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史——绪论
中国建筑史0绪论
间的名称:
尽间 梢间 次二间 次一间 明间 次一间 次二间 梢间 尽间
次间
明间
次间
三开间 五开间
九开间 七开间
尽间 梢间 次间 明间 次间 梢间 尽间
梢间 次间 明间 次间 梢间
3、面阔与进深
佛光寺 面阔7间 进深4间
太和殿
面阔11开 间
进深5开 间
(二)立面
立面三段式。沈括的《梦溪笔谈》中记载一段北 宋都料匠喻皓《木经》中的文字:“凡屋有三分: 自梁以上为上分,地以上为中分,阶为下分”。
(一)空间类型
1) 廊院式:以回廊围合成院,院子中间设主 体殿堂
2)
2) 合院式:由若干栋单体建筑和墙、廊围合 而成
3)
二合院
4)
三合院
5)
四合院
1)廊院 以回廊围合成院,院子中间设主体殿堂
单核
多核
2)合院 由若干栋单体建筑和墙、廊围合而成
二合院
三合院
四合院
1)对称式
2 组织方式
故宫
2)不对称式
4 屋顶等级(就正式建筑而言)
1. 重檐庑殿 2. 重檐歇山 3. 单檐庑殿 4. 单檐歇山 5. 卷棚歇山 6. 悬山 7. 卷棚悬山 8. 硬山 9. 卷棚硬山
5 屋顶组合
(四)木构架 1 木构架体系
1)抬梁式 (椽-檩-梁-柱,
室内空间大, 多用于宫殿、 庙宇)
(椽-檩-柱,穿。柱 头承檩。多用于民 居,但也可制造大 空间,如张飞庙
2 穿斗式
2)穿斗式(椽-檩-柱,穿。柱头承檩。多用于民 居,但也可制造大空间,如张飞庙)
四川民居构架
1.檩 2.挂 3.穿 4.挑 5.柱 6.地脚枋 7.连磉 8.楼欠 9.地欠 10.楼板 11.地板
《中国建筑史》课程笔记
《中国建筑史》课程笔记第一章绪论一、建筑的定义与功能1. 建筑的定义建筑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形式,它通过空间和实体的组合,满足人类居住、工作、休闲、文化等多元化需求。
建筑不仅仅是物理空间的构成,它还承载着社会、历史、文化、技术等多重价值。
2. 建筑的功能(1)实用性:建筑最基本的功能是提供遮风避雨的场所,满足人们的日常活动需求,如居住、教育、医疗、商业、交通等。
(2)审美性:建筑通过其形式、色彩、材料、比例、尺度等元素,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提升人们的审美体验。
(3)象征性:建筑常常被赋予特定的象征意义,如权力、财富、信仰、身份等,成为社会地位和文化认同的标志。
(4)技术性:建筑是技术进步的产物,它体现了人类对材料、结构、环境控制等方面的探索和创新。
(5)环境适应性:建筑需要适应不同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二、中国建筑史的研究对象与方法1. 研究对象(1)建筑实体:包括古代宫殿、民居、寺庙、园林、城市、墓葬等各类建筑。
(2)建筑技术:如木构架、砖石结构、穹顶技术、装饰工艺等。
(3)建筑制度:包括建筑规范、城市规划、工程管理等。
(4)建筑文化:建筑与文学、艺术、哲学、宗教等的关系。
(5)建筑人物:历史上著名的建筑师、工匠、理论家等。
2. 研究方法(1)文献研究法:系统搜集和分析古代文献、典籍、地方志、建筑专著等,提炼建筑历史信息。
(2)实地考察法:对现存建筑进行详细的现场记录、测量和分析,了解建筑的实际状况。
(3)比较研究法:将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建筑进行比较,探讨其风格演变和相互影响。
(4)类型学研究法:对建筑进行分类研究,总结各类建筑的共性和特性。
(5)考古发掘法:通过对建筑遗址的发掘,揭示建筑的历史层次和结构特点。
(6)建筑复原法:根据历史资料和考古成果,对已不存在的建筑进行科学复原。
三、中国建筑史的研究意义1. 文化传承:中国建筑史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建筑史有助于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
中国建筑史目录重点摘要(1)
⽬目录第1篇中国古代建筑绪论中国古代建筑的特征0.1建筑的多样性与主流0.2⽊木构架的特⾊色0.3单体建筑的构成0.4建筑群的组合0.5建筑与环境0.6建筑类型0.7⼯工官制度第1章古代建筑发展概况1.1原始社会建筑1.2奴⾪隶社会建筑1.3封建社会前期建筑1.4封建社会中期建筑1.5封建社会后期建筑第2章城市建设2.1概说2.2汉⾄至明清的都城建设2.3地⽅方城市的建设第3章住宅与聚落3.1概说3.2实例例第4章宫殿、坛庙、陵墓4.1宫殿4.2坛庙4.3陵墓第5章宗教建筑5.1概说5.2佛寺、道观及清真寺5.3佛塔经幢5.4⽯石窟摩崖造像第6章园林林与⻛风景建设6.1概说6.2明清皇家苑囿6.3明清江南私家园林林6.4⻛风景建设第7章建筑意匠7.1营造活动中的观念形态7.2选址与布局7.3审美与建筑设计第8章古代⽊木构建筑的特征与详部演变8.1台基、踏道、栏杆、铺地8.2⼤大⽊木作8.3墙壁8.4屋顶8.5装修8.6⾊色彩与装饰第9章清式建筑做法9.1⼤大⽊木作9.2