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技术论工具论和技术价值论的反思
本体论和工具论:新时代劳动教育价值诉求的辨析

本体论和工具论:新时代劳动教育价值诉求的辨析【摘要】本文通过对本体论和工具论在新时代劳动教育中的影响进行辨析,探讨了它们在劳动教育领域的理论基础及具体影响。
本体论注重个体内在的实质和本质,强调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自我意识;工具论则更注重实用性和技能培养,强调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和专业素养。
结合新时代劳动教育的特点,本文探讨了两种理论在劳动教育中的应用,并对未来劳动教育发展提出建议。
通过本文的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劳动教育的价值和意义,为劳动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关键词】本体论、工具论、新时代、劳动教育、理论基础、特点、影响、应用、发展建议、总结1. 引言1.1 背景介绍本体论和工具论是哲学上的两种不同立场,在新时代劳动教育中的价值诉求也是备受关注的话题。
本体论强调事物的本质和存在形态,倡导发展人的内在潜能和独立思维能力;而工具论则注重工具和技术在人类生产和生活中的作用,强调实用性和效率。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革,劳动教育作为培养学生劳动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如何在本体论和工具论的不同视角下进行理论辨析和实践探索,对于推动劳动教育的现代化和转型具有重要意义。
在当今社会,劳动教育不再仅仅是传授技能和知识,更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引导他们积极参与社会生产和建设。
本体论和工具论在劳动教育中的作用和影响是一个需要深入研究的课题。
通过对本体论和工具论的理论基础进行梳理,以及对新时代劳动教育特点的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两种理论在劳动教育中的应用和启示,为劳动教育的创新和发展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1.2 研究意义本研究的意义在于探讨本体论和工具论在新时代劳动教育中的应用,深入分析这两种理论的理论基础及对劳动教育的影响。
通过对本体论和工具论在劳动教育中的应用进行辨析,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劳动教育的本质和目的,为劳动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经验。
本研究的意义还在于为当前教育领域的研究提供新的理论视角和思路。
技术的价值思考(技术的价值思考)论文

大学研究生学位课程论文课程名称:自然辩证法概论论文题目:技术的价值思考技术的价值思考技术社会化的辩证性分析内容提要伴随着经济、文化、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社会在变革中推进和发展。
人类文明所创造的技术力量为人类开拓了更广泛的生存与发展空间,而我们在技术创造的诸多成果面前又如何思索技术的社会化问题?本文主要从自然辩证法的视角对技术主客体社会化过程和技术的双重性方面进行评析,探究技术社会化过程中的问题,以全面推动技术应用为价值核心。
关键词技术、社会化、自然辩证法、技术主体与客体、技术两重性。
伴随着经济、文化、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社会在变革中推进和发展。
人类文明所创造的技术力量为人类开拓了更广泛的生存与发展空间,而我们在技术创造的诸多成果面前又如何从自然辨证法角度思索技术的社会化问题?技术社会化因兼有技术问题和社会问题的双重特征,而正成为社会学研究的基本问题之一。
所谓的技术社会化是技术和社会双方互动的一个问题,是技术向社会的转化,社会与技术彼此接受、融合和渗透的一个过程。
在社会中,技术作为一个参与因素,积极地创造成果,获得和提高其社会经济地位,形成与实现相应的社会角色,被社会认同与接纳,成为与社会相容的一部分。
社会作为一个整体实现其功能整合的同时,将技术因素转化成现实的生产要素介入到发展之中。
在技术与社会融合的这种过程中,技术主体与客体通过不同的角色与形式参与其中。
作为技术主体的人通过其主观能动性掌握和运用知识与能力参与社会文明的创造过程,是技术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并在社会进步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从而形成比较稳定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并内化为自我的价值观和理念,实现了自身的社会化过程。
人通过社会角色的学习和承担具有社会性,同样技术主体的社会化也是技术主体对自身社会角色的学习和实现过程。
技术主体的社会角色是人们对其在技术共同体和社会中所处的地位的期望和要求,技术主体在社会化的过程中, 无论通过哪种途径与方法, 其目标总是指向技术共同体中的某种角色。
基于核心素养的通用技术教学重构

