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晴隆24拐

合集下载

二十四道拐轶事

二十四道拐轶事

二十四道拐轶事标签:二十四道拐上世纪二十年代,日本侨民在东三省约有上百万人。

张作霖在皇姑屯被炸死,秘而不宣。

一九三一年发生了东三省的“九一八”事变(当时叫满州国),大有侵吞全中国之势。

张学良继承父位,易帜于蒋介石旗下,叫少帅。

此前已修通重庆至安顺的公路,中国政府决定修通滇缅公路,打通滇缅大通道。

一九八八年黔、滇、桂三省区五地州(黔西南州、百色地区、文山州、曲靖地区、红河州)联席会在文山州召开,那时窦家毅是黔西南州税务局局长,是他在文山州给我介绍了二十四道拐的勘察设计和建设全过程。

窦家毅局长说,“窦居仁是他的大叔,窦居和是他的二叔。

晴隆二十四道拐于一九三三年设计,上世纪二十年代,兴义县乌沙革里人窦居仁在铜仁行署当专员,三十年代调贵州省政府当建设厅长(沿袭清时的六部制、省政府为六厅制),负责工业、农业、交通、水利等诸项建设。

当时窦居仁不坐滑杆、也不坐轿子,是步行去踏勘的。

当时有南线北线之争,南线即通过关岭、花江直达兴(仁)兴(义)罗(平),通过乌沙区距离革里乡约六公里。

北线即通过关(岭)晴(隆)普(安)盘(县)。

北线方案距离较短,南线方案距离较长,窦居仁欣然同意北线方案。

经过了严格的勘察设计,设计历时近两年时间。

一九三五年,农民自带粮食、蔬菜、简单的行李、锄头、大锤、钢钎、扁担、挑兜等若干工具,利用土火药爆破作业,历时一年,一九三六年建成。

那时修路是人山人海。

现在修路全是挖掘机、装载机、推土机之类的机械作业,体现了新时代的时代气息。

一九三六年西安事变,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

一九三七年七月七日卢沟桥事变,国共两党共同抗日。

上世纪四十年代,日本偷袭珍珠港,大平洋战争爆发,成立了欧洲战区、美洲战区、亚洲战区等很多战区。

中国战区的总司令为蒋介石委员长,中国战区由美国的史迪威将军担任参谋长。

那时日本在松山构筑了坚固的工事,切断了滇缅公路的交通。

一九四四年由何应钦之弟何揖伍指挥攻破了松山的坚固工事,松山战役取得了辉煌的胜利,打通了滇缅公路得以进入云南、贵州,直达重庆。

世界最大坡度的公路“24道拐”

世界最大坡度的公路“24道拐”

世界最大坡度的公路“24道拐”山路奇观,拐了二十四道弯;远观仙女彩带绕盘山;近看蛟龙腾飞冲天关日侵华;举国上下皆难安抗倭寇;中美联手远道难东西连贯;军需物资此路传。

这首诗就是描述世界上最弯,坡度最大的公路“24道拐”。

世界最弯,坡度最大的公路“24道拐”24道拐全长4公里,坡度在70度左右,在网络上你可以搜索到一张世界闻名的老照片:长长的美军GMC十轮大卡车队,沿着一条呈现无数S状的狭陡公路,从幽深的谷底向着险峻荒凉的山顶缓慢爬行。

1995年,为纪念第二次世界大战和抗战胜利50周年,云南电视台的工作人员沿着滇缅公路而行,试图寻找这张老照片的拍摄地点。

然而始终没有找到。

寻找者叹道:“它就像从地球上消失了!”最后是一位叫戈叔亚的研究滇西抗战史的云南人,几经周折在贵州晴隆县境内找到了这段神秘公路。

“二十四道拐”是地名,也是一段二十四道弯的公路,位于贵州省黔西南州晴隆县城南郊1公里处,始建于20世纪30年代,古称鸦关,当地人又称之为半关,是在晴隆县境内的古鸦关驿口凿山开路建成的盘山弯道,长约4公里,每道拐仅几十米长,盘旋曲行于雄峻陡峭的睛隆山脉和磨盘山之间的一片低凹陡坡上,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是贵阳以西黔滇公路最为险要的咽喉要道。

2006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被评为交通建筑类5级旅游资源。

二战时期,“二十四道拐”是美国援华物资送到前线的必经之路,为中缅印战区交通大动脉,承担着国际援华物资的运输任务,当时被誉为“抗战生命线”。

日寇曾多次派飞机对二十四道拐公路进行轰炸,欲截断黔滇咽喉。

1942年,美国公路工程部队1880工兵营进驻贵州睛隆修筑滇黔公路,驻扎在沙子岭3公里处(又称美国车站),用美国制造的水泥砌挡墙,对二十四道拐进行维修,在当地群众的配合下,完成了修路任务,保证了运输畅通。

1945年,第一批由美军驾驶的车队通过中印公路到达重庆,蒋介石在重庆发表《中印公路接通的意义》的讲话,将滇黔公路重新命名为“史迪威公路”,睛隆二十四道拐由此随史迪威公路载入史册。

《晴隆24道拐》课件

《晴隆24道拐》课件

起源
晴隆24道拐最早起源于清朝末年 ,当时是为了方便马帮运输而修 建的。
早期发展
随着交通需求的增加,24道拐逐 渐发展成为重要的贸易通道,促 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抗日战争中的重要作用
战略地位
在抗日战争期间,24道拐成为了重 要的战略通道,为军队运输物资和人 员提供了保障。
运输大动脉
在战争期间,24道拐成为了中美联合 空军的重要基地,为抗击日军提供了 支持。
分析《晴隆24道拐》在当今社会 的价值和影响,探讨其作为旅游 景点和文化符号的意义。
24道拐简介
介绍“24道拐”的名称由来和地理 位置,阐述其作为公路奇迹的特点和 意义。
分析“24道拐”的历史变迁和现状, 探讨其作为历史遗迹和文化遗产的价 值。
02
CATALOGUE
24道拐的历史
起源和早期发展
旅游业发展
依托24道拐等自然和人文 景观,晴隆县旅游业得到 快速发展,吸引了大量游 客前来观光旅游。
24道拐对当地经济的推动作用
增加就业机会
24道拐作为当地著名的旅游景点 ,为当地居民提供了许多就业机 会,包括餐饮、住宿、交通、零
售等行业。
促进产业升级
旅游业的发展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 展,如餐饮业、住宿业、零售业等 ,促进了当地产业的升级和优化。
《晴隆24道拐》ppt课件
CATALOGUE
目 录
• 引言 • 24道拐的历史 • 24道拐的地理环境与特点 • 24道拐的文化意义 • 晴隆县的经济发展与24道拐 • 结语
01
CATALOGUE
引言
目的和背景
01
介绍《晴隆24道拐》的历史背景 和重要意义,阐述其作为抗战生 命线的重要地位。

