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认知差异和个体行为.

合集下载

第二章 个体心理与个体行为 知觉

第二章 个体心理与个体行为 知觉

2.知觉的基本特性* (1)整体性 人在过去经验的基础上,把事物的各个
部分、各种属性结合起来,知觉成为一个
整体的过程。
十一口 吉
(2)选择性
人总是要根据自己的需要,把一部分事物当成
知觉的对象,其他部分当成背景,有选择地知觉
外界事物的特性叫做知觉的选择性。
知觉的选择性

选择性注意:
由于感官的处理能力有限,因此我们必须在众多
情却是轻松的。

饭后一支烟,赛过活神仙
周久耕--南京江宁区房产局长
(一)知觉者的主观因素

2、需要和动机
符合认知者动机,能满足其需要的事物往
往成为认知对象与注意中心。
打油诗

秀才:“大雪纷纷落地。”
官员:“此乃皇家瑞气。”


财主:“再下三年何妨?”
乞丐:“放你娘的狗屁!”
附:经典误会

时,作用于运动分析器所产生的头部、四肢、 言语器官和眼球运动的感觉。
(2)内部感觉-平衡觉

平衡觉,也称静觉。由身体的重力方向和运动
速度变化所引起的感觉。如超重、失重 眩晕 等。
体验“飞”
失重
神舟号
(2)内部感觉-内脏觉

内脏觉是内脏各器官的异常变化作
用于内脏分析器所产生的饱胀、饥
饿、恶心、呕吐、便意、头痛等感
蒙山蜂人--王玉山
上身蜜蜂重量达 40公斤,约37万 只蜜蜂上身。被 称为“世界第一 养蜂奇人 ” 。 品牌:蒙山蜂人
视(色)觉异常
有些人视觉异常,分辨颜色有困难。可分为:
色弱、部分色盲、全色盲。 色觉异常大多数是由遗传造成的。
男:外祖父色盲 女:外祖父色盲+父亲色盲

个体行为的基础

个体行为的基础

(三)人格理论-类型理论
A型人格表现为以下五个方面: B型人格表现为如下四个方面: ①运动、走路和吃饭的节奏很快; ①从来不曾有时间紧迫感以及 ②对很多事情的进展速度感到不 其它类似的不适感; 耐烦; ②认为没有必要表现或讨论自 ③总是试图同时做两件以上的事 己的成就和业绩,除非环境要求 情; 如此; ④无法处理休闲时光; ③充分享受娱乐和休闲,而不 ⑤着迷数字,他们的成功是以每 是不惜一切代价实现自己的最佳 件事中自己获益多少来衡量 水平; 的。 ④充分放松而不感到内疚。
能做
承诺
将会做
动机
想做
能力-工作的匹配
如果员工缺乏能力-失败
(If employee lacks capabilities-will fail) 如果员工能力过强-令人满意的表现但个人不满意 (If employee is over qualified-satisfactory performance but dissatisfied) 如果正好合适-更可能变得优秀并内在满意 (If employee fits-likely to excel and be intrinsically satisfied)
记忆力
保持和记忆过去经历的能力
销售人员:回忆顾客的姓名
9种基本的体质能力
力量因素 1 2 3 4 动力力量 躯干力量 静态力量 爆发力 不断重复或持续运用肌肉力量的能力
运用躯干部肌肉(尤其是腹部肌肉)已达到一定肌肉强度 的能力
产生力量阻止外部物体的能力 在一项或者一系列爆发活动中产生最大能量的能力
勒温-动力场理论
B=f(P*E)=f(L*S) •B指个人行为; •F指某个函数关系; •P是指具体的一个人; •E指全部环境。 •LS指生活空间(lifespace),生活 空间中有三类事实,即准物理 事实、准社会事实、准概念事 实。 P:气质类型、认知方式、人格特质、情绪情感、能力、 态度、价值观等

组织行为学(笔记整理)

组织行为学(笔记整理)

第一章组织行为学绪论组织行为学:是采用系统分析的方法,研究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的规律,从而提高管理人员预测、引导和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更系统有效地开发人力资源和提高组织绩效,以实现组织既定目标的科学。

学科来源:心理学:学习、动机、个性、知觉、培训、满意感、决策过程、态度测量、工作设计;社会学:群体动力、团队、沟通、权力、冲突、组织结构、组织理论、组织变革;人类学:组织文化与组织环境。

