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二首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4课《唐诗二首》课件新人教版
雅称
“诗圣”
“三吏” “三别” “诗史”
杜甫
著作
走近作者
名讳
字乐天,号香山居士
雅称
晚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诗魔”
《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
著作
白居 易
写作背景
背景介绍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安史之乱造成时局动荡, 百姓颠沛流离。公元759年底,为了躲避“安史之 乱”,杜甫来到成都。第二年,杜甫在成都浣花溪 畔营建了一座草堂,后世称“杜甫草堂”。761年8 月,成都平原风雨成灾,草堂被吹破了,就在诗人 政治上受到冷遇,又加风雨成灾的情况下,杜甫写
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写作背景
背景介绍 《卖炭翁》:中唐时期,宦官专权,横行无忌,连这种采购权 也抓了过去 ,常有数十百人分布在长安东西两市及热闹街坊, 以低价强购货物,甚至不给分文,还勒索“进奉”的“门户钱” 及“脚价钱”。名为“宫市”,实际是一种公开的掠夺。诗人 有感于此,写下本诗。
文体介绍
深层探究
品读《茅屋为秋风所破
歌》,思考下面问题
深层探究
1、根据诗歌内容,给诗歌划分层次,并概括
层意。 第一层 (1-5句) 描写茅屋为秋风所破的情形。
第二层 叙述群童抱茅和自己的无奈。 (6-10句) 第三层 描写雨夜屋湿,长夜难眠。 (11-18句) 第四层 抒发感慨,表达忧民之志。 (19-24句)
关于“说” “说”是是古代一种议论文体裁。常常就 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发表自己的看法, 写法不拘一格,同现代杂文或杂感相似。 这篇文章以马为喻,谈的是人才问题,表 达了作者对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不重视 人才、埋没人才的强烈愤慨。
疏通文意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6单元第24课《唐诗二首》教案
一、教学内容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6单元第24课《唐诗二首》主要包括以下两首唐诗的学习:李白的《送友人》和王维的《鸟鸣涧》。通过对这两首诗歌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唐代诗歌的艺术特色,感受诗人的情感表达,提高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教学内容如下:
1.李白《送友人》:分析诗的结构、意境、修辞手法,理解诗人对友人的深厚情谊。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创作心得。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唐诗的基本特点、重要性和应用。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加深了对唐诗情感表达和艺术特色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欣赏和创作诗歌。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在《鸟鸣涧》中,王维运用“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来表现诗人的闲适心境,需要学生能够体会并模仿这种表达方式。
2.教学难点
-对比分析两首诗歌的异同,尤其是诗人在情感表达和艺术手法上的差异。
-理解并感悟诗人在特定文化背景下的情感体验,如李白的豪放不羁和王维的隐逸情怀。
-掌握诗歌鉴赏的方法,学会从多角度评价和分析诗歌。
2.增强学生对唐代诗歌文化背景的理解,提高历史文化素养,培养民族自豪感。
3.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通过对比分析两首诗歌的异同,锻炼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
4.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诗歌的韵律美,提升语言组织和运用能力。
5.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通过小组讨论、分享心得,增强团队协作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
在小组讨论环节,学生们积极参与,提出了很多有见地的观点。但我也发现有些学生在讨论中较为沉默,可能是因为他们对自己的想法不够自信。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要更加注重激发这些学生的积极性,鼓励他们大胆表达自己的看法。
《唐诗二首》教学设计
《唐诗二首》教学设计(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范文,如学习资料、英语资料、学生作文、教学资源、求职资料、创业资料、工作范文、条据文书、合同协议、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sample essays, such as learning materials, English materials, student essays, teaching resources, job search materials, entrepreneurial materials, work examples, documents, contracts, agreements, other essays, etc.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of the model essay!《唐诗二首》教学设计《唐诗二首》教学设计5篇《唐诗二首》都是唐代诗人写的,都是面对祖国大好河山和大自然的美丽景色,不由自主就抒发的赞美之情。
【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4课《唐诗二首》ppt课件(1)
24 唐诗二首
考点链接
1.了解两首诗的作者的情况及创作背景
2.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全诗,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内部 学习 所蕴含的情感 目标 3. 体会作者博大的胸怀以及关心人民疾苦、忧国忧民的 思想感情
考点链接
【考点1】善抓特征和细节,运用语言精炼生动 描写秋风破茅屋的情形,先写秋风怒号,接着写怒号的狂风一 层又一层地揭走屋上的茅草,最后写茅草在空中飞舞飘落的情 形,生动细致地描写出狂风吹走屋上茅的情景. 【考点2】环境描写的作用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两句,用饱蘸浓墨的大笔 渲染出暗淡愁惨的氛围,从而烘托出诗人暗淡愁惨的心境.