24道拐与滇缅公路

24道拐与滇缅公路

太差,劳保条件几乎完全没有,加上气候恶劣,地势艰险,
劳动强度甚大,因此伤病死亡人数就很大。
“血肉筑成的公路”
• 每天出工人数:在紧张高潮时期超过20万略估计,死亡人
数占出工人数的1.5%, 按出工20万 人计算, 死亡约3000人。 以滇缅公路西段500 余公里计算,修筑每1 公里的死亡人数达5-6 人,而实际死亡人数可 能更多。
“血肉筑成的公路”

作家白山在《血线——滇缅公路纪实》中有一段采访
手记:“在中国西南,自近代以来,最悲壮的事件是什
么?”“是修筑滇缅公路。”“最恢宏的事件是什 么?”“是修筑滇缅公路。”“最壮烈的牺牲是哪一
次?”“是修筑滇缅公路。”“最巨大的贡献是哪一
次?”“还是修筑滇缅公路。
著名作家萧乾于1939年3月,亲临现场采访发表 在《大公报》那篇震撼心灵的通讯,称这是一条“血肉筑 成的公路”。如果有机会到这里来旅行,“你可别忘记听 听车轮下面咯咯吱吱的声响,那是为这条公路捐躯者的白 骨,是构成历史不可少的原料。”是的,千千万万筑路者 的血肉和白骨铺筑成了滇缅公路
“24道拐”的发现曲折路

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一张出自美国随军记者
之手的中国公路照片,被世界各大媒体反复转载。
战后美国出版的《醋瓶子乔的战争》(“醋瓶子
乔”是美军将领史迪威的绰号)一书的封面,也
采用了这张照片。照片上的公路被称为“24道拐”
公路,媒体和专家都声称这是滇缅公路上的一段,
但究竟位于什么地方,谁都说不清。在二战期间
地考察,戈叔亚向新闻界宣布了自己的发现,终于揭
开了“24道拐”公路神秘的面纱,它就位于贵州晴隆
县。
“血肉筑成的公路”--滇缅
• 滇缅公路全长为1146公.1路公里,中国境内段为9

晴隆“二十四拐”

晴隆“二十四拐”

晴隆“二十四拐”
刘正品
【期刊名称】《理论与当代》
【年(卷),期】2004(000)012
【摘要】在不少二战主题的网站上,我们都可以看到一张世界闻名的老照片:长长的美军GMC十轮大卡车队,沿着一条呈现无数“S”状的狭陡公路,从幽深的谷底向着险峻荒凉的山顶缓慢爬行。

照片表观的是二战时期中国国际大通道的艰险和遥远,同时也反映了中美人民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抗击法西斯的不屈精神.然而,近60年来,这条因为有着24条急转弯道故而被称作“二十四拐”的神秘公路,
【总页数】2页(P52-53)
【作者】刘正品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C931
【相关文献】
1.抗战时期中国的国际交通与晴隆“二十四道拐” [J], 韩继伟
2.抗战遗址的当代性思考--以贵州晴隆二十四道拐的保护和更新为例 [J], 魏枢
3.军事类抗战文化景观与世界遗产申请——以贵州晴隆“二十四道拐”为例 [J], 韩继伟;
4.军事类抗战文化景观与世界遗产申请——以贵州晴隆“二十四道拐”为例 [J],
韩继伟
5.从战时贵州晴隆"二十四道拐"看中华民族之抗战精神 [J], 韩继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史迪威公路”“二十四道拐”

“史迪威公路”“二十四道拐”

“史迪威公路”“二十四道拐”作者:冯伟来源:《百年潮》2013年第10期抗战公路“二十四道拐”关隘在贵州晴隆县城西南一公里,公路从关上至关下入口处,古时候名为老鸦关,从上至下依山势呈弯道盘旋,有24个弯,故得名“二十四道拐”。

全长4公里,蜿蜒于高达1799米的晴隆山西南坡,是320国道的一段。

为了纪念史迪威将军在中国抗战中的卓越功绩,和在他领导下的盟军以及中国军队对缅甸战役发挥的巨大作用,1945年,蒋介石发表广播讲话将“中印公路”命名为“史迪威公路”。

而晴隆“二十四道拐”正是“史迪威公路”的重要一段,故而被称为“史迪威公路”的重要标志。

“二十四道拐”公路,1928年开始动工修筑,1929年因滇军入黔,内战复起而停工。

1931年设计确定了二十四道拐的修筑方案,同年9月,国民省政府任命犹国才为公路督办,盘县、普安、安南三县各组织常工队施工,安南民工身系绳子于“二十四道拐”悬崖峭壁开山凿石,因工具简陋,工程异常艰险,修筑进展十分缓慢。

1936年6月,军队调防,遗留路面工程按照厚度分为甲、乙、丙、丁四种单价,令紫云、安顺、织金、镇宁、关岭、普定、郎岱、安南(今晴隆)、贞丰、兴仁、安龙、兴义、普安、盘县等14个县分段承包,各县县长亲自到段督导工作。

“二十四道拐”于1936年9月完工通车。

1941年,抗日战争进入艰难时期,经“二十四道拐”运送抗战物资的车辆车水马龙,车祸时有发生,交通不畅。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国陆军中将约瑟夫·史迪威受任美军中缅印战区总司令兼盟军中国战区总参谋长,美陆军部长史汀生要求史迪威“维持滇缅公路”的运输,并致力于“改进中国陆军的战斗效能”。