基于核心素养的通用技术教学重构普通高中通用技术课程标准提出了“技术意识、工程思维、创新设计、图样表达、物化能力”五大学科核心素养,旨在培养“有理念、能动手、会设计、善创造”的技术使用者和创造者。
如何准确理解和把握这五大核心素养的内涵,将以学科核心素养为目标指向的教学做到落地,是我们每名通用技术教师需要深入思考并实践的问题。
一、深刻理解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通用技术五大学科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学习该课程后应达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对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整合,是在对技术教育价值深入挖掘的基础上,从“文化修养”“社会参与”和“自主发展”三个方面展开的建构,如“技术意识”包含了技术的亲近情感、理性态度、社会责任、伦理精神等,体现了技术的社会性,是技术学习方向感、价值感的集中体现;“工程思维”和“创新设计”则更多地反映了学生思维发展、问题解决、创新能力等方面的自主发展,是学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图样表达”和“物化能力”则是实现技术的形态转换、技术操作、加工创造的必要条件和基本过程。
总体来说,通用技术课程是要培养“有理念、能动手、会设计、善创造的未来公民”,以更有道德、更为科学、更有责任的方式使用技术和参与技术活动。
因此核心素养比技术素养内涵更丰富,外延更广泛,更具人文情怀、核心价值观念。
二、通用技术课程教学内容需要重构通用技术学科核心素养超越了过去“工具论”的技术观,在凸显“整体论”技术观的基础上,深化了技术学科的知识观、课程观和学习观,使得通用技术课程在内容和学习方式方面需要挖掘出新的空间。
另外,核心素养是学生在复杂的、不确定性问题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性品质,这种综合性品质的培养需要稍大主题、项目或任务才可能承载,过去以知识与技能为核心的教学中一个个知识点或技能点难以与核心素养进行关联,因此,课堂教学方式需要改变,学习内容需要重构。
如技术图样的绘制这一内容,以往教学往往将其设置为单纯技术层面的教学内容,进行反复训练,以期学生能牢固掌握。
工具理性与技术哲学的批判

工具理性与技术哲学的批判工具理性与技术哲学是当前社会中备受争议的两种思想范畴。
工具理性作为一种实用主义思维方式,强调工具与目的之间的关系,强调效率、功利和实用性,而技术哲学则更多地探讨技术对人类社会、文化以及个体生活的影响。
在当代社会,这两种思想对我们的日常生活产生了深远影响,然而也存在着诸多问题和挑战。
工具理性的演变与应用工具理性最早由德国哲学家韦伯提出,他认为人类发展趋势是在于科学化、形式规范、专业化和职业化。
韦伯将科学合理性分为价值理性(目的有意识选择一种行动手段)和规范理性(目的是无意识选择一种行动手段)。
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工具理性被广泛应用于管理、经济、政治等领域,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力量。
然而,在工具理性的应用过程中,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
过度追求效率和功利性可能导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冷漠和机械化,忽视了人类情感和尊严。
此外,工具理性还存在着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以及对个体创造力和创新能力的抑制。
因此,在当代社会中,如何正确应对工具理性带来的负面影响成为摆在我们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技术哲学的挑战与思考技术哲学作为一种对技术背后意义和影响进行探索的思想范畴,在当代社会中具有重要意义。
技术不仅是一种工具,更是一种人类活动方式和生存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
技术对人类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以及社会组织形式。
然而,技术也带来了诸多挑战和问题。
随着科技不断发展,人们对于技术的依赖越来越深,甚至有人开始质疑技术是否已经超越了人类本身。
人工智能、基因编辑等领域的发展让我们开始思考技术对于人类未来发展所带来的风险以及道德困境。
如何正确看待技术发展所带来的挑战,如何引导技术发展为人类社会带来更多积极影响成为摆在我们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工具理性与技术哲学的融合与创新工具理性和技术哲学并非孤立存在,它们之间存在着内在联系和相互影响。
在当代社会中,我们需要正确看待工具理性和技术哲学,并寻求二者之间的平衡点,使之相互促进、相辅相成。
1从技术的本质到技术的价值

