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章 电催化过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适中的M-H键的强度对应的催化剂活性最高
2.氢气氧化的电催化剂
(1)贵金属:铂系金属及其合金
(2)非贵金属:Mo,Nb,Ag,Cu,Ni等
(3)复合材料:如PEMFC电池中H2 氧化的催化剂
--Pt-WO3
§2.3
氧电极反应的电催化
一、氧气还原反应的电催化 二、氧气析出反应的电催化
一.氧气的电催化还原
2.媒介体应具有的主要性质:
能稳定吸附或滞留在电极表面; 氧化-还原电势与被催化反应的 电势接近; 呈现可逆电极反应的动力学特征, 且氧化态和还原态均能稳定存在; 可与被催化的物质之间发生快速 的电子传递; 一般要求对氧气惰性或非反应活 性 总反应:A + ne B
O + ne
R
R + A→ O + B
Hg .
Tl Cd .
.
. .Ta Au . .Cu .. Nb Ni . . Ag W Pt . .
Mo .
Al .
Rh
260 270 280 290 300
M-H 吸附键能/kJ.mol-1 氢气析出反应的交换电流密度io 与M-H吸附键强度的关系曲线
⒊析氢反应的电催化剂 电催化剂的性能取决于四个因素:电子因素、 空间因素、结构因素和吸附因素
其中:ilim是有催化剂时的极限电流,ilev是空白电极时的 极限电流
ilev = 0.62nFADR2/3υ-1/6cRbω1/2 (2)
ik = nFkAΓcRb (3)
说明: ω为转速,k为催化反应的速率常数,A为电极的几何面积,Γ为电极
表面上催化剂的浓度,n为电极反应的电子交换数,cR为基体溶液中反应物R 的浓度,F为法拉第常数,D为反应物R的扩散系数,b为反应级数
ω 0 , ilim = 0.62nFADR2/3υ-1/6cRbω1/2(直线)-浓差极化相关
第三步:
1mmol/L
作Koutecky-Levich图
(较高转速下)-混合控制
2mmol/L
Ilim-1
实验测得的截距与反应
物浓度成反比:
4mmol/L
而截距= (nFkAΓcRb )-1 求
得b=1
或发生歧化反应:
2H2O2→2H2O+O2 碱性溶液中: O2 +H2O+2e →HO2- +OH (催化分解) Ψθ = -0.065V
HO2- +H2O+2e→3OH -
Ψθ = 0.867V
(2) 氧气与电极表面的作用方式对还原途 径的影响
氧分子在电极相表面吸附的方式
侧基式(Griffiths)
实例:聚苯胺修饰电极对抗坏血酸的催化氧化研究
第一步: 测定同一浓度下不同转速时的稳态极化曲线 改变浓度,重复上述过程
3 2 1
φ
第二步: 作Levich图
Levich图
4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mol/L
ilim
2mmol/L 1mmol/L
ω
, ilim=
nFkAΓcRb
ω1/2 定值(与浓度有关)-催化反应相关
解离-吸附方式 : ①化学解离-吸附
2M + H2→M-H + M-H
②电化学解离-吸附
M + H2 →M-H + H+ +e (酸性介质)
吸附氢的电化学氧化
M-H→H+ +e
M-H+OH - →H2O+e
(酸性介质)
(中性或碱性介质)
㈡氢气氧化反应的电催化 1.不同电极的催化活性与M-H键强度关系:
--运用光谱技术(例如现场的红外光谱)检测催化
反应发生时产物或活性中间体初始形成的电势、或毒 化物种消失的电势等 --判别在所研究的催化剂上电极反应发生的电势。
§2.2
氢电极反应的电催化
一、氢气析出的电催化
二、氢气氧化的电催化
一.氢气析出的电催化
㈠氢气析出的过程: ⒈液相传质步骤: 酸性介质:
㈡析氢机理
⒈迟缓放电理论:
电化学反应是整个析氢反应过程的控制步骤。 ⒉复合理论: 复合脱附步骤是整个析氢反应过程中的控制 步骤。
⒊电化学脱附机理:
电化学脱附步骤是整个析氢过程的控制步骤。
㈢氢气析出的电催化
在不同电极上氢气的析出存在不同的过电势,而η 的大小反映了电极催化活性的高低。 ⒈η与金属电极材料 η=a+blgi
