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外为何不喜欢被称作“老外”

合集下载

把“外国人”称为Foreigner,为什么会显得不礼貌?

把“外国人”称为Foreigner,为什么会显得不礼貌?

把“外国人”称为Foreigner,为什么会显得不礼貌?十多年前,我翻译过一段录音,是从英文转换成中文。

客户提供的内容,是用摄像机拍摄的人物采访,地点在美国洛杉矶,接受采访的是一位好莱坞的 Producer 影视制作人,是在对方家中。

音频文件的开头,录有几句在现场进行准备工作时的对话;摄制团队的各位成员都说中文,但在对摄像师和灯光师交待工作时,后面负责提问的编导不时夹杂几个英语单词,其中有一句说道:“等一会儿 Foreigner 过来…”准备接受采访的那位Producer 就站在旁边,意识到Foreigner 指的是自己,就插了一句 Comment,大致是:That’s good; I’ve never been called a foreigner all my life;I like that…我活了这么多年,还从来听到有人管我叫 Foreigner,我挺喜欢这个称呼的。

Foreigner 的敏感含义这位 Producer 声称“Like 喜欢”Foreigner这个称呼,是在开玩笑,在英语中称为“Irony 反语”,是口语中经常使用的一种修辞手法。

虽然字面上声称“Like 喜欢”,实际上是在委婉地Protest,就Foreigner 这个称呼表达不满、不太高兴的情绪。

大多数字典中,Foreigner 这个词条都会标注为Sometimes offensive,提示读者:Foreigner 这个词语有时可能对别人构成冒犯,使用时需要注意。

在英语国家的日常交往中,人们很少用Foreigner 当面称呼来自其它国家的人,认为会显得不礼貌。

而呆在自己家中、反而被来自其它国家或文化的客人称为Foreigner,恐怕就觉得更别扭、更不舒服了。

敏感含义的由来在英语中,Foreigner 有两种含义,一种是 a person who comes from a different country,来自其它国家的人,也就是中文所说的“外国人”。

浅析中国和英美国家在称呼方面的差异

浅析中国和英美国家在称呼方面的差异

浅析中国和英美国家在称呼方面的差异姓名:杨苗学号20082501B073班级:08国际酒店管理(2班)引言:称呼语是说话的人用来称呼与其对话者的用语。

称呼语在言语交际活动中是不可缺少的,是开口交际的第一关。

在各种交际策略中,称呼是最基本的策略。

恰当的称呼是人们之间顺利进行言语交往的重要条件;相反,不适当的或不合乎文化习惯的称呼会使言语交际发生障碍, 甚至给交际双方关系造成不良影响。

在跨文化的交际中,由于交际者之间的文化背景、思维方式及交际习惯方面的差异从而导致了语用失误,而语用失误在跨文化的交际中会妨碍交际者之间的正常交流。

本文从社会文化的角度探讨分析了差异产生的根源,并通过例举一些亲属称呼、姓名称呼、社交称呼等方面的例子,从称呼语的角度探讨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 并且通过称呼语的使用形式来分析比较其在中国和英美国家文化中的一些语用差异。

正文:“跨文化交际”是指本族语者与非本族语者之间的交际,也指任何在语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异的人们之间的交际。

不同文化背景造成人们说话方式或习惯不尽相同。

在跨文化交际中,交际的双方若不能进入同一文化背景之中,就容易产生不解或误会。

正如托马斯( Thomas) 指出: “语法错误从表层上就能看出,受话者很容易发现这种错误。

这种错误一旦发现,受话者便会认为说话者缺乏足够的语言知识,因此可以谅解。

语用失误却不会被像语法失误一样看待。

如果一个能说一口流利外语的人出现语用失误, 他很可能会被认为缺乏礼貌或不友好。

他在交际中的失误便不会被归咎于语言能力的缺乏,而会被归咎于他的粗鲁或敌意。

”由于对对方的话语做出不准确的理解,甚至是完全的误解,这些都会使交流产生冲突和障碍,直接导致交际的失败。

托马斯认为, 语用失误是导致跨文化交际故障的一个重要根源。

[1] 例如:(1)亲属称呼方面中国的儿女都叫父母为“爸”和“妈”,尽管有时用词不一,但意思都一样。

但在英美两国,有的儿女直呼父母名字,这在中国就显得荒唐了。

中西称呼的差异

中西称呼的差异

中西称呼的差异近年来,许多讲英语的人常常用名宇称呼别人(如:Tom,Michael,Linda,Jane等),而不用某某先生、某某太太或某某小姐(如:Mr Summers,Mrs Howard,Miss Jones等)。

这种做法在美国人中尤为普遍,甚至初次见面就用名宇称呼。

不仅年龄相近的人之间这样称呼,年龄悬殊的人之间也这样称呼,没有不尊重对方的意思。

可以听到孩子叫年长的人Joe,Ben,Helen,等。

甚至孩子对父母或祖父母也可以这样称呼。

社会地位不同的人也是这样的。

例如,许多大学生叫老师的名字。

老师们对这种做法并不反感,也不认为学生不尊重自己或过于随便;他们反而认为学生能这样做,正好说明自己待人友好,平易近人。

这当然与中国的习惯完全相反。

中国孩子对祖父母,学生对老师,若直呼其名,成年人的反应是可想而知的;孩子会挨一顿骂,甚至会挨几巴掌。

中国人称呼家庭成员、亲戚或邻居时,往往用“二哥”、“三姐”、“四婶”、“周大伯”之类。

这些称呼不可用于英语。

用英语称呼时不论对男人还是女人,一般直呼其名就行了。

主要的例外是:称父母为Dad,Mom,Mum,Mother等,称祖父母为Grandpa,Grandma等,有时称年长的亲戚为Aunt Mary或Uncle Jim(注意:一般用名字,不用姓)。

