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鹳雀楼》教案(附板书)

合集下载

唐诗《登鹳雀楼》教案

唐诗《登鹳雀楼》教案

唐诗《登鹳雀楼》教案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师简要介绍唐诗的发展背景和重要性,激发学生对唐诗的兴趣。

1.2 提出问题:“你们听说过哪些著名的唐诗?”引导学生思考和分享。

1.3 教师引入本课的主题《登鹳雀楼》,并展示诗歌全文。

第二章:诗歌解析2.1 教师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诗歌,感受其韵律和意境。

2.2 教师分析诗歌的结构和韵律特点,解释生僻词语的含义。

2.3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如“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等。

第三章:作者背景介绍3.1 教师介绍王之涣的生活年代和生平事迹。

3.2 教师讲解《登鹳雀楼》的创作背景和动机。

第四章:诗歌主题探讨4.1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诗歌所表达的主题和情感。

4.2 学生分享对诗歌主题的理解和感受。

4.3 教师进行总结,强调诗歌中表达的壮志凌云、胸怀天下的情怀。

第五章:创意活动5.1 教师提出创意活动要求:以《登鹳雀楼》为灵感,创作一幅画作或一篇短文。

5.2 学生进行创作,展示自己的才华和想象力。

5.3 教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和反馈,鼓励学生的创作积极性。

第六章:诗歌欣赏与背诵6.1 教师引导学生欣赏《登鹳雀楼》的音韵美,解释诗歌中的意境。

6.2 学生跟读、背诵诗歌,体会唐诗的韵味。

6.3 教师组织诗歌朗诵活动,鼓励学生大胆表现自己。

第七章:诗歌改写7.1 教师提出改写要求:将《登鹳雀楼》改写为一首现代诗或一篇小散文。

7.2 学生进行改写,发挥创意,保留原诗的主题和意境。

7.3 教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关注学生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第八章:课堂讨论8.1 教师提出讨论话题:“你认为《登鹳雀楼》表达了怎样的哲理?”8.2 学生分享自己的看法,展开课堂讨论。

8.3 教师进行总结,强调诗歌中的励志思想和人生哲理。

第九章:作业布置9.1 教师布置作业:请学生课后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唐诗的其他作品,下周分享心得。

9.2 学生完成作业,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和兴趣。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登鹳雀楼》(教案)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登鹳雀楼》(教案)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登鹳雀楼》(教案)作为一名资深的语文教师,我深入研究了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登鹳雀楼》这一课文,并设计了如下的教学方案:一、教学内容本课的教学内容选自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主要涉及第三单元中的这首古诗《登鹳雀楼》。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之涣所作,描绘了诗人登上鹳雀楼所见的壮阔景象,表达了诗人对于祖国大好春光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二、教学目标1. 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这首古诗。

2. 能够理解古诗的大意,体会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3. 能够运用诗中的修辞手法,进行简单的创作。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本课的重点是让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古诗,理解古诗的大意。

难点则是让学生能够体会诗中的意境和情感,以及运用诗中的修辞手法进行创作。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为了更好地进行教学,我准备了一些教具和学具,包括课件、黑板、粉笔,以及学生的学习手册等。

五、教学过程1. 引入:我会通过展示鹳雀楼的图片,引导学生谈论对于这座楼的了解和想象,从而引出今天的课文。

2. 朗读:我会带领学生朗读课文,让学生感受诗的节奏和韵律。

3. 解释:我会解释诗中的生词和句意,帮助学生理解古诗的大意。

4. 讲解:我会讲解诗中的意境和情感,让学生体会诗的美。

5. 练习:我会让学生进行随堂练习,运用诗中的修辞手法进行创作。

六、板书设计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我会设计如下的板书:鹳雀楼唐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七、作业设计作业设计如下:1. 朗读并背诵《登鹳雀楼》。

2. 用诗中的修辞手法,创作一个小片段。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我会对课堂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掌握了古诗的意境和情感。

同时,我还会对学生进行拓展延伸,引导他们阅读其他相关的古诗,进一步体会古诗的美。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上述教案中,有几个关键的细节是我需要重点关注的。

这些细节对于学生理解和掌握课文至关重要,我将对它们进行详细的补充和说明。

二年级上册语文教案8《古诗二首》之《登鹳雀楼》

二年级上册语文教案8《古诗二首》之《登鹳雀楼》

二年级上册语文教案8《古诗二首》之《登鹳雀楼》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在二年级上册语文教材第8课《古诗二首》中,深入学习《登鹳雀楼》这首脍炙人口的古诗。

这首诗出自唐代诗人王之涣之手,描绘了登上鹳雀楼所观看到的壮丽景色。

我们将详细解读诗中的字词、句式和寓意,让学生体会到大自然的神奇和诗人情感的升华。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登鹳雀楼》这首古诗的全文,理解诗中的字词、句意。

2. 培养学生对古诗的欣赏能力,感受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3. 提高学生的朗读和表达能力,激发他们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理解诗中的寓意,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重点:掌握古诗的字词、句式,朗读和表达。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练习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鹳雀楼的图片,引导学生进入情境,激发他们的兴趣。