⽯石作与瓦作9.3⼩小⽊木作9.4彩画作第2篇近代中国建筑(1840—1949年年)第10章建筑发展概况10.1近代中国建筑的历史地位10.2近代中国建筑的发展历程第11章城市建设11.1近代中国的城市转型11.2近代城市的主要类型11.3近代中国第⼀一⼤大都市——上海海11.4旧都北北京的近代演进11.5⾸首都南京的规划、建设第12章建筑类型与建筑技术12.1居住建筑12.2公共建筑12.3⼯工业建筑12.4建筑技术第13章建筑制度、建筑教育与建筑设计机构13.1近代建筑制度的建⽴立13.2建筑教育13.3建筑设计机构和近代中国建筑师第14章建筑形式与建筑思潮14.1洋式建筑:折中主义基调14.2传统复兴:三种设计模式14.3现代建筑:多渠道起步第3篇现代中国建筑第15章现代中国建筑发展概述15.1历史的格局15.2历史分期及各期建筑状况15.3建筑类型及技术的发展变化第16章城市规划与城市建设16.1半个世纪以来的发展概况16.2⾃自律律时期的城市规划与建设16.3放时期的城市规划与建设第17章建筑作品与建筑思潮17.1⾃自律律时期的作品与思潮17.2开放时期的作品与潮流第18章建筑教育与学术发展18.1建筑教育18.2建筑学术活动第19章台湾、⾹香港、澳⻔门的建筑19.1现代台湾的建筑19.2现代⾹香港建筑19.3现代澳⻔门建筑附录附录1古建筑名词解释附录2课程参考书⽬目附录3中国历史简表附录4中国的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附录5中国历史⽂文化名城。
中国建筑史大纲
《中国建筑史》教学大纲英文名称:HistoryofChineseArchitecture学分:4.5学分学时:72学时理论学时:64学时实验学时:8学时教学对象:建筑学专业先修课程:建筑设计基础、公共建筑设计原理等教学目的本课程是建筑学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理论课(必修课,考试科目)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中国建筑发展的基本过程和成就,掌握不同类型、不同时期、地域建筑的风格特征。
培养学生分析、评价建筑的能力,为后一步的理论学习和建筑设计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教学要求讲课为主,幻灯、录像等传统教学手段和CAI教学手段为辅,课堂教学注重对基本史实和影响因素的描述和分析,幻灯、录像、多媒体教学强调建筑历史形化特征和相关建筑设计内容。
要求学生预习、复习教材并阅读、归纳其他相关材料,扩大知识面,增加理解能力。
考试以闭卷为主(70%),着重检查对基本线索和事实的掌握情况和认识程度,并考察学生理解和灵活运用史实知识解决实际的能力。
平时作业成绩20%,实验成绩10%。
教学内容第一篇中国古代建筑部分(46学时)绪论:中国古代建筑的特征(4学时)重点:了解中国古代建筑的多样性、木构架的特色、单体建筑的构成、建筑群的组成特征等;难点:工官制度第一章古代建筑发展概况(6学时)一、原始社会建筑(六、七千年前〜公元前21世纪)重点:了解中国古代建筑起源的多元化;难点:理解各地区不同地域文化背景下的文化遗址特征;二、奴隶社会建筑(公元前21世纪〜前476年)重点:了解夏商西周春秋建筑特点及技术进步。
三、封建社会前期建筑(战国至南北朝公元前457〜公元前589年)重点:了解战国至南北朝建筑特色;四、封建社会中期建筑(隋至宋581年〜1279年)重点:了解隋至宋建筑特色;难点:宋代材份制度特点;五、封建社会后期建筑(元、明、清1271年〜1911年)重点:了解元明清建筑特色;难点:区分明代与清代建筑特点;第二章城市建设(4学时)一、概说二、中国古代城市规划与发展三、中、西方古代城市规划的比较四、中国古代都城建设与地方城市建设的实例重点:了解中国古代城市规划与发展,认识代表性实例;难点:理解城市规划与发展机制与设计思想第三章宫殿、坛庙、陵墓(8学时)一、宫殿1)中国古代宫殿建筑的发展阶段2)中国古代宫殿考的型制与实例重点:了解宫殿的代表性实例难点:理解宫殿布局原则与设计思想;二、坛庙1)坛庙建筑的内容2)实例分析重点:了解坛庙的代表性实例难点:理解坛庙的类型及其产生机制与设计思想;三、陵墓1)陵墓的演变与形制组成2)实例分析重点:了解陵墓的代表性实例难点:理解陵墓规划思想与布局设计手法;第四章宗教建筑(6学时)一、宗教及其建筑演变二、寺庙祠观实例分析1)佛教寺院2)道教祠观3)伊斯兰教礼拜寺重点:了解中国古代宗教建筑的基本类型、主要特色、实例特征难点:理解佛教建筑类型逐步中国化的原因与衍变过程;三、佛塔与经幢重点:了解佛塔与经幢的基本类型、主要特色、实例特征;难点:理解塔逐步中国化的衍变过程;第五章住宅与聚落(4学时)一、概说1)住宅型制演变2)住宅构筑类型二、实例重点:分析中国住宅型制演变与住宅构筑类型;难点:理解、掌握各地区不同建筑类型特征及其产生原因;第六章园林与风景建设(4学时)一、概说二、明清皇家苑囿二、明清江南私家园林四、风景建设重点:了解明清皇家苑囿和江南私家园林基本特征,风景建设的基本规律难点:分析、理解中国古代造园思想及基本处理手法;第七章建筑意匠(4学时)一、营造活动中的观念形态二、选址与布