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人行”和“两地书”——鲁迅与朱安、朱安
纪实故事-朱安-只被鲁迅供养的女人
纪实故事-朱安:只被鲁迅供养的女人朱安说的最伤心的一句话是,她是鲁迅的遗物,跟了鲁迅一辈子,没有享受过正常女人该有的生活。
她只有一个名分,她与鲁迅的书稿一样,毫无生命,只是鲁迅先生的遗物。
她叫朱安,如果不和鲁迅扯上关系,大概没有人会提及她。
也许,她这一生过的是另一种生活,幸福、平淡,和一个疼爱自己的男人了此一生。
但命运却让她选择了鲁迅,这个在文学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的作家。
因此,她的一生跟着不平凡起来。
1906年,鲁迅在日本留学,母亲让他回国,说给他找了个媳妇。
这个媳妇就是朱安。
朱安的家庭祖上做过知县一类的官,她虽不识字,却很懂礼仪。
朱安被鲁迅的母亲看上,就是因为她性格温和,贤惠顺从,是个过日子的人。
鲁迅不愿回去,更厌恶包办婚姻,就回电让姑娘另嫁他人。
这个回电急坏了鲁迅的母亲,她生怕鲁迅娶个日本媳妇回来,就佯装病重,让鲁迅速归。
鲁迅不得不回,回来后知道是让他结婚,很不高兴,却又无法拒绝母亲,只好接受。
结婚那天,鲁迅非常不开心,他装了条假辫子,木偶一样行着大礼。
等他接开女方的盖头,心内的最后一丝期望也消失无踪。
面对眼前这个深目长脸宽额的女人,他连多看一眼的勇气都没有。
到了晚上,鲁迅坐在桌边看书,整夜不睡,也不答理朱安。
这让朱安诚惶诚恐。
在朱安的观念里,女人结婚之后就是另一种生活的开始,她要照顾好公婆,照顾好丈夫。
她没有文化,对鲁迅谈不上崇拜,却十分敬重他,知道嫁了他就是他的人,相夫教子,勤俭持家是她以后要做的事。
看着眼前的情景,朱安难过万分,不明白自己错在哪里。
朱安有什么错呢?她只是长得不太好看,又小脚,没文化,这些是她无法改变的现状。
鲁迅没有怨过朱安,只是无法接受这样一个陌生人,与一个没有文化的女人共同生活,对他来说太残酷了。
第二晚,鲁迅索性连新房也不回,躲在母亲的屋内看书,晚了就睡在房内的另一张床上,第三晚,也在母亲房内。
对此,鲁迅的母亲也毫无办法,她能逼着鲁迅结婚已经很不容易了。
一连三天,鲁迅都没有回新房。
鲁迅背后的女人
1、鲁迅与朱安朱安,1878年6月生于浙江绍兴。
祖上做过知县一类的官。
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长大的朱安,虽然识字不多,但懂得礼仪,性格温和,待人厚道。
因为鲁迅是长子,从鲁迅父亲去世以后,鲁迅的母亲就开始为鲁迅的婚事操心了。
老太太喜欢朱安听话顺从的品性,决定娶来给自己的大儿子鲁迅做媳妇。
1901年4月3日,鲁迅母亲在没有征得儿子同意的情况下,贸然去朱家“请庚”。
结果在两个年轻人根本都不认识的情况下,由双方父母作主,定下了决定朱安一生命运、并给鲁迅带来终生痛苦的婚姻大事。
读《朱安:鲁迅身后被遗忘的女人》由于孤陋寡闻,平生好像只知许广平女士,却不知在鲁迅身后还有一个叫朱安的女人。
朱安虽是鲁迅的老婆,但却有名无实,她为鲁迅空守了41年,直到1936年鲁迅去世也没给朱安留下有个自己孩子的希望。
她是一个典型封建婚姻包办的牺牲品。
朱安临终前,泪流满面地说:“希望死后葬到大先生之旁,”她想念许广平和海婴。
她面对自己的情敌和情敌的孩子竟然毫无怨恨之意。
1906年7月6日(光绪三十二年农历丙午六月初六)鲁迅在日本被母亲骗回老家完婚。
就在娶亲轿子刚一落地的时候,从轿子里面伸出了一只中等大小的脚,这只脚试探着踩向地面,然而由于轿子高,一时没有踩到地面,可绣花鞋却掉了下来,在这只鞋的里面却露出了一只裹得很小的小脚。
原来,这位新娘就是朱安,她比鲁迅大三岁,她听说新郎喜欢大脚,因此穿了双大鞋,里面塞了很多棉花,想讨新郎喜欢。
可当场就露馅了,这似乎预示着她一生的不幸。
在完婚的第二天,鲁迅没有按老规矩去祠堂,晚上他独自睡进了书房。
第三天,他就回到了日本。
朱安虽然疑惑却是遵从了,好像她生来就注定是为伺候鲁迅的老母亲来的。
朱安毕竟是个单纯善良的女性,她热爱丈夫,忠诚于丈夫,一切寄托在丈夫身上。
她内心虽痛苦,可对鲁迅说,她一点也不怨恨许广平,你们的儿子就是她自己的儿子。
朱安作为旧时代的女人,没文化,没理想。
她不知道自己做错了什么,她所爱的男人为什么不喜欢她?其实不用她做错了什么,做与不做命运都是一样的,注定她的一生是悲哀的。
鲁迅先生的情感经历
鲁迅先生的情感经历摘要:1.鲁迅先生的情感经历概述2.鲁迅与朱安的爱情故事3.鲁迅与许广平的爱情故事4.鲁迅的情感观念及其影响正文:【鲁迅先生的情感经历概述】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是我国近现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他的一生,经历了风风雨雨,不仅在文学创作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而且在情感生活中也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从鲁迅的情感经历中,我们可以看到他的爱情观念、家庭观念以及其对女性地位的看法。
【鲁迅与朱安的爱情故事】鲁迅与朱安的爱情故事,是鲁迅情感经历中的一段佳话。
朱安是鲁迅在日本留学时期的第一位女朋友,他们的恋情发生在1904 年左右。
朱安是江苏吴江人,原名朱瑞文,因为父母离异而跟随母亲到上海生活。
她在上海结识了日本留学生中村不折,跟随他前往日本留学。
此后,朱安成为了鲁迅的邻居和同学。
鲁迅与朱安的恋情,源于他们对文学和艺术的共同爱好。
两人曾经一起翻译小说,共同创作剧本,并在鲁迅创办的杂志《新生》上发表文章。
然而,鲁迅与朱安的感情并未如人所愿。
因为鲁迅回国参加革命,两人不得不分隔两地。
在国内,鲁迅为了摆脱家庭的束缚和社会的压力,开始投身于教育事业,而朱安则因为家庭原因返回了上海。
这段恋情,最终因为时间和空间的隔阂而画上了句号。
【鲁迅与许广平的爱情故事】鲁迅与许广平的爱情故事,是鲁迅情感经历中最为脍炙人口的一段。
许广平,原名许广惠,广东番禺人。
她出生于一个传统的家庭,却因为父母离异而跟随母亲到广州生活。
在广州,许广平结识了革命志士,并开始投身于革命事业。
1925 年,许广平前往北京,成为了鲁迅的学生。
在此期间,鲁迅开始对许广平产生了浓厚的感情。
两人共同关心国家大事,参与社会活动,共同为革命事业而奋斗。
1927 年,鲁迅与许广平正式结为夫妻。
在接下来的岁月里,许广平成为了鲁迅的得力助手和亲密伴侣,两人共同度过了风雨飘摇的岁月。
【鲁迅的情感观念及其影响】鲁迅的情感观念,深受其家庭背景和时代环境的影响。
鲁迅元配夫人:朱安一一朱安,朱安,一生难安!