方式一:复合脱附步骤 MH+MH→H2
--该反应的本质是化学转化反应
方式二:电化学脱附步骤
在电极表面上,由另一个H3O+ 离子在吸附氢原子的位置上 放电,从而直接生成氢分子,并从电极表面上脱附下来:
MH+H3O+ +e→H2+H2O+M
(酸性介质)
MH+H2O+e→H2+M+OH - (中性或碱性介质)
3.种类:
异相电催化
氧化—还原电催化 均相电催化
氧化—还原异相电催化 (1)优点:简单电子反应、用量少、速度快、无需分离. (2)应用事例:
a.甲苯→苯甲醛(氧化反应)
Mn+→M(n+1)+ + e
4M(n+1)+ +C7H8 + H2O→ 4Mn+ + C6H5 -CHO + 4H +
反应在Mn + / M (n+1)+ 电对的电势下发生
(二)非氧化—还原电催化:
催化剂本身在催化过程中并不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A M S
A
→ B + ne
M
B
蛋白质和酶的催化反应,了解,10min
二、影响电催化性能的因素
• 电催化剂的性能具备的特点:
– 催化剂有一定的电子导电性。 – 高的催化活性。 – 催化剂的电化学稳定性
影响电催化活性的因素
第四章
电催化过程
§2.1 §2.2
电催化原理 氢电极反应的电催化
§2.3
§2.4
氧电极反应的电催化
有机小分子的电催化氧化
§2.1 电催化原理 一、电催化的类型及一般原理 三、影响电催化性能的因素 三、评价电催化性能的方法
概述
1、电催化的定义
在电场作用下电极表面或液相中的修饰物促进或 抑制电极上发生的电子转移反应,而电极表面或溶液 相中的修饰物本身并不发生变化的化学作用.
Pt
Ru
㈡旋转圆盘(环盘)电极法
研究电催化反应动力学的一种比较实用的定 量方法,可确定反应历程、表观反应速度常数。
1.原理 : 1)电极过程:受电子传递与液相扩散共同控 制,为混合控制的动力学过程
⑵动力学方程(Koutecky-Levich方程)
ilim-1 = ik-1 + ilev-1 (1)
⑴超低过电势金属,a:0.1~0.3v
⑵中等过电势金属,a:0.5~0.7v
⑶超高过电势金属,a:1.0~1.5v
2.电极材料对H2析出与M-H键强度的关系:
H2析出反应的最大速率发生在M-H键强度为中 等值时的情形。
-6
-4 lgi0/A.m-2 -2 0 2 4 6 230 240 250
.
Pb
• 电催化剂的结构和组成 • 电催化剂的氧化-还原电势 • 电催化剂的载体对电催化活性的影响
• 电催化剂的表面微观结构和状态、溶液 中的化学环境
五.评价电催化性能的方法
1. 循环伏安法 2. 旋转圆盘(环盘)电极法
3. 计时电流法
4. 稳态极化法
5. 光谱法等
㈠循环伏安法
1.原理:
2.作用:
⑴ 快速观测在较宽的电势范围内发生的电极反应,为电催 化过程的研究提供丰富的信息。 ⑵计算电催化反应的热力学和动力学参数,评价催化剂电 催化活性的高低。
3、电催化与常规化学催化反应的区别
反应时,在反应界面上电子的传递过程存在本质差别。 常规化学催化: 反应物和催化剂之间的电子传递是在限定区域内进行的, 既不能从外电路中输入电子,也不从反应体系中导出电子。 电子的转移无法从外部加以控制。 电催化: 利用外部回路控制过电势,使反应速度容易控制。
1.氧气还原的机理 ⑴氧气在不同电极上还原的两种可能途径: ①直接四电子反应途径 酸性溶液:O2 +4H+ +4e→2H2O Ψθ=1.229v
碱性溶液:O2 +2H2O+4e→4OH -
Ψθ=0.401v
②两电子反应途径 酸性溶液中: O2 +2H+ +2e→H2O2
Ψθ=0.67v
H2O2 +2H+ +2e→2H2O Ψθ=1.77v
ω Koutecky-Levich图
-1/2
催化反应对抗坏血酸是一 级反应。
㈢计时电流法:
评价催化剂活性和稳定性的一种重要方法 •实例
I0
100 dI 毒化速率= (% / s ) I0 dt
催化剂 c
(%/s) 0.00217
b
a
0.00190
0.00145
H2SO4 溶液中甲醇在3种催化剂上的计时电 表明a催化剂对甲醇氧化有最好 的电催化活性、稳定性和抗毒 流曲线(25℃,电势:0. 7V) 化能力.
