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准一个牵动全篇的切入点-最新年精选文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抓准一个牵动全篇的切入点

语文教学最优化的含义是 : 语文教师有目的地选定语

教学过程的最佳方案 ,对过程中各因素进行最优控制 , 以保证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取得尽可能大的教学效

果。”①为了达到教学最优化 , 获得最佳教学效果 , 教师们课前精心设计和选择教法 , 课堂上使出浑身解数 , 或自主探究 , 或讨论合作 , 或多元解读,或活动体验等等 ,可谓热热闹闹 ,精彩纷呈,但实际效果往往难遂人愿。这其中的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笔者认为其中点就是在教学中忽视了切入的角度与口子 , 不能摆脱教参的束缚 , 结合自己的独特感悟和发现 , 深度挖掘文本与众不同的教学资源抓准一个与众不同、“牵一点而动全课”的切入点。其实这是实现教学最优化的过程中最关键的一点。

所谓切入点 , 是指能对全文起到提纲挈领学习作用的关键点。切入到位 , 就能“高屋建瓴 , 牵一发而动全身 , 使学生的学习拥有自由驰骋的天地 , 思维有充分发挥的空间 , 课堂上能形成文本(作者)、学生和教师的多重对话”②,使课堂进程自然地生成推动,快捷深入地把握文章内容 ,从而达到教学最优化的最终目的,获得最佳课堂教学效果。

那么从哪些方面来抓准切入点 , 让课堂高效呢 ?

、抓文眼切入

清代学者刘熙载说 : “揭全文之旨 ,或在篇首,或在篇中,或

在篇末。在篇首则后者必顾之 , 在篇末则前者必注之 , 在篇中则前注之,后顾之。顾注, 抑所谓文眼者也。”也就是说文眼是文章主题、意境的聚焦点 , 起统摄全文的作用 ,因此阅读分析文章时如果能抓住它 , 就能顺利地把握文章的精髓 , 激活

全篇的阅读教学。

在《口技》一文教学中 , 笔者从课文的文眼“善”切入 ,对引导学生合作探究起到了较好的效果 : 你从哪些方面感受到了口技人的“善” ?这些“善”描写的方式一样吗 ?学生精读深思讨论后, 明确表演过程中模拟的四口之家深夜睡眠情状的生活图景在家庭生活中较常见 ,这反映了口技艺人设计的精

心 ; 模拟深夜突发火灾的惊险场面 ,描摹得声色俱现 , 巨细无遗。这两个场景都是对“善”的直接描写。同时这两个场景中三次简洁地写到听众的神情动作 , 这些反应是由口技艺人的卓越表演引起的 , 这是从侧面烘托“善”。表演前后都提到的“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 的简单道具 , 无非告诉我们口技艺人的出色表演全凭他的“口”, 这也是从侧面烘托“善”。就这样通过抓住一个“善”字将主题、重难点、写作手法均体现了出来 ,统摄全文 ,达到了牵一字而动全篇的效果。整个课堂在教师的引领下 ,由学生唱主角 ,从切入点扩展开去 , 自然地牵动了全篇的学习 ,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李森祥的《台阶》一文 ,语言朴素 ,但意蕴深刻。对涉世未深的初二学生来讲 , 要真正理解文意既费时又耗力。因此可以尝试着抓住文眼“台阶高 ,屋主人的地位就相应高”来切入 : 我家的台阶由低变到高 , 父亲付出了怎样的劳动 ?对此父亲的感受怎样 ?

台阶高了 ,父亲觉得自己的地位高了吗 ?为什么 ?学生在阅读、思考、研讨中了解到了父亲造台阶过程中所付出的愚公移山似的艰辛 , 也感受到了父亲身处其中的幸福 : 在艰辛的劳动中体会到了自己的尊严 , 在艰辛的劳动中憧憬着自己为之奋斗一生的目标。

但新屋造好,高台阶砌好,父亲的生活却没能高一个台阶一一他失去了健康 , 失去了几十年来习惯了的正常生活状态 , 失去了人生的目标……台阶高了,而父亲的生活却下了一个台阶。通过

台阶高 ,屋主人的地位就相应高”这个切入点 , 带动了整个文

本的学习 , 学生在讨论中渐渐明白这就是父亲的一生 , 典型的中国式农民的一生 , 可敬而又可悲。

俗话说“看书看皮 ,看报看题” ,标题是我们对一篇课文的第一印象 , 一个新颖别致的标题往往会让我们“一见钟情” ,它会紧紧地吸引我们去反复推敲。而这些好的标题又往往揭示文章内容或暗示文章主题 , 与篇章相辅相成 , 因此以标题为切入点可以带动整个文本的学习。

三、抓关键句切入

这个句子可能是中心句、总起句、总结句 , 或是过渡

句 , 抑或是一个耐人寻味之妙句等等。这类句子或是统摄全文 , 或是文章结构上的枢纽。教学时 ,如果我们从这类句子切入 ,顺藤摸瓜 ,梳理出与课文其他内容的联系 ,就能把握全文的精神 , 往往会收到纲举目张的理想效果。

如教学《行道树》一文时 , 笔者从全文的总结句“立在城市

的风尘里 , 我们是一列忧愁而又快乐的树”这一关键句子切入

要求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说明行道树“忧愁”和“快乐”的理由。

学生在阐述理由的过程中理清了思路 ,对课文有了整体感知 ,

理解了行道树“快乐”、“忧愁”的真正内涵 , 同时对文章的

一个哲理句(也是难点)“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 ,但是, 也

惟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的理解水到渠成 , 体会到了

行道树这一快乐的无私奉献者的形象。

教学《送东阳马生序》时 , 可以从文末总结的一句话“盖

余之勤且艰若此”切入 , 问学生作者这样评价自己读书是否属

实是否有遗漏 ?请从文中找出依据来。这个切入点一下子就激

发起学生探究的欲望 ,结合注释讨论疏通文意 , 一会儿就梳理

出 : 无书的艰难、求师的艰难 , 求学生活的艰难 ; 抄书、读

书的勤奋 , 求师

问道的勤奋。又一致认为作者遗漏了一点 : 诚――因讲诚信得

遍观群书” ; 因心怀诚恳而能“遇其叱咄, 色愈恭 , 礼愈至 , 不

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 ,则又请焉” , “卒获有所闻” ;因

有诚

朴而与生活条件优越的同舍生相处时做到“略无艳慕意”。而诚”这一点连教师教学用书中也未做重点强调。精确到位的切

入点,可以开启学生的心智 , 激活了学生的思维 ,引发深层的思

考与探析 , 进而对课文有了创新解读。

四、抓线索切入

线索是贯穿全文的脉络 , 它能把零散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

串联在一起 ,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 从而使文章条理清楚、层

次清

晰。因此它如一个带领我们在文中前行的向导 , 给我们指明阅

读理解的方向、路径 ;它又如一粒纽扣 ,解开了它 ,就揭开了

文章的面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