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理性主义和唯意志主义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非理性主义和唯意志主义(提纲)
第一节非理性主义和唯意志主义概况
一、非理牲主义和唯意志主义的含义
非理性主义和唯意志主义是两个相关概念。

它们都把人的情感、意志或人的精神活动中的其他非理性因素置于人的理性(理智〉之上,并由之出发来解释人的全部认识以至全部精神和物质活动。

但是非理性主义和唯意志主义在理论视界上仍有所不同。

各种哲学理论中的非理性主义和唯意志主义观点,与作为哲学思潮的非理性主义和作为哲学派别的唯意志主义,既密切相关,又有重要区别。

二、非理性主义和唯意志主义的思想来源
在原始宗教和神话中,理性和非理性处于直接同一状态。

荷马史诗的出现标志着古希腊精神发展的一个重要飞跃,它既体现了理性的智慧,又迸发出生命的激情。

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等大哲既造就了古希腊哲学理性的辉煌,也初步论述了意志、欲望、激情等对人的行为的支配。

文艺复兴以来的欧洲近代哲学使理性主义正式登上了哲学的王座,以致人们把这一时代称为理性的时代。

然而,即使在这一时代,仍有不少哲学家探索、肯定、甚至在不同程度上强调了意志和非理性因素在精神生活中的作用。

霍布斯、帕斯卡尔、卢梭
在德国古典唯心主义哲学中,康德、费希特和谢林哲学都有较多非理性主义和唯意志主义成分。

西方哲学史上的非理性主义和唯意志主义思想无疑是作为哲学思潮的非理性主义和作为哲学派别的唯意志主义的不可或缺的思想来源。

三、非理性主义哲学思潮的形成
包括唯意志主义在内的非理性主义作为一种具有较完整的理论体系,并在整个哲学发展中具有较大影响的哲学思潮,是随着19世纪中期德国古典哲学走向终结、整个西方哲学的发展发生了重大的方向性转折的背景下形成的
从文艺复兴以来,理性取代信仰成为西方哲学发展的主轴。

作为其意识形态体现的理性主义同样包含着很大片面性、甚至严重的内在矛盾。

现代西方哲学中的非理性主义思潮正是这一批判浪潮的产物。

德国哲学家叔本华被公认为这一思潮的主要奠基人之一,他所提出的作为唯意志主义的最初形态的生活意志论也正是作为哲学思潮的非理性主义的最初形态。

尼采对唯意志主义作了进一步发挥。

与叔本华大致同一时代,丹麦哲学家和神学家克尔凯郭尔从孤独的、非理性的个人出发对黑格尔理性主义的批判创造了非理性主义思潮的另一种形态。

第二节叔本华的生活意志论
一、叔本华的生平活动及其哲学的基本倾向
奥瑟·叔本华(Authur Schopenhauer, 1788-1860)是最早对以黑格尔为代表的理性派
思辨形而上学进行全面批判,并明确提出要从根本上改变西方哲学发展方向的德国哲学家。

主要著作有《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1819)、《论自然意志》(1836)、《伦理学的两个基本问题))(1841)等。

叔本华哲学对西方哲学发展的意义,主要还不在于它适应了1848年后的德国的特殊的社会环境,而在于它对传统理性主义的批判正好适应了即将到来的西方哲学近现代转型的潮流,成了这一潮流的重要推动者之一。

尽管叔本华竭力强调他的哲学与以往哲学有着根本区别,但仍不得不承认他是在以往哲学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理论的。

他的哲学的主题就是说明世界如何成为意志和表象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

二、作为表象的世界
叔本华认为世界、作为经验和科学的对象的世界,或者说感性和理性认识所及的世界,都属于表象世界。

即经验和科学中的事物都是人的表象中的事物,不是自在之物。

正是基于这种观点,叔本华坚决排斥唯物主义以及一切肯定在人的意识(主体)之外存在客观对象的观点("自然的和朴素的实在论’。

叔本华根据同样的理由否定将主体当做独立实体的唯心主义,特别是以黑格尔为代表的理性派唯心主义,认为他们同样犯了将主客分立这个认识条件实体化的错误。

叔本华的确在一定程度上抓住了以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割裂主客体的统一、将认识论问题等同于本体论问题的错误。

