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以的意义和用法

合集下载

文言文翻译以的用法

文言文翻译以的用法

夫文言文,古之文章也,言辞古朴,韵味悠长。

其中,“以”字,用法繁多,意义深远,实为文言文中之要字。

今试论“以”字在文言文中的用法,以飨读者。

一、表示手段、方法“以”字在文言文中常用于表示动作的手段或方法。

例如:1.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是以吾欲与子偕行。

(《论语·卫灵公》)译:那些只知道吃肉的人是鄙陋的,不能深谋远虑。

因此我想与你一同出行。

2. 故为之说,以俟夫观者得焉。

(《庄子·逍遥游》)译:所以我写下这篇寓言,以期待那些观赏者能从中得到启发。

二、表示原因、理由“以”字在文言文中也常用于表示原因或理由。

例如:1. 以吾从先进于师也,故吾言甚略。

(《孟子·离娄上》)译:因为我跟随先贤学习,所以我的言辞非常简略。

2. 君子之泽,五世而斩,以其不能以礼制之也。

(《左传·僖公二十五年》)译:君子的恩泽,五代之后就会消失,因为他不能用礼制来约束自己。

三、表示目的、结果“以”字在文言文中还常用于表示目的或结果。

例如:1.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故乃伐之。

(《左传·僖公二十五年》)译:因为他对晋国无礼,同时又背叛了楚国,所以我们就攻打他。

2. 以其无信,故吾弗信也。

(《论语·为政》)译:因为他没有信用,所以我才不相信他。

四、表示条件、限制“以”字在文言文中还可以表示条件或限制。

例如:1. 以其不孝也,故吾弗与也。

(《论语·为政》)译:因为他不孝顺,所以我才不与他交往。

2. 以其不仁也,故吾不与也。

(《孟子·离娄上》)译:因为他不仁,所以我才不与他为伍。

五、表示凭借、依靠“以”字在文言文中还可以表示凭借或依靠。

例如:1. 以吾一日长乎尔,母吾以也。

(《论语·为政》)译:因为我比你们年长一天,不要因此就轻视我。

2. 以吾之力,足以胜彼矣。

(《孟子·告子下》)译:凭借我的力量,足以战胜他们。

总之,“以”字在文言文中的用法丰富多样,既可表示手段、方法,又可表示原因、理由,还可表示目的、结果、条件、限制以及凭借、依靠等。

文言虚词“以”的用法及举例

文言虚词“以”的用法及举例

文言虚词“以”的用法及举例(一)介词1.表示工具。

译为:拿,用,凭着。

①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廉颇蔺相如列传》)②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璧之下。

(《石钟山记》)2.表示凭借。

译为:凭,靠。

①以勇气闻于诸侯。

(《廉颇蔺相如列传》)②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项脊轩志》)③皆好辞而以赋见称。

(《屈原列传》)3.表示所处置的对象。

译为:把。

①操当以肃还付乡党。

(《赤壁之战》)4.表示时间、处所。

译为:于,在,从。

①以八月十三斩于市。

②以崇祯十七年夏,自京师徒步入华山为黄冠。

③果予以未时还家,而汝以辰时气绝。

5.表示原因。

译为:因为,由于。

①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廉颇蔺相如列传》)②卒以吾郡这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

(《五人墓碑记》)③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屈原列传》)6.表示依据。

译为:按照,依照,根据。

①今以实校之。

(《赤壁之战》)②余船以次俱进。

(《赤壁之战》)说明:“以”字的宾语有时可以前置,有时可以省略。

①以一当十(成语)②夜以继日(成语)③秋以为期(《诗经?氓》)(二)连词。

1.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

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

①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游褒禅山记》)②忽魂悸以魄动。

(《梦游天姥吟留别》)2.表示承接关系,前一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

可译为"而"或省去。

①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石钟山记》)②樊哙侧其盾以撞。

(《鸿门宴》)③各各竦立以听。

(《促织》)3.表示目的关系,后一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

可译“而”“来”“用来”“以致”等。

①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

(《廉颇蔺相如列传》)②当求数顷之田,于伊、颍之上,以待余年,教吾子与汝子(《祭十二郎文》)③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六国论》)5.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