局三、审美与建筑设计重点:分析中国古代建筑处理选址与布局的基本手法;难点:理解中国古代建筑营造活动中的观念形态及其审美与建筑设计;第八章古代木构建筑的特征与详部演变(6学时)专题一、台基、踏道、栏杆、铺地专题二、大木作专题三、墙壁专题四、屋顶专题五、小木作专题六、彩画重点:分析中国古代木构建筑详部做法特征难点:古代建筑术语的解释与理解;第二篇近代中国建筑(12学时)专题一、近代中国建筑发展概况(4学时)专题二、近代中国城市建设(2学时)专题三、近代中国建筑教育、建筑形式与思潮(2学时)专题四、近代中国建筑优秀个案分析(4学时)重点:近代中国城市建设、建筑教育、建筑形式与建筑思潮难点:剖析近代中国建筑思潮产生的历史背景与渊源所自;优秀个案的理解与分析第三篇:现代中国建筑(1949年至今)(6学时)专题一:现代中国建筑发展概述专题二:建筑作品与建筑思潮专题三:台湾、香港、澳门的建筑发展;实验教学(8学时)1.一座传统建筑的解析基本要求:通过实际参观、观察,分析一座古典建筑的形制特点,撰写分析报告。
中国建筑史绪论部分
戏台;
7、园林、风景建筑:皇家园林、寺庙园林、私家园林、 风景区;
56
8、市政建筑:鼓楼、钟楼、桥梁;
9、标志建筑:风水塔、华表、牌坊、门楼;
10、防御建筑:城垣、城楼、墩台。
57
西安大雁塔
58
长 城
嘉 峪 关
59
八、工官制度
(一) 工官制度是中国古代中央集权与官本位体 制的产物。
工官是城市建设与建筑营造的具体掌管者和 实施者,对古代建筑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士大夫文化
以理想的社会、理想的 抱负、理想的感情、理 想的品格为思想体系的 文化
原始宗教
人为宗教
城 市
宫 殿
住 宅
坛 庙
陵 墓
塔
石 窟
寺 庙
祠 观
园 林
8
由于西周时期的散文主要是祭祀、占卜的记录,即使是 发布命令、训诫臣下的辞令,也都是在仪式的背景下进行的, 所以它的主要作者都是巫史。
随着时代的发展,原始宗教文化开始向理性文化转变,
建筑特征总是在一定的自然环境和社会条件的, 影响和支配下形成的,中国地域辽阔,地质、地貌、 气候、水文条件变 化很大,各民族历史背景、文 化传统、生活习惯不同。
12
北京天坛
13
14
15
16
进村不见村,树冠露三分,麦垛星罗布,户户窑院沉
17
18
19
一、建筑的多样性与主流
(二)基本分类:
60
八、工官制度
(二)国家最高工官: 1、周—秦(司空):主司空土以居民; 2、秦--汉(将作):将作少府,将作大将; 3、唐、宋(将作监):少将,少监; 4、隋设工部,掌管全国土木建筑、屯田水利,仍设作监 或少府; 5、明、清(工部):营缮司(所),营造司。
绪论——中国建筑史课件PPT
第一节 绪论
– 用院落引导空间序列,控制人的感情变化,最终达
到某种精神境界;如故宫的院落布置。
庭院的大小、形式也有差异;
第一节 绪论
– 庭院的围合方式: – (1)主房与院门之间用墙围合; – (2)主房与院门之间用廊围合,通常称为“廊院”; – (3)主房前两侧东西各设厢房一座,前设院墙与院
门,通常称为“三合院”;如将前面的院墙改建成 房屋,则称为“四合院”; – (4)园林中灵活的院落围合方式。
中国古代建筑史—— பைடு நூலகம்论3
第一节 绪论
• 6、建筑群的组合
– 擅长于运用院落的组合手法来达到各类建筑物的不
同使用要求和精神目标,是中国古建筑最重要的群
体特征; – 庭院是中国古代建筑布局的灵魂; – 庭院是由屋宇、围墙、走廊围合而成的内向封闭空
间,可以创造出宁静、安全、洁净的生活环境; – 不同地区,由于气候和地形条件、功能等的不同,
1中国建筑史——绪论
(2、抬梁式木构架
柱上搁置梁头,梁头上搁 置檩条,梁上再用矮柱支起较 短的梁;如此层叠而上,梁的 总数可达3-5根,在最上层的 梁中央放脊瓜柱以承脊檩。
这种木构架多用于北方地 区及宫殿、庙宇等规模较大的 建筑物。 特点:可以获得较大的室 内空间,但耗材多。
2、中国木构建筑的重要构件——斗拱
是中国木架建筑特有的结构部件,主要是在柱子上伸出 悬臂梁承托出檐部分的重量。
心理补偿
采用文学和风水的手段进行补偿。
六、建筑类型
1、按建筑的使用功能分
(1) 居住建筑 (2)政权建筑及其附属设施 (3)礼制建筑 (4)宗教建筑 (5)商业与手工业建筑 (6)教育、文化、娱乐建筑 (7)园林与风景建筑 (8)市政建筑 (9)标志建筑 (10)防御建筑
2、按发展模式分:官式建筑和民间建筑
中国古代建筑特征综述
一、建筑的多样性和延续性
1 、多样性:指横向的比较, 地域的差异。
1 )建筑形式多种多样,如窖 洞、江南民居、草原毡房等。 2 )建筑材料的多样性,木结 构、砖石构、生土结构等。 3 )建筑结构形式的多样性, 抬梁式、穿斗式、井干式、混 合式等。
2、中国古代建筑的多样性与主流
4、装饰与结构构造统一
5、建筑群体的组合
◆ ◆ 庭院:群体组合的基本单位。 庭院的围合方式: 一是在主房与院门之间用墙围合; 二是主房与院门之间用廊围合,通常称之为“廊院” 三是主房前两侧东西相对各建厢房一座,前设院墙 与院门,通常称之为“三合院”;如将前面的院墙改建为 房屋(“门屋”或“倒座”),则称“四合院”。
