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能溶解一些物质说课稿
水能溶解一些物质说课稿
《水能溶解一些物质》说课稿各位老师:大家好!一、教材分析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水能溶解一些物质》,这是四年级上册《溶解》单元的第1 课,本课是溶解单元的起始课,主要是让学生初步感知溶解,为形成“溶解”的描述性概念以及后续的探究活动做铺垫。
本课教材安排了三个活动。
活动一,观察比较食盐、沙在水中的状态,教材安排这一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比较得出溶解与不溶解物质在水中的状态。
活动二,观察面粉在水中溶解了吗?设置该活动的目的就是要学生运用观察和比较的方法去发现食盐、沙子和面粉在水中的状态有什么不同,进而引发学生验证自己想法的欲望,为后继活动提供动力和方向。
活动三,过滤实验,让学生进一步观察、比较食盐、沙和面粉能否用过滤的方法从水中分离出来,这一课将帮助学生发展他们关于溶解的概念,同时培养观察和实验的技能,当学生们掌握了一些观察和实验的技能之后,他们就会在课外继续探究,并能有意识地去关注日常生活中的科学,学会科学的生活,从中培养学生参与活动时的科学态度、科学精神、科学行为习惯。
这些是我对本课教材的简单解读。
二、学情分析四年级学生基本也听说过“溶解”一词,也都知道把食盐、糖放进水里会慢慢地化掉,把沙放进水里却不会化掉。
但不清楚究竟什么是溶解,同时,也不能够准确判断物质究竟有没有溶解。
三、教学目标基于本课的教材理解和分析,以及学生的基本情况,将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位为:1. 通过观察和描述几种固体物质在水中的溶解与不溶解现象,让学生明白一些物质可以溶解在水中,一些物质不能溶解在水中。
2.使用过滤装置分离几种混合物,使学生懂得溶解在水中的物质不能同过滤的方法从水中分离出来。
3.学习严格按规范利用装置进行溶解实验,懂得科学实验需要严格按规范操作,培养学生的严谨性。
四、教学重难点根据本课所确定的教学目标,我认为本课的重点是:观察、比较、描述食盐、沙和面粉三种物质在水中的溶解与不溶解。
难点是:比较食盐、沙、面粉在水中变化有哪些异同;过滤食盐的规范操作。
四上科学《水能溶解一些物质》教案说课稿
水能溶解一些物质刘辉教学目标:1、科学概念:一些物质可以溶解在水中,一些物质不能溶解在水中。
不能用过滤的方法把溶解了的物质从水中分离出来。
2、过程与方法:观察和描述几种固体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和溶解现象。
使用过滤装置分离几种固体与水的混合物。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体验研究溶解与不溶解现象的乐趣,激发进一步探究溶解问题的兴趣。
严格按照规范利用溶解装置进行实验。
教学程序:一、问题导入1.师出示沙和食盐,问:这两种颗粒状的物质在水中,如果不停地搅拌会发生什么变化呢?学生试描述生活中所见现象。
2.分组仔细观察现象,并比较结果,抓住两者的显著不同:看见颗粒和看不见颗粒。
3.类似这两种现象的,你还见过吗?教师演示:高锰酸钾在水中溶解的实验小朋友的描述中,有的说“化了”,有的说“溶化”小结:科学研究中为了不发生混乱,把这种现象统一称为“溶解”。
二、探究面粉在水中溶解了吗?1.用你们的经验判断:面粉在水中溶解吗?孩子根据经验描述并判断,并记下自己的判断。
2.真实的情况怎样的呢?让我们仔细观察后再来判断。
分组实验:第一步:先不搅拌,观察;第二步:连续搅拌,观察。
面粉在水中的情形,最后看起来像谁?3.孩子操作并观察。
4.孩子描述现象并作出判断。
(看起来像食盐一样溶解了)5.观察杯底,发现沉淀面粉。
引发讨论:这一现象看起来像谁?怎么判断呢?孩子表达各自的认识。
6.现在陷入了两难判断中。
继续寻找证据:溶解了的食盐颗粒和没有溶解的沙粒还能从水中过滤分离出来吗?过滤面粉液,看看结果更像谁?7.介绍过滤方法,孩子分组操作。
8.交流过滤结果,面粉在水中的表现更像沙。
小结:面粉在水中不溶解。
三、整理我们的观察研究结果。
比较各种物质在水中变化的异同。
食盐沙面粉能否看见颗粒是否沉淀能用过滤的方法分离吗是溶解还是没溶解《水能溶解一些物质》说课稿刘辉一、教材分析我今天说的是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一课《水能溶解一些物质》,本节是溶解单元的起始课。
教科版科学四上《水能溶解一些物质》说课稿1
教科版科学四上《水能溶解一些物质》说课稿1一. 教材分析《水能溶解一些物质》是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的一节课。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探究水能否溶解一些常见的物质,并通过实验现象,引导学生发现溶解的规律。
教材以实验为基础,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和观察能力的培养。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水是一种很好的溶剂,并能运用溶解的原理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对于一些简单的实验现象能够进行观察和描述。
但是,学生对于溶解的概念和溶解的规律可能还比较陌生,需要通过实验和讲解来进一步理解和掌握。
此外,学生可能对于一些生活中常见的溶解现象有所了解,但缺乏系统的理论支持,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来进行补充和拓展。
三. 说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发现水能够溶解一些物质,并能用语言描述溶解的现象。
2.引导学生发现溶解的规律,使学生能够运用溶解的原理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3.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通过实验观察,发现水能够溶解一些物质,并能用语言描述溶解的现象。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发现溶解的规律,使学生能够运用溶解的原理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法、讲解法、讨论法等教学方法,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和观察能力的培养。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等教学手段,辅助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一些常见的溶解现象,如盐水、糖水等,引发学生对溶解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实验探究: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水能否溶解一些常见的物质,如盐、糖、胡椒粉等,并记录实验现象。