就连对这种亲属关系,美国人也倾向于用名字相称,,不用表示亲属关系的词语。

应当指出,Brother Joseph或Sister Mary之类的称呼只用于天主教团体和某些别的宗教或职业团体。

中国人称呼别人时,有时称此人当时所担任的职务,前面加上他的姓,如“黄局长”、“林经理”、“马校长”之类。

但是,很少听到讲英语的人称别人为Bureau Director smith(史密斯局长),Manager Jackson 杰克逊经理),Principal Morris(莫里斯校长)。

只有少数职业或职务可用于称呼。

如医生或有博士学位的人称Doctor;有权主持法庭审判的人可称Judge——。

老外为何不喜欢被称作“老外”

老外为何不喜欢被称作“老外”

老外为何不喜欢被称作“老外”2011-07-16 07:22 环球时报你也许不会想到,“老外”——一个我们习以为常称呼外国人,特别是西方人的词,竟然会让他们心生不快。

记者不久前还真碰到了这档子事。

在一次和外国朋友聚会时,记者不经意地提到了“老外”,没想到一旁的瑞士人罗伯特当即发飙,脸红脖子粗地跟记者争执起来,场面一下子变得很尴尬。

“我在中国5年了,最讨厌就是这个词,它的含义很不好,如果你当我是朋友,就不要用它。

尽管你认为这样称呼没有什么,但我可以打包票,没有一个老外喜欢被中国人称作…老外‟。

”罗伯特毫不客气地“警告”道。

记者当场懵掉了,如果说“外国佬”、“洋鬼子”含有歧视的感情色彩,那么这“老外”又犯了什么忌?记者随即展开了一番调查。

■“老外”让人产生排外感在中国人看来,“老外”是一种亲切随意的称呼,没有恶意,也不是贬义词,甚至还带着点亲昵的味道。

比如,中国人习惯把街坊邻居、亲朋好友叫做“老王”、“老李”,那为什么外国人就不喜欢被叫做“老外”呢?“我在上海很多年了,其实我们有时自己也嘻嘻哈哈用这个词相互打趣,感觉挺好玩。

但坦白地讲,我对这个词也有点儿反感,尤其是刚到中国的时候。

”美国《新闻周刊》驻沪记者邓肯告诉记者。

中国人一厢情愿的称呼往往容易引起误解。

首先,“老外”从字面上容易让人理解成“年老的外国人”,而外国人最不高兴被尊称为“老”,他们觉得自己永远年轻、健康,你当着他的面一个劲喊“老外”,他自然一肚子不满。

尤其让外国人不快的是,自己的孩子也顺其自然被叫做“小老外”。

其次,“老外”和“外地人”、“外省仔”一样,有一种“不是我们之一”的意思。

很多在中国的外国人,其实很努力地融入当地社会,喜欢感受到归属的滋味,而“老外”会让本来就有身在异乡的他们产生“被排在外面”的感觉。

“我来自德国,希望中国人直呼我德国人而不是老外。

”德国女孩sinja wahl 认为,在国外,没有人会以“外国人”称呼不同国家的人,中国移民就叫“中国人”,日本移民就叫“日本人”。

和老外交往容易犯的六个错误

和老外交往容易犯的六个错误

和老外交往容易犯的六个错误Cultural Differences 中西对比There is a table which compares Chinese and English native speakers with respect to certain cultural conventions. 中西差异的实例,不得不看。

Situation1英国人对家人的帮忙会说谢谢;而中国人认为帮助家里人是一种义务,所以无需言谢。

Interactions: help between family membersConventions: politenessChinese Conventions: one's own obligation, no need to thank or be thankedBritish and American Conventions: Expect polite expressions like 'please', 'thank you', etc.Situation2外国人觉得中国人对待他们是十分友好的,但是有时候会问出一些令他们感到尴尬的问题,比如问他们的年龄和工资。

Interactions: conversation between people meeting for the first timeConventions: conversational topics, privacy, taboo, openness, directnessChinese Conventions: Many Chinese people tend to ask about age, marital status, and even salary when first meeting one another. To them, these are open conversational topics. Knowing a person's age helps them use appropriate terms of address, such as 'Lao Wang', 'Xiao Li', or kin terms such as 'uncle' or 'aunt', etc. And Chinese people pay a lot of attention to family life, so naturally talk of family members features as a common topic. As to salary, since there is a national system of salaries, people usually don't consider it a secret and they talk about it openly.British and American Conventions: In Britain, weather and sports are common topics. Some taboo questions: age, marriage and salary. These are considered too private or too personal to talk about when first meeting someone.Situation3中国人结伴出游的时候,如果买什么东西,去买的人一般都会按照人头购买,即便有人客气地说不要;和外国人结伴出游,如果你客气地推说不需要某样东西,那么对方真的就不会给你买。

中美称呼语差异分析

中美称呼语差异分析

中美称呼语差异分析作者:舒彩霞来源:《卷宗》2018年第24期摘要:称呼语就是见面打招呼用的,表示彼此关系的词语。

它作为言语交际单位和语用单位,强烈地反映社会的变异对文化的影响,反映出一定社会下的人的社会性与文化性。

本文从方方面面对中美之间称呼语差异进行分析,揭示出中美两国的巨大的文化差异,为进一步做好两国之间交流和沟通做了一个铺垫。

关键词:称呼语文化差异个人主义称呼语是日常生活中的常规用语,是人与人之间交流交往的必备用语,也是礼貌用语的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称呼语作为社交礼仪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人际关系具有保持和加强的重要作用。