万方数据 技术伦理。
)#
辽宁大学学报 ( 哲学社会科学版) , , , , ,
#((& 年
技能即人的因素在这一技术系统中占据主导地位 。因此, 如果从技术工具论者的逻辑 〔!〕 ( "#$ % #! ) 出发, 把技术看作工具、 手段, 那么在古代社会这 一特定历史时期, 把技术看作中立的, 显然是有其 合理性的。在古代技术系统中, 人是主动的、 积极 的因素, 而技术工具、 手段只是死的东西, 它可以 被不同人用于不同的目的, 因此, 被看作是中立 的。 从逻辑上看, 技术工具论的价值观也有其合 理性的一面。一般而言, 科学与技术有区别的观 点已经取得共识。陈昌曙先生曾经从六个方面论 述科学与技术的异同 。尽管二者有 〔&〕 ( "#’( % #’) ) 区别, 但技术功效却是以科学原理为基础的, 尽管 目的不同, 但二者都采用经验研究方法和用数学 表述的方法, 确实不能把这两个领域截然分开。 并且自然科学和技术原理都是以实验为基础和以 数学表达为特征的, 这两个领域的基础研究都具 有条件 命 题 的 特 点, 即服从严格的因果率 〔*〕 。通过这种途径和采用这样的方法发现的 ( "!* ) 自然规律, 是可以服务于任何目的的, 即在价值判 断上是中立的。建立在科学基础之上的技术原理 显然也具备这一特征, 它所表征的仍然是客观的 因果性, 只不过是合目的的因果性。所以说技术 原理仍然是与价值无涉的, 按照这一逻辑想下来, 就很有可能得出以技术原理为基础的技术发明也 是价值中立的, 因为技术发明是建立在严格的反 应客观因果性的技术原理基础上的, 因此它在价 值判断上也应该是清白的, 而作为技术本质的技 术工具、 手段就源于技术发明, 因此技术手段也是 中立的。 通过以上的论述我们可以看到, 技术工具论 的技术价值观虽然有其合理性, 但它突出了技术 体系中人的主体性地位, 把技术视为纯粹的工具、 手段, 只是实现人的目的的工具, 认为人能绝对把 握技术的命运, 但是, 随着历史的发展, 到了近代, 技术有了长足的进步, 出现了更加独立于人的工 具— — —机器。在近代技术系统中, 占据主导地位 的是机器, 而不是人, 因此, 工具— — —机器具有了 一定的相对独立性, 在这种新型关系中, 人反而受 制于机器, 成了机器的奴仆。到了现代, 随着技术 万 方数据 的进一步发展, 在技术系统中出现了自控装置, 人
技术中性论与技术价值论的反思-自然辩证法论文-哲学论文

技术中性论与技术价值论的反思-自然辩证法论文-哲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技术是中性的还是具有价值倾向的?这是技术哲学早已在解决的问题,因此关于技术中性论与技术价值论的争论也似乎早已应该划上句号。
但是我们一方面看到,大多数技术哲学家认定技术是负荷价值的,因而技术中性论是错误的,另一方面,我们也看到大多数技术专家、技术人员和普通民众依然抱着技术中性论的观点,甚至还有部分技术哲学家也持技术中性论的主张,或者在中性论与价值论之间徘徊。
这种情况不免使人困惑,如果说前者确实是正确的话,那么似乎不应该有后一种情况的持续存在(至少是应该以逐步弱化的方式存在)。
如果说在科技理性至上的时代,大多数专业技术人员与普通民众仍处于一种未启蒙的非反思状态的话,那么对于具有专业素养与深入研究的技术哲学家仍持中性论的主张就显得难以理解了。
这种情形促使我们进一步反思技术中性论与技术价值论,是不是已有的研究尚存在不足之处:相关的分析是否还不够细致?相关的论证是否还不够充分?相关的表述是否还不够贴切?基于这种认识,笔者就以下三个具体问题展开讨论。
一、技术中性论应该完全放弃吗?在持技术中性论的思想家中,以雅斯贝尔斯的表述最为典型,他说:技术在本质上既非善也非恶,而是既可以为善也可以为恶,技术本身不包含观念,既无完善的观念也无恶魔似的毁灭观念,完善观念和恶魔观念有其它的起源,这就是人,只有人才赋予技术以意义。
在雅斯贝尔斯之后,L.怀特、G.梅塞纳、卡西尔、H.萨克塞等人也持相似的看法。
当代著名技术哲学家A.芬伯格在《技术批判理论》一书中曾列举了技术中性论的四种观点:1)技术仅仅是一种工具手段,它与所服务的目的之间没有关系,也就是说技术本身是价值中立的;2)技术与之间似乎也没有关系,至少与社会制度之间没有关系,一把锤子就是一把锤子,一台汽轮机就是一台汽轮机,这样的工具在任何社会情境中都是有用的。
;3)技术所依赖的可证实的因果命题像科学观一样,在任何社会情境中都能保持其真理的普遍性;4)技术的效率标准是普遍的,技术标准可以应用到不同的背景中,技术通常被认为在不同国家、不同时代和不同文明中都能提高劳动生产率。
技术的本质和价值分析

