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解释各句中“以”的意义以及用法。
文言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一.阅读《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中的文字,按要求完成1—2题使圣人预知微,能使良医得蚤从事,则疾可已,身可活也。
人之所病,病疾多;而医之所病,病道少。
故病有六不治,骄恣不论于理,一不治也;轻身重财,二不治也;衣食不能适,三不治也;阴阳并,藏气不定,四不治也;形羸不能服药,五不治也;信巫不信医,六不治也。
有此一者,则重难治也。
1.对“医之所病,病道少”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医生苦恼的是治病的办法少B.医生忧虑的是病人不知理C.医生担心是不明病理D.医生忌讳的是对病因缺少分析2.上面一段文字的主旨是()A.防微杜渐者才能治病救人B.防微杜渐是防病去疾、抑乱治世的保证C.见微知著者才能治病救人D.见微知著是防病去疾、抑乱治世的保证二、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按要求答题洛阳布衣申屠敦有汉鼎一,得( )长安深川之下。
云螭斜错,其文烂如也。
西邻鲁生见而悦( ),呼金工象而铸之。
淬( )奇药,穴地藏之者三年。
土与药交蚀,铜质已化,与敦所有者略类。
一旦,持献贵人,贵之宝之,飨宾而玩之,敦偶在坐,心知为鲁生物也,乃曰:“敦亦有鼎,其形酷肖是。
第不知孰真( )。
”权贵人请观之,良久曰:“非真也。
”众宾次第咸曰:“是诚非真也。
”敦不平,辨数不已。
众共折辱之,敦噤不敢言。
归而叹曰:“吾今然后知势之足以变易是非也。
”龙门子闻而笑曰:“敦何见之晚( )?士之于文也亦然。
”(《宋文宪公全集》)注:申屠敦:人名,申屠为复姓。
螭chī:兽名,似龙而无角。
云螭:指鼎上所雕的云和螭的图形。
1.下列句中加黑词语的正确读音是:()①淬( )奇药②飨( )宾而玩之③辨数( )不已A.cùxiángshǔB.zuísìshuîC.cuìxiǎngshuîD.zúshǐshù2.文中括号内应填进的文言虚词是:()A.以、也、之、矣、乎B.于、焉、以、耳、哉C.于、耳、以、焉、耶D.诸、矣、其、也、焉3.“呼金工象而铸”中“象”字的正确意思是:()A.形状B.好像C.样子D.摹仿4.分别比较下列每组语句中加点字用法的异同。
常用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
常用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作者:————————————————————————————————日期:常用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以一、用法归纳介词表工具、方法等王好战,请以战喻。
《寡人之于国也》奚以知其然也。
《逍遥游》余船以次俱进。
《赤壁之战》用、拿、凭借、依据、按照、用(凭)什么身份等表提宾秦亦不以城予赵。
《廉颇蔺相如列传》把表原因且吾以捕蛇独存。
《捕蛇者说》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烛之武退秦师》因、由于表时间、处所,同“于”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
《苏武牧羊》在、从表对象,同“与”今以长沙豫章往,水道多绝,难行。
《汉书》(公子)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
《信陵君窃符救赵》和、跟、率领、带领连词表并列或递进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游褒禅山记》而、又、而且、并且表承接余与四人拥火以入……《游褒禅山记》而、或省去表目的作《师说》以贻之。
《师说》君臣固守,以窥周室《过秦论》而、来、用来、以致表因果古人……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游褒禅山记》因为表修饰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归去来兮辞》地动词皆以美于徐公。
《邹忌讽齐王纳谏》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九章》认为、以为任用复音虚词以是、是以无以、有以足以以是人多以书假余……《送东阳马生序》臣恐天下有识之士,闻之有以窥陛下也。
(就能够窥测出您的深浅啦)奚足以语文事?(哪里够得上议论文章的事)因此、无法、有机会、够得上注:所谓“提宾”句,就是宾语前置句,在介词提宾句里,宾语必须置于动词之前(宾语前常用“以”(译为“把”“对”)二、练习巩固(一)解释各句中“以”的意义以及用法。
1、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2、自以寿不得长3、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4、忠不必用矣,贤不必以5、宫之奇以其族行6、如或知尔,则何以哉?7、农民以鬻子者8、不以物喜,不以己悲9、不赂者以赂者丧10、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11、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12、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13、愿以十五城请易璧14、请其矢,盛以锦囊15、方其系燕父子以组16、余船以次进17、物以类聚,人以群分18、高祖以圣武定鼎19、以资政殿学士行20、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文言文文言基础突破二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文言基础突破二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主要考查常见文言虚词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
课标全国卷不直接命题考查,但放在翻译题中间接考查。
“常见文言虚词”,即《考试说明》明确规定的18个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文言虚词的考查包括两方面的内容:其一,要求考生在阅读文言文时,应根据上下文,正确理解某个虚词的具体意义和用法;其二,主要指虚词在句中的意义与语法功能,如词性、语法作用等。
文言虚词主要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文言代词也归入文言虚词之中。
在高考中出现频率最多的是连词、介词、副词、助词、代词的用法。
