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人后循环缺血的病因分析

合集下载

眩晕与后循环缺血分析(1)

眩晕与后循环缺血分析(1)

眩晕与后循环缺血分析(1)
眩晕与后循环缺血分析
眩晕是指一种旋转或晕厥等感觉,常见于头晕、恶心、颈部僵硬等症状。

而后循环缺血则是指因血供不足导致心肌缺氧,引起胸痛、晕厥
等症状。

两者虽然症状有所不同,但是都与血管、心血管系统相关。

1. 眩晕的病因
眩晕是一种多因素的综合症状,常见原因包括内耳疾病、神经系统疾病、血管疾病、药物或毒物作用等。

2. 后循环缺血的病因
后循环缺血通常由冠状动脉痉挛、冠状动脉硬化、心肌梗死等引起。

这些病变导致心肌缺氧,进而引起胸痛、心悸、晕厥等症状。

此外,
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等疾病也会增加后循环缺血的风险。

3. 两者的关系
虽然眩晕和后循环缺血的病因不尽相同,但是两者有时可以相互影响。

冠心病患者可能由于缺氧引起眩晕,而眩晕患者也可能由于血管问题
而引起后循环缺血。

因此,在患者症状出现时,应进行全面的身体检查,以充分评估疾病的病情和治疗方案。

4. 预防和治疗
预防和治疗眩晕和后循环缺血的关键在于控制相关危险因素,如高血
压、高脂血症、糖尿病等,并采取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均衡饮食、戒烟戒酒、适量锻炼等。

对于严重的疾病,包括心脏手术或药物治疗在内的治疗方案可以减轻或消除症状。

此外,注意眼睛和耳朵的卫生也有助于预防眩晕。

总之,眩晕和后循环缺血都是与血管和心血管系统相关的疾病,会对患者的生活和身体健康造成影响。

了解病因和预防措施,以及及时治疗,可以帮助患者减轻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后循环缺血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后循环缺血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后循环缺血的中西医研究进展发布时间:2022-09-15T07:38:43.802Z 来源:《医师在线》2022年11期作者:付雪婷杨洋[导读] 后循环缺血(Posterior Circulation Ischemia,PCI)是因椎-基底动脉系统缺血不足所导致的持续性或一过性疾病,属于祖国医学眩晕范畴。

付雪婷杨洋河北北方学院河北张家口 075000摘要后循环缺血(Posterior Circulation Ischemia,PCI)是因椎-基底动脉系统缺血不足所导致的持续性或一过性疾病,属于祖国医学眩晕范畴。

主要临床症状包括头晕、眩晕、视觉障碍和走路不稳等[1]。

而笔者将对后循环缺血的中医及西医研究进展进行论述。

关键词:后循环缺血、眩晕。

一、西医对后循环缺血的研究进展1、病因及发病机制:后循环一般是基底动脉、双侧椎动脉和大脑后动脉等系统的总称,主要的功能是向小脑、间脑、丘脑和脑干等部位供血,以使各部位能够正常的发挥作用[2]。

本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复杂,但究其主要的原因可分为一下几个方面:(1)动脉粥样硬化:椎动脉起始段、颅内段是该病理变化的好发部位;(2)栓塞:是本病最常见的发病机制,其中心源性和动脉源性栓子为主要来源;(3)穿支小动脉病变:尤其是桥脑、中脑和丘脑处的小动脉易发生玻璃样变、微动脉瘤和粥样硬化的病理改变。

2、诊断:本病常见症状为头晕、眩晕、恶心、头痛、肢体以及头面部的麻木或感觉异常、视觉障碍、走路不稳等,同时可伴有构音障碍、Horner征、眼球运动障碍以及共济失调等。

王朝霞[3]等通过临床观察发现,视频眼震图可以在患者出现体征前检测出脑干功能是否异,鉴别出PCIV和前庭末梢性眩晕,对以眩晕为主诉的 PCI 患者诊断价值明显。

神经系统影像学检查对临床诊断、评估病情及预后发展可以提供直接的证据,主要包括形态学和功能学两类:形态学包括有CT检查、核磁共振成像;功能学包括经颅多普勒、颈动脉超声等。

后循环缺血中医护理健康教育

后循环缺血中医护理健康教育

后循环缺血中医护理健康教育大家好,今天咱们聊聊一个大家可能不太熟悉,但是又特别重要的话题——后循环缺血。

别慌,我知道这名字一听就让人觉得有点晦涩难懂,但其实它就像我们身体里的“血液流动小插曲”,只要大家了解了,生活中就能更加小心一些。

别看它名字复杂,其实它离我们每个人都不远,尤其是年纪稍长的朋友,或者那些血压血糖控制不太好的,都可能会面临这样的情况。

别怕,我给大家详细说说。

后循环缺血,顾名思义,它主要是指脑部后面那一块,通向脑干的血液流动受阻,导致大脑后部的部分区域缺氧。

嗯,听起来像个生物课的知识点对吧?简单来说,就是我们的大脑后部,血液流得不顺畅了。

就像你堵车的时候,车子动不动,就会出问题,脑袋也一样,血流不畅,脑细胞得不到足够的养分和氧气,自然就容易出现头晕、视力模糊、甚至记忆力差的症状了。

咋办?需要护理,要注意。

说白了,后循环缺血就像一辆“坏掉”的车,缺油、没力,就会趴窝,所以得及时修理。

有些人可能已经开始感到一丝紧张了,但其实不用太担心,咱们可以通过一些简单的健康教育,避免这类问题发生。

最基础的一点就是大家要注意控制自己的血压,血糖,千万别大意啊!别等到病情严重了才开始紧张,越早预防越好。

记住,早晚吃点降压药或是吃点控制血糖的药物,并且定期检查,别觉得“我还年轻,没事”。

年轻的时候不把自己当回事,等到老了再想修补,可就晚了。

说到护理,咱们先从生活小细节入手。

平时啊,千万别熬夜,夜猫子最容易出事。

脑袋一天到晚在拼命工作,累了,血液流通不畅就容易出现问题。

睡觉也是一个大事,大家一定要保证每晚有7到8小时的睡眠,躺在床上放松,闭上眼睛好好休息,给大脑一个休息的时间,不然长期下去,大脑就跟过度劳累的马车似的,迟早得坏。

