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电影观后感---俄罗斯影视艺术欣赏论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俄罗斯电影观后感---俄罗斯影视艺术欣赏论文首先要感谢老师开了这门课,让我们欣赏了很多优秀的俄罗斯影片。更从您那里更多地了解了俄罗斯,对于您说的一些风土人情更是心向往之。
俄罗斯对我们来说,是个遥远而略带神秘的地方。她有美丽的风光、肥沃的黑土地,丰富的文化遗产、宜人的异国风情,她曾是我们前辈神往的国度。其中的圣彼得堡更具皇家风范,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第八位受欢迎的旅游城市。俄罗斯国内交通十分发达,而且价格比国内低许多。学生可以经常利用假期,打起背包,乘火车、飞机、轮船游览俄罗斯历史名城和风景胜地,甚至还可以去东欧,西欧转一圈。城市中博物馆、图书馆众多,这是俄罗斯人尊重历史,尊重知识的具体体现。
俄罗斯的文化艺术在世界占有一席之地,柴可夫斯基的音乐,普希金的诗歌,托尔斯泰的小说,列宾的绘画、大剧院的芭蕾舞都是世界艺苑瑰宝,影响着一代又一代青少年对艺术的神往。
而俄罗斯电影也是很优秀的,俄国1908年始有电影,第一批艺术片出现于1916年,1919年列宁签署电影国有化法令,这是苏联电影事业的开端。而其电影发展道路我就不一一传述了,近年来随着经济情况的改善,俄罗斯电影的数量与质量在不断提高,电影业正在逐步走出困境。
20世纪的俄罗斯承传了自身的文化传统,而文学则形象地反映出俄罗斯复杂的民族性格和民族精神,就苏联电影来说,它的发展显然离不开俄罗斯深厚的文学基础,可以说它是在俄罗斯富丽的文学传统浸淫下成长发展起来的,从内容到形式上处处都折射出了俄罗斯文学深沉、辽阔的艺术底蕴和壮丽忧郁的抒情现实主义特色。苏联电影以其鲜明的文学性特征区别于其他不同类型的电影。特别是"诗电影"和"散文电影"的创作与发展,深深地影响了后世的电影创作。
电影的文学性是指电影作品从整体上所体现出来的文学精神和韵味,它有别于纯粹的商业电影和戏剧式电影。在电影诞生初期,苏联的电影大师们就反复研究学习俄罗斯的文学传统和创作经验,并从文学创造的角度着力探索电影如何运用电影的影像和视觉表现力来地描绘生活。在默片时代的高潮期,爱森斯坦、普多夫金、库里肖夫、杜甫仁科等一批年轻的电影艺术家在批判法国"先锋派电影"的基础上,富于创造性地实验和发明了电影的镜头剪辑,并揭示了这种剪辑技巧在艺术创作中所显示出来的隐喻、对比、以及理性揭示的巨大艺术表现力,他们把这种关于电影镜头的剪辑组接技术称为蒙太奇。电影蒙太奇可以象文学那样具有艺术典型化的创造作用、对形象内涵的理性揭示和表现功能。当时爱森斯坦等人对蒙太奇的探索实际上是想找到电影艺术对现实生活的深刻的表现力,并创造一种艺术性的电影,为此他们创立了以社会主义美学思想为基础的"诗的电影"学派,并奠定了苏联电影的文学风格。爱森斯坦正是根据原始艺术、古典悲剧、托尔斯泰的经验以至世界艺术的全部经验概括出这种手法的。也正是由于此,在他们的电影中洋溢着浓郁的文学色彩。爱森斯坦拍摄的《战舰波奖金号》和普多夫金拍摄的《母亲》等影片则标志着"诗的电影"的诞生。俄罗斯19、20世纪的经典文学作品依旧是影视剧题材的重要源泉。俄罗斯的观众了解并热爱自己的文学。当他们看到海报上出现《安娜?卡列尼娜》《日瓦格医生》《大师与玛格丽特》这些熟悉的字眼时,决不会无动于衷。2003年,著名导演В.鲍尔特科将陀斯妥耶夫斯基的小说《白痴》搬上了荧屏。该片获得了观众和评论家的一致赞誉。而公众对他执导的另一部电视剧《大师与玛格丽特》的态度则褒贬不一。该片上映时虽然是万人空巷,但有人认为,这是布尔嘉科夫和他的小说的魔力。但鲍尔特科显然没有足够的拍摄资金来展现布尔嘉科夫笔下描写的栩栩如生的魔鬼世界。