2. 学习古诗:让学生自读《登鹳雀楼》,理解诗中的字词,讨论诗的意思。

3. 详解诗句:逐句解释诗句,分析诗人的写作手法,让学生体会诗中的意境。

4. 朗读指导:示范朗读,指导学生正确把握诗句的节奏和语气。

5. 随堂练习:让学生在练习本上默写诗句,巩固所学内容。

6. 例题讲解:分析一道关于《登鹳雀楼》的练习题,讲解答题技巧。

7.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诗中的寓意,分享各自的理解。

六、板书设计1. 黑板左侧:《登鹳雀楼》全文2. 黑板右侧:诗句详解、朗读技巧、作业布置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写一篇关于《登鹳雀楼》的感悟。

2. 答案:无固定答案,要求学生发挥想象,表达真情实感。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学生的参与度,以及教学方法的适用性。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阅读其他古诗,提高文学素养。

同时,关注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创造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学习古诗的字词理解在让学生自读《登鹳雀楼》时,我特别注意他们对诗中字词的理解。

2023年《登鹳雀楼》教学设计(登鹳雀楼教案板书)

2023年《登鹳雀楼》教学设计(登鹳雀楼教案板书)

2023年《登鹳雀楼》教学设计(登鹳雀楼教案板书)>《登鹳雀楼》教学设计1知识目标:1、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会认11个生字,会写6个字。

2、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能声情并茂地背诵课文。

3、通过学习这首诗,使学生初步了解“登高才能望远”的道理。

能力目标:在本课学习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自学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朗读能力和语言表达的能力。

教学重点:让学生学会书写6个字,并且要认识11个生字。

教学难点:依据本课教学内容和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特点,确定本课的难点为通过朗读及背诵课文,让学生感受要想看到美丽的风景就要登高远望,同样的道理,我们在做起他的事情时,只要不断努力,不怕困难,一定会走向成功。

本节课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来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发散想象、有感情朗读及诵读,既突出了重点,又突破了难点,从本质上调动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一、激情导入师:同学们,今天老师要带你们去见一位有名的大诗人,你们高兴吗?生:高兴。

师:但是,我听说这位诗人特别喜欢接见那些会诵读古诗的小朋友,你们说这可怎么办?生:我会朗诵古诗。

(学生争先恐后地举手参与)师:好极了,下面就请同学们来朗诵一下你知道的古诗吧。

生:(朗诵古诗)师:你们知道这么多古诗,真是棒极了!我想这位唐代诗人王之涣早就想见一见你们了。

(出示诗人画像)今天,让我们一同来学习他的一首古诗《登鹳雀楼》。

(板书课题)间评:教师为了引导学生兴趣盎然地走近古诗,在认识诗人王之涣时,设计了一个小难题,并且学生争先恐后地朗诵自己知道的古诗,不仅创设了学诗的情境,而且还培养了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二、讲授新知1、初读感知师:首先请同学们对照拼音自己读一读古诗。

生:(自由读古诗)2、检查读的效果师:刚才在古诗中,我们遇到了很多生字。

同学们,你们认识它们吗?(引导并检查学生认识本课生字状况)(1)难读字音:千(出示“千”的生字卡片);(2)易读错字音:入、日。

8古诗二首《登鹳雀楼》(教案)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

8古诗二首《登鹳雀楼》(教案)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

8古诗二首《登鹳雀楼》(教案)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在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的第八单元中,学习两首古诗《登鹳雀楼》。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王之涣在鹳雀楼上远眺的壮丽景色,以及由此引发的人生哲理。

我们将详细解读诗中的文字,领略其深刻的意境。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能够正确朗读并背诵两首古诗《登鹳雀楼》。

2. 让学生理解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感悟作者的情感表达。

3.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他们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理解诗中的意境和哲理,体会作者的情感。

2. 教学重点:朗读与背诵古诗,掌握诗中的关键词语。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文教材、练习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鹳雀楼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古代建筑的魅力,进而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过程一:让学生观察鹳雀楼的图片,描述其外观特点。

过程二:讲述鹳雀楼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朗读古诗:让学生跟随老师一起朗读两首古诗,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过程一:老师示范朗读,学生跟读。

过程二:学生自主朗读,老师指导并纠正发音。

3. 理解诗意:通过解读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帮助学生理解诗意。

过程一:分析诗中的关键词语,如“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等。

过程二:讲解诗句的含义,让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

4. 例题讲解:以一首古诗为例,分析其结构,讲解写作技巧。

过程一:分析古诗的韵律和节奏。

过程二:讲解古诗的写作技巧,如对偶、夸张等。

5.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古诗创作。

过程一:学生自主创作,老师巡回指导。

过程二:展示优秀作品,进行点评和交流。

六、板书设计1. 板书古诗原文,标注韵律和节奏。

2. 列出诗中的关键词语,解释其含义。

3. 用思维导图形式呈现诗中的意境和哲理。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运用本节课所学的古诗写作技巧,创作一首以自然景色为主题的五言绝句。