一、回顾教材,掌握《考试说明》十八个文言虚词因高考试题对虚词的考查一般采用拿阅读文本中的虚词与教材中的虚词对照的形式,所以我们结合教材及一些课外篇目对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做如下整理:(一)而[1.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而”字的意义和用法,将上表中对应的序号填到括号内。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荀子·劝学》)()(2)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3)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4)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5)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6)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7)剑阁峥嵘而.崔嵬(《蜀道难》)()(8)锲而.舍之,朽木不折(《荀子·劝学》)()(9)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鸿门宴》)()答案:(1)②(2)⑤(3)⑦(4)⑨(5)⑧(6)④(7)①(8)③(9)⑥(二)何[即时小练2.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何”字的意义和用法,将上表中对应的序号填到括号内。
(1)是诚何.心哉(《齐桓晋文之事》)()(2)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3)吾何.爱一牛(《齐桓晋文之事》)()(4)大王来何.操(《鸿门宴》)()(5)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蜀道难》)()答案:(1)③(2)①(3)④(4)②(5)⑤(三)乎[3.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乎”字的意义和用法,将上表中对应的序号填到括号内。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考点阐释】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其中常见文言虚词,是以考纲列举的18个文言虚词为重点: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在文中的用法,主要是考查学生在具体语境中理解并辨别文言虚词的不同用法的能力。
文言虚词数量虽比实词少,但用法灵活,使用频率高。
考查这些虚词,不要求刻板的记忆,只考查考生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理解并分辨出其不同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考点梳理】例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乃不敢引疾B.御制诗以纪其事臣乃敢上壁日削月割,以趋于亡C.四海好学能文者D.去而人爱思之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临清流而赋诗【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A项中乃均解释为才;B项中第一句以解释为来,表目的,第二句以表示顺承关系;C项第一句中的者表示人,第二句中者为助词,和后句中的也构成判断语气;D项第一句而表示折关系,第二句而表示顺承关系。
【答案】A例2:填入下列句子中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编排官王尧臣,其内兄也,亲嫌自列,乃以为第二伟即变前狱,至四五,卒之付御史决敞侍英宗讲读,每指事据经,以讽谏A.且则所B.以于因C.且则因D.以于所【解析】本题采用6个虚词选词填空的方式进行考查。
处说的是王尧臣为避嫌疑就将刘敞列为第二名。
以,介词,表原因,合乎句意;且不合适。
处是说范伟在刘敞被召还之后翻供的次数至四五次之多,用介词于,组合为至于,表示到达某种程度。
则,连词与副词用法均不通。
处说刘敞侍奉英宗讲读时引经据典来讽谏,虽然因与所都有凭借的意思,但句中凭借的内容在前、行为目的在后,用因字更为恰当;所凭借的内容大都在后。
【答案】B从历年高考文言虚词的考查来看,命题形式主要有两种:一是采用选择题的形式在第卷中进行考查。
近几年来一直采用比较的方式,即挑出字形相同的虚词,比较它们的意义与用法,其特点是将8个句子分为四组,要求考生比较,判断每组两句中虚词用法的异同,其中每组的第二个语句一般出自教材相关的篇目。
部编版九年级上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现代文+名著+诗词曲+文言文(二)(解析版)
第一单元非连续性文本+现代文+名著+诗词曲+文言文(二)材料一:无为剔墨纱灯,又名“宫灯”,距今有300余年历史,是安徽省知名的传统工艺品,为皖地八大特产之一。
无为纱灯是在借鉴历代流行的蔑扎、纸糊、染色“彩灯”基础上,集木工、雕工、漆工和绘画艺术为一体,经过加工,成型,油漆、绘画等工艺制作而成。
纱灯框架取檀木或红椿,并用龙头、风头、象鼻,虎脚等装饰。
经多次革故鼎新,灯璧摒弃原来的色纸和的选用薄似烨翼的丝质绢纱,绘以花卉、山水、人物等形象,纱灯还采用剔墨工艺和点眼手法,画面人物眼晴,在烛光穿射下频频闪眨,栩栩如生,遂形成了精美的无为剔墨纱灯。
无为剔墨纱灯凭借其制作工艺入选安徽省省级非遗名录,多次参加国家级非遗传统技艺大展并获奖。
2012年在黄山参加“首届中国非遗传统技艺大展”获“金奖”,2013年又选送一对送往中南海珍藏。
材料二:年画是我国特有的传统民间美术形式,它以通俗的绘画语言表达了人们喜庆的审美情趣年画始于古代的门神画,是用来祈福消灾的,随着绘画技艺的不断普及和表现形式的不断丰富,年画逐漸成为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装饰品,进而成为一种民间绘画艺术。
年画不仅是春节时五彩缤纷的点缀,还是文化流通、道德教育、审美传播、信仰传承的载体与工具,更是一种看图识字式的大众读物,其中时事题材的年画还是一种百姓喜闻乐见的媒体各地年画中,潍坊杨家埠木板年画已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收藏成为时尚的今天,年画也以其浓都的装饰性和观赏性,成为收藏者们趋之若的热门藏品,在我国传统年画中,以下五类最值得收藏:一为神像,以门神最为常见,还有财神、八仙四为戏曲故事,如《三国演义》中的空城计,《西厢记》中的红娘传书等;五为市井风俗,如春游图、赛龙舟等,这些年画题材丰富,画面或质朴可爱或精致生动,或粗犷豪放或雍容典雅,彰显着我国民间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材料三: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规定: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包括:(一)传统口头文学以及作为其载体的语言;(二)传统美术、书法、音乐、舞蹈、戏剧、曲艺和杂技;(三)传统技艺、医药和历法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以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是以人为本的活态文化遗产,它强调的是以人为核心的技艺、经验、精神,其特点是活态流变,突出的是非物质的属性,更多的是强调不依赖于物质形态而存在的品质。
2019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_历览前贤国与家披文入情悟精华3文言基础突破二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文言基础突破二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之一、解释句中“之”字的意义和用法。