1941年,美国盟军中国战区司令部陆军战时生产部安南办事处成立“公路改善工程处”,由美军和安南民工对“二十四道拐”进行整改修造,工程设计、监督、施工均由美军公路改善处派员全面负责指挥,美军1880工兵营13连随后相继进驻(住现在沙子镇蒋坝营),在当地群众的配合支持下,完成了弯道改建任务,保证了运输畅通。

贵州晴隆24道拐介绍

贵州晴隆24道拐介绍

v1.0 可编辑可修改寻找“消失”的二战神秘公路——贵州晴隆24道拐介绍在不少二战主题网站上,都可以看到一张世界闻名的老照片:长长的美军GMC 十轮大卡车队,沿着一条呈现无数“S”状的狭陡公路(上图),从幽深的谷底向着险峻荒凉的山顶缓慢爬行。

媒体说,照片表现的是二战时期中国国际大通道的艰险,同时也反映了中美人民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抗击法西斯的不屈精神。

然而,近60年来,这条因为有着24条急转弯道故而被称作“24拐”的神秘公路,却消失在了历史的迷雾深处,忙于“向前看”的人们竟然不知道它到底在哪里了。

如同幻觉般定格历史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中国、美国、日本和东南亚的传媒和专家在展示这张照片时,都认定这里是滇缅公路或者史迪威公路的某路段。

直到今天,在介绍滇缅公路甚至介绍云南的书报杂志上,或者在网站上使用“滇缅公路”、“史迪威公路”或者英文“Burma Road”、“Stilwell Road”查询,都可以很容易地找到这张照片。

事实上,战争期间,美国人无论是援助中国还是后来的直接遣军来华作战,主要通过的都是滇缅公路。

而美国的援华物资经过滇缅公路到达昆明以后,必然要经由“24拐”所在的公路送达前线和当时中国的“陪都”重庆。

在滇缅公路开通时,美国总统罗斯福就派遣驻华大使考察公路。

当时美国新闻界发表了大量赞誉公路和中国人民抗战的文章。

“24拐”照片因为展示了这条运输线上罕为人知的“超现实的图景”,成为了这段历史的集中代表,在世界各地广为流传。

战争结束了,怀旧情深的人们希望重返这段公路。

然而,实际上,无论是在史迪威公路或者滇缅公路上,均无法觅到它的半毫踪迹。

人们开始怀疑它存在的事实。

一位当年的汽车老兵在《北京晚报》上撰文写道,1942年史迪威公路开始修筑时,他所在的汽车团是先遣部队。

当时的筑路大军由美国的一个机械化工兵营、中国的两个工兵营和印度当地的民工组成,浩浩荡荡10万人。

“公路由美国技术人员勘察确定路线,拐弯及路面坡度设计均有严格要求,没有急转弯,更没有连续‘24拐’。

晴隆24道拐发朋友圈文案

晴隆24道拐发朋友圈文案

晴隆24道拐发朋友圈文案
1、Oh,My God!晴隆24道拐“紫色梦幻之旅”美到窒息!秒爆朋友圈。

2、晴隆“24道拐”观景台马鞭草(形似薰衣草)报道后,成为当地的新“网红”,刷爆了晴隆的朋友圈。

3、在晴隆“24道拐”,连片的紫色景观,可闻淡雅的马鞭草花香,沁人心脾,令人神驰。

对于外地游客来说,在“24道拐”观景实现与马鞭草邂逅的“紫色梦幻之旅”容易多了。

4、2015年,晴隆县积极做好为承办首届黔西南州旅游产业发展大会和作为首届国际山地旅游大会分会场的相关筹备工作,投资打造“史迪威•24道拐遗址公园”观景台花卉基地。

5、景区周围花海占地面积约50亩,绿色栅栏错落有致地镶嵌在步道与花圃之间,马鞭草、暮春菊、美人蕉等花卉,成为“24道拐”观景台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6、紫色的马鞭草浪漫盛开,弯弯曲曲生长在步道两旁,流莺芳逸,人儿依依,好似人在花中走,犹如画中游,魂牵梦萦处。

7、没走过晴隆24拐,不算自驾到贵州。

8、24道拐的雄壮,绕不开100多万年的早春茶香。

9、晴隆二十四道拐,时光沉淀中熠熠生辉的抗战生命线。

二十四道拐剧情介绍

二十四道拐剧情介绍

二十四道拐剧情介绍
二战时期,美国的援华物资经过滇缅公路到
达昆明以后必须要经二十四道拐的滇黔线才能
送到前线和当时中国的陪都重庆。二十四道拐成
了中缅印战区交通大动脉,承担着国际援华物资
的运输任务。
喜欢成绩好的学生。可我成绩一点儿也不好,我也不喜欢穿漂亮衣服,所以在班
二十四道拐剧照
贵州工委书记带领贵州工委来到了晴隆县,
按照中央的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指示精神,
在晴隆展开了宣传抗日,并积极护桥保路,为保
护国际运输大运脉做出了卓越的贡献。1942 年,
美国的公路工程部队 1880 工兵营进驻贵州睛隆 修筑二十四道拐公路,保证了运输畅通。
喜欢成绩好的学生。可我成绩一点儿也不好,我也不喜欢穿漂亮衣服,所以在班
日军对它既封又断,中美联军对它要保通护
畅。一个善于决战疆场刺刀见红的一流军人梅松
来到了二十四道拐,明处他要防日军轰炸和日军 偷渡,暗处他要与内奸斗智斗勇。这是一场反法
西斯的血泪战斗,不可避免的艰苦对决。
1cg0f8c7a 剧透坊/
大型战争题材《二十四道拐》由张玉中执导,
刘小锋,甘婷婷,海一天,齐芳等主演。二十四
道拐剧情以在 1941 年安南县和太平洋战争暴发 为历史背景,围绕发生在当地梅、刘两大家族明
争暗斗的故十四道拐周边展开一系列
殊死争杀的故事。
喜欢成绩好的学生。可我成绩一点儿也不好,我也不喜欢穿漂亮衣服,所以在班

真实再现“二十四道拐”