社会心理学:行为变化、态度改变、沟通、群体决策过程;政治学:冲突、权力、领导理论。

发展:管理科学的发展和组织行为学的产生:F. Taylor 科学管理、时间动作分析;H. Fayol 管理的基本要素与14条原则;M. Weber 行政组织的层峰结构组织行为学形成的理论准备:Munsterberg《心理学与工业生产率》选拔与培训;霍桑实验(Hawthrone Studies):人群关系理论;群体动力理论:K. Lewin B= f(P,E);社会测量学(J. Moreno):人际关系分析;需要层次理论(A. Maslow):动机与激励科学管理的先驱:F. Taylor:生于清教徒家庭,认为人天生应勤奋劳动,制止奢侈与浪费;伯利恒钢铁公司,6年时间从学徒到总工程师;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工时分析、计件工资制、成本会计制度等。

管理的实践家F. Taylor的主要思想:观念的革命:由分蛋糕变成把蛋糕做大科学管理原理:由管理人员把过去工人们自己通过长期实践积累的大量的传统知识、技能和决窍集中起来;科学地挑选工人;将科学和工人的科学教育培训结合起来;管理部门和工人之间进行亲密无间的友好合作。

胡萝卜加大棒:工人与管理者的差别F.Taylor主要措施:低效率的根本:有意的磨洋工和无意的磨洋工主要措施:工时分析(搬铁块实验、铲煤实验);计件工资制;成本会计制度Taylor主要追随者:F. Gilbreth & L. Gilbreth(吉尔布雷思):therblig;Frank Gilbreth于1885年17岁时放弃了上大学机会去当一名砌砖工;18个动作 5个动作;Lillian Gilbreth于1915年获得工业心理学博士学位,博士论文为《管理心理学》;“一打孩子”《Cheaper by the dozen 》H. Gantt:Gantt 图表一般管理理论的倡导者:H. Fayol(1841——1925)法国工业家,高层管理者;6类活动(技术、商业、财务、安全、会计、管理);5种职能(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14条原则:(工作分工、权力、纪律、统一指挥、统一指导、个人利益服从整体利益、报酬、集权、等级链、秩序、平等、人员保持稳定、主动性、团结精神)霍桑实验Hawthrone Studies:E. Mayo;照明实验:绕线圈(光线与效率);谈话实验:谈话可以提高生产率;非正式群体:组织中存在非正式群体群体的相互影响:阿希范式:个体的判断条件;群体的设置(5个实验人员;实验人员的权威;群体的大小);个体判断受到群体的影响(1/3)需要层次理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A. Maslow的发现:经过1000多种需要的分析,可以把基本的需要类型分为5类;需要是要逐层满足的;只有高层次的需要才能产生长远的激励效果;了解组织行为学:个体水平:个性、激励、行为、态度、满意感;群体水平:群体规范与压力、群体决策、冲突与权力、领导行为、人际关系;组织水平:组织理论、组织变革、组织文化、流程再造。

第二章-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习题)

第二章-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习题)

第二章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把所选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对心理发展变化的顺序,下列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反映活动从未分化向分化、专门化演变。

B.反映活动从不随意性、被动性向随意性、主动性演变。

C.从认识客体的内部现象向认识事物的外部本质演变。

D.对周围事物的态度从不稳定向稳定演变。

2.从气质类型角度看,多愁善感的林黛玉属于典型的()。

A.抑郁质B.黏液质C.多血质D.胆汁质3.少年期是指年龄在()阶段的儿童。

A.6~11、12岁B.11、12~14、15岁C.14、15~17、18岁D.3~6、7岁4.形式运算阶段的儿童,其思维特征是()。

A.单维思维B.多维思维C.思维的木可逆性D.以命题形式进行5.抽象逻辑思维已从“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化,开始出现辨证思维,这些特征出现在()。

A.少年期B.青年初期C.青年晚期D.成年期6.个体动作发展的规律,遵循自上而下、由躯体中心向外围、从大肌肉动作到精细动作的发展规律,这种规律现象说明心理发展具有()。