3.讲解与讨论: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验结果,讲解溶解的原理和规律,引导学生发现溶解的现象与物质性质的关系。
4.应用拓展:学生分组讨论,运用溶解的原理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如为什么盐水可以驱赶蚂蚁等。
水能溶解一些物质说课稿
《水能溶解一些物质》说课稿一、说教材《水能溶解一些物质》是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小学科学教材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一节。
本节是溶解单元的起始课,教材通过三个活动,让学生经历对物质溶解和不溶解现象的观察、描述、解释的过程,使用过滤装置分离几种固体与水的混合物,形成对“溶解”的描述性概念。
这一课是在三年级初步认识水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为今后研究水是怎样溶解物质的,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不同等知识提供感性和理性的基础。
二、说学情四年级的学生对于溶解是有一定认识的,例如,把少量糖或盐放在水里,就会慢慢化掉,类似这种情况学生们都比较熟悉。
一部分学生也听说过“溶解”一词,但不知道就是口语中常说的“化掉了”,更不能准确地说清楚究竟什么是溶解,也不能准确判断物质是否发生了溶解。
本课,通过观察、比较食盐、沙、面粉在水中变化的不同,发现溶解的主要特征,学习使用过滤的方法,并期望通过过滤发展对溶解和不溶解本质特征的理解和认识。
三、说学习目标依据课程标准,基于对教材的分析与学情的分析,我这样确定学生的学习目标:科学概念: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比较,逐步形成关于“溶解”的描述性概念。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经历对物质溶解和不溶解现象的观察、描述、解释,形成“提出问题——引导猜测——实验验证——得出结论”的探究过程。
能使用过滤装置分离几种固体与水的混合物。
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活动过程体验研究溶解与不溶解现象的乐趣,激发进一步探究溶解问题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等综合能力。
学习重点:观察、比较、描述食盐、沙和面粉三种物质在水中的溶解与不溶解。
学习难点:从实验中分析比较食盐、沙、面粉在水中的变化有哪些异同。
过滤实验的正确操作。
教学准备:分组材料:食盐1、沙1、面粉1、装水烧杯3、筷子1、玻棒1、水槽1、漏斗1、滤纸3、铁架台1。
(沙在使用前淘干净。
)四、说教法、学法(一)教法新课程标准指出,在小学科学课堂中,教师是儿童学习科学的支持者和引导者。
《水能溶解一些物质》优秀说课稿
《水能溶解一些物质》说课稿说课的内容: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溶解的第一课《水能溶解一些物质》。
一、教材分析:本课是溶解单元的起始课,旨在让学生亲历探究建构“溶解”概念。
教材呈现了三个活动:活动一,通过观察、比较食盐、沙在水中变化的不同,认识“溶解”概念;活动二,通过观察面粉在水中的变化,深化“溶解”概念。
活动三,通过用过滤的方法分离混合物,理解溶解的本质特征。
这一课的学习,为今后“溶解”的研究活动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学情分析:针对我校四年级学生心理、年龄特点以及实际情况,我对学情做如下分析: 1、学生对于溶解是有一定认识的,但还不能准确地说出究竟什么是溶解,也还不能准确判断物质是否发生了溶解。
2、学生对实验现象的描述偏向于表面化,教师应指导学生深入观察,去发现实验的本质特征。
三、设计理念本课是操作性很强的实验课,依据课标重点培养学生:观察描述、实验操作、概括归纳的能力。
因此本节课的探究活动以“观察实验”为手段。
以“实验验证”为途径;以“建构科学概念”为宗旨。
在经历探究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
四、教学目标重难点:科学概念:一些物质能溶解在水中,一些物质不能溶解在水中。
不能用过滤的方法把溶解了的物质从水中分离出来。
过程与方法:观察和描述几种固体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和不溶解现象。
使用过滤装置分离几种固体与水的混合物。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验探究的乐趣,形成严谨的科学态度教学重难点:亲历科学的探究过程,对物质放入水中的变化过程,进行细致的观察比较和充分的描述,形成“溶解”概念。
五、教学准备:小组:装水烧杯3个、食盐、面粉各20克、沙30克、筷子3根、1个组合过滤装置(滤纸3张、空烧杯3个、漏斗1个、玻璃棒1根、铁架台1个)。
六、教学流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溶解”1、创设情境:(教师出示一杯盐水)让学生说出这杯水里藏着一种可以吃的东西?怎么才能知道?2、引入溶解:学生通过品尝说是盐水。
我问:你看到盐了吗?学生说化了,溶解了,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溶解。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水能溶解一些物质》说课稿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水能溶解一些物质》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水能溶解一些物质》是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的一课。
这一课主要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水作为一种溶剂的特性,以及水能溶解一些物质的原理。