一层层探出成弓形的承重结构叫拱, 拱与拱之间垫的方形木块叫斗,合称斗拱。 作用:1)位于柱与梁之间,起着承上启 下,传递荷载的作用。 2)保护柱子等木结构不被雨水侵 蚀。 3)它构造精巧,造形美观,是很 好的装饰性构件。
【中国建筑史重点知识】图文资料
【中国建筑史重点知识】图⽂资料《中国建筑史》绪论1.穿⽃式:是我国古代⽊构建筑的主要结构体系的⼀种,其特点是:⽤穿枋把柱⼦串联起来,形成⼀榀榀的房架,檩条直接搁置在柱头上,在沿檩条⽅向,再⽤⽃枋把柱⼦串联起来,由此形成了⼀个整体框架。
2.抬梁式:是我国古代⽊构建筑的主要结构体系的⼀种,其特点是:柱上搁置梁头,梁头上搁置檩条,梁头上再⽤矮柱⽀起较短的梁,如此层叠⽽上,梁的总数可达3~5根。
当柱上采⽤⽃拱时,则梁头搁置于⽃拱上。
3.建筑与环境:中国儒家和道家都主张“天⼈合⼀”的思想,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这种思想促进了建筑与⾃然的相互协调与融合,从⽽使中国建筑有⼀种和环境荣威⼀体的、如同从地中⽣出⼀般的⽓质。
主要⽅⾯有:1)善择基址;2)因地制宜;3)整治环境;4)⼼理补偿4.《营造法式》:是我国古代最完整的建筑技术书籍,为宋代李诫编著。
5.⼯官:是中国古代城市建设和建筑营造的具体掌管者和实施者。
周⾄汉“司空”,汉代以后“将作”,秦⾄西汉“将作少府”,东汉“将作⼤匠”,唐宋“将作监”6.中国建筑之最:1)最早采⽤榫卯技术的⽊结构房屋:浙江余姚河姆渡村建筑遗址2)最古⽼的神庙遗址:辽宁建平县⽜河梁⼥神庙3)世界最早出现的敞肩拱桥:河北赵县安济桥4)我国唯⼀的⽊塔:辽代⼭西应县佛宫寺释迦塔5)中国最早的建筑平⾯图:战国中⼭王墓兆域图第⼀章古代建筑发展概况1.⾼颐墓⽯阙西阙:第⼆章城市建设1.中国最早城市规划学说:战国《考⼯记》,“匠⼈营国,九千⾥,旁三门。
国中九经九纬,经途九轨,左祖右社,⾯朝后市,市朝⼀夫。
”环城的城墙九千⾥,每边开三个门。
城内横竖各有九条道,每条道能容下九轨。
皇宫南⾯左侧(东侧)为祭祖宗的太庙;右侧(西侧)是祭社稷的社稷坛。
皇宫南⾯是举⾏朝会,议政之所。
皇宫后⾯是市场。
这个可以⽐对北京城现在的格局来看。
紫禁城南⾯东为太庙,西侧为社稷坛。
紫禁城的南半部分(午门太和门)为理朝之所;后市说的是紫禁城北的北安门(后来改称地安门)。
中国建筑史-0绪论0226课件(2)
建筑特征 刘敦桢
❖ 承重与围护结构分工明确 (梁思成:墙倒屋 不塌)
❖ 对于各种气候条件的充适应性 ❖ 具有一定的减少地震危害的可能作用,主要
是木结构,及斗拱,可能对地震水平推力所 产生的内应力,有一定的缓解、释放的作用 ❖ 材料供应比较方便
107
《中国建筑史》的分期
❖ 1. 古代史(BC270万年—1840年) ❖ 2. 近代史 1840年——1949年 ❖ 3.现代史 1949年——今回顾
且它还具有造型、结构和地域风格上的多样 性。日本、朝鲜半、越南 它们的传统建筑是 受到中国建筑影响的。
94
中国明代
95
庆州佛国寺
96
日本 法隆寺
97
越南 顺化王宫
98
岭南民居
99
山西民居
100
苏州民居
101
吐鲁番 清真寺
102
中国建筑的特征
❖ 以木料为主要构材 ❖ 构架制之结构原则 ❖ 以斗拱为结构关键 ❖ 外部轮廓形式特异
34
35
36
角柱升起:柱的高度由当心间的平柱,向两端的角柱逐间增 高。相邻两柱升起2寸,可依间宽加减。
37
侧脚:檐柱柱脚处微出向外。正面柱侧脚为 柱高的1%,侧面柱侧脚为柱高的0.8%。
38
梭柱:柱子上端卷杀,上梭
柱,上下端均卷杀,上下梭。 柱分三段,以上端做三瓣卷 杀,至上径比栌斗周边大出4 分时,作覆盆形收束。
39
卷杀:对木构件曲线轮廓艺 术加工的方法。
40
金厢斗底槽:宋代殿阁内部空间划分方式之一。殿身内
有一圈柱列和斗拱,将殿身空间划分为内外两层空间,外围
包围内层。
41
移柱造: 宋、辽、 金、元建 筑中,若 干内柱移 位。
中国建筑史 01第一章 绪论
杨嵩林 2004.2.17
第一章
绪
论
东南大学潘 谷西主编的《中 国建筑史》第四 版及附带的光盘
一、什么是建筑,什么是建筑历史: 什么是中国“建筑”,作几十 个定义恐怕也难结束,我们从历史 的角度出发,可以这么说:建筑是 人为的人类生活空间;
为保障人类生息、躲避灾害 之用而创造的空间; 为满足人类物质生活与精神 生活需要而创造的空间; 建筑包括内部空间与外部空 间,但外部空间不只是建筑。
春秋:公元前 770 年公元前 476 年
奴隶制瓦解。冶铁、铁器(铁恶金, 青铜美金)及金属货币出现,手工业发达, 有煮盐业、漆器业、纺织业、鞋帽业、建 筑业(公输班)。士、大夫阶层百家争鸣, 出现了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军事家孔 子、墨子、孙子;当时的著作有《诗经》、 《尚书》、《论语》、《易经》及《孙子 兵法》等等;奴隶起义频繁。
⑶.五代:指先后占据中原的 梁、唐、晋、汉、周,其中唐都
洛阳,余均都开封;十国:为 各地割据的军阀,南方经贸发达, 南北交易频繁。
中期: 公元 581 年─公元 1279 年 隋:公元 581 年─公元 618 年 唐:公元 618年─公元 907 年 五代十国:公元 907年--公元 960 年代: 五代: 十国:
