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4课《诗词曲五首》教案

合集下载

2024年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4《诗词曲五首》同步教案新人教版

2024年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4《诗词曲五首》同步教案新人教版
学习者分析
1.学生已经掌握了相关知识:在之前的学习中,学生已经接触并学习了古代诗词的基础知识,如诗词的格律、韵脚、意象等,对不同朝代的诗词风格有了初步的了解。此外,他们也对诗词的朗读技巧和基本赏析方法有所掌握。
2.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九年级学生已经具备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对文学作品的兴趣逐渐浓厚。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喜欢探索诗词背后的故事,对于富有情感和意境的诗词作品表现出较高的欣赏能力。学生的学习风格多样,有的擅长记忆,有的善于思考,有的喜欢通过讨论交流来加深理解。
1.拓展阅读材料:
-《杜甫诗选》:收录了杜甫的代表作,包括《春望》在内的多篇诗文,便于学生更深入地了解杜甫的诗歌艺术。
-《苏轼词选》:选取了苏轼不同时期的词作,让学生全面感受苏轼的文学成就和词风变化。
-《关汉卿戏曲选》:包含关汉卿的戏曲作品,通过阅读可以了解元曲的魅力和关汉卿的艺术特色。
-《辛弃疾词选》和《纳兰性德诗词选》:分别展现了两位诗人的词作和诗词,为学生提供了更多欣赏和学习的机会。
四、师生互动环节(10分钟)
1.创新环节:教师挑选一首诗词,让学生尝试用现代语言进行改写,或创作一首与原诗词主题相关的现代诗,促进学生对诗词的深入理解。
2.解决问题:针对学生在讨论和练习中遇到的问题,教师给予解答和指导,帮助学生突破难点。
3.核心素养能力拓展:组织学生进行诗词朗诵比赛,提高表达交流能力,同时加深对诗词韵律和情感的理解。
五、总结与布置作业(5分钟)
1.总结:教师简要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诗词的审美价值和文化意义。
2.布置作业:让学生选择一首本节课学习的诗词,写一篇不少于300字的鉴赏文章,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过程中,教师需密切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确保双边互动,使学生在掌握新知识的同时,提高核心素养能力。

第24课《诗词曲五首》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第24课《诗词曲五首》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诗词曲五首》教案【学习目标】1.辨识诗词曲不同体裁的特点。

2.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人情感。

3.赏析并积累诗歌名句。

【自学导思】课前预习1.背诵默写《诗词曲五首》。

2.整理易写错字词并识记。

3.查阅资料,了解五位诗人及诗词创作背景。

4.复读《木兰诗》《使至塞上》《渔家傲·秋思》《雁门太守行》《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共学激思】一、导入新课人类历史就是一部战争史,纵观历史,战争似乎无时不在。

古诗词中也多有战争的反映和折射。

今天我们学习一组与此有关的诗歌。

先来看《诗词曲五首》。

二、看篇活动活动1:诵读诗歌这五首诗歌中,你最有感触的是哪一首?设计朗诵,读给同学们听吧。

【设计意图:这个活动也可以放在课前,鼓励学生丰富朗读形式,比如配音乐、图片、制作朗读视频等。

无论课内还是课外,朗读活动必不可少。

因为只有通过朗诵,学生才能真切地体会到不同形式诗歌的特点和区别。

】活动2:拟写“名片”名片,我国古代称名刺,是标示姓名及其所属组织、职务、地位、特点等基本信息的卡片,是互相认识、自我介绍的快捷有效的方法。

请同学们模仿示例,为五首诗歌分别拟写一个专属名片。

(屏显示例)《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七言古诗、咏雪诗、边塞诗、送别诗,歌行体诗。

“歌行”是古诗的一种,多为七言,形式自由,一般多叙事。

千百年来,一直被人们所喜爱并传诵,有“唐代边塞诗的压卷之作”的称誉。

(学生读诗,在课本上拟写诗歌名片)预设:《十五从军征》,乐府诗,五言古诗,叙事诗。

反映了百姓在封建社会黑暗的兵役制度下的不平和痛苦。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宋词,豪放词,咏史诗,怀古诗,“南乡子”是词牌名,“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是题目。

《过零丁洋》,七言律诗,绝命诗,述志诗。

千秋绝唱,情调高昂,激励和感召了古往今来无数志士仁人。

《山坡羊·潼关怀古》,元曲,小令,咏史诗。

“山坡羊”是曲牌名,“潼关怀古”是题目。

【设计意图:本课诗歌类型多样,几乎涵盖了所有样式。

24 诗词曲五首 (教学设计)九年级语文下册同步备课系列(统编版)

24  诗词曲五首 (教学设计)九年级语文下册同步备课系列(统编版)

第24课《诗词曲五首》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学习并认识诗、词、曲等诗歌的体裁。

2..学习并感悟诗词曲的境地及内涵,有感情地朗读、背诵、默写诗歌。

3.品析诗歌的语言,欣赏诗歌的语言美,掌握诗歌所表达的感情。

4.深刻领会作品所包括的情思,理解诗人的胸襟理想【学习重点】学生不仅需要理解诗歌的内涵,还要能够通过朗读来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进而背诵和默写诗歌。

这一过程旨在加深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记忆,同时培养他们的语言表达和文学鉴赏能力。

【学习难点】诗歌往往蕴含着诗人深厚的情感和理想追求,这需要学生在理解诗歌表面意义的基础上,进一步挖掘其深层含义。

这对于学生的文学素养和人生阅历都有一定的要求,因此是一个学习难点。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十五从军征【学习目标】1.了解有关《乐府诗集》的文学常识;理解诗句含义,整体把握诗歌内容。