《登鹳雀楼》教案

《登鹳雀楼》教案

《登鹳雀楼》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登鹳雀楼》。

(2)理解《登鹳雀楼》的诗意,了解诗人王之涣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3)学会分析古典诗词的意象和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登鹳雀楼》。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的美,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激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二、教学重点:1. 《登鹳雀楼》的诗意理解。

2. 古典诗词意象分析和表达技巧。

三、教学难点:1. 古典诗词的鉴赏方法。

2. 诗人情感的把握。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登鹳雀楼》原文、注释、译文及相关背景资料。

2. 学生准备:预习《登鹳雀楼》,了解诗人王之涣。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诗人王之涣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提问:同学们对《登鹳雀楼》有什么了解?2. 自主学习:(1)让学生朗读《登鹳雀楼》,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学生自主翻译诗句,理解诗意。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登鹳雀楼》的意象和表达技巧。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诗歌鉴赏:(1)教师引导学生欣赏《登鹳雀楼》的美,体会诗人的情感。

(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和体会。

5. 拓展延伸:(1)教师出示其他描写鹳雀楼的诗词,让学生对比欣赏。

(2)学生尝试创作一首描写鹳雀楼的诗词。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登鹳雀楼》的诗意和鉴赏方法。

7. 作业布置:(1)背诵《登鹳雀楼》。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参与度、知识点掌握情况等,以便对后续教学进行调整和改进。

七、课后作业:1. 背诵《登鹳雀楼》。

3. 预习下一首诗词,了解诗人及其创作背景。

八、评价与反馈:1. 课堂表现评价: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等。

《登鹳雀楼》优质教案

《登鹳雀楼》优质教案

这句话的意思是:傍晚的太阳依傍着山峦落下去了。

滔滔的黄河水滚滚流入大海。

(2)学习“依”字。

点拨:本诗中“依”这里运用了拟人的修辞,太阳依偎在群山的怀抱里。

①交流识字方法:同学们,“依”是我们要学习的生字,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它?(借助形声字构字规律;“加一加”)
②字理辅助识字。

课件出示“依”的字理演变图:
解读字理:甲骨文的“依”就像是婴儿包裹在被子里一样,包婴儿的被子就像是成年人的衣服,后来人们将“人”从“衣”中分离出来。

所以“依”是依存、依靠的意思。

组词:依靠、依赖、相依为命。

3.学习“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板书: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1)理解诗词含义。

“欲”是想要。

“穷”是穷尽。

“千里目”就是“目千里”。

用夸张的手法来形容看得远。

(2)感悟道理: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句子的意思(想要看到千里之外的景色。

就要再登上一层楼。


4.想象画面,总结哲理。

(1)提问:诗人登上鹳雀楼后看到了什么?在楼上又想到了什么?(板书:登楼所见登楼所思)
课件出示插图,引导学生想象画面:一首诗就是一幅画,请同学们结合插图,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你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预设:登上鹳雀楼举目远望,看见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下沉,滔滔的黄河水朝着大海的方向汹涌奔流。

【板书设计】。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板书设计(通用9篇)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板书设计(通用9篇)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板书设计《登鹳雀楼》教学设计板书设计(通用9篇)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来辅助教学,教学设计是对学业业绩问题的解决措施进行策划的过程。

一份好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子的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登鹳雀楼》教学设计板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板书设计篇1《登鹳雀楼》这首诗写诗人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来的不凡的胸襟抱负,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教学要求: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和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的8个生字,两条绿线中的1个字只识不写。

3、理解课文内容,初步理解诗的意境及蕴涵的哲理。

教学重点:1、学会本课的8个生字,并能正确、美观地书写。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和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初步理解诗的意境及蕴涵的哲理。

教学准备:生字卡片,教学投影片。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求: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初步理解诗的意境及蕴涵的哲理。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1、小朋友们已经学过了不少古诗,谁能背给大家听听?今天我们又要学习一首古诗。

2、板书课题。

指名拼读"登",要求读后后鼻音。

复习“登字头”,指名拼读“鹳”。

复习“三拼音节”。

3、解题。

登,是登上的意思。

鹳雀是一种鸟儿,样子像鹤。

在山西省永剂县有一座楼,常有鹳雀停留在上面休息,所以人们称这座楼叫"鹳雀楼"。

登鹳雀楼,就是登上鹳雀楼。

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王之涣。

有一天,王之涣登上鹳雀楼,看到了落山的太阳,奔腾的黄河,就写下了这首诗。

二、初读课文。

1、投影出示课文内容,学生借助拼音读通课文。

2、范读。

指名读。

三、理解诗句。

(一)学习一、二行。

1、指名读,理解意思。

2、出示课文图,设置情境:一天傍晚,诗人登上了鹳雀楼,他放眼望去,看,这气势多么壮观。

诗人在黄鹤楼上看到了什么?(太阳、青山、黄河)(1)这轮傍晚的太阳就要落下去了,它会怎样落下去呢?课文中哪个次是"靠着"的意思。

王之涣《登鹳雀楼》教案案例

王之涣《登鹳雀楼》教案案例

王之涣《登鹳雀楼》教案案例第一章:课程概述1.1 课程目的通过学习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使学生了解并欣赏中国古代诗歌的美,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1.2 课程内容学习《登鹳雀楼》这首诗的创作背景、作者简介、诗歌内容、意境及修辞手法等。

