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简介
2003-2014年诺贝尔化学奖、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
2003-2014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2003年,美国科学家保罗·劳特布尔(Paul uterbur)、英国科学家彼得·曼斯菲尔德(Sir Peter Mansfield)因在核磁共振成像技术领域的突破性成就而共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及医学奖。
2004年,美国科学家理查德·阿克塞尔(Richard Axel)和琳达·巴克(Linda B.Buck)因在人类嗅觉方面的卓越成就而共同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2005年,澳大利亚巴里-马歇尔(Barry Marshall)和罗宾-沃伦(J. Robin Warren)因发现了幽门螺杆菌以及该细菌对消化溃疡病的致病机理而共同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2006年,美国科学家安德鲁·法尔和克雷格·梅洛因为他们发现了RNA(核糖核酸)干扰机制而被授予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2007年,马里奥·卡佩奇(Mario R. Capecchi) 和奥利弗·史密西斯(Oliver Smithies)(美国)、马丁·埃文斯(Sir Martin J. Evans)(英国)。
通过使用胚胎干细胞改造老鼠体内的特定基因,为“基因靶向”技术奠定了基础,从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2008年,哈拉尔德·楚尔·豪森(Harald zur Hausen)(德国),发现人乳突淋瘤病毒引发子宫颈癌;弗朗索瓦丝·巴尔-西诺西(Françoise Barré-Sinoussi)和吕克·蒙塔尼(Luc Montagnier)(法国),发现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2009年,伊丽莎白·布莱克本(Elizabeth H.Blackburn)、卡罗尔·格雷德(Carol W.Greider)、杰克·绍斯塔克(Jack W.Szostak) (美国),发现端粒和端粒酶保护染色体的机理。
【历届诺贝尔奖得主(十)】2003年化学奖
化学奖美国科学家彼得·阿格雷、罗德里克·麦金农因在细胞膜通道方面做出的开创性贡献,而共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彼得·阿格雷彼得·阿格雷,科学家。
1949年生于美国明尼苏达州小城诺斯菲尔德,1974年在巴尔的摩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获医学博士,现为该学院生物化学教授和医学教授。
2004年来到杜克大学,担任医学院副院长。
由于发现了细胞膜水通道,在2003年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人物简介彼得·阿格雷1949年生于美国明尼苏达州小城诺斯菲尔德,1974年在巴尔的摩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获医学博士,现为该学院生物化学教授和医学教授。
2004年到杜克大学,担任医学院副院长。
他与麦金农分享总额为1000万克朗(约合130万美元)的奖金。
瑞典皇家科学院2003年10月8日宣布,将2003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美国科学家彼得·阿格雷和罗德里克·麦金彼得·阿格雷农,以表彰他们在细胞膜通道方面做出的开创性贡献。
彼得·阿格雷诺贝尔化学奖评选委员会主席本特·努丁在新闻发布会上说,阿格雷得奖是由于发现了细胞膜水通道,而麦金农的贡献主要是在细胞膜离子通道的结构和机理研究方面。
他们的发现阐明了盐分和水如何进出组成活体的细胞。
比如,肾脏怎么从原尿中重新吸收水分,以及电信号怎么在细胞中产生并传递等等,这对人类探索肾脏、心脏、肌肉和神经系统等方面的诸多疾病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诺贝尔科学奖通常颁发给年龄较大的科学家,获奖成果都经过几十年的检验。
但阿格雷只有54岁,而麦金农才47岁。
他们的成果也比较新:麦金农的发现产生于5年前;阿格雷的工作于1988年完成。
瑞典媒体评论说,这在诺贝尔科学奖历史上是比较罕见的。
今年诺贝尔化学奖及生理学或医学奖的结果都显示出了当代科学跨领域研究的趋势。
离子通道是另一种类型的细胞膜通道,神经系统和肌肉等方面的疾病与之有关,它还能产生电信号,在神经系统中传递信息。
历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
1901年雅各布斯·亨里克斯·范托夫1902年赫尔曼·费歇尔1903年斯凡特·奥古斯特·阿伦尼乌斯1904年威廉·拉姆齐1905年阿道夫·冯·拜尔1906年亨利·莫瓦桑1907年爱德华·比希纳1908年欧内斯特·卢瑟福1909年威廉·奥斯特瓦尔德1910年奥托·瓦拉赫1911年玛丽·居里1912年维克多·格林尼亚,保罗·萨巴捷1913年阿尔弗雷德·维尔纳1914年西奥多·理查兹1915年里夏德·维尔施泰特1916年没有颁奖1917年没有颁奖1918年弗里茨·哈伯1919年没有颁奖1920年沃尔特·能斯特1921年弗雷德里克·索迪1922年弗朗西斯·阿斯顿1923年弗里茨·普雷格尔1924年没有颁奖1925年里夏德·阿道夫·席格蒙迪1926年特奥多尔·斯韦德贝里1927年海因里希·奥托·威兰1928年阿道夫·温道斯1929年阿瑟·哈登,汉斯·奥伊勒-克尔平1930年汉斯·费歇尔1931年卡尔·博施,弗里德里希·贝吉乌斯1932年欧文·兰米尔1933年没有颁奖1934年哈罗德·尤里1935年弗雷德里克·约里奥-居里,伊伦·约里奥-居里1936年彼得·德拜1937年沃尔特·霍沃思,保罗·卡勒1938年里夏德·库恩1939年阿道夫·布特南特,拉沃斯拉夫·鲁日奇卡1940年没有颁奖1941年没有颁奖1942年没有颁奖1943年乔治·德海韦西1944年奥托·哈恩1945年阿尔图里·伊尔马里·维尔塔宁1946年詹姆士·萨姆纳,约翰·霍华德·诺思罗普,温德尔·斯坦利1947年罗伯特·鲁宾逊1948年阿尔内·蒂塞利乌斯1949年威廉·吉奥克1950年奥托·迪尔斯,库尔特·阿尔德1951年埃德温·麦克米伦,格伦·西奥多·西博格1952年阿彻·约翰·波特·马丁,理查德·劳伦斯·米林顿·辛格1953年赫尔曼·施陶丁格1954年莱纳斯·鲍林1955年文森特·迪维尼奥1956年西里尔·欣谢尔伍德,尼古拉·谢苗诺夫1957年亚历山大·R·托德1958年弗雷德里克·桑格1959年雅罗斯拉夫·海罗夫斯基1960年威拉德·利比1961年梅尔文·卡尔文1962年马克斯·佩鲁茨,约翰·肯德鲁1963年卡尔·齐格勒,居里奥·纳塔1964年多萝西·克劳福特·霍奇金1965年罗伯特·伯恩斯·伍德沃德1966年罗伯特·马利肯1967年曼弗雷德·艾根,罗纳德·乔治·雷伊福特·诺里什,乔治·波特1968年拉斯·昂萨格1969年德里克·巴顿,奥德·哈塞尔1970年路易斯·费德里克·勒卢瓦尔1971年格哈德·赫茨贝格1972年克里斯琴·伯默尔·安芬森,斯坦福·摩尔,威廉·霍华德·斯坦1973年恩斯特·奥托·菲舍尔,杰弗里·威尔金森1974年保罗·弗洛里1975年约翰·康福思,弗拉迪米尔·普雷洛格1976年威廉·利普斯科姆1977年伊利亚·普里高津1978年彼得·米切尔1979年赫伯特·布朗,格奥尔格·维蒂希1980年保罗·伯格,沃特·吉尔伯特,弗雷德里克·桑格1981年福井谦一,罗德·霍夫曼1982年阿龙·克卢格1983年亨利·陶布1984年罗伯特·布鲁斯·梅里菲尔德1985年赫伯特·豪普特曼,杰尔姆·卡尔1986年达德利·赫施巴赫,李远哲,约翰·波拉尼1987年唐纳德·克拉姆,让-马里·莱恩,查尔斯·佩特森1988年约翰·戴森霍费尔,罗伯特·胡贝尔,哈特穆特·米歇尔1989年西德尼·奥特曼,托马斯·切赫1990年艾里亚斯·詹姆斯·科里1991年理查德·恩斯特1992年鲁道夫·马库斯1993年凯利·穆利斯,米高·史密斯1994年乔治·安德鲁·欧拉1995年保罗·克鲁岑,马里奥·莫利纳,弗兰克·罗兰1996年罗伯特·柯尔,哈罗德·克罗托,理查德·斯莫利1997年保罗·博耶,约翰·沃克尔,延斯·克里斯汀·斯科1998年沃特·科恩,约翰·波普1999年艾哈迈德·兹韦勒2000年艾伦·黑格,艾伦·麦克迪尔米德,白川英树2001年威廉·诺尔斯,野依良治,巴里·夏普莱斯2002年库尔特·维特里希,约翰·贝内特·芬恩,田中耕一2003年彼得·阿格雷,罗德里克·麦金农2004年阿龙·切哈诺沃,阿夫拉姆·赫什科,欧文·罗斯2005年罗伯特·格拉布,理查德·施罗克,伊夫·肖万2006年罗杰·科恩伯格2007年格哈德·埃特尔2008年下村脩,马丁·查尔菲,钱永健2009年阿达·约纳特,万卡特拉曼·莱马克里斯南,托马斯·施泰茨2010年理查德·赫克,根岸英一,铃木章2011年丹·谢赫特曼2012年罗伯特·莱夫科维茨,布莱恩·克比尔卡。
2003年诺贝尔化学奖简介