1.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________________ 2.辍耕之.垄上________________ 3.奉之.弥繁________________ 4.侵之.愈急________________ 5.子孙视之.不甚惜________________ 6.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________________ 7.汝识之.乎________________ 8.可以知之.矣________________ 9.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________________ 10.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________________ 11.余之.力尚足以入________________ 12.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________________ 13.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________________ 14.师道之.不传也久矣________________ 15.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________________ 16.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________________ 17.顷之.,烟炎张天________________ 18.蚓无爪牙之.利________________ 19.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________________ 20.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________________ 21.句读之.不知________________ 22.夫晋,何厌之.有________________答案:1~2.动词“到……去”;3~7.第三人称代词“他”“它”“他们”“它们”;8~9.指示代词“这”;10~12.用在定语和中心语中间,“的”;13.用在中心语和补语中间,不译;14~16.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17.用在时间副词后,补足音节;18~20.定语后置的标志;21~22.宾语前置的标志。
古代汉语
1.在古今词义异同的问题上,难处不在同,而在____;不在“迥别”,而在“_____”。
2.单纯的复音词,绝大部分是______字,其中的两个字仅代表单纯复音词的两个______,不可以拆开来逐字解释。
3.在“多人,不能无生得失”中,“得失”是复音词,“得”字无义,“失”字主导。
有人把这种复音词叫做_______。
4.汉字是属于______体系的文字,字形和字义有密切关系,分析字形有助于对_____的了解。
5.《说文解字》的部首是根据_____原则的,而不是检字法原则的部首。
明代_____的《字汇》把部首减为_______部。
6.在汉字发展的过程中,____的产生是一次重大的改革,它直接影响到汉字的构造,改变了篆书以前的古文字的面貌。
7.在秦汉以前,判断句一般不用_____,而是在谓语后面用_____字来帮助判断。
8.在秦代以前,判断句中的“是”字,其实乃是______用作主语或谓语。
9.在古代汉语叙述句中,为了强调宾语,可以把宾语置于动词前,而在宾语后用____字、___字或____字复指。
10.古代汉语的被动名句,可以在动词后面用介词___字以引进行为的主动者。
11.“矣”字是一个表示_____的语气词。
12.“焉”字是一个________兼________。
13.上古双声叠韵词大多描绘_______,古人还利用这样的连绵词来加强诗歌的______,古书注解常用_____字来解释。
14.“彼有遗秉,此有滞穗”,“秉”的词义是_____。
15.“愿无伐善”,“伐”的词义是_____。
16.“八月剥枣”,“剥”通_____,是______的意思。
17.注解古书的工作开始于___代。
汉代著名的注释家有____、____、____、_____等。
18.“传”是指________,“笺”是_________,“疏”、“正义”指的是_________。
19.司马迁的《史记》,在唐代的注解有______的《史记索隐》和______的《史记正义》。
北京市第三十五中学2022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
例句:寡人不敢以先王之臣为臣
A.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与晋
B. 左右皆笑之,以告
C. 且吾不以一眚掩大德
D. 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答案理解运用文言文中虚词的能力。关于“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这一考点,《纲》已明确规定了18个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但在平时的学习中,有必要涉及这18个虚词之外的虚词。解答此类题型,首先要注重课本,系统积累;其次要根据语境分清虚实;再次要处理好用法与意义的关系:用法决定意义,用法不同,意义也不同。本题重点考查“以”字的用法,解答的时候,最重要的就是要了解“以”字所有的用法:一、用作介词。①“以”字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②“以”字起提宾作用。③“以”字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④“以”字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和处所,用法同“于”。⑤“以”字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用法同“与”。二、用作连词。①“以”字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常用来连接动词、形容词(包括以动词、形容词为中心的短语)。②“以”字表示承接关系,“以”前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③“以”字表示目的关系,“以”后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④“以”字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⑤“以”字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三、复音虚词“以是”“是以”,相当“因此”,引出事理发展或推断的结果。本题例句中的“以”字是介词,可译为“把”。
1.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距关,毋内诸侯。
B.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
C.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D.谁习计会,能为文收责于薛者乎?