不同的称呼语,很明显能体现出交际双方的亲疏关系、社会地位、角色变化等等。

但是,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之下,人们对称呼语的使用也有很大差别,正确的了解不同价值观、不同思维模式下的称呼语的运用,能够进一步增进彼此的了解,使交流更加顺畅,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本文就中美之间称呼语的差异进行一个深入的分析。

“先生”(Mr)这一称呼已经非常普遍,好像可以用在各种场合都不会犯错误,但这一词在中美之间的运用还是有所区别。

在中国,以前“先生”是有德高望重、学识渊博之意,而现在在比较正式的场合之下,对普遍的男性的尊敬,都可以称呼“先生”,不一定就指德高望重、学识渊博。

但是,如果你对一位美国的教授称他为“先生”时,他可能就会很不高兴,他会觉得你对他不够尊重,所以为了表示敬重,最好用Professor(教授)、Dr(博士)等称呼更具有敬意。

相比之下,Mr(先生)就显得“正式有余、尊敬不足”。

“小姐”(Miss)的称呼在美国很为广泛,也极为普通,大家也都能接受,不管年龄的大小,大家都可以称之为“小姐”。

而在我们中国,对别人称之为“小姐”的时候,不同的人反应也不尽相同。

如果你在大街上问路,对一个年龄在四十岁以上的人称之为“小姐”,她肯定会对你白眼,有人还会反问你:“你也不看看我有多大,还叫我小姐,这个称呼能乱叫的吗?”说实话,如果有人对我也叫小姐,我也会不太开心,我觉得这是一种不尊重的称呼。

盘点和老外发生的十大误会

盘点和老外发生的十大误会

盘点和老外发生的十大误会你和老外闹过笑话或者误会吗?中西文化差异会造成两方人对某些事情的态度和做法的不同。

加强沟通,理解万岁。

为了让你和老外轻松相处,我们总结出经常发生的10种误会及其解决方法。

Top 10 赞美西方人乐于赞美别人,同时也乐于接受别人的赞美。

而中国人为了显示谦恭,常常会“拒绝”他人的赞美。

这种“拒绝”会让老外觉得莫明其妙,好像你不领他的情似的。

还有,中国人出于礼貌,或者想跟人套近乎,总是愿意说些关心人的话。

为了献殷勤,我们常喜欢对客人说"You must be tired? Have a good rest."。

然而,普通的问候之语却有可能让西方人误解为你对她的身体状况表示担忧。

他们很喜欢别人夸他们年轻、强壮,如果你质疑他们的身体健康,他们甚至会发怒的。

Top 9 致谢中国人认为对家里人或者好朋友的帮助是one's own obligation, no need to thank or be thanked,彼此根本不必说谢谢,说了反而显得关系生分。

而老外对家人或者朋友的帮忙都习惯说谢谢,他们期待polite expressions like "please", "thank you", etc.。

所以,和老外相处,千万不要吝啬“谢谢”两个字。

“谢”少了只会让老外觉得你羞涩且不懂礼貌。

Top 8 出游中国人结伴出游的时候,如果买什么东西,花钱的那个人一般都会先统计有几个人,然后按照人头购买东西,即便有人之前客气地说不要,中国人还是会给他买上一份。

When a Chinese offers refreshments or drinks to his colleague, his colleague often declines the offer politely, because he doesn't want to trouble the person who offers and it also shows his politeness. Normally the person who offers still prepares or buys refreshments or drinks, and this will be expected by his colleague. Sharing food and drink when going out together is common among colleagues and friends.然而和老外结伴出游,如果你客气地推说不需要某样东西,那么对方真的就不会给你买。

中美文化中家庭亲属称谓语的差异

中美文化中家庭亲属称谓语的差异

中美文化中家庭亲属称谓的差异及分析过年是中华民族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是整个家庭成员团聚的最好时间。

拜年、互相祝福问候是过年不可缺少的活动,亲戚之间多以拱手礼拜年问候,晚辈给长辈要以磕头礼拜年,都表达了对对方的祝愿。

在这个过程,家庭成员之间相互的称呼就显得尤为重要了,不管是平时非正式场合的称呼,还是正式的称呼,都表达出一种尊敬和礼貌。

我长在一个传统的北方大家庭,过年期间,爷爷奶奶、姥姥姥爷家里辈分从上到下基本都互相见面,拜年,对于平时走动较近的亲戚的称呼很熟,但是遇见一个稍远点的亲戚,怎么称呼估计就得算一算或者问长辈了。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也逐渐地对亲属间的称谓进行归纳,发现这些关系称谓好似难寻尽头。

相反,在学习英语、接触了一些美国文化以及看美国电影的过程中,发现他们亲属间的称谓比较单一随意,远不及我们的复杂程度。

东北一带通常把爸爸的哥哥叫“大伯”“大爷”,父亲的弟弟叫“叔”,母亲的兄弟统称“舅”,父亲的姐们叫“姑姑”,母亲的姐妹称“姨”;而英语中父母的兄弟都称“uncle”,父母的姐妹统称“aunt”。

这是因为两种语言形成并存在于不同的文化中,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一个民族的文化可以反映在语言上。