技术的本质和价值分析葛舒荃【摘要】技术的发展给世界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导致了人类生存方式的变革.现代技术已经渗入到人们的行为方式和生存方式之中,人们对技术的依赖越来越深.然而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技术的应用带来的负面效应日益暴露,技术的价值问题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为了全人类的长期利益,必须对技术的本质有清醒的认识,对它的价值有全面的评估.文章从技术的定义出发,分析了技术的本质和它的价值.【期刊名称】《江苏科技信息》【年(卷),期】2010(000)001【总页数】3页(P45-47)【关键词】技术;定义;本质;价值【作者】葛舒荃【作者单位】南京农业大学【正文语种】中文1.技术的定义对技术价值的分析必须以技术定义的解释为基础,同时,技术定义的解释又是技术哲学体系的基石,决定了技术哲学研究的走向。
所以我们必须先清楚技术的定义,即它的本质。
从时间上说,技术是随着人类的出现而出现的,是人类控制和改造自然的意愿的体现。
但技术一旦形成,也反过来成为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就此而言,人创造了技术,技术也创造了人。
现代社会中的人类再也不能无视技术的存在及其作用,因为技术已经构成社会存在的物质基础,同时又是社会组织得以存在的必要条件。
技术的属性和表现形式复杂多样,其内涵和外延很难介定,因此,技术定义的分歧很多。
对技术定义的不同回答,也划分了不同的技术哲学流派。
本文借用美国技术哲学家芬伯格(A.Feenberg)关于技术定义的两种划分,即“工具论”和“实体论”。
(1)技术工具论。
工具论的技术观从19世纪末20世纪初开始广为流行,它对技术下的定义:技术是达到目的的手段,是人的有目的的活动。
技术哲学的创始人德国哲学家卡普(Ernst kapp,1808-1896)在《技术哲学原理》中说,技术是由人体器官的缺陷决定的,技术产品是人体器官的替代物或者延伸。
德国工程师德韶尔(Friedrich Dessauer,1881-1963)认为,技术是从观念派生实在,有目的地形成和加工处理自然资源。
技术反思与价值

技术反思与价值嘿,同学们!今天咱们来聊聊“技术反思与价值”这个话题。
啥是技术呢?就比如说手机、电脑、电视这些东西,都是技术的成果。
技术这玩意儿,有时候真的让人又爱又恨。
你看啊,手机多方便啊,能打电话、能发信息、还能玩游戏、看视频。
我觉得吧,这简直就是个神奇的小盒子,把整个世界都装进去了。
可也许你会发现,有时候咱们玩手机玩得太入迷了,作业都不想写了,爸爸妈妈还得唠叨咱们,这是不是挺烦人的?再说说电脑,上网查资料,那叫一个快!可能一下子就能找到好多有用的东西。
但是呢,网上也有好多不好的东西,什么乱七八糟的广告啦,还有些骗人的信息。
这时候咱们就得小心了,不然一不小心就可能掉坑里。
那技术到底有啥价值呢?我觉得啊,它能让咱们的生活变得更轻松、更有趣。
比如说,以前出门买东西,得带着钱包,还怕钱丢了。
现在呢,一个手机就能搞定,多牛啊!可是,技术是不是也让咱们变得懒了呢?可能以前咱们还会自己动手算数学题,现在计算器一按,答案就出来了。
这到底是好还是不好呢?还有啊,技术发展得这么快,好多工作都被机器给代替了。
那以后咱们长大了,还能找到好工作吗?这可真是让人发愁啊!就像我上次,想自己做个风筝,结果网上一查,全是那种现成的材料包,感觉少了好多自己动手的乐趣。
这难道不是技术带来的一点点小遗憾吗?不过话说回来,要是没有技术,咱们能这么容易了解外面的世界吗?能这么快和远方的朋友联系吗?好像也不能。
所以说,技术这东西,真的让人又爱又纠结。
咱们到底该怎么对待它呢?是完全依赖它,还是要保持一点距离?这可真是个让人头疼的问题。
同学们,你们觉得呢?难道咱们就这么稀里糊涂地跟着技术跑,还是得自己好好想想怎么利用它?。
2021海德格尔前后期技术思想的关系考察范文3