叔本华在心物、主客关系这个哲学基本问题上也存在错误。

三、作为意志的世界
叔本华哲学的独特之处主要还在于对作为世界的"另一面"的自在之物作了唯意志主义的解释。

"作为表象的世界有它十足的、一贯的相对性,……世界最内在的本质只能到完全不同于表象的另一面去找。

"(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第68页)一句话,自在之物的世界就是意志世界。

为什么自在之物世界是意志世界呢?叔本华首先通过揭示人的真正本质是意志来论证。

更重要的是:思维以主客二分为前提,由人的思维引出的人的存在只能是作为对象的存在,仍然停留在现象范围,不可能是人的真正本质。

而意志则超出了主客分立的界限。

意志作为人的本质的存在指的当然是人的自我的存在,而自我总是作为主体存在的。

但与思维主体不同,意志作为主体不是相对于客体而存在,它是本身就包含了客体的主体,是主体本身之所是。

作为主体的自我是意志,作为对象的是同一个意志。

在此,主客二者消融于意志之中。

在说明人的情感意志与人的理性、思维以及人的身体的关系上,叔本华的确抓住了以往唯心主义和朴素唯物主义一些片面性。

在说明了人的本质是意志,人的一切是意志的表现后,叔本华进而用类比法推论出整个世界的本质也是意志,世界的一切都是意志的外在表现。

总的说来,从叔本华把作为精神性存在的意志说成是人和世界的本质,并把人和世界的现实存在当做是其表现说,他的哲学无疑是唯心主义的;从他仿效康德建立关于自在之物世界和现象世界的理论、并仿效柏拉图理念论而建立一个关于宇宙的存在体系说,他的唯心主义也并未摆脱传统体系哲学的框架。

叔本华对传统哲学具有超越意义:第一,在西方哲学家中,他较早提出主客分立只具有
认识论的意义,不应当把认识论的范畴本体论化,把主客体割裂开来当做独立的存在;第二,他不是把实体(不管是物质还是精等神实体)概念当做哲学研究的出发点,而代之以活动概念。

他不是把被他当做自在之物的意志当做某种精神实体,而是当做超越主客分立的某种活力和倾向。

他的这些思想为后来的西方哲学在这方面的工作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四、理性和直觉 !
与表象和意志两个世界相适应,叔本华区别了两种不同的认识:一种是科学的理性和概念的认识,另一种是非理性的、非科学的认识。

叔本华所谓表象(现象)世界指的是人的经验和思维所及的世界。

叔本华认为理智的主要作用是实践性的,即充当生活意志的工具。

叔本华认为,认识和理智的出现为原来是盲目的冲动的意志点燃了一盏明灯,使之能较自觉地为自己的生存开辟道路。

但是,不管科学和理性怎样发达,它们都只能服务于人的实践的目的,充当人的生存意志的工具。

它们也只能达到现象,不能达到实在。

叔本华关于理性和科学不能达到实在、只能及于现象的观点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他对当时的科学及传统哲学未能用理性解释人的自由、自发性、能动性等问题以及与之相关的人的价值和意义等问题的不满。

叔本华认为,在直觉中,现实的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区别己被超越,它们不再作为相互对立的主体和对象,而是融二为一了。

这在一定意义上可谓进入了某种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神秘境界,只有在这种境界中,才能达到对事物的本质、对自在之物的认识,才能获得真理。

叔本华的这种非理性主义具有明显的神秘主义倾向,但他又需要使之能被人理解,因而竭力使之与理性和科学的认识有某种联系。

办法是肯定直觉不能完全与知觉的概念脱节,而需要利用知觉和概念。

直觉的感性知觉特征使它面向具体事物,直觉之利用抽象概念又使它超出具体事物(现象〉而达到本体。

但这样一来他就陷入了与他对理性的批判自相矛盾的境地。

五、悲观主义伦理学
关于人在世界中的地位、人的自由和人生的意义等伦理社会问题是叔本华哲学中最重要的部分之一,其中最引人注意的是他的悲观主义伦理学。

在叔本华看来,现实社会中的人总是企图给自己去设定某种目的和理想、并企图通过认识和行动来使之实现。

然而这一切归根到底只能给他们带来痛苦。

在叔本华看来,人们越是抱有某种理想和目的,越是为实现这种理想和目的去进行认识和行动,越是在自己的行动中取得成功,那就意味着他们的意志越是强烈,从而也意味着更大的痛苦。