不同的民族,文化背景不同,家庭结构不同,婚姻制度不同,语言上的称谓体系也有很大的差异。

下面便就以下几个部分讲述中美亲属称谓的差异并进行简要分析。

1.长幼间称谓的差异长幼说到底就是先后的区别,体现在家庭里就是辈分。

在中国传统家庭中最讲究的就是辈分,辈分高低在家庭中很重要,家庭成员间严格按照这一秩序进行称呼。

因此,长幼间的称呼划分的十分严格精细。

汉语中,我们把祖父称呼“爷爷”,祖母称“奶奶”,外祖父“姥爷”,外祖母“姥姥”,再往上长辈还要加一个“老”或者“太”字,如“太爷爷”“老奶奶”。

对于晚辈,儿子的孩子称为“孙子”“孙女”,辈分再低就加一个“重”如“重孙子”、“重孙女”等。

长辈、平辈、晚辈的长幼关系都有着严格的区分,辈分是放到第一位的,辈分明显要高于长幼,也就是先论辈分再论长幼,如舅舅和外甥,即使舅舅的年龄比外甥小,但在辈分上仍为是长辈,所以称呼时就不能用“弟”等平辈称谓。

英国人不喜欢English这个词

英国人不喜欢English这个词

英国人不喜欢English这个词英国由4个部分组成:英格兰,威尔士,苏格兰以及北爱尔兰。

除了英格兰人外,其他地区的人都不喜欢被别人称为英格兰人。

所以当人们用“英格兰”代指整个英国时英国人会生气吗?下面是小编为您收集整理的英国人不喜欢English这个词,供大家参考!英国人不喜欢English这个词Are citizens of the United Kingdom annoyed when people use the term England to refer to them?当人们用“英格兰”代指整个英国时英国人会生气吗?获得13.2k好评的回答@Peter Hawkins:General rule:通常情况是:•People who are English won't care•英格兰人不介意•Welsh will care and think you're an idiot•威尔士人会介意并认为你是白痴•Scots will really care, and think you an idiot•苏格兰人真的会介意并认为你是白痴•Roughly 50% of people in Northern Ireland will really, really care and think you're either an idiot or being deliberately provocative•几乎50%的北爱尔兰人真的真的会介意,认为你要么是白痴,要么是故意挑衅So it's not a great strategy. Use “British” if you have to use only one word. For Northern Ireland, I'd always say “Northern Irish” though this has the potential to annoy some unionists/loyalists. Better to take that risk than to say “British” to nationalists/republicans though.所以这么说并不合适。

这些带有歧视性的词汇90﹪你不知道

这些带有歧视性的词汇90﹪你不知道

这些带有歧视性的词汇90﹪你不知道人在国外,如果一不小心使用到不恰当的字眼可能会被认为你有种族歧视!以下介绍各种肤色,白的、黑的、黄的、红的和棕的,以及恰当跟不恰当的称呼!盘点易被误解为种族歧视的英文来自英语口语精华Club 00:00 07:09白white我们很常用这个字形容白人,而白人对这个词也不感到敏感,因为这个字本身就没带种族歧视的意味。

caucasian也有人用这个字代称白人,这个字原意是「高加索人」的意思。

以下五个词都是对白人不恰当的称呼方式:whiteyhonkyyank这是美国南方人用来骂美国北方人的字,「美国佬或北方佬」的意思。

redneck承上,美国北方人用来骂美国南方人的字,「乡巴佬或南方佬」的意思pom这个字是「英国佬」的意思,主要在澳洲使用。

黄beige这个字中文为「米色」的意思,事实上,要说亚洲人的肤色为黄色是十分勉强的,我们的肤色只是和白人相较起来偏黄,但米色才是真的比较合乎亚洲人肤色的用词。

例句:The skin color of Asian looks closer to beige than yellow.亚洲人的肤色跟黄色比起来是更靠近米色的。

Asian以「亚洲人」取代以肤色来定义人种,这应该算是最中性的称呼方式!不过由于很多华裔美国人严格来讲也不是来自亚洲,他们则可以用 Asian American 来称呼。

以下三个词都是对黄种人不恰当的称呼方式:yellow美国人很常叫中国人、韩国人和日本人yellow,但这个字普遍是不被接受的!coolie中文字「苦力」音译过去的,coolie 这个词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西方劳力贩子从印度、中国等东方国家征招劳工,以付出劳力来维生。

gook美军俚语,尤指东南亚人,如菲律宾人,朝鲜人,越南人。

红你可以用以下三个方式称呼他们,越往下是越恰当的称呼:IndianAmerican IndianNative American但这个字很不适当:red美国人通常用这个字称呼美国或加拿大的原住名以及印地安人,不过这个是不礼貌的称呼。

浅析中英称谓差异及原因

浅析中英称谓差异及原因

浅析中英称谓差异及原因称谓语是人们由于亲属和别方面的相互关系,以及身份、职业等而得来的名称。

称谓语既是语言现象,也是社会、文化现象。

在任何语言中,称谓语都担当着重要的社交礼仪作用。

英汉称谓用语大致可分为亲属称谓和社交称谓两类。

它们在区分血亲姻亲、宗族与外族以及亲属称谓泛化等方面都有差异。

这与两国在宗法观念与法制思想、等级制度与宗教影响、社会制度和价值取向等方面的不同有关。

亲属称谓指的是以本人为中心确定亲族成员和本人关系的名称,是基于血亲姻亲基础上的亲属之间相互称呼的名称、叫法。

它是以本人为轴心的确定亲属与本人关系的标志。

由于人类的繁衍生息是相通的,各个民族都具有表示家庭成员关系的亲属称谓系统总体来说,汉语称谓语要比英语称谓语繁杂细致得多。

亲属称谓有两种,一种是有血缘关系的亲属称谓,;另一种是非血缘关系之间社会人的称呼,这种称谓其实有一定的社交功能,是为了拉近彼此的关系而采用的。

社交称谓是指除去亲属称谓以外的,反映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相互关系的称谓习俗。