再有,别忘了运动!但别以为我在说你要跑马拉松,也不是。

散步、骑车、跳跳舞,轻松点的运动都有益于改善血液循环。

像是我妈以前老说,“不怕老,怕慌”,就是这个理,保持运动,活力自然就有。

后循环缺血的病因及护理

后循环缺血的病因及护理

后循环缺血的病因及护理发表时间:2020-11-09T05:45:30.088Z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学术版)2020年第9期作者:柳山雁[导读]宣汉县人民医院四川宣汉 636150后循环缺血是常见的缺血性脑血管病,其临床表现为头晕、头面部及肢体的麻木、无力等,对人体产生不良的影响,所以本文将要探讨分析一下后循环缺血的病因及护理,希望后循环缺血患者及时的恢复健康。

一、什么是后循环缺血人体大脑的动脉人为的分成了前循环、后循环。

后循环主要指的是椎基底动脉的供血,所以后循环缺血主要指的是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有缺血表现,但是椎基底动脉供血的区域非常的重要,它会影响到脑干的功能。

所以如果出现后循环缺血,病人的症状会比较明显,出现头晕甚至言语障碍,这种情况都是非常多见的,缺血的原因主要是血管的狭窄,动脉硬化导致的,这种情况做脑血管的造影,甚至做脑血管的增强核磁检查都能够查明,是不是有椎基底动脉的狭窄、动脉硬化,这样就能够进一步明确了。

二、后循环缺血的病因1、动脉粥样硬化症这是后天性循环动脉缺血最常见的动脉血管硬化病理临床表现。

导致后天性循环动脉缺血的发病机制主要包括:大或小动脉狭窄和血管闭塞并可引起低灌注、血栓栓的形成及其大动脉源性血管栓塞等。

动脉粥样硬化好者多发于前颈椎动脉瘤的起始段和颅内段。

2、栓塞缺血是属于后天性和非循环性主动脉栓性缺血的最常见一种及其发病史及病理发生机制,约50岁患者比例占40%,栓子主要结构成分分别来源于两侧冠状心脏、主动脉和两侧心脏椎间体以及基底冠状动脉。

最常见栓塞瘤的发生部位一般认为是局部位于前颈椎动脉颅内段和颈椎动脉段的基底段椎动脉段的比较远端。

3、穿支玻璃小动脉瘤的病变主要包括穿支玻璃样瘤病变、微动脉瘤和穿支小动脉瘤等起始于局部的粥样动脉硬化良性病变,好在继发于动脉桥脑、中脑和上下丘脑。

三、如何护理后循环缺血的患者在眩晕患者后脑或循环血管缺血出现眩晕时,除了进行常规使用药物、手术、血管内科等治疗以外,积极针对眩晕患者身体心理、饮食、安全护理指导、用药的各一个方面的特点针对性进行护理。

青年人后循环缺血危险因素分析

青年人后循环缺血危险因素分析

青年人后循环缺血危险因素分析彭雅卓;武剑【期刊名称】《中国现代医药杂志》【年(卷),期】2015(000)003【摘要】目的:探讨青年人后循环缺血(posterior circulation ischemic,PCI)的危险因素。

方法收集2009年1月1日~2010年12月31日在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内科住院,年龄18~45岁且发病至就诊时间不超过14d的缺血性卒中患者。

所有诊断均由头颅CT和/或MRI 证实,均进行了颅内外血管检查、心脏检查以及其他病因学检查。

并排除因资料不全而难以给出病因学诊断及肺、肾、肝脏衰竭患者。

将患者按性别、年龄分组,比较危险因素在不同组别中的差异,分析青年人后循环缺血的危险因素。

结果高血压病、吸烟及饮酒史在不同年龄组中的分布有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这3种危险因素在36~45岁组中的发生率较18~25岁、26~35岁两组高。

后循环缺血患者中男性与女性的年龄无显著性差异,高脂血症、吸烟史、饮酒史及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在男性与女性中的分布有显著性差异,男性患者均高于女性患者。

除高同型半胱氨酸外其他危险因素在青年人后循环缺血与前循环缺血的分布无明显差异;青年人前循环缺血患者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的发生率高于后循环缺血患者。

结论高脂血症、吸烟是青年人后循环梗死患者中较高血压、糖尿病更为常见的危险因素。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risk factors of the posterior circulation ischemic in the youth. Methods Col-lected the patients (18~45 years old) who were hospitalized in the Xuanwu Hospital of Capital Medical University because of a-cute ischemic stroke from Jan 1, 2009 to Dec 31, 2010, the prehospital delay time was less than14 days. All the auxiliary ex-aminations including CT/MRI and those about intracranial and extracranial vascular and others about etiologies were completed. The patients with lung,liver or kidney failure and uncompleted auxiliary examination were excluded. The patients were grouped according to gender and ages. Analyzed the risk factors of the posterior circulation ischemic in the youth. Results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hypertension and the history of smoking and drinking between different ages. The patients with those risk factors between 36~45 years old were more than those between 18~25 years old and between 26~35 years old. 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age between the male and the female patients of the PCI.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hyperlipidemia,history of smoking and drinking and hyperhomocysteinemia between the male and the female patients, those of the male patients were higher. The risk factors of ACI and PCI in the youth were similar except hyperhomocysteinemia. The inci-dence of hyperhomocysteinemia in ACI was higher than PCI. Conclusion The risk factors such as hyperlipidemia, smoking were more common than hypertension, diabetes in posterior circulation infarction patients.【总页数】4页(P4-7)【作者】彭雅卓;武剑【作者单位】100053 北京,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100053 北京,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北京丰台医院神经内科【正文语种】中文【相关文献】1.后循环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分析 [J], 龙燮2.青年人后循环脑梗死的危险因素分析 [J], 王春海3.中国南海石油工人后循环缺血性卒中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J], 郑振兴;麦潆仁;钟望涛;;4.中国南海石油工人后循环缺血性卒中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J], 郑振兴;麦潆仁;钟望涛5.MRI阴性的高龄后循环缺血性孤立性眩晕病人长期预后和危险因素分析 [J], 徐蕾;乔金雨;董敏;何清华;龚涛;刘银红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后循环缺血的发病机制和危险因素课件