以作介词的用法
以作介词的用法介词是一种虚词,在句子中表示关系以及一定的意义。
它可以表示时间、地点、原因、方式、目的等十分重要的概念,对于语句的表达具有重要的作用。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以“以”作介词的用法。
一、“以”表示“以...作为”这种用法多用于表达观点、主义或意见,意思是把某事物当做准则或标准,用以做比较。
例如:We should take Deng Xiaoping theory as the guide of our national policy.我们应该以邓小平理论作为我国政策的指导。
二、“以”表示“无论...”这种用法是表示情况不重要,不管发生什么情况,都要坚持或实施的意思。
例如:We must carry out this plan whatever the difficulty.我们无论遇到多大困难也要执行这个计划。
三、“以”表示“用...来”“以”用于表达“用……来”的意思时,其后的动词一般是表示消耗的动词或状语,常见的有用、消耗、花费等。
例如:We should spend money judiciously.我们应该以明智的方式花钱。
四、“以”表示“照着”或“根据”“以”可以用来表示“照着”或“根据”的意思,表示根据某种标准、准则或范例来做某件事。
例如:He left his hometown and settled down in a distant place according to his father will.他照着他父亲的遗言,离开他的家乡,定居在一个遥远的地方。
以上就是关于“以”作介词的几种用法的介绍。
“以”这个介词的用法虽然不多,但是深入理解其含义,运用到实际句子中,可以加强表达的效果。
同时,我们也要注意一些特殊的用法,如搭配不当等,以免词不达意造成误解。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劝学》:文言虚词(课件)
掌握18个常见文言虚词的方法
(1)注重课本,系统积累 文言虚词题是高考与课本联系最直接、最明显的部分。可以把每一个虚词 的不同词性及其不同意义附上课文中的例句,熟记于心。 (2)根据语境分清虚实 文言虚词主要指代词、副词、连词、介词、助词、叹词。有的虚词兼有一 部分实词义,如“之”“与”“因”等,在不同语境中要注意区分。 例:“因”,作为实词“留待作遗施,于今无会因(名词,原因、缘故)” (《孔雀东南飞》);“导大窾,因(动词,顺着、顺应)其固然”(《庖丁 解牛》)”等。作为虚词“或因(介词,依、随着)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兰亭集序》);“不如因(介词,趁机、趁着)善遇之”(《鸿门宴》)”等。
虚词:之。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两个“之”:定语后置的标志 。 译文: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强健的筋骨,
考点分析
文言文中虚词
基础知识积累
1.概念理解 文言虚词是区别于文言实词的一个相对概念。这里的“相对”可以从两方 面理解: 一是相对于文言实词(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等)的范畴,文 言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等。 二是具体到某一个词,会有虚词的义项,也会有实词的义项,所以不能说 哪一个词一定是虚词,虚词在特定语境中也是会做实词的。
易混虚词用法辨析
(1)“以”的介词和连词用法辨析 “以”是文言文里的“活跃分子”。由于语境的不同,“以”既可以作介 词,又可以作连词,还可以作动词(实词用法略)。 ①作介词 a.从语法位置上看。“以”作介词时,语法位置最为灵活。它有时处在主 语和谓语之间,与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组成介宾短语作状语,有时又与名词或名 词性短语组成介宾短语成为后置状语,有时还省略其宾语,单独出现在句中。 如“具以沛公言报项王”的“以沛公言”作状语,“以”译为“把”。 b.从意义作用上看。“以”作介词时,常跟后面的宾语组成介宾短语,表 示动作行为的时间、处所、方位、对象等。
苏教版高中语文18个文言虚词练习(含答案-经典一目了然)
苏教版高中语文18个文言虚词练习(含答案-经典一目了然)文言虚词练习(一)于一解释句中“于”字的意义和用法①乃设九宾礼于庭。
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前一个“于”)③荆国有余地而不足于民。
④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悔。
⑤业精于勤、荒于嬉。
⑥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⑦鲁肃闻刘表卒,言于孙权曰⑧君幸于赵王。
《廉颇蔺相如列传》⑨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⑩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⑴燕王欲结于君。
⑵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
”⑶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后一个“于”)二下列加点的“于”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是()A.臣恐见欺于王而负赵B.冰,水为之,而寒于水C.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D.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三、判断“于”在文中的意义。
“黄鸟1于飞,差池其羽”,何其美也。
然2于吾等,则久别矣。
自十年前偶见之,3于今已十载,未睹其姿。
今造林还草,生态渐复,黄鸟复见,其鸣之美则倍4于昔。
吾乡之美已闻5于四方。
世人皆欲老6于吾乡,此乃多人言7于我也,非吾杜撰耳。
8于是吾等畅饮抒怀,陶然醉9于是,不亦乐乎?文言虚词练习(二)与第1页一解释句中“与”字的意义和用法1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与?2唯求则非邦也与。
3蹇叔之子与师。
4诸侯惟得衣食税租,不与政事。
5与尔三矢。
6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
7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8始而相与,久而相信,卒而相亲。
