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髓疾病
脊髓疾病
脊髓疾病概述:见p316第一节急性脊髓炎(最常见)各种感染后引起自身免疫反应所致的急性横贯性脊髓炎病变。
病因及发病机制:1、病因不明,多数发病前1~4周有病毒感染史。
2、推测有可能病毒感染后自身免疫反应有关。
病理:1、病变可在脊髓任一段,但以胸髓T3~5最常见——该处血供不丰富。
其次为颈髓和腰髓,病变通常局限于1个节段。
2、如有2个以上散在病灶——称为播散性脊髓炎。
临床表现:1、以青壮年多见,发病前1~2周有病毒感染史或预防接种史,急性起病。
2、起病时可有低热,病变部位神经根痛,肢体麻木无力,病变节段束带感。
3、大多数在数小时或数日内出现受累平面以下运动障碍,感觉缺失,括约肌功能障碍。
A、运动障碍:a、早期处于脊髓休克期,2~4周后——上运动神经元障碍症状。
b、肌力恢复始于下肢远端,逐步上移。
c、休克期的长短取决于脊髓损害程度和有无其他并发症。
d、严重病变时——可出现总体反射。
B、感觉障碍:感觉恢复慢且差,恢复时感觉平面逐步下移。
C、自主神经功能障碍:a、早期呈无张力性神经源性膀胱(容量<1000ml)——充盈性尿失禁——疾病恢复——尿容量<300~400ml时出现反射性神经源性膀胱。
b、病变平面以下少汗,无汗,角化过度等。
c、病变平面以下发作性出汗过度,皮肤潮红,反射性心动过缓——称自主神经反射异常。
辅助检查:1、CSF检查:细胞数和蛋白正常或略升高,以淋巴细胞为主。
2、电生理检查:a、VEP:与视神经脊髓炎及MS鉴别。
b、SEP波幅明显下降(下肢体感诱发电位)。
c、MEP:判断疗效和预后的指标(运动诱发电位)。
d、肌电图。
3、MRI:病变节段内多片状或较弥漫的T2高信号,强度不均。
鉴别诊断:1、脊髓血管病:a、缺血性:如脊髓前动脉闭塞综合症,但深感觉保留。
b、出血性。
2、亚急性坏死性脊髓炎:a、>50岁男性,可能为血栓性静脉炎,脊髓血管造影可确诊。
b、缓慢进行性加重的双下肢无力,巴氏征(+),肌肉萎缩,感觉减退——症状加重——完全性截瘫,尿便障碍,肌萎缩明显,反射减弱。
脊髓疾病
感觉障碍 大小便障碍 ♦ 休克期 软瘫(3~4周)spinal shock 休克期—软瘫 软瘫( 周 ♦ 恢复期 硬瘫 恢复期—硬瘫
♦3.脊髓各节段横贯性损害临床表现 脊髓各节段横贯性损害临床表现
高颈髓 部位 瘫痪
C1-4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颈膨大
C5-T2
胸髓
T3-12
腰膨大 圆锥
L1-S2 S3-5和尾 和尾 节
颈膨大(C5~T2), 颈膨大( ), 腰膨大( 腰膨大(L1~S2) ) 脊髓上端接延髓、 脊髓上端接延髓、下 端相当于第1腰椎下缘 端相当于第 腰椎下缘 水平(脊髓圆锥) 水平(脊髓圆锥) 马尾由L2 尾节10对 马尾由 ~ 尾节 对 神经根组成
♦ 1)脊髓节段与脊柱的关系: )脊髓节段与脊柱的关系: ♦ 颈髓( C1~8)高1节段 颈髓( 节段; ) 节段 ♦ 上中胸髓(T1~8)高2节段, 上中胸髓( 节段, ) 节段 ♦ 下胸髓(T9~12)高3节段; 下胸髓( 节段; ) 节段 ♦ 腰髓位于 腰髓位于T10~12胸椎处; 胸椎处; 胸椎处 ♦ 骶髓位于 骶髓位于T12~L1腰椎处。 腰椎处。 腰椎处
♦ 脊髓表面有 条纵行沟裂, 脊髓表面有6条纵行沟裂 条纵行沟裂, ♦
