文,结合对相关遗迹和现代地理形势的实地考察,提出了比较具体的直道路线复原方案:即秦直道南端,起始于泾、洛两河分水岭子午岭南端的秦云阳甘泉宫(今陕西淳化西北),循子午岭山脊西北行,至今甘肃定边一带,再经鄂尔多斯高原,转趋东北,越过黄河,至秦九原郡治九原县(内蒙古包头附近)∀。

沿途几乎没有经过任何已经确定的秦朝县级以上行政设置。

第三讲 千古足音——中国古代交通道路与军事地理

第三讲 千古足音——中国古代交通道路与军事地理

第三讲 千古足音——中国古代交通道路与军事地理一北京与周围地区的交通道路沿太行山前山麓地带的南北大道:北京→保定→石家庄→邢台→邯郸→安阳―――→ 华北通向东北的三关:古北口、喜峰口、山海关。

华北通向内蒙、山西的主要太行关口:居庸关、紫荆关(拒马河)、倒马关(唐河)、井陉。

唐代的“安史之乱”、明代的“土木堡之变”以及明清之际的战役等涉及到这些关口与道路的利用。

二“关中”的取意与秦统一的战略进程函谷关潼关蒲津关武关嶢关萧关散关金锁关雍(戎、狄)-→ 栎阳(魏河西之地)-→ 咸阳(天下)秦末农民起义、刘邦入关等涉及到上述关口的利用。

三 川陕交通与蜀道难秦岭通道:子午道:子午镇→子午谷→秦岭→石泉→饶风关→南子午镇→城固→汉中灙骆道:周至→骆谷关→洋县→灙水→城固→汉中褒斜道:郿县→留坝→褒城→汉中故道:宝鸡益门镇→清姜河→略阳→勉县→汉中巴山通道:金牛道(汉):勉县→宁强→广元→昭化→剑门→绵阳→成都↘阆中→南充→重庆米仓道:巴中→汉中洋巴道:达县→镇巴→洋县刘邦北定关中以及蜀汉之争等历史事件涉及到上述道路。

四 云贵川西南交通石门关道(五尺道):成都→宜宾→毕节→安顺→贵阳↘曲靖旄牛道(清溪道、零关道):成都→邛崃→雅安→姚安→洱海↘滇池秦汉两代是西南地区交通道路主要开辟时期。

五 丝绸之路伊犁河←乌鲁木齐←巴里坤←北新道(隋唐)↖↙吐鲁番←哈密 ←新北道(东汉)↖喀什←阿克苏←-库车←库尔勒← 西域北道(西汉) ←楼兰←玉门关←河西走廊← 长安 ↖ 和田←且末←若羌← 西域南道(西汉)↙↖阿尔金山口←青海湖←松潘←成都←吐谷浑道(南北朝) “丝绸之路”是东西文化交流的通道。

六中原地区的主要陆路交通道路函谷关→洛阳→成皋→荥阳→定陶→临淄洛阳→临汝→鲁山→伏牛山→南阳郑州→许昌→襄城→叶县→南阳七运河与长江流域主要交通路线1 运河鸿沟水系:公元前360年魏惠王开凿,自今河南荥阳县北引黄河水南入圃田泽,又自泽引水经中牟、开封、通许、太康,至淮阳县入颍水。

从_市_到_场_唐代长安庙会的兴起与坊市制度的破坏_张天虹

从_市_到_场_唐代长安庙会的兴起与坊市制度的破坏_张天虹
[ 6] ( 卷 八《玄 宗 本 诏出太仓米二百万石给之 ” 师饥, , p. 200 ) 。 纪》
多的成本来传递 这 个 信 息 。 从 陆 贽 的《请 减 京 东 水运收脚 价 于 缘 边 州 镇 储 蓄 军 粮 事 宜 状 》 来 看,
( 卷 一 八, 东渭桥仓开场交 易 粮 食 是 很 普 遍 的[9 ] p. 597 ) 。 而且, 诸如此类的开场绝不仅仅限于长