鲁迅元配夫人:朱安一一朱安,朱安,一生难安!作者:婉妤鲁迅的妻子是谁呢?大家一定会说一一许广平啰,地球人都知道的事情。
其实许广平与鲁迅只是同居关系,鲁迅生前并没有跟她办过任何结婚手续。
俩人既然相爱,为什么不去办手续,光明正大地在一起呢?这其中的原因就是一一鲁迅是一个有家室的男人,他有一个结发妻子一一朱安。
朱安,又称朱安夫人。
她是鲁迅的结发妻子,一个可怜不幸的小妇人。
朱安,浙江绍兴府人,鲁迅先生的原配,亦是包办婚姻的妻子。
朱安比鲁迅长三岁,是一位传统的小脚太太。
1901年,本着男大当婚女大当嫁的传统思想,鲁迅的母亲在没有征得儿子同意的情况下,听了媒婆之言,去朱家“请庚”,为鲁迅包办了一门婚事。
“请庚”就是男女两家人互换儿女的生辰八字,看看他们的八字是否相配。
在封建社会中,只有八字相合的男女才能成婚。
鲁迅对这门婚事一百个不愿意,他那时已经在南京的一间新派学堂,接受了新思想,什么可能娶一个没有文化,传统的小脚女人为妻呢!鲁迅曾经反抗过,无奈自己的母亲喜欢朱安,说他们八字相合,是天造地设的一对夫妻。
鲁迅没有任何理由反驳自己的母亲,他只有沉默。
沉默不代表妥协,鲁迅从心地里厌恶这桩婚事,他采取了“拖延”战略,试图让朱家知难而退。
鲁迅拿到了赴日本留学的奖学金,他头也不回地走了。
朱安待字闺中,未婚夫却远渡重洋,渺无音信……鲁迅去日本留学时,朱安已经二十一岁了!在那个年代,女人通常十六七岁便出嫁了。
朱安算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老姑娘了。
老姑娘朱安在鲁迅走后,就一直默默地等待着他的夫婿归来…等待,究竟是什么一种滋味呢……傍惶,焦虑,不安,大概还有一丝期待!毕竟那时候能够店铺是一件十分光彩的事情,夫贵妻荣,是每一个女人的梦想一一“等大先生回来了,我们就成婚,婚后我一定要做一个最贤惠的妻子。
”朱安经常这样想着…可怜的朱安,她并不知道鲁迅从未想与自己共渡一生…鲁迅在日本时,曾写信给母亲带话给朱家,劝说朱安放脚,去学堂学习。
可朱家不许,他们是传统的封建家庭,无法理解鲁迅为什么要让自己的女儿放脚,一个大脚女人怎能出去见人呢?“女子无才便是德”的观念,也让朱家不可能答应让女儿去学堂学习。
鲁迅与朱安:在你的生命中,我将孤独地老去
有人会侧 目于她 ,但她偏偏 无 时 无 刻 不 浮 现 在 他 的 眼 管鲁迅反复说了还是让那位 是鲁 迅先生 的原配夫人 , 却 前 ,至此他再也按耐不住 自 姑娘另嫁人为好 ,但如今看 来 自己是逃 不过 了。 也是一位悲苦 的女人 ,她和 己的焦虑 ,于是匆匆 回到 了
报: 他 知 道家 里 急 着 把 他 骗 适 发 出 同样 的感 慨 :这 是 母
青年教 师 3 5
视野 - 在线阅读
亲送的苦涩的礼物。 了朱安 的脚上 , 看着新娘从花轿 这 位 姑娘 就 是 朱 安 , 她 出身 里 走 了 出 来 , 矮小 的身材 , 松 垮
平 常 只 因周 家 老 太 太 见 其 听 话 的新 娘 服 , 一 切显 得 是 那 样 不 和
颇 为失 望 。
说 出这句 话 的鲁 迅 , 心 中是
的生 活 。朱 安 只 能 留在 绍 兴 老 家, 照顾 周家 老太太 , 这 段 时 间
从 知 道 真 相 的那 一 刻 起 就 有 多少 苦 涩 。 已心 如死 灰 , 又何 必 挣 扎 坏 了大 家 的兴 致 。 想 必 这 就 是 鲁 迅 当 时 的 心
鲁 迅 的婚 姻 之 路 像 极 了胡 适 绍兴 的老 家 。 看 着家 里人 忙前忙 后 ,
与江冬秀 , 然而 , 她却没有江
冬 秀 那 样 的好 运 气 和 魄 力 ,
然 而 ,他 看 到 的不 是 家 每个人 的脸上洋溢着灿烂 的 中弥漫 的悲 伤 之 情 ,不 是 家 笑 容 ,看 着 母 亲见 到 自己 到
在线阅读 ・ 视 野
口 口 口
鲁迅与朱安 ● 在你 的生命 中 , 我将孤独地老去
朱安 ,这个名字许多人 听到甚是惋惜 ,倘若不是 因
鲁迅先生与朱安的故事
鲁迅先生与朱安的故事1. 介绍鲁迅先生和朱安鲁迅先生,中国现代文学领袖,一位重要的思想家、文学家和革命家。
朱安,是鲁迅的一位学生,也是一位文学才子。
2. 鲁迅与朱安相识当时的朱安在北京一所小学任教。
他听说鲁迅先生将在北京的某一天发表演讲,于是便冒着雨天前往。
在演讲结束后,他回到台下想要向鲁迅先生表达自己对他的崇敬之情,但是当他走近鲁迅先生时却无法开口。
这时,鲁迅先生问他:“你是谁?”朱安告诉鲁迅先生自己是一名小学教师。
鲁迅先生听后又问他:“你会不会写东西?”朱安回答道:“会啊!”于是,鲁迅先生便邀请他来看自己的手稿。
3. 鲁迅对朱安的赞赏后来,朱安带来了自己的作品,并给鲁迅先生阅读,鲁迅先生高度赞赏他的文学才华和对实事求是的态度。
于是,鲁迅先生开始指导他的写作,并对他产生了深厚的情感和思想上的共鸣。
4. 朱安对鲁迅的感悟朱安从鲁迅先生那里学到了很多文学上的技巧和思想上的启示,鲁迅先生也成为了他的导师和朋友。
在朱安的回忆中,他曾经写过一篇题为《我的老师鲁迅》的文章,其中写到:“老师的眼里并没有世界上的妖魔鬼怪,更没有什么飘渺的理论,只有唯物唯心两半往南往北、示威示能的现实主义思想。
”5. 鲁迅与朱安之间的情感纽带在鲁迅先生的墓志铭上,人们可以看到鲁迅先生选择的墓铭“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
”这句话也成为了鲁迅先生对朱安的寄托。
两人之间的情感纽带如同这句话中的道理,经过不断的走动和实践,逐渐变得坚实和可靠。
6. 结语鲁迅先生和朱安的故事给我们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
他们之间建立的师生情谊、思想共鸣、情感纽带,无疑都是彼此人生中的大礼物和难得的财富。
更为重要的是,他们的故事还向我们传递出一份深刻的思想启示,那就是勇敢地面对现实,坚定地走下去,才能找到自己的道路,并留下自己精彩的人生篇章。
鲁迅先生的两任妻子