这种受盲目的意志支配的人必然没有自由,而自由又是道德的本质,因此这样的人也是没有道德的人。

那些最活跃的人必是最痛苦的人,也是最无道德的人。

也正是从这种观点出发,叔本华对一切促使人们面向自然和社会及鼓励人们积极向上、讴歌理想和幸福的哲学,一切历史的乐观主义,都竭力加以攻击。

他的确在某种程度上觉察到并揭露了西方社会中人们的现实的痛苦与理性派思想家关于进步、自由和幸福的美妙理想之间的矛盾,也的确抓住了理性派哲学的一些弱点及其为官方所利用、成为他们的工具的事实。

然而,他由此走向了另一个极端:由西方社会给人造成痛苦而否定一切现实社会生活;由理性派哲学的某些弊病而根本否定理性和科学;由以往乐观主义(特别是早期资产阶级乐观主义)之受到挑战甚至失败而否定一切乐观主义,以至最后走向了极端的虚无主义。

怎样才能减轻和避免人生的痛苦、成为自由和有道德的人呢?叔本华提出的根本办法是抑制人的欲望,否定人的生命意志。

他提出的主要途径是研究哲学、进行艺术直觉以致达到佛教所说的涅槃。

第四节尼采的权力意志论
一、尼采的生平活动及其思想的基本倾向
弗里德利希·威尔海姆·尼采(Friedrich Wilhelm Nietzsche, 1844-1890)是对西方哲学由近代向现当代转型发生过重大影响的德国哲学家。

尼采的哲学活动可分为三个时期。

第一时期约为1870年至1876年,这时他深受德国著名音乐家瓦格纳(Richard Wagner, 1813-1883)、特别是哲学家叔本华的影响。

第二时期为1877-1882年,这时他受到实证主义影响。

第三时期为1883-1889年,这时他力图独创自己的哲学。

主要著作有《悲剧的诞生》( 1872)、《人性的,太人性的》(1878)、《快乐的知识》(1882)、《札拉图士特拉如此说》(4卷,1883-1891,亦译《苏鲁支语录》)、《超越善恶》(1886)、《道德的谱系》(1887)、《偶像的黄昏》(1888)、《看哪这人》(1888)。

后者是他的自传性著作。

他曾计划写一部对其哲学作总结性阐述的著作,书名几经变更,最后定为《权力意志:论重新估价一切价值》,但未能完成,他死后由他妹妹整理出版。

总的说来,尼采是叔本华唯意志主义的直接继承者。

在用非理性的意志来解释世界和人生及激烈抨击以理性主义为代表的传统形而上学上,他与叔本华有共同之处。

但他即使在其早期也与叔本华有所不同,后来分歧更大。

主要区别是:
第一,他反对像叔本华那样把作为人和世界的本质的意志当做现象以外的自在之物,而认为它们即存在于现象世界之中,人的意志即存在于人的具体的活动之中。

这使他的哲学具有更明显的反实体论倾向。

第二,他反对叔本华把人的生命意志归结为消极地追求生存的意志,认为生命的本质不是盲目地造求生存,而应当为其设定更高的目的和意义,并为朝向这种目的和意义而采取行动。

他以权力意志论取代了叔本华的生存意志论,由此建立了一种主张最大限度地发挥自我能动性和诉诸行动的"实践哲学"。

第三,他虽也认为人生本质上是痛苦的,但不同意叔本华最后否定生命的消极悲观主义,而主张直面和战胜痛苦,在奋斗中寻求人生的意义,从而成为一种肯定生命的积极的悲观主义。