A.差异性B.顺序性C.不平衡性D.连续性和阶段性7.在以自我意识为核心的人格调控系统中,()是自我意识在行为上的表现,是实现自我意识调节的最终环节。

A.自我控制B.自我评价C.自我体验D.自我认识8.在有几种可能解答的问题情境中,个体倾向于很快地检验假设,且常常出错的认知方式被称为()。

A.冲动型B.沉思型C.场独立型D.场依存型9.青年初期是指年龄在()阶段的儿童。

A.6~11、12岁B.11、12~14、15岁C.14、15~17、18岁D.3~6、7岁10.目前研究男女智力的性别差异的基本结论之一是()。

A.男优于女B.男女总体水平大致相等C.女优于男D.男女总体水平,有的相等,有的则不相等11.皮亚杰认为人类智慧的最高表现形式是()。

A.抽象思维B.概括思维C.形象思维D.逻辑思维12.根据人格发展阶段论,4~5岁的发展任务是培养()。

心理学对学生个体差异的理解

心理学对学生个体差异的理解

心理学对学生个体差异的理解引言:在教育领域,学生个体差异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每个学生都有独特的背景、能力和特点,这些因素对他们的学习和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心理学作为一门研究人类心理和行为的科学,为我们提供了深入理解学生个体差异的工具和框架。

本论文将探讨心理学对学生个体差异的理解,包括认知差异、情绪差异和人格差异三个方面。

一、认知差异认知差异是指学生在信息处理、学习方式和思维模式等方面的个体差异。

心理学研究发现,学生在认知能力上存在着显著的差异。

例如,有些学生在逻辑推理和问题解决方面表现出色,而另一些学生则在空间想象和记忆力方面更为突出。

这些差异可能与个体的遗传背景、环境刺激以及个人经验有关。

了解学生的认知差异有助于教师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策略,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二、情绪差异情绪差异是指学生在情感体验和情绪调节方面的个体差异。

心理学研究发现,学生的情绪状态会对他们的学习和表现产生重要影响。

有些学生可能更容易体验到焦虑和紧张,而另一些学生则更倾向于积极乐观的情绪状态。

这些差异可能与学生的性格特点、家庭环境以及社会支持等因素有关。

了解学生的情绪差异有助于教师提供情感支持和情绪调节的指导,以促进学生的积极情绪和学习动力。

三、人格差异人格差异是指学生在个性特质、价值观和行为模式等方面的个体差异。

心理学研究发现,学生的人格特征对他们的学习方式和学习成果有着重要影响。

有些学生可能更具有外向性格,善于与他人合作和社交,而另一些学生则更倾向于内向性格,更注重独立思考和自我反省。

这些差异可能与学生的遗传基因、家庭教育以及社会环境等因素有关。

了解学生的人格差异有助于教师设计个性化的教学计划和支持学生的自我发展。

结论:心理学对学生个体差异的理解为教育工作者提供了重要的指导和支持。

通过对学生的认知差异、情绪差异和人格差异等方面进行深入了解,教师可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然而,我们也需要意识到个体差异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尊重每个学生的独特性,并致力于提供包容性和差异化的教育环境,以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实现自身潜力的最大化。

第二章 个体行为

第二章 个体行为

第二章个体行为案例2--1:张林的职业生涯张林,1949年生于中国北方一个小镇。

正当他念高中二年级的时候,文化大革命开始了,他不得不中断学业,后来又在上山下乡的浪潮中到一个偏远的人民公社插队。

文化大革命后恢复高考,他考入了某财经学院。

毕业后,在某市的一家造船厂做成本会计,一年半后,他辞职不干到某市一家集装箱公司谋得一份管理职位,三个半月后,他被解雇了。

在谋求新的工作岗位时,他到一家职业介绍所作了能力测试并寻求帮助和建议,测试结果表明他最适宜做推销工作。

那家职业介绍所为他找了一份药品推销工作,任职于一家大型医药公司。

他喜欢这一工作,在那里干了一年半。

后来,他听说另一个更著名的药材公司有同类型的工作,便向该药材公司申请,并在1984年被雇用。

进入90年代,他的女儿长大并考入一所著名大学,但他的妻子却下岗了。

张林的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也变得有点工作狂了,因为他感受到了来自各方面的压力。

有人劝告他去找一位心理医生解除他的心理紧张。

他接受了劝告,找了一位著名的心理医生,作了一系列的咨询诊断。

(心理咨询诊断纪录详见教材P74--77)思考题:1、张林是一个什么类型的人?他的个性及需求是什么?2、他现在的工作和过去的工作在多大程度上适合他?还有其他什么工作适合他吗?3、张林的职业生涯设计与开发存在什么问题?参考答案:1、从文中看,张林是一位工作稳定、从事推销行业的中年男性。