鲁迅先生的两任妻子鲁迅先生的两任妻子鲁迅一生在文学创作、文学批评、思想研究、文学史研究、翻译、美术理论引进、基础科学介绍和古籍校勘与研究等多个领域具有重大贡献。
下面为大家带来鲁迅先生的两任妻子,快来看看吧。
朱安是鲁迅的原配夫人,她是一个身材矮小、目不识丁的小脚女人,那时的鲁迅在日本潜心学医,“他是不懂爱的”。
因为在日本接到一通发自家里的电报,称母亲病危,鲁迅便决定归国。
回家一看,房已修理好,家具全新,一切结婚的布置都已停当,只等他回来做新郎了。
鲁迅既然不忍拂逆母亲的意思,那么就只能牺牲掉个人的意志,默默地接受了。
鲁迅像木偶似的走完了这一系列麻烦的仪式,可是新婚燕尔的他却做得很决绝,搬出新房,睡到了母亲的房中。
结婚后他很少向外人诉说自己的婚姻生活,仅对好友许寿裳说过一句沉痛的话:“这是母亲给我的一件礼物,我只能好好地供养它,爱情是我所不知道的。
”婚后第四天,鲁迅就携二弟周作人去了日本,离开了母亲强加给他的女人。
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与世长辞,本就扑朔迷离的时局再次发生动荡。
此前一天,鲁迅收到一封特殊的来信,信中痛陈北京教育界的黑暗现状,笔下充满忧虑和苦闷的`文字向鲁迅请教:“有什么法子在苦药中加点糖分,加糖是否即绝对不苦?”信末署名是:“谨受教的一个小学生许广平”。
许广平是广东番禺人,比鲁迅年轻近二十岁,对社会运动充满热情,她是如此敬仰鲁迅,在年轻女学生许广平的面前,鲁迅也开始变得柔软。
在冲破世俗最终走到一起后,许广平写下了一篇情绪激昂的散文诗:不自量也罢,不相当也罢,同类也罢,异类也罢,合法也罢,不合法也罢——这都与我们不相干,于你们没关系!鲁迅这才发现,原来自己是可以爱的。
1926年底,鲁迅准备离开厦门大学之时,思念在广州的许广平,靠在一个有个“许”字的墓碑上合影,寄给了她。
1932年,鲁迅编成他和许广平往来的书信,题名《两地书》,并指定说等儿子海婴长大以后留作纪念。
鲁迅逝世后,许广平常应邀写各种回忆文字,她的故事里没有奇闻亦无猛料,但因为主角是鲁迅,便被多方重视。
历史趣谈鲁迅与4个女人扑朔迷离的感情 鲁迅几个老婆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鲁迅与4个女人扑朔迷离的感情鲁迅几个老婆导语:鲁迅,原名周树人(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
浙江绍兴人,字豫才,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
以笔名鲁迅闻名于世。
鲁迅先生青年时鲁迅,原名周树人(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
浙江绍兴人,字豫才,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
以笔名鲁迅闻名于世。
鲁迅先生青年时代曾受进化论、尼采超人哲学和托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影响。
1904年初,入仙台医科专门学医,后从事文艺创作,希望以此改变国民精神。
鲁迅先生一生写作计有600万字,其中著作约500万字,辑校和书信约100万字。
作品包括杂文、短篇小说、诗歌、评论、散文、翻译作品。
对“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文学产生了深刻而广泛的影响。
毛主席评价他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可谓知言。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鲁迅是个禁欲主义者。
他把自己默守成一棵仙人球,肉身苦涩,紧紧收拢;满身长刺,攻击人生。
引用弗洛伊德创作论来说,“力比多苦闷”是文艺创作的原驱动力。
鲁迅的苦闷,粗略地说是源自社会苦闷与个人苦闷。
我在揣想,如果没有朱安与那桩增添无限苦恼的旧式婚姻,如果许广平早20年在鲁迅生涯中出场,鲁迅的人生底色是不是要温暖许多,他的“刀笔吏”生涯会不会少去许多桀骜?但丁在《神曲》中唱:伟大的女性,将引领着我上升……一、鲁迅与朱安1906年,鲁迅在日本三番五次接到母亲催归完婚的电报。
鲁迅回说,让姑娘另嫁他人为好。
母亲电报的内容改为:母病速归。
孝子鲁迅匆匆回国,等待他的当然是一场婚礼。
这位生性开朗、喜读小说的母亲鲁瑞,一生与鲁迅情感极好,唯独在儿子婚姻这件事上,做了她应该生活常识分享。
鲁迅故事知多少
你认识鲁迅吗
原名: 年纪: 文凭: 从事的职业:
鲁迅的生平
1、周氏三兄弟 2、原配 朱安,与学生许广平结为夫妻,育子周海婴
鲁迅的名言
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鲁迅 《故乡》 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工夫都用在学习 上的。 ——鲁迅
友谊是两颗心真诚相待,而不是一颗心对另一颗心 的敲打。——鲁迅
鲁迅的作品
散文:《朝花夕拾》 回忆自己过去美好的时光 朝花夕拾的释义
鲁迅的小说
《呐喊》 《彷徨》 《故事新编》 寓意极深,讽刺社的黑暗 《狂人日记》 第一篇白话文小说 《阿Q正传》批判国民精神,自我欺骗、自我慰藉
鲁迅的杂文
《华盖集》 《且介亭集》 《两地书》
预习作业: 1、通读课文、划分段落 2、解决生字词 3、画自己喜欢的句子 4、体会鲁迅的童年、回忆自己的童年
鲁迅厦门之行--“红丝线穿着”
一
那就是许 广平乘坐 的 “ 广大 ”号 ,
‘
、
脚 已经缠 了多 年 ,放不大 了 ;
1 2 年 ,鲁 迅 开 始 到 北 京 女 94 子 师范大学任 教 ,之后 ,他 的客厅 里 便出现 了一 群活跃 的女大学生 ,
这 群 人 中有 许 广 平 。许 广 平 是 广 东 番 禺 人 , 比鲁 迅 年 轻 2 岁 ,她 是 这 0