1.3 教学资源教师讲解、多媒体展示、诗歌原文、注释、译文等。

第二章:作者及创作背景介绍2.1 作者简介介绍王之涣的生活年代、生平事迹、文学成就等。

2.2 创作背景讲解《登鹳雀楼》的创作背景,如鹳雀楼的历史地位、王之涣创作此诗的心境等。

第三章:诗歌内容学习3.1 诗歌原文展示《登鹳雀楼》原文,让学生反复品读。

3.2 逐句讲解分析诗歌的每一句,讲解词语的含义、句子的意义,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内容。

3.3 诗歌翻译给出《登鹳雀楼》的译文,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

第四章:诗歌意境解析4.1 意境概述讲解诗歌的意境,使学生感受诗歌的美。

4.2 分析意境分析诗歌中的意象、景象,引导学生体会诗歌的意境。

4.3 感受意境让学生发挥想象,感受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第五章:诗歌修辞手法解析5.1 修辞手法概述讲解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对偶等。

5.2 分析修辞分析诗歌中具体的修辞手法,让学生了解并学会欣赏诗歌的修辞美。

5.3 实践修辞让学生尝试运用所学修辞手法,进行诗歌创作或赏析。

第六章:诗歌的延伸阅读6.1 推荐阅读提供与《登鹳雀楼》相关的其他诗歌,如同一时期其他诗人的作品,或者其他描述自然景观的诗歌,供学生延伸阅读。

6.2 阅读指导指导学生如何阅读延伸材料,鼓励他们比较不同诗歌的表达手法和意境。

6.3 讨论交流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阅读心得,比较不同诗歌的异同。

第七章:课堂讨论7.1 讨论主题设立讨论主题,如“《登鹳雀楼》中的自然描写”或“王之涣诗歌中的哲理”,让学生围绕主题进行深入探讨。

7.2 组织讨论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疑问。

7.3 总结发言教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总结,提炼关键观点,加深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登鹳雀楼》教案案例

《登鹳雀楼》教案案例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登鹳雀楼》教案案例学科领域:语文年级:一年级课时:2课时编写日期:2024年10月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登鹳雀楼》。

(2)理解诗句的意义,体会诗人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3)学会生字词,提高词汇量。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引导学生了解鹳雀楼的背景知识。

(2)采用分句解读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诗句的意境。

(3)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兴趣和热爱。

(2)培养学生欣赏大自然的美好,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情。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正确朗读和背诵《登鹳雀楼》,理解诗句的意义。

难点:体会诗人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学会生字词。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鹳雀楼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诗句中的景物描写。

(2)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鹳雀楼的了解。

2. 诗句解析(1)逐句解读诗句,帮助学生理解诗句的意义。

(2)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3. 朗读与背诵(1)指导学生正确朗读诗句,注意停顿和语气。

(2)组织学生进行集体背诵,巩固记忆。

4. 学习生字词(1)列出诗句中的生字词,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2)开展小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5. 课堂小结(1)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知识点。

(2)鼓励学生在课后主动寻找其他古诗词进行学习。

五、课后作业1. 家庭作业:(1)抄写《登鹳雀楼》诗句,加强记忆。

(2)家长协助孩子理解诗句的意义,引导孩子进行思考。

2. 拓展作业:(1)让孩子在课后自主寻找其他古诗词进行学习。

(2)鼓励孩子参加诗歌朗诵比赛,提高表达能力。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和学习态度。

2. 作业完成评价:检查学生抄写诗句的准确性以及家庭作业的完成情况。

3. 拓展作业评价:评估学生在课后自主学习古诗词的情况,以及参与诗歌朗诵比赛的表现。

小学一年级语文《登鹳雀楼》教案

小学一年级语文《登鹳雀楼》教案

小学一年级语文《登鹳雀楼》教案小学一年级语文《登鹳雀楼》教案1教学目标:1、认识1个生字,会写1个生字。

2、能够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3、在理解古诗诗句的基础上,领悟“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的道理,学习诗人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1、理解诗句,了解古诗所描写的景物,体会作者表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幻灯,画纸,彩笔。

