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褒禅山记》素材挖掘与写作应用
游褒禅山记写作技巧
游褒禅山记写作技巧游褒禅山记是唐代文学家王之涣创作的一篇诗。
这首诗以游褒禅山的经历为背景,描绘了作者在山中的所见所闻,表达了对自然景色的赞美和对人生的思考。
在写作技巧方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讨论。
要注重描写细节。
描写细节是写作中的重要技巧,能够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
在游褒禅山记中,王之涣通过描写山中的自然景色,如“翠微路踏青,褒禅山参差”,“巨石如虎口,云气似龙肝”等,使读者仿佛置身于山中,感受到了山的壮美和神秘。
因此,在写作中,我们也可以通过描写细节来增强文章的感染力,使读者更容易产生共鸣。
要注重情感表达。
情感是文学作品的灵魂,也是读者与作品产生共鸣的桥梁。
在游褒禅山记中,王之涣通过对自然景色的赞美和对人生的思考,表达了他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和对人生的追问。
例如,“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这些句子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
因此,在写作中,我们也可以通过情感表达来增强文章的感染力,使读者更容易产生共鸣。
要注重结构安排。
结构安排是文章组织的重要手段,能够使文章更加条理清晰。
在游褒禅山记中,王之涣将文章分为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对山水景色的描绘,第二部分是对人生的思考。
这样的结构安排使文章内容紧凑有序,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接受作者的观点。
因此,在写作中,我们也可以通过合理的结构安排来使文章更加条理清晰,使读者更容易理解和接受我们的观点。
要注重语言运用。
语言运用是写作中的基本功,能够使文章更加流畅自然。
在游褒禅山记中,王之涣运用了许多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对偶等,使文章更加生动有趣。
例如,“山呼万岁出风声,泉涌万斛发云雪”,这些句子通过修辞手法的运用,使文章语言更加美丽和富有感染力。
因此,在写作中,我们也可以通过运用各种修辞手法来使文章更加生动有趣,增强文章的表现力。
以游褒禅山记为例,我们可以从描写细节、情感表达、结构安排和语言运用等方面总结出一些写作技巧。
游褒禅山记作文素材
游褒禅山记作文素材游褒禅山记。
褒禅山,位于江苏省苏州市昆山市境内,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名山。
山上有一座古庙,名为褒禅寺,寺内供奉着释迦牟尼佛。
这座山因为唐代诗人王维的《褒禅山记》而闻名于世,成为了一座文化名山。
而今,我有幸登上了这座山,亲身感受了这座山的美丽与神奇。
褒禅山的山势险峻,山路蜿蜒曲折,登山的过程颇具挑战。
一路上,山风清爽,空气清新,令人心旷神怡。
登上山巅,一览众山小,心旷神怡之感油然而生。
站在山巅,远眺山下的风景,心中不禁生出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褒禅山的景色美不胜收,山上树木葱茏,绿草如茵,鸟语花香,让人仿佛置身于世外桃源。
山间清泉叮咚,溪水潺潺,给人一种清新的感觉。
山上的寺庙更是古色古香,让人感受到了历史的沉淀和庄严。
寺内的香炉里飘散着淡淡的檀香,让人心旷神怡。
褒禅山不仅有美丽的自然风光,还有丰富的历史文化。
据说,褒禅山是唐代诗人王维的隐居之地,他在这里写下了《褒禅山记》,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登上褒禅山,我仿佛能感受到王维当年的清高之气,心中不禁生出一种敬仰之情。
褒禅山的美景让人流连忘返,让人仿佛置身于仙境之中。
登上褒禅山,我仿佛置身于一幅美丽的山水画中,心旷神怡,心灵得到了净化。
这次登山之旅,让我深刻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美丽与神奇,也让我对中国的历史文化有了更深的了解。
褒禅山,一座美丽而神奇的名山。
登上褒禅山,我领略了大自然的美丽,感受到了历史的沉淀,也让我对中国的文化有了更深的了解。
这次登山之旅,让我收获颇丰,也让我对褒禅山有了更深的眷恋。
愿有机会再次登上褒禅山,再次领略这座山的美丽与神奇。