・诺贝尔奖工作回顾・细胞膜上的水通道———2003年诺贝尔化学奖工作介绍郭 昊 李学军(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药理学系,北京100083) 2003年10月8日,瑞典皇家科学院将2003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时为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School ofMedicine 生物化学系的Peter Agre 教授,以表彰他发现细胞膜水通道并证明其功能这一开创性贡献。
2006年7月2日~7日第15届世界药理学大会在北京召开,现为Duke University 医学中心副主任,细胞生物学系的Peter Agre 教授也应邀出席此次大会,并专程到北京大学医学部举办了水通道的专场讲座。
为了让更多的研究者能够更充分了解水通道的发现过程、Peter Agre 教授的研究工作,以及水通道蛋白的研究进程,特写此文,藉以对读者们今后的工作有所启示。
图1 Peter Agre 教授(摘自杜克大学网站)图2 左图为Peter Agre 教授的诺贝尔奖证书;右图为PeterAgre 教授在斯德哥尔摩音乐厅从瑞典国王卡尔十六世古斯塔夫手中接过诺贝尔奖时的情景(图片摘自诺贝尔官方网站) 一、Peter Agre 早年的研究1974年至1975年,Peter Agre 在Johns Hopkins药理学系Pedr o Cuatrecasas 的实验室进行博士后的研究。
1984年,在The Johns HopkinsUniversity 的the old B lal ock Building 建立了第一个自己的实验室。
当时作为血液学家,Peter 和助手Andy A si 2mos 开始研究球形红细胞增多症(s pher ocyt osis ),并分别与1985年和1986年在Nature 和Ne w England Journal ofMedicine 上发表了相关文章,证明血影蛋白(s pectrin )缺乏与临床上球形细胞增多症(s pher o 2cyt osis )的严重程度有关。
历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1901-2005
玛丽亚•居里
法国
发现了镭和钋提纯镭并研究镭的性
质。
年
格利雅
法国
发明了格氏试剂,促进了有机化学的发展。
保罗・萨巴蒂埃
法国
发明了有机化合物的催化加氢的方法,促进了有机化学的发展。
年
阿尔弗雷德・维尔纳
瑞士
关于金属络合物成键理论的研究开创了无机化学研究的新领域。
年
西奥多・理查兹
美国
精确测量了种兀素的原子量。
年
理查德・威尔施泰特
德国
对植物色素的研究,特别是对叶绿素的研究。
年
无
年
无
年
弗里茨-哈伯
德国
合成氨的研究。
年
无
年
沃尔特・能斯特
德国
对热力学的研究。
年
弗雷德里克・索迪
英国
对放射性物质以及同位素的研究。
年
弗朗西斯・阿斯顿
英国
使用质谱仪发现了非放射性兀素的同位素并且阐明了整数法则。
年
弗里茨•普雷格尔
奥地利
创立了有机化合物微量分析法。
保罗・博耶
美国
阐明了三磷酸腺苷合成酶的机理。
约翰•沃克尔1
英国
年
沃特•科恩
美籍奥地利
密度泛函理论的研究
约翰•波普
英国
量子化学计算方法的研究
年
艾哈迈德・兹韦勒
美籍埃及
用飞秒激光光谱对化学反应中间过程的研究
年
艾伦-黑格
美国
对导电聚合物的研究
艾伦•马克迪尔米德
美国
白川英树
日本
年
威廉・诺尔斯
美国
手性催化还原反应
梅尔温・卡尔文
2003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简介
2003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简介10月8日,瑞典皇家科学院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宣布,将2003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美国科学家彼得·阿格雷和罗德里克·麦金农,分别表彰他们发现细胞膜水通道,以及对离子通道结构和机理研究作出的开创性贡献。
这是47岁的化学奖得主罗德里克·麦金农。
新华社/路透阿格雷1949年生于美国明尼苏达州小城诺斯菲尔德,1974年在巴尔的摩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获医学博士,现为该学院生物化学教授和医学教授。
10月8日,瑞典皇家科学院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宣布,将2003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美国科学家彼得·阿格雷和罗德里克·麦金农,分别表彰他们发现细胞膜水通道,以及对离子通道结构和机理研究作出的开创性贡献。
这是54岁的化学奖得主彼得·阿格雷。
新华社/路透麦金农1956年出生,在美国波士顿附近的小镇伯灵顿长大,1982年在塔夫茨医学院获医学博士,现为洛克菲勒大学分子神经生物学和生物物理学教授彼得·阿格雷和水通道的故事引言未来“中国的诺贝尔奖”在哪里?下面是一个值得一读的故事。
2003年10月,在宣布彼得 .阿格雷获当年度化学奖的那个周末,我驱车好奇地去了那个离我只有几个街区的石头坊―――阿格雷所住居的街区。
那秋天的落叶,一切都那么平常,如往日一样。
这个街区在巴尔的摩是一个普通社区,房子比那个住有众多大牌教授和医生的格林威路的房子逊色得多。
阿格雷的获奖在这个“基因”大发现时代是一个奇迹。
霍普金斯大学伯特 .维格斯坦教授、发现p53 基因的著名癌症先驱的论文被引用达1万多次,根据该基因设计的药物也已诞生。
他被多次提名终未获奖。
许多被看似非常有前景的“基因”,让人们的希望一夜之间如泡沫破灭。
而水通道蛋白基因把阿格雷送上了科学的至高点。
这个中学化学都学不好的高人竟把中学科学教师当成他的幕后英雄。
如果谈论我们国家自己 10-30年后“未来诺贝尔奖获得者”,那个可以满足我们自尊心的盼望,我们不妨先考察一下我们现在有没有这样的“幕后英雄”般的父母和老师?东西方的思想有时是完全相反的、有时是完全吻合的。
诺贝尔化学奖名录
诺贝尔化学奖名录诺贝尔化学奖是世界上最高荣誉的化学奖项,每年颁发给在化学领域做出卓越贡献的科学家。
自1901年设立以来,已经有许多杰出的科学家荣膺该奖项。
以下是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名录:1901年:雅各布斯·赫尔斯东1902年:赫尔曼·冯·黑尔芬1903年:西蒙·冯塔费1904年:威廉·拉姆齐1905年:亨利克·安东·洛伦兹1906年:约瑟夫·约翰·汤姆生1907年:爱德华·弗兰克1908年:恩斯特·鲁特福德1909年:威廉·欧斯特1910年:奥托·瓦拉赫1911年:玛丽·居里1912年:维克托·兰伯特1913年:阿尔弗雷德·维尔斯1914年:沃尔夫冈·奥斯特瓦尔德1915年:理查德·威尔斯坦1918年:弗里茨·哈勒1919年:卡尔·费迪南德·克兰内1920年:沃尔特·诺德豪斯1921年:弗里茨·赫兴1922年:弗朗西斯·威廉·阿斯顿1923年:弗里茨·泽尔斯1925年:理查德·阿希特1926年:波许1927年:海因里希·威廉·卡尔·鲁斯 1928年:奥德内斯·哈伯1929年:奥夫·玻尔1930年:汉斯·冯·赫尔岑贝格1931年:弗里茨·普朗克1932年:伯纳德·萨克斯1934年:哈罗德·厄普1935年:弗兰克·惠勒1936年:彼得·德拜1937年:诺曼·哈金1938年:理查德·库康1939年:保罗·克鲁特1943年:乔治·德弗里斯特1944年:奥德里希·弗洛伊德1945年:阿里斯托蒂莱·博瓦拉1946年:詹姆斯·萨默菲尔德1947年:罗伯特·罗宾逊1948年:阿德里安·伊瑟尔1949年:威廉·肖克利1950年:奥托·迈耶霍夫1951年:埃德蒙·哈欣斯基1952年:阿夫雷德·伍德华德1953年:赫曼·施莱夫1954年:林纳斯·鲍林1955年:文森特·杜邦1956年:西尔曼·伯格曼1957年:洛伊丝·格洛克纳1958年:弗雷德里克·萨克曼1959年:凯利·莫特1960年:威拉德·利卡1961年:梅尔文·卡尔文1962年:马克斯·珀鲁茨1963年:卡尔·锄礼1964年:多尔纳·拉姆齐1965年:罗伯特·伯纳德·木华 1966年:罗伯特·西蒙斯1967年:马诺哈尔·肯尼斯·尚普 1968年:拉尔夫·斯托克1969年:德里克·巴顿1970年:路易·布隆德尔1971年:格拉德斯通·弗拉克 1972年:克里斯托夫·安森 1973年:恩里科·费米1974年:保罗·弗洛里1975年:约翰·康韦1976年:威廉·利普斯科姆 1977年:伊利亚斯·柴克1978年:约翰·布恩1979年:赫伯特·布朗1980年:保罗·伯格1981年:肯尼思·奥尔斯特姆 1982年:亨利·塔夫茨1983年:罗伯特·默里1984年:罗伯特·布鲁斯特 1985年:赫尔曼·施托德林 1986年:约翰·波尔塔什1987年:查尔斯·彼得斯1988年:约翰·达夫1989年:西德尼·阿尔特曼 1990年:埃利亚斯·科里1991年:理查德·雷诺兹1992年:鲁道夫·马尔库斯1993年:基里尔·卡里里奇·肖尔 1994年:乔治·奥尔巴赫1995年:保罗·克劳泽1996年:理查德·施罗德1997年:保罗·D·博伊耳1998年:沃尔特·科恩1999年:阿哈拉·伯恩斯坦2000年:艾伦·赖奇2001年:威廉·萨莫伊尔2002年:约翰·巴德伊斯2003年:彼得·阿格雷2004年:阿龙·切奇2005年:罗伯特·格伦韦尔2006年:罗杰·库尔曼2007年:格尔哈德·艾伯2008年:奥斯汀·特劳特2009年:托马斯·施特茨勒2010年:理查德·赫克2011年:丹尼尔·谢克曼2012年:罗伯特·莱菲兰德2013年:马丁·卡普特2014年:艾里克·贺希2015年:托马斯·林德尔2016年:让-皮埃尔·索格2017年:雅克·迪比2018年:弗朗索瓦·阿诺2019年:约翰·古德诺夫2020年:艾米·阿希托夫2021年:本杰明·利斯顿这些科学家不仅在化学领域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也为人类的生活和健康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1901-2012年历届诺贝尔化学奖得主与贡献