中国古人对建筑的认识非常直观、 非常实用。就是:在一个安静、平稳的 环境(空间)中,遮风挡雨,躲避灾害, 以求生存(休养生息)。
早在 公元前 500 多 年的战国初期,中国有 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哲 学家李聃,在他所著 《老子》一书中写到: “ 凿户牖 (You) 以 为室,当其无,有室之 用” 。
公认的二十世纪的一位伟大
的建筑师、艺术家和思想家”
赖特 (《赖特》引言)1941年提出:
中国古建筑概况
第一章绪论第一节中国建筑之特征建筑之始,产生于实际需要,受制于自然物理,非着意创制形式,更无所谓派别。
其构造之系统,与形式之派别,乃其材料环境所形成。
古代原始建筑,如埃与、巴比伦、伊琴、美洲、与中国诸系,莫不各自在其环境中产生,先而胚胎,粗具规模,继而长成,转增繁缛。
其活动乃赓续的依其时其地之气候,物产材料之供给;随其国其俗,思想制度,政治经济之趋向;更同其时代之艺文,技巧,知识创造之进退,而不自觉。
建筑之规模,形体,工程、艺术之嬗递演变,乃其民族特殊文化兴衰潮汐之映影;一国一族之建筑适反鉴其物质精神,继往开来之面貌。
今日之治古史者,常赖其建筑之遗迹或记载以测其文化,其故因此。
盖建筑活动与民族文化之动向实相牵连,互为因果者也。
中国建筑乃一独立之构造系统,历史悠长,散布区域辽阔。
在军事,政治与思想方面,中国虽常与他族接触,但建筑之根本构造与部署之原那么,仅有和缓之变迁,顺序之进展,直至最近半世纪,未受其它建筑之影响。
数千年来无遽变之迹,渗杂之象,一贯以其独特纯粹之木构系统,随我民族足迹所至,树立文化表志,都会边疆,无论其为一郡之雄,或一村之僻,其大小建置,或为我国人民居处之所托,或为我政治、XX、国防、经济之所系,上自文化精神之重,下至服饰、车马、工艺、器用之细,无不与之息息相关。
中国建筑之个性乃即我民族之性格,即我艺术与思想特殊之一部,非但在其构造本身之材质方法而已。
建筑显著特征之所以形成,有两因素:有属于实物构造技术上之取法与开展者,有缘于环境思想之趋向者。
对此种种特征,治建筑史者必先事把握,加以理解,始不至淆乱一系建筑自身优劣之准绳,不惑于他时他族建筑与我之异同。
治中国建筑史者对此着意,对中国建筑物始能有正确之观点,不作偏激之毁誉。
今略举中国建筑之主要特征:一、于构造取法与开展方面之特征,有以下可注意者四点:(一)以木料为主要构材凡一座建筑物皆因其材料而产生其构造法,更因此构造而产生其形式上之特征。
中国建筑史(第一章)—绪论
1. 前期:公元前475年—公元580年, 包括战国、秦、汉、三国、两晋、南北 朝。 2. 中期:公元581年—公元1279年, 包括隋、唐、五代十国、宋辽金。 3. 后期:公元1278年—公元1840年, 包括元、明、清。
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阶段
新石器时代——萌芽阶段 夏、商、周时期——初步形成 秦汉至南北朝时期——基本定型 隋唐至宋——成熟兴盛 元、明、清——持续发展后渐趋衰落
屋顶形式; 庑殿顶、歇山顶、攒尖顶、悬山顶、 硬山顶、 等级较高的用重檐: 重檐庑殿顶、重檐歇山顶、重檐攒尖 顶
传统屋顶式样 一
传统屋顶式样 二
苏州园林中屋顶式样
2.台基(阶基):建筑外型的显著轮廓
2.台基(阶基):建筑外型的 显著轮廓
3.墙身:正面少用墙,左右为山墙
四、平面
中国建筑史
第一章 中国建筑史绪论
一、什么是建筑?什么是建筑史?
人为的人类生活空间 为保障人类生息、躲避灾难而创造的空间。 为满足人类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需要而创造 的空间。 建筑包括内部空间和外部空间,但外部空间 不只是建筑。 研究或说明这些空间的形成以及不同时期的 发展状况,这是建筑历史。
二、奴隶社会
(公元前2000年—公元前476年,约1600年) 1.夏: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16世纪 2.商:公元前16世纪—公元前13世纪 3.周:公元前11世纪—公元前771年 4. 春秋:公元前 770 年 — 公元前 476 年
(三)封建社会
(公元前475年—好中国建筑历史
1. 认真听课,作好笔记,认真完成作 业; 2.注意整理中国古建筑中的之最 3.注意整理各朝代的建筑风格 4.注意某些建筑的演变过程 5.重要都城的布局特点 6.重要建筑的平面布局、立面特点 7.斗拱的构造组成及演变 8.建筑装饰的演变
中国建筑史复习笔记
中国建筑史复习笔记绪论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一.建筑的多样性与主流1.多样性:1)南方气候炎热潮湿的山区——架空的竹木建筑——干阑2)北方游牧名族——便于迁徙的轻质骨架覆以毛毡——毡包3)新疆干旱少雨地区——土墙平顶或土胚拱顶4)黄河中上游——黄土断崖挖出的横穴——窑洞5)东北与西南大森林——利用原木垒成墙体——井干式2.主流:使用木构架承重的建筑二.木构架建筑的优势与缺陷中国古代建筑以木构架结构为主要的结构方式。
1.优势:1)取材方便。
2)适应性强。
3)较强的抗震性能。
4)施工速度快。
5)便于修缮搬迁。