船 平 稳 地 行 驶 在 蔚 蓝 的 东 海 上 ,一 路 无 风 ,鲁 迅 不 时 走 到 甲板 上 ,他 看 见 后 面 也 有 一 条 轮 船 , “ 是 不 远 不 近 地 走 着 ” ,他 想 像 总
切 的来往 。但 这位信奉 “ 任个人 而 排 众数 ”的中 国现代 文化先驱 ,岂 能没有 自己追 求 的爱情 与 自己个 人
根假辫 子 ,为了母亲高兴 ,鲁迅
学堂读 书 。既然 拗不过母 亲 ,就去 改造将 与 自己一起 生活 的女人 。但 母 亲 又 来信 传 达 了朱 安 的意 见 :
6 8
似 乎 是 在 努 力 向礼 教 靠 拢 。然 而 他并不愿 意接受 “ 母亲 的礼 物” , 婚后第三 天 ,他搬 到了母亲 的房里
一
喜欢 ,就托人 做媒定 了这 份亲事 。 对 如此 的包 办婚姻鲁迅 自然是反对 的 ,他要求母 亲退婚 ,但母 亲坚持 不退 ,鲁迅 只好提出两个 条件 ,一
要 朱 安 放 足 , 不 再 缠 脚 , 二 要 她 进
新 女性 的鲜活 生命 激活 了这位冷 峻
的先 生的热情 ,他那压 抑的生命 活 力勃然 显现 。许 广平敬 仰鲁迅 ,作 为 “ 五四”后 的一 个新 女性 ,她 大 胆地追 求起 自己的导师 。鲁 迅也想 爱 ,但 他非常 的谨 慎 ,他心 中是一 团 的 疑 虑 : 自己 已经 是 这 样 的 年 纪 ,内心有着许多 的伤痛 ,他 不想
许广平与朱安
这时离鲁迅辞世已有10多年,他留下的两位“未亡人”,历经战乱,地隔南北,却就是这样在彼此关怀,相濡以沫的。
近好许广平一九四四年八月三十一日
二
朱女士:
前后给海婴信,都已收到。你的生活为难我们是知道,而且,只要筹得到,有方法汇寄,总想尽方法的。以前知道寄款不易,在胜利前先托人带上巨款,也是此意。上星期曾托来薰阁陈先生转上法币两万元。今天又托上海银行汇出法币两万元,共法币四万元。顷又托人汇去拾伍万元,三批共拾九万元(筹借不易,望省用数月)。来信说"不肯随便接收外界捐?quot;,你能够如此顾全大局,"宁自苦,不愿苟取,"深感钦佩。我这些年来一切生活,不肯随便,亦是如此。总之,你的生活,我当尽力设法,望自坚定。社会要救助的人很多,我们不应叫人费心。至于报上说有人想捐一笔款买下藏书,仿梁任公办法放图书馆内,我们不赞成的。大先生作品、藏书、什物送人,也不赞成。想你也不会赞成的。如果有人说及,谢绝好了。我们都好,勿念
近好
许广平
一九四六年七月二十四日
四
朱女士:
来信收到了。十月二日曾托交通银行汇上二十万元,又北平朋友处交到四十万元。如此,你可以把钱买些粮食、煤炭,并修理房子了。海儿秋来又患气喘、感冒。因天时不正,从九月十六就请假至今,没有上课;现在隔天打针,真没法子。我总在设法维持,你不要急,保重身体要紧。即此问好
祝好
许广平
一九四六年一月十八日
三。你的生活,我总挂念着。就因时局不定,物价高涨,收入毫无,手中拮据,故久未得款。昨向友人借来十万,先分寄五万,于七月二十日托交通银行汇去。收到暂应目前,一俟有法可筹,当再寄出。海儿因体弱多病,上课时常请假,故成绩不佳。暑假要补国、英、算三样功课,每天上午去校。又因学校离家远,很不便;附近无好的,也只得如此。倘暑假补课及格,可望秋季开学读高中。照他年龄,好多人入大学了。他却如此耽搁,乃贫病所误,没法可想的。即候
你绝对不知道!鲁迅和守活寡41年妻子朱安,无性无爱,但鲁迅没错
大家每每谈到鲁迅,都是对他犀利的文学作品发表意见。
当然,鲁迅的文学水平高低,不同人眼中有不同的看法,这个咱们今天不探讨。
但是,鲁迅本人的婚姻生活,却有一些不为外人说道的东西。
那么,今天,我们就来聊聊鲁迅和他的妻子朱安。
一、原配朱安,一生不安朱安这名女子,是鲁迅的原配夫人。
她1878年出生浙江绍兴,算是鲁迅的老乡了。
鲁迅故居朱安的祖辈当过知县,他的父亲经商也赚到了一些钱,所以家庭算是比较富裕的。
像她这种家庭,是非常传统的,因此朱安身上也有中国传统富裕家庭女子的性格:脾气和顺,会做针线,擅长烹饪,不识字,小脚。
鲁迅妻子朱安而鲁迅原名周树人,是他这一代周家的大儿子,生于1881年,比朱安小三岁。
在1901年,鲁迅母亲瞒着他本人,去朱家求亲。
这里要说一件事情,绍兴有个传统,就是妻子比丈夫大两三岁更好,也就是所谓的“女大三抱金砖”。
鲁迅在1902年3月出国后,除了两次回家省亲外,他就在日本一直待到了1909年。
这段时间内,鲁迅通向朱家提出两个项要求,要求朱安不再裹小脚,还有就是识字读书。
但是朱家两个要求都拒绝了。
在两人完婚的第二天,鲁迅没有去祠堂祭拜,他晚上独自在书房对付了一夜。
第三天,他就带着二弟又去了日本。
终此一生,未与朱安圆房。
结婚后鲁迅很少提到妻子朱安,唯一就朋友许寿裳说过:“这是母亲给我的一件礼物,我只能好好地供养它,爱情是我所不知道的。
”再后来鲁迅买了北京阜成门内的房子后,家庭经济权利交给了朱安。
鲁迅画照有一次房东问朱安:“周夫人,你不喜欢孩子吗?”朱安说:“大先生连话都不同我说,我怎么能有孩子呢?”朱安一直在照顾鲁迅的母亲。
所以两夫妻之间无爱无恨,只有一种形式上的婚姻。
鲁迅虽然不爱她,但却尊重她,尊重她在家庭中的地位。
朱安为了鲁迅,做过很多事情,想要得到他的心。
有一次,鲁迅在吃饭时偶然谈到一种日本菜很好吃。
朱安为了奉承,就顺水推舟地说:“是的,这种菜我也吃过,的确很好吃。
”其实,鲁迅所说的这种菜只有日本本土才有,中国没有,绍兴更是没有见过。
鲁迅背后的女人朱安PPT课件作品
婚姻 ·骗局
25岁的鲁迅正在日本东京开 始他的文学活动,忽然家里接 二连三地催促他归国,有时一 天来两封信,说是他母亲病了。 待鲁迅焦灼不安地回到故乡, 才知道这是一场骗局。原来他 家里听到一种谣言,说鲁迅跟 日本女人结了婚,还领着孩子 在东京散步,因此急着逼他回 国完婚。
41年的婚姻荒漠
朱安在感情上是十分孤独的。 一九一四年十一月,她回娘家探亲时写了一封信给在北京的丈 夫,建议他纳妾,一来生活有人照应,二来也希望能生下一男半 女。可是信到了北京,只引起周树人更强的反感,除了在日记中 斥之为“颇谬”,就没有回信。但鲁迅此时却和弟妇羽太信子有 频密的书信往还。对朱安来说,她熟悉的世界出现了一个断层, 让她觉得愈来愈难以理解。