游褒禅山记
六、一词多义
4. 文 ①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文字) ②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纹) ③属予作文以记之(文章) ④文过饰非(掩饰)
六、一词多义
5. 然 ①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如此,这样) ②吴广以为然(对,正确) ③有穴窈然(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④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但,但是)
七、素材与运用
【运用范例】 1、几乎每个人都拥有自己的远大志向,但真正可以踏上成功彼岸的人却 为数不多,这又是为什么呢?其实,探寻‚志‛的过程正如入华山洞的过 程,‚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当我们离目标越来越近时, 会发现路全变得越来越窄,兴许有时还会碰上电闪雷鸣的坏天气。大多数 人会被这样的情景吓坏,或是埋怨暴雨后的小路过于泥泞,因此不愿再前 进,于是,他们就这亲背离成功而去。而那些‚不怠‛的人终会在黑暗中 发现那个代表着希望的小光点,然后在柳暗花明中找到落脚的终点站。 (摘自《志当存高远》) 2、我也用微博。但我有一个癖好,只看,不点‚分享‛;只写,不愿 ‚引用‛。有微博好友问为何? 答:拒绝平庸。 诚然,段子玲珑,资讯新鲜,图片醒目,视频抢眼。但在我看来,却只是 下酒菜而已。诗歌才如洒,警句方如肉,然酒肉穿肠过,心中留的,惟有 发于心、慑而慷的个人真情和思维火花。若忙于人云亦云,则落入俗套, 辜负了微表本身为人们提供拒绝平庸的平台之妙用。
4、倒装句 (1).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介 宾短语作状语后置句) (2.)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 鸟兽,往往有得.(状语作状语后置句)
六、一词多义
1. 乃 ①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副词,表示判断,可 译为‚是‛‚就是‛) ②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 能及,何也(竟,竟然,居然) ③良乃入,具告沛公(于是) ④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兵乃出(才)
游褒禅山记素材挖掘与写作应用ppt课件
第二,要对从材料寓意中引出的话题进行分析——原因分析或功 能分析或辩证分析——在分析的过程中立意行文。 如果,从写作过程来看,“文化分析”范本有以下一些写作过程: 第一步:读懂材料,悟出寓意。 第二步:“借”出话题,分析成文。 第三步:得出结论,“安”上题目。
有了坚强的意志,又有足够的力量,是不是就能达到人生的 理想呢?不是,如果在关键时候没有外力帮助——比如,在黑暗 的山洞里没有火把——那还是不成功。于是,要让人生理想成功, 意志、自身力量和外物帮助,这三个条件缺一不可。
只是,力量和外物,这两个条件往往有一定的客观性——也 可以叫做客观条件——比如,个人能力虽然可以通过后天的练习 加强,但先天因素也起很大的作用。至于外物的力量,也不是纯 粹随自己的心意而存在,比如,一个人生存的环境,它不一定是 靠个人力量能左右的。在这三个条件中,只有意志,才是唯一主 观的东西。
《游褒禅山记》是王安石所写的一 篇著名的游记散文。游记一般是记作 者游览参观某地的所见所闻,以记叙 山川景物为主,但这篇散文却是以游 山为喻,告诉我们一些深刻的哲理。 我们要抓住这些哲理进行挖掘素材并 应用到相关写作中。
这篇文章为我们提供了两个方面的意义:
一是写作的借鉴。这篇课文借记游发议论,所发议论 在今天来看已为常识,再去深究并无必要。但这是一篇典 型的话题式文章,即由一个故事,一段传说,一处风景, 一件小事,而引发出对为学、为人、甚至是对生命的大思 考。读这样的文章,关键要寻找“话题”(事件、故事) 与“议论”之间的对应关系,拿这篇课文来说,就是要探 究“游山洞”与“做学问”到底存在着一种什么样的对应 关系?将两者所有的因素一一列出来,很容易便可以找出 各自的对应部分: 山洞——(学问) 前洞夷以近游者众——(学问平易浅尝辄止者众) 后洞险而远至者少——(学问精深处求之不易故至者少)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构思艺术探讨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构思艺术探讨王安石《游褒禅山记》构思艺术探讨《游褒禅山记》写的是一次半途而废的游览,用作者王安石的话说,是一次“不得极夫游之乐”的游览。