2.结合古典诗歌的文体知识与艺术手法,感悟诗意,品味艺术魅力。

3.体会长期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培养热爱幸福、和平生活的情感。

【学习重点】理解诗句含义,整体把握诗歌内容,并结合古典诗歌的文体知识与艺术手法,感悟诗意,品味艺术魅力。

【学习难点】分析品读诗歌的艺术手法,品味艺术魅力。

【学习过程】一、导入新课岁月蹉跎,战鼓远去,一位老兵踏上了归家的路。

历经十五载的沙场征战,他的生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他的家园又是否依旧?《十五从军征》这首诗,用朴实的语言,描绘了战争对个人命运的深刻影响。

今天,我们将一起走进这首诗,感受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体会老兵的心路历程。

二、朗读明确目标三、文学常识《乐府诗集》宋代郭茂倩所编。

乐府是自秦代以来设立的配置乐曲、训练乐工和采集民歌的专门官署,汉乐府指由汉时乐府机关所采制的诗歌。

这些诗,一部分为文人所作,一部分采集于民间。

《乐府诗集》现存汉乐府民歌40余篇,多为东汉时期作品,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当时底层人民日常生活的艰难与痛苦,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表现了激烈而直露的感情,形式朴素自然,长于叙事铺陈,为中国古代叙事诗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023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4诗词曲五首教案新人教版

2023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4诗词曲五首教案新人教版
4. 思维品质:通过分析、比较、综合等方法,培养学生逻辑思维、批判思维和创新思维等思维品质。
5.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正确对待传统文化,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培养健康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三、学习者分析
1. 学生已经掌握了哪些相关知识:在开始学习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的诗词曲五首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初中阶段的其他诗词曲作品,对诗词曲的基本特点和鉴赏方法有一定的了解。同时,学生也学习了相关的历史、文化知识,这为学习本节课的诗词曲作品打下了基础。
- 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提高了文学创作和表达能力,能够创作简单的诗词曲作品。
- 学生通过分析和解读诗词曲作品,培养了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学生对诗词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提高了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
- 学生通过对诗词曲的学习,加深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同。
- 学生形成了积极的学习态度和审美观念,培养了健康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 审美鉴赏能力:通过学习诗词曲作品,让学生感受和理解其艺术魅力,提高对文学作品的审美鉴赏能力。
2. 文化传承与理解:使学生了解诗词曲作品背后的历史、文化背景,理解其文化内涵,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
3. 创新与实践:鼓励学生在欣赏诗词曲的同时,发挥想象,进行创作实践,提高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四、教学资源
1. 软硬件资源:
- 教室内的多媒体设备,包括投影仪和计算机
- 每位学生的笔记本电脑或平板设备
- 白板和记号笔
- 诗词曲相关的书籍和参考资料
2. 课程平台:
- 学校提供的在线学习管理系统(如Moodle或Blackboard)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第24课《诗词曲五首》教学设计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第24课《诗词曲五首》教学设计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第24课《诗词曲五首》教学设计《诗词曲五首》教学方案第1课时【教学目标】1.熟读、背诵诗词,了解诗词曲的发展脉络。

2.结合课下注释,了解诗文大意。

3.学习《十五从军征》《过零丁洋》,结合资料,理解作品的内涵,感受作者表达的情感。

【教学重点】1.结合课下注释,了解诗文大意。

2.学习《十五从军征》《过零丁洋》,结合资料,理解作品的内涵,感受作者表达的情感。

【教学难点】学习《十五从军征》《过零丁洋》,结合资料,理解作品的内涵,感受作者表达的情感。

【教学过程】一、课程导入诗、词、曲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三大体裁。

古人根据不同内容表达需要,先后创造这三类诗歌体式以满足不同时代生活和审美的实际需要。

出示“古代诗歌”思维导图,了解诗词曲的发展脉络,了解三者源同流分的关系。

过渡:《诗词曲五首》一课我们将学习这三种不同体裁的诗歌,感受不同体裁的特点。

设计意图:在初中学段古诗词曲的学习基础上,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明确诗词曲一脉相承的关系。

二、夯实基础1.诗文朗读(1)情境诵读播放《十五从军征》《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过零丁洋》《山坡羊·潼关怀古》的情境课文(诵读版),入情入境,带领学生诵读诗歌,初步感知诗文内容。

听读要求:①注意字词读音。

②注意断句和节奏。

(2)字词正音冢(zhǒng)累累(lěi)雉(zhì)舂(chōng)谷冷难着(zhuó)瀚(hàn)海饮(yìn)归客掣(chè)兜鍪(móu)(3)自由朗读引导:请你朗读这五篇作品,感受其内涵和情感,说说这五篇作品分别是什么诗歌类型,这五篇作品有什么共同点和不同点。

明确:这五篇作品分别是汉乐府、歌行、词、律诗和曲。

相同点:内容上有共同主题——战争。

《十五从军征》表现战争给老百姓带来的灾难。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表现苦寒之境的戍边生活。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表现渴望在战场上建功立业。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24课《诗词曲五首:山坡羊骊山怀古》教案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24课《诗词曲五首:山坡羊骊山怀古》教案

《山坡羊·骊山怀古》教学方案教学目标1.积累有关诗人的文学常识。

2.积累文言词汇,疏通诗词大意,赏析诗歌。

3.结合写作背景,领会诗歌的思想内容。

教学重点疏通诗词大意,赏析诗歌。

教学难点结合写作背景,领会诗歌的思想内容。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同学们,前两节课我们学习了两首优秀的古代诗歌,这节课,让我们继续乘坐一叶扁舟,徜徉在抒情的汪洋大海中,品鉴诗词之美。

无论是秦始皇还是汉武帝,英雄霸主叱咤风云的丰功伟绩终将被历史的长河带走,唯有青山与夕阳是不会改变、亘古悠长的。

叹世、怀古是散曲的流行题材,其中也有许多佳作。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欣赏张养浩的《山坡羊·骊山怀古》。

