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角形的中位线》评课
三角形的中位线--点评(张英威)
《三角形的中位线》点评
三角形中位线定理在图形证明和计算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因此,本节课能够立足平行四边形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的直接应用,将问题分析,训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作为教学重点,具有较高的立意。
本节课以实际问题为背景作为引入,体现了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
在引入新课的同时,得到了三角形中位线的定义,并通过画一画、与三角形中线对比等方式,加深了对概念的理解。
在认识了三角形中位线的概念之后,教师不是直接提出三角形中位线定理再证明,而是给学生独立思考的的空间,让学生观察、猜测、度量等活动鼓励学生们大胆猜想(作为八年级的学生已具备这样的能力),接下来不惜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思考、交流时间,鼓励学生尝试不同的证明方法,拓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和谐、愉悦的氛围中师生共同经历定理的证明过程,使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得以落实。
在定理证明的过程中,教师注重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还课堂给学生,让学生走上讲台,分享问题分析的思路、证明的方法。
教师的适时总结、评价,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归纳方法,建立模型;生生间的评价也能使学生深刻理解分析问题的思路。
同时,教师有效地、适当地运用了信息技术手段辅助教学,帮助学生认识各种方法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课堂生成教师也能够机智、智慧地捕捉与利用。
习题设计简洁、针对性强,尤其是开放问题的设计,使学生既能很好地理解与应用中位线的定义与性质,又能挖掘中点在解决此问题时的作用。
小结部分体现了本节课所经历的学习过程,动画演示让学生再次认识定理证明的本质,使转化思想得到进一步升华,引发学生更深层次的思考,有效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
第 1 页。
青岛版八年级数学下册《三角形的中位线定理》评课稿
青岛版八年级数学下册《三角形的中位线定理》评课稿一、课堂总体评价《三角形的中位线定理》是八年级数学下册的一堂重要课程,通过对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的学习,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三角形的性质和定理,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设计合理,教学方法灵活多样,学生参与度高,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二、教学目标分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理解三角形的中位线定理的含义; 2. 掌握中位线的定义和性质; 3. 能够应用中位线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4.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理解并掌握三角形的中位线定理的含义; 2. 能够应用中位线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设计与实施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分为以下几个环节:导入新知识、理论解释、实例演示、练习巩固和课堂小结。
4.1 导入新知识为了引发学生的兴趣和主动参与,我选择了一个简单而有趣的导入方式。
我设计了一组题目,让学生通过观察图形找规律,从而引出中位线的概念。
例如,我给学生展示了三条不同长度的线段,让他们观察并找出这些线段的共同特点。
通过这样的引导,学生将逐渐意识到三角形中位线的存在。
4.2 理论解释在导入之后,我会对中位线的定义和性质进行详细的解释和讲解。
首先,我会给学生呈现一个标准的三角形示意图,引导他们理解中位线的含义。
然后,我会解释中位线的定义:连接一个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和对边中点的线段,称为中位线。
接着,我会讲解中位线的性质:中位线的两个中点相等,并且中位线平分三角形的面积。
通过实例演示和生动的语言描述,我会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并记忆这些理论知识。
4.3 实例演示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中位线定理的应用,我会给他们展示一些实例,并详细解答和讲解。
例如,我会呈现一个没有标注中位线的三角形示意图,然后引导学生根据中位线的定义自行添加并标注中位线,进而分析中位线的性质,并解决相关问题。
三角形的中位线--点评
课例点评本节课教师对教材在整个学段的地位和作用理解准确,把控到位。
目标定位符合课程标准要求,精准、具体、适合自己学生的认知能力,使绝大多数学生达得到、够得着、可操作性强、易掌握的课例设计。
教学过程设计合理、方法灵活。