教学过程:一、引入:1、直接揭示课题《登鹳雀楼》(板书)2、解题:简介作者。

(板书:王之涣)释题。

鹳雀楼,旧址在山西省永济县。

因常有鹳雀在那儿栖息,所以人们把这座楼取名为“鹳雀楼”,楼共三层。

一天,诗人王之涣登上了鹳雀楼,眺望落山的太阳,奔腾的黄河,想得很多,就在楼上写了《登鹳雀楼》这首诗。

指名说出题目的意思。

(将学生引入诗境)二、初读古诗1、自由读,画出生字和不明白的地方。

只有1个要求认的字“鹳”,1个要求写的字“雀”。

(1)出示生词卡片,检查生字读音。

(2)指名读古诗,正音。

2、理解诗句意思。

学生默读诗句,结合书上注释,查字典理解词语,并结合词义自己小声说出每句诗的意思。

注意启发学生,对每个词加以理解后,适当添加一些恰当的词语,再调整一下顺序,把意思连起来。

(1)小组讨论、交流。

(2)质疑、解疑,重点理解目:看。

欲:想要。

穷:尽。

(3)看课件理解。

(4)第一、二句:理解“白日”“依”“尽”“入海流”的意思。

登上鹳雀楼举目远望,看见一轮圆日连着延绵起伏的群山快要沉下去了,黄河水正奔腾咆哮着向大海流去。

(5)诗人登上鹳雀楼看到了什么?(6)第三、四句:理解“欲”“穷”“千里”“目”“更”各是什么意思?说出这两句诗的意思。

(7)说说“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有什么道理。

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帮助学生理解:只有站得高,才能望得远,要奋发向上,不断进取。

(如果我们想要看的更远,就必须登的.更高,因为登高才能望远,在这里诗人也告诉了我们:要想得到好的收获,就必须付出更多更大的努力,大家说对吗?来让我们再一次读这两句,把它深深的刻在我们的心中吧!)三、反复诵读,启发想象,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2023年小学二年级上册《登鹳雀楼》优秀教案

2023年小学二年级上册《登鹳雀楼》优秀教案

2023年小学二年级上册《登鹳雀楼》优秀教案小学二年级上册《登鹳雀楼》优秀教案11.正确认读“鹳”“欲”2个生字,会写“依”“穷”“目”3个生字。

2.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歌。

3.了解诗的主要内容,体会诗的意境和情感。

使学生了解“登高才能望远”的道理。

识字写字,理解并背诵古诗。

了解诗的主要内容,体会诗的意境和情感。

《登鹳雀楼》的作者和写作背景。

1课时教具打算多媒体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说明课题1.同学们知道黄河吗?它是我国其次大河。

在黄河流过的山西永济县有一座闻名的高楼叫鹳雀楼。

(课件出示2)(板书部分课题:鹳雀楼)一千多年前的一个傍晚,诗人王之涣登上这座楼,感慨万分,写下了千古传诵的诗篇(板书“登”完成课题)《登鹳雀楼》(课件出示3)齐读课题。

2.留意读准“登”字。

你有什么好的方法记住这个字吗(学生沟通识字方法)“登”是什么意思?(登上)探讨:有什么好的方法记住这个字呢?“登鹳雀楼”就是(登上鹳雀楼)3.请同学们伸出小手和老师一起写一写课题。

4.过渡语:理解诗题后,你想知道什么?(启发学生质疑)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现在请同学们自己读读这首诗,读之前,我们先来看看要求。

(课件出示4)1.要求:①借助拼音自由读读这首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②看看从这首里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你没有读懂?③数一数这首诗有几句?2.(视频播放)播放范读古诗。

(课件出示5)3.指名读古诗,检查读的效果。

(老师点评)4.领读、齐读。

诗会读了,现在让我们和诗人一起登上鹳雀楼去看一看哪里的景色吧!三、理解诗意,体会诗情(一)理解“白日依山尽”(课件出示6)1.指名读。

问:白日指什么?(太阳)。

依(依靠,依偎的意思)2.(指“尽”)这个字读什么?jìn再读。

我们平常常用到这个字,谁来组词?“尽”是什么意思?(消逝)3.太阳怎样?“依山尽”是说太阳——靠着群山渐渐落下去,最终消逝不见了。

4.指名再说说这句诗描绘的情景。

实用唐诗登鹳雀楼教案

实用唐诗登鹳雀楼教案

实用唐诗登鹳雀楼教案一、谈话提示课题同学们还记得黄河吗?它是我国第二大河。

从青海省流出,经过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等省区,在山东流入渤海。

在黄河流过的山西永济县有一座著名的高楼,叫鹳雀楼。

(板书部分课题:鹳雀楼)一千多年前的一个傍晚,诗人王之涣登上这座楼,看到远处太阳正在慢慢地落下,楼下滔滔的黄河水奔流东去,兴奋不已,写下了一首诗(板书“登”完成课题)《登鹳雀楼》。

齐读课题。

注意读准“登”字。

这座楼后来被黄河水冲毁,但是这首诗,却一直受到人们的喜爱。

二、范读课文三、自学课文。

教师巡视指导要求:1.借助汉语拼音把课文读通顺。

2.画出本课要求掌握和要求认识的字,读准每个字音。

四、检查自学情况1.认读生字。

楼入穷目更层登鹳雀依2.朗读课文。

(指名朗读,齐读)五、了解课文大意,指导朗读1.登上鹳雀楼,诗人看到了什么?(指导看图:远处,太阳靠近山头,慢慢地落下去。

楼下,黄河水奔腾着,流向大海。

2.读诗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教师示范读出夕阳夕下、河水滔滔的情境,再学生反复练读。