前正中裂深达脊髓前后径的 , 前正中裂深达脊髓前后径的1/3, 深达脊髓前后径的 ♦ 后正中沟伸入脊髓背索将其对称地分为 后正中沟伸入脊髓背索将其对称地分为 左右两部分, 左右两部分, ♦ 前外侧沟和后外侧沟左右各一,脊神经 前外侧沟和后外侧沟左右各一 左右各一, 的前根由前外侧沟离开脊髓, 的前根由前外侧沟离开脊髓,后根由后外 侧沟进入脊髓。 侧沟进入脊髓。
myelitis)
♦ 又称急性横贯性脊髓炎,是非特异性炎症 又称急性横贯性脊髓炎,
脊髓炎治疗方案
一、引言脊髓炎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主要表现为脊髓的炎症反应,导致脊髓功能受损。
脊髓炎的病因复杂,包括感染、自身免疫、药物、毒素等因素。
根据病因的不同,脊髓炎可分为急性脊髓炎、慢性脊髓炎等类型。
治疗方案应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病因和病程进行个体化制定。
本文将介绍脊髓炎的常见治疗方案。
二、急性脊髓炎治疗方案1. 早期诊断与治疗(1)完善检查:患者入院后,应尽快完善相关检查,包括神经系统查体、影像学检查(MRI、CT)、实验室检查(血液、脑脊液等)等,以明确病因和病情。
(2)抗感染治疗:针对感染性脊髓炎,根据病原学检查结果,选用敏感抗生素进行抗感染治疗。
(3)免疫抑制剂治疗:对于自身免疫性脊髓炎,可选用糖皮质激素、环磷酰胺、硫唑嘌呤等免疫抑制剂进行治疗。
2. 神经功能支持治疗(1)维持呼吸、循环、泌尿等生命体征稳定:对于病情较重的患者,应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必要时给予呼吸支持、循环支持、泌尿支持等治疗。
(2)营养支持:给予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饮食,必要时进行肠内或肠外营养支持。
3. 康复治疗(1)物理治疗:包括电疗、磁疗、光疗、热疗等,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2)运动康复:针对患者病情,制定个体化运动康复方案,如肌力训练、关节活动度训练、平衡训练等。
(3)言语治疗:对于言语功能障碍的患者,进行言语康复训练。
三、慢性脊髓炎治疗方案1. 免疫抑制剂治疗(1)糖皮质激素:对于慢性脊髓炎,糖皮质激素仍是首选药物。
可根据病情调整剂量,直至病情稳定。
(2)环磷酰胺、硫唑嘌呤等免疫抑制剂:在糖皮质激素治疗无效或病情反复时,可考虑加用免疫抑制剂。
2. 免疫调节剂治疗(1)甲氨蝶呤:对于慢性脊髓炎,甲氨蝶呤是一种有效的免疫调节剂。
(2)生物制剂:如干扰素、利妥昔单抗等,可减轻炎症反应,改善病情。
3. 康复治疗(1)物理治疗:包括电疗、磁疗、光疗、热疗等,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2)运动康复:针对患者病情,制定个体化运动康复方案,如肌力训练、关节活动度训练、平衡训练等。
脊髓疾病(1)
临床表现
脊髓受压症状 :
运动障碍:早期有脊髓休克阶段(病变以下肢体 呈弛缓性瘫痪),一般约2周后才逐渐过渡到痉 挛性瘫痪; 感觉障碍 :感觉障碍的平面对病灶定位常有较 大参考价值。 反射异常:病灶部位的反射弧受损,该节段内的 正常生理反射减弱或消失,有助于定位诊断。 植物神经功能障碍
辅助检查
腰穿+压颈试验:脑脊液蛋白增高,椎管 梗阻等 影像学检查:X片、MRI、造影等
椎静脉丛没有瓣膜,血流方向常 随胸膜腔压力的变动而改变(如 举重、屏气和咳嗽)可成为感染 和恶性肿瘤转入颅的潜在道路。
四、脊髓反射
1、伸反射 2、屈曲反射 3、断联休克