按理说,这样的游览没有什么值得写,然而王安石却写出了传诵千古的名篇。
其成功原因就在于:他一反游记常规,忘形而得神,确立了以“求思”为主旨,并进行了精心的构思。
一、以“求思”为中心展开内容主题的确立和提炼是构思的核心环节。
一次“不得极夫游之乐”的游览,虽然也看到一些奇景,但未看到那更为“奇伟、瑰怪、非常之观”,谁不后悔、遗憾,甚至埋怨、责难。
而王安石就没有停留在“不得”之悔上,更没有去“咎其欲出者”,而是存疑于心,感叹古人“往往有得”之真谛,反思自己“不得”之原因。
因而,由事及理,顿悟出发人深省的具有普遍意义的道理,确立了处事治学都必须“求思之深而无不在”的主题。
作者于不得之中求有得,发前人之所未发,使文章构思别开生面,于平淡中出神奇,成为独具一格的游记。
主题又制约着构思的各个方面,首先是材料的选择和运用。
王安石游褒禅山所见所闻不算少。
如果与一般游记一样,采用细腻描绘风光见闻的写法,就用选入文中的材料,也可成一篇文字优美的游记。
但是,王安石一反常规,只用极简略的文字记游叙事,接着便大发议论。
读者觉得既不失游记体裁的文学意味,又有政论文体的论辩性。
“求思”的主旨一旦确立,文章的内容都要围绕这个中心展开。
介绍褒禅山两个名字的由来,没有佳物美景,没有即景抒情,连一个“游”字也没有,更不见与“求思”沾边,倒酷似一段说明文。
但一仔细品味就会发现,由院写到洞,由洞写到碑,是按照游踪的空间和方位移步换形,明写名称考究,暗写游览见闻。
这种言之有据、精心开头的作法,本身就充分体现了“求思之深而无所不在”的探索精神,更不必说结尾时用“音谬”二字给后文议论留下话题而紧扣“求思”的精湛技巧。
接着是描述游洞见闻。
写前洞,只用四句十九字,言约意丰,字字珠玑。
华山前洞空间的博大,泉水的灵透,游者的陶醉,令人回味无穷。
游褒禅山记 作文素材
第四,王安石在游褒禅山的过程中发现“有碑仆道”“花”“华”音讹,于 是生发出“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的感慨。其实,不仅做学问应深思慎 取,在生活中,做人做事都应如此。
• 【适用话题】可用于“尽志无悔”“不要盲从”“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 说”“自信”“敢于坚持自己的主见”“深思慎取”等内容相关的写作话题 中。
第二,自信是一种良好的素质,盲从则是可悲的行为。要想不盲从,就得有 自信。王安石曾与四位朋友去游褒禅山的一个山洞,“入之愈深,其进愈难, 而其愈奇”,本来渐可探得奇景,但有一个害怕了,说“不出,火且尽”, 结果,大家退出。退出之后,大家才发现,“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 但已“不得极夫游之乐也”。王安石因盲从而后悔。
游褒禅山记
作文素材
【素材清单】
《赤壁赋》通过记叙一次未能尽的游山经历,说 明了要实现远大理想,成就一番事业,除了要有 一定的物质条件外,更需要有坚定的志向和顽强 的毅力,在研究学问上要“深思慎取”。
【写作素材】
《游褒禅山记》告诉了我们四个道理:
第一,王安石把治学处世比较游山,在游览中总结出“世之奇伟、瑰怪,非 常之观,常在于险远”“非有志者不能至”的深刻道理,从而勉励自己和读 者在治学、处世、创业的道路上坚定自己的志向,最大限度地发挥主观能动 性,去攀登风光无限的险峰。
•
如:角度一:阐述与“志向”“毅力”“精神”“信念”相关的话
题。大千世界,浩浩尘宇,庸碌度过一生的人不计其数,然而久经磨炼、
矢志不渝,最终达到光辉顶点的也大有人在。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其中的
差别呢?最重要的区别就是他们立志的高与低、远与近。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赏析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赏析王安石《游褒禅山记》赏析在王安石的集子里,游记文并不多。
但他的《游褒禅山记》却写得相当出色。
这不止是说作为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的王安石,在这篇游记里表观了杰出的散文艺术才能,更值得重视的是这篇游记表现了作为政治改革家的王安石的学识、见解、魄力和气度。