通过这一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溶解的概念,知道水是一种常用的溶剂,并能运用这一原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他们能够通过观察和实验来发现和探究问题。
但是对于溶解的概念和原理,他们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需要通过生动的讲解和直观的实验,让学生理解和掌握这一知识点。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溶解的概念,知道水是一种常用的溶剂,并能运用这一原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发现和探究水能溶解一些物质的原理。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培养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究精神,明白科学知识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理解溶解的概念,知道水是一种常用的溶剂。
2.难点:学生能够通过实验和观察,发现和探究水能溶解一些物质的原理。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我会采用讲授法、实验法、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
通过生动的讲解,让学生理解溶解的概念;通过直观的实验,让学生发现和探究水能溶解一些物质的原理;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交流和分享自己的发现和心得。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一个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如盐放入水中消失,引出溶解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兴趣。
2.讲解:详细讲解溶解的概念,并通过图片和实物展示,让学生理解和掌握。
3.实验: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情况,发现和探究水能溶解一些物质的原理。
4.讨论:学生分组讨论自己的实验结果,交流和分享自己的发现和心得。
5.总结:对学生的实验和讨论进行总结,强化他们对溶解概念的理解和掌握。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清晰、简洁,能够突出教学重点。
在这一课的板书中,我可以设计如下:溶解的概念水是常用的溶剂水能溶解一些物质八. 说教学评价教学评价可以从学生的知识掌握、实验操作、讨论参与等方面进行。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水能溶解一些物质》说课
温馨提示:
实验器材要轻拿轻放。
实验过程中要保持安静,不要大声喧哗。
实验过程中注意观察、交流,记录员随时 做好记录。
食盐在水中——
实验步骤
1.观察食盐的样子。 2.放一小匙到水中,观察食盐有无变化。 3.搅拌一定时间,观察到什么现象? 4.停止搅拌,静置一会儿,观察现象。
食盐在水中——
1、教法。我始终以“溶解”为主线,运用发现、实验、演示、讨论 等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探究方式来完成教学。内容由浅入深,活 动循序渐进,让学生经历“提出问题一大胆猜测一实验验证一得出 结论”的过程,让学生在自己的亲身体验和感受中建立溶解的概念。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描述能力和概括归纳能力。
2、学法。本着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采用了分组实验,互相合作,在 实验中观察、比较、在理解中得出结论。在活动中学生与学生、学 生与老师的互动,实现了课堂信息的共享,使学生成为课堂“主 角”。
测量水温的步骤、方法。
教学重点: 观察食盐、沙和面粉在水中的溶解
情況。
教学难点: 描述食盐、沙和面粉在水中的不同
现象以及用过滤的方法把沙和面粉从水 中分离出来。
通过三年级一年的学习,学生对科学课产生了较大的兴趣,在活动的 过程中试着用科学观察、科学实验的方法进行着科学探究活动,从中也体 味到了科学探究的乐趣,了解了一些简单的科学知识,小组间也有了一定 的合作意识。本节课,学生对于溶解也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如把少量糖或 盐放在水里,就会慢慢化掉,类似这样的现象学生们都比较熟悉,一部 分学生也听说过溶解一词,但还不能准确地说清楚究竟什么是溶解,也 还不能准确判断物质是否发生了溶解。本节课通过观察、比较食盐、沙、 面粉在水中不同的变化,发现溶解的主要特征,并期望通过过滤发展对 溶解和不溶解本质特征的理解和认识,较好地实现科学课程的培养目标。
水能溶解一些物质说课ppt
过滤的操作步骤:
1、将滤纸对折两次后,沿一条边打开,放入漏斗 中;
2、将漏斗放置于铁架台上,漏斗下放一个烧杯; (注意:漏斗颈的底端要紧贴烧杯的内壁)
3、用玻璃棒作牵引,将液体顺着玻璃棒慢慢流入 漏斗内(注意:漏斗里液体的液面要低于滤纸的边 缘)
1
2024/4/30
1
2024/4/30
食盐、沙与水混合产生的现象记录表:
二、说学情
1.四年级的学生对于溶解已经有一定的 认识,例如平时喝的糖水,感冒时服用的 一些感冒冲剂,类似于这些生活中的情况 学生都比较熟悉。
2.一部分学生也听说过溶解,但不知道 就是口语中常说的“化掉了”,不能准确 的说清楚究竟什么是溶解,更不能准确判 断物质是否发生了溶解。
三、说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有些物质可以溶于水,有些物质不可
《水能溶解一些物质》
一、说教材 二、说学情 三、说教学目标 四、说重难点 五、说教学方法 六、说教学过程 七、板书设计
一、说教材
《水能溶解一些物质》是科教版四 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一课,本课是溶 解单元起始课,主要让学生初步感知 溶解。
这一课的学习,为后面研究水是怎 样溶解的,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 力等知识提供感性和理性的基础。
总中,结不:刚放会像入自食时行盐搅沉这拌淀样后的能物均静 会质匀置 儿一 后,地能分溶散解在;水
食盐
像沙这样会沉淀在水下的物质,不能 溶沙子解。
1
2024/4/30
新课讲授:
活动一:食盐在水中溶解了 活动二:面粉在水中的溶解了吗
面粉在水里
溶解了吗?