名 句 赏 析
名师导学
2.诵读赏析 这首诗描绘秋夜屋漏、风雨交加的情景,真实地记录了草堂生 活的一个片段.末段忽生异境,以切身的体验,推己及人,进一步把 自己的困苦丢在一边,设想大庇天下寒士的万间广厦.这种非现实 的幻想建立在诗人许身社稷、饥溺为怀的思想基础上;而博大 胸怀之表现,则使作品放射出积极的浪漫主义光辉.全诗语言极其 质朴而意象峥嵘,略无经营而波澜迭出,盖以流自肺腑,故能扣人心 弦.
茅屋 为秋 风所 破歌
名师导学
1.背景解读 759年,安史之乱未定,关内又大饥,于是杜甫弃官带领全家辗 转西行,历尽险阻,备尝艰辛,亲眼看到人民的疾苦,先后写出诸如 茅屋 “三吏”(《石壕吏》《潼关吏》《新安吏》),“三别”(《新婚 为秋 别》《垂老别》《无家别》)之类富有人民性、现实性的史诗. 风所 最后抵达成都,由亲友帮助,在西郊浣花溪,用两年时间盖上一间 破歌 茅屋 (即今“成都草堂”),总算得到一个安身之处.哪知次年 (760年)的秋天,一阵狂风卷走了屋上的茅草,一夜暴雨,湿透
名师导学
1.背景解读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4课《唐诗二首》教案4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4课《唐诗二首》教案4一. 教材分析《唐诗二首》是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4课的内容,本节课主要介绍了两首唐诗《登高》和《春望》。
这两首诗都是唐代著名的诗人杜甫所作,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和历史意义。
《登高》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深切关注,而《春望》则描绘了诗人对战争的厌恶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通过学习这两首诗,学生可以了解到唐代的社会背景,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同时也能够培养自己的审美情趣。
二. 学情分析在八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古文阅读基础,对于诗歌的节奏和韵律也有一定的认识。
但是,由于现代社会与唐代的差异较大,学生对于唐代的社会背景和文化氛围可能了解不多,因此需要老师在教学中进行补充。
此外,诗歌中的意境和情感也需要老师引导学生去感受和理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两首唐诗,了解唐代的社会背景,理解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自己的文学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深切关注,对战争的厌恶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培养自己的审美情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两首唐诗,理解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2.难点:对于唐代的社会背景和文化氛围的理解,以及诗歌的深层意义的把握。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老师对唐代的社会背景和文化氛围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诗人的创作背景。
2.引导法:老师引导学生去感受和理解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3.合作探讨法: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提高自己的文学鉴赏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老师准备PPT,内容包括唐代的社会背景和文化氛围,以及两首诗的详细讲解。
2.学生准备课本,以及相关的文学鉴赏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老师通过PPT展示唐代的社会背景和文化氛围,引导学生了解诗人创作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老师分别呈现两首唐诗《登高》和《春望》,并引导学生朗读,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4课《唐诗二首》教案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4课《唐诗二首》教案一. 教材分析《唐诗二首》是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包含了李商隐的《无题》和杜牧的《秋夕》。
这两首诗都是唐代优秀的诗歌作品,具有深刻的思想内容和丰富的艺术魅力。
通过学习这两首诗,学生可以了解唐代诗歌的特点,欣赏古典诗词的美,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诗词鉴赏能力,但对唐代诗歌的了解还不够深入。
在学习《唐诗二首》时,学生需要理解诗句的意义,体会诗歌的意境,感受诗人的情感。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提高他们的诗词鉴赏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无题》和《秋夕》的诗意,掌握诗句的字词含义,了解唐代诗歌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对自然、人生的独特见解,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引导学生热爱传统文化。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无题》和《秋夕》的诗意,掌握诗句的字词含义,了解唐代诗歌的特点。
2.难点:深入体会诗歌的意境,感受诗人的情感。
五. 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2.情感教学:教师通过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美,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3.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共同探讨诗歌的意境和诗人的情感,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展示《无题》和《秋夕》的原文、译文、赏析等内容。