可以说,运用高超的写作技巧,通过一定的具体事例,精确而充分地阐述一种人生哲理,使完美的表现形式与深刻的思想内容和谐统一,是这篇《游褒禅山记》的显著特色。
顾名思义,游记文是记叙游览观赏的文章,因而免不了要描绘山川之胜,风物之美,并且免不了要抒发由这山川风物所引起的内心感受。
一般的游记文也就往往侧重于写景、抒情,而王安石的这篇《游褒禅山记》却是把写景、抒情同叙事、说理结合起来,融为一体。
并且从中寄托政治上积极进取的怀抱,体现了对社会人生的执着追求的精神,这是很可贵的。
王安石早年做地方官到过东南一带的许多地方,后来在京城做官,又曾北上远至宋辽边界。
他所到之处,登临游赏,或有所感,或有所悟,提笔写下诗词散文,大多联系着历史、现实、国计、民生,反映出他的政治理想。
这篇《游褒禅山记》正是他作了鄞县知县,又在安徽作了三年舒州通判之后,于宋仁宗至和元年,即公元1054年写的。
褒禅山就在今天安徽的含山县。
《游褒禅山记》一开始便紧扣题目,从褒禅山写起。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浮图”和“禅”都是梵语的译音。
在这里“浮图”指和尚,“禅”指佛家的修行。
这几句是说,山之得名是由于唐代慧褒和尚生前居住在这里,死后又埋葬在这里。
“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庐”是房舍,“冢”是坟墓。
这个开头对褒禅山的名称来由、地理位置作了一番踏勘考订。
接着文章由褒禅山引出了华山洞。
“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阳,是山的南面。
这几句,指出华山洞之得名是由于它地处褒禅山的南面,而褒禅山本来叫华山。
《游褒禅山记》 讲义
《游褒禅山记》讲义一、作者及作品背景王安石(1021 年-1086 年),字介甫,号半山,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
他在政治上积极推行变法,以图富国强兵。
其文学成就颇高,散文论点鲜明,逻辑严密,有很强的说服力。
《游褒禅山记》是王安石在宋仁宗至和元年(1054 年)任舒州通判时所写的一篇游记。
当时他 34 岁,正处于仕途初期,对人生和事业有着诸多思考。
这篇游记不仅仅是对游山经历的记录,更是借景抒情,表达了他对治学处世的深刻见解。
二、文章内容解读1、第一段:介绍褒禅山的名称由来和地理位置“褒禅山亦谓之华山。
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
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作者开篇先点明了褒禅山的别名及其得名缘由,接着介绍了慧空禅院和华山洞的位置。
还指出了“华山”读音的错误,展现了作者严谨的治学态度。
2、第二段:记游华山洞的经过“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
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
’遂与之俱出。
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
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这一段详细描述了游览华山洞的过程,区分了前洞和后洞。
在前洞,平坦开阔,游客众多;而后洞幽深寒冷,路途艰难。
作者与同伴因火把将尽而中途退出,出来后又后悔没有坚持走到尽头,没能尽情享受游览的乐趣。
3、第三段:抒发自己的感慨“于是余有叹焉。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游褒禅山记》写作背景+译文+作者简介+词类活用整理+句式整理
《游褒禅山记》是北宋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王安石在辞职回家的归途中游览了褒禅山后,在同年7月以追忆形式写下的一篇游记。这篇游记因事见理,夹叙夹议,其中阐述的诸多思想,不仅在当时难能可贵,在当今社会也具有极其深远的现实意义。“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险远”更成为世人常用的名言。
1.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于)之
2.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3.距洞百余步,有碑仆(于)道
4.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之以怠。(宾语)