“中国庙市之 史 的 考 察 ” , 1934 年, 28 - 33 页, 参见全汉升 载《食 货 》 一 卷 之 二 期, 此 据 上 海 书 店 1982 年 影 印 版
《 58 - 63 页;关于庙会与庙市的研究尤其集中于明清以降 。 参见赵 世 瑜《狂 欢 与 日 常: 明 清 以 来 的 庙 会 与 食货 》 第一卷, , “明清陕西庙会市场研究 ” , 2004 年 第 3 期, 121 - 136 页;樊 铧“民 民间社会 》 三联书店 2002 年版;张萍 载《 中国史 研 究 》 , 2001 年第 1 期, 90 - 94 页 。 国年间北京城庙市与城市市场结构 ” 载《经济地理 》
[ 4] ( 卷 五, pp. 119 ~ 120 ) 。 胜 尘土涴 其 饼 ” 之即翻,
业坊为朱雀门街东之第三街街东自北向南之第四
( p. 329 ) ;邹 骆 驼 就 坊, 东邻兴庆 宫, 南 毗 东 市[5 ]
其 主 要 活 动 年 代 在 唐 玄 宗 之 前。 可 是邹凤炽 ② , 见, 小商小贩由市 向 邻 近 诸 坊 渗 透 是 很 自 然 的 现 象, 但这并不能说明坊市制度的破坏 。 考察坊市制度 的 破 坏, 不应把注意力放在一 店一邸或是某些 商 贩 在 坊 内 的 零 星 的 买 卖 活 动, 而应关注大规模的物资交流和经济活动的变动趋 尤其应该关注官府的经济行为 。 在传统时代, 势, 官府的行 为 往 往 是 对 社 会 事 实 的 一 种 认 可 或 疏 导 。 如果官府组织的物流及其他经济活动也全面 这个时候才可以说坊市制度 由两市向街区扩 展, 真正地开始松动了 。

试论汉长安城水系统与城市发展的关系

试论汉长安城水系统与城市发展的关系

试论汉长安城水系统与城市发展的关系裴琳娟;林源【摘要】古代城市的建设发展与水系统关系密切,是城市规划与建设时时着重考虑的因素之一.汉长安城在建设发展的同时,自然水环境也建设形成为水系统,并对长安域的建设起到重要的影响作用.【期刊名称】《华中建筑》【年(卷),期】2010(028)009【总页数】3页(P109-111)【关键词】汉长安城;水系统;城市发展【作者】裴琳娟;林源【作者单位】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710055;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71005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U-098.1由于汉长安城的历史价值,对于汉长安城的研究一直是考古学、历史学、建筑史学等学科的重要课题。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随着国家对汉长安城的大规模田野勘探、调查和科学发掘工作的进行,研究工作也逐步展开。

根据这些研究工作的总体状况可以将其概括为三个阶段(表1):第一阶段——50年代,新中国成立的初期,1956年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开始对汉长安城进行系统的考古工作。

这个时期研究古代城市的目的在于为当时的城市规划和建设提供相关的参考意见;第二阶段——80年代,继续发展阶段,与日本学术界的交流扩大了我们的研究视野;第三阶段——90年代至今,由于几十年来大规模田野考古工作的持续进行,汉长安城的研究工作进入多元发展的阶段。

通过历史地理环境的变迁分析汉长安城的城市建设与发展状况成为现今阶段汉长安城研究的新角度。

1 汉长安城城市发展对水环境的影响汉长安城水系统的建设、完善是与城市的发展建设同时进行的。

一方面,汉长安城的规划建设充分利用了城周边的自然水体,加以改造,使之成为可满足城市生活用水、农业用水、交通用水及景观用水需求的水系统。

另一方面,汉长安城的农业发展、对外交通模式等也都受到水系统发展的影响。

从城市发展的角度来观察水系统的建设、完善过程,可以将其概括为由自然水环境发展成为水系统的过程。

中国古代城市历来重视水这一重要环境要素,建城选址时对山川河流等自然地貌的考虑不仅要满足生存、防御的需要,还要保障城市日后的持续发展。

36-汉长安城对周边水环境的改造与利用

36-汉长安城对周边水环境的改造与利用

第25卷第6期2007年12月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 OURNAL OF HENAN UN I V ER SITY OF S C IENCE AND TEC HNOLOGY (S OCIAL S C IENCE)Vo.l 25 N o .6D ec .2007史学新探汉长安城对周边水环境的改造与利用徐卫民(西北大学文博学院,陕西西安710069)摘 要: 汉长安城位于今天西安市的西北,是西汉时期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中心。