鲁迅死后,朱安生活困难的消息传到社
会上后,各界进步人士纷纷捐资,但朱安始 终一分钱也没有拿。她宁愿受苦,也不肯轻 易接受别人的馈赠。一次,有个报馆的人愿 赠她一笔钱,条件是只要交给他鲁迅的遗作。 她当场表示“逊谢不收”。同时也拒绝提供 鲁迅先生的任何文稿字迹。不久,又有个艺 术团体的理事长要送她一笔钱,她“亦婉 谢”。她说自己的生活“虽感竭蹶,为顾念 汝父名誉”,“故宁自苦,不愿苟取”。她 是个有原则的人,是一个有骨气的女人。正 是由于朱安的悉心照料,鲁迅在北京的故居 和遗物才得以完整保存。
她在这个世界上生活了69个春秋,孤独地 度过了四十多年的漫漫岁月。
朱安和旧中国很多中上家庭的女子 一样,从小被教养成一个切合传统要求 的典型:脾气和顺,会做针线,擅长烹 饪,不识字,小脚。
朱安还在世的时候,鲁迅和他身边 的人视她为一份无法推辞的馈赠,是他 苦恼的来源。朱安死后几十年,国人把 她的丈夫放在文学殿堂最崇高的位置, 而她的名字和存在则成了禁区,直到近 十多年才渐渐解禁。
历史趣谈:鲁迅原配夫人朱安的一生 鲁迅和朱安的婚姻生活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鲁迅原配夫人朱安的一生鲁迅和朱安的婚姻生活导语:很多人知道鲁迅夫人是许广平,但朱安却是鲁迅的原配,这一点很多人并不十分了解,尤其是关于朱安的生平,更少有人知道。
实际上,朱安整个一很多人知道鲁迅夫人是许广平,但朱安却是鲁迅的原配,这一点很多人并不十分了解,尤其是关于朱安的生平,更少有人知道。
实际上,朱安整个一生,都在鲁迅身边,尽管鲁迅并不爱她。
朱安去世前一日,对前来探访的记者说:“周先生对我并不算坏,彼此间并没有争吵,各有各的人生,我应该原谅他。
”这是朱安一生中惟一一次公开谈论她与鲁迅的关系。
了解一下这位女性,也许会启迪人们对很多问题的思考。
与鲁迅结婚前后孙伏园是鲁迅的学生和好友,1939年他也说到这事:“家中屡次要他回国去结婚,他不愿放弃学业不肯回去。
后来家中打电报来了,说母病危,先生回国了,到家一瞧,房已修理好,家具全新,一切结婚的布置都已停当,只等他回来做新郎了。
鲁迅先生一生对事奋斗勇猛,待人则非常厚道。
他始终不忍对自己最亲切的人予以残酷的待遇,所以他屈服了。
”鲁迅既然不忍拂逆母亲的意思,那么就只能牺牲掉个人的意志,默默地接受这命运。
鲁迅和朱安婚后感情不和,形同陌路,这在新婚之夜就已经定局。
当晚,鲁迅像木偶一样任人摆布,进了洞房。
周冠五当时20岁,他回忆那天晚上的情形:“结婚那天晚上,是我扶新郎上楼。
楼上是两间低矮的房子,用木板隔开,新房就设在靠东首的一间,房内放置着一张红漆的木床和新媳妇的嫁妆。
当时,鲁迅一句话也没有讲,见了新媳妇,照样一声不响,脸上有些阴郁,很沉闷。
”王鹤照从13岁起就在周家当佣工,1906年鲁迅结婚时,他已经18生活常识分享。
鲁迅先生的情感经历
鲁迅先生的情感经历
(实用版)
目录
1.鲁迅先生的情感经历概述
2.鲁迅与朱安
3.鲁迅与许广平
4.鲁迅的情感观念
正文
鲁迅先生的情感经历丰富多彩,他曾与两位女性有过深厚的感情,这两位女性分别是朱安和许广平。
鲁迅与朱安的感情可以追溯到他年轻时期。
朱安是鲁迅的表妹,两人自幼相识,感情深厚。
然而,鲁迅的母亲对朱安不满意,认为她不够聪明,于是强迫鲁迅与朱安分手,鲁迅无奈只能顺从母亲的意愿。
此后,鲁迅与朱安虽然仍有书信来往,但感情已经淡化。
鲁迅与许广平的感情则始于鲁迅在北大任教时期。
许广平是鲁迅的学生,两人在学术上有共同的兴趣和追求,感情逐渐深厚。
鲁迅曾为许广平写下许多情书,表达了自己对她的深深爱意。
许广平也一直支持鲁迅的事业,两人共同度过了许多艰难岁月。
尽管鲁迅的感情经历丰富,但他对情感的观念却十分独特。
他认为情感应该建立在理性的基础上,而不是纯粹的感性冲动。
他主张爱情应该超越物质和地位的考虑,追求精神的契合。
鲁迅的情感观念至今仍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
总的来说,鲁迅先生的情感经历既丰富又坎坷,他不仅有着传统的家庭情感,也有着现代的恋爱观念。
第1页共1页。
鲁迅与朱安
◎母亲的遗物◎鲁迅坐在桌前,手里的香烟燃着。
一瓶烈酒已经喝完,第二瓶已经打开。
稀稀拉拉然而又连续不断的爆竹声忽远忽近。
昏暗的灯光照射着桌上的几种饼饵。
桌上放着几本残旧然而珍贵的古籍。
另一边,古碑拓片旁散放着几枚古钱。
屋里很冷,鲁迅移动了一下身体,拿起酒杯从容地一饮而尽,随后又斟了一杯。
这时,隐隐约约的牙疼又向他袭来。
除夕是中国人家庭团圆的日子,但鲁迅却独自守岁。
夫人朱安就在同一个院里的另一间屋。
几个月前,鲁迅和二弟因家务争吵後身体一直不太好。
鲁迅凝视着桌上的一堆书,一丝难以察觉的冷嘲从嘴角掠过,往事如一场恶梦。
1906年,远在日本留学的鲁迅在母亲的反复催促下,终于不很情愿的启程回国。
母亲想让鲁迅回家完婚,鲁迅回答说,让姑娘另嫁人为好。
但母亲却来电报说:母病速归。
回家後的第二天,婚礼便要举行。
这一天是7月26日(光绪32年农历丙午六月初六)。
族人中帮忙者在这一天如临大敌,因为他们早就知道,破落户周家大公子是个桀骜不驯的家伙,也不走科举正道,却剪辫子,学洋文,穿洋服,对这样的人,你不得不提防,小心他破坏祖宗礼仪。
他们做好一切防范准备,然而一切都很平静,这使族人们很有些失望。
从姑娘一下轿,一切都很正常,司仪让鲁迅干甚么,他就干甚么,就连鲁迅的母亲也都觉得很异常。
鲁迅装了一条假辫子,从头到脚一套新礼服,他站在那里迎亲。
轿子来了,从轿帘的下方先是伸出一只中等大小的脚,这只脚试探着踩向地面,然而,由于轿车高,这只脚一时没有踩在地面上,却把绣花鞋掉了。
这时,一只真正的裹的很小的脚露出了真相。
原来,这位姑娘听说她的新郎喜欢大脚,因此穿了双大鞋,里面塞了很多棉花,以便使新郎喜欢。
然而,现在却败露了。
一阵忙乱之后,鞋又重新穿上了。
姑娘终于从轿子里走了出来。
她身材不高,人显得瘦小,一套新装穿在身上显得有些不合身。
在族人的簇拥下和司仪的叫喊声中,头盖被揭去了。