引入课程时选用当地社会发生的热点话题(2014年,因兰化天然气管道破裂,造成威立雅2号管线水质污染,使得饮用水笨含量超标事件……)设置问题情境,抓住学生心理需要,激发学生共鸣,引起兴趣,并从中抽象出数学学科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和尝试解决,使学生试着从已有数学知识出发解决问题,进而思考更多、更新的解决办法并进行探索,从而引出新的数学知识的学习与构建,自然流畅,目标明确。
在课堂实施环节中教师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以问题为引导,使学生以主动思考、自我建构、小组合作、相互质疑等方式动手、动口、动脑。
借助适当的图形变化获得猜想与联想,再通过演绎推理给出证明。
让学生经历了完整的“发现问题—提出猜想—演绎推理”的过程,体现研究几何问题的“基本套路”,培养了学生的直观想象、逻辑推理等素养。
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能适时跟进点拨、释疑、精准讲解、稳步推进。
整个过程环节相扣,层层递进、张弛有度,学生参与度高,课堂气氛活跃,能充分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学科意识和学科思想。
从课堂测评看,收到了很好地效果。
从整体看,是一节好课。
对任何一位教师而言,我们对每一节课的追求是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就这节课而言,个人认为也有可改进的地方。
如:在提出测量水管长度问题后,学生把它作为直角三角形的斜边构建直角三角形,那么如果教师适时提出把其构建在直角边中是否可行?进而再引导学生构建在平行四边形中能否解决问题,这样就会将已有知识和新学知识很快地联想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学科意识。
三角形的中位线复习课评课
三角形的中位线复习课评课评《三角形的中位线》复习课这节课学习形式上新颖,先给学生设定了四个学习任务提纲,让学生认真的去完成。
因此整堂课上,学生是既动脑又动手,气氛活跃,课件制作,内容安排独到好处。
通过猜想和实验,得出三角形的中位线的性质。
第四个学习任务提纲对于四边形的四边中点构成的四边形作了详细的归纳,使学生通过例题的证明方法,找到了构成四边形只与原四边形的对角线有关的规律。
这节课,一个重要特征是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教师始终是指点、引导、不包办,这是我们一代老师学习的榜样。
供参考的有,一是:时间安排上还不够合理,有点虎头蛇尾,精彩开始,草草收场的感觉。
二是:开始时,可否省去中线这部分内容,整节课可更突出主题——中位线。
三是:探索、猜测之前是否再安排一点具体简单的动手操作题,先感性的对三角形的中位线具有的性质有一个认识,再转入一般化。
四是:第四个学习任务提纲的探索二的归纳,是否可通过书本的例(探索一)后,用动画的形式来展示效果会很好,至少比实际上课时间上可更省些。
五是:对于具体问题时,学生还是有许多用全等来解决的,这说明学生对三角形中位线还有排异性。
教师应举一例来比较,说明两者皆可解决,但各有优劣,应让学生懂得新知识的重要性。
评三角形中位线本节课教学目的明确,教学过程清晰,教学形式符合学科、学生特点,启发诱导符合学生实际。
且引入方面很有独特之处,教学环节紧凑,四个阶段学习任务明确。
第一阶段通过探索,即通过从实践(画三角形中线)-认识-再实践(中线与中位线的区别)的过程中得到三角形中位线的定义(学生初步认识――猜想),然后老师进一步讲评得出定义。
(在讲定义中不清,连结三角形两边中点的线段,而不是连结三角形两边中点的连线),第二阶段猜想的论证,即在得出结论前,通过多媒体动画的手段(拼画活动),不但说明猜想的正确性,而且缩短了学生认知的“潜在距离”,同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口尝到了一种成功的喜悦。
第三阶段定理的应用:通过练习和题中题的方法对三角形中位线定理有更进一步的理解,第四阶段符合当前新课程的理念,开展自主探究活动,对“顺次连结四边形各边中点所得到的四边形是什么四边形”的问题进行系列合作的探究,通过讨论、交流、归纳等,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和开拓创新精神的能力。
华师大版九年级上册《三角形的中位线》教案与反思
华师大版九年级上册《三角形的中位线》教案与反思《华师大版九年级上册《三角形的中位线》教案与反思》这是优秀的教学设计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一、学生知识状况分析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全等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的性质与判定的基础上学习三角形中位线的概念和性质。
三角形中位线是继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中线、高线后的第四种重要线段。
三角形中位线定理为证明直线的平行和线段的倍分关系提供了新的方法和依据,也是后续研究梯形中位线的基础。
三角形中位线定理所显示的特点既有线段的位置关系又有线段的数量关系,因此对实际问题可进行定性和定量的描述,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二、教学任务分析本节课以“问题情境——建立模型——巩固训练——拓展延伸”的模式展开,引导学生从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提出问题与学生共同探索、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与应用的过程,从而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的意义。