2021海德格尔前后期技术思想的关系考察范文 海德格尔是最着名的欧洲大陆哲学家之一,他开创性地把技术问题引入了哲学所应关注的核心,是当代技术哲学的奠基者.他以存在论为基础追问和反思技术。
在这一过程中,他的前后期技术思想发生了重要变化。
本文将在海德格尔存在主义哲学发展的大背景下,从基本观点、思想取向和根本立场等方面考察海德格尔前后期技术思想的内在关系。
一、海德格尔的前后期技术思想 海德格尔前期的技术思想主要体现在《存在与时间》中。
此时,技术虽然还没有成为他的一项研究主题,但是他已经从此在的生存出发,思考技术问题,这主要表现在他对用具的思考上。
海德格尔认为,此在在世总要与世界内的用具打交道,用具从属于用具整体。
海德格尔分析说:“属于用具的存在的一向总是一个用具整体。
只有在这个用具整体中那件用具才能够是它所是的东西。
” 在本质上,用具是“为了作……的东西”.在这种“为了作”的结构中有着从某种东西指向其他东西的指引。
用具能指引出整个世界(包括物质世界和主体世界).用具具有上手性。
上手性是用具在人的操劳中称手的存在状态。
关于上手性或上手状态,海德格尔有一个着名的例子--锤子。
人们用锤子钉东西。
在这一过程中,人们对锤子的关注越来越少,用的越来越起劲,锤子表现出特有的称手。
锤子的这种存在状态就是上手状态,即上手性。
只对用具做理论上的观察,无论这种目光多么敏锐,都不能揭示用具的上手性。
用具还有另一个基本性质,即合用性。
用具对于做某事是合用的,它通过合用性,让自身的“何所用”展现出来。
海德格尔在后期从技术的流行观念出发,追问技术,揭示了技术的本质与危机,并指出了技术的拯救之路。
流行于世的技术观念有两种:一种是工具论的,一种是人类学的。
工具论的技术规定认为,技术是合目的的手段;人类学的技术规定认为,技术是人的行为。
海德格尔认为,设定目的,创造和利用合目的的手段,就是人的行为,因此这两种流行的技术观念是一体的.技术工具论规定的根据是四因说。
2023年信息技术新课标讲解的心得体会范文(精选7篇)

2023年信息技术新课标讲解的心得体会范文(精选7篇)信息技术新课标讲解的心得体会1最近教育部颁布的新课标牵动着我们所有教师的心,尤其是信息技术学科改动最大,学科的名字由信息技术变为信息科技。
今天观看了教育部义务教育阶段信息科技课标研制组的组长熊璋教授及核心专家组成员对于新课标的解读,理解了为什么把信息技术改为信息科技,信息技术以知识导向为主,讲操作、讲编程。
信息科技以素养导向为主,着重于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强调信息社会责任。
课程价值方面,学生会操作几种机器、会编写小程序、会使用几种软件,这些都在不断的淘汰、变化和更新,光学会几种操作并不能适应和胜任社会的发展去做创造性的工作,信息科技的课程价值在于育人,关注学生的认知力、理解力和学习态度,训练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举一反三,适应力、胜任力和创造力能有所提升。
教师要弄明白什么是素质教育,现在的信息技术课偏重于技术操作,而技术导向撑不起素质教育,要把教学的重点从教学生技术转移到如何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要建立素养导向的学习目标:项目学习的主题具有引领性;学习任务的布置在有趣性的同时具有挑战性;设计持续性学习评价,评价的方案和标准很重要;要善于发现和利用身边的资源构建数字化、开放性学习环境;不断在教学中进行总结,进行反思并改进。
课标的改革在大层面上是很好的,培养青少年数字素养,服务国家数字经济健康发展。
但具体实施起来还是有困难的,教师要改变之前固有的教学模式,侧重于项目教学,要更加注重学生素养的提高。
初中的主要内容是互联网、物联网、人工智能与智慧社会、跨学科主体互联智能设计,教材是否统一,教材上的案例是否能够具有代表性,在让学生感兴趣的同时完成相应的任务。
教师在面对这样全新的课程时,要经过不断的学习、培训和钻研,要有迎难而上,攻坚克难的精神,全力谱写信息科技教育的新篇章。
信息技术新课标讲解的心得体会29月27日——29日,我有幸参加了海南农垦通什师范学校培训中心举办的为期3天的“垦区南片小学教育技术培训”,通过3天培训教师认真的讲解、不厌其烦的答疑,同班学习的各校同行们激情四射的讨论交流,使我真当有醍醐灌顶之感,收获颇丰。
科技哲学中的技术本质:探索技术的本质、发展规律与对社会的影响