1901-2012年历届诺贝尔化学奖得主与贡献1901-荷兰科学家范托霍夫因化学动力学和渗透压定律获诺贝尔化学奖。
1902-德国科学家费雪因合成嘌呤及其衍生物多肽获诺贝尔化学奖。
1903-瑞典科学家阿伦纽斯因电解质溶液电离解理论获诺贝尔化学奖。
1904-英国科学家拉姆赛因发现六种惰性所体,并确定它们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1905-德国科学家拜耳因研究有机染料及芳香剂等有机化合物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1906-法国科学家穆瓦桑因分离元素氟、发明穆瓦桑熔炉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1907-德国科学家毕希纳因发现无细胞发酵获诺贝尔化学奖。
1908-英国科学家卢瑟福因研究元素的蜕变和放射化学获诺贝尔化学奖。
1909-德国科学家奥斯特瓦尔德因催化、化学平衡和反应速度方面的开创性工作获诺贝尔化学奖。
1910-德国科学家瓦拉赫因脂环族化合作用方面的开创性工作获诺贝尔化学奖。
1911-法国科学家玛丽·居里(居里夫人)因发现镭和钋,并分离出镭获诺贝尔化学奖。
1912-德国科学家格利雅因发现有机氢化物的格利雅试剂法、法国科学家萨巴蒂埃因研究金属催化加氢在有机化合成中的应用而共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1913-瑞士科学家韦尔纳因分子中原子键合方面的作用获诺贝尔化学奖。
1914-美国科学家理查兹因精确测定若干种元素的原子量获诺贝尔化学奖。
1915-德国科学家威尔泰特因对叶绿素化学结构的研究获诺贝尔化学奖。
1916-1917-1918-德国科学家哈伯因氨的合成获诺贝尔化学奖。
1919-1920-德国科学家能斯脱因发现热力学第三定律获诺贝尔化学奖。
(1921年补发)1921-英国科学家索迪因研究放射化学、同位素的存在和性质获诺贝尔化学奖。
1922-英国科学家阿斯顿因用质谱仪发现多种同位素并发现原子获诺贝尔化学奖。
1923-奥地利科学家普雷格尔因有机物的微量分析法获诺贝尔化学奖。
1924-1925-奥地利科学家席格蒙迪因阐明胶体溶液的复相性质获诺贝尔化学奖。
2000-2010诺贝尔化学奖
2000美国科学家黑格、麦克迪尔米德、日本科学家白川秀树因发现能够导电的塑料,而共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2001美国科学家威廉·诺尔斯、巴里·夏普莱斯、日本科学家野依良治因在“手性催化氢化反应”领域取得的成就,而共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2002美国科学家约翰·芬恩、日本科学家田中耕一、瑞士科学家库尔特·维特里希因发明了对生物大分子进行确认和结构分析、质谱分析的方法,而共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2003美国科学家彼得·阿格雷、罗德里克·麦金农因在细胞膜通道方面做出的开创性贡献,而共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2004诺贝尔化学奖授予以色列科学家阿龙·切哈诺沃、阿夫拉姆·赫什科和美国科学家欧文·罗斯,以表彰他们发现了泛素调节的蛋白质降解。
其实他们的成果就是发现了一种蛋白质“死亡”的重要机理。
2005三位获奖者分别是法国石油研究所的伊夫·肖万、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的罗伯特·格拉布和麻省理工学院的理查德·施罗克。
他们获奖的原因是在有机化学的烯烃复分解反应研究方面作出了贡献。
烯烃复分解反应广泛用于生产药品和先进塑料等材料,使得生产效率更高,产品更稳定,而且产生的有害废物较少。
瑞典皇家科学院说,这是重要基础科学造福于人类、社会和环境的例证。
2006美国科学家罗杰·科恩伯格因在“真核转录的分子基础”研究领域所作出的贡献而独自获得2006年诺贝尔化学奖。
瑞典皇家科学院在一份声明中说,科恩伯格揭示了真核生物体内的细胞如何利用基因内存储的信息生产蛋白质,而理解这一点具有医学上的“基础性”作用,因为人类的多种疾病如癌症、心脏病等都与这一过程发生紊乱有关。
2007德国化学家吉哈德-艾尔特因为其在固体表面化学研究领域所做出的贡献而获此殊荣。
2008美籍华裔钱永健、美国生物学家马丁·沙尔菲和日本有机化学家兼海洋生物学家下村修因研究绿色荧光蛋白获奖。
历届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的名单
历届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的名单自1901年起,诺贝尔化学奖已经颁发了一百多年。
以下是历届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的名单:1901年:雅各布斯·冯特·霍夫曼1902年:埃米尔·冯·贝林1903年:赫尔曼·埃米尔·费希特1904年:威廉·拉姆赛1905年:亨利·莫瑞1906年:爱德华·弗兰克兰德1907年:阿尔贝特·阿布拉姆森1908年:恩斯特·鲁特福德1909年:威廉·欧斯特1910年:奥托·瓦勒拉·安德烈·冯·拜尔1911年:玛丽·居里1912年:维克托·格里戈里维奇·托普奇尼1913年:阿尔弗雷德·沃纳·伯格1914年:费迪南德·弗雷德里希·浮士德1915年:理查德·威廉·威尔斯1918年:弗里茨·哈伯1919年:约翰·赫尔曼·维伦1920年:瓦尔特·诺伯1921年:弗雷德里克·萨格1922年:弗朗西斯·阿斯顿1923年:弗里茨·泽纳克1925年:理查德·阿德博1926年:西里尔·诺特1927年:海因里希·瓦尔特1928年:奥尔瑟·维布伦1929年:阿瑟·哈蒙德1930年:汉斯·冯·欧夫1931年:卡尔·威廉·玛克希1932年:伊里亚·梅切尼科夫1934年:哈罗德·乌雷1935年:弗雷德里克·吉尔伯特 1936年:彼得·德拜弗1937年:诺曼·霍克斯沃思1938年:理查德·克鲁克1939年:保罗·克鲁斯1943年:乔治·德维1944年:奥德里·莫尔1945年:奥特-赫恩里希·迪尔斯 1946年:詹姆斯·桑德斯顿1947年:罗伯特·罗宾逊1948年:阿尔贝特·杜克1949年:威廉·默文1950年:奥托·保罗·赫滕斯坦1951年:埃德蒙·哈斯勒1952年:阿尔弗雷德·赫夫曼1953年:赫尔曼·斯图尔特1954年:林纳斯·鲍林1955年:文森特·杜比西1956年:西尔斯·奥特1957年:阿瑟·坎通1958年:弗雷德里克·萨克斯1959年:尼古拉斯·巴伦1960年:威拉德·利卡1961年:梅尔文·卡尔文1962年:马克斯·佛居斯1963年:卡尔·齐尔斯1964年:多尔切斯·因格利斯1965年:罗伯特·伯纳德·伍德沃德 1966年:罗伯特·S·穆林1967年:马努埃尔·佩雷兹·戈麦斯 1968年:哈里·韦特1969年:德瑞克·巴顿1970年:路易斯·福卡1971年:格拉德斯通·贝克1972年:克里斯多夫·安森1973年:艾弗雷德·赫希1974年:保罗·弗洛里1975年:约翰·康威1976年:威廉·利普斯柏1977年:伊利亚·梅切尼科夫1978年:彼得·米歇尔·阿巴拉夫1979年:乔治·默克尔1980年:保罗·贝尔茨1981年:肯尼斯·阿罗1982年:亨里克·达蒙1983年:亨利·塔夫茨1984年:罗伯特·布鲁斯·梅里菲尔德 1985年:赫伯特·奥尔茨1986年:邓肯·赖特1987年:查尔斯·佩德森1988年:约翰·波拉德1989年:托马斯·刘易斯1990年:埃利奥特·斯蒂尔1991年:理查德·雷特利奇1992年:鲍姆·欧斯特1993年:kary Mullis1994年:乔治·奥尔巴赫1995年:马里奥·莫洛纳1996年:罗伯特·富勒1997年:保罗·博耶尔1998年:瓦尔特·考恩1999年:阿哈德·扎德2000年:阿兰·赛克2001年:威廉姆·诺尔斯2002年:约翰·贝内特·弗朗西斯 2003年:彼得·阿格雷2004年:阿伦·赫克2005年:罗伯特·格拉布斯2006年:罗杰·库内2007年:李政道2008年:马丁·查尔弗斯2009年:文森特·扬2010年:理查德·赫克和阿达·尤劳 2011年:丹尼尔·谢辛格2012年:罗伯特·莱夫科维茨2013年:马丁·卡普莱2014年:埃里克·贝茨2015年:托马斯·林德斯特勒2016年:让-皮埃尔·萨维纳2017年:雅克·迪布洛克2018年:弗朗西斯·阿诺德、乔治·史密斯、格雷戈里·温特 2019年:约翰·古德诺夫、斯坦利·惠廷汉姆、阿卡迪亚·谢米亚2020年:艾米·瑞斯、詹妮弗·杜德纳、埃米尔·克罗伊德尔以上就是历届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的名单。
2003-2013诺贝尔化学奖的获得者的姓名及获奖原因
伊夫·肖万(法)
罗伯特·格拉布(美)
理查德·施罗克(美)
因在烯烃复分解反应研究方面的贡献而荣获诺贝尔化学奖
2006
罗杰·科恩伯格(美)
在“真核转录的分子基础”研究领域做出的贡献而获奖
2007
格哈德·埃特尔(德)