他虽然几次调换岗位并小有成就,但他并不得志。

他对目前的推销工作是基本适应的,但与他的某些个性倾向是有矛盾的,也就是说当前的职业对他来说并非最佳选择。

他的个性按照麦迪的个性性格类型属外向、高忧虑型,具有多血质气质。

他的外向、独立理智的个性使他对当前的工作是能胜任的,但他多年形成的正直、善良的价值观与他所在的行业追求利润最大化和经济效益不择手段的做法发生矛盾,而且他自己对单位给的报酬也不甚满足,所以产生苦恼。

张林的需求是要让自己的价值得到社会的承认,努力寻找独立发挥自我能力的机会,希望有较高报酬的并且不与自己价值观念发生冲突的工作。

组织行为学第二章教案

组织行为学第二章教案
教学 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需要、动机的概念;掌握需要、动机与行为的关系;了解知觉、社会知觉的基本内容; 理解价值观的形成、分类与重要性;了解态度与态度的功能,区分态度的三种成分。 能力目标: 素质目标: 理解需要、动机的概念;了解知觉、社会知觉的基本内容;理解价值观的形成、分类与重要性;了解态 度与态度的功能 理解价值观的形成、分类与重要性;能够区分态度的三种成分 案例讲解 小组讨论
图 2-1 需要、动机和行为三者的关系 需要是动机和行为的基础。人的任何动机与行为都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如果一个人没 有需要,也就无所谓动机与行为。人们产生某种需要后,只有当这种需要具有某种特定目标 时,需要才会产生动机,动机才会成为引起人们行为的直接原因。每个动机都可以引起行为, 但并不是每个动机都必然引发行为。在多种动机下,只有起主导作用的动机才会引起人的行 为。 第二节 知觉与社会知觉 学习目标 理解知觉及社会知觉的概念; 了解知觉的特性及影响知觉的因素。 学习案例 人际敏感性 有时候问题很简单,人们却做出了错误的判断。其原因是缺乏对他人的敏感。例如,有 位工头曾抱怨他的下属如何古怪。一次,工头对他的一个下属说:“嘿,小伙子,过去把木 料抬起来!”该下属竟然恼羞成怒地嚷道:“不要叫我‘小伙子’,我有名字!”这位工头 感到无法理解,他不知道该下属年纪轻轻的,却会对这样一个“完全合理的称呼”发火。 知识精讲 一、知觉 (一) 知觉的概念 知觉是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整体在头脑中的反映,是人对感觉信息的组织和 解释的过程。对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认识是感觉,对同一事物的各种感觉的综合就形成了 对这一物体的整体的认识,也就是形成了对这一物体的知觉。 知觉是各种感觉的综合,来自于感觉,但已不同于感觉,主要有以下几点不同: (1) 感觉只反映事物的个别属性,知觉却认识了事物的整体。 (2) 感觉是单一感觉器官活动的结果,知觉却是各种感觉器官协同活动的结果。 (3) 感觉不依赖于个人的知识和经验,知觉却受个人的知识和经验的影响。 (4) 同一物体,不同的人对它的感觉是类似的,但对它的知觉会有差别,知识经验越 丰富的人对物体的知觉越完善、越全面。 (二) 知觉的特性 1.整体性 2.恒常性

组织行为学课后习题答案

组织行为学课后习题答案

第一章组织与组织行为学知识巩固一、简答题1.什么是组织、组织行为和组织行为学?答:组织具有一些共同的特征。

首先,组织有明确的目标;其次,组织要实现自己的目标,必须要拥有相应的资源;最后,组织有特定的结构。

组织行为是指在一定组织环境中,全体组织成员工作时表现出来的所有行为的总和。

组织行为学是一门以组织中的个体、群体及组织自身的行为及规律为研究对象的社会学科,其旨在帮助管理者更好地预测、理解、引导和控制组织成员的行为,从而成就高绩效组织。

2.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有哪些?答: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的心理和行为的规律。

心理活动是行为的内在表现,行为是心理活动的外在表现,组织行为学将两者结合起来作为统一体进行研究。

因此,组织行为学的研究范围是一定组织中的个体、群体和组织的心理和行为的规律。

3.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有哪些?答:观察法、谈话法、实验法、问卷法、测验法、个案研究法等。