五、脊髓损害的临床表现
重要临床表现为运动障碍、 感觉障碍和自主神经功能障碍。
(一)运动障碍
1、前角和前根损害 2、锥体束损害 3、前角和锥体束兼有的损害
鉴别诊断
急性感染性多发性神经炎 脊髓压迫症:急性硬脊膜外脓肿,脊柱 结核或转移性肿瘤。 急性脊髓血管病:脊髓出血。 视神经脊髓炎
治疗
抗炎:强的松、地塞米松 脱水:脊髓炎早期脊髓水肿肿胀,可适 量应用脱水剂 。 改善血液循环 :低分子右旋糖酐等 改善神经营养代谢机能 防治并发症 :肺部感染 、褥疮、尿潴 留及泌尿道感染 、便秘、肢体挛缩畸形
脊髓疾病
福建医大附一医院神经内科 李智文
一、脊髓的解剖
颈髓节段较相应颈椎高1个椎骨, 上段胸髓较相应胸椎高2个椎骨,下 段胸髓较胸椎高3个椎骨,腰髓则相 当于第10-12胸椎、骶髓相当于第 12胸椎和第1腰椎水平。
脊髓自上而下共有31对脊神 经,其中颈段8对,胸段12对,腰 段5对,骶段5对,尾段1对。脊髓 有2个膨大,颈膨大由C5-T2支 配上肢,腰膨大L1-S2支配下肢 以N,马尾由腰2-尾节共10对神 经根组成。
脊髓疾病护理课件
脊髓疾病的诊断依赖于详细的病史、体格检查和必要的辅助检查,如脊髓影像 学检查、神经电生理检查等。
02
脊髓疾病护理基础
日常生活护理
01
02
03
饮食护理
提供营养丰富、易于消化 的食物,保持充足的水分 摄入。
皮肤护理
定期翻身、按摩,保持皮 肤清洁干燥,预防褥疮。
呼吸道护理
鼓励患者深呼吸、咳嗽, 保持呼吸道通畅,预防肺 部感染。
护理方法
对于已经发生的肺部感染,应遵医嘱使用抗生素,定期监测病情变化,及时处理 。
泌尿系统感染的预防与护理
预防措施
鼓励患者多喝水,保持会阴部清洁干燥,定期更换尿管。
护理方法
对于已经发生的泌尿系统感染,应遵医嘱使用抗生素,定期监测尿常规及肾功能变化,及时处理。
04
脊髓疾病药物治疗与护理
药物治疗原则与注意事项
食物,避免过度摄入高脂肪、高糖和高盐食物。
康复锻炼
02
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康复锻炼,包括肢体功能训练、呼吸训练和
膀胱功能训练等,以促进身体功能的恢复。
预防并发症
03
定期进行体检,及时发现和处理并发症,如肺部感染、泌尿系
统感染等。
家属支持与陪伴
家属心理支持
家属应给予患者足够的心理支持,鼓励他们保持乐观心态,积极 面对疾病。
处理方法
一旦发现副作用,应及时向医生报告,以便调整药物剂量或更换药物。同时,可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如保持患 者舒适、提供心理支持等。
药物治疗效果评估与调整
效果评估
定期评估药物治疗的效果,通过观察患 者的症状改善情况来判断治疗是否有效 。
VS
调整方案
如果药物治疗效果不佳,应及时与医生沟 通,调整治疗方案。同时,可采取其他辅 助治疗手段,如物理治疗、康复训练等, 以提高治疗效果。
脊髓疾病
一、病因 病因不清。 病因不清。 多数患者在出现脊髓症状前1 周有上感、发热、 多数患者在出现脊髓症状前1-4周有上感、发热、 腹泻等病毒感染症状,但脑脊液未检出抗体, 腹泻等病毒感染症状,但脑脊液未检出抗体,脊髓 和脑脊液中未分离出病毒, 和脑脊液中未分离出病毒,可能与病毒感染后变态 反应有关,并非直接感染所致。 反应有关,并非直接感染所致。
二、病
因
1、肿瘤 >1/3,多为神经鞘膜肿瘤 肿瘤 2、炎症 血行播散、直接种植 炎症 3、脊柱外伤 脊柱外伤 4、脊柱退行性变 脊柱退行性变 5、先天性疾病 先天性疾病
三、临床表现