文言文 以的用法

文言文 以的用法

在文言文中,“以”是一个多功能的虚词,它的用法非常灵活且多样。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以”的用法:1,作介词:表示工具、手段或方法。

例如:“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廉颇蔺相如列传》) 这里的“以”表示用十五座城来交换。

表示凭借或依靠。

例如:“以勇气闻于诸侯。

”(《廉颇蔺相如列传》) 这里的“以”表示凭借勇气。

表示原因或理由。

例如:“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廉颇蔺相如列传》) 这里的“以”表示因为一璧。

表示时间或期限。

例如:“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

”(《廉颇蔺相如列传》) 这里的“以”表示在……的时候。

表示身份或地位。

例如:“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

”(《廉颇蔺相如列传》) 这里的“以”表示只凭借。

表示对事物的处置。

例如:“乃入见。

问:“何以战?”(《曹刿论战》) 这里的“以”表示用什么来。

2,作连词:表示目的,相当于“而”。

例如:“作《师说》以贻之。

”(《师说》) 这里的“以”表示来。

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相当于“而”。

例如:“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游褒禅山记》) 这里的“以”表示并且。

表示承接关系,相当于“而”。

例如:“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游褒禅山记》) 这里的“以”表示于是、就。

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但”、“却”。

例如:“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

”(《游褒禅山记》) 这里的“以”表示但是。

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词,相当于“而”,或不译。

例如:“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这里的“以”表示……的样子。

以上仅为“以”在文言文中的一些常见用法。

由于文言文的语境和背景多样,其实际用法可能更为复杂和多样。

因此,在理解和翻译文言文时,需要根据上下文和语境来准确判断“以”的具体用法和意义。

以的用法文言文举例

以的用法文言文举例

以的用法文言文举例一、"以"的用法简介在文言文中,“以”是一个非常常见且多义的字,其用法相当丰富。

它既可以作介词、副词,又可以作动词和从属连词。

下面将结合具体的文言文例句,逐一介绍其常见的用法和含义。

二、以……为患这是“以”字作为介词的一种常见用法。

表示某种事物或情况给人带来困扰、造成问题或危害。

例如:“狼烟四起,强敌环伺,确已以北方夷族为患。

”这句话意味着北方夷族给中原地区带来了威胁和不安。

三、以……为鉴这是“以”字作为介词的另一种常见用法。

指把某个人或事物视作借鉴,在类似情况下引以为戒,并从中吸取经验教训。

例如:“昔日晋之乱,此道也;今之乱,亦可恶者。

”这句话表明作者通过比较过去与现在的混乱局势,认为他们都应该引以为戒。

四、以……而名这是“以”字作动词的一种常见用法,表示通过某种特定事物或方式使得名字成为此物的代称。

例如:“昔晋楚之敌,以胜折其属国而并吞之。

”此句话中,“以胜折其属国”意即以胜利战绩压服对方并吸收并灭亡其附庸国。

五、以……为例这是“以”字作为介词的用法之一。

意为拿某个事例作为示范,提供一个具体的例子来说明问题。

例如:“以牛头山之石尤丑耳!”这句话说明了石头有多么丑陋,从而警示人们不要自满与平庸。

六、以……须臾这是“以”字作动词的一种常见用法,意味着某种动作或情况持续很短的时间。

例如:“惟知道勉上来者宗教也;刹住也者尧舜禹汤武周蒙等;颇半日.至困竟底也者非泽仁也。

”此句中,“至困竟底”谈到了泽仁最后极度困顿和绝望的状态。

七、以……来说这是“以”字作为介词使用的常见结构。

表示按照某种标准或观点来衡量、评价和描述。

例如:“贫富贵贱,无赖义士,天与人常然也。

”这句话说明了根据不同的评判标准,人们的贫富和高低地位是多种多样的。

八、以……断之这是“以”字作为从属连词使用的常见结构。

表示依据某种条件或因素对某事做出决断或判断。

例如:“欴见此狗窃拟于夜半束券而干将者,如聪明正直者,则可以知其弄哄。

文言文中“以”字的用法

文言文中“以”字的用法

文言文中“以”字的含义和用法宇文皓月汉语言文化丰富多彩,古汉语中一词多义现象更是屡见不鲜。

在分歧的语言环境里,即使是同一个字,含义也各不相同。

所以理解词义时必须根据古汉语语言习惯,再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这样才不至于歪曲了原文的意思。

“以”字在初中语文教材文言文篇目中出现的频率较高,其含义和用法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一、作动词,译为“认为、以为”。

例句:1、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两小儿辩日》2、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三峡》3、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公输》4、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

《邹忌讽齐王纳谏》一、介词,相当于“用”。

例句:1、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醉翁亭记》2、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送东阳马生序》3、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

《核舟记》4、为坛而盟,祭以尉首。

《陈涉世家》二、介词,相当于“把、拿”。

例句:1、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