二、作者简介张养浩(1270—1329),字希孟,号云庄,又称齐老野人,济南(今属山东)人。

元代文学家。

所作散曲以豪放著称。

张养浩是元代重要的政治、文化人物,其个人品行、政事文章皆为当代及后世称扬,是元代名臣之一。

与清河元明善、汶上曹元用并称为“三俊”。

代表作品有《三事忠告》,散曲《山坡羊·潼关怀古》等。

三、背景简介骊山在今西安市的东北,阿房宫的西面,现有当初的宫殿台基残存。

杜牧在《阿房宫赋》中说:“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阿房宫从骊山建起,再向西直达咸阳,规模极其宏大,设施极其奢华。

公元前206年秦朝灭亡,项羽攻入咸阳后将阿房宫焚毁。

张养浩途经骊山有所感而创作了这首小令。

四、文体知识散曲是曲的一种体式,和诗词一样,用于抒情、写景、叙事。

形式包括小令、带过曲、套数三种形式。

主要形式有小令、套数。

小令:散曲的一种形式,单独的一支曲子,称为小令。

套曲:散曲的一种形式,由几支同一宫调的曲子联缀而成的曲,称为套曲。

五、读音停顿骊山四顾,阿房一炬,当时奢侈今何处?只见草萧疏,水萦纡。

至今遗恨迷烟树。

列国周齐秦汉楚。

赢,都变做了土;输,都变做了土。

六、疏通文意在骊山上四处张望,阿房宫已经被一把火烧没了,当年的繁华之景,现在在哪里?只见荒草疏落,凄水回旋弯曲。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4课《诗词曲五首》教案设计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4课《诗词曲五首》教案设计

教案江南”“江南好”。

“词牌”是填词用的曲调名。

有些词牌,正名之外另标异名,也有同名异调、一名数体的。

(2)学生朗读《望江南》,根据注释理解其大意。

2深层赏析(1)“梳洗罢”这三个字能揭示出这位女子的什么心态?(2)“独倚望江楼”中哪个字最能说明女子的生活状态?(3)从“过尽千帆皆不是”这句话中你能体会出她的心理有什么变化?(4)从这首词中可以看出她等了多长时间?(5)你认为“白洲”会是一个什么地方?(6)这首词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什么感情?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板书设计(二)赏析《武陵春》1整体感知(1)解题:《武陵春》:武陵春,词牌名。

又名“武林春”“花想容”。

双调平韵。

(2)朗读《武陵春》,根据注释说说词的大意。

2深层探究(1)在《望江南》中,主人公是“梳洗罢”,而本文中作者却“日晚倦梳头”,从中你能体会到作者什么心态?(2)“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一句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3)“闻说”“也拟”“只恐”这三个词说明了什么?(4)由“也拟泛轻舟”一句你可以联想到词人《如梦令》中写泛舟的哪句词句?《武陵春》中作者泛舟的目的是什么?(5)本文是如何抒发作者感情的?(6)以上这两首词有什么相同之处?3板书设计第二课时感知词意悟感情《江城子.密州出猎《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一、新课导入二、互动探究(一)赏析《江城子·密州出猎》1整体感知(1)走近作者(2)题解(3)朗读诗文,说说此词的大意。

2深层探究(1)上阕记叙了什么内容?(2)“老夫聊发少年狂”中的“狂”字在整首词中有何作用?(3)下阕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4)“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一句勾画出了一个怎样的形象?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5)这首词用了哪三个典故?用典有什么好处?请做简要赏析3板书设计(二)赏析《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1整体感知(1)作者简介(2)朗读诗文,感知词意2深层探究(1)上阕主要写了什么内容?(2)“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主要写了什么生活?(3)说说下阕写了什么内容?(4)“可怜白发生”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三、板书设计第三课时体会词意析词风一、赏析《渔家傲·秋思》(一)整体感知1作者简介2朗读《渔家傲·秋思》,根据注释,说说其大意。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24 诗词曲五首》教案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24 诗词曲五首》教案

24 诗词曲五首【教学目标】1.了解诗词曲不同体裁的特点。

2.掌握诗歌鉴赏的方法。

3.理解作品的内涵,感受作者表达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从整体上把握这五首诗词曲的内容,理解诗词曲中蕴含的情感。

2.教学难点:提高诗词曲的鉴赏能力。

【教学准备】教学多媒体课件、五首诗词曲作者及其写作背景资料。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了解《十五从军征》的体裁及《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的作者和写作背景,朗读并背诵这两首诗歌。

2.掌握从意象、表现手法等角度鉴赏诗歌的方法。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教师:(出示课件1)我国的诗歌源远流长,从《诗经》算起,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

那么,继《诗经》之后,我国的诗词文化又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历程呢?汉乐府、唐诗、宋词、元曲无不成为一代文学的主要标志。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中国古典诗歌,感受古典文化的魅力吧。

板书课题: 24 诗词曲五首(出示课件2)二、学习诗词曲《十五从军征》(一)自主学习,知识备查1.文体知识教师:同学们,本课所选的诗歌类型多样,《十五从军征》是一首乐府诗,你们知道吗?下面我们一起讨论一下。

预设:(出示课件5)乐府:汉武帝时,设有采集各地歌谣和整理、制订乐谱的机构,叫“乐府”。

后来,人们就把这一机构收集并制谱的诗歌,称为乐府诗,简称乐府。

乐府诗多收录在宋人郭茂倩汇编的《乐府诗集》中。

《孔雀东南飞》与《木兰诗》合称“南北双璧”。

最大的特点:叙事性强,语言朴素自然。

2.写作背景教师:同学们,我们要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容。

预设:(出示课件6)汉朝时,北部边界时常受到匈奴的威胁,战乱频繁。

统治阶级大量征兵,兵役沉重,有些人的一生几乎都葬送在服兵役的痛苦中,这首诗就写了一个老兵回家后见不到亲人的痛苦经历。

(二)新课学习,整体感知1.朗读诗歌,把诗歌读通读顺,注意读准字音、节奏。

(出示课件6)2.反复朗读诗歌,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歌大意。

第24课《诗词曲五首》教学设计 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第24课《诗词曲五首》教学设计 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24 诗词曲五首◎文化自信:热爱中华优秀诗词曲文化。