H3O+(溶液本体)→H3O+(电极表面附近液层)
中性或碱性介质:
H2O或OH-(溶液本体)→H2O或OH- (电极表面附近液层)
⒉电化学反应步骤: 电化学还原产生吸附于电极表面的氢原子。 酸性介质: H3O+ +e+M→MH+H2O 中性或碱性介质: H2O +e+M→MH+OH -
3. 脱附步骤
改变电极电势,可以控制氧化或还原反应的方向。
输入的电流可以用来作为反应速度的依据。 反应前后的自由能变化幅度大。
4、电催化反应与常规电化学反应的区别
电催化反应 基于电化学反应,在电极上修饰表面材料及催化材料,产生 有强氧化性或还原性的活性物种,从而提高电化学氧化还原
的速度。
一般电化学反应
较为简单的电极过程,生成产物的效率明显低于电催化反应。
端基式 (Pauling) 桥式
O O -O M
⑴侧基式
O -O
O
M
⑵端基式
M
⑶桥式
M
大多数金属:氧以端基式吸附形式吸附,O2以二电子途径还原。 金属铂:氧以侧基式和桥式吸附为主,O2以直接四电子途径被还原。
2、电催化的本质:
通过改变电极表面修饰物(或表面状态)或溶液相中的
修饰物,大范围的改变反应的电极电势与反应速率,使电极除
具有电子传递功能外,还能促进和选择电化学反应. 影响因素 不仅与催化剂的活性有关,还与电场及电解质的本性有关;
高电场强度对参与电化学反应的粒子具有明显的活化作用, 活化能大大降低,可以在远比通常化学反应低得多的温度下 进行。
(四) 稳态极化法
通过施加一定的电势(或电流)于催化电极上,然 后观测电流(或电势)随时间的变化,直到电流
(或电势)不随时间而变化(或随时间的变化很小)时,
记录下电势—电流的关系曲线。
电催化活性和稳定性最实用的方法
•实例
甲醇的H2SO4溶液在
三种不同催化剂电
极上的线性扫描曲 线(25oC)
㈤光谱电化学法:
由1,2,3式得
ilim-1 = (nFkAΓcRb )-1 + (0.62nFADR2/3υ-1/6cRbω1/2 ) -1
可知:
ilim-1与ω-1/2为直线关系,截距、斜率均与反应物浓度呈反比。 其中截距= (nFkAΓcRb )-1 ,从截距与浓度关系可求反应级数 斜率= (0.62nFADR2/3υ-1/6cRb) -1 ω , ilim= nFkAΓcRb ; ω 0 , ilim = 0.62nFADR2/3υ-1/6cRbω1/2
3.循环伏安曲线的分析
某种催化剂能对电极上发生的氧化反应起催化作用, 体现在循环伏安图上就是E pa 负移(即η↓) 或E pa 基本 不变,而i pa↑.
Ipa
Epa
•实例:甲醇的电催化氧化
PtRu
PtRu:起始氧化电 位相对于单纯Pt负 移 了 0.13V, 甲 醇 氧 化峰峰电流大幅上 升。 结论: PtRu对甲醇氧化有 较高的电催化性能 单纯的Ru对甲醇无 催化氧化活性。 Ru的加入对Pt有明 显的改善作用。
一.电催化的类型和原理
电催化的类型: 氧化—还原电催化, 非氧化—还原电催化 (一)氧化—还原电催化
1. 定义:
媒介体本身发生了氧化—还原反应。
其电极过程如下图所示
氧化—还原电催化图解过程
媒介体
O 产物(B)
O + ne
R
M
S
R + A→ O + B
R 反应物(A)
总反应:A + ne B
中间产物
--电化学脱附 : M-OH+H3O+ +e→H2+H2O+M-O (酸性介质)

M-OH+H2O+e→H2+M-O+OH -
(中性或碱性介质)
二.氢气氧化反应的电催化
㈠氢气的阳极氧化过程
⑴ 分子氢溶解于溶液中并向电极表面进行扩散; ⑵ 氢分子在电极表面上解离-吸附,形成吸附氢原子; (3) 吸附氢的电化学氧化
⑴过渡金属及其合金
活性最高的是Pt、Rh等贵金属(i0大)
中等活性的是Ni、W、Mo等
Pb、Hg、Tl、Cd等电催化活性最差
⑵金属氧化物
H2在低η下析出时,金属氧化物呈现出较高的稳 定性。其反应机理是EE机理:
--H3O+或H2O放电 :
H3O++e+M-O→M-OH+H2O 或 H2O+e+M-O→M-OH+OH (酸性介质) (中性或碱性介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