利用制作的多媒体课件,让学生通过课件进行探究活动,使他们直观、具体、形象地感知知识,进而达到化解难点、突破重点的目的。
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1)知道三角形中位线的概念,明确三角形中位线与中线的不同。
(2)理解三角形中位线定理,并能运用它进行有关的论证和计算。
(3)通过对问题的探索及进一步变式,培养学生逆向思维及分解构造基本图形解决较复杂问题的能力.2、能力目标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联想来发现三角形中位线的性质,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德育目标对学生进行事物之间相互转化的辩证的观点的教育。
4、情感目标利用制作的Powerpoint课件,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的热情和兴趣,激活学生思维。
教学重难点【重点】:三角形中位线定理【难点】:难点是证明三角形中位线性质定理时辅助线的添法和性质的录活应用.三、教学过程分析本节课设计了七个教学环节:第一环节:创设情景,导入课题;第二环节:教师讲授、传授新知;第三环节:师生共析、证明定理;第四环节:灵活运用、自我检测;第五环节:回顾小结、共同提升;第六环节:分层作业,拓展延伸;第七环节:课后反思。
《三角形的中位线》评课稿
《三角形的中位线》评课稿
授课人
评课人
《三角形的中位线》评课稿
聆听了周老师的课。
下面就周老师执教的《三角形的中位线》这一课谈谈自己的看法。
周老师这堂课紧凑有序,首先综合复习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和判定,周老师引导学生从边、角、对角线三个方面去识记性质和判定。
之后,周老师抛出将一块三角形平均分成面积相等的四份的问题,引出新课内容。
本节课中,周教师坚持定理的一般学习方法,先猜想,再验证,最终归纳总结中位线定理,继而认识其几何语言。
连接任意四边形的各边中点即可形成一个平行四边行,这个证明过程非常经典,周老师进行了着重讲解。
中位线定理在做题过程中应用广泛,它既包括边长之间的数量关系,又包括两边之间的位置关系。
当然,数学是一门逻辑性较强的科目,任何好的理念和设计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总会留下一些遗憾:中位线的几何语言学生掌握得并不是太好。
《三角形的中位线》评课稿
《三角形的中位线》评课稿
聆听了唐老师的课。
下面就唐老师的《三角形的中位线》这一课谈谈自己的看法。
唐老师这堂课充满了活力,渗透了新的教育理念,教法灵活,趣味盎然。
学生在课堂中能认真地倾听,自由地表达,灵活地运用,整堂课如行云流水,步步流畅,充分地达到了知识的渗透,能力的培养,情感的交流,有效地训练了学生敏锐地观察力,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为了培养学生用三角形的中位线定理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先有学生独立思考,再小组内合作交流,着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教师始终作为引导者,由浅入深、层层递进,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任务,达到了既定的教学目标。
当然,数学是一门逻辑性较强的科目,任何好的理念和设计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总会留下一些遗憾:
(1)课前引入部分用时间太过,语言不够简练,重复的地方太多,语言组织不够严谨,导致整节课用时太长。
(2)在证明三角形的中位线定理时辅助线的添加方法做的不够,对学生能力的提高做的不够。
(3)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思考的时间不够,没能更好的激发学生。
(4)对学生在回答中出现的亮点,教师没能及时地、全面地给予鼓励,没能更好的挖掘部分学生的潜能,激发学生的热情。
当然,金无足赤,课无完美。
但瑕不掩玉,唐老师这节课仍是一
堂体现新课程理念的成功案例,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冀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三角形的中位线》评课稿
冀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三角形的中位线》评课稿1. 课程背景简介本课程为冀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的《三角形的中位线》单元。
本单元主要介绍了三角形中位线的定义、性质及运用。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将能够理解中位线的概念,运用中位线解决实际问题,并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教材分析本单元的教材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2.1 三角形中位线的定义教材首先介绍了三角形中位线的定义,即连接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和对边中点的线段。
同时,教材通过图示的方式展示了中位线的构造方法。
2.2 三角形中位线的性质教材接着介绍了三角形中位线的一些性质。