2.参考资料:准备相关的唐诗资料,以便在教学中进行拓展。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唐代诗歌的特点,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无题》和《秋夕》的原文,学生自读,理解诗句的意义。
3.操练(10分钟)教师提问,学生回答,针对诗句的字词含义和诗意进行讲解。
4.巩固(5分钟)学生朗读课文,加深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八下语文唐诗二首
八下语文唐诗二首八下语文唐诗二首是唐代诗人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和白居易的《卖炭翁》。
全诗原文:1、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唐·杜甫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译文:八月里秋深,狂风怒号,狂风卷走了我屋顶上好几层茅草。
茅草乱飞,渡过浣花溪,散落在对岸江边。
飞得高的茅草缠绕在高高的树梢上,飞得低的飘飘洒洒沉落到池塘和洼地里。
南村的一群儿童欺负我年老没力气,竟忍心这样当面做“贼”抢东西,毫无顾忌地抱着茅草跑进竹林去了。
我嘴唇干燥也喝止不住,回来后拄着拐杖,独自叹息。
一会儿风停了,天空中乌云像墨一样黑,深秋天空阴沉迷蒙渐渐黑下来了。
布被盖了多年,又冷又硬,像铁板似的。
孩子睡觉姿势不好,把被子蹬破了。
一下雨屋顶漏水,屋内没有一点儿干燥的地方,房顶的雨水像麻线一样不停地往下漏。
自从安史之乱之后,我睡眠的时间很少,长夜漫漫,屋漏床湿,怎能挨到天亮!如何能得到千万间宽敞高大的房子,普遍地庇覆天下间贫寒的读书人,让他们开颜欢笑!安稳得像是山一样。
唉!什么时候眼前出现这样高耸的房屋,到那时即使我的茅屋被秋风所吹破,我自己受冻而死也心甘情愿!2、卖炭翁唐·白居易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2024版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4课《唐诗二首卖炭翁》
02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 准字音,读出语气。
03
04
指名学生朗读,师生评 议。
教师提示一些字词的读 音。
8
逐句翻译及注释
伐薪烧炭南山中
砍来木材烧成炭,送到京城卖掉 换铜钱。
2024/1/30
满面尘灰烟火色
满面灰尘,呈现出烟熏火燎的颜色。
两鬓苍苍十指黑
两鬓斑白,十个手指也被炭烧得很 黑。
写作特点
这首诗运用对比手法,通过描写卖炭翁的艰辛生活和不幸遭遇,与宫市使者的蛮横无理进行对比,突出了社会现 实的残酷和黑暗。同时,作者还运用了生动的细节描写和形象的人物刻画,使卖炭翁的形象更加鲜明生动,增强 了诗歌的感染力和表现力。
2024/1/30
11
03 人物形象塑造及 其意义
2024/1/30
揭露社会黑暗
同情劳动人民
通过卖炭老人的悲惨遭遇和官吏们的丑恶行 径,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腐败。
诗人对卖炭老人等劳动人民的悲惨命运表示 了深切的同情和关注。
批判社会制度
传承优秀文化
通过对官吏们的批判,诗人表达了对当时社 会制度的不满和反思,呼吁社会变革和进步。
作为一首经典的唐诗作品,《卖炭翁》不仅 具有文学价值,还承载着传承优秀文化和弘 扬人文精神的重要使命。
25
角色扮演:模拟卖炭老人和官吏对话场景
角色扮演目标
通过模拟对话场景,深入理解卖 炭老人和官吏的心理活动和人物
形象。
对话内容
根据文本内容,设计合理的对话 情节和语言,展现卖炭老人和官 吏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角色分配
学生自愿分组并分配角色,准备 相应的道具和服装。
2024/1/30
教师点评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4课《唐诗二首》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4课《唐诗二首》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4课《唐诗二首》课文原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卖炭翁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4课《唐诗二首》知识点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作者简介杜甫(712~770),汉族,河南巩县(今巩义)人。
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杜工部等,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代表作有“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等。
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后世尊称为“诗圣”。
二、故事背景此诗作于公元761年。
为避“安史之乱”,杜甫来到成都,公元760年,在亲友的帮助下,杜甫在成都西郊浣花溪边盖了一座茅屋,总算得到一个安身之处。
哪知次年的秋天,一阵狂风卷走了屋上的茅草,一夜苦雨,湿透了室内衣被,茫茫黑夜,诗人百感交集。
诗人由自己的遭遇,想到天下寒士的疾苦,不禁产生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的善良宏愿,于是写下流传久远、脍炙人口的诗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三、课文翻译原文: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部编版八下第24课《唐诗二首-卖炭翁》教案
1.加强诗歌手法和艺术特色的讲解,通过更多实例让学生理解并掌握。
(3)培养学生对唐诗的鉴赏能力,感悟诗歌的意境美。
举例:《卖炭翁》中“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运用了对仗手法,突显了山林的幽静。通过分析此类诗句,让学生理解诗歌手法的运用。
1.教学难点
(1)诗歌意境的把握:学生需要理解诗人通过诗歌所表达的意境,如对大自然、劳动人民的赞美等。
突破方法:教师可借助图片、音乐等辅助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形象地感受诗歌意境。
4.审美鉴赏与创造:感受《卖炭翁》的意境美,培养学生审美情趣,激发艺术创造力。