2.缺陷:1)木材越来越稀少。
2)易遭火警。
3)难以满足大空间、复杂的空间需求。
三.组群布局1.以木构架结构为主的中国修建系统,在平面布局方面具有一种简明的组织规律。
就是以间为单位构成单座建筑,再以单座建筑组成庭院,进而以庭院为单元,组成各种形式的组群。
中国古代修建群体布局:讲求深度的深远美。
讲求条理的节奏美。
讲求序列的次序美。
讲求乐趣的意境美。
1)纵轴线为主,横轴线为辅。
2)纵横轴线同等重要。
3)部分有轴线。
4)无轴线。
2.庭院的围合方式:1)主房与院门之间用墙围合。
2)主房与院门之间用廊围合,通常称为廊院。
3)主房前两侧工具相对各建厢房一座,前设院墙与院门,称之为三合院。
1四.修建与环境1.善择基址2.因地制宜3.整治环境4.心理补偿四.建筑类型1.居住建筑2.政权建筑及其附属设施3.礼制建筑4.宗教建筑5.贸易与工业修建6.教诲、文化、娱乐修建7.园林与风景修建8.市政修建9.标志性建筑10.防备修建五.工官制度1.工官是城市建设和建筑营造的具体掌管者和实施者,对古代建筑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工官制度是中国古代中央集权与官本位系统体例的产物。
2.历史上有名的工官:隋代——XXX宋朝——XXX明代——XXX、XXX等第二节中国古代修建的立面构成1.单体建筑的“上分”——屋顶一.种类1.庑殿(宋称四阿顶)2.歇山(宋称九脊殿)3.悬山4.硬山5.攒尖(宋称斗尖)6.单坡7.平顶2二.屋顶的组合形态一)水平组合1.正脊并联1)屋檐勾连2)并连式抱厦3)翼角对接2.正脊串联1)两夹2)骑楼3)迭落4)牌楼5)阙式串联3.正脊相交1)丁字相交2)十字相交3)转角相交二)竖向组合1.重檐构成1)重檐庑殿2)重檐歇山3)重檐攒尖4)密檐塔2.重楼构成三.屋顶做法一)屋面曲线1.檐口曲线2.屋面曲线3.屋脊曲线二)屋角三)屋脊和屋面粉饰2.单体修建的“平分”——屋身33.单体建筑的“下分”——台基一.台基的基本构成1.XXX2.台阶垂带踏跺如意踏跺礓礤3.栏杆4.月台正座月台包台基月台第三节中国古代建筑的结构类型及特点一.叠(抬)梁式特点:柱上搁置XXX,梁头上搁置檩条,梁上再用矮柱支起较短的梁,如此层叠而上。
中国建筑史_梁思成
梁思成在东北大学创立了中国第一个建筑系,完成了第一本中国人自己编写的《中国建筑史》。
在二战的炮火中,他曾经挽救了日本古城奈良,却未能留住深爱的北京古城墙。
他参与了国徽和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是一位真正具有文化视野的建筑大师。
梁思成,建筑学者,梁启超的儿子,林徽因的丈夫。
早年受父亲影响,受过正统的中国古典文化教育,后到美国留学。
回国后,创建中国第一个建筑系,完成第一本由中国人自己编写的比较系统完整的《中国建筑史》。
是把祖宗留下来的宝贝当成命根子的人。
梁思成,是清末大学者,政治家梁启超的长子。
维新变法失败,梁启超逃亡日本。
梁思成出生在日本东京。
十一岁回到北平。
梁启超很注重儿女们的国学教育。
在家里设学堂。
每逢寒暑假,便在家中开课。
亲自给他们讲《论语》,《孟子》。
1915年,梁思成考入清华学校,就是当时的留美预备学堂。
他学业优秀兴趣广泛,既是体育健将,又是合唱团团员,还会吹小号,长笛。
梁启超此时已渐渐消隐于历史舞台。
他更希望他的儿女们能够专攻文化,从事学术研究。
而这时梁思成的梦想是当一个雕塑家。
他最终却没有成为雕塑家。
他的人生道路离不开两个人的影响,一个是他的父亲梁启超,还有一个就是才女林徽因。
1920年,曾被诗人徐志摩苦苦追求的林徽因随父亲从英国回到北平。
19岁的梁思成第一次见到17岁的林徽因,当他敲开林家的大门,一个小仙子一样的美丽女子站在他面前,聪慧的目光如水晶莹。
第一眼便深深地打动了他的心。
而林徽因的一番话则改变了梁思成的人生。
梁从诫:当我父亲第一次去拜访我母亲时,她刚从英国回来,在交谈中,她谈到以后要学建筑。
我父亲当时连建筑是什么还不知道,我母亲告诉他,那是包括艺术和工程技术为一体的一门学科,因为父亲喜爱绘画,所以也选择了建筑这个专业。
这是两个个性如此不同的人。
林徽因活泼热情,梁思成稳重深沉。
然而,因着共同的志趣和理想,两颗心越来越近。
这时,在父辈的安排下,两人结伴到美国宾西法尼亚大学学习建筑。
中国建筑史复习要点精讲
中国建筑史复习要点精讲绪论:中国古代建筑的特征1、斗栱不同时期(唐宋与明清)的特点(斗栱是中国木架建筑特有的结构部件,其作用是在柱子上伸出悬臂梁承托出檐部分的重量)唐宋以前,斗栱的结构作用十分明显,布置疏朗,用料硕大;明清以后,斗栱的装饰作用加强,排列丛密,用料变小,远看檐下斗栱犹如弥补一排雕饰品,但其结构作用(承托屋檐)仍未丧失。
2、斗栱的基本组成栱、斗、昂3、宋、清的建筑模数制宋——材;清——斗口4、宋代斗栱的叫法,按位置分三类,名称在柱头上的斗栱称为柱头铺作(清代称柱头科)是承托屋檐重量的主体;在两柱之间置于阑额(清称额枋)上的斗栱,称为补间铺作(清称平身科),起辅助支撑作用;在角柱上的斗栱称为转角铺作(清称角科),起承托角梁及屋角的作用。