脊神经根受压症状:疼痛,痛觉过敏 脊髓受压症状(根痛期、部分受压期、完全受压期) 运动障碍 感觉障碍 反射异常 植物神经功能障碍 脊椎症状 椎管梗阻 影象学征象
髓内 少见,双侧 上至下,分离性 早 出现早、重 较常见 晚、不完全 多无改变 少见
髓外 早,明显 下至上 晚 晚、轻 少见 早、蛋白明显 可见骨质破坏 多见
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
一、概 念
由VitB12缺乏(包括摄取、合成、转运)而导致 VitB12缺乏(包括摄取、合成、转运) 缺乏 的中枢及周围神经系统病变,累及脊髓后索、侧索、 的中枢及周围神经系统病变,累及脊髓后索、侧索、 周围神经 临床表现为双下肢深感觉障碍、 临床表现为双下肢深感觉障碍、感觉性共济失 痉挛性瘫痪、 调、痉挛性瘫痪、周围神经病变 常合并恶性贫血 常合并恶性贫血
急性脊髓炎中,上升性脊髓炎, 急性脊髓炎中,上升性脊髓炎,高颈段 脊髓炎可危及生命,主要死于呼吸肌麻痹, 脊髓炎可危及生命,主要死于呼吸肌麻痹, 呼吸衰竭及并发的肺部感染,心脏意外。 呼吸衰竭及并发的肺部感染,心脏意外。
脊髓压迫症
脊髓疾病
脊髓压迫症
(compressive myelopathy)
• 脊 髓 压 迫 症是由于 椎管内的占位性病变 而引起脊髓受压的一 大组疾病,由于病变 进行性发展,脊髓、 脊神经根、脊髓血管 不同程度受累,出现 不同程度的脊髓横贯 性损害和椎管梗阻。
三临床表现
急性脊髓压迫症:数小时-数日脊髓横贯损害, 脊髓休克 慢性脊髓压迫症:缓慢进展 以髓外肿瘤为例 早期----根性痛 中期----脊髓半切 晚期----脊髓横惯
1. 神经根症状:根痛为髓外肿瘤最早 • 根痛或局限性运动障碍 • 后根分布区自发性疼痛,如电击、烧灼样, 体位改变可使症状减轻或加重 • 相应节段的“束带感” • 前根受压出现支配肌群肌束颤动、肌无力 或肌萎缩
• 3. 运动障碍: • 一侧或双侧锥体束受压引起病变以下同 侧或双侧肢体痉挛性瘫痪 • 脊髓前角及前根受压可引起病变节段支 配肌肉弛缓性瘫痪,伴有肌束颤动和肌 萎缩 • 急性脊髓损害早期表现脊髓休克,病变 水平以下肢体呈弛缓性瘫
4.反射异常 • 受压节段因后根、前根或前角受累时出 现病变节段腱反射减弱或消失 • 锥体束受损出现损害水平以下同侧腱反 射亢进、病理反射阳性、腹壁反射消失 • 脊髓休克时各种反射均不能引出
病因与发病机制
确切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清楚,可能 为多种致病因素所致 • 先天性发育异常 • 脑脊液动力学异常 • 脊髓血液循环异常
脊髓空洞症的病理
• 脊髓外形呈梭形膨大或萎缩变细 • 基本病理改变:空洞形成和胶质增生 • 空洞最常见于颈髓
脊髓空洞症的临床特点
典型临床表现: • 节段性分离性感觉障碍 • 病变节段支配区肌萎缩及营养障碍
急性横贯性脊髓炎MRI
脊髓疾病
MRI是椎管内肿瘤首选的检查方法,可 区分脊髓内、髓外硬膜内及硬膜外肿瘤。 脊膜瘤与神经鞘瘤均具有髓外硬膜下肿 瘤的共同表现,容易混淆。神经鞘瘤常 有相应椎间孔扩大,椎弓根吸收破坏等 骨质结构改变,常穿过椎间孔向硬膜外 发展,呈典型的哑铃状外观。脊膜瘤钙 化出现率高,且很少引起神经孔扩大, 哑铃型肿瘤明显少于神经鞘瘤。
信号,在T2WI上肿瘤信号多有轻度增高。 Gd-DTPA增强扫描,肿瘤显著强化,与
脊髓界限清楚,脊髓多向健侧移位。
胸 5 平 面 椎 管 内 髓 外 、 硬 膜 内 脊 膜 瘤
脊膜瘤MRI表现
---T1WI
脊膜瘤MRI表现
---T1WI
脊膜瘤MRI表现