5.余于仆碑,又以之悲夫古书之不存。(宾语)
6.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5)倒装句
1.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介短后置)
1、译文
褒禅山也称为华山。唐代和尚慧褒当初在这儿的山脚下筑室居住,死后又葬在那里;因为这个缘故,后人就称此山为褒禅山。现在人们所说的慧空禅院,就是慧褒和尚的墓旁庐舍。距离那禅院东边五里,是人们所说的华阳洞,因为它在华山南面而这样命名。距离山洞一百多步,有一座石碑倒在路上,上面的文字已被剥蚀、损坏近乎磨灭,只有从勉强能认得出的地方还可以辨识出“花山”的字样。现在将“华”读为“华实”的“华”,大概是(因字同而产生的)读音上的错误。
由此向下的那个山洞平坦而空阔,有一股山泉从旁边涌出,在这里游览、题记的人很多,(这就)叫做“前洞”。经由山路向上五六里,有个洞穴,一派幽深的样子,进去便(感到)寒气逼人,打问它的深度,就是那些喜欢游险的人也未能走到尽头——这是人们所说的“后洞”。我与四个人打着火把走进去,进去越深,前进越困难,而所见到的景象越奇妙。有个懈怠而想退出的伙伴说:“再不出去,火把就要熄灭了。”于是,只好都跟他退出来。我们走进去的深度,比起那些喜欢游险的人来,大概还不足十分之一,然而看看左右的石壁,来此而题记的人已经很少了。洞内更深的地方,大概来到的游人就更少了。当(决定从洞内退出)时,我的体力还足够前进,火把还能够继续照明。我们出洞以后,就有人埋怨那主张退出的人,而我也后悔自己跟他出来,未能尽情享受游山的乐趣。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一-《游褒禅山记》素材 王安石的散文及其风格
王安石的散文及其风格一、引言:王安石及其散文概述(一)丰富的生活经验及坎坷的人生程历王安石散文的成就,和他丰富的生活经验及坎坷的人生程历是密切相关的。
他出生在官宦之家,二十二岁赴京参加科举考试,名列进士第四。
不久,他被派往扬州担任签书淮南节度判官厅公事。
1047年,他调往亲鄞县任知县。
其间,他“大兴水利”、“实施青苗法”、“兴办教育”等,为当地百姓所拥戴。
在担任地方官的十几年里,无论是做知州,还是任监司官,他都努力做一些实实在在、利国利民的事情。
1058年10月,他入京为官。
此时的王安石己积累了丰富的地方吏治经验。
北宋中期,国家内忧外患并存,酿成了社会危机,王安石上任后,为了扭转积贫积弱的局势,决心推行改革。
于是王安石向仁宗上了《万言书》,系统地提出了改革的意见。
但仁宗皇帝没有重视。
神宗一即位,就立即起用王安石,开始实行变法。
变法从一开始就遭到许多人的反对和攻击,王安石却毫不妥协,但因为保守派的攻击,他两度罢相,最终回到了江宁俯。
王安石退居金陵后,一直过着隐士般悠闲的生活,借山水、参禅来安度晚年。
1085年,宋神宗病逝,变法以失败告终。
1086午4月,终年六十六岁的王安石在愤憋中去世。
(二) 散文主要特色王安石把他的政治主张和理想抱负融入自己的文学作品中,主要体现在他的散文里。
他的散文大多以社会生活为基础,针对当时社会中存在的问题,根据深刻的分析后提出明确的主张,结构严谨,立意非凡,具有宏伟的政治气魄和极强的说理力量,表现出对人民的同情,对社会前途的担忧,以及对保守思想的反抗,充分抒发了他远大的政治抱负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如《答司马谏议书》对以司马光为首的反对派全面反击,表达了他立志为国为民,决不动摇地坚持改革的决心;在王安石上奏给宋神宗的《本朝百年无事札子》一文中,他用了大量的事实论述了宋仁宗执政四十多年来的种种弊病,指出了歌舞升平的背后存在的严重危机,强调了实行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游褒禅山记》一文主要写了自己游山洞的经历和感想,并进一步提炼出“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山作文之游褒禅山记作文素材
游褒禅山记作文素材【篇一:游褒禅山记写作素材】《游褒禅山记》“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堤。
”自然万物之中往往蕴含着深刻的哲理,给人以智慧的启迪。
由游山洞,作者得出了“尽吾志也而不能志者,可以无悔矣”的结论;由“仆碑”得出了“学者不可以深思慎取”的结论。
可用于“感悟自然”“求学”“深思慎取”“努力”、“最好的风景”、“更上一层楼”“目标”“自信”、“盲从” “成功的要素”、“意志”“志、力、物”等话题引用思辨型——(提示:结合原文,以生活实例出发,针对性强)最好舒舒服服就能取得成绩,最好不流汗就能登上事业的顶峰,不少人还在做着这样的白日梦。