1
2024/4/30
实验器材:烧杯、小勺、玻璃棒、 面粉、水
溶于水。溶解的特点:物质均匀地分散,静止后不会沉淀, 过滤后物质不能被分离。
《水能溶解一些物质》说课稿张小艳
《水能溶解一些物质》说课稿一、教材分析:本课是溶解单元的起始课,主要是让学生初步感知溶解,为形成“溶解”的描述性概念以及后续的探究活动做铺垫。
教材内容可分为三个部分:一是让学生观察、比较食盐和沙子在水中的变化状态,从视觉上认识溶解这一概念;二是观察面粉在水中溶解了吗?从细微的角度加深对溶解和不溶解的理解。
三是学习使用过滤的方法,理解溶解的本质特征。
二、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对于溶解这种现象是有一定认识的,例如,平时常喝糖水,生病后常喝板兰根或感冒冲剂等,这些物质在水中都会“化掉”。
一部分学生也听说过“溶解”一词,但不知道“溶解”就是口语中常说的“化掉了”,更不能准确地说清楚究竟什么是溶解,以及不能准确判断物质是否发生了溶解。
三、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根据新课标要求和学生的认知水平,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1.通过实验、观察和比较,知道一些物质可以溶解在水中,一些物质不能溶解在水中。
2.不能用过滤的方法把溶解了的物质从水中分离出来。
3.学习使用过滤装置分离几种固体与水的混合物。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观察、比较食盐、沙和面粉在水中的溶解情况。
本课的教学难点是:用过滤的方法把沙和面粉从水中分离出来,对是否“溶解”产生新的理解和认识。
四、教学方法:根据本节课知识目标和学生实际情况,我主要采用环环相扣、循序渐进、层层递进、由简到难的教学方法,利用驱动性的语言,设计驱动型的任务,让同学们运用观察和比较的方法去发现食盐、沙子和面粉在水中的状态有什么不同。
五、教学准备:本节课需要用准备以下器材和物品:透明玻璃杯、烧杯、玻璃棒、水槽、铁架台、漏斗、滤纸、食盐、沙、面粉。
六、教学过程:根据本节课教学目标,我始终以“溶解”为主线,安排了以下的教学环节:(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首先,我打算拿出提前准备好的两杯透明液体:一杯是矿泉水,一杯是盐水,让同学们猜猜看,里面放了什么?然后,请一位同学品尝,让他告诉大家答案;接下来,老师问:为什么看不到水中的盐?同学们有的会说:“化了!”有的可能会说:“溶解了!”紧接着,老师板书:“溶解”。
教科版科学四上《水能溶解一些物质》表格格式说课稿
教科版科学四上《水能溶解一些物质》格式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水能溶解一些物质》是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的一课。
这一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水溶解物质的特性,通过实验和观察,探究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情况。
教材中提供了丰富的实验材料和操作步骤,旨在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提高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对于简单的实验现象能够进行描述和表达。
但是,对于水溶解物质的特性和影响溶解的因素,学生可能还没有深入的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会注重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自主发现和总结水溶解物质的特性,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了解水溶解物质的特性和影响溶解的因素。
2.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通过实验和观察,探究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情况,提高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学生尊重事实、善于思考的科学态度。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水溶解物质的特性和影响溶解的因素。
2.难点:学生能够通过实验和观察,自主发现和总结水溶解物质的特性。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实验法、观察法、合作交流法等教学方法。
同时,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PPT、实验视频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一个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如盐水解渴,引起学生对水溶解物质的兴趣,导入新课。
2.探究: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情况,引导学生自主发现和总结水溶解物质的特性。
3.交流:学生分组汇报实验结果,全班交流讨论,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水溶解物质的特性。
4.拓展: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水溶解物质的特性和影响溶解的因素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5.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水溶解物质的特性和影响溶解的因素。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将采用图示和文字相结合的方式,直观地展示水溶解物质的特性和影响溶解的因素。
水能溶解一些物质说课稿
水能溶解一些物质说课稿一、引言各位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们来探讨一个大家都熟悉的现象:水能够溶解一些物质。
白开水是无色的透明液体,但我们知道,把它放在太阳下晒,一段时间就会出现痕迹,这就是水溶解了一些物质。
所以今天我们要了解一下,到底哪些物质水能溶解,它们是如何溶解的,以及溶解作用在生活中都有哪些表现?二、水的溶解特性水是一种极性分子,它的分子结构中,氧原子带负电,氢原子带正电,这样使得水分子能够和其他带有电荷或极性的物质发生相互作用,从而溶解它们。
“极性”的概念:我们用一个形象的例子来理解,两个磁铁,磁极相似互相排斥,相反互相吸引。
水分子中的正负电荷就像磁极,它们会吸引带有相反电荷或极性的物质分子,从而使其溶解在水里。