社交称谓又分为非亲属称谓和语境称谓。

非亲属称谓是以社会生活中在“人”这个本位上,除去表示亲属关系的称谓而外的那些表示人际关系的称呼。

一、英汉亲属称谓的差异中国传统的家庭构成模式是以父子为中心的。

在家庭中要严格遵守长幼有序、长尊幼卑的宗法秩序,年龄的大小、辈分的高低是极为重要的区分依据。

因此,在亲属称谓里,亲属关系规定得十分清楚严格,不容许有丝毫的含混马虎。

同辈分的要区分哥哥和弟弟、姐姐和妹妹、伯父和叔父、伯母和婶母。

不同辈分的称谓是长辈可以直呼晚辈的名,也可以连姓一起称呼;晚辈对长辈则只能严格按照其相应的称谓来进行称呼,直呼其名是万万不可的。

英语中的亲属称谓则不区分长幼,辈分高低也不太讲究,所以,称谓词比较笼统概括。

如姐妹、兄弟各只对应一个词;非直系亲属中,长一辈的男性一概称“uncle”,女性一概称“aunt”;而同辈的不论男女,一律称“cousin”。

从称谓禁忌看中西文化差异

从称谓禁忌看中西文化差异

从称谓禁忌看中西文化差异禁忌指的是在某种文化中因宗教、种族、习惯等原因不能做的事及不能说的话,即犯忌讳的行动和言语。

英文中的禁忌(taboo)一词来自波利尼西亚的汤加语,意为需特别注意的东西。

总的来说,禁忌包括两方面:一种是人们不得随意使用、接触、冒犯的神圣的事(物),另一种则是人们不得随意接触的不祥的事物。

不同的文化存在着不同的禁忌。

中国人在3000多年前就开始注意禁忌了。

在春秋时期人们就奉行“入境问俗”这一礼节,因为这样做可以避免犯忌讳的言语及行动而触怒当地人。

有意思的是,西方也有禁忌。

由于地理环境、历史发展、文化、习惯等因素不同,中西方文化中的禁忌反映了不同的文化内涵。

可以说,禁忌在一定的程度上反映了中西文化差异。

禁忌分言语禁忌与非言语禁忌。

本文将从不同的文化意义上探究的言语禁忌中的一个重要的内容――称谓禁忌。

语言是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文化的载体。

文化的传播要依赖语言。

然而,单纯地学习语言是远远不够的,人们还须掌握隐藏于语言之中的文化背景常识。

这样在交流中,人们应避免使用一些可能冒犯别人的禁忌言语,才能达到目的。

言语禁忌指一些不宜提及、不宜书写的特殊的言语。

称谓禁忌是言语禁忌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

这里主要讨论三个称谓禁忌:人名禁忌、种族称谓禁忌与行业称谓禁忌。

一、人名禁忌人类交流时,每个人都需要一个名字为他人所识别并称呼。

事实上,名字只是一个符号,但是在古代,人们认为名字与安全、健康及命运有着紧密的关系。

因此,为了自我保护,人们不愿随便提及死者的名字。

此外,人们还避免提及或使用帝王及尊长者的名字(这即是我们熟悉的避讳。

)这些就形成了人名禁忌。

避讳这一现象在中国存在了很长的一段时间,它在古代生活中有着重大的影响,几乎人人都受到这影响。

那时,人们被禁止提及、使用帝王的名字,这叫“国讳”。

例如,汉高祖名刘邦,汉朝人们就得用“国”字来代替“邦”字。

每当新皇帝登基,许多人只能改名。

而当时所有的文章书籍也都必须避免出现这位皇帝的名字,如柳宗元在《捕蛇者说》中提到“人风”其实就是“民风”,就是避唐太宗李世民的名讳。

中美姓名称呼差异

中美姓名称呼差异

1987年2月10日《人民日报·海外版》刊登一篇题为“谈称呼与尊重知识与学术”的文章,文章谈到一位美国教授在中国时,讨厌人们不断地称他为“先生”(Mr.),认为中国人如果尊重知识的话,就应该称他为教授或博土。

时过一个月后,一位留美中国学生也写了一篇文章,大意是:“先生”在祖国大陆是德高望重、学识渊博的人才配得上的称呼。

这一解释在前几年可能说得通,但现在在较正式的场合,祖国大陆经常以“先生”称呼普通男性,被称为“先生”的人未必“德高望重,学识渊博”。

在祖国大陆,“小姐”,一类的称呼曾消失了30多年,只是近几年才开始重新流行起来。

不过被称为“小姐”的人有时反应非常敏感。

例如一位大学女生对一位30多岁的售货员说:“小姐,把这给我看看。

”“小姐”回答说:“你没看我多大了,小姐不是随便可以叫的。

”有位被人称为“姐”的人回答得更不客气:“我当你大妈都差不多了。

”这说明中国女性到了一定岁数并不一定喜欢被人称为“小姐”。

美国的情形与此相反,现在Miss的叫法越来越广,售货员对五六十岁的女顾客,也称Miss,顾客受之不以为怪(杜学增,1995)。

为什么那位美国教授不喜欢人们一直称他为“先生”呢原来Mr.是正式场合所有敬称中最一般的称呼,往往是在不明对方准确头衔的情况下,才用Mr.表示尊称。

所以如果要表示敬重,Professor(教授),Dr.(博士)等称呼更具敬意。

相比之下,Mr.显得“正式有余,尊敬不足”。

正式介绍过后,美国人就不习惯人们再拘于礼节,不停地用Mr.,Mrs.(夫人,太太),Miss(小姐)来称呼。

请看美国人是如何摆脱礼节约束的:①My name is Crawford-James Crawford.Call me James.(我叫克劳福德,詹姆斯·克劳福德。

