涪江上游水资源水环境调查评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前言

1.1项目来源及要求

水资源是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资源,为了做好水资源的合理开发、高效利用、优化配臵、全面节约、有效保护和综合治理,平武县水务农机局委托绵阳龙源水利科技有限公司对平武县境内涪江上游水资源水环境现状进行调查评价。

编制《涪江上游水资源水环境调查评价报告》的要求:全面调查涪江上游平武县境内水文、气象、地形、地质、地貌及土壤、土地利用、水能、水产、供用水及耗水情况资料;统计降水、径流、蒸发、泥沙等水文要素和供水、用水、耗水的基本资料;计算各水文要素参数特征值;分析地表水、地下水水资源时空分布特征及变化情势;并对“5.12汶川地震”对水文情势的影响进行修正。

1.2编制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2002年8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水资源评价导则》SL/T238-1999;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水文调查规范》SL196-97;

《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技术细则》及《补充细则》;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地下水质量标准》(GB/T 14848-93);《四川水文手册》。

1.3 评价范围及方法

1.3.1 评价范围

涪江干流分为上中下游三段,江油市武都灯笼桥以上为涪江上游段,涪江上游段主要流经平武县境,并于椒园子出境进入江油市,本次评价范围为椒园子以上的涪江上游区域。

1.3.2 评价方法

在全面调查基础资料的基础上,采用统计学方法计算各水文要素参数特征值,分区计算、分析、评价各主要控制断面水资源状况。

1.4 水平年

根据论证范围内的资料,及论证范围内可提供的水资源利用现状资料,将现状水平年确定为水利年2009年。根据平武县经济发展水平和水利工程的建设等因素,将规划水平年确定为2020年。

1.5 组织及过程

绵阳龙源水利科技有限公司自2010年6月接受任务以来,积极组织人员进入现场进行勘测和调查,收集了大量水文、气象、地质、水能、水产等方面的资料,历时近5个月编制完成《涪江上游水资源水环境调查评价报告》。

2.概况

2.1水文气象

涪江流域内气象、雨量站分布较多,流域内所属水文雨量站86处,以及各县级气象站,一般观测年限在30以上,其中平武站在40年以上。各站资料较为可靠,能反映该流域气候特征。

涪江上游地区属于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冬寒夏热,四季分明,夏秋多雨,冬春干旱。由于地形起伏变化大,高差悬殊,气温的垂直变化十分明显,气温随地势的增高而逐渐降低。根据平武气象站1952~2009年资料统计,多年平均气温为14.7℃,极端最高气温37.0℃,极端最低气温-6.6℃,多年平均蒸发量1074.3mm,多年平均降水量840.8mm,最大一日降水量151mm,多年平均相对湿度72%,多年平均风速0.5m/s,最大风速15.7m/s(风向NNW),其他气象要素见表2-1。

涪江上游水资源水环境调查评价第二章平武县气象站气象要素统计表

2.2区域地质

2.2.1 地形地貌

涪江上游,地形地貌总体地势为西北高、南东低。区内山峦绵延,层岭屏障。摩天岭呈东西向横亘在北部,龙门山呈北东向斜贯东南,岷山的南延余尾部分则呈南北向蜿蜒曲伸于西部地区,属深切的高山~中低山区。山顶高程一般大于2000m,最大切割深度大于1000m,地形崎岖,常见陡崖峭壁。

2.2.2 地质条件

涪江上游地区地质结构主要由三叠纪以前的千枚岩、板岩、石灰岩、石英岩等构成,褶皱、断层发育,地震活动频繁,岩石破碎,裂隙特多。龙门山脉碳酸盐类广泛分布,地表和地下喀斯特发育,大气降水产生的地表径流,易于潜入地下,变成地下径流,枯季再补充给地表径流。

在区域构造上,涪江上游河段围限于北部的文县弧形构造带和西部的岷江——雪山——虎牙断裂带之间并穿越东南部的龙门山断裂带与其关系密切。据《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GB18306-2001)》,涪江干流铁笼堡~南坝段地震基本烈度为Ⅶ度,基岩水平峰值加速度为0.15g。2008年5月12日汶川8.0级地震后,四川省地震局赛思特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于2008年11月又进行了地震安全性复核,龙门山断裂带中的茂汶—汶川断裂、北川—映秀断裂和彭县—灌县断裂均为晚

更新世—全新世活动断裂,具备发生8级左右地震的潜在能力;岷江断裂和虎牙断裂主要表现为走滑—挤压冲断性质,为晚更新世—全新世活动性,具有发生7级左右地震的潜在地震能力。

2.2.3 水文地质

涪江上游地下水类型为:埋藏于第四系松散堆积层孔隙潜水和基岩裂隙水。据地表调查,崩坡积堆积层中基本无地下水,主要接受大气降水的补给,雨季时有微量的地下水,向河床排泄。孔隙潜水主要埋藏于河床砂卵砾石中,主要接受地表水(河水)的补给,向下游河床排泄。基岩裂隙水: 赋存、运移于岩体裂隙中,主要由大气降水的补给,向河床排泄。

涪江上游山区森林密布、植被良好,农垦面积较小。

2.3 河流水系

涪江是嘉陵江右岸的最大一级支流,发源于四川省阿坝州松潘县境内岷山雪宝顶北坡,自西北向东南流经平武、江油、绵阳、三台、射洪、遂宁、潼南等市、县境,于合川汇入嘉陵江。

涪江流域位于东经103︒44'~106︒16',北纬29︒58′~32︒58',流域面积36400km2。涪江流域形状狭长,干流河长670km,流域平均宽度约54km,支流较为发育,流域面积在1000平方公里以上的一级支流,左岸有火溪河与梓江,右岸有平通河、通口河、安昌河、凯江、妻江、琼江(安居河)、小安溪等。涪江右岸支流不但多,而且流域面

积大,水量丰富,使涪江水系成为不对称羽状水系。涪江多年平均径流量180.4亿m3,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4430MW,多年平均输沙量1860万t。

涪江干流分为上中下游三段,武都灯笼桥以上为上游段,控制流域面积5814km2,占涪江流域面积的16%,河段长238km,落差3230m,平均比降13.6‰,属侵蚀型高山峡谷地貌。河谷形态以“U”型为主,“V”型相间,谷宽100~300m。两岸谷坡阶地较发育,普遍发育四级阶地,均为现代河床冲积相,一般呈带状、长条状、舌状。Ⅰ级阶地为堆积阶地,高出当地河水面10m左右;Ⅱ、Ⅲ、Ⅳ级阶地为基座~侵蚀类型,其中Ⅱ级阶地高出当地河水面约45m左右、Ⅲ级阶地高出当地河水面约75m左右、Ⅳ级阶地高出当地河水面约155m左右。江油武都镇至遂宁为涪江中游,河道蜿蜒曲折,河谷逐渐开阔,河面宽400~800m,河道比降为1‰左右。遂宁以下为涪江下游,河道比降为0.6‰。

两岸冲沟发育,间距约1~3km,沟长一般为1~5km,与河流近于直交,沟谷两岸较对称,横断面呈“V”型,其地形坡度一般大于50°,局部近于直立。支沟地质条件较好,松散破碎现象不明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