5.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诗歌,引导学生关爱劳动人民,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增强社会责任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1)理解《卖炭翁》诗歌的基本内容,包括诗歌的背景、人物、事件等。
(2)掌握诗歌手法、艺术特色,如韵律、对仗、意象等。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卖炭翁》的基本内容、诗歌手法和艺术特色。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加深了对诗歌的理解,希望大家能够将这些美好情感融入生活,关爱身边的劳动人民。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唐诗二首-卖炭翁》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生活中是否注意过劳动人民的辛勤付出?”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诗歌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这首诗的奥秘。
(完整版)24、唐诗二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卖炭翁》
课堂练习
按原文填空 1、表明作者具有无私奉献精神的诗句是: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 足。 2、表现作者身处漏雨茅屋,还存有忧国忧民的 情思的诗句是: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三、杜甫忧国忧民的诗词名句
国破山何在,城春草木深。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四、其他“古仁人”忧国忧民的名句。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使人怜悯。
希望。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天亮。 同“碾”,压。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睡得很少) ( “由何”,如何)
一会儿,风停了,乌云像墨一样黑,秋天的天空乌云密 布,天也渐近黄昏,黑了下来。盖了多年的被子,又硬又冷, 像铁一样,娇惯的儿子因为睡相不好,把被里都蹬破了。因 为屋漏,床上没有一块干燥的地方,而雨水还像麻线一样不 断流。自从安史之乱之后,自己睡眠就不好,漫漫长夜浑身 沾湿,如何才能捱到天亮呢?
他出生官宦世家,却一生颠沛流离。心系苍 生胸怀国事,用笔墨抒发豪情。
他被后世尊称为“诗圣”。他的诗被后世尊 认为“史诗”
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
早期作品: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春望
茅
杜 甫
屋 为
秋
风
所
破
歌
一、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唐代伟大的现实 主义诗人。有《杜工部集》,与李白并称“李 杜”,又因有别于杜牧,亦称“老杜”。杜甫生 活在唐王朝由盛转衰之时,其诗反映社会动乱和 人民疾苦,被称为“诗史”。 诗风“沉郁顿挫”, 语言精炼传神,对后世诗人影响极大,因其诗常表 现他忧国忧民的情怀被誉为“诗圣”。《茅屋为 秋风所破歌》选自《杜工部诗》。
唐诗二首
中
己的身世之感。而诗人也
带
从乐曲中听出了其中的感 情。诗人为何能听出?
情
诗人是音乐大家。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 必曾相识!相似的身世遭 遇使然。
用自己的话概括琵琶女这个
艺术形象,思考琵琶女的遭
遇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 实?
• 琵琶女是一个才貌双全, 但在封建社会中被摧残、 被侮辱的歌女形象。琵 琶女对自己的凄凉遭遇、 对人情冷暖、世态炎凉, 表示了积聚已久的愤懑 之情,揭示了世人的重 色轻才和丈夫的重利寡 情并提出了强烈控诉。
是哪从 如些全 何句文 引子看 发能, 的够作 呢反者 ?映的
?心 这情 种是 心怎 情样 又的
?
• 孤寂伤感,凄凉落寞。 • “枫叶荻花秋瑟
瑟”“醉不成欢惨将别, 别时茫茫江浸月”“我 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 语重唧唧”“座中泣下 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 湿”等诗句可以看出。 • 这种心情表面上源自秋 夜浔阳江头的萧瑟景象, 饯别宴上的气氛,以及 琵琶声的凄苦和琵琶女 的遭遇,但实质上还是 源自诗人自己因坎坷遭 遇,宦海沉浮而带来的 心灵触动。
• 唐宪宗元和十年(815年),当朝节
写 度使李师道,为了防止唐宪宗削藩, 就派人刺死宰相武元衡,这件事在
作 朝廷引起了轩然大波,人心惶惶, 无人敢管此事,长安城顿时一片混
背 乱。当时白居易任东宫赞善大夫, 是个陪侍太子的闲职,不能过问朝
景 政,但他压抑不住自己的愤怒,上 书请求缉拿凶手,最后以越职言事 的罪名被贬为江州司马。第二年秋 天的一个夜晚,诗人送客于湓浦口, 偶遇琵琶女,于是邀请她弹奏,便 写下了这脍炙人口的《琵琶行》。
粗重急促 亲切细柔
错落有致 清脆圆润
婉转优美 低沉凝涩
激越雄壮 高亢激昂
《唐诗二首—卖炭翁》
人称( )( )。中唐( )运动的主要倡导者,
唐代三大诗人之一。他是唐代杰出的( )主义诗人,
主张 (“
”),《卖炭翁》是一篇杰出的长篇叙事
( )诗。
朗读节奏
卖炭翁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 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 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 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 /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 外/泥中歇。
卖炭翁
白居易