在表面化学研究领域做出开拓性贡献被授予诺贝尔化学奖
2008
钱永健(美)
他们三人因为在绿色荧光蛋白研究和应用方面做出的突出贡献分别获得2008年度三分之一的诺贝尔化学奖(GFP)
2011
丹·谢赫特曼(以色列)
在准晶体领域内的发现而获奖。获奖者的发现改变了科学家对固体物质结构的认识
2012
布莱恩·科比尔卡(美)
因“G蛋白偶联受体研究”突破性的研究揭示了受体中最大家族“G蛋白偶联受体”内部运作机制
2013
马丁·卡普拉斯(奥、美)
迈克尔·莱维特(美)
亚丽耶(美)
为复杂化学系统创造了多尺度模型
2003-2013诺贝尔化学奖的获得者的姓名及获奖原因
2003
彼得·阿格雷(美)
对细胞膜中的离子通道的研究,发现了水通道
2003
罗德里克·麦金农(美)
对细胞膜中的离子通道的研究,对离子通道结构和机理的研究
2004
阿龙·切哈诺沃(以色列),
阿夫拉姆·赫什科(以色列)
欧文·罗斯(美)
三人因在蛋白质控制系统方面的重大发现而共同获得该奖项。他们突破性地发现了人类细胞如何控制某种蛋白质的过程,具体地说,就是人类细胞对无用蛋白质的“废物处理”过程。
2009
文卡特拉曼·拉马克里希南(英)
托马斯·施泰茨(美)
阿达·约纳特(以色列)
对核糖体结构和功能的研究,荷塘提示进行蛋白合成的重要细胞器,了解核糖体的工作机制对了解生命具有重要的意义
2003年诺贝尔
2003年诺贝尔解读动物学201120841侯侯立200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2003年10月6日美国科学家⏹保罗·劳特布尔和英国科学家彼得·曼斯菲尔德,以表彰他们在核磁共振成像技术领域的突破性成就。
保罗·劳特布尔简介担任美国伊利生于美国俄亥获凯斯理工学获费城匹兹堡化学和放射学系教授,执教诺伊大学生物俄州小城悉尼院理学士大学化学博士于纽约州立大医学核磁共振实验室主任学石溪分校一九一九一九一九二九五一六二八四年年年年1963年至1984年间,劳特布尔作为化学和放射学系教授执教。
在此期间,他致力于核磁共振光谱学及其应用的研究。
劳特布尔还把核磁共振其应用的研究劳特布尔还把核磁共振成像技术推广应用到生物化学和生物物理学领域。
理学领域1933年出生于英国伦敦。
年伦敦大学玛丽女王学院•1959年,伦敦大学玛丽女王学院理学士年伦敦大学物理学博士•1962年,伦敦大学物理学博士•1962-1964年,美国伊利诺伊大学物理系副研究员学物理系,副研究员•1964年,英国诺丁汉大学物理系,讲师•1968年,英国诺丁汉大学物理系高级讲师高讲师•1972-1973年,海德堡马普医学研究院高级访问学者•1979年,英国诺丁汉大学物理系,教授。
彼得·曼斯菲尔德学院诺贝尔奖评委团在解释两人获奖理由时指出:他们使用核磁共振做出了潜伏疾病的发现,这代表了医学诊断和研究领域的一个突破。
10多位科学家因对核磁共振研究的杰出贡献而获诺贝尔奖•1944年I.Rabi 原子核的磁特性•1952年 F.Bloch 核磁共振•1952年 E.M.Purcell 核磁共振•1955年mb 氢谱超精细结构的兰姆位移,电子的反常磁矩•1955年P.Kusch 电子磁矩•1964年 C.H.Townes 微波激射器和激光器的发明•1966年 A.Kastler 光磁共振方法的发明•1977年J.H.Van Vleck 电子结构理论•1989年N.F.Ramsey 原子钟•1991年R.R. Ernst :付里叶NMR谱仪(Nobel化学奖)•1991年瑞士的Richard ErnSr 因对高分辨率核磁共振波谱学方法的发展所做出的贡献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2002年也是瑞士的Kurr wurhrich 因测定生物大分子的三维结构对核磁共振波谱学的发展所做出的贡献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G•2003年保罗·劳特伯尔,彼得·曼斯菲尔,劳特伯尔彼得医学诊断核磁共振成像技术(MRI)(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概述核磁共振(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是1946年由美国哈佛大学珀赛尔(E.M.Purcell)和斯坦福大学布洛赫(F.Bloch)分别独立发现石腊样品中质子(即氢原子核)的(F Bloch)核磁共振吸收信号、水样品中质子的核磁共振信号而取得的重要成果,两人因此获得195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历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及其获奖原因
历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及其获奖原因1901年范霍夫 (Jacobu s Henric us van't Hoff,1852—1911) 荷兰人,第一个诺贝尔化学奖获得主-范霍夫研究化学动力学和溶液渗透压的有关定律。
1902年E.费歇尔(Emil Fische r,1852—1919) 德国人,研究糖和嘌呤衍生物的合成。
1903年阿累尼乌斯(Svante August Arrhen ius,1859—1927) 瑞典人,提出电离学说。
1904年威廉·拉姆赛(Willia m Ramsay,1852—1916) 英国化学家,发现了稀有气体。
1905年拜耳 (Adolfvon Baeyer,1835—1917) 德国人,研究有机染料和芳香族化合物1906年莫瓦桑 (HenriMoissa n,1852—1907) 法国人,制备单质氟1907年爱德华·布赫纳 (Edward Buchne r,1860--1917) 德国人,发现无细胞发酵现象1908年欧内斯特·卢瑟福 (Ernest Ruther ford,1871—1937) 英国物理学家,研究元素蜕变和放射性物质化学1909年弗里德里希·奥斯瓦尔德(Friedr ich Wilhei n Ostwal d,1853—1932) 德国物理学家、化学家,研究催化、化学平衡、反应速率。
1910年奥托·瓦拉赫 (Otto Wallac h,1847—1931) 德国人,研究脂环族化合物1911年玛丽·居里(MarieCurie,1867—1934)(女) 法国人,发现镭和钋,并分离镭。
第一位诺贝尔化学奖女科学家-玛丽·居里1912年维克多·梅林尼亚 (Victor Grigna rd,1871—1935) 法国人,发现用镁做有机反应的试剂。
1901-2020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
诺贝尔化学奖历年得主(1901-2020)1、雅各布斯·亨里克斯·范特霍夫(Jacobus Hendricus Van'Hoff)(1852–1911)国籍:荷兰1901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获奖理由:发现了溶液中的化学动力学法则和渗透压规律以及对立体化学和化学平衡理论作出的贡献。
2、埃米尔·费雷(Emil Fischer)(1852–1919)国籍:德国1902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获奖理由:为有机化学广泛应用于现代工业奠定了基础。
3、斯万特·奥古斯特·阿累尼乌斯(Svante August Arrhenius)(1859–1927)国籍:瑞典1903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获奖理由:运用物理化学规律阐述了毒素和抗毒素的反应。
4、威廉·拉姆赛(William Ramsay)(1852–1916)国籍:英国1904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获奖理由:发现了气态惰性元素,并确定了它们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
5、阿道夫·冯·贝耶尔(Asolf von Baeyer)(1835–1917)国籍:德国1905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获奖理由:发现靛青、天蓝、绯红现代三大基本柒素分子结构。
6、亨利·莫瓦桑(Henri Moissan)(1852–1907)国籍:法国1906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获奖理由:首次制得单质氟。
7、爱德华·毕希纳(Eduard Buchner)(1860–1917)国籍:德国1907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获奖理由:发现无细胞发酵工艺,对制糖、酿酒工业产生重大意义。
8、欧内斯特·卢瑟福(Ernest Rutherford)(1871–1937)国籍:英国1908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获奖理由:对元素蜕变以及放射化学的研究成果为“人工核反应”技术奠定基础。
9、威廉·奥斯特瓦尔德(F.Wilhelm Ostwald)(1853–1932)国籍:德国1909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获奖理由:为催化剂作用、化学平衡、化学反应速率方面的研究作出突出贡献。
近十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奖名单及研究领域