科技哲学中的技术本质:探索技术的本质、发展规律与对社会的影响摘要技术作为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方式、社会结构和价值观念。
本文深入探讨科技哲学中的技术本质问题,分析技术的内涵、发展规律以及对社会的多重影响。
通过对技术本质的哲学思辨,本文旨在揭示技术与人类、社会、自然之间的复杂关系,为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提供理论指导,促进技术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引言技术是人类改造自然、创造物质财富的重要手段,也是社会进步和文明发展的关键推动力。
然而,随着技术的日益复杂化和社会影响的日益扩大,技术本质问题引起了广泛关注。
技术究竟是什么?它如何发展?它对社会产生了哪些影响?这些问题不仅是科技哲学研究的核心议题,也关乎人类的未来命运。
技术的本质关于技术的本质,存在多种不同的观点。
1. 工具论:将技术视为人类实现特定目的的工具或手段。
这种观点强调技术的实用性,认为技术是为人类服务的。
2. 系统论:将技术视为一个复杂的系统,由技术要素、技术活动和技术环境组成。
这种观点强调技术的整体性,认为技术的发展受到多种因素的共同影响。
3. 实践论:将技术视为人类改造自然和社会的实践活动。
这种观点强调技术的社会性,认为技术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同时又反作用于社会。
4. 文化论:将技术视为一种文化现象,是人类创造力和智慧的结晶。
这种观点强调技术的文化属性,认为技术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技术的发展规律技术的发展并非无序的,而是具有一定的规律性。
1. 累积性:技术发展是建立在已有技术基础上的,新技术是对旧技术的继承、发展和创新。
2. 加速性:技术发展的速度呈现出加速的趋势,新技术的涌现速度越来越快,技术更新换代的周期越来越短。
3. 融合性:不同技术领域之间相互渗透、交叉融合,形成新的技术领域和产业。
4. 社会性:技术发展受到社会需求、经济条件、文化背景等多种社会因素的影响。
技术对社会的影响技术对社会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既有积极影响,也有消极影响。
技术的价值观

技术的价值观摘要:从各种技术价值观念的比较、对立中阐释问题,探讨技术价值的多维度特征,揭示现代技术人文价值冲突的内在矛盾根源和社会文化根源。
关键词:技术价值观存在论技术是否荷载价值,在怎样的意义上荷载价值,现代技术的人文价值冲突的内在矛盾根源何在,这是本文旨在揭示、探讨的问题。
1 技术中性论与技术价值论之争在技术与价值的关系上,即技术是否荷载价值的问题上,存在着两种对立的观点:技术中性论与技术价值论。
技术中性(valueneutral)论,又称技术工具论(instrumentalism),认为技术不过是一种达到目的的手段或工具体系,技术本身是中性的,它听命于人的目的,只是在技术的使用者手里才成为行善或施恶的力量。
最常见的论证就是,刀既可以用作救死扶伤的手术刀,也可以用作害人性命的凶刀。
雅斯贝尔斯和梅塞纳就是这种观点的代表人物。
梅塞纳说:“技术为人类的行动创造了新的可能性,但也使得对这些可能性的处置处于一种不确定的状态。
技术产生什么影响,服务于什么目的,这些都不是技术本身所固有的,而取决于人用技术来做什么。
”([1],p.60)从梅塞纳所说,我们不难发现技术中性论是以“技术本身”作为前提条件的,而这也是所有技术中性论者的理论根基。
“技术本身”不是一个严格的概念,常常是与“技术应用”相对的意义上来使用的,实质上就是把技术看作是脱离了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的非历史的、现成的静态存在。
在海德格尔以前,技术中性论一直是一种占主导地位的技术观。
这可能具有一定的理论构想意义,但在现代技术条件下则完全脱离了现实的可能。
与技术中性论相对立的是技术价值论,认为技术是价值负荷的,技术不仅仅是方法或手段,它在政治、经济、文化、伦理上并不是中性的,我们可以对技术做出是非善恶的价值判断。
邦格就说,“技术在伦理上决不是中性的(像纯科学那样),它涉及伦理学,并且游移在善和恶之间。
”([2],p.56)技术价值论主要表现为社会建构论(social constructivism)和技术决定论(technoloical determinism)。
工具理性与技术哲学的批判

工具理性与技术哲学的批判工具理性与技术哲学是当代社会中备受争议的两大概念。
工具理性是指人们在运用各种工具和方法解决问题时所表现出来的一种理性倾向,而技术哲学则是指在技术发展过程中所涉及到的思维方式和哲学观念。
这两者在现代社会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同时也引发了不少质疑和批评。
本文将对工具理性与技术哲学进行深入探讨,揭示其优缺点,并对其进行批判性思考。
工具理性的特点与价值工具理性作为一种思维方式,强调的是人类运用各种工具和方法去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现代社会中,工具理性被广泛运用于各个领域,推动了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带来了空前的生产力提升。
通过工具理性,人类能够更高效地利用资源,提高生产效率,实现经济繁荣和社会进步。
因此,工具理性在当代社会中被视为一种重要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
然而,工具理性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首先,过分依赖工具和技术可能导致人们丧失了原始的思考能力和创造力。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往往倾向于通过各种工具来解决问题,而忽视了自身的独立思考能力。
其次,工具理性在追求效率和生产力的过程中,往往忽视了对环境和自然资源的保护。
过度开发和使用资源可能导致环境污染和生态平衡失调,给地球带来了巨大的危害。
技术哲学的意义与挑战技术哲学作为研究技术与哲学相互关系的一门学科,在当代社会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技术不仅仅是一种生产力工具,更是一种影响人类生活方式和社会结构的力量。
技术哲学致力于探讨技术发展背后所蕴含的哲学思想和伦理道德,并试图引导技术发展走向更加有益于人类社会进步的方向。
然而,技术哲学也面临着诸多挑战。
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新型技术不断涌现,如人工智能、基因编辑等引发了许多伦理道德方面的争议。
技术的发展往往超出了人们对其影响和控制的范围,给人类社会带来了许多未知的风险和挑战。
因此,在探讨技术哲学时,我们需要审慎思考技术发展对人类社会产生的深远影响,并寻找有效途径来引导技术发展走向更加可持续、和谐的方向。
工具理性与技术哲学的批判既然工具理性与技术哲学在现代社会中扮演着如此重要的角色,并且存在着一些争议和挑战,那么我们有必要对其进行批判性思考。
论文格式模版(详细版)