1、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赋得古原草送别》 2、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忆江南》 3、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怨天寒。 《卖炭翁》 4、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与元九书》 5、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长恨歌》 6、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长恨歌》 7、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长恨歌》 8、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大林寺桃花》 9、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钱塘湖春行》 10、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钱塘湖春行》
35岁当周至县尉,周至离马嵬驿只有五十里,流传了很多唐玄宗和杨 玉环的故事,在朋友的建议下写了《长恨歌》
36-46岁在朝十年,京城翰林学士,左拾遗之类谏官,见识了官场的 黑暗,关心百姓疾苦,做了很多讽喻诗,如《卖炭翁》《观刈麦》 《琵琶行》《买花》
46岁-54岁,任杭州苏州刺史 54岁因眼疾而休长假 58岁任太子少傅 63岁作《池上》 67岁作《忆江南 》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译文:有位卖炭的老翁,在南山里砍柴烧炭。他满脸灰尘, 显出被烟熏火燎的颜色,两鬓头发灰白,十个手指也被炭 烧得很黑。卖炭所得的钱用来干什么?买身上穿的衣裳和 嘴里吃的食物。可怜他身上只穿着单薄的衣服,却担心炭 的价钱被降低,还希望天气更寒冷。
唐诗二首
残酷的战场,远望那安宁的家乡 夕阳里的边关,仿佛也沾上了一些 萧瑟,一些冰凉
凉州词
[唐]王翰ຫໍສະໝຸດ 欲饮琵琶马上催。 葡萄美酒夜光杯, 古来征战几人回。 醉卧沙场君莫笑,
长云浩涌 抬头血暗长空 贴身麻衣被昆仑雪浸红 万里青海征人动 几朝甲士谁相诵 无暇听枯骨泣寒风 鼓声欲隆 将军策马从容 明月夜塞内塞外终不同 帐中琵琶还懵懂 帐旁羌笛搅乡梦 既破楼兰未成功
从军行
[唐]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谢谢观看
唐诗二首将进酒 琵琶行原文及翻译
唐诗二首将进酒琵琶行原文及翻译将进酒李白〔唐代〕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翻译:你难道没有看见吗?那黄河之水犹如从天上倾泻而来,波涛翻滚直奔大海从来不会再往回流。
你难道没有看见,在高堂上面对明镜,深沉悲叹那一头白发?早晨还是黑发到了傍晚却变得如雪一般。
人生得意之时就要尽情的享受欢乐,不要让金杯无酒空对皎洁的明月。
上天造就了我的才干就必然是有用处的,千两黄金花完了也能够再次获得。
我们烹羊宰牛姑且作乐,一次性痛快地饮三百杯也不为多。
岑勋,元丹丘,快点喝酒,不要停下来。
我给你们唱一首歌,请你们为我倾耳细听。
山珍海味的豪华生活算不上什么珍贵,只希望能醉生梦死而不愿清醒。
自古以来圣贤都是被世人冷落的,只有会喝酒的人才能够留传美名。
陈王曹植当年设宴平乐观,喝着名贵的酒纵情地欢乐。
你为何说我的钱不多?只管把这些钱用来买酒一起喝。
名贵的五花良马,昂贵的千金皮衣,叫侍儿拿去统统换美酒,让我们一起来消除这无尽的长愁!琵琶行白居易〔唐代〕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
明年秋,送客湓浦口,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
问其人,本长安倡女,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年长色衰,委身为贾人妇。
遂命酒,使快弹数曲。
曲罢悯然,自叙少小时欢乐事,今漂沦憔悴,转徙于江湖间。
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
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凡六百一十六言,命曰《琵琶行》。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唐诗二首》教案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唐诗的基本特点、韵律美和意象运用,以及诗人的家国情怀。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加深了对唐诗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学会欣赏和创作诗歌。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唐诗韵律或意象相关的实际问题。
2.朗读体验: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诗歌朗读体验。通过朗读,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美。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朗读体验的感受。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唐诗中的家国情怀”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在实践活动方面,虽然学生们对实验操作表现出很大的热情,但有些小组在成果展示时,表达不够清晰,逻辑性不强。针对这一问题,我将在后续的教学中加强学生的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训练,帮助他们更好地组织语言,准确地传达自己的观点。
1.创设更多生活化的情境,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情感。
2.加强基础知识教学,让学生扎实掌握唐诗的韵律特点。
2.强化学生的文化传承意识,让学生在学习唐诗的过程中,了解和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3.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引导学生通过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对诗歌内容进行深入探讨,提升分析和评价能力。
4.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通过诗歌朗读、解析和创作,使学生能够运用准确、生动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
中职语文:《唐诗二首》教学教案
教学设计《唐诗二首》教学设计将进酒【教学目标】1.吟诵诗歌,提高古诗文诵读能力。
2.把握本诗感情基调,理解诗人情感,体会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
3.培养探究的热情,在“走近李白”的过程中获取宝贵的精神财富。