水溶解哪些物质?:水能够溶解一些物质,主要分为以下几类:1. 电解质: 比如盐,它是离子的化合物,被水溶解后会产生Na+和Cl自由离子,从而实现溶解。
2. 极性溶质: 比如糖,它的分子结构中也存在正负极,能够与水分子形成氢键,进而溶解。
3. 非极性溶质: 比如油脂,它们分子结构中无极性,因此不能与水形成氢键,但部分油脂可能会形成乳浊液,在水中悬浮。
三、水溶解物质的机制水溶解物质的过程可以概括为:1. 物质与水分子碰撞: 溶质和溶剂(水)之间的分子发生碰撞。
2. 形成溶解速度形成 : 溶质分子被水分子包围,形成溶液。
溶解度:溶解度是特定温度下,一溶质在一定量的溶剂中最多能够溶解的物质量,指的是溶质和水在分子间形成数目最多的溶解剂形成液体条件。
四、水溶解作用在生活中的表现水的溶解作用无处不在,它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商业活动: 比如制作饮料、生产药品等都需要利用水的溶解性。
自然界: 雨水溶解土壤中的养分,为植物生长提供营养;大自然的水循环也离不开水的溶解作用。
生物体: 人体血液中溶解了氧气、营养物质,还能将废物排出体外,都是依靠水的溶解性。
五、总结水是生物体的生命之源,它不仅具有清凉解渴的功能,而且是物质的溶解媒介,干预进取于承载着地球上的生命,理解水的特性和溶解作用,可以更好地了解我们的世界,保护我们的环境。
首师大版小学科学《水能溶解一些物质》说课稿
首师大版科学《水能溶解一些物质》说课稿(一)一、教学背景与教材分析《水能溶解一些物质》是首师大版小学科学课程中关于物质性质与变化的重要章节。
本节课的内容旨在帮助学生理解溶解的概念,掌握一些物质在水中溶解的基本特性,并能够通过观察和实验,加深对溶解现象的认识。
二、学情分析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已经接触了一些关于物质的基本概念和性质,但对于溶解现象的理解可能还停留在直观感受的层面。
因此,本节课需要重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和讨论,深入理解溶解的本质和特性。
三、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理解溶解的概念,知道一些物质在水中可以溶解,一些物质不容易溶解。
2.能力目标:学生能够观察和描述食盐、沙、面粉等物质在水中的溶解现象,并能用过滤装置分离固体与水的混合物。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观察和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科学态度。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观察、比较、描述食盐、沙和面粉三种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情况,并能用语言进行描述。
2.教学难点:比较食盐、沙、面粉在水中的变化有哪些异同,并能用过滤法把沙和面粉从水中分离出来。
五、教学方法与手段本节课将采用观察法、实验法和讨论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通过实验操作和记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验素养;通过讨论和交流,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和合作能力的提升。
六、教学过程设计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些溶解现象的图片或视频,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观察实验:指导学生进行食盐、沙、面粉在水中的溶解实验,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3.讨论交流:组织学生分享观察到的实验现象,讨论不同物质在水中溶解的异同点。
4.总结提升:引导学生总结溶解的概念和特性,强调观察和实验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
5.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练习题和观察记录任务,巩固学生的学习效果。
七、教学资源与准备本节课需要准备的教学资源包括:实验器材(烧杯、水槽、搅拌棒、滤纸、过滤装置等)、实验材料(食盐、沙、面粉等)、教学课件等。
教科版科学四上水能溶解一些物质说课稿件
《水能溶解一些物质》讲课稿敬爱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日我讲课的内容是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溶解单元《水能溶解一些物质》一课。
下边我将从教材剖析、学情剖析、教课目标、教课策略、教课过程、板书设计、反省等几个方面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教材剖析我今日讲课的内容是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溶解单元的第一课《水能溶解一些物质》,本节是溶解单元的开端课。
这一课是在三年级初步认识水品的基础长进行学习的,为此后研究水是如何溶解物质,不一样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不一样及初高中将要学习到的“溶解度”等知识供给感性和理性的基础。
教材表现了三个活动:活动一,学生经过察看、比较食盐和沙在水中不一样的变化,认识溶解这一观点;活动二,经过察看面粉在水中的变化,加深对溶解和不溶解的理解。
活动三,经过学习使用过滤的方法,理解溶解的实质特色。
二、学情剖析四年级的学生关于溶解是有必定认识的,如把少许糖或盐放在水里,就会慢慢化掉,近似这样的现象学生们都比较熟习,一部分学生也听闻过溶解一词,甚至已经在生活中使用它,但还不可以正确地求情楚终究什么是溶解,也还不可以正确判断物质能否发生了溶解。
本课经过察看、比较食盐、沙、面粉在水中不一样的变化,发现溶解的主要特色,,并希望经过过滤发展对溶解和不溶解实质特色的理解和认识。
(鉴于以上我对教材和学情的剖析,依据教材的编排企图,联合学生的实质,我制定了以下教课目的,也是新课程倡导的三维目标)三、教课目的知识与技术:使学生认识有些物质能够溶解在水中,有些物质是不可以溶解在水中的,溶解了的物质是不可以从水中分别出来的。
过程与方法:察看和描绘食盐、沙、面粉在水中的溶解的现象,能使用过滤装置分别几种固体与水的混淆物。
感情态度目标:体验研究溶解与不溶解现象的乐趣,激发深入研究溶解问题的兴趣,培育学生的综合能力。
(以上就是我确定的三维目标,那么在教课中如何才能表现这些目标呢?我将采纳以下教课方法。
)四、教法剖析本课是一篇操作性很强的实验课,在教课过程中以学生的自主研究活动为主,对学生进行分组,采纳小组活动,让学生经历“提出问题——勇敢猜想——实验验证——得出结论”的过程,培育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察看描绘能力和归纳归纳能力。