尼采哲学形成于19世纪70-80年代。

当时主要西方国家资本主义不仅业已确立,其内在矛盾也已开始暴露。

尼采明确指出19世纪的时代特征就是人们精神生活的堕落和虚无主义,它使人丧失了对自己的生命力的信念,使人被禁锢于异己的力量之中,使人麻木、软弱。

他认为这一切都是理性主义等传统形而上学的过错,因而更加坚定地举起了对之猛烈批判的大旗。

二、重新估价一切价值
"重新估价一切价值"是尼采提出来作为其全部理论的出发点的著名口号。

他的《权力意志》一书即以之为副标题。

这句口号的含义就是要求批判被理性主义和基督教传统当做真理的以往思想文化、道德观念,破除它们的权威。

他的另一重要著作《偶像的黄昏》的副标题为“如何用铁锤从事哲学”,意在把上述思想文化和价值观念当做偶像打倒。

尼采对以往思想文化和道德观念的批判也就是对由理性主义支配的传统形而上学的批判。

他把苏格拉底当做这一传统的肇始者。

尼采认为苏格拉底抛弃了他以前的希腊文化重视直觉和本能的传统而开辟了理性主义传统。

尼采认为,由理性主义支配的传统形而上学的主要错误就是限制和扼杀了个人独特的非理性的生命和本能。

尼采要求建立一种能够发现和表达人的这种深层存在的哲学。

他从希腊神话人物、酒神狄俄尼索斯(Dionysus)的形象中找到了这种哲学的镜子。

三、认识和真理
正是从狄俄尼索斯精神出发,尼采认为哲学不应当以认识论为中心,而应以人的生活和行为为中心,使哲学成为伦理学意义上的实践哲学。

在以往理性派哲学家看来,为了解决人生问题,首先要解决认识世界的问题,即根据对世界本身的认识来确定人的生活态度。

尼采则认为世界的问题与人的问题密切相关,只有从人出发才能认识世界。

尼采由此出发批判了传统哲学的认识论。

尼采并不否定外在世界的存在,而是肯定这个世界本身不以人为转移的永恒存在、无始无终。

但他认为人的认识永远不会达到事物和世界本身,因为后者一旦处于人的眼光下,就成了与主体相对的客体,由主体赋予了意义,就不再是事物和世界本身,而成了现象。

人的认识只能与现象相关,而现象并不反映自在之物的本性,没有实在意义。

人们的任何概念、判断、表象都是出于人们的需要、激情、本能、倾向,是非理性的主体加工改造的结果。

在尼采看来,任何认识都不可能是纯粹的,而总是与人的某种利益和需要相关.服从人的目的。

尼采的确在一定程度上抓住了理性派哲学家把认识抽象化和绝对化的片面兰,但他由此夸大了人的能动作用,以致取消了认识和真理的客观性。

他认为真理无非是主体用来满足自己的某种目的的工具、手段,并无客观和实在意义。

因立真理的标准根本不在于它是否符合实在,而在于它是否符合主体的目的、是否可主体有用。

尼采在认识论上的主观主义与传统哲学认识论的主观主义有所不同,这表现在他对作为主体的人作了非理性主义的解释。

从认识的对象、主体、过程、性质等方面,尼采的观点都与以往理性走哲学的观点处于对立地位。

他的这种观点对后来的非理性主义哲学流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四、主人道德和奴隶道德
尼采对欧洲理性主义传统的批判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对基督教以及与基督教隶义密切相关的传统道德观念的批判。

尼采却认为基督教所宣扬的绝对和永恒的道德观念与理性主义的绝对和永恒的理性原则一致。

它们扼杀个人所独特地拥有的生命力和原始的本能冲动,扼杀人的个性和自由以及人的创造性,使人消沉颓废、麻木不仁,因而应予以反对,代之以新的道德观念。

尼采在《超越善恶》中宣称他发现了两种主要道德类型:主人道德和奴隶道德。

后来他在《道德的谱系》等著作中对此作了进一步阐述。

尼采所谓奴隶道德是指他比作畜群的普通人、“下等人”所遵奉的道德。

这些人缺乏旺盛的生命力和激情,没有奋发有为的生活理想和自我创造的愿望,他们把获得功利当做生活和行为的准则,把怜悯、同情、仁慈、宽恕等品性赞为美德,把强者和具有独立个性的个人当做恶人。