就叫我詹姆斯吧。

)②Don't call me Mrs.Pullen,just call me Sally.(不要称我普伦夫人,就叫我萨莉好啦。

形容外国人的贬义词-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形容外国人的贬义词-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形容外国人的贬义词-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外国人的贬义词是指一些俗称或污名化的词语,用来形容或描述外国人并带有贬低或歧视的意味。

这类词汇往往是带有偏见和成见的表达方式,通常是基于对外国人的误解、偏见或文化冲突产生的。

本篇文章旨在探讨外国人的贬义词以及其背后的心理原因和社会影响。

通过深入研究这些词汇的使用和影响,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人们对于外国人的态度和看法,并且提醒我们要审慎使用语言,避免任意歧视和偏见。

在接下来的篇章中,我们将依次介绍一些常见的外国人贬义词,分析其词源、用法及其背后隐藏的问题。

通过这种分析,我们希望能促进人们对于外国文化的理解和尊重,推动一个更加包容和互敬的社会环境。

正文的前两个主要部分将会介绍外国人贬义词1和外国人贬义词2,通过对这两个具体例子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外国人贬义词的一般特点和语言使用背后的动机。

最后,我们将在结论部分总结我们所提及的外国人贬义词的一般特征,并反思这些贬义词对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社会和谐所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

通过本文的撰写和阅读,我们希望能够引起读者对于语言歧视的关注,并通过加强文化多元性和尊重差异的理念来构建一个更加包容和公正的社会。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应该包含以下几个方面:1.2 文章结构本文将按照以下结构进行呈现:第一部分:引言- 在这一部分,将简要概述本文的主题,即外国人的贬义词。

我们将介绍外国人的贬义词对于跨文化交流和社会融合的影响,并提出本文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部分:正文- 本部分将详细介绍一些常见的贬义词,用于形容外国人。

我们将分析这些贬义词的起源、含义以及对外国人形象的负面影响。

具体内容包括贬低外国人种族、国籍、语言、外貌等方面的词汇。

第三部分:结论- 最后一部分将对全文进行总结,回顾本文主要内容,并提出一些建议来应对外国人贬义词的使用。

我们将强调尊重和理解他人的重要性,以及在跨文化交流中避免使用贬义词的必要性。

laowai

laowai

“老外”是贬义词吗 ?郑荣来 (Zheng Ronglai)《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07-12-21 第01版 )近日,美国一家报纸刊登一篇署名文章,说外国人对中国人称呼他们为“老外”,感觉很不舒服,因为它含有嘲弄的意味,希望中国有关部门敦促国人要“举止文明”。

中国临近奥运,需要营造友好气氛,作者所言,有些道理,也满怀善意。

以“老外”称呼外国人,特别是称呼西方人,已成为我们很多人的习惯,经常脱口而出,成了流行词语。

但这一称呼,是否外国人都能接受?我们也许很少仔细想过。

看了上述意见,才恍然有所悟。

我们的这一习惯,原来还有“一厢情愿”的一面。

但“老外”这称呼是否就含有嘲弄的意味,需要做具体分析,不宜一概而论。

中国称呼外国人,历史上曾曰“番”曰“夷”,史书上都如此说。

清代还有人著书,把英国人的侵略称为“夷患”。

那称谓都带有明显的贬义,其中包含着民族的一种义愤情绪。

闭关锁国的大清国,经历了西方列强的侵略和欺凌,侵略者用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

一次次战争失败使国人逐步认识经海洋而来的“洋夷”,“洋人”的称呼由此而来。

复杂的心态,衍生出各种词语和称谓,不甘被欺凌的国人则起骂詈之声,义和团管“洋人”叫“洋鬼子”。

二战以后,侵略者被打败,中国人站起来了,“洋人”就被称为“外国佬”,继而改称“外国人”。

“老外”的称呼,始于上世纪80年代,而延续至今。

改革开放后的中国,经济日益腾飞,国力不断增强,地位今非昔比。

我们以强国身份参与国际事务,不再有奴颜婢膝。

中国人和外国人平等相处,并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营造和平的环境。

很多外国人来到中国,或从事政治交往,建立友好关系;或进行文化交流,增进意识形态的沟通;或开展经济活动,创造双赢效果。

平等互利的往来,完全改变了以往的关系。

把外国人改称“老外”,其实意味着一种进步,意味着历史的一种演进。

“外”是“外国人”的简称,冠之以“老”,又是中国人的一个传统的敬词,饱含亲切成分,如称“老张”、“老李”。

“老外”一词还是慎用为好

“老外”一词还是慎用为好

“老外”一词还是慎用为好
卓继万
【期刊名称】《语文建设》
【年(卷),期】2000(000)011
【摘要】“老外”一词在我国似乎已成为许多人爱用的口头语,而且成了称呼外国人的通用词。

背着外国人可以说,当着外国人的面也可以说,少数人甚至还用作面称。

这一词甚至还堂而皇之地进入了大众媒体。

《北京青年报》每周一篇的《双语视窗》中就有《老外直言》一栏,甚至有的文章的标题干脆用上了“老外”。

【总页数】1页(P35)
【作者】卓继万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136.4
【相关文献】
1.老外们的中国节——老外爱上中国节 Hello,新——年——好! [J], 陈媚娜
2.Oriental一词慎用为好 [J], 周立华;
3.“老外”一词还是慎用为好 [J], 毕继万
4.领导者当慎染、慎终、慎友、慎好 [J], 梁坤娥
5.领导者当慎染、慎终、慎友、慎好 [J], 梁坤娥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国人管外国人叫“老外”,那么你知道外国人叫中国人什么吗?

中国人管外国人叫“老外”,那么你知道外国人叫中国人什么吗?