9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10子曰:“与其进也,不与其退也。
11一与一,谁能惧我?12吾平生知韩信为人,易与耳。
13君之谋过矣,君不与胜者而与不胜者,何故也?14季父不吾与,我起,先取季父矣。
15恐年岁之不吾与。
16日月逝矣,岁不我与。
17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
18当与秦相较。
19遂与之俱出。
20与战胜而得者。
21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22与风水相吞吐。
23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二下列加点的“与”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是()A.去时里正与裹头。
考纲规定十八个虚词的用法
考纲规定十八个虚词的用法一、考纲要求的十八个虚词之、其、而、以、则、乃、于、因、为、若、所、者、也、焉、乎、何、且、与二、用法之:1、代词,可分为人称代词和指示代词两种。
⑴人称代词:可以代人、事、物,代人时可以指单数,也可指复数,多指第三人称,有时也指第一人称。
代事物时可以灵活翻译。
例:①作《师说》以贻之。
代人,他,指李蟠。
②相如固止之。
代人,复数,他们。
③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代人,第一人称,我。
(后一个“之”)④人非生而知之者。
代知识道理。
⑤为之奈何。
代事。
⑥使工匠以药淬之。
代物,指匕首。
⑵指示代词:多表示近指,有时也表示远指。
例:①均之(这)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②而卒葬之(那里)。
2、助词,可分为结构助词和音节助词两种。
⑴结构助词:①用于定语和中心词之间,表示修饰关系,可译成“的”或者“不译”。
A、可译成“的”例:a、今者有小人之言。
b与督亢之地图献秦王B、用于“所字结构”前的“之”不译。
例:a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b向之所欣 c此余之所得也②用于主谓短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
例:a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b即患秦兵之来c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③补语的标志。
例: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④定语后置的标志例:a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b黄鹤之飞尚不得过c高余冠之岌岌兮 d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⑤宾语前置的标志例:a何陋之有 b夫晋,何厌之有 c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⑵音节助词:凑足音节,舒缓语气,无实在意义。
例:a大王遣一介之使(构成四字语) b填然鼓之(动词后)c驾一叶之扁舟(四字语之间) d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时间词后)3、动词,表示“去”“往”“到……去”之意。
例:a夜驰之沛公军 b复之秦 c佯狂不知所之者训练题:1、下列各句中的“之”的用法及意义说得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⑴诸将所请之。
之:助词,凑足音节。
(动词,去,往)⑵宋何罪之有。
之:宾语前置的标志,无义。
⑶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完整版)文言虚词以------练习及答案
文言虚词“以”------练习及答案高三文言虚词系列一、解释各句中“以”的意义以及用法。
1、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2、自以寿不得长3、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4、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5、忠不必用矣,贤不必以6、如或知尔,则何以哉?7、宫之奇以其族行8、农民以鬻子者9、无以,则王乎!10、不以物喜,不以己悲11、不赂者以赂者丧12、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13、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14、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15、不以此时引纲维,尽思虑16、愿以十五城请易璧17、请其矢,盛以锦囊18、方其系燕父子以组19、余船以次进20、物以类聚,人以群分21、高祖以圣武定鼎22、以相国守代23、以资政殿学士行24、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25、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26、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27、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28、木欣欣以向荣29、作《师说》以贻之30、举以予人,如弃草芥31、背晋以归梁32、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二、下列加点的“以”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是( )A.赵亦盛设兵以待B.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C.夫夷以近,则游者众D.余与四人拥火以人E.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F.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G.今以钟馨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H.以至晋鄙军之日北乡自刭三、判断“以”在文中的意义。