《陈涉世家》2、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出师表》3、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

《童趣》4、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曹刿论战》三、介词,可译成“因、因为”。

例句:1、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送东阳马生序》2、以其境过清,不成久居,乃记之而去。

《小石潭记》3、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陈涉世家》4、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岳阳楼记》有时与“是”连用为“是以”或“以是”,可理解为“因此”。

例如:1、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送东阳马生序》2、是以众议举宠为督。

《出师表》3、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出师表》五、介词,可译为“凭借”。

例句: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2、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曹刿论战》3、以残年余力,曾不克不及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4、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文言文中“以”字的用法

文言文中“以”字的用法

文言文中“以”字的含义和用法汉语言文化丰富多彩,古汉语中一词多义现象更是屡见不鲜。

在不同的语言环境里,即使是同一个字,含义也各不相同。

所以理解词义时必须根据古汉语语言习惯,再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这样才不至于歪曲了原文的意思。

“以”字在初中语文教材文言文篇目中出现的频率较高,其含义和用法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一、作动词,译为“认为、以为”。

例句:1、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两小儿辩日》2、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三峡》3、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公输》4、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

《邹忌讽齐王纳谏》一、介词,相当于“用”。

例句:1、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醉翁亭记》2、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送东阳马生序》3、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

《核舟记》4、为坛而盟,祭以尉首。

《陈涉世家》二、介词,相当于“把、拿”。

例句:1、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

《陈涉世家》2、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出师表》3、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

《童趣》4、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曹刿论战》三、介词,可译成“因、因为”。

例句:1、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送东阳马生序》2、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小石潭记》3、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陈涉世家》4、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岳阳楼记》有时与“是”连用为“是以”或“以是”,可理解为“因此”。

例如:1、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送东阳马生序》2、是以众议举宠为督。

《出师表》3、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出师表》五、介词,可译为“凭借”。

例句: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2、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曹刿论战》3、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4、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唐雎不辱使命》六、介词,相当于“从、由”。

文言文虚词以的用法

文言文虚词以的用法

文言文虚词以的用法
1. “以”可以表示动作行为的凭借呀,就像“以勇气闻于诸侯”,这里的“以”不就是凭借勇气在诸侯间出名嘛,这多好理解呀!
2. “以”还能用来表示动作行为使用的工具或方法呢,比如说“愿以十五城请易璧”,不就是用十五座城来换和氏璧嘛,是不是一下子就懂啦?
3. 你知道吗,“以”还能表示因果关系哟!像“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就是因为外物而欢喜或悲伤呀,这不是很妙吗?
4. 哎呀,“以”也可以表示时间、处所呀,“以八月十三斩于市”,多清晰地说明了时间和处所呀!
5. 嘿,“以”还能连接两个动词或形容词呢,就像“拥火以入”,这多形象呀!
6. 还有呀,“以”可以用来表示目的,“作《师说》以贻之”,就是写《师说》来赠给别人呀,简单吧!
7. 哇塞,“以”甚至能表示承接关系呢,比如“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多自然呀!
总之啊,“以”的用法可真是丰富多样呀,大家一定要好好掌握呀!。