例如,三角形的三条中位线交于一点,这个点被称为三角形的重心;三角形重心到各个顶点的距离相等;三角形重心到各个顶点所构成的线段比例为2:1等。
2.3 三角形中位线的运用在教材的后半部分,介绍了三角形中位线的运用。
通过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展示了中位线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例如,利用中位线求解三角形面积、判断三角形重心的位置等。
3. 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期望学生能够达到以下几个方面的目标:1.掌握三角形中位线的定义及构造方法。
2.理解三角形中位线的性质,如三条中位线交于一点、重心到各个顶点距离相等等。
3.运用中位线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4.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
4. 教学重点与难点分析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与难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4.1 三角形中位线的定义和构造方法学生需要掌握三角形中位线的准确定义,并能够使用规定的构造方法进行实际操作。
4.2 三角形中位线的性质理解学生需要理解三角形中位线的性质,包括三条中位线交于一点、重心到各个顶点距离相等等。
4.3 运用中位线解决实际问题学生需要能够运用中位线解决实际问题,例如利用中位线求解三角形面积、判断三角形重心的位置等。
5. 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本节课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1.探究式教学:通过提出问题、引导讨论的方式,让学生自己发现中位线的一些性质和应用。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三角形的中位线》教案与反思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三角形的中位线》教案与反思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三角形的中位线》教案与反思》这是优秀的教学设计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
2、过程与方法:能够应用三角形中位线概念及定理进行有关论证和计算;通过定理证明及一题多解,逐步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情投入、全力以赴,通过交流互动,逐步增强合作的意识。通过与实际问题相结合,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及解决措施】
本节的重点是中位线定理.三角形中位线定理和梯形中位线定理不但给出了三角形或梯形中线段的位置关系,而且给出了线段的数量关系,为平面几何中证明线段平行和线段相等提供了新的思路.
1、已知三角形的各边长分别为6cm,8cm,12cm,
求连结各边中点所成三角形的周长__。
2、如果等边三角形的边长为3,那么连结各边中点
所成的三角形的周长__。
3、直角三角形两条直角边分别是6cm,8cm,
则连接着两条直角边中点的线段长为__。
学生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培养学生正确应用所学知识的应用能力。
5、课堂小结
1.三角形中位线和三角形中线定义与区别
2.三角形的中位线定理:
三角形的中位线平行于第三边,并且等于第三边的一半
3.三角形的中位线定理的应用
学生自己总结,学生通过作业,回顾、梳理知识,反思提高. 通过课后学生独立思考,自我评价,使学习效果达到最佳.
通过PPT,设置连续动画。展示学习内容。
三角形的中位线观课报告
《三角形的中位线》观课报告张老师这节课通过生活中的情境问题——平分蛋糕入手创设了一个现实情景,让学生根据生活经验思考,带着问题去学习,将生活问题数学化,激发了学生的探索欲望。
教学基本功非常扎实,讲课充满激情,教学上很有创新意识,整个教学过程始终围绕教学目标展开,层次清楚,环节紧凑,并注意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活动,突出体现学生对知识的获取和能力的培养。
一、体现目标、评价、教学一致性,实现三位一体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明确:1、通过画图、剪拼三角形等活动,理解三角形的中位线概念并能画出给定三角形的中位线。
2、经历动手-猜想-证明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的探索过程,体会转化思想,提高逻辑推理能力。
3、在练习过程中能灵活运用三角形中位线定理进行计算和证明,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并针对每一个目标制定了一个评价方案:①通过提问,评价学生是否能用自己的语言为三角形中位线下定义,并利用练习评价目标的达成情况;②通过第二环节的个别提问和小组展示评价学生能否探究得出三角形中位线定理,评价目标的达成情况;③通过第三环节,一般与特殊的转化,引导学生逐步深入思考,探索问题解决的方法,感受万变不离其中的数学本质,评价目标的达成情况。
针对每一个目标,设计评价及时掌握学生的目标达成情况。