“秉烛夜游,良有1以也。
”若2以己美于潘安,则出无伤;否则,3以如吾之容现于当衢,则恐惊人。
故自当4以书卷为伴,弃夷5以近则随众而游,险以远则独不敢至之怯,慕“凌九霄6以闹天宫”之勇,从而可醉乎“木欣欣7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之美……畅游书海8以极夫天地之乐,如此,9以帝位予我,亦弃之也,岂10以一冕之故而弃心神之逸?11以吾有如此之意,故方能长享逸乐。
吾虽12以康熙六年至京师,然终未13以权贵交,14以上乃吾心之剖白,希汝能察之,故不必有“贤不见用,忠不见15以”之叹。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教师)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主要考查常见文言虚词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和用法。
江苏卷2014年直接设题考查,2015年则变为不直接命题,但放在翻译题中间接考查。
“常见文言虚词”,即《考试说明》明确规定的18个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文言虚词的考查包括两方面的内容:其一,要求考生在阅读文言文时,应根据上下文,正确理解某个虚词的具体意义和用法;其二,主要指虚词在句中的意义与语法功能,如词性、语法作用等。
文言虚词主要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文言代词也归入文言虚词之中。
在高考中出现频率最多的是连词、介词、副词、助词、代词的用法。
一、摆正文言虚词的四个关系文言虚词题得分率一直很低,从2015年高考各省、市阅卷组抽样统计的结果来看,正确率整体上还未达到百分之六十。
为使高考文言虚词的复习收到事半功倍的实效,必须摆正“四个关系”。
(一)用法与意义的关系比较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的异同,考生多注重意义,而不注重用法,这极易导致判断的失误。
文言虚词的“意义”是缘“用法”而生的,我们在辨析其异同时,应该遵循先“用法”后“意义”的原则,只有这样,才能化繁为简,绕开误区,准确作答。
高考试卷中虚词题“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选项,就是最好的例证。
虽然题干有“意义”和“用法”两个方面的考查要求,但题眼基本都设在“用法”的异同上,解题进展到“用法”层次,正确答案就已基本明了,无须再在表述不一的“意义”上耗时费神。
(二)常见与特殊的关系高考试题考查的文言虚词用法都是“常见”用法,基本没有触及词典中列举的冷僻的“特殊”用法。
因此,在掌握文言虚词用法时,应该着力于“常见”用法,理清主干知识,力避“眉毛胡子一把抓”。
无论是从浅易文言文的阅读实际来看,还是从高考试卷的考查实际来看,考生对文言虚词用法的把握都应该紧紧围绕“常见”用法,切不可“满天撒网”,更不可“舍本逐末”。
自康乐以来的以的用法和意思
自康乐以来的以的用法和意思一、康乐的用法和意思康乐一词在汉语中既可作名词使用,表示身心舒畅的状态,也可作动词使用,表示恢复健康或享受生活。
康乐作为一个多义词,在不同语境中有着不同的解释和用法。
1. 名词用法:表示身心舒畅的状态在名词用法中,康乐常用于描述人们身心状态的愉悦与满足。
比如我们可以说一个人享受了度假带来的康乐。
2. 动词用法:表示恢复健康或享受生活在动词用法中,康乐指恢复健康或者过上幸福愉快的生活。
例如,“他通过锻炼身体成功地康乐起来了。
” “她很喜欢旅行,这让她觉得生活更加康乐。
”二、自康乐以来的演变历程自古以来,对于康乐的理解和需求一直存在,并且随着社会进步、科技发展和人们价值观念的变化而不断演变。
1. 古代的自然与修养在古代中国文化中,人们认为自然风光和内心修养是获得康乐的重要途径。
人们追求的康乐常常与大自然息息相关,通过观赏花鸟、听音乐、读书写字等活动来达到身心舒畅的状态。
2. 现代社会中的多元化方式随着现代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和工作压力的增大,人们对于康乐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
除了传统的文化艺术形式外,现代社会出现了更多多样化和个性化的康乐方式。
如旅游度假、娱乐休闲活动以及体育运动等各种方式都成为人们寻求舒适和愉悦生活的手段。
三、康乐对身心健康带来的益处1. 缓解压力与焦虑情绪长期面临工作或学业压力之下,人们常常感到疲惫不堪并产生焦虑情绪。
而通过参与康乐活动可以有效缓解这些负面情绪,让身心得到放松和舒展。
2. 增强体质与提升自信参与体育运动等锻炼能够增强身体的免疫力,改善体质。
在这个过程中,人们意识到自己的进步与成长,从而提升自信心。
3. 培养社交能力和亲密关系与他人一起参与康乐活动有助于培养社交能力,并建立起深厚的友谊和亲密关系。
这不仅丰富了生活的情感层面,还通过分享快乐对抗生活中的孤单感。
四、康乐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性1. 增加幸福指数一个快乐和满足的公民群体将有助于创造一个更加和谐和幸福的社会。
以的用法及例句高中
以的用法及例句高中在高中语文学习中,“以”这个字的用法多样且复杂,掌握好它对于理解文言文以及提升语文素养至关重要。
下面我们就来详细探讨一下“以”在高中阶段常见的用法,并结合例句加以说明。
“以”作介词用,有多种含义。
表示“用、拿、把”。
例如,“愿以十五城请易璧”,这里的“以”就是“拿、用”的意思,说愿意用十五座城池来交换和氏璧。
再如“以刀劈狼首”,意思是用刀砍狼的头,“以”表示使用的工具。
表示“凭借、依靠”。
像“以勇气闻于诸侯”,是凭借勇气在诸侯间闻名。
“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凭借您的力量,连魁父这座小山都不能削减。
表示“按照、依照”。
“余船以次俱进”,其余的船只按照次序一起前进。
“以”作连词,也有不同的用法。
表示“因为、由于”。
比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因为外物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
“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赵王难道会因为一块和氏璧的缘故欺骗秦国吗?表示“来、用来”。
“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请求立太子为王,来断绝秦国的念头。