西汉之所以能将都城放在这里是因为这里自然环境优越,特别是水环境优越。

众多的河流和湖泊既为长安城提供了充分的水源,又为长安城带来了生机。

在对周边水环境的利用过程中,当时人发挥聪明才智,对其加以改造,使其更利于都城的建设和发展。

关键词: 汉长安城;唐代;水环境;中图分类号:K 2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910(2007)06-0005-06收稿日期: 2007-07-17作者简介: 徐卫民(1960-),男,陕西渭南人,教授,博士,主要从事秦汉史研究。

中国历史上的古都之所以绝大多数坐落于江河湖泽之滨,除了考虑到都城用水的方便外,江河还可以提供灌溉与舟楫之便,作为防御屏障等也是重要的因素。

一般地说,古代都城用水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一是城市生活用水;二是皇家宫苑、城市美化用水;三是城市的防卫和防火用水;四是都城的漕运用水;五是灌溉、养殖等方面的用水。

中国古都的供水除了利用和改造天然河湖之外,还要根据都城附近的自然条件因地制宜地开辟新的水源,同时修建相应的引水工程。

汉长安城位于今天西安市的西北部,处于自然环境优越的关中盆地。

城南为著名的秦岭山脉,植被畅茂,森林繁盛,使得源自秦岭诸河流水资源丰富。

加上西汉时期我国正处于温暖时期,气候温暖湿润,雨量丰沛,造成汉长安城 陂池交属 、 神池灵沼 、 荡荡乎八川分流 ,湖泊星罗棋布,形成完备的城市水环境系统。

这一城市水环境系统不仅满足了汉长安城的供水需求,而且衍生出的环境生态功能对整个汉长安城的环境改善具有很大的作用。

汉唐西域水上交通管窥

汉唐西域水上交通管窥

汉唐西域水上交通管窥第一篇范文汉唐西域水上交通管窥自古以来,新疆地区就有“歌舞之州”、“瓜果之乡”的美誉。

然而,在这片富饶的土地上,古代先民们如何沟通、交流,一直是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关注的焦点。

近年来,随着一系列考古新发现的公布,我们得以管窥汉唐时期西域水上交通的面貌,为我们揭示古代西域的繁荣与辉煌。

新疆地区位于中国西北边陲,地处亚欧大陆腹地,四周被高山环绕,地形复杂。

在古代,这里的交通条件相对闭塞,但汉唐时期,我们的祖先凭借着卓越的智慧,开辟了一条条水上交通线路,将新疆地区与中国内地紧密相连。

首先,汉唐时期新疆地区的水上交通以河流为主。

新疆地区拥有众多河流,如塔里木河、伊犁河、额尔齐斯河等,这些河流成为了古代新疆的水上交通要道。

据史书记载,汉唐时期,商贾、使节、僧侣等纷纷沿着这些河流往来于新疆地区和内地,将商品、文化、宗教传播至新疆,推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

其次,湖泊也是汉唐时期新疆水上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

新疆地区拥有众多湖泊,如博斯腾湖、喀纳斯湖、塞里木湖等,这些湖泊成为了古代新疆的水上交通枢纽。

当时的船舶交通十分发达,湖泊之间的航路交织,形成了独特的水上交通网络。

通过这些湖泊,新疆地区与周边国家如匈奴、大宛、波斯等进行了广泛的交流。

此外,汉唐时期新疆地区的水上交通还充分利用了地下暗流。

新疆地区地下水资源丰富,许多暗流、地下河流贯穿全境。

当时的古人利用这些地下暗流,开辟了一条条隐蔽的水上通道,为新疆地区的交通往来提供了便捷的条件。

值得一提的是,汉唐时期新疆地区的水上交通还得到了政府的重视和支持。

当时,政府在水路交通建设方面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修建了港口、码头、桥梁等基础设施,使得新疆地区的水上交通更加发达。