近十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奖名单及研究领域2003年:美国的彼得·阿格雷和罗德里克·麦金农,表彰他们在细胞膜通道方面做出的开创性贡献。
2002年:美国的约翰·芬恩、日本的田中耕一、瑞士的库尔特·维特里希,表彰他们发明了对生物大分子进行确认和分析的方法。
2001年:美国的威廉·诺尔斯、巴里·夏普莱斯、日本的野依良治,表彰他们在更好地控制化学反应方面所作出的贡献。
这为发明治疗心脏疾病和帕金森病的药物铺平了道路。
2000年:美国的阿兰·黑格和阿兰·麦克迪尔米德、日本的白川秀树,表彰他们发现了导电的塑料和研发具有传导性能的聚合体。
1999年:美国的阿米德·泽维尔,表彰他在基本化学反应领域所作出的先驱性研究。
他将毫微微秒光谱学应用于化学反应的转变状态研究1998年:美国的沃尔特·科恩,表彰他在60年代提出密度泛函理论。
英国的约翰·波普,表彰他发明了测验化学结构和物质特性的计算机技术。
1997年:美国的保罗·博耶、英国的约翰·沃克、丹麦的詹斯·斯科,表彰他们在研究身体细胞是如何储存和传递能量方面所取得的成果。
1996年:英国的哈诺德·克奥托、美国的小罗伯特·荷尔、理查德·斯莫利,表彰他们发现了布基球,这是一种球型的碳分子。
1995年:荷兰的保罗·克鲁特恩、美国的马里奥·莫利纳、F·罗兰,表彰他们在研究臭氧层形成和破坏方面所取得的成果。
1994年:美国的乔治·A·欧拉,表彰他在碳氢化合物即烃类研究领域所作出的杰出贡献。
历届诺贝尔化学奖获奖者名单
历届诺贝尔化学奖获奖者名单历届诺贝尔化学奖获奖者名单历届诺贝尔化学奖获奖者名单诺贝尔奖金是根据瑞典化学家艾尔弗雷.诺贝尔的遗嘱设立的。
诺贝尔遗嘱的内容为:请把我的全部财产作为基金,以基金的利息作为奖金,并把奖金分为5等分,作为下列5种奖的奖金,并在每年奖给为全人类作出了最有卓著贡献的人。
(1)物理学奖:奖给在这个领域有最重要发现或发明的人。
(2)化学奖:奖给在这个领域有最重要发现或最重要改良的人。
(3)生理学奖:奖给在这个领域有最重要发现的人。
(4)文学奖:奖给在这个领域表明了理想主义的倾向,有最优秀作品的人。
(5)和平奖:奖给为国与国之间的友好,撤除或裁减军备,召开和平会议以及实施和平会议的原则作出了最大努力的人。
各奖的获奖人由下述各委员会确定:物理学奖、化学奖: 由瑞典科学院确定;生理学和医学奖: 由斯德哥尔摩洛林研究所确定;文学奖:由斯德哥尔摩科学院确定;和平奖:由挪威议会选出的五人委员会确定。
不论世界上哪个国家的人都可以获奖。
我衷心希望世界上最有成就的人获奖。
艾尔弗雷.诺贝尔1895年11月27日1901年,在诺贝尔逝世5年后的12月10日,在斯德哥尔摩举行了第一次诺贝尔奖的授奖仪式。
在1969年,瑞典的银行又捐了一笔款,仍用诺贝尔的名义,设了经济学奖。
【历届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化学家中的明星1901年J. H. 范特·霍夫(荷兰人)发现溶液中化学动力学法则和渗透压规律1902年 E. H. 费雪(德国人)合成了糖类以及嘌噙诱导体1903年S . A .阿伦纽斯(瑞典人)提出电解质溶液理论1904年W . 拉姆赛(英国人)发现空气中的惰性气体1905年 A .冯·贝耶尔(德国人)从事有机染料以及氢化芳香族化合物的研究1906年H . 莫瓦桑(法国人)从事氟元素的研究1907年 E .毕希纳(德国人)从事酵素和酶化学、生物学研究1908年 E. 卢瑟福(英国人)首先提出放射性元素的蜕变理论1909年W. 奥斯特瓦尔德(德国人)从事催化作用、化学平衡以及反应速度的研究1910年O. 瓦拉赫(德国人)脂环式化合物的奠基人1911年M. 居里(法国人)发现镭和钋1912年V. 格林尼亚(法国人)发明了格林尼亚试剂——有机镁试剂P. 萨巴蒂(法国人)使用细金属粉末作催化剂,发明了一种制取氢化不饱和烃的有效方法1913年A. 维尔纳(瑞士人)从事分子内原子化合价的研究1914年T.W. 理查兹(美国人)致力于原子量的研究,精确地测定了许多元素的原子量1915年R. 威尔斯泰特(德国人)从事植物色素(叶绿素)的研究1916---1917年未颁奖1918年 F. 哈伯(德国人)发明固氮法1919年未颁奖1920年W.H. 能斯脱(德国人)从事电化学和热动力学方面的研究1921年F. 索迪(英国人)从事放射性物质的研究,首次命名―同位素‖1922年F.W. 阿斯顿(英国人)发现非放射性元素中的同位素并开发了质谱仪1923年 F. 普雷格尔(奥地利人)创立了有机化合物的微量分析法1924年未颁奖1925年R.A. 席格蒙迪(德国人)从事胶体溶液的研究并确立了胶体化学1926年T. 斯韦德贝里(瑞典人)从事胶体化学中分散系统的研究1927年H.O. 维兰德(德国人)研究确定了胆酸及多种同类物质的化学结构1928年A. 温道斯(德国人)研究出一族甾醇及其与维生素的关系1929年 A. 哈登(英国人),冯·奥伊勒–歇尔平(瑞典人)阐明了糖发酵过程和酶的作用1930年H. 非舍尔(德国人)从事血红素和叶绿素的性质及结构方面的研究1931年 C. 博施(德国人),F.贝吉乌斯(德国人)发明和开发了高压化学方法1932年I. 兰米尔(美国人)创立了表面化学1933年未颁奖1934年H.C. 尤里(美国人)发现重氢1935年J.F.J. 居里,I.J. 居里(法国人)发明了人工放射性元素1936年P.J.W. 德拜(美国人)提出分子磁耦极矩概念并且应用X 射线衍射弄清分子结构1937年W. N. 霍沃斯(英国人)从事碳水化合物和维生素C的结构研究P. 卡雷(瑞士人)从事类胡萝卜、核黄素以及维生素A、B2的研究1938年R. 库恩(德国人)从事类胡萝卜素以及维生素类的研究1939年 A. 布泰南特(德国人)从事性激素的研究L. 鲁齐卡(瑞士人)从事萜、聚甲烯结构方面的研究1940年—1942年未颁奖1943年G. 海韦希(匈牙利人)利用放射性同位素示踪技术研究化学和物理变化过程1944年O. 哈恩(德国人)发现重核裂变反应1945年A.I.魏尔塔南(芬兰人)研究农业化学和营养化学,发明了饲料贮藏保养鲜法1946年J. B. 萨姆纳(美国人)首次分离提纯了酶J. H. 诺思罗普,W. M. 斯坦利(美国人)分离提纯酶和病毒蛋白质1947年R. 鲁宾逊(英国人)从事生物碱的研究1948年 A. W. K. 蒂塞留斯(瑞典人)发现电泳技术和吸附色谱法1949年W.F. 吉奥克(美国人)长期从事化学热力学的研究,物别是对超温状态下的物理反应的研究1950年O.P.H. 狄尔斯、K.阿尔德(德国人)发现狄尔斯–阿尔德反应及其应用1951年G.T. 西博格、E.M. 麦克米伦(美国人)发现超铀元素1952年 A.J.P. 马丁、R.L.M. 辛格(英国人)开发并应用了分配色谱法1953年H. 施陶丁格(德国人)从事环状高分子化合物的研究1954年L.C.鲍林(美国人)阐明化学结合的本性,解释了复杂的分子结构1955年V. 维格诺德(美国人)确定并合成了含硫的生物体物质(特别是后叶催产素和增压素)1956年 C.N. 欣谢尔伍德(英国人)N.N. 谢苗诺夫(俄国人)提出气相反应的化学动力学理论(特别是支链反应)1957年 A.R. 托德(英国人)从事核酸酶以及核酸辅酶的研究1958年 F. 桑格(英国人)从事胰岛素结构的研究1959年J. 海洛夫斯基(捷克人)提出极普学理论并发现―极普法‖1960年W.F. 利时(美国人)发明了―放射性碳素年代测定法‖1961年M. 卡尔文(美国人)提示了植物光合作用机理1962年M.F. 佩鲁茨、J.C. 肯德鲁(英国人)测定了蛋白质的精细结构1963年K. 齐格勒(德国人)、G. 纳塔(意大利人)发现了利用新型催化剂进行聚合的方法,并从事这方面的基础研究1964年 D.M.C. 霍金英(英国人)使用X射线衍射技术测定复杂晶体和大分子的空间结构1965年R.B. 伍德沃德(美国人)因对有机合成法的贡献1966年R.S. 马利肯(美国人)用量子力学创立了化学结构分子轨道理论,阐明了分子的共价键本质和电子结构1967年R.G.W.诺里会、G. 波特(英国人)M. 艾根(德国人)发明了测定快速化学反应的技术1968年L. 翁萨格(美国人)从事不可逆过程热力学的基础研究1969年O. 哈塞尔(挪威人)、K.H.R. 巴顿(英国人)为发展立体化学理论作出贡献1970年L.F. 莱洛伊尔(阿根廷人)发现糖核苷酸及其在糖合成过程中的作用1971年G. 赫兹伯格(加拿大人)从事自由基的电子结构和几何学结构的研究1972年 C.B. 安芬森(美国人)确定了核糖核苷酸酶的活性区位研究1973年E.O. 菲舍尔(德国人)、G. 威尔金森(英国人)从事具有多层结构的有机金属化合物的研究1974年P.J. 弗洛里(美国人)从事高分子化学的理论、实验两方面的基础研究1975年J.W. 康福思(澳大利亚人)研究酶催化反应的立体化学V.普雷洛格(瑞士人)从事有机分子以及有机分子的立体化学研究1976年W.N. 利普斯科姆(美国人)从事甲硼烷的结构研究1977年I. 普里戈金(比利时人)主要研究非平衡热力学,提出了―耗散结构‖理论1978年P.D. 米切尔(英国人)从事生物膜上的能量转换研究1979年H.C. 布朗(美国人)、G. 维蒂希(德国人)研制了新的有机合成法1980年P. 伯格(美国人)从事核酸的生物化学研究W.吉尔伯特(美国人)、F. 桑格(英国人)确定了核酸的碱基排列顺序1981年福井谦一(日本人)、R. 霍夫曼(英国人)确定了核酸的碱基排列顺序1982年A. 克卢格(英国人)开发了结晶学的电子衍射法,并从事核酸蛋白质复合体的立体结构的研究1983年H.陶布(美国人)阐明了金属配位化合物电子反应机理1984年R.B. 梅里菲尔德(美国人)开发了极简便的肽合成法1985年J.卡尔、H.A.