“属予作文以记之”,嘱托我写一篇文章来记述这件事。
表示“以致”。
“以塞忠谏之路也”,以致堵塞了忠臣进谏的道路。
“以”还作动词,有“认为”的意思。
“皆以美于徐公”,都认为我比徐公美。
在“以为”这个词中,“以”也有不同的解释。
“以为”作“把当作(看作)”解。
例如,“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老虎看到它,是个巨大的东西,把它当作神。
“以为”作“认为”解。
如“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我认为百姓之间的交往尚且不互相欺骗,何况是大国呢?另外,“以”字还有一些特殊的用法。
“有以”“无以”,“有以”表示“有什么办法用来”,“无以”表示“没有什么办法用来”。
“项王未有以应”,项王没有什么话来回答。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所以不积累一步半步的行程,就没有办法达到千里之远。
总之,“以”在高中语文中的用法丰富多样,需要我们结合具体的语境仔细分析和理解。
以用法及意义范文
以用法及意义范文用法及意义可以指不同的事物或概念。
以下是几个可能的解释:1.用法:指一些事物或工具的正确使用方法。
例如,使用说明书通常会提供电子设备的正确用法,告诉用户如何操作设备以及避免潜在危险。
意义:正确的用法可以确保事物或工具的有效使用并提高效率。
例如,正确使用电子设备可以延长其使用寿命并避免不必要的损坏。
此外,正确的使用方法也可以确保用户的安全。
2.用法:指一种语言或词汇的正确运用方式。
例如,学习一门外语时,我们需要了解该语言的语法规则、词汇用法以及不同句子结构的正确运用方式。
意义:正确的语言用法可以使我们的交流更加清晰和准确。
例如,正确使用语法规则可以避免产生歧义或误解。
此外,良好的语言用法也可以使我们的表达更加有说服力和专业。
3.用法:指一些事物或概念的常见或传统用途。
例如,红包在中国传统上用于庆祝年节或特殊场合,通常包含金钱作为礼物。
意义:了解一些事物或概念的常见用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文化和社会习俗。
这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融入社会,并避免因触犯他人的习惯或传统而引发尴尬或冲突。
意义:了解一些事物或工具的用法可以帮助我们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功能和效用。
例如,了解手机的各种功能可以让我们更好地满足我们的沟通、娱乐和工作需求。
5.用法:指一种习俗、礼仪或行为的适当方式。
例如,在一些社交场合,我们需要牢记用餐礼仪,如正确使用餐具、遵守用餐顺序等。
意义:正确的行为用法可以使我们在社交场合更加体面和得体。
它可以显示我们的尊重和关怀,赢得他人的好感和尊重。
此外,了解习俗和礼仪的正确用法也可以帮助我们避免冒犯他人或引起不必要的误解。
综上所述,用法及意义可以涵盖多个领域和层面,从正确使用事物和工具,到正确运用语言和表达,再到了解习俗和传统的适当行为方式。
了解和遵守正确的用法可以使我们更好地实现目标、提高效率,并在社交和文化交流中更好地融入和互动。
不以疾也中以的用法
不以疾也中以的用法不以疾也中以是一个古代成语,它的意思是说不以言语直接表达情感,而是通过深刻的含蓄、细腻的表达方式来传达内心的真情实感。
这个成语源自于中国古代文学,是一种典型的中国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智慧和情感表达方式。
在现代社会,虽然我们生活在一个注重直接表达的文化环境中,但不以疾也中以的精神与智慧在今天依然具有深远的意义。
在不同的语境中,我们也可以发现不以疾也中以的用法,接下来,我们将从不同角度详细探讨不以疾也中以的含义、历史渊源、文化意义以及在现代社会中的运用。
在深入理解不以疾也中以之前,我们需要了解这个成语的来源与历史渊源。
不以疾也中以这个成语最早出现在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例如李商隐的《夏日绝句》就有“勾揲安葬,不以疾也中以。
”这句诗就包含了这个成语的含义,其中通过“不以疾也中以”表达了对内心情感的细腻、含蓄的表达。
这种含蓄的表达方式源于中国古代文化中的儒家思想和道家理念,深受孔子、孟子以及庄子等思想家的影响。
在古代社会中,人们追求内心的平和与安宁,倡导含蓄、细腻的情感表达方式。
不以疾也中以成为了古代文人士大夫们表达情感的一种方式,成为了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一部分。
我们来深入了解不以疾也中以的内涵和文化价值。
不以疾也中以的精神是一种典型的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强调内心深处真情实感的细腻表达,注重情感的内化和含蓄的表达。
相较于西方文化中直接、坦率的表达方式,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了内心的修养和情感的含蓄。
不以疾也中以所展现的是一种婉约的美学,在文字和情感的表达中通过细腻的笔触、微妙的意象传达内心的真情实感。
由此可见,不以疾也中以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深刻的智慧和情感表达方式,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独特魅力的审美理念和情感传达方式。
不以疾也中以在当代社会中仍然具有深刻的意义。
在当今社会,虽然我们生活在一个鼓励直接表达与坦率交流的环境中,但不以疾也中以的精神与智慧仍然对我们有着重要的启示和指导作用。
在日常交往中,我们很多时候会遇到需要含蓄表达情感的场合,比如对爱人的深情表达、对亲人的牵挂、对友情的真挚等等。
可以为师矣以的用法和意思
可以为师矣以的用法和意思一、什么是“可以为师矣以”?“可以为师矣以”是一句出自《论语》中的经典句子,意思是“可以作为老师去教导别人了”。
这句话在孔子时代就已经出现,并且至今仍然广泛应用。
它表达了一个人具备了足够的学识、能力以及品德,已经有资格去做一个引导他人、传授知识的导师。
二、使用情境和涵义1. 用于表达自己或他人具备成为良好教育者的条件。
当某个人在某个领域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并且能够将自己所拥有的知识或技能传授给其他人时,我们可以说他“可以为师矣以”。
这个词组常常被用来形容那些具备相应素质并担任教育工作的人。
2. 表示自己已经掌握了足够多的知识和技能,有资格去指导和辅助别人学习。
无论是在学校还是社会生活中,往往有些人因为才华出众或者经验丰富,被他人当作学习的榜样和导师。
当这个人觉得自己已经能够为他人提供帮助和指导时,便可以说“可以为师矣以”。