最新文言文中“以”字的用法

最新文言文中“以”字的用法

文言文中“以”字的含义和用法汉语言文化丰富多彩,古汉语中一词多义现象更是屡见不鲜。

在不同的语言环境里,即使是同一个字,含义也各不相同。

所以理解词义时必须根据古汉语语言习惯,再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这样才不至于歪曲了原文的意思。

“以”字在初中语文教材文言文篇目中出现的频率较高,其含义和用法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一、作动词,译为“认为、以为”。

例句:1、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两小儿辩日》2、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三峡》3、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公输》4、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

《邹忌讽齐王纳谏》一、介词,相当于“用”。

例句:1、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醉翁亭记》2、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送东阳马生序》3、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

《核舟记》4、为坛而盟,祭以尉首。

《陈涉世家》二、介词,相当于“把、拿”。

例句:1、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

《陈涉世家》2、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出师表》3、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

《童趣》4、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曹刿论战》三、介词,可译成“因、因为”。

例句:1、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送东阳马生序》2、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小石潭记》3、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陈涉世家》4、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岳阳楼记》有时与“是”连用为“是以”或“以是”,可理解为“因此”。

例如:1、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送东阳马生序》2、是以众议举宠为督。

《出师表》3、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出师表》五、介词,可译为“凭借”。

例句: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2、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曹刿论战》3、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4、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唐雎不辱使命》六、介词,相当于“从、由”。

文言文中以字的用法

文言文中以字的用法

文言文中以字的用法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文言文中“以”字的含义和用法汉语言文化丰富多彩,古汉语中一词多义现象更是屡见不鲜。

在不同的语言环境里,即使是同一个字,含义也各不相同。

所以理解词义时必须根据古汉语语言习惯,再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这样才不至于歪曲了原文的意思。

“以”字在初中语文教材文言文篇目中出现的频率较高,其含义和用法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一、作动词,译为“认为、以为”。

例句:1、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两小儿辩日》2、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三峡》3、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公输》4、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

《邹忌讽齐王纳谏》一、介词,相当于“用”。

例句:1、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醉翁亭记》2、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送东阳马生序》3、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

《核舟记》4、为坛而盟,祭以尉首。

《陈涉世家》二、介词,相当于“把、拿”。

例句:1、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

《陈涉世家》2、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出师表》3、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

《童趣》4、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曹刿论战》三、介词,可译成“因、因为”。

例句:1、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送东阳马生序》2、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小石潭记》3、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陈涉世家》4、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岳阳楼记》有时与“是”连用为“是以”或“以是”,可理解为“因此”。

例如:1、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送东阳马生序》2、是以众议举宠为督。

《出师表》3、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出师表》五、介词,可译为“凭借”。

例句: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2、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曹刿论战》3、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4、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文言文以的用法和意义

文言文以的用法和意义

文言文以的用法和意义文言文中“以”的用法和意义:1、作介词:行为产生的原因,相当于因、因为、由于。

举例:《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

”2、作介词:对事物的处置,相当于用、拿、把、将。

举例:《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

”3、作副词:完成,相当于既、已经。

举例:《史记·陈涉世家》:“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

”4、作动词:用,使用。

举例:战国·屈原《涉江》:“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5、作动词:做。

举例:先秦·佚名《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如或知尔,则何以哉?”6、作动词:认为。