中国人管外国人叫“老外”,那么你知道外国人叫中国人什么吗?在生活水平有了质的提高后,中国人当然是选择了消费了,大多数人是出国游玩儿的,当然也有不少外国人来我们国家玩儿,所以现在国内连三、四线城市,都有很多外国人,因此我们见到的外国人也是越来越多的。

我们在说到外国人的时候,不少国人都喜欢称之为“老外”,也不知道这个称呼是从哪儿传出来的,总之见到白皮肤的或者黑皮肤的,都会称呼老外,见到日本、韩国人呢,又是另外一种称呼,仔细推敲推敲其中的意思,发现还真有趣儿啊,这里就不多说。

相信我们都会围自己国家的深厚文化底蕴而自豪吧?我们拥有悠久的历史,历史上曾经的朝代,如唐朝盛世,那可是称霸世界的国家,宋朝的文化对世界的影响也非常的大,比如日本现在的文化,还有不少我们国家宋朝的影子。

虽然在清朝末期到新中国成立,我们遭受了不少的民族以及国家的苦难,但是现如今我们再一次站到世界的前面,有哪一个中国人不会为自己有这样强大繁荣的国家自豪呢?中国人总喜欢称呼西方国家的人为“老外”,我们都知道,老外是比较亲切的一个称呼,就如我们称呼朋友“哥们儿”“姐妹儿”一样,并没有不尊重的意思在里面。

那么我们就来看一看,外国人是怎么称呼我们的。

比如我们东边临近的国家朝鲜,他们一直自称为“小中华”,历史上朝鲜是中国的附庸国,这个不用多说,当然他们称呼我们国家为“大中华”啦。

越南美女然后就是日本这个国家了,与日本这个国家的交流中,中国是吃了不少的亏,历史上的日本当然也是被中国压迫过,两国之间是有很多不愉快的,但是现如今合作更大于分歧了,说到对中华民族的称呼,也是由唐朝时期的“大唐”到后来的“支那”,毕竟唐朝以后,再少有能够影响世界的朝代了。

东南亚的越南,他们曾经称呼中国为“北朝”,历史上它也是中国的一个附庸国家了,后来由于有人带头叛乱,把越南分出去了,它受到中华民族的影响也是很大的。

在欧洲的一些国家,历史上他们接触中国最多的就是瓷器与丝绸了,所以他们称呼中国为“赛里思”,就是丝绸之国的一时,俄罗斯呢,就把中国称之为“契丹”,当然是因为中国历史上的辽国对他们影响比较大。

中英文称呼文化差异

中英文称呼文化差异
英文称呼中还有一点与中文不一样的地方。在英 文中, 可以用长辈或先祖的名字来给小孩子命名, 以示 纪念或怀念。比如美国现任总统George W. Bush。他的名 字就跟父亲( George Bush) 的一样 。这 在 中 国 人 看 来 是 非常不可思议的。中国人在命名的时候, 晚辈的名字不 能跟长辈名字的任何一个字重复, 否则就是对长辈的 极度不敬。比如薛宝钗如果跟贾宝玉婚后生了儿女的 话, 那么他们的名字中就 不能有宝、玉、钗等字 , 也不准 出现其近亲名字 中的字, 如元、探、惜、迎、春等, 因为元 春 、探 春 、惜 春 和 迎 春 是 宝 玉 的 姐 妹 , 也 就 是 他 们 的 姑 姑了。
一 、长 辈 对 晚 辈 的 称 呼 中国是一个讲究礼仪的国家, 因此在称呼上很重 视辈份的区分。长辈就是长辈, 而晚辈就是晚辈, 辈份 不能乱了。在称呼上最好要体现出彼此之间的辈份关 系。长辈对晚辈主要的称呼方式就是直呼其名, 或者是 用昵称称呼孩子。如张三在叫子女的时候, 既可以直接 叫 孩 子 的 名 字 : “晓 丹 , 过 来 一 下 。 ”也 可 以 表 示 亲 昵 : “丹丹, 过来一下。”在表达上, 最能体现出父母 的爱的 称呼, 也就是“宝贝儿”了。但是, 这种称呼 方式只是年 轻夫妇为表示对儿女的喜爱才用的。老一辈的人一般 很少这样称呼孩子。 而 在 英 语 中 , 长 辈 对 晚 辈 也 是 直 呼 其 名 。 如 Mr. Smith在 叫 孩 子 的 时 候 , 可 以 叫 “Jackie”, 也 可 以 用 昵 称 “Jack”。而如果是爱语的话, 则比中文多了很多了。比 如, 他可 以 叫 “sweetheart”( 甜 心 ) , 也 可 以 叫 “honey”( 甜 心) , 当然也可以叫“darling”( 亲爱 的) , 更不用提“baby” ( 宝贝儿) 了。 英文之所以比中文多这么多表示爱的昵称, 跟国 情、文化不无关系。中国受到多年孔孟思 想的影响 , 行 为相对比较拘谨, 感情不轻易外露。就算是家人之间, 一生也难得说几次“我爱你”。取而代之的, 是用行动来 表达爱。所以在昵称上, 能用的词屈指可数。而外国人 则更忠实于自己的感情, 更易于向别人表达自己的感 情 。 他 们 几 乎 每 天 都 会 跟 家 人 或 爱 人 说 一 句 “I love you”。 在 外 国 影 片 或 电 视 上 经 常 可 以 看 到 的 一 个 环 节 , 就是父亲或母亲在小孩子睡觉之前, 先在他额头上亲 一下, 再跟他说句“I love you”, 然后才离去。由于从小就 培养孩子敢于表达感情, 所以相对来说, 外国人在感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老外为何不喜欢被称作“老外”
2011-07-16 07:22 环球时报
你也许不会想到,“老外”——一个我们习以为常称呼外国人,特别是西方人的词,竟然会让他们心生不快。