---T2WI
三、诊断、鉴别诊断及比较影像学
脊椎病变:脊髓空洞症
概述
脊髓空洞症是一种髓内的慢性进行性疾病 颈髓及上胸段最易受累,有是可涉及延髓、
下胸髓甚至达脊髓全长 好发于25-40岁,男性略多于女性 临床表现为节段型分离性感觉障碍即痛温
觉消失,触觉存在,有关肌群的下运动神 经元瘫痪,肌肉萎缩
概述
脊髓空洞症是一种慢性脊髓退行性疾病。 可以是先天性、退行性、外伤后和肿瘤 性。
X线平织 情况
CT显示椎体或附件骨折敏感性高于MRI,但对 硬膜外血肿、脊髓挫伤和横断等软组织损伤不 敏感
MRI矢状面可清楚显示椎体序列、脱位、椎体 骨折碎片与脊髓的关系及脊髓内部情况,是唯 一能直接评价脊髓损伤范围和程度的影像学技 术。
颈段脊髓内星形细胞瘤
--
颈 段 脊 髓 增内 强星 扫形 描细 胞 瘤
脊 髓 内 星 形 细 胞 瘤
脊髓病诊断与鉴别诊断
<2>脊髓丘脑前束:
5
脊髓疾病
髓内病变感觉定位
Henripan 整理
后根内侧粗纤维→后角固有核(换元)→白质前连 合交叉→脊髓丘脑前束→丘脑;
外侧部传导粗浅触觉,内侧部传导压觉; 由内向外依次为颈、胸、腰、骶。
※脊髓丘脑束综合征
对侧肢体传导束型痛、温觉缺失;
分离性感觉障碍,即深感觉和触觉存在,痛、温觉
※脊髓小脑束病变综合征 双侧肢体的反射性本体感觉缺失,导致小脑性共济失 调,不能被视觉矫正。皮质脊髓侧束常可受累。 13、脊髓各传导束的相互位置关系
6
<1>前、侧索内的上 行传导束位于白质 最外侧部
<2>固有束在白质的 最内侧部
<3>下行传导束主要 居于白质中间部
脊髓疾病
14、皮质脊髓束 皮质脊髓侧束 起于中央前回 在延髓交叉 行于侧索 终于脊髓前角
多数无
常有
肌电图 肌肉活检
NCV 正常,无失神经电位 正常,后期呈废用性萎缩
NCV 减低,有失神经电位 失神经性改变
<2>感觉障碍 根痛 节段性或根性感觉障碍 传导束性感觉障碍的平面 传导束病损的其他表现
· 后束损害出现 Lhermitte 征(低头曲颈触电样征、放电样疼痛) · 侧束损害出现传导束痛
缺失;
少数纤维来自同侧,对侧肢体痛、温觉缺失一段时
间后,痛、温觉可有不同程度恢复;
痛、温觉缺失平面较病灶平面低一、二个节段。
髓外侧方病变感觉定位
髓外后方病变感觉定位
12、脊髓小脑前后束 脊髓小脑后束:薄束部分终支进入背核形成,将 同侧下肢和躯干的本体感觉冲动传至小脑。 (反射性本体感觉) 脊髓小脑前束:传导全身反射性本体感觉。
急性脊髓炎诊断标准
急性脊髓炎诊断标准急性脊髓炎是一种罕见但严重的疾病,其诊断对于及时治疗和预防并发症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急性脊髓炎的诊断标准,以帮助临床医生更准确地诊断和治疗这一疾病。
1. 临床表现。
急性脊髓炎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常见症状包括突发的四肢无力、感觉异常、尿潴留、肌肉痉挛等。
患者还可能出现发热、头痛、恶心、呕吐等全身症状。
需要注意的是,急性脊髓炎的症状可能类似于其他疾病,因此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诊断。
2. 实验室检查。
在急性脊髓炎的诊断中,实验室检查是非常重要的辅助手段。
脑脊液检查是诊断急性脊髓炎的关键,通常会发现蛋白质升高、细胞计数增加、葡萄糖减少等异常。
此外,血清学检查和影像学检查也有助于诊断急性脊髓炎。
3. 神经电生理检查。