真实再现“二十四道拐”

龙源期刊网
真实再现“二十四道拐”
作者:刘颖
来源:《北京广播电视报》2015年第39期
本报讯(记者刘颖)“那里的河道要开始蓄水了,这也许是最后一次用电视剧方式,用当年的实地原貌还原保护路的这段历史了。

“位于贵州晴隆的二十四道拐,其巧夺天工的设计吸引了世人的目光。

二十四道拐是贵州险峻地貌的代表,电视剧《二十四道拐》是贵州抗战历史的再现,也是贵州卫视纪念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三部优秀剧目展播的收官之作,于9月22日登陆贵州卫视。

《二十四道拐》由庞敏担任制片人,刘小锋、甘婷婷、海一天等实力演员领衔主演。

1941年12月7日珍珠港事件爆发,1944年初第二次中国远征军出发,二十四道拐是扼守滇黔线咽喉,全程约4公里,从山脚至山顶直线距离约350米,垂直高度约260米,倾角约60度的多重“S”形公路,这是“史迪威公路”贵州段。

在二战时期成为中缅印战区交通大动脉,承担着国际援华物资的运输任务。

故事讲述日本特务王雅琴为了完成对“二十四道拐”的炸毁任务,利用路桥的“守护神”梅松,却使自己陷入感情的矛盾中。

最终梅松和战友识破并且粉碎了王雅琴的阴谋,坚定地保卫起西南防线。

很多在影视城或临时搭建的场景内拍摄的戏,都能把人折腾得够呛,而《二十四道拐》却被要求在地势如此险要的地方拍摄,一系列的场景复原——美军基地、美军加油站、美军工兵营、盘江大桥的高炮阵地等等。

剧组还仿造出大量美军的卡车、吉普和坦克道具。

这些道具,大大增加了该剧的真实感。

为求还原真实场面,剧组还大量斥资到后期特效,使用直升机、热气球进行航拍。

如此一般的精致还原,为曾经的战役搭就了一个广阔而坚实的生命舞台。

贵州晴隆24道拐介绍

贵州晴隆24道拐介绍

寻找“消失”的二战神秘公路——晴隆24道拐介绍在不少二战主题上,都可以看到一世界闻名的老照片:长长的美军GMC十轮大卡车队,沿着一条呈现无数“S”状的狭陡公路(上图),从幽深的谷底向着险峻荒凉的山顶缓慢爬行。

媒体说,照片表现的是二战时期中国国际大通道的艰险,同时也反映了中美人民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抗击法西斯的不屈精神。

然而,近60年来,这条因为有着24条急转弯道故而被称作“24拐”的神秘公路,却消失在了历史的迷雾深处,忙于“向前看”的人们竟然不知道它到底在哪里了。

如同幻觉般定格历史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中国、美国、日本和东南亚的传媒和专家在展示这照片时,都认定这里是滇缅公路或者史迪威公路的某路段。

直到今天,在介绍滇缅公路甚至介绍的书报杂志上,或者在上使用“滇缅公路”、“史迪威公路”或者英文“Burma Road”、“Stilwell Road”查询,都可以很容易地找到这照片。

事实上,战争期间,美国人无论是援助中国还是后来的直接遣军来华作战,主要通过的都是滇缅公路。

而美国的援华物资经过滇缅公路到达以后,必然要经由“24拐”所在的公路送达前线和当时中国的“陪都”。

在滇缅公路开通时,美国总统罗斯福就派遣驻华大使考察公路。

当时美国新闻界发表了大量赞誉公路和中国人民抗战的文章。

“24拐”照片因为展示了这条运输线上罕为人知的“超现实的图景”,成为了这段历史的集中代表,在世界各地广为流传。

战争结束了,怀旧情深的人们希望重返这段公路。

然而,实际上,无论是在史迪威公路或者滇缅公路上,均无法觅到它的半毫踪迹。

人们开始怀疑它存在的事实。

一位当年的汽车老兵在《晚报》上撰文写道,1942年史迪威公路开始修筑时,他所在的汽车团是先遣部队。

当时的筑路大军由美国的一个机械化工兵营、中国的两个工兵营和印度当地的民工组成,浩浩荡荡10万人。

“公路由美国技术人员勘察确定路线,拐弯及路面坡度设计均有严格要求,没有急转弯,更没有连续‘24拐’。

长安悦翔勇闯“24拐”贵州晴隆极限险弯之旅

长安悦翔勇闯“24拐”贵州晴隆极限险弯之旅
调 整后 .果 用 了新速 比5 T 速 M变
器. 前盘后鼓的剃车方 式 为了 将 改 前 双通风盘剥 . 后 从而在 总 上获 体
得 良好的罪坐舒适性、精准而 流畅
的 向性能。虽然山路崦岖 .七扭 转
世界反法西斯觇争和 中国^民的抗 自战争作出了巨大贡 献 而一张著 名的藤 片作 为历 史见证 而广 为流 传 :一队由美军军用G c M 大卡车组 苦壤慢的爬行 . 从幽 深的谷底向险 蛾 的山质缓埋前行。 厢片中高山壁 立千仞.盘赴般的公路 从云端直坠 备底 选张豫片在美 国报刊发布后 难 。车身同色防撺条 、 身同色空 车 气动 力扰流板、傅围同色运动 型护 板等一 虎 生威,动 十 . 角 的拐 虎 }足 太 度 山 道两旁的路基依然 坚固.路 面用_石铺就.砾石和沙粒髓 地 屁 鼓落在路面上。 多时 , 我们 的悦 翔车走到了一十大拐弯处 ,路旁立 着 块石碑.赫然写着 。 一 二十 口道 拐第2拐”字样 望 着眼舶蜿蜒直 4 ^ 云 的山道.厚重的历史 气息迎 霄
顶 . 尤其是在赶 过各个 帽0 度的 险
“4 2进拐 的 出名.始于二战 时期的一张著名照片 。说起抗战时 期 的中美台作 . 都会提 到史迪威公 路.这条以美国将军史 迪威命名的 中国公路.曾作 为 日战争时期对 抗
华 资运输的生赍线 载^史册.为 物
它 在手 动揩悦翔车型的基础上 优化
弯时 汽 车的平稳性能让人很是 安