3.眼前的景象吸引着、鼓舞着诗人,他想怎么样?读第三、四行。

教师讲解:诗人想看到更远的景物,就对自己说,我应该再上一层楼。

知道这是为什么吗?(联系登高活动,明白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4指名读: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5.朗读课文。

以不同形式反复练读。

六、识字、写字指导入:与“人”、“八”比较。

组词:入口、出入、进入。

穷:上边是穴宝盖儿,写法与宝盖不同。

目:比“日”多一横。

更:第一笔横较短,是间为扁“日”,第六笔长撇顶在横中,直穿“日”后撇向左下方,捺起笔在“日”的左下方,撇捺要平衡。

层:外面是“尸字头,里面是”云“字。

楼:左窄右宽。

右边”米、女“上下各半。

”米“最后一笔是捺,”女“第一笔是撇点,最后一笔横稍长,托起上部,组词训练。

七、抄写生字(完成课后练习2)八、复习生字,巩固练习1.认读生字(包括要认识的字)。

王之涣《登鹳雀楼》教案案例

王之涣《登鹳雀楼》教案案例

王之涣《登鹳雀楼》教案案例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登鹳雀楼》的诗意,认识作者王之涣。

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登鹳雀楼》。

学生能够分析并欣赏这首诗的意境和韵律美。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分析等方法,帮助学生理解诗意,提升语文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美好时光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1. 生字词的学习与理解。

2. 《登鹳雀楼》诗意的理解与感悟。

3. 朗读与背诵的训练。

三、教学难点1. 生字词的正确书写与理解。

2. 对《登鹳雀楼》诗意深入的理解与感悟。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包括诗文、生字词、图片等。

2. 准备《登鹳雀楼》的全文打印稿,每人一份。

3. 准备相关的背景资料,以便进行拓展教学。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鹳雀楼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这幅画,激发学生对诗文的兴趣。

教师简要介绍王之涣及其《登鹳雀楼》的背景。

2. 朗读与认读(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诗文,让学生感受诗的韵律美。

教师指导学生认读生字词,解释生字词的意思。

3. 诗意解析(1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分析诗的意境和主题,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意。

教师通过提问、解答疑问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诗中的意象和表达。

4. 朗读与背诵(10分钟)教师指导学生正确朗读诗文,注意语音语调和节奏。

教师鼓励学生进行背诵,让学生感受诗文的韵律美。

5. 课堂小结与作业布置(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小结,强调生字词的正确书写和理解。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将《登鹳雀楼》背诵给家长听,并家长签字确认。

六、教学延伸(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让学生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中的景象。

2. 学生分享自己的想象和感受,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七、课堂实践(10分钟)1.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探讨如何将《登鹳雀楼》的意境融入到自己的生活中。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8古诗二首《登鹳雀楼》(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8古诗二首《登鹳雀楼》(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8古诗二首《登鹳雀楼》(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登鹳雀楼》,理解诗句的基本意思,并能用自己的话进行简单描述。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背诵、讲解、讨论等方式,让学生掌握古诗的基本知识和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3.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登鹳雀楼》,让学生感受古诗的韵律美,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观的热爱和欣赏能力,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1. 诗歌背景:《登鹳雀楼》是唐代诗人王之涣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描绘了诗人登上鹳雀楼所见的壮阔景象。

2. 诗歌内容:诗句内容丰富,描绘了夕阳、河流、山川等自然景观,表达了诗人对美好景色的赞美之情。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正确朗读和背诵《登鹳雀楼》,理解诗句的基本意思。

2. 教学难点:用自己的话进行诗句描述,理解诗人的情感表达。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等。

2. 学具:课本、笔记本、彩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展示鹳雀楼,引导学生关注自然景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朗读:教师示范朗读《登鹳雀楼》,学生跟读,注意语气、节奏、韵律等。

3. 讲解:逐句讲解诗句的意思,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内容。

4. 背诵:学生分组背诵诗句,提高记忆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5. 讨论: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诗句所描绘的景象,分享自己的感受。

6. 总结: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古诗的韵律美和自然景观的欣赏。

六、板书设计1. 课题:《登鹳雀楼》2. 诗句:夕阳、河流、山川等自然景观的描绘。

3. 诗人:王之涣4. 情感:对美好景色的赞美之情七、作业设计1. 背诵《登鹳雀楼》。

2. 用自己的话进行诗句描述,写一篇小作文。

八、课后反思1. 教师自我反思:教学过程中是否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是否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诗句内容,是否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2. 学生反馈:学生对古诗的兴趣和参与度,对诗句的理解和背诵情况,对作业的完成情况等。