记者不久前还真碰到了这档子事。

在一次和外国朋友聚会时,记者不经意地提到了“老外”,没想到一旁的瑞士人罗伯特当即发飙,脸红脖子粗地跟记者争执起来,场面一下子变得很尴尬。

“我在中国5年了,最讨厌就是这个词,它的含义很不好,如果你当我是朋友,就不要用它。

尽管你认为这样称呼没有什么,但我可以打包票,没有一个老外喜欢被中国人称作…老外‟。

”罗伯特毫不客气地“警告”道。

记者当场懵掉了,如果说“外国佬”、“洋鬼子”含有歧视的感情色彩,那么这“老外”又犯了什么忌?记者随即展开了一番调查。

■“老外”让人产生排外感
在中国人看来,“老外”是一种亲切随意的称呼,没有恶意,也不是贬义词,甚至还带着点亲昵的味道。

比如,中国人习惯把街坊邻居、亲朋好友叫做“老王”、“老李”,那为什么外国人就不喜欢被叫做“老外”呢?
“我在上海很多年了,其实我们有时自己也嘻嘻哈哈用这个词相互打趣,感觉挺好玩。

但坦白地讲,我对这个词也有点儿反感,尤其是刚到中国的时候。

”美国《新闻周刊》驻沪记者邓肯告诉记者。

中国人一厢情愿的称呼往往容易引起误解。

首先,“老外”从字面上容易让人理解成“年老的外国人”,而外国人最不高兴被尊称为“老”,他们觉得自己永远年轻、健康,你当着他的面一个劲喊“老外”,他自然一肚子不满。

尤其让外国人不快的是,自己的孩子也顺其自然被叫做“小老外”。

其次,“老外”和“外地人”、“外省仔”一样,有一种“不是我们之一”的意思。

很多在中国的外国人,其实很努力地融入当地社会,喜欢感受到归属的滋味,而“老外”会让本来就有身在异乡的他们产生“被排在外面”的感觉。

“我来自德国,希望中国人直呼我德国人而不是老外。

”德国女孩sinja wahl 认为,在国外,没有人会以“外国人”称呼不同国家的人,中国移民就叫“中国人”,日本移民就叫“日本人”。

而现在,中国人用一个省事、简单的词把不同国家的外国人全部囊括其中,感觉不是很有礼貌。

“另外,比如有些国家的人原本就互相瞧不上,你把法国人、美国人都叫老外,他们当然不高兴了。


■“老外”成了消遣对象?
美国《国际先驱论坛报》刊登了一篇驻华记者的文章,说“老外”是一个让外国人感觉不大舒服的词,原因是它含有嘲弄的意味。

文章说,即便是他在上海工作期间,中国人都喊他“老外”,语气不够友好。

“在酒店和餐馆,在城市的中心街道上,在整个中国,我听到过各个阶层的中国人随意且大声地说出…老外‟这个词,感觉自己成了别人的消遣对象。

如果你是我,你也一定会感到愤怒不已。


奥地利人杜晓斐对此有着相似的感受,他告诉记者:“一次我和同事去小饭店吃饭,结账的时候老板向我们多要了20元钱,嘴里还叨叨着…老外‟什么的,旁边的人也在窃窃私语,自以为我们听不懂中文。

我当时就觉得…老外‟就是被人猛斩一刀的傻瓜。


罗伯特对“老外”的激烈反应也与他的经历有关。

“我到菜市场买菜,小贩因为我是…老外‟索要高价,在我的印象里,…老外‟跟傻老帽一样什么都不懂。

所以当有人叫…老外‟时,我就觉得是在讽刺我。

”复旦留学生扎克对记者说:“或许问题的关键不在于这个称呼,而是说话的方式。

有一天,两名男子向我迎面走来。

其中一人驻足向我行完注目礼后,对他的朋友叫道…看,老外!‟如果说这话的是个孩子,那么他对于大千世界的好奇无可厚非。

这两个成年人给我的感觉是我成了笑柄。

拜托,我不是动物园里的猴子,请把那种话留到我走了再说!”
■国际规则需注意
记者问罗伯特:“如果不叫你老外,那应该称呼你什么?况且大多数中国人不可能在一见面就知道你的国籍。

”他想了想回答:“最好是直接称呼名字,或者…外国朋友‟也比较好,如果一定要叫…老外‟,我只希望说话的语气礼貌一些。


邓肯认为,说到底这还是个中西方文化差异的事。

举个例子,直呼大名,在国外,小辈们往往是“汤姆”、“玛丽”的这么叫爷爷奶奶的名字,而在中国,直呼长辈姓名是不能容忍的无礼行为。

所以,外国人来到中国,还是要多学习和了解这里的文化。

同时,交往双方都应该尽量去理解各自的感受。

如今的上海是座日渐国际化的大都市,但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对国际规则还需要注意。

“老外”一词折射出能否学会按国际规则说话,这背后反映的是人们的教养和文明程度。

“在西方,聋子、哑巴的称呼是绝对被禁止的,就连…残疾人‟这个词也不能提,必须说听力受损人士、视力障碍人士。

在中国…残疾人‟的称呼在社会上还是很普遍的,大家不觉得这有什么不好。

另外,我看到国内的电视台直播英超、世界杯足球赛时,讲解员屡屡大喊…这个黑人前锋跑得很快‟或者…某某是黑人中场明星‟等等,国外完全不敢这么说,只能含糊地以…非裔美国人‟代替。

因为在公众场合是不能指着人议论肤色的,轻则被投诉,重则丢饭碗。

”邓肯说。

(责任编辑:张永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