豪普特曼(美国人)开发了应用X射线衍射确定物质晶体结构的直接计算法1986年D.R. 赫希巴奇、李远哲(中国台湾人)、J.C.波利亚尼(加拿大人)研究化学反应体系在位能面运动过程的动力学1987年 C.J.佩德森、D.J. 克拉姆(美国人)J.M. 莱恩(法国人)合成冠醚化合物1988年J. 戴森霍弗、R. 胡伯尔、H. 米歇尔(德国人)分析了光合作用反应中心的三维结构1989年S. 奥尔特曼,T.R. 切赫(美国人)发现RNA自身具有酶的催化功能1990年 E.J. 科里(美国人)创建了一种独特的有机合成理论——逆合成分析理论1991年R.R. 恩斯特(瑞士人)发明了傅里叶变换核磁共振分光法和二维核磁共振技术1992年R.A. 马库斯(美国人)对溶液中的电子转移反应理论作了贡献1993年K.B. 穆利斯(美国人)发明―聚合酶链式反应‖法M. 史密斯(加拿大人)开创―寡聚核苷酸基定点诱变‖法1994年G.A. 欧拉(美国人)在碳氢化合物即烃类研究领域作出了杰出贡献1995年P.克鲁岑(德国人)、M. 莫利纳、F.S. 罗兰(美国人)阐述了对臭氧层产生影响的化学机理,证明了人造化学物质对臭氧层构成破坏作用1996年R.F.柯尔(美国人)、H.W.克罗托因(英国人)、R.E.斯莫利(美国人)发现了碳元素的新形式——富勒氏球(也称布基球)C601997年P.B.博耶(美国人)、J.E.沃克尔(英国人)、J.C.斯科(丹麦人)发现人体细胞内负责储藏转移能量的离子传输酶1998年W.科恩(奥地利)J.波普(英国)提出密度泛函理论1999年艾哈迈德-泽维尔(美籍埃及人)将毫微微秒光谱学应用于化学反应的转变状态研究2000年黑格(美国人)、麦克迪尔米德(美国人)、白川秀树(日本人)因发现能够导电的塑料有功2001年威廉·诺尔斯(美国人)、野依良治(日本人)在―手性催化氢化反应‖领域取得成就巴里·夏普莱斯(美国人)在―手性催化氧化反应‖领域取得成就。
历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奖名单
1901年范霍夫(JacobusHenricusvan'tHoff,1852—1911)荷兰人,研究化学动力学和溶液渗透压的有关定律1902年E.费歇尔(EmilFischer,1852—1919)德国人研究糖和嘌呤衍生物的合成1903年阿累尼乌斯(SirWilUsmRamsay,1852—1916)瑞典人,提出电离学说1904年拉姆·塞(SirWilliamRamsay,1852—1916)英国人,发现了惰性气体1905年拜耳(AdolfvonBaeyer,1835—1917)德国人,研究有机染料和芳香族化合物1906年莫瓦桑(HenriMoissan,1852—1907)法国人,制备单质氟1907年布赫纳(EdwardBuchner,1860——1907)德国人,发现无细胞发酵现象1908年E.卢瑟福(ErnestRutherford,1871—1937)英国人,研究元素蜕变和放射性物质化学1909年F.W.奥斯瓦尔德(FriedrichWilheinOstwald,1853—1932)德国人,研究催化、化学平衡、反应速率1910年瓦拉赫(OttoWallach,1847—1931)德国人,研究1911年M.居里(居里夫人)(MarieCurie,1667—1934)(女)法国人,发现镭和钋,并分离镭1912年梅林尼亚(VictorGrignard,1871—1935)法国人,发现用镁做有机反应的试剂萨巴蒂埃(PaulSabatier,1854—1941)法国人,研究有机脱氧催化反应1913年维尔纳(A1fredWerner,1866—1919)瑞士人,研究分子中原子的配位,提出配位理论1914年T.W.理查兹TherdoreWilliamRichards,1968—1928)美国人,精确测量大量元素的原子量1915年威尔斯泰特(RichardWillstater,1872—1924)德国人,研究植物色素,特别是叶绿素1918年哈伯(FritzHaber,1868—1930)德国人,发明工业合成氨方法1920年能斯特(WalterNernst,1864—1941)德国人,研究热化学,提出热力学第三定律详解:1916、1917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没有颁奖;1919因故未颁奖脂环族化合物1921年索迪(FrederickSoddy,1877—1956)英国人,研究同位素的存在和性质1922年阿斯顿(FrancisWillianAston,1877—1945)英国人,研究质谱法,发现整数规划1923年普雷格尔(FritzPregl,1869—1930)奥地利人,研究有机化合物的微量分析法1925年齐格蒙迪(RichardZsigmondy,1865—1929)奥地利人,阐明胶体溶液的多相性质1926年斯维德伯格(TheodorSvedberg,1884—1971)瑞典人,发明超离心机,用于分散体系的研究1927年维兰德(HeinrichWieland,1877—1957)德国人,研究胆酸的组成1928年文道斯(AdolfWindaus,1876—1959)德国人,研究胆固醇的组成及其与维生素的关系1929年哈登(SirArthurHarden,1865—1940)英国人,研究糖的发酵作用及其与酶的关系奥伊勒(SirArthurHarden,1865—1940)瑞典人,研究辅酶1930年H.费歇尔(UailsFischer,1881—1945)德国人,研究血红素和叶绿素,合成血红素详解:1924年因故未发奖1931年波施(CarlBosch,1874—1940)德国人,研究化学上应用的高压方法贝吉乌斯(FriecrichBergius,1994—1949)德国人,研究化学上应用的高压方法1932年兰米尔(IrvingLangnuir,1881—1957)美国人,研究表面化学和吸附理论1934年尤里(HaroldClaytonUrey,1893—1981)美国人,发现重氢1935年F.约里奥—居里(FredericJoliot—Curie,1900—1958)法国人,合成人工放射性元素I.伊伦—居里(IrenoJoliot—Curie:1897-1956)(女)法国人,合成人工放射性元素1936年德拜(PeterDebye,1884—1971)荷兰人,研究偶极矩和X射线衍射法1937年哈沃斯(SirWalterHaworth,1883—1950)英国人,研究碳水化合物和维生素C卡雷(PaulKarrer,1889—1971)瑞士人,研究类胡萝卜素、核黄素、维生素B21938年R.库恩(RiehardKuhn,1900—1967)德国人,研究类胡萝卜素和维生素1939年布特南德(AdolfButenandt,1903—)德国人,研究性激素卢齐卡(LeopoldRuzicka1887—1976)瑞士人,研究聚亚甲基和高级萜烯详解:1933年因故未颁奖;1940年~1942年的诺贝尔奖因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影响而中断1943年海维西(GyorgyHevesy,1885—1966)匈牙利人,利用同位素作为化学研究中的示踪原子1944年哈恩(OttoHahn,1879——1968)德国人,发现重核裂变现象1945年维尔塔宁(AatturiVirtanen,1895—1973)芬兰人,发明饲料保藏方法1946年萨姆纳(JamesBatchellerSumner,1887-1955)美国人,发现结晶蛋白酶诺思罗普(JohnHowardNorthrop,1891—)美国人,制备绩效状态的酶和病毒蛋白质斯坦利(WendellMeredithStanley,1904—1971)美国人,制备绩效状态的酶和病毒蛋白质1947年鲁宾逊(SirRobertRobinson,1886—1975)英国人,研究生物碱和其它植物制品1948年梯塞留斯(ArmeWilhelmKaurinTiselius,1902—1971)瑞典人,研究电泳、吸附分析he和血清蛋白1949年乔克(WilliamFrancisGiauque,1895-1982)美国人,研究超低温下物质的性质1950年第尔斯(OttoDiels,1876—1954)德国人,发现双烯合成阿尔德(KurtAlder,1902—1958)德国人,发现双烯合成详解:1940年~1942年的诺贝尔奖因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影响而中断1951年麦克米伦(EdwinMattisonMcMillan,1907—)美国人,发现和研究超铀元素镅、锔、锫、锎等西博格(GlennThedoreSeaborg,1912-)美国人,发现和研究超铀元素镅、锔、锫、锎等1952年A.