二、不定项选择题1.B2.BC3.A4. C5. C6. C三、应用练习题1.阅读管理学相关内容,谈谈组织行为学与管理学的差异。

答:组织行为学是一门以组织中的个体、群体及组织自身的行为及规律为研究对象的社会学科。

其旨在帮助管理者更好地预测、理解、引导和控制组织成员的行为,从而成就高绩效组织。

组织是管理的对象,管理是组织运营的目标。

组织行为学是管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属于管理学的一门重要学科。

2运用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对你所感兴趣的相关内容做一次研究。

答:略案例讨论:IDEO让互助文化深入人心对领导者来说,没有什么比倡导组织中的互助行为更重要的了。

员工在工作中互助是优秀企业的一道常见风景。

如果不考虑员工自觉性,即组织行为学者所说的组织公民行为,公司希望高效运转,就需要将所有任务完美分配,中间不能出现任何差错,任务在执行中不能随意更改,而且所有任务必须同步,不能在进度上有半分差池。

不仅如此,在知识型工作时代,商业成果往往与人们在复杂项目中表现出的创造力密切相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
二、知觉的特征 (一)知觉的选择性
是指寻求对自身最有意义的事物为知觉对象。 由于人们认识能力的有限性和兴趣、爱好和特长等方面有所不 同,人们只能在众多的事物中选择一少部分作为知觉的对象。 比如,人们对体育感兴趣,就会非常关注体育新闻; 人们对股票感兴趣,就会非常关注股市的波动,而不太关心其 他事物。
(二)知觉的整体性
是指人们把现实对象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来知觉。 事物是有许多部分组成,各个部分具有不同的特征,但人们在 知觉的过程中,并不将它分割为孤立的部分,而是将其作为整 体来知觉。 如,当我们观察三角形的时候不是把它看成是三条直线。 又如,我们听音乐时,所感知的并非是个别的音符,而是旋律。
4
(三)知觉的恒常性
(二)社会知觉的类别
社会知觉是对社会对象的知觉,主要包括: 1、对他人的知觉:是指对他人外部表情和外部行为特征的知觉。
11
(1)面部表情:是通过面部不同区域的活动变化来表现的。 人门的喜怒哀乐等表情是通过额——眉、眼——脸、鼻颊—— 口唇等三个区域的肌肉运动来实现。我们通过观察一个人的面 目表情,可以猜测他人的心理活动。 (2)言语表情:通过语言.语调.语速.节奏等变化表现出来的。 语速轻快;情绪紧张时,语音中经常夹带杂音,声音不连贯。 言语表情的变化能充分表现人的期望.动机.态度.情绪状态。 (3)体态:是指人的身躯和肢体和肢体各部位的表现形。 例如,点头.摇头.手臂垂直等。这些都反映个人的心理活动,心 理状态和态度。 (4)行为方式:是反映深层心理活动和人格特征的重要依据。 了解一个人做什么.怎么做,对于正确认识和评价此人,形成关 于此人准确的知觉印象,都很有帮助。
5
(四)知觉的理解性
是指人们凭借以往的知识经验去认识对象。
三、影响知觉准确性的因素
在现实中,人的知觉往往出现偏差,甚至出现错觉,影响人的 认识和行为影响知觉准确性的因素主要有:
(一)知觉主体的主观因素
1、兴趣和爱好 人在兴趣爱好方面的个体差异性会影响知觉的选择性。 通常人们对自己感兴趣的事务最容易知觉,而对不感兴趣的事 务“熟视无睹”。 2、需要和动机 人们的需要和动机不同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人们的知觉选择。 一般来讲,凡是能够满足人的某种需要、合乎其动机的事物, 容易成为知觉的对象和注意的中心。 如,一个干渴难耐的人,将注意力面前的水喝饮料,而对其他 事物视而不见。
2
2、知觉
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整体属性的直接反映。 客观事物的各种属性组合成整体作用于人们的感官,于是在大 脑里产生事务的整体形象。 例如我们品尝苹果时,苹果的颜色、气味、形状和味道等个别 属性分别作用眼.鼻.舌.手等器官,形成了完整的苹果的影像, 这就是对苹果的知觉。
(二)感觉与知觉的关系