水能溶解一些物质说课稿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水能溶解一些物质》说课稿一、教材分析(说教材)《水能溶解一些物质》是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一课,是溶解单元的起始课,主要是让学生初步感知溶解。
这一课的学习,为后面研究水是怎样溶解物质的以及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等知识提供感性和理性的基础。
本课教材呈现了三个活动:活动(一):食盐在水中溶解了。
学生通过观察、比较食盐和沙在水中的不同,认识溶解这一概念。
活动(二):面粉在水中溶解了吗?通过观察面粉在水中的变化,加深对溶解和不溶解的理解。
活动(三):通过学习使用过滤的方法,理解溶解的本质。
根据新课标要求和学生的认知水平,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知识目标:通过实验、观察和比较,知道一些物质容易溶解在水中,有些物质不容易溶解在水中,不容易用过滤的方法把溶解了的物质从水中分离出来。
探究目标:通过观察和实验能够对食盐、沙、面粉在水中容易溶解和不溶解的现象进行描述,能正确规范地进行过滤实验的操作,让学生经历“提出问题——引导猜测——实验验证——得出结论”的过程。
情感目标:体验研究溶解与不溶解现象的乐趣,激发深入探究溶解问题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根据教材内容和教学目标,我把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教学重点:观察,比较,描述食盐、沙和面粉在水中的溶解情况。
依据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认知结构,我将本课的教学难点确定为:教学难点:比较食盐、沙和面粉在水中的变化有那些异同以及用过滤的方法把沙和面粉从水中分离出来。
二、说学情溶解看似比较简单的一个生活现象,学生也有一定的生活经验,例如,学生常喝糖水,生病后常喝板兰根或感冒冲剂等,类似这种情况学生们都比较熟悉。
一部分学生也听说过“溶解”一词,但不知道就是口语中常说的“化掉了”,更不能准确地说清楚究竟什么是溶解,以及不能准确判断物质是否发生了溶解。
学情分析本课是一篇操作性很强的实验课,因此教学时,要尽量让学生亲自做实验,让学生在实验中观察、比较,理解什么是溶解,我先鼓励学生大胆猜一猜,表达自己的想法,然后再通过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
教科版科学四上《水能溶解一些物质》说课稿及反思
教科版科学四上《水能溶解一些物质》说课稿及反思一. 教材分析《水能溶解一些物质》是教科版科学四上的一篇课文。
本课主要介绍了溶解的概念,以及水作为一种溶剂的特性。
教材通过生动的实验和实例,使学生了解到水能溶解许多物质,从而形成一种溶液。
同时,教材还引导学生思考溶解过程中的能量变化,以及溶液的性质。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素养,他们对溶解现象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实验操作、观察现象、分析问题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加强。
此外,学生在生活中接触过溶液,但对其本质特征的理解还有待提高。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理解溶解的概念,知道水是一种常用的溶剂,能溶解许多物质。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实验观察、数据分析,学会探究水溶解物质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培养对科学的兴趣,增强环保意识,学会珍惜水资源。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溶解的概念,水作为溶剂的特性。
2.难点:溶解过程中的能量变化,溶液的本质特征。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采用实验法、观察法、讨论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
2.利用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等教学手段,增强课堂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生活实例,引导学生思考水能否溶解一些物质。
2.实验探究: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水溶解不同物质的现象,记录实验数据。
3.数据分析:学生汇报实验结果,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水溶解物质的能力。
4.知识拓展:探讨溶解过程中的能量变化,引导学生了解溶液的本质特征。
5.总结: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教师进行点评和补充。
6.作业:布置课后实验和实践任务,让学生在生活中发现和探究水溶解物质的现象。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概念:一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
•溶剂:水(常用溶剂,能溶解许多物质)•溶解能力:水溶解物质的能力(受温度、压力等因素影响)•能量变化:溶解过程中可能伴随能量的变化•溶液: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具有特定的性质八. 说教学评价1.学生实验操作的正确性和观察现象的准确性。
教科版科学四上2.1《水能溶解一些物质》说课稿
教科版科学四上2.1《水能溶解一些物质》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水能溶解一些物质》这一节内容位于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2单元的第1课。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水是一种常用的溶剂,能够溶解一些物质。
教材中提供了多个实验活动,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体验溶解过程,观察溶解现象,从而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二. 学情分析面对四年级的学生,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操作经验和观察能力。