神经电生理检查对于急性脊髓炎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神经传导速度检查和肌电图检查,可以发现患者的神经传导功能和肌肉电活动是否存在异常,从而协助诊断急性脊髓炎。
4. 影像学检查。
影像学检查在急性脊髓炎的诊断中也起着重要作用。
脊柱MRI检查可以显示脊髓的病变情况,有助于确定病变的范围和程度,为临床诊断提供重要依据。
5. 诊断标准。
根据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神经电生理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的结果,结合患者的病史和体格检查,可以综合判断是否存在急性脊髓炎。
一般而言,急性脊髓炎的诊断需要满足以下几个条件,①突发的四肢无力或感觉异常;②脑脊液检查发现蛋白质升高、细胞计数增加、葡萄糖减少;③神经电生理检查和影像学检查显示脊髓存在异常改变。
总之,急性脊髓炎的诊断需要综合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神经电生理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的结果,以及患者的病史和体格检查,进行全面分析和判断。
只有准确诊断,才能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避免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脊髓疾病——讲义
浅感觉区
9
感觉( )纤维束
脊髓白质
纤维束
薄束 楔束 脊髓丘脑束
脊髓小脑后束 脊髓小脑前束
运动( )纤维束
皮质脊髓侧束 皮质脊髓前束 Barne前外侧束 红核脊髓束
短(
顶盖脊髓束 前庭脊髓束 网状脊髓束 内侧纵束
)纤维束 固有束
躯体运动 肌张力 视听反射
深感觉 浅感觉 脊髓反射
10
脊髓灰质自主神经中枢 病损部位
33
慢性脊髓压迫症呈缓慢进行性发展,通常 表现三期:(1)根痛期:神经根痛及脊膜刺 激症状;(2)脊髓部分受压期:表现脊髓半 切综合征;(3)完全受压期:出现脊髓完全 横贯性损害。三期的表现并非绝对孤立, 常可相互重叠。
1· 神经根症状 2· 感觉障碍 3· 运动障碍
表现为根痛或局限性运动障碍。
肿瘤压迫示意图(1):
29
肿瘤压迫示意图(2):
30
肿瘤压迫示意图(3):
31
肿瘤压迫示意图(4):
32
2· 发病机制
病情程 度的相 关因素
①是否有代偿
②脊髓受压的速度:急性、慢性
③病变发生的部位:髓内还是髓外
3.
临床表现
急性脊髓压迫症病情进展迅速,脊髓功能可 于数小时至数日内完全丧失,多表现脊髓横 贯性损害,常有脊髓休克;
脊髓炎演示课件
谢谢您的聆听
THANKS
脊髓炎
汇报人:XXX
2024-01-19
CONTENTS
• 脊髓炎概述 • 诊断与鉴别诊断 • 治疗原则与方案 • 并发症预防与处理 • 患者教育与心理支持 • 研究进展与未来展望
01
脊髓炎概述
定义与发病机制
定义
脊髓炎是一种由感染或免疫反应 引起的脊髓炎症性疾病。
发病机制
主要涉及病毒、细菌等病原体感 染,或自身免疫反应导致脊髓受 损。
定期更换导尿管,保持尿道口清洁,预防尿 路感染。
进行下肢被动运动
促进下肢静脉血液回流,预防深静脉血栓形 成。
处理方法介绍
肺部感染处理
选用敏感抗生素控制感染,同时加强呼吸 道管理,如吸痰、雾化等。
尿路感染处理
根据尿培养结果选用敏感抗生素,同时保 持尿道口清洁,多饮水。
压疮处理
清除坏死组织,促进肉芽组织生长,可使 用敷料、理疗等方法。