◎语言运用:有感情地朗读,读出每首作品独特的感情基调和意蕴。

(重点)◎思维能力:掌握从意象、表现手法等角度来鉴赏诗歌的方法;理解作品内涵,体会作者情感。

(难点)◎审美创造:体会不同时代、不同体裁的作品各自的艺术特点与审美风格。

第1课时《十五从军征》《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导入新课我国的古典诗词源远流长,浩若繁星,在这笔丰厚的遗产中,反映战争的作品占有重要地位。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十五从军征》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了解战争给人们带来的苦难,学会珍惜和平的生活。

二、教学开展教学过程一:《十五从军征》1.目标任务一:知识铺垫。

◎文体知识乐府:诗体名。

本指汉代乐府官署所采集、创作的乐歌,也用以称魏晋至唐代入乐的诗歌和后人效仿乐府古题的作品。

◎作品简介《乐府诗集》由北宋郭茂倩所编,主要辑录汉魏到唐五代的乐府歌辞,兼及先秦至唐末的歌谣,内容丰富,反映了广阔的社会生活。

全书共一百卷,分十二类,是现存收集乐府歌辞最完备的一部。

其中《孔雀东南飞》与《木兰诗》合称“乐府双璧”。

◎背景链接汉朝时,北部边界时常受到匈奴的威胁,战乱频繁。

统治阶级大量征兵,兵役沉重,有些人的一生几乎都葬送在服兵役的痛苦生活中。

这首诗便是揭露当时社会不合理的兵役制度的乐府民歌。

资料链接:中国古代的兵役制度非常残酷。

在汉朝,男子23岁至56岁,均须服兵役两年。

如遇战争,还要做好随时从军的准备,兵役时间可能会更长。

2.目标任务二:朗读·初识。

◎朗读指导读出字音:冢.(zhǒnɡ)累.累(lěi)狗窦.(dòu)雉.(zhì)旅葵.(kuí)舂.谷(chōnɡ)羹.饭(ɡēnɡ)饴.(yí)读出节奏: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九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 第六单元第24课诗词曲五首《十五从军征》教学设计 教案(1)

九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 第六单元第24课诗词曲五首《十五从军征》教学设计 教案(1)

《十五从军征》一、教学目标1、朗读诗歌,理解诗歌内容。

2、学习本文刻画人物的写法.3、领会诗歌抒发的情感,体会长期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

二、教学重点难点品味诗歌情境,体会诗歌抒发的情感。

三、教学时间:一课时四、学情分析学生综合素质较好,课堂上应以学生为主,让学生的优点能充分突出。

教学活动【导入】导入新课人类的历史是一部战争史,有人曾做过这样的统计:在五千年的文明史里,和平年只有392年。

换言之,如果把五千年看做一天的话,这一天中有23个小时都在战乱。

翻开历史,胜也好,败也好,写满的都是灾难。

正如元代散曲家张养浩所言:“兴,百姓苦。

亡,百姓苦。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与战争有关的乐府诗歌——《十五从军征》。

【读一读】1、想知道这首诗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吗?那就让我们快快走进诗歌吧。

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

2、读顺诗歌,扫清字词障碍。

3、教师范读。

4、学生齐读古诗,读出节奏。

【品诗句,悟诗情】1.这是一首叙事诗,那么诗中主人公是谁呢?(老兵)他做什么了呢?(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算一下,他当了多少年的兵呢?(65年)多么漫长的时间啊!昔日的朝气蓬勃、稚气未脱的少年从军65年之后已是白发苍苍、老态龙钟的老翁了,为什么他十五岁就要去从军呢?这个老兵在这漫长的六十五年里经历过什么?他最渴望什么?征战65年,少小离家老大回,65年的短兵相接,65年的浴血奋战,老兵九死一生,终于可以回家了。

他的心情如何?(喜)2、九死一生的老兵喜出望外地往家赶,回到家乡,他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又做了什么?心情怎样?请同学们再静静读诗,划出相关诗句。

3、学生自学,教师巡视4、汇报交流:(1)听到了什么?(遥望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2)看到了什么?(他又看到了怎样的场景呢?)(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这是怎样一番景象啊?(衰败,荒凉,狼藉,破败)。

同学们,你们看到了破败的画面,看到了狼藉的画面,看到了荒凉的画面,但是在老人的心中,在老人的记忆里,65年前,他的家应该是怎样的画面?怎样的情景呢?展开你的想象。

九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 第六单元第24课诗词曲五首《山坡羊 潼关怀古》教学设计 教案

九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 第六单元第24课诗词曲五首《山坡羊 潼关怀古》教学设计 教案

24.5 山坡羊·潼关怀古教学目标1.初步了解元曲的体裁常识,理解诗歌的内容。

2.体会咏史诗表达的民本思想。

3.自主合作探究,师生互动交流。

教学重难点1.初步了解元曲的体裁常识,理解诗歌的内容。

2.体会咏史诗表达的民本思想。

课前准备1.指导学生完成预习2.制作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元代的统治者对读书人实行民族歧视政策,直到元仁宗延祐二年(1315年)才正式实行科举取士制度,况且这种制度也是不公平的,这就造成下层读书人在很大程度上对元统治者失去信心,对社会缺少责任感,所以同时期其他作家怀古作品都深刻地打上时代地烙印:他们或感伤古王朝之覆,发一通思古之幽情;或感叹古今之巨变,流露对世事人生把握不定之惶恐;或有感于岁月流逝,抒发个人沉沦不遇之忧情。