他们对溶解现象并不陌生,日常生活中也经常会接触到溶解现象。
但是,他们可能对溶解的概念、溶解的过程以及溶解的特点认识不够清晰。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需要注重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自己去发现和总结溶解的特点和规律。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水是一种常用的溶剂,能够溶解一些物质。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实验操作,提高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培养对科学的兴趣,学会用科学的方法去探索和解决问题。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水是一种常用的溶剂,能够溶解一些物质。
2.难点:溶解的过程和特点。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实验法、观察法、讨论法等教学方法。
同时,利用多媒体课件和实验器材,辅助教学。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生活中的一些实例,引发学生对溶解现象的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实验操作: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
3.观察与讨论:学生汇报实验结果,全班进行讨论,总结溶解的特点和规律。
4.知识拓展:引导学生思考溶解在其他领域的应用,如化学工业、日常生活等。
5.总结与反思: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总结,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点评。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水是一种常用的溶剂能溶解一些物质溶解的过程和特点八. 说教学评价教学评价主要通过学生的实验操作、观察记录、讨论发言等方面进行。
评价学生对溶解概念的理解,对溶解过程和特点的认识,以及对溶解现象的应用能力。
四年级科学上册 2_1《水能溶解一些物质》说课稿1 (新版)教科版
水能溶解一些物质一、说教材:我今天说的是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一课《水能溶解一些物质》,本节是溶解单元的起始课。
教材呈现了三个活动:活动一,学生通过观察、比较食盐、沙在水中变化的不同,认识溶解这一概念;活动二,通过观察面粉在水中的变化,加深对溶解和不溶解的理解。
活动三,通过学习使用过滤的方法,理解溶解的本质特征。
这一课是在三年级初步认识水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为今后研究水是怎样溶解物质的,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不同等知识提供感性和理性的基础。
根据新课标要求和学生的认知水平,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1、使学生经过亲身实验,细心观察实验过程,并能用自己的话描述几种固体与水的混合物。
2、使学生了解有些物质可以溶解于水中,有些物质却不能溶解于水中。
3、能用过滤的方法分离几种固体与水的混合物。
4、感知溶解了的物质是不能从水中分离出来的,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溶解问题的兴趣。
根据教材内容和教学目标,我把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观察食盐、沙和面粉在水中的溶解情况。
依据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认知结构,我将本课的教学难点确定为描述食盐、沙和面粉在水中的不同现象以及用过滤的方法把沙和面粉从水中分离出来。
二、说学情四年级的学生对于溶解是有一定认识的,例如,学生常喝糖水,生病后常喝板兰根或感冒冲剂等,类似这种情况学生们都比较熟悉。
一部分学生也听说过“溶解”一词,但不知道就是口语中常说的“化掉了”,更不能准确地说清楚究竟什么是溶解,以及不能准确判断物质是否发生了溶解。
三、说教法基于本课的教学目标以及小学生的学习特点,我坚持以科学探究为核心,以生为本,教师主导,以思维训练为主线安排本课教学,通过交流互动的方式,运用观察法、比较法、发现法、实验法进行探究活动,帮助学生在自己感兴趣的活动中自主地、愉快地探究学习,培养学生相互交流与合作精神,形成注重事实,敢于提出问题的严谨科学态度,发展能力,激发兴趣。
四、说学法1、探究学习。
通过实验观察对实验现象进行准确描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
《水能溶解一些物质》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说教材)
《水能溶解一些物质》是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一课。
本课是溶解单元的起始课。
教材呈现了三个活动:活动一,学生通过观察、比较食盐、沙在水中变化的不同,认识溶解这一概念;活动二,通过观察面粉在水中的变化,加深对溶解和不溶解的理解;活动三,通过学习用过滤的方法,理解溶解的本质特征。
这节课的学习将帮助学生发展他们关于溶解的概念以及观察和实验的技能,当学生们掌握了一些观察和实验的技能之后,他们就会在课外继续探究,并能有意识地去关注日常生活中的科学,学会科学的生活,从中培养学生参与活动时的科学态度、科学精神、科学行为习惯。
根据新课标要求和学生的认知水平,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过亲身实验,细心观察实验过程,并能用自己的话描述几种固体与水的混合物。
2、使学生了解有些物质可以溶解于水中,有些物质却不能溶解于水中。
3、能用过滤的方法分离几种固体与水的混合物。
4、感知溶解了的物质是不能从水中分离出来的,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溶解问题的兴趣。
根据教材内容和教学目标,我把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观察食盐、沙和面粉在水中的溶解情况。
依据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认知结构,我将本课的教学难点确定为描述食盐、沙和面粉在水中的不同现象以及用过滤的方法把沙和面粉从水中分离出来。
二、说学情
溶解看似比较简单的一个生活现象,学生也有一定的生活经验,例如,学生常喝糖水,生病后常喝板兰根或感冒冲剂等,类似这种情况学生们都比较熟悉。