举例:战国·刘向《邹忌讽齐王纳谏》:“皆以美于徐公。

”7、作介词:凭借。

举例:《曹刿论战》:“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8、有时与“是”连用为“是以”或“以是,可理解为“因此”。

举例:《出师表》:“是以众议举宠为督。

”9、作介词:从、由。

举例:《隆中对》:“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

”10、作介词:按照。

举例:《曹刿论战》:“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11、作连词:用来、以便。

举例:《出师表》:“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

”12、作连词,表示顺承,相当于“而”,也可不译。

举例:《送东阳马生序》:“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13、作连词:以致。

举例:《出师表》:“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

”。

文言文中“以”字的用法

文言文中“以”字的用法

文言文中“以”字的含义和用法汉语言文化丰硕多彩,古汉语中一词多义现象更是不足为奇。

在不同的语言环境里,即便是同一个字,含义也各不相同。

因此明白得词义时必需依照古汉语语言适应,再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如此才不至于歪曲了原文的意思。

“以”字在初中语文教材文言文篇目中显现的频率较高,其含义和用法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一、作动词,译为“以为、以为”。

例句:1、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两小儿辩日》2、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三峡》3、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公输》4、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

《邹忌讽齐王纳谏》一、介词,相当于“用”。

例句:1、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醉翁亭记》2、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送东阳马生序》3、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

《核舟记》4、为坛而盟,祭以尉首。

《陈涉世家》二、介词,相当于“把、拿”。

例句:1、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

《陈涉世家》2、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出师表》3、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

《童趣》4、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曹刿论战》三、介词,可译成“因、因为”。

例句:1、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假设人也。

《送东阳马生序》2、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小石潭记》3、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陈涉世家》4、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岳阳楼记》有时与“是”连用为“是以”或“以是”,可明白得为“因此”。

例如:一、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送东阳马生序》二、是以众议举宠为督。

《出师表》3、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出师表》五、介词,可译为“凭借”。

例句:一、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二、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那么请从。

《曹刿论战》3、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4、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文言虚词以的用法

文言虚词以的用法

“以”字在初中语文教材文言文篇目中出现的频次较高,其含义和用法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种:一、作动词,译为“认为、认为”。

例句:1、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两小儿辩日》2、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三峡》3、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公输》4、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

《邹忌讽齐王纳谏》一、介词,相当于“用”。

例句:1、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醉翁亭记》2、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送东阳马生序》3、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

《核舟记》4、为坛而盟,祭以尉首。

《陈涉世家》二、介词,相当于“把、拿”。

例句:1、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

《陈涉世家》2、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出师表》3、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

《童趣》4、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曹刿论战》三、介词,可译成“因、由于”。

例句:1、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送东阳马生序》2、以其境过清,不行久居,乃记之而去。

《小石潭记》3、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陈涉世家》4、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岳阳楼记》四、有时与“是”连用为“是以”或“以是”,可理解为“所以”。

比如:1、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送东阳马生序》2、是以众议举宠为督。

《出师表》3、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出师表》五、介词,可译为“依靠”。

例句: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2、忠之属也,能够一战,战则请从。

《曹刿论战》3、以残年余力,曾不可以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4、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唐雎不辱使命》六、介词,相当于“从、由”。

比如: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

《隆中对》七、介词,译为“依据”。

比如: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小大之狱,虽不可以察,必以情。

《曹刿论战》八、连词,相当于“用来、以便”。

例句:1、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

以的文言文解释及意思

以的文言文解释及意思

以的文言文解释及意思yǐ①用;使用。

《涉江》:“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②做。

《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如或知尔,则何以哉?”③认为。

《邹忌讽齐王纳谏》:“皆以美于徐公。

”④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可视情况译为“拿”、“用”、“凭”、“把”等。

《廉颇蔺相如列传》:“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⑤起提宾作用,可译为“把”。

《廉颇蔺相如列传》:“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

”⑥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等。

《捕蛇者说》:“而吾以捕蛇独存。

”《廉颇蔺相如列传》:“且以强秦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

”⑦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地点,可译为“在”、“从”。

《苏武传》:“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

”⑧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用法同“与”,可译为“和”、“跟”;有时可译为“率领、带领”。