惟有《潼关怀古》洋溢着沉重的沧桑感和时代感。

此曲抚今追昔,从历代王朝的兴衰更替,想到人民的苦难,一针见血地点出了封建统治与人民的对立,表现了作者对历史的思索和对人民的同情。

这种同情与关怀的出发点是儒家经世济民的思想,在传统的五七言诗歌中本为常见,但在元代散曲中却是少有。

二、作者简介张养浩(1270-1329),字希孟,号云庄,元代济南(今属山东)人。

曾任监察御史,因批评时政为权贵所忌,被罢官。

复职后官至礼部尚书,参议中书省事。

后因上疏谏元夕内庭张灯得罪,辞官归隐,屡召不赴。

1329年关中大旱,应召出任陕西行台中丞,忙于赈灾事宜,积劳成疾,任职仅四个月,死于任所。

三、背景介绍《山坡羊·潼关怀古》是作者路过潼关时写的。

《元史·张养浩传》说:“天历二年,关中大旱,饥民相食,特拜张养浩为陕西行台中丞。

登天就道,遇饥者则赈之,死者则葬之。

”张养浩在关中大旱之际写下了这首《山坡羊》。

四、知识链接——咏史诗咏史诗,是指以历史题材为咏写对象的诗歌创作。

以历史为题材的诗歌,有很多种名称,诸如述古、怀古、览古、感古、古兴、读史、咏史等,有的还直接以被歌咏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为标题,这些都具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即都是以历史作为诗人感情的载体,史情紧密结合的,因此都属于广义咏史诗的范畴。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诗词曲五首》教案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诗词曲五首》教案

24.诗词曲五首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生平及写作背景,在熟读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

2.品析诗歌的语言,欣赏诗歌的语言美。

3.揣摩诗歌的内涵,把握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过程第1课时《十五从军征》《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导入新课我国的古典诗词文化源远流长,名篇佳作浩若繁星,反映战争的作品在其中占有重要地位。

从古至今,战争一直都是人们关注的主题,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十五从军征》,了解战争给人们带来的苦难,学会珍惜和平的生活。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十五从军征》1.诗歌选取了哪些意象?有何特点?明确:意象——松柏、丛冢、跳兔、飞雉、庭院、旅谷、水井、旅葵。

景物特点:荒凉寂静,无人的踪迹。

2.说说下面这句诗的表达效果。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饴阿谁。

明确:这句诗暗指主人公家破人亡、孤苦伶仃的状况,主人公此时内心感到极度的孤独悲伤。

这一句也将哀景推向极致,蓄足了抒情的势,使得最后一句“泪落沾我衣”感人至深。

3.此诗围绕老兵的返乡经历及其情感变化来谋篇布局,反复朗读诗歌,说说其返乡经历及其情感变化是怎样的?明确:其返乡经历是:始得归→归途中→返回家中→“出门东向看”;情感变化为:急想回家,充满与亲人团聚的希望(归途中)→希望落空→彻底失望(家中无人)→悲哀流泪,心茫然(“出门东向看”)。

4.诗歌的主题是什么?明确:这是一首揭露封建社会兵役制度弊病的乐府民歌,诗中描绘了一位少年从军数十年后返回故里,看到家破人亡的情景,表现出封建兵役制度给劳动人民带来的苦难。

目标导学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1.从题目中你能得到哪些信息?明确:这是一首咏雪诗,也是一首送别诗,描写的是送友人归京的场景。

2.这首诗前后侧重描写的内容有何不同?两者是如何完成过渡的?明确:前面重在咏雪,后八句主要是写送别。

用“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一句完成了过渡。

3.诗中是从哪两个方面揭示了当时的天气寒冷?明确:从正面和侧面来写当时天气寒冷的。

9年级语文 部编版下册 教案第6单元第24课诗词曲 五首《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9年级语文 部编版下册 教案第6单元第24课诗词曲 五首《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24.2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学目标1.提升朗读能力,反复朗读并背诵全诗。

2.学习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

3.培养学生昂扬乐观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1.学习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

2.培养学生昂扬乐观的精神。

课前准备1.指导学生完成预习2.制作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歌咏白雪的名句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江雪》柳宗元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李白《行路难》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杜甫《绝句》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高适《别董大》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唐·卢纶《塞下曲(之四)》二、作者简介岑参(715—770),江陵(今湖北江陵县)人,唐代著名“边塞诗人”,与高适齐名,并称为“高岑”,是边塞诗派的重要作家。

其诗早年以风格绮丽见长,后来历参戎幕,往来边陲,风格大变,诗中充满了积极乐观的情绪。

三、背景介绍岑参于唐玄宗天宝十三年夏秋之交到北庭,唐素宗至德二年春夏之交东归。

这是他第二次出塞,任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的判官,而武判官即其前任,诗人在轮台送他归京而写下此诗。

四、朗读课文,理解大意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字音、节奏、停顿。

2.在读准字音,读清句读的基础上,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要求读出感情,读出韵律。

3.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或教师范读,学生听读品味,进入意境,想像画面。

4.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鼓励学生放声读,大胆读,力求有所提高。

5.全班同学齐读课文,要求声音要洪亮、节奏要准,要读出韵律。

五、检查字词1.请给下面加点的汉字注音。

狐裘.(qiú)衾.(qīn)都.护(dū)着.(zhuó)瀚.海(hàn)掣.(chè)六、精读课文,把握文章1.开头两句描写了边塞怎样的气候特征?明确:描写了边塞风狂雪早的气候特征,“卷”“折”形容风势之猛,“即”,表明这里与内地相比,冬天来得格外早,不免使人惊异,“飞”字勾画出雪花漫天飘舞的景象。