【教学重点】感受探究李白的浪漫。
【教学难点】理清情感变化线索,理解李白貌似消极行乐实则渴望入世的复杂情感。
【教学方法】诵读法、鉴赏分析法、讨论法【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1.诗歌导入:杜甫有一首诗为《饮中八仙歌》: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
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2.提问:读过诗后,你能通过这四句诗感受到李白的形象吗?明确:诗酒同李白结了不解之缘,李白自己曾说过“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须倾三百杯,”“兴酣落笔摇五岳”。
杜甫描写李白的几句诗,突出了李白的嗜好和诗才。
李白嗜酒,醉中往往在“长安市上酒家眠”。
李白醉后,豪气纵横,狂放不羁,即使天子召见,也不是那么毕恭毕敬,诚惶诚恐,而是自豪地说:“臣是酒中仙!”《将进酒》即是李白的代表作,今天我们通过这首诗来走近李白。
3.观看视频请先看视频《子午书简唐诗十家·李白》,注意片中对李白诗歌风格的全面阐述。
中央十套-科教频道“子午书简”节目《子午书简唐诗十家·李白》mms:///ziwushujian/2005/10/ziwushujian_56_200 51025_2.wmv二、文题解析《将进酒》是汉乐府曲名,李白这首诗虽用了旧题,却能跳出前人窠臼,自创新意,把饮酒和对黑暗现实的批判结合起来,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赋予这个历来被许多诗人歌唱过的诗题以积极的内容,这是值得重视的。
将进酒,注意读音,“将”的意思就是“请”,连起来解释就是“请喝酒”。
原来这是一首劝酒诗。
李白为什么写劝酒诗,他在什么情况下写这首诗的呢?三、解读全诗(一)整体感知1.听古唱,感受诗歌的情感。
请学生说说听后有什么感受。
师:对李白的这首诗,大家都有了一个感性的整体把握,现在让我们带着这种认识齐读一遍。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4唐诗二首说课稿设计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4唐诗二首说课稿设计新人教版一. 教材分析《唐诗二首》是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课文。
本单元的主题是“古诗苑漫步”,旨在让学生感受古诗的魅力,理解古诗的意境,提高学生对古诗的鉴赏能力。
本课《唐诗二首》选择了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和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两首诗。
这两首诗都是唐代诗歌的代表作品,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
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描绘了金陵凤凰台的壮丽景色,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豪情壮志。
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则表达了诗人对社会的关注和人民生活的关心,体现了诗人的社会责任感和忧患意识。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接触过一些古诗,对古诗的基本形式和语言特点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古诗的意境和情感的理解还有待提高。
此外,学生可能对古代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了解不多,这对于理解古诗的内容和背景可能会有一定的影响。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能够理解并背诵两首唐诗,掌握一些古诗的基本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阅读和讨论,提高学生对古诗的鉴赏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两首唐诗,感受古诗的魅力,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心。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并背诵两首唐诗,掌握一些古诗的基本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教学难点:对古诗的意境和情感的理解,以及对古代历史和文化背景的了解。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讨论法和情境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考,提高学生对古诗的鉴赏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等辅助教学,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的内容和意境。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一些古代诗词的图片,引起学生对古代诗词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两首唐诗,理解诗意,体会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3.讨论交流: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欣赏诗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因为有孙子在,他母亲还没有离去,(他母 亲)进进出出都没有一件完整的衣服。
老妇虽然年老力衰,但请让我跟从你连夜赶 回营去。赶快到河阳去应征,还能够为部队 准备早餐。”
夜深了,说话的声音消失了,隐隐约约听到 低微断续的哭声。(人)天亮临走的时候, 只同那个老翁告别。(老妇已经被抓去服役 了)
全诗的主题是通过对“有吏夜捉人”的形象 描绘,揭露官吏的横暴,反映人民的苦难。
本诗塑造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
文中的诗人虽然贫穷窘迫,但却 能饱览民生疾苦,体察人间冷暖,甚 至拥有甘愿为穷苦人的幸福而牺牲自 己的博大崇高理想,他是一个舍己为 人、广济苍生、忧国忧民的诗人。
2、杜甫为什么会有“安得广厦千万间,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崇高理想?