心.
能化作 了云溃风轻。—般车辆通 过 这段盘 公路需要十几分钟 . 们 我
的 悦翔车 在 司机的姗 热撵 拉下 。
拐弯
在贵 州 有多处 像 2道拐 的 地 4 形 .但这 些路 线上下 盘旋 ,路 基

晴隆二十四道拐观后感

晴隆二十四道拐观后感

晴隆二十四道拐观后感晴隆二十四道拐,位于贵州省安顺市镇宁布依族苗族自治县晴隆镇,是一条蜿蜒曲折的山路,也是中国最著名的山路之一。

作为贵州旅游的重要景点,晴隆二十四道拐以其险峻的地势和壮美的景色吸引了无数游客前来观光。

近日我有幸亲自游览了晴隆二十四道拐,下面将分享一下我的观后感。

晴隆二十四道拐的美景令人叹为观止。

整条山路盘旋在群山之间,路旁悬崖峭壁,蜿蜒曲折。

在春季,山岳间千株万树绽放着各种鲜花,宛如一幅美丽的画卷;夏季,青翠的树木与婀娜多姿的云雾交相辉映,令人拍案叫绝;到了秋季,整个山谷被五彩斑斓的红黄色所覆盖,仿佛进入了一个色彩斑斓的世界;冬季,银装素裹的山峦,与天空的蓝色形成了绝美的对比。

无论何时何季,晴隆二十四道拐都能给人以深深的震撼和享受。

除了美景,晴隆二十四道拐还有独特的文化底蕴。

沿途有许多保存完好的古民居,这些房屋大多建于清代,依山傍水,巧妙地融入了周围的自然环境。

这些建筑不仅是人们居住的场所,更是各族群众文化交流的纽带。

在这里,我感受到了布依族和苗族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底蕴,感受到了他们对山水的崇敬和热爱。

除了古民居外,沿途还有一些传统手工艺品的展示和销售。

布依族和苗族的手工艺品以精巧、细致而闻名,如编织手工艺品、仿古银饰等。

我在游览途中购买了一些手工艺品,既是对当地手艺人的支持,也成为了我这次旅行中难忘的纪念品。

晴隆二十四道拐的险峻也是其吸引游客的重要原因。

这里是一条被誉为“中国第一险”的山路,沿途曲折蜿蜒,坡度陡峭,以至于一不小心就可能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

因此,在晴隆二十四道拐上行车要非常小心,驾驶员需要保持高度的警觉和专注,确保自身和他人的安全。

作为游客,走在山路上时,要特别小心,全神贯注地欣赏风景,同时注意自己的脚步,以免摔倒。

晴隆二十四道拐虽然美丽,却意味着刺激和挑战。

对我而言,这次游览是一次身心的修行。

在攀爬山峦的过程中,不仅感受到了身体的疲惫,更体会到了内心的坚韧和毅力。

初中作文走过二十四道拐

初中作文走过二十四道拐

走过二十四道拐距老家晴隆莲城南行大约两公里,就是沿半关坡盘山上下,中外闻名的二十四道拐,一段弯弯曲曲,沙石铺就,坡度不缓,满是沧桑,我们的父辈或祖辈参与开拓修筑的国家历史文物公路。

虽然这段路非凡的历史作用早就晓知天下,作为开筑者的后生,也一度为之感到得意与自豪,曾借纪念抗战胜利六十周年之机,在电视片《在抗日战争的岁月里》倾注着个人的全部感情,为之浓墨重彩、大书特书了一番。

尽管这样,每每提起24道拐,一种特别复杂感受仍会积聚心头。

因为与家乡许多同龄人一样,我从童年到少年是赤足踏着二十四道拐走过来的,是爬着二十四道拐长大的。

今在黔西南州电视台谋生,我每次驾车到晴隆采访,一到320国道与24道拐交汇处,总是习惯性地左打方向盘,重走一次24道拐。

不过现在是四轮行驶,当年是赤足负重而行。

如今每次驱车爬行在这坎坷崎岖的盘山路上,眼前便一幕幕地闪幻出30多年前那三五成群运煤的挑夫背妇弓腰驼背,嘿哧嘿哧地负重攀爬的身影,耳边便回响起当年运煤马帮那一串串沉闷的马铃声,一群群运煤男女那苦中作乐的嬉笑声,还有飘荡在弯道间那亦荤亦素,似唱非唱的山歌声。

作为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末出生的晴隆人,我的童年和少年正好赶上了那缺衣少食的六、七十年代。

当年晴隆许多人家,不仅衣食不足,连烧饭取暖的燃料都买不起。

那时滇黔铁路尚未开通,晴隆便是内地到云南边疆的最主要运输大通道。

时逢越战,为援越抗美,二十四道拐上通行的大多是满载军火的军用车,很少看到地方车辆,县属几乎没有任何机动车辆。

居民唯一的生活用煤,大都到经二十四道拐往西约四公里,一处叫小寨煤厂的地方,人背马驮运来。

晴隆莲城是典型的高寒山城,冬季寒风卷着纷飞的毛雨,凉的刺骨,冷的出奇,烧煤取暖便是当时我们晴隆人御寒的唯一。

每到冬季,煤驮子便在水塘街一字摆开,马夫们一个个面如白居易笔下的卖炭翁,屁股坐在硬梆梆、冷冰冰的驮子上,凛冽的寒风中口叼着叶子烟杆,上牙磕打着下牙,颤抖着身子,滴哒着口水,瑟瑟地等候着买家。