古诗登鹳雀楼教案

古诗登鹳雀楼教案

古诗《登鹳雀楼》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古诗《登鹳雀楼》;(2)理解古诗中的关键词语和意象,体会诗人的情感;(3)了解古代诗人登高远望的传统,以及鹳雀楼的历史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合作意识;(2)运用图像和实地观察,帮助学生理解古诗中的景象;(3)引导学生运用想象和联想,体验古诗所表达的意境。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化的兴趣和尊重;(2)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观的欣赏和保护意识;(3)引导学生从古诗中汲取智慧,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和向往。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古诗《登鹳雀楼》;(2)理解古诗中的关键词语和意象,体会诗人的情感。

难点:(1)古诗中的一些生僻字和词语的理解;(2)体会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所表达的情感和哲理。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熟悉古诗《登鹳雀楼》的内容和背景;(2)准备相关的图像和资料;(3)制定教学计划和课堂活动安排。

2. 学生准备:(1)预习古诗《登鹳雀楼》,了解诗的基本内容;(2)查阅相关的资料,了解鹳雀楼的历史背景。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古诗,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2)向学生介绍古诗《登鹳雀楼》的背景和作者王之涣。

2. 朗读与背诵:(1)引导学生正确朗读古诗《登鹳雀楼》,注意停顿和语气;(2)鼓励学生背诵古诗,帮助学生记忆和理解。

3. 词语解释与意象分析:(1)解释古诗中的生僻字和词语,帮助学生理解诗的意义;(2)分析古诗中的意象,如“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等,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描绘手法。

4. 情感体验与讨论:(1)引导学生通过想象和联想,体验古诗所表达的意境;(2)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古诗中景象和情感的理解。

五、作业布置:1. 抄写古诗《登鹳雀楼》,注意字迹工整;2. 运用古诗中的意象,创作一幅画或写作一段话,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想象。

古诗登鹳雀楼的教案

古诗登鹳雀楼的教案

古诗《登鹳雀楼》的教案一、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古诗《登鹳雀楼》,使学生了解诗歌的形式和特点。

2. 培养学生欣赏诗歌的能力,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水平。

3. 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写作能力和诗歌创作能力。

二、教学重点:1. 学习古诗《登鹳雀楼》的基本内容和诗歌形式。

2. 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理解和解读诗歌的意义和内涵。

三、教学难点:1. 理解古诗的修辞形式和隐含意义。

2. 提高学生的诗歌表达能力和创作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古诗《登鹳雀楼》的诗词原文、课件、翻译注释资料。

2. 学生准备: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Step 1:导入课程(5分钟)1. 教师向学生介绍本节课的主题:“今天我们要一起学习一首古诗《登鹳雀楼》,通过学习这首诗,我们将了解古人对风景的描写和对人生的思考。

”2. 教师向学生呈现古诗的标题,并进行简要解读:“《登鹳雀楼》是唐代诗人王之涣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描绘了作者登上鹳雀楼后,远眺美丽的风景,感慨万千,思绪万千。

”3. 引导学生回忆自己见过的高楼大厦,引发学生对登高所带来的感受的讨论。

Step 2:学习诗歌内容(15分钟)1. 教师向学生朗读古诗的诗词原文。

2. 教师解读古诗的诗句,帮助学生理解其中的意境和情感。

3. 学生跟读古诗的诗句,并进行诗歌欣赏。

Step 3:学习诗歌形式(15分钟)1. 教师介绍古诗的形式和特点,如七言绝句。

2. 教师解释古诗中的修辞手法和韵律规律,如描写手法、反问等。

3. 学生尝试分析古诗中所使用的修辞手法和韵律规律。

Step 4:理解诗歌意义(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古诗中的主题和意义,如对人生的思考和对美的追求等。

2. 学生小组讨论古诗中的意义,并展示讨论结果。

3.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和讨论进行点评和总结。

Step 5:诗歌创作(20分钟)1. 教师给学生提供几个关于风景和登高的词语,要求学生根据这些词语写一首类似《登鹳雀楼》的诗歌。

古诗登鹳雀楼优秀教案

古诗登鹳雀楼优秀教案

古诗《登鹳雀楼》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登鹳雀楼》。

让学生理解《登鹳雀楼》的诗意,了解作者王之涣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讲解、讨论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意象和表达手法。

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背诵等方式,感受诗歌的韵律和美感。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壮丽和美好,培养他们对自然环境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通过对诗歌的学习,培养学生的文学兴趣和文化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让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登鹳雀楼》。

让学生理解《登鹳雀楼》的诗意,了解作者王之涣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2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意象和表达手法。

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背诵等方式,感受诗歌的韵律和美感。

三、教学准备3.1 教具准备:PPT或黑板,用于展示诗歌内容和教学要点。

相关背景资料,用于介绍作者王之涣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3.2 课前准备:教师应提前熟悉诗歌内容,了解作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准备相关的教学问题和讨论题目。

四、教学过程4.1 导入: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古诗,激发他们对诗歌的兴趣。

向学生介绍本节课要学习的诗歌《登鹳雀楼》及其作者王之涣。

4.2 诗歌讲解:逐句讲解诗歌内容,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意象和表达手法。

结合相关背景资料,介绍作者王之涣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4.3 朗读与背诵:引导学生朗读诗歌,注意语音语调和节奏的掌握。