24诗词曲五首(教学设计)九年级语文下册同步备课系列(统编版)

24诗词曲五首(教学设计)九年级语文下册同步备课系列(统编版)
2. 观察:教师在课堂上通过观察学生的表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观察学生的参与度、互动情况、理解程度等,可以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解决。教师可以关注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了解学生对诗词曲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3. 测试:教师可以通过课堂测试的方式,了解学生对诗词曲的掌握情况。测试可以包括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等,以检查学生对诗词曲的基础知识、理解和鉴赏能力的掌握情况。通过测试,教师可以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解决。
4. 审美的鉴赏与创造:学生能够欣赏诗词曲中的美,培养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激发创造美的潜能。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 教学重点
本节课的核心内容是理解和鉴赏《诗词曲五首》。通过学习,学生需要掌握以下重点:
a. 诗词曲的文体特点:学生需要了解诗词曲的文体特点,包括韵律、格式、修辞等,以便更好地理解和鉴赏。
d. 理解诗词曲的文化内涵,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e. 欣赏诗词曲的审美价值,培养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七、课堂
本节课的评价方式包括提问、观察、测试等方式。通过这些方式,教师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发现问题并进行解决。具体评价方式如下:
1. 提问:教师在课堂上通过提问的方式,了解学生对诗词曲的理解和掌握程度。通过提问,教师可以检查学生对诗词曲的文体特点、意境和情感、语言特色、文化内涵和审美价值的掌握情况。同时,提问也可以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提高课堂的互动性。
c. 分析诗词曲的语言特色:诗词曲的语言特色比较丰富,学生可能难以一一掌握,需要教师进行归纳和总结。
d. 理解诗词曲的文化内涵:诗词曲背后的文化内涵比较深厚,学生可能难以理解和传承,需要教师进行深入的讲解和引导。
e. 欣赏诗词曲的审美价值:诗词曲的审美价值比较抽象,学生可能难以理解和欣赏,需要教师进行引导和启发。

(部编版最新教材)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4课:《诗词曲五(十五从军征)》教学设计

(部编版最新教材)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4课:《诗词曲五(十五从军征)》教学设计

新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诗词曲五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朗读诗歌, 把握诗歌大意, 体会作者抒发的情感。

2. 积极引导学生充分地去诵读, 注重学生的自主感悟, 激发他们的情感共鸣。

3.学习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加以联想、想象, 理解诗句含义, 揣摩诗歌表达的情感, 做到有感情地朗读。

4.了解诗词曲的有关知识, 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知人论世, 联系时代背景把握作品主旨, 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学习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加以联想、想象, 揣摩理解诗句含义。

【教学时间】5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学习《十五从军征》一、导入新课战争是无情的, 是残酷的, 战争是可怕的, 它给世人带来了无尽的灾难, 它让多少人流离失所, 让多少人家破人亡啊。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和战争有关的古诗——《十五从军征》, 让我们通过这首古诗去感受战争给人们造成的苦难。

(板书课题)二、文学常识1.乐府常识①汉武帝时, 设有采集各地歌谣和整理、制订乐谱的机构, 叫“乐府”。

后来, 人们就把这一机构收集并制谱的诗歌, 称为乐府诗, 简称乐府。

②最大的特点是: 叙事性强③《孔雀东南飞》与《木兰诗》合称“南北双璧”。

④后人拟乐府写的诗歌虽不入乐, 也称乐府或拟乐府。

中国古典诗歌的分类: 古体诗、近体诗《十五从军征》是一首揭露封建社会不合理的兵役制度的汉代乐府民歌, 反映了劳动人民在当时黑暗的兵役制度下的不平和痛苦, 作品真实、深刻、令人感愤, 催人泣下。

三、读诗味, 感知音韵美1.读准字音十五从军征十五从军征, 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 家中有阿谁?遥看是君家, 松柏冢累累。

(zhǒng)兔从狗窦入, 雉从梁上飞。

(dòu zhì)中庭生旅谷, 井上生旅葵。

舂谷持作饭, 采葵持作羹。

(chōnggēng)羹饭一时熟, 不知贻阿谁?(yí)出门东向看, 泪落沾我衣。

中考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4课《诗词曲五首》(教学设计)同步备课(部编版)

中考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4课《诗词曲五首》(教学设计)同步备课(部编版)

24《诗词曲五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结合创作背景理解诗歌内容和思想感情,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赏析好词佳句,感受诗歌优美的意境,品味诗歌语言。

3.培养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重难点】1.结合创作背景理解诗歌内容和思想感情,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赏析好词佳句,感受诗歌优美的意境,品味诗歌语言。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十五从军征》一、导入新课我国的古典诗词源远流长,浩若繁星,在这笔丰厚的遗产中,反映战争的作品也占有重要地位。

从古至今,战争一直都是人们关注的主题,战争总是会给人们带来灾难和痛苦。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十五从军征》,了解战争给人们带来的苦难,学会珍惜和平的生活(板书课题)二、学习目标课件出示——1.了解奏表特点,梳理文章脉络,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积累文言词语。

2.分析诸葛亮的形象,学习议论、记叙和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3.了解诸葛亮严明赏罚、广开言路的进步主张,理解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

——学生齐读三、检查预习(ppt显示)1.作品简介《乐府诗集》由北宋郭茂倩所编,现存100卷,是我国现存收集乐府歌辞最完备的一部诗集。

《乐府诗集》内容十分丰富,反映社会生活面很广,主要辑录汉魏到唐、五代的乐府歌辞,兼及先秦至唐末的歌谣,共5000多首。

《孔雀东南飞》与《木兰诗》合称“乐府双璧”。

2.写作背景在汉朝,男子23岁起正式服兵役,直到56岁止。

如遇战争,还要做好随时从军的准备,兵役时间可能会更长。

诗中的老兵身处汉武帝时期,汉武帝是一个野心勃勃、好大喜功的人,年年对匈奴发起战争。

于是,诗中的主人公就“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四、朗读指导1.听读诗词,纠正字音。