三、“可以为师矣以”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1. 教育领域在教育领域中,“可以为师矣以”指的是那些具备了优秀教育素质的老师、教授或导师。
只有满足多个条件如知识水平高、经验丰富、善于引导和激励学生等,才能被称作“可以为师矣以”。
这是对教育工作者不断追求自我提升和发展的一种认可。
2. 艺术领域在艺术领域,“可以为师矣以”常用来形容那些具备出色技艺并愿意传承给后辈的艺术家。
音乐界有许多著名指挥家将自己的指挥技巧传授给年轻的音乐家,他们被认可为是“可以为师矣以”的人物。
同样地,在绘画、舞蹈及文学等领域也存在着许多这样的例子。
3. 商业和职场在商业和职场中,“可以为师矣以”常常用来形容那些在自己领域表现优异并能够指导他人取得成功的人。
他们拥有丰富的经验和广泛的知识,能够为团队成员提供专业指导和建议。
这种精神不仅有助于团队发展,也是一种对个人能力不断深化与提高的肯定。
四、价值与启示“可以为师矣以”所表达的意思超越了单纯的教育含义,它体现了一种积极进取、持续学习的精神。
无论身处何时何地,我们都应该勇于追求知识,不断提高自己,使自己具备为他人提供帮助和支持的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解释各句中“以”的意义以及用法。
1、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2、自以寿不得长
3、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4、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5、忠不必用矣,贤不必以
6、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7、宫之奇以其族行
8、农民以鬻子者
9、无以,则王乎!
10、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11、不赂者以赂者丧
12、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13、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
14、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
15、不以此时引纲维,尽思虑
16、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17、请其矢,盛以锦囊
18、其系燕父子以组
19、余船以次进
20、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21、高祖以圣武定鼎
22、以相国守代
23、以资政殿学士行
24、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25、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26、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
27、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
28、木欣欣以向荣
29、作《师说》以贻之
30、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31、背晋以归梁
32、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
二、下列加点的“以”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是( )
A.赵亦盛设兵以待
B.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
C.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D.余与四人拥火以人
E.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F.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
G.今以钟馨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H.以至晋鄙军之日北乡自刭
三、判断“以”在文中的意义。
“秉烛夜游,良有1以也。
”若2以己美于潘安,则出无伤;否则,3以如吾之容现于当衢,则恐惊人。
故自当4以书卷为伴,弃夷5以近则随众而游,险以远则独不敢至之怯,慕“凌九霄6以闹天宫”之勇,从而可醉乎“木欣欣7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之美……
畅游书海8以极夫天地之乐,如此,9以帝位予我,亦弃之也,岂10以一冕之故而弃心神之逸?11以吾有如此之意,故方能长享逸乐。
吾虽12以康熙六年至京师,然终未13以权贵交,14以上乃吾心之剖白,希汝能察之,故不必有“贤不见用,忠不见15以”之叹。
答案
一、解释句中“以”字的意义和用法
1—3动词“以为”“认为”;4—5动词“使用”;6动词“做”;7动词“率领”;8动词“有”;9动词通“已”,“停止”;10—12介词“因为”“由于”;13—14介词“在,从”;15介词“在……的时候”;16—18介词“拿,用,把,凭”;19—20介词“按照”;21介词“依靠”;22—23介词“凭借……的身份”;24连词,表并列;25—27连词,表因果;28连词,表修饰;29—30连词,表目的“来,用来”;31表承接;32副词,通“已”,已经。
二、BG(A目的连词B把C并列连词D顺承连词E因为F凭借G把H在)
三、
1、名词,可译为原因
2、动词,可译为认为
3、介词,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依据的工具、方法馺其他,可译为凭借
4、介词,可译为把
5、连词,相当于而,表并列或递进关系
6、连词,相当于而,表承接关系
7、连词,相当于而,表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词
8、连词,表目的关系,可译为“来”
9、介词,起提宾作用,可译为“把”
10、介词,可译为因
11、连词,表原因,可译为“因为”
12、介词,可译为在
13、介词,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为跟、和
14、连词,表界限或范围
15、动词,可译为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