5、木结构的四种结构形式及各自特点、应用(识图)结构形式穿斗式抬梁式井干式干阑式应用地区江西、湖南、四川等南方地区北方地区及宫殿、庙宇等规模较大的建筑物东北、云南等林区潮湿的山区或水域特点用料小,整体性强、但柱子排列密,只有当空间不大时才能使用可采用跨度大的梁以减少柱子数量,取得较大的室内空间适用于宫殿、庙宇等建筑以竹、木梁柱架起房屋,有较好的防潮隔热性能用井干壁体作为承重结构墙,受木材长度限制,通常面阔和进深较小。
原始社会1、仰韶文化主要遗址有2个:陕西临潼姜寨仰韶文化村落遗址陕西西安半坡村遗址2、河姆渡文化遗址名称为浙江余姚河姆渡村,结构为干阑式建筑,下层用柱子架空,上层用作居住,最早使用榫卯技术3、龙山文化:(父系氏族)特征为1)家庭成为生活单位,居室面积变小,平面呈“吕”字形双室相联的套间式半穴居,有较强私密性2)建筑材料上开始出现土坯砖,基础实验夯土,墙体用土坯砖;室内地面墙面普遍采用白灰面,防潮;白灰墙上出现了花纹,是已知最古老的室内装饰4、红山文化:最早的神庙遗址是辽宁建平牛河梁女神庙奴隶社会一、夏:我国已发现最早的木构夯土建筑及庭院建筑实例是河南偃师二里头一号宫殿遗址二、商河南偃师尸沟乡商城遗址河南安阳殷墟遗址三、西周两处遗址1、陕西岐山风储存西周建筑遗址:最早的规模较大的木架夯土建筑和庭院实例,最早发现瓦(封闭庭院,中轴明确;前后堂使用廊道连接;完备的排水系统;已知最早的四合院实例)。
中国建筑史资料完结版
中国建筑史绪论:中国古代建筑的特征一:单体建筑的构成:①单体建筑的基本组成单位:间构成单座建筑,间由相邻两榀房加构成。
②槽”概念:宋代殿阁类建筑术语,指殿身内由一系列柱子与斗拱划分空间的方式,也指该列柱列与斗拱所在的轴线,《营造法式》有殿阁分槽平面图4种,金厢斗底槽,分心斗底槽,单槽,双槽。
单槽:内柱将平面划分为大小不等的两个区域。
(山西晋祠圣母殿)双槽:内柱将平面划分为大小不等的三个区域(唐大明宫含元殿,北京故宫太和殿)分心槽:以一列中柱及柱上斗拱将殿身划分为前后相同的两个空间,一般用作殿门。
(河北蓟县独乐寺山门)金厢斗底槽:殿身内有一圈柱列与斗拱,将殿身空间划分为内外两层空间组成,外层环包内层。
(佛光寺大殿)③其他相关概念:生起:建筑的檐柱由当心间向两端升高,依次逐柱升高,因此檐口呈一条缓和的曲线。
侧脚:把建筑物的一圈檐柱柱脚向外抛出,柱头向内收进,其目的是借助于屋顶重量,产生水平推力,增加木构架的内聚力,以防散架或倾倒。
檐柱:位于建筑物外围的柱子。
金柱:位于檐柱以内,除了处于建筑纵轴线以外的所有柱子。
反宇向阳:古代房屋檐翼角向上翘起,为了接受更多的阳光。
副阶周匝:塔身,殿身周围包绕一圈外廊。
二:建筑群的组合:建筑群组合的基本原则及实例(北京故宫、天坛);庭院的围合方式——在主房与院门之间用墙围合(用廊围合)主房前两则东西相对各建厢房一间,前设院墙与院门,通称“三合院”。
将轴线延伸并向两侧展开,组成三条或五条轴线并列的组合群体。
纵横轴线方向都作对称布置。
实例—北京故宫—中轴线上自南而北有大清门(低、小)—T形狭长庭院—天安门(高、大)—长方形庭院—端门(高、大)—纵长形庭院—午门(高、大)—横长宽阔庭院—太和门(低)—方型宽大庭院—太和殿(高、大)。
天坛—1)天坛的规制仍存明初天地合祭的痕迹,北面两角墙呈圆形,南为方形,象征天圆地方2)整个建筑组群有内外两重围墙环绕,总面积280公顷。
3)由于传统礼制关系,天坛位于大街东侧,主要入口设在西面4)按使用性质分为四组,南部有祭天圜丘及附属建筑,北部以祈祷丰年的祈年殿为主体,内围墙西门内南侧为斋宫,外围墙西门内建有饲养祭祀用牲畜的牺牲所和舞乐人员居住的神乐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易遭火灾: 木材易燃,北京紫禁城三大殿多次遭火灾; 木材受潮易朽;
(三)简支梁体系:木架结构基本上为简支梁体系,难以满 足更大、更复杂的空间要求。
中国建筑史——绪论
27
四、古代木构建筑的特征
1)结构类型 2)斗拱 3)立面造型 4)屋面造型 5)屋顶
中国建筑史——绪论
28
二、古代木构建筑的特征
中国古代建筑史 绪论
中国建筑史——绪论
1
学习建筑史的目的
1.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就是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中华 灿烂的建筑文化;悠久的历史渊源;博大精深的精神内涵。
2. 本课程的学习,通过丰富的资料和大量的图片,帮 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建筑历史的发展过程,开阔学生的知 识视野,培养学生的人文、艺术与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 综合素质。
宗教文化
采取超人间的 力量形式以支 配人的生活的 精神文化
士大夫文化
以理想的社会、理想的 抱负、理想的感情、理 想的品格为思想体系的 文化
原始宗教
人为宗教
城 宫住 市 殿宅
坛 陵 塔 石寺祠
庙墓
窟庙观
中国建筑史——绪论
园 林
8
由于西周时期的散文主要是祭祀、占卜的记录,即使是 发布命令、训诫臣下的辞令,也都是在仪式的背景下进行的, 所以它的主要作者都是巫史。
(五)便于修缮、搬迁:结构具有可卸性。
中国建筑史——绪论
24
巴黎圣母院: 建造花费了大约
一百年的时间。