两者的共同点:两者都是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当前事物在人脑中 的反映,所产生的主观映象都是具体的感性形象。 两者的区别:感觉是对事物的个别属性(形状、色泽、气味、 温度等)的反应。 知觉是对事物各种属性、各个部分及其相互关系的综合性的整 体反应。 两者的关系:感觉是知觉的基础,而知觉是感觉的进一步发展
第二章 认知差异与个体行为
第一节 认知与行为 第二节 社会知觉与行为 第三节 归因理论
1
第一节 认知与行为
一、感觉与知觉的概念 (一)感觉与知觉
人脑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是从感觉和知觉开始的。一切复杂的心 理活动都要从感觉和知觉为基础。 1、感觉 是人脑对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直接反映。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时刻与外界的许多事物接触,它们直接作 用于感官,从而在人脑中产生各种感觉。例如,人们看到的颜 色、听到的声音、闻到的气味等。还有人们自身的状况也作用 与神经系统,在大脑里产生舒适、疼痛、饥渴等感觉。
6
3、知识和经验 个体具有的知识和经验对于知觉的选择性也有很大影响。 例如,对通一台戏剧节目,外行人和内行人的知觉就有很大 区别,所谓“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 讲的就是这个道 理。 4、个性特征 个性也是影响知觉选择性的重要因素。 一般来讲多血质的人知觉速度快,但不细致;而黏液质的人 知觉速度慢但比较深刻。
是指由于知觉经验的参与,当知觉的条件(距离、角度、照明 度等)在一定范围内改变时,知觉映像保持相对稳定。 1、形状恒常性 当人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同一物体时,物体在视网膜上成像的形 状不断变化,但是我们并没有知觉到物体的形状发生了改变, 认为物体的形状仍然保持原来的样子。 2、大小恒常性 物体在眼睛仲成像的大小随着任何物的距离远近而发生变化, 但是由于环境还提供物体远近的线索,人对物体大小的知觉映 像基本固定不变。 3、亮度恒常性 当照明条件改变时,在人的知觉当中,物体的相对明亮程度保 持不变,叫做亮度恒常性。
(二)知觉对象的特征
人们在知觉事物时,会根据对象的特征进行整合。 这种整合具有一定的规则: 1、接近律 在时间和空间上接近的对象,有被知觉为同类的倾向。 如,一个车间的两个工人同时要求辞职,人们很容易理解为 串通一气。
7
2、相似律 具有相似性的对象容易被知觉为一组。 人们总是习惯性地认为女孩子胆小。 3、闭索律 人们能够把分散而有一定联系的知觉对象的反映综合起来形成 一个整体。 如,火车车厢里面面对面坐的若干乘客,比背对背坐的乘客, 更容易知觉为一伙。。 4、连续律 在空间上和时间上有连续性的对象,容易被知觉为一个整体。 如,在电影院售票处,人们往往把排队购票者视为一个整体。
一、社会知觉
(一)社会知觉的概念
社会知觉也叫社会认知,就是对人和社会群体的知觉。 它包括一个人对另一个人、个人对群体、群体对个人、群体对 群体的知觉,以及个人间、群体间关系的知觉。 社会知觉的实质就是对人的知觉。 社会知觉的概念首先是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在1947年提出来的, 用来表示人们的知觉过程受到社会因素的制约。
9
四、知觉的类别 (一)自然知觉
1、空间知觉 是对物体的空间关系的知觉,包括形状、大小、深度、距离 和方向知觉。 2、时间知觉 是对客观事物连续性、顺序性的知觉,包括自然界的周期变 化等。 3 、运动知觉 是对运动特性的知觉,包括对距离、速度、节奏等方面的知 觉。
(二)社会知觉
10
第二节 社会知觉与行为
(三)知觉对象的环境因素
1、适应 是指由于刺激对感觉器官的持续作用引起感受性变化的现象。 白天进电影院时,开始感觉一派漆黑,慢慢会辨别出周围物体 的轮廓。
8
2、对比 是指同一器官接收不同的刺激而使感受性变化的现象。 如吃了糖以后在吃广柑,觉得广柑很酸。 3、敏感化 是指在某些因素的影响下感受性暂时提高的现象。 如某一个运动员因为服用了兴奋剂获得了某运动赛事的冠军。 4、感受性降低 是指由于知觉的相互作用、人的生物和心理因素等因素引起的 感受性降低现象。 如欢娱嫌夜短,寂寞恨夜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