同时,政府还设立了专门的水上交通管理机构,负责维护水上交通秩序,保障商旅的安全畅通。

如今,虽然汉唐时期的水上交通线路已大部分荒废,但我们可以从中汲取智慧,为现代新疆的交通运输建设提供借鉴。

论细柳仓与澂邑仓

论细柳仓与澂邑仓

论细柳仓与澂邑仓
辛德勇
【期刊名称】《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0(039)002
【摘要】细柳仓和激邑仓是西汉时期国都长安城附近两处重要的国家级仓储.此两处仓储的具体位置因史籍缺乏明确记载,至今无一确定之说.事实上,细柳仓位于汉长安城便门桥西端,即今咸阳市秦都区两寺渡村所属之田地内;激邑仓位于今陕西蒲城县西头乡.这两仓的设置首先要便于向北部边防运送军粮,在北部边境形势较为稳定,军粮所需减少的情况下,自然就成为供应都城长安的理想仓储了.
【总页数】7页(P118-124)
【作者】辛德勇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北京,10087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928.79
【相关文献】
1.柳海矿上仓皮带巷膨胀性软岩巷道支护实践 [J], 苑秋华;方体利
2.天下第一仓——丰图义仓
——《朝邑丰图义仓记》解读 [J], 成雅莉
3.蒲城县发现汉澂邑漕仓遗址 [J], 赵可;刘珠明
4.锅炉炉排风仓细灰排放问题分析及改进方案 [J], 贾东生
5.细水雾应用于综合管廊电缆仓火灾灭火的数值模拟 [J], 吴丹;王永强;罗晶宇;李德浩;陈溢彬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汉唐时期上西域南海的交通

汉唐时期上西域南海的交通


——《史记·大宛列传》
(二)张骞出使西域
❖ “有心栽花花不活,无心插柳柳成荫” ❖ 第一次是公元前139年到公元前126年,历时13年的时间,了
解了有关西域地区的政治、经济、地理、文化风俗等情况。 ❖ 第二次出使是在公元前119年,公元前115年回国。 ❖ 本来是为了联合西北各民族共同抗击匈奴,客观上却起了开
二、中西海路交通的形成及初具规模
❖ (一)造船技术与航海技术的发展 ❖ (二)中西航线的逐渐开辟
(一)造船技术与航海技术的发展
❖ 1、造船技术不断进步 ❖ 2、汉代的天文导航 ❖ 3、动力技术的应用 ❖ 4、地理知识的不断增长
1、造船技术不断进步
❖ 我国古代造船起步于遥远的原始社会的新石 器时代,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在它的发展 过程中,曾经出现过三个高峰时期,这就是 秦汉时期、唐宋时期和明朝时期。
3、动力技术的应用
❖ 船舶在海洋中航行,其动力来源不外乎人力、自然 力和机械力三种。依靠人力不能持久,机械力的使 用在近代以后才出现,古代航海的主要动力就是自 然力,实则风力和洋流,并以风力为主。充分利用 风力,一则需要掌握季风规律,二则需要使用风帆。
❖ 东亚的海陆位置使该地区成为世界上典型的季风带, 冬季主要是偏北风,利于使用风帆向南航行;夏季 主要是偏南风,便于海船向北航行。
❖ 西海的地理位置在不同历史时期略有变化,但基本 上指波斯湾——阿拉伯海——红海——地中海一线 及附近海域。
❖ “南海”之名历史悠久,通常泛称中国南方 及其附近海面,有时兼指今天之东海。到唐 代,南海除了指中国大陆以南的海域,也指 东南亚和东印度洋诸地。
(二)中西航线的不断开辟
❖ 1、中国——印度洋航线的开辟 ❖ 2、罗马与中国间的直航 ❖ 3、唐代的广州通海夷道