一部分学生也听说过“溶解”一词,但不知道就是口语中常说的“化掉了”,更不能准确地说清楚究竟什么是溶解,以及不能准确判断物质是否发生了溶解。
学情分析
本课是一篇操作性很强的实验课,因此教学时,要尽量让学生亲自做实验,让学生在实验中观察、比较,理解什么是溶解,我先鼓励学生大胆猜一猜,表达自己的想法,然后再通过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
让学生在探究中发现,探究中感悟,较好地实现了小学科学课程的培养目标。
三、说教法
基于本课的教学目标以及小学生的学习特点,我坚持以科学探究为核心,以生为本,教师主导,以思维训练为主线安排本课教学,通过交流互动的方式,运用观察法、比较法、发现法、实验法进行探究活动,帮助学生在自己感兴趣的活动中自主地、愉快地探究学习,培养学生相互交流与合作精神,形成注重事实,敢于提出问题的严谨科学态度,发展能力,激发兴趣。
四、说学法
1、探究学习。
通过实验观察对实验现象进行准确描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语言表达
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2、自主学习。
指导学生以实际生活的经验和对教材的阅读,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使学生自主地获取知识
五、说课时:本课预设为2课时
六、说学具准备
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利用以下材料辅助教学:
教师演示实验器材:过滤装置
学生分组实验器材:每组3个烧杯,3根搅拌棒,食盐、沙子、面粉各一小包,简易过滤装置,滤纸,记录表
七、说教学程序
(一)情境导入,提示课题。
小明家来客人来了,要倒水给客人喝,但白开水淡而无味,小明就加点白糖。
接着拿来筷子搅拌下,发现糖不见了。
引出课题:《水能溶解一些物质》板书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我以生活中常见的生活情境导入,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注重了教学情境生活化,从孩子的经验出发,从孩子的生活出发,孩子的兴趣很高,能积极主动的进行到新课的学习。
让他们意识到生活中处处有科学。
同时还能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为学生能以饱满的热情进入下面的学习做好铺垫。
)
(二)设计实验,展开活动。
1、在这一环节中我设计了三个实验活动
活动一:食盐、沙在水中的状态
※提供实验器材,学生自己尝试做实验,自行观察食盐、沙子在水中的变化
※组长领取器材
1)介绍实验步骤,
A、将盐与沙子分别放入烧杯的水中;
B、用玻璃棒进行搅拌;
C、让两杯溶液静置一会儿。
(●将实验记录表格发给学生,强调学生注意观察实验现象,并记录实验中看到的现象填写在表格中)
水能溶解一些物质实验记录单
(设计意图:实验是一项探究性的活动。
通过学生实验、观察、比较食盐、沙在水中的状态,亲身体验溶解和不溶解的现象。
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动力,主动探索。
)
2)汇报观察结果(板书)
物质不搅拌搅拌后放置一会后
食盐颗粒慢慢变小颗粒慢慢消失颗粒消失
沙子不变不变不变
活动二:面粉在水中的溶解
1、学生实验:取一小匙面粉,放入一个盛水的玻璃杯内,静静观察一会儿,看看面粉在水里的变化,然后再用筷子轻轻搅拌一会儿,观察面粉在水中的变化。
2、组织讨论汇报:怎样描述面粉在水中的状态呢?面粉在水中溶解了吗?填写记录单(二)
水能溶解一些物质实验记录单
组长:组别:日期:
物质不搅拌搅拌后放置一会后
食盐颗粒慢慢变小颗粒慢慢消失颗粒消失
沙子不变不变不变
面粉不变分散在水中沉淀在水底
3、汇报观察结果(板书)
面粉不变分散在水中沉淀在水底
(设计意图:采用提问设疑的方法提出,面粉在水中溶解了吗?在实验中面粉的出现带来了新的问题,面粉在水中的变化到底更接近于沙还是食盐呢?面粉溶解了吗?引导学生进一步观察和比较)
第二课时:
4、我们观察到有些物质在水中溶解了,有些物质在水中没有溶解,其实我们还能用过滤的方法来进一步观察。
这就是过滤器。
(出示过滤装置:铁架台,漏斗,烧杯,滤纸,玻璃棒)介绍过虑装置(图示一)
(设计意图:在小学阶段科学实验教学中,介绍科学实验器材是必不可少的一步,而且是指导学生进行科学实验操作的关键一步。
学生得到材料却不知道如何使用,在他们手中材料也就成了玩具,失去了材料的意义。
)
3、讲解过滤实验的步骤和注意点。
过滤实验中要注意做到“一贴,二低,三靠”。
(图示二)
第一步,折滤纸。
在过滤前,我们先要准备好滤纸,要将滤纸对折两次,沿一条边打开,放入漏斗中。
滤纸要紧贴漏斗内壁,这叫“一帖”。
第二步,过滤。
过滤时,漏斗的颈部要靠住烧杯的内壁。
这是“三靠”中的第一靠。
要把玻璃棒下端要靠在三层滤纸一边,这是第二靠。
然后把待过滤的液体倒入漏斗中,倒液体时,烧杯嘴要靠在倾斜的玻璃棒上;这是第三靠。
倒液体时还要注意,你们看滤纸的边缘是低于漏斗边缘;那么我们倒下去的滤液液面一定要低于滤纸的边缘。
否则,液体就会不经过滤纸直接漏到下面。
这就是“二低”。
(设计意图:过滤实验是一个要求很高的实验。
必须按要求做才能把不溶解于水的物质分离出来。
)
过滤装置的使用(图示二)
(设计意图:在这个环节中,我利用图画方便学生观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过滤这个难点变得生动有趣,容易记忆、理解和掌握,也为下一步学生分组实验的正确操作提供了帮助,确保分组实验效果的成功率,增强实验的实效性。
学生们在实验活动中,不但能加深对自然科学知识的理解还可以培养他们的科学协作精神。
)
5、学生分组实验:分别过滤三个烧杯中的特质,并观察滤纸,汇报观察结果。
水能溶解一些物质实验记录单(三)
物质不搅拌搅拌后放置一会儿过滤后
食盐颗粒慢慢变小颗粒慢慢消失颗粒消失没有出现颗粒
沙不变不变不变沙留在滤纸上
面粉不变分散在水中沉淀在水底面粉留在滤纸上
6、过滤法得出:面粉不溶于水。
六、整理总结
物质均匀地稳定地分散在水中,不会自行沉降,不能用过滤的方法把溶解了的物质从水中分离出来。
七、板书
1、水能溶解一些物质
物质不搅拌搅拌后放置一会后过滤后
食盐颗粒慢慢变小颗粒慢慢消失颗粒消失没有出现颗粒
沙子不变不变不变沙留在滤纸上
面粉不变分散在水中沉淀在水底面粉留在滤纸上
肉眼看不到颗粒
溶解没有沉淀
不能用过滤方法分离
本节课中,我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到实验中,并为他们提供实验探究机会。
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
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
同时,也极好地发展了学生的探究能力。
今天我的说课到此为止,请各位专家和评委指正!谢谢!
二〇一二年九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