后循环缺血的发病机制和危险因素课件

THANKS
[ 感谢观看 ]
血管内介入治疗:对于 部分急性后循环缺血患 者,可以考虑血管内介 入治疗,如机械取栓、 血管成形术等,以迅速 开通闭塞血管,改善脑 血流。
神经保护治疗:在急性 期,可以给予神经保护 药物,如依达拉奉、胞 磷胆碱等,以减轻脑缺 血再灌注损伤,保护脑 细胞功能。
对症支持治疗:包括控 制血压、血糖、体温等 生命体征,维持水电解 质平衡,防治并发症等 ,以确保患者安全度过 急性期。
定和缺血。
颈动脉狭窄或闭塞
颈动脉狭窄或闭塞会导致前循环 血流减少,为了维持脑血流平衡 ,后循环血流可能相应减少,引
发后循环缺血。
血液成分异常
01
02
03
高黏血症
血液中黏度增高可能导致 血流缓慢,增加后循环缺 血的风险。
红细胞增多症
红细胞增多症是红细胞数 量或容量增高的疾病,可 能增加血液黏度和血流阻 力,导致后循环缺血。
02
强化降脂治疗:对于已经发 生后循环缺血的患者,应使 用他汀类等降脂药物,将低 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 )降至更低的目标值,以减 少复发风险。
03
抗血小板治疗:抗血小板药 物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 ,可以减少血小板聚集,防 止血栓形成,降低后循环缺 血的复发风险。
04
控制其他危险因素:对于糖 尿病、心房颤动等其他危险 因素,也应进行积极治疗和 控制,以减少后循环缺血的 复发。
CHAPTER 04
后循环缺血的预防和治疗
一级预防策略
一级预防策略的目标是预防 后循环缺血的首次发生,主 要措施包括控制危险因素和 改善生活方式。以下是具体 的一级预防策略
控制高血压:高血压是后循 环缺血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 。通过合理使用降压药物, 将血压控制在正常范围内, 可以降低后循环缺血的风险 。

青年缺血性卒中患者前后循环发病相关因素研究

青年缺血性卒中患者前后循环发病相关因素研究

青年缺血性卒中患者前后循环发病相关因素研究张俊芳;张雨蕾;袁飞;吴云成【摘要】目的对比前循环和后循环青年缺血性卒中患者的临床特征及病因分型特点.方法将2010年8月-2017年9月于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病房住院的18~55岁缺血性卒中患者纳入研究,通过回顾性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青年患者前后循环缺血性卒中的临床特征及病因分型之间的区别.结果研究纳入678例青年缺血性卒中患者,其中包括203例(29.9%)后循环卒中及475例(70.1%)前循环卒中.高血压均是两组最常见的危险因素,分别占前循环卒中的68.6%和后循环卒中的66%.多因素回归分析提示糖尿病(OR 1.569,95%CI 1.082~2.277)作为危险因素对后循环发挥的作用更大.结论青年前、后循环缺血性卒中的病因学和危险因素分布大体相似,糖尿病作为危险因素对后循环发挥的作用更大.【期刊名称】《中国卒中杂志》【年(卷),期】2019(014)001【总页数】5页(P18-22)【关键词】后循环;前循环;青年缺血性卒中;危险因素【作者】张俊芳;张雨蕾;袁飞;吴云成【作者单位】200080 上海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200080 上海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200080 上海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200080 上海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正文语种】中文近年来,青、中年人群中缺血性卒中发病率逐年上升。

青年缺血性卒中大约占缺血性卒中的15%,导致卒中的经济负担逐渐加重[1]。

既往通常认为,青年缺血性卒中患者中隐源性卒中所占比例较大。

然而,近年来研究逐渐发现,传统的卒中危险因素如高血压、糖尿病、吸烟、肥胖等逐渐成为青年卒中的主要危险因素。

由卒中引起的青、中年人群致死率和致残率也逐渐升高[1]。

因此,明确青年卒中的病因类型和危险因素对于选择合适的治疗以及预后判断均很重要。

迄今为止,分析对比缺血性卒中患者前后循环临床特征的研究不多,针对青年卒中患者的数据分析更是欠缺。

后循环缺血的护理问题和护理措施

后循环缺血的护理问题和护理措施

后循环缺血的护理问题和护理措施大家好,今天我们来聊聊一个很常见的病症——后循环缺血。

这个病可不简单,它会让我们的生活变得一团糟。

那么,我们该如何应对这个病呢?别着急,我给大家一一讲解。

我们要了解什么是后循环缺血。

简单来说,就是大脑供血不足,导致头晕、头痛、恶心等症状。

这个病可不是闹着玩儿的,所以我们要认真对待。

那么,为什么会得这个病呢?原因有很多,比如高血压、高血脂、动脉硬化等。

这些都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小毛病,但是却可能引发严重的后果。

所以,我们要时刻关注自己的身体状况,做好预防工作。

既然知道了病因,那么我们就要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了。

下面,我给大家分享一些实用的小妙招。

1. 保持良好的作息时间我们都知道,良好的作息对于身体健康非常重要。

而对于后循环缺血的患者来说,更是如此。

因为长时间保持一个姿势,容易导致血液循环不畅。

所以,我们要尽量避免长时间坐着或站着,要适当活动一下,让血液循环畅通无阻。

2. 注意饮食搭配饮食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而对于后循环缺血的患者来说,合理的饮食搭配更是至关重要。