(播放课文朗读音频)2.学生自由朗读诗词。

要求:读音准确、停顿恰当、富有节奏、读出情感。

(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学生试读,师生共同纠错。

)五、诗意理解1.再读诗歌,结合课下注释与课前预习,疏通大意。

部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24课《诗词曲五首之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精品教学设计

部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24课《诗词曲五首之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精品教学设计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第24课《诗词曲五首》之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学习目标:1.通过诵读,品味诗歌内容,领悟诗歌意境,理解诗歌内涵。

2.学会引用诗句,学以致用。

3.背会这首诗。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唐朝是诗的国度,唐诗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千百年来,一直受到世人的最爱。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首盛世大唐边塞诗的压卷之作——《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诗人岑参是唐朝著名边塞诗人。

二、初读感知1.读诗,注意字音字义,把读不准的字圈出来。

(①学生自由读,注意红体字的读音。

②找一生读。

③老师提出要求:注意字音、节奏和情感。

)2.让生读一遍题目。

提问读到了哪些信息:送别诗、时间(冬天)人物:武判官、主要事件:送别;(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把题目说一遍)从内容上写了哪两方面的内容:咏雪、送别。

有景有情。

老师板书:景——情。

3.齐读全诗:看哪些诗句写咏雪,哪些诗句写送别?(读后师问:找好了吗?找好了不要说出来,我们再读这首诗,读完咏雪的部分就停下来,如果谁没有停下来,说明找错了。

)三、赏读美景齐读咏雪部分,你认为作者描绘的雪景美丽吗?现在让我们通过合理的想象,运用适当的修辞,四人小组讨论,用自己的语言描绘画面。

1.在咏雪部分,我们分组用语言描绘画面。

提示:描绘画面不是解释。

为了增添语言的描写性,可以运用修辞,如比喻、拟人等,使语言更形象、生动;可以添加联想与想象,把古诗因为追求简练而省略的内容补充出来。

过渡:诗人为了表现雪景的美丽和雪天的奇寒,还特别注意炼字。

领会哪个字最有表现力。

2.再读咏雪部分在咏雪部分,你认为哪个字最有表现力,请说出理由。

3.过渡句。

齐读全诗,咏雪部分和送别部分,两部分内容是如何连接在一起的?过渡是哪一句?四、品读情感。

1.齐读送别部分,找出最能体现作者情感的句子。

这些句子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如何读出这种情感?2.写作方法。

以景衬托情感。

本诗主要写送别,为什么花费大量笔墨咏雪呢?(引导:本诗有景有情,叫作?生答:情景交融、触景生情、寓情于景、以景衬情。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4课《诗词曲五首》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习并了解诗、词、曲等诗歌的体裁。

2..学习并感悟诗词曲的意境及内涵,有感情地朗读、背诵、默写诗歌。

3.品析诗歌的语言,欣赏诗歌的语言美,把握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4.深刻体味作品所蕴含的情思,理解诗人的胸襟抱负。

教学重点:
1.会读会背会默写诗歌,体会诗歌的情感。

2.领会诗意,并积累名句。

教学难点:
深刻体味作品所蕴含的情思,理解诗人的胸襟抱负。

教学方法:朗读法、涵泳法。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十五从军征》《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目标导学一:《十五从军征》
一、导入新课:
我国的古典诗词文化源远流长,名篇佳作浩若繁星,反映战争的作品在其中占有重要地位。

从古至今,战争一直都是人们关注的主题,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十五从军征》,了解战争给人们带来的苦难,学会珍惜和平的生活。

二、相关介绍:
1.“乐府”
汉武帝时,设有采集各地歌谣和整理、制订乐谱的机构,叫“乐府”。

后来,人们就把这一机构收集并制谱的诗歌,称为乐府诗,简称乐府。

乐府诗多收录在宋人郭茂倩汇编的《乐府诗集》中。

最大的特点是:叙事性强,语言朴素自然。

《孔雀东南飞》与《木兰诗》合称“南北双璧”。

后人拟乐府写的诗歌虽不入乐,也称乐府或拟乐府。

2.中国古代各朝兵役制度
战国时期,已经建立常备兵制度。

秦统一后,出现了全国规模的征兵制。

汉承秦制,适龄男子每人一生要服两次兵役。

三国时期出现了“世兵制”,父子世代为兵。

北朝出现了“府兵制”。

宋朝的主要兵制“募兵制”。

元朝在取得全国政权前,实行部落兵制。

明朝实行“卫所制”;清朝实行“旗兵制”,类似部落制。

三、整体感知:
1.朗读诗歌,注意节奏,读准字音,读出感情。

2.用自己的话描述诗歌的内容。

十五岁就应征去参军,八十岁才退伍回到故乡家中。

半路上碰到一个故乡的村民,问:“我家里面还有什么人?”“你家那个地方现在已是松树柏树林中的一片坟墓。

”走到家门前看见野兔从狗洞里出进,野鸡在梁上飞来飞去。

院子里长着野生的谷子,野菜环绕着井台。

捋些野谷舂米来做饭,摘下葵叶煮汤算是菜。

汤和饭一会儿都做好了,却不知应该送给谁一起分享。

走出大门向着东方张望,老泪纵横洒落在衣服上。

四、细读感悟:
1.诗歌选取了哪些意象?有何特点?
明确:意象——松柏、丛冢、跳兔、飞雉、庭院、旅谷、水井、旅葵。

景物特点:荒凉寂静,无人的踪迹。

2.说说下面这句诗的表达效果。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饴阿谁。

明确:这句诗暗指主人公家破人亡、孤苦伶仃的状况,主人公此时内心感到极度的孤独悲伤。

这一句也将哀景推向极致,蓄足了抒情的势,使得最后一句“泪落沾我衣”感人至深。

3.此诗围绕老兵的返乡经历及其情感变化来谋篇布局,反复朗读诗歌,说说其返乡经历及其情感变化是怎样的?
明确:其返乡经历是:始得归→归途中→返回家中→“出门东向看”;情感变化为:急想回家,充满与亲人团聚的希望(归途中)→希望落空→彻底失望(家中无人)→悲哀流泪,心茫然(“出门东向看”)。