一、杜甫身处漏雨茅屋,怎么会 突发狂想,要 “大庇天下寒士”呢? 杜甫生长在一个“奉儒守官,未坠素 业”,官僚地主家庭出身,儒家的仁爱 思想对他的影响非常大,使他从小就立 下“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志向。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wù)/见(xiàn)此屋,吾庐/ 独破/受冻/死亦足!
文意感知
1、疏通文意,掌握重难点词语解释。 2、《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分为四节,试概括 每节的内容,并说说其中蕴含着诗人怎样的 思想感情。
文意检测
三重茅: 多层茅草 挂罥: 挂着 挂住。罥,挂结。 沉塘坳: 沉到池塘水中 。 忍能对面为盗贼:竟然狠心这样当面做偷窃的事。 呼不得: 喝止不住。 俄顷: 一会儿。 漠漠: 阴沉迷蒙的样子。 向昏黑: 渐渐黑下来。 衾: 被子。 娇儿恶卧踏里裂:孩子睡相不好把被里蹬破了
“卖炭翁”点明主人公的工作,题目点出了诗歌描绘 的主人公,这是一首乐府讽喻诗。
背景资料
中唐时期 “宫市” 害民的情况,“宫” 是皇宫,“市”是“买” “采购”的意思。所 谓“宫市”,系指皇宫里需要的物品,派宦官 到市场上去购买。派出去的宦官,就叫“宫 使”,即皇宫的使者。本来,为皇宫采购物品, 是由官吏负责的。但到中唐时期,宦官专权, 横行无忌,连这种采购权也被他们抓去了。宦 官这种角色以 “宫使” 的身份到市场上去为 皇宫购买物品,还能搞公平交易吗?所以,所 谓“宫市”,实际上是一种公开的掠夺。
1、试概括这两节的意思,结合文中人肖像、 心理、动作的描写,简要评价卖炭翁和宫使 的形象。 2、这首诗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揭示了 怎样的社会现实?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1、试概括这两节的意思,结合描写简要 评价卖炭翁和宫使的形象。
第一节写卖炭翁悲惨的生活。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这一肖像描写,把卖炭老人灰尘满面、十指熏 黑的形象刻画得极为生动传神。两鬃花白与 “十指黑” 的对比,见出年高与劳苦,让人为 之心酸。
拓展延伸
登楼 杜甫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
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父吟》。
这是一首感时抚事的。作者写登楼望见无边 春色,想到万方多难,浮云变幻,不免伤心感喟。 进而想到朝廷就象北极星座一样,不可动摇,即使 吐蕃入侵,也难改变人们的正统观念。最后坦露了 自己要效法诸葛亮辅佐朝廷的抱负,大有澄清天下 的气概。
背景资料
唐肃宗乾元二年 (759) ,关中地区闹饥荒, 民不聊生。这年秋天,杜甫弃官到秦州(今甘肃天 水),又辗转经同谷 (今甘肃成县) 到了四川。在 亲友的帮助下,在成都西郊的浣花溪畔建起了一 座草堂,过上了暂时安定的生活,他感到快乐和 自足,于是歌唱春雨,寻花漫步,遣兴江边,以 诗酒自娱。但这种表面上的安逸掩饰不住他的贫 穷,更不能冲淡他那一贯的忧国忧民情怀。上元 二年(761) 秋天,一场暴风雨袭击了他的茅屋, 再一次把他从浪漫的隐居生活中敲醒,让他面对 现实,让他忧思,于是写下了这首诗。
野望 杜甫 西山白雪三城戍,南浦清江万里桥。 海内风尘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 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答圣朝。 跨马出郊时极目,不堪人事日萧条。
这首诗自上而下无不表现出秋天的 悲凉,而作者内心更深层的悲凉正是安史 之乱所造成的,这就含蓄而有力的批判了 安史之乱对国家与人民带来的灾难。
实战演练
一、填空 1.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关心民间疾苦, 同情劳动人民,表现诗人虽身处逆境仍然能心系 他人的诗句是:
唐诗两首
学习重点
1、反复诵读,体会古体诗在句式、用韵等方 面的特点。 2、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中描述的 社会现实,体会诗人的情感。 3、品味诗中的精彩描写,并在写作中有所借 鉴。
导入
面对花开鸟鸣,杜甫吟出“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名句,让我们体味到了一个忧国 忧民的诗人爱国之心,那么面对自己的茅屋被 秋风所破坏,他又会发出怎样的感慨呢?今天 让我们走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感受他的 独特风采!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 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qīn) 多年/冷似铁,娇儿恶(è)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 (gān)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sāng)乱/少睡眠, 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shà)/千万间,大庇(bì)/天下寒士/俱欢 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译文:
(作者我)傍晚投宿石壕村,有差役夜里 来强征兵。老翁越墙逃走,老妇出门查看。
差役吼得是多么凶狠啊!老妇人是啼哭得 多么可怜啊!(作者我)听到老妇上前说: “我的三个儿子去邺城服役。
其中一个儿子捎信回来,说两个儿子刚刚 战死了。活着的人姑且活一天算一天,死 去的人就永远不会复生了!(老妇我)家 里再也没有其他的人了,只有个正在吃奶 的孙子。
题目解读
“为……所……”是一种被动句式。题目 的意思是:茅屋被风吹破,风卷走了屋上的茅 草。
歌,“放情长言,杂而无方者曰歌”,是 古体诗的一种体裁。
本文是歌行体。
朗读感知
八月/秋高/风怒号(háo),卷我/屋上/三重(chóng) 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juàn)/长(cháng) 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ào)。
(2)白居易说:“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 而作。”请你谈谈杜甫这首诗是如何“为时”“为 事”而写的?(2分)
“为时”(为反映社会现实):民生疾苦 “为事”(为体现诗人思想):茅屋为秋风之事
体现的忧国忧民
1、《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体现诗人怎样 的思想感情?