我们要多吃一些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物,如蔬菜、水果、全麦面包等。

还要控制脂肪和盐分的摄入,以免加重病情。

3. 保持心情愉快心情愉快对于我们的身体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

而对于后循环缺血的患者来说,更是如此。

因为心情不好会导致血压升高,从而加重病情。

所以,我们要学会调整自己的心态,保持乐观的心情。

可以尝试一些放松的方法,如听音乐、看电影、旅游等。

4. 加强锻炼锻炼是提高身体素质的重要途径。

而对于后循环缺血的患者来说,适当的锻炼可以帮助改善血液循环,缓解症状。

可以选择一些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如散步、慢跑、瑜伽等。

但是要注意不要过度运动,以免加重病情。

5. 定期复查对于后循环缺血的患者来说,定期复查是非常必要的。

因为这样可以及时发现病情的变化,调整治疗方案。

所以,我们要养成定期复查的好习惯,让自己的身体始终保持在一个最佳的状态。

后循环缺血的发病机制及诊治新进展

后循环缺血的发病机制及诊治新进展

后循环缺血的发病机制及诊治新进展后循环缺血(PCI)是一种影响椎基底动脉系统的卒中,是导致全球人群残疾和死亡的重要原因。

PCI可造成孤立性颅神经麻痹、四肢瘫痪、闭锁状态和昏迷,更多表现为意识水平下降、视野缺损和前庭小脑征,少数出现半偏综合征、构音障碍和认知症状。

由于PCI多为非局灶性症状(即非旋转性头晕、眩晕、构音障碍和头痛),与其他许多疾病相似,故早期识别PCI症状对于确保正确的临床诊断至关重要,只有通过准确检测才能提供适当的治疗。

01流行病学及病因后循环缺血是一种与椎基底动脉系统内梗死相关的临床病理疾病,主要发生在脑干(48%的病例)和小脑后下动脉(PICA)区域(36%的病例)。

PCI约占所有缺血性卒中的20%-25%,年校正发病率为18/100,000人年(95%置信区间:10/100,000至26/100,000),即估计1个月时的总死亡率为3.6%-11%,这是造成患者残疾的重要原因,与中风复发的高风险息息相关。

后循环主要的血液供应来源于小脑、脑干、枕叶和腹丘脑,体内稳态机制控制血流动力学,该机制持续监测和调整氧气和葡萄糖需求。

发生后循环缺血的常见原因有动脉粥样硬化病变、栓塞和小穿透动脉疾病,这些均会导致内耳、脑干和小脑的功能缺陷。

除此以外,后循环缺血诱导的孤立性眩晕可进一步发展为后循环梗死。

02诊断及监测后循环缺血作为一种急性的神经系统疾病,精准化的临床检查和影像学检查对于其早期诊断和选择相应的治疗方案至关重要。

由于PCI的症状和时间进程多变,难以定位且多为非特异性,所以非对比计算机断层扫描(NCCT)仍然是卒中成像的主要技术。

然而,它用于检测后颅窝缺血因多种因素而略显复杂化,故增强CT血管造影(CTA)是PCI 诊断的重要辅助手段。

CTA很容易与NCCT采集相结合,具有出色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均>98%)。

CTA能够显示具有预后价值的指标,包括血栓负荷、侧支状态(纳入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基底动脉(BATMAN)评分)、远端vs近端闭塞部位和CTA源图像上的低衰减。

后循环缺血原因

后循环缺血原因

后循环缺血原因
后循环缺血是指大脑后循环区域的血液供应不足,可能由以下原因所导致:
动脉粥样硬化:这是后循环缺血的最重要原因,它好发于椎动脉起始段和颅内段。

动脉粥样硬化会导致大动脉狭窄和闭塞,进而引起低灌注、血栓形成及动脉源性栓塞等。

此外,椎动脉起始部也是发生严重动脉粥样硬化的常见部位。

栓塞:这是后循环缺血的最常见发病机制,约占40%。

栓子主要来源于心脏、主动脉和椎基底动脉。

最常见栓塞部位是椎动脉颅内段和基底动脉远端。

穿支小动脉病变:包括玻璃样变、微动脉瘤和小动脉起始部的粥样硬化病变,好发于桥脑、中脑和丘脑。

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由于椎动脉起始部之前的锁骨下动脉闭塞,椎动脉血液向锁骨下动脉逆向分流。

颈椎疾病:如颈椎不稳定或颈椎病,这些疾病可能会导致颈椎的骨质增生、椎间盘突出或颈椎错位等,压迫、缩小、阻碍椎动脉,导致大脑后循环区域血流不足。

心血管疾病:如心房颤动、心绞痛等,心脏功能障碍或者循环系统疾病会导致大脑后循环区域的血流不足。

动脉瘤破裂:颈内动脉壁薄弱,形成动脉瘤,当动脉瘤破裂时,血液会涌入脑内,引起外伤后遗症。

慢性病:如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慢性病,可能会导致血液黏稠
度增高,脂质代谢异常,从而导致脑血管病变。

临床后循环脑血管综合征缺血和头晕发病机制及临床表现

临床后循环脑血管综合征缺血和头晕发病机制及临床表现

临床后循环脑血管综合征缺血和头晕发病机制及临床表现后循环脑血管综合征头晕是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最常见的症状,通常伴有旋转感、或眩晕特征。

视物成双、视力减退、行走不稳都可出现,但不太常见,一般会伴随头晕出现。

此型头晕,发作持续时间很短,偶尔可由缺血手臂运动导致;在大多数患者中,活动患侧肢体,并不会引起症状或体征。

头晕警惕后循环脑血管综合征近心端的椎动脉疾病,可导致急性脑梗死、或短暂性脑缺血。

后循环脑血管综合征导致的短暂性脑缺血,最常见症状是头晕。

旋转性椎动脉闭塞是出现短暂性后循环缺血症状少见原因,这些症状主要为阵发性眩晕或非特异性头晕,可能伴有眼球震颤、耳鸣、晕厥、视物模糊、恶心或呕吐。

小脑上动脉分支起自基底动脉末端,小脑上部梗死后,常见症状都包括:轻度头晕、呕吐、同侧肢体辨距不良、步态共济失调和构音障碍。

眩晕通常并不显著。

与累及其他小脑区域的梗死相比,小脑上动脉供血区梗死更常出现肢体不协调、意向性震颤和构音障碍。

构音障碍是正常清晰发音能力的缺失。

后循环脑血管综合征20%的脑缺血性事件,涉及后循环系统,即椎基底动脉系统。

后循环大动脉缺血,最常见的原因是动脉粥样硬化、栓塞和夹层。

锁骨下动脉和无名动脉这些动脉的粥样硬化性狭窄病变,可引起手臂缺血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但很少引起脑梗死。