尼采认为这种奴隶道德正是基督教的道德。

这种道德实质上是一种抑制人的生命和本能、违反人的自然本性、消灭人的自我创造和积极进取精神。

从而是一种破坏性道德。

以之为标准的文化必然是颓废的文化,以这种道德为思想和行为准则的个人必然是丧失了人的本真的自我的个人,也就是被异化了的个人。

尼采由此认为欧洲文明的堕落、颓废正是这种道德原则支配的产物。

尼采所谓主人道德是他比作贵族老爷阶级的少数奋发有为的人、上等人所奉行的道德。

这些人的生命和本能得到了充分表现,不受任何确定的、被认为是普遍的道德原则的约束,超出于奴隶道德的善恶标准之外。

他们完全以自己的意志为尺度来创造价值、制定道德观念。

把一切高尚的、威严刚毅和值得骄傲的东西,即一切能发挥个人的内在生命力和本能、发挥个人的创造性、能动性的东西当做善。

把一切卑劣的、柔弱平庸、循规蹈矩、没有创新精神的东西,一切乞求同情、怜悯之类的东西当做恶。

总之,主人道德是一
种与以基督教和理性派传统为思想基础的奴隶道德正好相反的道德原则,是一种以人的非理性的生命和本能为出发点的道德原则。

尼采认为,在一切文明社会中,这两种道德原则往往相互交织,甚至在同一个人身上也可以找到二者的因素。

五、极权意志
尼采认为人的认识和道德价值观念都取决于人的生命力和本能冲动。

后者不是来自上帝或其他物质和精神实体,而来自人的生命本身。

人的生命是一种冲动、冲力、创造力,或者说一种不断自我表现、自我创造、自我扩张的倾向。

尼采把生命的这种倾向看做是生命的愿望、意志。

他由此认为生命意志就是表现、释放、改善、增长生命力本身的意志,即“权力意志”由于尼采把非理性的生命和本能当做人的一切认识和行动的动力和标准,这意味着把权力意志当做动力和标准。

正是在这种意义上,他认为权力意志决定了在人的生命中所发生的一切,从各种肉体的过程到最高级的精神活动无不是权利意志的表现。

尼采由人的生命取决于权力意志,进而推论出生物的本质也是权力意志。

与叔本华不同,尼采不仅不赞成、而且竭力反对将意志世界看做是现象世界之外的自在之物的世界。

人将不再是叔本华所说的那种因受求生意志的支配而消极被动的人,而是不断地创造生命本身的价值的积极主动的人。

人生诚然是痛苦的,但这是悲剧的,而不是悲观的。

为了使意志主义由叔本华式的消极被动的哲学变成积极主动的哲学,尼采反对把人的意志归结为自我保存,而主张要增长、改善、超越、创造自身。

尼采之提出要重新估价一切价值也正是基于对人生的能动性、创造性的一种肯定,因为重估意味着重建,而重建正意味着人的奋发有为。

而人之给予事物以意义,意味着给自己创造一个有意义的世界,也就给了自己以意义。

I
尼采的权力意志论与他的永恒轮回说密切相关。

他认为世界的历史就是权力意志的永恒轮回,世界的图景就是权力意志在其永恒轮回中的各种表现。

尼采提出永恒轮回说的主要目的仍然是为了排除他所谓的理性派哲学和基督教对某种绝对的、彼岸的目标的追求,肯定现实的世界和人生。

尼采以反对传统形而上学、特别是理性派唯心主义的形而上学为己任。

从他把权力意志当做一种活动、倾向、过程而不当做派生万物的精神实体、甚至也不当做现象之后的自在之物来说,他的权力意志论与传统形而上学的确有所不同。

然而,他又将整个世界的存在归结为权力意志的存在,将整个世界的发展归结为权力意志的流转易形、永恒轮回,这无异于是在破坏形而上学的同时又在构建另一种形而上学。

海德格尔在高度评价尼采哲学的同时又称尼采是“最后一个形而上学”。

六、超人哲学
尼采认为真正的哲学应当成为关于人的学说,而超人则是人的目标和理想,因此真正的哲学应当成为超人哲学。

尼采用超人来取代基督教上帝和传统理性派哲学的绝对理性概念的。

他一再以宣布“上帝死了”来意指以上帝或绝对理性概念为基础的基督教和理性派哲学的终结。

他认为由苏格拉底和基督教肇始的西方文明并不意味着人类的进步,而是意味着人类的日益堕落和退化。

最近几百年以来,这种堕落和退化更是变本加厉……总之,人已处于失去依靠和理想、从而也失去价值和意义的状态。

为了挽救和重新肯定人的价值和意义,需要为人寻找新的依靠和理想。

既然上帝己死,那就要为人寻找新的上帝。

这个新的上帝不是彼岸世界的造物主,而是处于现实世界的、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