新技术怎样才能带来好的教学效果?
——来自技术价值论的解答
张三,李四
(沈阳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院,辽宁沈阳,110034)
摘要:新技术……
关键字:技术;教学效果;技术工具论;技术价值论
新技术与教学效果之间的关系,是教育技术领域的老问题,也是必须给出解答的关键问题之一。
其实,任何一种新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和推广,其倡导者都给出了明确解答,不管……
一、对问题的重新解读
“新技术与教学效果之间的关系”问题与技术价值观密切相关。
价值观不同,解答也各异,于是就有了基于三种不同技术价值观背景下的三种解释(分别源自乐观论、悲观论、中性论)。
根据价值哲学的研究成果,一般认为,价值存在于主体与客体的相互作用之中,在主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主体作用于客体,客体必然作用于主体,对主体产生一定的影响,客体对主体的作用和影响(客体主体化),即客体对主体的效应,就是价值。
[1]
……
二、基于新技术价值观的解答
……
1. 持续稳定的硬环境建设。
(1)价值存在于主体与客体的相互作用之中
(2)新技术与教学效果之间的关系
2. 不断创新的软环境建设。
3.
4.
三、新技术带来“好的教学效果”的必要前提
……
其一,持续稳定的硬环境建设。
硬环境建设……
其二,不断创新的软环境建设。
教育方法、理念、制度……
……
四、结论与反思
依据上述分析……
参考文献:
[1][7] 张三,李四.价值哲学新探[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3.140,352.
……。
何谓技术工具论:含义与分类