心怀天下,推已及人,忧国忧民
2、赏析“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 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第二节写宫使对卖炭翁的掠夺。 翩翩“本意是形容轻快洒脱的情状。动作神
态,这里表现了宫使得意忘形,骄横无理的样子, 与卖炭翁为生活操劳的凄惨的个人形象形成了鲜 明的对比,揭露了唐代“宫市”的罪恶。 宫使:横行霸道、趾高气扬、蛮不讲理的无耻丑 陋嘴脸。
文本探究
1、结合《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对恶劣天 气和生活环境的描写分析本诗塑造了一个怎 样的诗人形象? 2、怎样看待杜甫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 天下寒士俱欢颜” 的崇高理想?
1、分析《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对 恶劣天气和生活环境的描写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风怒号”,以拟人化的手法,写出秋风声 势之盛;
雨脚如麻:形容雨点不间断,像下垂的麻线一样密集。 何由彻: 如何挨到天亮 寒士: 贫寒的士人 突兀: 高耸的样子。
2、《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分为四节,试概 括每节的内容,并说说其中蕴含着诗人怎样 的思想感情。
第一节,写秋风怒吼,吹飞屋上茅草,表现 出痛惜之情; 第二节,写村童偷茅而去,表现出焦灼而又 无可奈何的情绪; 第三节,写秋雨漏屋,生活简陋,表现出自 我反思、自我哀怜的情感; 第四节,写广厦存寒士的人生理想,坦露出 不顾己身、大庇天下” 的广阔无私胸怀。
朗读感知
鬓 bìn 骑 jì 将 jiāng
辗 niǎn 敕 chì 系 jì
辙 zhé 叱 chì
节奏的划分:大体划为“四 三”,“四”又细分二二,“三” 又细分“一二”或“二一”。
文意疏通
请同学们自读课文,结合文下注释, 把你不理解的字、词、句用笔做标注。 (先组内解决,然后师生共同解决)
文意检测
作者、文体、题目解读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是唐 朝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是唐代诗人中作品最多的一个。 著有《白氏长庆集》。
他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倡 导了“新乐府运动”,所谓“新乐府”是相对古乐府而 言,指的是一种用新题写时事的乐府诗,不再以入乐与 否作标准。 他曾将自己的诗分为四类:讽喻、闲适、感 伤、杂律。他本人最得意,价值也最高的是他的讽喻诗。
薪: 木柴。 苍苍: 灰白。 何所营:做什么用。营,谋求、需求。 市: 城市中划定的集中进行交易的场所。 翩翩: 轻快的样子。 黄衣使者白衫儿:黄衣使者:指太监。
白衫儿,指太监手下的爪牙。
文书: 公文。 敕 : 指皇帝的命令 叱: 吆喝。 惜不得:吝惜不得。 系: 挂。 直: 同“值”,价钱。
文本探究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
2.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表现杜甫舍己 为人,至死不悔的决心的两句是: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
二、选择 对这首诗的有关语句的表达方式判断
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A、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议论)
B、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 杖自叹息。(记叙)
二、由于仕途不顺,生计窘迫,使他有 更多的机会接近下层社会,关心民生疾苦, 写出了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这样 的悲愤之语,以及《兵车行》、“三吏”、 “三别”这样反映社会现实的诗篇。
三、他晚年客居成都,靠朋友接济为生, 但忧国忧民之心不减。他因 “茅屋为秋风 所破”一事发出的不只是身世之慨,更有推 己及人的博爱情怀。杜甫的感情是真挚的, 是不容置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