汉唐西域水上交通管窥

汉唐西域水上交通管窥

汉唐西域水上交通管窥第一篇范文在古代,西域对于中原王朝而言,是一个遥远而神秘的地方。

那里的河流、湖泊和冰川,为古代西域的居民提供了重要的水上交通资源。

而对于我们今天的人来说,通过这些水上交通的遗迹,可以一窥汉唐时期西域的历史和文化。

汉唐时期,西域的水上交通主要依赖于天山南北的河流和湖泊。

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塔里木河和伊犁河。

这两条河流在天山南北贯穿,形成了古代西域的水上交通网络。

当时,这些河流就是古代丝绸之路的重要交通线路。

商人们通过这些河流,将中原的丝绸、茶叶和其他商品运往西亚和欧洲,同时也带回了西域的香料、玛瑙和棉花等商品。

除了河流,湖泊也是古代西域水上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中,最著名的湖泊就是巴尔喀什湖和博斯腾湖。

这些湖泊不仅为古代西域的居民提供了重要的渔业资源,还是古代丝绸之路的重要交通枢纽。

当时,商人们通过这些湖泊,将商品运往周边的国家和地区。

然而,由于古代西域的地理环境的特殊性,这些水上交通线路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例如,由于西域地区气候干燥,河流和湖泊的水位变化非常大,这就给古代的水上交通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此外,由于古代西域的政治环境的动荡,这些水上交通线路也经常受到战乱的影响,这就给古代的商人们带来了极大的风险。

第二篇范文“汉唐西域,那片充满神秘色彩的土地,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亚欧大陆腹地。

汉唐时期,我国对西域的开拓和经营,离不开水上交通的助力。

今天,让我们重新审视这片古老的土地,探寻汉唐时期西域水上交通的奥秘。

”一、汉唐西域水上交通的黄金纽带汉唐时期,西域的水上交通成为连接中原与西域的重要纽带。

当时,天山南北的塔里木河、伊犁河等河流,犹如大自然的恩赐,为西域地区提供了丰富的水资源。

这些河流不仅滋润着西域的土地,也成为古代丝绸之路的黄金水道。

据考古学家研究,汉唐时期,商人们乘坐木船、皮船等水上交通工具,沿着河流和湖泊顺流而下,将中原的丝绸、茶叶、瓷器等商品运往西亚和欧洲。

同时,他们也把西域的香料、玛瑙、棉花等特产带回中原。

论霸上的位置及其交通地位

论霸上的位置及其交通地位

作者: 辛德勇
作者机构: 陕西师范大学历史系历史地理专业
出版物刊名: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页码: 125-128页
主题词: 白鹿原;水经注;汉长安城;刘邦;史记;交通体系;杨守敬;汉文帝;重要地位;确切位置
摘要: <正> 霸上(又作灞上)作为关东各地出入长安所必经的交通要冲,在历史时期长安附近的交通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

但其确切位置说者不一,所处交通地位迄今亦未得揭示。

拙稿属草之后,适又获读李健超同志《霸上与长安》一文(载《西北大学学报》1984年第1期)。

李文否定霸上在白鹿原说,并指出汉唐时期霸上的位置曾有移徙。

对此,拙见相同,今略为补证。

然李文承袭杨守敬说,仍认为“霸水东西通得霸上之名”,我以为不然。

故觉拙稿所论仍有必要。

一、《水经注》的矛盾记述。

汉唐西域水上交通管窥

汉唐西域水上交通管窥

汉唐西域水上交通管窥第一篇范文汉唐时期,我国对西域的治理和开发,不仅加强了中原与西域的经济文化交流,也促进了这一地区的水上交通建设。

本文试图从历史角度,对汉唐时期西域水上交通的发展进行梳理和探讨。

一、汉唐西域水上交通的背景汉唐时期,西域地区水源丰富,河流、湖泊众多,为水上交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同时,汉唐政府对西域的治理和开发,也使得这一地区的水上交通得到了极大的重视和发展。

二、汉唐西域水上交通的概况1. 汉代西域水上交通汉代,西域的水上交通主要以河流、湖泊为依托,形成了以塔里木盆地为中心的水上交通网络。

其中,孔雀河、塔里木河、伊犁河等河流成为了重要的水上通道。

此外,汉代还修建了一些水利工程,如灌溉渠道、水库等,进一步促进了水上交通的发展。

2. 唐代西域水上交通唐代,西域水上交通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唐代政府在水资源利用和水利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如修建了安西大都护府的水利工程,使得新疆地区的水利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此外,唐代还开辟了丝绸之路的水上通道,使得西域与中原的联系更加紧密。