贵州晴隆二十四道拐作文

贵州晴隆二十四道拐作文

贵州晴隆二十四道拐作文English Answer:The topic of my article is the Qiánlóng Twenty-Four Turns in Guizhou.Qiánlóng Twenty-Four Turns is a famous scenic spot located in Guizhou province, China. It is known for its winding and treacherous road that consists of twenty-four sharp turns. The road is carved into the side of a mountain, offering breathtaking views of the surrounding landscape.The name "Twenty-Four Turns" comes from the twenty-four hairpin bends that drivers must navigate to ascend or descend the mountain. These turns are extremely sharp and require skilled driving techniques to navigate safely. The road is narrow and steep, making it a challenging journey for drivers.Despite its challenging nature, Qiánlóng Twenty-Four Turns has become a popular tourist destination. Many visitors come to experience the thrill of driving on this unique road and to admire the stunning natural scenery. The surrounding mountains, lush forests, and cascading waterfalls create a picturesque backdrop for the twists and turns of the road.In addition to its natural beauty, the area also holds historical significance. The road was originally built during the Ming Dynasty and served as an important trade route between Guizhou and Sichuan provinces. It has witnessed centuries of history and has become an iconic symbol of the region.Overall, Qiánlóng Twenty-Four Turns is a remarkable attraction that combines natural beauty, thrilling driving experience, and historical significance. It is a must-visit destination for adventure seekers and nature enthusiasts who want to explore the unique landscapes of Guizhou province.中文回答:我文章的主题是贵州晴隆二十四道拐。

二十四道拐:让世界了解晴隆

二十四道拐:让世界了解晴隆

二十四道拐:让世界了解晴隆作者:徐敏来源:《新西部》2016年第12期2016年,是二十四道拐抗战公路通车八十周年。

12月10日,由贵州省党史研究室、贵州省文化厅、黔西南州人民政府主办,晴隆县人民政府承办的《国际视野下二十四道拐的开发与保护》国际学术研讨会在贵州晴隆县隆重召开。

交通部原副部长忻元校,全国人大常委会农委委员李殿仁,中国人民武警部队北京市总队政委、少将李金星,中宣部出版局局长张凡,贵州省文化厅厅长徐静,贵州省委党史研究室副主任覃爱华,中华五千年文化促进会副会长董万章,黔西南州政府副州长黄曼,黔西南州政协副主席黄健勇等100余名嘉宾及专家学者出席了研讨会。

二战时期的史迪威公路被誉为“远东抗战生命线”,为中国抗战和世界远东地区的反法西斯战争发挥了重要作用。

它是从印度阿萨姆邦的利多镇经缅甸北部到密支那,从密支那又分为南北两线与缅甸公路相接,经昆明、二十四道拐直至战时陪都重庆的一条国际战略大动脉,被誉为“陆上的苏伊士运河”。

其中贵州晴隆的二十四道拐以其特殊的地理和战略位置,作为史迪威公路的形象标识而闻名世界。

此次学术研讨会以“国际视野下二十四道拐的开发与保护”为主题,旨在探讨黔西南如何把握新的历史机遇,将全国抗战遗址二十四道拐的发展更好地与旅游、体育、文化、精准扶贫等内容相结合,进一步探索打造民族特色山地经济创新示范区的新路径。

这对黔西南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推动旅游业转型升级、促进贫困地区脱贫致富、与全国全省同步实现小康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

二十四道拐二十四道拐位于贵州省黔西南州晴隆县城南郊的320国道2337公里路桩处。

始建于1935年,1936年竣工通车。

全长约4公里,有效路面宽约6米,山脚第一道拐与山顶第二十四道拐间的直线距离约350米,垂直高度约250米,坡的倾角约60度。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二十四道拐盘山公路是国际社会援华物资中国大后方陆路交通的重要路段,各种物资经过滇缅公路到达昆明后,必然要经二十四道拐才能运送到战时陪都(重庆)或抗战前线。

揭秘“二十四道拐”

揭秘“二十四道拐”

揭秘“二十四道拐”新客小草欢迎你新客小草欢迎您在许多报道第二次世界大战远东战场的资料中,有一张美国随军记者所拍摄的著名黑白照片:长长的美军GMC十轮大卡车队,沿着中国西南一条呈现无数“S”状转弯的陡峭山区公路,从幽深谷底翻越险峻的山顶,缓慢爬行运送物资。

这张照片首次刊登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画史》上,因为显示了被称为“中国抗战生命线”的滇缅公路的奇伟景象,并见证了在那段岁月中的中美关系而轰动世界。

随后,这张照片又在国内外被无数次地登载,其所展示的就是当时滇(云南)黔(贵州)公路上的一段重要节点,闻名遐迩的“滇缅公路”延伸线——“二十四道拐”。

然而,由于当时美军记者没有注明该照片具体拍摄地点,在战后的近60年里,尽管包括无数专家学者和媒体人在滇缅公路线跑了许多来回,把类似的地形与道路走了个遍,却始终没有发现它的具体位置。

一晴隆是贵州省西南部的一个县城,距离贵阳市160公里,距离云南省昆明市280公里,距离当时抗战中的中国“陪都”重庆420多公里,而它为世人全面所知,则是因为200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二十四道拐”(俗称二十四道弯)。

以“雄、奇、险、峻”闻名的“二十四道拐”盘山公路所处之地古称鸦关,当地人又称之为半关,位于晴隆县莲城镇南郊1公里,盘旋于雄峻陡峭的晴隆山脉和磨盘山之间的一片低凹陡坡上,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是滇黔公路的一段。

始建于1927年的滇黔公路,民国时期属京(南京)滇(云南昆明)公路末段,1931年1月,由安南(今晴隆)、普安、盘县绅商筹资修建。

同年4月,贵州省派出技正吴扬泽率小型测量队勘测。

9月,省公路局副局长刘节光复勘,由于政局影响,时修时停,进展迟缓。

1935年6月,蒋介石乘“追剿”长征红军之势,率中央军政大员入驻贵阳,得知绅商因黔滇不通公路多有抱怨。

于是从统一政令、消除割据目的出发,用利商便民作号召,决定由中央出资修通两省公路。

他派军委会参议曾养率军委会行营公路处工程专家全权负责接通滇黔公路有关问题,决定依循平彝、盘县、安南、黄果树之中线古驿道走向修路;并确定以盘县为中界点,以西的平彝至盘县的平盘段向西公路,由云南省公路总局勘线施工;贵州境内黄果树经安南到盘县之间向东路段,则由贵州勘线施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贵州晴隆“24道拐”——滇缅公路上的历史记忆工程总投资:—工程期限:1935年——1936年在中国960万平方公里的神州大地上,分布着密密麻麻的高山、大江、平原、湖泊,国内外游客都惊叹于天工造物的神奇。