Instrumentalism of technology: meaning and
classification
作者: 程志翔[1]
作者机构: [1]北京大学哲学系,北京100871
出版物刊名: 科学技术哲学研究
页码: 75-81页
年卷期: 2019年 第4期
主题词: 技术;技术工具论;价值中性
摘要:文章尝试给“技术工具论”以更清晰表述。
首先依照技术与人、价值、使用目的等的关系而整理其三个要点:人控制技术、技术价值中性与技术不应被归责;而后讨论学者们对“价值中性”概念理解的分歧:是否容许意图外价值后果;再后,通过给含糊的“控制”“人”等概念以更明确涵义,从三个维度对工具论进行分类:理想 vs.温和工具论;个体 vs.阶级 vs.抽象工具论;现实vs.可能工具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何 谓两种技术论
既 没有什么善 ,也没有什么恶 ,一切 决定于人 ;技术对于将 如何 利用 它是 漠不关心的。”而 梅塞纳认 为 , “ 技术为人类的行动创造了新 的 可能性 ,但 也使得对这些可能性 的处 置处于一种不确定的状 态。技术 产生什 么影响,服 务于什 么目的 ,这些 都不是技术本 身所 固有的 ,而
学 术 研 讨
咖峰 煞 21 4 2 oj 期 6 年第
基 于 技 术 论 工 具 论 和 技 术 价 值 论 的 反 思
张 晓 霞 蔡 冬 冬 张 宇 星
( 安建筑科技 人学思政 院 ) 西
摘 要 本文立足于对技术本质 的理解 ,阐述 了对两种技 术论 ,即技术工具论和技 术价值论的深刻解读 和哲学思考 ,以揭示技术 与人 类社套二者之 问的关 系.进 而探 索技 术价值论的思想转 向.这对 于技 术哲 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宇 技 术工具论 技术价值论 表现形 式 人类社会中,技术从被应心的 那一刻开始,就永久的埋下 了两种 可能性 的根源 ,正面和 负面的效应 。一方面 ,人类社会在技术的助 力 和推动下 飞速发展 ,而 另一方面 ,技术的广泛应川在社会发展 中又会
但是同时他又是制造出大规模杀伤破坏效应武器的根源 ,带给人类 不 可言喻的灾难 。汁算机网络信 息技术的 不断更新和普遍应用 ,一方 面 使得现代人们沟通联系及资源共享方面更加方便快捷实J ,而同时却 I } j 成为不法分子进 行犯罪的新型 手段和技术。技术作为一种手段或者工 具 , 技术的 自然属性 及技 术 内在 价值 的体现 ,纵观人 类科学 技术 是 史 ,技术作为一种工具 , 证明 了工具论的产生和存在以及被人们所普 遍接受是具有其历史及逻辑上的合理性 。 ( 技术 价值 沦。技 术本身具有 两重属性 ,即技术的 自然 属性 2) 和社会属性 人是创造技术的主要能动 力量 , 是技 术创造 的主体 。而 同时人类又存在于社会之 中,这使得技术的 自然属性就不可避免地 被 带上了制度的枷锁 。技术本身就是通过其本身的两重属性 自然 属性和 社会属性对作为主体能动的人及其生存的社会发生积极或者消极 的作 用 , 这便是技术 价值 的显现 ,技术价值 主要体现在 技术的应 用上 。 当技术价值在投入应 用的过 程中会产生两种价值之分 ,即正 价值与 负 价值 。所谓正价值是 指技 术在投入生产或者运用的过程中 ,对人的主 观能动性的补充、扩 火乃 至延 伸 ,能够帮助人类达到 自身体能所无法 涉及的功能 ,帮助解决人体机能本 身的缺陷 ,大大提升了人类改造 自 然的能力。隧着技术更广泛普及 的运 用 ,随着技术 日 月异的改造 和 新 进步 , 技术越是先进 ,作 为技术运 用主体的人对技术的依赖程度就 越 来越强 :在具体的实践生产过程 中,技术 被负载 了人类 主观 改造社 会 的功 利性和工具性 ,形成 了技术对人的异化 ,不但影响 了人正常的 生 理机能的变化 , 潜移默 化地影响蕾人们的生活方式和 生活 习惯 : 还
技术在人类社会中的广泛应用 ,毋庸置疑对人类的影响已非常深 远。本文中 ,对技 术本 质的研 究是试图揭示技术与人类生存的关系 , 这关乎 自然 、 社会 与人三者之 的关系。而 技术具有工具性还是具有 价值性 ,这实际是 发自对技术本质的深入探讨 。 ( ) 1 技术工具 论 对于技术 工具论的 说法 ,可 以追溯到亚 里士 多德时代 。技术火量广泛 的应用 于则 是在第一次工业 革命时期 ,人们 普遍 认定技 术的工具J 性 。技术工具 沧认为技术是一种 为求达到 目的 罱 的手段或 者工具 。而技术本质上没有好坏之 分,更是 无欲 无求的 .只 是在技术应 心和使用者的手 中才会演变成 为推进或 者阻碍社 会发展 的 力量。核工 业和核技术的发展 ,是人类科学技术史发展的 巨大进步 ,
取决 于人川技术来做什 么 ”萨 克塞j认为 , 术知 泌和方法 只是工 畦 4 技 具 .技术行 为的 目的问题总是存在于技 术之外 。他们都 认为技术本身 是 中性 的 ,无法 对技术作 出善与恶 的判断 , 而只有作为使 用技 术的 人才使得技 术呈现 出善恶 的特征 。技术 只是 一种工其存在 ,它既不能 主动的去实现 人 所追求的 目的 。也不会主动去呈现 人的社会 价值 。
22 技 术价值论 的两种表现形 式 .
邦格认 为, “ 技术在伦理上如 同纯科学一样 ,决不是 中性的 ,它 涉及伦理学并且游走在善与恶的边缘 。”我们可以对技术做出是非善 恶的 价值判断 。技术是具有能动性 、 创造性和 价值性的。技术作 为工
业化 、现代化 的 内在驱 动力 ,同时 又是以社会 方式 存在 的人所创造 的 ,它必然承载着 价值 技术价值 沦主要表现为社会建构论和技术决
定论。
( ) 1 社会建 构 沦 马克思是 社会建构沧的 代表 ,他认为 :自然 技 术是 “ 用于实践的科学” ,是 “ 运 人对 自然的活动方式 ”或 “ 能动 关 系”即实践性的知识体系 ,是实现劳动者和生产 资料 “ 结合的特殊 的方式方法 ”。他 始终将技 术与价值 联系在 一起 ,在其学 说中。技术 绝不是孤立 的东 西 , 它总是 历史的、社会的技术 ,且任何技术的产生 与发展都 离不开特 定的社会 条件 。芬 伯格 则提 出了 “ 工具化理 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