《战国策·周策》:“天下有变,王割汉中以楚和。

”《信陵君窃符救赵》:“(公子)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

”⑨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可译为“而”、“又”、“并且”等,也可省去。

《游褒禅山记》:“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⑩表示承接关系,“以”前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和方式,可译为“而”,也可省去。

《游褒禅山记》:“予与四人拥火以入。

”⑾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由于”。

《廉颇蔺相如列传》:“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⑿表修饰和被修饰关系。

《归去来辞》:“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⒀表目的关系,可译为“而”“来”“用来”等。

《师说》:“作《师说》以贻之。

”⒁表示时间、方位、数量的界限或范围,用法同现代汉语。

《张衡传》:“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

”⒂表示在叙述某件事时又转到另一件事上,可译为“至于”。

《柳毅传》:“然自约其心者,达君之冤,余无及也。

以言慎勿相避者,偶然耳,岂有意哉!”⒃通“已”。

已经。

《陈涉世家》:“座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

文言虚词“以”的用法及判断

文言虚词“以”的用法及判断

文言虚词“以”的用法及判断文言虚词“以”的用法及判断刘金山郭玉梅文言虚词“以”,是高考文言文阅读题中经常考查的一个,也是大纲和考试说明要求掌握的18个常考文言虚词之一。

【“以”的意义和用法】一、介词1.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译为“用、拿、凭、依据、按照、用(凭)……身份”等。

如:①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廉颇蔺相如列传》)(以:用)②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

(《五人墓碑记》)(以:用……身份)2.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由于”。

如: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

(《廉颇蔺相如列传》)3.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和处所,用法同“于”,可译为“在、从”。

如: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至于泰安。

(《登泰山记》)4.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为“和、跟”,有时可译为“率领、带领”。

如:(公子)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

(《信陵君窃符救赵》)5.宾语前置,疑问代词“何、胡、奚”等做宾语时,宾语放在“以”前面。

如:“何以战?” (《曹刿论战》)二、连词“以”作为连词,用法和“而”有较多的相同点,只是不能用于转折关系。

1.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常用来连接动词、形容词(包括以动词、形容词为中心的短语),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有时不译。

如: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游褒禅山记》)2.表示承接关系,“以”前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可译为“而”或不译。

如: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游褒禅山记》)3.表示目的关系,“以”后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可译为“而、来、用来、以致”。

如: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师说》)4.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

如:古人……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游褒禅山记》)5.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而”或不译。

如: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文言文中以的用法

文言文中以的用法

?九、连词,译为“以致”。
?例如:
?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出 师表》
?恐托岳阳楼记》
?五、介词,可译为“凭借”。
?例句:
?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 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2、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曹刿论战》
?3、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唐雎不辱使命》
?六、介词,译为“按照”。
文言文中“以”字的含义和用法
?一、作动词,译为“认为、以为”。
?例句:
?1、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三峡》
?2、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 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
?二、介词,相当于“用”。
?例句: ?1、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醉翁 亭记》 ?2、以衾拥覆,久而乃和。《送东阳马生序》 ?3、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核舟 记》
?三、介词,相当于“把、拿”。
?例句: ?1、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出师表》 ?2、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童趣》 ?3、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曹刿论战》
?四、介词,可译成“因、因为”。
?例句:
?1、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送东阳马 生序》
?2、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小石潭记》
?例如: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七、连词,相当于“来、以便”。
?例句: ?1、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出师表》 ?2、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狼》
?八 、连词,表示顺承,相当于“而”, 也可不译。
?例如: ?1、手自笔录,计日以还。《送东阳马生序》 ?2、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 《小石潭记》