三、汉唐西域水上交通的影响1. 经济文化交流的促进汉唐时期,西域水上交通的发展,为中原与西域的经济文化交流提供了便捷的条件。

通过水上通道,西域的丝绸、香料、玛瑙等商品不断输入中原,而中原的瓷器、铁器、茶叶等商品也不断输往西域。

同时,汉唐文化也通过水上交通传入西域,对当地的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政治治理的加强汉唐时期,通过水上交通的建设,汉唐政府加强了对西域的治理。

水上交通的畅通,使得政府的军队、官员、物资等可以迅速抵达西域各地,有效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和稳定。

3. 民族融合的推动汉唐时期,西域水上交通的发展,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交流和融合。

通过水上通道,汉族与西域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不断加深,民族之间的矛盾逐渐减少,共同构建了一个多元和谐的地区。

第二篇范文西域在汉唐时期不仅是陆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也是水上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

张家山汉简所示汉初西北隅边境解析_省略_城北端走向与九原云中两郡战略地位_辛德勇

张家山汉简所示汉初西北隅边境解析_省略_城北端走向与九原云中两郡战略地位_辛德勇

张家⼭汉简所⽰汉初西北隅边境解析_省略_城北端⾛向与九原云中两郡战略地位_⾟德勇专题研究?张家⼭汉简所⽰汉初西北隅边境解析———附论秦昭襄王长城北端⾛向与九原云中两郡战略地位⾟德勇提 要:张家⼭汉简《⼆年律令?秩律》所记西汉西北隅区域的县份,反映西汉初年阴⼭南麓的西安阳、九原等县都在汉朝的有效控制之下,说明秦末在西北边防线上的兵⼒虽然有所回撤,却始终没有放弃据守阴⼭长城防线,汉初继承的正是这⼀边界,⽽这⼀边界是沿⽤战国赵武灵王所修筑的长城防线。

《⼆年律令?秩律》胪列的汉初县道名,还反映出秦九原郡⼀直延续到西汉初年,亦可印证秦九原郡本由战国赵九原郡沿承⽽来,其在阴⼭以南的辖界从战国到汉初从未变动。

九原郡与其西⾯的云中郡⼀样,在秦汉两朝有着重要的战略地位。

关键词:汉代 张家⼭汉简 边防 疆域 军事地理张家⼭汉简《⼆年律令?秩律》中胪列的⼤量汉初县道名,以及《⼆年律令?津关令》和《奏谳书》等涉及地理建置的内容,为研究秦汉时期的地理状况提供了重要资料。

已有学者利⽤这些资料,对于相关地理问题提出了重要见解。

①但是,仍有⼀些问题需进⼀步探索,《⼆年律令?秩律》所显⽰的西汉初年汉王朝西北隅边境线,即是其中之⼀。

所谓西汉初年汉王朝的西北隅边界,其具体地段是指今内蒙古河套及其迤东地区;具体的时间段落,是从秦朝末年到汉武帝元朔⼆年卫青率军击退匈奴并收复“河南地”时为⽌。

由于持续期间很短,前⼈对此基本没有做过深⼊的探究。

周振鹤在研究西汉政区地理问题时,因为需要逐期复原西汉王朝的政区设置,⽽边地的政区⼜与边界具有密切关联,所以曾⼀定程度涉及这⼀问题。

但是,由于这⼀问题的复杂性和传世⽂献记载不⾜,周⽒只是⾮常谨慎地稍稍论述到与此相关的云中郡的界限范围,以及《汉书?地理志》所记朔⽅、五原两郡的开置年代,⽽对这⼀地区边界的具体⾛势则阙⽽未论。