宋代的王安石有句名言:“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朋友,不要在平地观望了,到“险远”处去寻求“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吧。
自信是一种良好的素质,盲从则是可悲的行为。
要想不盲从,就得有自信。
宋代的王安石也有过一次令他十分后悔的盲从,他曾与四位朋友去游褒禅山的一个山洞,“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本来渐可探得奇景,但有一人害怕了,说“不出,火且尽”,结果,大家退出。
退出之后,大家才发现,“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但已“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我们在生活中,不是也经常遇到这种令人后悔的事吗?议论抒情型——(提示:广征博引,围绕话题,文采斐然)“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术、虫鱼、鸟兽、往往有得”,纵观古今一切有成就的诗人、作家、思想家、革命家等等,无不愿意亲近自然.融入自然.无不从大自然中有所领悟并获得启示。
王安石游褒禅山得出“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王羲之于兰亭聚会.“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始觉“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毛泽东面对“万类霜天竞自由”的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发出“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历史感慨。
思辨议论型——(提示:辩证地议论分析,条清理析,深刻有力!)志、力、物三者,可以说是我们成功的三大要素。
有远大的志向,还得有真才实学,最好还获得某些帮助,或者良好机遇。
《游褒禅山记》阅读材料
《游褒禅山记》阅读材料
概述
《游褒禅山记》是唐代文学家陆游创作的一篇游记。
这篇游记
以作者游览褒禅山的经历为主线,通过细腻描写自然景观和对思想
的思考,展现了作者对自然与人心的感悟和领悟。
自然景观描写
在《游褒禅山记》中,陆游以生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褒禅山的
壮美景色。
他描述了山峰耸立、清泉潺潺、松树苍翠等山景,令读
者仿佛置身其间,感受到大自然的壮丽和美妙。
通过对山水景观的
描写,陆游表现了他对大自然的喜爱和对自然美的敬仰。
思想的体悟
除了自然景观的描写,陆游还通过对思想的思考,展示了他对
人生的思考和领悟。
他写道:“上山即禅,详求学佛法门,以自助
心灵,抵障碍而意亦专其用”,表达了通过登山与禅修相结合,悟
得人生真谛的观点。
他对的理解不仅仅是对繁杂的世俗生活的厌倦,更是对内心广袤世界的探索和发现。
思考与启示
《游褒禅山记》通过自然景观描写和思想的体悟,生动展现了作者对自然与人心的感悟和领悟。
这篇游记给人以深刻的思考与启示。
它告诉我们,通过亲近自然,探索内心,我们可以获得对自然和人生的更深层次的理解,并找到内心的平静与宁静。
请注意:
1. 《游褒禅山记》是唐代文学家陆游创作的一篇游记;
2. 作者通过描绘褒禅山的自然景观和思考思想来表达对自然与人心的感悟和领悟;
3. 这篇游记提醒人们通过亲近自然和探索内心,获得对自然和人生的更深层次的理解。
《游褒禅山记》思想方法与典型例题
《游褒禅山记》思想方法与典型例题《游褒禅山记》思想方法与典型例题1、朗读文章第二段,说说略写什么,详写什么,运用了哪些对比,有什么作用?剖析:在整体把握文章的基础上,从内容和结构角度分析。
参考答案:在第二段中作者只用了19个字略写前洞,较详细地写了后洞特点及游后洞的所见所感。
作者作了以下对比:⑴ 前洞的平旷与后洞的幽深对比;⑵ 前洞“记游者甚众”与后洞“来而记之者已少”、“其至又加少”对比;⑶ “余所至”之浅与“好游者”所至相比;⑷ 进洞时“其见愈奇”的欣喜与出洞后因“不得极夫游之乐”的懊悔相比。
作用是为第二部分的议论作铺垫。
2、王安石游览褒禅山的主要心得是什么?剖析:总的来说,全文开头两段先记游,接下来写因“游”而引发的议论。
从第一段仆碑上“华”的读音引发第四段“悲夫古书之不存”的议论,得出要“有志”(或“尽志”)的结论。
主要内容在第三段。