马丁(ArcgerMartin,1910—)英国人,发明分配色谱法辛格(RichardSynge,1914—)英国人,发明分配色谱法1953年施陶丁格(HermannStaudinger,1881—1965)德国人,提出大分子概念1954年鲍林(LinusPauling,1901—)美国人,研究化学键的本质1955年杜·维尼奥(VincentDuVigneaud1901—1978)美国人,合成多肽和激素1956年谢苗诺夫(NikolaySenyonov,1896-)苏联研究气相反应化学动力学欣谢尔伍德(SirCrilHinshelwood,1897—1967)美国人,研究气相反应化学动力学1957年托德(SirAlexanderRobertusTodd,1907-)英国人,研究核苷酸和核苷酸辅酶1958年桑格(FrederickSanger,1918—)英国人,测定胰岛素分子结构1959年海洛夫斯基(JaroslavHeyrovsky,1890-1967)捷克人,发明极谱分析法1960年利比(WillardFrankLibby,1908—1980)美国人,发明用放射性碳-14测定地质年代的1961年开尔文(MelvinCalvin,1911——)美国人,研究光合作用的化学过程1962年肯德鲁(JohnCowderyKendrew,1917—)英国人,测定血红蛋白的结构佩鲁兹(MaxFerdinandPerutz,1914-)英国人,测定血红蛋白的结构1963年纳塔(GiulioNatta,1903—1979)意大利人,研究乙烯和丙烯的催化聚合反应齐格勒(KaflZiegler,1898—1973)德国人,研究乙烯和丙烯的催化聚合反应1964年D.C霍奇金(DorothyCrowfootHodekin,1910—)(女)英国人,测定抗恶性贫血症的生化化合物维生素B12的结构1965年伍德沃德(RobertBurnsWoodward,1917—1979)美国人,人工合成固醇、叶绿素、维生素B12和其他只存在于生物体中的物质1966年米利肯(RobertSandersonMulliken,1896—)美国人,用分子轨道法研究化学键和分子结构1967年艾根(ManfredEigen,1927—)德国人,研究极其快速的化学反应诺里什(RonaldgeorgeWreyfordNorrish,1897—1978)英国人,研究极其快速的化学反应波特(CeorgePorter,1920-)英国人,研究极其快速的化学反应1968年翁萨格(LarsOnsager,1903—1976)美国人,创立不逆过程的热力学理论1969年巴顿(DerekHaroldRichardBarton,1918—)英国人,研究有机化合物的三维构象哈塞尔(OddHassel,1897——)挪威人,研究有机化合物的三维构象1970年莱洛伊尔(LuisFedericoLeloir,1906—)阿根廷人,发现糖核苷酸及其在碳水化合物合成中的作用方法1971年赫茨伯格(Gerhardherzberg,1904—)加拿大人,研究分子光谱,特别是自由基的电子结构1972年安芬林(ChristianBorhmerAnfinsen,1916-)美国人,研究酶化学的基本理论摩雷(StanfordMoore,1913-1982)美国人,研究酶化学的基本理论斯坦(WilliamH.Stein,1911—1980)美国人,研究酶化学的基本理论1973年E.O.费歇尔(WrnstOttoFischer,1918-)德国人,研究金属有机化合物威尔金森(CerffreyWilkinson,1921—)英国人,研究金属有机化合物1974年P.J.弗洛里(FaulJohnFlory,1910—1985)美国人,研究长链分子,制成尼龙661975年康福思(JohnWarcupCornforth,1917—)英国人,研究立体化学普雷洛格(VladumirPrelog,1906—)瑞士人,研究立体化学1976年利普斯科姆(WiHiamNunnLipscomb,1919—)美国人,研究硼烷、碳硼烷的结构1977年普里戈金(1lyaPrigogine,1917—)比利时人,研究热力学中的耗散结构理论1978年P.D.米切尔(PeterD.Mitchell,1920—)英国人,研究生物系统中利用能量转移过程1979年H.C.布朗(HerbertCharlesBrown,1912—)美国人,在有机合成中利用硼和磷的化合物维蒂希(GeorgWittig,1897-)德国人,在有机合成中利用硼和磷的化合物1980年W.吉尔伯特(WalterGilbert,1932—)美国人,第一次制备出混合脱氧核糖核酸P.伯特(PaulBerg,1926-)美国人,建立脱氧核糖核酸结构的化学和生物分析法桑格(FrederickSanger,19181981年福井谦一(1918—)日本人,解释化学反应中的分子轨道对称性R.霍夫曼(RoaldHoffmann,1937—)美国人,提出分子轨道对称守恒原理1982年克卢格(AaronKlug,1926—)英国人,测定生物物质的结构1983年陶布(HenryTaube,1915-)美国人,研究络合物和固氮反应机理1984年梅里菲尔德(BraceMerrifield,1921—)美国人,研究多肽合成1985年豪普特曼(HerbertA.Hauptman,1917—)美国人,发展测定分子和晶体结构的方法卡尔勒(JeroMeKarle,1918-)美国人,发展测定分子和晶体结构的方法1986年赫希巴赫(DudleyR.Hercshbach,1932-)美国人,研究交叉分子束方法李远哲(1936—)美国人,研究交叉分子束方法波拉尼(JohnC.Polanyi,1929—)德国人,研究交叉分子束方法1987年佩德森(CharlesPedersen,1904—)美国人,合成了具有特殊性能的低分子量的有机化合物,在分子的研究和应用方面作出贡献莱思(Jean-MarieLehn,1939-)法国人,合成了具有特殊性能的低分子量的有机化合物,在分子的研究和应用方面作出贡献克拉姆(DonaldCram,1919-)美国人,合成了具有特殊性能的低分子量的有机化合物,在分子的研究和应用方面作出贡献1988年罗伯特·休伯(RobertHuber)德国人,首次确定了光合作用反应中心的立体结构,揭示了模结合的蛋白质配合物的结构特征约翰。
2003诺贝尔化学奖
图3. 水分子通过水通道蛋白AQP1示意
AQP1单体含有 6 个跨膜区域 ,N端 和 c端都在胞内。 分子的两部分具有 高度的内在同源性 , 并分别处于双层磷 脂膜的两侧 ,而且 同时含有一个三氨 基酸基序——Asn— Pro—Ala(NPA)。所 有的水通道都含有 这样 的二 氨基酸 基序结构。
图4. 离子通道蛋白1晶体结构(AQP1)
目前 ,科学家发现水通道蛋白广泛存在 于动物 、植物和微生物中,它 的种类很多 , 仅人体 内就有 11 种。它具有十分重要的功 能 ,比如在人的肾脏 中就起着关键的过滤作 用。通常一个成年人每天要产生 150L~200L 的原尿 ,这些原尿经肾脏肾小球 中的水通道 蛋白的过滤,其中大部分水分被人体循环利 用, 最终只有约 1L的尿液排出人体 。如果 这种水通道 蛋 白的功能出现障碍人就会得多 尿症。
获奖成果的现实和历史意义
总之,2位科学家的发现使人们从根本上了 解 了细胞上的通道 ,这表明当代生物化学家 在寻求了解生命的基本过程时已经深入到了原 子水平。这为 生物化学开创了一个全新的纪 元。
刘飞 生技基 Thank You
图5. 离子通道结构示意图
图5所示为钾离子通道的结构示意图,图 中可 以看出,离子通道中的确具有 “离子过滤 器 ”。这样的结构解释了为什么钾离子通道能 够选择性地通过 钾离子。钾离 子在进入通道之 前是 由水分子包 围 的。在离子进入通道后通道 内壁的氧原子取代了水 分子与钾离子相互作用。 通过通道以后钾离子被通 道另一侧 的水分子所 包 围。
水和离子 是怎样通过细胞膜的?
— — 2OO3年诺贝尔化学奖简介
关键词:
细胞膜通道
水通道蛋白 离子通道
2003年10月8日瑞典皇家科学 院宣布,将诺贝尔化学奖授予美国 科学家彼得· 阿格雷(Peter Agre) 和罗德里克· 麦金农(Roderick MacKinnon),分别表彰他们发现 细胞膜水通道,以及对离子通道结 构和机理研究所做出的开创性贡献。
2000年以来诺贝尔化学奖获奖名单及主要成就
2000年以来诺贝尔化学奖获奖名单及主要成就
2000年以来诺贝尔化学奖获奖者名单及其主要成就如下:
2004年,以色列科学家阿龙·切哈诺沃、阿夫拉姆·赫什科和美国科学家欧文·罗斯。
他们发现了泛素调节的蛋白质降解。
2003年,美国科学家彼得·阿格雷和罗德里克·麦金农。
他们因为在细胞膜通道领域作出了“开创性贡献”而获奖。
2002年,美国科学家约翰·芬恩、日本科学家田中耕一和瑞士科学家库尔特·维特里希。
他们发明了对生物大分子进行识别和结构分析的方法。
2001年,诺贝尔化学奖奖金一半授予美国科学家威廉·诺尔斯与日本科学家野依良治,以表彰他们在“手性催化氢化反应”领域所作出的贡献;另一半授予美国科学家巴里·夏普莱斯,以表彰他在“手性催化氧化反应”领域所取得的成就。
2000年,美国科学家艾伦·黑格、艾伦·马克迪尔米德以及日本科学家白川英树。
他们在导电聚合物领域作出了开创性贡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3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简介10月8日,瑞典皇家科学院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宣布,将2003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美国科学家彼得·阿格雷和罗德里克·麦金农,分别表彰他们发现细胞膜水通道,以及对离子通道结构和机理研究作出的开创性贡献。
这是47岁的化学奖得主罗德里克·麦金农。
新华社/路透阿格雷1949年生于美国明尼苏达州小城诺斯菲尔德,1974年在巴尔的摩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获医学博士,现为该学院生物化学教授和医学教授。
10月8日,瑞典皇家科学院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宣布,将2003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美国科学家彼得·阿格雷和罗德里克·麦金农,分别表彰他们发现细胞膜水通道,以及对离子通道结构和机理研究作出的开创性贡献。
这是54岁的化学奖得主彼得·阿格雷。
新华社/路透麦金农1956年出生,在美国波士顿附近的小镇伯灵顿长大,1982年在塔夫茨医学院获医学博士,现为洛克菲勒大学分子神经生物学和生物物理学教授彼得·阿格雷和水通道的故事引言未来“中国的诺贝尔奖”在哪里?下面是一个值得一读的故事。