二、以活动为主线,发现问题并探究解决方案新课标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要“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并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因此在设计时“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悟、体验和理解”,这节课设计分蛋糕的情境,并将蛋糕抽象成三角形这一几何图形,将生活问题数学化,并得出三角形中位线的概念;通过动手量、拼等活动猜想三角形中位线与第三边的关系,并尝试用几何推理进行验证。
在教学过程中,既有教具的实物演示,也有结合图形的具体分析;既有学生方案的投影展示,也有几何画板的动态演示;既有学生的板演,也有课件的呈现。
评课
评A校B老师的《三角形中位线》一节课
《三角形中位线》是《三角形相似》一章的应用与拓展,该课的教学是学生对前面学习相似三角形的应用,也是在这个应用的基础上的拓展,所以学好这课时有承前启后的作用。
A校B老师老师能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实际,对课堂进行了精心设计,体现了教育教学改革的新理念,她的教学特点如下:
(一)优点:
1、创造性使用教材,把本来一节的内容更具学生的实际情况分为两节节,同整体上处理教材,从系统上把握教材,跳出数学教数学。
2、钻研教材,定理,定义讲解透彻。
3、教案设计好,导入自然,环节紧凑、流畅,既有对优秀教学方法的吸收,又有个人的创新、独到之处
4、教态自然,语言语调适中亲切,有驾驭课堂的能力。
(二)不足之处:
1.教材处理上,不仅仅老师自己应该明确本节的重点,难点,也应让学生明确本节学习的重点,难点,所以应该在适当时候板书出课题和本节所以学的定理。
2.处理教材要做到承前启下,比如对于文字表述题,在初二时已经学过什么是题设(已知部分),什么是结论(求证部分),在这里可以引导学生自己写出已知求证,即做到复习已有知识,又省得老师想方设法而且解释不清。
3.在学法上要充分放手让学生自己自主探究、猜想、推理论证的能力,老师只引导点拨,使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在潜移默化中领悟知识,使学生完全成为课堂主人,达到知识学习与能力培养的统一。
4.要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培养与渗透引入,放手让学生自己一题多解,多题一解的探究,让学生从整体、系统的角度领悟教材,为学生以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认知基础。
纵上所述,A校B老师的这堂课比较成功,这是我对本节课的一些看法,不足之处请提出宝贵的意见。
谢谢大家。
三角形的中位线优质课教学设计一等奖及点评
《三角形的中位线》教学设计课题:18.1.2 平行四边形的判定第3课时三角形的中位线一、教学内容解析《三角形的中位线》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平行四边形的判定第3课时的教学内容,教材安排一个学时完成。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包括三角形的中位线定义,三角形中位线的定理两部分。
三角形中位线是三角形中又一条重要的线段,要注意与三角形的中线的区别。
三角形的中位线定理是三角形中一个重要性质定理。
它揭示了线与线之间的位置关系,线段与线段间的数量关系,这为证明线段之间的位置关系和数量关系(倍分关系)提供了新的思路。
在初中阶段的几何教学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二、教学目标设置依据课程标准要求:探索并证明三角形的中位线定理。
结合对教学内容的分析,融合三维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1、理解三角形中位线的定义,能辨析三角形中位线与中线的异同,掌握三角形的中位线定理及其应用,能够应用三角形的中位线定理进行有关的计算和证明,逐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经历三角形中位线定理探索的过程中的由特殊到一般的推广过程,通过观察、测量、推广过程获得猜想,并进一步验证猜想,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和逻辑演绎能力。
3、利用剪纸拼接活动,直观感悟、类比出证明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的辅助线的作法,体会归纳、转化等数学思想方法。
4、在探索和证明的过程中,提高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求知欲。
三、学生学情分析三角形的中位线是在学生学完了平行线、全等三角形以及平行四边形判定之后,作为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知识的综合应用及其深化所引出的一个重要性质定理。
平行线、全等三角形以及平行四边形的判定等相关知识是学生经历猜想、验证等环节的基础,是体会“转化”数学思想的关键。
本节课中,三角形中位线的定义、简单的应用三角形中位线定理进行计算证明等,对于大部分学生而言,均能掌握。
但在本课的学习中,学生在获得三角形中位线与第三边关系的猜想后,证明三角形中位线定理存在一定的困难。
三角形的中位线--点评(洪璐)
点评:?三角形的中位线?这节内容是对平行四边形的断定定理和性质定理的应用和深化。
洪璐老师这节课是以探究三角形中位线的性质及证明为主线开展教学活动的,在教学过程中思路明晰、环环相扣。
本节课亮点有以下几个方面:1. 屡次利用引入时的问题情境,表达了问题承载情境的完好性。
从学生熟悉的校园环境中呈现问题情境,由旧引新,并在学习新知识后,呈现问题情境及其变式,加强学生对定理的运用,同时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
2、演绎教材,但又尊重、回归教材。