颅外椎动脉绝大多数近心端的椎动脉闭塞性病变,都是动脉粥样硬化病变。

最常见的部位是颈部椎动脉的近心端,在近心端颅外椎动脉狭窄患者中,颅内后循环动脉内的栓塞,是明显更常见缺血原因。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期间,最常症状是头晕,视物成双、振动幻视、双下肢无力、轻偏瘫及麻木。

颅内椎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疾病,可累及颅内椎动脉的任何部位。

这些闭塞性疾病,有多种不同的表现方式:无症状性梗死;短暂性脑缺血,通常包括前庭小脑症状或延髓外侧综合征的一些表现;延髓梗死(内侧、外侧、半侧)•小脑后下动脉(PICA)供血区的小脑梗死;颅内椎动脉血栓栓塞至远端基底动脉及其分支,导致短暂性脑缺血和/或脑梗死;颅内椎动脉血栓蔓延进入基底动脉,导致基底动脉综合征。

后循环缺血的护理问题和护理措施

后循环缺血的护理问题和护理措施

后循环缺血的护理问题和护理措施### 后循环缺血的护理问题与措施研究#### 引言大家好,今天我想和大家聊聊一个挺重要但可能有点枯燥的话题——后循环缺血。

这可不是个轻松的话题,它关系到我们每个人的健康,特别是那些有心脏病史的朋友。

不过别担心,我会尽量用简单易懂的话来告诉大家后循环缺血是怎么回事,以及我们应该如何应对。

#### 1.1 什么是后循环缺血?后循环缺血,简单来说,就是大脑后部的血液供应出现问题。

想象一下,如果心脏是泵血的机器,那么大脑就像是被泵得满满的水袋。

如果这个机器出了问题,比如心脏跳得不够快或者泵血功能减弱了,大脑就可能得不到足够的血液供应。

这就是后循环缺血。

#### 1.2 后循环缺血的原因后循环缺血的原因有很多,最常见的是动脉硬化。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的血管可能会变硬,就像水管里的水垢一样。

这些硬化的血管会阻碍血流,导致大脑和其他重要器官得不到充足的血液供应。

高血压、糖尿病、高胆固醇等疾病也会增加患后循环缺血的风险。

#### 2.1 预防后循环缺血的措施为了预防后循环缺血,我们可以采取一些措施。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非常重要。

比如,定期锻炼可以增强心肺功能,降低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均衡饮食也能帮助控制血压和血糖,减少动脉硬化的风险。

戒烟限酒也是关键,它们都会对心血管系统产生不良影响。

#### 2.2 发现症状后的处理如果你发现自己出现了后循环缺血的症状,比如突然的头痛、眩晕、视力模糊或者肢体无力,一定要尽快去医院就诊。

医生会通过一系列的检查来确定是否真的存在后循环缺血,并给出相应的治疗建议。

在等待诊断结果的过程中,你可以试着做一些简单的活动来缓解症状,比如散步或者做深呼吸练习。

#### 3.1 日常护理的重要性对于已经确诊患有后循环缺血的人来说,日常护理同样至关重要。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按时服药,定期进行复查,这些都能够帮助控制病情,防止并发症的发生。

家人和朋友的理解和支持也是非常重要的,他们可以帮助你更好地应对疾病带来的挑战。

后循环缺血

后循环缺血

后循环缺血
心脏后循环缺血是指血液供应不足导致心脏后壁的心肌缺血。

这种缺血通常由主要冠状动脉狭窄或阻塞引起。

症状
后循环缺血在许多情况下没有特定症状。

然而,当有症状时,常见表现包括:•背部疼痛
•肩膀疼痛
•乏力
•呼吸急促
风险因素
有许多因素可能会增加患后循环缺血的风险,包括:
•冠心病家族史
•高血压
•高胆固醇
•糖尿病
•中年或老年
•吸烟
•肥胖
•缺乏体力活动
检查与诊断
一旦怀疑患者患有后循环缺血,医生通常会进行以下测试来确认诊断:•电心图(ECG)
•心脏超声检查
•核磁共振成像(MRI)
•CT扫描
治疗
治疗后循环缺血通常取决于病情的严重程度和症状的严重程度。

以下是常见的治疗选项:
•药物治疗:例如血管扩张剂、抗凝剂、抗血小板药物等;
•改变生活方式:如改善饮食和运动;
•手术治疗:如心脏支架、球囊扩张术或冠脉搭桥手术。

预防
预防后循环缺血的最佳方法是通过采取健康的生活方式来减少风险。

例如:•避免过度饮酒和吸烟;
•保持健康的体重;
•保持良好的饮食和营养;
•多参加体育运动;
•定期进行体检和检查。

后循环缺血是一种常见的心脏疾病,它会对患者的身体和健康造成不良影响。

因此,了解症状和预防措施至关重要。

及早治疗和改变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可以降低患病风险,并帮助患者更好地管理和控制病情。

后循环缺血的原因

后循环缺血的原因

后循环缺血的原因后循环缺血是指人体血液循环系统中血液流动不畅造成的血液供应不足,通常表现为头晕、心悸、胸闷等症状。

此类疾病属于多种原因造成的疾病,下面我们分几步讲解可能的原因。

1. 静脉曲张静脉曲张是指静脉壁的弹性降低,从而导致静脉管径扩大、螺旋扭曲和内部瓣膜功能失常。

静脉曲张的发生和加剧,会导致下肢血流量减少并增加下肢内部静脉回流压力,致使下肢毛细血管难以正常扩张,最终导致后循环缺血的发生。

2. 冠心病冠心病是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以及冠状动脉内皮细胞损伤等导致的心肌缺血症状的综合疾病。