鲁迅静静地看了一眼新娘,在此之前鲁迅从未见过这个姑娘。
姑娘的面色黄白,尖下颏,薄薄的嘴唇使嘴显得略大,宽宽的前额显得微秃。
鲁迅的“孩子气”
鲁迅的“孩子气”鲁迅是谁?这是近年来人们一直试图回答但又很难回答的问题。
小时候,淘气的鲁迅是亲邻眼中的“胡羊尾巴”;成家立业以后,发妻朱安和“小朋友”们敬重而又不乏亲切地称他为“大先生”;《两地书》时期,鲁迅内心深处最温柔的一面被唤醒,并外化为可爱的“白象”;他不修边幅,常常是一副蓬头模样示人,所以,在朋友圈子里又有“猫头鹰”的绰号;透过鲁迅异类而充满反抗性的文章,瞿秋白发现他是喝着狼奶长大的“莱谟斯”;在自题诗中,他甘愿做一头俯首劳作的“孺子牛”;在崇拜者眼中他是旗手、战士、先驱、导师、革命家;在敌对者眼中他又变成“世故老人”、“持矛把盾”的好斗者、以骂人为乐趣的无聊“小人”、“掮客”、“封建余孽”、“二重反革命”……可以说,遵循肉体生命与精神生命的迁延流徙,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生活的不同侧面,鲁迅的“影像”一路如走马灯般“播撒”、“延异”,也充满了层层叠叠的矛盾、悖论与谬误。
那么,鲁迅到底是谁?总体来说,我们有“两个鲁迅”:公共空间的鲁迅和私人空间的鲁迅。
前者是在公众的聚光灯下被追逐、曝光,被不同的价值观念乃至个人恩怨仇怼折射而成的鲁迅,一定程度上失真、变形,按照主体需要被利用、改写了的鲁迅;后者是鲁迅亲故知交心灵镜面上的鲁迅,是个人化、性情化、生活化的鲁迅。
由于前者不断被复写、叠印、定格,导致这“两个鲁迅”间极不平衡。
他本是平易近人的,却被后人涂抹得不成人样;他本是很私人的,却被公共空间拉扯得遍体鳞伤,甚至被抽象成了一种符号。
“两个鲁迅”之间,原本是统一互补的关系,却被人为地硬生生分离、对立,并且形成前者对后者的遮蔽、删削。
在一定程度上讲,以往的鲁迅研究,主要是公共空间意义上的鲁迅研究,是关乎鲁迅的宏大叙事,这样说无意于对现有的“鲁研”状况进行褒贬,只是陈述一个事实:对于“个人空间”的鲁迅关注远远不够。
现在,我们关心的是鲁迅“私人照相簿”上最本真、最能代表他精神本源的那一幅影像。
于是,在连篇累牍的有关鲁迅的宏大叙事类文字之外,我们注意到这样一些有意思的小叙事:1923年12月13日,鲁迅把其刚出版的《中国小说史略》赠给川岛,并在扉页上写道:请你/从“情人的拥抱里”/暂时汇出一只手来/接受这干燥无味的/中国小说史略/我所敬爱的/一撮毛哥哥呀!英国作家萧伯纳见到鲁迅说:“都说你是中国的高尔基,但我觉得你比高尔基漂亮。
鲁迅生命中的三位女性散文
鲁迅生命中的三位女性散文 鲁迅 的故居我去过多次, 感受每一次都不同。
走在课本中读了无数遍的鲁迅童年 的乐园百草园, 看着故居中年代渐远的鲁迅家人的照片, 一个从“民族魂”高台 上的鲁迅渐渐带着他那独特的步履走下来,面目谈吐渐渐清晰起来。
生在绍兴、长在绍兴的鲁迅,其实是一普普通通的人,在母亲鲁瑞眼里他是 那个话语不多、个子不高、十分孝顺的长子,在原配夫人朱安的眼中,他是那个 从结婚到死都不肯亲近自己的“大先生”, 在妻子许广平的心中, 他是她亲爱的 “风子”。
还原一个平常的鲁迅,探寻鲁迅的内心情感,离不开鲁瑞、朱安、许 广平这三位鲁迅生命中最重要的女性。
鲁迅对母亲的敬爱之情从他的笔名“鲁迅”就可以看出,他用了母亲的姓 “鲁”。
三弟周建人在《鲁迅故家的败落·四世同堂》一文中写道:出世前后, 我母亲当了家,她性格开朗、宽厚,无论我们怎样顽皮淘气,没有看到她真正动 过怒,总是那么和颜悦色,后来,无论家里遇到什么灾难,也从不愁眉苦脸,总 是那么坚韧刚强。
我想,她是世界上最好的母亲。
鲁迅的母亲鲁瑞是绍兴乡下安桥头人, 没有上过学, 以自修获得看书的能力。
她喜欢看弹词、小说 之类。
每隔一段时间,她就会对鲁迅说:“老大,我没书看哉!”鲁迅为母 亲到处搜集小说,这对他后来编著《中国小说史略》、《小说旧闻钞》等不无帮 助。
鲁瑞不仅性格仁慈富有同情心, 也是一个思想开明、 容易接受新生事物的人。
经历了中年丧夫、晚年丧子等一个个巨大的打击,但鲁瑞仍然能泰然处之,沉着 应付。
自从丈夫周伯宜死后, 鲁瑞一个人挑起了全家生活的重担。
虽然家庭破落, 生活贫困,但她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仍一心一意将三个孩子培养成才。
鲁迅提 出要去南京的洋务学堂读书,以后又去日本留学,后来,二儿子周作人、三儿子 周建人陆续外出求学,鲁瑞说一不二,变卖家产,大力支持。
1936 年,鲁瑞接到了同乡宋紫佩送来的鲁迅病逝的电报。
鲁迅为什么不接受朱安
鲁迅为什么不接受朱安张映勤一在鲁迅的生活中,有一个人是绝对绕不开的,尽管他们名为夫妻,但却名存实亡,形同路人,这个人就是鲁迅的夫人朱安。
三四十年前,开始接触鲁迅作品的时候,我只知道他的爱人是许广平,鲁迅那句著名的诗句:“十年携手共艰危,以沫相濡亦可哀”,就是他们爱情生活的写照。
朱安的名字却始终被回避被隐藏,她和鲁迅的夫妻关系在某种程度上显得若隐若现、若有若无,生前死后她始终得不到公平的待遇。
鲁迅为什么不接受妻子朱安,许多人出于维护鲁迅的角度,都说是因为朱安没文化、裹小脚,两人志趣相异,没有共同语言等等。
这些说法都可以理解,也是原因之一,但未必是最主要最关键的原因。
朱安是一个可怜可悲的女人。
1878年6月,她生于绍兴城里朱家弄。
朱家富足殷实,祖上曾做过官,到她出生的时候家境虽已败落,但宅门里小楼庭院花园依旧,衣食无忧,在富庶的绍兴城算得上名门。
姑娘叫小名安姑,像她的名字一样安静贤惠、性格温和。
朱安与鲁迅的母亲鲁瑞一样都是大丈夫三岁,都没有读过书,其实以她们的家庭条件而言,想让她们读书,只要在家塾或私塾添把桌椅即可,但是在一百多年前的封建时代,也许是受“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旧礼教影响,女人一般是没有权利读书的。
没读过书自然没有文化,但是这好像并不影响她成为一个好女人、好妻子或好母亲。