中国建筑史——绪论
25
比萨斜塔: 前后花费了近一
百八十年的时间。
中国建筑史——绪论
26
三、木架建筑的不足:
(一)原料短缺:到宋代,建造宫殿的大木料已感紧缺,明 清宫殿的建筑用木多从西南、四川、东北等地采办;
14
中国建筑史——绪论
15
中国建筑史——绪论
16
进村不见村,树冠露三分,麦垛星罗布,户户窑院沉
中国建筑史——绪论
17
中国建筑史——绪论
18
中国建筑史——绪论
19
一、建筑的多样性与主流 (二)基本分类:
干阑----炎热潮湿地区架空的木、竹建筑(南方); 毡包----轻木骨架覆毛毡(北方游牧); 窑洞----黄河中上游(陕西、甘肃、河南与山西的部 分地区); 井干----原木垒成(东北、西南林区)。
1)结构类型
1.1 抬梁式(叠梁式) 特点:柱承重,我国应用最广
优点:室内少柱或无柱,
可获得较大空间
缺点:柱梁等用材较大,耗材
较多
适用:一般多用于宫殿、庙宇、
府邸、住宅等建筑,特别是
北方
中国建筑史——绪论
29
1.2 穿斗式 特点:无梁,柱较密,柱间直接用枋联系。 优点:用材较小,山面抗风性能好。 缺点:室内柱密
f. 基督教文化入境
中国建筑史——绪论
5
2. 多元性
文明起源 满天星斗(公元前5000年文化形势图)
中国建筑史——绪论
6
2. 多元性
文明起源 满天星斗(公元前5000年文化形势图)
红山文化
仰韶文化 三星堆文化
龙山文化 河姆渡文化
鄱阳湖文化
中国建筑史——绪论
7
史官文化
以中原为主的,本 土特有的、少宗教 色彩的、以伦理为 本位的现世文化
中国建筑史——绪论
4
Hale Waihona Puke 几个相关的问题1)中国建筑与中国文化 1.延续性
史前 夏商周 春秋 秦汉 南北朝
a 战国 b
c
隋唐五代 北宋辽
d
e
金南宋 元 明 清 民国 中华人民共和国
a. 民族文化的萌芽时期
f
b. 佛教文化入境;
c. 境外文化交流;(东晋:永嘉之乱)
d. 少数民族文化入侵;(安史之乱)
e. 多民族文化交流融合;(靖康之难)
中国建筑史——绪论
2
课程的主要内容
建筑的历史 社会文化背景,主要建筑
绪论 古代建筑发展概况
建筑现象: 重要实例,重要人物
与著作
历史上的建筑
住宅与聚落 宫殿、坛庙、陵墓
宗教建筑
城市建设
中国建筑史——绪论
3
工具书
参考书: 1. 教材附3—中国历史简表 2. 教材附1—古建筑名解 3. 《中国古代建筑历史图说》侯幼彬 4. 《中国大百科全书—建筑,园林,城规》 5. 《中国土木建筑百科辞典—建筑》 6. 《中国古代建筑史》刘敦桢 7. 《中国建筑的结构与类型》刘致平 8. 《苏州古典园林》刘敦桢
中国建筑史——绪论
22
二、木架建筑的优势:
(三)有较强的抗震性能:
木材本身有一定的柔性,木架 结构又采用榫卯结合,使结构有很 好的减震和抗震作用。
山西应县释迦塔(应县木塔)(辽)
中国建筑史——绪论
23
二、木架建筑的优势:
(四)施工速度快: 木材加工快,唐宋后使用建筑模数,大大加快施工速
度。(欧洲古代一些教堂往往花上百年才建成,明嘉靖 时重建故宫三大殿只花了3年时间)
中国建筑史——绪论
20
一、建筑的多样性与主流 (三)主流:木构架建筑
木构架承重建筑:在我国分布广泛、使用面最 广、数量最多,是我国古代建筑成就的主要代表。
中国建筑史——绪论
21
二、木架建筑的优势:
(一)取材方便: 我国古代广袤的土地上到处的茂密的森林,木材易
于加工;
(二)适应性强:
由柱、梁、檩、枋等构件承重,墙并不承重;故有 “墙倒屋不塌”之说;房屋内部分隔自由,适应性强;
随着时代的发展,原始宗教文化开始向理性文化转变, 史学也渐渐从巫祭活动中分化出来。周代史官的宗教职责迅 速淡化,他们以自己的历史知识和职业信念自觉地肩负着对 现实的责任,所谓史官文化也因此而成熟。到春秋时期,天 子及各诸侯国皆有史官,史官的主要工作是载录本国大事, 并将载录结果向他国通报。由此开始了自觉的撰史活动。
中国建筑史——绪论
9
2)空间观念:方法、轴线、等级
平面五方位与南北轴线
左青龙 右白虎 前朱雀 后玄武
方位 东
西
南
北
中
五行 木
金
火
水
土
颜色 青
白
红
黑
黄
中国建筑史——绪论
10
第二部分 中国古代建筑的特征
一、建筑的多样性与主流
二、木架建筑的优势
三、木架建筑的不足
四、古代木构建筑的特征
五、建筑群的组合
六、建筑与环境
七、建筑类型
八、工管制度
中国建筑史——绪论
11
一、建筑的多样性与主流
(一)原因:
建筑特征总是在一定的自然环境和社会条件的, 影响和支配下形成的,中国地域辽阔,地质、地貌、 气候、水文条件变 化很大,各民族历史背景、文化 传统、生活习惯不同。
中国建筑史——绪论
12
北京天坛
中国建筑史——绪论
13
中国建筑史——绪论
而空间不够开阔。 适用:南方地区
较为普遍 (江西、湖南、
四川)
中国建筑史——绪论
30
1.3 井干式
在靠近森林的地带,居民的居所通常是“井干式”木 屋,即用圆木横叠做外墙,剖锯后开门开窗,整个构造不 用一根铁钉,俗称“垛木房”,自古以来人类就有“挖地 建穴,构木筑巢”之说,就地取材、以最简单的技术、最 廉价的成本建造庇护所,才使得人类能够在严酷的自然环 境中繁衍生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