冠心病会影响心脏主动脉血液灌注能力,导致血流量下降,血氧饱和度下降,从而引起后循环缺血。

3. 高血压高血压可能导致血压升高,使得心脏需要耗费更多的能量来进行心脏收缩,并且心肌的负荷增加,从而导致肺循环和心室缓冲区的压力增加。

如果过高的血压导致心室肥厚和心肌纤维化发生,会影响心脏收缩时的弹性,同时引起心律失常等疾病,从而导致后循环缺血的发生。

4. 动脉硬化动脉硬化是指血液中LDL胆固醇和血液中糖化血红蛋白与内皮细胞、平滑肌细胞的相互作用,进而导致血管内膜增厚、钙化和大量斑块形成而引发的一系列疾病。

动脉硬化会导致血管内膜和家族基因内氧化还原作用不平衡,从而影响血管内血液流动,导致血液流动不畅,从而引发后循环缺血。

5. 心脏瓣膜狭窄心脏瓣膜狭窄是指心脏瓣膜上具有不足的开口度,进而引发血液不畅通的疾病。

瓣膜狭窄往往会引起心律失常,心肌供血的不足,从而导致后循环缺血的发生。

总的来说,后循环缺血是由于心血管系统疾病而引起的,如高血压、冠心病、动脉硬化等。

因此,预防后循环缺血,我们首先要了解自己的身体状况,及时就医进行治疗。

此外,我们还要控制饮食,保持心境舒畅,适度锻炼,这些方法都可以有效预防后循环缺血的发生。

后循环缺血病因

后循环缺血病因

后循环缺血病因
后循环缺血是指后循环的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和脑梗死。

造成后循环缺血的原因,主要是由动脉粥样硬化、栓塞、低血压、心脏疾病等。

1、动脉粥样硬化:动脉粥样硬化是造成后循环缺血的主要原因,因为一旦动脉粥样发生硬化,会导致血管堵塞,狭窄,甚至闭塞,因此就会引发血栓以及动脉源性栓塞等情况的形成。

2、栓塞:如果出现血栓,没有及时进行治疗,随着病情逐渐加重,血栓会慢慢脱落,就会堵塞血管,造成闭塞,引发后循环缺血。

3、低血压:部分患者是因为存在低血压的表现,会引发大量腹泻、呕吐等,因此就会造成脑部低灌注,形成脑部供血不足,最终诱发后循环缺血。

4、心脏疾病:如果本身存在心脏疾病,比如心律失常,冠心病等,期间有可能会使用到硝酸甘油,有可能会引发血管扩张,导致脑部低灌注,严重时也会引发后循环缺血。

后循环缺血的临床诊治效果分析

后循环缺血的临床诊治效果分析

病例一
患者中年男性,因“反复头晕、眩晕、恶心 、呕吐5天”入院,既往有高血压病史。经 颅多普勒超声提示双侧椎动脉血流速度降低 。
病例二
老年女性患者,因“突发眩晕、步态不稳2 小时”就诊,伴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多种血 管危险因素。MRI检查显示小脑急性梗死。
病例诊治过程分析
病例一诊治过程 • 初步诊断:根据病史、症状及经颅多普勒超声结果,初步诊断为后循环缺血。 • 治疗方案:控制血压,给予抗血小板聚集、改善循环等药物治疗。
03
效果分析
诊治效果评价标准
痊愈
症状完全消失,影像学检查恢复正常。
有效
症状有所减轻,影像学检查病变略有缩小。
显效
症状显著改病变无变化 或扩大。
诊治效果数据分析
总有效率:痊愈、显效和有效病例数占总病例数 的百分比。
无效率:无效病例数占总病例数的百分比。
VS
意义
后循环缺血是一种严重的脑血管疾病,如 果诊治不及时,可能导致患者残疾甚至死 亡。因此,对后循环缺血的临床诊治效果 进行分析,有助于加深对这一疾病的认识 ,提高诊治效果,降低患者的病死率和残 疾率,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和社会价值。
02
临床诊治方法
临床表现与诊断
症状表现
后循环缺血患者可能出现头晕、眩晕、头痛、恶心、呕吐等症状 。严重病例可能出现意识障碍、共济失调等。
患者的预后与缺血程度、治疗时机 和治疗方式等多种因素有关,早期 发现、早期治疗是关键。
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01
目前对于后循环缺血的诊断和 评估手段仍有限,需要进一步 提高诊断准确性和评估的全面 性。
02
在治疗方面,尚缺乏统一的治 疗标准和方案,不同治疗手段 的疗效和安全性需进一步评估 和比较。

《后循环缺血防治》课件

《后循环缺血防治》课件
定期进行身体检查和筛查,及早 发现后循环缺血的风险因素。
血管检查
对于有家族史或高危因素的人群 ,可以考虑进行颈部血管超声、 磁共振血管成像等检查,了解血 管状况。
康复训练与心理支持
总结词
适当的康复训练和心理支持可 以帮助患者恢复身体功能和心
理健康。
康复训练
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适当的康复 训练,如肢体功能锻炼、语言 训练等,有助于恢复身体功能 。
VS
病例2
患者张某,女性,72岁,因反复头晕、 行走不稳就诊,诊断为后循环缺血。
病例分析与讨论
分析
两个病例均出现眩晕、恶心、呕吐等后循环缺血的典型症状,但发病年龄、性别、病因 等方面存在差异。
讨论
后循环缺血的发病机制、危险因素及与颈动脉狭窄的关系。
治疗经验与教训总结
经验总结
早期诊断、及时治疗是关键,采用抗凝、溶 栓等药物治疗以及介入治疗等方法可有效改 善症状。
戒烟限酒
戒烟限酒是预防后循环缺血的 重要措施,烟草和酒精都会对 血管造成损害。
定期检查与筛查
血脂检查
血压监测
定期监测血压,及早发现高血压 ,及时进行治疗和控制。
定期进行血脂检查,了解胆固醇 、甘油三酯等指标是否正常。
血糖监测
对于有糖尿病家族史或肥胖的人 群,应定期监测血糖,及早发现 糖尿病。
总结词
详细描述
抗凝药物如华法林、肝素等,可 以抑制血液凝固,预防栓塞事件 的发生,从而降低后循环缺血的 严重程度和复发风险。
降脂药物
总结词
降脂药物在后循环缺血治疗中起到降 低血脂、稳定斑块的作用,有助于预 防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
详细描述
常用的降脂药物包括他汀类药物、贝 特类药物等,这些药物可以降低血脂 水平,稳定斑块,延缓动脉粥样硬化 的进程,从而降低后循环缺血的发生 率。