。
影像学检查
脊髓MRI检查可见病变部 位脊髓增粗,病变节段髓 内稍长T1长T2信号影,脊
髓可轻度受压。
03
治疗原则与方案
急性期治疗
01
02
03
激素冲击治疗
在脊髓炎急性期,通常采 用大剂量激素冲击治疗, 以减轻脊髓水肿和炎症反 应,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免疫球蛋白治疗
免疫球蛋白可以增强患者 的免疫力,减轻炎症反应 ,促进病情缓解。
影像学检查
脊髓MRI检查可见病变部位脊髓增粗,病变节段髓内稍长 T1长T2信号影,脊髓可轻度受压。
鉴别诊断及相关疾病
急性脊髓压迫症
起病急,有脊髓横贯损害症状,进展 很快。但常有明显疼痛,进展很快出 现脊髓损害平面,且病因不同,有相 应的影像学改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全长约 200 支,左右交替发出,吻合支少,是
脊前动脉的终末支,易缺血。
27
2.脊髓后动脉 左右各一条,来自同一侧椎
动脉颅内段。延脊髓后外侧沟后根内侧
下行。滋养脊髓的后1/3,因其吻合支多,
很少发生血供障碍。
28
3.节段性动脉(根动脉) 颈段―椎动脉及颈升动脉; 胸段―肋间动脉; 腰段―腰动脉; 骶段―骶外侧动脉。 ↗前支 节段性动脉 ↘后支 ↗肌支 ↗根动脉―供应脊神经节和神经根 ↘脊支 经椎间孔入椎管,穿过硬膜 ↘ 前、后根动脉 ― 供应脊髓,与 脊前动脉吻合 脊髓前、后动脉分出无数小血管在脊髓表面吻合形成冠状动脉,支配脊髓 表面。
13
灰质: 1. 前角
短而粗,为运动细胞组成,
在颈髓和腰髓尤为发达。受损时下运动 神经元性瘫痪,无感觉障碍。慢性进行 性病变早期受累肌肌束颤动。常见于脊 髓灰质炎、运动神经元病。
14
2. 后角
主要为具有感觉传导功能的后
角细胞组成。是痛、温觉和部分触觉等 感觉传导系统的第二级神经元。受累时 同侧皮肤节段性痛、温觉减退或消失而
20
2. 后索
位于后正中沟和后根之间,主要为上行纤维。
受损时损伤平面下同侧深感觉减退、缺失、感觉性共
济失调。见于脊髓压迫症、亚急性联合变性、脊髓痨、 糖尿病等。 薄束 位于内侧,传递同侧下肢的深感觉。 楔束 位于外测,传递同侧上肢的深感觉。
21
3.侧索
位于前根和后根之间,有上下行传导束。
皮质脊髓侧束 为来自对侧大脑皮质下行的随意运 动纤维,其纤维排列由内向外依次为 C 、 T 、L 、 S 。受 累时损害平面下上运动神经元瘫痪。 红核脊髓束 起姿势调节作用。 网状脊髓束 调节随意运动和某些反射作用。 脊髓丘脑束 主要为痛、温觉传导束。受累时
脊髓疾病
脊髓的解剖生理
一、脊髓的外形
位臵: 椎管内 , 上接延髓 , 下抵第 1 腰椎下
缘,全长42~45cm,约占脊椎全长的2/3。
新生儿脊髓下端可达第3腰椎。
1
2
形状:略呈扁圆柱形,上下粗细不均,
越向下白质成分越少。 颈膨大:C4~T2 腰膨大:L1~S2 圆 锥:S3~Co1 终 丝:止于S2下缘硬膜囊底,穿出硬膜止于尾骨后 面 的骨膜。 马 尾:L2~Co1
深感觉保留。常见于脊髓空洞症。
15
3.侧角
位于前后角之间(C8~L2、S2~
4),为植物神经元所在。若C8~T1受累,
可出现同侧Horner征;其他节段受累则
同侧相应节段的血管运动、发汗、竖毛、
皮肤和指甲的营养改变。常见于脊髓空 洞症和脊髓肿瘤等。
16
4. 中央管
位于脊髓中央。其前方的灰
质前联合受累时可伤及双侧脊髓丘脑束 的交叉纤维,出现双侧对称性节段性感 觉解离。常见于脊髓空洞症、髓内肿瘤、 脊髓血肿等。
8