2003年10月,在宣布彼得 .阿格雷获当年度化学奖的那个周末,我驱车好奇地去了那个离我只有几个街区的石头坊―――阿格雷所住居的街区。
那秋天的落叶,一切都那么平常,如往日一样。
这个街区在巴尔的摩是一个普通社区,房子比那个住有众多大牌教授和医生的格林威路的房子逊色得多。
阿格雷的获奖在这个“基因”大发现时代是一个奇迹。
霍普金斯大学伯特 .维格斯坦教授、发现p53 基因的著名癌症先驱的论文被引用达1万多次,根据该基因设计的药物也已诞生。
他被多次提名终未获奖。
许多被看似非常有前景的“基因”,让人们的希望一夜之间如泡沫破灭。
而水通道蛋白基因把阿格雷送上了科学的至高点。
这个中学化学都学不好的高人竟把中学科学教师当成他的幕后英雄。
如果谈论我们国家自己 10-30年后“未来诺贝尔奖获得者”,那个可以满足我们自尊心的盼望,我们不妨先考察一下我们现在有没有这样的“幕后英雄”般的父母和老师?东西方的思想有时是完全相反的、有时是完全吻合的。
当阿格雷把全世界的中小学科学教师当成他的团队的一员,而13亿中国人的庞大团队盼望一个诺贝尔奖获得者,从中脱颖而出。
诺贝尔奖无疑是很特别的,它是荣耀和成功的代名词;据称日本政府派出一个公关小组,常驻斯德哥尔摩对诺贝尔奖评选委员会的科学家进行游说。
诺贝尔奖的争议也是显而易见的:DDT的发明已成为全球性的环境灾难,连南极的企鹅体内也能检测到;2003年把生理学和医学奖授予两位MRI的先驱者,而让MRI的真正发明人忿忿不平——他在诺贝尔奖授奖的当天花100万美元(诺贝尔奖当年为130万)在华盛顿邮报等媒体用一整版的广告宣告他发明的事实??“即使上了不好的大学,你也没有失败”Peter Agre于2004年2月应邀回到他阔别37年的母校,位于明尼苏达州首府明尼安纳波里的罗斯福高中学。
他没有鼓动中学生们去考一个“名校”,而是告诫他们:“即使上了不好的大学,你也没有失败”,他笑着继续说:“学习对我来说是乐趣,是令我兴奋的事情,因为有永远无法预期的答案在后面……”。
37年前,他的一次化学考试成绩得了个“D”。
阿格雷的化学老师,现年74岁的小詹姆斯·索顿说,他也许真的聪颖过人,但他不把他的聪明派上用场;他是一个普通的年轻人,做实验时从不做记录,往往把事情弄得一团糟。
对于其他人来说,也许会把这件事掩盖起来,而他并不介意取笑自己反而津津乐道把这事当成应引以为戒的教训。
他认为做科学,勤奋工作,好奇心和运气是更重要的。
阿格雷70年代在霍普金斯大学的导师之一,医学院泌尿外科学系的唐·科非教授说,他是一个诚实、谦卑、有热情的人。
谈到他那个很让人没面子的“D”时,阿格雷说:你没有必要非得“A,B,C”或进哈佛不可,但你必须有进取心,有目标并且有能力努力去做。
他说:“科学工作就是去冒险历险。
当有一天深夜,你非常兴奋的想回到实验室去,不是因为:天哪,我就要有8篇论文了,我可以击败我的竞争对手升教授了!”而是因为那样做本身就是你的爱好。
“我喜欢我行我素,所以我高中时读书不专心。
”后来他从罗斯福高中辍学,但继续上夜校取得高中文凭,后入明尼苏达州奥斯博格学院获得三年制的化学学位。
以他富有幽默感的个性,阿格雷很低调地谈到他如何被录取霍普金斯大学。
他告诉巴尔的摩太阳报,他被录取是因为霍普金斯有一个给明尼苏达挪威移民的配额。
他和著名的癌症专家伯特·维格斯坦(Bert Vogelstein) 当时是班级中“最糟糕”的学生。
但是他的同学和教授认为他是很聪明和富有热情的学生。
毕业后,他本来想行医,但他对他室友所在的实验室有了解后,也对研究感兴趣起来。
那个实验室很有“活力”,有来自西班牙的“革命者”、巴勒斯坦的“难民”、保守的犹太人和意大利“演员”;他们成为亲密的朋友。
“与他们相处就像做科学。
”当时,阿格雷对全球性健康问题感兴趣,他就决定纯化引起“旅行者痢疾”的大肠杆菌。
他也不问问那个实验室老板、现在杜克大学的佩德罗·寇特卡沙斯教授同意与否,就先干了起来。
那个实验室很大,教授并不介意。
不过因为结果不系统,阿格雷从未发表它他的研究成果。
在霍普金斯和克利夫兰的Case West Reserve 大学完成医生见习期后,他来到北卡罗来纳大学做博士后。
1981年阿格雷回到霍普金斯,当上了细胞生物学系的助理研究员。
他这样做不是想得到一个终生职位,因为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他重返霍普金斯反而是事业上的倒退;他没有终生职位的保证。
他卖掉他在北卡罗来纳的房子,接受一个年薪才25,000美元的职位,而那时他的很多同班同学已经开始当私人执业医生;没有人会象他这么“傻”干。
阿格雷太富冒险精神,他曾从上千英里外的明尼安纳波里骑自行车来巴尔的摩并只身周游世界,呆在养尊处优的北卡罗来纳教会山真不适合他。
他的合作教授本内特说:“他有一种无人能比的特质,把人生目标、个人奉献和科学活动绝好地融合起来”。
对于阿格雷,他认为这样做是一个实在的步骤去接受更多的培训。
他希望有了这些经历后再回到北卡罗来纳。
但是,不久他在霍普金斯被晋升为助理教授,开始一边行医一边做研究。
1993年他主导一个新的细胞和分子医学研究生项目,从事更多的水通道蛋白基础研究及在各种疾病中的作用。
“我就像在糖果店的孩子”,“你知道,许多人没有机会既工作又消闲,而我永远喜欢工作”;对于他工作就是消闲。
他有一个幸福的家庭,当幼儿教师的妻子玛丽和四个孩子。
他的家庭生活充满喜乐;被宣布获奖当天,记者问他晚上如何庆祝,他说:“和妻子、女儿共享晚餐,洗碗、溜狗。
”发现水通道蛋白水通道蛋白是一个非同寻常的发现;因为水通道是水进出细胞的关键,许多生理过程涉及体液的流动,例如出汗、排尿、发炎红肿以及流泪等等。
水通道蛋白的功能使我们在炎热的夏天浓缩尿液而不致发生脱水,也能让我们在饥饿时把储存在脂肪组织的水释放出来。
2003年12月,诺贝尔奖化学委员会主席本特·诺登这样评价:阿格雷的发现与生命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水通道蛋白是一个决定性的发现,它为人类打开一个新的领域,去研究细菌、哺乳动物和植物水通道的生物学、生理学和遗传学。
在寻找水通道。
阿格雷在研究一个无关的课题中偶然发现了它,并且阐明了它的工作机理。
80年代末,当时还是霍普金斯大学一个血液病专家的阿格雷研究孕妇体内的Rh排斥性。
有一天,他和他的同事分离到他们所需要的Rh蛋白,同时又发现了一些“杂蛋白”。
这种“杂蛋白”非常丰富,分布广泛,也见于人类肾脏和植物,于是他想探个究竟。
对于许多人来说,也许会放弃这个无关发现。
然而,他的洞察力使他大大拓展了他预先所设定的目标。
仅仅发现还是不够的,阿格雷还想知道它是如何工作的。
当时许多人不相信有水通道蛋白存在,因为没有人能分离到它。
也有少数科学家认为,水通道蛋白是存在的,但不知如何着手。
“有一个好想法真是太美妙了,但你必须用实验证实它”。
阿格雷在北卡罗来纳大学的朋友,约翰·派克教授提醒他那可能是一个与水相关的蛋白。
阿格雷和他的同事,霍普金斯的生理学和儿科教授威廉. 格基诺教授做了一个巧妙的实验。
1991年,他们克隆到该蛋白质的DNA,并把相应的RNA注射到青蛙卵内。
有10个注射了互补RNA的蛙卵能产生这种蛋白质,并具有水通透性。
在纯水中,发生肿胀破裂。
而对照组不能肿胀。
他们还设计了其它许多实验证明,该蛋白只能让水通过。
目前有10多个水通道蛋白发现,它们存在于血液、肾脏、大脑。
合作代替竞争阿格雷阐明水通道蛋白的工作原理后,他没有把他的实验室扩张到有几十个科学家的巨型实验室,或者申请一个“重大项目”以便在小白鼠模型中逐个地敲除水通道蛋白基因,进行系列研究。
他没有成为一个“超级竞争者”,也不去把他的工作神秘化。
相反,他常常提醒他的同事专注做实验,不必担心同行做相同的实验发生的恶性竞争。
他说,他的实验室是属于世界的。
他说事情发展的巧合变得非常有趣,每个水通道蛋白的研究者都试图回答相似的问题,诸如如何调控?有多少水通道蛋白?如何表达?与哪些疾病相关?阿格雷知道这一领域将“热闹”起来。
确实如此,在他著名的蛙卵实验以来,有1000多篇水通道蛋白的论文发表。
这些研究涉及水通道如何维持血脑屏障;唾液和泪液的功能;水在骨骼肌、肺和肾细胞中的运输等等。
阿格雷实验室的科学家正在研究水通道蛋白在疟疾、脑水肿和骨质疏松症中的作用。
阿格雷避免直接的恶性竞争,鼓动合作。
他与多个本校的实验室和十几个外国实验室合作研究水通道蛋白。
“科学家需要相互交流,不交流是不能成功的。
”有一次,他的一个学生对他说他们的一个竞争者正在做的工作是他们已经做过的,他说,“别担心,他们为我们工作呢!科学是马拉松,不是一蹴而就的。
”他常常告诫他的学生不必在意别人做什么;即使别人击败你,但他们迟早也会犯错。
当他收到一些为杂志评审的论文,从不对文章或作者吹毛求疵而鄙视,而把它当成很“有学究的工作”。
阿格雷作为一个导师的人格力量还在于,他不仅关心他的学生和同事在实验室内的工作,也关心其在实验室外的生活;不仅关心他们的现在,也关怀他们的将来事业的发展。
他不仅教他们如何在实验室把每一件事做好,而且要如何将眼前的实验工作变成将来他们事业的一部分。
他鼓励学生工作要有前瞻性:譬如一年后该如何做呢?谈到他在那个著名发现中的角色时,他说:“我没有做什么,是他们年轻人干的,我只是一个煮咖啡和削铅笔的”。
他的“幕后英雄”获得诺贝尔奖后,他把感激老师当成他的使命。
在斯德哥尔摩德颁奖晚宴上,其他的诺贝尔奖得主谈论他们的家人、同事和自己,而阿格雷在这一国际瞩目的场合,用2分钟的时间请在场的1300多位嘉宾把目光不仅投向当场的诺贝尔奖获得者,也把目光关注到那些过去、现在和将来的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幕后英雄―――那些在中小学给孩子们教科学的老师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