②张家⼭汉简之《⼆年律令?秩律》公布后,周振鹤以其丰富的研究基础和学术敏感,马上撰⽂指出,律令中记录的汉初朝廷直辖县份名称,为揭?51?①②如王⼦今、刘华祝:《说张家⼭汉简〈⼆年律令〉所见五关》,《中国历史⽂物》2003年第1期,第44—52页;陈伟:《秦苍梧、洞庭⼆郡刍论》,《历史研究》2003年第5期,第168—172页。

唐代长安、岭南、扬州交通-文学三角的形成及意义

唐代长安、岭南、扬州交通-文学三角的形成及意义

唐代长安、岭南、扬州交通-文学三角的形成及意义作者:李德辉来源:《中州学刊》2020年第06期摘要:唐代的长安、岭南、扬州三地之间,存在着一个境域广阔、结构稳定的交通-文学三角形。

该三角形由这三座城市及其间的交通路线构成。

它首先是一个交通构架,具有引导文人流向、产生纪行作品的作用,有强大的文学创作功能;其次,它是一个唐代文学的空间架构,我们可以据此开展相关作品的创作背景研究及诗文文义诠释,便于考察长安、岭南、扬州三地在文学上的多重联系。

通过考察这个交通三角内的文人行迹、沿途的文学传播,开展诗文系地及异地唱和研究;更进一步则可从中看出南北交通的开启而带来的文学迁变,唐代文学的空间布局和不同层级。

因此,这一交通-文学三角具有多重的文学意义。

关键词:长安;岭南;扬州;交通三角;文学三角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751(2020)06-0146-08一、唐代长安-岭南-扬州交通的三角形空间构架近年,随着研究方法的调整和视野的更新,唐代文学研究取得了明显的突破,但这些研究多是从地域、作家、文体、流派、家族角度入手,尚未将研究视角置于唐代政治格局、城市布局、交通行旅、文学创作四者的关系链条上来考察。

如果从唐代城市布局的关系角度出发,将眼光落到城市结构和交通网络上,则会发现,在唐代存在着一个由长安、岭南、扬州组成的三角形,具有交通和文学的双重意义,可视为交通-文学三角。

其中心是长安,支撑点是广州和扬州,由西北-东南走向的三条路线构成。

一是东线,自长安-洛阳-汴州-宋-楚-扬州。

到达扬州后,沿长江西行,至江州、洪州、虔州、韶州而达岭南。

因其北段自京城东出,要过汴州,走运河水路南下,故唐宋文献通称“汴路”。

这段路线的具体走向,严耕望、史念海等前辈早有考证①,关于隋唐大运河的交通,也有不少成果可参考②。

在唐代这条路线是南北交通的第一要路,除了政治经济用途之外,也供各色文人来往。

其交通情况,唐诗中有不少描述。

西汉时期陕西航运之地理研究

西汉时期陕西航运之地理研究

西汉时期陕西航运之地理研究
辛德勇
【期刊名称】《历史地理》
【年(卷),期】2006(000)001
【摘要】&lt;正&gt;南船北马,是中国古代南方和北方地区在交通运输形式上最显著的差别。

今陕西省地域兼跨南北,但其主体部分,深处北方内陆,总体上看,在历史时期航运很不发达。

但是,由于关中平原上的今西安城,曾经是西汉和隋、唐时期这几个重要统一王朝的都城,应从都城经济和政治、军事的特殊需求,也曾发展起相当规模的航运事业,值得重视和研究。

秦祚短促,刚刚建立起统一的大帝国就被推翻。

因此,虽然秦朝建都咸阳,位于关中腹地,本应为适应都城的需要而在这里发展起相当规模的航运事业,可是,在统一后短短的十几年内,秦朝还没有来得及在这方面做
【总页数】15页(P234-248)
【作者】辛德勇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552.9
【相关文献】
1.提高科学发展水平打造精品航运海事——记陕西省地方海事局、陕西省交通运输厅航运管理局 [J], 靳喜梅
2.浅析西汉时期函谷关地理位置变迁的自然地理因素 [J], 罗雅楠;
3.浅析西汉时期函谷关地理位置变迁的自然地理因素 [J], 罗雅楠
4.隋唐时期陕西航运之地理研究 [J], 辛德勇
5.西汉时期陕西和各民族地区的贸易 [J], 温晓军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