至于朱安的缠足那更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了,一百多年前的旧中国,在江南名城绍兴,不缠足的女人恐怕比大猩猩还要少,当然像鲁迅那样具有新思想、接受新教育、念洋书、穿洋服114的留学生更是少而又少。
1898年,鲁瑞为鲁迅议婚的时候他正在南京矿路学堂求学,此时的新台门周家已经彻底败落了。
鲁迅的祖父周介孚因为科场舞弊案被关押在杭州监狱已经五年,父亲周伯宜心情抑郁,重病不治,于两年前病故。
经此变故,周家耗尽家财,元气大伤,用鲁迅自己的话说:“从小康人家坠入困顿。
”当然,鲁迅的话有些自谦,当初周家的生活水平远在小康之上,后来也没有贫穷到困顿的地步,但总体上是坐吃山空,有出无进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人行”和“两地书”——鲁迅与朱安、朱安鲁迅,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和教育家,新文学运动的奠基人,白话文经典作家,中国乃至世界历史上最伟大的文豪之一。
原名周树人,字豫才,鲁迅是首次发表小说《狂人日记》时用的笔名。
浙江绍兴人,出身于破落封建官绅家庭。
一生发表、出版了大量小说、杂文、散文、文诗、日记、书信、论文、学术著作和翻译、编著之作,解放后辑有《鲁迅全集》、《鲁迅选集》等。
他卓越的文学成就,不仅丰富了中华民族的新文化艺术宝库,也是对世界文学的巨大贡献。
毛泽东认为:鲁迅是文化新军的最伟大和最英勇的旗手,是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尽些年有人要诋毁、打倒鲁迅,却始终难以撼动他崇高的地位,徒留笑话罢了。
其他人可能是流星,只有鲁迅才是恒星。
在鲁迅的生命中,前后有两个女人:妻子朱安和爱侣许广平。
他和许广平多年来的大量书信,曾被辑录为《两地书》出版。
前两年,曾智中著有《三人行鲁迅与许广平、朱安》,即是反映他们三人之间的情感纠葛故事。
朱安,鲁迅的原配夫人,亦即他名义上的妻子,大他三岁。
一位脾气和顺、会做针线、擅长烹饪、不识字、小脚的中国传统女性,是他本家叔祖周玉田夫人的侄孙女。
1906年6月,鲁迅奉母亲鲁瑞之命,回绍兴与朱安结婚,那年鲁二十五岁、朱二十八岁。
婚后不几日,鲁迅便与其弟周作人再赴东京。
三年中,夫妻没有通过一封信。
因为完全是按照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结合的,让鲁迅对自己的婚姻很不满意,两人始终互不了解、理解,没有共同语言。
甚至据可靠资料,他俩从未同过房,毫无夫妻之实。
朱安简直是鲁迅苦恼一生的来源,直至逝世;而她自己也是苦恼终生,成为悲剧。
在北京住处,有一次房东问朱安:大师母,你不喜欢孩子吗?朱安淡淡地说:大先生连话都不同我说,我怎么能有孩子呢?朱安一直跟着鲁迅的老母亲一起生活。
夫妻之间既没有爱也没有恨,仅仅维持着一种形式上的婚姻关系。
朱安平日少言寡语,但炒得一手地道的家乡菜。
每当鲁迅有客人,她总是以礼相待,泡茶、弄点心,十分尽力。
剩下鲁迅和她时,家里就变得冷冷清清,即使同桌吃饭也不声不响,晚上又是各回各的房里睡觉。
提起朱安,鲁迅总是说她是我母亲的太太,不是我的太太。
又说:这是母亲给我的一件礼物,我只负有一种赡养的义务,爱情是我所不知道的。
但朱安对鲁迅却既敬佩又仰慕。
鲁迅不跟她说笑,她感到孤独。
他们一家住在北京砖塔胡同时,鲁迅与邻家女儿俞氏姐妹很谈得来,还编了套体操教她们练习。
朱安很自卑,不敢一块练。
但有时鲁迅出去了,她就招呼她俩一起学做体操。
那时她四十多岁了,一双小脚站不稳当,弯不下去,跳不起来,既好笑又可怜。
原来,她是出于对鲁迅的敬佩和爱慕,想暗暗努力,缩短和他的差距。
1923年10月鲁迅肺结核复发,朱安尽心尽力服侍。
病初发时鲁迅菜饭不进,朱安就在厨房里把大米泡了,亲自一下一下把米砸碎,天天煮成米汁,还把鱼熬成鱼汤,端给鲁迅喝。
后来鲁迅病情稍有好转,她就天天给他做米粥吃;这都见于鲁迅日记,但并不指明是朱安所为。
鲁迅这才能在砖塔胡同带病创作了许多重要作品。
这一时期,也是鲁迅和朱安结婚以来唯一接触较多的时期。
朱安抱着最大希望,想以自己的温存去暖和、感化鲁迅已冰得透凉的心。
她怀着无望的爱去服侍鲁迅,使鲁迅一往无前地冲锋陷阵,从这个意义上说她是有一分贡献的。
鲁迅虽不爱朱安,却十分尊重她的人格,尊重她在家庭中的地位,对她的健康也很关怀。
朱安胃病复发,曾被一度怀疑是胃癌,鲁迅送她到医院住院检查,一星期才出院。
朱安做过种种努力,想缩短与鲁迅的距离,但往往适得其反。
有一次,鲁迅在吃饭时偶然谈到一种日本菜很好吃。
朱安为了奉承,就顺水推舟地说:是的,这种菜我也吃过,的确很好吃。
其实,鲁迅所说的这种菜只有日本本土才有,中国没有,绍兴更是没有见过。
鲁迅听了很反感,气得不知说什么好,这顿饭也没吃好。
朱安自作聪明、出力不讨好的言行,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发生,很使鲁迅反感,因此彼此要说的话也就更少了。
鲁迅和朱安自1906年6月结婚至1926年8月鲁迅离开北京,整整二十年的挂名夫妻对朱安来说却名正言顺。
我想好好地服侍他,一切顺着他,将来总会好的。
这种幻想在她的脑海中一直时沉时浮着。
直到她从周作人夫人的口中得知鲁迅与许广平已在上海同居的消息,这一切幻想才都落了空。
她显得非常痛苦,精神十分疲惫沮丧。
她对别人说:我好比是一只蜗牛,从墙底一点一点往上爬,爬得虽慢,总有一天会爬到墙顶的。
可是现在我没有办法了,我没有力气爬了,我待他再好,也是无用。
这是对爱情绝望的呻吟和抽泣。
她伤心地说:看来我这一辈子只好服侍娘娘一个人了。
万一娘娘归了西天,从大先生一向的为人看,我以后的生活他是会管的。
事实正是这样,朱安日后的生活一直由鲁迅从上海寄钱供养;鲁迅逝世后则改由许广平给她寄钱。
据说周作人也按月给她一些钱,但被朱安拒绝了,因为她知道他们兄弟俩合不来。
朱安孝顺老实,尽心孝敬婆婆,直到老人寿终正寝。
对亲手造成这桩不幸的婚事,老人还是自责的。