而在沟通南北、东西的公路上又处处点缀着能工巧匠们费尽心血、并为之付出生命代价的印记。

群山峻岭中深藏着开拓者们大无畏的先驱精神,也回应着探索者们“煮酒论英雄”的赞叹。

驴友、自驾游者都以征服曲折的山路、弯道;熟练爱车的操控技术;撷取最美的壮阔风景为佳话。

这些,都是时代的最强音。

晴隆县位于贵州省西南部。

总面积1327.3平方千米。

2003年末总人口28.81万人。

人口较多的少数民族有布依、苗、彝族。

属高源峡谷区,最高点为县境西南隅与普安县交界处大厂镇的五月朝天以北约1公里处,海拔2025米,最低点麻沙河与北盘江汇合处,海拔543米,海拔高差达1482米。

因受北盘江及其支流的强烈切割,切深长达500——700米。

因此,全县地形起伏大,具有"山高坡陡谷深"的特点,地貌类型有低山、低中山、中山和高中山。

石山地区岩溶发育强烈,伏流、地下河床、溶洞、落水洞、竖林、岩溶干沟等极为普遍。

历史渊源在60多年前那段烽火连天的抗战岁月里,有一条运输动脉,从印度经缅甸,到达当时中国的“陪都”重庆,将中国与世界反法西斯阵营连接起来。

通过这条运输动脉,一批批物资由美军的车队运抵中国,它是当年中国抗日战争大后方唯一的陆路运输通道,被誉为“抗战生命线”,而位于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晴隆县境内的“24道拐”公路就是这条运输动脉上的一个重要节点。

“24道拐”就在晴隆县城的西南边上,在这一著名路段入口处,晴隆县政府早在1988年就立了一块石碑:“晴隆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4道拐”。

现在“24道拐”的道路仍然可以通车,隐约地提醒人们当年的“运输战绩”。

据介绍,“24道拐”始建于1935年,次年竣工,全长5公里左右。

二战时期,晴隆是中国西南抗战运输史上一个重要的节点,从云南方向来的运输车辆必须经过这里送到前线和重庆。

1991年出版的《贵州省志·交通志》记载,“美军在晴隆设站成立公路改善工程处”,改造“24道拐”的线段勘测、设计施工方案等,都是“战争期间由美国人提出来的”;美国派驻中国的工程技术官兵“当时就驻扎在当地维修公路”,“24拐”也由此被减改为现在的“21拐”,以适应战时运输需要。

新(左图)老(右图)照片对比“24道拐”重新被发现壁立的山体,盘旋的公路,像是天公抖落的银练,从云端直坠谷底。

在直道和弯道上,美国“GMC”十轮大卡车,沿着一条拥有24道弯的公路,从幽深的谷底向着险峻的山顶依序行驶。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一张出自美国随军记者之手的中国公路照片,被世界各大媒体反复转载。

战后美国出版的《醋瓶子乔的战争》(“醋瓶子乔”是美军将领史迪威的绰号)一书的封面,也采用了这张照片。

照片上的公路被称为“24道拐”公路,媒体和专家都声称这是滇缅公路上的一段,但究竟位于什么地方,谁都说不清。

在二战期间承载了无数军用物资运输,为二战胜利作出重要贡献的这条公路究竟在哪里?半个世纪以来,不断有学者在云贵两省寻找未果。

“24道拐”公路声名远播,在现实中却神秘地消失了……从上世纪80年代起,云南二战学者戈叔亚开始研究滇缅公路历史。

但是,他原本认为在云南境内的“24道拐”公路却始终找不到踪影。

此后,戈叔亚花费8年时间苦苦寻觅。

他走访历史学家和许多二战老兵,并沿着滇缅公路进行了无数次实地考察。

他甚至跑到缅甸腊戍,还从云南边境的畹町沿史迪威公路经缅甸八莫到达密支那,却始终一无所获,照片与实地对照,总是相差甚远。

2001年底,戈叔亚偶然得知,“24道拐”公路在安南。

“安南”是贵州晴隆县的旧称。

于是,戈叔亚踏上了开往贵州的列车。

2002年,经过实地考察,戈叔亚向新闻界宣布了自己的发现,终于揭开了“24道拐”公路神秘的面纱,它就位于贵州晴隆县。

要拍摄“24道拐”也不是一件容易事,需要绕道走五六公里的山路,爬上“24道拐”对面的晴隆山上。

也只有在那里才能看清楚“24道拐”的全貌。

“24道拐”对面的晴隆山上,这里已经修了观望台,顺着山坡大约有三百米长的护栏,可供游人凭栏观看“24道拐”,站在这里距离对面的“24道拐”大约有六、七百米的距离。

“二十四道拐”路线上下盘旋,而且路基窄,坡度大,弯道急。

一般车辆通过“二十四道拐”至少16-20分钟,轿车以最快速度通过的时间大约是7分钟左右。

巧夺天工的公路“24道拐”公路所处之地古称鸦关,当地人又称之为半关,位于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晴隆县城南郊1公里,盘旋于雄峻陡峭的晴隆山脉和磨盘山之间的一片低凹陡坡上,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

明清时代,此处是蜿蜒的古驿道,关口建有涌泉寺,寺外设茶亭,专供路人游客小憩。

寺旁岩壁之上,有“甘泉胜迹”等众多石刻。

鸦关之雄险,名闻滇黔,明嘉靖年间,诗人周文化由此路过,留下了“列哉风高仰万山,云空叶积马蹄艰,一为行省衣冠地,便是雄图锁钥关”的诗句。

“24道拐”公路就修建在这样一个艰险的地段,其建设难度可想而知。

1935年,由工程师周岳生领队,多次勘测设计,同年由民国西南公路局局长曾养甫督工,“24道拐”公路正式动工,1936年竣工,成为黔滇公路的必经之处。

“24道拐”弯道全长4公里,有效路面宽约6米,山脚第1道拐与山顶第24道拐之间的直线距离约350米,垂直高度约250米,路坡的倾角约60度左右,乘小汽车由下至上,爬完全程约需8分钟,由上至下约6分钟。