T4-平乳头线 T6-平剑突线 T8-平肋缘线 T10-平脐 T12-平腹股沟 L1~3-股前 L4~5-小腿前面 S1~2-足底、小腿及股后 S3~5-鞍区
9
二、脊髓的膜
硬脊膜
硬膜外腔:在硬膜外与脊柱之间的潜在性间隙,其内有脂肪组织、 椎间动脉分支和丰富的椎内静脉丛,此静脉丛与体循环相通,因其压力 很低,无瓣膜及血流方向不固定,与胸腹腔压力相关,常构成感染和肿 瘤侵及脊髓和颅脑的通路。 硬膜下腔:是硬脊膜与蛛网膜之间的一个潜在腔隙。正常时仅有 少量的润滑液。
方与棘上韧带相延续。后缘游离而肥厚,有斜
方肌附着,主要维持头颈部的直立体位)。
11
四、脊髓的固定
上下:终丝 前后左右:31对脊神经根、 齿状韧带(20~21对,从C1~L1) 五、腰穿经过的组织结构 皮肤-皮下-棘上韧带-棘间韧带-黄韧带-硬膜-蛛 网膜-蛛网膜下腔
12
六、脊髓的内部结构及受损时的临床表现
胸髓 双下肢截瘫。
23
腰膨大L1~S2
双下肢下运动神经元性瘫痪、双下肢及会
阴部各种感觉缺失、括约肌障碍。 圆锥 S3 ~ Co1 会阴部及肛周感觉缺失,髓内病变可出现 分离性感觉障碍、肛门反射消失和性功能障碍。
马尾 L2 ~ Co1 下肢剧烈自发痛,放射至会阴部、臀部,
烧灼样,腹压增加时痛加重,下肢肌萎缩、弛缓瘫及 足下垂,踝反射消失,提睾反射常保存,性功能下降 和尿便障碍晚、轻,症状常起自一侧。
17
18
19
白质:1.前索 前正中裂与前根之间,主要有:
皮质脊髓前束 由未交叉的锥体束纤维组成沿途交叉至对 侧前角细胞。 顶盖脊髓束 大部分纤维止于 C4,少数达颈髓下端,参与 视听反射。 内侧纵束 大部分纤维止于上颈髓,参与头颈肌的共济和 姿势反射。 前庭脊髓束 大部分纤维止于上颈髓,参与头颈肌的共济 和姿势反射。 脊髓丘脑前束 传递对侧皮肤的轻触觉。
损伤平面下对侧皮肤痛温觉减退消失,深感觉保留。
脊髓小脑前后束 为共济运动反射的传入纤维。
22
脊髓横贯性损害的定位诊断 脊髓横贯性损害时,损伤平面下各种感觉缺失上 运动神经元瘫痪及括约肌功能障碍。在急性脊 髓炎和脊髓外伤急性期常见脊髓休克,一般持 续2~4周。
高颈位C1~4 四肢上运动神经元性瘫痪、全感觉 缺失、括约肌障碍。 颈膨大 C5 ~ T2 双上肢下运动神经元性瘫痪、双 下肢上运动神经元性瘫痪。
蛛网膜
蛛网膜下腔:位于蛛网膜与软脊膜之间,腔内充满脑脊液。
软 膜
紧贴于脊髓的表面,富含血管,对脊髓有支持和保护作用。
10
三、脊椎的固定 韧带:前纵韧带、后纵韧带、棘上韧带、 棘间韧带、黄韧带、横突间韧带 和项韧带 ( 基底宽而紧密地附于枕外嵴和 枕外隆凸,其弹力纤维呈三角形,尖部向下与 寰椎后结节和下六个颈椎的棘突尖部相连。下
节段:共31节。
C8、T12、L5、S5、Co1。
沟裂:腹侧 前正中裂、前外测沟;
背侧 后正中沟、后外测沟。
3
脊髓与脊椎的关系
髓找椎-;椎找髓+ 下C、 上、中T ±1 ±2
下T
L
±3
T10~12
S、Co
T12~L1
4
5
感觉的节段性支配与体表标志
6
7
C1-脑底的脑膜和血管 C2-后头部皮肤 C3-颈部 C4-肩部及锁骨上区 C5~7-上臂、前臂及手的挠侧 C8~T2-手、前臂及上臂的尺侧
24
七、脊髓的血液供应
脊髓的动脉:
脊髓的血液供应主要有3个来源:
脊髓前动脉、脊髓后动脉和节段性动脉。
其中1/10来自椎动脉;9/10来自主动脉
的节段性动脉。
25
26
1. 脊髓前动脉 起源于双侧椎动脉的颅内段,位 于脊髓前正中裂迂曲下行,供应脊髓全长。
。沟动脉约3~5支/cm,脊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