文言虚词【以】用法总结

文言虚词【以】用法总结

文言虚词【以】的用法及举例(一)介词1.表示工具。

译为:拿,用,凭着。

①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廉颇蔺相如列传》)②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璧之下。

(《石钟山记》)2.表示凭借。

译为:凭,靠。

①以勇气闻于诸侯。

(《廉颇蔺相如列传》)②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项脊轩志》)②皆好辞而以赋见称。

(《屈原列传》)3.表示所处置的对象。

译为:把。

①操当以肃还付乡党。

(《赤壁之战》)4.表示时间、处所。

译为:于,在,从。

①以八月十三斩于市。

②以崇祯十七年夏,自京师徒步入华山为黄冠。

③果予以未时还家,而汝以辰时气绝。

5.表示原因。

译为:因为,由于。

①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廉颇蔺相如列传》)②卒以吾郡这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

(《五人墓碑记》)③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屈原列传》)6.表示依据。

译为:按照,依照,根据。

①今以实校之。

(《赤壁之战》)②余船以次俱进。

(《赤壁之战》)说明:“以”字的宾语有时可以前置,有时可以省略。

①以一当十(成语)②夜以继日(成语)③秋以为期(《诗经?氓》)(二)连词。

1.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

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

①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游褒禅山记》)②忽魂悸以魄动。

(《梦游天姥吟留别》)2.表示承接关系,前一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

可译为"而"或省去。

①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石钟山记》)②樊哙侧其盾以撞。

(《鸿门宴》)③各各竦立以听。

(《促织》)3.表示目的关系,后一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

可译“而”“来”“用来”“以致”等。

①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

(《廉颇蔺相如列传》)②当求数顷之田,于伊、颍之上,以待余年,教吾子与汝子(《祭十二郎文》)③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六国论》)4.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连词,相当于“用来、以便”
• 1、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出师表》 • 2、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陈涉世家》 • 3、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隆中对》 • 4、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狼》
连词,表示顺承,相当于“而”,也可不译 • 1、手自笔录,计日以还。《送东阳马生序》
“有以”、“无以”
• 项王未有以应,曰:“坐。”(《鸿门 宴》)
•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 以成江海。(《劝学》)
有以:有什么办法用来…… 无以:没有什么办法用来……
何以
• 何以战。(《曹刿论战》)
何以:就是“以何”,意为“凭什么”。
• 2、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曹刿论战》 • 3、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愚公移山》 • 4、而安陵以五十 Nhomakorabea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唐雎不辱使命》
介词,相当于“从、由”
• 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隆中对》
介词,译为“按照”
•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 战》
“以”的意义和用法
作动词,译为“认为、以为”
• 1、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两小 儿辩日》
• 2、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三峡》 • 3、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公输》 • 4、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
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
介词,相当于“用”
• 1、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醉翁亭记》
刿论战》
介词,可译成“因、因为”
• 1、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送 东阳马生序》
• 2、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小石 潭记》
• 3、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 • 4、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介词,可译为“凭借”
• 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 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 2、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 为岩。《小石潭记》
• 3、高祖因之以成帝业。《隆中对》
连词,译为“以致”
• 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 也。《出师表》
• 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出师表》
通“已”,已经
• 固以怪之矣。《陈涉世家》
“以”的固定结构
有时与“是”连用为“是以”或“以 是”,可理解为“因此”
• 1、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 余。《送东阳马生序》
• 2、是以众议举宠为督。《出师表》
• 3、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出师表》
以为
(1)把……当作 • 虎视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黔之
驴》) (2)把……作为或制成 • 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过 秦论》) • 铸以为金人十二。(《过秦论》)
• 2、以衾拥覆,久而乃和。《送东阳马生序》 • 3、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
《核舟记》 • 4、为坛而盟,祭以尉首。《陈涉世家》
介词,相当于“把、拿”
• 1、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 《陈涉世家》
• 2、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出师表》 • 3、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童趣》 • 4、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