由关口向下俯视,“24道拐”公路仿佛游蛇下山,欲饮山谷之清泉;从关下往上仰视,“24道拐”公路犹如巨龙盘山,高耸入云端。

“24道拐”公路虽险要,其设计却十分精巧,可谓巧夺天工,匠心独具。

道旁的上下挡墙,均由五面石砌成,经历半个多世纪的风雨,仍完好如初,既可见当时先进的建筑技术,又可见当地民工的精工巧琢,是建筑中罕见的历史珍宝。

抗战运输要道二战时期,美国的援华物资经过滇缅公路到达昆明后,必须经过滇黔公路才能运送到重庆和前线,而“24道拐”公路正是滇黔公路的重要节点,成了中缅印战区交通大动脉,承担着国际援华物资的运输任务。

日本空军多次派飞机对“24道拐”公路进行轰炸,欲截断滇黔咽喉。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国陆军准将约瑟夫-史迪威任美军中缅印战区总司令兼盟军中国战区总参谋长,美陆军部长史汀生要求史迪威维持滇缅公路的运输,并致力于“改进中国陆军的战斗效能”。

1942年,美国的公路工程部队1880工兵营进驻贵州省晴隆县修筑滇黔公路,用水泥砌挡墙,并对“24道拐”公路进行了维修,在当地群众的配合下,完成了维修任务,保证了运输的畅通。

1954年,为行车安全,贵州省交通部门在“24道拐”的旁边重新修建了一条坡缓弯道少的沥青公路,在山脚处与原“24道拐”的路口相接,作为320国道的一部分。

为加快黔西南山区与外界沟通的步伐,贵州省日益加大公路建设力度。

如今,在"24道拐"附近,一项重要的工程正紧锣密鼓地进行,一条4.4公里长的隧道将穿山而过,这就是建设中的镇宁至胜境关高速公路。

全长约183公里、总投资约130亿元的镇胜高速公路是上海至瑞丽国道主干线的一部分,也是贵州省"两纵两横四连线"公路主骨架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条公路所经过的地段地势险峻,与原史迪威公路走向大致相同。

该路在晴隆县境内有30公里左右长的里程,其中有多个隧道和沙子镇、莲城镇两座互通式立交桥。

在"24道拐"的山下,总长约4.4公里的晴隆隧道正在加紧建设,将于2007年前竣工通车。

届时,"24道拐"将与4.4公里长的晴隆隧道一起,成为中华民族抵抗外辱、自强图存意志的一个象征,将会长久地留在大地上,留在历史的记忆中。

站在远处眺望"24道拐",蜿蜒而上的沙石路和旁边320国道黑缎子般的沥青路,让人仿佛置身于新旧两个时代的交点上,一边回顾过去的烽火岁月,一边展望民族复兴的未来。

总长约4.4公里的晴隆隧道建设照片滇缅公路大概没有哪一条路能像滇缅公路一样集中那么多激荡人心的故事,能那样充分地展现我们民族坚忍卓绝的意志和自强不息的精神了。

有公路建设常识的人都能够想像,在当时没有任何机械、只凭人力的条件下,在有着横断山脉和高黎贡山区那样复杂地质条件的滇西,修筑一条近960公里的公路,仅仅用了9个月时间,是怎样的艰难。

所以,当时西方称滇缅公路为世界的“奇迹”。

但是,当时的人们大概很少了解,创造这样的“奇迹”的修筑者承受了怎样的压力、付出了怎样的艰辛。

自戴手铐督工的县长泸沟桥事变后几个月内,日军封锁了我国沿海港口,断绝了我国海外交通,国民政府西迁重庆。

为了打通国际交通,争取外援,抢修滇缅公路成为最紧迫的事。

1937年年底,滇缅公路除昆明至下关段土路通车外,下关以西至畹町各县都在紧张地测量、施工。

龙陵县县长王锡光接到云南省政府在封套上贴着鸡毛的紧急命令,还有一个装着手铐的木盒。

命令说:“分配该县之土石方工程,务在限期内完成。

到期不完成者,该县长自带手铐,来昆听候处分。

”当时,龙陵县潞江区工程进展最慢,有可能拉全县的后腿。

于是王县长就到潞江找到区长兼土司线光天,拿出了省政府的命令和手铐给线光天看,并说:“我是流官,你是世袭土司,潞江拉了后腿,昆明我是不去了,只好拉着你去跳潞江了。

”王锡光走后,线光天寝食不安,召集有关人员日夜开会,千方百计动员民众出工,终于赶上了拉下的工期。

读着王锡光为激励民众所作的《滇缅公路歌》:“修公路,大建树;凿山坡,就坦途;造桥梁,利济渡。

裹粮荷锄潞江边,哪管老弱与妇孺……”我们眼前仿佛出现了一个奔走呼号的身影,还有一群在拼命苦干的筑路者的影子——他们是把生命铺在了这条路上。

铭记惠通桥著名作家萧乾曾说,中国有千百条公路、数不清的桥梁,然而没有哪一条像滇缅公路,也没有一座像惠通桥那样足以载入史册。

他说:“如果有人要为滇缅公路建一座万人冢,不必迟疑,它应该建在惠通桥畔。

”他指的是惠通桥修建的艰难。

据说,惠通桥用的1000根栗木,每一根都要到徒步行程7、8天远的原始森林里寻觅,再由15个人抬运到工地的。

而筑桥时在怒江岸边险峻的惠通崖上要炸出一条路,这条路是由数万名工人苦干了120个昼夜才修成的,中间又有不少人失足坠入怒江或被炸药、疾病夺去生命。

然而,守桥的艰难不亚于建桥。

滇缅公路建成后,成为中国抗战的惟一补给线,也成为日军极力想摧毁的目标,处在道路咽喉地位的惠通桥自然首当其冲。

据史料记载,在1940年10月28日至1941年2月27日这4个月当中,日军共出动168架飞机轰炸惠通桥。

为了保证滇缅公路运输不断,在惠通桥遭轰炸受损抢修的时候,守桥部队发明了用汽油桶铺上木板做成浮桥过渡的方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