福州大学城地区后循环缺血易患因素分析

福州大学城地区后循环缺血易患因素分析

福州大学城地区后循环缺血易患因素分析作者:江红梅黄希黄静静来源:《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9年第07期摘要:目的通过对后循环缺血易患因素的分析,探寻其易患因素的分布规律。

方法选取本院后循环缺血性患者158例,收集临床资料,分析其易患因素、中医体质情况等。

结果高龄、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是后循环缺血的主要危险因素,而血瘀质、痰湿质及气虚质中医体质较其他中医体质更易患后循环缺血。

结论后循环缺血具有一定的中医易患因素,有利于临床对其中医预防治疗探寻规律。

关键词:后循环缺血;易患因素;临床研究中图分类号:R55 ; 文献标志码:A ; 文章编号:1007-2349(2019)07-0092-03后循环缺血属脑血管病变的一种,其发病率可占缺血性脑血管病的20%。

后循环缺血是引起眩晕的主要病因之一,极易诱发脑血管意外事件,从而导致残疾及死亡风险大幅度上升[1]。

中医理论认为,不同证候分型所对应的治疗原则不同。

同时,中医基础理论中体质学说占据重要地位,认为体质对疾病抵抗能力具有明显影响,且对某些疾病病变类型、病因、易感性及疾病转归等均有不同程度影响[2]。

本研究旨在对其易患因素进行归纳与分析,探寻其易患因素,以便及早做好防治。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016年4月—2018年1月在本院内科门诊及住院的后循环缺血患者158 例进行回顾性分析。

该组资料中,女性87例,男71例,年龄35~85岁,平均(64.58±10.95)岁,病程1个月~5年,平均病程(3.46±0.44)a。

1.2 选取标准1.2.1 纳入标准(1)西医:经MRI或CT检查证实存在脑缺血灶、脑梗塞、腔隙性脑梗塞;颈部血管彩超检查显示内膜增厚或斑块形成;属于发作性眩晕,闭眼无法缓解,且伴有恶心呕吐、眼震,或共济失调、肢体、头面部麻木、发作性跌倒、偏盲、感觉异常、吞咽困难等后循环缺血临床表现;(2)中医:后循环缺血属于中医学的“小中风”、“眩晕”范畴,本病病位在脑,脏腑涉及肝、脾、肾[3]。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青年人后循环缺血的病因分析目的通过不同年龄分层和性别分组探讨青年人后循环缺血的病因特点。

方法选取2009年1月~2010年12月在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内科病房住院的缺血性卒中(所有诊断均由头颅CT或MRI证实)患者243例作为研究对象,都进行了心脏检查、颅内外血管检查以及其他相关病因学检查。

并排除其它方面病理因素的干扰。

将患者按性别、年龄分组,比较病因在不同组别中的差异,从而分析青年人后循环缺血的病因。

结果后循环缺血患者中,女性患者心源性栓塞的发生率高于男性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其他原因的脑梗死在18~25岁及26~35岁中的分布要高于36~45岁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所有患者中后循环梗死86例(35.4%),所占比例高于以往研究的10~20%。

结论青年人缺血性梗死患者中,后循环所占比例相对更高;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仍是青年人后循环梗死的常见病因;年龄<35岁的青年后循环梗死患者病因相对复杂,应重视动脉夹层的相关检查;心源性栓塞的患者女性多见,且应注意经食道超声等检查明确有无PFO。

标签:青年人;后循环;缺血;病因脑血管病的特点发病率、致死率、致残率和复发率高,2008年卫生部公布了在所有致死性因素中,脑卒中致死率是最高的。

中国、蒙古和俄罗斯在内的远东地区,以及非洲[1]是全球脑卒中致死率最高的两个地区。

近些年,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和生活节奏加快,社会竞争的加剧,脑卒中患者年轻化趋势明显,给社会和家庭造成了巨大负担和影响[2-3]。

尽早发现青年人卒中相关的病因苗头,给予青年卒中患者的高危因素教育,积极的预防及治疗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009年1月~2010年12月在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内科病房住院的患者243例作为研究对象,年龄18~45岁;纳入标准:发病至就诊的时间≤14天;缺血性卒中(所有诊断均由头颅CT和/或MRI证实);均进行了颅内外血管检查、心脏检查以及其他病因学检查。

排除标准:(1)因资料不全而难以给出病因学诊断的患者;(2)肺、肾、肝脏衰竭患者。

1.2 TOAST病因分型方法1.2.1 大动脉粥样硬化型指颈部大动脉或颅底较大动脉(包括大脑中动脉、前动脉和后动脉主干)粥样硬化病变,造成血流动力学改变或动脉-动脉栓塞引起的脑梗死。

1.2.2 心源性栓塞型临床表现和影像学检查同大动脉粥样硬化型。

如果有不止一个血管支配区域或多系统栓塞更支持该分型。

心电监测、心脏超声或冠脉造影等辅助检查至少有一种证实存在心源性栓子。

1.2.3 小动脉闭塞型指颅内穿通动脉病变引起的腔隙性梗死。

临床表现为腔隙性综合症。

且无大脑皮层受累的表现。

影像学检查:CT/MR正常或脑干、皮层下梗死灶。

直径<15 mm。

1.2.4 其他病因明确型只要指除以上三种明确病因分型外的其他少见类型。

如血凝障碍性疾病、血液成分改变、各种病因的血管炎、血管畸形、结缔组织病等。

1.2.5 不明原因型包括以下三种情况:证实有两种或多种病因,不能下最后诊断;辅助检查阴性,未找到病因;辅助检查不充分。

1.3 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以百分数(%)表示,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本次调查共收集患者243例,其中后循环梗死86例,前循环梗死157例;后循环梗死患者中男70例,女16例。