鼓励学生背诵诗歌,提高他们的记忆能力和表达能力。

五、课堂小结与作业布置5.1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意象和表达手法。

强调朗读和背诵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练习。

5.2 作业布置:要求学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登鹳雀楼》。

要求学生结合课文内容,思考并回答相关问题,深入理解诗歌的意义。

六、教学活动设计6.1 互动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

8古诗二首《登鹳雀楼》(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

8古诗二首《登鹳雀楼》(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
(4)纸质材料:提供相关的古诗文选读材料,让学生在课后进行拓展阅读,丰富他们的知识储备。
(5)评价工具:采用课堂问答、小组评价、学生自评等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实时评价,了解学生的掌握程度,为教学提供反馈。
教学流程
(一)课前准备(预计用时:5分钟)
学生预习:
发放预习材料,引导学生提前了解《登鹳雀楼》的学习内容,标记出有疑问或不懂的地方。
5. 请学生进行诗歌朗诵比赛,展示自己对《登鹳雀楼》的理解和朗读技巧。
例题型及答案:
1. 请用自己的话解释“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的意思。
答案:这句话描绘了太阳依傍着山峦即将落下的景象,黄河之水流入大海中去。
2. 请解释“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含义。
答案:这句话寓意着人们应当不断努力,追求更高的境界。
2. 鼓励学生进行课后自主学习和探究:
要求学生课后阅读以上拓展阅读材料,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鼓励学生通过互联网或图书馆等途径,了解唐代诗人的生平事迹和创作背景。
引导学生思考诗歌中所表达的自然美和人文情怀,培养他们对美的感知和欣赏能力。
激发学生对古诗文的兴趣,鼓励他们在课后自主学习和探究更多相关的古诗文。
7. 请学生进行诗歌朗诵比赛,展示自己对《登鹳雀楼》的理解和朗读技巧。
8. 请学生进行诗歌翻译比赛,将《登鹳雀楼》翻译成现代汉语,并解释诗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的意义。
9. 请学生进行诗歌欣赏与创作比赛,展示自己对《登鹳雀楼》的欣赏和创作能力。
10. 请学生进行诗歌知识问答比赛,测试自己对《登鹳雀楼》及相关古诗文知识的掌握程度。
强调诗中的意象和意境的重点,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四)巩固练习(预计用时:5分钟)
随堂练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登鹳雀楼
【教学目标】
1、认识4个生字,会写4个字,能做到书写规范、端正、整洁。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课文。

3、大致了解诗歌的主要内容,明白“站得高,看得远”的道理。

【教学重点】
1、认识4个生字,会写4个字,能做到书写规范、端正、整洁。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课文。

3、大致了解诗歌的主要内容,明白“站得高,看得远”的道理。

【教学难点】明白“站得高,看得远”的道理。

【教学准备】
教师:本课的生字、词语卡片、课件。

学生:预习课文:1、读课文三遍,包括课后生字。

2、勾出文中带有生字的词语。

3、给田字格中的生字注音。

4、给生字组词,至少两个,鼓励找四字词语。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师:今天老师带你们去一个地方旅游,这个地方叫鹳雀楼,看,我们到了。

播放鹳雀楼的录像
2、看课文中的图,说说景象如何?
3、著名诗人王之涣来到这里看到了这样的景色,留下了传送千古的名诗——《登鹳雀楼》,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首诗吧!生读题,学习题目中的三个汉字,只要求认。

二、读熟古诗,认识汉字。

1、师:王之涣笔下的黄鹤楼是什么样子的呢?先听老师读一读,一边听一边划出停顿来。

2、师:你能在拼音娃娃的帮助下,自由朗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吗?自己试一试吧!生读完以后,交流展示。

3、诗歌读得这么好,汉字娃娃一定记得很熟!咱们来打打招呼吧!
生:自由读汉字,交流识字方法,组词。

4、把汉字娃娃送回到古诗中,你一定读得更好。

生再读古诗。

5、师:孩子们知道这首诗是什么意思吗?我说一句话,你说一句诗中的话,咱们试试。

师:太阳靠着远山落下去了。

生:白日依山尽。

师:黄河之水向大海奔去。

生:黄河入海流。

师:要想看得更远,就要登上更高的地方。

生: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6、你们真棒,将来也能成为一个小诗人,下面我们再来看看诗中的景象(播放录像)太阳下山,江水滚滚,奔腾而去。

能看着这样的情景背诵吗?练习背诵。

三、书写生字。

1、师:调皮的汉字娃娃要孩子们送他们回家了,他们的家在哪里呢?(田字格里面)。

2、今天要求写的汉字娃娃很少,你能写好吗?找找这些汉字在书写的时候要注意什么?生交流写字要领。

3、师:咱们在书写的时候要注意:一看二写三对照。

生摆好书写姿势,做到三个一,然后开始书写,努力做到书写规范、端正、整洁。

4、生写完以后,展示,交流,评奖。

四、作业设计:
1、默写古诗。

2、读读王之涣的其他古诗。

【板书设计】
5.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站得高看得远教学反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