为了使电影能够象诗那样去表现出浓郁的情绪性和鲜明的"俄罗斯忧郁":早在20世纪三十年
代爱森斯坦就拍出了《白静草原》,尽管这部影片在当时遭受到了极左思想的批判,但它仍表现出爱森斯坦对电影的诗意情绪化进行的深入不懈探索。影片并没有详细具体叙述一个故事,而是运用多样化的电影语言手段去表达和挖掘影片的内涵。本片按照爱森斯坦的说法就是影片的"绝大部分材料都是采用非现实主义手法处理的",这里有表现主义、超现实主义、象征主义、隐喻、借喻、假定性等手法,这些丰富多样的表现技巧使影片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影片还特别突出了影像造型的电影元素作用,环境、布景、照明等成为超越演员表演和对白的重要的剧作手段。在影片中"爱森斯坦没有把大自然意识形态化,而是赋予它以灵性。他的仁慈厚道的俄罗斯中部地带并不是冷漠无情的,他发怒、欢乐、和悲伤。在那里整个人类世界都是自由自在的。"
"散文电影"是苏联另一极富文学色彩的电影体裁形式。散文电影是通过人物的形成过程去体现主题思想,塑造血肉丰满的人物形象,其表现手法体现了散文创作的"形散神凝"的特点。这也是戏剧与小说的共同美学要求。戏剧有其时空局限,强调对话,视点固定等特性;小说也有其时空跳跃,结构灵活,重视抒情和描写以及插叙等特性:散文电影也就是借鉴了小说与戏剧的艺术表现特点,并以更加纪实的方式使影片能真实的反映现实生活,表现人的丰富多彩的性格特征。其中早期影片有:罗姆的《列宁在十月》、《夏伯阳》;艾尔姆列尔的《伟大的公民》,以及格拉西莫夫的《七勇士》、《教师》等影片。
我对俄罗斯电影最深刻的就是其中的战争片,其中卫国战争是俄罗斯人民一个永无终结的话题,但对年轻一代的导演来讲已是相当遥远的历史了。他们更乐于从贴近当代的战争题材中寻找灵感,如:年轻导演巴拉巴诺夫今年推出的《战争》讲述的是两名孤胆英雄深入车臣,解救一名被车臣武装分子劫为人质的外国人的故事。影片因以现实主义手法再现了战争的残酷而引起轰动,观众趋之若鹜,放映时场场爆满。而费奥多尔?邦达尔丘克的处女作《第九连》则选择了让俄罗斯人至今
感到心痛的阿富汗战争。《第九连》的故事发生在1988-1989年之交,距苏联从阿富汗全面撤军只剩下几个月的时候,7名应征入伍的年轻人在经过了一个毫不留情的魔鬼准尉几个月的"地狱式"训练之后,奔赴阿富汗战场。影片展现了年轻战士们冲锋陷阵、视死如归的英勇精神,也揭露了阿富汗战争的残酷和"无用"。影片结尾告诉人们:俄罗斯小伙子们的鲜血白流了。为一个"无用"的战争值得这样去送死吗,这是观众离开电影院时不禁要默默思考的问题。
俄罗斯战争片中往往出现这个的场面,前面是残酷的战争场面,而战争后的生活却很悠闲,大家都在非常自在地生活。我对这个印象异常深刻,而更加深刻的是尤其当我回想苏联或者俄国电影的时候,我头脑中经常闪现出的是妇女的形像--扎着黑色的头巾,眼中满是忧郁,在村口或者路口,目送着她们的儿子或者她们的丈夫到前线去,那样一种无语的期待,那样一种能够担当一切苦难的特写,我认为这样一种文化所铸造的精神和品质目前依然在俄罗斯民族身上体现着,他们将来的经济和科技的发展肯定和这个国家、这个民族的这种内在的精神是有关的。对我的心灵产生了深深的震撼。
看了这么多俄罗斯影片,丰富了我们的文化生活,拓展了我们对于俄罗斯的了解,对于我们内心的改造也有深刻的影响。电影导演塔尔科夫斯基曾经坦言,心中最深的忧虑是"我们文化中精神空间的贫瘠。我们拓展了物质财富的领域,却剥夺了人的精神维度,对其威胁置之不顾。"然而他深信,"一个人能够重建他与自己灵魂源泉的盟约,以此恢复他与生命意义的关系。而重新获得道德完整性的途径是在牺牲中奉献自己。"相信俄罗斯影视欣赏已经取得了这样的成功。总之概括为一句非常单薄的话,非常感谢老师给我们开了这门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