不同于教材单刀直入地以难度较大的等分三角形、剪拼活动引入,将教材中的一道练习“无法直接测量间隔〞的问题作为引入,在学习了三角形中位线定义后,由通过观察度量猜想的结论联想到平行四边形,再进展剪拼活动,这样更符合学生认知规律,也更加自然流畅。
拼图验证对后续证明所作的铺垫作用与教材设计如出一辙。
3、追求动态生成,让课堂在预设与生成的交融中精彩。
备课时根据不同预设做不同安排,针对教学实际灵敏调整,最终到达预设与生成之间的统一。
例如:证明环节,根据学生想到的证明方法和课堂时间,适当补充证明方法,不追求“方法的多样〞,更重方法中“思想的统一〞。
4、关注学生数学素养的培养。
环环相扣的教学环节将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相交融。
通过学生的实际操作、考虑,老师的及时归纳总结,逐步浸透转化数学思想和截长补短的数学方法。
习题的选编上,让学生即运用了定理所具备的计算或证明其他问题的工具性,又经历了三角形与四边形的互相转化。
5、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注重细节。
小组交流前,留给学生独立考虑的时间;尊重学生的疑问,对采用“取半〞证法的学生,给予肯定的同时,帮助分析改进。
及时纠正标准证明方法中的书写问题。
检验反响部分,老师修改优先完成的学生,再由这些学生修改组内其他学生的,以优秀带动后进。
第 1 页。
三角形中位线优质课评委评语
三角形中位线优质课评委评语本课是以平行四边形的有关知识为基础,引出三角形中位线的概念,进而探索研究三角形中位线的性质,最后利用性质定理进行有关的论证和计算,步步衔接,层层深入,形成知识的链条。
学好本课为今后证明线段平行和线段倍分关系提供了重要的方法和依据。
可见三角形中位线在整个知识体系中占有相当重要的作用,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王平老师教学基本功底非常扎实,或字体潇洒流畅,或充满激情,教学上很有创新意识,是深受学生喜爱的优秀老师。
整个教学过程始终围绕教学目标展开,层次比较清楚,环节紧凑,并注意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活动,突出体现了学生对知识的获取和能力的培养。
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充分展现概念的生成过程。
在教学三角形中位线的定义时,王老师没有直接把定义呈现给学生,而是通过生活中的实例(测量池塘的宽度)自然呈现;再利用三角形的中位线性质来解释生活中的实例,使学生更深的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的道理,很真实,很自然。
2,充分运用比较的方法,突出重点和教学难点,从而扎实地掌握数学知识,发展逻辑思维能力。
3,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索。
学生要用所学习的知识不应当都以定论的形式呈现,而是应当给学生提供进行探索性的学习机会,作为老师需要的是加以适当的点拨。
三角形中位线定理既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也是难点,王老师让学生用三角形纸片,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观察、思考和讨论交流,较好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性。
不仅使学生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而且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学会了与他人的合作与交流,有助于自身素质的提高。
当然,本节课也有些不足。
在学生合作交流方面不够充分,部分学生自主能力有待提高。
三角形中位线评课
三角形中位线评课
王老师讲授的《三角形的中位线定理(一)》是一节成功的示范课:1.授课过程中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非常适时恰当,很顺畅,不生硬。
运用由特殊到一般的研究方法,渗透转化数学思想,使学生经历定理的探究过程。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2.把教学重点放在定理的证明过程中,着眼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实现了“教师引导、学生主导”的课堂教学。
让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做学习活动的主人。
3.授课过程中非常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
如归纳总结能力、概括能
力、善于教会学生自主学习。
为今后学生的自主学习奠定了基础。
4.例题、练习题选择有针对性,设置有层次,分为必做和选做两类。
既重视基础,又能培养优生。
课堂教学,让各层次学生都有收获,不放弃每一名学生。
总之,王老师的这节《三角形的中位线定理(一)》设计非常好,课堂教学形式多样,且具有实效性,是一节成功的复习课。
我从中受益很多,很多地方值得我借鉴、学习。
三角形的中位线评课稿范文(共2页)
《三角形的中位线》评课稿范文[范文仅供参考,自行编辑使用]《三角形的中位线》评课稿三角形中位线定理是一条重要的几何定理,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的推导需要用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和判定,它既是对平行四边形的巩固,又是后继学习梯形中位线定理的基础,因此三角形中位线定理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下面我从以下几方面来谈一下自己的看法:1苯萄目标。