随着年龄的增加脑梗死的患病人数亦增加,男性更明显;男性比例高于女性。

见表1、2。

后循环梗死病例中,女性患者心源性栓塞的发生率高于男性患者。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3。

其他原因的脑梗死在18~25岁及26~35岁中的分布要高于36~45岁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4。

青年人后循环缺血其他病因。

见表5。

3 讨论3.1 青年缺血性卒中年龄、性别的分析本次调查共收集病例243例,其中后循环梗死86例(35.4%),所占比例高于以往研究的10~20%[4-8]。

青年后循环缺血性卒中患者年龄分层不同,缺血性卒中的比例亦不相同[9-10]。

随着年龄的增加,卒中发病的比例呈逐渐增加的趋势,本研究中,35岁以后发病比例明显增高,此表现在男性患者表现的更为明显。

青年缺血性卒中患者性别的构成比也不相同[11-12]。

在去除各危险因素的影响后,男性患缺血性卒中的风险仍大于女性[13-14]。

本研究显示,81.4%的青年缺血性卒中患者是男性,稍高于国内外的其他报道。

除18~25岁年龄组外,其他各年龄段男性病例均大于女性患者,且年龄越大差距越明显。

3.2 青年人后循环缺血性卒中TOAST分型构成的分析TOSAT分型以病因学为基础,将缺血性卒中分为不同的类型。

青年缺血性卒中病因有其特点,除了动脉粥样硬化外,尚有一些其他的病因,如卵圆孔未闭、风湿性心脏病、烟雾病、静脉窦血栓、大动脉炎、动脉夹层及免疫介导的小血管炎等。

所以青年人后循环缺血的病因相对复杂。

本研究显示,大动脉粥样硬化分别是男、女性及18~25岁、36~45岁患者的首要病因;其中女性患者心源性栓塞的发生率明显高于男性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而在全部心源性栓塞患者中,卵圆孔未闭(PFO:Patent foramen ovale)病例占了50%,应予以重视,经食道超声可以提高PFO的检出率,临床工作中应将该检查作为明确青年人梗死病因的检查手段之一。

其他原因的脑梗死在18~25岁及26~35岁中的分布要高于36~45岁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提示在年龄小于35岁的后循环缺血的患者中,病因相对复杂,本研究中后循环系统的夹层动脉瘤发生率较高。

综上所述,青年人缺血性梗死患者中,后循环所占比例相对更高;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仍是青年人后循环梗死的常见病因;年龄小于35岁的青年后循环梗死患者病因相对复杂,应重视动脉夹层的相关检查;心源性栓塞的患者女性多见,且应注意经食道超声等检查明确有无PFO。

参考文献[1] Feigin VL,Lawes CM,Bennett DA,et al. Worldwide stroke incidence and early case fatality reported in 56 population-based studies:a systematic review[J].Lancet Neurol,2009,8:355-869.[2] Johnston SC,Mendis S,Mathers CD. Global variation in stroke burden and mortality:estimates from monitoring,surveillance,and modeling[J].Lancet Neurol,2009,8:345-354.[3] 刘柳,何远宏,周英.青中年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J].中国实用神经杂志,2007,10:57-61.[4] Adams R J,Albers G,Alberts MJ,et al. Update to the AHA/ASA recommendations for the prevention of stroke in patients with stroke and 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 Stroke,2008,39(5):1647-1652.[5] Sacco R L,Adams R,Albers G,et al. Guidelines for prevention of stroke in patients with ischemic stroke or 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 a statement for healthcare professionals from 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American Stroke Association Council on Stroke:co-sponsored by the Council on CardiovascularRadiology and Intervention:the American Academy of Neurology affirms the value of this guideline. Circulation,2006,113(10):409-449.[6] Albers GW,Amarenco P,Easton JD,et al. Antithrombotic and thrombolytic therapy for ischemic stroke:American College of Chest Physicians Evidence-Based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 (8th Edition). Chest,2008,133(6Suppl):630-669.[7] Ohira T,Shahar E,Chambless L E,et al. Risk factors for ischemic stroke subtypes:the Atherosclerosis Risk in Communities study. Stroke,2006,37(10):2493-2498.[8] Petty G W,Jr Brown R D,Whisnant J P,et al. Ischemic stroke subtypes:a population-based study of incidence and risk factors.Stroke,1999,30(12):2513-2516.[9] Schulz U G,Rothwell P M. Differences in vascular risk factors between etiological subtypes of ischemic stroke:importance of population-based studies. Stroke,2003,34(8):2050-2059.[10] Bin Jiang,Wen-zhi Wang,Honglei Chen,et al. Incidence and Trends of Stroke and Its Subtypes in China Results From Three Large Cities.Stroke,2006,37:63-68[11] Kuller LH.Epidemiology and prevention of stroke,now and in the future. Epidemiol Rev.2000,22(1):14-17[12] BrownRD,Whisnant JP,Sicks JD,et al. Stroke incidence,prevalence,and survival:secular trends in Rochester,Minnesota,through1989. Stroke,1996,27(3):373-380.[13] Wolf PA,D’Agostino R B,O’Neal MA,et al. Secular trends in stroke incidence and mortality. The Framingham Study. Stroke,1992,23(11):1551-1555.[14] Sacco R L,Boden-Albala B,Gan R,et al. Stroke incidence among white,black,and Hispanic residents of an urban community:the Northern Manhattan Stroke Study. Am J Epidemiol,1998,147(3):259-26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