她对人说过:他俩既不吵嘴也不打架,但是没有感情,不像夫妻。
老人曾问过鲁迅,为什么总是这样。
鲁迅摇摇头说:和她谈不来,没趣味,不如不谈。
看着他们痛苦的样子,包办了这桩婚姻的老人心里也十分不安。
1936年10月鲁迅在上海逝世。
消息传到北京,朱安想去参加他的葬礼,终因婆婆年已八旬,身体不好,无人照顾而未能前行。
她就将西三条胡同鲁迅离京前的书房辟为灵堂,为他守灵。
1947年6月,朱安终于走完了孤寂凄寒的人生之路。
她在临终前还苦苦哀求,要把自己的遗体送去上海,与鲁迅合葬。
这当然只是一相情愿,但也可以看出她对鲁迅的崇敬、向往之情,或者说是对自己一生婚姻的最后奢望。
朱安死前说到她和鲁迅及许广平的关系:周先生对我并不算坏,彼此间并没有争吵,各有各的人生,我应该原谅他。
许先生待我极好,她懂得我的想法。
她的确是个好人。
而且,第一个在作品中为朱安留下姓名的,也正是许广平。
许广平,鲁迅的得力助手和恩爱情侣,中国现代杰出女性。
笔名景宋,原籍广东番禺,出生于广州一个败落的官僚家庭里。
许广平也曾被被酩酊大醉的父亲许配给劣绅家子弟,后逃婚离家、北上求学,与鲁迅的出身、遭遇有着惊人的相似大概这也正是他俩相知、恋爱和结合的基础。
1918年,许广平进入天津直隶省立第一女子师范学校学习。
1919年投身五四爱国运动;任天津女界爱国同志会会刊《醒世周刊》的编辑,曾发表过许多关于妇女问题的意见。
1923年考入国立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国文系,在鲁迅的教育和启发下,思想不断提高。
那时鲁迅开始兼任该校国文系讲师,每周讲授一小时的中国小说史。
她最盼望听他的课,上课时常选择第一排座位。
鲁迅是一位在学生中找不出一句恶评的老师;而许广平则是一位听课时喜好忘形而直率提问的活泼女生。
1925年3月,许广平开始与鲁迅通信,那年鲁四十四岁、许二十六岁。
许以女师大学生会总干事的身份,成为学生运动骨干,曾与刘和珍等携手并肩战斗,并写下了大量揭露和批判段祺瑞政府黑暗统治的战斗檄文。
许还热忱支持鲁迅的创作和研究工作,经常帮助他校对和抄写稿件,并积极为他创办的《莽原》周刊投稿。
1925年6月,许广平与人在鲁迅家吃饭,鲁迅因酒醉而开怀大乐,甚至以手按她的头。
自此以后,鲁与许通信的口气有了明显变化,毫不掩饰地流露出亲昵之情。
10月,许以平林为笔名,在鲁迅主编的《国民新报》副刊乙刊上发表《同行者》一文,歌颂鲁迅以热烈的爱、伟大的工作给人类以光和力,使将来的世界璀璨而辉煌,并表示她将不畏惧人世间的冷漠、压迫,不畏惧旧社会卫道者的猛烈袭击,与鲁迅携手同行,一心一意地向着爱的方向奔驰。
(本文选自)同是在这个10月,他们真正恋爱了。
一天晚上,在西三条寓所的工作室里,鲁迅坐在靠书桌的藤椅上,许广平坐在他的床头。
许首先握住鲁的手,鲁同时也报许以轻柔而缓缓的紧握。
许脉搏的剧烈跳荡,正跟鲁逐渐急促的呼吸声相应。
于是鲁首先对许说:你战胜了!许不禁报以羞涩的一笑。
接着两人热烈接吻。
鲁迅承认,在他和许广平结合的全过程中,许都比他决断得多。
从他们开始通信,一直是许广平以自己的勇敢和坚定打消了鲁迅的种种顾忌,终于明白表示:我对于名誉、地位,什么都不要,只要枭蛇鬼怪够了。
1926年7月,鲁迅与许广平约定,离京南下后先分开两年,各自作些准备,再决定将来的生活。
8月,鲁迅经上海转水路赴厦门大学任教。
许同行南下,到广州广东省立女子师范学校任训育主任。
11月鲁迅致信许,郑重地列出今后的三种打算,请她帮助选择;这实际上既是试探她也是向她求援。
1927年1月,鲁迅在接到许广平一封热烈表白的信之后,又致信她,明确表示与她结合的决心。
不久鲁迅也到了广州,在中山大学任职,许任他的助教。
2月,他们一起宴请也到中大任教的老友许寿裳;此后一起游玩、远足、看电影、吃饭,持续十余天。
3月,鲁迅因不满中大文学院长傅斯年聘用顾颉刚来校任教,与许寿裳一起迁居校外,并请许广平也同居一处。
4月,广州反动派发动大屠杀,鲁迅愤而辞去中大职务,跟他形影不离的许广平也和他一起再度漂泊。
1927年9月,鲁迅、许广平两人同船离开广州去上海;10月抵达,几天后正式开始同居生活。
在旧式婚姻的囚室里自我禁闭了二十年之后,鲁迅终于逃出来了。
对于他俩来说,这是生命中最有光彩的举动。
在上海生活的最初几年,鲁迅常对朋友介绍说,许广平是他的校对助手。
他还特意把自己的卧室设在二楼,许在三楼居住。
一向以果敢、勇猛著称的鲁迅,竟也害怕社会舆论,羞于承认自己与所爱的人的关系。
这种异常的精神状态,多少给他俩的爱情生活投下了阴影。
但上海十年的生活,虽然和睦下潜伏着冲突、相敬中有过伤害,却是鲁迅一生中除了童年之外的另一段美好岁月。
在此之前,许广平其实是有自己的工作的。
她欲去大学任教,可又考虑到鲁迅昼夜伏案,身边离不开一个好帮手,遂放弃应聘,全身心地支持他写作。
许广平觉得自己应该更多地为鲁迅的创作提供环境和机会,于是在到了上海后,她毅然辞去所有工作,担起了相夫教子的职责。
这样的角色转型,对于她而言并没有太大的难度;相反,她在这个过程中,还从鲁迅的身上学到了很多面对生活的决心和信念。
此后,她不但一边精心照料鲁迅的饮食起居,还在空闲的时候替他查找有关资料、抄写稿件,与他共同校对译著等。
他们还忙里偷闲,一起到杭州度过了迟到的蜜月。
1929年9月,他们爱情的结晶儿子周海婴出世。
在连年的白色恐怖和兵灾战祸中,许广平都坚定地与鲁迅站在一起,共同度过了那段艰难的日子。
1930年,鲁迅因发起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和参加左联成立大会,在社会上造成了极大的影响,同时也引起了国民党人士的高度紧张。
有段时间,他被国民党浙江省党部呈请通缉。
许广平曾多次陪同他外出避难。
1932年12月,他们爱情的另一结晶通信集《两地书》出版。
鲁迅说过:《两地书》始终以迅师与广平兄相称,其中既没有死呀活呀的热情,也没有花呀月呀的佳句;但他们在刚开始时,就是那么毫不生疏、不需客气、亲密无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