教学目标是整个课堂教学过程的一个纲,本节课能以大纲为指导,体现这节课的特点,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难易适度。
教学目标明确地体现在每一教学环节中,教学手段都紧密地围绕目标,为实现目标服务。
2苯萄内容。
教学内容规定着教什么和学什么的问题,恰当地选择和处理教学内容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保证。
教学内容始终围绕目标、反映目标,王老师能分清主次,准确地确定重点、难点、关键点,处理好新旧知识的结合点,抓住知识的生长点。
讲授具有启发性、层次性、详略得当;由易到难的顺序安排教学内容,注重思想训练与思维能力的培养。
3苯萄Х椒ā=萄Х椒ㄊ鞘迪纸萄目标,体现教学内容的手段,教学方法包括教法和学法两部分。
教学方法运用得当,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
能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这节课体现启发式教学原则和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
教师在教学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积极思维、主动学习、自主学习,从而达到会学的目的。
让学生参与尝试、猜想、试验、探索与发展的过程,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与思维品质。
4教师素质。
教态自然、亲切、语言清晰、简练、生动、富启发性。
板书设计合理、工整,具备用图形表达数学思想、性质、建立联系的技能;现代化教学设备使用适时,演示熟练,能帮助改善课堂教学结构,提高教学效率。
下面谈一下我对这节课的一点看法:课堂结构设计不太合理,从而使第四个学习任务纲要完成的不太理想,我觉得没有强调对角线的特点是这节课的一个缺陷。
《三角形的中位线》评课稿范文。
八年级数学《三角形中位线定理》评课稿
八年级数学《三角形中位线定理》评课稿
八年级数学《三角形中位线定理》评课稿
研讨结论与建议:郭老师执教的《三角形中位线定理》一课课堂设计完整,注重了学生的自学,注重了课堂的生成,能让学生参与讲解和评价,可见教学思想有了较大的转变。
在回顾阶段,十分注重学生的`动手;在证明阶段,注重学生的猜想和验证;在练习阶段,特别是在拓展题目上启发学生一题多解。
这些都是值得肯定也是我们在课堂设计时需要坚持的。
同时这节课也暴露出问题,需要注意和解决。
主要体现在:
1、需要学生自学的题目抄在黑板上,影响了展示效果。
建议尝试使用“学案”的形式。
2、复习导入和引出定理花费了很多时间,显得冗长。
建议把比较好理解的概念、定理的学习大胆放给学生在自学阶段解决,课堂首要任务是检验,并根据暴露出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和练习。
3、课堂气氛的活跃程度、学生的参与程度还不够。
能不能调动大部分学生甚至是全员学生参与课堂,是评价课堂教学优劣的重要标准。
建议正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分层次布置学习任务,让他们都有力所能及的学习任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角形的中位线》评课
何广民老师教态自然大方,语言清晰,表达准确,语气语调富有激情。
本节课是概念教学,教学设计合理,以“给出概念-概念识别-探究性质-应用性质”为主线。
整个教学过程始终围绕教学目标展开,层次比较清楚,环节紧凑。
在认识了三角形中位线的概念之后,教师不是直接提出三角形中位线定理再证明,而是给学生独立动手的空间,让学生拼图、观察、度量、猜想,再通过动画演示,最后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去证明。
在参与活动中发展演绎推理能力,养成认真勤奋、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反思质疑的学习习惯。
此时教师注意加强对学生的启发和引导,鼓励培养学生们大胆猜想,严谨求证的科学研究的思想,并鼓励学生尝试不同的证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科学探究能力。
同时,教师适时总结,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归纳方法,建立模型。
教学过程中,何老师注重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还课堂给学生,让学生去亲身体验知识的发生过程,拓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教师有效地、适当地运用了几何画板、电子白板、实物投影等信息技术手段辅助教学。
教师能够机智、智慧地利用好课堂生成。
本节课学生参与的交流是多边而丰富多样的,有师生交流、生生交流。
交流过程中,教师态度和蔼,有亲和力,师生间不仅有知识的交流,也有情感的交流,使课堂智慧闪烁、充满生命活力。
通过测验可以看出,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点掌握比较扎实,对于较
为直观的题目解答较好,形成了一定的技能。
大部分学生对于三角形中位线定理应用较为熟练,能够正确使用定理解决相关问题,对知识的达成度较高,学生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综上,本节课是一节优秀的德育渗透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