参考答案:本文作者的感悟主要集中在两点:一是由游洞不能坚持到底而引发的思考。
做任何事情都是对意志的考验,对毅力的锻炼。
世间的“奇伟、瑰怪、非常之咎”;“在己为有悔”和“悔其随之”;“仆碑”和“有碑仆道”;“古书之不存”和“其文漫灭”;“谬其传”和“音谬”。
前文的记叙正是为议论部分埋下伏笔,使议论有依据。
议论部分是记叙的深化,是从具体事物中悟出来的含有哲理的感想。
⑶ 作者把治学处世比作游山,抓住它们之间的共同点:都必须具有百折不挠的意志和深思慎取的态度。
总之,本文前面记游山,后面谈道理,二者紧密结合,记游是议论的根据和基础,议论是记游的生发和深化。
记游为议论埋下伏笔,议论又与记游相呼应,这是本文结构的特点。
《游褒禅山记》写作特点
2.重点突出,详略得当。
本文的主旨在于阐述要“有志”“尽吾志”的观点,另外也 涉及“深思而慎取”的观点,因此;文章的选材、详略无一不经 过精心裁定,紧扣这两个观点。记游部分就写景来看似平淡无奇, 实际上是深思熟虑,刻意安排的。第一段介绍褒禅山概况从略; 第二段记游华山洞经过从详。前者又记仆碑文字从详,其余从略; 后者又记前洞和后洞概况从略,记游后洞经过从详。议论部分对 应记叙部分,也有侧重。议游华山洞的心得从详,借仆碑抒发感 慨从略。议游华山洞的心得又议“志”从详,议“力”“物”从 略。
3.文笔简洁,语言凝练。
本文的记游部分,除为说理之外,没有多余的文字; 议论部分,说理充分而有节制,没有无用的笔墨。本 篇行文严谨,用墨极为简省,语言精要得当,以至文 字难以增删改换。文中的一些句子,如“人之愈深, 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 以远,则至者少”“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 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 可以无悔矣”,都是平实而深刻、言简而意丰的警句。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文章前面记游山,后面谈道理,记叙和议论结合得 紧密而自然,并且前后呼应,结构严谨,行文缜密。文 中的记游内容是议论的基础,是议论的事实依据;议论 是记游内容在思想认识上的理性概括和深化。前面的记 游处处从后面的议论落笔,为议论作铺垫;后面的议论 又处处紧扣前面的记游,赋予记游内容以特定的思想意 义。记叙和议论相辅相成,互为补充,相得益彰。
《游褒禅山记》 ——写作特点
1.因事说理,叙议结合。
本文不同于一般的游记,不重山川风物的描绘, 而重在因事说理,以说理为目的,记游的内容只是说理 的材料和依据。文章以记游的内容为喻,生发议论,因 事说理,以小见大,准确而充分地阐述一种人生哲理, 给人以思想上的启发,使完美的表现形式深刻的思想内 容和谐统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游褒禅山记》是王安石所写的一篇著名的游记散文。
游记一般是记作者游览参观某地的所见所闻,以记叙山川景物为主,但这篇散文却是以游山为喻,告诉我们一些深刻的哲理。
我们要抓住这些哲理进行挖掘素材并应用到相关写作中。
素材一:
王安石把治学处世比做游山,在游览中总结出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非有志者而不能至的深刻道理,从而勉励自己和读者在治学、处事、创业的道路上坚定自己的志向,最大限度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去攀登风光无限的险峰。
此素材可用于如下作文话题与观点:
1、志当存高远
2、尽志无悔
3、要成就一番事业,要有百折不挠的精神等
素材二:
王安石在游褒禅山的过程中发现有碑仆道,花华音讹,于是生发出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的感慨。
其实,不仅做学问应深思慎取,在生活中,做人做事都应如此。
此素材可用于如下作文话题与观点:
1、凡事要深思慎取
2、不能以讹传讹
3、对待文化遗立要有严谨的态度等
素材三:
在游山途中因轻信随从,半途而废,褒禅山最为奇妙之处能一睹为快,王安石懊悔不已,从而悟出志力物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
在生活中,只有远大的志向还远远不够,还要有个人能力和外物的帮助。
此素材可用于如下作文话题与观点:
1、人要善假于物
2、立志、蓄力、借物是做事成功的三要素
3、善假于物,但不依赖于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