4.诗歌的主题是什么?
明确:这是一首揭露封建社会兵役制度弊病的乐府民歌,诗中描绘了一位少年从军数十年后返回故里,看到家破人亡的情景,表现出封建兵役制度给劳动人民带来的苦难。

目标导学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一、作者简介:
岑参,(约715-770),唐代边塞诗人,南阳人,太宗时功臣岑文本重孙,后徙居江陵。

代宗时,曾官嘉州刺史(今四川乐山),世称“岑嘉州”。

岑参工诗,长于七言歌行,风格与高适相近,后人多并称“高岑”。

二、写作背景:
天宝十三载这次是岑参第二次出塞,充任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的判官(节度使的僚属),而武判官即其前任,诗人在轮台送他归京(唐代都城长安)而写下了此诗。

相关介绍——边塞诗:唐代诗歌的主要题材,以边塞军旅生活为主要内容,或描写奇异的塞外风光,或反映戍边的艰辛以及表达戍边将士的思乡之情。

边塞诗一般出自于出征的将领或随军文官之手。

通过对古战场的艰辛生活和自然风光的描写表达思乡之情以及保家卫国的高尚情操。

在唐代边塞诗中,多以汉朝喻。

三、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读准节奏,读出感情。

2.结合注释疏通大义。

3.朗读诗歌,找出线索,分析诗题的含义。

四、细读感悟:
1.诗中是从哪两个方面揭示了当时的天气寒冷?
明确:从正面和侧面来写当时天气寒冷的。

正面:“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侧面:“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2.“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中的“折”“即”换掉好不好?为什么?
明确:不好。

“折”字写出了北风之猛,有了这样猛烈的风,漫天飘落的雪才能“飞”。

“即”字表现了诗人的惊奇之情,表明雪下得大,下得早。

这两句极写边塞的风猛雪早。

3.你认为“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一句为什么能够流传千古?
明确:以春景写冬景,以梨花喻冬雪,比喻新奇贴切,既表现了边塞特有的奇异壮丽风光,又写出诗人的惊喜之情。

4.请用生动的语言描述“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所展示的画面,并谈谈这句细节描写的作用。

五、深读课文:(PPT展示)
1.作者为什么发出了“何处望神州”的感叹?
明确:这首词是作者到镇江去做知府时所作,镇江,在历史上曾是英雄用武和建功立业之地,此时成了与金人对垒的第二道防线。

当他登临京口(即镇江)北固亭时,想到大好中原已沦落到金人之手,心中悲愤不已,触景生情,故而发问。

2.“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

不尽长江滚滚流。

”句中的“悠悠”一语双关,有哪两层含义?这一句是自问自答,这一问一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明确:“悠悠”既指时间之漫长久远,又指词人思绪之无穷。

“不尽长江滚滚流”,借用杜甫《登高》诗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以此透露作者情感:无奈,伤感,抑郁。

3.赏析“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

明确:一是突出孙权的年少有为,“年少”而敢于与雄才大略、兵多将广的强敌曹操较量,这需要非凡的胆识和气魄。

二是突出了孙权的盖世武功,他不断征战,不断壮大。

而“坐断东南”,形势与南宋政权相似。

显然,稼轩热情歌颂孙权的不畏强敌,坚决抵抗,并战而胜之,正是反衬当朝文武之辈的庸碌无能、怯懦苟安。

4.赏析“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

生子当如孙仲谋”。

明确:词人把孙权作为三国时代叱咤风云的英雄来颂扬,其所以如此用笔,实借凭吊千古英雄之名,慨叹当今南宋无大智大勇之人执掌乾坤也!“生子当如孙仲谋”这句话,本是曹操的语言,而由辛弃疾口中说出,代表了南宋人民要求奋发图强的时代呼声。

5.再读全词,概括本词的主旨。

明确:作者通过对古代英雄人物的歌颂,讽刺南宋统治者在金兵的侵略面前不敢抵抗、昏庸无能的现实。

全词饱含着作者爱国、卫国的强烈感情。

目标导学二:《过零丁洋》
一、认识作者,了解背景。

文天祥(1236—1283),南宋政治家、文学家,字履善,号文山。

南宋末,全力抗元,兵败被俘,始终不屈于元人的威逼利诱,最后从容就义。

此诗是作者的代表作,创作于作者被俘后第二年过零丁洋时。

元军统帅张弘范逼他写信招降南宋在海上抵抗的将领张世杰等人,文天祥写此诗以明志节。

二、朗读诗文,赏析诗句,把握情感与主旨。

1.诗的首联写了哪两件事?
明确:一是受到皇帝选拔,通过科举考试进入仕途,二是在频繁的抗元战争中已度过四年。

2.颔联“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除了运用对偶的修辞以外还运用了什么修辞?有何作用?
明确:还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大宋国势危亡如风中柳絮,自己一生坎坷如雨中浮萍。

将国家命运和个人命运紧密相连,抒写了国破家亡的悲哀。

3.颈联“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中的“惶恐”“零丁”反复出现,妙在何处?
明确:“惶恐”“零丁”反复出现,巧借两个地名,渲染形势的险恶和境况的危苦。

4.“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是千古传诵的名句,影响深远。

请说说你的理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